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论文范文

2023-10-16

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发展智慧旅游正逢其时,大有潜力。充分捕捉机遇,清晰思路,谋划策略,应该成为哈尔滨当下的选择。为此应制定包括集成发展策略、全产业链策略、多渠道融资策略、人本化策略和均衡发展的系列策略。

关键词:哈尔滨;智慧旅游;策略

智慧旅游就是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挖掘等技术应用于游客公共信息服务、旅游行业管理、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推动旅游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开发,并服务于游客、市民、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等面向未来的新型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是旅游业现代化转向的导航器,是通往可持续增长道路的领路者,是旅游领域内的一次关于科学技术、产业经济和管理制度的“革命”,可见其价值非常重大。

一、智慧旅游开发面临的机遇分析

1.大数据时代正在兴起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可佩带”计算设备的出现,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根据IDC监测,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总共拥有35ZB的数据量,相较于2010年,数据量将增长近30倍。全球大数据市场2015年将达到170亿美元规模,市场发展前景巨大。大数据时代已经不是预言,而是人类正在走进的现实。

2.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支撑已经具备条件

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作为智慧旅游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其设备等硬件设施,还是其技术等软件功能均已经具备条件,保障了智慧旅游的建设。

3.移动终端发展迅猛,居民对移动终端的保有量也加速增长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发展,为智慧旅游提供了强劲的硬件支撑。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对移动终端的拥有量也迅猛增长,2012年智能手机和平板保有量为3.6亿部,2013年为5.8亿部,截至2014年5月为6.8亿,以每年60%~80%的增长率迅猛发展。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倒逼政府和企业提高城市和旅游服务智慧化程度,也刺激智能移动终端蓬勃发展。

4.政策环境日益优化,为智慧旅游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首先提到了优先主题设计智慧旅游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其中提出“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这表明旅游信息服务政策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旅游局制定了“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宣传主题,将围绕该主题加快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运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和景区门票预订系统。2014年又被称为是智慧旅游重点发展的元年。

二、哈尔滨智慧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1.哈尔滨市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2013年哈尔滨市被列为全国首批20个“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之一。通过示范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哈尔滨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应用体系的建设,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将城市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2月,哈尔滨市成立智慧城市科学研究院,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保障,智慧城市的打造为智慧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云涌规划”,打造“中国云谷”

哈尔滨市制定了哈尔滨市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云涌规划”)。其指导思想是将云计算作为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突破口,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园区支撑为主要推进手段,以哈南工业新城和科技创新城为主要载体,加快实施“云涌规划”,打造“中国云谷”,建设江南、江北两个基地,促进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云计算产业快速集聚,努力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国家级重要云计算产业基地之一。

3.科技实力较强,人才优势明显

哈尔滨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有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哈工大在海量数据存储与索引、分布式计算、数据挖掘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9所是全国唯一的电子传感器研究所,有280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还有哈工大、哈工程工等高等院校49所,在校生约48万人,每年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达到2万人以上。

三、哈尔滨发展智慧旅游的策略

智慧旅游建设要坚持“政府、智慧旅游的经营者、智慧旅游服务提供者”三方主体协同运作共同营造智慧旅游健康生态环境。政府作为智慧旅游的牵头组织者,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实现集成服务系统,构建以产业链发展为核心的智慧旅游体系;多渠道破解资金瓶颈,为发展提供保障。

1.实施集成发展策略

要抓紧对哈尔滨智慧旅游发展规划进行审定,以期以规划统筹智慧旅游的发展。政府在发展“智慧旅游”之前,要在国家政策层面给出的大的框架指导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制定一个定制的、个性化的地方智慧旅游发展路线图。现阶段政府在管理和协调整合资源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旅游企业和服务厂商的作用不可或缺,要让旅游企业成为信息化的主导力量,让智慧旅游服务厂商成为智慧旅游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而构建三足鼎立的集成服务格局。为此,政府要在如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企业做好引导服务。吸引国内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团购服务平台和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来哈发展,带动哈尔滨旅游资源和涉旅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二是引导更多智慧旅游服务厂商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云服务厂商、软硬件信息化企业、运营商。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把门户网站、传媒企业等传统行业引入到智慧旅游建设。

