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审计毕业论文范文

2023-05-21

经济效益审计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果只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既不能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也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充分揭示由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而导致的脱离客观实际、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

二、当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模糊性。

效益审计的对象种类繁多,衡量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因事、因地而不同,这给审计工作形成很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标准依据弹性化、人为化的问题。因此,对效益性标准缺乏合理明确的界定,是影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相应的审计专业人员不足。

效益审计需要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不仅要有会计师、审计师,还需要精通其他学科知识的人员,如社会科学、法律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这是有效实施效益审计所必需的。而目前的审计力量主要以财务、会计审计人员为主,其他方面的审计人员缺口很大。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的措施和对策

(一)确定效益审计的目标。

1.把效益审计的基本理念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确定相结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效益审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对被审计对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反映和高度概括。效益审计提出了国家资金如何用得少、用得好、用得值的问题。我们抓住这几个关键,可以明确地去查找、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在这几方面表现的明显特征,使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2.把效益审计的基本思维模式与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确定相结合。效益审计要明确回答被审计对象是否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借助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确定审计对象有哪些经济责任、怎样履行的经济责任、结果如何的思路,并围绕这三个方面,确定审计程序,收集资料、证据,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提高审计行为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二)选择效益审计的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搞好效益审计,就必须根据具体项目的目标,选择采取一些可行的审计方法。效益审计在借鉴了传统审计方法的同时,还吸收了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目前效益审计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审计收集证据的方法,主要有审阅法、询问法、抽样调查法、观察法、综合分析法等;二为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目标评价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查评价法。通过上述审计方法取得的证据,可以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属实评价的依据。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原则上可分为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两大类。

1.通用指标。

通用指标可按行业来设置相应的指标体,通用指标体系设置如下:

(1)地方党委、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通用评价指标:社会总产值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税收计划完成率、企业利税完成率、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民负担增减率、违规增加农民负担额、专项资金使用违规率等。

(2)党政工作部门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通用审计指标:资产负债率、人员经费比率、支出增长率、人均开支、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招待费用比率、违规金额比率等。

(3)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通用审计指标体系:资产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业务支出比率、人均费用比率、收支结余率、收入增长率、资产创收率和收入计划完成率、招待费支出比率、违规金额比率和账务处理差错率等。

(4)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评价指标体系: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销售增长率等。

2.专用指标。

专用指标是根据各被审计单位不同的业务活动、管理特点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而设置。审计人员应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结合其职能范围,围绕上级单位设定的工作目标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与被审计单位适当沟通的情况下,建立起符合该单位实际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除了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及地区性公用标准或行业标准外,还要广泛采用和参考各专门机构的专业标准,被社会认可的研究成果,以及由被审计部门提供的、经专家论证的科研报告等。

(四)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与手段,加快人才培养,充实专业人员。

效益审计是一种全面的审计,需要运用先进的系统分析方法,需要运用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我们来说是个新的挑战。鉴于效益审计的特殊性,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充实、优化审计队伍,同时审计人员也要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周口市审计局)

经济效益审计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当前我国会计审计活动在企业经济效益中的影响价值与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与关注。本文立足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会计审计工作,首先分析了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客观影响,然后介绍了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积极影响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够改善会计审计工作现状,提升其工作效果与意义。

关键词:会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影响

一、引言

会计审计就是通过以货币作为相关计量单位,结合一定的方式与模式手段将经济作物交换对象并实施全面的核算与监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审计人员会获得大量的可靠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不光可以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未来的经营战略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二、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1.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经济活动方面的影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当经济活动发生并结束时,其必然会在会计审计中得以体现,通过不断的体现与反馈,决策者可以直接通過财务信息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决策效率与方向进行把控,进而获取一手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

2.对整体竞争实力产生的影响

结合当前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国家对于企业的注册开放已经过去了几年,当前许多行业的竞争压力都在不断增加,如何在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为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常规的成本控制之外、金融理财以及资金的处理和管理要素等内容都与审计工作息息相关。

3.对资金利用效率产生的影响资金的利用效率离不开审计本身,通过优化资金的利用效率可以消除并降低企业的负债现状,提升综合应对风险的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强企业发展与扩张的实力与能力,在经济活动当中也可以通过一些金融手段来占得优势与先机,而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会计审计活动获得并被赋予的。

