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范文

2024-05-05

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安徽省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数量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上来,而农业生产的现状恰恰又难以满足这种质量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缺乏竞争力。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围绕农、林、牧、副、渔业特定项目以示范推广农业标准化。目前,由农业部组织创建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59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500多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340个。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至2009年,安徽省共设立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73个,其中,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个、省级示范区73项,涉及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花卉、林业等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分布于全省17个市地的61个县、市(区)。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项目建设,全省有870个农产品、549个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认证和认定,368家企业91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6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随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如火如荼的建设,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潘志远、秦文利等介绍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林鸿辉、陈洁等总结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经验;钟甫宁、黄文华、金爱民等构建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对促进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遗憾的是,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产出效益进行分析的文献极为鲜见。本文以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为例,收集了安徽省1995-2009年以来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方面的数据,运用扩展的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农业产出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检验示范区建设对现代农业增长的作用和示范效应。

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该文从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现状入手,阐述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支撑。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状;管理;成效;建议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我国农业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标准化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效手段。示范区是指围绕农、林、水、牧、副、渔业等特定项目,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经申报审批,建设一定规模、组织管理完善的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标准化示范推广区域[1]。

1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状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下,围绕安徽省农业资源优势,截至2018年9月,全省共建设示范区309个,其中国家级126个,省级183个。自开展示范区建设以来,本着突出重点、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原则,坚持走“龙头带动、品牌拉动、标准推动、农户主动”的路子,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成功打造了长丰草莓、大圩葡萄、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同福碗粥等一批知名品牌農产品,做强了六安瓜片、天方茶叶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1.1 地市分布 随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质和量的提升,示范区覆盖了全省16个地级市、61个县(表1)。目前,承担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较多的地级市分别是安庆市、合肥市、宣城市和黄山市。

1.2 类型分布 随着示范区的发展,示范对象基本覆盖粮食、蔬菜、畜禽、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和各类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各地市按照谷物及其作物、蔬菜及园艺作物等类型进行分类,各类型的数量具体如表2。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制度建设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结合安徽农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做法,不断丰富示范区建设的内容,并及时将成熟经验和做法上升固化为制度,组织制定了《安徽省质监系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规定了示范区建立的原则、基本条件、建设目标和任务、示范区的管理以及示范区的审批等。通过加强示范项目的立项把关、建设期间的过程管理和项目目标考核以后的后续管理等,进一步提升了示范区建设的质量、层次和水平。

2.2 探索有效模式 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基地+标准+农户”、“公司+中介组织+标准+农户”等经营模式,拉动优质农产品基地生产,将产品质量和标准、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将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联合起来[2]。龙头企业带动,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建设稳定的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带和高效农业体系。

2.3 跟进抓好落实 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对各市、县(区)标准化主管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年初下达任务、年中中期评估、年底检查考核”的常态化管理模式,有力保证了示范区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实行以奖代补为主,坚持经费紧跟项目走,较好地落实了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

2.4 探索“五制”管理 安徽省质监局在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行项目预报制、项目储备制、考察评价制、中期评估制、项目退出制“五制”管理,有效保证了示范区的过程管理。

2.5 标准体系建设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工作流程、作业流程和操作流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示范区龙头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将“在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农业龙头企业80%以上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AA级以上确认”列入了每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把加快安徽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并及时就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中期评估和专项检查。在示范区建设中,示范区龙头企业应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结合的示范区标准体系。国家级示范区的龙头企业,要创建AAA以上标准化示范(良好行为)企业;省级示范区的龙头企业,要创建AA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3 建设成效

3.1 建成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和壮大优势农产品企业 截至2018年9月底,全省建设示范区30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12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1个,消灭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空白县”,示范类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有效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3.2 推动农业标准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各地结合当地农业特点,引用现行农业标准和制定实施农业地方标准相结合,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加以实施,推动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如砀山黄桃示范区建立的标准体系通过应用和推广已取得初步成效,不仅成功申报了宿州市科技成果,同时获宿州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所开发推广的罐藏专用黄桃品种“皖83”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3 促进农产品优质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生产领域中,贯彻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在加工领域,宣贯HACCP和ISO22000等标准的实施;在流通领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促进了农产品优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如望江稻鸭共生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复合推广稻鸭共生种养殖面积1333.33hm2,累计生产A级绿色食品“生态米”1.4万t,养殖“生态鸭”40万只,带动农业增收748万元。

3.4 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近年来,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抓手,充分利用安徽省农业资源,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推行“多方联动、合作共赢”的标准化工作机制;示范区承担单位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农民学标准、用标准、讲标准的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标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5 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在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结合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利用生态循环建立高效种养模式,通过改良土壤、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减少农药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措施,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推动了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4 存在问题

示范区在二十几年的建设中,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但是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差距。

