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21

高中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课改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其中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政治教育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有目的地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素质、有能力的21世纪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政治课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渠道,还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教育部制定新课改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主动性,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如何在新课改的标准下加强高中政治教育的素质教育也成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就会对该学科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教学里,老师只是一味照本宣科,把自己的所知所想一股脑灌输给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倍感枯燥。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1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更有意义,更富有创造性[1]。政治课趣味性比较差,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无味,这就要求老师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时政、诗歌、民谣、音乐、寓言或身边发生的小故事,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寓教于乐,让学生除了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外,还能从中吸收到与此有关的其它的饶有趣味的小知识,从而保持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1.2 活跃课堂气氛

改变过去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局面,新课改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在实践中为学生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比如针对中学生早恋现象,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前所未有的火热,最后,根据学生讨论和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由形象到具体,学生们理解了什么叫“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了解了怎么样算“一分为二”看问题,明白了什么是“相对性与绝对性”,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让同学们学到了处理问题的办法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2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塑造老师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还指出“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2]新课改提出后,我们很容易进入一个教学误区,认为只要重视能力、使用多媒体、课堂热闹就是素质教育,就是创新教育,然而,到底何为创新教育呢?

2.1 创新教育首先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

新课改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3]。不论学生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低,都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很多学生怕说错而不回答或不参与,久而久之,个别学生就游离在课堂整体氛围之外,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提出鼓励与表扬,营造一个轻松的、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环境。每一位老师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与模仿的对象,甚至有时老师不经意的一句鼓励都能改变学生,可见鼓励与被认可对学生的重要性;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不以为意,也可能导致学生华而不实、流于表面功夫。传统教学里一题一解、单向思维,全班甚至全校都用同一套试题考核,而承认学生差异,就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传统教学中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消化不了”的弊端,从根本上实现因材施教的创新教育理念。

2.2 政治课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及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道德观

特别是高中阶段,是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主要阶段,也是认知水平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这就要求老师充分运用启迪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思维的习惯,推动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很多学生上课时听懂了,然而考试时却又纰漏百出,这就说明学生没有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的实质,没有形成举一反三的知识关联。老师授课时应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巧妙设疑,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考欲望。新课改强调各科之间的资料整合,将多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连贯,这是个很好的现象,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单一地传授“专科”的知识,更要把与其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串联其中,让一堂沉闷的政治课变成了“既知天文又知地理、既通远古又通今朝、既知典故又通理论”的妙趣横生的综合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知识素养的目的。

2.3 创新教育下老师要不断积累资料,提升个人教学素质

新课改在内容上大为更新,作为政治课老师,则必须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快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用于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学法中多媒体的应用无疑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政治课本身是枯燥无趣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生涩的理论知识,在相对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但我们也要理性克制,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必须是服务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要让多媒体工具喧宾夺主,由辅变主,还是要加强学生的思考、讨论和练习,巩固基础知识。

总之,一堂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挥到最大实效性的课才算是成功的课,新课改标准下的高中素质教育仅仅是开始,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实施的过程中,应保持热情但又不失理性,不断对政治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克服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田锡海.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创新[J].大众科技报,2006.

[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Z].1997.

[3] 李修金.普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Z].2005.

高中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当前在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教师角色不能转换,学习的主体不明确。对策: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二是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在知识与技能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还没有深入。对策:以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来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三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对策: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是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学生必须具有的一种基本素养。但是,在当今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教师却不重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而绝大多数学生,更是没有培养自己信息素养的意识,这显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笔者拟在本文当中重点谈谈当前高中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在谈论之前,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信息素养的内在含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在含义

让我们以时间先后次序,看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机构等对信息技术的内在含义的不同理解: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1987年,库叟将图书情报技能和计算机技能包括在信息素养的定义:“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因此包含了:确认所需信息、寻获信息、评估信息、应用信息。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LA & AECT)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創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1)信息素养: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独立学习: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3)社会责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新课程中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当前在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当前在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让我们一一来看:

问题一:教师角色不能转换,学习的主体不明确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

对策一: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

(4)学习者: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发展快、更新快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

问题二: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在知识与技能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还没有深入。

对策二:以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来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

教师是将信息素养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的关健,但目前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主要原因是高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而忽视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这样的培训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强,但他们教学经验不丰富,教育理论的实践还不深入,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对策三: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育技术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这一标准,对高中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来提升高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总而言之,当前,我们要特别重视对高中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但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是新生事物,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人才。

高中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为贯彻高中新课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分析研究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主要从学校教育上,分析探讨班主任老师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与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 不良行为 原因与对策

为了贯彻落实高中新课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对当前高中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不容忽视,不良行为如: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就骂人打架,难以自控;有的对老师傲慢无礼,无理取闹;有的对家长不知感恩,自私冷漠,以我为中心;吃喝、抽烟,花钱如流水;有的缺乏诚信、早恋、偷窃、逃学、私结团伙等等。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加以研究。这些问题在高中阶段如果对他们不及时地加以预防和矫治,任其发展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前途,也关系到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这些不良行为的产生,并非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受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影响所至。客观方面原因有:

(一)来自家庭环境不良的影响: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子女的道德行为。家庭环境不良影响如:父母离异、单亲结构,或父母经常在外打工,使孩子缺少正常的关怀和教育,正常心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心灵受到伤害;父母教育宽严失度,有的家长只养不教,重养轻教,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教师的事情,或是爷爷奶奶、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不一致,偏袒护短,娇生惯养,放任自流;教育缺少科学性,方式简单生硬,把粗暴当严格,经常训斥、辱骂孩子,造成子女对父母的怨恨,畏惧和反抗心理;对子女心理缺乏了解,子女的正当要求粗暴拒绝,控制兴趣爱好,随意干涉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把自己的意愿不切实际地强加给孩子;父母言传身教差,行为粗鲁,酗酒赌博,作风不正,给子女直接提供了坏榜样。

(二)来自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我们的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各种社会思潮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在学生头脑中,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环境消极影响有: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如社会上的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新“读书无用论”的泛起,认为学不学都一样,没有文化照样“成财”、“一切向钱看”;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如庸俗低下文化产品,坏人的教唆,互联网、电视媒体上消极因素的影响、黄色书刊、西方生活方式的诱惑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侵蚀了学生的心灵。

(三)来自教师教育素质方面失误:

班集体在学生思想行为教育上起着主渠道的作用。但是,由于某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措施不力,助长了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有的教师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重教书轻育人,片面追求成绩,把分数人格化,放松思想教育,以智育代替德育,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忽视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品德行为的教育;有的教师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生硬,内容乏味,对成绩差的学生放任不管,导致学生“破罐破摔”;“暴君式”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逆反心理;“警察式”的教育方法导致教师与学生的隔阂;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尊重学生人格,处理问题感情用事,宽严失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学生心灵上的伤害。

以上来自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消极因素,对天真幼稚、模仿能力强,而又缺乏识别选择能力的学生来说,极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从主观方面分析原因:高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期,世界观的形成期,对新鲜事物敏感好奇,但他们毕竟还不太成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生活体验,思想认识水平不高,道德评价能力较低,以致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思想上的幼稚和道德上的无知。

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成熟的不一致,导致了心理与生理上的矛盾,如:独立需求与成人管教的矛盾;合理需要与得不到满足的矛盾;好胜与不能取胜的矛盾;良好愿望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做出不守规矩的事情来。最初的表现往往有偶然性和冲动性,但这种偶然性和冲动性与个人欲望发生关系时,就会在不断重复中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其主观表现如:认为谁诚实谁傻瓜;有东西不偷是傻子;以被窃者的痛苦为乐;认为谁打架、诈骗谁就是有本事;为哥们儿两肋插刀。加之外界的不良诱惑,往往会做出不利社会,不利他人的种种坏事,甚至堕落成触犯刑律的犯罪分子。这些是学生形成不良行为的主观因素。