三、促进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积极影响的具体策略

1.强化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深度随着会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会计审计工作在企业中经济效益的影响价值也逐渐得到了重视。为了进一步深化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深度以及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就必须强化其对于会计设计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独特性的理解。在工作培训过程中,通过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以及宣传机制,让员工认识到会计设计工作对于企业综合运转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会计审计工作与其个人价值以及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关系。另外,通过在企业内部强化领导人员的决策精准性以及树立会计审计引导决策的基本决策意识,实现上行下效的基本效果,进而使得全部的员工都能够遵守秩序,实现会计审计的监督与管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提升工作效率以及监督成果也具有良好的帮助。

2.拓展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

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相对固定,大多集中于传统的财务领域,其可扩充性不强,对于全局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范围与模式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工作人员在形态意识与接受程度上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审计工作不能够顺应潮流进行变化,特别是对工作范围进行变化,就会严重影响到会计审计的效果与质量。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必须要完善审计部门的权限,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提升审计部门的影响力并加强外部监督力度与环节实现对审计工作的跟踪与细化,以此来增强会计审计的效率与效果,进而实现工作范围与影响力的双重提升。

3.提升会计审计队伍的建设水平

当前我国对于会计设计队伍的准人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但是其门槛的设置不高,再加上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对于实际会计审计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经验,所以导致会计审计整体工作水平依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针对这个现状,必须强化岗前培训体系建设并逐步完善持续无条件的跟踪培训与绩效考核,通过奖罚并重的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科学管理,提升审计队伍的建设水平。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审计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前我国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对于审计的重要性以及指导性重视不足,对于其知道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作用与应用优化策略了解不深人。本文也分别从强化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深度、拓展会计审计工作的范围以及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也希望能够为企业顺利开展会计审计工作提供新的策略与思路。

经济效益审计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审计监督体系中部门审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际,随着我国部门审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审计的基础工作,以及企业全方位经济管理的支柱,进一步发挥部门审计的作用,是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促进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制度向科学化发展,部门审计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部门审计 企业管理 作用 对策 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改革的不断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胜,讲求部门审计效益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加强部门审计的探索与研究,推进效益也成为部门审计发挥最大作用的必然趋势。

一、部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采用先进内部控制审计技术,并通过内部控制测评,针对找出的企业管理与控制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协助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企业活动,合理地使用资源,发挥审计职能的最大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部门审计的任务。

部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是部门审计的重要特征,更是部门审计在企业内部权威性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中,审计部门是独立的机构,制度限定了审计部门工作人员能客观公正深入地开展审计工作,评价出及时并有效贯彻执行的处理决定。

部门审计还具有制度化和法律化,这可以约束业务操作的制度性,根据我国为审计工作颁布的两部法律,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匡正;根据企业按照国务院审计署的相关法律制定,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使企业部门审计有章可循。审计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法制建设的发展,确保了企业部门审计的质量提高,更是将部门审计的重要性不断巩固。

二、发挥审计部门最大作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优化

部门审计是企业的眼睛,充分认识部门审计的重要性,部门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经济效益审计是严格意义上的延伸审计,在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性的同时,从全方位展开纵横结合的客观公正的审计,必须严格从经济、效率和效果几个方面展开。关注企业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已不再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工作,评价企业各项管理是否理健全,有助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和制度建设,对企业管理活动有重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拥有审计和反馈促进作用,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的评价行为,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创造有效的经营发展服务,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效益。部门审计已成为企业完善内部管理的促进手段,它关注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承担风险管理作用,服务企业规避风险。并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进行审查和评价,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漏洞,分析企业管理中的失误,解剖企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综上所述,部门审计对潜在风险提出的警示,协助企业实施有效的管理,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化。

(一)确保监督职能,发挥约束作用

部门审计中最基础的是监督职能。规模庞大的现代企业经营项目相对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分散性,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企业自有的规章制度和统一的审计部门的工作规范作为企业管理者的约束标准,部门审计从监督职能开始,确保企业健康发展。严格监督、检查和制止企业的违法乱纪现象,必须从确保国家财产和保护企业利益出发;正义揭露一切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隐私舞弊行为,必须从会计信息的真实资料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即时性出发来确保,维护企业经济秩序,加强企业的控制力度,并严肃企业规章制度,继续完善企业管理。