4.1 与安徽的区域发展不相符 安徽农区生产区域性特点突出,以淮河为界,淮北地区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淮南地区以水稻为主[3]。淮北主要为:小麦、薯类、豆类、玉米、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等,畜牧业主要为牛、猪、羊、鸡、兔;江淮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薯类、棉花、油菜、花生、麻类等作物,畜牧业主要为猪、禽;沿江以水稻、油菜、棉花为主,畜牧业主要为猪、水禽;皖南和大别山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薯类及经济作物,畜牧业主要为猪、牛、禽。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的选取上,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铜陵市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水域的鱼类有8目15科45种。而铜陵市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生猪、稻米、生姜、白菜等示范区,市类重点农业资源中的水产资源和植物资源并没有纳入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中。

4.2 重申报,轻建设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企业和政府已逐步认识到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也非常重视,但存在部分过热现象,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理解还很不深刻,特别是建成后的管理很不到位,据调查,目前还有相当比例的示范区并没有真正的按照示范区建设要求在建设,造成示范区建设整体效应下跌,严重损害了示范区的品牌。

4.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示范区建设中有所体现,但是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较为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体系。

4.4 标准化人才依然匮乏 示范区建设是复杂的工程,示范区建设既需要懂标准化知识,又要懂技术的人才,对标准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高,虽然已先后多次组织专业培训,但现有的技术组织和人才队伍仍然薄弱。

5 对策建议

5.1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每个市都应该有本市的区域经济特色在农业方面的关注和重点,在示范区的建设中,应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优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业为示范项目,在本地、全省甚至全国加以示范推广。

5.2 加强成果宣传 今后应充分发挥现代发达信息网络系统等传播媒体,加强宣传示范区成果。一方面,仿效江苏等省市编印示范区成果宣传册、宣传碟片等,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展示和宣传示范区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全省农业标准化成果展示会,吸引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产品,在展会期间,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产品,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展和购物。

5.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议在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的建设中,结合示范区的建设,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到示范区的建设范畴中。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为满足农业生产而提供的各种服务,把各个社会化服务的企业或个人彼此联结成为一个体系[4]。加强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其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搞好服务,强化市场资源配置,建立新的服务准则,健全农业经营性服务机构,发挥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的有效作用。

5.4 完善人才建设 标准化人才建设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基础,应充分利用安徽省举办的标准化工程师考试、各种标准化知识培训等方式,对示范区建设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育出既懂标准化知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參考文献

[1]安徽省质监系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Z].皖质办发(2009)39号.

[2]洪登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五制”管理办法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174-175.

[3]潘琦.安徽省五个农业区气候变化特点及粮食生产特点分析[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5.

[4]赵盈.新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责编:张宏民)

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13、2014年我县被省农业厅列入全省标准化试点示范县,借助项目我县加大力度实施了以脐橙、粮食、蔬菜等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建设。近年来,我县在推进全县标准化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实施方案。在省农业厅、市农业局的指导下,我县根据全县农业标准化发展5年规划及现有农业产业布局,制定了《2013年、2014年道县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建设工作方案》,确定了实施内容、示范区和实施措施,报省农业厅审批通过后及时组织实施。

二、健全标准体系。近年来按照国家无公害、绿色食品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制定或修订完善了脐橙、粮食、蔬菜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15项。

三、完善和落实标准化生产工作制度。着重完善了六项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标准化推广制度。“四区”建设都以省厅“四区”实施标准进行实施。并将农业标准转化为操作卡、明白纸等,近年共印制农业标准化简易操作卡、明白纸等3万份分发到各标准化基地。在标准化推广上全县按8个农业生产区域划分,每个区域由县农业局1名副局长任技术总负责人,另合理安排农技人员分片负责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二是建立清洁生产制度。积极组织标准化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或绿色食品基地认定认证。建立村规民约等农业清洁生产制度。引导了燕山脚村建立了村规民约共同执行农业清洁生产;在祥霖脐橙等基地水源相对集中点按30-80亩设置了农业生产垃圾桶30个,收集因打药等农事操作产生的废弃物。三是建立标准化农药规范使用制度。监管农资经销商从源头上控制规范使用农药,并要求基地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标准化基地要按规定规范使用农药,在村口、主路口等显要位置设立警示宣传牌,明确禁止使用农药品种、农药安全使用方法及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的规定。四是建立标准化档案制度。对标准化基地生产主体进行登记造册;核心示范区的生产主体100%都按要求建立了田间管理档案,对生产环境、物候期、农业投入品来源及使用、技术措施、灾害发生与对策、产品去向等都作了详细记载,技术员经常抽查档案,发现有影响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等问题,及时指导生产主体改正。五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对标准化基地所有农产品生产者都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社会承诺。六是建立农产品标识追溯制度。依托我县优势农业品牌“橘源”、“谷源米业”等品牌,在主要农产品销售包装上贴标签标识,实行可追溯管理。

四、强化基地监管。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所有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每个站明确2名监管人员。二是建立监管制度。制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农业投入品公告等制度。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药名单。对基地周围的农资经营网点实行拉网式巡查指导,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投入品的使用。各脐橙基地实行农业投入品统一供应制度,严禁使用国家禁用农药、肥料等,同时对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实行分拣集中处理,生产上不使用生活垃圾,以免污染生产环境。三是加大检测力度。加大了对脐橙、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安全检测力度。近年水果、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随机抽样5500个以上,合格率达98 %以上。在祥霖铺等脐橙基地还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自检室”,并制定了严格的检测、检疫制度及准出制度。

