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文化厅范文

2024-04-22

江西省文化厅范文第1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全会《决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全会《决定》,再次研读《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发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以下简称《文化“三自”》),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江西省文化厅范文第2篇

摘要: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的管理技术,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日本企业文化不仅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也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在当代东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的趋势中,应当注意既学习西方的管理之术,又领悟中国的管理之道。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管理哲学;管理技术;文化融合;管理之术;管理之道

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理国治邦,他们的文化精髓既是人生哲学,也是管理思想。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乏深邃闪光之处,却沧海遗珠,散见于经、史、子、集,缺乏系统的整理。于是,学院教授的“正统”管理学“言必称希腊”,基本是西方管理学一统天下。

一、西方管理学分析

西方管理在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中积累出明显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控制和严密地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技术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对管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总结出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却往往把局部的规律看成是一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走极端的弊病;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复杂也带来新的矛盾。组织结构复杂常常使各种矩阵结构相互牵扯,扼杀了创造行为。

二、东方管理思想的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所以东方管理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员工“心愿”的问题;而西方则注重员工“会不会、能不能”,是针对企业管理制

1度和方法方面下工夫,各有侧重。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不断提升境

界的养料,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木桶,那他前进

的动力在某些阶段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

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

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

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

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

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

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

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

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

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

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

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东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

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日本企业的成功更是有力

的证明了这一点。

三、日本企业文化的示范意义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在全球开始展露风采。当时美国正在受到石油危机的

冲击嘛。企业劳动生产率在连续增长了20多年后骤然停止了增长。而这时,日本作为战败

国,战后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石油等原料全部依靠进口,但他们的企业在石油危机中安

然无恙,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管

理思想的长期熏陶。很多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日本现代企业管理与竞争是建立在中国古典

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日本企业文化中体现的东方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早在公元八世纪,儒教就以行政手段得到日本

政府推行,国民诵读《孝经》,提倡孝道。进入十六世纪,儒教被奉为日本官方哲学,日本

兴起了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思想的全面研究。直至今日,儒家思想的痕迹,依然

显著地存在于日本人身上。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令世人瞩目。于是全世界都开

始掀起了一股研究日本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包括曾经是日本人老师的美国人也放下架子,

“拜徒为师”。经过一番探讨研究,欧美学者惊叹地发现,日本经济的奇迹来自于旺盛的企

业活力;企业活力又源于成功的企业管理;而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奥秘则在于日本企业强大

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日本企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的;因此日本企业的成功不仅

与美国的资金扶持有关,而且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打破西方注重理性的管理理论的框架,不是

单纯就管理论管理,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不仅强调设备、技术、

产量等“硬件”,也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重视人的

价值,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企业风土”等

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如“社风”、“社训”、“社长信条”、“经营原则”、“企业使命感”等。而

儒家思想正是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创造“软”因素(日本企业文化)的关键所

在。

日本企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正面价值因素,如中国儒家的讲求“和”的

哲学观念,重视集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等,但同时又克服了儒家思想中只强调人的社会性

而忽视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弊端,所以,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实质上是一种嫁接,即

将儒家思想原体系打破,对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把正面价值的留下,负面价值的弃之,形成

全新的排列组合,然后再将重新排列组合的儒家思想精华与西方强调人的个性与自主性的人

文精神相结合。这种杂交式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儒

学扎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以发扬其超越时空的优势。于是产生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

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人本管理思想与儒家的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人的管理为中

心,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如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

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

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团体精神等。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

—“大和精神”,也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即把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视思想统治,讲求

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日本企业文化这一灵魂。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教

育培训中,也是以中国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和”、“爱”、“诚”、“信”、“忠”为行为

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的。

日本企业管理还讲求施义,这种管理思想,与儒学中的“义”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儒

家义学,至精至微,日本企业管理者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有的日本公司在经营宗旨中就明确

直奉行“先义后利”!“先义后利”思想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著的《荣辱篇》。荀子

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成功的日本公司重视对职工进行先义后利

的思想教育,教育职工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日

本企业家认为,优质的服务是利益的源泉。搞企业不能先考虑利益,而要先考虑怎样才能给

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若全体员工皆能晓此大义,自然就会给公司赢得信誉,从而产生不

