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服装设计论文范文

2024-05-02

工程专业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工程力学”课程是西南交通大学众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針对“工程力学”课程的建设目标,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强化改革举措,结合“工程力学”课程特点开发了一系列教学资源,包括视频教程、电子教案、数字课程、在线课程和数字化教材等。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紧密联动,实施探究式、启发式、关联式教学法和课程思政,扎实推进了“工程力学”的课程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关键词] 一流课程;工程力学;慕课;数字化;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中国高校“金课”建设推进平台计划课题“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群的基础力学金课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JKJH201902);2020年度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人才学习质量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E-GCJY20200814)

[作者简介] 沈火明(1968—),男,江苏苏州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力学研究。

“工程力学”课程是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安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如何进行物体受力分析和求解物体的平衡问题,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超静定力学问题,完成低碳钢、铸铁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实验和纯弯曲实验,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等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养成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课程思政,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等传导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

经过团队二十多年的努力,“工程力学”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课程教学团队被评审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相关教学成果于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工程力学”课程被评审为四川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年被评审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我校自1980年起开始在部分工科专业开设“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为48~64学时,主要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以及材料的拉伸与压缩、扭转、弯曲、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压杆稳定等,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电气工程专业、运输工程专业等。1987年,课程组教师编写出版了《工程力学》一书(奚绍中、邱秉权主编),并为许多学校所选用。期间,学校一批知名教授执教“工程力学”课程,如知名工程专家奚绍中教授。

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学校也创办了不少新专业,如环境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管理、载运工具、安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这些专业都开设了“工程力学”课程。同时,根据本课程建设的特点和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教学学时的实际情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本课程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进行了全面改革,并取得了不少成果。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物数据中心联合出版了《工程力学(1)(2)(3)》视频教程,该教程于2006年获四川省第十一届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工程力学》教材的基础上,于2004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工程力学教程》,2006年《工程力学教程》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工程力学电子教案》,2011年《工程力学教程》被评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6年修订出版了第3版,2019年修订并增加数字化资源后出版了数字化教材(第4版)[1]。期间,建设了“工程力学”慕课,慕课于2013年在EWANT平台上线,2014年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2018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工程力学”数字课程。十多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扩大,不少教师来自海外名校,师资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得到了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为课程建设的持续创新和一流课程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实践

针对课程建设目标,“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团队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强化教学改革举措,扎实推进“课程革命”和“金课”建设[2,3]。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实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能力。工程力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按“双带头”要求配置,也是“万人计划”的国家教学名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带领课程团队进行课程创新,12名主要教学团队成员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83%,学缘结构占比75%,三分之一来自海外名校;团队核心成员全部承担了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师在实战和教学试点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和教学沙龙,了解课程建设前沿,推进课程建设创新。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课程建设目标。课程目标: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讲授“工程力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逐步养成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课程思政,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等传导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

3.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工程实际,紧跟学科前沿,创新教学内容,拓展课程深度。课程模块由必学模块和选学模块组成,针对不同学时的课程进行组合,明确学习要求。对接工程实际,开发“力学与工程”系列PPT,供教师选讲,供学生选学,如“力学与桥梁工程”“力学与高速铁路”“力学与水利工程”等。紧跟学科前沿和最新建造技术,拓展课程深度。补充数值计算和仿真分析的内容,与传统理论分析的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和科学计算的认识。增加应用性例题和习题,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课程特点,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视频教程、电子教案、数字课程、数字化教材和数字化指导书(均已出版)。同时,教学团队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上述工作突出了课程建设的持续创新,所开发的课程资源也已成为“工程力学”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接下来的课程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加强实验与实践性环节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突出了课程的“高阶性”。在材料拉压力学性能、纯弯曲两个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和研制了一系列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如钢结构网架模型、桁架桥模型等),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部分创新型、综合型实验作为实验室开放项目,列入学校重点实验室开放指南,供学生用于科创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根据知识的掌握情况、体会和实际应用,撰写小论文;在课程期末考试时,设置与实际工程结构相结合的应用型考题。通过推动上述工作突出课程的“高阶性”。

6.加强教材建设,不断完善体系、更新内容。自《工程力学教程》2004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结合教学科研成果及教学资源,不断缩短教材的修订周期,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编入教材,注重教材内容,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同时,通过建设丰富的课程数字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打造数字化教材《工程力学教程》第4版。数字化教材既链接了数字课程网站,推动了课程线上线下的融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又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了数值计算、仿真分析内容,加强了学生对科学计算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教材建设的持续创新,使教材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目前已被近200所高校所选用,发行23万册,教材示范辐射作用好。

