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销售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23

网络销售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网购群体;网络销售

1 网络时代背景下网购群体的网络销售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逐步发展,社交媒体和社交方式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促进着商业模式的改变,对于商业发展来说是一次变革,也是一次机遇。时下最流行的网购网站当属阿里巴巴公司和京东公司的两家网络销售网站,目前我国活跃的网络用户数量已经超过5亿人。网络的使用不仅方便了大家的交流和合作,而且让众多商家看到了利用网络销售的机遇。目前利用网络进行销售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规模,笔者认为,基本每一个网络用户的手机上都会有一两个或者更多的网络销售的APP在进行着网络营销。可见,网络营销的影响范围和深入程度非常广泛。

网络营销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营销传播速度非常快,基于网络营销渠道建立完善后,基本上由企业发布网络产品很快就能够精准地传播到网络客户的目标群体上,相当于一次非常庞大的新品发布会。二是网络营销模式的影响范围广。用网络进行网络商品的营销影响范围非常广。由于使用网络的用户数量非常多,进行网络营销的人员也非常多,所以网络营销的影响范围很广。三是网络营销的成本低。网络营销利用联网技术以及网络软件、网络支付平台,在销售上基本没有成本或者说成本非常低,而且进入门槛也非常低,是网络销售得到广泛传播和扩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是有稳定的客户群体。网络销售首先是保障信用,目前能保障信用,让顾客消费的网站也只有几家,不像是路边走过的消费群体具有流动性。五是半封闭型。网络营销不同于传统品牌营销,具有一定的半封闭型,因为网络营销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网站内进行产品的发布和销售,而传统的方式是全开放对用户的全开放式营销。六是功能多。网络营销的功能和手段非常多样,网络本身就开发了许多特色功能,比如双11,APP,手淘等,这些特色功能都用于网络营销活动之中。

但是网络营销也存在着一些弱点:一是网络营销有泄露用户信息和隐私的风险。因为网络营销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容易造成网络营销客户信息的泄漏,造成客户信息隐私的不安全性。二是社会有一部分人群并不认同网络营销手段。在网络营销手段刚开始进入社会的时候,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对信息的监管和审核不严格,导致一些乱发销售信息、发布虚假销售信息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一部分人群对网络营销产生了厌恶情绪和抵触情绪。这种社会环境不利于网络营销的发展。三是用户的安全缺乏保障。有些网络营销的营销人并没有经过国家工商部门的注册和检测,就从事了商业活动,不能保证他售卖的商品的真实性,有的网络营销人存在只收钱不发货的现象,极大影响了客户的资金安全。五是假冒伪劣产品,某知名网站已经深受假冒伪劣产品的影响。

2 网络时代背景下网购群体的网络销售策略

1) 加强网络营销的服务。商品的销售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性质的行业,使用网络这种手段进行商品销售,也同样要重视到服务的重要性。由于网络营销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进行服务的同时要结合网络的特点,进行对服务的优化和升级。一是对网络销售的规范化。一些网络销售人员由于自身的素质不高,在进行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胡乱发布网络产品信息,发布产品虚假信息,在发布信息的同时,并没有做好最新信息和客户的维护工作,有时常常在工作时间发布网络信息和向客户推荐产品,不仅不能起到网络销售的效果,而且还影响到了客户的休息和工作。所以,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行为对网络销售是一种危机,并且进行规范化;对发布的内容、图片也要进行规范化,规定每天发布的产品数量、每个产品发布的图片数不得超过多少,图片的内容要真实健康,不得使用明显的造假图片;在发布的文字语言上,要明确具体的发布信息,规范语言,规定语言信息不能超过多少字数等。在发布后,要了解客户的感受,对于一些明显引起反感的图片要及时删除。在这种规范化的商业操作下,网络销售才能长期的生存。二是加强和客户的情感沟通。网络营销要重视对客户情感的沟通。因为网络营销有其自身的特点,网络营销基本是在不见面进行,要把客户不仅当成自己的客户,也是自己的朋友。加强与网络客户之间的感情沟通能够有效提升营销效果,让顾客切身体会到网络营销的好处。如一些营销人员可以时常的关注客户的朋友圈,关心客户的生活,了解客户有哪些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商品营销。三是建立服务反馈机制。在商品营销结束后,要及时了解客户使用该商品后的反应,掌握商品和客户之间的真实情况。如果商品存在的质量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四是价位合适合理。由于出于对利润的需求,一些网络营销人员将商品的价位定得过高,有些已经脱离了网络营销的时机。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应当将网络商品的利润定在合理的区间,在保证自己利润的同时满足顾客对商品的需求。

2) 拓展网络销售的业务渠道。一是善用网站。网站对于网络营销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是网络营销的重要平台。在网站里可以实现信息发布、销售客户回访等一系列系統的销售工作,所以要注重开发产品和企业的网站,规范网站的信息发布和增强网站的信息服务。二是运用手机APP特色功能。手淘等APP产品拥有许多特色功能,如运用移动互联时代的手机APP都可以实现对产品信息的发布以及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用手机APP可以有效地将自己的产品信息,销售情况传递给身边的人。三是积极开展线上推广。拓展网络业务,可以采用线上推广的方式,比如在人人网、豆瓣网、天涯网等一些知名的社交网站上推送自己的网络账号及网络公众号,增加自己网络账号的知名度,拓展网络业务。四是开展线下推广。可以在线下开展促销活动和推广活动,以送小礼物等形式,让路人增加自己的网络好友,拓宽自己的营销范围。现在有许多商家通过网络活动就可以返送现金的情况,还有些商家将网络账号和街边的免费照片打印机连接在一起,只要注册网络账号就可以打印自己手机里的照片,这种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网络销售的传播和扩散。五是巧用网络商城。网络商城也是网络营销中的重要手段,是网络营销中的重要平台,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发布到网络商城中,让更多的网络用户看到自己的产品。

3)完善网络销售的销售流程。网络销售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是单纯的通过一个网站就可以将网络销售做成功的。网络销售从产品企业的研发、网络销售渠道的建立、产品目标群群体的定位等一系列工作组合而成。一是网络销售产品的研发。一些产品是非常适合在网络上进行销售的,但是也有一些产品,不适合在网络上进行销售。比如一些在售后服务上有特别高要求的产品,就不适合在网络上销售。还有一些大型的家电和汽车等产品也不适合在网络上进行销售。所以在进行网络销售时,首先要确定产品的类型和种类。二是定位网络销售的平台。在进行网络销售之前,先建立网络销售的平台,比如销售网站的建设和手机aPP的开发。三是拓展网络销售的渠道。有组织地进行网络渠道的建立,通过甄选的方式培训符合要求的网络经销商,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拓展网络销售渠道的数量和影响力,同时监督网络经销商的行为,对存在违反网络销售原则,售卖假货的商家给予严厉的处罚。四是调研和定位销售人群。在确定了合适的销售商品之后,有目标、有选择的调研网络销售的目标人群。通过调研可以确定哪些人群是这种商品的主要消费者,比如学生是文具的主要消费者,家庭主妇比较喜欢购买一些水果等等。五是制定营销策略和营销目标,网络销售也应当制定详细的营销策略和营销目标,比如我们应当发什么样的图片,用什么样的语言和信息,与客户进行沟通,一个月或者一年,我们的销售目标要达到多少?这些营销策略和营销目标有助于网络销售。六是制定节点计划。网络销售应当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果国庆节中秋节等重大的节假日,网络销售都要跟随节假日的到来,而制定具体的销售计划,在节点扩大销售范围,增加销售额,完成年度的销售目标,比如淘宝就创造了自己的网络销售节日双11。

