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案例范文

2023-09-28

课题结题报告案例范文第1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们这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1%,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包括新疆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这充分证明: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有预谋、有组织地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目的就在于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所有期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人们所不允许的。

正因如此,必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大团结思想,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包括新疆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

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中小学生中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疑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是外防渗透的长远大计。

所以,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就要从小学生最基本的民族意识、民族情结、民族知识抓起。同时,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其次、从我校的校情来说也有此项课题研究的基础:我校现有教学班级15个,教职工42人,学生755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有8人,主要涉及维族、哈族、回族,占教职工总数的百分19%,少数民族学生有151人,主要涉及回、维、哈、蒙等民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的情况看,我校都属于多个民族杂居的学校。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和睦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再则,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研究,我校从2006年就已开始。几年来,学校的领导和全体师生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参与,使我校各项教育活动都渗透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元素,达到了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因此我校有研究此项课题的基础和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教育一直贯穿于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个历程。

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文件指出,要在中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1993年国家教委《小学德育刚要》中,要求小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1994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实施刚要》,明确指出,“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 2 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1999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国情教育”,“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了我国民族团结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和在中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对中小学继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要求。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使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要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方法 内容:

1、新疆除汉族外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等。

2、在小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目标:

1、学习知识层面:让学生切切实实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对信息的分析挖掘中,深刻的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习俗。

2、改变社会环境层面:在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习俗后,懂得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并能把这些好的做法传递给家长,进而影响周围的居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3、构建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并成为学校的特色。通过“研、学、说、画、展、赛”等方式,让学生“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蕴,将民族团结教育根植于学生的血脉中。

4、制定出民族团结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构建完善、规范的培训、管理、激励及活动保障机制等。

方法

1、文献法

运用文献法搜集相关资料

2、调查研究法

运用调查法来了解学校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并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为研究提供第一线可靠的事实依据。

3、个案法

运用个案法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由“点”到“面”在学校推出一部分成功的实例,由此以发挥学校团队建设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4、行动研究法

4 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范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1月—7月

1、撰写课题申报表、实验方案。

2、组建课题研究的课题小组。

3、组织主研班主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

4、实验教师撰写个人课题实验计划。

5、培训学生了解新疆民族情况,培训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2010年8月—2012年7月

1、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资料

2、编著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

3、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4、加大宣传、学科渗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5、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一家亲活动 第三阶段:2012年8月—12月

1、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形成班级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2、学校课题组撰写实验结题报告。

3、向总课题组申请课题鉴定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做法

民族文化教育,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我校自开始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题研究以来,通过开设校本课程,通过“学、唱、画、展、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 5 育。主要途径与做法如下:

途径一:建立制度,保证民族团结教育扎实、长期开展。 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去抓,成立领导机构,制定计划,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从思想建构、行为落实、评价引领三个方面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开展。先后制定了“民族教育制度”、“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制度”、“教师民族常识培训制度”,开展了“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的师德师风活动,形成了“连建、连动、连新”的长效机制。几年来,教师在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并在目标认同的过程中激发了为民族教育事业献身的热情

途径

二、学科渗透,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我校注意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学校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对学生“五观”教育的工作计划,把“五观”教育,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贯彻于每个学科之中,教学中要求老师将民族团结、精神文明溶入课堂中,时时渗透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途径三:开设校本课程,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民族文化学习之中 为让民族团结教育的精髓深入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各个方面,我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从2006年开始,在全校各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的研究,之后,又转化为校本课程,明确了教育教学目标暨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礼仪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确定了除汉族外新疆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即为教学内容。制定了课程纲要。并以必修课的形式在每周四小课时间,由班主任传授讲解。并从“民族礼仪、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风格、民族歌舞”等方面编辑了校本教材《我眼中的新疆少数民族》《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校本课程选修课:《口语交际;新疆 6 少数民族文化介绍》,让小学生以讲解员、导游员的身份介绍新疆12个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以此来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另外,根据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编辑了集新疆各民族音乐于一体的民族舞大课间。在跳民族舞的直观教育中,在校本课程的系统传授中,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各民族缔造的。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自然而然的没有了民族的隔阂与界限,自然而然的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种子根治于学生的血脉中,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对各民族的认同感,而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摸不透抓不着。