为盈利却又自然盈利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先义后利”。

(二)日本企业文化成功案例简析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是世界上九大公司之一,是目前日本获利最高的企业之一,其营业

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倍以上。松下公司的创始人及领导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

神”。该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有很强东方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表现在:一是

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日本首先创作公司歌曲并制定价值准则;就像现在你一走进“好

又多”超市,你就会听到他的公司歌曲,这样的文化熏陶很容易让人们不自觉的将公司的命

运和自己的联系起来。日本的横滨饭店规定对新雇员培训的一半时间不是讲业务,而是教他

们懂得自己应对周围的社会承担责任,其中包括让他们到饭店前面的公园打扫卫生。在日本,

有一句很响亮的话:“没有文化,就没有企业。”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家对文化在企业活动中的

地位的认识。二是重视人才培养,这从松下幸之助的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

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中可见一斑;另外一家日本企业——日本京滨制铁所是一家高度自动化

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工序管理上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但这样一家企业却也十分强调人

的作用,建立很强的工作道德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培养职工道德观念为主,并围绕道

德观念在其他方面协调发展。三是注意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易于接受。比如开会,

可以选择不在会议室里,而在其他地方。比如开会迟到的人,可以叫他们请按时到场的人吃

饭等等。这样一些比较远离传统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避免被束缚的感觉,从而能够更容

易的接受。

四、结语

日本是“东方的西方国家”,或许正是特殊的地理位臵让日本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和管

理思想的熏染,它才能有这样一个契机将这两者融合起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日企横扫英国

的摩托车业,超越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抢夺德国和瑞士的钟表和光学仪器市场,打击美

国在钢铁、造船和一般电子产品上的传统优势等一系列的企业神话,这些神话不断的被文化

管理学、企业战略学、工商管理学等学科选入教材,流传起来。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成

功,掌握西方的管理理论,领会东方的管理思想,借着改革开放的契机,将东西方的管理哲

学在中国来一个第二次融合。

美国华人管理学家成中英教授说,中国是“心”文化,美国是“脑”文化,管理是外在伦理,伦理是内在的管理。西方的管理方法在国外公司有时很好用,但现在我们的员工是中国人,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亚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运用西方习以为常的管理方法。虚实结合,既学习西方的管理之术,又领悟中国的管理之道,从而让我们中国的企业也成为全世界学习的样板。

不可否认的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既不能消灭它,也难以统一它,因为世界需要五彩斑斓的文化,问题的关键是应当在差异彼岸构筑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搞洋务运动的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里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天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有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陈春花. 《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黎红雷. 《中国管理智慧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贲恩正, 祝慧烨. 《东西方企业价值观管理比较》[J].《中外企业文化》,2007(6)

[5]孙聚友.《论儒家的管理哲学》[J].《孔子研究》,2003,(4)

[6]陈学柳.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N].《中国汽车报》,2001-09-21(3)

[7] [美]R·帕斯卡尔, A·阿索斯. 《日本的管理艺术》[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江西省文化厅范文第3篇

[摘 要] 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面对的是群众文化,而群众文化是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本文从“八个强化”着手讨论基层文化馆地位。

[关键词] 强化;巩固;基层文化馆地位

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面对的是群众文化,而群众文化是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中国的群众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类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群众文化历史发展中,文化馆体系中的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和身体力行者,用文化传播文明、歌颂进步、教化民众、丰富生活,始终在群众文化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担负了组织、辅导、示范、研究等重要职能和任务。群众文化一直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而且随着时代在改变,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着积极的主导地位的基层文化馆,不仅应当适应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并随之改变,而且其主导地位应当不断强化和巩固。因此,强化和巩固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基层文化馆的地位应做到“八个强化”。

一、强化公益与服务

文化馆体系具有的“两馆一站”,是国办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工作性质有主导性和服务性,工作内容有普及性和综合性,真正体现文化馆体系存在价值的还是其鲜明的公共文化事业的功能。群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馆的职能,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素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即是以群众文化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的主体专业职能是群众文化,目前很多的文化经营依然属于群众文化社会化发展的范畴,但不能将产业化作为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化运作的扩大,一些依托文化馆体系自身力量推出的带有产业化发展倾向的引导性的、低偿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也与文化馆自身使命相抵触,应当严格控制在准公益的范畴之内。当然,这些项目一旦形成文化产业,则应与文化馆事业相分离。

