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范文

2023-09-17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范文第1篇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已在全国普遍推开,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拥护,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的实现形式,对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工作开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大

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何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就是这些薄弱环节中较弱的环节之一。因此如何搞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应该以合理确定审计时机为前提,使成果利用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任免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应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机,防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脱节。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时机有以下几种方式:

(1)、实行“先审计后离任”方式。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程序,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非常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明显,主要是一些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对被审计者本人触动不大。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除非是触犯了法律,否则审计结果对被审计者本人并没有什么影响。被审计者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已经不负有整改的责任了,而接任者是否整改,则要看接任者自身的责任心。先离任后审计使审计的结果严重滞后,影响了对成果的有效运用。

(2)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对调任新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办理工作和经营财物交换,并写出任期经济履行情况报告,新岗位作为代理职务,审计后,再作正式任职,对免职、辞职、退休的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实行“先审计,后任免”方式。如:对群众意见大,举报多、疑点多、问题不清的干部,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任免”,即“离任者”先离岗待命,待审计后依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做出安排。

(4)、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实行任中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对纳入经济责任范围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定期审计,两年至少审一次,重点单位实现年度定期审计,并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审计部门、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应相应建立自身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审计部门按照审计规范建立自身的结果档案,有利于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动态;组织部门应在收到审计机关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后,及时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送有关领导;并将审计结果与干部的使用、考察结合起来,表彰尽职者、查处违纪者;纪检监察部门也应将其归档,作为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立案的依据,并及时将案件的处理结果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便于审计部门进行归档。离任时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未审计的时段集中审计,形成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与集中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这种审计方式不仅能达到审计目的,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扬长避短,防患于未然。

(5)、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首先,要与日常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各专项审计相结合。实施审计时,将审计结果存入数据库,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做到一次进点,满足多项要求。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要与审计署、省审计厅安排的审计项目相结合,有些可同时结合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一并进行。

二、以规范成果转化机制为关键,确保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经济责任动态档案,对领导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审计部门要建立经济任审计档案,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情况;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档制度,将审计结果报告放入领导干部实际档案,作为干部管理的终身参考依据;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廉政档案,把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另外,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五部门要共同开发数据库,分级分层次建档,统一规范,信息沟通,共同作好审计成果转化工作。

(2)、通过制定法规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凡正职调动其审计要同其它材料一起上报,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数据,要特别强调没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研究干部任免,防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管理监察相脱节的现象。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制度。从利用原则、程序及内容上明确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的权限与职责,

并对审计成果利用的方式、要求、考核、反馈方面作明确统一的规定。在利用原则上,按照党管干部和分级、分职能管理的原则,由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协调;在利用程序上,强调各相关部门在接到审计结论后三个月内负责落实、利用、并将利用情况报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办公室;在利用内容上,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各自权限内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

利用情况分别归入审计档案、干部实绩档案、廉政档案。

三、以加强部门协调为保障,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领导保障机制。要形成以地方党委、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为决策层,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审计组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为协调层,审计机关业务科为操作层的工作体系。各层的职责是:决策层负责决策和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和重大事项安排;协调层负责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落实年度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有关事项;指导层负责分配工作计划,指导业务开展;操作层负责实施审计任务,并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调,形成整体联动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2)、建立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机关承办、纪检监察机关督办、部门负责其责的协调机制。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结束后,分别向党委、人大、政府及联席会议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对经济负责人提出管理使用建议;组织人事部门重点抓好审计计划的安排和成果运用,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管理、使用、监督的全过程,把审计成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纪检监察机关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并将查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廉正建设情况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司法部门对审计部门移交的案件要依法做出刑事处理,相关部门要利用审计成果把评先树优、奖惩兑现以及人民来信来访反映部门经济问题的案件相结合。

(3)、强化审计成果利用力度。要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对重新发现问题的,要继续追究责任。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所在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或资产负债损益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不得提拔重用。

