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2023-09-24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 专业实验 教学体系

物流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与实习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研究、规划设计和操作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实验体系的建设,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立足于高校的具体情况,在充分整合现有实验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本校物流专业特色的实验体系,与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与物流行业发展相适应,构成高校物流专业完整而有特色的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所以,在物流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中,我们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基于物流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目的,并结合教学课程、实验项目的总体培养目标和特色,全面系统考虑实施的可行性,从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作为商学院物流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物流实验教学体系架构

物流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是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的前提。物流实验教学体系的组成包括:物流实验教师、实验课程、实验室、实验工具与条件等构成。

物流实验教师主要包括任课老师、实验员、实验软件服务商、企业工程师或技师等;物流实验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内实验、学科基础课内实验、专业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等。一般独立实验课程可以是学科性综合实验课程,单一专业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等。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包括物流教学软件系统、物流设备硬件系统、实验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台账和报表以及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以发挥物流实验教学体系的功效,为老师提供全面、系统的辅助材料,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提供的物理环境能实现配送中心的功能运作,也可以定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仓储配送中心,或定义为商业物流的配送中心,该过程可以是半自动的也可以是在仓储配送软件指挥下全自动运作。即包括入库理货、自动(按条码指示)入库、自动出库、配送分拣(3个出口)、流通加工(含补货工作台在电子标签指示下播种式操作,拣货在电子标签指示下摘取式操作,在流通加工工作台上的流通加工如贴标签、包装等)等。

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由普适性公共实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物流专业实验、物流综合实验和物流拓展实验共同构成。

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专业特色突出的连锁—物流综合实验室。实验室的内容和水平在满足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实用、先进和经济,能与企业实际运作接轨,既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和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又能以此为平台,与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基地。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功能开发与研究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功能开发

物流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能够具备以下功能:

1.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开设,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大部分物流专业课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必须辅以实验环节或实际操作,才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规划,物流管理专业已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尚处于空白。物流实验室的建立,能够基本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开设,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2.开设物流实验课程,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物流实验课是让学生在学完各门专业课程后,综合体验、验证和应用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物流实验室的建立,能够完善整个教学体系,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3.建立教师实验项目科研制度、项目开发平台,促进实验教改和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物流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科的科研成果更多地体现在设计、开发和应用上。如果缺乏仿真和模拟等实验手段,处于多学科交叉和应用的物流系统或供应链系统下的各种现象,将难以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学科的科研工作将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物流实验室的建立,将给笔者所在的上海商学院的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促进学校物流学科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为不同学科交流合作、学校的对外项目开发、校企间的项目开发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

4.为学生毕业论文和设计提供更好的条件。毕业论文是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后,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研究或设计的重要阶段。现有的毕业论文主要局限在宽泛的问题分析和研究,缺少系统研究的工具和系统分析的软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与企业现实结合不够,往往脱离实际。物流实验室的建立,学生有条件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综合设计和研究,使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的内容更有实践意义,避免毕业论文肤浅空谈,甚至相互抄袭。引入企业运作性软件可以使学生面对实际操作问题分析和研究。也可以使用软件进行专业研究,验证实验效果。

5.为本专业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提供支持平台。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深化,尤其是各种课外学术和科研活动,更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大特色。物流实验体系的建立,将给物流专业的学生甚至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学术活动提供一个更好的支持平台,使学生的各种课外学术和科研活动能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更加紧密结合,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6.与其他专业共享的实验条件。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应用的专业,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由于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越来越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物流专业的部分课程,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等。物流实验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在普适性实验课程进行物流基础实验,还能够为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物流专业综合实验和物流软件应用的实验,使其物流知识面得到拓展,也弥补了这些专业缺乏实验条件的不足,成为相关专业共享的实验条件。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

物流实验体系的建设,以物流实验室的功能为中心,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出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实验体系的建设方案进行认真研究、规划和论证,综合评价和权衡投资规模、设备与软件的选配、相关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教学计划和内容的配套、实验室的管理与开发等因素,把物流实验体系打造成系统性、综合性和专业性为一体、教学与科研为一体、校内实验与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平台,成为学校物流专业建设具有特色的亮点。在物流实验体系的方案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遵循了如下的指导思想:

1.物流系统整体规划,各阶段各环节分步实施。物流实验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教学需要,结合物流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纵观物流行业发展动向,从战略整体上进行实验系统规划设计。整体设计在特色、实用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超前性和可扩展性。我校的物流实验体系可以由学校的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流通现代化实验中心)、物流实验室和校企共建实验基地三部分组成。这个体系的设计应以物流实验室建设为中心,向内整合和利用连锁实验室现有的资源,向外联合相关的物流企业共建实验基地,与企业形成互动。同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和专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并逐步完善。

2.突出专业重点,体现学校特色。我校物流实验体系的功能应与学校学科发展战略、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相匹配,应该突出专业培养方向的核心功能,体现学校“以商立校”的办学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其实验体系应体现以商业物流环节管理为核心的“实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特色。因此,对物流实验室的功能有所取舍,在满足“特色、实用”的教学需求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实验体系的使用价值。选择连锁—物流综合实验室建设主题,以现代连锁业物流配送为重点,培养现代商业物流人才,并具有供应链管理的功能作用。

3.注意软硬件的匹配,注重模拟仿真系统的建设。物流系统是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多个功能环节的集成整合,且涉及大量的物流设备和技术。因此,在物流实验室软硬件的设计和选型上,除考虑所选物流设备和软件的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之外,还要注意设备硬件与教学软件的匹配、不同功能环节之间软硬件的衔接。同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物流实验室重点应放在物流模拟和仿真系统的建设上,设立三维仿真物流模拟训练软件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软件。

三、物流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设计

根据以上所述的建设思路和架构,我校物流专业制定了物流实验体系的建设方案,提出连锁—物流综合实验室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技术及功能目标、具体的软硬件配置指标、项目预算、实验课程开设以及建设进度安排等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形成最终实施方案,经学校批准开展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具体建设如下:

(一)利用央财项目做好实验教师培养、实验项目开发和建设方案研究

利用央财项目完成连锁经营管理实验室第一期基本条件建设工作,建成运行环境良好、专业软件齐全的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建成工商管理(商品流通)实验中心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能提供学生、教师实验教学的基本信息。建立工商管理(商品流通)实验中心的管理、共享制度。开展工商管理(商品流通)专业群特色实验(连锁经营管理实验、商务信息分析实验、现代物流实验等)讲义、教材建设工作。对物流专业教师进行了学科、专业、实验等多方面的培养,其中三位教师参与课题项目研究,12项实验教改和编写实验指导书的子项目立项,5人参与外地专业调研,2人接受专业实验培训。

(二)集中项目组成员的智慧完成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物流实验室是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先进的物流技术为实现手段而组成的物流实验平台。该平台是通过物流流程和物流技术将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串连起来,让学生熟悉、了解、操作每个环节的业务,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先进实验平台。

从生产角度看,销售物流和供应物流是整个社会物流的主要内容,学校物流实验室建设应该以这两个环节作为流程模拟的对象,下面提供了这两个环节的一个物流实验基本模拟流程(如下图),以供参考。

1.销售物流模拟。销售公司与商场(或超市)达成销售协议,销售公司授予商场直接向销售公司的物流公司下订单的权利。物流公司到销售公司提货,并完成入库等作业。商场通过网络下订单(在物流公司的网上下单模块),物流公司根据商场的指令,进行各种库内作业将货物送到商场。

2.供应物流模拟。零部件(或原材料)供应商送货到生产商指定的仓库,仓库收货并进行各种作业;根据生产商的生产需求及指令,向生产线进行配送。在这两个核心流程模拟过程中,可以模拟各种入库、拣货、加工等作业。这两个实训过程,均以商流为前提,让学生了解参加的各方,同时以物流作业的模拟学习为核心。

3.物流中心模拟。采用组合式配置模拟配送中心、集货中心、发货中心、物流中心的设计与管理,模拟业务流程、单证手续等。

4.货运代理模拟。L-FMS1.0系统包括销售订单管理、订单审核管理、定舱管理、做柜管理、出口报关管理、补单管理、出口费用管理、出口作业查询、换单管理、进口报关管理、提货管理、进口费用管理、进口作业查询等。

5.物流设计与仿真。利用物流网络平台进行物流快递、配送、第三方物流系统设计。可以设计有关物流系统对中小企业物流需求提供服务。

6.物流决策仿真。利用物流决策仿真软件,进行物流沙盘演示与竞赛,为物流项目的开发与物流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决策。

