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技巧和方法范文

2023-09-20

高中语文技巧和方法范文第1篇

回避法:先定戒烟的日期,并将戒烟的决心告诉周围的人,让大家共同监督。扔掉你所有的烟卷、烟灰缸、火柴和打火机。戒烟初期很难抵抗诱惑,尽量避免到酒吧等容易令你想起吸烟的场所,不去平时买烟的小店铺,不和吸烟的人常在一起。

转移法:烟瘾发作时,你采取自我转移法消除,如离开环境、做些体育运动。加快生活节奏,多找些活干,力争没时间考虑吸烟。想抽烟时,用别的东西转移兴趣的方向,如口香糖、瓜子等。做一些不损害健康且有助于戒烟的行为来取代吸烟,如:织毛衣、做家务、与人聊天、做运动等。当精神紧张时,可采取做深呼吸、肌肉放松练习、做操、散步、冲个热水澡、喝水或果汁等方法帮助减轻压力。

拒绝法:迅速回避和谢绝别人递烟,更得防范他人“下不为例,就这一支”的话语诱惑,告诉别人你已戒烟,不要给你烟卷,也不要在你面前吸烟

戒烟技巧

戒烟方法(一) 1.戒烟从现在开始,丢掉所有的香烟、打火机、火柴和烟灰缸。完全戒烟或逐渐减少吸烟次数的方法,通常3~4个月就可以成功。 2.避免参与往常习惯吸烟的场所或活动。

3.餐后喝水、吃水果或散步,摆脱饭后一支烟的想法。

4.烟瘾来时,要立即做深呼吸活动,或咀嚼无糖分的口香糖,避免用零食代替香烟,否则会引起血糖升高,身体过胖。

5.抵制香烟的引诱,经常提醒自己,再吸一支烟足以令戒烟的计划前功尽弃。

6.经常想着烟雾中的毒素可能对肺、肾和血管造成的影响。 7.考虑一下你的行为对家庭其他成员的伤害,他们是二手烟的严重受害者。

8.经常想起吸烟的危害及戒烟好处,可以尝试戒烟产品或替代品(如嚼口香糖)。

戒烟方法

(二) 首先,戒烟该如何度过最难熬的前5天?

(l)两餐之间喝6-8杯水,促使尼古丁排出体外。 (2)每天洗温水浴,忍不住烟瘾时可立即淋裕 (3)在戒烟的5日当中要充分休息,生活要有规律。 (4)饭后到户外散步,做深呼吸15—30分钟。

(5)不可喝刺激性饮料,改喝牛奶、新鲜果汁和谷类饮料。 (6)要尽量避免吃家禽类食物、油炸食物、糖果和甜点。 (7)可吃多种维生素B群,能安定神经除掉尼古丁

高中语文技巧和方法范文第2篇

一 要积累作文材料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

所谓值得摘录的“精彩内容”。与阅读者的兴趣、爱好、水平、需要等等因素有关,并无统一标准。一般来说,精彩警策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新颖深刻的观点,活泼有趣的对话乃至优美的词语,都可以分类摘录。为了以后查阅方便,在摘录原文的后面注明材料的出处也是必要的。

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有人统计:马克思写《资本论》,写过“摘要”的书籍多达1500多种;列宁写《哲学笔记》,直接引用的哲学著作多达数十种。像革命导师那样,坚持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吧,它能使你成为聪明、充实、富有的人,能使你今后写作时文思敏捷笔下生花。

二 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怎样的序列是最合理的,从众多写作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异彩纷飞的“序列”,还很难谈那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下面介绍“七先七后”的训练序列,也许是比较具有普通意义的一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使用。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

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

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

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

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

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

以上“七先七后”,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和能力培养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拙到巧是一致的。至于以何时或达到何种程度作为先与后的界限,这又是个不能“一刀切”的问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有的同学将上述七先七后交替反复安排,如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也未尝不可。

三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从作文比赛获奖同学的写作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下面七条良好的写作习惯,供同学们参考。

1 “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不少获奖同学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他们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即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2 “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写作文切忌写了上段还不知道下段写什么,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不过有的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

3 “默诵文章初稿”的习惯。古代写诗,有“吟”和“哼”的习惯,因为有很多毛病是“看”不出问题来的,念出声。如果是在考场上,就只能默读,才能发现句子是否顺通,语气是否连贯,文脉是否流畅,音韵是否和谐。

4 “认真修改”的习惯。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也是所有文章高手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5 “不说假话”的习惯。凡是好文章,一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任何一点虚假都骗不过读者的眼睛。如果同学们初学写作就染上无病呻吟的绝症,作文的前途几乎就没有好起来的希望了。

6“不要硬写,强迫自己写”的习惯。鲁迅说写不下去不要硬写,当然是对的,因为硬写出来的东西免不了虚假。但是,同学们面队老师的作文命题,如果一时写不下去,切不可借“不要硬写”为由而不交卷。一时写不下去,放一会儿是可以的,但要强迫自己去思考,去彻底清查你的“材料库”,一定能找到符合命题的材料。经过多次“强迫自己写”,思路打开了,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

7 “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现在的青年学生一般很注意自己的仪表,这是无可非议的。“文面”整洁和书写规范就是作文的仪表,自然是非讲究不可的。

首先,应该明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学知识,让读者看得明白,读得懂。这就要求说明的语言应通俗易懂。而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以

情动人,让人感动,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以理服人,让人信服。在写作目的这点上,它们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围绕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

事物的特征即事物本身的独特属性,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是个体与类之间的差异性。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对事物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例如你要说明“蜘蛛”,你就要了解蜘蛛的特点,蜘蛛这种小动物最突出的特点是自身能分泌一种粘液,结成丝,并用它来捕食昆虫,这一点也是蜘蛛与其他小动物最为不同的一点。要说明蜘蛛,就要围绕这一点来展开,否则,就很难说得明白。要做到围绕特征来说明事物,就得认真仔细地观察研究事物,找到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对事物本身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说明事物的说明文是这样,说明事理的说明文也是这样。如《死海不死》一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首先向人们介绍死海与其它湖泊的不同之处在于:死海中生物不能存活,死海的海水淹不死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探根究底,找出原因,来解释这些现象。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质属性,由现象到本质地介绍事物,这就要求写作者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由此看来,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写作说明文的关键。第三,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应根据说明的目的来确定。

最好的说明顺序是让人明白的说明顺序。为了让人明白,可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先整体后局部的说明顺序,如《看云识天气》《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总说部分,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大体的印象,了解

高中语文技巧和方法范文第3篇

正确的回访客户不但可以给白酒销售业务员带来很多有用的信息,而且还可以促使订单的达成,而不正确的回访客户则会让客户反感或厌倦,甚至是难堪。那么,白酒销售业务员该如何正确回访客户?白酒销售业务员可以用到哪些实用的销售技巧和话术?

木秀于林话术学院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了几点白酒销售业务员回访的策略及技巧,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三,七,十五原则。很多白酒销售业务员在约访客户后,就觉得没有什么了,有需要会联系你,实际上是不可取的。往往一次约访根本打动不了客户,引起不了别人的注意,因此在约访后的三天要打电话回访,听听对方对你的看法和建议,以及获取对方的有效信息。七天时是加深客户对白酒销售业务员印象的时间点,这时候白酒销售业务员要解决前面回访客户对你的看法,这样就会加深对方对你的认可和认同。十五天,是白酒销售业务员确定是否继续跟进的时间点,假若还是没有意向就可以选择放弃,或者继续跟进。

第二,寻找合理的回访机会。一般情况下白酒销售业务员都是借助节假日来电话回访,但是要注意的是此时千万不要谈业务,可以询问对方最近在做些什么,节假日有些什么活动以及祝福等相关的话题。加深对方对你的认识,此时不是推销自己的业务,而是推销自己。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销售技巧和话术,可以对客户嘘寒问暖,也可以聊一聊彼此的近况,聊着聊着双方就熟悉了,白酒销售业务员要明白,被拒绝并不可怕,就怕客户始终不开口。

