经济发展范文

2023-09-14

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摘要: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动因来自地理学学科发展对基础型人才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范型人才的需求,在三者的共同作用和驱动下,当前地理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实践教学改革在目标层次上呈现出从验证到探究、从知识到能力、从课程到综合的价值取向,在实现目标途径上表现出科教结合和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学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驱动因素;趋向

21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全球变暖、土地退化等一系列与地理科学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现代地理科学研究提出了新命题,也为高校地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实践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也是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分析高校地理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动态,认识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深化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三大驱动因素

1、地理学学科发展对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驱动

地理学学科发展是推动着地理实践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践作为地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始终贯穿着地理学学科发展过程。无论是以描述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为中心内容的古代地理学,还是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条理性归纳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性描述的近代地理学,人们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资料的获取和积累以及对地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描述,都离不开观测、考察、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即使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并将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其中逐渐形成地理学特色技术和方法体系的现代地理学,其从经验走向实验、从现象走向理论、从定性描述走向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宏观走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部门走向多学科交叉和更高层次综合的发展趋势同样离不开地理实践科学的支持。今天的地理学已经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机理探讨为主要目的、数学模型为主要特色的现代科学,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成为现代地理学发展的明显趋势。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然而,当前高校地理教育的定位与地理学科发展的要求并不相协调,突出表现为地理学基础课程、野外调查、实验室训练等方面的显著削弱和现代地理学思维和方法训练的严重不足。因此,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积极响应现代地理学学科发展趋势,重新审视地理实践教学的功能价值,主动应用地理实践科学的发展成果,不断拓展形式、丰富内涵、提升层次、创新体系。

2、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驱动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研究对象特定的系统综合层次、区域(空间)层次和时间层次,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在解决复杂人地关系方面具有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方法优势,使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可以在社会经济建设的众多领域和层次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全球变暖、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以及地理学本身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可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意义更加重大。事实上,今天的地理学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科学。正因为如此,应用型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高校地理院系发挥学科优势、实现办学功能、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和选择。

然而,由于历史上受前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地理系绝大部分设在高师院校,新拓展的应用型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大多脱胎于地理教育专业,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必然带有浓厚的传统师范教育色彩,地理学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能力是应用型地理人才的重要标志和考量标准,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调整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构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将地理学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优势与地理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结合起来,加强应用型地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3、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对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驱动

随着地理学学科学性、技术性和系统性的加强,地理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理学正逐步成为社会的地理学、生活的地理学和素质教育的地理学,地理学的知识与技能已逐步成为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蔡运龙认为,地理学至少培养了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空间感与地方感,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鉴赏能力。缺乏这些素养的人可称为“地理盲”,在全球化的时代,“地理盲”不可避免要落伍。《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也明确提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因此,地理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有用性”强调知识的应用与结合,即实践性。与此相适应,地理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模式已将实践教学列入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地理基础教育改革趋向要求高校在地理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出响应,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的中学地理教师。然而,当前高师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地理教育脱节,其突出表现之一在于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对滞后。因此,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另一紧迫任务就是应对地理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培养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地理师范型人才。

二、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向

实践教学作为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外延的发展始终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息息相关。在以上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与驱动下,当前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大体呈现出以下趋向。

1、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迅速提升

长期以来,地理实践教学一直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教学体系中处于辅助地位,实验技术人员也被称之为教学辅助人员。随着地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对地理实践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高校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无奈地发现,这一传统观念导致的严重后果已然成为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顽疾。因此,实施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教育部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及“质量工程”建设等工作中已经将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列为重要评价指标和建设目标。高校地理院系应对学科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地理基础教育改革需求,也纷纷开始重新审视地理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通过延长

实践教学课时、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增加实践平台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地理实践教学改革。

2、在目标层次上表现出从验证到探究、从知识到能力、从课程到综合的价值取向

传统实践教学,无论是野外实习还是室内实验,往往围绕课程与课堂教学进行,具有演示性、认知性和验证性特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学习基本实践技能和方法。实践表明,其在地理学系统性和综合性思维方法训练、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即使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常常停留在记忆的表层。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国伟指出:适应国家和人类社会需求,地学教学方法改革要重点突出地学思维与技术、实践与能力和如何发挥人的最大聪明才智的教育和改革。对应三大驱动因素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地理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当前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在目标层次上普遍表现出从验证到探究、从知识到能力、从课程到综合的价值提升。如: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对项目实习的实践,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和鲁东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分别对研究性实习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对人文地理学野外调查方法的探究,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对地理野外实习思考,等等,均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

