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审计论文范文

2024-01-16

经济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立足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介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最后对如何搞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效益审计 内容 评价指标 程序 方法

Enterprise economic efficiency audit discusses

Li Xincheng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专业审计人员,采用多种专门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审计确认、评估,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专项活动。本文拟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创新的一个概念,类同于国外的“三E”审计(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审计) 或绩效审计等。它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审计,但又区别于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实务上以确认企业的利润指标或某项投资的回报(投资收益)为审计目标。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

1.1 企业经济效益的确认与评估。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效益性进行客观独立的分析和评价,通过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其健全性和效益性,评价经营业绩,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披露薄弱环节,揭示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内部潜力。

1.2 查找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效益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专业的分析,发现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不合规、缺乏效益性的行为等各种问题,制约和督促企业管理者。

1.3 帮助企业修正战略,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企业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提出建议向企业决策层积极进言,促进企业发展。

2.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曾指出:“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效益和管理,要把违法违规审计纳入到管理和效益审计中去。”为与国际逐步接轨、完善我国审计体系、适应国企深化改革的要求和维护公司投资人的权益,必须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2.1 是适应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接受来自世界贸易组织所制定的一系列协定或协议的约束,审计领域也将随着这种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国际化,以往的内部审计偏重于监督,属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入世将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这种形势下对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效益审计。

2.2 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使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国内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经济效益审计仅处于初级阶段,仅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开展独立类型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部分地区仅局限于与现行的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综合审计,比较集中在对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经济活动本身所进行的审计评价还缺乏足够的深度,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缓。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当前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还占有较大比重的形势下,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逐步扩大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与深度,最终将走向成熟的经济效益审计阶段。

2.3 是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司制企业,国家不再具有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作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成为经营管理者。它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层次的经营管理分权机制,要达到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主要以审查企业经济活动合法性与合规性的传统的财务审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司制度下企业发展的要求。

2.4 是企业自身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经营管理、维护投资人权益的需要。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不严格,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乱拆借、乱担保、违规经营等问题时有发生,问题性质相当严重。有的单位违反总部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加大采购成本,收受回扣,滋生腐败;有的单位擅自组织职工集资入股,组建与母体企业有密切关系的多种经营实体,并向这些单位大量让利,造成母体企业效益流失;有的单位违规动用企业资金和补充养老保险资金进行股票炒作和委托理财,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有的单位擅自在总部批复计划外增加工程项目和工程投资,甚至未经批准,自行对外投资,造成严重损失。还有部分单位多级法人和多级管理现象严重,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散乱,造成决策失误、经济责任不落实、国有资产流失。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过程逐步加快,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走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之道,加强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审计监督将成为企业新的关注点。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3.1 审计的目标。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应当是企业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但是因经济效益审计在现阶段尚处于创建发展初期,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环境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法治环境的建设速度与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所需要环境的还有差距,部分企业单位管理混乱,违纪现象较多,财会资料和经济活动资料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种环境下单纯以效益性为主要目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很大,在多数领域还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其次,目前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效益审计要求,这制约了经济效益审计目标的实现,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总之,我国审计环境的现状束缚着审计总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对实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造成很大困难,其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将很难体现出来。内审部门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和提高效益的中心任务,围绕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容易引发资产和效益流失的关键部位和促进降本增效、核实成本效益真实性开展审计,分析影响经济效益增长的原因和问题,结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综合分析企业的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堵塞管理中的漏洞,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赋予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权限,确立本部门需要开展的审计项目。

3.2 审计的内容。企业内部审计应积极开展以下审计项目,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3.2.1 全面开展内部承包经营审计。目的是进一步核实承包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及时准确地为承包奖惩兑现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2.2 开展成本费用审计。目的是通过审计,揭示有无采取虚假手段隐瞒或者虚列消耗,随意调整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成本,造成成本费用失真的问题。