(二)确保鉴证职能,发挥建设性作用

部门审计优于外部审计职能的是鉴证职能。因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和概况了解颇深,可以鉴证企业管理中的所有的经营计划和任务完成情况。企业通过鉴证,审计部门可以重新审视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对企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协助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益,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控制制度和鉴证企业职能的健全,可以有效的发现企业薄弱环节,揭示企业管理、经营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企业的财政收支和经济效益评定经过鉴证,可以从其中发现企业管理误区,帮助企业寻找解决之路,切实增长经济效益。

(三)确保控制职能,发挥防护作用

针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的职能是审计部门的控制职能。部门审计由于隶属于企业高层领导直属管辖,可以直接对企业其他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必要干涉,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检查、评估、建议,实现对企业的控制职能,因此,部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控制系统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开展全面的审计工作,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掌握及时的企业生产信息,确保资产安全,并促进企业资产稳定增长;按照财经纪律为准绳是部门审计人员的工作准则,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四)确保服务职能,发挥参谋作用

企业运行中审计部门的接触面较广,可以及时地将企业下级部门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意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上级部门,并可以综合部门合理审计意见,从而完善提高企业管理的目的,因此,审计部门必须要发挥与上下级沟通信息的服务职能。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优化,运用互联网提供先进的企业相关技术和管理信息是审计部门发挥参谋作用的重要途径,公正地为上级领导做参谋决策服务。

部门审计是企业强化自我约束的机制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内部规范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客观要求。部门审计必须用专业系统的方法针对风险管理和控制有效进行评价和改善,协助企业完成既定目标。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管理者在部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认识逐步提高,部门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会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李芸婕.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山西大学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陈培刚,潘华兵,崔山国.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财经界.2009(9).

[3]孙琴.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闫立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与作用浅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5]张小英,王丽霞.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合作經济与科技.2010(3).

经济效益审计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着我国城市化地全面展开,工程领域也随之迎来了黄金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进行有效的审计,不仅能为工程领域打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秩序,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工程的预算造价是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和考核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严谨的审计,能使预算造价更加完整、准确。有利于核实工程的实际成本,能更有针对性地控制工程造价。我们要充分重视预算造价的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必要性;方法研究

1、土建工程项目预算造价审计的必要性

(1)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市场的招投标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虽然大部分地区都能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差异很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纰漏,不乏有虚假招标,暗箱操作等不良现象,滋生了很多腐败的不良现象。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是加强监督的有效手段,为招投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在招投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泄标、围标、串标等问题,使最终的预算造价更具合理性及公平性,合理且公平的预算造价既能保证投标单位的利润空间,又从根本上控制了待建项目的投资成本,使建设资金得到了充分的使用,进而有效地遏制了资金的浪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的有效审计充分保证了项目招投标工作应该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对控制工程建设成本,完善建设单位资金使用计划,引导投标单位进行正确的投标报价、避免投标单位恶意竞争等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进行严格的审计,是从根本上分析待建项目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避免工程的预算造价与实际不符的情形、防止工程的预算造价偏离工程实际造价,投标单位也可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以最接近实际造价的投标报价进行投标,为施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工程预算造价的确定并不是很严谨,通常由造价咨询公司等第三方事务所机构进行编制,然后由建设单位在事务所编制金额的基础上,下浮一定的比例作为最终的预算控制数,对编制单位的编制结果没有一个核查的过程,过于依赖编制单位,难免有失偏颇。这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预算控制数也失去了原本的实际意义。进行预算造价审计之后,使得上述这些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当下,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得到普遍开展,这既是对编制单位的有效监督,更是对编制单位的严格核查。在核查的过程中,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以及相关资料,结合项目地点的实际市场,与编制单位进行一系列地认真核对,通过这种核对,大大提高了预算造价的准确性,使最终确认的预算造价更接近实际的工程造价。

2、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的方法

(1)全面审计法。亦可称为逐项审计法,首先确认工程类别,然后按预算定额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对工程数量、综合单价的组价、措施费用、取费费率等逐一进行全面核查。核查工程数量计算的准确性,核查综合单价组价的合理性、措施费是否有充分依据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或者施工方案等。其优点是全面、细致,审计结果的质量高;但其工作量大,审计时间较长,只能用于工作内容相对简单的工程,如果应用于内容复杂的工程项目中,则很可能会因为工作量太大,导致审计工作效率太低,影响审计结果的时效性。

