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对策论文范文

2023-12-31

民营企业发展对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党校建设;现状;对策

高校党校是全国党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训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学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高校党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党校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建设明显不足。要提高党校培训质量,关键在于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高校党校的办学规模也相应扩大,不少学校能够讲党课的高水平教师比较缺乏,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另外相当多的高校党校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由兼职教师担任,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党校教师的知识水平、理论功底、教学能力不能与时俱进,难以适应当代党校教育的需要,极大地影响党校教学的质量。

二是学生入党动机出现偏差。入党动机就是指激发和维持申请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的心理倾向和内在动力。入党动机是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仰、政治追求在入党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正确的入党动机指导正确的争取入党的行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党充满着感情,把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的一种政治追求和政治信仰,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因而他们参加党校学习的动机是较为纯正的。但是,由于近年来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对待入党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有的是为毕业后走上仕途奠定基础,有的是为毕业就业找一分称心的工作添加一个砝码,有的是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是处于对荣誉的渴望,有的则仅仅是为了家长的期盼。大学生中入党动机出现的偏差,客观上加大了高校党校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是理论研究相对滞后。高校党校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有广泛深入的党校建设理论研究作支撑。从总体上看,目前高校党校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党校的发展实践。高校党校工作的主要理论问题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新形势下高校党校的准确定位与特殊职能以及高校党校特殊的教学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尚未出现突破性成果。广大理论工作者对高校党校理论工作的关注远远不够,同时,研究方法单一。

四是管理制度仍不够健全。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独立设置党校,采取与组织部、宣传部等合署办公或合并挂靠的方式。由于没有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无法对学员实施有效的管理,不能保证有效的教学质量。有一些高校成立了二级分党校,但对二级党校定位模糊,运行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二级党校的功能定位、职能分工不明确。

二、解决高校党校建设中?F实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是高校党委强化领导、加强党校师资建设。高校党委要加强经费保障,健全机构、制度,确保党校可持续发展。要从党校体系设置上进行规范,职责分工要明确,高校党校必须有常设的领导机构,要成立党校校务委员会,设置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党校日常教学和管理事务。党委要按照素质优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要求建设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完善选聘制度,探索实行师资联聘、动态管理的机制,逐步形成一支素质精良、富有热情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是以育人为本,加强学员理论教育。入党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与学生对共产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在党校授课中要深入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利用各种形式深入讲授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实践发展观,来加强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增强政治鉴赏力和政治敏锐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三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来提供理论支撑。高校进行科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着眼高校党校建设中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如党校的基本认识、教育教学规律、等,找准切入点,努力实现理论研究上的重点突破。

四是建章立制,实施规范化管理。要不断完善高校党校规章制度,来保证加强高校党校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既要制定各级党校职责的基础性文件,也要制定对学员教学、考试、管理等一系列环节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和管理办法。例如,制定高校党校工作规程、工作条例、培训工作规划等基础性文件,以及党课培训管理办法、学习培训档案制度等制度文件,使得党校的管理与建设有规可依。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发展对策论文范文第2篇

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全球企业环境会计的发展现状

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新篇章。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机器化作业实现了人类的大规模生产, 极大地扩张了人类的供给能力;同时又使得大量农耕人口脱离农业, 投入到工业及服务业中, 进一步使得人类的各种需求不断地得到满足。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经济及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中, 人类的工业化生产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其中包括酸雨、大气污染、水污染、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直至1987年,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 通过正式确认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才得到统一。该报告定义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今人类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未来需求的发展模式。从该定义看, 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而是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及社会的共同发展中得到一个良好的均衡发展, 它仍然要求满足当期人类的自身需求, 但同时又明确表明必须保护环境, 以使得未来的人类需求同样可以得到满足。也就是说, 当期人类需求的满足不能以牺牲未来人类的需求为代价, 尤其是当期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就应该降低到不足以损害未来人们对环境的需求。

会计这一基本概念对于企业而言绝不陌生, 它是各家企业用于计量各类经济活动并衡量其经济效益的重要专业技术手段;同时它也是确保各利害关系人获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信息提供手段。我们也知道, 企业会计收集并记录的各类经营活动必须是那些建立在产权关系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那些不发生产权关系不可能产生实际意义上的收付的有关活动是不被记录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之中的。而这些不被记录并计量信息中就可能包括那些对环境有影响、对整个社会利益产生巨大影响, 但对参与经济活动企业的经济效益却不产生任何影响的相关信息, 如废水废气的排放处理问题。为了让每个企业都能够对其生产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影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会计界的专家学者就提出了环境会计的概念。其主要思想就是要求企业从对社会环境影响的角度, 来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 从而在微观层面解决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与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认识一样, 企业环境会计相较于企业会计起步要晚很多。且至今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像国际会计准则 (IRSF) 、通用会计准则 (GAAP) 这样的可遵循的标准。但国际社会自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之后, 努力一直没有间断,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曾多次召开会议探讨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问题, 并于1998年2月在其第15次会议上通过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 这是国际上第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性指南。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领域中发展较为迅速。在亚洲, 日本也取得长足的发展。

