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范文

2023-09-19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

企业文化被称作第二只“看不见的手”,自问世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就风靡全世界,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制胜法宝。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伴随着人类观念、时代背景的变化和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经济的产生,企业文化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无论是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具体的行为准则,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工业经济中传统企业文化模式。

2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2.1新经济的概念

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并广为传播和使用的一个概念,从经济表现来看,是指在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已经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又与低通胀和低失业率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一高两低”现象。而从更深层次上讲,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联合推动下,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一系列质和量上的变革并导致世界经济的系统关联结构、功能和所遵循的规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已经由生产实体产品转变成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运用。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知识、拥有知识的劳动力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新经济是指建立在网络经济和知识、信息经济基础上的,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规模收益递增为主要特征、以享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外部性为条件、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的新型经济形态。

2.2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2 .2.1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速度文化

由于现代通讯传输工具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时间上的竞争。美国思科系统公司信奉的企业信条是:“在未来的商场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因此,培育起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当务之急。

市场充满着机遇也同样充满着挑战,一个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其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除了要具有针对性,更要具有时效性,其制定和实施的速度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在当今信息时代,慢一步,机会就会一闪而过;快一拍,成功就会如期而至。

首先,企业速度文化要求在最快的时间里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当前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仅看谁的技术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更要看谁最先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当前需求,抢先占领市场。其次,企业速度文化要求企业每个员工更新观念,树立时问观念,增强危机意识。企业要营造出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知识和才智的企业文化氛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最快速的反应机制,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讲求效率,不断增强企业的合力,牢牢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

2.2.2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

新经济时代的人本文化主要体现在内外两方面:①是企业内部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②是企业对外要以顾客为出发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标准。

人是一切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已成为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和管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源。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美国《财富》杂志一篇题目为《成功的关键:人,人,人》的文章称,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我们所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该杂志还调查发现,推断某公司总的经营状况的最可靠依据是它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能力。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要具有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在招募人才、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不仅要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还要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必须要以顾客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成败与否看收入和利润,而收入和利润不仅依赖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微利的买方市场时代,依赖于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顾客的数量和人次,归根到底依赖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因此,企业必须以顾客为上帝。以顾客需求为根本,开发、生产和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满足顾客的购买和使用需求,还要注重做好售后服务,满足顾客的售后服务需求。

2.2.3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创新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为一种社会主题。国家的强盛需要创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是通过创新得到的,而不是继承来的,创新是企业战略的核心。企业只有基于创新制订战略,才能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源泉,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的人,敢改变游戏规则的人也就是在思维模式上能迅速改变的人。在信息社会中,“明天意味着重大事件”。未来似乎不可预测,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那么怎么让它确定呢?答案应是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新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主动性和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

企业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做一个成功的弄潮儿,依靠的是其核心竞争力,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创新,包括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企业文化的创新在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文化的创新,转变了员工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企业实施文化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创建于1937年的麦当劳,从最初的汽车餐厅发展到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快餐连锁店,并跻身世界

5o0强之列。不能不归功于它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先生创业初期,就为自己设立了快餐店的三个经营信念,后来又创造性地加上了“v”信条,构成了麦当劳快餐店完整的Q、S、c、V经营理念,即质量、服务、卫生、价值的经营理念。正是以这一经营理念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麦当劳文化,使麦当劳创下了世界最大的连锁体系纪录。

2.2.4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虚拟文化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各种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有形资产。虚拟文化可理解为通过专利局、互联网和其它媒体使无形资产增值的人文环境,例如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网页和广告宣传等,以及由于电子商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引起的市场全球化,营销观念、交易和支付手段的变化所带来的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

企业虚拟文化的要旨在于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耐克、可口可乐等美国公司就是虚拟经营的典范,它们不断地制造概念,通过概念来进行市场扩张。此外,在新经济中,企业大小的重要性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所以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象大企业一样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虚拟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创造消费、购买消费。在全球生产普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超市化,传统的消费概念已经过时,发现消费、创造消费,从有限消费转变为无限消费,就成为虚拟经营的重要内容。

2.2.5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学习文化

崇尚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有专家认为,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学习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知识的积累依赖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和学校,正所谓终身学习,永久经营。

2.2.6新经济时代的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广告创意既不同于广告策划,又不同于广告制作,它是通过艺术手段的特殊处理,将广告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使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更加鲜明、亲切、可信。因此,广告创意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新颖独特广告创意要以新颖独特为生命,摹仿他人的意境,抄搬别人的语言,就没有多少价值。广告只有标新立异,才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广告必须推陈出新,针对人们存在的各种心理包括逆反心理、好奇心理等,刻意求新,力求不落俗套。如下例广告:美特牌丝袜广告标题:美特牌丝袜将使任何形状的腿变得美丽异常。画面:这个广告开头时镜头对准一双形象优美穿着长统丝袜的腿,一个柔美的女性声音告诉观众:“下面这个广告将向美国妇女证明美特牌丝袜将使任何形状的腿变得美丽异常”。随着画音,镜头慢慢顺着