二、强化研究与辅导

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基层文化馆要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弱化或改变文化馆体系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更要明确坚持群众文化服务的主体地位,组织、辅导、研究、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以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以组织、辅导和研究三大要件构成其业务体系,向社会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坚持群众文化服务方向,不断完善其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馆才能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强化组织与策划

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内容的主体与基础,是最基础的社会文化实践。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队伍等。群众文化体系其他构成要素的价值体现于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群众文化的功能作用是通过组织、策划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和造就“四有”新人的目的。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基层文化馆应当强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召力,通过策划、组织、开拓丰富多彩的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巩固其在群众文化中的业务地位。

四、强化引导与宣传

基层文化馆代表了政府的文化主导思想,是引导社会文化发展、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重要阵地。基层文化馆具有的阵地优势、人才优势、网络优势、特色优势,能够很好地凸现群众文化的龙头作用与辐射功能。文化工作的各个实施环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组织意志,在组织规范的运作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导性、示范性,对社会文化市场起着引导、调控和示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多元文化与国际化发展中,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基层文化馆要发挥阵地作用,大力进行社会文化的引导和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五、强化形式与内容

长期以来,唱歌、跳舞、跳领头、鼓乐队等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是各地文化馆站的主要活动形式,主要受众以老年和妇女为主,形式单一,后续文化资源匮乏,内容缺少创新。而事实上,当前社会公众对文化生活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娱乐化,如对网络娱乐方式、自我表演秀等现代活动方式,可以进行拓展。除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文艺形式的革新外,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娱乐。由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可以利用社区、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关注大众所关注的问题、难题。如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可以举办“广场论坛”活动,使社会公众与相关部门、机构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如“如何戒除网瘾”、“家庭暴力”、“婚姻与家庭”等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现场活动及媒体的传播,达到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一般的宣传。

六、强化载体与覆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共文化活动必须采用现代化的设备、技术,才能吸引更多的主流人群参与。在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广大的基层,尤其是社区和农村,目前由文化部、财政部推广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是在某种程度上革新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进一步增强了公共文化机构的吸引力。同时,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文化馆站的服务对象必须顾及普及和公平。当前,对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是文化馆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必须研究服务方式和内容的特殊性。

七、强化扩展与辐射

为了搞好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及培训工作。为此,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基层文化馆要开展专门的文化普查,不仅对本地区群众文化工作有全面的掌握,同时也增进与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了解。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增强活力”的工作思路,积极创新服务形式,扩大服务辐射面,实现从群众文化向公共文化的扩展。要将服务对象拓展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以人为本,以点带面,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服务。比如邀请艺术家举办舞蹈、声乐、指挥等讲座、培训,提高了本地区群众文化整体水平。

强化重点与影响。目前,广西北部湾“三港一市”的社区众多,社区里的腰鼓队、太极队、合唱队、舞蹈队等比比皆是,因此,社区文化建设也应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基层文化馆应因势利导,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展开工作,如举办社区艺术节等,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提高和促进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群众文化水平。如钦州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快乐周末”,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市民参与的新型文化建设模式,体现了公共性、参与性和广泛性。钦州市群众艺术也将其列为常规性群众文化工作来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沙.浅谈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重要性[J].现代交际,2013,(11).

[2]潘雪虹.浅论基层文化馆的发展[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3).

[3]谢小敏.新形势下,综合文化站如何提升能力、寻求创新之我见[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9).

[4]倪彩琴.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馆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2,(30).

作者简介:李秀兰(1966-),女,汉族,广西马山人,广西钦州市群众艺术馆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江西省文化厅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了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重点。尤其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之后,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报道更是一路升温达到高潮。外媒的报道是折射国际社会对我关注面的“三棱镜”。因此,总结和分析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特点和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外宣媒体在新形势下找准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妥善回应外部关切,为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外媒报道特点

根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产经新闻》等30多家境外媒体最近一年多来涉华文化报道的调研结果,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监控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几方面,相关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是普遍对“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意义持肯定态度,认为加强文化建设对内有利于提振文化产业,促进软实力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抵御欧美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巩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大国地位。