2.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的各类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 我国的高速经济发展也没能逃脱出对环境的损害这一怪相。值得庆幸的是, 在大众普遍意识到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前, 我国政府已早于1992年在联合国里约环境发展大会召开后, 就着手编写了《中国21世纪议程》, 几经讨论于1994年3月得以通过全称为《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发展白皮书, 其中就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随后国家层面展开了各种污染治理工程, 并不断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在刚刚结束不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这一观点的提出势必将促进我国各类环境立法的发展和完善, 从而在制度上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实现提供制度上的保护。

相比于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广大国人对青山绿水的需求已经促使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我国不仅大规模地展开了各类环境整治工程, 还开始对企业环境会计做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中国证监会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对与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进行了规定:要求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应该公布包括环保因素的限制、严重依赖有限的自然资源等发行人所在行业的行业特点、发展趋势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及行业竞争情况 (1997) , 要说明发行人是否因环境保护等原因产生侵权之债、发行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要求、近三年来是否因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 (1999) 。但是, 像日美等国关于环境会计的相对系统性的指南或是标准目前是我国所亟待发展的主要内容。

作为微观经济行为的发出者、且经济行为最终影响周遭环境发展的企业对这个的问题的认识明显不够充分。综合各种因素, 本文认为我国企业界对企业环境会计认的认识不足是基于以下主要原因:1) 企业环境会计的主动意识不强烈甚至缺失。有不少的企业认为公布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会对企业形象乃至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2) 粗放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惯性。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之后35年左右的时间中,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上百年的发展, 我国这35年的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解决了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并正逐步步入小康。但这个发展模式背后的对环境问题却一直被人们所普遍忽视, 企业惯性就体现在类似:环境影响是个大问题, 是需要国家之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我一个企业能做什么的论调中;3) 企业缺乏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 毕竟环境会计是一门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的交叉学科, 它需要企业操作人员至少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同时又通晓另一领域的知识。而我们都知道, 世界各国在学科设立中, 就大类而言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分属截然不同的两类学科,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科, 而会计学科则是人文社科中的重要分支;4) 企业缺乏可以依赖、并行之简便环境会计操作准则和指南。虽然如前所述, 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有要求其披露与环境会计有关的内容, 但这类内容也只与股票发行阶段的静态信息有关, 不能实时披露企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动态影响。对于日常经营中哪些经济行为需要进行环境会计处理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成文、系统的解释, 乃至会计准则和指南, 则亟待推出。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的存在, 我国环境会计在现阶段的发展呈现了如下特征:1) 整个社会对环境会计的认识不足, 虽然关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已经普遍得到的提高, 但对于如何利用环境会计, 使其发挥应有的计量、警示、监督作用却普遍认识不足;2) 缺乏统一、可操作的核算计量方法, 使得在对有关环境会计要素如成本、收益等进行计量时, 难以具体操作, 从而也就无从得知与环境有关的各项会计结果, 也就无从发挥环境会计的应有作用;3) 缺乏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如企业会计的目标一样, 企业环境会计业的作用也包括向所有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企业环境会计更强调向企业自身、各利害关系人及社会公众提供有关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方面的信息——体现为环境会计报告的披露。而我国目前并没有对环境会计所需披露的项目、形式等作出统一的规定, 使得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利益选择性的披露或不披露有关环境会计信息, 这就造成了信息披露不完整、在企业间缺乏可比性的问题;4) 与环境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对环境问题是足够重视的, 建立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到《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但直接从环境成本效益角度揭示环保问题重要性的环境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确并不健全, 就连“为了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也没有对环境会计做出任何具体规定。

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的对策

如前所述, 企业环境会计是从社会环境角度来评价和监督企业经济行为的一种专业技术手段, 它通过利用与企业会计相似的手段, 能够让微观经济行为发出者的企业在获取利润或规避风险、成本的同时, 认识并识别本企业行为给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类影响, 包括并不限于如各类资源消耗过城中产生的各类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企业产品寿命终结时以及产品销售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类包装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并以经济价值手段进行计量, 从而是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有意识的控制那些可能对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经济行为, 合理地规划其自身的经济行为。基于此, 我们可以得到简单结论:环境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将有助于我国可持续战略的发展。

本文认为, 我国近些年才开始提出并着手对环境会计展开研究, 因此要在短时期真正发挥对环境会计预设的各类作用就必须对环境会计的发展进行周密地安排。同时, 因为环境问题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所以关于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问题, 本文认为应该在始终把握住发展的总体思路基础上, 按步骤地逐步进行发展。

需要把握的总体发展思路包括:

1) 加强企业环境会计宣传力度, 使概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已经深入广大国人心中, 但如何使几乎每人都懂得的环境保护真正体现在企业的具体行为中, 这就需要对企业环境会计加强宣传。让广大国人像理解企业会计的作用一样知晓环境会计的作用, 从而培养公众从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中甄别选择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迫使企业认真对待环境问题。

2) 积极展开环境会计学科学术研究, 摸索出切实可操作的环境会计指南。学术理论的发展一定要走在实践发展的前面, 虽然我国对于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如同经济学中的后发优势一样, 我国的学术界可以通过学习先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与先进国家的交流沟通而加快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发展步伐, 不断发展并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 并逐步摸索出切实可操作的环境会计指南, 使得无所适从的企业有章可循。