(2)指标对比审计法。参考过去审计过的那些同类别结构的工程项目,对比各相同清单项的人工、材料、机械等消耗量指标,相似清单项也可通过换算进行对比,有些差异较大的清单项可单独计算。这种方法的审计工作量相对不多,只要把各项指标同被参考的工程进行对比,结果显而易见,能快速得出审计结果。其优点是速度快、操作简便。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对于一些复杂的工程,很难找到相类似的工程,即使找到类似的工程,可参考的清单项也是有限,所以这种方法仅仅适用于规模小、结构简单的一般民用工程,比较有局限性。

(3)筛选审计法。也属于一种对比方法。即对审计过的工程进行统计,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库,然后对这些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建立“参考体系”。针对被审计的工程预算造价,以已建立的参考体系为准,进行对比筛选,重点针对被筛选出来的项目,即不在参考体系范围内的部分清单项,进行较为详细的审计。其优点是方法简单,便于掌握,审计速度较快;但是前提是要有大量的数据积累,能建立起一个可使用的参考体系才行。只能适用于常见的普通住宅工程或不具备全面审计条件的土建工程项目。

(4)重点抽查法。是指针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中的重点项目进行审查。通常是那些综合单价高并且工程量较大,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其优点是重点突出,审计时间较短,审计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在审计人员经验不够丰富或对情况了解得不透彻的情况下,难免出现判断失误,严重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5)分组计算审计法。是指将相近的或者相关联的清单项目编为一组,审计某个分项的工程量,并利用不同分项工程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推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的准确性。这种方法可大大提高工程量核对的速度,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但是因其精度不够,只能局部使用,作为其他审计方法的辅助方法。

3、完善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熟悉相关施工条件及施工工序,对一些刚刚兴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要深入了解,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通过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对工程造价控制能更加主动、合理、科学、有效。

(2)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审计方法很多,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根据项目的自身特点,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将多种审计方法灵活运用,使得最终的审计结果完整、准确,更接近工程的实际造价。

(3)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职作风等都直接影响着审计结果。职业技能方面,要不断夯实理论基础知识,熟悉施工现场,对施工工序深入了解,保证组价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实时更新审计依据,比如地方法律法规等规范类的文件、工程取费的依据性文件等。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高工程量计算速度,灵活运用一些算量软件,通过有效的辅助手段,从而提高工程量的计算效率。职业道德及职业作风方面,在遵从事实的前提下,在预算造价审计工作中做到有理有据,禁得住不正当的利益诱惑,不掺杂自己的主观臆断,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结语:

在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核过程中,相关审计人员必须了解土建工程项目,了解整个工程不同环节的施工要求。在开展工作时,尽可能降低建设单位的投资风险,确保建设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国家、集体和企业利益,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对于每一个预算造价审计人员来说,应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对土建工程全过程造价进行有效跟踪,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更好地完成预算造价的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梁敏.论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必要性及方法[J].会计师,2019,08:66~67.

[2]陈娜.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必要性及方法研究[J].江西建材,2019,16:262+265.

[3]苏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的必要性与方法[J].门窗,2018,07:335.

[4]郝晶.浅析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的必要性与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5:201.

经济效益审计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探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做好经济审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提高认识,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做好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正确界定经济责任。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这一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所以,务必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工作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管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同时,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党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内部管理。这一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客观必然性

1.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

近年来,审计发现的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问题及经济犯罪行为已屡见不鲜,且手段愈来愈巧妙、隐蔽。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则要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有无违反财经法纪、有无在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常行为。如果某单位明明存在问题,而审计未能发现,其后果就是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得不到遏止,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得不到追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还会以“审计过了”充当合法的“保护伞”。

2.界定经济责任的复杂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直接发现其本人有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问题,还是比较好定性的。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在于一旦发现其所在单位有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如何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经济责任的问题大致有:经济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经济行为失控等等。要确定某领导干部在这些问题中应负什么责任,其界限较难划分。

3.审计手段的局限性

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一些违法违纪问题一般不会在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中明显地反映。虽然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或是从领导的工作总结、群众的反映中了解情况,但是审计所了解的情况若不能在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中得到证实,其问题是难以成立的。有的问题若无一定的线索,也较难用审计手段深入查证。

4.执行审计程序中存在的随意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执行程序不严密、或审计操作不合法,都会带来审计风险,也会引起行政复议。

二、正确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

1.审计评价内容超越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

《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后作出的审计评价中,常会出现某单位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出现某单位被评为哪类先进、哪种优胜;出现与财务收支不相关的业务工作评价内容。有时还利用一些未经审计核准的经济指标,表明领导干部的业绩。诸如上述评价内容,已超越了审计职责范围。如果只是为了评价的完整,或是为了满足领导干部的要求,盲目地对某一不了解真相的情况进行肯定,就会埋下审计风险的隐患。