途径四:创设氛围,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学校不仅在校园内张贴固定民族知识专版,还在每班门前张贴了民族研究标识牌。在此基础上,各班还以自己研究的民族为基础,召开主题队会、办手抄小报、绘民族画、征文比赛、书写民族团结教育体会,使广大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途径五:风采展示,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生主题活动之中 我校借助新疆五月“民族团结教育月”这个载体,通过开展“民族研究汇报课”、“民族研究知识竞赛”、“民族研究展板评比”“民族团结教育演讲比赛”“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民族团结教育歌舞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从而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这个概念是“知行统一”。

途径六:真情互动,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细节之处

我校借助各种节日来临之际,师生之间相互祝福,开展节日拜访、送温暖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你去我家吃月饼,我去你家吃馓子”活动,通过拜访,学生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我校叶尔多斯、杰恩斯两名少数民族职工因病先后多次得到全校师生的捐款。回族学生麦天宇因患肾病综合症,需要高额的医药费,师生先行动,还向社会 7 发出倡议,使困难家庭度过了难关。其次,还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学校每学期评选表彰“民族团结小标兵”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学校在执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中,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几年来,学校无论是民族学生还是民族老师还是职工,不管谁有困难学校全体师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互帮救助,一次次捐款的动人的场面,一个个献爱心救助的实例使广大师生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当中分享“民族情、兄弟情、骨肉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含义。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和成果

1、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礼仪文化、及少数民族的分布、语言、饮食、工艺等多方面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

2、通过开展展板评比、汇报课、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强了,有了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良,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校不仅成为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的和谐家园,而且还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乐园。

3、学生通过民族舞蹈学习,小学六年后,至少会跳9个民族的舞蹈。

4、通过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对祖国大家庭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激发,形成了和谐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几年来,校园内从来没有因为不相互尊重发生民族纠纷,而师生们总是用真情实感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 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情结,以委婉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尽情表达“民族团结一家亲”。

5、编著了校本教材《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校本课程,教材并被评为国家级德育课题成果一等奖,制作了专题片,宣传手册,为学生定制了9个民族的服装。

6、以点带面,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辐射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让家长观摩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而且先后接受了市级、州级、自治区级各级各类人员的观摩,2011年我校在全市率先成为昌吉市创模工作的示范点,2011年5月27日,昌吉州教育工会在我校召开了民族团结教育现场会。区、州、市、教育局及州、市各学校领导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2011年9月9日接受了全州的创模工作观摩现场会。2012年被评为州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学校。2012年10月在二六工举办的昌吉市民族运动会上,我校二百多名学生展示了民族舞蹈。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宣传力。

7、2012年自治区民宗委刘书记在我校调研,因为工作有特色,给予20万元资金的资助。

8、在自治区“十一五”教育规划期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成效显著,被自治区教科所评为先进集体。

事实证明:我校开展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深知民族团结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一次活动、一次学习就可以替代的,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让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暗香永存”,让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中去。

六、课题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1、创新模式。积极探讨把德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2、以科研为先导,研究探讨学科教学中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方法,以期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3、进一步完善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体系,校本课程《新疆少数民族研究》开设更为规范,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更为系统,扎实。

4、使主题活动常规化,素质教育呈现新生机,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巩固成果,开辟新的途径。

昌吉市第九小学

课题结题报告案例范文第2篇

课题名称:中外先驱对宇宙的探索

研究过程:

1)2012-10-3,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明确研究方向,对组员进行合理

分工,分别开展研究性课题的内容。

2)2012-10-10,小组内部展示各自搜集的成果,并再次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案的建议,把小组成员的成果综合起来并完善。 3)2012-10-17,小组组长去问指导老师,并做了相关记录。 4)2012-11-10,小组内派代表采访指导老师。

5)2012-11-20,将小组内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并认真填写表格。 6)2012-12-10,将小组的最终成果制成PPT,并完成论文。 研究体会:

中国的天文史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虽说早期的占卜是用以愚民,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国留下了相当完备的天文记录,也给世界天文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使我们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更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人类从宇宙中学到的,充分印证了阿尔贝特·施韦泽的那句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 1

情将越深。太空探索让地球更美好。

访谈的问题:

个人对于历史天文学的观点。

访谈记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老师,您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我们当今社会有何帮助?” 被访谈者的结论:

文化都是传承的,面对现代生活我们不能割裂历史,在西学东渐的当今,传承天文学这个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天文学的感悟和领会,触类旁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致力于把文明社会构建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吧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神奇充分展现在构建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天文学独特的宇宙观对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具有有非常的借鉴意义。现在我国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管是在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顺应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破坏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古代天文学主张

的“无为而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宇宙观。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节制自己的欲望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无限制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的话,我们将面对着无法想象的噩梦。因此我们处世的时候要谨慎,顺应自然,现在从宇宙观得到的经验,在现在这样的社会,我们既要有所为,其实更要有所不为。天文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文学与我们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天文学,就拿最简单的天体太阳和月亮来说,它们大概是人类最直接的、最大的而且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了。除了对人类的光明和热量外,它们还对人类有着相应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因此,天文学对于人类的意义绝非深刻一词就可以形容的。天文学这像浩瀚的天空一样广袤无边,人类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探索的旅程还很远。而人是一切发现的原动力,所以对于天文学爱好者及专门从事天文学的职业工作者来说,学习好、运用好简单而又复杂的天文学,任重而道远。

访谈结果与打算:

课题结题报告案例范文第3篇

平遥县第 二 中 学 校

雷 光

英语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平遥二中

雷光金

题: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雷光金(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 课题组成员:雷光金

侯邦智

李世芳

赵云亮

要:高中英语

小组合作

有效性

学习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

英语教学正面临重大变革。现行高中英语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应用;重死记、轻灵活。这种弊端造成了耗时多、费力多、收效微;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高中英语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就无法改变全民口诛笔伐的严峻形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各地都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的变革进行的如火如荼,需要我们对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分析、检验、总结,最后采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实现“ 全面更新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二、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通过实验研究,改变过去和现在正存在着的僵化而低效、高分而低能、劳累而无味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一种灵活而轻松、简洁而高效、新颖而引人的教学模式,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能够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

2. 借助于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提高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成功的信心,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活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不断激励的状态中取得不断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 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因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特别需要认真对待英语兴趣相对不浓的学生,平时对他们降低要求,注重学习引导,激励成功的自信心,努力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和机会,采用激励性措施让大部分学生从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使其对英语产生兴趣,进而乐学并及早跟上优生。

2. 激励教育理论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管理心理学认为,认得一切行为都是因受激励而产生的,研究表明收到充分激励的人其能力可以发挥到激励前的三倍到四倍。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创设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更多的采取表扬、赞美、宽容的教育方式,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容动力机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3. 学习靠兴趣,兴趣使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神向往,优先给予注意。浓厚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倾向时,就发展成为爱好。因此,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提倡趣味教学。

4.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能理解自主合作学习的内涵,能够灵活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技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创设一个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接受新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主动地探究总结问题等。

具体目标:

1. 能够探索出一套学生分组学习高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策略与实施方案。

2. 培养学生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小组中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学习。

3.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

4.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自主研究、合作交流,转变学生的习性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如何设置课堂合作学习环境?

2、如何微调英语课程?