3) 环保部、财政部、证监委等各部门协调运作。从字面上看企业环境会计是会计部门的工作, 涉及企业的会计部门、国家财政部会计司甚至证监委等机构。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 环境会计是一门跨专业领域, 它不仅需要会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还需要环境学科的相应知识。例如, 对于企业废水排放问题, 就不仅需要会计专业的计量方法, 计量废水的排放量、废水排放过程引起的各类环境会计要素发生的变化、对有关废水排放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会计报告, 更需要用环境学科的知识来指导环境会计人员识别具体的需要监控、报告的事项。在废水排放这一事例中, 不同行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含有的物质是不同的, 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就首先需要用环境学科的知识来分辨出必须关注、甚至严格监管的有关事项, 然后再利用会计理论和手段对其进行计量和监管。那么环境保护部的参与就是必不可少的。这里, 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由环境保护部按行业、且根据不同行业对环境的危害影响程度从重到轻公布必须由企业环境会计公开的环境会计事项, 再由财政部、证监委等制约企业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制定相应会计法律法规是予以考量。比如说, 证监委不仅可以要求企业在上市的公开资料中公布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还应该要求有关上市公司在其企业年报中, 以独立环境会计报告的形式或附注的形式, 连续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从而得到广大利害关系人的监督。

4) 加快人才培养。环境会计是会计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而这两个学科之间跨度大的事实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环境会计深度和广度地发展, 所以有必要展开专门的培养计划。本文认为, 可以在环境科学的高年级大学本科生中, 寻找并培养一批对环境会计感兴趣的同学, 对他们进行会计理论的培养, 使之最终成为跨俩大专业的综合性人才。

以上基本思想应贯穿于我国今后经济发展之始终。根据我国现阶段企业环境会计的发展现状, 也不难知道:想在一夜之间完善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推广普及。本文认为, 基于企业环境会计现有的发展特点,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逐步进行:

第一步,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 日本的大量企业为了应对欧美的绿色贸易壁垒引进了以ISO14000为代表的环境管理体系;引进环境管理体系后, 企业继续运作该体系, 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收集制度, 提高了企业对环保活动和环境会计方面的关注与重视。我国应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通过各类方法鼓励企业引入诸如ISO14000等环境管理体系, 并应鼓励大型企业摸索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环境管理方法和实践, 为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步, 优先开展环境会计披露工作。与企业会计工作一样, 环境会计也肩负着核算、监管和披露的任务。只不过企业环境会计工作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现阶段, 对于环境会计而言, 最直接也最易展开的工作就是信息披露了。这主要是因为:虽然直接记录并核算企业在涉及环境会计事项的要素是简单的, 但如何核算企业经济行为对环境造成的间接经济影响则十分困难。比如, 在废水案例中, 在企业分辨出需要记录的环境会计事项后, 可以直接记录因该事项而对企业经济成本、损益、资产等会计要素产生的影响, 并汇总成表;但是, 并非所有的环境会计事项都能对企业的会计要素产生直接的影响, 企业在排放废水过程中, 对周围的土地、地下水等环境事项产生多长时间、多大的影响, 如何记录并核算该间接影响, 都是现在即便在环境会计领域发展比较先进的国家也未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说, 从最简单的任务——披露做起, 随着人们对环境会计问题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势必能够找到合理、简便的核算就、监管方法。

第三步, 按行业提出环境会计准则或指南。随着环境管理体系、环境会计披露工作以及学术研究的深入, 人们对各行业的环境影响特点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并由此提出适合各行业、可操作的环境会计准则或指南。

第四步, 完善会计法和环境保护法中的相应内容, 给予企业环境会计工作应有的法律保护。由于环境会计工作可能会披露对企业获利不利的信息, 那么在实践操作中就无可避免的受到各种阻碍, 为了保护环境会计工作的正常工作秩序, 最后必须要对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完善, 如会计法和环境保护法中都应对设计环境会计部分做出法律规定。

本文认为, 需要注意的是, 每个步骤开展的半年或一年左右的时间后, 下一个步骤就可以展开进行了, 具体时间间隔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具体调整, 每个步骤执行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执行的具体内容也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得不断加深、扩大和具体。

摘要:2013年雾霾等极端词汇反复刺激着全体国人, 使人们深切意识到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虽然我国政府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 但如何让经济运行微观主体的企业积极投入到这一战略中来,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希望暨企业环境会计概念, 能够让企业清楚地认识自身经济行为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及间接的影响。本文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全球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现状的简单回顾为开篇, 简要分析了我国可持续战略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发展现状, 最后着重提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环境会计,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1987,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42/187, 11 December 1987.Retrieved:2007-04-12.

[2] 大野木升司, 环境会计在日本[J], 再生资源与环境经济, 2010.3 (7) :41-44.