三、四岁的女孩。第一个女孩手持点燃的蜡烛说:“我困啦!我要睡觉啦!”第二女孩用手拽第一个女孩的上衣,轻声说:“慢,等一会儿!你闻闻,什么香味?”原来身旁第三个女孩正在开罐头,可口馋人的鲜汤已经扑鼻而来……。广告语:“它以一种灿烂的火花般的感觉吸引着孩子们!”这个广告的“意”是“孩子们都喜欢,都被吸引,都离不开了啦!”,“象”是:“三个孩子临睡时还想喝一勺鲜汤”。意融于象,真是天衣无缝。据说,这张广告画不仅吸引了无数的孩子,而且也使做妈妈的乐于购买,起了很好的促销作用。有一幅西冷冷气机的广告,画面上是围上围巾的企鹅形象,使本来就给人可爱、笨拙之感的企鹅更添了几分姿色,显得更可爱更有趣。广告语:“西冷真够劲,谁都忍不住打喷嚏!”这个广告的“意”很明显:“连生活在冰天雪地最耐寒的企鹅都感觉到冷了,都围上围巾,忍不住打喷嚏,何况其它情境呢?”再通过“围上围巾的企鹅”的“象”,两者水乳交融,合而为一。尽管广告中只字未提冷气机的质量,但是广告创意通过意象结合把冷气机的优良的制冷效果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有一则不用启瓶器就能开酒瓶的啤酒的电视广告。在广告片中,一位衣着褴褛、相貌平平,年龄在50左右的男士,用手毫不费力地打开了啤酒瓶盖,面向观众说道:“今后不必再用牙齿了!”然后嘿嘿一笑,观众发现他少了两颗门牙。这则广告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凡看过广告的,无不拍手叫绝。广告创意利用意象表现了自动启瓶的方便和人工启瓶的麻烦,使这一对比更强烈,更能打动人。三具有吸引力广告创意具有吸引力,即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广告只有先引人注意才有可能诱发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所以具有吸引力、引起消费者注意是广告创意成功的基础,因而构成广告创意的基本特征。诚如美国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巴克所说:“我常常拿‘在一个人的头上站着一个人’的广告印在一页广告上能够吸引人的注意为例。但是,除非你在卖一种能防止从那个人的口袋中掉出东西的商品外,它就不是一个好的广告,此外,就是用你的创造力,你的吸引力,以及你的聪明才智来促进你商品的优点,并使其易于记忆。“如果你不用这种方式来做,好了,第一,你没有吸引力使人来看你的这页广告。因此,不管你在广告中说了些什么,你都是在浪费金钱。“如果你这样做了,而它并不与你的商品发生关联,那么你就制造了愤恨,因为人们会感到看你的广告便陷入了你的阴谋诡计。“你必须做的事,是借使用可能最经济而又具有创作性的方法,去吸引人们,并使他们接受你所销售的事物。现在这是桩难事,这是使人焦急得出汗的事。这要去工作”。[ 美]丹·海金司:《广告写作艺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5月版,第6页—7页。为了使广告创意能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而且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无意注意,国外的广告工作者的经验是:要捉住大众的眼睛和耳朵。美国可口可乐在英国播放的一则电视广告片就是以善于捉住大众的眼睛和耳朵而著称的,在英国引起了轰动效应,获得极 好的广告效益。该广告片表现一次核战争后,幸免于难的美国核动力潜艇“自由女神号”的全体官兵,成了最后的一部分人类。潜艇穿过密布战争遗痕的海洋,驶向故乡美国。战斗警报突然拉响,水兵们又迅速奔向各自的岗位,“自由女神号”重新变成一座战斗堡垒。旧金山已遥遥在望,刚才收到的神秘电台讯号变得越来越清晰,但它时有时无,让人难以捉摸。潜艇浮上水面,排列在甲板上的水兵向这个被毁灭的城市默默致哀。组建的突击队在指挥官杰克逊少将的指挥下登陆,悄悄地向一座超级市场的废墟接近,少将感到恐惧和痛苦,脑海里充满了战前与女友来此购物的情景,如今战争已夺去了她的风韵和银铃般的欢笑……当神秘的讯号又出现时,伏在断墙残垣后的突击队员果断地冲进了破楼。一梭枪弹射击后,他们惊愕地发现,既没有敌人,也没任何战争设施,有的只是一架放在窗边上的发报机和一个被窗帘挂住了的饮料罐。每当海风吹入,窗帘浮动,饮料罐就被带着撞向发报机,从而在键纽上无意识地敲打出时断时续、毫无规则,因而也无法破译的讯号。一场虚惊过去了,面对眼前的场景,官兵们啼笑皆非,相对无语。此时,镜头越来越推近饮料罐。当它占满整个屏幕画面时,人们看到,原来那个惹事生非的是“可口可乐”饮料罐。最后推出广告语:“当整个人类毁灭时,可口可乐仍然存在。”广告创意以超现实的想象,强有力地表达了可口可乐在市场上和大众心理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创造了震憾人心的力量和巨大的感染力。使广告和产品印象深深打入观众的心灵参见罗建、古玲:《广告创意》,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36页—37页。一则“快意”汽车的电视广告片,也是善于抓住人们的眼睛和耳朵,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电视广告片开始,有人驾驶着一辆小汽车横冲直撞,飞速超车抢行,有很多危险动作,令人捏紧一把汗。这时,旁白出来了:他的生死掌握在他的小车之中。他是欧洲著名的特技驾驶员。在欧洲, 有50种不同款式的汽车可供他选择。但当他在拍摄过100多部特技表演电影之后,最后,还 是选择了它!最后的汽车特写的字幕:“‘快意’126,家庭用小车!”上述二则广告,都新奇怪诞,在消费心中产生奇特效应,从而增强了广告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内容体现国家意志性;以权力、义务为调整机制发生作用;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2.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司法法治原则;司法平等原则;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司法独立原则。

