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建设目标范文

2023-09-23

融媒体中心建设目标范文第1篇

一、党刊的发展历程

党刊曾经经历过五次办刊高潮:第一次是在1949年前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党在解放地区创办了一批党刊, 推动党和人民上下一心, 齐力建设新中国;第二次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 要选择恰当的人, 办好刊物, 改善刊物, 迅速交流经验。通过毛泽东同志的大力推动, 1958年, 党的八届五中全会做出决定, 《红旗》杂志作为中国最权威的党刊问世, 在党刊的发展历程上写上辉煌的一笔;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初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 在全国上下迅速升温, 引起了广泛关注, 各种关于此文的报告和议论争相登场, 连带着各地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而停刊的党刊纷纷复刊, 为党和国家开展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改革开放建立了交流平台;第四次是党的十四大的召开, 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点亮了解放思想的启明灯, 各地新闻事业闻之而动, 纷纷组建党刊发表党的学术理论;第五次则是新世纪时代,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繁荣, 党刊也有了长足发展。

二、办好党刊的建议

(一) 坚持原则, 正确引导舆论

不论何时, 党刊都是以传播政策、服务决策、促进发展为目标, 党刊所具有的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实践性的特征不容忽视。因此, 党刊必须明确党的政治指向, 特别是刊发有关党和国家的决策和规定的稿件, 不能出现任何方向性差错, 不能使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党的立场, 明辨真伪, 还原真相, 严防恶意炒作, 正确引导舆论, 传播正能量, 以确保党刊的权威性, 维护党的形象。

(二) 内容为帅, 确保党刊的可读性

如何保证党刊的可读性, 首先, 要保证党刊的内容质量。当今时代, 越来越多新媒体都成为了名副其实“标题党”, 利用标题作为吸引噱头, 但实际上内容却与标题风马牛不相及。而党刊作为党的喉舌, 绝不能跟风模仿, 助长歪风邪气, 党刊的内容质量, 相较于普通刊物来说, 需要更扎实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严谨的编辑能力, 严格把关, 保证内容是人民群众所想所需,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长久的信任和关注。

其次, 党刊要有亲和力。虽然党刊的地位不可动摇, 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利益主体多元化, 这就需要党刊进行疏导和调节。党刊要更多地贴近读者、体察民情、引领群众, 要树立互联网思维, 加强刊物与读者亲切互动, 以此提高党刊的吸引力。

(三) 提高党刊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

2016年2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 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党刊传达的是党的意志,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刊编辑, 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包括:较高的理论素养, 坚定的政治立场, 过硬的自我修养, 良好的文字功底等。在实际工作中, 党刊编辑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以读者为中心, 正确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 加强群众对党刊的认可度。

三、结束语

自新中国成立后, 党刊因其社会影响力而被纳入为中国主流媒体, 随着时代的变化, 传播技术也在进步发展, 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传播工具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党刊也开始利用不同的传播方式继续发挥其领导作用, 传播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党刊必须更加坚持原则, 确保党刊的权威性,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以内容为帅, 不断地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 努力办好党刊, 才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阐释好中国特色。才能真正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摘要:自国家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以来, 融媒体已经逐步占领市场, 并且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张, 各种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愈加迅捷宽广。由此可知, 当党刊进入融媒体时代, 必然能进一步扩大党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使得普通群众也能与党的方针政策“近距离”接触。因此, 办好党刊的意义不言而喻。本文认为, 了解党刊的发展历程, 将有利于更好的体悟办好党刊的意义之所在。为此, 本文从党刊的发展历程着手, 对如何办好党刊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党刊,发展历程,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文瑛, 刘华坤.媒体融合下出版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思考——以百道网招聘专区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7 (03) .

[2] 丁新科.媒体融合下党报国际副刊的原创路径——以河南日报《环球》版为例[J].新闻前哨, 2017 (10) .