在教材、慕课建设的基础上,出版了数字课程。数字课程资源丰富,包括教学课件、重点难点讲解视频、应用案例、重点例题或习题讲解视频、试题库、拓展阅读材料、课程思政素材、工程力学虚拟实验等。数字课程平台具有公告、答疑、讨论、成绩评定和教学档案管理等功能。教师通过数字课程系统平台、电子课本、优质资源等功能应用,轻松高效地打造了完美课件,而学生则通过寓教于乐的交互式多媒体书,快乐预习所学内容。课中,师生通过数字课程实时互动,通过随堂测试和实时统计,教师准确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在第一时间找到了自己的知识薄弱点。课后,通过数字课程系统中的作业布置与练习,教师轻松地进行教学管理,学生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7.探索多元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模式。鼓励线下教学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等教学理念,推进小班化改革,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而在线上,综合运用课件、视频、应用案例、重点例题或习题讲解视频、拓展阅读材料、教学动画、虚拟实验演示等,为学生在网上学习打造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答题、作业批改、评讲、错误跟踪、网上讨论和作业管理等环节已全程实现了网络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了课程的“创新性”。

对于48学时的“工程力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时设计为线下36学时、线上12学时。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期末考试试卷实施委托出题,出题高校为“985”“211”高校,并在考试试题中设置非标准答案试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8.重塑课程评價新机制。以探究式、启发式、关联式的教授为主,充分考虑开发学生的潜能,以线上开放课程或数字课程为载体,聚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找准课程质量保证的着力点,实现了以“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转变。过程评价的占比从原先的30%调整为40%,其中线上学习10%、作业10%、中期考试10%、实验10%。过程评价占比的提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挑战度”。

9.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职责。2018年起,“工程力学”课程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课程思政建设继续一体化设计,包括课程大纲、教材建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环境建设等,不断去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使学生从课程中汲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人格,掌握科学观和方法论[4]。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工程力学”的课堂育人功效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1)课间播放力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纪录片或动画片,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2)结合课程知识点,讲述科学家的贡献,如讲授胡克定律时,不光介绍胡克在力学方面的成就,还介绍他在机械制造、城市设计和建筑方面的重要贡献,同时向学生强调,不仅要学好课程和专业知识,而且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3)结合课程知识点,讲述学科前沿,如在讲授摩擦时,拓展到摩擦学学科,介绍摩擦学研究前沿及我校的摩擦学研究团队和学科研究水平,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学好专业本领和技能,志存高远,将来为本学科建设贡献力量。(4)讲授课程时,不仅注重知识点的讲授,而且通过力学知识点间的思维导图,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5)加强课堂提问、讨论等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讨论平面静定桁架内力计算时,讲到桁架应用时列举钱塘江大桥,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同时,通过强化师生互动,让学生更加细致地考虑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三、課程建设思考

1.将“工程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课程资源面向高校和社会开放,在线开放课程每学年开课一期,每四年更新课程重点教学视频资源和其他配套教学资源,每次课程资源更新及完善量超过四分之一,且逐步做到网络资源与现行课程教学同步,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的变化进行完善,确保内容充实,让学生想用,且易用、好用。

2.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补充、完善、整合各种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资源库,保持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支持教学过程的跟踪统计,体现师生的互动功能,拓宽课程教学空间,并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智能+教育”,不断完善数字课程和数字教材的建设,更好地发挥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3.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5],进一步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建设丰富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工程力学”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同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线上、线下教学的不同课程思政方式,形成“工程力学”一流课程建设中思政教育的体系与方法,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工程力学”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奚绍中,邱秉权.工程力学教程[M].4版.邱秉权,沈火明,修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余文森,宋源,丁革民.“课堂革命”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9):22-28.

[4]沈火明.西部工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

437.html.

Innovation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urse Construction

SHEN Huo-ming

(School of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56, China)

Key words: first-class course; engineering mechanics; MOOC; digitaliz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工程专业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大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毕业设计的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直接表现,理工科大学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本文从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的和课程特点出发,对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举措。

[关键词] 毕业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提高措施 地方高校

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教学中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如同铸剑师在宝剑成型后淬火这道工序,淬火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宝剑的品质,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培养质量。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毕业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直接反映,也是学生能力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大学生体现自己实践技能的绝佳场所。理工科大学生在实施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运用的过程;更是一种深化学习,将书本知识升华的一个过程。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大学毕业设计也是学校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后一道关,是学生能否毕业和能否获得学位的最后认定依据。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说明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细致分析,目的有三:第一,培养大学严谨地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态度,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时一定要一丝不苟、严谨推理、认真负责;第二,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科学实践研究,大胆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的进行实践设计与研究,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第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在毕业设计中要善于运用所学之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施毕业设计中获得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的专业能力。