3.法律责任的特点

a.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即主体甲对主体乙的责任关系。

b.还表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或追究否定性、不利性后果。

c.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

d.责任的追究和执行是由国家强制力来实施或者作为潜在保证的。

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意志和利益的政治法,是规范国家政权和人民之间权力义务关系的法律,是人权保障书。)

a.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的内容具有根本性。

b.从效力上看,宪法的效力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的法律效力具有最高性。

c.从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具有严格性。

宪法的上述基本特征,充分说明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比普通法律更具有严肃性、权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5.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都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都是由工人阶级(通过其政党)来领导的;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政治上的根本标志;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基本职能都是一样的,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6.我国的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责任制原则;法治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精简、效率、服务、廉洁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7.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a.抽象行政行为由行政主体作出的行为,其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不特定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通过其行政人依职权所进行的行政活动,体现了国家行政权的运作,是针对特定相对人、就特定事项作出的。

b.抽象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但同时具有不可诉性。

c.抽象行政行为是要式行为,形式与其行为主体具有相对应性,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仅限于国务院。

d.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能够直接导致相对人权力义务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效果。

8.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9.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大意过失、过于自信过失的概念及各自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疏忽大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是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过于自信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10.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的划分

刑事责任年龄划分:完全不负刑事责任(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完全负刑事责任(满16周岁)

刑事责任能力划分: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11.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特征

犯罪未遂(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并非出自其主观意愿。)

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必须自动放弃犯罪;必须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12.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紧急避险适用的情形

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不法侵害行为必须现实存在;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正在进行;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正当防卫;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紧急避险适用的情形:有战争、自然灾害、动物侵袭等,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13.民法的基本原则、物权的基本特征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力滥用。

物权的基本特征:权力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内容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客体是物;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

14、不当得利的成立的条件

一方收益;一方获益的同时,他方遭受损失;一方收益于他方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依据。

15.合同的一般生效条件、合同违约责任的方式

条件: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方式: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违约金;定金)

16.无效民事行为及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当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种类包括: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一方以欺诈、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等。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可由当事人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有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和显失公平的两种情形。从行为开始起无效(没有法律效力,但有法律后果)

17.刑事诉讼法中判决、裁定的上诉期间和上诉审的几种情形

不服判决的上诉期限是10日,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是5日

a.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抗诉,维持原判。

b.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

c.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d.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18.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及特征

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超过12个月;对同一个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能同时责令其提出保证人和交纳保证金,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监视居住(最长不超过6个月;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拘留(公安机关执行时必须出示拘留证;拘留后24小时内应对被拘留人进行讯问);逮捕(必须经人民检查院批准或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19.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和受案范围

原则:复议选择原则;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合法性审查原则;不适用调解原则;司法有限变更原则。

受案范围:

a.有关行政处罚的争议,包括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

b.有关行政强制措施的争议,包括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

c.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d.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e.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f.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g.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h.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i.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20.民事诉讼的依法调解原则

a.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调解的尽量用调解方式结案,而不用判决。

b.调解要坚持资源和合法的原则,需要当事人主动申请或同意法院适用调解,并且双方当事人要在自主协商的情况下达成一个调解协议,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c.调解如果不成的话,要及时判决,不能一味调解,久调不决。

21.民事诉讼基本程序及期间规定

普通程序(7日内符合条件立案,不符合条件不予受理,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副本发送被告,被告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副本发送原告,组成合议庭后3日内将组成成员告知当事人,开庭3日前通知当事人合其他诉讼参与人,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简易程序(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二审程序(法定上诉期内,不服判决的上诉期间为15日,不服裁定的为10日,收到上诉状及副本后5日内将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收到答辩状起5日内将副本送达上诉人,原审法院收到上诉状和答辩状5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监督程序;特殊程序(审理期限较短的,立案之日起30内或公告期满30内审结)。

22.民事诉讼案件管辖权划分的有关规定

民事诉讼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按照民事诉讼法的体例,诉讼管辖种类可以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移送管辖和制定管辖,其中地域管辖又可分为:普通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共同管辖和合并管辖。

