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会工作论文范文

2023-09-23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形成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学校德育工作在全媒体环境下如何提质增效,要因全媒体融合而谋,应全媒体融合而动,顺全媒体融合而为;通过更新理念、建好队伍、创新方法与内容、建好平台、强化监督等多措并举来取得优异成绩。

关键词:全媒体环境;学校德育工作;提质增效;路径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及山西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zsszsx159;2020年度山西金融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会课题“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szzx01;太原市社会科学創新资金资助项目“太原市志愿者服务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YSSKL202008

基于信息传播方式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人类已步入全媒体社会。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1]学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要因全媒体融合而谋,应全媒体融合而动,顺全媒体融合而为,培养出担当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全程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要在更新理念的同时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更新理念,首先是要积极认识、接近、使用全媒体,认识到全媒体融合是信息技术变革的结果,会对学校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只有使用不能回避,谁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口语、文字、印刷媒介时期,人类逐渐建立了清晰的世界观、精神产物开始传承、逻辑思维受到鼓舞。”[2]在这些时期,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众;教师与书本是信息源,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学校德育环境也多局限在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中,管控难度较小。而全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更加广泛,传播更加快速,获取更加便捷,空间更加广阔,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是自媒体,因此必须更新传统学校德育理念。其次是要从整体把握全媒体视域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全媒体需要新旧媒体融合,但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对多种媒体的深层次整合。那么借助全媒体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的深度融合,破解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两张皮”难题。再次是要注意全媒体视域下各媒体之间互联互通的相关性。以往相对分散割裂的资源通过融合被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形成新格局,创造新价值。学校德育应注意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网络生活虚拟体验之间的互联互通,达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面对面交融的德育效果,增进时效性。

全程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在更新理念的同时,还要坚守目标,这里存在一个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德育一方面要把最新的媒体技术运用到德育活动中,如微信、微博、公众平台、电子期刊等,也要坚实有力地推进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设好校园文化,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还要办好传统德育阵地,如学校的“一报一刊”、学校广播站和电视台等。

二、全息媒体环境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要在创新方法基础上创新内容

全息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成效,必须创新工作方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一是要加大网上德育课程开发,通过网络平台挖掘、开发、传播更多优秀学校德育资源,引领学生学习。二是要增强师生交流,鼓励教师运用QQ、微信、抖音、APP等新兴媒介,与学生互动交流。三是要注重全媒体与学校德育工作深层次融合,建好学校官网、官微等德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日常学习中的服务,使学生在感受服务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全息媒体环境下必须创新全媒体视域下学校德育的工作内容。一是强化全媒体背景下网络道德规范教育。针对网络交流的隐匿性、随意性及监管难度大等特征,学校德育要注意师生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包括信息生产者、发布者、服务者、转发者、使用者都要恪守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二是强化全媒体背景下网络安全防范教育。随着各种媒体广泛深入使用,学生不仅要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寻找学习资源,还要开展交往娱乐等活动,这就需要学生分辨是非,对个人信息加强保护,对不良信息要有警惕感,抵制诱惑。三是强化全媒体背景下的法制教育。国家为营造清朗法治的网络空间,健全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学校德育要主动增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课程,选取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法律法规教育案例,运用活泼生动、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解,达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教育目的与效果。

三、全员媒体环境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要在建好队伍的基础上注重能力提升

全员媒体环境下,需要提升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素质。第一,需配齐配强德育工作人员,党务、团学等专职德育工作人员需要配齐配强。将德育工作队伍打造成全媒体背景下的行家里手、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均过硬的队伍。第二,要构建全员育人的格局,鼓励、要求、引导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关注、运用各种媒体教育培养学生。第三,关键要提升学校工作人员的媒体素质。一是要有媒体意识。善于运用媒体,理性负责原创媒体信息,善于质疑媒体信息,慎重转发媒体信息。二是要有媒体知识。对各种媒体的特征、属性、形态、使用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了解各种媒体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三是要有媒体技术运用能力。要积极学习、掌握、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要会使用各种新媒体,会识别、判断、创造、传播信息。一方面要组织相关的学习培训,帮助师生树立全媒体意识,了解全媒体知识,提升媒介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开发德育平台,运用媒体发布信息,让师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自觉运用媒体。

四、全效媒体环境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在建好平台的同时要服务好师生

在全媒体环境下,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成为媒体工作效果的“试金石”。以往学校德育工作受教材、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场地等时间空间多方限制,学生接收德育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内容不充分,导致德育效果不佳。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系统得以优化,提高了信息利用率,也涌现出一批优质的平台。例如,“爱课程平台”“高水平在线课程学习平台”提供了许多优质课程,让学生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名师精品优质课程;“学习强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权威、全面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宝库。因此,学校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借助各种社会力量,研发和打造富有本校特色的德育信息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平台依据实际有选择性地自主学习,提升获取信息的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全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更趋于生活化、个性化与碎片化,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严肃,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这一变化,注重贴近学生实际,建构起贯穿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休息、休闲娱乐等多层次的多个媒体平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达到全方位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另外,还要注意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重視全媒体视域下文本的形象和艺术性,第一时间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理性关注相关新闻,重视学生的质疑,用主流观点引领非理性看法,保障校园安全与和谐,推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更好地落实。