7.物流实验室场地规划。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电脑模拟、投影演示和辅助教学的区域,教学场地内设置投影设备一套、电脑若干(根据单次授课学生人数确定)。教学场地可根据学校物流实训的实际需要和学生数量设置不同机构(部门或岗位),可设立:商场(买方)、销售公司(卖方)、配送(物流)中心等基本角色,配送中心还可细分为库管部、运输部、开票中心、调度中心、库工部、配送部、财务部、经理室等部门,如模拟供应物流,还可以设立生产厂、零部件供应商等机构。电脑设备和POS机可根据机构设置情况安排。

8.物流实践网站。为物流实践活动建立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实践条件,利用网络管理实践活动,扩大利用面。重点开发100个物流教学案例、100个物流业务教学和实景视频、物流软件、文件、表格等。

(三)物流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需考虑的相关问题

在物流实验体系的建设中,物流实验室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是整个体系的中心和重点,因此必须同时考虑和兼顾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支持和利用。充分利用各高校已建立的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教学管理功能以及相关的数据、案例等资料,辅助物流实验教学,考核学生的模拟实践能力,评估实验教学的效果。(2)与经管类实验室其他专业实验系统的无缝连接。物流实验系统必须与经管类实验室和其他专业实验室(如计算机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协同性,以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共享,使有限的教学实验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3)符合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物流实验室涉及的物流知识要完全符合《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界定,一方面是规范物流实验内容和标准,另一方面是有利于开展物流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工作。

四、物流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实施过程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处理

(一)实验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完善

物流实验体系的建设设计思路是通过考察其他高校实验室以及解决方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并在上述内容定位的基础上来设计的实验中心,统筹软件供应商、物流硬件技术供应商来集成实验室。先后调研了上海理工、海事、海洋大学的物流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湖南商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物流实验室。通过展示了用友、博科、络捷斯特、恺易、北京格瑞纳、华普亿方、西门子仿真、世蝶等软件公司的软件功能和特点,形成自己专业特色的实验软件系列。

国内物流实验室主要停留在实验的流程模拟和实物模拟,解决方案大部分是从国内企业中的物流系统改造过来,缺乏实验逻辑和难以同教学同步,但是也给我们的实验室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

设计中突出了物流实物模拟、物流管理流程模拟和物流管理流程设计与仿真,并且在案例教学、基地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面有所突破。物流实物模拟集成先进的物流管理设备(货架、条码、电子标签等),管理流程采用国际第三方物流公司模拟软件并合作开发实验教学管理文件、软件等,物流管理流程设计与仿真采用基于工作流的物流管理流程设计软件以及国际通用物流仿真软件。

(二)专业课内实验项目开设情况研究

物流管理专业课内实验项目主要情况如下:

首先,实验室建设保证待开出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完善,确保课程实验开出率;其次,重点开发独立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模拟实验课程、仿真实验课程、系统优化设计课程等。

(三)专业独立实验课程及项目内容研究

普适性实验课程物流基础实验已经开设多年,深受选课欢迎;本专业打算安排一门物流专业实验课程,增强学生专业实验能力,在专业课程开设的第五学期开出,以物流学概论课程要求掌握的实验内容为主,完成36学时的实验项目,考试合格。会对后续课程十分有益。

如果条件允许,在培养计划中设立沙盘模拟课程,包括企业ERP运作沙盘、物流运作沙盘、供应链管理沙盘。

另外,设立三维情景模拟的配送中心训练型实验课程,让每个学生在虚拟的配送中心中完成规定项目或科目的操作,自动评价和纠正误操作,进一步用以研究现场运作管理和流程优化。

(四)专业综合实验项目与专业实习项目研究

在第七学期计划用36学时设置一门物流综合设计课程,利用实验条件,完成商业物流采购系统、包装系统、配送系统、运输系统、物流流通加工等项目的设计方案。也可以采用专业综合实验完成多系统的优化作业,或者实现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集成作业。

专业实习虽然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在企业现场实习,但实习企业的接待能力、条件、时机是一方面影响因素,带给实习很多不确定性;而且,学校实习经费、安全、指导能力等方面也是制约实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此,研究如何将专业实习在实验室完成的系列实验和虚实结合的实验,实现专业实习校内化和以主要在校内实验替代实习也是研究的一个课题。