民营企业发展对策论文范文第3篇

根据我国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1]。可见,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起到了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种补充作用。建立良好的企业年金制度, 不仅可以完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 还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发育。

企业年金具备以下特征:基于企业劳动关系建立, 可以采用强制建立或自愿建立的形式, 年金基金可由企业单方缴纳或由企业及员工双方缴纳;年金管理模式可由缴费人自主决定, 可以采用建立共同账户或为受益人建立个人账户的方式;基金支付方式可以采用确定缴费制 (DC) 或确定给付制 (DB) ;基金的管理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采用企业自行管理;社保机构经办;保险公司经办等;基金采用市场化、商业化运作[2]。

目前我国已初步确立了由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者共同构成的社会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3]。企业年金位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第二层, 它既不同于基本养老保险, 又不同于商业保险, 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制度, 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种有力补充[4]。

2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我国的企业年金经过了1 0多年的发展, 目前在规模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截止至2004年3月底, 我国企业年金的基金积累总量已经达到了474亿元, 比2001年的261亿元增长了200多个亿[5]。这表明,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规模比较迅速, 潜力也比较大。但是, 另一方面, 我国企业年金的人群覆盖率仍比较低, 截止至2003年底, 我国也只有近700万人参加了此项计划, 仅仅相当于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6.01%, 仅比2000年的5.36%提高了约0.65个百分点[6]。这表明, 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还非常小, 很难起到对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 也未能发挥其社会保障体系第二支柱的重要作用。为何会出现如此窘境呢?下面, 本文将重点阐述我国企业年金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

2.1 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不少关于企业年金的法律法规, 从1991年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1991]33号) 开始, 到2004年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以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 至今仍有新的规定先后出台, 但是, 这些相关规定的出台速度相对较慢, 没有完全跟上企业年金发展的步伐, 同时, 这些规定大多过于宏观和笼统, 细节上并不清晰准确, 没有充分考虑到其指导价值和实际意义, 而且与之相配套的文件也未能同时出台, 导致企业年金市场迟迟无法启动。因而, 在现实操作中, 这些规定并没有起到对企业年金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并造成了企业年金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法律监管, 在投资及基金管理方面缺乏权威约束等局面, 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埋下了不少隐患。

2.2 缺乏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健全, 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虽然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 规定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可以列支到成本, 但是超过4%的部分就不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了[7];而且对于雇员而言, 加入企业年金并不会享有任何税收优惠政策, 这就减少了员工的即期薪水, 也就降低了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另外,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省份也只有19个, 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

虽然国务院在2004年又先后出台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但这两部《办法》也都未明确规定资金的列支渠道, 以及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因而, 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总之, 税收优惠政策的缺失既降低了雇主参与的积极性, 也削弱了雇员参与的愿望, 的确阻碍了企业年金的进一步发展。

2.3 投资渠道狭窄, 运作模式单一

投资渠道方面, 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主要投资于储蓄和国债方面, 这种投资方式虽然保证了企业年金的安全性, 但是, 过低的投资回报率必将影响企业年金的保障能力, 同时也会降低它对企业的吸引力。是十分不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的。当然, 企业年金之所以会主要采用这种低收益的、保守型的投资方式, 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所以, 基金汇报率的提高, 投资渠道的多样化, 以及企业年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4 多头监管和监管空白

企业年金是我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开始, 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众多, 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在监管方面, 企业年金是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直接管理的, 而其它参与者又分别受本行业主管机构的监管。因而, 企业年金在发展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多头监管和监管空白等现象, 这严重阻碍了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所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在多层次监管过程中的协调与沟通, 就显得十分重要, 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我国企业年金的高速、健康发展。

3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对策分析

以上,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困境, 接下来, 作者将针对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一些见解, 提出相关的对策分析。

3.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合理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年金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需要法律的规范。因而, 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为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环境, 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企业年金的立法工作, 充分考虑到相关法律的规范性与可行性, 在已颁布的法律基础上, 进一步出台一些补充办法, 就企业年金发展的一些细节做进一步的规定与说明, 从而为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税收优惠政策, 这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这一政策能够满足企业合理避税, 同时增加收益的需要, 也就最能吸引企业的注意, 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使用这一办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国的401 (k) 计划, 该计划允许雇主将年金报酬直接以税前供款形式存入雇员的利润分享或股票分红的账户中。这样, 员工的年金报酬可以免税, 企业的供款部分也可以列入成本, 从而减少应税利润[8]。我国也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将企业年金免税部分直接计入企业成本, 从而加强企业与员工共同推动企业年间那制度的动力。

但是, 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 正如前文所述, 我国虽然规定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可以列支到成本, 但是超过4%的部分就不可以再享受税收优惠了;而且对于雇员而言, 加入企业年金并不会享受任何税收优惠政策, 从而减少了员工的即期薪水。这就表明, 国家在税收优惠政策上的立场并不坚定, 原因在于国家仍徘徊于放弃一部分即期税收收入与鼓励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之间[9]。但事实上, 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在表面上会减少国家的即期收入, 可是, 随着年金基金的不断积累和市场化投资运作, 这笔基金将源源不断的涌入资本市场, 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创造更多的价值。有一组数据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问题:有关专家指出, 假定我国从2003年起普遍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20年之后, 我国企业年金的基金总积累额将高达4.75万亿元, 期间国家的减税总额将达到9480亿元, 也就是说, 国家每放弃1元税收, 企业年金的积累额就将增加5元[10]。可见, 从长远角度来分析, 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激活了企业年金市场, 同时也繁荣了资本市场, 最终, 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量将大大弥补短期税收上的损失, 企业员工还可以得到良好的养老保障。