23.婚姻法中对无效婚姻和可撤消婚姻的规定

无效婚姻: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年龄的。

可撤销婚姻:因胁迫结婚的(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被非法限制人生自由的(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

2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侵权行为应承担的民事和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方式有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支付违约金等。

行政责任:形式有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

法律关系:是调整人们行为形成的,以权力和义务为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法的实施:是指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现的活动,包括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活动。

法律移植:是指一国现行法律制度的部分或者大部分都是从另一国法律制度或其他“法律集团”中输入的一种法律发展的方法,主要包括法律规则、法律术语和法律技术。

法律创制:又称法的创制、法的制定,是指有法律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活动。(

49、

54、7

5、7

8、82)

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或集团为了行使国家权力,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方式而确立的旨在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体系。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按照什么原则,采取何种形式来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单一制和联邦制)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相对人、就特定事项依职权作出的能够直接引起相对人权力、义务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由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相对人单方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反复适用性的约束行为,一般表现为制定各类行政规则的行为。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独立行政职权,能够代表国家,依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担行政行为效果与诉讼效果的组织。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或特定民事权力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

行政违法:有称违法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利益,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过错性行政行为。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权益以保护较大权益免受损害的行为。

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意志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状态。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依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双方的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订立时,或订立后、履行前,预先向对方交付的款项。

共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民或法人对同一项财产享有所有权,称为共有。

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赠、遗赠抚养协议和遗嘱的情况下,继承人根据法律确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的原则,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诉讼代表人:指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法定、制定或委托权限内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为使将来的判决得到执行,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所采取的强制性的保全措施。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2)窒息灭火法。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隔绝空气的方法,使燃烧区内的可燃物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使燃烧停止,这也是常用的一种灭火方法,对于扑救初起火灾作用很大,此种灭火法可用于房间、容器等较封闭性的火灾。

(3)隔离灭火法。将燃烧物体与其附近的可燃物隔离或疏散开,以达到灭火的目的。隔离灭火法,适应于扑救爆炸物品、流体、固体和气体的各种火灾,也是常用的一种灭火方法。

(4)抑制灭火法。这是一种用灭火剂与燃烧物产生物理和化学抑制作用的灭火方法。如干粉灭火剂,在灭火时由于高压气体(二氧化碳或氮气)冲出储存的容器,形成一股加压的雾状粉流,覆盖到燃烧物上,粉粒与火焰中产生的活性基因接触时,活动基因被瞬时吸附在粉粒表面上,形成不活泼的水,从而中断燃烧连锁反应的进行,使火焰迅速熄灭。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媒介消费;体验化

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预言: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几百年的工业经济,几十年的服务经济等浪潮后,体验经济将是最新的发展浪潮。体验经济指后现代消费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客户需求和消费者体验为导向的经济,它反映人类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正在进入较消费社会前期更趋于合理的高级形态。体验经济在新浪潮的推动和作用下,新的消费文化观念通过经济渠道和力量在不断膨胀和扩大。同时,媒介消费作为人类重要的消费需求之一,也深受体验经济的影响。

一、体验经济时代受众媒介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向度的产品经济或服务经济已经结束,逐渐进入到一种融合产品经济与服务经济的双向度的“体验经济时代”。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媒介观念产生了显著变化,总的来说,更注重参与性和主体性、更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甚至体验本身就创造了一种新的媒介文化。具体来说,在体验经济时代,受众媒介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个性化的尊重和差异化的满足

在消费社会前期,媒介生产者通过文化工业进行大批量生产制造出各种“范例”,再通过大众传媒来向受众提供消费“范例”,诱导甚至是软性逼迫受众去消费。媒介受众为达到自我“拯救”,陷入无止境追逐商品符号和意义的消费泥潭中,却不自知和不可自拔。体验经济改变了这一现状。体验经济崇尚“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和人的个性,强调满足人精神、社会和个性的需要的重要性,创造“体验”成为了新兴的媒介观和媒介消费追求。

随着社会对个人生存的个性化需求和对提高生活品质的尊重和认可,媒介消费也打上了个性化的烙印。人们越来越追求那些能够促使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媒介通过不断提供时尚和快乐,让无法把握的消费需求在时尚和快乐中找到自己的一一对应点,从而满足媒介消费者的个性诉求。当丰富的消费品借助媒介夸张地放大传播后,人们的个性化本能更是得到激发。

2参与性的体现和主体性的凸显

媒介原有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受众,把受众当成宣传、教育的对象。随着市场化的到来,媒介越来越强调受众的地位和作用,受众的媒介观从“对象期”进入了“用户期”,传播形式更活泼,贴近性、可受性、服务性、娱乐性更强。在体验经济时代,受众的主体意识觉醒,需要日益多元和复杂,表达欲和表现欲得以解放。受众以传者的身份参与传播,成为媒介产业新的增长点。