2.构建全产业链策略

智慧旅游不仅拥有产业融合、产业对接、产业跨越的功能,而且成熟的“智慧旅游”体系最终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中,不仅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产业的这些环节,还包括新型的智慧旅游规划、设计公司,智慧旅游软件及硬件服务提供者、运营商,用于旅游方面物联网的传感器设备和技术的服务商,包括酒店智能门禁系统、景区容量感应系统、手机加载RFID芯片等技术服务企业,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和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旅游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者,景区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商,下一代通信网络服务商,高性能信息处理和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的提供商,GPS导航技术、大数据服务提供者,虚拟技术提供商等等。从而以智慧旅游产业链的完善推动哈尔滨旅游产业发展,拉动哈尔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哈尔滨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发展。

3.推行多渠道融资策略

对于大量资金的筹措,可以拓展思路,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地协力解决。一是经济效益小,但社会价值较大,并能给本地旅游带来较大增长的项目,可以考虑由政府独自投资。二是对于经济效益与投资基本持平的项目,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三是对于经济效益大于投资成本的智慧旅游项目,可以完全由企业来投资完成;四是相关服务企业可尝试先为景区进行智慧旅游建设,景区再分期付款;而且企业可以尝试在为景区免费提供的导览、导游等智慧旅游系统中插入广告之类的信息,以此来实现盈利,双方互惠互利。

4.实现人本化策略

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的,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注重游客的需求,注重游客的体验”是“智慧旅游”建设的核心,也是“智慧旅游”最终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智慧旅游”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其实践的切入点和核心价值都是“游客互动体验”。也就是说,要站在游客的需求角度来提供服务,为游客提供更细致、贴心的服务,让游客的游览过程更加便捷,提升游客的游览品质,提高旅游者游前、游中、游后的整体满意度,使旅游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5.实行均衡发展策略

首先,处理好“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慧城市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条件,而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重要分支,智慧旅游的建设会成为智慧城市的形象展示和载体支撑,二者的发展相互借力,相得益彰。为此地方政府要协调和利用好二者关系,一方面,要发挥引导、协调、对接作用,使两者之间能尽可能地实现各种要素共享,另一方面,借助旅游本身固有的“文化传播”特质和“智慧旅游”信息化传播的高效率来做好“智慧城市”的宣传和营销。

其次,处理好借鉴外部力量和发展本地企业关系

在智慧旅游规划中,要注重地方产业链的培育,借发展“智慧旅游”之机,寻求地方经济的整体崛起。为此,地方政府在组织智慧旅游建设时,既要考虑国内一流的智慧旅游服务商,也要考虑本地旅游信息化厂商的培育,通过智慧旅游建设来带动本地信息化企业的发展,并借助本地化服务来实现智慧旅游的持续运营。

再次,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性化服务的关系

在发展和建设“智慧旅游”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参与智慧旅游建设更多的是打着“智慧旅游”的旗号,去做一些迎合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发和销售的商业经营。因此“旅游智慧化”很容易就演变成“旅游设备化”或者“旅游机械化”,陷入智慧旅游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误区。而事实上,智慧旅游发展的终极目的是通过高科技技术设备的支持和新技术的应用来达到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感知体验的需求,因此同样需要关注旅游者的感受和体验,为旅游者提供便捷、细微、个性化的情感服务。智慧景区,应是人本关怀、技术支撑和精细服务的协同。用科技的手段研究人,用科技的手段适应人,用科技的手段服务人,创造尖端科技与深厚感情相结合的科技化人文景区。紧密结合智慧手段,创造全程式、跟随式、互动式、即时式、挖掘式、私密式的旅游服务体系,以无限的智慧提供无限的服务。