第三,促销或者活动策略,一般白酒销售业务员回访的时候可以打电话询问最近的情况,此时要寻找合适的时间点,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活动,告知他有这样的一个优惠政策,并不是要给你推销我的产品,你买这个产品对你是有好处的。这样不会引起客户的反感,但是话题不能太久,提过就好,白酒销售业务员给客户留下这个念想,如果他需要,自然就会再跟你提到这个话题,如果他暂时没有想法,也是跟进客户的一个销售技巧和话术。

高中语文技巧和方法范文第4篇

一、在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文本的图文资源,设计富有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课问题,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并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化为自己的“新血液”“新骨肉”主动发展形成智能。成功的历史课教学设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努力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因此注重历史课设问的技巧尤为重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一、尊重历史真实,巧设趣味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去挖掘,才能发展它。”教师在的问题只有趣味性强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情感。如果问题平谈无奇、索然寡味,学生便可能疏于回答或应付了事。在教学《中国历史》(秦汉部分)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在一部历史剧中,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纳闷了:编剧好像没错呀!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符合情理,殊不知,却不符合历史真实。尼姑庵属于佛教寺院,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而刘邦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显然,他的妻子吕后只能生活在秦末汉初,而不可能活到西汉末年。

二、设问方式灵活多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人说:“历史知识是一成不变的,而教学方式则是多变的。”在历史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中心内容,注重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性,变换不同的视角来学习历史、探究历史。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可设问:①中英两国相距遥远,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 ②鸦片战争是否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为什么? ③爱国军民浴血奋战,但最终中国仍然战败,当时的中国有没有取胜的机会呢……以此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其主体意识,锻炼思维能力。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在平淡中起波澜。要根据课堂需要,不可盲目设问,也不能连珠炮式的发问,必须要注意灵活多样。

三、设问要注意逻辑性、层层深入,化繁为简,轻松释疑。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教师设问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还要讲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如:在讲《中国历史》(第四册)第一课时,涉及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建立、北洋奉系旧军阀的灭亡、“济南惨案”、“皇姑屯惨案”等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难于理解。可设计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即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北伐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半途而废,吴、孙两派军阀虽被消灭,但奉系仍存,而国民党反动派为统一全国,也不会容忍奉系军阀的继续存在,所以要北伐。在讲到“济南惨案”时,教师又可接着设问:“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倒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既然日本支持张作霖,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这不矛盾么?”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张作霖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又可进一步启发:“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

四、设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将理论性强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 初中学生由于知识面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对历史课本中有些理论性的知识还不易接受,因此课堂设问时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世界古代史中《汉谟拉比法典》有一段引文:禁止理发师将奴隶的标志剃掉,否则,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这该如何理解?可先谈由于奴隶主数量太多,奴隶主们为了区分便将自己的奴隶做了可供辨认的明显标记。再设问:“请问奴隶主给自己的奴隶做标记这种现象与我们农村家庭中的什么现象相似?”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想到了农民饲养家畜时为区分各自的牲畜,在其颈项、尾巴或翅膀上做了相应的明显标记来区分,以免混淆。通过这一例子,同学们很容易又联想到问:“奴隶的命运与牲畜有何本质区别呢?”又再进一步引申……奴隶实际是被奴隶主看作牲畜,甚至连牲畜也不如。也可联系中国古代史中“匹马束丝换五个奴隶”进一步说明奴隶的地位之悲惨。

总之,历史课设问的技巧各有千秋,教师设问时要掌握好度,让枯燥、烦闷的历史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运用。

二、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

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

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

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

1927:领导南昌起义;

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4分)

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

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

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

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③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⑤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

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

(二)

一、历史材料分析题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读:带问阅读、审清题意。读题是解题基础。任何人做材料题都必须做好这个环节。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材料难易程度不同,因此读题也因人而异,有人一遍即可,有人须读两遍,也有人就须更加用心地读上三遍或要更加细致的阅读、揣摩。但在读题的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却基本相同。

(1)阅读一段文字,除了读懂文字的中心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这往往是我们后面解题的目标或参照物。

(2)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两则、三则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同时又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3)读题不仅要认真地阅读材料,更要认真地审读设问,有人可以先读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因为这样有目的阅读就如同“有的放矢”了。实在不行,先读材料有了一个大致梗概、轮廓后,也要认真读设问,再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样才能保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 (4)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出处、注释、出自何人之口,图片、图表、图示则一定要先读标题。这些内容往往能带给我们一些背景知识、提示,好比行路时看路标一样,不可视而不见。

二、思:建立联系、找准中心。读完或读懂了材料后,这时就要根据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比如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子,或者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联想大脑中记忆的有关知识信息,找出一些联系,如材料与教材知识有何内在联系,这一段材料究竟与哪一个知识点相联系;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的不同材料虽然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知识点,但这不同知识点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即是要找的中心;材料或材料的中心与设问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以及设问之间有哪些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等。这一环节所建立的各种联系,找准的中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一环节阅读的升华,又是后一环节答题的铺垫。

三、答:按问作答、直奔主题。完成了前面两个环节再进入第三环节就好比稼穑的农夫有了播种和耕耘马上就要收获了。但笔者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常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死抠课本。有的学生作材料题不太读材料及题目就开始翻课本,以为课本是万能的,希图从课本中找到现成语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有如胶柱鼓瑟!一种是信马由缰、漫天飞舞。这样的学生做材料题根本不管课本上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却往往不得要领,有的所答非所问,还有的虽与所问有联系,但只是沾沾边而已,不能抓住实质,有如疯子打拳!这两种现象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原因,既有读题环节不到位、思考环节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答题没有养成按问作答,直奔主题的习惯。其实答题必须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语言精炼准确、逻辑严密,对问题作出准确地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并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掌握了这些步骤及答题技巧,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几类常见的历史材料题型。通常我们把材料题按材料展示的不同形式分成文字类材料题、图表、图示类材料题,混合类材料题三种主要的类型。

一、文字类材料题

传统类型的材料解析题主要是文字类型的材料题。其文字材料来源广泛(前面已有论述)。其中尤以文言文和外语翻译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相应的背景知识(如地理知识等)。

例:阅读下列材料。(荆州市2007年历史试题中考)

材料一 应准添设下列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回答:(1)与《南京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马关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2分)

(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政府达成了哪些主要共识?(2分)

(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处交史实,你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

对于这一道材料题,第一步“读”,首先注意材料一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二出自《中日联合声明》及时间“1972年9月29日”等说明,结合材料一主要内容:允许日本在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材料二的主要信息:“日本”对“战争”“表示反省”、“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等,这时再阅读设问,就进入第二步“思”,《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各有什么特点?这要结合必要的地理知识;第二问中有“材料二中”字样,明确答案应在材料中归纳;第三问要联系中日关系的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第三步作答:

①《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②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了反省;中日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

③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中日友好关系的新局面;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等。

二、图表图示类材料题

这一类的材料题的材料包括图片、图表、图示、地图、漫画等内容,形式新颖,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且跳跃性大,因此这也要求学生读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清楚准确地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各种信息,解读这一类材料时注意要将“标题”与材料结合起来。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49-1985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亿斤

(1)与1949年比较,1957-1985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2)从农业方针方面分别说明19

57、1960、198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3分)

(3)材料给我们的主要历史启示是什么?(2分)

这一道材料题的材料看似平常,实际上时间跨度大,综合性强。它以粮食产量这一结果折射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读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懂得该柱状图反映的是粮食产量的变化,再结合时间及设问(1)和(2)了解到1957年、1960年、1985年的粮食产量既要依次比较又要参照1949年的产量来对比。这时再结合1957年、1960年、1985年这三个时间之前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样历史事件,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变化。回答启示时,必须围绕“粮食产量”(即生产的发展)这一中心来谈。思考到这里就开始答题了。

答:①粮食产量得到增长。

②农业合作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适合农业国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三、混合类材料题

这一类材料题指材料由图片、图示、地图一类材料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其读题与思考的方法步骤出用前两类材料题的方法步骤结合起来,大同小异。在此也就不再举例了。

二、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

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例4.1931年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

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1.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欣)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1.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记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响。”

例2.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例1.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

21、7,二大

22、7,三大

23、6,国民党一大

24、1”

例2.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编为“

32、3 傀儡建”