4) 创新网络的营销方法。网络的营销已经在社会上广泛的存在,有一些传统的营销方法,这些传统的营销方法,还不足以满足网络销售的需求,应当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新的网络营销方式。一是充分满足客户的求知欲望。可以在网络销售的过程中,夹杂一些知识性的宣传,将介绍这种产品的知识作为主要的營销信息发布方式,满足客户对知识的需求的同时,扩大营销效果。二是建立信任关系。在进行网络营销的同时,要与客户建立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在这种朋友关系的建立的基础上,营销的效果才会更好。三是抓住体验和娱乐的天性。人人都有倾向于娱乐性质很高的销售服务的倾向,网络销售的时候要抓住这个特点,加强网络销售的娱乐性满足人们对网络销售娱乐性的需求。四是长期开展活动给予顾客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给予顾客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能够激励顾客进行网络营销消费,可以开展一些有奖活动,建立客户回馈制度,定期发放一些优惠券等。

参考文献:

[1] 陈军梅,胡文校,吴晴,陈志成.微商的法律分析及监管维权研究[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6(8):57-63.

[2] 付业勤,罗艳菊,雷春,朱志敏,朱德亮.酒店网络营销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8(1):31-37.

【通联编辑:唐一东】

网络销售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信息技术与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国家与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在新疆这样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网络的传播关乎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发展、青少年健康成长,它更是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针对新疆反恐形势下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现实不足与面临的挑战,有必要制定出完整意义上的网络传播法律体系,在网络程序立法、网络技术开发等层面做出努力,同时应采取网络实名制,并且通过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等综合手段来对新疆网络传播进行管控。

关键词: 新疆;反恐;网络传播;挑战;应对路径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贯彻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已经基本构建,信息发展速度与普及的速度生动诠释了“信息时代”这一名词,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流通,普遍互联。其传播的过程中为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双面性也在不断显现。信息高速流转的过程中,其不可控性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信息化高速运转的过程中,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全球数字鸿沟非但未被消除,反而被逐渐拉大。[1]4新疆地处中国西部内陆,与8个国家相接壤,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战略位置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平衡信息在现实与网络世界中的价值冲突,需要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做出进一步规范,也有待于我们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 反恐形势下网络传播的价值冲突现状

(一)网络传播安全关涉国家安全

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其具有“超国界性”、“超领土性”等特征,这样的传播速度使得各个国家在网络的视域内又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疆自古以来就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清代名臣左宗棠曾于1877年在一份奏折中提到重保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备,无隙可乘。这表明了新疆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网络传播极大程度上推进了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着社会各个层面的运行效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全球化的现状之下,网络传播的平稳化与安全化已经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平台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三股势力”等敌对势力活动猖獗,近年来,更是有100多家境外各类基金会通过对我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进行资助,利用网络世界的延展性窃取情报,疯狂刺探中国国家秘密,对于中国的领土完整与政权巩固进行颠覆和破坏。一个时期以来,境外敌对势力不仅利用互联网在我国境内发展成员,而且通过互联网进行相互联络和组织动员,互联网就是他们进行煽动、串联、组织、指挥的渠道。[2]16-18可以说,网络世界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敌对势力的新阵地。

(二)网络传播安全关涉政治安全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是借助于各个平台来展开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于中国的人权抨击、政治抨击、公共事件的抨击已经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近年来,境外敌对分裂势力如“三股势力”、“伊扎布特”、“依吉拉特”等分裂组织频频活动,且其具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自2009年的“7·5”事件后,更是在2011年造成了“7·30”、“7·31”事件的惨剧,2011年12月28日在新疆和田皮山县再次发生了暴力恐怖事件,2014年3月,东突分子更是策划实施了昆明火车站“3·01”暴力恐怖活动。西方国家借口“人权”、“中国威胁论”等问题不断抨击中国的内政,双重标准和虚伪的西方人权证明西方对中国的抨击源于其根深蒂固的偏见。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叉性和开放性,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以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它在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自由获取和发出信息的言论自由的空间的同时也给违法、有害、无用、虚假、捏造、盲目、不确实的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机会。[3]21网络传播安全与政治安全交织成为一对孪生体。

(三)网络传播关涉新疆的经济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等多重原因,新疆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显而易见。作为网络时代的普及化,这一点就更加明显。在中央新疆经济工作座谈会召开三年多以来,十九省市的援疆为新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但是关涉新疆经济平稳发展的破坏性因素仍然存在,由于几起重大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部分居心叵测的破坏分子又利用网络的传播使一些负面信息被无限放大,一些被修饰或移花接木的图片被恐怖主义分子标注为新疆不稳定、不民主、不讲人权的例证。其中,由于“伊扎布特”等恐怖势力的渗透,一些企事业单位及高校中也会有其分布人员。这些成员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身份,在互联网上肆意传播,模糊了观众的视听,同时也造成其他省份不了解新疆,或者让不甚了解新疆发展现状的投资者感到莫大的不安,使得一些本有意于新疆投资发展的企业纷纷撤资。另一方面,新疆本土的一些对外宣传更多还是停留在丝绸古道、驼铃沙丘、异域风情,而非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将新疆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些真实信息传播开来,这使得新疆的经济发展始终没有成为网络搜索新疆的热门词汇。推动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双赢的援疆工作也步履维艰,这造成即使援疆投资项目被引入,省外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的个体发展有所保障,在援疆建设的过程中大多使用自己带来的劳动力,而较少使用新疆本地劳动力,或者使用本地劳动力也大都处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而新疆政府投资较大送去外省学习技术的劳动力为了更好地发展,学习了技术后选择了不再回来建设家乡,这就使得新疆本地劳动力的技术含量没有随着援疆的发展而同步提高。

(四)网络传播安全关涉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类的信息索取与话语权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放。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高达6.18亿人次。在互联网空间内网络用户不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主动提供者。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中,当然也会存在一定数量的违法用户,他们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编发恶意信息,制造网络病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不稳定性。网络传播安全的不稳定性给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团结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关涉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新疆的稳定事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国家统一和安全。因此,合法、有效的网络管控对于新疆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五)网络传播安全关涉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国家反恐的“整体防控”体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就是民众反恐的力量。中国是全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 青少年占相当大的比例。被污染了的互联网环境, 如果得不到净化,不仅会严重腐蚀人们的心灵, 败坏社会的风气, 更会危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据公安部统计, 我国的犯罪青少年中,有近80%的人曾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危害。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 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传播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将严重威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4]150-151在现阶段,青少年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拥有自己的QQ、博客、播客、微博等表达个人情感与思维的新媒体虚拟载体,但由于青少年的遇事冲动性,很容易受到偏激言论的蛊惑、煽动而在虚拟空间中编辑、传播负面、假性的信息,而更多人在此过程中不明真相,便肆意转载、分享,使得反动言论在一定范围内有存在的空间。就中国网民的年龄年轻化这一现象而言,如果不能够进行正面引导,那么网络传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之毒害因素必然会日趋严重。反之,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正确引导青少年群体,构建全民反恐的网络引导机制、网络预警机制和网络防控机制,则会使反恐事业前进一大步。这不仅考量着执政者对于网络传播趋利避害的掌控能力,也考量着国家对青少年成长所承载的社会道义是否担当,如何担当。