3.2.3 开展物资采购审计。重点审计主要物资的采购是否合理合法合规,有无造成损失浪费和效益流失的问题。

3.2.4 开展产品销售情况审计。重点审计有无违反国家和公司经营纪律,擅自销售非标产品和统配产品,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有无低价或降档销售和无偿提供产品,造成效益流失的问题。

3.2.5 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和维修工程审计项目。目的是在节约投资和减少成本开支上下工夫、做文章。通过审计,促进各单位规范投资管理和工程管理行为,达到控制投资规模、节约资金的目的。

3.2.6 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一是履行企业的监管职能,维护财经纪律,揭示违法乱纪行为,规范企业财经管理秩序,维护企业的形象,促进企业内控建设;二是揭示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逐步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就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和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和监控,督促各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依法治企、按制度办事真正落到实处。

3.2.7 开展风险管理评估等审计项目。内部审计要积极转变观念,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重大事项的监控,及时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潜在的风险及时提出预警,起到预防、控制风险的作用。

3.2.8 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审部门要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继续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过审计,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依法经营,从严治内,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改进组织管理、任用企业经营者的人事管理制度。

3.2.9 积极探索和参与企业改制分流审计。内审机构围绕企业改革的重点,在改制单位改制前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全面摸清家底,积极献计献策,发挥内部审计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企业改制提供决策依据,保证企业改制有序健康发展。

3.2.10 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专项审计调查是内审机构为企业管理当局宏观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综合分析,从法规、制度和政策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宏观调控,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服务,为管理当局决策当好参谋。审计调查在很多情况下针对的是改革和经济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直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主要是对宏观方面的监督,可以集中深刻地反映经济中某一方面的突出问题。

4.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是搞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指标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和相关性等基本原则。结合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现状、目标、体系设置和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按照经济效益审计的层次和内容设置。

4.1 按审计层面设置的评价指标。按照经济效益审计层面,可将其评价指标设置为:对企业整体、综合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综合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对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专项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单项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从而建立反映整体、局部、点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构成体系。

4.1.1 反映企业整体、综合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包括:一是反映资产运用效果,有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二是反映生产经营效果,有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用来评价全部资源消耗情况。在实际审计中,两指标应当结合使用。三是反映宏观经济效果,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用来评价企业创造财富的程度。

4.1.2 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的专项指标。包括:一是反映投资经济性:成本降低率。二是反映流动资金使用效率:流动资金周转率。三是反映投资效率性:投资回收期。四是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资本保值增值率。五是反映生产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4.1.3 反映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单项指标:反映某项一项或者数项资源的经济效益,有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更新率和固定资产净值率、存货周转率等。

4.2 按评价内容设置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内容可将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设置为:第一,反映企业社会贡献能力的指标,主要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第二,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第三,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第四,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内容包括,表现经济资源营运能力指标的是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率,表现人力资源营运能力指标的是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劳动效率等。第五,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包括社会积累率、资本积累率、营业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等。第六,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指标,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和经营杠杆率等。第七,反映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包括管理人员的技术构成水平(职称比例、学历比例等);管理机构是否健全、有效,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将其分为各种要素,采用评分法加以量化。按照评价内容分类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按实际情况分别对应经济效益审计整体至局部的三个指标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在评价部分经济活动方面时,作为补充还需进行合理的定性评价,以弥补其定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审计部门可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认可并最终确定为某项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更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的评价指标存有异议,被审计单位将很难接受审计得出的结论,并且所提出的经济效益审计建议也很难得到采纳和落实,经济效益审计就会失去意义。

5.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5.1 审计程序。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与财务审计程序基本相同,即经过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仅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因审计项目不同而略有差异。在效益审计中,通常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要做到以下方面:

5.1.1 选择和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进行审计项目的审前准备。审计根据企业决策层的安排要求,确定效益审计项目的目标、范围、评价标准和审计方法,编制审计方案,进行审前调研,初步了解被审计企业的业务流程、被审计事项,确定审计的质量保证、时间表和资源。