2.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不够紧密

确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一般由组织部门提出建议。由于组织部门确定是否对某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保密性(尤其是离任者),因此与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衔接不够。这对审计部门来讲,工作计划的不确定因素与工作完成时间要求的紧迫,往往会对审计质量带来影响。审计项目多、工作任务重,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疲于应付、草草交差的现象。此外,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较高的要求,希望审计对领导干部管理经济的能力、廉政勤政的表现等作出结论。

3.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相对矛盾

承担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只具备查账技能还不行,应具有相当的宏观经济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之所以具有风险性,除客观原因外,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也是一大原因。此外,审计操作方法的各异也会影响审计质量,带来审计质量风险。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管理措施

1.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准则

《中国审计规范》的审计事项评价准则适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而与领导干部的评价不相适应。对领导干部怎么评价、评价什么,应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现在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一方面取决于领导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以及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政情况;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2.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及时沟通、互递信息,共同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审计机关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把了解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有机结合,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组织部门有责任提供领导班子和被审计者的有关情况,使审计有一定的目标。在确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对象时,应与审计机关共同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以解决干部考核中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当审计查证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需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由审计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共同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3.严格审计程序,发挥审计组的整体功能

(1)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应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在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列出被审计领导干部必须介绍事项的提纲,并要求表明其对某一事项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与被审计领导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在审计尚未确定有无违反财经法规之前,先由有关责任人自己说明在某一事项中担任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一旦查出问题,可以作为界定经济责任的依据。

(2)审计组长负责制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组长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头脑中应有经济规律这根“弦”。审计组长对每一项审计取证的审核,对每一个问题的定性,对每一条法规的应用,都必须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切不可掉以轻心。

(3)周密安排,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审计组的作用

审计组长要严格按审计方案作出周密安排,合理运筹、精心组织,让审计的触角触及每项必须把握的内容,不能因工作疏漏而影响审计质量。审计组成员要服从安排,群策群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对问题的判断能力。

(4)明确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坚实基础

在具体操作中,应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掌握侧重点。一般应突出下列3项审计重点:①突出资产、负债、损益审计;②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③突出财经法纪审计。

(5)讲究审计方法、注重审计质量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途径

审计中必须注重下列5个结合:

①企业自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要求被审计企业对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自审,审计组依据企业自审资料及对企业内控测评中掌握的失控点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②任中审计与任期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每年进行一次,一方面为企业主管部门监督企业领导履行经济责任,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另一方面,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被审企业领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为人事部门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

③审计查证与调查分析相结合。为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应采取以会计资料为主,审计查证与调查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掌握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查证,为摸清账外经济问题提供线索和依据。

④详查与抽查相结合。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审计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及现代审计技巧,必要时可采取详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也可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以及所掌握的线索和依据,运用抽查方法审查重点资料、事项和活动,同样可以收到预期效果。

⑤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相结合。只有把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个交接点上划一个界线,才能公正区分双方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交接审计的重点:一是交接手续健全合法;二是交接内容真实可靠;三是交接事项全面完整;四是交接后各自应负的经济责任明确合理。

(6)坚持审计原则、分清经济责任,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可靠保证

①离任必审、先审后离的原则。如果离任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往往使审计流于形式,势必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果需先离后审,也应明确先离岗、再审计、后认命的组织程序,切实做到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经济责任。

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在如何处理遗留问题上,离、接任双方一般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此,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界定经济责任上必须以审计取证的数据作为基本依据,如实反映实际状况,分清职责、不偏不倚。

③依法审计、分清责任的原则。只有依法审计才能对离住者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公正评价。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依法界定三项经济责任归属:

界定任期责任与前任责任归属;界定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归属;界定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归属。

④综合分析、公正评价的原则。开展审计评价必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定性分析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如企业内控制度、经济管理、执纪情况等,评价中要注意把握“客观性、全面性、历史性”;定量分析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同类问题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尺,有量化指标的尽量采用具体数据,如经营规模、经营成果、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总之,评价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经济责任以外的事项不予评价,这既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是提高审计效果的需要。

四、结论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计,可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同时,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党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内部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其风险性,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建立一支刚正、廉洁的审计队伍,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方伟明,刘世林.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 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杜 娟]

上一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论文下一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