二是大量报道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政策举措,普遍表示注意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认为我软实力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一些媒体批评开办孔子学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因而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的媒体提出中国建设软实力应多发挥民间力量,让民间人士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是普遍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筑抵制欧美文化“防波堤”以及应对民众的道德危机,维护中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不少外媒却明确表示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表示困惑。

四是对电影业、图书业以及创意产业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对为整顿和扶持文化产业而出台的新的政策法规高度关注。外媒一致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五年”。

五是将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加强网络监管联系起来,认为六中全会聚焦“文化命题”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在换届之际,加紧对媒体和互联网的控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外媒还高度关注中国网络空间一些批评中共控制网络的言论,并炒作“言论自由”等人权问题。

新形势下我外宣媒体面临的新任务

以上可以看出,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关注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其相关报道既有客观、理性的一面,也因受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新闻价值取向相异以及对中国缺乏了解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少歪曲、不实的内容。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我国文化外宣报道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主动出击,利用国际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高度关注之契机,加大报道力度,消除外媒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认识的盲点,同时吸纳外媒报道中合理的建议,完善我文化外宣报道中的不足之处,是我外宣媒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单项改革之后所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而外宣媒体肩负着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外宣媒体在向海外介绍我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举措时,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使自己的报道基调和方向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外宣媒体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文化改革发展的主线,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必须结合海外关切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内容的对外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从境外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社会对我“文化强国”战略很感兴趣。因此外宣媒体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宗旨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回应海外关切。而且,要改变传统的“传播者本位”方式,充分重视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观众群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以海外受众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进行议题设置。对于国际社会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无知、曲解、误读乃至敌意的方面,要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认真探寻合适的题材以及报道方式,消除或减少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不良印象。比如,针对外媒指责中国控制网络无视言论自由的不实言论,要有理有据进行驳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宣传,全面阐释;就外媒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点,要大量报道,充分回应。

第三,在报道手法上注重人文色彩,在报道内容上强调平衡性,努力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亲和力”。外宣媒体在对外宣传我“文化强国”战略时,无论是涉及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都面临着究竟该如何让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具有东方色彩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以人为重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故事是最能打动境外媒体和国外受众的。比如,在向海外受众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外宣媒体不能采用对内报道常常运用的通过大段的排比句式,简单化、概念化地阐述某一理念的方式,而是要从具体人物的具体事迹入手,通过人的故事来展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树立中华民族的美好形象。另外,我们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意平衡性。一些外媒曾建议,中国软实力建设应多重视民间的力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外宣报道。我们应重视和吸纳民间蕴含的丰富外宣资源,在报道中既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宣传内容的传播,也要给民间渠道以充分的出口,既要有主流的言论,也要有边缘的声音,这样才能增加我们文化报道的平衡性,提高报道在海外受众中的公信力。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和一些移动新媒体以其庞大的受众群、空前的传播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许多公众热点事件的发源地和散热器,受到国际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网络作为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阵地”。这既对我文化外宣报道构成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外宣媒体要深入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整合各类网络媒体的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以及草根性等特点,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形式和新兴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对外报道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外宣报道。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江西省文化厅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不仅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现在又适时出台了《公共图书馆法》,强调“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宣示了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益性免费服务的鲜明态度,并以法律的力量来夯实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法》 公益性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有助于公共图书馆的稳步向前发展,而且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乃至公共文化事业能级的提升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不仅时机绝佳,而且意义深远。

一、《公共图书馆法》颁布的意义何在?

作为我国首部图书馆专业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公共图书馆领域本身。当前世界各国图书馆均面临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严峻挑战,不少国家和地区大幅削减图书馆经费,对公共图书馆是否应提供免费公益性服务提出质疑,有些国家及地区干脆关闭了图书馆设施。与此相反,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图书馆事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1979—2015年,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16.6%)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9.6%)。我国不仅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现在又适时出台了《公共图书馆法》,强调“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宣示了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益性免费服务的鲜明态度,并以法律的力量来夯实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

二、《公共图书馆法》将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什么?