因此, 作者认为, 我国应该实行EET税收优惠政策。这一政策允许企业与员工从他们的税前收入中扣除一定比例的年金缴费额, 并减免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 在领取养老金时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一种税制。EET模式在前两个环节上不对企业年金计划课税, 与基本养老保险一样, 但是在领取环节上则要对养老金课税。所以, EET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延期本金税, 即只对本金征税, 而且是延期征税, 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保持中立, 并确保不重复征税, 它反映的是长期养老储蓄金在生命期间里的进行收入再分配的真实性质。

3.2 允许DC和DB计划的共与竞争

我国企业年金按照筹资渠道和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类:确定缴费制 (DC) 和确定给付制 (DB) 。我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 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可见,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确定缴费制, 即DC计划。

DC计划和DB计划的主要区别在于退休养老金确定的依据上。在确定缴费制下, 员工每年缴付一定数量的年金, 其退休后的保险金所得主要取决于年金基金的积累规模和投资收益, 员工要承担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在确定给付制下, 员工退休后的保险金所得取决于其退休前的收入水平和就业年限, 但是, 在物价指数调节机制尚未完善之前, 这一方式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风险[11]。

从理论上分析, DC计划只有在具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的完善的资本市场上, 才可以获得投资收益, 满足年金持有人的投资需求。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环境还比较差, 股票市场也存在着很大的投资风险, 所以, DC计划无法为企业年金的投资提供理想的场所, 因而也就不足以发挥其理论上的诸多优势。而此时, DB计划的优势更加明显。因此, 在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初期, DB计划显然是更具竞争力的, 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投资渠道的多样化、监管能力的增强以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DC计划也将逐步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这一切都应该由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还是应该遵循自愿性与多样化的原则, 政府应该允许DC和DB计划的共同发展, 让两种方式应互相补充, 互相调节, 以满足市场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3.3 优化资本运作模式, 鼓励保险公司经办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资本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自行管理、社保机构经办和保险公司经办等。作者认为这三种模式中, 保险公司经办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成为基金运作的主力军将是大势所趋。

首先, 企业自行管理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要专门设置大量的专业人员来负责这笔基金的管理和投资, 这无疑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 而且, 这种自行管理的方式很难保证投资的科学性与收益性, 也就无法保障员工的利益, 没有充分起到社会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作用。

其次, 社保机构经办的方式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病就在于, 社保机构相关负责人员往往是以管理者和监管者的双重身份出现的, 这就很容易造成基金在运作过程中出现责任不明, 落实不清等现象, 不符合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因而, 社保机构也必将在企业年金市场上逐渐淡出。

最后, 就是保险公司经办这种模式了。虽然说这种模式本身是科学的、合理的、有竞争力的, 但是, 就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现状来看, 保险公司经办这一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鼓励与扶植。近几年, 随着保险公司在数量上以及规模上的发展, 市场上的个人寿险业务已经越来越趋向于饱和, 因而, 更多的保险公司已经对企业年金这一新业务领域虎视眈眈, 再加上保险公司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的投资水平, 这些都已经证明, 保险公司经办企业年金才是市场化的需求, 才是企业年金发展的必由之路。2001年以来, 国内一些寿险公司相继推出了一些账户性质的万能型保险、分红型保险和投资连接型保险, 这些保险由专业人士负责基金的管理与运作, 保证了资金的增值性与安全性, 满足了企业对补充养老保险的要求, 在企业年金市场上的主力军作用已经越来越显著了。所以, 政府应大力鼓励保险公司的进入, 并提倡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 从而促进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作与良性健康发展。

3.4 加强各部门监管的协调性

正如前文所述, 企业年金市场化的发展, 必然带来多头监管与空头监管的问题, 因而各监管部门在监督过程中的协调与沟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目前现状而言, 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仍然不够顺畅, 这就造成了企业年金整体发展思路不清晰的局面, 税收优惠政策的不明确就是其中一例。另外, 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后续性协同监管、分工合作以及动态监管等工作。同时, 作者认为, 监管部门还可以成立企业年金监管联席委员会, 定期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 充分沟通各监管领域的新问题、新发现, 并在会议上达成一定共识, 协调解决问题, 提高监管能力, 保证企业年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二层, 作用十分重要。但是,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包括政策法律方面、运作经营方面、管理协调等方面,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 并对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透过这些现象, 本文将结合发达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成功经验, 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 认真研究, 科学分析, 针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提出相应的对策, 逐一解决这些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最终完成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的研究, 即对此篇论文论题的研究。

关键词:企业年金,确定缴付制,确定收益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004, 5.

[2] 资料来源:http://www.yanglee.com/news/XWZT/2004/ZT04112203.htm.

[3] 资料来源:http://www.yanglee.com/news/XWZT/2004/ZT04112203.htm.

[4] 资料来源:http://www.cnpension.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297.

[5] 孙建勇.中国养老金市场体系建设[R].保监会报告.

[6]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管理规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7] 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2000.

[8] 资料来源:http://yjbg.stock.cnfol.com/050826/139, 1311, 1409799, 00.shtml.

[9] 巴曙松.中国推行企业年金制尚待时日[N].中国青年报, 2004, 7, 7.

[10] 企业年金遭遇税收之痒[N].羊城晚报, 2004, 7, 15.