五、全媒体环境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还要做到科学评价和强化监督奖惩

关于评价,一是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评价要注意可操作性,改变传统学校德育工作务虚的理念,减少人为评价因素,具体量化到便于执行的指标,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突出过程评价,将整个过程转变得更加规范、务实。二是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以往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多注意课时、教研文章数量等内容,难以反映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方面的内容。三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学校德育工作不同于其他方面的内容,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也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阶段性特征,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工作坚持目标导向的同时也要注重过程导向,注重参考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成绩进步、综合素养提升、道德品行锤炼、价值观养成等各方面内容。

关于监督,要第一时间修正师生在运用全媒体过程中的不良行为,进而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既要构建以学校领导与相关部门为主体,全体师生参与的分工明确、重点突出的监督机制;也要畅通多方面的监督渠道,通过述职、评议、督导、检查等方式,多措并举,了解并监督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全媒体的运用与建议工作。对在德育工作中工作积极、成绩突出的师生给予奖励,并与教师职称职务职级晋升、外出进修学习、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这些和师生切实利益相关的事情挂钩,以便更好地激励师生,对在德育工作中表现不佳、不积极配合、不主动作为的师生作出惩罚,有违反相关纪律与规定的,还要严肃处理,以警醒师生。

六、结语

全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在更新理念、建设队伍、创新方法、优化内容、搭建平台、强化监督、科学评价等方面全面发力,积极探索全媒体视域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

[2] 韩银平.媒介技术与思想变革——媒介视域下人类思维嬗变的轨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76.

作者简介:闫青会(1976—),女,山西乡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小杰(1988—),男,山西清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愈加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化。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积极品德观念培养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一环境背景下,开展对学生品德的教育需要更加系统、需要更加完善。本文就小学生德育工作措施展开了论述,为塑造学生品德、强化学生管理、提升校园管理质量提供了几点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 德育工作 品德教育 学校管理

一、抓好常规管理,塑造学生品德

制度本身是学生学习活动和日常行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能够以明确的标准规范学生的言行。制度能够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抓好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塑造学生的品德。一方面,学校管理应当以班级管理为一个单元,通过监督、检查和晾晒的方式在班级之间进行评比晾晒,从而形成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让学生个体在班级荣誉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逐步改善自己的言行、强化自己的品德塑造。例如,在班级卫生环境的营造上,可以通过日常检查的方式采用记分值得当时进行累加,并将优质的班级管理和卫生环境的班级进行表彰,通过晾晒的方式让优秀班级上榜,或者是采用流动红旗的方式进行评比,促进教师和学生不断强化对班级中的卫生环境的营造。再比如,通过日常的班级秩序检查和管理工作,也纳入班级常规管理,并通过明星班级的评选工作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建立遵守纪律的学习习惯。以上常规管理方式,既能够在学生的品德上起到监督的作用,更在学生无意识间形成习惯化的道德认知,常规的检查和制度的红线也就帮助学生建立了维护班级卫生环境、提高自己的卫生习惯,建立班级和团体意识以及养成遵规守纪的道德认知习惯。

二、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和谐氛围

学校环境也是一门隐性的课程,和谐积极的文化环境能够给学生营造出更加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给教师提供更加舒心的校园环境。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校方需要通过校园环境的营造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氛围。在环境的营造上,可以通过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方面着手。校园物质环境中,干净整洁的校园,更能够给学生提供舒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品质;适当的绿植,培养能够美化校园净化空气,帮助学生拓展丰富的生物资源,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在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可以通过海报展板等方式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品德素养的提升,让校园标语校训等内容提醒学生谨言慎行,养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品质。例如,在小学校园中张贴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导向,让学生爱祖国爱人民;校园文化还可以提醒学生,当自己迈出家门走出校园,也就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份子,一定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不插队,、不闯红灯,礼貌对待他人。对于自己事务的处理上,更要学会独立,减少对父母老师的依赖、逐渐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对待学习,要孜孜不倦、不断进取,以自己坚韧的意志力攻克学习中的困难,坚持攀登成功的高峰。总体来说,在校园文化中,可以从校园卫生文化、绿植文化、展板文化和标语文化等方面营造积极环境氛围,促进学生品质意志的提升。

三、提升教师素质,强大队伍建设

教师是塑造学生的主体,小学生有高度的向师性和可塑性,更是受到教师举手投足间的影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便揭示了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因此,校园管理工作中,强化学生品质,需要从提升教师素质出发,需要通过强大的教师队伍建设着手,让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道德水平和管理能力,让教师本身成为学生学习和典范,从而提升对学生品质的塑造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校园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者需要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以更加激励性的制度和校园文化氛围感染教师、激励教师,让教师以更加热忱、更具热情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師还需要通过提供教师学习平台的构建、教师活动的方式塑造积极的校园风气,从教师的精神面貌中改善教师的言行、塑造教师的形象,从而对学生开展积极的品德教育。在学习平台的构建上,校园管理可以从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从校园优质课、示范课、德育课堂的构建中给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观摩机会,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校园间共享,让更多的教师获得对学生品德的塑造效果。同时,终身学习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掌握更好的对学生品德管理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这种终身学习平台的搭建,更有助于学生品德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师的精神面貌的改良上,校园管理还可以通过校园运动会等方式进行营造,号召广大教师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改善身体素质、养成健康情绪和态度,从而以身示范,提升对学生品质的塑造效果。另外,教师本身是知识和学习能力代言人,校园管理还可以通过文化活动的方式强化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书法比赛、写作投稿活动、画展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文化涵养,提高教师的素质品质。

总结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可以以更加多元的措施同时开展、齐头并进。所以,在学是品质的提升方面、从学生品德行为的引导方面,校园管理者可以通过抓常规管理、营造良好环境和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出发,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提供更加优渥的学习条件。

[ 参 考 文 献 ]

[1]巩秀玲,王桂荣.新形势下小学低年级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1):16-18.