任何一种体验都是某个人身心体智状态与那些筹划事件之间的互动作用的结果。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诱导和操纵,而是真正作为主体,参与设计与制造,对于媒介产品更是如此。受众越来越希望按照自己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共感型”媒介商品,开拓反映他们创造新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共创型”媒介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参与媒介营销活动的程度进一步增强,从被动接受媒介的诱导、拉动,发展到对媒介产品外在形式要求个性化;再发展到不再只满足于产品外在形式的个性化,而是对媒介产品的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媒介技术飞速发展,媒介产品制造门槛降低的今天,受众已经开始自始自终地参与媒介产品的创意、设计和生产过程。

媒介消费者同时也是媒介产品的生产者,通过创造性消费来体现主体性和自身价值,同时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媒介消费意识的培育和新的媒介文化观的创造

现代媒介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在西方学术视野中,它的发展是创造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过程。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文化总是和传媒密不可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一定意义上,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密切关系。”[3]

传媒对文化领域的占领改变了现代文化的基本面貌,构成了特殊的文化现象,即形成了媒介文化。媒介文化是媒介产品所表征的意义及其受众的解读,它包含着从媒介产品的生产、呈现到接收、运用这样一个过程。媒介既可以对已有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进行归类,将一定的消费行为与一定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也可以建构一整套新的行为模式,开发新的欲望领域和消费领域,鼓动广大受众参与其间,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地制造和开拓消费社会新的意义空间。

在消费社会前期,正如许多传媒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传媒加剧了人们心灵的异化和精神的失重,肢解了社会心理和个体心性的健全,甚至在“文化工业”生产中消蚀了意义的功能。而步入体验经济时代,受众的媒介消费观和媒介文化观较消费社会前期更趋于合理和健全,它以对生命本真意义的关注和对高品位文化的追求为价值尺度,满足了人类最高的需求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体验经济是人性经济”。在体验经济时代,媒介不是在生产产品或服务,而是在制造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在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是在渲染氛围和提供情感体验。当体验彰显出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并能让消费者为这种体验付费时,体验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新的具有更高价值的经济提供物。从这种角度上讲,体验经济时代的媒介实际上还在培育一种新的媒介消费意识,创造一种新的媒介文化观。

二、体验经济时代的媒介产品特征

在体验经济时代,根据媒介消费观的变化,商品的实在性意义趋于消失,商品的“仿像”文化消费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媒介消费的行为和对象正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媒介产品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

1情感型

现代受众消费媒介的目的不再是出于日常生活必需的要求,而是为了满足感情上的渴求,或是追求媒介产品与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人们更关注媒介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倾诉与共鸣。[4]

时下热销的媒介产品,多是那些能与受众的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比如市民生活报的副刊专栏,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情感倾诉的平台。由普通百姓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情感遭遇,记者聆听记录而成的口述实录文体在这类专栏中十分流行。1997年,《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记者安顿主持的“口述实录”专栏首开报纸做情感文章的先河。由于读者青睐、市场效益看好,短短几年,情感专栏迅速风靡了大江南北的纸媒。资深心理咨询专家徐毅强曾担任《上海法治报》婚恋情感专栏的特邀主持人,而曾任《ELLE世界时装之苑》首席编辑的吴迪女士,因其情感专栏《ASK吴迪》成就了她两性关系专栏作家的威名。湖北发行量最大的市民报《楚天都市报》的《讲述》专栏,力邀“资深情感述说者”,大做情感文章。四川发行量颇大的《华西都市报》副刊复刊后,新增了家园、博客、心事、印象四个周末专版,盼与读者“婉约一段心事,皎然一轮满月”,声称“无论你心里有多少不解的密,不解的情,创伤总会抚平。”

情感元素在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中也日趋凸显。频道定位于“资讯为核心,情感为特色”的江苏卫视,明确提出了“江苏卫视情感天下”的宣传语,用情感剧争取观众、打开市场,博得了不少人气。《夜渡心河》、《心灵之约》等电台晚间节目一度十分红火;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把煽情做到极致,赚取了不少粉丝们的眼泪。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作为全国第一家探讨都市人心理问题的专业谈话节目,邀请心理学博士担任嘉宾主持,在“讲述都市真实情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为观众提供现实生活的指导,引导人们面对生活困境和心理疾患做出智慧的选择,成为2006SMG的收视“黑马”。

广告商更是顺搭了媒介的“情感效应车”,在品牌定位上大打情感牌。比如纳爱斯的“雕”牌洗衣粉广告,创造了一个生动的“下岗片”:妈妈下岗了,家庭生活日显拮据,四处寻找工作,片中的小主角真情表白:“妈妈说,雕牌洗衣粉,只用一点点,就能洗好多好多衣服,可省钱了。妈妈,我能帮您干活了。”借助“下岗潮”的出现,雕牌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资源,引起了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震颤以及强烈的情感共鸣,品牌迅速得到认同和提升。