四、以完善法规制度为重点,强化审计成果利用

(1)、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第九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是一把双刃剑,即是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者存在问题的曝光。将审计结果在被审计单位内部公告,或者对社会公众公告,是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在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及时迅速进行整改。将审计结果、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处理意见,在被审计单位一定范围进行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另外,应将审计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告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2)、建立对审计决定的跟踪检查和落实机制。审计机关应明确专人专职负责对审计报告的督促检查、跟踪落实工作,将审计决定落实情况作为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指标,实行科室负责人和审计组长责任制,把落实审计决定作为评价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决定,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在3个月内执行完毕,对不能及时执行的要视情况分别采取谈话督促、报告政府、提请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做出处理,或利用法律手段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保证审计决定落到实处。

(3)、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案件移交、查处跟踪机制。加大对案件移交、查处跟踪的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要敢于碰硬,该移交的坚决移交。同时,对移交案件要及时了解办理情况,一定要跟踪到底,不能不了了之。

(4)、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纪检、监督、司法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结果出现偏差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的目的。

(5)、建立审计结果利用情况监督机制。成立由人大、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机构,及时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确保审计成果按规范程序利用到位。

五、以严格成果管理为基础,规范审计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管理,是指审计成果报告形成后的报送、存档、宣传及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程序的总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不同于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成果,它不仅与领导干部个人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而且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协调相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多方面的关系,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当高度重视。

(1)、要严控审计成果的抄送。审计机关应分别经济责任项目的不同情况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抄送、防止造成审计成果的漫散、泄密。

(2)、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保管利用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部门要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网工作,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3)、对审计结果的利用要区别对待,注重谨慎性原则。慎重确定使用方式,注意不用情况的区别和联系。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能否落实到实处以及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关系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从合理确定审计时机、规范转化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完善法规制度、严格成果管理等方面入手,惟有如此,审计工作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审计之下的国家问责制度方能真正得到落实,并且不断完善,而不能轻描淡写走过场,这样才能使今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健康发展,真正发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廉政建设作贡献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范文第2篇

1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1 体制存在缺陷, 独立性没有保障

教育部于2004年6月发布的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中第七条指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 依据国家法律, 法规和政策, 以及上级部门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对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责任人负责并报告工作。”[1]在此基础上, 教育部相继颁布的《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中规定了“高等学校中层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 由学校决定后、经组织或人事部门提请, 学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实施。”内审部门这种同级领导的模式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发挥, 因为在这种体制下, 无论是责、还是权与利, 都或多或少地受制于学校, 影响其职责的履行。

1.2 领导干部离任前实施“先审计, 后离任”的制度没有落实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 领导干部任职期满或因调动、提拔、免职、辞职、离休、退休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 必须先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工作中, 一般都是因各种原因不再担任领导职务、或调离原岗位到新岗位后, 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这种先离任提拔而后审计的做法, 使审计和任用严重脱节, 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1]。

1.3 审计任务重, 审计人员不足,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目前, 高校内部审计同独立审计相比, 无论是人员数量, 还是人员业务素质都有较大差距, 存在明显的劣势。同时,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适应工作要求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1.4 审计信息手段十分有限, 难以规避审计风险

目前高校审计还主要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 虽然有计算机使用, 主要是用于文档处理, 利用目前已经开发出的审计软件进行财务审计, 工作才刚刚起步, 远远地落后于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人员学习培训机会少、信息交流不够、知识面不宽, 难以应对各种类型项目的审计[1]。

2 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2.1 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 改革现有的体制

各高校要真正把审计队伍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列入党委议事议程。要设立独立的审计处, 不能随意撤并审计机构, 不能随意与其他部门 (纪委、监察、财务) 合署办公或挂靠, 必须做到能够独立开展审计工作, 同时从体制上入手, 要克服现有体制的弊端, 必须让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上级主管部门垂直领导, 从人事、经费、权限上真正实行完全意义上的独立, 这是内部审计工作性质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践得出的结论[2]。