二、新疆网络传播的价值冲突原因探析

造成新疆网络传播过程中价值冲突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网络传播的价值冲突分析不足,立法指导思想不明确

网络传播在我国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服务的,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空间和地点获得相关服务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在现阶段看来,我国采用信息网络传播权代替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向公众传播权,但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向公众传播权在法律涵义上并不一致,该权利在我国目前缺乏包容性与系统性。与该权利相关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出台至今已有8年之久,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发展的高速化;且其立法目的中,“为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下统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而制定的这部条例,其价值冲突的分析方面不能涵盖网络信息传播的全部。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这个原来的指导思想,与现今提倡的“四个文明”已不相符,用原有的指导思想来指引一部法律在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会出现管控的乏力。

(二)立法位阶低,相关法律尚未形成体系,不利于网络监管

总体来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政策法规,对社会中的各类信息活动进行法律规制,并使信息化社会能够得到良性、协调的发展。但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关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总体来看还是比较零乱分散的,不同部门制定的信息政策法规在内容上还存在严重的交叉、重叠甚至冲突,而且主要还停留在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层面, 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等。面对互联网上不良信息传播猖獗的局面, 在完善上述行政法规和规章基础上, 建立诸如《互联网信息安全法》《互联网信息传播法》《反色情法》《反黑客法》之类的法律,并使这些法律形成规制互联网各类不良行为的配套体系。在立法上更侧重于网络监管层面,不仅意义重大, 而且刻不容缓。

(三)“依法治网”的依据不足,民主法治新疆的形象未能体现

“依法治国”的理念提出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法治的理念在不断完善与渗透,但是,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地区的差异性、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使得网络传播在新疆尚存在法律保障吃力的现状。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主体缺乏清楚明晰的指向,经常会存在与其他权利主体交叉重叠的现象。

网络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但作为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具有自身发展特质的新疆,至今尚没有关涉网络传播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来进行规制。在遇到相关暴力恐怖事件的时候,对于网络传播目前采取的主要还是网络传播的封堵。在2009年“7·5”事件后,鉴于网络上有很多虚假、负面的传播内容,相关部门采取的是封停新疆网络的做法,当然,这有助于彻查事实的真相,防止谣言的散布、传播,但是要使网络传播在新疆实现良性传播,法制的保障还是必不可少的。在现阶段,“以堵为主”的做法只能起到“镇痛”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有效“治痛”的作用。

(四)“以德制网”的依据不足,道德大国的形象存在缺失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了“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这一突出问题。可以说道德的功能优势,是针对于自身特点以及法治的局限来说的,这种辅承关系应在以法治国的良性发展运行过程中得以展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德的缺失问题在社会的影响中显得越发地突兀,人人自危的畸形法律意识使得很多人注重权利的享有,忽略了作为公民所应尽的最基本的社会义务,权利和义务在总量上出现失衡的现象。

目前,网络治理的问题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并且也都在制定符合国情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法律自身具有的滞后性,很多时候法律的存在依然不能阻止网络治理过程中的违规现象,道德失范的实例比比皆是。例如“7·5”事件后在网络上不断传播的违逆事实真相的、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各类谣言,就是道德水准的层次不齐造成的。法律是道德的最底限,这些违法行为在受到应有法律制裁的过程中同时也是违背了道德的要求。道德底线的失衡是现阶段亟须完善的治理方向。

(五)“技术制网”的依据不足,树立科技大国的形象存在障碍

网络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技术的支撑,网络空间的监控是世界各国积极解决各类网络空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普遍做法,而现阶段可随意申请的网络注册、虚拟的网络用户名使得网络空间的监控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样,网络病毒的防控亦是网络传播过程中需要重点防控的地方,现有立法虽然对网络病毒的防控有所作为,但是就目前来看,法律的网络管控在技术上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障碍:

1.立法只是强调了报告和减少因病毒造成的损失,但是缺乏评价、分析病毒趋势的法律规定,对于网络服务商的相关责任规定不明,这使得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最终由用户来承担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

2.在整个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中,重视违法行为和违法结果的规定,对于程序方面在此领域尚有欠缺,使得制造、传播恶意病毒的人缺乏程序法范围内的规制。

3.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暴力信息、黄色信息、虚假信息及垃圾信息充斥整个网络空间,很多网站通过发布此类信息进行欺诈,给权利人造成了一定经济困扰,这些故意传播恶意信息的人对权利人造成了一定的民事侵权,更有甚者会触犯刑法。而目前新疆的网络管控力度在此方面上没有做出让人满意的成效,没有有效拦截、禁止此类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举措。

三、网络传播的价值冲突的应对路径

针对现阶段新疆反恐形势下网络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冲突,有必要进行综合审视,找到应对路径,以解决现存弊端。

(一)实行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防控机制

信息时代中,网络是现实与虚拟的综合交叉体,网络凭借其传播速度快、涵盖领域广、参与主体平等、服务对象自主性等现实生活所不具备的优势,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实现了网民跨时空、跨文化、跨领域的沟通。但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宽泛性、无政府性,网络交流的隐匿性,网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再加上一些网络推手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传播的不正确的价值导向,导致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会对网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可以说互联网的匿名性,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它成了传播不良信息的天堂。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网吧实名制、游戏实名制、博客实名制,从这些层面来看,在我国逐步实现网络实名制在技术层面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但这些措施并不为所有网民所认可,很多网络用户对网络实名制心存芥蒂,其主要原因是对于网络实名制实施过程中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存在疑虑。对于网络实名制具有抵触心理的人认为,这侵犯了网民的个人隐私和网络自由。其实,网络实名制的存在是有必要并且有存在空间的,在网络实名制的制约下,可以让网络监控系统更加流畅,也可以起到约束行为主体的作用,让其明白自己对网络上的言行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具体来看,网络实名制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具有体系性的可行性操作系统,包括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网络信息管理制度、网络纠纷解决机制。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保障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笔者认为,应该由立法机关尽快制定《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其中专设篇章用于网络用户的实名管理制度,强化对于个人信息的管控;其次,应由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对于各项网络业务实行严格的审核、登记、注册,增设专门机构负责管控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形成较为系统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最后,需在工信部部门管理中形成较为切实可行的纠纷解决机制,使得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在实名制的制度体系下能够存在一个较为畅通的整体性保护机制,从而逐步推广实现网络实名制,净化网络环境。

(二)制定网络传播法律体系

针对于我国目前在信息网络传播的立法例中立法位阶低、相关法律尚未形成体系、不利于网络监管的现实,亟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加强法律的规范化进行强制,而基于现状来看,需要在现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著作权法》等关涉网络安全与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构建体系性较为完整的《网络信息传播法》,同时要注重法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根据时代的发展修正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在网络信息分级预警制、政府信息传播安全、运营商信息传播规范、商业用户使用规范、家庭用户使用安全等几个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同时加强计算机互联方面的立法,逐步搭建信息网络传播的基本原则和立法框架,制定、实施有关适应于反恐领域网络传播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处理好新、旧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尽量避免法律的空白区域。