二、对不良行为的心理教育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教育转化工作是轻而易举的。根据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对不良行为的心理矫治问题,应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人手,现在我仅从学校班主任工作方面,谈谈对学生不良行为问题对策。

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治,班主任要以观察为前提,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去注意观察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不良喜好、不良行为等;特别注意他们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衣着打扮、人际交往、花销来路、言谈举止、课余活动等方面有什么变化。矫治工作要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基础,把行为教育与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结合起来,抓住典型,结合实例剖析,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

(一)尊重学生人格:要尊重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并没有消失潜在的自尊,他们担心别人瞧不起,对他人抱有戒心和敌意,对老师的态度非常敏感,哪怕是轻微的轻视,都会有意无意地傷害他们。所以,对这些学生班主任要在情感上、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和感化他们,处理问题要注意态度,讲究教育方法,注意火候场合,因人而异,使他们真正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从而接受教师的帮助。在出现重犯错误时,班主任切不可看不起他们,不相信他们。

(二)一视同仁: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秉公办事,一视同仁。对进步快、表现优或进步慢、表现差的学生要公平对待,让他们觉察老师是最公正、最情真,最無私的。对他们教育要区别对待,是思想品质上的问题,要及时同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是学习上的问题,要及时同各科老师相互联系,帮助其对症补差。

(三)情感交流:一些学生常这样认为:“谁能理解我呢?父母只管我的吃穿,老师只知向我灌输知识,他们并不理解我的心。”可见,老师对他们缺乏理解,不能不是一个失误。在矫正工作中,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多半讲义气,好表现,爱做事,喜欢被表扬。抓住这一心理特点,要注意与他们交朋友,以心换心,以爱育情,关心爱护。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到你是爱他们的。正因为如此,有的学生就连对父母都不愿讲的秘密都能说给老师。实践证明:“理解是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只有充分理解他们,才能看到他们身上闪光点,用真实的感情转变他们,才能跟他们交知心朋友。”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使他们在纠正行为过程中,在肯定鼓励的状态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达到矫治行为的目的。

(四)严以爱为本:过去我们片面地认为:“对他们的教育就是一个字‘严’,只有严厉才能解决问题。”其结果是适得其反,当面顶牛,背后谩骂,我行我素。实践证明:我们老师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并不是靠管、卡、压的方式,而是靠持之以恒的感化。要严中有宽,严中有情,严而有度。该宽容时就宽容,以和善的态度扭转他们的逆反心理。即使有较严重的问题,给他一个机会或过程,不要轻率下结论,做到实事求是,批评恰如其分,态度诚恳,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五)扬长避短:现在的学生经常埋怨,学校生活单调乏味。我们常发现有的学生在课间发几声怪喊,撕一地作业纸,从表面上看是行为问题,而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发泄。显然学生除了上课、完成作业之外,我们还应该创造条件寓行为教育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文体娱乐的机会,如:篮球比赛、演讲比赛、田径运动会、各种主题活动等。应该承认,不少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是有特长的。在教育中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潜在的能量,激发信心,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集体监督: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仅靠老师还不够,还要靠自我监督和集体监督相结合的办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起集体荣誉感,它是推动学生团结互助创立业绩的动力,也是克服个人缺点的内在动力。班主任还要做到:健全检查评比制度,数据统计、总结讲评、班会集会教育等形式。通过监督检查评比,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发挥班集体的监督是矫治目标实现的保证。