(五)支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软硬件环境保障研究

1.学院与课题组基本达成共识,统一思想,站在学科和学院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实验教学体系。与连锁经营、市场营销专业共享一个学院实验教学合成体系。并且以开放的观念,为其他相关专业提供实验平台,开出实验课程,共享学校资源。

2.充分利用学院已有项目资金和学校专项实验建设资金建设实验室,开发实验功能,提升实验水平,形成实验教学体系。保证实验投入,多元化吸引实验建设资金,集中学校和企业各方面的力量,共建有一定代表性的集实验、研究、开发和展示多方面功能为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

3.支持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软硬件环境的研究与开发。在实验教学文件的研究与完善上,现已完成实验大纲、专业、毕业实习大纲等文件,正在积极引导专业教师结合物流企业专业岗位、业务内容、物流师考证内容修改实验指导书等。

为了提高情景教学效果,实验室建设中布置仿真大型屏幕墙,用以反映企业场景和作业现场情景,为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提供生动的视觉感受,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弥补实验缺乏现场感觉的缺陷,结合现场情景教学要求,开发或购置有关实验课程的仿真软件,也可以由教师选择企业进行现场拍摄制作仿真内容用于教学。

五、结论

物流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出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实验体系的建设方案进行认真研究、规划和论证,采用综合评价、系统整合、突出特色、软硬匹配、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认真研究完善实验教学计划和内容,注重实验室的管理与开发,把物流实验体系打造成集系统性、综合性和专业性为一体,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校内实验与社会实践互动的平台,成为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具有特色的亮点。物流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成与落实,必将大大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勋亮.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体系建设探索.中国市场,2010(3)

2.张顺堂,黄力波.物流过程教学实训系统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12)

3.姚建风.完善物流实训条件,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物流系 上海 200000)

(责编:若佳)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进入新的阶段。按照教育部的规划, 到2020年小学教师总体上实现本科化。长期以来, 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为中师、中专文凭, 小学师资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 出现了培养小学师资的五年制大专;虽然许多教师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函授等方式获取了本科学历, 但要从根本上实现小学教师本科化, 必须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培养小学教师。近年来, 有些师范院校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 迈开了小学教师本科化的步伐。

进入新世纪, 国家更为开放, 信息更为多元, 教育更为发达。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逐步向能力型、综合型方向发展。在人才需求的导向作用下, 基础教育, 尤其是小学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 就是教育大变革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特别重视多种教学资源、手段的运用, 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倡导有利于培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 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健全的知识结构, 即多学科、综合型知识结构, 并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较高的心理辅导能力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针对上述情况, 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 应该定位为“培养面向21世纪,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新型高素质教师, 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并在此基础上, 构建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2 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是采用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分科培养的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分科培养模式产生较早, 需要改进

分科培养模式的研究开始于我国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之前, 且主要是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目的是为我国高校开设此专业提供总体方向。随着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 原有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内容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2.2 课程设置容易出现二元结构, 不利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

分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体系, 在结构上容易产生二元结构特征, 表现出“双专业”的目标取向, 最终造成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指向不明, 学术水准下降, 专业培养目标再次游移于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 不利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

分科培养模式主要对学生做四个方面的培养:第一, 大学生基本素养;第二, 学科专业方面达到本科或专科的层次;第三, 掌握执教多门课程的能力;第四, 教育素质的培养。这就使专业建设处于两难之中。

分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基本采用在大学低年级段开设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 高年级段进行分科, 分科方向取决于小学的教学科目, 小学开什么课,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设置什么方向。实践表明分方向培养的本科生, 特别是音乐、美术等方向的学生在专业上很难和以前中师培养的艺术类学生相比, 其它方向也有类似问题, 这种培养模式无法达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也无从谈起。

2.3 套用中学师资培养模式, 不符合小学教育实情

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 以前基本以培养中学师资为主, 新建小学教育专业时套用中学师资培养模式, 不符合小学教育实情。

中学教师任课比较单一,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 但交叉任课情况比较少, 小学教师交叉任课情况多, 通常语文、数学包班来教, 还要教科学、劳动技术等课程;中学教师组织班级文体活动要少一些, 而小学教师几乎都要当班主任, 组织学生的文体活动多, 在才艺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给小学生上课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方面要求高于中学生, 小学教师要擅长画简笔画、做多媒体课件等。诸如此类的情况, 在课程设置时, 必须加以考虑。