本研究从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举措。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1.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第一,选题重视程度不够,随意性大。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科学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可以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研究大门,选好了研究方向、确定了研究题目说明就进对了大门,经过科学的实施一般都能成功,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是必须高度重视选题。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根本不符合本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缺乏必要的论证,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在深入调查后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完全由自己确定,指导教师根本没有参与选题的指导和选题的论证,学生由于能力和经历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了部分选题的不合适;其二,学校在毕业设计控制方面的政策缺失或不健全导致学生选题的不恰当。

第二,选题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这类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说是一类失败的选题,整体看来就是虎头蛇尾。由于大学毕业设计有时间限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任务,否则即认定为失败,有的毕业设计大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在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内完成,导致毕业生在最后的毕业答辩中非常被动。因此,毕业设计选题要注意题目的宽度和深度,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

第三,选题重复率偏高,抄袭情况严重。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力的条件,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与交流,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一般研究者不愿自己动手进行创作、抄袭变得更为简单等等。通过调查发现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会发生重题情况,不同院校间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也会发生重题现象,有些重题是无意的、有些重题却是有意的。有意或者无意的重题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免。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第一,分析专业特点,确定研究方向。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学科特点来看,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研究:其一,理论研究型;其二,电路设计型;其三,计算机科学等类型。

第二,立足专业,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最终是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这一点。选题尽量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使毕业设计尽可能形成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成果。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中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方法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研究方法是获得成功的梯子,只有选对了研究方法,才能从爬上科学研究成功的大楼。所以,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一定要合理选择研究方法,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要灵活运用。对历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研究后发现有两成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只选择了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这对于相对有一定研究难度的学位毕业设计不太合适,不能很好的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全部问题。

笔者认为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应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背景与研究进展必须采用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于研究的论证部分一般应该采用访谈法或者是调查法,对于研究的实质部分一般应该采用实验、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答辩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毕业设计答辩是毕业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毕业答辩是进行自我综合能力历练的绝佳机会,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满怀信心的积极面对、认真细致地做好答辩准备。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毕业设计做的非常好,但是设计者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设计的主旨、关键环节、创新点等内容,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四、结束语

全面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应该从对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提高。学校教务部门还应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落实必要的监控过程,从管理上规范毕业设计的操作程序。多管齐下,相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许捍卫 李 浩: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测绘工程,2006

[2] 李万全 高长银 史丽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

[3] 颜宏亮 钟杰 颜锦秀等:提高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

工程专业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前,一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存在设计资料各自独立、设计任务一成不变、设计内容限制课程教学等问题。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当作一个整体,运用项目教学法,把整个专业以项目为主线构建成完整的体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成果再利用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将一个完整的专业项目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构思、收集材料、设计方案、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优化的过程,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通常单独地应用到某一门课程中,本次研究是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整个木土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体系中,把课程设计体系看作整体以实现项目教学。

土木工程项目的程序是不可逆的。就项目整体而言,是从规划、设计、施工到验收;就项目施工而言,是从基坑开挖、基础施工、基础回填、主体施工、屋面施工、装饰装修直至竣工。这些特点使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学习有显著的实践整体性、连贯性和程序性。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开课顺序为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建筑工程造价等课程。在这些专业核心课程中,除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外,其余课程都安排有课程设计,可见课程设计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现状

(一)设计资料各自独立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设计资料、设计任务、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看出,设计任务书中提供的设计资料涉及A至I共计9个建筑概况,且各自独立。部分指导教师只注重主讲课程设计任务的选择,忽视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些设计资料在横向上缺乏联系。

(二)设计任务一成不变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多以梁板为设计对象,柱、楼梯设计很少;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多以独立和条形基础为设计对象,筏板基础、桩基础几乎没有;钢结构课程设计多以钢屋架为设计对象,钢柱、钢梁很少。学生的毕业设计是针对所有结构构件的,但很多构件设计得不到有效练习,并且设计资料和荷载数据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更谈不上深入论证设计数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了。

(三)设计内容限制课程教学

房屋建筑学课程侧重建筑设计、建筑功能、建筑平面和立面的新颖,忽视了结构的可行性: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侧重某一单个构件的设计和配筋,忽视了整个结构的受力和施工的可行性: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侧重基础尺寸的确定和承载力验算,忽视了基础对整个建筑的作用以及上部荷载的真实性。这些设计内容限制了日常的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成果不能相互运用