2.2 坚持“有离必审, 先审后离, 先审后任”的原则

为了尽快形成“先审后离”的审计制度, 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其次, 要在审计方法上要有所发展。坚持“六个结合”:一是离任审计和任职期间审计相结合;二是经济责任审计与经常性审计相结合;三是审查所在单位与审查所属单位相结合;四是查账与座谈、调查相结合;五是审计账目与盘点实物相结合;六是监督与帮促相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后提出整改建议, 被审计单位要向审计机构写出整改报告, 审计部门实行跟踪督办, 促进单位整改, 才能更好地达到健全制度强化控制、提高管理、防微杜渐的目的[3]。

2.3 增加审计人员数目,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要求都非常高。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首先要重视人员配备, 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和年龄梯队。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认真学习审计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审计工作中, 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 取证一定要真实可靠, 法规依据一定要准确, 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 以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要增强审计技术含量。例如在审计手段上可以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审计, 在审计管理方法上通过建立审计台帐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2]。

2.4 增强审计信息手段, 防范审计风险

增强获取审计信息手段, 不要单纯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 应该充分利用当前已经存在的审计方式, 例如审计软件的应用。同时, 还要为审计人员提供继续学习培训的机会, 加强信息交流, 扩充其知识面, 令其可以应对各种类型的审计项目。为防范审计风险, 首先要依法审计, 规范程序。其次要以实为本, 客观公正。再次要突出重点, 改进方法。审计部门应注意通过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慎重评价审计结果, 完善审计资料承诺制度, 规范审计工作程序等方法有效的化解审计风险[3]。

3 结语

综上所述, 可见, 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很多, 范围也很广。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 必然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不明确, 缺乏针对性, 可能留下隐患。当前,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 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也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审计工作的需要, 其他的相关法律也不健全, 使得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规范, 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此外,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普遍以任期审计为主, 高校领导干部的换届任免非常集中, 审计部门常常处于被动局面。在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大包大揽选择过多的审计内容, 难以审深、审透, 不符合审计重要性原则, 容易造成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因此,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该突出重点, 明确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使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到“刀刃”上, 不应该面面俱到。

针对有些单位审计对象任期时间较长, 形成的会计资料繁多, 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审计工作量大的现象, 可把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届中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 将监督关口前移。这样有利于把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 防患于未然, 及时制止与纠正错误的经济决策、挽救干部、避免和减少经济损失;有利于及时向干部管理部门提供干部信息, 发挥审计成果在教育、考察、使用干部中的应有作用;也可以较好地解决离任审计中审计任务过于集中, 审计时间跨度大等一系列问题;还可以在离任审计时利用届中审计的成果, 从而减少工作量大和时间紧迫的压力, 确保审计质量。

摘要:近年来, 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高校教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不断深入, 高校事业经费筹措渠道、教育事业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高校内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内部审计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阐述了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楠.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6[9].

[2] 何迎春.新时期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与改进刍议[J].科技资讯, 2007[2].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范文第3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及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领导人员推动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人员任职期间本单位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重点考核和评价领导人员守法、守纪、守规、履职情况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的组织管理部门委托学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系)、附属单位等中层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围绕财务收支及重要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程序与效果、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建设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而进行的专项审计。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考核及评价指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高校领导人员任职期间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评价,目标责任界定不清,相关操作性制度较少,缺乏针对高校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的有效性评价。

(二)审计方法和技术有待加强

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财务账本、会计凭证等原始资料的查阅,采取查账方式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财务收支情况来考核和评价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或部门的经济职责履行情况。但随着高校规模扩张,高校的经济业务日趋复杂,而单一账面审查方法,对个别无法体现在账面上违规违法问题却不能审查出来的,因此,大部分高校对被审计对象无法进行全面的考核和积极有效的评价。

(三)审计结果不公开、审计整改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审计的结果未向公众公开,虽然有部分高校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但公开的审计结果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同时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审计网站,审计网站不完善,审计信息更新也不及时,导致审计信息滞后;另审计结果在高校组织部门任用领导干部未得到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并未作为提拔领导人员人客观的依据。

三、解决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办法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