例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编为“

34、10(念壹零)

36、10(念壹零) ,红军长征,翻山越岭。” 例4. 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可编为“瓦早洛(落)后”及“瓦窑堡,统战方针好;到洛川,定全面抗战”

例5.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变。可分别编为“

37、9 林彪吼,

38、3 拉锯战,40春 汪伪成,40下半 百团大战,41九千(人) 皖南事变”。

6、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可编为:“土改完成,工商调整,经费节省”。

7、文革爆发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可编为“一个导火线,两会两文件”。

8、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长江,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十堰的二汽,南京长江大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

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和1967年-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可编为“57武汉,桥通天堑;6

4、67,惊世两弹;1965,牛胰岛素;1970,人造卫星。”

五、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例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 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例2.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

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废《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改总统选举法(改选举为推举,改有限任期为连选连任)。

例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 例4.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思潮的代表人物,可总结为“南张北周和二荣”,类似的还有中共建党先驱“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

例5.1927年中共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6、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

(三)

一、

写一篇好历史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拟定标题

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标题要准确、简洁又富文采,不妨拟几个标题,反复推敲,择优选用。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论文命题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再者论文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

2、组织材料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应当慎重:①要围绕主题选材。②材料要真实准确。③精心选择富有创意的材料。一份新颖材料,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④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给出的资料,对材料也要进行整理、辨析,分析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材料组织起来,才能写出文章。

3、正文写作

历史论文的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小标题;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历史事实或作者自己的立论来说明论点;论证是用理论来阐述论题,可以引经据典或自我阐述;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一篇好论文,必须做到:

① 论点明确新颖,富有创意。 ② 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倒好处。

③ 论证有力。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

④ 结论正确。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⑤ 语言风格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文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做到文字清新、简洁、准确,使人读之心中波澜起伏。

⑥ 正文写作前应拟写提纲,搞好谋篇布局。以材料为基础、观点为轴心,科学地安排文章的层次和布局,内容详尽、构思严密。

4、修改与润饰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文章的技巧,真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文章需要多次反复修改,才能定稿。修改初稿;一是对内容和布局的修改,二是对文字的加工和润饰。

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除了在写作、观点上符合题目的要求以外,还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这些要求决定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除必须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扎实历史基本功以外,还要培养自己的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做到运筹帷幄。学生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篇幅中进行写作的,这就限定了学生的思考、构思的时间,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必须掌握好写作技巧,这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落笔有神。

二、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一、解题方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

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

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说了几层含义,或材料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见解,并归纳出有几种见解。这是解题的基础。

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

(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

(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作出系统的归纳。比如:材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的观点,就要弄清观点发表者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观点的正误及其历史进步性和落后性,等等。

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如:

(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

(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

总之,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二、实战练习

【例题】(2007·湖北恩施州)据史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材料二:“即使没有苏联的威胁,我们也有必要在世界上两个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架起新的友谊桥梁…… ”

──尼克松

材料三:2006年4月18日,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胡锦涛访美期间指出,中美建交27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

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材料看出,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哪一年?从尼克松访华到两国正式建交期间,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签署并公开发表了什么文件?

(2)尼克松称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时候?美国强大后实施称霸全球的战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美国立国只有二百余年。有人说“华盛顿创造了美国历史”,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4)材料三“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二战期间中、美等26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标志是什么?现在,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试举一例说明。

(5)中美两国都善于根据本国的实际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自我调整。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遭遇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制度时,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重大战略决策?

【解题思路】本题图文并茂,又有时政材料,问题设计的面很广,综合性很强。本题是一道考查中美关系以及相关两国历史发展综合性的材料题,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中美的历史。解答本题的步骤是首先阅读材料,然后根据问题,还原历史,联系所学有关中美历史的知识进行一一回答。

【参考答案】(1)1979年。《中美联合公报》。(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或1945年以后)。杜鲁门主义。(3)本题答案不唯一,答出以下观点的任意一种即可。同意:华盛顿领导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制定了联邦宪法;1789年当选美国第一届总统;被誉为美国“国父”等。不同意:因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当时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标志着独立战争开始的枪声由来克星顿的民兵打响的;在独立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大陆军由千千万万的北美人民组成;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等都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政治家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等。(4)《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或亚太经合组织(APEC),或世界贸易组织(WTO)(答出任意一个即可)(5)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或国家调整工业)。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或实行改革开放)。

上述仅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方法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后盾。所以,要真正做到正确答题,提高得分率,还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观。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对不同类型材料题时,做到游刃有余,全面作答。

2010年中考前历史的冲刺复习

首先,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 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例如在复习中国史的第

一、 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把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作鲜明的比较,这就会从中 国史的复习牵联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

其次,中考前学生必须在掌握好基础知识之上构建知识的体系,明晰知识的 线索。一个聪明的大脑,必须能够将纷乱的知识依据一定的规律,根据自身认识事物的特点,将书本由厚变薄,运用时再由薄变厚。历史学科同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 是知识的前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考生必须而且应该把握这种关系,捋清知识的脉络。如中国近代史的复习就可以按两条清晰的知识线索贯穿起来,一 为外来列强侵华,二为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及探索,其中的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可以用这两条线将其自然地贯穿起来。这样知识的掌握将不再是孤立的、 易混淆的点和块,而是一张知识的网络体系。

第三,考生一定要在原有复习的基础上再度夯实基础,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点。中考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肯定会占有相当的比重。因 此,考生必须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知识能够做到随手拈来,运用时得心应手。中考前有着坚实的基础知识的考生定会在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处理中做到滴水不漏。

2010年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一、具体要求

1、学生不仅要记忆,而且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记准确,会灵活运用。

2、注重语言表达的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拓展

3、注重对同类知识的归类、对比与分析

4、注重时代性与正确的政治方向

5、注重同一事件的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及理解与掌握

二、历史课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练习和测试中反映出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准确(填空不会或不准、直选不对、简答写不出或不完整)

2、读图能力差(重要的人物、事件、器具分辩不清)

3、不认真读(答非所问或多答或少答)阅读材料能力差不会读(读与分析脱节,不会找中心意思、关键字词、数据等)

4、语言表述能力差

语句罗嗦书写内容太多、不精炼,不看分值,即浪费了时间又得不到高分

准确性差所写内容与材料不太吻合,范围或大或小(问的是经济方面答的是政治、经济、文化)

5、答题技巧差不了解和掌握各类题的要领,表现书写零乱、冗长。

6、错别字现象较多

要求:关键的人名、地名、文献名、会议名等不能出错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关注课标及考试方向和要求。

表现:只抓课本,埋头苦干,盲目性和随意性强。

2、不关注教材的处理

不明确各种体例的地位,一把抓或忽视辅助文。

表现:不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不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方法

3、不关注同类知识的归纳与对比分析

表现:就一个知识讲一个知识,不能把同类知识及时总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物、改革、文件、战争、科技成就、文学作品等)

4、不关注学生答题技巧的训练

错误的认为只要学生背会就行,结果学生把启示写成影响,作用写成任务,不条理的现象更不用说。

5、不关注重点知识

表现:所有的知识抓起来方法一样,没有重点一般难点之分,结果基础知识记不牢,重点知识记不准。

三、注意事项

1、重视正文,加强基础知识

2、重视辅助文,提高学习兴趣

3、重视活动课,扩大学习范围

4、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5、认真钻研课标及考纲,了解学习方向

6、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复习与巩固时的具体要求:

要求1:学生不仅要记忆,而且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记准确,会灵活运用。

要求2:注重语言表达的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拓展

要求3:注重对同类知识的归类、对比与分析

要求4:注重时代性与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求5:注重同一事件的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及理解与掌握

五、时间安排(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二月底——四月中旬 内容:

八、九年级上下册总复习

第二阶段:

四月下旬——五月上旬 内容:七年级上下册总复习

第三阶段:

五月中旬———六月上旬 内容:各类知识归类总复习

第四阶段:

六月上旬——中旬 内容:查漏补缺、综合训练

2010年中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

1.规范准确

一切努力都必须落脚于答案之中,这是取分的关键。制定答案的基本要求是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在内容 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2.细心审题