(一)开拓了图书馆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

“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筹资金设立公共图书馆”等一系列条款,为图书馆利用现代技术武装自己、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图书馆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规模发展与服务品质提升。

国际经验表明,图书馆法的颁布与实施对图书馆事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如韩国1963年《图书馆法》的颁布极大地刺激了本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全国新馆数量从1963年的445家猛增到1964年的1171家,全国图书馆馆员总数从1986年的7231人发展到1987年的13844人。我国图书馆事业正面临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公共图书馆法》颁布以后,不仅会带来图书馆规模的发展,而且会有一个明显的质的提升。

(三)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在实践中产生的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以法的形式固化了下来。

《公共图书馆法》中明确指出,图书馆除了借阅、查询等服务以外,还具备“开展公益性讲座、閱读推广、培训展览等服务”等多种功能,“公休日应当开放,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应当有开放时间”“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则体现了时代对图书馆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明确要求。

三、为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法》,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怎么做?

(一)宣传学习《公共图书馆法》,在“学”字上下功夫。

公共图书馆法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优势。明确规定出版机构要向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缴送正式出版物,其意义在于增强省级图书馆传承本地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也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转型。业界人士不仅要深刻理解广泛宣传新法颁布的意义,并且要进一步增强图书馆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职业意识。

(二)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法》:在“用”字上求实效。

一是提升免费服务的内涵。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深入发展,讲座、培训和展览的层次越来越高,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克服免费服务水平不够、质量下降等问题,着力提升免费服务的层次。

二是做好出版物缴送的后续服务。尤其对于正式出版的电子、视听以及其他介质的图书,不仅要做好收藏保管,而且要落实后续服务的环境和手段。

三是做实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联合服务。目前,全国范围内图书馆中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数字孤岛现象,主要是因为各馆之间,馆内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将开展联合服务落在实处,注重实效。

(三)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在“质”字上做文章。

国际图书馆界正在面临转型,图书馆服务方式从图书借阅向适应终身学习需求发展,将更加注重读者阅读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多元素养的提高;图书馆空间设置从阅览室向信息共享空间发展,将更加注重信息交流与知识分享;图书馆管理模式从自我管理向社会共建发展,将更加注重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图书馆发展。因此,本着“以人为本,准求卓越”的态度,在努力做好提升公共图书馆的“质”上做文章,真正实现公共图书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服务的宗旨。

四、总结

《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使命追求。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图书馆转型与创新,在业务建设上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公共服务上与美好生活需求同步适应,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原馆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江西省文化厅范文第6篇

企业战略目标

建设亿吨级现代型国际化能源化工大集团。

企业战略描述

做强做大焦煤主业, 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联合参股上下游企业, 放开搞活其它行业。

价值追求

打造山西品牌支柱企业、中国优势突出能源企业、国际一流竞争力企业。

发展战略

本质安全型支撑战略、规模品质领先战略、循环经济主导战略、新产业跟进推动战略、经济多元化促进战略、和谐廉洁创新文化引领战略等“六大战略”。

本质安全型支撑战略——把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作为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和支撑,放到集团战略的第一位。重点推进瓦斯攻坚、防治水、防灭火和运输系统提升整治工作,努力实现12座高瓦斯矿井全部抽采达标,建设12座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16座专业化示范矿井,提升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和本质安全型企业水平。

规模品质领先战略——打好“规模与品质”两张牌,进一步扩大资源规模、产量规模和销售规模,进一步确立品质优势地位,不断扩大焦煤主业在同行业的领先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大的市场话语权。

循环经济主导战略——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发展”模式主导企业的产业布局。在煤炭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着力加快电力、焦化、物流商贸、建筑建材等非煤产业的发展,形成相互支撑、整体配套、多元竞发的格局。一是建设古交、兴县、庞庞塔、王家岭等大型矿井和矿井集群矿区,大力延伸“煤—电—材”产业链,发展洗选、坑口发电、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建材等关联产业,形成一批纵向一体化延伸开发的新型能源工业园区。二是重组整合焦化产业使之实现规模集成,延伸“煤—焦—化”产业链,形成以山西焦化和汾阳焦化两个煤化工基地为骨干的化工产业群。

新产业跟进推动战略——整合提升非主导产业和辅业存量,积极发展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通过“整合、提升、联合、放活”四管齐下,使新产业尽快缩小与主业发展的差距,跟上主业发展的步伐,进而提高新产业对企业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对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起到推动作用。

