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法治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刘斌,男,汉族,扬州大学法学院201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127

【摘要】二千多年来儒学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法律,更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正是从儒学思想影响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比较我国与西方的不同,了解传统的文化对中国的法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以便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儒家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法治建设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华夏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思想上,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对当今的中国法律和法治发展影响深远。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也是众多纷纭,莫衷一是。但仔细研究发现各自观点,发现他们之间是有相同因素、共同特征的。没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在某些层面,儒家思想可以说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可见,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是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例如三纲五常,就是一种法律。法律赋予家长管理的权利,将束缚人的思想行为从家庭开始。不过,这与我们目前的中国法治建设的目标相背离:法律应该让人民尽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不必对臣民如家长般照顾。①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具体来看有如下特点:

1德行并施,以德为主

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一直以道德的教育为主,而刑法处于辅助的地位,社会关系的调整德育才是根本,刑法只是工具。道德的教育从家庭开始,孩子的教育更是以教育做人为开始。即所谓“德主刑辅”: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肋焉。修身、治国、平天下,首先人必须要有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服众,才能出仕为官。有学者甚至认为,无法分清哪是法律,哪是道德。可见,法律与道德的融合关系之深。古代有“为政以德”的思想,要求统治者重视德育,反对苛政。刑法只能处罚已经发生危害的事实,而德育却能够阻止危险行为的发生,即“止邪于末形”。儒家思想坚决主张先教而诛,强烈反对不教而诛的刑法。在这方面可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但从历史长河发展的演进而看,这种思想限制了法律的发展,使得法律一直就是政治和德育的附随而已。

2皇权一统,天下无双

皇权是最神圣的、最权威的。“朕即法律”,古代帝王位于是权力金字塔的顶峰,掌管一切生杀大全,具有至高无上的独尊帝位。在封建社会能够存留下来的思想,无不以维护皇权正统为要旨,即使不愿意涉及政治的,也只能回避这个问题。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更是极力的维护皇权,通过三纲五常,来束缚人的思想,确保大家对皇权无二心。在法律上更是对处罚皇权的行为处以最重的刑罚。“十恶”罪名,是违反封建皇权统治与纲常伦理的大罪,一旦触犯,便处以极刑,且不适用封建的“议、减、赎、当、免”等减免刑罚的制度。在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律是帝王的“治民之术”而已。从犯罪人的主观出发,考虑行为的主观恶性。法律的出现主要是用于制裁那些不服从教化的人

3以礼统法

中国古代的法律中,以“礼”治国②,更深早于孔子的思想,后来的儒家思想,其实就是对“礼”的维护。西周时期,周公制定礼,维护周朝统治,周末以后礼乐崩溃,孔子周游列国希望“礼”能重建。儒家思想对礼进行概述和升华。例如,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③又如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公,类之纲纪也”。④传统礼法主张“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等级秩序,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和封建宗族制度。在“礼”的作用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保护规范的是整个集体的利益,不重视个人的利益,当个人利益触犯集体时,就必须受到惩罚。当然,“礼”并不排斥法律,儒学重要思想代表人之一的荀子更是提出了“隆礼”与“重法”的主张,到了汉代,董仲舒、贾谊提出了“礼法并用”的主张⑤。从中国传统的法律来看,礼与法虽然并用,但礼是主导地位的,违反礼的罪行要比一般违法犯罪受到的处罚要重。“法”必须要以“礼”为纲。后者在定罪量刑上也起着主导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法文化与中国法治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法治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在儒家法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冲突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传统法文化对法治发展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形成是经过千年的积累和完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的。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对当今法治的进步贡献是受限的。一方面,其思想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影响着当今很多人的价值评价,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大有改观。但是思想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是被西方法律思想强行打破和侵入的,距离今天方才百年历史,如果要求中国走上向西方高度民主文明的法治国家,要求中国用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无异于痴人说梦了。目前由于中国的法治进程才刚刚起步,其中有现代法治思想,有用千年积淀的文化思想,造成了如今导致区域法治发展的多元性、多样性的形态。使的我们难以对付和招架。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法精神就很难得到我们整个民族的认同。因此,传统文化应该放弃,而主动接受基于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方法律。⑥