5.1.2 在实施阶段收集审计需要的企业资料和证据。此阶段,审计人员要运用审计方法,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收集数据及文件处理过程,方法通常包括核实资料、面谈问卷、调查抽样,以及案例研究、文件研究、研讨会、座谈会等。

5.1.3 对收集的企业资料证据进行评价。通过对收集的审计资料、证据进行分析,将发现的情况与审计标准和目标进行对比确定审计发现并评价;查找原因,分清各种主客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措施。

5.1.4 出具经济效益审计的报告。审计人员经过反复讨论、沟通、审核等阶段后,根据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对象等出具不同格式的效益审计报告,要注意对审计结论的说明,包括审计发现的事实、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等因素;要及时把审计报告送达被审单位,并与其交流结合意见。

5.1.5 后续审计跟踪。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后,对提出的审计建议的采纳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跟踪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所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得到执行。同时对审计项目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可以出具后续审计报告。

5.2 审计方法。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方法适用常规的财务审计方法,同时还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但是从长远看,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形式,应当有其独特的方法。目前,经济效益审计存有多种方法,还没有较为统一的适用的方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包括三个部分,其方法包括审计方法基础、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包括四类,核实的方法、对比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财务审计方法和其它方法。财务审计方法包括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等,其它方法包括指标对比法、比率分析法等。实际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复杂,审计过程中经常是多种方法同时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很难完全分开,审计方法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与更新;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其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有所不同;采取各种不同方法同时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更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因此,只要有利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方法可以探索。作为公司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可确立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确立基本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其“基本”就是内控制度评价。操作时在掌握被审计单位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效果。通过评价把经济效益审计范围、重点限定在存有控制弱点的业务环节,如此,一方面减少了审计业务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对存在较大控制风险的经济业务进行详细深入的审查,可大大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二是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作为试点,整合经济效益审计力量,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为审计工作大规模向效益审计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步形成以资金运用经济性审计为重点、以管理控制效率性审计为基础、以成本效益效果性审计为突破口的企业效益审计新模式。

6.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经济效益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现阶段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除了加强本企业自身的各种要求外,还应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在国家层面积极探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各种方法、思路,以进一步推动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广泛开展和在企业中地位。为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创造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6.1 在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审计的良好社会大环境。加强宣传、引导,要使社会、企业普遍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以增强其经济效益审计理念。通过理念的形成,进而努力创造一个积极研究效益审计、深入探索效益审计、努力实践效益审计良好的大环境。

6.2 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企业负责人应从“要我审”转变到“我要审”的认识高度,切实发挥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要转换观念,深入认识经济效益审计的角色,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定位于企业经营运行的“医生”,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企业正常良好的经营运行。

6.3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职业资格考试,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调整人员知识结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多数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审计人员仅仅具备财务知识还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资格考试,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准入标准,从而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二是加强和鼓励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培训学习促使审计人员精通掌握审计、财会、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加强对企业审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6.4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协调与整合审计单位、大专院校和学术团体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专题研究,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要从我国企业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地开拓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研究,不能仅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加一些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而要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立法、内部制度规定、审计规范、审计人才、资源、技术和其他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有关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以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应当注意避免全盘照搬。

6.5 注重对经济效益审计成果的整理、利用和提炼。经济效益审计重在实践,新在提炼,审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应有意识的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整理,探索和寻求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从审计实践中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使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良性的开展。

经济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国企的建设与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风险提出来防范措施,用于防范国有企业经济责任风险。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防范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随之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一项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WTO等,日前还在许多国家的支持下,成立了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亚洲投资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有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进程,因此,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事件中,存在一些国企发展缓慢,管理层年薪过高等不透明现象,直接影响到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安全,给国企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提醒着我们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保证国企发展过程的的公开透明,提高国企的竞争实力,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1983年我国建立国家审计机关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契约导向阶段和体制、产权导向阶段:

第一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厂长(经理)离任审计阶段。厂长负责制决定了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中的绝对权力,所以厂长 (经理)的工作状况和责任程度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然而这却造成了一些领导虚报成绩,欺骗管理部门,对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威胁。

第二个阶段:契约导向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87—1992年)。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具有自主权的经营管理制度。其基本形式是“两保一挂”,即企业保证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上缴税利指标,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从当时来看,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承包经营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和经营不公,承包者负赢不负亏等,是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三个阶段:体制、产权导向阶段——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993年以后)。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我国实行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将有效的抑制贪污腐败的发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廉政建设。

目前,我国约有9万家国有企业,数量之庞大,更足以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然而,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中尚存在着若干的问题,如国企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层工资薪金过高不透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机构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的发生,直接威胁着国企的经济安全和办学质量。因此,要着重探究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风险产生的原因

1.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然而,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出现控制不力现象。财务人员出现交叉现象,违背了独立性的要求,缺乏规范的控制制度;二是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国企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然而,却仍然沿用以前落后的财务制度,造成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跟不上時代的需要,从而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失效

内部审计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监督、评价作用,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和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国企内部审计机制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随着国有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其所需的知识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审计对象和复杂的经济责任审计关系,使得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加重了审计工作的压力;二是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工作要针对于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然而,目前很多国企的审计范围指数局限于对资金筹集、资金营运等方面的合法性,未能做到全面监督;三是审计方法落后。会计电算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然而,部分国企的财务会计方法仍停留在手工做账方面,加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3.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难度高、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专业财务审计人员。很多国企的财务审计岗位是由会计出纳等人员借调或兼任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审计的独立性。二是财务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目前国企财务审计人员的年龄多为40-50岁,财务审计人员多为原来财务管理制度下的人员,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和素质跟不上业务的不断深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影响力财务审计的专业性。

4.有关部门部门缺乏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监管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是有效防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外部措施。然而,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太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相关职能部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隐患。

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各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分工负责、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不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国有企业要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对各部门的领导至少2-3年进行一次审计,在离任时再进行一次审计,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组织审计的部门要根据相关领导干部的任期时间,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重点选择掌管资金量大、经济活动频繁、群众反映多的部门或单位首先作为审计对象,审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予以统筹安排。

2.健全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促进国企财务工作按既定目标进行。国有企业要认真实行三级复核制度,财务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重点抽核,在证据数据、法规政策、定性评价、文字表述等方面严格把关,以确保审计质量。此外,还要注重程序的节约和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国企的投資、业务活动、资金活动要按照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奖惩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改进创新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长,任务重,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和所实施的审计方法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一要加强财务审计人员的再学习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求社会上的专业培训专家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授课,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要改进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要积极开展各国有企业间的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交流活动,学习企业过于企业的审计经验,提高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水平。

4.明确职责,客观、合理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报告应对被审计领导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存在的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如何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谨慎”的原则,正确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的界限。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时,要注意:一是紧扣被审计对象,切忌做出超出审计权限的事情;二是客观明确界定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后果,不要随意定性被审计对象的责任;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寻找证据,据实出具审计结论。

5.强化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

设计工作的监督,能有有效的方式审计风险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监管部门要不定期的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二是要加强国企内部人员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三是加强舆论监督,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国企经济责任工作开展的监督,确保建言献策和意见反馈渠道的通畅。

五、结束语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制度到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等各方面来进行协同研究。完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防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是国有企业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要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它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岚.经济责任审计浅论[J].中国商界,2010(11).

[2]田文娟.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12).

[3]秦小丽,常丽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刍论[J].审计研究,2005(6).