经济多元化促进战略——加快改革体制机制,通过发展金融资本业务、引进国际资本等举措,培育新经济体,提高多元经济体之间的融合度,有效发挥多元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运营效率。重点统筹推进股权重组(债转股)、整体上市,实现企业体制机制再造,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着力培育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两大新经济体”,提升集团资本运作和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三个百亿级”物流商贸公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进出口贸易,为集团经营规模上千亿元提供重要支持;继续深化煤电、煤钢、煤焦、煤港、煤路 “五大战略联盟”,快速扩张产业的外延和规模实力。

和谐廉洁创新文化引领战略——突出以“和谐、廉洁、创新”为核心的主题文化,大力度推进职工棚户区、沉陷区建设三年规划的实施,在已完成260万平方米、3.1万户改造基础上,再完成260万平方米、2.9万户改造任务;持续推进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推进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不断取得新成效。对标看齐一流大集团标准,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着力加强“计划投资、财务经营、目标责任、人力资源”四大管理,努力实现严格管理、创新管理和精准化管理。倡导“紧、严、细、实、廉”的工作作风,强化党建工作,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的功能,建设焦煤文化,推动集团各项事业的全面、高效、快速发展。

发展道路

走“安全、转型、绿色、和谐”相统一的发展道路。

企业愿景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煤炭品种齐全,品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粘结性强、结焦性好等特性,是煤中精品,稀缺性资源,被誉为“世界瑰宝”。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是中国煤炭行业第一家以资产为纽带,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的集团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焦煤企业。山西焦煤正按照“以煤为主、综合开发、集约经营、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快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煤炭行业的“瑰宝”。

企业宗旨

山西焦煤人是奉献的群体,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的产品是造福社会的产品。山西焦煤人采撷地下之火,带给人间光明与温暖,用奉献造福社会。不断满足员工的全面需要,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是企业的任务和天职;以更多更好的产品奉献社会、造福员工是企业的根本宗旨,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将以更大的步伐、更快的发展、更强的实力,奉献社会,造福员工,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

企业精神

团结、奉献、求实、进取的精神,是原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首先提炼的。1994年江泽民同志视察西山时,亲笔题写了这种精神。

团结、奉献、求实、进取的精神,是山西焦煤广大员工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各子分公司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是各子分公司企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山西焦煤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团结:班子团结、员工团结、企业上下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出战斗力,团结就无往而不胜。

奉献:是国有煤炭企业的优良传统,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做强企业,奉献社会,造福员工,是山西焦煤的精神境界。奉献,就要发扬山西焦煤人识大体、顾大局、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

求实: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科学的工作方式。求实,就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求实,就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求实,就要求突破、求创新、求发展。

进取: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山西焦煤做强做大的必然要求。进取就要不断学习,进取就要善于思考,进取就要敢于创新,进取就要精益求精。

企业核心价值观

人是企业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准绳。企业发展进步,既需要员工积极性的充分施展和发挥,也需要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

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员工当作最可宝贵的资源,激发每个人的潜力,释放每个人的能量,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法治企,根据企业管理创新,员工全面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将企业管理纳入制度化、法制化、人性化轨道。

以人为本,依法治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焦煤的内在需要,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指导思想,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企业改革、管理、发展的全过程和工作实践中。

山西焦煤企业规范

企业员工基本行为规范

第一条 热爱祖国,热爱焦煤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有损害国格和民族尊严的言行。

热爱企业,以山西焦煤为荣,自觉维护企业形象和团结,以山西焦煤为家,为山西焦煤着想,做合格员工。

第二条 遵章守纪,爱岗敬业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知法、懂法、守法,严于律己,照章办事。

热爱岗位,工作严谨,讲求效率,乐于奉献,不投机取巧,不擅自行动,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标准事。

第三条 安全生产,保证质量

安全生产、遵章作业,熟知安全规程、操作规程,能自保、互保,确保人身安全。

重视产品质量、工作质量,以娴熟的技术、严格的管理精神和敬业精神,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工作的高标准。

第四条 勤奋好学,善于创新

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素质,自强不息,岗位成才,永不满足,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积极进取,把创新作为个人进步和企业发展的动力。

第五条 言行文明,仪表整洁

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用语文明;讲求素养,行为得体。上班时间不懈怠、不失职、不干私事。