审题对问答题来说,尤其重要。能否审好题,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憎况下,审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明确要求。审题首先要明确问答题的类别和基本结构,要正确地找出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等,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和要求。第二,确定 题型。随着高考问答题综合性增强的态势,其复合性加强。审题时要根据提示项及简述、概述、说明、简析、评价等说明性文字,确定好题目类型,依此确定解题基 本思路和答题基本方法。

第三,挖掘题意。根据要求,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如1995年“建国后生产关系题”,题目涉及 回答的内容有:生产关系变革的步骤、每次变革的原因和内容及结果、理论依据等三方面。考生必须综合建国以来生产关系的三次变革来回答,但有不少考生仅答出

一、二次变革。对材料问答题,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并搞清观点与试题论证的关系。针对一题多间和分值分布的规定,搞清重点与非重点,并据此确定各部分作答的 内容和时间的分配。第四,审明材料的观点。目前来说,不少问答题是通过材料来创设答题情景的。这就需要搞清所引历史材料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材料类的论证 题,其观点。结论,多是需要考生论证的论点。否则就会文不及意,离题万里了。

3.筛选要点

在认真审题的基 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组织好史实,确定住观点。但是,问答题 的特性,并不要求全部罗列史实。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指向,对史实作认真的筛选,确定好要点。切忌不分主次的堆砌、移植史料。

4.简列提纲

中考命题的发展,是绝难碰上成题的。因此,编列好提纲,尤显重要。在明确解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可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不必详列,自己明了即可。

5.解决难点

考生对问答题的回答,深感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高度概括的方法、评论方法、理论认识。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难点和重点。

第一,关于高度概括的题目。这类题目跨度大、涉及史实多,突出“归纳、比较、概括”能力的考查。对此应按照题目指向和要求,可用把散见于教材的史实加以 筛选。提炼、运用将史实浓缩的提炼式概括法,或采用以时间顺序为纲括法,还可以用逻辑关系为主的概括法,进行概括时,力求概括精炼、全面、准确

第二,关于评论性的题目。通过提出观点和提供材料,要求给予评论,如“杨贵妃题”。历史评论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按照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 点、条件为转移,不能离开具体历史条件从抽象原则出发进行空洞评价。一般情况下,根据题目要求和历史要素,运用正确的观点,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对材料式问 答题,首先据题目的有效信息,从隐含的观点进行评论。

第三,理论认识方面的题目。这方面的要求主要包含在问答题的最高层次“说明了什么”中。目前来说,多数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隐含在题目之中。可紧扣题目要求,运用相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史论结合,去论证、示题目的结论。 6.明确问答题的基本结构

通常情况下,问答题是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四部分构成。提示项是对考生回答方式的提示, 限定项是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的规定,中心项则规定了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求答项是对回答内容和项目的规定和要求。中心项是问答题的核心部 分,提示项、限定项从属、服务于中心项,中心项决定求答项。

四大项共处于一道问答题中,但先后位置和出现的次序不定,四者相互依存、合理统一,共同服务于问答题的考查功效。

2010年中考历史备考复习建议

一、以平和的心理对待考试

考生考前紧张是正常的,考前不紧张反而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要相信,大家都紧张,别人可能比我更紧张。这样想有利于我们消除紧张情绪,做到张驰有度,以平和的心理应对考试。每天的学习要和以前一样,开“夜车”疲劳作战和提前放松都是不利于考试的。

另外,我们要坚信历史学科是开卷考试,大部分答案还是能够从课本上推敲和提取出来的,只要平时努力了,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二、建立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毕业学业考试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还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根据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间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

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画出系统联系图,其次,要掌握各重点 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要内能画出结构体系。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 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能打破教材中的单元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三、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毕业学业考试历史命题的趋势是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让中学生感知沸腾的社会生活。在剩下的短暂时间里,我们要特别关注今年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和重大历史 事件的纪念日。例如安倍晋三的中国破冰之旅,温家宝总理对日访问的融冰之旅与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关系的焦点与中日关系的前景;欧盟50年与经济全球化; 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南昌起义80周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等等。

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在梳理、确定热点焦点问题时,既要关注与历史知识直接有关的,更要重视能与当前政治联系起来的问题。

四、形成“大历史”观

中国历史本来就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中要尽量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学“活”历史,提高能 力。例如复习中国史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看到当时世界的大环境———世界资本主 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这就会从中国历史的复习联系到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文化比较和中外史结合的题目时,才能从容应对。

五、重视对图像图表的判读

历史试题的命题形式多为“提供材料、设置情境、考察能力”,这样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其中的材料就常有图像、图表、新闻图片、数据等。因此,复习时要重视对历史地图、历史插图(人物图、文物图、漫画、珍贵的历史照片)、表格等的复习训练。

六、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考生在中考中失分的一个普遍原因是忽视审题。考生在最后一段时间一定要养成细心审题、紧扣题意做题的良好习惯。不要只求速度,忽视了准确度。只有学会审 题,才能规范做答,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每一次模拟考试后,我们都要总结审题能力与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 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做试卷时,先要看清题目涉及内容的关键词,其次要把握题目涉及内容的时空范围,再次要弄清问题所问的着眼 点,即应该回答什么。在审完题后,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内容组织答案,答案的组织必须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整洁化。

七、回顾和揣摩上两年试题的特点

今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三次毕业学业考试,也是全省范围内第一次课改统考(大纲区结束)。经过前两年的尝试,命题形式已经成熟。因此前两年的毕业学业考 试试卷是最好的试卷范本,我们要结合今年考试纲要上的样题,认真揣摩前两年的试卷,找出试题的大致类型,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不要再做形式过于老套的试 题,以免劳而无功。对于平时我们疏于练习的题型,更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从中研究出解答技巧和方法,积累答题的技能。

八、精做样卷,提高效率

毕业学业考试前学生已经过了无数次的大大小小考试,久之形成不良习惯,往往不重视平时的模拟测试,做题总是马虎对付,寄希望中考时能认真做好题。实践证 明,平时马虎,中考也必然马虎。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模拟测试时,应从战术上形成高度重视的态度,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当作去认真对待。

九、做好历史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

今年的毕业学业考试延续了以往历史与政治同场开卷的方式。一提到开卷,绝大部分同学认为

,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中考政治、历史两张试卷同时分发,历史试卷满分是70分,政治80分,时间是2个小时,折算做历史试卷的时间为56分钟。命题涉及的范围是中国古代史、 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安徽历史,共有七本课本。试卷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并且还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尽管 毕业学业考试相对于过去的中考,难度系数有所降低,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想在短暂的56分钟内靠查 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够。

从以往考生情况来看,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在做试 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都难以做完,更没有时间思考能力题目和全面检查试卷。由此可见,我们要系统化和整合基础知识,须做到以下 几点:①依据考试纲要,结合教材等确定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章节顺序,有的放矢地进行梳理、整合。②实行单元内的小专题式复习方法,提高应对考试的针对 性。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归纳概括出若干个小专题,即主干知识专题,在梳理专题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一专题一训练,提高复习的实效性。③实行 模块式专题复习。在单元内小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实行仿考命题形式的模块式大专题主干知识的系统归类复习法。根据前两年的学业考试题、考试纲要、学情、时事 等方面的情况,确定若干个主干知识专题,据此归纳系统相关知识,再辅之以专题练习,这样掌握的知识更有利于考场上的发挥。④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要着重掌 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性特征。

2010年中考历史组合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

一、两种思路结合法

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运用这一方法会取得好效果。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与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 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 的现象。”这反映了: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是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19世纪的 西欧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之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影响即题干的叙述来分析比较备选项的叙述,可知①②④项叙述正确,而③项“封建 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有的历史现象,不属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题指导]本题属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类型,导致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过程中容易出现思 维障碍的因素有:①是没有读懂材料,不能获取有效信息或总结出其基本内容及特点;②是缺乏比较辨别能力;③是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认识不清,不能形成正确 认识。排除障碍可采取如下方法:①认真研读题干材料,充分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出基本内容。②将所得信息与备选项进行核对比较,从而判断出两者是否一致。 ③平时学习中要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和理解。