(三)加强网络传播程序立法

基于众多层面的网络传播法律规制,其大多属于实体法层面。为了全面规范网络传播在反恐斗争中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制定相关程序进行规范,进一步加强权力机关对于网络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利用及管控。对于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利用之手段、方式、时间、范围进行更精准的规范,使得网民的个人信息被收集的过程能够更加透明化、合理化、程序化;对于违反《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实施侵权的,立法应进一步明确网络服务者在接到被侵权人通知后采取必要措施的具体时限,以保证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传播者、经营商、个人用户等在编辑、传播、利用网络信息过程中对于国家、集体、公民造成侵害时的责任,能够明确得以担当;在现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与《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新近颁布法律、法规所配套的赔偿程序,以保证被侵害主体的合法权益在有效时间段内得以维护。

(四)通过增强社会道德意识对网络传播进行管控

网络高频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个网民都有较为良好的道德观。网民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意识,构建起网络系统的整体信任感,使得网络传播能够在网民中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之上,强化公民的道德意识,弘扬中华文化,同时加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的社会理念,通过对正面典型事例的宣传来强化公民的道德心理,特别是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通过博客、微博、QQ群、论坛等多种渠道的关联,不断扩大这种道德层面的影响力,使其将道德的约束与法律的约束有机融为一体,自觉遵守,积极维护,真正做到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树立、筑牢公民的道德防线。

此外,应该进一步强化网络用户的自律性。道德的强制性最重要的还是依靠网民的内心自我约束,需要网民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做到网络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一致性,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

(五)提升技术层面的网络传播力

黑客、木马病毒、恶意插件等恶性网络传播内容是网络传播过程中需要始终不断对抗的顽疾。要想在新疆反恐领域中理顺网络传播的方向,提升技术层面的管控水平十分重要。信息数据的畅通是网络流通在各个层面的基本保障,合理、合法利用会推动社会有序前进。但是,有部分网民为了非法目的及自身不正当利益,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肆意传播不良信息、恶性病毒,为信息权利人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但是,现有的网络并不能有效管控此类不良信息的流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的同时,提升信息技术,制定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技术应用与传播,在进一步由政府配备政策、投入资金、引进人才的同时积极培训新疆本地的劳动力资源,使这些富裕的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能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做出努力。同时合理配置新疆本地的劳动力资源,在新疆的网络管控方面形成良性的集聚效应,做好网络传播管理工作。强化政府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及时有效地将事实的真相公布于社会,并且通过正确、及时的解决措施来应对整体事态的发展。

综合来看,反恐形势下新疆网络传播系统还存在很多不足,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制定出符合时代特征又具有实效的法律体系来切实平衡网络传播与反恐维稳之间的关系,使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有效降低新疆地区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成本,切实推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齐爱民.捍卫信息社会中的财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黄永垠.互联网与国家安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2).

[3]王军.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M].群众出版社,2006(1).

[4]陈峻,周旭红.从非传统安全高度构建互联网不良信息传播的监控机制[J].现代情报,2011(5).

网络销售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消费需求和消费观念的不断升级,网络购物的发展方兴未艾,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带动了网购生鲜农产品的迅猛增长。与此同时,生鲜农产品网购市场也在产品、服务、物流、监管等方面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生鲜农产品网购市场的现状进行调查梳理,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总结出影响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意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新零售

2017年,我国生鲜市场买卖规模达17000多亿元,然而生鲜电商市场买卖规模仅为1400多亿元,生鲜产品线上市场大有可为。生鲜农产品网购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当前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行业巨头加入其中,生鲜农产品网购市场竞争者越来越多,行业活力大,生鲜零售模式也在升级,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发展的如火如荼。

生鲜农产品在运输途中存在易变质、易腐烂等问题,同时生鲜农产品还具有季节性、地域性、难以制定统一标准等特质。在物流运输方面,冷链物流技术不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物流速度慢、流通环节过多以及质量查询溯源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限制了生鲜农产品网购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而这,恰是生鲜农产品的新零售所要解决的问题。生鲜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显著,如何吸引消费者、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和市场占有率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梳理,分析新零售背景下网购生鲜农产品中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生鲜农产品网购市场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网购生鲜农产品市场现状

(一)网购生鲜农产品市场规模

按照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2019年,国内生鲜农产品网购的总体交易规模约2800亿元,比 2018 年的 2045 多亿元提高了 36.7%,预计 2020 年总体市场规模可以达到4050亿元,但是目前看来生鲜农产品网购的渗透率仍然不到 5%,可见其未来的发展空间之广阔。

我国网购生鲜农产品的交易规模正在迅快速增长,预计2021 年生鲜农产品网购交易额将达到 5640 亿元,年增长率约为40 %,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900亿,年交易额保持高速增长,随着生鲜农产品网购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加入到生鲜农产品网购市场当中。

(二)生鲜农产品购买平台及类别

目前生鲜农产品网购市场分为几个梯队,大型生鲜网购平台仍然是由互联网行业的巨头直接或者间接地控制着,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推出的盒马生鲜在市场上赢得了较好的反映,占据了不小的份额,此外还有顺丰、美团、百度、京东等企业也开始了生鲜农产品的网购业务,除了这些巨头企业外还有一些规模很小的生鲜农产品网购,如社区水果店、微商等。我国生鲜农产品网购行业显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一般会有一定的习惯,因此多数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会选择某个或某几个平台作为经常购买的平台(见图1),研究表明,消费者选择最多的购买生鲜农产品的平台是那些卖生鲜农产品的微商,24.1%的人首选朋友圈的微商购买生鲜农产品,排名第二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生鲜,19.6%的消费者首选在盒马生鲜上购买生鲜农产品,这个和阿里的优惠活动及其平台的便利支付都有关,18.6%的消费者首选通过顺丰优选购买生鲜农产品,天天果园目前主要是销售生鲜水果,17.6%的消费者将天天果园作为其购买生鲜农产品的第一选择,17.1%的消费者将京东生鲜作为购买生鲜农产品的第一选择,中粮我买网有14.4%的消费者将其作为购买生鲜农产品的第一选择,爱鲜蜂生鲜平台也有11.5%的消费者作为生鲜农产品消费的首选平台。

消费者通过网购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类别有水果、蔬菜、水产、肉禽蛋等,2019年网购生鲜农产品约占全部農产品的30%,其中水产品占比最高,为全部农产品的9.5%,其次为水果,占比8.6%,排名第三位的是肉禽蛋,共占6.8%,最后是蔬菜,占比3.9%。

二、影响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意愿的因素

由于网购的虚拟性特征,消费者网购时不可能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因此购买决策常常伴随着潜在的风险。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收入、职业、上网便利性、网购经历等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意愿。据有关数据显示,影响消费者网购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体特征、安全性感知、产品质量和市场因素、价值认知、平台服务与物流因素。

(一)消费者个体特征

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的意愿受消费者个体特征的影响,不同消费者面对同一产品时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

(二)安全性感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产生了变化,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追求吃的健康。由于网购生鲜农产品的交易过程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的,消费者触碰不到实物,容易产生风险感知。再加上近年来,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个人信息的泄露以及财产的损失问题等都会导致消费者产生安全性感知,对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的意愿产生负面影响。

(三)产品质量和市场因素

有关数据表明,产品质量仍是消费者在网购生鲜农产品时关注的重要因素,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网购意愿有正向影响。而且商家如果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如微信朋友圈、明星直播带货等渠道使消费者得知产品信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会增强。