高校应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提出岗位的任期经济责任目标,明确不同岗位权责,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创建科学合理执行有效的高校经济责任指标评价体系,对已存在的有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通用性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趋于有效化和规范化。同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管理。

(二)加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

合理安排审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以问题为导向,制订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学习计划,开展学习讨论会,学习上级部门有关政策方针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交流学习心得、工作经验。积极拓展内审人员的工作思路和视野,在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基础上,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并结合多种审计方法,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积极引进审计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社会中介审计力量,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创建审计信息网络平台。根据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利用学校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审计信息公开,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接受学校教职工对审计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促使审计结果在学校规范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加强审计整改力度,根据审计结果及审计情况,制订审计整改实施办法,按照整改问题清单,建立整改问题台账,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后续跟踪审计。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内部控制管理重要的一项工作,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对高校规范内部管理、风险防控及加强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促进高校全面监管和有效绩效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和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建议

参考文献

[1] 罗娅, 安宇.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 2019, (01) .

[2] 刘珂.关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 2019, (09) .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范文第4篇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要点:

一、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以及资产负债损益情况

(一) 现金账户

私设“小金库”, 公款私存, 坐收坐支, 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现象, 或用于本单位职工的福利发放, 或用于个人开支等, 采用的方式包括违规收费、罚款不入账, 大额现金以备用金的形式转入个人银行卡, 虚假发票或者以各项费用名义套取现金, 资产处置或出租收入不入账, 往来款核销后又收回但不入账等, 对于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检查收据的编号是否连续, 突击盘点现金, 大额现金支出查验, 结合银行开户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账外公款 (储蓄存折, 个人银行卡等) , 审查各项费用开支等审计方法。

(二) 银行存款

能够控制或者接触资金收支的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领导人或财务人员因挪用公款而受到刑事处罚的案件已经屡见不鲜, 其主要是源于内部控制缺陷和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产生的, 审计应重点关注资金量较大的银行账户, 根据银行对账单, 逐笔与会计账簿记录进行双向核对, 关注有否存在月初挪用、月末还回, 而在余额调节表无法反映的事项;获取单位所开立的银行账户清单 (包含无余额及已注销帐户) 并与单位披露的银行账户进行核对, 查验是否存在帐外银行账户、资金账外循环。

(三) 应收账款及营业收入

主要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 是上级主管部门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而对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来说, 营业额是绩效指标体系中重要指标之一, 但是市场是多变的, 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 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虚增收入, 此时, 实施分析性程序有助于发现异常的交易, 关注异常的关联交易, 审查是否存在关联方之间为完成目标绩效而进行的虚假交易, 结合函证, 并查验相关合同、发运凭证及运输单据等, 对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四) 费用类

费用类审查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费用发生是否合理, 原始发票是否合法合规, 手续是否齐备, 有无超出规定的标准, 有无舞弊行为;是否存在虚假发票或者以各项费用名义套取现金, 存入小金库的情况。

二、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以及对企业重大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

(一) 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战略实施的核心, 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其关注点在于资金的使用与归还是否符合国家或者集团及企业内部规定;是否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实行集体决策审批。

(二) 采购与工程项目

采购与工程项目是最容易产生舞弊行为的环节, 且不只是在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存在, 也许它并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直接影响, 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采购与工程项目环节是重要的核查内容。其舞弊行为包括招投标暗箱操作, 合同分签以规避审批权限, 以及采购权限过于集中等。是否依法组织招标的开标、评标和定标, 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 是在经济责任审计采购与工程项目环节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三) 资产处置

重大的资产处置如果没有经过合法合规的审批程序, 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是否建立资产处置的相关制度, 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处置, 是否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采取集体审批, 并建立集体审批记录机制;对资产处置及出租、出借收入和发生的相关费用, 结合私设小金库的审计程序, 审查是否及时入账, 保持完整的记录。