媒介打造产品的情感内容颇广,包括娱乐、审美、休闲、逃逸、宣泄、窥视等情感体验。在媒介的情感诉求中,消费者获得了某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媒介在受众心中打上的深刻烙印,会让他们产生对这种情感的共鸣和回忆,心甘情愿地去消费媒介本身以及媒介宣传的产品和服务。

2品位型

咖啡在家里自己冲,成本不过2毛钱,但在电视画面中,古典音乐环绕和名家名画装饰的咖啡屋一杯咖啡价格可能超过10元,消费者也认为物有所值;在家里烧一盆洗头水,成本不会超过一元,但广告里分明暗示在洗头洗脚城放松、快慰的感觉,值得花上几百元;报纸甚至用大版面渲染,有幸进入太空旅游的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和南非商人马克•沙特尔沃斯各自为他们的太空体验支付了2000万美元的天价。这就是媒介所宣扬的“品位”。

星座杂志和网站上出现了诸如“十二星座的品位指数”、“从喝酒看男人的性格品位”这样的文章标题。某奢华卫浴器的广告词是“有品位的人是这样生活的”。全国某知名房产公司建立了名为“品位居”的网站,亮出“全球品位人士在哪里”的招商广告词,声称“要喝中国品位地产的头啖汤”。其销售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品位地产是在优秀的建筑、园林、服务等基础上,更注重内涵、文化、气质、品味等精神层面软环境的营造,是高端地产项目一种全面的、整体的、由表及里的综合呈现,是品质地产的升华和飞跃。

有的媒介打的“品位牌”十分扯眼,对追求浪漫格调的女性尤其具有杀伤力。比如,西部某妇联出版的一系列印数高达百万的时尚杂志,就全力为女性打造出一个梦幻般的繁华世界:不是巴黎的晚礼服就是东京的发式,隆重推出的是“最IN的新娘纤体方案”,尽量鼓吹的是“如何穿着衣服杀死你”„„这些媒介十分了解目标受众的消费欲望,竭尽全力地为商品蒙上梦想与欲望的面纱,为大众编织一个美丽的梦幻。还有部分媒介打“品位牌”的手段更为艺术而诱人,或是制造一幅类真实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或是邀请明星担任“代言人”展现自己高品位的生活方式,让受众羡慕、憧憬、欣赏并渴望,最后付费消费。

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从注重媒介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转移到注重产品所代表的品位和档次。媒体上介绍的名牌商品,其质量和性能并不比一般商品高出多少,而价格却远远高于一般商品。但人们为了消费“名牌”,宁愿多掏钱,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满足。媒介在淡化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的同时,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媒介产品变成了一种时尚和品位的载体。于是,广大消费者也就不自觉地跟着媒介宣扬的品位走,进而产生了不停的购买和消费行为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正地需要。

3文化型

法国思想家让•波德里亚曾说,“真正的消费理论并不是奠基在需求理论上,而是奠基在文化意义理论之上。”[5]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体验经济时代,从最世俗的日常生活到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都被刻上了文化的烙印。

经验告诉我们,广告必须把一辆汽车跟一群成功、英俊、漂亮的白领放在一起,或者把一部移动电话跟一对恋人的爱情细节结合在一起,进行视觉叙事,才能诱惑顾客情不自禁的掏钱购买商品,或者挣钱购买。就这一点说,消费汽车实际上是在消费汽车文化。在媒介话语里,甚至喝茶也不是件单一的事儿,要讲茶道、茶艺、茶品、茶德。有媒体把茶置于佛典和禅语的文化场中,认为“真、怡、静”是茶文化的终极追求和茶道修行的必由之路。

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青铜文化、收藏文化、汽车文化、房地产文化„„凡是能想到的领域,一旦上了媒体,都要粘一点“文化”气才叫座叫卖。媒介自身的研发和营销也逃不脱文化的影响,电视文化节、网络文化博览会、博客文化发展高峰论坛、畅销书文化部落等正日趋盛行。

热衷于打“文化牌”的媒介,创造了需求和消费,创造了观念和习惯,也创造了文化和品牌。无论是丽贝卡的手工蛋糕,迪斯尼的主题公园,还是风靡全球的《哈里•波特》畅销书,欧味十足的世界顶级品牌别墅,无处不激发垂涎的眼睛和消费的欲望,催生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和经济价值点。人们通过对媒介的消费,获得某种意义的体验和文化的认同。因而,体验经济时代的媒介消费过程与媒介消费文化的生成过程已经相互渗透、相互重合了。

三、体验经济时代的媒体功能的嬗变

媒介的力量,可以通过功能体现出来。不同的学者对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有不同的看法。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媒体的三个基本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的代际传承。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补充了第四个功能:娱乐或表演。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从微观角度论述的关于守望、决策、社会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等媒介功能,作为消费社会前期的主要的媒介功能特征,对社会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在体验经济时代,媒介的功能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延伸,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媒介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环境的监控者和社会的守望者,而且也是符号的制造者、娱乐的提供者和体验的创造者。体验经济时代媒介的这些功能进一步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指导经济的运行,引起消费的变革。那么,在体验经济时代,作为大众的精神消费载体,媒介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在消费观念的培育和消费行为的发生中,媒介究竟有怎样的功能呢?