融媒体中心建设目标范文第2篇

12月初,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楚天金报》正式休刊, 相关业务并入《楚天都市报》。近两年, 休刊潮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 从2009年至2017年, 先后已有40多家报纸宣布停刊或休刊。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 新媒体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和“信息海量”, 撼动了以纸媒为主的传统传播媒介的垄断地位。传统纸质媒体, 尤其是报纸, 因为传播速度缓慢、形式内容单一等劣势, 在新媒体面前更是暴露无遗。作为一个传播介质, 报纸是单向的和静态的, 无法做到像新媒体那样, 可以运用各种视频、音频进行互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报纸很难和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进而了解读者的需求, 也不易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再者, 报业受自身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禁锢, 在转型变革、调整升级的过程中, 自我改革力度不够, 没能有力回击新媒体的正面进攻, 使其深陷广告量、发行量下滑, 盈利骤减等窘境。

二、报纸的优势和新媒体的缺陷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 虽受到新媒体兴起的猛烈冲击, 但它仍保留着其自身优势, 有些优势甚至越来越凸显和重要。比如, 报纸的权威性没有丧失, 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相比, 更具公信力, 更让人觉得可靠;不同类型的报纸各有风格, 不同区域的报纸也更具地方特色, 能够迎合不同地方、不同年龄读者的阅读需求, 阅读起来最让人感觉亲切舒适。

而新媒体虽然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 但正是由于这些特点, 使得新媒体传播中的消息往往良莠不齐, 比如出现了许多标题党和网络谣言, 让真假难辨;信息被反复转载、内容多雷同。

三、报纸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报纸作为传统纸媒, 需要重新定位, 并思考出路。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严酷的事情——传统纸媒独占话语权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报纸解决未来出路的最佳方案。

这些年, 一些传统报业, 在寻求与互联网的合作上不断“动作”:先建立新闻网站, 再做电子报、手机报;然后发展“两微一端”, 这似乎是新老媒体融合发展的“标配”。实际上, 这些由报刊主办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客户端, 大多是把原本报刊上的新闻内容改个吸引眼球的标题搬搬上去。在这种“新瓶装旧酒”式的“媒体融合”中, 我们看不到融媒体思维应有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更没有有效提升报纸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

笔者认为, 报纸与新媒体两者融合不是简单地叠加, 而是需要从理念、思维、技术等多个层面深层次的融合。以人民日报社为代表的一批中央主流媒体, 正在加速推进“中央厨房”建设, 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而我们身边, 也有这样的榜样: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甬派”手机客户端, 突出“新闻为王、服务为本”理念, 从功能设计开发上强化新闻与服务并重, 有别于单纯的新闻类软件。“甬派”客户端于2015年7月8日上线后快速发展, 目前注册用户数逾215万, 已成宁波市民获取新闻、信息、服务的首选平台。2017年3月, 其运营公司“甬派传媒”于新三板挂牌, 成为浙江新媒体第一股, 可谓业界的传奇。

四、重构供需关系

报纸作为传统纸媒, 除了应该吸收和学习新媒体的优势, 在产品形态以及业务形态上做出各种尝试, 更需要苦练内功, 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部主任杨海霞认为, 在内容生态方面, 媒体行业低端产能过剩, 用户渴求优质内容服务, 内容需要一场供给改革。

具有优质新闻内容是保持报纸的权威性、公信力、品牌号召力的核心保障。“内容为王”, 新闻才是核心竞争力, 影响媒体生存的因素终将要回归到内容的竞争上来。传统报业必须转变观念、重构供需关系, 要不断拓宽信息广度、挖掘新闻深度, 争取以优质的新闻留住读者, 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观点需求、趣味需求。

如果说, 网络新媒体是信息的搬运工, 报纸则要向读者提供更加有营养的“原材料”: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出台之际, 我们要及时宣传、深刻解读;围绕各类重大活动、重大事件, 我们要精心策划、形成特色;面对富有争议的新闻事件, 我们要深入调查、呈现真相;对于一些热点社会话题或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 我们要亮出观点、启迪人心。

五、结语

报纸并非穷途末路, 关键是转变和调整思路, 跟上发展、贴近读者。如果报纸能充分发挥优势, 深入了解群众需求, 保证核心竞争力, 就定能在媒介融合时代找到突围之路。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两微一端”等一大批新的传播形态层出不穷, 传统纸媒的生存受到了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纸媒面临的困境及报纸的优势, 认为报纸只要重构供需关系, 定能在融媒体时代找到突围之路。

关键词:报纸,融媒体,重构供需关系

参考文献

[1] 秦建莉.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转型策略[J].传媒观察, 2016 (04) .