(四) 业务外包

企业及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过程中可能存在舞弊行为, 如:收受贿赂、回扣或者索取其他好处谋取私利, 选择不符合条件的近亲属作为承包方等, 损坏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因此, 外包业务决策、承包方的选择、外包合同及协议的签订、外包业务日常管理、费用结算、履约能力评估以及业务验收等环节是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重点。

(五) 担保、出借资金

未经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 违规担保和出借资金, 将使企业可能面临法律诉讼以及难以收回资金, 从而给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

(六) 改组改制、兼并破产

致使国有资产流失最常见的形式往往产生于改组改制和兼并破产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关注点在于审查改组改制、兼并破产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相关规定。

三、主要绩效指标 (目标责任制) 的完成情况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或者集团总部对被审计单位下达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结合财务报表经审定后的数据, 对被审计单位在盈利能力、资产运营、债务风险及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常用的绩效指标如下表:

四、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情况

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能仅限于对财务报表产生直接影响的法律法规遵守情况, 例如环境保护的要求, 单位或领导人个人面临的诉讼索赔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情况同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1) 是否受到监管机构、政府部门的调查, 或者支付罚金或受到处罚;

(2) 与所处行业平均水平相比, 支付过多的销售佣金或代理费用;

(3) 采购价格显著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

(4) 异常的现金支付;

(5) 与在“避税天堂”注册的公司存在异常交易;

(6) 向商品或劳务提供者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支付商品或劳务款项;

(6) 不符合环保的要求;

(7) 负面的媒体评论。

对于以上需要关注的要点,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会议纪要, 向管理层、内部和外部法律顾问进行咨询以及外界媒体等方式核查企业是否存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

五、廉政建设

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 最终形成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是对该领导人在任职期间管理效率和效果的一种认定, 也是上级主管机关对领导人进行考核、任免或处罚的重要依据。因此领导人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也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询问, 观察, 检查等审计方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领导人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1) 是否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

(2) 是否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

(3) 是否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 假公济私、化公为私;

(4) 是否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

(5) 是否利用职权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6) 是否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

(7) 是否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 谋取私利;

(8) 是否脱离实际, 弄虚作假, 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大、工作量重、时限紧迫的综合性审计工作, 不仅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常规报表审计, 其内容和范围涉及内控制度, 法律法规, 绩效考核等等, 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的责任, 要求审计人员把握好经济责任审计重要的关节点, 充分利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和理念, 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到关键环节中, 为最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

摘要:通常所说的经济责任审计, 实际上是指为了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 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营业务之一, 一般包括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本文从实务操作的角度,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关键环节以及该如何应对做了简要归纳、总结和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范文第5篇

一、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特征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具有特殊性

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各部门主持工作的领导干部、分管财务以及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等相关人员。普通的审计一般从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通过对医院相关事项的审计进而评估审事议人,属于一个新的审计范畴,这对审计人员的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要求。

(二)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

医院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财经相关法律法规、任期时目标的完成情况、财务收支、经费预算、经济合同以及经济效益等工作的着重审计。对于医院各类资产的效益、安全、完整以及管理的规范性予以客观、公正地做出相应的评价。

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烦琐,不但需要监督执行国家财经法令、方针、政策、制度,以维护财经的纪律,还需要审计核实各项资料的真实合法、正确合规。同时检查内部系统的健全有效情况,特立专案审计于严重违反财经法规、损失浪费严重、对国家经济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等行为。其内容还包括对单位的主观领导、主要负责人在离任和任期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办理单位领导、上级内部审计机构交办的审计事项,以配合国家审计机关对自己部门、自己单位的审计。

二、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问题

目前,医院领导干部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度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医疗工作人员认为,由于审计的对象是医院的领导干部,而医院内部对于领导的定位相对比较明确,若审计过于认真,则容易得罪人,随即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当作是走一个过场,致使审计过程出现不严谨、散漫的现象。再者,由于对领导进行审计的行为,使相关人员产生信任的缺失感,最终导致医院内部经济处于失控的局面。

