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社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智能社区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世界通讯港协会在2001年成立了世界“智能社区论坛”。该论坛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每年进行年度七大智能社区的评选工作,并从七大智能社区中选出年度最佳的一个社区(即第一名)。韩国首尔江南区被评选为2008年度“全球最佳智能社区”。该区在建设智能社区过程中的注重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子政务带动经济发展、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克服数字鸿沟等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值得借鉴。

以宽带经济为基础的智能社区

宽带网络使智能化社区“坐上高速列车”。作为实现社区智能化重要基础的宽带网络技术正在日益成熟,它的迅速发展使智能化社区的建设驶上了高速公路,它的大规模推广为社区实现各类信息的高速传输带来可能。全球

“智能社区”评选活动所倡导的就是随着宽带经济的来临,如何建设发展以宽带经济为基础的社区理念。

智能社区的概念

世界“智能社区论坛”(简称ICF) 认为,“智能社区”是“智能城市”、“电子城市”和“电子社区”的统称。这里所指的“社区”可以是城镇、城市、县或郡、也可以是一个地区。智能社区必须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引导下,在社区地域范围内,带动社区宽带设施建设,并有意识地综合利用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经济的增长、提升社会的公共福利、保证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享用到先进的信息通讯服务。

智能社区的基本要素

首先要具备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成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和功能性服务设施,能够满足社区各方随时便捷地实现双向互动交流与服务的需求。其次,全面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在社区层面得到充分应用,社区管理和服务渠道多样化,居民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社区拥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和有个性、能互动的社区门户网。集成了社区文化、社区价值、社区经济、社区企业、社区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包括详细社区地图等。社区根据自身需求建设一批具有社区特色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再次,社区资源以及社区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基础信息、公共信息、社区资源信息与社区信息资源在本社区与跨社区的在线共享。

智能社区的主体

智能社区应该把为每个市民,为社会服务贯彻到信息化建设的始终。这也正是建设智能社区的最终目的。一个真正的智能社区应该具备智能化发展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所有的社区主体(人、企业、政府等)均对这一智能社区的建设有所参与和贡献;另一方面,所有的社区主体应该能够在这个社区内平等地享受因为宽带经济而带来的益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使用、经济增长带动的个人收益、整个社区文化的体验等。步入世界智能化社区行列,极大地提高该社区在国际电信业的地位,提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进一步树立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和形象。

智能社区的宗旨

“ICF”提出:智能社区的工作旨在引导市民、企业和公共部门进入数字时代。智能社区并非支撑那些面临垂危的行业,而是力争帮助新兴行业的增长,建造最先进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来吸引并培育尖端行业的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宽带网络条件下,所能承载信息的内容,比过去要大好几倍,传递的速度要快上十倍,百倍,因此人类受益也将无可限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ICF不是采用行政命令等,而是用不断地总结推广好的经验方法,评选奖励先进社区,提高人们认识智能社区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宽带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以及IT在本地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全球智能社区评选活动的背景

1995年,世界贸易中心协会创始人兼总裁杜苏里创建的“世界通讯港协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召开了由世界各地负责电信工作的高级行政人员以及负责经济发展的高级官员参加的“智慧95”会议。会议期间探讨宽带技术,宽带网络作为基础设施的问题。这次会议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智能社区的认识,加深了解宽带技术,宽带网络的意义和作用。时至今日,多伦多会议被认为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并将多伦多市引为智能社区运动的摇篮和诞生地。

评选机构

自“智慧95”会议以后,世界通讯港协会加强了有关智能社区的宣传工作。一方面派工作人员赴各大城市做报告,宣传讲解和介绍智能社区;另一方面积极派人赴各地社区调查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对比各社区建设的进展等等。经过上述大量宣传工作后,世界通讯港协会董事会见时机成熟,于2001年通过决议,成立ICF,致力于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以宽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智能社区。同年,ICF发表了第一个调查研究报告:《如何衡量、评价智能社区:不同智能社区的比较研究》。该报告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6个不同社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贯彻实施宽带政策和措施的情况,以及IT在本地经济,政务管理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ICF不仅在本地和发达国家做了许多工作,而且也很重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地区国家的情况。

2004年ICF脱离世界通讯港协会,成为一个独立机构,总部设在纽约市,并在当年举行了第一届高峰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建设宽带经济”。以后每年春季历届高峰会议都在纽约市召开。ICF 在2008年的高峰会议上发表了白皮书,题为:《电子政务能否提高社区的竞争力?》,并宣布创办一所“智能社区研究院”,为智能社区的建设发展打下了基础。

评选程序

ICF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每年进行年度七大智能社区的评选工作。评选工作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每年7-10月份,ICF接受下一年度七大智能化社区提名,进行初选。初选结果定为21个智能社区,有资格参加智能社区的半决赛,经过半决赛,选出7个智能社区,并在新年的1月份公布名单,称为该年度世界七大智能社区;第二阶段,当年2-4月份,从七大智能化社区中选出一个最佳的社区(即第一名),并于5-6月份在纽约颁发七大智能社区奖和最佳智能社区奖。自1999年开始智能社区评选活动以来,已评选了九届。迄今为止,国外智能社区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

智能社区的评价指标

对智能社区的评比标准并不只是智能化成熟度,而更重视政府政策的支持,团体、民众对智能化的认识、关注和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前景等。ICF创建了参选智能社区评比五项指标,率先构建了一种用以衡量智能社区竞争力的全球性框架。以下五项指标明确阐述了一个概念,就是“智能社区”并非“布满电线的社区”,而是体现数字时代的社区竞争力,数字技术应用普及率,以及智能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一是宽带基础设施。智能社区必须制定宽带设施建设的发展规划,以公共政策为手段,鼓励宽带业务的发展,促进各个经济层面的组织和个人公平地享用宽带设施。将宽带通信普及到商业、政府部门和居民社区,政府则通过政策、奖励、网络建设等手段,在其中起催化剂的作用。

二是知识型劳动力。知识型劳动力是一批能以获取、加工,和使用信息为手段创造经济价值的劳动者。知识型劳动力的培养是智能社区确保多数公民获益于数字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智能社区应表现出有决心,并有能力发展这样的劳动者,既能从事体力工作,又能从事智力工作,从工场地到实验室,从建筑工地到呼叫中心或网络设计室都能适应,是位合格的知识型劳动者。