2.4 学生学科专业水平偏低, 不利学生自身发展

分科培养模式下, 学生学科水平很难达到其它专业本科生的要求, 本科毕业后, 对考硕士研究生有影响, 从这个角度讲原有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3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

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了河北省小学师资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结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及新课程标准, 提出重新构建适应小学教育需求的、新型的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简化其多元结构, 回归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结构模式。

把小学教育专业看做像中文、数学等专业一样去发展, 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由此确定课程的结构配比, 建立起由教育类通识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 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三个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

以大学通识课程为基础课程, 以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 以选修课程为辅助课程, 构建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注重加强学生的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素养, 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 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熟悉小学教育的特征, 掌握课堂教学技巧, 初步具有小学教育科研能力。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点, 明确小学教育专业的方向, 防止小学教育专业“双专业”的目标出现, 符合高等教育的标准和要求, 达到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需求。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第一,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隶属于高等师范教育体系, 应当充分体现师范性。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吸纳原有中等师范的优势项目, 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教育基本功。

第二,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当体现高等教育的层次性。小学教育专业要立足本科层次的要求, 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既有很强的学科教学能力, 又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能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还要不断推动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三,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必须充分体现其个性特点。小学教育专业虽然隶属于高等教育体系, 但它培养的学生却是面向小学的教师。要教好小学生, 既要懂得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又要善与和他们交朋友。另外, 充分考虑小学教师交叉任课的特点, 要求小学教师既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又要多才多艺。以便适应小学多门学科的教学要求。

第四,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就业与考研是当前本科生的两种选择, 很多专业的学生两条途径平分秋色。因此, 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有利于毕业生考硕士研究生。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可以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

(1) 通识课程:此类课程主要包括“两课” (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 、英语、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大学体育等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增强体魄, 掌握英语读写、交际能力, 熟练使用计算机。

(2) 专业基础课:此类课程主要包括汉语基础、大学数学、美术、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课程。这一部分课程主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墓础。

(3) 专业课:此类课程主要包括小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文学史、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初步掌握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并形成一定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在中文和数学方面得到进一步学习。

(4) 选修课:这一部分课程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此类课程主要用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知识面, 发展专长。必选课要真正培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教育课程改革中,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理念之一是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要使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 教师首先必须学会动手与动脑结合。为此, 小教本科专业必选课应开设劳动技术、手工、剪纸、简笔画、折纸等课程;任选课可开设钢琴、声乐、国画、电工基础、外国文学、学校管理学等。

(5) 实践课:包括教育见习、实习, 撰写毕业论文等。通过实践课,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另外,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 适应并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新课程标准, 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 全面发展的新型高素质小学教师, 需要构建合理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 重新构建新课标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一元化结构模式。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教育本科,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建辉.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与课程建设问题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2.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一些高等教育学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上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国家确定一些普通本科院校进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一些学校已经确定办学模式向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转型。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就成为转型期高校办学丞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从公共事业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以创新创业实践、就业对接、课程设置等为研究内容,提出

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目标。

关键词: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应理清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划分,同时要明确应用创新型人才层次与高校类型等问题。要想创新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也就是说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当前单一学术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创新创业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白城师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立于2004年,当年招生只有14名学员,后来通过扩大招生加大力度投入师资力量陆续发展起来,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在校专业学生120名,教师24名,职称结构合理。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能力培养虽有提高,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具体的标准。教师结构虽然职称合理,但是专业教师不够,大多数都是从事会计和管理类的教师,专门从事本专业研究的教师还需增加。2014版培养方案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公共管理知识基础,掌握非政府组织管理、创业实务、公共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公共工程项目管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专业理论,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适应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的错位:本科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的提法源于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校在制定各学科具体培养目标时,往往强调高级专门人才,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多考虑基于学科的培养目标,忽略了基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需求。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2012级、2013级和2014级本科培养方案基本上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近几年考取硕士生的只占极少数,以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的录用政策,使大多数公共事业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不可能直接进入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而是进入企业或者社区工作,即便考入公务员系列,大部分工作岗位也是在基层。