房屋建筑学课程应依据建筑资料绘制建筑图,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应依据建筑图绘制结构图,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课程应依据建筑结构图编制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建筑工程造价课程应依据建筑施工图编制清单报价,建筑工程制图课程应依据建筑结构图抄绘图。但是目前各门课程的任务、数据、资料相互独立,设计成果不能互相运用,课程设计体系如一盘散沙,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教学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成果再利用体系的构建

(一)成果再利用

成果再利用是基于土木工程专业整体程序性的特点,将前期设计成果作为后续设计资料进行深入设计并加以优化的做法。建筑工程制图课程使用上一届的建筑和结构图纸:房屋建筑学课程运用上一届的建筑资料进行建筑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利用房屋建筑学设计成果,深入结构构件设计,如梁、板、柱等;运用房屋建筑学课程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成果,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进行某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如土方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屋面、装饰装修等。

(二)成果优化

成果再利用体系不仅是单纯的成果再利用,更是对已有成果利用后的对比、分析和优化。房屋建筑学课程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分别完成A1至D1的建筑和结构设计,以及对已有成果A至D建筑与结构构件的比较和优化:建筑工程造价课程完成A1至D1的计量与计价,校验工程量B和C,比较计价C并分析:施工组织设计完成A1至D1施工方案、施工进度的编制,施工平面布置图绘制,以及和B的比较与改进。本届毕业设计在课程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完成A2至D2的建筑、结构设计,工程量清单计价,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对A1至D1的优化。本届课程设计在运用上一届毕业设计成果并对其进行优化的同时,也优化了自身,最终循环形成课程设计成果再利用的闭环体系(详见图2)。

三、课程设计成果再利用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顺应土木工程专业的程序性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具有较严谨的程序性,从建筑设计到结构构件设计到结构整体设计,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到验收,从概算、预算、结算到决算等,每一步都是不能出错的。因此,课程的设置顺序是完全顺应专业学习的程序的,课程设计也应顺应专业工程的程序性,从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到建筑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直至整个设计的完成。

(二)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系统性

成果再利用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某建筑物的系统设计,如建筑A,房屋建筑学完成建筑设计,钢筋混凝土完成结构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完成基础设计,建筑施工技术完成施工设计,建筑工程造价完成预算编制,毕业设计完成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一起增强了整个专业课程的系统性。

(三)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传统的课程设计命題无内在联系,指导教师只关注个人的主讲课程设计,忽视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成果再利用体系则是以同一建筑物为对象,要求各个指导教师在下达任务书时,要考虑该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群、整个工程项目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这种方式拓宽了教师的专业知识面,加深了教师的专业学习深度。另外,课程设计成果优化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四)推动教学改革的成效性

成果的对比分析会让学生和教师对已有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不仅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推动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从设计成果出发找寻教改点,在教学中实现教改点,在课程设计中应用教改点,如此不断循环和实践,势必会有更多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课程设计成果再利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已有成果如何保存

在做课程设计时教师需将已有成果发放给学生,其间可能会出现丢失成果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实名制登记、已有成果电子化等措施,防止成果丢失。

(二)优化成果深度如何界定

实行本体系最大的难点在于现有的成果和已有的成果的对比分析和优化,如何优化,优化到什么程度,需要指导教师明确把握和界定。比如,建筑设计优化含整体局部阶段优化、节能绿色低碳优化等,结构设计优化有设计方案优化、截面优化、形状优化、拓扑优化、满应力优化等。

(三)设计成果成绩如何评定

设计成果分为“绘图+优化”“计算+绘图+优化”两类,评定成绩也要相应地进行改变。绘图依据制图要规范、设计要合理,要凸显创新;计算程序要正确规范,计算结果要精确,计算过程要严谨:优化分不同优化课程,不同优化内容等。

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当作一个整体,运用项目教学法,把整个专业以项目为主线构建成完整的体系,是值得探究的课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责编:夜雨

工程专业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唯就业率论导致学校和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下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本身工程实践素质欠缺等问题,出现了本科毕业设计与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发展不一致的现象。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结合OBE理念进行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以“学习产出”为中心的OBE教育改革模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从实施效果看,切实完善了各环节管理方法和制度,使毕业设计过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提升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OBE;毕业设计;学习产出

1 引言(Introduction)

毕业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同时又是学生毕业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就业岗位的实际执行能力,也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唯就业率论导致的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的下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本身工程实践素质的欠缺等,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与本科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发展不一致的现象,没有达到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1]。如何在新的形式下保证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成为当前教育届研究的热点。毕业设计环节是检验和考核毕业生素质和学习结果的极其关键的一环,结合基于成果导向和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正成为目前势在必行的改革任务。