(二)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击

从汉武大帝北上驱逐匈奴建立大一统帝国开始,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最富饶的帝国。法律上更是具有先进性。⑦到了近代,西方通过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学东渐开始了。其以巨大的冲击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宗法社会原来的发展方向,使之在多少有些屈辱的方式中被迫转型,向一个未可知的现代社会过渡,而今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追求市场经济的社会势必要去改变传统法律文化中限制人身束缚的内容,以便利于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活力有赖于建立起保护法律权力的环境,而这种法治环境在发达国家往往被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⑧同时经济追求最大化利润,在追求利益上是排除道德的,利益越大,越敢背离道德。因此,市场经济下改造传统并不能全是有益于的改变,有的反而企图毁掉传统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一面。这时候每个立法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何时取舍,懂得如何去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思想,不能在区域法治发展的外表下,行的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一面。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当前法治发展的思想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消极不利思想

“礼”和“德”作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基于其产生的根本经济基础,我们就不能否定,它在当今对于法治发展消极的一面。

第一,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重礼轻法,以道德为中心的泛道德主义思想。泛道德主义是指伦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达到自我约束的状态,法律只起到了有限的次要作用。用礼让来调节社会矛盾,调整人际关系,夸大道德教化功能,轻视法律的作用。

第二,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泛刑主义思想。泛刑主义指所有的法律都具有刑法的性质,几乎所有法律关系领域都可以用刑罚手段来调整,甚至在现代人看来完全应由道德来调整的行为,也往往被刑罚所覆盖。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法即刑,刑即罚,法律即暴力,它是且仅仅是镇压的工具,这样泛刑主义传统在现实社会中也时有体现,直到今日,有些人仍然认为违反法律,就一定追纠刑事责任。

第三,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坚持“人治主义”思想。人治主义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力主“人治”高于“法治”,其核心思想是反对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它确信只有让国家的治理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握有不受或不完全受法律限制的权力,才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会秩序。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区域法治发展的积极有利因素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法律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至今对于人的影响都是深远和深刻的。

传统法律文化追求“和谐”思想,重视“德治”的思想。人应与自然和谐,应与人之间和谐。法律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状态,这是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最求的一种积极的精神境界。“社会关系之所以不和谐根本原因是利益协调的问题”,⑨中国传统法文化将和谐定位为法律的价值,在立法上的表现就是以严格维护礼确定的和谐局面为出发点,在法律的实施中也以维护礼所确定的“和谐”为目的,“和谐”成为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用礼来分配利益,评判法律的好坏,不是看正义、自由和效益,而主要是看法律在法治国家中,把国家和谐是否安定有序作为评判的标准。对于“德治”的思想。古人认为应“以德服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熟敢不正”“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⑩在儒家看来,法治近于霸道,与道德相比是较低一等的统治方式,因为法律主要是通过人对惩治的恐惧而起作用的,是对外在力量的屈服,是强迫与被迫的结果。而德治则是人的内心感化,通过道德力量改造和净化,从而消灭邪恶,这才是理想的治国方式。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是中华民族自古的传统美德,对于当前区域法治来说,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也是应有之义,而市场经济需要诚实守信。而这就是传统美德的内容。德治思想,其核心是指规范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法则。是依靠“良心”办事,修身齐家必须有良心,良心好坏是评价一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四、走东西兼采、德法并施的中国法治发展之路