(二)审计体系的不健全

据了解,医疗科技在迅速发展,但医疗行业的责任管理标准却日渐跟不上步伐,且对于经济责任的考核评价也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而责任管理标准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审计部门的相关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因对经济责任审计理解的不同而发生一些不良事件,使工作开展也变得比较被动。若审计人员在评价医院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的时候,对其经济责任缺少统一的认识标准,也会影响着审计工作的开展。另外,很多医院的领导干部对审计的职能了解不够、重视不够,医院系统内缺少专业的审计人才,仅有内部财务人员兼并,降低了该项工作的专业程度,最终导致工作无法开展,从而使得大家对审计结果产生怀疑,严重危害了审计结果的公平性。还有部分医院的专业人才素质不够,不认真负责工作,严重者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例如资产流失时,医院的管理者忽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仅追究处理财务的责任,认为仅是其核算失职。

(三)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低、审计建议落实不到位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干部管理部考核、任免干部提供重要的依据。而在实际的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结果的可利用性特别渺小,总体实行不太理想,致使这一现象的因素与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有着一定的联系,若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过关,也会导致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低下。然而,由于部分负责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错误认识,比如:在进行离任审计的单位后,继任者会认为离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皆是前任所滞留的问题,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觉得与自己没有关系,进而不重视所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另外,很多单位都是先离后审,在组织已经做好的决定变动领导干部的工作时,审计工作才开始进行,严重滞后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即不符合要求,又使得工作的不良作风形成,最后导致审用分离,审只关乎审,用只关乎用,从而难以实现审计的目的,难以达到审计原本该有的效果,严重打击了审计评价的效用性。

三、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一)任职清查建议

离任与接任者应直接参与资产的清查工作,并通过彼此沟通,就清查结果达成共鸣。该清查行为的实行有利于离任、接任者摸清资产的底数,且能够减少审计的时间,与此同时还能防止因离任审计过程中,离任者与接任者对清点结果的出现不认同或者相互指责的现象,进而影响资产交接的进程等问题。根据规定程序认真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相关报告、计划、会议资料、债券、债务等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且审核其在任职期间内相关经济监督部门的检查报告以及处理意见,以明确任职者与离职者交接期间的状况,确保审计结果的公平有效。

(二)召开审计单位职工代表座谈会

根据医院的实际的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会议,鼓励干部职工发表关于审计工作方面的意见,收集账外的人员反应以及违法违规经济行为等事项。针对于重大经济的问题,应积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的所有工作,可以通过内查外调的形式,对其追查到底,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核实处理,并在审计报告中做好记录。

(三)制定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应结合当下医院经济运行的特征,不仅要重视医院的公益性,还要顾及到医院运行的效益性,根据拟定好的相应审计评价指标,对审计评价体系进行规划,主要从医疗预算管理、收入与之处的结余、资金风险管理、资产运营等相关财务指标。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应结合既往制度的实施情况、医疗业务当下的运行情况以及遵纪守法情况等进行制定。该审计评价指标有利于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可明确经济责任的归属性,可作为针对不同类别的领导干部审计评价重点。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审计责任做明确定位,主要为医疗卫生发展服务,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规范医疗经费的使用;对医院实行廉政建设;增强对医院内部的管理;合理配置以及利用医疗资源。

(四)做好审计成果落实工作

内部审计部在确保审计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做好审计结果的落实工作。确保与人事及财务等多个部门之间的良好关系,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会议制度,从而提升经济责任人对于审计结果的认可程度,增加组织部门对于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以此树立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内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后续审计工作是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相关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落实。内审部门要注重虚增利润以及潜在亏损的状况,应对其进行如实审核,严格审查账目的真实性,防止出现虚假账目的状况,查证清楚是否存在坏账的现象。

结束语:

总之,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医院对内部经济的控制,而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经济责任审计可有效保障医院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的审计人员以及医院系统的完善,对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推动十分有利,能够明确相关的责任主体与对象,对医院的发展前景极为有利。

摘要: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属于一项政治性的高目标审计工作,同时也是对领导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完善,医院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为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居多,而审计结果是组织、人事、纪检等相关部门对干部考核综合评价、任用以及奖罚的重要依据。因此,寻找一种合理经济责任审计措施对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综述主要分析了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及现存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具体如下。

关键词:医院,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许亚运.古丈县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6.