二、背景切入法 对于原因类多选题,我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

如: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重要原因是:①进行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②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发展迅速③大量吸收外来移民④内战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以及准确 再现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本题迷惑性大的是选项①,这是所学的“美国内战”一目中提到的知识。事实上美国领土扩张历时近一个世纪,如1898年吞并夏威夷。 西进运动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过程,且西部开发本身也是美国经济在19世纪晚期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题目要排除的是选项②,因为这时美国还是一个积极引进欧 洲剩余资本的国家。 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要求在多个选项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解此类题的思维障碍:①粗枝大 叶,不能对每一选项仔细分析;②出现知识空洞,对史实的分析和掌握不系统全面;③缺乏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排除障碍方法可采用:①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培 养知识迁移能力;②学习历史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③做此类题一定要更为小心,对所有选项都要审查,再逐步缩小包围圈。

三、参照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因此解答某些题目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这 些题目往往是完整的问句或叙述句,选项是答语。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一旁,但不盲 从于权威,再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如: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 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 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出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③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 觉醒④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答题本应依靠材料即论从史出。这段材料前面一层意思表明了拿破仑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即反映了①和③,后一层意思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故②成立,④虽然正确分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意义,但与材料无关。 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理解材料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的思维障碍有:①对材料的理解 不够,不明白这位爱国者为什么要“感谢”拿破仑,“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是什么?②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排除障碍的办法:①认真阅读材 料,提高理解能力,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②坚持论从史出。依托课本,但不照搬课本知识。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类题目的基本方 法。

四、限定语突破法

做组合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因此我要求学生解答组合题时,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要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得正确的选项。 如:美西战争与日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典型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二者相似之处有:①新殖民主义国家向老殖民主义国家挑战②战争在交战双方的国土之外进行③战争对亚太地区局势影响重大④战争加剧了美日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比较历史事件和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解答此题的着眼点是再现美西战争和日俄 战争的基本史实,然后再从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目的、性质、地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此题难度不大,用排除法可排除④, 因为美西战争时,日本刚从甲午中日战争中获利,并跻身于欧洲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之列,那时日本尚无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和美洲的实力。 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属于类比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的思维障碍是不善于发现可比项即寻找可比点。排除障碍的方法有:①纵向回顾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因、经过和结果,以便认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横向对照,尤其要从类似的方面寻找可比点。

初三历史复习方法浅谈 鲍墟一中 李欣

我教历史时间很短,今年是独立的第一次送毕业班,让我谈复习方法,我没有经验,把我是怎样做的写一写,希望和同仁们学习。

历史是一门知识点比较复杂的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难,记忆内容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又容易忘;答题也难,题能看懂,基础知识也掌握得好但是答案难做,容易失分。在中考时,文综的成绩和其他科目相比分数较低。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记忆。在总复习的时候教师应带领学生们融会贯通,将知识前后、横向、纵向联系比较,形成一个知识框架。

在今年的毕业升学复习中,我重点运用的方法就是以点带面。全面夯实基础知识。学生在复习每一单元时,先背诵每章节前的提纲,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辛丑条约》这些内容。它是对知识的最好总结,能把握好重点知识。在复习时打破课与课的局限,从历史事件的背景讲起然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科技、对下一个事件的影响,这样就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弄清楚,形成知识体系。这些要加强记忆。

其次就是专题复习融会贯通。专题打破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界限使知识贯通,这就要求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进行“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所谓“横”的联系就是要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复习,比如把发生在1861年的历史事件串联复习,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开始等;所谓“纵”的联系就是要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复习,比如对中国人民抗争史的复习就可以把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知识点连起来复习,

最后答题能力训练。答题要有规范性。这里所讲的规范性是指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我们强调在答题过程中,书写要清楚,其次是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做主观题时,也有一个小窍门:政治经济文化分析法。一个时间无外乎这几个因素构成和决定,在答题时考虑了这几个方面在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把信息补充完整,对于拿捏不准的,答题时只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写上,千万不要写错误答案。还要考虑到题的分值,6分的题我们可以回答3至4点。做题时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我们在做题时要多总结,掌握答题方法,才能提高历史成绩。

扎实基础,以本为本,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复习,融会贯通历史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初三历史总复习方法

2013-04-19 15:18:27| 分类: 教学管理 |举报|字号 订阅

初三历史总复习方法

一、讲究层次,逐步到位

复习应该多轮反复,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

第一轮:复习进度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要求细一点,落实具体一点。在复习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以达到章节过关的目的。在复习方法上,以读为主,精讲促读,认真选题,以题促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是大面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阶段。

第二轮:复习要综合,有跨度,有比较,有重点,既抓纵向线索,又抓横向联系,分门别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适当组合。在评价人物、综述事件、观点运用、材料分析等方面都要加强指导,理清线索,把点、线、面上的知识贯穿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认识。

1.以人物为“点”,贯穿相关知识,从他们的成败得失来认识历史中发展的规律。

2.以过程为“线”,纵向串连历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三次人民起义为标志的三次革命高潮形成革命不断深入、上升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反对国内封建势力和国外干涉,进行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这段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

3.以事件为“面”,从横向上把相关的历史事实组合成一个块面。如从明治维新事实组合成一个块面。根据明治维新及其前后的史实就可以看出,这时日本社会的面貌及其变化。

4.以相关的历史知识组合为“体”,比较对照,辨析异同,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中,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立体化。

这四种方法,在初三总复习阶段十分必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把好关键,又培养了能力。

第三轮:在复习中,及时总结,查漏补缺,继续巩固,训练爬坡。使教材的内容、大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掌握的要点,然后转化为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形成获得成绩的要素。这是用汗水换来的收成能否颗粒归仓的重要阶段。

二、读讲练评,环环扣紧

“读”是基础。要强调学生反复读记,多次重复,提高课本利用率,不断同遗忘作斗争。①读记的量:从章、节、目到文字、图像,从史实到史论都要求学生逐一阅读。②读记的方法:照书本读,原词原句数时数事读,划框框,圈点点,分层次读;做笔记,列表格,画图示读。③读记的目标:重点记忆,准确无误;理解记忆,左右逢源;联想记忆,举一反三。

“讲”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导”就是引,“引”就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①抓历史走向,抓前后照应,讲清历史事件始末,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过程,在某一章节了结,顺势追问反溯,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把孙中山各个时期活动加以整理,列成专题讲给学生。②抓关键、抓重点。主要是抓住“转折点”、“新阶段”、“第一次”、“开始”、“开端”、“性质”、“标志”等,如中国近现代史,课本明确指出具有转折意义的党的重要会议就有三次,都属于重点。③抓深入、抓疑点,明知故问,有意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讲”是开思路,保理解,启思维,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练”是巩固,也是应用,但是,练不可过多。可采取三种形式;一是自测训练;二是口头提问;三是统一测试。试题要利于学生理解,消化。

“评”是提高。每次练习、测试之后,都应重视讲评,质量是靠练和评得出来的。在评的过程中,主要是评出方法,评出信心,教会学生审题、解题技巧,不断自我完善。

我们需要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我们不能不了解历史,我们祖国的历史以及外国的历史,我们都需要了解。

用心去理解认真学习课本

课前,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有很多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记忆,只是将老师上课的内容记录下来,待到考试的时候才去开卷翻书,这样往往由于不熟悉知识点导致考试时间紧张。因此,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上课尽量消化知识点。

复习知识点时,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连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地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初三历史总复习经验

作者:成都列五中学 陈鹏 发表时间:2008-3-29 9:51:57 访问次数:11 当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顺应新世纪的教育要求,已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优化初三历史复习方法是实施上述要求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就初三历史总复习方法作一番初略的探讨。

一、首先明确目标

1、 明确复习范围及考点

明确范围和考点,是初三历史总复习开始阶段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近年成都市历史中考都以人教社编写的《世界历史》中的近代、现代史部分为考试范围。明确大范围后,再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来找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按时进行复习,集中精力,各个击破。一般来说,历史中考前有6—8周复习时间,我通常指导学生按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大板块进行复习。由于世界近代史学完较早,遗忘的知识较多,因此时间安排为2—3周。世界现代史却是刚刚结束的新课,所以安排时间为1—2周。最后留心下的时间为查漏补缺,综合练习。这样,通过定时定量,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3、 精心编选习题