作者简介:郝晓兵(1993.04- ),男,汉族,研究方向:审计学

经济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的合法性

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的合法性是决策审计关注的首要问题。一项决策一旦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相违背。其它如民主性、效益性等问题就无从谈起。对决策合法性的审计要抓住三个方面:一是审查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即审查决策的项目是否符合边防部队的有关法律规定:是否与公安部的战略部署和当前边防部队的主要建设任务相一致:是否与上级党委和机关的有关指示精神相统一:是否与单位总体建设规划相协调,有无改头换面、私自决定开发上级明令禁止的建设项目或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是否存在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超出上级批准的建设范围等问题。二是审查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即要严格履行法定的决策程序,及时纠正决策中的过失。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三是重点审查决策是否按照“确定项目一制定可行性方案一选定方案一编制预算一立项审批一执行方案”的程序依次进行;有无以权代法、随意简化、省略程序的现象;有无未经批准,擅自执行决策的不法行为:在执行决策过程中有无随意更改决策的问题。

二、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的合法性是决策的基本要求,而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则是决策的最高要求。决策的科学性要求决策者的活动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要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一项决策只有经过反复的论证,广泛地征求相关人员的意见,对可行性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取舍,才能确保决策的最终执行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在坚持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审计的科学性方面,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审查决策的必要性,看其是否是本单位、本部门建设和发展所必须的项目:有无违反规定搞福利工程、形象工程或重复建设等现象。二是审查可行性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经过充分的论证,主要包括政治、经济、任务、法律等各方面的可行性论证;经费需求是否超过现有的承受能力:是否有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且要做到各个方案之间的优缺点可以相互进行科学对比、分析和评估。三是审查决策的做出是否经过有关专家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充分的比较,并综合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主要的优点等因素,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案进行量化评估以得出最终的结论:有无主观臆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随意表态、主观武断决策的现象。

三、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的民主性

边防部队对重大经济事项必须实行民主决策。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由于个人偏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防止个人权力的无限扩大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必须把好三道关口:一是审查决策的目标确立后,有关部门和人员是否广泛听取了各级机关、各层次人员(包括党委主要成员、各级决策执行部门人员、有关专家、单位的中层和基层领导及广大官兵)的意见,并对决策项目展开充分的讨论,对各级意见进行深入的调查、汇总、分析、上报。有无随意剥夺民意和群众参与的权力,是否存在单纯依靠领导拍板的现象。二是审查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的作出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否做到首先由党委集体讨论,然后采取举手表决或民主投票等方式,以少数服从多数,按党委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做出决策:有无不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是否存在主要领导个人决断,任意打压其他人的意见,强行作出决策的现象。在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审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审查有无打着民主决策的旗号,对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经济项目以集体名义来决定,蓄意采取集体责任集体负责的手段,来逃避个人责任的不法行为。

四、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是使蓝图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没有有效的执行,无论多么正确、多么完美的决策都只一纸空文。因此。必须把决策的执行也看做是决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认真加以对待。对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执行的审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决策执行机制的有效性,既是否建立了从上到下环环相扣的决策执行机制:决策者和决策机关是否可以通过层级指挥体系,实现对决策执行情况的及时了解和有效监督,以确保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有无决策与执行相脱节、责任分工不明确、越权指挥、多头指挥或无人指挥等现象。二是决策执行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即执行部门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科学地调配人、财、物,并与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是否及时与决策部门保持沟通和联系,以更好地领会决策意图,并可以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接受新的决策指令,以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是否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机构,对执行的效果和进度进行实时控制;有无因管理松散、各自为政、工作进度不一致而导致效率低下、标准不高、指标达不到决策要求等不良现象。三是决策执行的及时性。主要审查任务的传达是否及时。信息渠道是否通畅:是否根据进度及时下达有关指示、指令;决策项目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等。

五、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结果的效益性

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结果的效益性是指决策的各项要求经过充分有效的执行后,该项目所产生的军事经济效益。对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结果的审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边防部队重大经济决策项目投入使用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能否为边防部队的任务完成和官兵生活提供有效保障,满足部队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有无建设标准和质量达不到或超出当前部队实际需要的现象;有无造成损失浪费、环境污染、资源闲置或违反有关规定且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二是决策的经济性,即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是否以最少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和军事效益:有无重复建设、无用投入、投入产出严重失衡,资金、资产流失等现象。