2 国内外研究现状(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成果导向教育(OBE)是《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之一,《华盛顿协议》各成员国大多采取基于“学习结果”导向的认证标准,将“毕业生素质”作为不同类型工科专业“预期学习结果”的共性和最低要求。自美国工程认证委员会(ABET)颁布和实施重视“学习结果”的EC2000认证标准后,欧美各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都先后改革认证标准,视“学习结果”一项重要的质量准则。马来西亚基础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施OBE模式。南非工程教育领域已于1998年开始推行OBE模式。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高校也早已将OBE付诸于工程教育实践。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于2005年要求香港高校实施OBE教育模式,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都积极进行OBE改革。台湾高等教育则建立了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认证模式,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于2012—2016认证周期中实施此标准。有专家指出:世界各国的工程教育都在积极地采用“基于产出模式”,这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为工程活动本身就直接指向于建造有形的结果,例如产品、系统或者基础建设。

OBE教学改革在国内各高校也激起了很大反响,目前国内OBE教学改革领军代表高校——汕头大学,围绕基于“学习产出”的工程教育模式,以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深度借鉴、挖掘和利用CDIO工程教育所蕴含的思路与主旨,结合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及工程教育认证发展趋势,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再创新,制订了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将规定的毕业生能力有机地导入到课程计划之中,通过一体化专业课程设计,建立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匹配矩阵,并设计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做出专业层面与课程层面的实际“学习产出”评估[2]。

3 前期研究成果与工作基础(Preliminary research results and work foundation)

结合OBE教育模式,在充分发挥和实践TOPCARES-CDIO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深入深化CDIO教学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也将OBE模式引入到毕业设计教学建设工作中来。通过探讨如何面对云时代柔性学习的挑战、探索以“学生产出”为中心的OBE教育改革模式,可以继续巩固和深化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实际上,自2008年起,软件工程专业就开始进行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文档资源、组织形式、实施方案等等方面均做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3]。从今年开始,在多年TC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基于OBE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有助于继续巩固、拓展和深化这些年来的TC教学改革成果。

目前,项目组已经完成了一些与基于OBE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相关的前期工作。在2016—2017年度毕业设计过程中,修订了软件开发方向的毕业设计论文模版和各阶段工作标准文档、调整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课题真实度实用性等等。

(1)在论文模版方面,为了适应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在模版中引入了软件工程项目文档内容。去除了之前模版中不适用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内容,如关键技术介绍、国内外发展现状等。增加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重点内容,新模板中针对各阶段文档均做了详细解释说明和范例描述,对软件工程流程中各阶段文档如用例图、用例描述、时序图、类图、活动图、测试用例等进行了清晰描述和明确要求,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相关文档的规范和过程控制管理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论文质量较往年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在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方面,已基本完成了软件开发方向的各阶段工作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文档建设工作,规范了软件开发方向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各阶段的实施办法、考核标准、达成目标等内容。

(3)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引入了對系统演示、创新性实用性的单独评价指标项,并结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核心能力指标,调整了毕业设计答辩环节的评价体系。

(4)引入了企业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过程,本年度企业指导教师比例达到42.9%。企业指导教师承担了项目开发技术指导、需求审核、项目成果物鉴定、毕业设计答辩评委、论文评阅等多方面工作,将真实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开发流程引入毕业设计过程中,更好的达到模拟真实项目开发环境的效果。

4 课题的改革思路和举措(Project reform ideas and measures)

4.1 课题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本课题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基于OBE教育模式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毕业设计工作过程,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梳理毕业设计选题方向[4],围绕预期学习产出反向设计毕业设计各阶段活动,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指标有机的融入到毕业设计各环节工作标准和评价标准当中,在此基础上回溯设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和考核引入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最终形成基于OBE模式的“预期学习目标—专业教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双向反馈和互相作用的教学改革闭环。

本课题将首先围绕软件工程专业预期产出目标开展毕业设计规范化定义,然后反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毕业设计各环节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方案,并根据评价标准评估各阶段学习产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回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最终形成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无缝匹配矩阵。改革总体规划如图2所示。

4.2 课题改革实施的具体措施

课题组准备从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答辩资格审查、答辩组织、指导过程控制、总结和问题改进等各个阶段和方面进行改革,总体改革措施如图3所示。

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选题方向

围绕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四个选题方向,对四个选题方向分别制定相关的选题标准、成果物标准、论文标准、论文模版、评价标准、持续改进制度等规范。