3、在目标实现途径上表现出科教结合的发展趋向

尽管科学研究和教学在大学内的结合由来已久,地理学研究也具有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建设和生产实践的优势和传统,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一直围绕着课程进行,未能跳出教学体系的视野,科学研究对实践教学改革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知识的更新和教师力量的加强,即便这样,也未能尽其所长。随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科研的优势和力量越来越多地向实践教学改革渗入,科教结合成为当前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向,具体表现在:第一,科研条件平台(如野外定位观测站,科研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平台(如学生实习基地、基础教学实验室)的资源共享与相互促进。第二,科研组织形式、科研活动与社会服务过程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结合,如导师制、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社会服务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第三,学科优势和特色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体现和应用。第四,教师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第五,学术骨干教师承担本科实验、实习教学等。

4、在目标实现形式上表现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由于观念的更新、目标层次的提升、目标实现途径的拓展、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地理实践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地理实践教学形式必然要突破传统的以野外实习为主的格局,走向多元化。首先,由于地理实践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为特征的实验教学形式迅速发展,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由于与社会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发展,以岗位实践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实践活动成为实践教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由于科教结合的发展趋势,各种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

三、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综上所述,地理学学科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对地理专业人才结构的内在需求与现实差距构成了推动当前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强劲动力。这一动力的客观性与内在性决定了改革的重要性、必然性与持久性,并对改革方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同时,由于地理学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地理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在校际之间存在共同性,当前各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在观念、价值取向、实现途径与形式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这些特征和发展趋势,对进一步引导深化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具有普遍的意义。但由于在历史积淀、学科基础、办学条件、区域环境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各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方向、内容、措施不尽相同,这既是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校际差异性和多样性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满足多类型多层次地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

因此,高校深化地理实践教学改革,要在准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客观评估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差距,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促进地理学科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实践教学的价值层次。同时,要积极借助学科尤其是地理实践科学发展的成果,发挥地理学科学研究在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尊重高校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科教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和平台建设,促进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形式以及管理体制的创新。

[责任编辑:余大品]

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摘要:农村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是国家综合国力在农业层面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日益成熟,需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在分析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经济管理对策,以为广大农村经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我國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很大,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我国非常重视“三农”的发展情况,不断出台相关的惠农政策,以促进“三农”发展。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也影响着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重视“三农”发展,就要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无法满足广大村民在经济收入方面的需求,导致农民外出打工。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使农村经济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农村经济管理的模式和方向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导向作用,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十分必要。本文阐述了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总结出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

1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总结了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并支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1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村经济管理的强化可以使各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构建农村经济发展规范制度的基础上避免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1.2提供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被推上了历史节点,社会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高效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水平与要求。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指导,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阵地,发展农村经济要从农业生产入手。随着科技发展,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机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接受先进机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在学会使用机器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2 制定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指导和约束。管理制度在构建时要以农民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基础,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机器进行农产品的加工,以拓展农产品市场,在丰富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3加强管理工作中的细节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合作社建设、账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越发复杂,管理人员及管理部门的责任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家不断强调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工作创新,要强化细节管理。经济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与农民进行接触,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报告的撰写,以减轻农民负担。

2.4因地制宜进行管理

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不同,农村经济管理内容也要因地制宜进行管理。我国农村数量多,村与村之间的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条件等不相同,资源使用也不相同,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要根据农村农业生产特色及优势进行管理制度制定,通过网络了解市场需求,并与农村农业生产进行有效连接,在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岐.简议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

[2]孙建慧,卢秀红.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5,(18).

[3]王秀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J]. 现代农业,2016,(07).

[4]李亚楠.新时期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策略及建议[J].人才资源开发,2014,(24).

作者简介:蒋国志,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在最近几年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一直在积极的调整市场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想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就需要根据政策走向以及市场变动来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以此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市场经济管理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 市场经济发展 经济管理 重要性

引言:国家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让经济发展逐渐步入了新常态。而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日常的经营活动都会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要不断的进行探索,积极的做出改变去顺应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管理的调控,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经济管理手段来树立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1我国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分析