三是数字民主。过去由于贫困,缺乏技能,或者由于偏见、歧视和地理条件等,一些人会被排除在社会、经济之外,现在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他们的生活境况可能更糟。智能社区应当考虑到弱势群体,有计划,有步骤地拟订政策和制度,缩小数字鸿沟,支持和帮助他们学习数字技术和宽带知识,并得到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数字化和宽带经济带来的好处。

四是创新意识。智能社区为企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智能社区应该吸引和扶植有创新能力企业,这样的企业能促进就业,扩大就业市场,智能社区应当将“创新意识”引入到电子政务的项目中去,使这些项目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五是推销和提倡。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智能化社区应当比过去更加努力地与外界沟通,宣传本社区所在地的优越性,以及如何保持和维护社区的地位,改进社区的外在和内涵,使本社区发展成最理想、最完善的生活、居住、工作和学习环境。

对韩国江南区智能社区建设成功因素的分析

世界智能社区论坛2008年5月15日宣布,将2008年度“最佳智能社区奖”授予韩国首尔江南区以表彰该区在建立宽带经济方面所作的贡献。江南区入选全球最佳智能社区主要得益于:江南区信息化建设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等领域得到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服务社会公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江南区在智能社区建设方面的一些成功的因素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1.基本概况

江南区坐落在首尔汉江的东南部,人口55.7万人,占首尔总人口的2.5%,面积39.55平方公里,是首尔经济、金融、贸易、文化、教育中心,也是韩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其区内生产总值,占首尔的25%。江南区的住宅80%是高层建筑的公寓,同时也是韩国著名公司POSCO 及韩国电讯公司总部,也是号称韩国矽谷软件街的所在地。韩国行政自治部自2003年起,与江南区政府、江南有线电视联手开发了“电视电子政府”服务。

2.以电子政务带动经济发展

早在1995年,江南区政府开始建设电子政务。1997年建成网络后,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办理税收及一些申请事务的公共代办点联网。江南区地方政府都是通过网络办理所有登记、批准文件,及其他申请的事项,2006年通过网络收税达2亿8千万美元,占总数的15%。在1995年—2006年,由于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数不断下降,因而节约了3900万美元的财政支出。从另一个角度说,按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给人们节约的时间,估计可达3000万美元。同样重要的是:发展电子政务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贪污,腐化。因为,所有的交易都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的。所以,1995—2006年期间,韩国出现了一个经济奇迹,每人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1%。同时期,韩国出现一个与经济奇迹相匹配的宽带奇迹。1995年只有1%的韩国人使用互联网,但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到2006年达到1400万用户,占韩国人口的28%。这在世界国家排行榜上,排名为第四。

3.创新政府服务模式

江南区政府以“站在区民立场,为区民着想”为出发点,相继建立了85个电子政务系统,形成“行政服务快速、准确、便利化,居民参与活跃化,行政效率最大化,行政过程透明化”的特征,让居民享受不受时间、场所制约的各种行政服务,成为世界上最早实施政府行政服务入户的地区。

2004年,江南区开始建立江南视频监控中心,在覆盖全区的基础上设置了372台监控器,积极预防犯罪,防止人权侵害,政府建立江南视频监控中心后,使该地区的犯罪活动下降了40%。2006年,江南区开通“电视电子政府”服务,即运用数码广播技术并通过电视提供多种行政服务,居民在家中可以用遥控器对着电视机缴纳各种地方税、申请证书等,极大方便了不熟悉互联网的中老年、农村地区的居民。如今,老百姓通过电视,得到政府提供的34种不同的服务项目,其中包括政府新闻,文化和艺术,以及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特制的节目等,省去了来往政府办事大厅的时间,和排队等候的时间。最近这两年,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的品质,2007年在老人的家中安装探测器,以探测老人在家中是否有活动,如果过了规定时间,老人一直没有活动,探测器就会发出遥控警报。2008年政府又为小孩和健忘的老人提供了地点跟踪器,不怕他们走迷失。

4.搭建与公众交流平台

江南区政府在网上设立了电子信箱系统,这个系统是政府专为法律问题(或事项)征询公众意见的。而不是由公众提出法律问题,由政府有关人员或法律界人士出来解答或解释。这样一来,公众认为自己是在参政、议政,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例如,江南区最近有人建议在居民区安装闭路电视,当地一个人权组织,以有侵犯隐私权之嫌,反对此议案。由此,在电子信箱系统上引起一番热烈的讨论,并在电子信箱系统进行民意测验,投票结果,82%的人投了赞成票。最后政府采纳了大多数人的建议。

5.建立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培训

江南地方政府懂得如果充分利用建立起来的宽带技术和网络,如果没有人能使用,就等于没有建立宽带经济。因此,为了适应宽带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江南区首先为中、老年群体开展培训,在当本地区开设了“地区信息化教室”(Regional Information Classroom),聘请专职人员为他们讲授电脑和网络知识,并传授操作和使用技能。至今已有40多万中、老年人参加过培训。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实行免费电脑教育,使人人都能掌握使用电脑和Internet的技能。另外,政府请著名私立大学的老师,在网上开设这类课程,每人每年只需缴纳21美元,即可参加。这样,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可享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县校园的国际学习中心合作,给该地区学生教授英语课,课余可到模拟英语实验村(English Experience Village)与老师用英语对话。

此次入选2008年度“最佳智能社区”的韩国首尔江南区,表明了该区在宽带基础建设、知识型人才、克服数字鸿沟、风险投资以及经营、发展、宣传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我国建设智能社区过程中,江南区智能社区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附录:2009年全球“七大智能社区”获奖名单

2009年1月29日,ICF公布了2009年全球“七大智能社区”获奖名单,分别是:

美国弗吉尼亚州布里斯托尔;荷兰埃因霍温镇;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弗雷德里顿;法国依西•雷莫里诺市;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蒙克顿;瑞典斯德哥尔摩;爱沙尼亚塔林。

社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以2008—2017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468篇社区体育重要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绘制该领域的机构及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的共词网络图谱和时区图。研究表明,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后奥运时期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热点;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与扶持社会体育组织联动治理社区体育,融合多学科技术提高社区体育设施有效利用,优化社区健身环境,助力全民健身是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前沿。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研究内容精细化,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方法科学化是我国现阶段社区体育研究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社区体育;后奥运时期;CiteSpace;研究热点;研究趋势

Key words:community sports;post-Olympic era;CiteSpace;key research issues;development tendency

20世纪80年代末社区体育在中国逐渐兴起,因其组织形式的基层性、活动内容的娱乐性、活动场所的属地化和活动时间的自由化等特点,吸引着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体育特有的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丰富居民闲暇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等功能魅力体现了它与时代和需求发展的适应性,也决定了社区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2001—2010年体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规定社区体育是我国城市体育发展的重点。