3、探索学生合作学习策略。

4、探索课堂教学程序与基本策略。

5、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关系和几对矛盾。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问卷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问卷调查、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网上交流、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 第一阶段: 收集资料2013.9-----2013.10

主要任务:建立课题组,收集资料,研究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开题审报工作。

研究方式:文献调查法。

负责人:侯邦智

2.第二阶段: 实验观察 2013.11---2013.12

主要任务:组织教师进行“同题异构”实验听评课,并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

研究方式:实验分析法。

负责人: 雷光金 李世芳 魏丽丹 侯邦智 赵云亮

3.第三阶段 归纳提升 2014.1----2014.3

主要任务:调查学生学习效果,进一步实施有效性的教育研究,请相关专家给予评定。

研究方式:访谈调查法

负责人:李世芳 魏丽丹

4.第四阶段 模式构建2014.4----2014.6

主要任务:完成结题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有效教学模式。

研究方式:分析总结法

负责人:雷光金 赵云亮

八、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1.“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预习案的制定和分发——情境创设——成果展示——疑问展示——讨论深化——小组互助——释疑答惑——整合总结——知识构建——强化训练

2. 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

1.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我们意识到学生自主的合作学习是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容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综合素质的有效的重要途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全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发展的空间,都有成才的欲望和机会。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以及同组的合作探究,往往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这种闪光点,及时进行激励表扬;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或走一点弯路,此时教师要本着宽容的心态,允许这种意外的发生,通过点拨或精炼的指导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使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收获的喜悦。

3. 在实验过程中,对一些难点问题,学生的观点异彩纷呈,参差不一,这样一来进行讨论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混乱”的课堂表象,甚至于个别学生因为基础差、习惯差而浑水摸鱼,趁势作乱。对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发挥作用了,而这种能力却是因人而异,需要各位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总结,自我完善。

4. 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那就是对课堂节奏以及进度的掌控,因为从宏观上看,我们的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节课或几节课,所以要对教材以及教学任务有着宏观和长期的规划和安排。否则机会出现“作秀于一节课”而“作乱于一门课”的情况。

十、课题研究成果及附件目录:

1.论文《浅谈高中英语“小组合作”的实施》已于2014年3月在国家二级报纸《学习报》教育研究版第61期第三版上正式发表。(作者:雷光金)

课题结题报告案例范文第4篇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学内容应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编写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很多初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高中的教材,更没有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为短短的一年,并要参加升学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赶进度,教学内容一般不超过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无意去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 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四、 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课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席继磊

课题研究成员:李玉磊冯学铭

课题参与人:长葛二高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

五、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3.9——2013.10)提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9——2013.10)课题研究组成员走访初中兄弟学校化学教师,调查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了解初中化学所讲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特点;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自测题,对学生初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13.9)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中化学复习学案,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2013.10——2013.12)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对每一节课涉及到初中化学知识都给予体现出来;研究组成员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对实际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阶段:(2013.12——2014.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在学校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同时由席继磊参加学校及长葛市优质课比赛。

六、 研究内容:

(一) 通用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们认识到:

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联系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化学课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

【注】详细材料见过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二) 通过对初中教师的走访及学生的测试,我们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应该从学习能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搞好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对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有许多内容可在初中适当拓宽知识的边界,有效与高中知识内容进行衔接,略举数例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而且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所以初中在讲还原反应时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例的分析,除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还要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来分析,让学生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在介绍碳的性质时,只简单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初中教学应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 性质、用途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

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因此在初中辅导学生时应作些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写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5.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6.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7.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

2、H

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

2、HCl、SO

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学中能与高中知识衔接的知识点还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们细加揣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也许只要“点到为止”,往往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的衔接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多“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多让学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自学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搞好衔接教学,教师还要精心备好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保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法的衔接,我们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尽快提高知识和能力,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 结题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1、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2、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化学教师的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面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要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适度建立初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体制,加强初高中的互动,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十分有利于衔接教学的实施。这也是本课题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4、化学课程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课题结题报告案例范文第5篇