(四)平台服务质量与物流因素

人在消费时都希望能够快乐,不管是传统的购物还是在网购,这就对服务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准确及时的客服回应、良好的售后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心理上会产生愉悦感并消除担忧,消费者的网购意愿就会增强。通过有关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也有较高的要求。由于生鲜农产品易腐烂易损坏的特点,产品价值受新鲜程度的影响,因此网购生鲜农产品需要较高的物流质量,物流质量越高,消费者网购生鲜产品的意愿就越强。

(五)价值认知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紧凑,如果和传统的线下渠道购买生鲜农产品相比,消费者认为网购生鲜农产品能够给自身带来更多便利,节省时间、精力、金钱,能够享受到更多的购物乐趣,能够购买到更多更好的生鲜农产品,那么他们网购生鲜农产品的意愿就更强烈。

三、影响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意愿的问题

(一)产品和服务质量没有保障

1. 生鲜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准难以确立

消费者所关注的生鲜农产品的外观、口感等受到生长环境中的水分、土壤、光照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差别较大,难以进行标准化的产品质量分级。同时,我国并未拥有网购平台农产品质量认证系统与分级标准。据有关数据表明,超过50%的消费者认为因网购平台没有统一的生鲜农产品质量标准而无法辨别产品的优劣。网购平台没有统一的生鲜农产品质量认证性标准可做参照,增大了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的交易风险,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2. 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低

生鲜农产品具有明显的易腐、难储存的特征,其新鲜程度和食用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当前我国冷链物流技术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保鲜技术水平较低,物流当中损耗较大,同时不恰当的包装进一步加快了农产品的变质,生鲜农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网购平台没有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售前售后服务,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满意度,进而降低了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购买意愿。

(二)物流体系不健全

与一般食品不同,网购生鲜农产品对物流运输有很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刚刚起步,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生鲜农产品保鲜技术相较于发达国家还不够先进,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低,冷链物流的辐射范围较小。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运输通常使用常温方式运输,运输过程当中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极高,大量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坏。消费者网购的满意度不高,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生鲜农产品网购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网购平台的生鲜农产品资源以及冷链物流资源的配套整合。

(三)生鲜农产品信息化体系建设不完备

1. 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

网购生鲜农产品的实际品质与商家描述不符,生鲜农产品网购平台的信息质量没有保障。由于网购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易,因此消费者在网购生鲜农产品时主要是通过浏览产品图片、视频和顾客评价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然后作出购买决策。

但是,网购平台却经常意识不到产品信息的重要性。一是生鲜农产品网购平台的产品信息常常是虚假美化的。部分生鲜农产品网购平台为了吸引消费者,会使用PS等技术美化产品图片,过分夸大产品质量,使得信息描述与实物之间有较大差距,严重损伤了消费者对产品及网购平台的信赖和期望; 二是产品信息的严重缺失。部分网购平台缺少必要的生鲜农产品信息展示,消费者购买时缺少参考信息,难以把握产品质量;这些问题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网购生鲜农产品的价值认知,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网购意愿。

2. 产品宣传不到位

由于生鲜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不是很高,流通渠道也受限制,因此生鲜农产品的产品宣传渠道与范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生鲜农产品网购平台没有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媒介和销售渠道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宣传,线下的宣传则基本被忽视,大多数网购平台都采用“一刀切”式的营销广告方式,没有明确的目标群体,没有充分的市场细分,单纯的投放广告,把握不住消费者的心理,满足不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

(四)卖家信用评价及产品反馈制度不合理

网购交易活动具有虚拟性的特征,也无法亲手感知生鲜农产品,消费者只能通过卖家的信息描述及已购买者的评价反馈中獲取产品的真实信息,所以消费者更加看重卖家的信誉。但目前卖家的信用评价缺乏真实性,部分不良商家使用好评返现、刷单等方式恶意提高自己的产品好评率,甚至指使客服通过频繁发送信息或拨打消费者电话的方式索要好评,对网络信用制度和秩序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引发不良竞争,增大了消费者的购买风险。

四、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建议

(一)网购平台角度

1. 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首先要把控源头。在前期筛选农产品供应商时,要慎重选择,关注其标准化程度和安全性生产,做好把关,并进行实时监督,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对于网购生鲜农产品的运输,商家应尽可能的引进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善冷库仓储建设,使用合适的包装,最大程度地减少物流损耗,确保商品及时、新鲜的到达客户手中。还需要建立健全产品与服务质量反馈体系。利用消费者评价反馈等信息进行分析预测,促进产品质量的升级,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消费者再次购买的意愿。

2. 制定正确的生鲜农产品营销策略

受到年龄、性别、收入、地域等个体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网购生鲜农产品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网购平台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对症下药。利用各种媒介渠道发布产品和促销广告,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做好品牌建设,打造自身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的优势点,从而吸引更多潜在顾客。

3. 提高消费者复购意愿

除保障产品、服务、信息质量外,网购平台应更加注重提升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享受性感知和体验,增强消费者购物的内在乐趣,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同时可以树立良好品牌,打造自身知名度,增强自己的特色,降低自身可替代性。

(二)政府角度

1. 完善物流体系

政府应鼓励技术创新,自主开发或引入先进的生鲜农产品保鲜技术,促进建立生鲜农产品冷库仓储中心,做好冷链物流运输网络的规划和布局。政府还应牵头联合网购平台大力推进生鲜农产品网购行业的全产业信息融合共享,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监控。

2. 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行业标准体系

制订生鲜农产品行业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加大对生鲜农产品销售流程规范的审核力度,改善网络销售环境。加强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合作组织等第三方和农户结盟的体系,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统一进行种植及销售,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推动生鲜农产品品质升级,让消费者买的满意,愿意再买,提高消费者的复购意愿。

3. 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

加大网购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网购的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完善安全监管条例,加强对网购的监管,打击非法网站。健全完善卖家信用评价标准和法律法规,建立信用评估机制,引导生鲜网购平台规范化经营管理,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真实性,降低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提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宁,孙金华,李丹莉.网购生鲜农产品消费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144-147.

[2]孙永波,张佳佳,李霞.生鲜电商服务接触对消费者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12):53-56.

[3]王美玲.生鲜农产品电商的消费者偏好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4]韩彩珍,王寶义.“新零售”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8,32(12):20-30.

[5]邱丽虹,杨文.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网购意愿研究[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8(04):37-42.

[6]李楠,李佳洁.我国网购生鲜农产品的发展概况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22(01):49-53.

[7]邹俊.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8]盛海召.电子商务环境下生鲜农产品复购意向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8.

[9]陈范娇.生鲜电商消费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08):49-51.

[10]赵树梅,徐晓红.“新零售”的含义、模式及发展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05):12-20.

[11]任玉琪,乐家华.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8,34(02):138-144.

[12]文化.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及商家对策[J].福建电脑,2018,34(01):102-103.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03-2013200174)。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洪琳为通讯作者)

网络销售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商务应用平台的同时,不和谐的网络舆情也层出不穷,有时还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也饱受网络舆论困扰。本文结合化工销售实际,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特点,指出化工销售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建议。

关键词:化工销售 网络舆情 问题 对策

网络以其迅捷、开放、互动和无限扩展使其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商务应用的平台,也成为反映和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根据中国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共有网民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4.1%。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类问题突发,不和谐的网络舆情也是层出不穷,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也饱受网络舆论困扰。尽管央企近年来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类似中石化“天价灯”、“茅台酒”、“中石油团购门”等涉及央企的负面舆论却接连不断,央企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容乐观。中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曾无奈地说:“我们曾是负面新闻重灾区!”