经济管理并不是指对某个行业或者是某个领域进行管理,经济管理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全局性的管理。国家在进行经济管理时首先要规划好管理目标,之后在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应的政策、法律等对经济发展进行全局调控,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常见的手段是发布相应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其中货币政策作为最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是经济管理中的主要方式,国家一般会对物价以及利率等进行指标管理,货币政策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的效用是其他管理手段无法取代的。而财政政策主要用来指引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通过财政政策国家可以对国民经济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比如在经济市场出现衰退的现象时国家就会给企业提供相应的补贴或者是减少税收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最后产业政策也是国家进行经济管理时较为常用的一个方式,对于某些特殊产业的发展国家会进行经济或者是技术上的扶持。以此来促进企业现代化的发展,调整企业的经济结构,优化企业的发展方式。

2我国企业经济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稳定上升时期,国内市场的竞争也在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红利曾经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红利正在逐渐的消失。在此情况下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中,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另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不断提升,实体企业更要注重生產结构的优化工作,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旧能有稳定的发展状态,促进国内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提升。从发展趋势来说,国内市场经济正在不断的往深入化方向发展,国家对于市场经济的调控给经济结构优化带来了很好的效果。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经济的管理方式是计划经济,通过硬性指标的方式来控制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的数量,这种计划经济遏制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与自由发展,同时也使我国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变得非常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家对于经济的管理也不再采用强硬的干预手段,而是通过对市场情况的了解与跟踪,根据实际的需求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市场进行宏观或者是微观的调控。以此来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使国家经济能够保持高质量的发展。

3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3.1调节市场失灵的情况

市场经济能对资源进行配置,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市场经济中买卖双方可以进行等价交换,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但是市场经济有时也会出现问题,比如市场失灵问题就是比较典型的问题之一。市场失灵会给市场发展带来很多阻碍,因此使用经济管理来保持市场的稳定,调节市场失灵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本身是价值机制的基础,而一些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对信息了解的不够及时。对于市场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生产情况等信息都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导致对供求信息没有及时掌握就进行盲目生产。从而出现大量资源的浪费以及资源分配不平等现象,触发了市场失灵的状况。

3.2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背后还存在很多问题与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的产业不平衡。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的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比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明显领先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会引发很多矛盾纠纷,因此国家也采用了各种策略来减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而经济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手段,通过经济管理来调节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减少经济发展差异保证国内经济市场的稳定性。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欠缺的地区,政府出台了相应的经济补贴与优惠政策,扶持该地区的企业发展,对经济市场进行调节。另外,对于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政府也通过对资源的分配以及技术的支撑等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经济管理来对经济结构进行宏观的调控,对社会的资源进行优化,对于那些十分重要但是发展不佳的企业进行扶持,减少产业差距带来的发展矛盾。同时还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保证国内产业结构的优越性。

3.3 确保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带来了许多益处,但是市场不稳定依旧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快速运转的情况下,市场不稳定会给许多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根据经济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对企业经营模式进行优化,这样才能保持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面对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企业对于政府出台的经济管理政策有较高的依赖程度,因为国家的经济管理能有效的调节市场的需求。而市场需求又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保持市场需求在可控的范围内上下变动,这也就保持了经济市场的稳定性,避免市场动荡过大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4促进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要促进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企业做好内部管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发展状态与市场经济有着很大的关系。企业要制定好发展目标,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另外,对国家出台的各种经济政策还要进行深入解读,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动态,并且根据政策变动对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国家出台的经济管理政策,是企业进行内部经济管理的主要参考,企业要保障未来发展的稳定就要对这些政策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保障企业的产业结构能够满足将来的发展需求。另外,对于时刻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也要做好调研工作,只有滿足市场需求的企业生产才是有意义的生产。在供需关系保持对等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立企业的生产目标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最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其中很大一部分的风险就是来源于经济市场。因此,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充分做好风险的规避工作,并且要不断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不同的企业可以进行多方面的交流,通过经验的分享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另外企业在进行经济生产时还要充分的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根据经济政策的动向来调整经济生产方案这也是风险规避的有效手段之一。

结束语:

经济管理工作作为国家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能保障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因此不断提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做到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经济管理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时要充分结合我国的社会性质,市场状况等来开展工作。并且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想要促进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从企业自身的内部工作开始,做好企业发展的目标制定,生产结构的优化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光.试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J].经济管理文摘,2020(19):64-65.

[2]岳现瑞 . 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讨 [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27(11):168-169.

[3]曹磊.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9(21):123-124.