五、开展宣传培训。近年,在全县共悬挂脐橙标准化生产宣传横幅60条,张贴宣传标语1500多张,散发宣传资料10万多份,制作永久性大型宣传牌14块,印刷标准化生产永久性墙体标语50条。同时利用电视、报刊和电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宣传培训,增强了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标准化生产氛围。按照“层层培训、分级负责”的方式,每年组派人员参加了省农业厅、市农业局举办的相关培训班;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监督员、协管员为重点对象,以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为重点内容,抓好标准化骨干培训;对全县农产品生产者进行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近年来,标准化骨干班成员以标准化基地农产品生产主体为重点对象,结合“阳光工程”和“科技下乡”等项目的实施,按农时、季节,分期分批采取集中培训、座谈、单个指导等形式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到农户,印发培训资料10万多份,发放技术服务便民卡3万多张,培训人数达到10万人次以上。

六、强化技术报务。每个基地安排2-5名技术员常驻基地指导,以村为单位,以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为中心,向全县推广集中育秧、新品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在脐橙示范区全面推广树盘秸秆覆盖、生草栽培等保湿抗旱,种三叶草1万亩,改善了土壤结构;推广脐橙大苗高堆移栽促进根系健康生长;推广物理、生物杀虫技术,各脐橙基地共安装频振式诱蛾杀虫灯200盏,悬挂粘虫板40余万张,挂捕食螨20万包,挂性诱剂1万包,减少了农药用量。同时严禁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1万亩,现已建沼气池1800多口,通过沼液浇灌,减少化肥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40万亩,每亩节本增收30余元以上;推广大枝修剪、因叶定果技术2万亩。使脐橙标准示范区的每个果农都能很好地掌握脐橙标准化生产技术,能生产出标准果、优质果、放心果,让果农真正得到实惠。通过示范区辐射,带动了全县其他脐橙种植户也积极实施脐橙标准化生产技术。

七、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加大投入财政资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对粮食、脐橙、蔬菜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县财政安排资金用于脐橙产业、粮食产业、蔬菜产业等建设,并安排了专项资金用天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二是大力整合部门资金。大力整合农业开发、移民开发、能源开发、水利设施建设、国土整理等相关农业项目资金投入脐橙产业发展,每个基地由财政出资高标准统一规划撩壕、统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在祥霖铺等乡镇创建了5个万亩基地,在下汶等村组创建19个千亩以上基地。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上市公司亚洲果业、湖南原地现代农业、香港良记果蔬配送中心等投资商,完成投资3亿余元,兴建了一些集育苗、大田种植、加工与销售、储藏运输、交通水利、农产品交易等于一体种植外向型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余亩,全部实行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生产。

八、培育标准化实施载体。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标准化实施载体。依托龙头企业“亚洲果业”、“原地公司”、“绿源果业”、“谷源米业”,“盛农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等及“旺红脐橙专业合作社”、“鑫脐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发展培育壮大“谷源”优质米、“橘源”等优势农业品牌品牌,以品牌为纽带,加强企业之间、合作社之间、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联合,推进农产品产销全程标准化;以实施载体为龙头,推进农业标准化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发展,实现实施载体与市场的对接、与基地的对接,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通过近年来的大力推进,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标准制定进程加快。参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先后制(修)定了以脐橙、粮食、蔬菜等农业地方标准15项,初步建立了一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二是农业标准化的实施稳步推进。建立了2个国家级脐橙标准化示范核心区和1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脐橙、粮食、蔬菜),面积10.17万亩;6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个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重点培育了绿源果业“橘源”牌脐橙品牌。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基地推广、实施技术人员,通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宣传、培训、指导,保障了标准集成转化。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制度,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及监管人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职责,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实现了生产操作有规范、投入品使用有监管、生产过程有记录、产品上市可追溯。形成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生产经营者自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农产品生产各关键环节质量安全做到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四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加大推进力度,要求按“核心区、推动区、引导区、启动区”“四区”分层滚动发展,实行整体推进;确保质量安全,全面落实“标准推广、清洁生产、农兽药规范使用、生产档案、质量安全承诺、标识追溯”“六项”基本制度。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宣传促动、项目带动”的良好推进氛围。

尽管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单位,特别是镇(乡)村,没有对农业标准化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工作缺乏具体措施。部分农产品生产者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农作意识根深蒂固,有的认为搞不搞农业标准化无所谓,有的认为农业标准化高不可攀,实施农业标准还未成为自觉行动。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对实施标准求低不求高,仅仅满足于眼前过得去。这些,都给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农业标准化推进建设工作经费主要依靠农业部、省农业厅农业标准化项目经费支撑。由于经费不足,我县在农业标准制定、专家审定、宣传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方面推进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标准化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三是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壮大。全县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多,已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生产者比较少,合作生产规模不够大,影响农业标准化承载实施。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生产基地的散户,未实施农业标准或实施农业标准程度较低的情况相当普遍。