首先,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其次,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要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及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成都市历史中考的试卷基本上都由单选题、列举题、资料分析题和问答题四种题型构成。各种题型的分数分布大致为单选题48%、列举题12%、资料分析题12%、问答题28%。一般说来,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至少要准备五套试题: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各两套,世界史综合题一套。另外,教师应做到每试必阅,每阅必详,每详必促其改之。这样,通过精练,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

4、 明确复习对象

明确复习对象,主要是因材施教,对优生多鼓励,对中下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差生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更是畏难不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教师应随时及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差生的情况,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此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一背到底,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满堂灌,搞包办代替,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把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2、 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

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可用几种方法记忆。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而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等。

3、 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把握概括归纳、分类比较、 综合分析等能力,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到复习中。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我要求学生把早期的几次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制作一个综合简表。先要求学生自己列出表中的比较项目(如时间、背景、领导阶级、简单过程、意义和影响等)。接着,再让学生根据简表思考,找出这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来(如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相同结果、领导阶级、代表人物、重要战役、重要文件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一举两得。而且通过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把知识点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化粗为精,真正做到知识过手。

4、 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在复习中,针对中考题型及一些具体题型,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如材料分析题的正确解题步骤应是:a、先浏览问题,再阅读材料,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b、认真阅读、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c、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教材;d、紧扣题意,认真作答。作答时,应注意有三种不同的回答形式:纯粹用所引材料或归纳材料观点、引用教材的观点回答、结合教材和所引材料回答。

通过上述方法,师生双方都能较好地完成复习任务,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胸有成竹,充满信心。

历史复习策略

山东 张立强

编者按:中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复习也已全面展开。如何搞好复习,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所关注。为此我们选编了一些有关中考复习的文章,以供大家分享、借鉴。

在张老师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复习的策略和记忆的方法。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复习课如何避免同新授课的简单重复;二是如何突出重点,又避免挂一漏万;三是如何避免陷入难题怪题的怪圈。 在复习课时,我们可以避免常规的做法,即教师先引领复习,学生强化训练,最后达标检测的模式,可以先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出错多的地方,通过设计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完善,然后教师重点点拨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然后再进行达标测试。

复习时,我们老师要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达成度,即让90%的学生掌握90%的内容。以这个目标来衡量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益是否达标。

一、复习课的特点

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复习课有三大特点:其一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知识面,落实高层次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复习方法须有新颖性,不能老调重弹,把复习课上为重复课。复习课教师要善于标新立异,给学生施以新异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其三,复习课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详略得当,讲清重点、难点和缺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二、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研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以纲为纲,这个纲是指以《考试说明》为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紧扣《课程标准》,要深入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对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考试内容,排除考试要求以外的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三、从历年中考历史试题谈历史复习

从历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分析看,难度较大的题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并不大,试题一般为易、中、难的题目比例为3:5:2,从试题的难易程度来看,在历史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要只顾偏题怪题,容易好高骛远,考试时难题答不全,容易题失分率太高,中考历史试题逐渐从客观性试题向主观性试题转化,在搞好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要只强调答案有几条,只要把要点答全即可,查阅近2~3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今年一般不再考,对此,教师要掌握近几年中考信息、试题题型,复习时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历史复习过程中学科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它是对教材的进一步熟悉和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记忆,考前复习的读,立足点要高,仔细全面。读目录(章节目录),读子目,读关键词句、注释、插图、习题、大事年表。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对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做出标记,选读的内容是复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选读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有效措施。

2.培养学生的记忆方法。历史知识头绪繁多,课时有限,记忆困难,而教师的授课时数又是有限的。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牢固扎实,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八种方法:①字头浓缩记忆法。就是将每句话的字头按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字头浓缩法在识记中形成整体知识结构的缩影,特别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清朝世系。可将努尔哈赤、皇太极、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又如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政派别先后为: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等。浓缩为:“大鸡鸭、热都拿”,派别次序无人再错。字头浓缩法简单易学,方便好用,既提高兴趣,又便于记忆。所以在历史知识的记忆中应不拘一格地发挥它的作用。②歌谣记忆法。③地理方位记忆法。④谐音记忆法。⑤特征记忆法。⑥排列顺序记忆法。⑦触点联想记忆法。⑧列表图示记忆法。

3.培养学生构建历史学科体系的能力。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由历史知识,历史线索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它反映历史概念的相互联系,历史运动过程,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首先从知识要素开始。知识要素是最基本的单位,知识点由若干个知识要素构成。以《南京条约》为例,《南京条约》是一个知识点,那么,条约签订时间、地点、性质、内容、危害,就是知识要素。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标准连缀而成的知识链,每个知识点都是知识链上的一环,如《南京条约》与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他不平等条约构成一个知识链。而若干个知识链构成一个知识面,若干个知识面构成知识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知识要素—知识点—知识链—知识面—知识体系。如以中国旧民主主义时期为例,由“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个知识面构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整的知识体系。

屈辱史分为四条知识链:①《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②发动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镇压革命,帝国主义帮助清政府绞杀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干涉辛亥革命,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支持段祺瑞“武力统一”;④霸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五、正确处理历史复习中的三大关系

1.重点、难点与知识面的关系

复习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在复习中只注意“点”而不注意面,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点面把握,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须做到下列两个方面:

①注意复习的广度。对教科书上的每一知识点应逐一学习,特别要重视那些易为人们所忽视的所谓“非重点内容”。在单元复习结束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用列表或图示的方法列出该单元的知识结构网络。②注意对重点的复习和难点的突破。为切实提高复习效率,应在照顾全面的同时,必须克服事无巨细平均用力的做法,高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突出重点,必须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觉去剖析某个重点,不遗余力地讲深挖透,直至揭示其内核和本质。而达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必然突破、包围重点难点,这也是历史学科特点本身所决定的。

2.教与学的关系

中考复习既要有教师的积极性,也要有学生的积极性;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调控职能,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使教与学始终能够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在教的同时,要加强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要求教师:①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机械地单纯接受教师的灌输为主动地探究未知的历史问题的本质,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习行为②对学徒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采章节复习、单元复习法。

3.讲、练、评的关系

讲、练、评是复习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总复习阶段由于历史科内容广,复习任务重,课时紧,讲课往往犯“满堂灌”的毛病。而强化训练往往陷入“题海的误区”,对于大量的练习,有些教师只是将参考答看似增大了复习课的密度,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提倡:

①精讲。没有教师的释疑,就没有质量的提高。讲授法仍是教师在课堂上处理教材的主要形式,但决不是泛泛地重复教材,而应力争讲出新意,提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把力用在刀刃上,开思路,促理解,启思维,供范例,达到消化教材,深化教材,理解教材之案,公布出来,让学生自己核对,这三种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因“满堂灌”的讲课方法,目的。

②精练。“练”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教学成效,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练”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精讲有机结合,但是“练”要适度,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求质不求量,切忌次数频繁,题海战术,猜题押宝,抄题拼卷,无章无序,无计划,无目标的考试。

③认真批改,精心讲评。有经验的老师越来越重视考试后的讲评,一次高质量的讲评课,其效益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书面练习。要求教师:准备要充分。每次考试后,教师应认真地出考试分析,对不同内容、不同题型、不同层次能力要求和不同解题方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普遍问题、个别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都要登记造册,知其进退,因材施教。讲评要及时,重点归纳考试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剖析导致错误的根源,教给纠正和克服失误的对策,评评时不能简单地对答案,应力争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纵横联系,举一反三,深化复习。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状况有机地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六、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技巧和方法范文第5篇

西畴县逸夫中学-----杨宗粉

【摘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须:打好词汇量基础;熟练记住单词;熟练使用简单句;加强听力训练,;书写规范,促进写作;注重听、说、读能力的同步发展;重视课外练习。注重学生平时的单词拼写与组句能力,提醒学生积累常用表达方式,要求阅读背诵精彩段落,同时教师要利用教材话题资源,结合多种训练与评价方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强化写作专项指导,使学生养成英语书面表达的习惯,最终达到英语作为语言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写作技巧;词汇量;写作方法 ;单词拼写 组句能力; 阅读背诵 ;常用表达方式

听说读写是构成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要求较高的是“写”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学生“写”的技能提出了明确目标 对于我们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英语写作非常困难。尤其在每一次的英语考试中,英语写作题型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占到15-20分左右,可见写作在英语考题中占的比例还是较大的。 但一提起写作学生们就犯愁,甚至一字不写,有的干脆放弃。写一篇像样的英语作文多80%的学生来说是“难于上青天”。针对这种现象来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一、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现状

1.词汇量太少

词汇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要写好一篇作文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以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因而在写作时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出现的问题往往有拼写错误,影响理解;词语误用,表达不准确;某一词语反复使用,语言表达缺乏变式,文章显得单调乏味;文章中出现大量“造词”,让人看了啼笑皆非等。

语法规则和句型句式是英语写作涉及的另一基本要素。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大错”又多半是由语法错误引起的,学生在写作中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含义不清等情况屡见不鲜,Chinese English现象更是不乏其中,所以词汇量和语法问题是中学生英语写作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词汇错误较多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中式英语Chinglish :如There are many people would like to go on a vacation. I by bike to school every day.