邻国日本(1964年)和韩国在举办奥运会后,纷纷迎来了大众体育发展热潮。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化的发展战略,而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在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过程中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与此同时,我国群众体育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也同样迎来新的发展。因此,为了探索后奥运时期我国社区体育研究脉络,把握研究动向,了解社区体育研究的热点议题和前沿问题,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收录的相关研究文献,运用国际科学计量学领域中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探索该领域中的科学合作、研究热点、研究脉络和研究前沿,推动相关研究者系统认识我国后奥运时期的社区体育研究。

1 数据来源

在CNKI中采用主题检索方式,以“社区体育”为检索词,文献类型为期刊,文献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時间跨度为2008—2017年,检索与导出文献日期为2018年1月6日,共检索得到532篇文献,排除征文、通知及不相关文献后得到有效结果为468篇。

2 研究方法

信息可视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实现对抽象数据的交互式可视表示, 来增强人们对这些抽象信息的认知[2]。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克赛尔(Drexel)大学信息科技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Chaomei Chen)博士团队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3],以探寻出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关键路径”等。CiteSpace在国内体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既包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4]、公共体育服务[5]研究,同时还包括国外太极拳[6]、体育教育[7]、体育政策[8]等方面的研究,但在社区体育研究方面尚未见文献报道。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V知识可视化軟件对我国后奥运时期社区体育研究重要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使用CiteSpace V(版本号为5.1.R6.64-bit)将导出的Refworks格式文本转化为软件所兼容的格式。时间分段(Time Slicing)设置为2008—2017年,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年,通过各项参数和阈值的调整,对此10年间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高产作者、机构、研究热点、研究脉络及发展趋势进行探索与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年发文量

从图1可见,社区体育研究的文献量10年来共468篇,年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整体上趋于平稳,表明社区体育研究长期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3.2 合作网络分析

3.2.1 机构合作分析

将Citespace功能与参数设置区的Node Type选为Institution,时间切片阈值设定为ToP50,主要参数设置如下:阈值设置为6,字体大小设置为7,节点大小设置为69,其他保持默认,得到社区体育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2)。

图谱中节点的大小表示机构发表论文的数量,之间的连线反映合作关系强度。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显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主力军是体育专业院校和各高等院校的体育院系。图谱中各机构间连线较多并呈放射型连接,表明各机构间的科研合作较为密切。其中,以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福建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以及上海体育学院为核心形成了社区体育研究最大机构合作网络,各机构彼此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为中心扩大合作范围,使得整个机构合作网络紧密联系。在最大合作机构网络之外,个别相对独立的机构在社区体育领域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如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首大学体育学院等也对社区体育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3.2.2 作者合作分析

将Citespace功能与参数设置区的Node Type勾选为Author,时间切片阈值设定为Top50,主要参数设置如下:阈值、字体和节点大小分别为4,7和72,其他保持默认,得到社区体育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3)。

图谱中节点的大小表示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之间的连线反映合作关系强度。根据图谱可以看出已经形成4个较大的紧密联系的合作团队。其中,姚绩伟、丁秀诗、许文鑫等合作团队研究方向主要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及满意度研究;以王凯珍、李骁天为核心的合作团队以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及一体化研究和社区体育组织研究为主;吕万刚、孙立海的研究团队关注点为社区体育组织研究;以周结友、李建国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主要关注体育公共服务和社区体育组织社会资本研究;王志威主要为英国社区体育研究。

3.3 社区体育研究热点

文献题录中的关键词是对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可以用于确定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9]。词频分析方法则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频次的高低分布,来研究该领域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的方法。

在Citespace功能与参数设置区中将Node Types选择为

3.3.1 社区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此热点形成时间较早并且持续时间长。我国社区体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群众体育的主要形式和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主要动力。为了促进社区体育健康发展,了解现状、发现问题是前进路上所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体育研究人员必须承担的责任。

通过归纳文献,发现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调查研究主要是围绕社区体育6大构成要素展开,以地区或城市中的社区为调查对象,围绕社区体育管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社区成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经费展开调查。社区体育管理系统缺乏活性[10],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水平低下[11],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缓慢、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不足[12],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政府资助有限,社区体育经费短缺[13]是阻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

此阶段虽然有部分研究者提出政府应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资力度,构建社区体育社会化管理模式、市场化经营模式等对策,但多数局限于对现状问题的表象解决,对社区体育发展既缺乏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又缺乏操作性强的、可落实的具体措施,迫使社区体育在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阶段举步维艰、停滞不前。

3.3.2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具体表现为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社区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等。由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学校体育,各项资源配备差异悬殊,二者一体化发展目前尚是一种理想模式。现阶段更多地致力于学校体育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兼顾社区体育发展,这是目前解决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最有效途径[14],并且也具有一定条件下的义务性[15]。

通过多数学者的现状调查不难得知,我国目前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情况不容乐观。个中缘由涉及方方面面,“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缺陷,缺乏相关立法和政策文件、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上的偏差、组织形式的不适应、经费保障不足等因素都在制约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走向融合[16-17]。

为此,有关学者提出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共享过程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14],既需要通过行政干预,从管理体制上寻找突破口,更需要制定共享规范和制度以及提供财政支持,以解决校方日常管理和场馆维护等问题。除此之外,加强共享理念宣传,建立健全共享工作机制,促进二者组织形式衔接也是推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助互促,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3.3.3 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重竞技,轻大众”,导致在体育公共服务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十分有限,整个国家体育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深受影响。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是目前我国体育发展亟待完成的任务,也是推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基本覆盖全民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高度依赖政府,单中心的绝对主体供给模式必然难以满足社会公众迅速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薄弱的体育公共服务物质基础及紧缺的体育公共资源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最根本的核心问题[18]。在供需失衡背后映射出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与运行机制难以适应现代体育发展要求。

刘玉、龚正伟、马德浩、王占坤等研究者积极深入探索体育发达国家在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路径上的有益经验,力图为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宝贵意见。在体育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新西兰,以社区体育为基点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强调社区体育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同时注重与学校体育的融合,是其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共同特点[19]。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体育社会化程度较高,社会体育组织有着高水平的独立性和工作能力,承担了大部分体育公共服务职能[20]。但这并不意味政府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中功能缺失,相反,发达国家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是“掌舵”而非“划桨”[21]。做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支持培育社会体育组织等都是政府应积极履行的职责。