经济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审计监督体系中部门审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际,随着我国部门审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审计的基础工作,以及企业全方位经济管理的支柱,进一步发挥部门审计的作用,是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促进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制度向科学化发展,部门审计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部门审计 企业管理 作用 对策 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改革的不断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胜,讲求部门审计效益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加强部门审计的探索与研究,推进效益也成为部门审计发挥最大作用的必然趋势。

一、部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采用先进内部控制审计技术,并通过内部控制测评,针对找出的企业管理与控制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协助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企业活动,合理地使用资源,发挥审计职能的最大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部门审计的任务。

部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是部门审计的重要特征,更是部门审计在企业内部权威性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中,审计部门是独立的机构,制度限定了审计部门工作人员能客观公正深入地开展审计工作,评价出及时并有效贯彻执行的处理决定。

部门审计还具有制度化和法律化,这可以约束业务操作的制度性,根据我国为审计工作颁布的两部法律,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匡正;根据企业按照国务院审计署的相关法律制定,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使企业部门审计有章可循。审计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法制建设的发展,确保了企业部门审计的质量提高,更是将部门审计的重要性不断巩固。

二、发挥审计部门最大作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优化

部门审计是企业的眼睛,充分认识部门审计的重要性,部门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经济效益审计是严格意义上的延伸审计,在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性的同时,从全方位展开纵横结合的客观公正的审计,必须严格从经济、效率和效果几个方面展开。关注企业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已不再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工作,评价企业各项管理是否理健全,有助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和制度建设,对企业管理活动有重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拥有审计和反馈促进作用,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的评价行为,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创造有效的经营发展服务,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效益。部门审计已成为企业完善内部管理的促进手段,它关注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承担风险管理作用,服务企业规避风险。并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进行审查和评价,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漏洞,分析企业管理中的失误,解剖企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综上所述,部门审计对潜在风险提出的警示,协助企业实施有效的管理,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化。

(一)确保监督职能,发挥约束作用

部门审计中最基础的是监督职能。规模庞大的现代企业经营项目相对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分散性,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企业自有的规章制度和统一的审计部门的工作规范作为企业管理者的约束标准,部门审计从监督职能开始,确保企业健康发展。严格监督、检查和制止企业的违法乱纪现象,必须从确保国家财产和保护企业利益出发;正义揭露一切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隐私舞弊行为,必须从会计信息的真实资料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即时性出发来确保,维护企业经济秩序,加强企业的控制力度,并严肃企业规章制度,继续完善企业管理。

(二)确保鉴证职能,发挥建设性作用

部门审计优于外部审计职能的是鉴证职能。因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和概况了解颇深,可以鉴证企业管理中的所有的经营计划和任务完成情况。企业通过鉴证,审计部门可以重新审视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对企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协助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益,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控制制度和鉴证企业职能的健全,可以有效的发现企业薄弱环节,揭示企业管理、经营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企业的财政收支和经济效益评定经过鉴证,可以从其中发现企业管理误区,帮助企业寻找解决之路,切实增长经济效益。

(三)确保控制职能,发挥防护作用

针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的职能是审计部门的控制职能。部门审计由于隶属于企业高层领导直属管辖,可以直接对企业其他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必要干涉,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检查、评估、建议,实现对企业的控制职能,因此,部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控制系统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开展全面的审计工作,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掌握及时的企业生产信息,确保资产安全,并促进企业资产稳定增长;按照财经纪律为准绳是部门审计人员的工作准则,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四)确保服务职能,发挥参谋作用

企业运行中审计部门的接触面较广,可以及时地将企业下级部门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意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上级部门,并可以综合部门合理审计意见,从而完善提高企业管理的目的,因此,审计部门必须要发挥与上下级沟通信息的服务职能。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优化,运用互联网提供先进的企业相关技术和管理信息是审计部门发挥参谋作用的重要途径,公正地为上级领导做参谋决策服务。

部门审计是企业强化自我约束的机制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内部规范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客观要求。部门审计必须用专业系统的方法针对风险管理和控制有效进行评价和改善,协助企业完成既定目标。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管理者在部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认识逐步提高,部门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会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李芸婕.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山西大学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陈培刚,潘华兵,崔山国.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财经界.2009(9).