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培 训 教 材

来安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技术指导小组

二○○七年元月

目 录

(1)前言

(2)日本爱碧斯小南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3)日本紫皮慈姑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4)编者简介

日本爱碧斯小南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1、产地条件

生产基地应选择交通方便,不受污染源影响或其污染含量限制在允许值内,生产基地5km(公里)以内及灌溉水源无污染存在,与当地南瓜至少保持1km(公里)隔离带,以防品种混杂。土壤要求肥沃疏松,PH值在5.5~6.8之间,农田基础设施完备,三年以上未种过瓜类作物,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5084规定的要求,环境质量应符合GB/T18407.1规定。

2、品种特性

日本爱碧斯小南瓜为一代杂交种,皮色呈默绿色,为扁园形。全生育期120天,其中育苗期20~25天,大田生长期100天。单瓜重1.5~2.52公斤,每667m(亩)产量1500~2500公斤。

3、育苗

3.1育苗时间与育苗方式

3月25日前后播种,采用地膜覆盖小弓棚保护营养钵育苗。 3.2壮苗标准

日历 苗龄20~25天,苗高12~15cm(厘米),真叶2~3片,茎粗0.5~0.7cm(厘米),根系粗壮,叶子完好,无病虫害。

3.3营养土配制

以年前深耕的大田表土,加适量草木灰(土灰比8:2)和复合肥(按每方土添加45%的复合肥1.25公斤)喷适量的水均匀混合,营养土温度以手握成团,1.2m(米)高度落地即散为宜。调匀的营养土含水量为70~80%。制成的营养土用农膜覆盖后备用。每立方米营养土一般可制

10cm(厘米)口径的营养钵3300~3500个。

3.4种子处理

先将种子凉晒1~2天,再用50~55℃的温开水浸种15分钟边浸边搅拌,后用冷水继续浸泡4~5小时,捞出晾干种子表皮水分,即可播种。

3.5播种

选用口径为10cm(厘米)的营养钵,先向钵内加2/3的营养土压实摆放在苗床上,苗床宽度1.2~1.5m(米)。将晒干的种子平放在营养钵中心,再将种子用营养土覆盖,厚度略低于钵口,约覆盖1cm(厘米)厚土。喷一次小水后,营养钵本上平盖一层地膜,再加盖小拱棚。

3.6苗期管理

播种4~5天后,出苗50%时揭去小弓棚内的地膜。齐苗后苗床要喷一次水。苗期水份管理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如营养土蓄水能力差,或在生长期遇到持续高温天气要适时补水。爱碧期小南瓜喜温、不耐寒、高温高湿生长速度快。育苗前期要做好保温,如夜间气温过低小弓棚加盖草帘。中期小弓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超过28℃时要放风降温。定植前5~7天,根据天气情况逐渐揭去水弓棚四周的薄膜进行炼苗,使幼苗适应外界环境。幼苗生长前期持续低温,易形成僵苗,中后期如温度过高生长过快,定植后形成雌花的节位远。

4、大田栽植 4.1整地施基肥

12月份前要深耕冻垡,定植前结合整地重施基肥。基肥以施腐熟的

2农家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每667m(亩)施农家肥1500~2500 kg(公2斤),每667m(亩)施尿素15~20 kg(公斤)磷肥40~50kg(公斤)22或每667m(亩)施20%优质有机无机复合肥40~50 kg(公斤)或每667m(亩)施45%复合肥30~40kg(公斤)。农家肥,大田面上施肥量占1/3,垄底施肥易2/3。化学肥施垄底。垄宽0.7m(米),垄高0.3m(米),沟宽•30cm(厘米)垄中心中距2.7m(米)。

4.2定植

当幼苗达2叶1心时,约在4月15号前后,选择冷尾暖头的晴天上午

2定植。定植时要浇足定根水。株距0.5m(米),每667m(亩)栽培500

株左右。定植后垄面覆盖地膜,划“丁字口”使瓜苗露出地膜,并用土封实垄边和瓜苗周围的地膜。也可先在垄面上覆盖地膜,后破膜定根瓜苗。

4.3枝蔓管理

在瓜苗长到4片真叶时,选晴天摘心,促使侧蔓即早萌生。当侧蔓生长到10cm~15cm(厘米)时进行定蔓,每株选留2条生长均匀的健壮侧蔓,其余侧蔓从基部摘除,以后侧蔓上萌发的子蔓也应摘除。当侧蔓生长到0.5~0.6m(米)长度时,将两条侧蔓按相反方向进行第一次压蔓,株与株的侧蔓成平行状。以后每隔0.4m(米)压1次蔓,共压蔓2~3次。

4.4花果管理

开花期如遇阴雨天气,每天上午6~9时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后及时套袋,当幼瓜长到0.25kg(公斤),约有拳头大小时定瓜。每条蔓留1个瓜,每株留2个瓜。其余雌花或幼瓜及时摘除。定瓜后侧蔓要及时摘心。并用秸杆将瓜垫起,采收前10~15天要转换南瓜着地位置,翻动瓜的手势要轻以免摘掉南瓜。瓜转动后可保持整个瓜的成色一致。