2、词汇错误:错别字、近义词混淆、词性误用

3、词组、句型使用不正确,缺乏重点句型的使用:如I spent one hour to read the book yesterday.

4、时态、语态、人称把握不正确(审题不正确)。思维模式总是先汉语,后转化为英语,可能他想到了句子该怎样写,句型也知道的,但却有个别单词不会。如:“对我来说学英语是困难的”这个句子可能他想到了,句子结构“it is+adj for sb to do sth”也知道,但里面的形容词difficult不会写,导致句子表达含糊,以至于整篇文章错词百出,面目全非。

3.写出的长句达不到表达效果

一般的英语应试作文,总会给出汉语提示,学生写作也是从提示上入手,有的提示意思较长,所以学生写的时候会直接翻译,但对太长的句子又没有驾驭的能力,导致整个句子错误。

4.听力较弱影响写作能力

我们所面临的是一群农村学生,他们没有特别好的条件练习听力,每次的练习时间仅仅是每节英语课上,听听力的时间是在太少。有位作家说过:“不写没有读过的语言,不读没有说

的语言,不说没有听过的语言”。很明显,通过听的渠道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在英语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听不来也就写不上。

5.单词书写不规范,卷面书写较乱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格式、大小写、标点,书写不规范:句首字母大写不注意,使用从句时不会使用标点、大小写等)。如:After he went back home. He cooked supper.,考试时把单词写整齐的很少,学生普遍认为只要把单词写正确就可以得分,虽然觉得自己写的作文还可以,但卷子发下之后却没有得到期望的分数,而有的同学写作能力较差但书写整齐,写作得分也不是很低。

二、提高写作的方法 1.词汇的积累

初中学生在阅读理方面最大的障碍就是词汇量的缺乏,而扩大词汇量绝非死记硬背就能做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接触各种不同体裁的英语文章,利用“在句中记,在文中记”的方法来积累词汇。因此我们指导学生依据英语报刊的特点,按栏目、话题、题材、体裁归类收集常用词,将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汇积累到单词本子上,查字典写例句,初步学会这些单词的运用,放在身边,利用零散时间反复记忆,加强印象。

同时拟定时以单选、完型、阅读等形式考察学生对这些单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和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大家学习词汇的热情。不过,由于课程的时间安排问题,测试的工作开展较少,这也是实验工作中的一个不足。

2.熟练记住单词

( 1.) 巩固单词拼写,培养组句能力。 词汇匮乏是妨碍英语写作的最大障碍之一,有话想说,无词可写是大部分学生的苦恼。因此,我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听写、默写、循环记忆单词,掌握巩固词汇。还要求学生给出与单词有关的同义、近义、反义和词形相似的词,使词汇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复现。如:反义词appear/disappear, crowded/uncrowded, polite/impolite/rude. 词形相似的词except/expect, chance/change/challenge. 还以某一词为中心,写出该词的不同形式或词性,组成典型的句型,从而不断丰富词汇和句型。如拼写单词die 时,不但要写出其过去式过去分词died,而且要写出其他词性(death, dead, dying), 再分别组句,如:The old man died two years ago. He has been dead for two years. His death made his dog very sad. It is dying.又如写到易混淆的词pay, spend, cost, take 时,可以多种方式表达句意。He paid 20 yuan for the book. He spent 20 yuan on the book. He spent 20 yuan buying the book. The book cost him 20 yuan. It takes him 20 minutes to read the book every day.等等。这样,通过大量的词汇练习不仅仅能有效地积累词汇,还为组句打下了基础,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为学生正确使用词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这些机械操练虽然枯燥,但很有必要,它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在词句落实的基础上,可向学生提出稍高的要求,如写出高质量的句子: What a happy family I have ! (I have a happy family.) The story is so interesting that everyone likes it.( The story is very interesting. Everyone likes it. ) He didn’t come to school, because he was ill. (He was ill. He didn’t come to school.) I am good at not only English but also math.(I am good at English and I am good at math ,too. )(

2、) 阅读背诵精彩段落,围绕单元话题设计书面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

熟练记住每一话题的单词。熟记单词后让他们能够熟练的运用,能够把重点单词用来造句。然后熟记词组,特别是能够熟练的运用词组,能够用词组熟练造句。用词组和单词连成简单句,只要学生将句子表达清楚,语意连贯,就是一篇好的英语文章。 3.熟练使用简单句

简单句对学生来说相对好掌握些,可以要求学生们能够熟练划分主语、谓语、宾语。 正确掌握并列连词andutor等词。在写作中要求学生不能随意发挥,也不能逐字逐句的翻译所给的文章,要求学生能抓住题中所给的条件,只要考生能将题中所给的要点全部表达清楚,而没有遗漏,在写作中并且注意到语言的连贯,那么就是一篇很好的英语文章。

4.加强听力训练,促进写作

目前英语听力教材使用的具体做法是:事先提出每课生词,教师领读几遍。排除生词障碍后,第一遍学生主让学生在课后反复听课文内容,并逐字逐句写下。每周星期五布置,星期一用课堂时间,教师将该文念

一、二遍,让学生听写,教师收上来查阅,加以评讲。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表达能力。

5.书写规范,促进写作

关于书写的卷面整洁与否,字体如何,是老生常谈话题。可是由于印象分数的一分半分之差,很可能影响一生。在此处丢分纯属不值得,这也是笔者把它放在第一位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写好匀笔斜体行书,注意连写,以及文面美观。可以采用出专刊的形式,让全班同学都参加英语书法评比,从而激发学生练习英语书写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综上所述,在英语写作中听、说、读、写应同步发展。写作是一种语言输出形式,只有语言输入大于语言输出,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英语写作训练作为英语综合能力训练之一,是与英语的听说读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必须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比如笔者实施多年的“五分钟课前训练”:在上正课前五分钟里,要学生用英语讲述一个故事(积累素材);或者课前朗读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让大家课后模仿;或者就大家平时关心的话题写一个发言稿或演讲稿进行课前发言;或者让学生自立主题,围绕自己喜欢的主题写一段话。这种课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美国作家舒伯特指出:“Reading is writing”,即:阅读能够促进写作,因为对学生而言,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认识大多是从书本上获得,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思想,也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You ought to read very carefully. Not only very carefully,but also aloud,and that again and again till you know the passage by heart and write it as if it were your own.” 这就清楚地说明了熟读成诵对写作是多么重要。所以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大量读书,它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对写作固然重要,但其它形式写作训练同样不可忽视,英语写作实践是英语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的“中介”。英语写作要突出实践,正如学习游泳一样,写作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课外练笔是课堂写作训练最有益的补充,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仅靠课堂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够的。作文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才能掌握并且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能,而且写作技能只有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和完善。

此外,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大量的练习。可见,课外练笔非常必要,应该给予重视。课外练笔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让学生写英语日记、写英语周记,教师也可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贴近生活的时尚话题,如奥运会、环境保护等,让学生在课外习作。

总之,学生要提高写作能力应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进行,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实践,努力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和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技巧和方法范文第6篇

1.心理建设:

许多人看到了合意的女孩,总有追求的欲望,到了最后又总是会追不成。也许那些人会说自己胆子小,也有的人说再等一下,过几天再追。

事实上这些〞再等一下〞,或是〞不敢〞的想法正是追求女友的大敌,要知道,在这个年头,想要等女孩子自己送上门来,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人帅或是有钱,否则这种从天而降的好事,最好是想都别想。

那么照这么说,女友要怎么追?其实也不会十分的困难,要知道,其实大部分的女性都十分的可怜,她们在社会道德的约束下,多半只能等男人来追,今天她要是放弃了你的追求,她们也会担心下次还有人来追还要等多久?