2.学术型培养目标与就业指标形成错位。培养目标与评价模式的不一致形成学术型培养目标与评价指标的错位。教育部早在2010年对于大学生就业明确表示,大学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高等学校要深入市场调研,结合学校区域特点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环境,加大就业状况指标的权重性,并作为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用就业指标对专业招生进行考核,实际是在专业发展中引入了社会需求因素,用社会需求决定专业的生存。近几年随着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招生在扩大,以白城师范学院为研究平台,从2012年开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已经做了两次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就业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同时增加了实践能力提高的实验课程。但是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仍然提高不明显,没有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专业以及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因此在高校转型发展定位的基层上,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打破学术型培养的目标,从而真正推进技能型培养目标的实现。

3.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培养的错位。从就业角度可以反映出当前高等教育对本科生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对能力要求不一致的问题普遍存在。高等教育对毕业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将成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针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结果,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创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判断与决策,其中判断与决策的满足度最低。从职业能力角度,2010届毕业生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主动参加自费培训,其中多为从业资格证书培训,以提高工作技能水平、增强工作竞争力。从陕西省公共管理类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实习和实践环节、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仅仅是一般,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实践能力效果不明显,学生满意度较低。因此专业培养目标与真才实学产生错位,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明显与社会需求能力不对等。

总之,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受若干因素的惯性影响,还未充分转向市场经济的需求型,从而造成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与矛盾。因此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会走出应用复合型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求,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

三、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定位的实质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的问题。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再定位,涉及人才培养类型的再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再定位两个方面。针对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应该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将学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再定位,是指依据应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和社会需求,重新审视修正学术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规格框架,以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对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均衡。

(一)人才培养类型的再定位

白城师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年来坚持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协调发展推动专业整体水平提高为依据,从而确定了正确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六个协调:一是注重专业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二是注重学科与专科相协调;三是注重教学与科研相协调;四是注重教学质量与效益相协调;五是注重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协调;六是注重发展与社会需求能力相协调。

按照学校整体转型发展工作思路的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本着“德育为本、知识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来设定。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服务理念向立足地方、服务社会、面向行业、对接产业转型;专业建设从单一专业向专业集群建设转型;从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学术性向突出专业内涵建设的应用性、实践性转型;培养体系实现从偏重学术研究性人才培养体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

(二)人才培养规格再定位

以白城师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研究平台,按照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探索新思路,一是探索合作育人模式,与白城及周边地区的企业、社区签订教育实习与教学研究合作协议,探索构建了校企、校地、校社立体合作架构,协同育人、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新建共享教育实习基地6个,利用假期开展实地考察,今年8名学生在2016年8月10参加了2015级毕业生在伊通开办的冰洋饮品公司企业成立仪式。三是重视创新创意创业“三创”人才培养。建立了具有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特色的以“创业理论学习-创业学科渗透-创业技能训练-创业实践体验”为内容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小燕.《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改革的思考》[J].基层医学论坛.2010(01).

[2] 郦文凯,曲殿彬,赵志军.《吉林西部地区创新创业人才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5).

作者简介:尹忠红(1964-),女,汉族,黑龙江木兰县人,在白城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作,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一、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加强,尤其是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应用型本科有别于研究型的大学,也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将办学理念定位于应用,办学目标就是为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的高级管理或者工程应用型人才。在接下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就业趋势就是直接进入工商企业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基层经营管理实践工作。对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主导内容不仅仅是理论内容,最重要的是培养适应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他们的应用性以及操作性,要求具备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专业素养以及知识能力。所以,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方案应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敏捷的思考能力,其次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是善于管理经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要经过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以上目标。

实践教学对现代大学生的培养具有关键的作用,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合学生的发展路线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找到每名学生最适合的发展路线。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特长与不足,在以后的事业发展中发挥优势,避开劣势,获得最优发展。所以,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工商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就要建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了发展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对整个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引导作用,由此可见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性。应该确定如下教学实践目标: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来加深对理论部分的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再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吸取成功或失败经验与教训,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解决事情的能力,锻炼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经营管理所需的知识,熟练运用管理技能,提升创新能力,逐步形成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二)加强实习环节的建设

工商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应该注重加强实习环节的建设,实习是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与掌握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实习主要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三部分,通过不同阶段的不同实习内容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在认识实习中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后职业的发展规划,通过生产实习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做哪些具体工作,毕业实习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扩大实习的范围,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所接触的行业的职业责任所在,了解企业大体上的经营模式,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提供帮助。除此之外还应该合理安排生产实习,科学合理的对生产实习的内容以及时间进行规划,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营,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最后应该提升毕业实习的效率,毕业实习应该有所效果,不能流于形式,在毕业实习中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结束语:

通多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初见成效,各高校已经逐步建立了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构建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实践教学体系的完美落实帮助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摘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正确规划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的教学目标,并且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既定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如何构建,为高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 何倩,尹红.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17(1):14-17.