[2] 勾天瑜,韩玉珍,杨天澍等.ROCCIPI框架下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问题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6):52-53.

[3] 韩玉秋.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7):210+212.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范文第6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定位

(一) 促进用人制度完善, 确保选拔阳光公开

人是国家治理中的核心部分, 只有将更多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综合素质高的领导干部选拔出来, 并进行科学配置和合理使用, 才能促进国家治理的健康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责情况的有力手段, 在领导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利用专业的审计方法和审计行为对领导干部进行公正、全面的综合评价, 可为作风正派、有能力、有素质的干部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从而为各级党政组织部分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参考。

(二) 监督权力规范运行, 着力打击腐败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可通过对各部门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 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各项财务收支账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审查, 能够全面了解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具体执行情况, 进而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其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廉洁从政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等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任职时间内违法违纪行为, 对促进干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廉洁从政及推动国家反腐倡廉战略目标深入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 推动干部责任落实, 实现工作高效透明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在审计期间发现的违纪违规行为, 就会立即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这种问责机制的有效实施, 对规范和约束领导廉洁自律、依法履行经济责任实现了有效监督和管理, 进而促进领导干部积极主动地去遵守和履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 进而为促进国家经济安全运行提供了保证, 提升了国家治理效率。

二、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 合理确定监督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以国家治理的相关内容为指导, 根据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及部门的具体工作实际, 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管理体系, 并将各项经济责任进行细化分解, 依据细化后的责任目标及内容对领导干部履责情况实施监督审查。对其所在单位的重点经济项目、决策情况、工作流程的审计, 重大资金使用及财务收支情况是否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规范运作等, 确保实现对国有资金及国有资产全方位、全过程审计;加大对涉及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领导干部的监督审查力度, 对其执行经济责任目标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为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创造条件, 为促进我国经济建设良性循环打下基础。

(二) 改进审计方法

经济审计工作要面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审计对象, 是对领导干部任职全过程的经济责任情况实施审计, 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中, 审计方法要根据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灵活变通, 严禁一刀切。不同的审计对象他们的职责权限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要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结合领导干部个人具体情况, 科学把握审计时机, 本着人性化的原则, 对审计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对于审计中发现各种违规违纪现象, 要做到责任追究和人性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另外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治理, 要实现对审计资源和人员的优化配置, 本着互相促进、优势互补的原则, 实现对审计资源和人员的科学配置, 从而不断提升审计效果。

(三) 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科学合理的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途径。首先,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对审计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分工, 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其次, 区别对待, 用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针对不同的审计结果, 运用方式也应具有明显差异, 对于肯定性的可作为用于提拔、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 对于问题性的结果要根据问题性质及类型交相应的部门区别对待。

(四) 跟踪回访, 促进行政制度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干部任职全过程的经济责任履责情况审计。其审计结果对干部个人的思想、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查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发生在干部离任前, 审计结果明确了离任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对领导干部在任职过程中的个人经济责任完成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对新任干部认真履责、依法行政起到积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新任干部的思想和行为, 增强了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实效性。

三、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需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 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优化审计方法和手段、科学合理的运用审计结果等方面入手, 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使其更好的国家治理服务, 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步伐保驾护航。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根据我国经济审计发展现状, 对原有的审计内容进行的一次制度创新。它可实现对现阶段政府履责情况的有效监督, 并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证, 对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和政企工作人员廉洁从政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确立, 利用专业的审计行为可实现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评价, 让更多优秀的领导干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脱颖而出, 为各级党政政府科学选用人才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及为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做了简要分析, 以其对促进国家治理服务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国家治理,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 杨亚军.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路径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 2013 (4) .

[2] 李辉煌.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定位与审计风险防范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11) .

上一篇:财务管理创新范文下一篇:有关清明的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