《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实验项目结题报告

2010年9月,我校参加了山西省“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实验项目,历时两年,此课题实施现即将结束。两年来,在省、县教科室的指导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与全校师生同心协力,积极投入到课题实施之中。阅读能力是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之一,从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因此,我校按照实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进行了中年级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可是综观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三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把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框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把主动有趣的阅读活动变成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训练;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变成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这已严重滞后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尽快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已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二、课题实施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本课题旨在最大限度地扩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既立足于教材,引导学生在各种课文的学习中求得学习的方法,同时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有机扩展,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去学习语文。

1、教师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能读书的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

3、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信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5、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三、研究的人员及对象 1.实验研究人员:语文教师 2.研究对象:全体学生

四、采用的策略及获得的效果

(一)、学校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在人员、物品上全方位地予以支持。

我校被省厅定为“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实验项目学校后,校领导高度重视,马上成立课题领导小组,配备专用教室及专用教学设备,确定实验教师,同时学校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在人员、物品上全方位地予以支持。 在实验过程中,凡实验老师所须的人力、物力、资金方面,学校从来是有求必应,积极给予全力支持。

(二)实验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课内课外阅读的欲望。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学生课内课外阅读的基本保证。 实验过程中我校实验老师在完成课程知识点的教授工作的同时,对课程中的课文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延伸,为课题的突破口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开放、创新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勇当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他们张扬个性的舞台,让愉快的学习氛围拓展他们创新的思维,让合作、开放式的研讨气氛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象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贴近生活读课文,走进生活学课文,体验生活说课文,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做到愿学——乐学——想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利用班级图书角,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等,既巩固阅读成果,又让学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积极取得家长配合,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设计课外阅读调查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并就调查表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阅读篇目推荐。要求学生读整本的书。课题研究年级段的老师们积极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认真督促孩子做好课外阅读,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四)组织老师进行阅读指导培训为了让每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时能够有的放矢,组织了老师在

四、

五、六年级段进行了阅读指导培训,然后再由各班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五)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同年级组的老师们经常在一起切磋、探讨,毫不保守地交流自己平时工作中的一些可行的做法以及积累的经验。

五、存在问题与反思

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由于平时工作忙忙碌碌,老师给予学生阅读的引导和指导做得不够。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存在差异,因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疏于指导和督促,等等。

课题结题报告案例范文第6篇

研究报告

晶桥中学

徐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一节课起承转合、热热闹闹、洋洋洒洒,最后的反馈可能连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都不尽人意。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可能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也可能是因为注入式的语文教学方法,让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机会,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重要抓手,其基本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整体性与自主性。在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倡导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语文自主阅读课堂的构建便是对这一理念的探索与尝试。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由于相对较闭塞的文化氛围,相对落后的硬件设施与配备,加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对滞后。学生的课堂获得常常有限,不爱读书,不会读书,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的积累也许可以通过机械的训练和记忆有所提高,但阅读理解类题目的考察,学生往往只能空洞地运用技巧,空有其形而不得其义。怎样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继而推进写作能力及其他语文素养的进步也是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尝试解决或改善的。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作文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比较难以产生效能的环节,教师常常归结原因为“学生底子差,习惯没有养成。”这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教师在教学传统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不愿或不敢放手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通过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优化阅读内容,引导学习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强调阅读中的学生自主性,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1、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乡村普通中学而言,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受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学生阅读资源并不丰富,阅读氛围不浓郁,难以养成有效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教法的不合理,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失落。无论是教师的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都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即忽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自学学习课堂要求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合作探究,激发想象,从而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培养自主延生的能力。

3、语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语文阅读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任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个性化的主体,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地对话与交流,努力做到把关注的目光,洒落在每位渴望知识的孩子身上,为他们的终身与未来着想。