[2]以德为先 育人为本[J].江苏政协,2018(11):37-38.

[3]余东海.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8(31):15-16.

[4]任荔.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管理有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2018(31):18.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德育测评在德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但德育测评实践中存在着战略缺乏、没有进行工作分析、指标设计盲目量化、测评过程缺乏配套制度、测评效果低下等问题;因此,德育测评需要科学与战略的引领,需要从评价型测评转向促进性测评,需要进行方法的创新。

关 键 词德育测评;方法创新;工作分析法;OSL测评法

作者简介萧鸣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全英,江西省泰和县螺溪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和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系统工程,在学校教育体系建构与青少年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加强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对于整个德育过程的优化、调控与价值提升,具有关键性、重要性与迫切性。本文将就德育测评及其价值、当前德育测评的实践问题以及如何创新德育测评方法与德育工作新途径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一、德育测评及其价值

所谓德育测评,是德育测量与评价的总称。[1]这种总称并不是“测量”与“评价”两个概念的机械相加,而是指一种建立在对德育信息测与量基础上的分析判断。它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测评者通过测与量的活动,获得所要搜集的德育信息,然后将它们与确定为标准的东西进行比较认识。与德育评估、德育评价相比,德育测评更加强调比较判断要以相对客观的事实数据为依据、定性定量相结合;强调德育测评过程及其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强调事实的“测”与数据的“量”,而不是“估”与“评”。在这里,“测”可以是用眼观测、访问调查、量表评定、问卷探测;“量”可以是实质的量也可以是形式的量,可以是精确的量也可以是模糊的量;而“德育评估”与“德育评价”,均着重于“估”与“评”。无论“估”还是“评”,社会实践中都容易因其字义而纵容主观性忽视客观性与准确性。与德育考核、德育考评或德育评定相比,德育测评更加强调对整个德育过程的促进与调控功能的发挥;强调德育测评要贯穿整个德育过程之中,强调对包括工作与结果在内的整个德育活动的测评。德育考核、德育考评和德育评定,无论我们怎样对它们加以明确的学术定义,在社会与实践中都容易因其字义诱导人们只注重其“考”与“定”的功能,注意对最后德育结果的考核与评定,注重期末或毕业时实施的德育测评,甚至容易把它作为管卡压的手段。因此,我们主张采用德育测评这一概念。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作用。

(一)德育测评的研究及其科学化能够强化德育的内部机制与功能

有人总是在那里抱怨人们轻视德育、放弃德育,因而要求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摆在首位,甚至采取行政法规上的措施来保证德育的首位性。这显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光是依靠行政命令从外部来强化德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强化德育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德育内部来健全与强化德育的机制与功能。德育测评对整个德育过程起着一种调控作用。它既是德育工作与德育效果的接合点,又是德育工作与德育价值的接合点。科学的德育测评,不仅能为德育目标的正确制定、为德育内容的正确选择和德育方法、德育措施的有效采取提供客观的依据,而且还能够使德育的效果与价值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与承认,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德育一直处于软、弱、涣、散的落后状况。

(二)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是德育成为独立实体所不可缺少的支柱之一

德育要成为一个独立实体,无疑需要有独立的组织机构、专职的人员队伍和完备的设施场所,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投资和科学的德育学科体系。但我们认为更需要德育自身有一套科学的测评系统,德育测评连接支撑着德育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够对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预以调控与指导。具有科学测评系统的德育,将能自我检查其组织机构和设备场所是否完善,人员队伍是否合格,经费投资是否合理,能知道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科学,德育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缺乏德育测评的德育虽然也可以是一个实体,但却是软弱的、无法独立的实体。

(三)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对德育学科的完善与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

不论从德育学的理论体系上来看,还是从德育实践上来看,德育测评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从德育学科完善发展的方法论角度看,德育测评研究及其科学化也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经典作家曾经说过,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化都是以应用数学为标志。德育学科虽然不像自然学科那样可以数量化,但是借助德育测评能够帮助我们较为客观而准确地认识德育现象及其规律,把德育学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这对于加速德育学科自身的科学化,无疑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德育测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测评战略不清、文化不明,管理松散

在实际工作中,很少见到基于学校与师生自身德育测评需求所确立的战略。当我们询问教师与学生,学校的德育及其测评的战略是什么、师生德育做人的信条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往往一脸茫然,甚至声称“说那些虚的东西做什么”。纵然,师生主要关注教学与学习成绩,他们不知道我们可以理解。但当我们询问学校管理人员时,他们中大多数的表现与一般师生并无两样。细细想来,究竟是师生与管理人员们无心,还是我们学校甚至社会原本就没有建立起应有的德育战略与测评文化?经过探究,才得知答案是后者。没有德育测评战略,就没有学校德育测评的文化氛围,学校德育测评工作与管理就成了额外的负担,以至于德育及其测评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成了规律。中小学德育测评一直呈现在“测评不科学——结果不真实——对结果不重视——对德育测评的忽视——对德育的忽视”的怪圈中。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德育测评,看似“评德”,实质“误德”。[2]