4.5中耕除草与肥水管理 定蔓后,结合追肥全面进行中耕除草。在垄两边开沟施催蔓肥每2667m(亩)45%。优质复合肥15~20kg。施肥后全园翻耕一次,深埋杂草。结果前如遇持续高温天气旱情严重时,可沟灌跑马水。定瓜后施2催果肥每667m(亩)在垄面穴施45%优质复合肥10~15 kg(公斤)。座果后要做好抗旱排涝工作。

6、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化学农药使用严格执行《日本食品农残肯定列表制度》。

6.1病害防治 6.1.1根腐病

为真菌性瓜类腐皮镰饱菌所引起的病害。主要侵染瓜根及瓜苗的基部。瓜苗定植后如遇长期高温、高湿天气或连作地、低洼地、粘土易

发生该病。初呈水侵状,后腐烂。茎缢缩不明显,病部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不向上发展,别于枯萎病。后期病部往往变槽状,留下丝状维管束。病株地上部初期症状不明显,后叶片中午萎蔫,早晚尚能恢复。严重的则多数不恢复而枯死。

防治方法 避免重茬,有条件的与十字花科、百合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高畦栽培,认真平整土地,防止大水漫灌及雨后田间积水,苗期发病要及时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根腐灵3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6.1.2细菌性缘枯病

病原菌为边缘假单胞菌。叶部染病,初呈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淡褐色不规则形斑,周围有晕圈;严重的产生大型水浸状病斑,由叶缘向叶中间扩展,呈楔形;叶柄、茎、卷须上病斑呈水浸状,褐色。5月中旬,田间湿度过大时易发生该病。

防治方法 用50℃温开水浸种15分钟或用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预防缘枯病,在发病初期选用2%春雷霉素液剂3000~4000倍液,或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防治。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防治,或用53.8%可杀得干悬浮剂1000倍液防治。

6.1.3白粉病

病原菌为瓜类单囊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及幼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叶正面多,其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晰的连片白粉,严重的整个叶片布满白粉。6月上旬遇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时易发生该病。

防治方法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喷雾2%农抗120,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或3%多氧清水剂600~900倍液预防白粉病。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硐(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

6.2虫害

6.2.1地老虎

主要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均属鳞翅目夜蛾科,其中以小地老虎危害最重。南瓜幼苗定植后的2个星期内,地老虎幼早常咬食近地面的茎部,致使整株死亡,造缺棵断垄。

防治方法 瓜苗定植后投放毒饵诱杀地老虎幼虫。秕谷、麦麸、豆饼、棉耔饼、玉米碎粒等5kg(公斤)炒香,拌90%敌百虫30倍液0.15kg

2(公斤)制成麦饵,每667m(亩)施用1.5~2.5kg(公斤)在傍晚撒施诱杀地老虎幼虫。设置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也可在瓜苗定植后2周内用2.5%溴氰菊脂(敌杀死)2000~2500倍液。2.5%联苯菊脂(天王星)乳油1500倍交替灌根。

6.2.2红蜘蛛

主要为朱砂叶螨,属蛛形纲,蜱螨叶科,以成、若螨在叶背面吸食营养。5-7月份遇干旱年份易大发生,先是点片发生,而后是扩散全田。

防治方法 南瓜定后,要清洁田园灭除田间杂草,5月中旬检查瓜田,如发现叶背面有红蜘蛛,可0.5%藜芦碱醇(虫螨灵)溶液800倍液,或0.3%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或喷洒2.5%联苯菊脂(天王星)乳油1500倍等药剂进行防治。

6.2.3蚜虫 主要为棉蚜,属同翅目蚜科,以成、若蚜在叶背和嫩茎上吸食作物叶液,年发生20~30代。南瓜定植后有翅蚜迁飞到瓜田繁殖危害。高温高湿和降雨冲刷不利于生长发育,危害程度也轻,通常窝风地受害重于通风地。

防治方法 蚜虫点片发生时喷0.2%苦参碱500~1000倍液,或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或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日本紫皮慈姑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1、产地条件

生产基础应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排灌便利,农田基础设施完备。不受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污染源影响,生产基地5km(公里)及灌溉水源无污染存在。土壤软细肥沃(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

以PH值6~7壤土或黏壤土为好,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5084规定的要求,环境质量应符合GB/T18407.1规定。

2、育苗

选用从日本引进的紫皮慈姑。该品种属性晚熟,全生育期210天左右,其中秧田苗生长期在90天左右,大田苗生长期120天左右。平均单株结慈姑12~16个,慈姑似径3.0cm(厘米)左右。平均单株结慈姑0.25kg

2(公斤),一般每667m(亩)产里750kg(公斤)。该品种肉质坚实、香味较浓微苦,富含维生素、淀粉、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属优质品种。易作慈姑晚水栽培。

通常我县日本紫皮慈姑在4月中旬育苗,育苗前先建立秧田。每2667m(亩)撒施45%优质复合肥30kg(公斤)后,带水耕耙2~3次,做成宽1.3~1.6m(米)的秧田,秧田之间留30cm(厘米)的操作道。将预先在室内贮藏的顶芽中茎0.4~0.8cm(厘米)的球茎或折芽,栽于秧