东西方文化法律有着明显的传统的差异,从历史角度来看,西方的区域法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提出的“城邦文明”思想这对后世西方法律文明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11西方法律强调法律的客观,反对主观归罪,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法律的有效性,制定客观标准。它又有消极一面是单一性,只用法律来调节社会的矛盾。无情理性,造成了很多合情不合法,合法不合情理的问题。复杂性,由于所有矛盾都有通过诉助于法律,使得司法成本很高。中国传统法文化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是很主动、很自觉地”,○12坚信人具有自我觉悟,自我行善的可能,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教化与感化矫正,因而人的行为调节应当主要通过道德的形式而非法律的形式与此不同,西方法文化主张法治在治理国家的依据与标准上,它以法律为唯一的根据,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客观意志,强调普遍有效的行为规范。西方文明主张性本恶的理念,西方文化把个体作为社会的本位。而每个个体又是有欲望的独立的,追求利益的个体,人与人之间处于对立矛盾的,在追求个体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之间必须发生利益的冲突,彼此利害冲突的个体不具备教化,感化自我调节的可能性,必须受一种客观意志的规范约束。另外,“自然科学最求的是规律,历史研究追求的是形态”○13于是,必然排斥德治而选择法治。西方选择法治之路,在某种程度是对人性丧失信心的必然结果。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法律的世界不再单一,有了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的可能。而将道德充分与法治结合起来,才是未来中国法治发展的真正之路。和谐社会,需要德法并施的历史要求,法治是主导,德治是补充,强调以德治国和以德育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对我们党治国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深化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法治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姜涛人之图像与刑法实质解释[J]政法论坛,2013(3)

②<典礼>开篇即云:“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及”纯粹是道德的规劝,却视为法律

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④<荀子>

⑤<贾谊文选译>[M]徐超,王渊明译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

⑥郝铁川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⑦[美]波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⑧[美]波斯纳为经济发展构筑法治框架[J]陈炜恒译经济学家,2003

⑨张敏杰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⑩<论语>

○11姚介厚柏拉图的城邦文明论和理想国的设计[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2王宏维社会价值:传统与驱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

○13[英]罗伯特伯恩斯,皮尔德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法治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传统文化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不断促进这种发展,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文科学生至少应当了解政治与宗教、经济与逻辑、社会与新闻、历史与哲学、法律与医学、文学与艺术这12门学问。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书生空谈误国的需要,更是因为这12门学问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传统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具体而言: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可以说,这就是我们国家今后20年内努力实践科学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为了实现这种战略布局,结合我国地方实际,我们需要实现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传统文化的全面协调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为我们需要民主政治,不要专制政治。专制政治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虽形式各异却入神共愤。我们需要民主政治。这样的民主不是党同伐异的“假”民主、不是“无法无天”的“大”民主、不是空谈误国的“空”民主,而是权力不滥的真民主、国富民强的好民主。

我们需要市场经济,不要泡沫经济。市场经济应当是“秩序”和“效益”兼顾、公权和私意共存的经济。由于强调方向不同,市场经济有两个变种,一日自然,二日计划。前者重私意、谋效益,强调丛林法则、自由放任;后者重公权,行调控,强调政府干预、社会福利。过分强调自由放任与过分强调计划命令,都会破坏市场的长期性、稳定性,导致市场失灵、发展失度、社会失衡。一个运行良好、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应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诚实守信、乐善济施中实现长期共存、合作双赢。

我们需要法治社会,不要人治社会。社会当然是由人治理的,但不是人随心所欲可以治理的。法治社会不是扼杀、忽视、贬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强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来预防惩治人的避害本能与主观恶性所可能导向的危害行为及其后果。法治也不是只讲法律不讲政治、只谈法治不看德治的“阉割”法治。法治应当是法律与政治、道德、风俗、习惯有机统一,司法与立法、执法、学法积极互动的法治。法治社会应当是惩恶扬善、公平正义、国泰民安、“合情合理又合法”的和谐社会。