(二)德育测评缺乏工作分析,单凭头脑风暴与感觉评判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的一种管理技术,[3]指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直接收集、比较、综合有关工作信息,以揭示工作目标、工作关系、工作过程、工作职能、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与工作者素质要求的过程。德育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学校工作具有自己的体系。我们应该借用工作分析技术,对于德育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行为与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对于德育工作及其与学校总体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交叉点进行分析,对于学校德育、社会德育与家庭德育的工作关系与规律进行分析。并且基于以上德育的工作分析进行测评指标设计、测评主体与方法选择与测评过程的规范。而我们目前的学校德育测评指标、测评主体与方法选择以及测评过程设计,基本上没有进行认真地工作分析。人们往往都是从自己主观假定的德育工作应当达到的目标或应该具有的目标出发,来测评现实中的德育实效状况,最后的德育测评只能凭整体感觉打分或者表面印象给分,得出关于德育效果的测评结果非常主观与武断。[4]

(三)盲目追求指标量化,测评双方关系紧张与结果形式化

翻看近年来各地学校的《德育测评体系与办法》,不难发现其相关的量化规定。比如《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测评细则(试行)》中规定:德育管理20分,德育过程30分,德育保障 20分,德育效果30分;然后再分解,德育管理理念4分、管理机构4分、管理制度8分、档案管理4分;在此基础再次规定: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得1分。类似的条款还有很多,但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条款都明确地提出了测评的量化指标。按常理来说,从定性的整体评判到定量的多维测评,学校的德育测评越来越程序化、数量化,大多学校德育工作但愿能在正确的“算分”中“算”出公平、公正。但遗憾的是,这种耗财费力的庞大测评工程为学校赢得的不是德育工作质量的持续攀升,而是测评方与被测评各方人际关系的紧张与走形式主义。

德育测评,除了学校德育工作外,就是学生的品德测评。传统的操作评语鉴定法,人们普遍感到的是抽象笼统,而且评定主观片面。因此学生品德测评方法的改革便努力向精确化、具体化、准确化与客观化的方向转变。在品德测评内容与标准上,不但要求高度统一,而且层层分解,直至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目标表达和可操作方肯罢休。然而是否品德结构中所有的因素最后都必须且也能够以行为穷尽并可操作?各品德因素最后分成的行为指标是否都能保持原品德因素的性质?

(四)反馈机制不健全,德育测评效果大打折扣

德育测评结果的反馈是由测评方和被测评方一起,回顾和讨论测评的结果,如果不将测评结果反馈给被测评的学校与人员,德育测评将失去极为重要的激励、奖惩和促进的功能。因此,有效的德育测评反馈对德育工作质量改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德育测评与被测评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测评过程及其结果的公正性就成为德育测评各方人们关心的焦点。德育测评的反馈及其申诉机制的设立,不仅让被测评者拥有了知情权,更有了发言权,有效降低了德育测评过程中不公正因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被测评者与测评者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平衡点。同时,由于反馈中要求测评者对于被测评者的德育与品德情况进行详细介绍,指出被测评者的优缺点,特别是测评者还需要对被测评者的德育工作与品德修养提出改进建议。然而,纵观我们各地中小学近几年的德育测评案例,留下来的只是一纸红头文件,只是在教育系统范围内通报某某学校、某某人德育测评得了多少分,是否达到了规定标准,其余的德育测评的相关材料再也没有留下。所以最终留下的只是模糊的结论或者被测评方口中的抱怨和心中的不满,更别提所谓的改进激励与方法了。

(五)相关领导和部门不支持,德育机构或者测评部门孤掌难鸣

在学校德育测评中,德育测评部门确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这绝不等于说德育测评是德育测评组织机构一个部门的事。前面已经提到过,德育测评工作可以说是系统工作与“一把手”工程,缺少各部门密切配合与一把手的支持,这项工作是绝对开展不下去的。有些部门领导与教学人员原本就看不起德育机构或者测评部门的逍遥大仙,在德育测评工作中更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冷眼看德育测评部门唱独角戏。

(六)相关措施不匹配,德育测评工作与效果难以持续

德育测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实施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德育测评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更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有力支撑。概括地说,保障学校德育测评系统有效运作的配套措施可分为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执行层面三部分。它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与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完善的培训机制、监控机制、反馈机制、激励机制、辅导机制与之相匹配。其中,德育测评后的激励机制与辅导改进机制是保证德育测评工作持续深入的重要措施。如果进行德育测评工作后,无论结果好坏没有相应的奖励与激励,无论退步与落后,没有相应的帮助、指导与辅导,那么德育测评工作与效果就难以持续。另外,德育测评人员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德育测评者的素质比测评方法本身更能决定德育测评结果的效度与信度;完善的监控体系也是避免德育测评流于形式的必备措施,因为某些事情单靠当事人的自觉自律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三、德育测评方法的创新与构建

(一)树立学校德育测评战略,合理设计测评指标体系

学校德育战略和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寻求创新和成长的动力。学校德育及其测评战略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师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会各司其职、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树德育人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的达成。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个字,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确立了树德育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德”的科学内涵。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战略目标,树德育人应该是我们德育测评的战略目标。

我们应该依据树德育人的测评战略以及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战略来设计我们的德育测评机制,在两大战略的引导下进行工作分析,从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与过程中提取出对于德育战略与测评战略具有关键影响的效能指标,并且以此设计德育测评指标、选择测评主体与测评方法。