[2] 张钰婷.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J].办公室业务,2019,306(01):32.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 毕业论文写作环节存在时间安排不合理、师生双方沟通不充分等问题,对此,广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相关改革,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设置 “本科论文指导教师基金”、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等建议。

【关键词】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重要实践性环节,也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学生可进一步把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好坏也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人才培养最终效果影响重大。但是,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存在着诸如论文写作时间短、选题宽泛、调研时间不足、师生沟通少等问题,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改革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以广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环节的改革与实践为基础,探讨了旅游管理本科生在写作毕业论文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大学本科生四年学习的重要成果,也是体现他们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然而,一直以来,毕业论文写作环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不仅时间短,而且很多学生在这段时间忙着考研或是找工作,并没有把精力完全放在论文写作上。

第二,师生双方沟通不充分。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出现老师找不到学生,或是有些学生难得见几次导师的情况,这就导致了论文指导不充分的现象。例如,在选题方面,出现了有些学生的论文题目很宽泛,或是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的情况,这就是师生双方沟通脱节的一个表现。

第三,写作质量难以保证。因为时间短,又面临找工作,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往往难如人意。如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经过调研的环节,因此论证很空洞,缺乏论证数据。还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是其他途径摘抄别人的论文进行拼凑。

第四,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总结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成果,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相应岗位的实际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事实上,许多论文写完后,大多数都被抛之脑后,对今后的就业或是实践没有任何的借鉴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只求通过。这是有违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初衷的。

二、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

针对以上在毕业论文写作环节上出现的问题,广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根据自身实际,对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改变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模式,将原来学生的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学习,将原来几周的完成任务式的拼凑写作贯穿于本科的学习当中,使得毕业论文真正发挥其在教学过程的作用。这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此项改革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

第一,实施“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核心内容,它借鉴了研究生的一些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计划是:大三开学后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教育以及毕业论文的说明动员大会,同时分配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就是今后指导毕业论文的导师。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并从日常的交流过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其选择毕业论文方面进行引导。并要求指导老师要在大三期间确定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并布置调研任务和推荐阅读材料。到了大四上学期,便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可以通过召开论文讨论等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第二,调整论文写作时间。论文写作的时间,一个是指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调整到了大四的上学期,这样,在大四的下学期,学生就可以去进行毕业实习,也不耽误学生找工作;二则是指整个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时间,从大三开始,因为已经有明确的指导老师,因此,论文的指导时间也增加了,这就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以及论文质量的提高。

三、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在整个毕业论文改革的过程中,改革后的模式受到的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论文的质量也比以往有了一些提高,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第一,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进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一方面,毕业论文改革方案的实施,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原有的论文指导的费用外,没有其他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推行该项改革,需要让学生外出进行调研,而这些年来,学生的实习经费却非常有限。

第二,部分教师的责任没有落到实处。不可否认,大部分的指导教师是非常敬业和投入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有小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没能很好地贯彻和实现方案的计划,因此,仍然出现了论文题目不合要求,或是论文没有创新、论证缺乏自己的观点等论文质量问题。

第三,一些学生惰性强,专业基础差。学生方面,一是由于论文写作期间,不像上课有时间限制,因此,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就出现了松懈现象,没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撰写毕业论文上;二是学生的基础本身就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写作能力差,有些甚至不会进行文献检索和利用,反映在论文写作质量上就显得差强人意了。

第四,缺乏奖惩机制。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改革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没有设置奖惩机制,即如论文指导效果明显的可以得到什么奖励,而出现质量等问题又有些什么惩罚措施等,因此,就很难对改革过程进行约束。

四、 对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建议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设置 “本科论文指导教师基金”。针对指导教师工作量增加的情况,可以考虑通过设置“本科论文指导教师基金”的形式,使得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有所补偿,资金来源可以由学校和学院共同来承担,根据指导老师工作量的多少分别给予相应的酬劳。