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央企在遭遇舆论围攻时,仍选择传统的舆论危机处理方法和手段,倍受质疑,被迫沦落为网络舆论主导下的弱势群体。央企形象伤不起,却又很受伤,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已迫在眉睫。

一、网络舆情特点及现状

(一)网络舆情概念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以BBS论坛、博客、QQ、微博、各种社交网站和虚拟社区等为主要平台,但又不局限于此而呈现出来的人们对于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1]

(二)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大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网络时代的舆情,与传统媒体时代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网络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各种类型的信息几乎能实时发送并接收,信息传播速度相当快,信息传播范围广。据统计,2012年媒体关注中石化的信息总量是55万条,平均每天1522条。

2. 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网络舆情形成快、传播广,给适时采取措施、有效加以控制带来了难度。在铺天盖地的负面舆情面前,企业沉默应对加上不当删帖,便是一种普遍的做法。

3. 局部问题往往被放大。央企规模大,人员多,覆盖地域广。如,中石化有3万多座加油站,每天为2000多万消费者提供成品油服务,产品与服务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网络时代的舆情具有极强的放大和扩散效应,个别的、地方的、局部的问题往往容易危及企业整体形象,个别央企出现的问题则容易危及全行业整体形象。

4. 网络舆论观点跟风严重。网民在网上对某一事件的个人意见是多样化的,但“舆论领袖”、网络大V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观点会被频繁地“拷贝”,影响其它网民的看法。

5. 网络舆情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网络民意的表达更为透明开放和快捷。关注网络舆情,有利于深刻了解社情民意。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具有严重的负面效应。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二、化工销售应对网络舆情之现状

化工销售有限公司(简称化工销售)作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化工品销售企业,由于其经营的化工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引发社会舆情危机,虽然,公司建立了相关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以及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等,但是,从快捷、准确、合理应对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角度看,尚有很大差距

1. 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完善。由于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关注度不够,没有专门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网络设施保障,对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只能上报集团公司,等待母公司出面解决,负面影响难以及时消除。

2. 舆情危机收集和分析滞后。化工销售没有建立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追踪汇总、登记和总结的制度,这就很难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进而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一旦发生舆情危机,难以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导致舆情处理滞后影响公司形象。

3. 舆情危机处理的方法滞后。在网络时代,微博、微信、QQ等新的网络载体互动方式开始异军突起。网络时代开启后,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已经不起作用,容易造成处理一些热点、敏感事件的被动局面。

三、化工销售应对网络舆情之建议

(一)增强舆情观念

舆情是民意的综合反映,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和疏导网络舆情中的“民怨”,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中的“民议”。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不能采用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要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进行正面引导疏通。

(二)强化自身建设

1. 在认真排查各类隐患的基础上,针对公司经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预案并抓好预案的演练,一旦出现事故真正能够发挥作用;执行特殊时期领导干部值班制度,工作日八小时之外,节假日、休息日24小时,从公司领导到基层库区、驻厂办逐级值班;按照“四不两直”的要求,开展安全大检查和管网排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 协同“产销研用”,发挥桥梁作用。发挥市场导向性作用,联手企业与科研单位,积极开发环保性、高附加值产品,降低能耗物耗,推动社会进步。围绕“用户”做文章,将工作重点从产品“合格不合格”转移到客户“好用不好用”,主动为客户提供加工应用解决方案,改进客户原料结构,提升下游产品性能,帮助下游客户更加成功。

3. 积极推进绿色物流。推行物流新技术运用,不断优化物流运输线路,减少对社会资源的占用。加强物流服务商的监督管理,推进车辆门检、船岸检查、密闭装卸系统建设等工作,对重点危化品按照“自提业务、配送管理”的原则开展自提产品的HSE检查,保障化工产品的安全环保运输。

4. 加强营销人员的廉洁教育,严格执行关键岗位人员的廉洁从业规定。推进业务公开和效能监察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力度,持续加强廉政教育,推行廉洁文化建设,避免廉洁事故的发生。

5. 服务承诺,取信于民。坚持领导带头走访客户,定期开展客户、生产企业和员工的“三个满意度”调查。通过将服务的内容、标准、程序公之于众,自觉接受广大客户、生产企业和职工的监督,有效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实现公司与服务对象间的良性互动。要将“服务承诺”机制化,自觉地做到在服务中坚守承诺,在承诺中体现责任,在尽责中实现价值。推动从“坐商”向“行商”、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

6. 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发挥中国石化爱心公益基金作用,持续开展扶贫帮困、抗灾救灾、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竭诚回报社会。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自觉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打造高度受尊敬、高度负责任的人民满意企业。

(三)健全工作机制

1.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领导小组。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重视门户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动态监测,过滤、整合各种信息。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队伍,搜集、整理与化工销售相关的网络舆情。

2. 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预警和把握,由网评员采用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加强对各主要网站、网络社区及论坛的定时、全面的搜索,及时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工作。建立网络舆情逐级报告制。制定详细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3. 建立控制引导机制。加强正面引导,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和网上舆情答疑机制。应第一时间把已经了解和可以确定的事实真相、正在采取的措施、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员的态度予以公布,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对重大舆情要适时跟踪,及时向集团公司报告。

4. 建立协调互动机制。加强与公安网监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建立与权威报刊、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联系平台,与有影响网站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保证事件发生后,对一些网站的帖子能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黄文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J].干与说,2012:102.

[2]叶国平.当前我国社会舆情分析[J].红旗2011(9).

[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2011版).

网络销售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众多而网络给予了众多网民言论自由,因此网络舆情越来越被关注,对网络舆情的预警也越来越迫切。该文采用了五个指标对“厦门PX事件”、“昆明PX事件”和“宁波PX事件”进行量化描述,通过Matlab建立BP神经网络识别模型中进行学习,然后再对“宁波PX事件”进行预警识别。模型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预警结果的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

关键词:网络舆情;BP神经网络;预警

互联网这些年来在我国的快速的发展,我国网民人数较之前有了大幅的提升。网络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其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而近两三年网络舆情引发的事件激增,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俨然已成为政府部门了解民意的又一理想窗口。显然,能够直观表达网络舆情的光定性的解读远远不够,对于决策者更希望得到一个舆论事件过程中所处的量化等级。由于舆情危机产生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是非线性的,因此通过建立预警指标,再利用容错能力高,通过学习复杂数据发现规律进行识别的人工神经网络是不二选择。故本文的核心在于BP神经网络[1]。

1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受到多种随机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个因素对结果所起的效果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系统的预警指标体系。依据近些年来网络舆情方面专家的调查汇总和政府机构对舆情监督部门的考察,并结合网络舆情与危机预警机制方面的资料,经过多次地调试整理汇总制定出,对网络舆情信息从五个具体的指标构建了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2]。

1.1 舆情预警指标

1.1.1 舆情信息的敏感度

网络上有各式各样的信息,而这些各式各样的信息其敏感度也是不同的,对于可能造成社会动荡的网络信息则是政府最为关注的。显然各条信息所引起的社会敏感度是不同的,敏感度越高说明产生舆论危机的可能性就越高。这种指标的量化标准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得到。得分设定的范围为[0,1],0、0.5、0.7、1表示的意义依次为“具有敏感性”、“敏感”、“很敏感”、“相当敏感”。