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于2014年12月正式成立,以专业类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的角色同政府合作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相关事务。通过提高服务的精细化与专业性,已经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22]。其成功经历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和推广性,值得深入挖掘有益经验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提供新思路。

3.3.4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研究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城市公共服务有效实现的有力依托和重要载体,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功能即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文化需求。因此,在探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时,以社区为切入点能从根本上把握具体需求,从而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23]。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一个涉及公共服务提供主体、服务对象、服务类型、服务方式及程度等诸多内容的复杂系统,现阶段相关研究尚未能够也无需集各方面于一处进行综合研究。因为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社区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与实际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不足形成的供需矛盾。

郑卫民等指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政府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方式简单和供给缺乏管理机制制度保障等[19]。这其中不仅有传统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更反映出政府对待体育的态度偏差。一方面,“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处于多方管理却无人问责的两难境地;另一方面,政府单一单向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必然无法迎合不断拓展的需求内涵和外延。服务的供给能否满足使用者的主观需要决定着对其满意度,居民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又决定着其發展的水平和未来的方向。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必然是促进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和实现体育强国道路上必须力克的难题。

为此,专家学者借鉴融合多学科理论知识,从多种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路径。目前,供需关系理论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该理论认为需求是供给的动力和源泉,供给必须以需求为前提,供需二者才能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此时资源配置也达到最优状态。需求的量及结构同时决定着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方式和主体。而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存在其与居民体育健身需求严重脱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供非所需”的问题[24],这正是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模式和政绩导向的供给模式下存在的“特殊问题”[25]。反之,供民所需,关注民生的民需取向供给方式才是提高供给效应、满足居民体育需求最有效的途径。

城市社区居民多样性、多层次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以及国家和市场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有限性必然要求多主体合作供给,协商管理,高效沟通,致力于形成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及“寓管理于服务”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模式。还应构建并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需偏好耦合机制,积极践行供给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以“供给”反促“需求”[26]。为保障社区体育功能服务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加大公共政策法规保障力度,创新社区体育运行机制,促进社区体育组织独立运行等必要措施也亟待实施[27]。

对社区体育服务公众满意度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是检验社区体育服务建设实际成果的有效途径之一[28],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相关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陈旸、姚绩伟等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研制用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问卷和量表,大大丰富了相关研究的内容,也为科学评价服务质量提供了有用工具[29-30]。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区域差异性较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作为一种个体的主观评价,极易受社会经济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干扰,现有测量工具的外部适用性仍值得检验。

3.4 后奥运时期我国社区体育研究脉络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中的突发性探测技术,并结合关键词的时区图,试图清晰地勾勒出后奥运时期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在生成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后,选择控制面板中的“Burstness”模块,具体参数保持默认,准许生成16个突发性关键词。如图5所示,各关键词在不同的时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激增情况,表明该现象或话题在此时期备受关注。返回到关键词的共词网络图谱,在菜单栏上点击“Timezone View”标志,生成社区体育研究的时区图,控制面板中各项参数设置如下:阈值、字体大小、节点大小分别为5,17,14,最终得到后奥运时期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时区图(图6)。

结合突发性探测与时区图来看,早期更多地集中于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这一点恰好是符合当时我国社区体育处于萌芽阶段的境况。在全国范围内了解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是发现社区体育现存问题并制定社区体育后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基础。公共体育设施是群众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却存在着“不足”与“浪费”并存的不合理情况,现有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学校中的设施占比最高但开放率低、闲置率高。促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达成提高学校体育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公众体育服务满意度的双赢目标。

为了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提高公众满意度,必须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1]。完善的体系不仅包括公共设施的供给与管理,还包括活动组织与指导、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等一系列相关环节,形成一个多方协作配合的复杂系统。其中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历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只有合理的供给才能实现需求的 有效满足。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经验表明以社区为切入点进行体育公共服务更加贴合社会的需求,更能有效满足社会公众的体育需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开始进入学界和政府的视野。

可以看出,后奥运时期,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追溯本质的深化研究过程。从最初的现状调查到体育公共服务研究,再深入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这其中反映出的是对社区体育本质认识的演变,也是由宏观理论层面逐渐向实践可操作化层面的进步。从以往针对社区体育中某一问题提出表象的解决措施到系统建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治标”向“治本”的质变转换。

3.5 我国社区体育未来研究趋势

放大后的时区图显示了2015—2017年我国社区体育研究中关注较多的现象和议题。通过图7可以看出,继续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广场舞扰民现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打造全人群健身圈、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体育组织改革是未来我国社区体育的主要关注点。

广场舞扰民现象从表征上可理解为广场舞参与者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权利冲突,但其深层原因既包括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供需矛盾与治理缺失[32],还包括以广场舞为代表的社区体育运动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管理[33]。 为有效解决此类现象,需要多方联动治理。首先,需要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多途径解决设施场地的历史欠债问题,将社区体育空间供给纳入法治化轨道[32],提高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积极落实体育公共空间的供给侧改革[33]。其次,需要加快完善社区体育活动和场地设施的组织管理办法,这就需求政府、社区体育组织、个人等多主体建立信任机制,形成协同治理机制[34],在体育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可积极鼓励社区体育组织或社会体育组织进行自治,促进社区体育良性运行。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城市体育空间研究中的一种新兴方法,为国内外合理规划体育空间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35]。陈旸、杜长亮等运用GIS技术对社区体育设施的选址进行研究,开创了我国社区体育设施供给的新视角[36-37]。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是公益性服务中的重要内容,满足尽可能多的体育需求,让群众均等地享受公益服務是其最终目标。但如何实现公共体育设施的雨露均沾,如何高效惠及社会公众仍是一道难题。国外较早地利用了GIS技术对体育设施的可达性等进行研究,利用缓冲区算法反推健身圈的辐射范围[38-39],诸如此类的新方法、新手段为优化社区建成环境,提高社区健身环境建言献策。近来,金银日等利用GIS 技术对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可达性和公平性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发现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与其可达性并无正向关系,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的公平性及可达性仍有待大幅提高[40]。新兴技术的介入可有效促进社区体育设施乃至整个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的合理化,提高供给的实际效益。但GIS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尚属初级阶段,想要为决策制定提供科学指导还有待进一步成熟深化。

4 结语

北京奥运会后,社区体育研究方兴未艾。体育院校和高等院校的体育院系中的研究人员是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主力军,并且彼此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协作互助的科研氛围有利于优势互补、开拓视野,提高该领域的研究水平。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体育公共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此期间社区体育研究的热点话题。社区体育现状研究是发现问题的必要过程,发现现状研究中表象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科学系统的解决办法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途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二者存在时序性的互补关系,一体化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体育公共服务和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我国体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体育的感受与态度,切实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需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着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居民满意度是体育公共服务的集中表现。政府培育社会体育组织,切实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是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基础,更是整个体系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15分钟健身圈”和社区体育设施的供不应求都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社区体育设施,体育设施供给摆脱传统的单纯数量供给,兼顾数量、效率、结构和质量的新理念逐渐引起关注,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体育设施研究打开了供给格局新局面。

十年期间,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在内容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成熟完善过程,研究内容更加切合实际;研究方法和手段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科学化过程,研究成果更具指导意义。未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社区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学习借鉴体育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引进公共管理等多领域的先进理论和思想,不断提升社区建成环境和健身环境是社区体育研究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凯珍,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4-6.