2田中,株行距为10×13cm(厘米),每667m(亩)秧田用种量50~75kg(公斤)。秧田与大田苗移栽面积比为1:8~10。

育苗前期浅水勤灌,一般保持水层深度为3~5cm(厘米),中后期水层逐渐加深至8~10cm(厘米),一般在幼苗三叶期和割叶后各追施肥1次,每667m(亩)每次施尿素7.5kg(公斤)。幼苗移栽前1个月左右时间,约在6月中旬前后割叶蹲苗。移栽苗壮苗标准为日历苗龄90天左右,株高80cm(厘米)左右,叶片肥厚,叶色浓绿。短缩径粗在1.2~1.5cm(厘米)。

在慈姑育苗期主要病害为黑粉斑点病,播种前种球用77%可杀得1000倍液或用粉锈宁1000倍液浸种15~30分钟,在发病初期可用3%多氧清水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53.8%,可杀得2000乳剂1200倍或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5月底6月初注意防治一代二化螟和大螟,可用青虫菌(苏云金杆菌)6号液剂500~1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进行防治。发生蚜虫,可用10%蚍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

3、大田栽植

晚水慈姑的移栽时间为7月中旬~8月上旬,移栽时间宜早不宜迟通

常以7月20号前后移栽为宜。幼苗移栽前大田深耕晒垡后,每667m(亩)施农家肥1500~2500kg(公斤),磷肥40~60kg(公斤),尿素25kg(公斤),或每667m(亩)施25%有机无机复合肥(N:P:K为9:5:11含有机质为20)50~60kg(公斤)。带水旋耕,耕层深度20cm(厘米)左右。整地质量要求做到田平、泥碎、杂草净。

幼苗栽植前,去除秧苗叶片,化保留叶柄长35cm(厘米),田间水层保持2~3(厘米)。栽植密度,行株距为40×40cm(厘米),每4行

2间距50cm(厘米),每667m(亩)约栽植3800~4000株。秧苗插入土中深度为10cm(厘米)。

栽后保持大田5cm(厘米)深水层,如遇35℃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水层可加深到15~20cm(厘米)。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植株封行前放干田水3~4天进行搁田,搁田标准是搁到田间完全无水,土表软中带硬时,再灌水,水深度为10cm(厘米)左右。通常要进行2~3次搁田,保持土壤干干湿湿。9月中旬以后匍匐茎大量抽生时,停止搁田,将水位适当加深到3~5cm(厘米)。

2栽后活棵后10~15天,追施提苗肥,每667m(亩)撒施尿素15kg(公2斤),或每667m(亩)撒施碳铵41kg(公斤)。9月中旬,匍匐茎大量抽生时(约6~8条匍匐茎),追施慈姑膨大肥。每667m(亩)追施尿素15kg(公斤),氯化钾15~20kg(公斤)。栽后至9月初,每隔15~20天摘除老叶、黄叶1次,每株只保留4片~6片新叶,并结合摘叶进行人工除草。

4、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化学剂使用严格执行《日本食品农残肯定列表制度》。

黑粉病 也称为黑粉斑点病,病原菌为慈姑实球黑粉菌,属担子菌门真菌,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叶片上发病有三种症状类型:一是叶片上出现淡绿色的圆形小斑点,以后逐渐变为黄绿色痘状突起的斑泡,所以又叫“泡泡病”。病部常有白色浆液流出,最后病泡枯黄破裂,有许多黑色粉粒散出,有时泡状突起全部脱落为孔状。二是

2

2叶上着生黄褐色不突起的肿斑,后干缩破裂脱落呈破网状的孔洞。三是叶片正面呈褪绿色或橙黄色病斑,边缘不明显,表皮下生许多黑色小点,为病菌孢子球,叶背初为黄白色,后表皮破裂露出黑色孢子堆。叶柄病斑初为褪绿圆形小点,发展呈绿色椭圆形瘤状突起,上生纵沟,后期呈桔黄色瘤状突起,表皮破裂后可见许多黑色小粉粒(孢子球)。

黑粉病的防治方法,首先要做好合理轮作;选留无病球茎作种;及时清除病叶、黄叶、枯叶、杂草和防治害虫;高温期要灌深水、凉水,降低田间温度。有时还要干干湿湿,促进发根,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氮、磷、钾肥合肥搭配施用,防止偏施氮肥。田间发病时可用77%可杀得1000倍液,或25%粉锈宁(三唑酮)1000倍液,或粉锈液、多菌灵1:1混合另水800倍液喷洒,或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喷淋。

叶斑病、褐斑病、斑纹病 该三种病合称为“三斑病”,均为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斑病染病,初在叶片或叶柄上生锈褐色小点,四周有黄晕,后病斑扩展,数个病斑融合,致叶片干枯,叶柄在近水面处缢缩而倒状。茎上染病,与叶片上症状相似。褐班病,叶片染病,产生近圆到深褐色病斑,后病斑中部转为灰白色,病健分界清晰,严重地病斑密布并结成斑块,最终导致叶片变黄干枯。叶柄感病,病斑近梭形,稍下陷,病斑绕叶柄扩展连片,最终导致叶柄倒折。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稀薄的白色霉层。斑纹病,叶片上的病斑为灰褐色,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上着生同心圈状灰色霉层,直径1.5~15毫米,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或绿褐色晕带,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叶柄发病,病斑为褐色,短线状。