(二)建立与强化德育测评过程中的辅导、反馈与沟通机制

良好的德育测评辅导与沟通,能够及时排除障碍,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德育工作绩效。沟通应该贯穿于德育测评工作的整个过程。测评者在开始制定德育测评指标与方案时就应该与被测评方进行充分的协商,在整个德育测评流程中始终与被测评方保持联系,德育测评结果要及时反馈,并指出不足以及具体的改进意见,与被测评方共同探讨改进的可能性、改进的策略与改进的方法。被考核者可以陈述意见,提出自己的困难以及需要上司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进行德育测评之前应该召开专门会议,并在会上宣讲实施德育测评的目的,讲解测评标准、实施细则并充分讨论,以取得大家的一致理解。其次,德育测评部门和各学校或者被测评者就关键德育效能指标及测评方法、时间确定等方面进行沟通,取得充分认同后开展测评工作。再次,测评过程监控由学校测评部门总体掌控,工作小组成员具体实施,对被测评者在德育工作与品德测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分析、讨论、辅导与指导;最后,通过反馈与交流,科学确定下一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品德修养的目标与改进方案。当发现德育工作与品德修养过程中与德育战略与测评标准发生偏差,则通过相关调控措施进行纠偏,以有效达成学校德育的战略目标。

(三)切实加强德育测评结果在教育管理与德育工作改进上的运用

对于被测评的学校与学生而言,如何应用德育测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能否满足测评方、被测评学校与学生各方的合理要求与需求,是关系到德育测评过程各方人员工作热情能否继续保持的大问题,也是学校与师生持续进行德育工作改进的动力源泉,是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谋求德育测评效果可持续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从教育管理的环节来看,德育测评结果可以应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应用于比较各被测评方的德育工作与德育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与提升品德水平,提供指导意见;二是为德育资源调配提供依据;三是为奖金分配与奖优罚劣提供依据;四是应用于学生品德的培养与德育工作。

(四)做好德育测评配套制度设计,保障德育测评工作持续进行

围绕德育测评我们应该设计反馈机制、激励机制与辅导机制;督促学校高层更新观念,并给予实际支持;打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满足德育过程的“耕耘”文化,抛开面子问题,求真务实、敢于问责;营造有利于德育测评的文化氛围,树立以德育实绩为导向的管理思想;树立相应的德育测评辅导与反馈方面的模范人物,全方位宣传相应的典型事件,给予相应的精神与物质激励;推行动态德育测评与实绩管理,确保德育工作能够得到持续改善。

(五)创新学校德育新途径,构建OSL品德测评方法

学校德育途径,一般认为包括德育课程教学、实训实习、学校管理和服务工作、校园文化、志愿服务、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家庭与社会。[5]实验经验表明,OSL品德测评方法,不仅仅能够对品德行为教育效果进行评定,而且具有教育作用,能够对学生的品德行为教育进行反馈、指导与调节。通过测评者讲解测评标准,学生们领会到了学校德育行为要求是什么;通过自我测评,学生们知道了自己哪些方面合乎德育要求,哪些方面还不合乎要求,通过相互测评及其讨论,通过教师的总结讲评,学生们明白了什么品德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怎样做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怎样做则会遭到同学们的反对。自己比别人好在什么地方,差在什么地方。从而会由此激发自我教育,迁善改过的动机与动力。[6]这种促进性的德育测评方法开创了学校德育的新途径,不但具有德育作用,而且具有智育效应,OSL品德测评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相比,学习成绩显著提高。[7]

总之,德育测评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作用,是当前学校德育方法创新中的新途径;德育测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促进与改进德育工作;对于学校与学生的德育测评应该从评价性测评转向促进性测评;OSL品德测评模式作为一种“评价、任用、养成”三位一体的动态测评模式,在具备德育测评功能的同时,能够有力督促学生加强自身学习与修养,促进并提升其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萧鸣政.德育测评[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65.

[2]廖英,檀传宝.中小学思想品德测评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5):80-83.

[3]萧鸣政.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

[4]吴林龙,王立仁.论德育实效测评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20-27.

[5]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EB/OL].(2014-12-22)[2015-04-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51/201501/183069.html.

[6]肖鸣政.OS品德测评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实验[J].江西教育科研,1994(2):29-32.

[7]肖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516.

责任编辑/张 丽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比较教育法是将两种不同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引出正确的结论,用以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1]它能在鲜明的对比中去伪存真、抑恶扬善、明辨美丑,拥有独特优势,所以必然成为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偏远山区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德育教师可依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比较教育法资源,运用比较教育法更好的开展偏远山区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比较教育法 偏远山区中学 德育工作的领导者 德育教师

比较教育法是将两种不同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引出正确的结论,用以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比较教育法能在鲜明的对比中去伪存真、抑恶扬善、明辨美丑,从而彰显出它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所拥有的独特优势,所以它也必然成为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同时,由于偏远山区中学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决定了当地有丰富的可供挖掘的比较教育法资源,偏远山区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德育教师可依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比较教育法资源,运用比较教育法更好的开展偏远山区的德育工作。

一、比较教育法在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运用的依据

1.比较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也是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善、美总是同假、丑、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2]的确,事物的性质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美就无所谓丑,没有善就无所谓恶,没有真就无所谓假。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判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分辨。而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以及某一社会形态的特定历史时期,都有时代要求的、统治阶级所提倡的道德评判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促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少不了教育者将不同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放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对比、分析、鉴别,这就为比较法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所以说,一方面,比较教育法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比较教育法也是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比较教育法的纠偏作用。由于偏远山区中学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 “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有时会有一些较大的失误,德育工作处于被动或停滞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反思前阶段德育工作良性发展而现阶段步履维艰的原因,在比较中发现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策,纠正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第二,比较教育法的警示作用。正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无论是学校以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同级同类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要引起德育工作者的注意,要在对比中汲取教训,以便及时调整、强化本校的德育工作,加强监管,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