[2]Bederson B B,Shneiderman B.The Craft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Reading and Reflections[M].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2003.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 33(2):242-253.

[4]陈瑶瑶,倪依克.2008年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 Ⅲ的计量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2):12-18.

[5]李立峰,王洪彪.中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10年(2007-2016):热点、趋势与展望——基于CiteSpaceⅢ的可视化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3):39-47.

[6]王俊杰,王培勇,徐坚,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外太极拳运动研究热点与演化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10):77-84.

[7]高明,段卉,韩尚洁.基于CiteSpaceIII的国外体育教育研究计量学分析[J].体育科学, 2015(1):4-12.

[8]夏培玲,王璟.国际体育政策研究热点问题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5):27-31.

[9]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计量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282.

[10]高菲菲.陕南地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24(4):49-51.

[11]苟清华,杨军,劉冬冬,等.成都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34(10):27-29.

[12]范振国,张宏,梁恒.广东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 26(2):148-151.

[13]鲍巨彬,付丽敏.河北省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 36(6):51-53.

[14]黄健,谢忠萍.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 31(5):94-96.

[15]饶平,梁朱贵,蒋德龙,等.学校体育资源的重审与共享[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 26(3):231-233.

[16]赵妤.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深度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9(8):29-32.

[17]李骁天,王凯珍,毛振明.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外对比[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504-509.

[18]郑卫民,任保国,刘德新.新时期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探索[J].体育与科学,2012, 33(1):87-91.

[19]马德浩,季浏,MADe-hao,等.英国、美国、俄罗斯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方式[J].体育学刊, 2016,23(3):66-72.

[20]刘玉.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实践及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 37(3):1-5.

[21]王占坤.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7(5):32-47.

[22]祝良,张伟.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机制及经验研究——以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1).

[23]栾丽霞,张晓洁.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9):25-29.

[24]戴健.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8-102.

[25]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审思与现实困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 38(4):20-24.

[26]陈德旭, 郭修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偏好及耦合机制构建——以上海市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1):41-47.

[27]丁鸿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19-22.

[28]姚绩伟,何潮,许文鑫,等.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三维结构要素及其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2):14-20.

[29]陈旸,左珊.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社区体育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1):95-101.

[30]姚绩伟,杨涛,丁秀诗.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量表的研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28(6):477-482.

[31]李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体育科研,2009,30(4):15-18.

[32]梁勤超,李源,石振国.“广场舞扰民”的深层原因及其治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 39(1):26-31.

[33]于秋芬.社区体育运动开展中权利冲突分析——以广场舞纠纷为视角[J].体育与科学, 2014(2):83-87.

[34]梁勤超,李源,石振国.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社区体育公共空间供需矛盾及其化解[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3):208-212.

[35]潘凤英.广场舞纠纷背后的理性思考和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4):25-27.

[36]杨剑,郭正茂,季浏.中国城市体育空间研究述评与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 31(6):461-467.

[37]陈旸.基于GIS的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8):1254-1258.

[38]杜长亮,顾校飞,李南.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选址规划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3):13-20.

[39]Owen N,Cerin E, Leslie E,et al.Neighborhood walkability and the walking behavior of Australian adul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7,33(5):387-395.

[40]Chaix B,Méline J,Duncan S,et al.GPS tracking in neighborhood and health studies: a step forward for environmental exposure assessment, a step backward for causal inference[J].Health & Place,2013,21(5):46-51.

[41]金银日,姚颂平,刘东宁.基于GIS的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3):42-47.

社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社区门急诊护理管理现存问题

组织管理: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急诊科设在2楼,没有电梯,急诊抢救床床头架不能移动,遇急需插管时操作不方便。各中心都制定了有完整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制度、抢救流程制度,但管理的力度不够,执行力不强。

人力资源:急诊护士护理梯队形成不够。急诊护士中工作年限在5年内的比例70%以上;部分把未进行本中心通科轮训的护士派在急诊科;90%的急诊护士没有派往上级医院进行急诊轮训史。急诊护士年资低,导致社区急诊护士整体队伍的技术不熟练和经验不足,专科水平更是匮乏;法律意识淡漠,责任心不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弱。

患者:患者在身体状况、疾病情况、经济情况、与医务人员的配合情况等方面存在风险。存在风险的患者应当是护理工作中关注的重点人群。

护理操作技能:有计划、分层次组织护士开展继续教育、模拟急救演练不够,甚至没有。低年资护士在考核中静脉穿术的成功率75%,存在的问题是:准确率低、药物外漏、外渗。原因是未接受规范培训,操作前对患者没有充分的评估,未履行告知义务,不熟悉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应急状态配合能力差等。

急救药品、设备器械:各社区中心及站点急诊科都有急救药品与器械检查登记本,但对急救药品的作用及剂量不熟,有些器械管道老化,没有发现问题的说明与调整。抢救物品不齐全,用过的不能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使用后不能及时消毒维修;部分设备因使用少而维护保养不当问题。

社区门急诊护理管理的对策

抓制度,强化质量措施:针对常见风险因素制订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如:急救流程和应急预案,包括急诊服务制度、危重患者转运制度、护理风险警示报告制度、“绿色通道”服务流程、常见疾病的抢救流程、急诊科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许多医疗缺陷都是与医疗制度执行不严或违反操作规程有关。必须建立、完善并组织职工认真学习规章制度,使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强化制度执行力,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确保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及绩效考核制度:作为社区护理管理必须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及绩效考核制度,成立院科二级质控,质控小组每月进行质控检查,并将存在的缺陷与绩效奖金挂钩,这样才能促进制度的落实。保证护理质量及安全。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护理部、科室要不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急救水平:开展专科知识、急救技能的培训。对不同年资的护理人员分层进行培训,要求护士人人掌握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洗胃机、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对新护士定期进行急救知识、急救药品、抢救程序及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使其掌握专科急救技能,每年对全科护士进行心肺复苏、呼吸机应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的技术的演练及考核,不断提高护士的急救水平。利用大医院托管社区的资源,寒暑假选送护士到上级托管医院急诊科进行短期轮训,也可把大医院的护理专家请进社区进行专题讲座,提升社区急救的整体水平,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