融媒体中心建设目标范文第3篇

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现状

融媒体时代出现的创新媒体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媒体依靠自身优势, 不断和新媒体发生碰撞和融合。新老媒体相互交替是我国传播媒体行业的基本状况。新旧媒体相互融合是我国传播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融合发展可以实现新旧媒体的优势互补, 形成融媒体。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把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特点、了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解决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难题, 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基础要求是, 爱国立场坚定、新闻业务能力扎实、详细了解我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熟练掌握外语和新技术。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内容是, 加强学生政治素养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锻炼学生的实时报道能力、国际交往能力、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现代传播技术应用能力。新闻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是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内容。外语、国际视野、随机应变、创造能力、新媒体技术使用能力, 是新闻传播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政治性、国际性、复合性、技术性、创新性, 是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主要特点。

通过研究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学者得出结论, 我国新闻人才培养体系尚待完善, 国际新闻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为我国构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宝贵经验。我国学者尚京华认为, 部门和部门相互配合、融合贯通, 可以加快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速度。高校可以邀请国际传播媒体的专家进行校内演讲或开办讲座, 为学生提供了解国际新闻传播行业的机会。社会各阶层新闻传播机构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新闻传播实习机会和新闻传播就业岗位。

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原则

探索新闻人才创新培养原则, 可以保证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从而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坚守新闻专业知识道德、贯彻新闻专业职业理念, 是我国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基础要求。高校的教育目标是, 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素养合格的创新性新闻传播人才。新闻职业理念和新闻职业道德, 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成为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传播的作用是讲述事实、发现真相。融媒体时代信息泛滥, 信息总量剧增。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分辨真假、挑选精品信息的专业能力。

培养复合性新闻传播人才, 是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路径。新闻专业毕业生进入传播机构的前提条件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新闻工作基本能力、掌握新闻工作基本技巧和规律, 是任何一位经过新闻专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融媒体时代打破了媒介和媒介的界限, 来自各个领域的信息开始互相融合。单一型新闻传播人才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成为新闻传播行业的主要人才需求。

与时俱进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原则。多媒体技术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可以将社交媒体纳入新闻传播课程范围, 为学生提供学习现代化工具和现代化技术的途径。实践是学生熟悉工作方法、掌握工作规律的最佳方式。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现状是, 专业知识单一、专业技能单一, 无法满足融媒体时代的行业需求。为了提高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水平, 我们必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国家可以为新闻界和教育界提供制度支持, 共同制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体系和教学体系。

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

我国构建新闻人才培养体系的出发点是我国的社会特点。国外很多院校已经建立了成熟、完善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可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 遵循新闻人才培养原则,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坚守国家立场的能力、及时传播新闻的能力、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应用新媒体传播渠道的能力, 是我国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教育理念。

(一) 坚守国家立场

个人化、网络化、全球化, 是融媒体时代信息平台的主要特点。信息平台对新闻传播的要求是,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教育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首要内容。高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保证新闻传播人才可以准确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工作准则是为祖国传播。工作准则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根本性和方向性。时代发展无法影响祖国在新闻工作者心中的地位。

(二) 把握传播时机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时效意识。高校必须交到学生如何掌握新闻报道的先机, 保证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和高效性。当发生重大时间时, 新闻工作者可以把握时机, 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 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立场, 帮助祖国掌握新闻传播的主动权。正确的言论和观点, 可以引导社会群众准确了解国际形势, 认知国际动态。抢占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是我国对外宣传机构的基本要求。及时报道新闻资讯, 显著增强了我国对国际舆论的主导权。融媒体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虚假信息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及时发布新闻可以避免国家形象受到虚假信息影响。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辨别真假、分辨虚实的能力, 坚定个人立场, 建立危机预警, 避免受到虚假信息误导。

(三) 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

为世界提供了解中国的途径, 是我国发展新闻传播行业的目的。新闻的内容是我国的发展成就、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可接受性决定了新闻内容的受关注程度。可接受性高的传播内容, 更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受众的需求是影响传播内容的关键因素。报道方式决定了传播内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讲述实施、列举数据, 是提高传播内容可信度最直接的方式。融媒体时代, 社会大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逐渐多样。国际大事、国家政策、行业形势、流行文化, 都是大众信息需求的内容。流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对外宣传流行文化, 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认知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四) 掌握融媒体时代传播渠道