(2)开题答辩

新增开题报告答辩环节,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开题报告的撰写进度,提高开题报告质量。采用随机抽取学生的方式参加开题答辩,保证开题答辩覆蓋率,这样学生对开题报告的重视程度会有所提高,积极主动配合指导教师进行开题报告的修改和答辩准备工作。对答辩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重新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系内审查,对其他同学能够形成警示作用,有助于提升开题阶段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采用教师互查的方式进行,在中期检查环节对学生的系统和论文进行详细检查,记录学生完成进度,进度异常者进行系内警告通报,可以有效提升系统和论文的质量和完成进度,对后期系统测试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毕业论文撰写系列微课

制作毕业论文撰写方法的指导视频,包括内容和格式两个系列的微课资源,在论文撰写开始前发布给学生,将指导教师从繁琐庞杂的论文格式指导工作中解脱出来,会对学生的论文内容和格式的撰写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从而提升论文质量。

(5)答辩资格审查

在学生答辩前,通过评阅教师审核论文结果来完成答辩资格审查,评阅教师指出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督促学生修改,对于问题严重的同学,取消其进入第一批答辩名单的资格,由此提高学生修改论文的积极性和配合度。

(6)企业指导教师

引入了企业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企业导师承担项目开发技术指导、需求审核、项目成果物鉴定、毕业设计答辩评委、论文评阅等多方面工作,将真实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开发流程引入毕业设计过程中,增加具有一定理论与实用价值、且具有运用课程知识、能力训练的题目比例,使得毕业设计课题尽可能与真实科研项目、实践项目和实验室建设相结合,更好的达到模拟真实项目开发环境的效果。组织企业导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和交流,从企业导师的工作实际或熟知的领域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论文。

4.3 课题的创新点

以软件工程专业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展毕业设计规范化定义和指导。系统的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目标设定、内容设计、规范制定、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等环节的规范化定义和指导,设计相应的毕业设计教学策略,最终在毕业设计各环节中提升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围绕预期学习产出开展毕业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毕业设计教学反向设计。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指标有机的融入到毕业设计各环节工作标准和评价标准当中,明确毕业设计各环节对于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贡献,进而调整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答辩资格审查、答辩组织、指导过程控制、成果物审查等各环节的实施办法。

在基于OBE的毕业设计改革基础上回溯设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最终形成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无缝匹配矩阵。从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指标出发,回溯设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引入真实项目,并按照软件工程标准流程实施,保持工程教育活动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最终使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全面的、无缝的支撑本专业预期学习产出目标。

5 结论(Conclusion)

本课题以软件工程专业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展毕业设计规范化定义和指导,系统的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目标设定、内容设计、规范制定、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等环节的规范化定义和指导,设计相应的毕业设计教学策略,对每一个毕业设计阶段都制定专业层面的、细化的、可测评的预期“学习产出”目标,在各阶段持续通过开展学习产出评估,然后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指导方法、进度计划等工作,最终实现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对产出结果的持续性改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秦逊.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的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 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27-37.

[3] Li Yingqiu.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C].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DIO Conference,2016,1(6):45-50.

[4] 时招军,李其申,黄笑鹃.基于产出教育背景下的毕业设计选题探讨——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40-41.

[5] Li Yingqiu.A New CDIO-Based Cross-Culture Training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oftware Engineers[C].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DIO Conference,2016,1(6):102-106.

作者简介:

刘冰月(1978-),女,硕士,教授.研究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开发.

刘 蕾(1978-),女,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数据挖掘,大数据.

工程专业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毕业设计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仅是能够保证教学效果,也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但目前这一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指导教师本身。首先分析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问题产生原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一些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工程教育认证将“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更多突出“培养质量”,故教育部自2006年起启动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以来,其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认可[1]。目前很多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都在积极申请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以使专业办学质量得到提升。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标准为“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2,3]。这与工程教育认证所给出的标准相同,即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初衷也就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然而,近年来毕业设计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于指导教师本身所造成。因为这个环节不同于理论授课,理论授课面对的经常是超过60个人的教学班级,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无法及时掌握。但毕业设计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经常是一对一沟通、交流,只要指导教师能够在每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认真辅导,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那么如何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从而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使交通运输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交通运输专业办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指导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设计的现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给学生出个题目,完成过程就是在学校各种规章的要求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催促和检查,进入最后阶段重点要求学生一定要格式正确,至于内容和完成质量则不是非常重视。很多情况下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原因出现毕业设计环节存在“前松后紧”现象。在开始阶段学生为了就业、考研或其他原因不能集中精力做毕业设计,且指导教师也未能及时地进行督促和检查;后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学生才紧张起来赶任务,但由于时间紧,且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毕业设计草草收场,其质量很难不能保证。在答辩阶段,很多答辩小组的老师为了同事之间的面子或其他主观因素对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出的问题也非常简单,没有深度。总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指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表现不够不严肃。这些都是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所造成。