第三,比较教育法的激励作用。在这里,比较教育法的激励作用主要是指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者合理的运用比较教育素材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追求真善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于偏远山区中学大都处于经济水平落后、科技信息匮乏、现代文明程度较低的地区,整体环境不好,但绝不意味着山区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是假的、丑的、恶的,绝非是理所当然的、不可更改的。那么如何用后进激励前进,用先进鞭策后进是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者理应学习的智慧。

2.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有丰富的可供挖掘的比较教育法资源,适用比较教育法。在城市,信息发达,比较教育法资源丰富。而在偏远农村,信息闭塞,但其独特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同样提供了一片比较教育法资源的沃土,这就为比较教育法的运用提供了前提。如果从运用和作用的方式出发,可将比较教育法资源分为两大类:

(1)正向比较教育法资源。正向比较教育法资源,是指能够作为正面教材运用的,起着积极示范作用的道德教育素材。它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并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正面教育的原则,对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向比较教育法资源主要包括:“一风”、“二貌”、“三才”。

所谓“一风”,是指农村那种相对淳朴的民风。在农村由于受地域和交往方式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并且农民身上在一定程度上传承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诸如勤俭节约、吃苦能劳、朴实善良的优秀道德因子。而在城市由于受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求利原则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交往失真的状况突出。通过对比两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激励广大师生对“真善美”的信仰。

所谓“二貌”,就是家乡新貌与学校新貌。通过对家乡面貌和学校面貌的新旧对比,使师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坚定理想,使他们相信只要奋斗“明天会更好”。

所谓“三才”,指走出大山的俊才,引进大山的英才及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可塑之才。对比这些人物资源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有助于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形成自律自励的良好品质。

(2)负向比较教育法资源。与正向比较教育法资源相比,负向比较教育法资源是指能够作为反面教材运用的,起着纠偏和警示作用的道德教育素材。它通过揭露与批判社会上的不良之人、不正之风,使广大师生从心理上认定哪些东西是不被这个社会所支持、肯定的,从而自觉防范和抵制错误的言行。负向比较教育法资源主要包括“一害”、“二恶”。

所谓“一害”是指其言行对社会或校园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的害群之马,比如那些贪官恶霸、“冷血少年”,通过对这些反面典型的披露和分析,可以让师生们的内心警钟长鸣,自觉抵制错误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所谓“二恶”则主要指恶劣的校园风气和社会风气。与城区中学相比,偏远山区中学校园里的诸如攀比、拜金、早恋、沉溺网游等方面的不正之风显得并不严重,但需要德育工作者做好预防,给予正确引导。但偏远山区中学不文明之风如爱动“粗口”、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注意保护环境等方面就显得尤为突出,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格外关注。偏远山区恶劣的社会风气主要指赌博、封建迷信及其它陋习,要想建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就必须提早教育好青年一代,净化社会风气。

二、比较教育法在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1.农村中学德育工作领导者对比较教育法的具体运用。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领导者一般是指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教导主任,他们要从总体上布局学校的德育工作,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进行考评,所以他们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有很大的发言权。然而发言权越大就意味着责任越大,这就要求他们在制定德育计划时,要在依据当地实际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学校以往德育工作与同级同类学校的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如此一来,他们就不可避免的要用到比较教育法,由此,便涉及如何运用比较教育法的问题。那么,作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领头羊’,他们应该如何利用比较教育法呢?

首先,着眼大局,纵比与横比相结合,促使德育工作稳中求进。作为德育工作的领导者一定要有大局思想,头脑中不仅要有本校德育工作的大局,还要有与民族发展要求、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德育思想,不能简单的以学校“不出乱子、不出问题”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要顾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培育道德水平较高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德育工作领导者有了这种负责任的大局思想,才能利用好比较教育法,将纵比与横比相结合,兼顾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前瞻性、创新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纵比与横比的过程中,要讲求科学性,注意事物或现象之间是否有可比性,并进行全面综合的对比,科学的运用比较教育法促使德育工作稳中求进。

其次,集合力量,促进比较教育法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运用比较教育法更好的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要加强对比较教育法资源的开发,有了丰富的、系统的比较教育法资源,才能提供多样的可供选取的对比素材,对广大师生进行道德教育。所以德育工作的领导者要善于集合教职工、学生甚至村民的力量,让他们现身说法,运用比较鉴别法、回忆对比法、类比法获取丰富的比较教育法资源,将零散的比较教育素材加以整理归类,形成系统,以便对比较教育法资源重复利用。

2.农村中学德育教师对比较教育法的具体运用。农村中学德育教师一般是指班主任及思想品德课教师,他们具体的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工作复杂细致,并且责任重大,这就要求他们在运用比较教育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比较教育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切实为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而奋斗。在运用比较教育发的过程中,农村中学德育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合理选取比较教育法资源,注重运用的科学性。如果说德育工作的领导者主要负责对比较教育法资源的开发,那么农村中学德育教师主要负责对比较教育法资源的利用。在运用比较教育法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选取教育素材,通晓不同类别比较教育法资源的利与弊,注重运用的科学性。所以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激励为主,以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大部分山区中学生自尊心强,内心敏感,容易自卑,所以德育教师在选用比较教育法资源对学进行道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灵,言语要慎重,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有可比性为前提,以适宜的对比深度和广度为原则。只有同类事物放在一起对比才有意义,所以要合理的选取对比点或对比面。同时要兼顾到对比的深度和广度,它们要符合农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视野广度。

面向学生的未来,以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为原则。中学生的人生刚刚起步,它们的人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毕业之后继续读书,有的会直接步入社会,这就需要中学德育教师对它们做好超前预防教育,运用比较教育法帮助他们分析未来社会及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以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途中不迷失自我。