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冠疫情是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对中国旅游业冲击最大的一次行业危机。面对此次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的全球性灾害,找准未来旅游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是当前国内旅游业整体提升转型的关键。本文就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实际影响分析入手,对国内旅游发展特点进行总结,对未来文旅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预判。

关键词:新冠疫情;景点免费游;内循环经济

1 新冠疫情对国内旅游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作为我国新型支柱产业之一,在“十三五”期间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推动区域振兴发展的新动力和扶贫开发的新战场。根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每年平均增长13.8%,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5.0%,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服务人员达5430万之多,旅游扶贫惠及城市和乡村人口4375万左右。

自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保守估计全年将会减少三分之一的旅游消费总量。全国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3.7%的旅游企业宣布破产和注销,全国保守估计旅游失业人口占行业总数达27.4%。但随着湖北率先推出A级景区免费游和内循环经济的加快推动,复苏迹象明显。截至2020年9月10日,我国共有三个省的多个地市推出A级景區免费游的政策,各地尤其是湖北知名景区出现门票预约告罄,天天爆满的现象。

2 新冠疫情下国内旅游发展的特点

2.1 旅游发展总量持续增长和国民旅游意识进一步增强

现在的旅游发展总量和2003年非典期间不是一个级别,是近百倍的差距,而且随着内循环经济对旅游产业的依赖,总量近期还会持续增长。现在中国人的出游意识大大改观,年出游次数由2003年2.7次上升到2019年15.6次,受疫情影响造成的封闭心理,以及原先每年的过亿的出境旅游总量国内消化,都会刺激今年人均出游次数的增加。

2.2 旅游消费主体发生变化

现在国内游客主体不再是2003年的以“50后”和“60后”为主,根据去哪儿网和驴妈妈网等旅游OTA对2019年游客大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1979年以后出生的游客占国内游客总数的73%,女性游客占61%,家庭游客占53%(亲子游),71%的出行由年龄在25-45岁的女性决定,75%的消费是“80后”和“90后”完成,其消费指数是“70后”的1.7倍,“60后”的3.2倍。旅游已经进入不是谁有钱谁旅游的时代,而是跟谁出游到哪出游的时代,“80后”和“90后”旅游意识更强。

2.3 出游目的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亲子游、度假游、周边休闲游成为主流,已经慢慢开始取代以往的观光游、景点游,出游目的出现质的变化。游客越来越青睐主题IP文旅项目,从最近湖北免费游各主要文旅IP景区预约火爆可以明显看出。

综上所述,从长期来看,旅游已经逐渐成为民众的刚需,且不会因为新冠疫情冲击而改变。

3 新冠疫情下国内文旅发展的趋势

3.1 国内文旅产业将进一步爆发,持续5-10年以上

从国家大力提倡夜游经济到新冠疫情下的地摊经济,再到内循环发展模式,可以预见文旅产业是现阶段保民生促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随着全球化新冠疫情的发展现状和中国所处经济环境变化,都会持续推动国内文旅产业迅猛发展。

3.2 文旅产业提档升级迫在眉睫

从目前国内旅游发展的特点来看,国内旅游景区和文旅项目已经开始明显出现两极分化,优质景区景点和文旅项目更加火爆,品质较差和毫无特色的无人问津。这就从产业内部激发变革和提档升级的动力,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旅游品质已是行业内普遍共识。

3.3 文旅产业新业态和创意IP项目将不断出现

随着“80后”和“90后”逐渐成为国内游的主力军,作为享受改革开放幸福生活的新一代,也是受到国内高等教育比例最高的一代,必然对旅游品质和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将促使国内文旅产业从量变开始向质变进一步转化,各种文旅新业态和创意IP项目将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申军波,徐彤,陆明明,等.疫情冲击下旅游业应对策略与后疫情时期发展趋势[J].宏观经济管理,2020,(08):55-60.

[3]周磊.要开门迎客,更要宾至如归[N].湖北日报,2020-08-12(08).