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改变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态势。社交媒体成为国际新闻新的传播渠道。融媒体时代推动信息传播技术创新, 传统新闻报道行业面临巨大挑战。融媒体时代提高了新闻传播行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要求。复合型人才取代单一型人才, 成为新闻传播行业的主要人才需求。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掌握新闻传播知识、新闻传播技巧、互动传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闻传播的深度、广度、透明度, 都是影响新闻内容质量的关键因素。传统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融合发展, 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新闻传播人才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基础。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打破传统媒体的技术限制, 了解用户需求, 收集用户建议, 掌握传播技能, 精通策略管理。

摘要:新闻传播人才是我国建设新闻传播行业的基础。为了增强我国新闻传播能力, 提高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我国必须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新闻传播人才的数量决定了我国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形势。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艾丹, 吴若林.融媒体时代要保持新闻传播的初心--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方式探析[J].新闻前哨, 2019 (02) :44-45.

[2] 杨萌芽.新时代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8, 25 (S1) :126-127.

[3] 郭王.融媒体视野中的城市广电传播力提升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8 (12) :30-33.

融媒体中心建设目标范文第4篇

一、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对策

(一) 专业化与大众化并重, 建立专家型采编队伍

经济新闻报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是专业化, “专业化”既包括新闻信息选择、发布与提供的专业性, 也包括新闻信息分析的专业性和信息服务方式的专业性。因此, 经济新闻的报道要注重平民化的视角, 在生活化、可读性、社会化、趣味性上面下功夫, 既强调专业化又注重大众化, 从而激发受众兴趣, 更好的被受众理解与接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资讯、财经新闻等经济有关的新闻报道, 因此对于经济新闻专业采编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新媒体背景下, 更加注重信息的时效性、速度性和权威性, 这考量着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 提升专业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 做到不仅具备良好的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 还要具备较强的多学科经济专业知识, 努力成为一名“全能型”的新闻采编人员。除此之外, 要保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向观众传达健康向上的新闻, 呼应时代的主旋律, 迎合观众的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 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完备的服务。

(二) 创新报道形式, 彰显经济报道的竞争张力

内容决定形式, 但是好的报道形式能够更好的表现内容。新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新闻媒介的报道空间, 成为各类媒介新闻报道竞争的着力点。新媒体背景下, 越来越注重信息的时效性、速度性和权威性, 而经济新闻经常会由于题材的局限, 其经济选材的深度报道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现象。因此, 要不断创新报道形式, 使经济新闻故事化、生活化、形象化, 通过形象且深入的透析, 挖掘出更具感染力的新闻价值。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可以采用“典型事例+本台短评”、记者感言、连线专家、组合式等多种形式和手段, 充分发挥电视特色, 用通俗的语言使经济述评报道更接地气。此外, 还要创新采访手段, 提高信息质量。

创新采访模式, 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力量, 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电视台记者应当依托新媒体平台分享和传播新鲜事件, 建立专属发布平台, 及时展开记者的采访活动, 与观众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 激发受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提升经济新闻报道的竞争力。

(三) 创新报道内容, 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壮大, 受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消息的接受, 通过对比新闻消息报道的质量来进行选择, 这对经济新闻报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重视新闻报道内容, 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新闻的需求, 充分结合数据分析技术来分析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做到每个受众层次都能找到符合的有价值的新闻。通过设定这种有针对性的报道, 进一步提升经济新闻报道在大众中的影响力。作为主流舆论媒体, 要发挥新闻的导向作用, 做到报道内容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经济报道注重硬新闻软着陆, 体现人文关怀, 要从宏观入眼, 微观入手, 做到不仅从经济工作角度去进行经济问题的报道, 还要关注经济活动主体中的“人”, 不断创新报道内容, 使经济新闻转化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

二、总结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 越来越凸显出新闻媒体的作用。在这个环境下, 传统的经济新闻报道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从而不断提升新闻的质量, 提升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力。

摘要:长期以来, 经济新闻留给读者的都是“专业、呆板、数字、乏味”的印象, 经常会出现业外人看不懂, 业内人不愿看的现象, 难以激发受众的兴趣。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对经济新闻报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想转变这一状况, 经济新闻报道必须用符合时代需求的理念来迎合受众, 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 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基于此,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 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对策, 以期推动经济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融媒体,经济新闻报道,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东伶, 张静.论全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创新——以《今日资讯》、《资讯前沿》栏目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18) :214-215.