加强模拟急救场景联合演练:模拟场景培训能够提高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院前心肺复苏成功是一系列复苏技术按规范流程实施的结果。模拟场景培训强调场景的真实性,特别强调团队行为,关注医生为主导的一系列复苏技术的实施与配合。有效避免了医生单独抢救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与实施高级生命支持的矛盾问题[1]。

加强对学生、教师、社区居民各种急救知识的培训普及提高自救互救意识:我中心也是所高校医院,把“院前急救”作为常规开设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并于2007年成功申报学校“精品课程”的科研项目;与学生处、研究生处联合,对学生骨干、卫生员周期性开展各种急救培训班,进行系列培训;与学生“红十字会”等社团联合,不定期举行院前急救讲座和技能培训、操作演练。

急救物品与仪器的管理:急救仪器和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急救药品物品做到定人保管、定点放置、定量保存、定期检查。班班交接,要求每次抢救结束后立即补充消耗的物品;对抢救仪器,每周进行保养1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贵重仪器建立检查维护登记本,防止因器械维护不当,延误对患者的抢救。认真执行抢救工作流程,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注重沟通技巧,化解风险:定期对护士进行沟通技巧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让每名护士都掌握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的技巧,并根据急诊患者的特点灵活运用。改善服务态度,掌握沟通技巧。以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主动接受和承担风险。

鼓励护士主动上报不良事件:风险管理推行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事件的有效呈报。向护士说明风险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护士面临风险的大小,而不能反映护士的工作业绩。努力打消护士的顾虑,鼓励护士积极呈报护理风险事件。

建立社区急救体系的保障因素

建立适应我国现状面向国际先进水平的社区急救网络框架:根据国家对社区发展建设的要求,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以120急救网络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建立“社区大众自救互救-社区医院急救-中心医院标准急救”的三级体系,也只有形成“全民大众-120网络-医院救治”体系,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急救体系,改进我国的社区急救水平,最终与国际接轨[2]。

急救“黄金10分钟”的新理念:急救的时效性要求是建设社区急救的出发点和归宿。时间是急救发展的导航标。一切急救都是为了有一个好的脑功能成活体,脑组织在常温缺血缺氧下只能耐受4分钟,进行心、肺复苏(CPR)后可以延长至20分钟;早期除颤,即5分钟以内的除颤可以提高成活率;10分钟以内对于严重失血、窒息、气道梗阻者进行正确救治,可以成功挽救2/5的猝死者。而目前,120往往不能在10分钟以内到达事发地点。所以在专业人员到达之前,急救“黄金10分钟”的时效性是由家属、社区居民、目击者拥有。这个时间段的时效性远大于其后的专业人员抢救。所以建立社区大众的自救互救网是社区急救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讨 论

社区急救是社区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和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提供的服务已不再局限于往日的治疗感冒、输液、测血压,而将承担更多的院内医疗服务和社区的急救工作。其中危重症患者的先期救治是否及时到位成了衡量一个社区医疗水平的标准。

社区急救是EMSS中尤其是院前急救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社区内危重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2011年中心3年共急诊出诊1132次,而社区急救在利用黄金时间方面更具得天独厚优势,能及时准确地将急救医疗送到患者身边,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治疗的空白时间(即发病后到获得救治的时间),为专业院前急救医护抢救赢得了时间,为患者的后续救护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疗行业是一项高科技、高难度的“高危作业”,急诊科可称为“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心”、“疑难患者的诊治中心”,不难看出,急诊科是社会医疗供需矛盾的缓冲区。实行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能不断识别急救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不仅能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护理投诉和纠纷,同时能提高急诊护理的整体水平,赢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晓凡,张长春,张振新,徐科.模拟急救场景培训对心搏骤停院前复苏及其效果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12):1332.

2 何忠杰,马俊勋.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59.

社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体现的一种特殊的组成部分。当面对公共事务时,可能会产生一些无竞争、不公平、内在性、低效率等困境,在公平与效率上面临管理危机、信任危机和合法性危机需要公共管理者应对,我们还需要持续提升公共管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创新增强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技术手段、奋力创建高级技术的实施方案,完善公共管理核心伦理价值体系等在公共管理困境中所实施的策略,每一步都需要我们公共管理者做出抉择,才能尽快解决困境找出出路。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危机

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代表大会曾提到:改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公共管理运用经济、政治、管理、法律等方式,完善政府的管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和政府绩效,从而为公众带来福利和公共利益[1]。它能够源源不断为社会大众带来利益,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麻烦的共同体,面对这层出不穷的事务才体现出公共管理的价值,并能采取方法解决而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当出现无竞争、不公平、内在性的一些无法客服解决的困境时,我们需要做出抉择尽快解决困境找出出路完善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的概述及意义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各国为应对来自各方面的财政经济危机,予以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革,从此,“新公共管理”被世界著名公共管理研究代表人胡德所提出,他为公共管理事业做出来巨大的贡献,胡德主张“由高层人员对组织进行积极的、显著的、裁量性的控制,委以责任的前提是对行为责任进行明确的区分。”同时,“新公共管理”这一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胡德也被成为“执著的评论家”。很多学者也对新公共管理进行了一翻评论,有人评论:新公共管理的出现是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一种全新体系。有的学者认为:企业家征服模式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转变,他不是一时流行的风尚,而是使全世界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变革;也出现了很多认为公共管理超出了传统官僚制而形成一种新的全球模式。

公共管理是一门对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原理概念和方法来探讨研究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以及规律的学科体系[2]。公共管理是通过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进行的活动,公共管理关注的不是办理步骤、程序及按照管理人员所提示的办法以及内部取向,而是进一步注重最终的结果以及对结果所获得的个人义务和责任。可以理解为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公共管理不仅研究政府机关特别是行政官僚,而且把研究范围扩大到非营利组织及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公共管理的意义是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3]。因为平时公共事务繁琐庞杂,公共事务包括国家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公共事务,所以,尽量把各种公共管理归结到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4]。就是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这强大的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有机统一的公共管理模式[5]。我们不但要从其本性去认清它们的差异,还要从共性去概括三者的同一性,用共性与本性相联结的辩证法去把握公共管理的真谛。公共管理有着多元的有社会公共组织和其他组织的两大主题,用全速扩大的社会公共事务为客体,使社会和个人公共利益得以体现,不断的协调和促进社会能够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公共管理对社会以及大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二、公共管理所面临的困难