我们需要传统文化,不要速食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经验的累积、文明的传承。速食文化则是割裂历史的阉割文化,是夸夸其谈的无根文化,是盲目借鉴的效颦文化。传统文化一日中学,二日西学。中学传统又分两派,一是儒法并用、兼顾佛道的古典传统;二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学传统义分两派,一是希腊一罗马一基督教文明所绵延下来的欧美派,二是马克思主义原教旨的经典派与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的苏东派。这两大传统四大流派都是对我国近现代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因子,并将在未来的发展创新中纵横折冲、取长补短。因此,我们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对这些文化因子取精用弘,促进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为了不断促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传统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文科学生至少应当通晓政治与宗教、经济与逻辑、社会与新闻、历史与哲学、法律与医学、文学与艺术这12门学问。这既是为了避免书生空谈误国,更是因为这12门学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政治与宗教都是有关待人处世的学问。虽然,政治侧重现世,强调实务俗事,关注利益矛盾;宗教侧重来世,强调因果报应,关注爱与宽容。但是,爱恨相生,宽严相济;利益可投报,矛盾可相容;现世也有因果,来世终为现实。所以,政治是世俗的宗教,宗教是天堂的政治;

(2)经济与逻辑都是有关理性生存的学问。虽然,经济侧重物质,强调现实,关注市场;逻辑侧重精神,强调推理,关注规律。但是,物质精神两难分;不合理的现实将消亡,不现实的推理是虚妄;市场有规律,规律需实践。所以,经济是生存的逻辑,逻辑是理性的经济;

(3)社会与新闻都是有关社情民意的学问。虽然,社会侧重动态跟踪,强调统计分析,关注宏观分层;新闻侧重时事通讯,强调客观真实,关注个案报道。但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分层要客观真实,时事要宏观分析;统计要联系个案,报道要调查跟踪。所以,社会是流动的新闻,新闻是特写的社会;

(4)历史与哲学都是有关人类智慧的学问。虽然,历史侧重广闻博记,强调大音希声、刻画真实,关注形象素描;哲学侧重归纳概括,强调振聋发聩、普遍适用,关注抽象定义。但是,博观约取,繁简有度;厚积薄发,见微知著;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哲为鉴明事理。所以,历史是无声的哲学,哲学是智慧的历史;

(5)法律与医学都是有关身心健康的学问。虽然,医学侧重个人健康,强调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关注阴阳互补;法律侧重社会秩序,强调权利义务、罪刑相当,关注思想行为。但是,无个体,则妄谈社会,无社会,则难言个体;阴阳权务互利共生,症药罪罚相生相克;所以,医学是个人的法律,法律是社会的医生;

(6)文学与艺术都是有关传情达意的学问。虽然,文学侧重言传,强调微言大义,关注言外之物、辞中之意;艺术侧重意会,强调妙不可言,关注画中之景、弦外之音。但是,行文有风骨,则文见其人,语见其神;意中有真情,则曲径通幽,巧传万言。所以,文学是言传的艺术,艺术是意会的文学。

虽然现实是这12门学问的混合体,不同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同一事物也可以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不同学问,但是有系统地对这12门学问专门研究、融会贯通,就一定能诗意地栖息在土地上、不惑地生活在现实中。

法治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对高职院校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进行探索,提出要加强法治理念教育,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法治阵地建设,推进物质文化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推进法治制度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推进法治行为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法治文化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中圖分类号】G

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实现建设法治中国这一伟大目标的根本支撑和保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建设充满活力的校园法治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职院校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加强法治理念教育,强化精神引领;加强法治阵地建设,强化环境熏陶;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保障;开展丰富法治实践活动,强化行为养成,在推进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加强法治理念教育,推进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法治精神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及学校管理者在学校活动中所秉持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公平正义、以法维权的价值诉求和知识体系。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是法治精神文化的核心。推进法治精神文化建设,重要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保障人权、依法办事等为核心的现代法治理念内化为师生精神意蕴,成为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坚定信仰。