(七)增强行为需要: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落实行为规范是一种需要。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进行理想和思想道德认识的教育。使学生践行行为规范,增强了学生品德需要,唤起学生的敬慕和仿效心理,使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不良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十分艰巨的,而转变的可能性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是并存的。转化的效果存在于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有反复抓、抓反复的精神和心理准备,把学生行为教育贯彻在日常的工作中,使学生不良行为逐步转化,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高中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 为什么要进行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标准》的研制具有怎样的背景?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浪潮,有力地推进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并以令人瞩目的速度顺利推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依据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启动、使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像一股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实验区中小学校园,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尚存在着诸多自身发展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如课程定位、性质、理念、目标、内容问题,教学方法、评价方式问题,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问题。尤其是高中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高中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标准》的研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完善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现状如何?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部分城市的高中开设了音乐课,但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而多数地区不开高中音乐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基础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音乐教育的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国家统一在高中开设了艺术欣赏课(其中包括音乐学科),从而结束了高中没有音乐教育的局面,随后,颁布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使高中音乐课的开课率逐步上升,改变了高中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高中音乐教师队伍逐步壮大,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此外,教材建设、器材配备、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许多成果。这些,都有效地推动了整个高中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高中音乐课程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定位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目前高中开设的并非是音乐课程。现行课程名称为\"艺术欣赏课\",包括音乐、美术两个学科。课程内容仅为\"欣赏\",同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相距甚远。高中与初中、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不能正常衔接,使基础音乐教育无法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2. 学时及开课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对高中开设音乐课均认识不足,以为高考不考,音乐课在高中就无存在必要,担心占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中音乐课不仅学时偏少(1996年为36学时,2000年调整为48学时),而且许多学校以各种理由不开课或少开课。从全国来看,开课率不足50%。

3. 应试化倾向

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学校的高中艺术欣赏课变成了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成了高考的预备班。教学内容被随意改动,欣赏内容被声乐、琴法、乐理、视唱练耳等高考音乐加试内容所取代。这种状况不仅与国家开设艺术欣赏课的初衷相悖,偏离了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4. 传承式教学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几乎是普遍的做法。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三、 国际上高中音乐课程发展状况怎样?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和音乐教育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纵览近百年的世界音乐教育,我们可以看到突出的两个基本特点:一、反映在音乐教育理念方面,是对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和确立,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二、表现在音乐教育实践方面,则普遍扩展了音乐教学领域,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倡导和关注学习者对音乐本身的感受、体验,强调学习者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对音乐的学习应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进行。

德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强调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把音乐融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中,使音乐成为个性的表达方法。对世界音乐教育有着广泛影响的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本人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学校音乐教育深受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其重要的教育理念。柯达伊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他指出,对音乐的学习应淡化和抛弃那种功利性的目的,\"如果不把音乐当成谋生的手段,那么生活将更加美好\"即是其著名的音乐教育箴言。

在前苏联,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也被音乐教育界广泛认同,\"为了人的发展\"成为该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理念。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前苏联的另一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人的精神文明的两大基础,为了取得两者的平衡,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如果缺乏这种平衡,就没有资格称为普通教育。

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在20世纪10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批为之奋斗和献身的音乐教育家,如被誉为\"美国音乐教育之夫\"的洛威尔·梅森,担任\"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首届主席的菲利普·海登,成功研究《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与开创音乐心理学独立学科的卡尔·西肖尔,著有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音乐教育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的詹姆斯-默赛尔和梅布尔-格连等。这些卓越的音乐教育家都是人本主义者,其教育理念均闪烁着\"音乐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人格\"的思想光辉。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的全国性大规模改革给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不断得到强化。其核心价值观为:1.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传达人类间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的精神生活。2.音乐是发展人的美感的重要途径。是理解和联系人与人间的愿望、体验生活的内涵和美的手段。3.音乐能激发人的想像力和表现力,并为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途径。

在亚洲的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他获得一棵美丽的心。\"铃木镇一的方法具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内容,但其音乐教育思想对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相当的影响。在日本最新颁布的\"学校音乐课程框架\"中,\"领略音乐之美,培养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养成通过音乐体验充实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态度\"等人本主义目标被明确地列入到学习目的之中。

音乐教学领域与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又一趋势。

如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音乐教学领域的变化和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1993年美国政府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是一项宏伟的教育改革计划,其中有两个重点引起国际音教界的关注:一是该文件把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增列为美国普通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大大提升了音乐教育的学校地位;二是该计划提出了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宏伟目标,即要把美国教育办成\"世界级\"的一流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研制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从这个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学领域又有了新的扩展,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1. 创造和表演(歌唱、器乐演奏、即兴和作曲、识谱)