对于女性而言,这其实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实。在另一个角度来说,有的人怕会失败,会被他人耻笑,这也不是问题。想一想,要是说你自己不去大嘴巴,她还敢到处说她被某某人追,但是自己不喜欢等等的话,无异于自绝生路。

今天她到处乱说,他曰还有谁敢去追她?

谁都怕成为她口中的白痴,我以前就有认识一个女生,班上有人来追她竟然四面招摇,结果没有人耻笑那个男的,反而那个女生到了大四时还没有人要追,人老了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又那来的及呢?

所以大家也不要怕会成为人家的笑柄,只要你不说,又有谁会知道你的追求失败呢?而且,失败不可耻,胆小怕事才真的永远无法追到自己所喜欢的女孩!

而且,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在等着你呢?也有的人嫌自己长的不好看,这也不像是个问题,不好看的人只是追不到小女生而已;有些长不大的女生总是把男人的好看与否当成最主要的选择条件,对于这种女性,她迟早会出问题的。

想想看,大帅哥当然是人见人爱,到了她老的时后,年老色衰时,她那留的住看她美貌而追求她的男人呢?

不去试一下,怎么知道她不会喜欢你?反正当成死定了,试试无妨的心理去看一下,说不定还会成功也不一定,总是比中发票的机会大吧!

所以说,也不要怕失败,反正就算是失败了,也没人知道,去试看看总是好的。但是可千万不要整天东追一个西追一个,那么我就罪过大了哦。

不过,也千万不要老是成天想着要去追大美女,那种人天天有人追,不是一般人追的到的。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有的大美女要的只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好男人,不管他长的好看与否,自然是有可能会喜欢上平凡的男仕,也许你就是她所期待的类型,但是呢,不去试看看怎么知道?

说了这么多,只是要大家先抛开心理的障碍,但是若是说自己一无所长,又凭什么人家要喜欢你?

就算是一时追到也无法长久保有,所以说自己要适当的充实自己是必要的。

充实自己不是要你去学东学西,主要的是要让自己能适当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行有余力再去学些别的也不迟,何况,又不是为了要追女生才去学些东西?不过,人要活的有价值,总是要有些长处的吧!

2.前置作业:

首先,大家要有个体认,那就是要如何选定对象。选定对象应要有诚意,不要抱定玩玩就走的心态,同样的,也要事先考虑个性的匹配问题,以避免他曰还要有分手的困扰,然而这是见人见智的,只要双方觉得满意,再多的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

自己已选好目标了之后,再来要面对的就是要如何先获取她的注意力了,下面提供数点参考意见:

a.无论是多么细微的小事,只要是与她相关的,都必需强调:

与女性交谈时,首先可以发觉到,如果自己与她有共同点,那这位女性便会立即对你表示好感,此时她会缓和拘束的表情,且谈话时也会表现出亲蜜感。发现有共同点时会产生亲切感并不是只有女性才会有这种表现,男性也同样会有,只是在女性身上特别显著而己。

女性对于形成命运的事物十分敏感,在芸芸众生之中,仅你和她有相同点的话,她会觉得神秘,会闻到命运的气息,是以会对你有特殊的好感。所以你必需强调自己与她的相同和相似点。

b.女性欣赏的是男性谈话的风采,而不是谈话的内容:

通常女生对一个男性的评价,多是建立在模糊、大概的印象判断上,而不是作客观、详尽的分析。譬如,女性难得说的出:这个人眼睛大、头额宽..等等的事,却容易作「好人」「温柔亲切的人」一类的评语;

对态度的评价也是如此,「热忱」「开朗」「老实」..等等,将重点摆在说话异性的音调或是动作上,这也是女性的特征。

所以,有人总认为自己的口才迟钝、无话可说,而烦恼于不能吸引女性的注意力。实则与其消极的目卑自叹,不如积极地谈些自己的工作或拿手的专长,并且比手划脚一番,那么女性尽管不甚明了你的谈话内容,也会瞪大眼睛欣赏你的谈话风采,继而接纳你的言语,甚至重新评估你的确「不同凡响」,而立即表现出亲切的态度呢!

所以要是你认为自己不会说话,也不要灰心,女生看的是你的风采,而少注意你的内容。

c.拥有共同的目标与目的,是打开她心房的第一步:

让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与目的,十分容易让她有两人是命运共同体的假象,这也是许多花花公子常用的招数。此种现象在大公司里十分常见,像老板和秘书由于两个人要共同面对外界的事件,所以也特别容易发生感情。

其实,自己也可以想一下,现在你和你同学,要是一起为同一件工作而努力时,是不是会比较亲近呢?

同样的,要是能有机会能和她共同解决问题,或是在想法上能站在她那一边的话,必然能立刻拉近与她之间的距离!

同理,在说话上也是一样,与其说〞我和妳〞就不如说〞我们〞来的好了。再引伸下去,有的时后,自己要是犯了什么错或是一些让人知道也无伤的小秘密也可以让她知道,当然,要说的好像你只对她一个人说似的,那么由于两人享有共同的秘密,也十分容易拉近双方的距离;或是说两个人一起犯了些小错而不让人知道的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哦。

d.交谈时,要避免问〞是/否〞来回答的问题:

有的人,在刚见面时,总是谈没有几句就没话讲了。仔细想一下,许多人都是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老问一些〞是〞或〞不是〞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嗯,像是说,你问她:「妳看不看电影呢?」就不如问她:「妳平常有那些休闲活动呢?」来的好。因为每一回她只要说〞是〞或〞不是〞就可回答的话,那么两人的谈话不是一下子就结束了吗?

e.与女生交谈时,必须注意一些不可重复提出的忌讳语句:

女生容易受到暗示的程度比男性强,对于男性觉得不在乎的重复语句,在无意识中,还是会左右女性的想法。

譬如说,某位女性要是自己觉得自己皮肤黑,那么你要是老是在讲别人的皮肤怎样不好的话,会让她误以为你在嫌她,这是刚开始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的。

d.称赞女性的技巧:

我想,大家也知道,要想去追一个女孩子,总免不了要称赞她几句,然而就是有人称赞的让女性受用,有的人却马屁会拍到马脚上。

要称赞女性,一定要提出〞具体的〞所在,怎么说呢,像是你要赞美一个女性有多漂亮,不能说〞妳好漂亮呀〞,而是要明白的指出:〞妳的皮肤好好哟!〞或是〞妳的眼睛好有灵性啊!〞等的,要言之有〞物〞,要明白的表示她好的地方,否则容易让人产生在拍马屁的错觉,那么称赞她所应有的效益就不好了。

或是也可以换一个方式说:〞大家都觉得妳好漂亮哦〞一类的,利用别人的言语〞大家都说〞来称赞,那么女性容易觉得这不是恭维,而是真实的。

e.身体的无意碰触,是增进彼此感情的好方法:

在刚认识的时后,我想大家都有经验,就是人与人的身体距离比较远,一方面是不熟,在另一方面也是人类行为的特性,对不熟的人会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不仅是心理上如此,在外在的表现也是如此。所以说,当两个人谈话谈的十分愉快,而在肢体上有〞不经意〞的碰触时,能在潜意识里增进彼此的距离。

当然,这个要用的有技巧,否则易让人有〞侵犯〞的感觉,但是反过来说,这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所以说,为何在交女友之初,大家老想到要如何牵到她的手是一样的道理,能有身体上的接触,则更能增进彼此感情。

上一篇:大四年度总结范文下一篇:电子档案管理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