仪表整洁,穿着得体,符合岗位、工作要求。按要求佩带标志,挂牌上岗。

第六条 团结协作,追求卓越

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密切合作,坦诚沟通。不传谣,不信谣,不利于团结和工作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和工作的事不做。

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干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做一流的员工。

企业领导个人修养规范

第一条 政治坚定,热爱焦煤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热爱山西焦煤,自觉维护山西焦煤企业形象、荣誉和利益,维护山西焦煤领导班子形象和权威,确保政令畅通,纪律严明。

第二条 遵章守纪,依法行政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做学法、守法、用法和维护法律、法规尊严的模范,自覍接受监督。

按照规定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依法办事,不滥用权力,不以权代法;遵守保密纪律和规定,不泄露国家和企业秘密。

第三条 恪尽职守,勤政为民

忠于职守,勤奋工作,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办事不推诿、不扯皮,不缺位、不越位,尊重同事。

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为基层和广大员工服务。

第四条 勤奋学习,加强修养

坚持终身学习,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政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

不断锤炼坚强意志,激发工作热情,增强公仆意识,保持高尚情操,追求卓越,永不言败。

第五条 求真务实,勇于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说实话,报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

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以及领导方式和方法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六条 秉公办事,为政清廉

坚持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至上,不以个人偏见好恶待人处事,维护职务信誉,坚持客观公正、不以情代法,不假公济私。

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工作生活待遇、公务接待、收受礼品等规定,克己奉公,遵章守纪,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不吃、拿、卡、要,不参加对执行公务有影响的宴请。任何场合都严格要求自己,同时管理好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第七条 团结协作,作风民主

认真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服从大局,维护稳定,相互配保,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组织一旦决定,个人无条件服从;坚决反对独断专行,坚决反对自由主义。

第八条 品行端正,淡泊名利

模范遵守社会道德,作风正派,生活严谨,举止端庄,仪表整洁。说话不随心所欲,处世不盛气凌人。

淡泊名利,以德服人,勇于自我批评,敢于承担责任,不贪功诿过,不苛求于人,务实重德,躬体力行。

企业管理基本行为规范

第一条 依据决策,周密计划

依据战略目标和规划,制定、季度和月度工作计划,并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进行分解、落实和调整。

排定部署每年、每月应该做的事,并提出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订出自己每天的工作计划,并按照轻重缓急,排列其先后顺序。

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设法拟定提高效率的方法,并付诸实施。

第二条 逐级负责。严密组织

依据岗位责任制,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与“权限范围”。

按照“责任法人制度”的要求,将工作分解或授权给有关部属去办理,并明确完成任务的责任和权限。

推行目标管理,使组织中的每一位员工都清楚集体和各自的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并自觉按要求去做。

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调配部属相互配合,积极协作,圆满完成任务。

第三条 激励约束,系统控制

制定明确的奖罚制度和规则,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知道工作好坏的奖赏与处罚。

及时总结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清楚有效管理的成功要素和不足之处,并扬长避短,改进创新。

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让员工参与计划、决策和管理,把管理与控制建立在人人参与的基础上。

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现场,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对工作的评价、指导建立在准确、可靠、使员工信服的基础上。

第四条 相互沟通,适时引导

了解员工的需要和动机,尽可能满足员工的需要,促进员工的发展,做一个有效的沟通者。

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团结和带动员工完成各项任务。

改进工作方法和作风,加强相互沟通与理解,增强“合作共识”和“影响引导”意识,做富有人情味、亲和力的管理者。

企业决策基本行为规范

第一条 在权限范围内决策。

在各决策主体之间规范而明确地划定各自的决策权限范围,避免出现越级决策或推委责任的现象。

第二条 民主集中决策。

决策中主张民主,集中决策后强调执行。对决策过程、执行情况、实施结果进行制度化监控。

第三条 按法定程序决策。

各决策主体均按法定的决策程序决策,任何人不得违背科学程序进行决策。

第四条 责任追求决策。

决策时,决策者均承担相应的决策责任。各项决策,均需保留可核实和查证的记录。企业利益受损时,追求决策者的相关责任。

第五条 科学全面决策。

决策应广泛听取集团公司内外、职工群众的意见,尤其要注意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多方面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决策。