2.毕业设计选题本身存在问题。①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现在很多选题都要考虑如何应对日后进行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为更简单地应对检查和评估,很多院校都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格式进行了硬性规定,比如:试卷的内容按照统一格式、毕业设计按照统一格式等,很少考虑学科差别。就像每年毕业设计检查时注重检查论文的格式,而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较少涉及。为应付各种检查,某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为方便只出一些东拼西凑就可完成的综述性题目。那些真正付出很多,进行认真撰写的毕业设计却仅仅因为一些格式的不正确而必须重新修改或装订,从而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种冷水泼头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说这些格式检查不应该,而是更应该在保证毕业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这些。那么如何要求内容呢?只有从评价指标中来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做到。②毕业设计选题缺少新颖性和可行性。现在很多指导教师都会采取一些以前选题,尽管很多高校也允许选择一些非更新选题,其初衷是希望新一届的学生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将这个题目完成得更加合理和完善,比如我校每年就允许有40%的非更新选题出现。但学生的实际结果却是和往年的成果一般无二,鲜有创新;这样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毕业设计中的恶性循环,质量很难保证。还有一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题目过大,带来的好处是学生查找资料相当方便,因为很多资料都会与该选题相关;但是哪些是重点,该怎么写,作为本科生心理未必就清楚。所以让其良好地完成这些题目也就勉为其难。③毕业设计选题数量不够多。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一名指导教师指导10人以上学生做毕业设计并非新鲜事情。很多指导教师不能给出足够多的题目,只能出现多人共做一题的事情,加之指导教师不能在学生内容不雷同方面做出有效的规定和区分,从而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更是存在。上述现象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言过其实,但必须承认,部分指导教师并未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从思想上产生了麻痹、糊弄,答辩结束就算了事的认识。尤其是在扩招后,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时,上述现象就有了存在的借口。但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到来,指导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我们根据自身指导毕业设计的亲身体会和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的认识,从选题、组织、撰写、答辩四个阶段共19个指标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由表1可知,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组织阶段。只要指导教师在这两个阶段工作到位,剩下就是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一个好的选题和进度合理、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再加上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和良好沟通,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就绝非难事,那么顺利通过答辩更是水到渠成。在选题阶段,很多高校都采取由该学科的专家或者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选题评审委员会对选题进行审核或指导教师汇报、答辩的形式决定选题是否通过。在选题阶段的8个指标中,有些指标应该一票否决,比如不符合大纲要求;多人共做一题,而指导教师又不能保证内容不雷同;选题难度过大;选题工作量过小。有些指标要有一定制约措施才可通过。比如选题若为非更新题,则该选题学生的成果若和以前成果一般无二或区别不大,则学生的成绩最多为及格或者不及格,从而就要求指导教师在给出该选题时一定要在任务书中给学生的要求和以前有较大变化,而且在撰写过程中时刻加强对该学生的检查和督促;所以指导教师在决定是否采用以前的题目时也会认真考虑。若选题为综述题,则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一定要在结构或思路上有所创新,如果内容仅仅是多篇资料的东拼西凑,则在评定该生成绩时应着重考虑。这些制约措施的目的是使指导教师尽量少用非更新题和少出综述题,多出一些有一定创新性和与工程相结合的且工作量和难度适中的题目,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最后环节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组织阶段给出的三个指标可以说是指标“指导教师对选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细化,也是在论文开始之前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再次进行一次保证。设计撰写阶段的五个指标主要是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行的考核。这些指标应该由被指导的学生或者相关同学进行反馈。设计答辩阶段的三个指标主要是对答辩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应该有答辩委员会和参加答辩的学生共同掌握。

四、结论

交通运输专业为迎接工程教育认证,在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较以前使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尽管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家之言,是建立在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情况与毕业设计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但本文的部分指标可以为其他高校或专业在评价毕业设计质量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张燕燕,康红伟,张发厅.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与改革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3):116-119.

[3]张健,刘小英,王登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探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2):157-160.