[3]孙琴.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闫立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与作用浅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5]张小英,王丽霞.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合作經济与科技.2010(3).

经济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2006年6月1日实施的新拟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纳入法律范围,并明确了审计评价的法律效力。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监督和管理干部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被各级党委政府所重视。如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成为审计部门殛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和评价内容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包括各极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部门或单位领导干部、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三大类,这些对象的管理范围和职责不同,因而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对其共性方面的内容加以统一和规范,达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1.1 不同审计对象的评价侧重点。

1.1.1 对各级党政综合部门的领导干部,重点从宏观管理和效益方面去评价,要重点体现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指标,包括:GDP及其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及增长水平、人均纯收入及增长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等,同时要对上级政绩的真实性进行评价。

1.1.2 对一般行政部门或单位的领导干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一是法定职责范围内监督和管理的目标、效果;二是本部门或单位自身的行政行为。

1.1.3 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干部,侧重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实现利税总额、资产报酬率、社会贡献率等。

1.2 不同审计对象评价的共性内容。

1.2.1 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根据上级党委政府或主管部门每年度下达的有关经济责任目标,针对不同单位的职责、任务和特点,进行考核和评价。

1.2.2 资产负债及财政、财务收支情况:①任期内资产负债情况。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各项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专业评价。②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主要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及有无隐瞒收入、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其它公款、有无坐支、截留罚没收入、应纳入预算的规费收入和应缴财政专户存储的预算外收入、有无拨款不及时、抵扣、截留基层单位经费问题,有无挤占挪用专项经费和专项资金问题,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及违规发放资金、津贴和实物等问题进行评价。

1.3 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的情况。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经过符合性测试和检查,看其健全程度及其执行效果。一是看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完整、科学;二是看能否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三是看能否改善单位内部管理,堵塞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4 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主要对被审计单位债权债务的合法性及各项资产增减变化情况进行审计,评价资产占用结构是否合理,有无闲置浪费,资产是否保值增值;同时对代政府管理的各项基金、资金是否安全、完整;其保值增值是否合规、合法,管理制度是否有效,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等进行评价。

1.5 投资决策情况。主要看被审单位对外投资,大额支出及在建工程等是否经过集体决策,是否按程序审批,有无挪用或盲目举债问题,有无计划外基建,有无基建超标和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

1.6 任期内遵纪守法及廉政情况。一般应从有无贪污、私分、侵占国有财物的行为及违反规定吃喝招待、请客送礼、挥霍浪费、收受贿赂等方面问题进行评价。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应注意的几点要求

2.1 注重可比性。审计评价一般是在事后进行的,在评价中,要考虑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因素带来的影响和其他不可比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增强说服力。

2.2 把握灵活性。审计对象广泛,单位情况各异,对一些违纪违规问题的界定和评价,要做到定性准确、恰当,对有些问题要考虑法律、法规的层次性,有的问题则要结合实际考虑地方性法规的要求。

2.3 讲求量化性。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坚持以定量考评为主,依据可靠数据和客观事实,采取写实、量化的方法予以评价,即能用数字量化的政绩或问题,一定要用数字来表明。

2.4 保持稳健性。评价要持稳健、谨慎的态度,做到审计评价的范围、内容和审计的职责相统一。就是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履行经济职责,对财政、财务收支所体现的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进行评价,绝不能超出审计的职能范围。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审计事项或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以及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被审计人的其他相关问题已移送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处理,审计评价可以持保留意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2] 柏继民.《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实务》,2001年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

收稿日期:2007-12-15

上一篇:三资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民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