[4]邹蕴涵.国内国际双循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必然选择[J].经济,2020,(09):28-31.

[5]疫情观察:中国酒店及旅游行业复苏展望报告2020年[A].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第3期)[C].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20:41.

[6]杨翠红,陈锡康.SARS对我国消费的影响程度分析[J].管理评论,2003,(04):13-17+63.

[7]艾丹.这份邀约是爱与信心的表达[N].湖北日报,2020-08-11(05).

[8]程实,钱智俊,高欣弘.新基建:数字经济时代畅通“双循环”的关键[N].第一财经日报,2020-09-02(A11).

[9]翟燕霞,石培华,陆明明.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与振兴路径[J/OL].开放导报,1-9[2020-09-16].https://doi.org/10.19625/j.cnki.cn44-1338/f.20200623.001.

[10]钱建农.后疫情时代的文旅变局[J].旅游学刊,2020,35(08):3-5.

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论文范文第3篇

2021年11月18日上午,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应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邀请进行交流工作,并召开了贵州省扶贫基金会黔南项目座谈交流工作会议。

参加座谈会议的有黔南州政协原主席、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党支部书记胡品荣,黔南州农业农村局农业现代化专班副班长韦明武,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会长罗继永,黔南州國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杨杨,中国银行黔南州支行原副行长、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金融服务部部长张杰,贵州省扶贫基金会黔南州办事处主任陈寰,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副会长杨黔山、莫廷霞,顾问高恒邦,秘书长罗海英等12人。

座谈会上,贵州省扶贫基金会黔南州办事处主任陈寰介绍了贵州省扶贫基金相关情况;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会长罗继永介绍了黔南州农业产业协会目前工作情况及开展的项目;与会人员针对农业项目、农特产品、乡村振兴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目前,贵州省扶贫基金会黔南州办事处已经挂牌成立,将搭建集线上线下为一体的销售平台,不断铺开基层网络,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消费助农的方式,帮助黔南优质的农特产品走出去。

黔南州政协原主席、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党支部书记胡品荣作总结讲话。他希望黔南州农业产业能够借助贵州省扶贫基金会搭建的平台,让黔南优质的农特产品走出去,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座谈会后,贵州省扶贫基金会授予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扶贫爱心单位”牌匾。

贵州日报驻黔南记者站、黔南热线等媒体记者参加座谈会议并宣传报道。

( 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供稿)

(责任编辑:刘占行)

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服务业尤其高端服务业出现了向大城市或城市群集聚发展的趋势,特大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发展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高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加快产业链的重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会深化细化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人口城镇化,同时也促进了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形成。

关键词:城镇化 高端服务业 案例 启示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成功的城镇化进程,首先要有就业,而且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服务业尤其高端服务业出现了向大城市或城市群集聚发展的趋势,特大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发展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高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加快产业链的重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会深化细化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人口城镇化,同时也促进了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形成。

一、城镇化进程中国内外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成功案例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必然伴随着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国内外在此方面有许多典型案例和成功的经验。从国内来讲,深圳在城镇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已消灭了农村人口,所属行政区域人口全部市民化。同时,深圳高新技术的引领、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极大加快了高端人才的就业。2010—2015年,五年来累计新增就业人口47.38万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92%以上,城市等级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五年来,深圳累计认定高层次专业人才4620人,累计引进留学人员6万人,建立了24个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创新实践基地228家。全市技能人才在总量已达269万人。同时,深圳这座一向被认为缺少大学的城市,将在未来几年内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中外合作大学数量最多、水平最高、世界级的高等教育集聚区。计划筹建十所世界级顶尖大学,数万名学生入学,以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为举办主体,以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重点领域,形成一个国际大学园。这里有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工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等,还将引进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国际太空学院、华盛顿大学、墨尔本大学、华南师大分校、同济大学分校、暨南大学分校。同时,还将与哈工大、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等合作办学。深圳在城市化过程中,以“高端引领”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为驱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走出一条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之路。