第二,比较教育法与其它德育方法相结合,巩固德育效果。比较教育法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生动、鲜明的“矛盾”和“差异”中鉴真伪、辨是非、明美丑,它有自己的优点。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它缺乏理论教育法的系统性、严密性,缺乏实践教育法的深刻性等。并且单一的教育方式,孤立分割的教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是缺乏时代气息和教育力度的。[3]

单一的教育方法往往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抑制和纠正不正确的思想和言行,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人生理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然要求比较教育法与其它得育方法相结合,优势互补,形成教育的合力,巩固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9~140,177.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5.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学校在档案管理中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有效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但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要结合实际需求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本文针对当前学校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管理;电子档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0.079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无法离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体表现为多媒体的应用、信息化教学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是基础性的工作,其质量能够直接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目前,许多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开始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建设中将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1     信息化时代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征

在学校建设中,借助信息化技术完成档案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在档案存储中使用计算机等介质,在管理上借助网络等手段进行查询,借助现代化的智能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本文针对信息化时代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征进行分析。

1.1   管理工作的自动化

在信息化时代,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作用,是能够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在传统的学校档案管理中,管理人员往往是借助纸质档案进行管理,随着学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传统的管理手段难以满足当前的管理需求,大量的管理工作也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不利于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使其逐渐向自动化以及信息化方向发展。当前许多学校的档案管理中,管理工作对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计算机能够对档案进行保存和修改,网络则能够对档案进行远程管理,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借助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可以完成学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处理和使用,减少了当前档案管理中的人力和物力消耗,有助于学校进一步发展。

1.2   档案存储的数字化

目前,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中,档案存储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纸质材料,在完成档案信息的录入处理工作之后,工作人员会将档案内容以電子数据的形式在计算机设备以及云平台中进行存储。在现代的档案管理中,借助计算机完成的数字化存储,能够有效减少纸质材料的使用量,提升了生态环境的建设质量。数字化存储档案也避免了传统纸质材料存储中可能出现的档案损坏,提升了存储过程的安全性,极大地提升了档案的使用效率。

1.3   档案的查询便利程度有所提升

在学校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借助网络等手段,档案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可以更为快速且准确地完成档案信息的查询以及管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能够使学校更加快速地完成档案资料的使用和管理。学校档案在完成内容录入之后会借助计算机设备完成存储,在实际使用中,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网络和远程服务完成档案传递,极大地方便了管理人员的档案查询和使用效率。

2     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不足

由于学校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发展尚存在不完善之处,在档案的使用和传递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信息泄漏的问题。尽管当前许多学校开始借助现代技术优化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导致安全建设工作的收益较低。因此,大部分学校一般将开发重点集中在管理系统开发、数字化档案建设以及共享数据平台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档案管理和存储工作的现代化以及数据化发展给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在互联网环境中,学校档案中的学生以及教师的信息可能出现数据丢失问题,且在许多学校中,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未能针对不同档案的重要程度设立使用权限,导致档案数据的访问过于简便,不利于开展现代化管理工作。同时,在学校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面临的潜在威胁,且不具备防御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应当建设更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信息安全工作的质量。

2.2   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

目前,许多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认为其对于学校的建设发展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学校出现了档案管理工作边缘化严重的问题,既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也对于学校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中常会出现错误。除此之外,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工作前缺乏专业的培训,且在工作中未能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档案管理效率,从而不利于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会影响工作的完成质量。目前,学校中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并不是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缺乏档案管理经验,从而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除此之外,在学校的发展中,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要求也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容易造成档案管理工作混乱,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2.3   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许多学校正在根据信息化建设需求,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电子化发展进行优化,但是许多学校对于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实际的价值,未能针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完善档案管理体系,进而不利于开展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许多学校未针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队伍,导致信息化管理工作质量不高。其次,当前许多学校未能健全档案管理体系,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发展,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结合实际需求建设。最后,许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缺乏网络和硬件设备的支持,直接降低了信息化的正面作用,影响了信息化工作的效率。

3     信息化时代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3.1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应当强化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引进技术素养高且有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定期培训提升管理能力,并定期考核,制定合适的优化措施,全面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

3.2   建设完善的档案管理平台

要想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学校应当对当前的档案管理平台进行优化设计,建设完善的档案管理平台。首先,针对当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技术人员应当结合实际需求提高平台的安全性,针对档案的重要程度设立访问等级,避免出现恶意篡改档案的行为。其次,技术人员要完善现有的平台,提高平台使用过程中的网络水平和硬件水平,不断优化管理过程。最后,技术人员要根据实际需求对平台功能进行优化,针对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学分登记等多种管理需求对平台进行优化设计,完善平台的功能。

3.3   加大资金投入

档案管理想要实现信息化管理,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保证学校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例如,计算机、扫描仪、复印件、打印机以及光盘等设备都需要资金。解决资金问题,是学校能够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学校可以向地方政府申请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校还可以向企业、个人募集一部分资金,从而既不会增加学校的负担,也不会增加国家的负担。除此之外,国家更要关注贫困地区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4     结 语

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机制,建设完善的档案管理平台,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才能真正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绪贵.学校档案管理的规范创新及信息化建设方式研究论述[J].才智,2017(8).

[2]杨玉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分析及完善建议[J].办公室业务,2017(15).

[3]周洁.学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创新发展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25).

[4]徐悦隽.如何创新信息化时代的学校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8(8).

[5]姜娜.浅析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时代月刊,2011(8).