民营企业发展对策论文范文第4篇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财税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使得其不得不进行改革工作, 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体制影响, 进而出现财税问题, 不利于企业发展。通常情况下,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财税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由于政府职能错位导致的国有企业财税负担重问题。现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中含有的员工超过了1500万人, 这些工作人员与国有企业签订了长期就业合同, 使得其可以“终身”工作, 在此种情况下, 即使国有企业不能使用这么多员工, 也无法将这些员工推向社会, 而是必须留存在企业内部, 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国有企业内部人浮于事, 不得不承担本应由国家财政承担的社会成本和改革成本。

二是, 由于体制落后导致的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众所周知, 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融资, 只有确保内部融资比例占据合理, 才可以让国有企业稳定有序发展。但是现阶段,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财政体制, 现存在财政体制落后, 在此种情况下, 就会导致企业从外源式融资向内源式融资转变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进而出现利益划分不合理的状况, 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企业资金短缺, 不得不向银行进行贷款, 从而出现过度负债的问题, 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 由于政府部门财力支持力度弱导致的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滞后问题。先进的技术才可以让企业高速运转,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让企业站稳市场脚步, 但是现阶段, 由于我国政府部门财政支持力度弱, 导致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无法及时展开, 虽然政府部门逐渐开始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在技术进步中的运用, 但是对于财税手段的运用还是不到位, 在此种情况下, 企业内部权限无法得到合理划分, 进而导致资金有限, 不利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展开, 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是, 由于财税政策不合理导致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低问题。国有企业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 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扶持工作, 但是现阶段, 我国政府部门所制定的财税政策不合理, 直接导致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 进而影响了国有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 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增加了财税改革工作的难度。

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税对策分析

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财税问题, 要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一是, 针对由于政府职能错位导致的国有企业财税负担重这一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工作,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适当增加政府公共保障支出比例, 关注社会保障, 为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提高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 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内部员工过剩情况。第二,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增加教育经费、医疗保险等多样财政支出, 并将医疗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在此种情况下, 可以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完善, 解决职工看病难等诸多问题。第三,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向国有企业靠拢, 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合理展开职能调整工作, 确保国有企业内部员工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利益, 为其展开财税改革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第四,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调整财政补贴工作, 基于企业员工各项补贴, 并划分公租房, 在此种情况下, 可以让国有企业留住复合型人才, 从而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等多项工作奠定基础, 潜移默化中推动国有企业迅速发展。

二是, 针对由于体制落后导致的国有企业过度负债这一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就需要加强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多样改革工作深化,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加强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债务重组工作, 并调整国家财政收支结构, 在此种情况下, 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让国有企业财政工作更加具备聚财能力。另一方面,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由财政包揽过多的支出格局, 积极深化改革工作, 对国有企业展开扶持工作, 帮助国有企业解决过度负债这一问题, 潜移默化中推动国有企业发展。

三是, 针对由于政府部门财力支持力度弱导致的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滞后这一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就需要不断调整财政投资政策, 确保国有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展开技术改造工作,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国际市场被打开, 跨国公司应运而生, 并逐渐涌入中国, 此种情况下, 使得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加, 所以, 国有企业需要注重技术改造工作, 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财政支持, 给予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工作资金支持, 让其有足够的资金展开技术改造工作, 从而让国有企业研发出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让国有企业实现稳定有序的发展。

四是, 针对由于财税政策不合理导致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低这一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就需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合理制定财税政策,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注重税率的选择工作, 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走向, 合理制定国有企业所需要缴纳的税款。第二,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紧跟现代发展经济步伐, 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 确保国有企业基税统一, 缴税合理, 推动国有企业稳定有序的发展。第三, 我国政府部门在对基税进行统一时, 需要充分做好税前扣除标准制定和税务处理工作, 对国有企业内部的所有账目合理清算, 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固定总值, 推动国有企业稳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国有企业改革脚步逐渐较快, 使得其财税工作中接二连三出现问题, 发展速度缓慢。面对此种情况, 国有企业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就需要重点关注财税问题, 提前了解企业内部存在哪些财税问题,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根据问题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从而让国有企业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顺利提高财税工作质量, 潜移默化中促进国有企业快速发展。

摘要:国有企业其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飞速提升的今天, 国有企业财税工作环境呈现出一些变化, 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问题, 降低了财税工作的质量。因此, 国有企业开展财税改革与发展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就对财税改革与发展的对策进行探究, 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财税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 张新, 高宇宁等.国有企业:保障国家财政能力的重要基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 (2) .

[2] 邬德政, 刘鸿渊, 段龙龙等.政府职能转型视角下国企改革的目标价值取向研究[J].管理世界, 2015 (2) .

[3] 《审计研究》编辑部.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制度专题研讨会观点摘要[J].审计研究, 2016 (3) .

[4] 戴静静.政府干预下失衡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山东海龙担保圈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2) .