国外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有很多典型做法。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全球国家统计的GDP中,2006年,高端服务业已占全球GDP的35%,2011年已经达到40%,其中发达国家则达到45%。高端产业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德国为例可见一斑,德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鲁尔产业经济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对我国就有很大的启示。德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鲁尔工业区实施“结构转型”的地区经济调整。主要是将钢铁工厂进行联合兼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公司,发展具有德国特色的机械设备业、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环保型工业,并鼓励服务行业的大力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鲁尔区在欧盟、德联邦及州政府的基金援助下,产业结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其中高中端服务业主要以贸易、银行、保险为主,且比重持续增长。到1993年,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口已经上升了55.5%,其中大部分服务业从业者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这又为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积淀了人才优势。截止2011年11月,德国的青年失业率为8.1%,为全欧盟最低水平。

国内许多城市在产业转型、吸纳人才方面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如:北京市一直致力于建立国际大都市,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延伸制造业产业链,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集群发展水平。吸引国内外大型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北京,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研发、制造、总部一体化发展。天津围绕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即坚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聚集地为目标,延伸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发展金融、航运、物流、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十大城市中,天津为91%、深圳为92%,分别高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2014年应届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十大就业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成都、深圳、上海、郑州、重庆、杭州、南京、西安。因此,发达省市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人才的漏斗效应。北京市将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对入库者,凡是需要就业信息服务的,至少提供三次基本符合其条件的就业信息。

城镇化进程中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对吸纳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江浙粤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也表明,以智能化、资本化、专业化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诸如:媒介、信息、设计、会展、咨询、休闲旅游、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可以带动高素质、高水准人才充分就业。以美国纽约为例,纽约是一个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占优势的城市,不仅高于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也高于美国其他城市的水平。纽约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2家总部在纽约。纽约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2009年,就是在金融危机在之后,金融与保险业产值还达到占GDP的15%。仅纽约证券交易所按交易金额和市值总值这两项在世界排名为第一和第二的交易所。纽约还是重要的文化创意中心,不仅有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拥有发达的教育、新闻、影视和出版业。日本,高端服务业虽然落后于欧美,但也有一定的特色。目前,日本第三产业占日本GDP的63%以上。日本东京更是形成现代服务业“一核”独大的格局。东京GDP占日本GDP的30%左右,日本近一半的上市公司集聚于此;信息发布占全国的1/3以上;网络服务的集中高度为80%;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金融和管理中心。东京服务业总收入不但在日本城市中排名第一,服务业就业人数为全日本的16.87%,劳动力报酬总额为日本全国的22.13%,薪酬水平达到全国服务业平均值的1.31倍。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为城镇化构建起高水准的全产业链,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广东省2015年将制定《云计算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应用指南》,支持建设云计算资源门户网站,大力发展高技术类型的高端服务业。到2015年,云计算相关产业规模力争比2012年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其中,面向生产管理信息消费领域,支持建设工业、交通、物流、政务等云计算服务平台;而对于生活信息消费领域,则实施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云计算应用服务示范工程。同时,还要开展粤港云计算产业合作,实施粤港信息科技共享计划。

二、城镇化进程中国内外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启示

高端服务业是当代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高端服务业一般表现为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和效率化,其研究领域和分支可以细分到上百种甚至更多: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再就业教育、总部经济、金融、物流、休闲、旅游、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媒介、咨询、信息、创意、设计、节庆、展览、会议、资讯、订单、商务采购、高级商务活动、企业咨询、专业中介等等。高端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已经成为人才聚集、人才吸纳的重要领域,同时,高端服务业正带动第一、第二产业与普通商业在量与质上有一个大的提升。