(一)加强普法教育,提升教师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普法工作是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提升教师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把普法教育纳入教师培训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来抓。严格按照全国教育系统“六五”“七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紧密联系教师工作和生活实际,做到集中培训与教师自学相结合,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掌握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社会法等法律法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和需要,大力宣传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以及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教师法律意识和践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学习宣传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尊崇党章,遵守党内法规;将教师普法教育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依法执教、优质施教。

(二)构建职业特色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普及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学中,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加强宪法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关系,进一步增强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责任感;重点向学生传播现代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学会依法行使权利,养成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的习惯。

法律知识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必备知识,是大学生弘扬法治理念、提升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开设一系列实用性法律公选课,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视野。如工业设备安装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安全生产法和安全技术法规课程,会计、工商管理等专业开设财经法规课程,工业设计专业开设专利与版权等知识产权法的课程。此外,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践需要,开设“高职生职场实用法律知识”公选课,课程以学生在求职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为切入点,从务实角度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必要的法律知识,内容包括大学生求职的法律风险防范、毕业生签约时的法律防护、职场维权的法律程序等八个专题。这些选修课针对性、实用性强,深受学生欢迎。目前学院已建立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干,以选修课为补充的高职学生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对加强高职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三)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培育法治思维。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就业的实际,邀请人民法院法官、律师事务所律师、公安机关的警官作法律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如2016年秋季学期开学初,为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邀请西乡塘区法院法官举办防范诈骗法律知识讲座。法官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时社会热议的“徐玉玉事件”及所办理的典型案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电信诈骗的表现形式、新型特点,探讨应对方法和防范处理技巧,使学生学习到许多防范电信诈骗的法律知识和处理方法,增强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保护好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加强法治阵地建设,推进物质文化建设

法治物质文化是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既包括彰显法治精神的校园景观、文化设施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宣传法治理念的文化载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显示屏、校园网络等媒体。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打造法治宣传阵地,营造良好宣传氛围,推进物质文化建设。

(一)融法于景,打造校园法治景观。以“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为目的,融法于景,在校园广场、教学楼、图书馆、主干道等设置法治宣传栏、法治文化墙、雕塑等法治景观,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法律魅力,感受法治力量。如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都张贴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宣传标语;在法治文化墙张贴管子、韩非子、西塞罗、孟德斯鸠等中外法学家画像和“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等法律格言;校园广场法治展板充分运用漫画、图片等多种形式定期展示我国宪法及与师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师生在校园随时随地体验法治精神,接受法治熏陶,提升法治素养,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建设“互联网+”网络法治宣传阵地。网络是法制宣传的主阵地。据统计,2005年在校大学生平均上网率已达100%。充分发挥网络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搭建网络法治教育平台。在校园网上设立法治专栏,登载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法律知识,如在学工处网页设立了“规章制度”栏目,登载了《学生考勤与请假管理办法》《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学生住宿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理规定》《学生奖励暂行办法》《学籍管理办法》等学生管理规定,师生可随时查询、学习,提高宣传的针对性的和有效性。利用校园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法规法条、法制警句、文明用语,报道有关法律案件,宣扬先进法治人物典型事迹,使师生行走在校园中在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潜移默地中受到法制教育。充分利用QQ 群、QQ 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共享速度快、实时互动等优势,结合时事热点,以学生需求,即时推送法律新闻资讯和普法知识,使之成为师生学习法律知识、获得法律帮助的重要渠道。

(三)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开发法治教育新阵地。移动互联技术迅的猛发展,基于手机APP移动式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种新趋势。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大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特点,积极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端的优势,自主开发了“移动学习平台——静思学堂手机APP”。在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资讯、微课学堂、在线测试模块都设置法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学习资讯模块及时向师生推送国家法治建设最新资讯,如《刑法修正案九》、《民法总则》、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法治建设的动态和最新成果,增强对建设法治中国的信心。思政课教师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职生职场实用法律知识课程的重点、难点及社会法治热点,制作了《“数”说宪法》《网络诽谤行为的定罪》《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者辞职的法律问题》《校园贷火热背后的冷思考》《直销与传销》等系列“法治微课”,微课视频图文并茂、动画生动形象,内容短小精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教育的效果。