“三斑病”的防治措施为,慈姑采收后及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 堆肥。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防止传播蔓延。发病初期试喷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70%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达科宁)性粉剂1000倍,甲基托布津与局菌清1:1混合加水8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叶柄基腐病 该病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也称菌核病。主要危害叶

柄基部,造成软腐。发病时间在9月中旬至采收前。外部老叶叶柄基部先发病,逐渐向内叶扩展,叶柄基部表面或病组织内有白色菌丝,逐渐集结成很小的颗粒,初为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至黑色。

叶柄基腐病防治方法为,采收时清除病残中,深埋或集中烧毁,减少菌源,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异菌脲(扑海固)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硫(多菌必克、邦斑克、施可得、斑枯宁)悬浮剂6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花蓟马 属缨翅目蓟马科。主要危害慈姑心叶和幼苗嫩叶,造成叶缘附近成焦枯状。年发生11~14代,以成虫越冬。

花蓟马防治 可喷洒绿浪(植物碱)、护卫多(藜芦碱)、鱼滕精等800倍液,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25%吡辛(一击)乳油1500倍液防治。

二化螟 属鳞翅目蛾科。以幼虫蛀茎或食害心叶造成枯心苗或枯茎。大田慈姑主要在7月下旬~8月上旬重点防治二代二化螟。

可喷洒青虫菌(苏云金杆菌)6号液剂500~1000倍液,或用喷洒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防治。

甜菜夜蛾 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取食叶肉,造成孔洞或缺该,严重时仅留叶脉或叶柄,致便整株死亡。年发生4~5代,8月份危害最重,8月上中旬为三代甜菜夜蛾幼虫盛蜉期。在幼苗三龄前,用20%灭幼脲1号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200毫克/公斤,BT乳剂300倍液,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或用2.5%多杀菌素(菜喜)悬浮剂1300倍液或用15%安打悬浮剂3500~4500倍液,或用20%虫酰肼(米满)悬浮剂1000倍液防治。

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农业产业化

项 目 名 称:优质薄皮核桃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项 目 单 位:济南市长清区尚德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项目申报部门:济南市长清区财政局 项目申报文号:济长财农[2012]42号 项目申报日期:2012年12月3日

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以整合资源与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为突破口,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者素质。构建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

二、目标任务

在全县组织县、乡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村委会)入户(科技示范户),以水稻、玉米、小麦、甘蔗、茶叶、油菜、蔬菜、亚麻为重点,兼顾其它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开发利用,选择种植类型相对集中、农产品商品率高、示范效果好、生态类型有一定代表性的科技示范户开展工作。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拓宽科技入户的渠道;构建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农业建设项目提供科技支撑与保障。力争到2010年,科技示范户的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组织进一步壮大,培育0.3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6万农户,发展25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重点示范区内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以上。

三、农业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

1、合理选择农业科技示范户

遴选示范户是做好科技入户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深入、认真、细致地做好示范户的遴选工作。示范户遴选工作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充分尊重工作队员的意见。

(1)示范户选择的条件

示范户应具备:家庭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至少有1名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科学种养水平和经济效益较高;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在当地属中上水平;拥护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明理诚信,遵纪守法,群众公认,乐于帮助和带动周边农户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农民技术员、各类科技推广项目示范户、种养大户、《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证书》获得者。对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可适当放宽限制条件。

遴选示范户要在农户自愿申报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相应的民主程序确定。经县农业局批准后在本村范围内公示,并报市农业局备案。

(2)示范户的权利和义务

示范户的权利:享受科技入户工程项目补贴;优先获得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优先接受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和服务;对技术指导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示范户的义务:积极参加科技培训,带头使用新技术、新机具,提供必要的示范条件,配合技术指导员做好技术推广和示范工作;热情帮助周边农户,积极传授科技致富经验,带动20个左右农户。

2、重点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

采取政策倾斜、直接补贴、科技培训、专家指导和小额信贷等多种方式,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扶持,实现良种、技术、农机、信息“四到户”。通过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及农村基层组织,把农作物和水产的优良品种推介到科技示范户;把先进实用、配套集成、简单易学的种养技术、防灾减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授到科技示范户;把省工省力、节本增效、操作简便的新型农机具推广到科技示范户;把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和生产资料等有关信息发送到科技示范户。

3、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能力

着力提高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使科技示范户能够自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创业致富;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和传授给周围农户,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四、科技服务

1、成立XX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由首席专家负责,在市级专家组的指导下和县农业局领导下开展工作。首席专家由寸待菊担任,成员见下表:

腾冲县农业局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名单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职 称