[2] 于国清, 朱瑜光.“五化”创新提升“三力”——杭报集团推进新闻创新的探索和实践[J].新闻实践, 2012 (3) :21-22.

融媒体中心建设目标范文第5篇

任何事物的出现, 都有它的正反两方面。即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新媒体的出现, 所产生的影响也同样如此。

(一) 新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

多元化的接收方式减小了传统媒体被时间、地域所束缚的局限性。各大门户网站开设的新闻专栏、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网络视频等, 可随时随地收看收听, 极大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量的手机用户自然成为了受众群体。新媒体产品传受互动便捷化。微博、微信作为一个积聚强大信息的平台, 只要注册个人或者团体, 都可以通过自述发布的方式对所获得的信息和宣传产品进行发布, 既可以图文并茂传播, 也可以配发评论进行互动传播。

(二) 新媒体带来的弊端和消极影响

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了它的弊端。重要的是它缺乏对大量信息来源的筛查和把关, 特别是自媒体人多数不是媒体专业人员, 政治素质和技术水平距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有一定的差距。新媒体存在信息的随意性, 有的自媒体人为了猎奇和利益, 往往为迎合消费时代大众的娱乐心理需求制作散布负面、消极的信息, 也会造成一定社会不良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的不足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表现出诸多不足。不仅存在技术落后, 而且运行机制古板缺乏灵活性, 在现实中导致节目质量参差不齐, 对受众选择产生不良影响。观念落后, 内容陈旧, 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来打造精品节目意识淡薄。时代在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而传统媒体节目内容、发展理念、创新意识却未及时做出更新和转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广播电视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作为广播电视工作人员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 同时还应熟悉各类基本操作技能, 以适应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传媒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 以传播时效快、可选择性和便捷性高, 信息量大、参与性强等特点占据了非常强的传播优势。移动传媒主要载体——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使受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走出了时间地点的限制, 受众可以不受限制地接受到更丰富的优质信息。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传媒的载体和快捷的新型服务平台, 它集中了互联网络等多种技术优点, 成为新媒体发展的助推器。移动传媒的快速发展, 对广播电视传媒和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广播电视传媒应在观念上更新, 转变原有的管理方式, 运营方式。面对新媒体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 除了要有超前意识, 创新意识外, 积极培养新型人才是关键。要培养有创新意识, 对传统媒体业务熟悉, 热爱新闻事业, 有时代责任感的年轻人才。通过人才培养, 打造一支把握时代脉搏, 具备全新理念, 能够胜任未来融媒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多方面、多角度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拓展媒体经营与发展空间, 推进融媒体向更广阔领域迈进。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增长, 人们对获得信息量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受众对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与时效性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势不可挡。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同时, 也提供了一种广阔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 广播电视精品节目的打造, 节目收视率的提高, 都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只有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 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才能满足新时代广大受众的多领域信息需求, 才能使广播电视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推进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媒体的融合, 提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力度, 主要体现在融合新媒体的实时性, 发挥广播电视新闻的深度性优势;融合新媒体的个性化, 发挥广播电视新闻的权威性。电视新闻要做到扬长避短, 提高广播电视编辑的素养, 制作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既要保持传承广播电视编辑过程中的精华, 也要学习新媒体的潮流方向, 两者相融合, 才能在发挥自身原有的优势, 创作出百姓新闻乐见的好的作品, 赢得受众的欢迎。广播电视媒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实现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积极推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拓宽传统媒介传播思路, 将传统媒介优秀的传播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 实现广播电视传媒的创新与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融合发展是广播电视事业在时代大潮中应作出的果断选择。未来道路任重道远, 广播电视媒体要顺应时代发展, 创新思维, 取长补短, 发挥真实性、权威性优势实现突破。媒体融合是一种媒体创新的模式, 也是发展趋势, 目前融合的程度不够, 特色不突出, 资源没能实现充分共享, 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诞生, 广播电视移动传媒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传统媒体受到冲击。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特别是手机用户的急速增加, 也给广播电视传媒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天地, 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冲击着传统媒体固有的优势。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 广播电视媒体只有转变观念, 迎接挑战, 和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做到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 才能赢得广阔传播发展空间。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融合,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连生.电视编辑小语[J].人民政协报, 2004, 12.

[2] 孟家晖.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5) .

[3] 樊方.融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媒体研究, 2016 (13) .