1符号化功能

当今社会,大部分的消费品、消费行为以及消费角色都被媒介赋予了与身份、地位、品位、荣耀等抽象概念相关联的内涵。生产者借助媒介的手段,给商品编码,嫁接了这些美好的文化内涵,使得消费行为变成了一个个象征符号。人们只有事先体验到了某商品的价值和使用该商品的生活趣味,明确了自我主体的形象及自己和此种商品发生关系后的意义,才会产生欲购情结和购买行为。而体验作为出自于消费者内心的精神世界和人性感受,其本身就是一种符号。

符号学家索绪尔认为,隐藏在符号价值背后的逻辑是差异的逻辑。通过媒体的广告赋予,体验经济提供的不再仅仅是千篇一律的商品或服务,它提供专属而特别的个人体验;消费者消费的也不再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是一种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体验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因此它不能量化,也不能创造出可以触摸的物品。但是,它能使消费者满足不懈的品位追求、享受体贴温馨的服务、感受舒适幽雅的消费环境,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消费需求。

被媒介“符号化”后的商品,一般来说都要远高于其本身固有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真实价值,产生了新的“附加值”。美好的、在此时此刻此媒介上被唤醒和激发的体验,让人们意识到其独特的、只属于“我”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超乎实物形态之上,形成了体验溢价。这样,即使没有物质形式的产品实体,但是消费过程带来的快乐、愉悦恰恰满足人们了向往独特生活、丰富心理体验的消费需求。

媒介对消费的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对具体的、个别的商品的购买和消费;其次是对生活方式消费的组织和引导;最后是开辟新的生活风尚和消费领域。在体验经济时代,媒介不仅引导受众不断“被消费”,同时也引导受众对自我的消费。“媒介化”的符号成了人们观察和想象城市、国家乃至人类自身的唯一窗口,受众也已经逐渐接受了传媒形象的物化,更开始对自身的现实形象进行自我物化。

可见,决定受众行为的关键是媒介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符号价值,受众的消费需求是被媒介制造出来的对符号象征意义的消费需求。传媒变成了一个梦工场,以满足受众不断增多并不断提升的情感需求、品位需求和文化需求。

2娱乐化功能

体验经济最初是从娱乐业中得以产生的。娱乐化是消费社会传媒业出现的一种潮流和倾向,而在体验经济时代,传媒的娱乐化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这集中表现为: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求新猎奇的娱乐功能的彰显,以刺激、休闲、轻松为特征的娱乐文化向媒介的渗透中保持了强劲的势头。除了大量综艺性的媒介内容形态外,为了吸引受众,媒体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案例、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动态、花边消息等软性内容作为传播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事态、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情节性、贴近性和趣味性,适度加入了人情味因素和事件的戏剧悬念元素,走故事化、文学化道路。

社会语境的嬗变为娱乐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语言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政治功利主义到经济功利主义,从崇高崇美到崇尚世俗,从集体狂欢到个性张扬,一切的变革都以感性的形式凸显出来。随之而来的休闲、娱乐成为了人们表达和思考的替代方式。社会语境的这种个人化特征,使受众对娱乐的需求开始增长。

多元化的社会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受众不再需求过去那种单

一、严肃、枯燥、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也不仅仅渴望获得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变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受众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媒体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受众这种追求快乐的心理需求为媒介的娱乐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曾经说过,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就是娱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的物质需求已得到满足,追求娱乐就成为一种时尚。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人们的娱乐要求和消遣欲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从而促使了娱乐化的流行。

娱乐化功能迎合了媒介消费者的需求,满足了媒介生产者的欲求,也获得了社会体系的认可。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壮大了媒体的实力,同时也疏导和消解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更缓解了人们的社会压力。娱乐化的媒介变成了一个快乐工场,使身处其中的受众尽可能地忘记痛苦、享受快乐。今天,传媒的泛娱乐化已经越演越烈,在给传媒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扭曲人的价值观,降低受众的审美情趣,挤占公共话语空间,减弱媒介的公信力。

3体验化功能

体验经济的发展对媒介提出了新的要求——体验化。大众对传播体验的媒体有着使用和满足的需要。比如说,在一定程度上,大众不但希望看到明星们的娱乐,更加希望得到属于自己的娱乐体验——自娱自乐。这时,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媒体必将成为他们的选择。以《超级女声》为例,它的出现就为许多人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融入了情感体验的元素,满足了媒介受众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的体验式消费心理,充分实现了媒介消费者的主动性、参与性、选择性以及个性化的需求。通过观看和参与节目,人们看到的是原生态的真实——参赛选手和评委就像自己一样平凡,并且自己的投票可以直接影响到选手的成绩和评委的评价。在比赛现场,常常可以看到泪流满面的“粉丝们”,他们或兴奋、或悲伤、或感动、或狂欢。因此,参与《超级女声》比赛的,不仅有超女,而且还有受众;这些受众不仅在幕后,甚至也在幕前。《超级女声》实际上也是“粉丝们”的舞台,是媒介消费者的舞台。[6]