2. 感知和分析(听赏、分析、判断,认识音乐与其他艺术和学科的联系)

3. 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理解西方音乐,理解世界音乐)

如德国:各州都在为一个总的教育目标而致力研制新的课程标准。在新的音乐课程结构中,进一步体现了教学领域的丰富变化,教学内容的多姿多彩:

1.音乐的一般见解(音乐材料、形式、功能,时代与文化背景)

2. 音乐实践领域(音乐要素、创作与表演的方法、情感效果、社会音乐)

3. 各种类型的音乐(创作性音乐、摇滚音乐、通俗音乐、实用性音乐、民间音乐)

日本的高中音乐课程设置为音乐I、音乐II、音乐III,三者为程度与水平的递进关系。其教学领域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表现\",一个是\"鉴赏\"。在早期的日本学校音乐教育中,\"表现\"领域中的\"唱歌\"一直居于音乐教学的中心地位,并结合歌曲进行识读乐谱的学习。7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音乐课内容有了新的拓展,以竖笛、簧乐器和打击乐为主要形式的器乐教学,以即兴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音乐创造活动为特色的创作教学进入了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大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也给音乐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下面是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学校音乐课程框架:

1. 表现

(l)感觉音乐并认识音符;

(2)感觉音乐要素,学习音乐表达方式;

(3)掌握演唱、演奏技巧;

(4)创造音乐并表现之;

(5)理解并运用音符、休止符、常用记号和其他音乐教材。

2. 鉴赏

(1)通过聆听感受音乐、想像音乐

(2)运用音乐材料

总之,国际上高中音乐教育的空前发展给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值得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参考。

高中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高考改革以来,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的有效衔接成为许多大学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和类化学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学生生源地差异、使用教材差异、专业差异等因素对大学化学教育与高中化学教育有效衔接问题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化学课程;衔接教学;高中教育;大学教育

一、前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攸关每个考生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上海、浙江作为试点,分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改革考试科目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选考科目组成,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据报道,从2019年秋季起,全国31个省市将全部正式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改革方案中较为明显的就是不分文理、选科考试。国家对于高考的改革一直在不断尝试,努力切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高考科目的不断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相关科目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何兼顾学生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确保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内容的有效衔接是近年来许多大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有许多教师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以紹兴文理学院化学和类化学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学生生源地差异、使用教材差异、专业差异等因素对大学化学教育与高中化学教育有效衔接问题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二、化学教学中几类典型问题的讨论

(一)学生选考科目存在的差异性问题

绍兴文理学院本科招生以浙江省生源为主,面向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就无机化学(基础化学、普通化学、大学化学)课程而言,授课对象包括化学、应用化学、药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生物科学、环境科学、酿酒工程、科学教育、临床医学和物理等11个专业的400多名大一新生,是一门涉及面广的专业基础课和大类课。作为面向新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既要与高中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续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对大学专业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何以学生为本,上好新生“第一课”,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专业兴趣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对本校大一新生的前期调研,由于各省之间高考要求不一样,试卷不统一,特别是不同学生选考科目差异度很大,导致同一个专业学生化学基础相差很大,甚至有个别学生基本没有高中化学基础。这样的情况给大学化学课程的开展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在正式授课前,需要对全体学生做个基本情况调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高中化学基础,确定授课的进度,另外还要照顾到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尽量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开“小灶”,尽快补齐短板,使其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要求。

(二)高中教材差异性问题

无论是高中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要以教材为依据,因此教材的编排和选择非常重要。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材版本很多,主要教材除了人教版外,还有苏教版、浙教版等教材。高中化学教材基本由必修加选修组成,但不同教材间其内容编排、知识点、风格等都有所不同。例如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总共5本,2本为必修,3本为选修,以专题系列形式编排,必修内容包括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8个专题;人教版化学必修内容包括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8个章节。对于选修内容,不同生源学生学习的内容差异性更大。