民营企业发展对策论文范文第5篇

1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三峡库区外贸企业生存发展困境

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三峡库区外贸企业生存发展境况令人担忧,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出口受阻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用货企业限产、停产、乃至破产, 企业订单减少;消费者打紧开支, 造成市场萎缩低迷, 产品外销难度加大, 很多产品卖不出去, 库存压力加大, 资金周转不灵, 企业维持艰难。2008年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出口创汇比上年减少53.5%, 重庆市钱江食品 (集团) 有限公司出口创汇比上年减少18.4%。

1.2 融资困难

虽然国家出台了促进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降低了银行贷款利率, 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但是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不足,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 银行为了降低风险, 加紧收缩银根, 对中小企业实行“限贷”、“惜贷”。

1.3 产品竞争力弱

三峡库区外贸企业出口产品整体档次较低, 附加值低, 缺乏自主品牌。同时, 库区不少加工类企业工艺简单、缺乏竞争力, 市场占有额低, 销售途径狭窄, 无法在短时间内拓展国际市场,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处于劣势。

2 三峡库区外贸企业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型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2.1 政府层面

2.1.1 加大扶持力度, 提高对外贸企业的政策支持。

综合运用库区产业发展资金、库区后扶项目, 优化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财政贴息、发展基金等政策, 支持外贸企业。税收方面, 加快出台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相关政策,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支持库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发展, 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快出口退税资料的流转速度, 做到“快审快退”、“应退尽退”。发展基金方面, 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资金, 并逐年扩大资金规模, 支持外贸企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节能环保以及市场开拓。此外, 政府应重点采购外贸企业的优质商品, 鼓励开拓中西部市场, 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2.1.2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提高外贸企业转型发展能力。

鼓励和指导外贸企业注册自己的商标, 在其创立品牌的过程中给予政策和市场信息方面的指导;政府还要在科研及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调整、贷款担保等方面, 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扶持, 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 使其在外贸内贸同时并进的过程中向自主创新型企业转变。

2.1.3 创新融资方式, 加大外贸企业融资力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加大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对担保机构的投入, 提高政策性担保的比例;二是政府对各金融机构要加强监督和检查, 确保中央提出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三是政府要积极培育和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以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指导银行改变原有的贷款方式, 形成一套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贷款评价标准, 从更多关注企业财务状况转变为对企业及其管理者的行业经验和银行信用记录作为评价主体, 注重于企业未来发展前景, 探寻出一套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评级机制。在对外贸企业贷款中, 除去原有信用证融资外, 可以多方开辟融资和信用抵押方式。四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完善信用担保立法体系建设, 创建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共担风险模式。五是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六是鼓励、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 依据借款人的信用与银行的关系, 给予外贸企业借款, 在制定贷款价格时, 可以适当低于一般贷款的价格。

2.1.4 提高信息服务功能, 拓展外贸企业国际国内发展空间。

政府应该承担起信息服务的职能, 将外面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外贸企业, 引导外贸企业与国外公司合作。建立健全三峡库区外贸企业信息库, 及时实施推出去战略, 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行业用户、投资机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提升三峡库区外贸产业的整体形象, 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获得订单的能力, 开拓国际市场。

2.1.5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提高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

政府、外贸管理部门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认识, 警惕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复苏, 准确把握其实质, 明确应对指导思想和措施。要时刻注意、跟踪贸易保护主义最新动态, 提供必要的预警信息, 及时向库区相关生产、贸易企业发布, 并建立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

2.2 企业层面

2.2.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自主品牌, 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是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用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提高新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出口品牌建设, 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建立高效规范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体系, 引进国际资本和一流人才, 尽快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 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 创建出口产品的品牌优势, 走高端品牌之路, 获得定价权, 提升利润空间。三是要由主要做加工贸易转变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方式并重, 由主要做货物贸易转变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内对外投资并重, 淘汰落后产能, 努力创造新的综合竞争优势。四是要由只注重低廉价格竞争转变为更多注重技术、质量、研发、营销等方面的竞争, 发展精深加工, 延伸加工以外的价值增值环节。

2.2.2 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研发能力, 提高综合竞争力。

一是企业应积极争取和利用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扶持, 拓宽研发创新的融资渠道, 把研发机构的建设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来抓, 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 引进高素质的研发人才, 提高研发能力, 努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替代技术含量低的制成品出口, 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并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二是企业还可以走出去, 加大并购国外的优良实体企业和高技术的研发企业来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并转化吸收和提升, 形成独具特色的自有技术体系。

2.2.3 准确定位外贸企业生存发展阶段, 积极调整投资战略决策。

要据实做好产业投资的市场分析、供给分析、经济效益评价、社会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等, 优化投资决策。一是从长期投资战略来看, 处于低成长阶段的外贸企业, 应以单一或较少部门的投资为主, 简化投资结构, 提高发展成长速度;处于高成长阶段的外贸企业, 应以稳定企业成长、保持发展速度为战略目标, 提高投资经营稳定性, 提升投资结构的多元化程度。二是从短期投资调整来看, 外贸企业应以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稳定短期收益、提高投资者信心为主, 选择多元化投融资策略。

2.2.4 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向市场多元化迈进。

一要实施“两条腿走路”战略, 兼顾内销和外销、进口和出口两个市场。尤其应当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为扩大内需提供更多适销对路商品。二要由只重视发达国家市场转变为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市场, 建立多层次的产品出口贸易格局, 以降低出口企业对国外某些市场的长期依赖, 将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降低到最小。