1.1.2 舆情信息的流通量

舆情信息的流通量反映出舆情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情况和讨论热度。而这些网络上的流通信息会被搜索引擎例如Google、百度等抓取。因此通过限定时间段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得到的搜索量可以作为流通量使用。

1.2.3 舆情观点倾向度

舆情观点倾向度主要量化网民对于某个舆论信息观点倾向度。分别由1,0,-1表示正面、中立、反面观点,用[f(x)][f(x)]表示各个观点面倾向度,n表示发表观点的总观点数,此指标用[μ]表示:

其实就是求各个观点总和的均值,其取值范围在(-1,1)。这部分则是通过统计事件讨论最热的贴吧的跟帖信息或者微博评论进行打分得到的。

1.2.4 舆情影响范围

舆情影响范围是指在某一时刻或时间段内,舆情信息所影响的区域性范围。对于这部分的评分依照我国的行政地域划分进行评分。即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区、市、省、国家。其取值范围为[0,1]。这部分的取值则是通过新闻报道中时间的发展态势进行取值。地域对应的取值见下表:

1.2.5 网络舆情媒体曝光度

网络舆情信息被媒体曝光之后则将网络信息的讨论引到现实社会中,而现实中媒体的报道是有着比网络更为严格的审查制度。媒体的报道无疑对网络舆情有着更为影响力的宣传进而推动着舆论的发展。而这部分的数据则采用Google news中通过对时间段的设定搜索关键词得到相应的搜索到的新闻条数进行量化评价媒体的曝光度。

1.2.6 舆情指标

而结果评级依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预警等级设为四个等级: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而根据网络舆情危机的严重程度、经济程度、可控性等方面将预警设为5个等级:安全、轻警、中警、重警、急警[7]。

2 数据获取与处理

2.1 事件的选取和回顾

在实证分析中以“宁波PX事件”为预警模型的最终目标,而选择了“厦门PX事件”和“昆明PX事件”为学习样本进行学习。这一连串关于PX事件其危害的对象不仅仅是政府形象更是对整个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宁波PX事件中,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因受谣言的蛊惑冲击政府机关掀翻执勤警车的情况。倘若能及时且准确地对此类事件进行预警并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就能对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2.2 指标数据的获取

对于所建立的模型而言其关键不仅仅在于预警模型的指标的建立和神经网络的识别。其数据的获取亦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根据各个数据的特点,整理各个指标数据获取方式如下。

将厦门PX事件和昆明PX事件作为一个学习样本,其数据清单如表3所示。

同样将模型的预警目标——“宁波PX事件”作为目标数据,其数据清单如表4所示。

2.3 输入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中有5个预警指标,其中存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类,并且对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了量化处理,然而各个指标的单位的量纲是不同的,为了能够对各个指标进行对比评分 ,需要将它们进行标准化得到[0,1]无量纲指标。

量化的指标均有正负方向均有正负方向之分,自然这些数据的标注化方法均有不同:

1)正向指标处理:正向指标表示值越大越安全,危机等级越小无量纲化以最小值为基准,正向无量纲化处理方程:

2) 负向指标处理:负向指标在文章中表示指标值越小越安全,危机等级越小。无量纲化以最大值为基准,负向的无量纲化处理方程:

其中,X 表示量化后的指标值, [xmin]表示指标的最小值, [xi] 表示指标的实际值, [xmax]表示指标的最大值。

3 舆情预警模型的建立及结果

3.1 模型的建立

神经网络模型是一个典型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输入是采集到的指标的实际值,输出是模型识别的结果,即预警的敏感度,而中间过称则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学习计算,这部分相当于“黑匣子”。在处理的时候,该文采用三层BP网络(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的网络结构,那么输入、输出节点数分别是5和1[8]。

在设置完参数之后用第四章所讲述的利用Matlab软件完成模型的建立。

3.2 结果及检验

通过搜集得到的数据汇编成的学习样本,并将其中的70%作为样本,30%作为检验样本进行。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该表,从该表中容易得到,学习过程中准确率达到了91.76%。并在测过程中抽取了5项进行预测,得到的准确率为92.31%,其较高的准确率。因此有理由认为该模型在未来的预测过程中其准确率应该达到90%以上。

4 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舆情量化指标的BP神经网络能够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较为准确的预警,无论是学习还是最后实践的识别准确率都达到了80%以上。这种预警方法通过舆情信息的预警指标利用量化评价方法可以降低人为的主管臆断,而实验结果也表明了其拥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并且利用Matlab进行编程得到的预警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模型可以为政府提供网络舆情的预警,也为企业的网络声誉进行预警为企业的公关提供预警参考。

参考文献:

[1] 薛圈圈.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0:25-30.

[2] 戴媛.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8:13-22.

[3] 袁越.厦门PX时间[OL].http://news.sina.com.cn/c/2007-09-27/165713986641.shtml.

[4] 王秀娟.昆明PX事件[N].中国石油石化,2013.

[5] 大公网.镇海PX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OL].http://www.takungpao.com/mainland/node_13226.htm.

[6] 周子健.基于网络搜索量的上海世博会国际影响力研究[J].艺海,2011(5):80-82.

[7] 王新辉.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国际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8:7-14.

[8] 杨淑娥,黄礼.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2005(1):21-26.

网络销售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指构建于互联网及其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会计信息系统,通过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和企业内联网将企业各职能部门、总部与异地分支机构、商业合作伙伴、社会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所有社会组织或个体紧密联结,使会计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加工、检索、输出、呈报等活动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网络会计‘破除了时空障碍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职能的作用半径,实现了企业财务与业务、供应链合作企业、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大幅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效能,有效降低全社会会计信息交流与获取的成本。但是,与封闭式单机和局域网会计信息系统相比,其风险更高,更容易出现信息泄密,或系统遭受攻击而失效,导致组织业务中断、瘫痪,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保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正确、可靠、连续地运行,是网络时代保护企业利益安全的重要方面。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人力和技术两大子系统,如图2所示。只有两大子系统均处于正常状态,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行。人力子系统的安全属于内部控制研究范畴,本文讨论的安全专指技术子系统的安全,指通过各种管理、技术的控制措施,使系统硬件、软件及其中的数据资源受到保护,不因偶然或恶意的行为和事件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具体地,可能导致系统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系统技术缺陷 数据信息以比特流的形式经由网络交换,通信线路和设备若屏蔽不善,将存在严重的电磁泄露,攻击者可通过辐射感应接收窃取企业的机密信息。现代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在开发过程中不可能对其进行全面测试,软件中必然存在设计错误(Bug)和漏洞,甚至故意留下的后门(Backdoor),软件质量缺陷为外部攻击提供了可趁之机。Internet的前身ARPANet应军事、科研和教学的需要而兴起,起初无任何商业用途的设想,用户有严格的准入控制,作为网络核心的TCP/IP协议设计时完全没有考虑商业公共网下必须的安全机制,数据以明文方式传递,其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微电子设备精密而复杂,也极易发生故障,如硬盘故障、内存芯片、板卡老化、线路截断等。

(二)自然或人为灾害 灾害包括火、水、地震、雷击等。机房火灾能使计算机、通信设备、软件、数据彻底摧毁,造成不可估量的拟失。如果受到水浸,电缆和电器电子设备会因绝缘性能下降而烧毁。雷击产生的强电流,是烧毁电子设备或器件的常见原因。