(三)教材内容重复性问题

目前高校教材种类繁多,但基本内容相似。以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写的《无机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为例,教材内容包括气体、热化学、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固体结构、配合物结构、元素化学等内容。尽管从表面上来看,大学化学教材内容与高中化学教材内容有许多重复的地方,但实际上在教学中不论从教学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应该彼此有很大区别。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一方面要注意不能与高中课程脱节,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一些简单的知识是否和高中课程存在无谓的低级重复。例如原子结构、焓变、熵变、化学反应方向、沉淀溶解平衡、原电池原理、电解池原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化学平衡等内容在高中阶段都有所学习,大学课程中也基本是必修内容。通过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避免知识点的无谓重复,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不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在“炒冷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论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化学是在中学化学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不能脱节,做到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作为大学教师,不仅要熟悉大学课程,而且要清楚高中相关课程的内容,做好大一学生学业基本情况的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内容,以生为本,科学规范地开展大学化学教育。

致谢:本论文得到绍兴市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课题(SXSKG2017013)支持,在此感谢!

参考文献:

[1]漆文胜,李红梅,孙俊梅,张云峰,王萍,张艳华.大一化学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2):60-63.

[2]朱娱.大学化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浅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7-8.

[3]刘松艳,王宝珍,金爽.大学化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3):274-276.

[4]丁伟,陆靖.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衔接的研究[J].大学化学,2014,29(1):11-20.

[5]董美花,魏志方,赵莲花.基于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161-164.

[6]刘士荣,朱裕贞.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考[J].大学化学,1998,13(1):16-18.

[7]任红.中学化学和大学化学关于平衡理论教学的衔接问题[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6):57-60.

[8]尚国香,张欣.高中化学新课程与大学化学教学衔接研究——有机化学性质主题[J].大学化学,2016,31(2):15-19.

[9]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五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中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素质教育是高中數学教改的方向,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课堂为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为此,本文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笔者的教学经验,试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教育;实施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就是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个体,都能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教益,努力达到所确定的一个共同水平。全面发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就群体而言,实现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二是就个体而言,实现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要求将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有机统一,使受教育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改革,应该由以教为重点逐渐转移到以学为中心,并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由以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能力为重心,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佳结合,由注入式教学转移为启发式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思想逐渐向现代化教学思想转移。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数学素质就是由数学意识、数学能力、数学应用和数学交流等基本成分构成的基本品质。这些内容在中学数学教材中主要体现在: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思维、数学方法与语言、数学能力与习惯。它们既是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中学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

实施数学素质教育除应转变教育思想观点和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必须遵守以下的基本原则:

1. 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课堂教育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完整统一。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做到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熟悉学生,把握教材,善于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学应该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参与、主动探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的数学素质教育,既要使不同的学生达到与之相应的不同水平,又要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而且可能达到一个共同的水平。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要根据个体认识方式、认识水平、心理素质等不同,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的原则。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两个最基本的层面。掌握一定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提高,而离开了知识的掌握,提高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反过来说,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去探求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反映在数学概念的理解,定理、公理的掌握和应用。基础知识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如何落实基础知识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重知识的认识过程。认识知识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认识、推理和概括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定理和它们的应用。(2)落实知识要层次化。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相关知识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即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知识的层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达到规定的知识、能力水平。(3)掌握知识要分类指导。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可按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分为不同的类别,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 促进基本技能的形成。数学中的基本技能主要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的形成必须是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所达到的,离开基础知识而谈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可通过练习、习题和复习题达到相应的训练目的。例如“求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能直接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求出最值;第二层次是利用有关变换及函数的有关性质求出最值。第三层次要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是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

3.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包括数形结合、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等。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握数学的灵魂,也就达到了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数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很多,可根据知识的分布情况,如学习“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可渗透数形结合;学习“方程组的解法”可渗透化归思想。

总之,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也是高中数学教改的方向,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尚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自己的数学实践中,不断吸收新的思想,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中学 224700)

上一篇:儿童医院门诊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求实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