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加快产业链的重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端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是呈几何级数变化的。如果广东的高端服务业在GDP中再增长15个百分点,即使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也能提升效益30%以上。再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不仅能够通过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重构产业链,跻身世界级城市,同时也可以通过高端服务业带动辐射周边城市圈的发展。同时,我国有些内陆城市多年来经济发展较缓慢,其根本的原因也是没有找到拉动经济的顶层设计,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高端服务业。所以,以高端服务业引领关键是可以全面改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构建形态、产业结构、地缘经济质量,尤其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可以使促我国经济从目前的区域化和比较普遍的粗放化、低效率、高耗能转变到“未来发展型”城镇化上来。

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会深化细化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人口城镇化,同时也会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形成。发展高端服务业的规律说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大量就业岗位。目前,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形成地区间的专业分工,一个镇一个产业环节,多个镇共同形成地区产业链,既促进了产业发展,又带动了就业增长。人口城镇化必然拉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增长、尤其是白领阶层的快速增加。

实践证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发达省份,随着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高端从业人员的规模直线上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综合素养大为提高。例如,美国高端从业人员从20世纪40年代的1000万左右上升到20世纪70年代的5000万,30年间扩大了5倍。1980年高端从业人员已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及研究生是高端从业人员的重要来源。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为690万人左右,到2020年累计新增大学毕业生将接近4000万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并很难成为中等收入者,主要原因是服务业发展滞后。2011年,中国服务业比重为43.1%,服务业就业占比为35.7%,就业人口仅为2.7亿左右。如果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明显加快,未来5年,服务业比重有望提高到50%左右,未来10年,服务业比重有望达到60%左右。按照这个预测,到2020年全国劳动就业人口大约为9.3亿,其中在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将不少于4.5亿。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就业人口规模的扩大,将明显拉动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是城镇化过程中促进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金项目:2012年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资助项目《山西市域城镇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编号:2012041044-03;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山西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省规办字[2009]8号]

参考文献:

[1] 邱灵.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中国经济导刊,2014(21)

[2] 何骏.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城市,2008(4)

[3] 杨亚琴,王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1)

[4] 白惠峰,陈建成,李玉轩.太原市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空间战略分析.经济问题,2012(11)

[5] 迟福林.形成6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型与改革.现代人才,2012(12)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 山西太原 030012)

(作者简介:张伟,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贾伟)

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年来,在地缘政治变化、国际油价走势、国内市场供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成品油销售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竞争环境。如何构建科学、完善、高效的计划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经营的预测、决策和计划性,对市场形势做出更为精准的判断,对经营工作做出更为合理的统筹管理、对资源供应做出更有效益的安排,成为企业有效开展经营活动、提高整体绩效和提升管理水平、企业价值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计划管理;制定环节;创效情况;改进建议

1 计划管理的定义

所谓“计划”,强调的是经营管理者对在特定时间段内要完成的特定目标体系而展开的经营活动所做出的统筹性策划安排。“计”是指战略,“划”是指战术,“计”是对将要展开的经营活动所处综合环境、企业内外影响因素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历史性对比等项因素的归纳总结和科学分析。“划”是依据“归纳总结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制定相应的措施、辦法以及执行原则和标准。从以上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相辅相成,“计划”对于经营工作的重要作用,即“计划是经营的龙头、计划是效益的源头”,而计划的编制、审核、执行和考核的过程是统一的,对这个“统一过程”的管理就称为“计划管理”。

2 计划管理的制定

结合该公司实际情况看,计划管理的全流程基本包含以下六个环节:

一是大量的社会调查与研究,通过收集资料、科学预测、确定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

二是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确定组织管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

三是分解计划目标,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指导未来长期性的经营活动,它覆盖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强调总体发展水平,体现其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原则。

四是综合平衡、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实现各项计划间的有效衔接。在保证销量指标的完成情况的同时,按照量效齐抓的原则,计划编制必须兼顾利润和费用控制等指标的实现,要综合考虑各中心、各品号的创效情况和市场容量、资源配比及创效情况、季节销售情况等因素,保证各项计划间的平衡与衔接,充分体现计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五是编制具体计划并下达执行,及时将分中心、分品号、分时间段的计划编制下达至各具体的执行部门,签订各部门的目标计划责任书。