[6]张育梅.信息化时代的适应--浅析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措施[J].东方文化周刊,2014(11).

[7]李芳.淺析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与设备的更新[J].新课程,2016(11).

[8]王立新.浅析网络时代如何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14(12).

[9]黎凤萍.技工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时代下的创新实践[J].黑龙江史志,2015(5).

[10]曾辉.信息化时代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研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4).

[11]徐茵.信息化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21).

[12]彭雪琴.信息化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新探索[J].卷宗,2015(12).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一、学院档案的内容

1.学校行政管理方面。校史及学校平面图、建筑图纸;上级的文件、通知及有关批复;工作计划、总结 及大事记;各种规章制度、会议纪录及有关决定;固定财产登记表、统计报表及财务资料;受各级各部门表彰 情况及证件;历年学校领导班子的组成人员及基本情况等。

2.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教导处、教研组及团队组织的工作计划、总结;每学期教师任课情况安排表;每 学期期终考试、各类学科竞赛及每学年升级、毕业考试试卷、质量分析、成绩统计表、分数册;不同版本的教 材、教参;历年所订主要报纸、杂志;图书资料、教学仪器、文体器材、电教设施(含自制软件)的登记册; 学校和教师在各种报章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经验材料及他人发表的(含广播、电视)报道本校事迹的新闻、通 讯、经验材料;完整的义务教育档案资料等。

3.教师管理方面。逐年逐学期教职员工的花名册及基本情况登记表;逐月逐日教职员工的考勤原始记载;教师在校级以上(含校级)进行示范课、观摩课、教改实验汇报课、新教师转正定级公开课的教案及评教记 录、指导意见及结论;教师在县级以上有关会议交流过但未发表过的经验材料;每学期教师的学科教学计划及 班主任工作计划;教职员工的年度工作总结及考核评定材料;学历不合格教师的文化、业务进修资料及学历合 格教师的继续教育资料;逐学期填写的《教师业务档案》等。

4.学生管理方面。每学年的分年级分班学生花名册及基本情况登记表;学籍登记表(学籍卡或借读卡);转学、休学、复学、留级的有关证件、存根及失学、死亡原因的情况登记;学生体检登记表及体育达标成绩 测查表;学生奖惩情况登记表;小学升初中的学生去向及初中毕业生花名册、毕业证存根、毕业生合影、毕业 生去向等。

5.其他方面。学校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记录、一些突发事件的记录等。

二、档案管理的优越性

1.实行档案管理,能增强对学校检查评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档案是督查、评估和指导学校工作的可 靠依据。有的学校,平时做了许多工作并卓有成效,但督导检查时,听汇报成绩不少,查资料证据不足,有的 已经失落,有的一时找不到,而评估“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积分自然受到影响。有了档案资料,就是真凭 实据,督查评估就能做到公平合理。

2.实行档案管理,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的竞争意识。比如《教师业务档案》,每学期根 据各人的工作实绩填写一次,内容和本人见面,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本人共同签字方能生效。由于绝大多数 教师的上进心、自尊心很强,这样做对每个教师都是一个有力的鞭策和鼓舞,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全面 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评优秀、评职称、民办教师转公 办等,就能避免凭印象、走后门、耍权力。“模范不模范,翻开档案看”,按工作实绩排队上,这几个过去的“老大难”,就会变成再也不难。

3.实行档案管理,便于查找和使用有关资料,便于利用校史及有关实物(包括录音、录像等),对学生 进行校史教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4.实行档案管理,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的科学管理体制,使每所学校都能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摸索 经验,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好自己的学校。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本身的规律,但这个规律并不是任何人随便 都可以掌握的,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得而不骄,失而不馁,才能从中 找出规律,指导自己的工作,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档案资料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校管理从随意性、 经验型向自觉型、科学型发展。

5. 实行档案管理,可以推动学校改革、创新、发展。近几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飞跃发展,高等院校也必须适应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管理人员不仅按管理进步的要求完善学院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和创新,改革和创新更离不开档案的管理和健全。在学院工作中,改革方针运用了历年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创新思路运用了历年资料研究筛选,学员从历年资料中寻找经验,从失误中接受教训。

三、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1.档案资料要收集齐全。传统档案管理方法即手工操作法是当前学校档案管理的一种主要方法,它要求档案管理部门(人员)必须坚持实行《档案法》等所规定的统一标准,收集学校资料要齐全,立卷次序要规范。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整理学校档案资料时要认真审核,按照具体审计项目的内容进行筛选归类,如基建类,行政管理类,学生奖处类等,切忌“一锅煮”和“打捆式”归类。

2.审计档案微机管理法。运用微机管理档案不仅能减轻档案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存放空间,保护档案原件,还有利于保密和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并且可以将传统的档案经过数码设备转化成电子设备,这样既可以节约占地,又可以很好地调用。

3.人工、微机相结合操作法。 学院档案的立卷,就是要把学院工作程序中形成的有参考和保存价值的文书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装订成卷,存放在指定位置。这一整套操作程序不仅手续繁杂,尤其过去手工抄写审计档案目录,费时费力,有时还易出错,出了错更改非常困难。实行人工和微机相结合后,档案管理人员只要将应立卷档案资料收集拢,实践证明,通过人工和微机相结合处理的学院档案,案卷既整齐规范,查找时一目了然,也为利用者提供了迅速、准确、快捷的查找方式。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学院档案是保密的重要情报,是学院发展的重要资料,对于学院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档案管理的每个过程做到有章可循。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上一篇:少数民族舞蹈论文范文下一篇: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