三、完善规章制度,推进法治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依照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依法治校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建立健全學校管理制度体系,推进法治制度文化建设。

(一)制定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的体制机制。学校章程制度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制度之一,是引领学校发展、彰显学校特色和规范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对承载学校精神、明确学校定位、突出学校特色起着引领作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源泉”。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据《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按照“法治、改革、自主”的原则,从2013年便开始启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章程》修订工作,历经上十次修改,2015年11月经广西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章程》获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会审议通过。学院章程是学校的“根本大法”。学院章程核准生效,为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结合高职教育建设发展特点,修订完善系列规章制度。2012年起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现有的行政后勤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修订工作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由学院办公室处牵头负责,组织人事处、教务科研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后勤管理处、招生就业处、工会、团委、继续教育中心、图书馆、信息网络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完成。修订工作严格按照科学程序,经过动员部署、意见征集、修订,汇总,研讨、评估分析,汇编整理,定稿、上报备案等6个阶段完成。先后修改补充和完善包括人事管理、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学术委员会章程、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学生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办法、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等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于2017年9月1日起施行,为了及时更好地落实该规定,学院启动学生管理及相关制度修订工作。目前学院已修订完善规章制度100多项,形成与学校章程相配套,贯穿所有管理环节,覆盖所有管理领域的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使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提供保证。

(三)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制定加强校企合作系列制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为推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和企业共同协商,就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技术开发与服务、社会培训等环节或领域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技术服务运行与管理暂行办法》《校企技术服务运行与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的意见》《校企共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意见》《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顶岗实习管理细则》《工学结合教学的安全管理办法》《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和办法,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有管理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推进法治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校园法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各种法治实践活动和师生践行法治规范的行为习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法治实践。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实践活动,培育师生法治实践能力,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习惯,推进法治行为文化建设。

(一)开展《学生手册》学习竞赛活动。《学生手册》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的重要文件汇编,包括大学生日常行为准则、校纪校规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行动指南。为促进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行有所规,学有所范,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行,学院在每一届新生入学教育中都组织开展《学生手册》学习和知识竞赛活动。学习采取专题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并通过考试来检验学习效果,强化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观念。知识竞赛以系部为单位组成代表队参加,比赛共分为限时问答、风险抢答、案例分析、制胜选择四个环节,使学生在激烈活跃的竞赛氛围中熟知校纪校规,增强法纪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行。

(二)举办法治文艺晚会。每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大法治节日举办法治文艺晚会,通过表演唱、诗歌朗诵、舞蹈、相声、小品等艺术表现形式,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如2016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学院举办了“弘扬法治精神,共建和谐校园”法治文艺晚会,文艺晚会节目由师生们结合当前的法治热点自编自演,有说唱《宪法》、情景剧《远离校园贷》、小品《校园诈骗》及法治舞蹈、相声、表演唱、诗歌朗诵等,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师生在自编自演节目过程中,激发了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调动了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法治思维。

(三)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法庭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书记员、检察官或律师、原告、被告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等,按照法庭调查、法庭辩护、被告人陈述及法庭审判等庭审程序,模拟审理某一案件的活动。模拟法庭活动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固定项目,每學期老师根据不同专业,组织学生选取案例书写法律文书,开展审理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实践,通过角色体验和感悟,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律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如2016年秋季学期汽车专业举行了“大学生交通事故赔偿案”模拟法庭活动,案件是某在校大学生无证驾驶他人机动车,并违规逆行导致撞伤一路人的交通事故而引起的赔偿案。通过案件审理活动,学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院开展的法治实践活动形式还有很多,如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学代会,组织师生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法庭审判;开展行政执法调研等。师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体验感悟,把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法治规范,养成尊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行为习惯。