(一)市场化管理的经济压力。我国公共管理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压力,每年我国用于公共事业建设、事业基础设施、百姓医疗、公共服务等支出要远远高出一万亿元,外国也比比皆是,这也堪称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在美国,公立学校学费已逐年上涨,据相关统计,2000年之后学费上涨为60年代的3-4倍,同时,公立学校的费用亿高于私立学校的二倍乃至更高。在我国,这种的现象也举目皆是,老百姓在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的门诊费、手术费更是相差甚远。

(二)制度和观念的制约。我国的公共管理制度还不是特别健全尚未达到公平、公正,一些投标招标等工作也没有严格的管理,不能做到公共服务和管理建设的初衷,反而会迫使形成公共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价格不合理等现象,在强化公共管理制度需要意识到我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制度的现状。也有很多人想改变这种观念状态,但是也会阻碍其发展,导致对政府产生一些质疑和不满,所以,公共事业服务在一定意义上的制约还是需要得到大众的关注。

(三)治理体系带来的困境。与民营部门相比,政府部门属于一种比较安稳的工作机构,没有严格的管理,由于这样的制度我国需要倡导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和内涵,所以精兵简政这一政策在过去比较流行,但从中也往往忽视了对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需要对公共管理的进一步创新。不仅有对行政机构的改革,还需要补充制度完善公务员专业具备知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自己的岗位,了解自己职位的意义并且时刻铭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自我,关心百姓和国家利益。

(四)公共管理不协调的困境。对于公共部门的关系协调是一项怪圈,往往都会产生某种弊病也被看作为公共管理中的生态圈。这种生态效应是公共管理主体和公共管理所处环境的共同作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逐渐适应但最终还不会达到地位的平等和谐,公共管理者一直处于“食物链”的顶层位置,大众就处于“食物链”的底层,然而他们在这个大环境中却是相互依存的,更有望将这种不平衡的关系处理好。

三、公共管理改革的出路

(一)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市场化并重。对公共管理进行管理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需借鉴欧洲公共管理的成功之路,共同关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根据我国的根本国情并利用前辈的经验和外国的实践教训来指导公共管理体系和公共管理职能的应用,采用一定的方法把理论性的方法应用到实践当中,公共管理者要冷静的思考,避免急于求成而事半功倍,应该在各界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投入大量的经历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处理,使公共服务更好、更方便的服务于大众,不图于改革速度快,只在于公共管理能够稳定健康长期的发展。

(二)提升对公共管理的现代技术。做好公共管理就要保持技术方法的使用,应急管理技术、法治民主管理体系、科学决策技术等创新技术管理,这些更新不断的制度模式为公共管理技术提供着保障,所以,要加强对其不断的创新和利用,改变过去陈旧的想法更新思路拓展新鲜事物,是公共管理引入到另一种管理模式,摒弃旧习俗实现新想法,关联各行各业高新技术共同创造新公共管理的天空。

(三)实现公共管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如要使这个大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如早在西方的新社会运动、社区控制运动等,这些运动都是在现代社会的构建下完成的,这种公众互动的方式也是一种公共管理的体现。需要公共管理者与大众之间协作共同达成最终目标,同时双方保障资源共享保持必要的沟通,有争议就通过双方谈判和协商,公平公开的化解矛盾,得以达到可持续化的公共管理发展。

总结:通过对公共管理遇到困境和矛盾的分析和解决办法,有望找到相应的出路,公共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公共利益,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更正,但公共管理者也在不断的努力为大众创造更多的利益。通过公共管理不断的进步和付出,终有一天也将会走出困境找到出路,对公共管理的研究和探讨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侯琦.试论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10,(12).

[2]王志强,张智荣.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62-66.

[3]于明霞.谈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3):139-139.

[4]何宏增.谈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分析[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

[5]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J].政治学研究,2001,(03):78-84.

社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对于社区而言,主要是作为地域性社会,它和整体社会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在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区的规范化管理已经逐渐的上升到战略性问题方面,因此在对城市社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城市社区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目前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正在快速的进行发展,传统经济发展中,根据政府作为主导的方式并不适合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在此之外随着我国社会快速的发展和社区组织结构体系的完善,使得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同时促使了社区的管理要求在逐渐进行改变,对社区的发展以及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今在城市社区发展的同时,管理体制也是从以往的单位制向着社区制在转变,因此需要重新的建立起基层政权以及社区自治的良好关系。

1 分析社区管理中的问题

1.1 由于管理队伍自身的专业化程度比较低

在对社区进行管理的同时,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并且具体的事物也是较为烦杂的,专业化程度比较强,这样便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但是,现如今我国的社区管理工作者缺口比较大,并且年龄都普遍较大,他们对相关的工作政策在理解方面并不深入,进而向居民群众在进行宣传和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到位的现象,同时在社区进行管理中,没有合理的去引入相关人才,人员也是缺少着相应编制,导致社区工作的开展受到直接影响。

1.2 由于社区的组织管理法律并不完善

当今针对于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工作而言,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同时也是存在职责交叉的情况,导致社区管理十分混乱,有关制度并没有得到落实,此外在政府部门主导之下成立的社区局委员,并没有自主管理的规章制度,因为其职责范围比较模糊,和物业公司以及政府、局委员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权力边界并不清晰,导致现如今所执行机构存在着权责不均衡分配等问题。

1.3 由于服务资源存在着不足

目前在我国社区发展的同时,主要是处于在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同时在整个社区建设中,其组织以及办公条件都是比较差的,社区的服务设施整体上比较简陋甚至缺失,多数的社区居委会以及党群服务中心等办公场所也难以达到国家的标准,社区服务所需的人、财以及物是来自于政府机关单位,然而在实际中,社区的经费并没有完全都列入到政府部门的预算之中,多数的工作因为经费不足被迫停止。