六是监督具体计划的实施进程,确保具体计划实施效果。公司依据各阶段的计划完成情况,科学评价各中心的进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六步工作,并结合公司业务特点细分形成了一个分层次的完成的计划管理机构体系,它包含了公司计划、部门计划、岗位计划的相互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经营计划、月度计划的相互衔接、发展计划、经营计划、成本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的相互衔接,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系统化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既做到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又做到各业务计划之间衔接和促进,既包括明确的战略指向,又实现计划的具体化、数字化,避免计划管理流于空乏、模糊和形式。

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建立了符合公司经营情况的计划和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流程。

3 计划管理的效果

精细的计划管理和有前瞻性的计划安排,不仅是总体计划完成的保证还是增量创效的重要手段,以此公司为例,计划管理的部分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证量效兼顾。以2014年初以来,受成品油消费不振和价格低迷等因素影响,直批经营规模和效益均出现下滑,直分销的盈利能力将直接影响公司总体预算完成情况。为此,不优化月度资源计划配比,精打细算,协调总部调减石化柴油配置资源,将国柴配置计划控制在合理水平,并争取柴油外采计划,科学把控进销节奏,稳定直批销售价格,实现有效销售,确保计划内增效。

二是从计划中挖效益。企业要有效益,经营环节的“两头”很重要,即资源购进和产品销售的“一买一卖”。通过加强计划管理,抓两头实现供销创效。

三是统筹资源引导市场。所处市场成品油资源供应渠道逐步多元化,既有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的自产资源,也有山东地炼的低价资源,还有中化泉州和中海油惠州等经天津上岸的京Ⅴ资源。如不加以有效统筹,市场将陷入资源过剩、无序竞争的状态,进而打压市场价格,造成资源效益流失。为此,要疏导好、引导好、发挥好这些资源的流向和效能。

四是健全计划事后评估机制。在2013年以前,国内成品油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有资源就有市场,有资源就有效益,以销量为导向的计划评估机制,可以有效的引导企业经营拓市扩销。但在2013年以后,由于受到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后,国内资源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石化配置资源创效能力强的传统优势消失,企业经营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市场考验,原来以销量为导向的计划评估机制,已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要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相应调整为以效益为导向的计划评估机制,适度调整各专业中心和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及权重,围绕精心经营、精细管理、挖潜增效的目标,鼓励各部门提高经营质量,提高整体效益。

4 计划管理的改进建议

4.1 进一步强化计划的严肃性与连贯性

经过缜密分析制定的计划通常会遵循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又能保证公司总体量效目标的实现。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应该是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和完成的。它不仅覆盖全面还要能保证每个相关环节计划的衔接,既保证整体计划和细分计划的科学性和逻辑上的合理性,还要能够充分量化和可衡量,同时还能保证与评估考核系统更加完美的衔接,这些都要求计划的制定必须是高质量和科学化的。而计划一经制定和下达后,就应当认真严格遵照执行,要严格禁止随意修改或者推翻原有计划。在保证企业远期目标和战略规划实施的前提下,如在季度与月度计划执行中遇到特殊经营困难与市场情况,的确需要做适度调整和修订的,也必须要经过规定的程序和必要的审批之后才能进行,对于计划完成情况的考评与考核就更应该严格以按规定程序制定、修订、下达计划为准,从而保证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公平性,避免人为随意修改计划或者考核结果的情况发生。

4.2 依托现有数据系统,提升计划管理职能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管理的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大幅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计划管理也应该跟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脚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最大限度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依托现有的数据系统,做好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建立一个数字化的计划管理系统。

4.3 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计划指标体系

随着市场形势及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公司的经营管理需要也在不断改变,计划的指标体系也应该不断完善,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完善。