[4] 宋毅.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媒体的内容变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1 (11) .

融媒体中心建设目标范文第6篇

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论述是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融媒体技术的支持, 只有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 才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

一、新背景新机遇

(一) 融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途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思想教育的效果便自然大打折扣。融媒体的出现能有效地改变目前的现状,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创造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相较于传统授课方式, 融媒体教学更适应大学生。融媒体下的教学模式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示枯燥的理论知识, 减少学生学习的被迫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 还能够结合大量的案例对错误的理论进行纠正和说明, 更好的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 融媒体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将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二) 融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趣味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互联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对我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以大学生为典型代表的年轻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从吃饭、购物到学习、工作,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 其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目前, 高校的许多学习工作都通过微信、QQ发布, 各种社交软件也成为老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大学生能通过网络获取专业知识、时事政治、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融媒体模式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权利, 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去学习, 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这一方面来说, 融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趣味性, 起到了疏导作用。

(三) 融媒体下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为止,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都是老师传授理论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融媒体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融媒体教学模式下, 学生不但可以接收到老师的观点, 还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意见, 遇到自己不同意的或者感兴趣的观点,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互动, 互动双方各自表述自己的意见、相互学习。当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时, 学生便自然会向老师反馈, 如此, 老师便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方案,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时代新挑战

(一) 教育授课的主体地位的下降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多在现实课堂中进行,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育传播在思政课教学中必然占据主体地位, 但融媒体的出现对教育授课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冲击。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下, 受教育者多为被动式的学习, 学生很容易对课堂和老师产生反感情绪, 更别说与老师沟通交流了。但融媒体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思政课不再局限于课堂, 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 相较于传统思政课, 融媒体教学因更具趣味性、更具自主性, 因而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授课的主体地位难免会受到影响。

(二) 投入实际教学困难重重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虽然存在很多弊端, 但其运行的时间较长, 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熟悉和适应。将融媒体技术与传统思政课堂相融合是我们不断朝之努力的方向, 但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师, 都要主动走出自己的教学舒适区,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走向新课堂。

除此之外, 融媒体作为新生事物, 对其了解和掌握再到投入实践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很多高校虽然希望通过融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水平, 但受到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 不能很好地掌握融媒体技术, 影响了教育改革的进行。目前来看, 融媒体投入实际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 教学引导难度增大

在信息化时代,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到各式各样的信息, 了解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是网络上的内容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 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 尚处于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很容易被网络上的是是非非所左右, 进而形成不正确的观念。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 学生的思想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具多元化的特点, 这就增大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难度。

三、利用融媒体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 掌握领域的主导权

高校利用融媒体进行教学之前, 要考虑到融媒体因信息庞杂带来消极影响的可能性。高校要牢牢把握领域的主导权, 不让学生被错误的思想左右。首先, 高校要严格监控各学院的微博、微信以及网站动态, 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 对思想激进的学生单独进行思想教育。其次, 学校还要加强的引导, 定期开展有关党和国家的思想交流讲座, 号召学生集中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政策, 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线上线下结合

融媒体技术投入实践虽然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但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 从线上线下相结合做起。首先, 老师要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参与感,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 老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大家参观西柏坡等旅游景点, 帮助大家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 要注重线上教学, 定期要求学生观看时政视频, 了解国家动向。目前, 很多学校已经将线上教学投入实践, 要求学生通过特定软件学习有关党和国家的重要知识。

四、结语

党说到“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端和前沿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如何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成为我们探讨的重要话题。

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领域的变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变革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思想政治教育与融媒体技术结合是大势所趋, 因此难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本文对融媒体下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应对措施, 希望能给广大同行一些建议, 以推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融媒体技术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是教育领域的一大改革。它如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存在着诸多不足, 但其仍然具有远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对其发展抱有信心, 相信思想教育工作领域的光明未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我国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外, 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体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为我们了解信息、汲取知识提供了多样的渠道。近些年来, “融媒体”一词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 所谓融媒体就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一种模式, 其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 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不适应融媒体的时代背景。高校应当直面融媒体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紧紧抓住机遇,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翁文泰, 姚其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诉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 (二) [C]:2007.

[2] 陈潜, 陈均宝.对“大学生村官”上任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 (二) [C]:2008.

[3] 石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 (《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 [C]:2008.

上一篇:全面深化改革意义范文下一篇:学校发展自评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