媒介如何最有效地满足受众越来越强烈的体验需求呢?体验化!媒介符号的交互化和参与性,是媒介体验化的两大法宝。受众通过媒介将别人的体验浸入自己的身心,或是在媒介中直接创造自己的体验。比如看电视,人们很容易就投入到故事情节中去,似乎自己也变成了电视剧中的主角。媒介的体验化满足了人们娱乐、教育、遁世和审美体验的需求:娱乐体验重在“悟”,教育体验重在“学”,遁世体验重在“做”,审美体验重在“赏”。

要牢牢“锁住”受众,使受众更长时间地“守候”自己,媒介的体验化功能十分重要。打造体验媒介对延长受众的消费媒介的时间功不可没。在媒介体验过程中,尤其是一种叫“沉浸性”的体验,它能使受众长时间地、完全地沉浸于媒介构建的环境之中。而且,这种个人主动参与的体验很可能产生高峰体验,更加吸引和满足受众。目前,上网成瘾的现象很普遍,说明网络媒体的体验化功能强大。广播媒体的社会体验性比较突出,通过电波,受众获得了超越空间或心理障碍的美好感受。纸媒的特点之一是它的个人体验性,读者个人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产生了对文本和图案的独特理解。因此,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巧妙运用体验的方法都可以把受众“粘住”。

总之,体验经济时代的媒介功能的嬗变集中体现在制造符号、提供娱乐和创造体验三个方面。而这三个功能都与体验有关,都注重精神感受,又最终归结到了体验上来。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范文第6篇

一、中国目前经济现状的分析

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放慢了增长速度。处于中高速增长的经济需要用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的双重观点来进行宏观调控,使“平常心”与“忧患心”并存,放弃对速度的过分追求,预防降速带来的焦虑。此外,新常态摈弃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成本低、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如此一来对宏观调控的重点将转移到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上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新常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再追求高速发展,而转为中高速发展;二是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从不平衡转向平衡优化;三是新常态下将对前期政策的遗留问题解决和定力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总量更加稳定。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更有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在不出现金融危机的前提下,目前的经济状况需要三到五年来调整。

二、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运行仍然面临挑战,下行压力大。调整经济结构带来的诸如经济风险和企业困难等问题开始不断出现。部分专家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周期性经济问题列为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但是笔者的观点是,政策调整失衡等内部原因才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超过四万亿的投资金额数目巨大,而这些资金投入到机场、公路、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上,回报率非常低,需要多年才能收回,这种超能力的投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不定。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升值直接导致了出口企业利润的缩减,竞争力受到限制,人民币升值1%,则出口企业的利润减少2%,经济增长失去了外贸的有利推动,而国内人民币的贬值则使得国民购买能力的下降,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中,消费与出口两个因素都失去了作用力。

(三)房地产泡沫和地方债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当前有超过30%的房价收入虚高了房地产经济,房屋的居住率低,如果这种虚高经济出现危机首先会导致资金断裂,这将会使中国也陷入次贷危机的风险中,但是,中国对国有银行的制度是“刚性兑付”,以此来防止国有银行的倒闭,而如此一来,通货膨胀等恶果将很快蔓延至整个中国。另一个导致金融危机的潜在原因是地方债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40万亿的地方债务,这种地方债务如果延迟归还,社会信用将会受到挑战,金融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资金链断裂。

三、适应“新常态”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辩证看待新常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体量大了,百姓生活改善了,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能将过去无法做到的事情做的更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成功转型,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新常态下,挑战与机遇并存。金融、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风险和危机开始有所显现,在这种风险机遇并存的环境下,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等“新四化”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完全能够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的,这种发展带来的风险我们完全可以解决。

(二)积极适应新常态。我们要以平常心态来面对当前的新常态。首先要保持冷静,戒骄戒躁,顺应时代发展。这种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因此我们要顺应这种发展,不盲目刺激。但是也要对经济发展速度有底线,避免经济发展受外在因素影响而增长过慢,从而使经济发展以适当速度运行。其次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主动创新。新常态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要以全新的思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经济增长统筹稳步发展,通过合理的改革,使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社会和企业更具活力,经济靠自身动力发展,使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和升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三)努力发展新常态。一是要用更加稳健和灵活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取代过去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根据财政收入制定财政支出,以此来约束财政投资,是货币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二是要稳定人民币对外汇率,要发挥市场对存款和贷款等利率的影响,促进金融机构的私营化,改革金融机构体系,取消银行的垄断地位,使企业节省融资成本投入,使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三是要市场环境平等化,使国有企业和银行在公平的环境下与民营企业和银行展开竞争,竞争是改变垄断的有效手段,从而使社会效率得以提升,百姓从中获利。

四、结语

上一篇:捐赠仪式上的讲话范文下一篇:工商管理和教育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