工程专业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扩大、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从师生、学校、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分析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采矿工程 毕业设计 现状分析 改进措施

【基金资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160104)和“岩土工程课程建设(J160113)”资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院团队建设项目“矿业工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J160118)资助。

引言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的总结性实践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初步设计的能力。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猎学科范围较广、专业性较强,有助于学生将本科期间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由于近年来煤炭行业处于转型过渡的关键期,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变窄,跨专业考研人数增加,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也随之降低,导致毕业设计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亦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供了具有借鉴作用的改良建议。

一、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内容较多,层次不深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包括初步设计、说明书编写、配套图纸绘制等诸多内容,学生需严格按照《安全规程》和《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且综合难度较高,学生往往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以至于最后的毕业设计作品显现很多问题:专业术语缺乏,表述不恰当;写作能力差,格式不规范;工程绘图布局不合理、比例不恰当[1]。而且由于设计时间有限,学生选做的专题内容深度较浅,研究不够深入,不能达到专题设计预期的目标。

(二)设计中普遍存在照抄、照搬等现象

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普遍存在重视课堂理论而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致使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难以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只能根据教材囫囵吞枣的照抄,使得设计内容很多都与设计煤矿的实际生产条件不符。更甚者,设计前期由于思想懈怠,大多数学生缺乏积极性,等到部分同学设计完成后,参考其设计的模板进行改头换面的“设计”后直接参加答辩,导致现有的毕业设计看不见创新,失去了毕业设计应有的意义。

(三)设计资源陈旧、内容老化、滞后于现实

由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需要进行工程绘图、设备选型、技术经济概算等工作,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查阅设计手册和大量的专著、专述等资料,而学校所用的教材及资料多数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旧书籍,无法满足现代化矿井建设的要求。例如在采区设计中,当前煤矿多数采用沿空留巷窄煤柱进行区段巷道布置,若学生仍然一味的参考旧资料中留设的20m煤柱,则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四)答辩要求标准低、通过难度小,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近几年采矿行业处于转型过渡期,采矿毕业生就业渠道变窄,很多同学在毕业设计之前就找了工作,或已考取硕士研究生,便抱着毕业设计肯定能够通过的心态而不认真对待,到了最后随意拼凑毕业设计就蒙混过关、草草了事[2]。校方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和毕业率,对学生要求降低,毕业设计答辩标准过低,通过难度较小,导致学生更加懈怠,毕业设计质量下降,流于形式。

二、当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毕业设计安排在本科最后一学期,多数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已经参加工作实习,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设计。再者,近些年来,采矿工程专业就业渐显颓势。本科生在入学时就缺乏方向感和学习热情,对于采矿工程的热爱程度不够,思想上对采矿工程专业更是不够重视,致使他们在之后的毕业设计中更是草草结尾。

(二)教师指导质量及水平

近些年来,学校基于形势要求,响应政府号召,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教师数量远远跟不上学生增长,而且结构上失调,缺乏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的青年教师比例逐渐增加。大部分有资历的老教授由于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监督和指导学生设计,而年轻教师又因为缺乏实践,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久而久之积极性下降,使设计任务难以完成,设计质量逐渐下滑。

(三)管理制度

学校方面,在毕业设计上通常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而且与组织课堂教学相比,学校对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思想松懈,指导教师疏于管理,现有规章制度不能有效的付诸实施,无法对老师和学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目前,学校都有明确的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程,从选题、审题、设计任务书的下达,到开题报告的读写、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均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学生、教师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评选、设计分阶段工作验收等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导致毕业设计不能高效进行[3]。

三、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抓好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针对目前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上述问题的影响因素后,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转变学生观念,营造浓厚氛围。学校应从新生入学起即针对各个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专业教育,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做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前期动员和指导工作。

(2)强化设计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学院应专门成立实践教学的相关机构,制定明确的工作整体要求。对学生设计过程要加以重视,建立一套过程质量标准,完善各个环节的检查和考核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尽可能将各环节评价标准量化,真正做到成绩评定的公平、公开和公正。

(3)完善毕业设计奖惩机制。严厉的奖惩条例和严肃、客观、公正的评判机制是培养良好学风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一方面,对于优秀毕业设计,学校应做成展板集中进行展示,向本专业的学生介绍毕业设计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其优秀毕业生称号并以资奖励,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还会对下届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形成良性循环[4]。另一方面,学校要严格控制答辩及格率,对于设计不合格的学生,取消其学位证书,严格的奖惩机制,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必要手段。

(4)加强学校硬件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加大力度投资开展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工程绘图提供条件,便于集中指导与考核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学校图书馆应加強采矿工程专业《设计手册》、《安全规范》等图书资料的更新和丰富,进一步对学生开放电子图书权限,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学生毕业设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怀珍,武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改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85-86.

[2]谢生荣,薛黎明,吴仁伦等.煤炭行业新常态下煤炭类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分析[J].中国矿业.2016(12):140.

[3]李洪伟.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因素探讨[J].科技教育创新.2010(19):241.

[4]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05):310.

作者简介:

谢生荣(1981-),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采矿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上一篇:人生哲学管理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专业培养金属材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