3.3.5转变发展理念, 实施“走出去”跨国经营战略。

绕开贸易壁垒, 企业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 “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办厂, 利用比较优势, 将富余的设备和劳动力投入到发展中国家, 变过去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 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 从而进一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出口。

2.3.6提高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一是建立买家档案, 关注海外买家的资本实力及其主打产品在当地的销售情况, 定期跟踪变化情况;加强出口应收账款的跟踪催讨。二是注意完善合同单证, 加强内部合同和相关单证的管理, 注意收集双方往来电子邮件、往来函电等资料;加强履行商务合同中的卖方义务, 加强货物质量检验。三是密切关注和运用国家外经贸机构发布的各项风险预警信息。

摘要:成功应对金融危机, 实现三峡库区外贸企业转型发展, 对三峡库区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重点以开县外贸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 客观分析金融危机对三峡库区外贸企业生存发展的冲击影响, 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 从理念、产业、投融资、科技研发、产品升级、市场开拓等多方面, 提出后金融危机时代三峡库区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三峡库区外贸企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强.中国战略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研究, 2009, (6) :21-25.

[2] 张中华.投资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艾健明.企业多元化投资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基于投资机会集设定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2) .

[4] 程敏, 赵惠芳, 潘立生.投资机会集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5] 中国人民银行, 国民知识国民读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6] 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7] 英*阿姆斯特朗, 刘乃全等译.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8] 孟韬, 毕克贵.营销划策——方法、技巧与文案[M].北京:机械出版社, 2008.

民营企业发展对策论文范文第6篇

1.1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认知

政府应该利用各种平台对第三方物流进行宣传。第一, 鼓励工商企业接受新的经营观念, 树立起现代物流的意识, 充分认识到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第二, 引导工商企业将其物流服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 企业自身则专注于其核心业务的研发、制造, 这不仅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和客源, 也能够使得工商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继而使得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 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发展。

1.2 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 培育龙头企业

一方面, 大力扶持和培育资金实力雄厚、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对发展规模较大、专业性较强的物流企业, 应明确权益关系, 保证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办法进行运作, 激发企业向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的活力;打破传统的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制约, 对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整合, 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完善服务功能, 扩大企业规模, 建设第三方物流基地, 提高组织化程度。此外, 政府还应加大对发展较好的民营物流企业政策上扶持力度,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物流市场环境。另一方面, 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鼓励物流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提高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

1.3 优化物流市场环境, 加快物流设施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第一, 设立跨行业、跨部门的专职现代物流发展的政府协调机构。深入研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实现由某一经济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全省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物流网络规划和布局。第二, 消除地方割据、行业垄断、市场分割, 形成“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良好的物流环境, 清理和修订已有的相关政策、法规、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政策规定, 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河南第三方物流业的, 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物流业的政策法规体系。第三, 积极推进物流业标准化与信息化的构建, 同时清理和规范已有的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行业标准, 尽快建立物流业适应性较广的物流技术标准。

1.4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环境下,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高层次专业人才更是影响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要打破专业物流人才短缺现状, 较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物流企业与高等教育体系的合作, 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培养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另外, 注重企业内部物流人员的继续教育, 加大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力度, 强化物流知识与培训, 注重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2 企业方面

2.1 深度理解第三方物流

河南省多数物流企业层次较低、专业性不强, 需要加强对第三方物流认知。物流的成本不仅仅体现运输、仓储、搬运装卸、配送等一系列物流作业中, 还包括了物流运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管理费用:如信息传递、处理费用等。企业实施第三方物流后, 需要提高对物流网络、物流信息设备的利用率。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先进的物流信息设备, 缩短从客户订货到交货这一时间, 不仅使客户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而且有效提升了企业自身的运作效率。此外, 企业通过物流信息系统, 加强对在途物资的监控, 实时掌握物流运作状态, 及时发现并处理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保证货物及时、安全的到达顾客手中, 提升自身的经营异常处理能力。

2.2 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优化物流设施设备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河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积极推动其自身物流服务的同时, 还要注重企业内部网络信息系统的完善。企业在物流运营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如企业资源计划,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优化物流设施与设备, 有利于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 又可以降低物流服务的总成本。发展全省现代物流还要积极与国内、国外先进物流公司进行合作, 借鉴其先进的物流技术与管理方式, 弥补在物流管理技术方面的差距。

2.3 积极拓展增值业务, 开展电子商务, 完善产业链

企业由于自身传统经营观念的限制, 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延展性, 仅仅在单一的功能方面提高运作效率无法使企业获得利润的最大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在提供基础业务的基础上, 根据市场需求, 进行市场细分, 拓展其业务范围, 发展增值业务, 积极开展流通加工、货代、物流信息服务等业务, 甚至包括提供物流策略和解决方案、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等业务, 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 也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方式, 与顾客企业加强业务合作, 增强相互依赖性, 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以赢得客户信赖。

摘要:基于供应链的综合物流模式下, 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业发展, 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方面, 第三方物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 近年来第三方物流企业凭借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与重视、地理位置等优势, 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 与发达国家相比,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重点研究了促进河南省第三方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河南,第三方物流,对策

参考文献

[1] 夏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解析[J].科技向导, 2012 (26) .

上一篇:电视新闻频道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营业管理电力企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