2、开放性原则: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和网络化使世界陡然之间变得很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然以大教育思想来指导自己更新阅读教学行为,如对学生阅读的评价体系呈现多样化。使我们的语文阅读与写作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实现阅读与写作之间互动、互融、互促。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个性化的阅读,理应吸收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有价值的内容,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因为即使是应试教育,里面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4、建构主义学习观念: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

2 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5、建构主义教学观念: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阅读活动,把学生由课堂“一方小池”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从死磕拆解课文到举一反三,饮水思源至课外阅读材料。创建书香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从而得到语言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2、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分析与结构能力,能够做到自主解析文本的体裁、内容、主旨等内容,能够自主赏析文本语言,并做出圈点批注。能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

3、追求多元阅读,阅读文本固然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作为一门具有浓重人文性质的学科,阅读的触角可以多元,如对音乐影视作品的赏析与解构的初步能力。因为音乐的旋律感和结构性及影视作品的画面感与作文写作,阅读体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六、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有效的课前预习需要学生把握文本的特点,有的放矢的确立教学重难点并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

2、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方面,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利用“自读提示”找到阅读的门径,把握阅读要点,培养阅读能力,是学法指导不容忽视的内容。需要学生了解文体、理清层次、把握要点、明确要领。

3、学生课堂学习卡的制作,由学生将自主研究的内容进行梳理,小组内进行交流。争取“大家都来做小老师”

4、课外文本拓展往哪里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触角往经典,名作去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写一写阅读心得体会。

5、我们是不是只需要阅读文本,通过活动课,将学生的阅读引入更广阔的天地,自然,田野,音乐,影视都是阅读的美好素材。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步骤针对可能影响,学生阅读的各项因素进行详实调查,准确定位所调查学生的现状及症结所在。

2、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研究实际,情况调整研究内容、方法、程序等。

3、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4、实际观测法。通过学生学业成绩测试作出对该课题效果的评判。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

1、准备: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计划,优化班级语文学习小组,整合优化现有软硬件资源。

2、实施: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及时进行研究、思考、比较与调整,同时记录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活动和心得体会。

3、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相关论文及整理学生的自主阅读材料

九、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课题开展以来,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一方面建立起班级的图书角,要求学生将自己家里的书精选一到两本,带进教室,由学生管理员统一管理。引导学生利用课间、午间辅导等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式的阅读。同时,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源,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将学生带进图书室,自

4 选自读,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需要。再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活动将阅读的内容整理,汇总并反馈。通过演讲、手抄报、写读书心得体会等活动形式,展示阅读的收获与成果。当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并且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喜悦与归属感,阅读的习惯自然就渐渐地形成了。

2,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能力。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从兴趣出发,是一种盲目的,没有目标的阅读,培养阅读的目标意识,是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一份读物到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读”是学生首先需要想到的问题。“是什么”即明确文章的文体,在了解文章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为什么”即感受文章主旨,体会文章情感,明确写作目的,发现总结并尝试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与谋篇布局;“怎么读”即阅读方法的使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圈点批注法,“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队讨论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成果展示法等等。带着目标进入文本,有目的性地进行阅读,不仅为学生课前组织有效预习提供了参考,更让阅读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目标达成的效果也更佳,进一步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应试教育的惯性引导下,我们总是狭隘的认为,阅读就是对文字的解读,甚至就是对教材上的课文或是对试卷上阅读理解的文章的阅读,而阅读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或者更功利一些地被理解为,能够回答课后的问题或是能规范地解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教师人为地引导学生肢解文本,甚至断章取义地生搬硬套答题的套路,以期应和答题的所谓“得分点”。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和真正的个人体验和个性化的解读和理解。事实上阅读的形式不仅应该多样,阅读的内容更应该是多元的,读书不仅可以“这样读”还可以“读这些”。教材里的课文应该精读细读,推荐的名著应该赏读品读,其他的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多涉猎,勤探究,未尝不是阅读的好素材。所谓“开卷有益”读一读科技类的报刊杂志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时事类刊物可以深刻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即使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故事会》《幽默大师》《小故事大道理》等等心灵鸡汤类读物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与想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的源头打开了,学生思想的潮水便汩汩地流向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滋润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课题开展以来,对于阅