联系电话

职 务

赵国祥

XX县农业局

X

组 长

寸待菊

XX县植保站

高级农艺师

X

副组长

姜加明

XX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艺师

X

副组长

周新孝

XX县茶桑站

农艺师

X

陈 勇

XX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X

尹可鉴

XX县种子管理站

助理农艺师

X

葛上位

XX县水产站

工程师

X

段 强

XX农机推广站

助理工程师

X

李有栋

XX县植保站

农艺师

X

戴朝明

XX县种子管理站

农艺师

X

王世林

XX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艺师

X

尹家信

XX县农广校

政工师

X

附:

保山市农业局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名单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职 称

联系电话

职 务

寸瑞红

XX市农业局

高级工程师

X

组 长

郑家文

XX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研究员

X

副组长

首席专家

黎应福

XX市种子管理站

研究员

X

副组长

尹开庆

XX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X

尹胜鑫

XX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高级农艺师

X

贾应明

XX市甘蔗科学研究所

农艺师

X

张家忠

XX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高级农艺师

X

肖文祥

XX市植保植检站

高级农艺师

X

吴绍灿

XX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农艺师

X

邵家军

XX市水产站

工程师

X

杨建平

XX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高级工程师

X

专家组负责全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科技指导工作,编制工程技术方案,分筛选全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报市级专家组审定,县农业局批准实施;对全县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技术环节的指导、监督、检查。

2、实行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单位负责制

腾冲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技术指导单位

单 位 名 称

联 系 电 话

1、XX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5181097

2、XX县种子管理站

5181749

3、XX县植保站

518120

24、XX县水产站

5192187

5、XX县茶桑站

5155359

6、XX农机推广站

5132449

7XX县农广校

5155637

XX市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技术指导单位

单 位 名 称

联 系 电 话

1、XX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213

4212、XX市种子管理站

2216

5433、XX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站

2213196

4、XX市植保植检工作站

221395

55、XX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221406

46、XX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221373

37、XX市甘蔗科学研究所

2813150

8、XX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2214148

9、XX市水产工作站

2122337

技术指导单位应根据县技术方案,抓好县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结合工作开展主体培训;积极跟踪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进展,适时提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指导意见,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较大技术问题;对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业企业、技术指导员、农户提出的技术咨询认真解答,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取得丰收。

3、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户责任制

每个技术指导员需联系20户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

技术指导员要填写《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示范户登记表》,建立专门档案。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要签订科技服务合同,以合同形式确定责任关系。技术指导员要采取上门指导、集中培训、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为科技示范户提供技术服务,及时有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技术指导员要如实记录技术服务和示范户生产情况,建立技术服务档案。技术指导员的情况和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经费使用等相关信息要向社会公示。

五、资金管理

1、资金投入

按照市政府和市农业局的安排部暑,从2005年起每年筹集15万元,其中县级配套7.5万元,要求各乡镇配套必要的资金,作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专项资金,直接补贴到户。此外,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和各类项目资金,良种、农机补贴、科技推广培训、重大农业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要向科技入户工作倾斜,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扶持科技示范户;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和个人对科技入户工程进行投入。

2、资金用途

列入科技入户工程资金的,一律直补到农户,主要用于农户购买良种及其它科技措施运用,不得用于科技入户工程工作经费及其它事项。

3、资金使用办法

县级以上安排的科技入户工程资金,市、县、乡镇三级工作队员每人配套科技推广经费1000元,待资金就位后借支,工作队员各自按联系户造册登记补助,联系户必须签名并按手印,年末凭补助名册到农业局核销,逾期不办理核销手续的,不予考核定格,并责令书面说明原因。有经济问题的,追究当事者的责任。

六、技术指导员管理

技术指导员在从事科技入户工作期间,除接受所在单位管理外,要服从县农业局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管理,并接受所在乡、镇、村的管理。

1、技术指导员原则上与所在单位其他工作脱钩;

2、技术指导员应与科技示范户同吃、同住、同劳动;

3、技术指导员每月在村时间不得低于20天,农忙时节不得离村。特殊情况需离村时,应报所在乡(镇)、村有关工作机构批准;

4、技术指导员进村2周内应制定出工作计划,按季度、半年、进行工作报告,分别报所在乡(镇)、县领导机构;

5、技术指导员在村工作期间,按实际驻村天数由所在单位每天核发伙食补助6元,往返交通费每月一次由所在单位报销,列入单位科技推广补助经费开支;

6、在选择的科技示范户中,当年与上年相比较,要做到粮食产量增加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以上,以村为基本单位转移劳动力15人以上。

7、工作考核。农业局局属二级单位抽派的工作队员由县农业局农业科技入户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考核;乡级抽派的工作队员由乡镇政府负责考核,报由农业局备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履职考核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七、项目管理

1、管理机构

为加强对全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工作的组织管理,腾冲县农业局成立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局长尹正辉任组长,农业局副局长赵国祥、杨必金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农业局种植业股股长张绍富、水产股股长杨新寿、农机股股长张家文、组织人事股股长谢翠芝等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种植业股,办公室主任由张绍富担任,日常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联系电话(0875-5183309)。

2、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监督检查

上一篇:庄子与生态环境论文范文下一篇:消化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