2 提高社区管理对策分析

2.1 转变社区的职能

在社区管理中,对其体制进行改革关键便是需要政府部门和街道办及社区间做好准确的职能定位,保证每一个方面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进行改革的同时,也是需要做到政府和社区相互的分开,把以往属于政府管理的事物全权交付给社区进行自己管理,通过分析我国实际情况,因为城市基层社区管理是根据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目前社区则是处于在一种半政府自治的状态下,在实际上,社区也是作为各级政府的基础场所,成为了政府职能管理的“代理点”。所以在社区管理中,需要对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做到社区自治,通过在社区和政府间建立起合作的关系,促进社区自身的职能进行转变,但是需要对以下几点引起重视:一是需要对社区的职能做出准确的定位,明确社区的职能边界,通过法律等相关途径使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机制。二是需要对政府的职能进行转变,将其责任主体的职能做出限制性的规定,这样可以减少相互推诿的情况出现,减轻社区自身的负担。

2.2 培养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在社区管理中,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通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所组成的,所以对于社区的工作人员而言,自身的综合素质对社区的管理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的现实状况是,部分社區工作者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对比,存在着比较多的不适应。所以为了保证社区管理日常工作顺利进行,需要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综合队伍。首先在社区中,需要对人才聘用机制进行完善,并对其职业资质考核制度进行规范;其次便是需要完善社区人才考核教育培训体系,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从而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对培训的长效机制进行完善,从根本上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总体水平和服务能力。

2.3 对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在社区进行管理的同时,要想保证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前提便是需要提高法律法制的建设,保证社区具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在我国社区进行管理的同时,相关法律并不是很晚完善,因此必须要循循渐进的制定出满足社区管理的法律。一是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社区居委会等法律地位进行确定。二是需要法律规定赋予社区相应的组织权利,保证其职能机制能够应用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三是需要对组织之间的职权范围进行明确,提高其权利的监督力度,保证社区组织开展活动可以有法可依。

3 总结

通过对上述内容分析后得出,在社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逐渐的解决问题,保证其社区的管理可以顺利进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健康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李国龙.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88(04):6265.

[2]蔡坤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商,2015,99(24):67.

[3]卢玉琴.论转型时期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4.99(08)123129.

社区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旨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立足于帮助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我校开展了“社区融合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研究,把课堂迁移到村街、医院、商场、公园等场所,指导智障儿童在社区中解决生活问题。形成了一套符合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

社区融合是打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教育状态,是智障儿童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体验,是智障儿童进入社会角色,尝试社会生活的过程。为此,在社区融合教学工程中,我们必须积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并形成一股强大得的力量,加强交流、互动及合作,才能更好地让智障儿童在社区中学习、实践和获取知识。

例如,在《认识水果》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能停留在认识水果的形、色、味上,却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哪里能买到水果,买水果时我们应该遵守商店的哪些规则,我们可以享受哪些权利等。而我们将课堂设在社区中,学生能亲身体验到社区的一些规则、购买的一些环节等。然后,再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带孩子到社区中再次实践,验证孩子是否掌握社区生活的全过程。

二、社区融合教学要将课堂教学与社区实践有机结合

(一)课堂教学要为社区实践提高保障

有效的社区融合教学能使智障儿童在社会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走进社会、体验社会、融入社会等能力。而社区融合是在智障儿童掌握了一定社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融合的,没有相关的知识做奠基,社区融合就显得没有目标,没有次序,造成学生在社区中找不到重点。

(二)社区场景要为课堂教学提供知识素材

社区课堂虽然能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体验生活的真实性,但不能给予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知识。我们必须把社区上的情景拿到课堂上来进行细化,才能使学生对社区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细致和牢固。这种细化可以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延伸,也可以是学科知识的具体体现。

在农田种植白菜的融合活动中,社区课堂让孩子们体验了种植白菜的过程,懂得了农田中能生长出白菜,但教师很难让学生掌握白菜的生长过程、白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农田中还能生长什么蔬菜以及对文字音、形、义的认识等。只有我们把社区的场景拿到课堂上来系统解决,利用生活适应课了解白菜的生长过程、白菜的食用价值等;利用生活语文课来解决“白菜”“农田”的音、形、义和“农田里种植 。”的句式等内容。

三、社区融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将智障儿童带入社区,让孩子在真情实景中体验和实践,是为了让智障儿童更好的生活、高效的融入。社区融合不仅需要智障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还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一)在社区融合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智力障碍和后天的环境影响,不愿意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意志力薄弱、不自信,对新鲜事物的获取缺少足够的勇气,没有耐心和毅力。为此,在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培养智障儿童的意志品质。

在社区融合活动中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经过这样的多次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新鲜的事物越来越愿意接受,愿意挑戰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意志品质明显增强。

(二)在社区融合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培智学校课堂教学就是体现学生的需求,重点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而社区是将学校课堂知识在现实的生活中得以应用的有效环境。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会把学校课堂教学与社区环境紧密结合,让学校课堂知识在社区中得到应用。

在社区融合过程中,我们要将社区环境作为学生实践的有效场所。如学习医院的环节中,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时,掌握了就医的基本过程。却没有真正在具体实践中尝试和验证。通过我们将学生带入医院,不仅亲身体验了就医的整个过程,懂得挂号、就医、缴费、取药的各个环节。同时,还了解了需要耐心等待、按秩序就医等社会常识。

社区融合教育不仅验证了学生对学校课堂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观察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社区融合教学要建构社区融合的支持体系

智障儿童的社区融合需要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中学习、体验和尝试。智障儿童由于先天原因,其面部表象、行为举止与正常儿童差异较大,部分社区居民对智障儿童产生偏见或歧视;同时,有些学生自控能力不是很好,或多或少会给社区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而且,社区融合教育是个新生的教育模式,还不能完全被社区管理者认同。为此,学校只有建立社会资源相互支持的教育体系,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教育。

我们组建了社区融合资源社,让社区管理者作为资源社的社员。请他们来到特殊教育学校、走上特教教师课堂、走进特殊儿童心灵、了解残疾人家庭,零距离的参与特教学校的教育教学,面对面的了解残疾儿童。让他们懂得社区融合教学是智障儿童获得基本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最有效的途径,是每一个残疾人家庭、每一位特殊教育教师、每一名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共同的愿望。培养独立的、有生存能力的和基本适应社会的残疾儿童是教育者、残疾儿童家庭、社会组织、政府及其他不同社会主体相互建构的结果。

在政府、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社区融合资源社不断的扩大,为智障儿童融入社区、平等享受社会生活开辟了光明大道。

我们通过带孩子到医院学习就医、进超市选物购物、乘坐公交车、去农田种植等场所进行社区融合教学,让智障儿童在社区中体验生活、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应用,打破智障儿童传统的以课堂教学获取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智障儿童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本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