[4]田叶,许宏鹏,孙雪.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J].全国流通经济,2017(08):34-35.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摘 要:“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焦点,为了较好解决“三农”问题,有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是比较重要的基本手段,其需要积极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需求进行分析,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较强支撑和保障作用。文章就重点围绕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理论指导、制度保障和问题解决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

引言

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上政府部门对农业经济的政策与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建设成果,探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环境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要求。

一、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具体构成

第一,农村管理人员所具有的职能。对各种农村经济管理的方针及时。的进行目标制定,对农村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也是农村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其中,农村管理人员必须从农村发展目标来对农业经济管理方针进行制定,还应该对顾客的满意度最为管理工作的目标进行提升,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第二,应该由农村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所具有的代表进行制定,把相应的职责和权利授予给他,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代表的就是农业经济管理活动所获得的业绩要想管理人员进行汇报。第三,农村应该开展内部管理审核工作,从而使经农业济管理体系能够得到顺利的实施,并且要妥善的保管内部审核的结果,如果内部审核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的问题,审核工作的负责人应该及时的采取解决措施。第四,应该合理的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所用到的各种计量以及核算的工具进行控制。另外,要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时遇到的计算机软件加以重视。第五,农村应该在采购之前对采购的方法和采购的过程以及供应方的资格进行审核。对相关的标准进行评估,对于所评估的记录要妥善的保管。第六,在杠级生产或者提供服务时,要对所采用的手段、程序、设备和审核活动与项目经济策划要求一致进行确保。农村应该将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成品或者半成品以及采购材料安置到合适的场所,避免出现产品变质失窃等情况的发生。

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其还体现在具体制度和政策方面,这种制度保障同样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应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予以高度关注,逐步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体系,创造较为理想的发展条件。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农业经济行为

在以往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农业经济发展不成体系,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混乱性,进而也就无法形成合力,最终难以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反作用,或者是形成一些违规违法行为。正是因为以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较多的违规违法行为,其就很容易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进而也就有可能会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受损,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农民的积极性。基于此,通过恰当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而也就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较强的规范和约束效果,明确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行为标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最终努力营造较为理想的农村经济发展局面,为后续具体农村经济发展行为提供较强支持。

(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制度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推进,其同样也需要重点从制度层面予以保障,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制度较为完善合理,进而才能够较好实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化提升。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和特点,必然需要重点围绕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基本流程和要素进行全面覆盖,促使其能够形成较强的制度保障效果。具体而言,这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农村经济实践发展中进行不断探索,确保农村经济管理能够提供较为适宜的制度优化体系,并且能够和发展实际状况相匹配,降低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不协调问题。这种农村经济发展制度的完善需要涵盖各个方面,对于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予以关注,比如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就需要切实做好相关制度的完善,鼓励农村金融发展,促使其能够在未来农村经济发展中提供较强的作用价值。

(三)制定有效扶持政策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价值,保障其促进作用较为突出,必然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关具体政策进行合理制定,这也是较好实现制度保障作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农村经济发展如果能够得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合理扶持政策制定,进而也就能够促使其在这些方面获益,能够较好实现对于以往各类干扰因素和问题的规避,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个经济主体创造较为理想的发展条件,提升其经济性和主动性。这种政策方面的倾斜可以说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供理想制度保障的基本方式,同样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结束语

上述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分析,為农业经济的深入发展提出加大农业经济中运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经济中“三位一体”式农村合作方式、扩大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经济等优化对策,旨在为农业经济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新农村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浅析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J].农民致富之友,2017,(17):162.

[2]党丽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7,(10):31.

作者简介:

赵长勇,身份证号码:372330197412186211。

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摘  要】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模式基础上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它通过减轻资源负担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条件的协调发展。近年来,XX省相继提出了建设“多彩XX”,“XX森林”,“绿色经济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XX省时说:“XX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导建设”的要求。如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耗,能源消耗开展保护和减排任务,共同促进区域绿色和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因此,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每个城市的绿色发展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研究提高区域绿色发展竞争力的措施,帮助政府部门制定促进XX省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区域差异

引言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依靠巨大的土地、资本能源,劳、动力和其他投入,中国一直在一个又一个地创造经济奇迹,并持续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国家的总体力量也有所增强。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这种广泛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由于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而导致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寻找合适的道路,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重点。全球绿色经济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绿色运动。从那时起,政府和学者就开始关注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对绿色经济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以美国,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发展绿色经济。新兴经济体正在积极寻求从传统经济增长向绿色经济过渡的模式。我国对绿色经济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经济的定义,其理论含义,制约因素和驱动因素,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或发展模式,绿色转型等领域,并取得了相对一致的共识,即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是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来构建描述綠色经济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观点更加多样化,研究水平也从国家级转变为地方级。