5 读内容,我进行了一些尝试,要求学生平时就看过读过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每堂语文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进行演讲或展示,同时,自己在平时的阅读中也做个有心人,看到网络上有趣的微博,报纸上精彩的评论,甚至是视频网站上的有趣演讲都尝试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听一听,评一评,议一议。如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大学生活导论》;优酷视频上的《一席》;中央电视台《开讲了》等等,当学生将阅读的触角触及到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视野才能被真正地打开,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需要。

4、 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入生活。新课标倡导学习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关注知识的积累,更看重知识在生活的运用。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阅读的方式和内容上引导学生向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在空间与时间上也希望能够将学生的阅读课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从书本走进生活。春暖花开,我带着同学们在校园寻春,组织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以“寻找春天的脚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秋高气爽,让同学们利用节假日,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庄稼的成长与收获,体会丰收的喜悦与热情,组织开展以《秋意浓》为题的征文活动,并编辑成小报,在学校橱窗中展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结合活动内容,布置学生制作感恩卡片,附上自己写的感恩小诗,将感恩之情流淌于精心勾画的图案与字里行间。同时,尝试为学生编写《学生档案》,引导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袋》,每学期,将自己最得意的一次作业、一份试卷、一篇作文,最喜欢的一篇文章等等收纳保存,作为平时表现的参考。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外,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关注农村中学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阅读内容的乡土气,以及写作指导中写出“乡土味”,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阅读的共鸣,写作的素材。

5、通过课题研究,解放了老师更解放了学生。一方面,将老师从繁重的填鸭式的教学桎梏中解脱出来,专注于课堂内容的精选与梳理,本着“能让学生做的,自己就尽量不要插手,更不要代劳”的原则,将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通过学习卡片的制作,小组作文等形式,将学习活动交给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下,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另外,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大家来做小老师”的活动,根据单元内容与目标,每一单元选择一到两篇自读或讲读课文,提前布置给自觉参与的学

6 生,并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制定方案,并撰写备课笔记。这一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热情,对教学的同学文本解读与分析的能力更是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6、 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自己教科研的能力,促进了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创新,总结与提高的过程。从开始的方案设计,论证与计划,到真正开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一点一滴的积累与落实都渗透着对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有“云雾中求索”般困惑的时候,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顿悟的瞬间,通过不断的学习与交流,大胆的尝试与实践,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与进步。通过不断的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丰富,教育论文案例的撰写,课堂实践的创新与求索,自己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十、对课题的思考

1、不可形式大于内容,自主课堂是将课堂主体让位于学生的尝试,但绝不可以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为了让自主的课堂更加富有效率,教师的引导者的角色需要进一步的被放大。不是学生活动丰富,自说自话,热热闹闹就是自主课堂。课堂的灵魂依然在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能力的生成,如果自主的形式大于了学习的内容,那就是本末倒置的浪费时间了。

2、自主课堂不是创新而是回归,是让课堂教学回归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探索,它折射的不仅仅是课堂观,更多的是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等等。课堂本就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老师只能引导学生思维,生成与巩固,没有办法“代劳”。让阅读回归其本该有的样子,是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初衷。

3、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的坚持。为了提升个人教科研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课题研究是起点,但绝不会是终点,通过研究,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如理论知识的积累单薄,空有经验积累,缺乏理论支撑。对于发现的规律无法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归纳与总结。另外,活动开展的持续性还有待提高,很多的工作若能成为习惯,甚至成为传统,对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都是十分有帮助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关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想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尽职调查报告案例范文下一篇:开学第一课的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