4.4 树立全员计划管理的理念

“计划是企业的计划,企业是员工的企业”,计划管理必须确立全员计划管理的理念,再好的计划也需要员工付诸实现,而企业的计划也直接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个人发展。无论是抓发展、抓管理,还是保安全、保稳定、促改革,根本的基石都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计划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了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能源销售企业,需要加强长期计划管理,即需要一套科学、权威和高效的,完善且具有前瞻性和创新功能的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既能准确反映市场变化,又能有效调动内部资源的计划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忠宗.经营计划于预算管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姚美华.工业企业计划管理[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林业发展的春天来了。”

翻开刚刚出版的《中国林业市场论》新书,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倏然映入眼帘。

该书主编、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说,林业在改革中前行,只有充分利用市场,才能持续降低林业管理和经营成本;只有利用好市场,才能多方筹措资金,吸纳人才,聚集智慧,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林业发展需要市长,也需要市场。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政府和市场缺一不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的有效作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林业事业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对中国林业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刻认识,刚刚出版的这部新作对中国林业市场展开了全面的论述。此书是陈建成教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之后,带领经管学院教师完成的又一部力作。

认真阅读此书,看到书中的主干由四大部分组成。先是论述基本概念和理论,然后聚焦中国林业市场改革的命题,接下来重点论述了林业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最后探析了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税费制度、采伐限额制度等三大制度的改革与优化。

专家有专家特有的严谨。此书首先阐释了与林业市场化改革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如“林业”。书中认为,“林业泛指所有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利用有关的全部经济社会活动”,应该说是迄今为止较为准确的定义。书中从社会变迁出发,综述了林业的功能演变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功能;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林业市场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了解析;从主体、客体等要素视角,阐述了林业市场的结构;从理论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林业产权与林业市场的关系。

该书的可贵之处在于,谈理论不故弄玄虚、不卖弄学术、不长篇大论,而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这对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和掌握概念的要点和理论的精髓有很大的帮助。

“不同所有制形式林业的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林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者紧密联系中国国有林与集体林两种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林业市场化,展开了剖析和论述。在国有林场管理中的市场运作机制分析中,重点分析了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的市场运作机制、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市场运作机制以及国有林场的特色产业的市场运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国有林场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令人眼前一亮:引入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建立多元投入的混合所有制林场;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开展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培育管理走向职业化;允许国有林场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跨区域重组……想必这些建议为我国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于我国的集体林业的市场化改革,书中重点则放在了制度创新的研究和讨论上。作者提出的路径是,要创新集体林经营形式,优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模式,为完善林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投资等,加强科学技术为集体林经营主体的服务支撑等。

“林业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这部分,是该书的主体内容,用了九章的篇幅。主要从内涵、现状、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视角,依次分析了林业区域经济市场、投融资市场、林业科技与专业市场、林业劳动力市场、木质林产品市场、林业碳汇市场、森林认证市场、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市场、森林休闲服务市场等九类不同林业市场。其中不乏新的观点和新的视角。如在林业休闲服务市场部分,就论述了林业体验、林业养生和疗养、林业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作者提出,要重视培育市场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不断开发创新服务产品,努力消除行业限制,进一步加大试点示范。

林业市场化的健康、良性的发育和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其中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税费制度、采伐限额制度等三大制度尤为重要。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聚焦这三大制度的改革与优化,不仅介绍了国外的实践与借鉴,还分别就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第三方导向等类型,论述了我国重视,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问题及方向。作者就林业税费改革和采伐限额制度的调整提出的具体建议,符合中国国情和林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林业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将更加紧密,林业市场化改革的全局视角也需要进一步拓展。要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科学把握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该书的作者以国际视野,展望了未来林业市场发展改革方向,在全书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忠告。

陈建成教授称,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探索中国林业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剖析市场化的方向和掣肘,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如果阅读此书之后,能够对中国林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形成一些认识,能对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设计与选择形成一些启发的话,对作者来说是最大的勉励。

阅读此书之后,我想说的是:书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启迪。作者的这一目的已经达到。

上一篇:保险企业市场竞争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货币的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