第二,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一方面,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应为教师创造条件改善工作环境,同时应增强教师的师德教育,使其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另一方面,应不断充实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师的知识经常更新,永不老化。另外,可做一些量化要求,如指导老师在论文指导的过程中要跟学生进行几次的面谈、论文至少要修改多少次等,以便有标准进行衡量。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全面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平时应开设论文写作的辅导课,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同时,指导老师应尽量将毕业论文与自己的科研相联系,让自己指导的学生加入到科研项目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论文写作的兴趣,也可以监控学生写作的情况,并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此外,学校也应配套相应的监管政策,加强对学生的考勤,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

【参考文献】

[1] 闫绍峰,隋博远,赵先冬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

[2]孙也丁. 加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

[3]刘宏. 高校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商场现代化, 2005(9)

[4]陈鹰,张耀增. 关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探讨[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二批立项项目

【作者简介】林轶(1976-),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俗旅游、旅游规划与开发。

(责编黎原)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第6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模式。为了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必须培养其系统、严谨的科学思维体系, 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定义和范围、如何进行系统分析 (如功能、结构、要素等) 、提出解决方法及构建模型、模型验证、效果评价等。如在一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按照上述的科学思维方法对整个课程进行剖析, 细致的研究每一个步骤, 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评价和延伸, 在每一章的教学中重点分析每个步骤所用到的各种科学方法, 让学生展开讨论, 训练其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 从而在其他课程学习和实践中形成一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其中, 应注意避免学生陷入到钻牛角尖的思维中去, 在土木工程相关学科的研究, 很多问题都涉及到不可量化和不可预测的因素, 过度地细化或考虑得过多会使问题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最终反而无法解决问题, 所以应让学生知道在分析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 把握分析的深度和范围, 必须保证可以有效地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否则考虑的过多和过细没有任何用处。另外, 应推荐一系列有助于形成科学思维模式的书籍, 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对比学习, 初步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模式后, 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让学生对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各自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评价和讲解, 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科学思维模式。

二、教学方法

首先, 教师在按教学大纲授课过程中, 务必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的空间。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 教师由主讲转向主导,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具体可采用以下步骤: (一) 学生在教学前进行自主性预习, 自己提出问题, 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留待课堂上请老师解疑; (二)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化教学; (三) 学生学会自我表现评价和自我控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 课前充分备课, 精简教学内容, 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 可分组或正反方进行。对于讨论结果都应及时进行自我分析和思考, 从而获得满意的结果。另外, 对于一些难点或重点, 应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 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查询手段搜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其他资料, 在总结这些资料的基础上, 经过咨询、研究、讨论等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 编制多媒体课件, 并向全班其他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 其中其他学生在汇报结束后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从而达到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

三、前沿科学注入教学内容

大学能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全面渗入教学内容, 便是大学优势的充分体现, 同时也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途径。学生首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其次要具备探求未知领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将本专业最新的技术、方法等知识点注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授课之前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的最新研究动态, 并将其整合到基本的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方法中采用启发、对比等方式逐渐地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这些前沿知识, 使学生发现, 在教师的引导下, 原来有些知识点或科研成果自己也可以想得到, 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信心。此外, 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 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基础工作。通过这些基础性的工作, 学生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科研”的高深莫测形象的误解, 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所需要的综合知识以及从事科研工作地态度等, 使学生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多学科性、创新性等, 为以后独立从事相关方面科研创新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 社会实践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包括很多内容, 其中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验教学, 往往都是机械式教学, 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指导书去操作, 学生只可能在实验初期比较有兴趣, 一旦反复做这些实验, 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土木工程专业有很多需要安排实验教学的课程, 要通过这些实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就应该在实验类型上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 开设更多综合性、设计型实验, 即只给学生提出实验问题,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选择实验设备。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 鼓励不同方案之间的比较和竞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计划能力, 能检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专业实习可以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 充分认识、感知各自的专业特性,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在实习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动性, 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工程实例编写实习报告、实习体会或科技小论文, 并抽取学生进行随堂答辩。

五、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关系着土木工程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本文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前沿科学注入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几个方面对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摘要: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前沿科学注入教学内容以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 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 2008 (3) ;

上一篇:数控切割范文下一篇:icu的基础护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