1.区域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一些学者建立的当前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体系来看,都具有数量大,范围广,层次清晰的特点,但致命的问题是可操作性较弱。当前,有多种版本的指标体系用于衡量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但是很难获得与各种指标相对应的基础数据,因此不可能获得相关的衡量结果。在此基础上,为避免重复相同的错误,本研究将采取不同的方法,并重建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与以前的研究不同,本文提到的绿色农业主要强调农业材料的保护和利用。在节能农业生产模式上,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反之亦然。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加合理,我们在遵循科学、系统、分层、可比、可记录、可行的原则的前提下,以农业材料的强度和效率为突破口,以建立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测量指标系统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图1构建的农业绿色农业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由为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农用薄膜使用强度、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化肥施用效率、农药施用效率、农用薄膜使用效率、 农用柴油使用效率和节水灌溉普及程度。。农膜的使用效率,农用柴油的使用效率以及节水灌溉的普及。其中,前四个指标(C1至C4)基于农用材料的使用强度,指标C5至C8基于农用材料的使用效率。 鉴于难以评估利用水资源的强度和收益,“节水灌溉的普及”被认为是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节水灌溉的渗透率越高,绿色农业的发展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当前,有两种常见的指数加权方法:主观分配方法和客观分配方法。主观分配方法包括主观经验方法和德尔菲方法。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缺点是不能主观反映评估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目标分配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熵法和灰关联分析法。在这项研究中,使用熵方法分配权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基于每个指标的波动程度。聚类分析是一种使用特定相似性作为度量标准对样本或个体进行分类的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可以将不同样本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几类,并且可以找到每一类的共同特征,从而可以提出更好的研究、对策和建议。

2.结果分析

(1)绿色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未来方向。首先,要加快生态转型和产业转型。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打造特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和生物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例如烟草、金属加工、煤炭发电,磷煤化工和建材。加快培育现代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强调利用自然和民族文化资源,建立独特的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形成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体系。

(2)提高了节能减排水平。节省并大量使用丰富优质的水、风、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建立清洁、安全、高效和多功能的能源系统。重点关注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和采矿,冶金等重大能源消耗企业,重点开展节能创新项目。鼓励节能、节水、节约土地和节约材料,扩大减排空间。

(3)加大生态工程建设。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植树造林,促进自然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建立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河湖防控,整合改善污染治理成果,加强水质环境综合治理。

(4)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持。我们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合理有效利用,应用先进的应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提高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率。鼓励生物产品开发,文化旅游创意,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污染预防,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强科技资源与优势资源的结合,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3.优化策略

3.1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充分利用政府的监管作用,并为项目实施“本地批准”。对于未按时完成的公司,撤销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绿色产品的开发,研究和生产采取鼓励性政策,提高环保技术的投资率。调动企业界和社会各界发展绿色经济的热情。尽快改善税收、金融、信贷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3.2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和先进应用技术,将现有的低附加值产业优化升级为高端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我们必须扩展到新的领域,发展新的业务格式,培育新的热点,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3.3建立綠色技术创新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江苏省需要加大对绿色技术的投资,培养人才,以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我们积极建立以企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将生产、教育和研究相结合。工业投资和种植加快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的发展。

3.4加快制定地方环境法规,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对所有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持续监督,确保环境保护行动成为法律依据和独立的环境监测和行政执法。要捕捉对政策环境影响的评估,这是科学决策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机制,并积极寻求与相关部门和政府支持的合作以实施问责机制。

3.5倡导绿色理念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为了提高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而且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要求,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不可逆转。发展自然资本。因此,要避免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仅不再欠“新账”,同时还要多还“旧账”。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材料回收、有效利用能源、保护生活环境和物种,并涵盖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所有方面。同时,倡导绿色消费的概念可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

4.结语

绿色是发展应遵循的道路,发展是实现绿色的基础和保证。 绿色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并不意味着不缺乏开发。同样,这并不意味着绿色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没有发展优势。 因此,所有地区都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未来发展的弊端,充分利用它们的每个方面,实现经济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刚.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5):87-90.

[2]赵彦云,林寅,陈昊.发达国家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经验及借鉴[J].经济纵横,2011(1):34-37.

[3]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摘编[J].经济研究参考,2012(67):3-96.

[4]薛珑.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18): 21-24.

[5]向书坚,郑瑞坤.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 2013,30(3):72-77.

[6]丁刚,陈奇玲.绿色经济的涵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1):1-4.

[7]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2):1564-1570.

上一篇:地理案例教学下一篇: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