(三)企业内部其他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计信息系统日益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紧密集成。除了会计人员,其他部门人员也可以通过内联网Intranet接触或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这为其他内部人员滥用、越权访问提供了可能。

(四)异地分支机构 首先,总部和异地分支机构通过互联网处理、传递、分发财务信息,信息容易遭受攻击。其次,相比主机终端计算模式,C/S、B/S模式下服务器和客户端数据一致性很难保证,需要更严格的数据核对、平衡检查和冲正机制。此外,由于异地访问入口的开放,若访问控制失当,就容易发生远程滥用和越权访问,如数据非法下载、调阅,输出。也有可能发生公网计算机假冒分支机构的客户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中心数据库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五)供应链上合作企业 来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威胁包括套取企业产品报价,虚假的定单或交易请求;合作企业信息系统中的错误和安全事件通过网络波及扩延;合作企业非法侵入企业内联网,以剽窃财务数据和知识产权、破坏交易或系统正常运作。

(六)社会管理部门 网络对会计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财务报告由纸面向网络形式的迅速转移,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政府指定网站或者自己的门户站点,强制或自愿披露会计信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和社会部门直接连通,引入了新的安全风险。

(七)外部公网的恶意攻击 互联网上的黑客攻击愈演愈烈,已成为影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Internet上关于黑客技术、工具的网站数以千计,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掌握黑客软件、攻击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并非难事,这客观上助长了黑客攻击行为的泛滥。黑客攻击往往针对系统的技术或管理漏洞发起,通过扫描、入侵、病毒或木马、欺骗、服务中断、窃听、篡改、假冒、恶意抵赖等方式攻击系统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包含两个部分,——是系统实体安全,即保护软、硬件安全,保障系统各部件机能正常,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二是系统中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包括静态存储和动态传输的安全。因此,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一)容灾技术 容灾指计算机网络系统在遭遇自然灾害、战争、电力中断、设备故障等不可抗拒的灾难和意外时,仍能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系统能从灾害的破坏中迅速恢复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企业关键业务的连续性。容灾包括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两个层级。前者通过设计并实施充分的数据备份方案来保证,如本地或异地保存的磁带、磁盘、光盘冷备份,异地热备份数据中心,活动互援备份。后者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系统。当灾难破坏主生产系统时,远程备份系统迅速接管业务,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容灾系统的关键在于数据同步复制技术。

(二)容错系统 容错系统包含额外的硬件、软件、电源部件或错误处理模块作为系统的后援,防止因各种故障、错误导致系统运行中断。如在系统里增设内存、CPU、磁盘存储设备的冗余,通过特别设计的自检查、诊断功能模块,在系统硬件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备份硬件。常用的技术手段有磁盘镜像、RAID、双机热备份、额外的通信设备和线路。

(三)网络攻击和恶意代码防护 防止黑客攻击首先要及时下载和安装系统补丁,堵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服务软件的漏洞。其次要熟悉黑客攻击的原理和一般过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护网络安全。如关闭不需要的端口,关闭

FTP匿名访问、WEB服务器的文件夹浏览;在路由器前组织TCP拦截对付拒绝服务攻击,严格程序数组边界检查防止缓冲区溢出攻击,抛弃以IP地址为基础的信任策略,不允许使用R类远程调用命令,以防范IP欺骗。恶意代码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程序,它通常附着在另一段正常程序之上,随同寄生程序一同被运行,通过盗窃、修改、删除被染计算机的数据而威胁系统的安全。防范恶意代码首先须修补系统漏洞,及时升级和打补丁。其次是安装性能优良的杀毒和防黑软件,定期升级病毒库,定期整机扫描杀毒,此外,加强对网络使用的控制以减少感染病毒的机会,如禁止访问有安全风险的站点,不下载安装未经认证的程序,不打开不明邮件的附件等。

(四)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通常有三层,一是入网访问控制,对任一试图进入系统的用户进行基于账号+口令的身份验证,控制其是否有权接人,这是系统安全防护的第——道防线。保持该项控制有效的关键在于合理设置、保护用户口令。密码长度应大于6字符,字母、数字和其他字符混合使用,避免使用英文单词、用户个人信息(如姓名、生日、电活、身份证号码等),强制定期更改密码。启用账户锁定防止非法猜测口令,控制用户访问时间、站点、次数。特别地,要限制对口令文件的读取访问。二是权限访问控制,为每一用户分配合理、适当的访问权限,明确界定用户对包括目录、文件和设备在内的系统资源拥有的权限,如读、写、建立、删除、更改等。三是属性访问控制,面向系统资源设置屈性,进…步控制用户对文件或设备等资源的访问,使所有用户皆不得超越属性所指定的权限范围操作资源。

(五)防火墙 防火墙是架构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通信控制设施,对双向的访问数据流实施逐一检查,允许符合企业安全政策的访问,拦截可能危害企业网络安全的访问,从而对企业内部网上敏感数据资源或服务加以保护。它能隔离外网安个风险,防止其向内蔓延,也能对内外网间的访问、通信进行安个审计。实施防火墙可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应用时需对企业内网的主机、服务、资源进行详尽的敏感度和保护必要性分析,正确划分资源保护和开放的边界,据此定义访问控制表。

(六)密码技术在财务信息发送网络之前,使用密码技术进行加密处理,将明文切换为杂乱无章的密文,接收方须经解密后才能阅读到原始信息内容。加密和解密都在密钥(——组秘密信息)的控制下方能正确完成。虽然网络黑客或其他恶意攻击者可以通过窃听截获数据报文,但由于没有解密所需的密钥,无法恢复明文而不能读懂乱码背后的真实信息。

(七)CA和数字证书验证远程通信方人员、主机的真实性,是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接受网上交易的一个先决条件、在网络环境下,CA认证中心及数字证书为解决身份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机制。数字证书分为企业、个人、服务器、支付网关等类型,其上列示持有人的基本信息、CA统一分配的公信息。CA以数字证书为载体,授予用户可合法使用的公、私钥组,构筑起网络交易安全的基础。

(八)数字签名这是一种在功能和效果上与手写签字、传统印鉴等同的巧妙的防伪技术。在电子单证、凭证、发票等数据报文交换之前,发送方使用其私密保存的私钥,生成与报文信息内容紧密相关、定长的秘密字串,并将其附在报文的末尾一同发出。此秘密字串即数字签名,不可仿造,且便于收方验证。基于数字签名,收方使用发送者的公钥和约定的报文摘要算法,可便利地验证数据报文是否真正来自交易方,传递过程中是否被非法篡改。数字签名既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又可抵御恶意抵赖而保证网络数据的不可否认性。

(九)入侵检测和应急响应机制 以上几种安全防护技术,可以预防大多数的不安全事件,但不能阻止所有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利用新发现的系统漏洞、新攻击手段的入侵事件。网络安全是个动态的改进过程,将防护、检测和响应综合成一循环体,才是更完整的安全策略。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安装适当的入侵检测系统IDS,通过对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状态变更的监视,可及时发现入侵事件和系统新的威胁、弱点,识别防火墙等防护设施不能识别的攻击(如来自企业内部的攻击),向系统管理员发出安全告警。一旦检测到入侵事件,立即启动紧急响应和恢复处理机制,响应机制明确规定应对入侵的程序和措施,如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报警、恢复系统等。

(编辑 熊年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高教事业财务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课本剧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