第六条 阳光公开决策。

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公平、公正,以不同形式进行公开,并自觉接受上级部门、职工代表、纪检监察、审计等方面的监督。

山西焦煤核心理念

企业哲学理念

用发展的思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用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企业在改革中遇到的矛盾;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企业走向市场遇到的问题。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许多困难、矛盾的问题,但困难就是机遇,矛盾就是发展,问题就是挑战。要敢于把困难当成发展的良好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企业在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从容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要矢志不渝地用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推动企业实现新的突破和拓展;要强化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取向,以市场配臵资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企业走向市场遇到的问题,切不可遇到困难就习惯性地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一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积极,方法创新。

企业经营理念

人才立企,诚信固企,科教兴企,创新强企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诚信是企业的第一品牌,科教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企业活力的不尽源泉。积聚人力,凝聚人气,把企业做强做大建立在培养造就高素质员工队伍上;崇德守信,诚实服务,把企业品牌建立在全体员工诚信品格的养成上;强化员工培训教育,建设学习型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含量,把企业兴盛建立在第一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和应用上;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开拓创新,把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建立在不断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上。人才、诚信、科教、创新是企业经营的根本保证。

企业安全理念

安全是煤矿的头等大事,安全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石。搞好安全生产,不仅要以人为本,把企业生产建立在职工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而且要以科学发展为宗,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主针,树立全面的安全观、生命观、生产观,珍惜员工生命,珍爱员工健康,搞好文明生产,实现企业和员工生产、安全、健康、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

企业管理理念

没有一个没有责任的人,没有一件没有责任者的事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的核心是明确和落实责任。通过层层分解和落实责任,达到“没有一个没有责任的人,没有一件没有责任者的事”,使事事有人管,事事人愿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愿做事,人人做好事。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企业领导工作理念 职务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

职务是组织授予的,员工委托的。要将职务和责任统一起来,在其位谋其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职尽责、精益求精;要将敢于负责和善于负责统一起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思熟虑,谨言慎行,善谋善断,敢作敢为,成为企业改革发展合格的领导者,成为职工群众满意的当家人。

企业决策理念

决策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缜密论证,符合程序;决策要尊重民意,善纳群言,讲求效率,公平公正。

企业员工工作理念

1、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标准事

上标准岗,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符合岗位工种和技能要求。

干标准活,严格按岗位工种规范和标准操作。

做标准事,按公民道德标准和员工行为规范要坟做事。

2、精心管理、精打细算、精工操作、精益求精

管理要精心、精心、精打细算;工作要精心、精确、精益求精。

3、干就干好,争创一流

任何工作都是干出来的。说到做到、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争创一流,使岗位因为有我更重要,使工作因为有我更出色。

企业生产理念

1、把握市场,掌握主动

市场是企业生产的“晴雨表”,按照市场需求指导生产。

生产为客户服务,了解客户需求,不断赢得主动。

2、效率优先,效益最大

坚持效益优先,实现高产高效,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实现效益最大化。

企业质量理念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质量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的核心。以ISO9000系列管理为手段,抓好企业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创山西焦煤优质品牌;抓质量标准化管理作风;建百年大计优良工程;树优质服务企业形象,永葆企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企业营销理念 诚实守信,合作共赢

诚信是企业的第一品牌,服务是营销的内在要求。合格稳定的产品质量、双方满意的合同兑现率和对用户始终如一的诚挚态度是诚信的三个基本要素。不论供求关系如何变化,都要一以贯之地保质保量,真诚待人。

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合作伙伴都坚持诚实守信、谋取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雪中送炭而不势利恭傲,精诚所至以求金石为开,决不以牺牲合作伙伴应得到利益谋求自身一时一地的收益。

企业人才理念

人才是第一资源,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不仅需要企业家帅才、经营管理者将才,而且需要业务技术专才和门类齐全的岗位干才。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将人看准用对,岗位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企业环保理念

文明生产,健康生活,绿色空间,协调发展

文明生产,健康生活: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消除妨碍员工生命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推进矿区环境建设,改变“脏、乱、黑、差”的现象,实现文明、健康、环保新跨越。

上一篇:禁烟控烟活动范文下一篇:教学有效备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