法治文化内涵丰富,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高职法治文化建设还需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法治理念教育,完善阵地建设,完善制度建设,丰富建设载体,多管齐下,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更好落实学校全面依法治校。

【参考文献】

[1]刘鲁吉,于翊广,张玉霞,等.大学校园法治文化建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2]罗迈钦.多管齐下推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N].湖南日报,2015-03-16

[3]叶燕,莫坚义.广西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教育,2016(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5B108);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招标课题“职业院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gxzj2016zd01);2016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知识产权制度及中国企业对策研究”(2016YKY001)

【作者简介】叶 燕(1965— ),女,广西荔浦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

法治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人类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铭刻在石柱或铜表上, 但铸鼎未必传世, 勒石未必长存, 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历史发展表明, 只有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法的意义、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现出来, 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终落地。因此,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 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要达到“全民守法”的目标, 必须以法治政府的建立促进法治社会的发育, 以司法的严谨、执法的严格来培育公民守法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 一方面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司法公正对于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具体的司法案件中建立对法治的信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 他们对法律的态度才能由认识到遵守, 由信任到信仰。

守法需要自觉, 自觉守法要靠各行业、各领域的自我管理来培育。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 也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 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使各行业、各领域的从业者, 真正在实实在在的自律和自我管理中, 一点一滴培养起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精神。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建设, 离不开类型多样的宣传与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 我国已经完成了以全体公民为教育对象的五个法治宣传教育五年规划, “六五”普法规划正在进行中, 普法内涵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宽, 已经成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在全民教育基础上, 继续推进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法治教育, 不断创新宣讲和教育方式,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以精准滴灌和春风化雨的形式, 将法治教育送入街头巷尾、百姓人家。只有经过多管齐下的法治教育、培育, 遵法守法的意识才能蔚然成风,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 并为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夯实坚实的社会基础。

法治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 2011-11-07 23:28:40

来源: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在文化建设中,该如何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精神,推动形成法治的生活方式?在法治建设中,又该怎样加快文化立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制度轨道上发展繁荣?本刊今起开辟“文化与法治笔谈”栏目,邀请相关人士展开讨论,敬请关注。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决定,将法治国家基本原理融汇进了文化建设的科学纲领之中,高度重视为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强调了文化建设的社会性与人民性。

文化生产作为一种特别形式的社会生产,其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而法治本身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得到文化的滋养,并构成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文化的法治需求根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生态的变迁。在改革开放之前,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文化系统,对新中国发展初期的社会团结与基本建设作出了贡献,但也逐渐暴露出文化体制缺乏活力的局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国内文化元素日益多元,来自传统文化的儒家伦理和来自西方的自由个人主义逐渐兴起,并提出了改革传统文化管理体制、拓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同时,文化传播平台的结构性变迁也带来了文化管理的挑战,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冲击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影响力和文化塑造功能。网络在带来便利和自由的同时,也给青少年教育、社会诚信、预防与打击犯罪、塑造负责任公民等方面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当前,我们的文化法治状况远不适应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需要,主要文化领域的立法多以行政立法为主,既不适应保障公民宪法上文化权利的需要,也难以为文化秩序的优化提供合格的规制框架。在缺乏有效法律规制的文化市场上,常常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低俗乃至于色情、暴力文化横行,反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文化因素受到扭曲和压制,这一格局的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到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刑事犯罪、家庭伦理、社会诚信等领域。

因此,文化建设亟须制定基本法律。该法律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公民宪法上的文化权利,落实公民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参与权,追求文化自由与文化秩序的平衡,引导社会文化有序发展。经验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成就要归功于公众的经济参与,而新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强化对公众参与权的制度化保护,使得新时期的文化生产体现出明确的社会性与民族性,形成稳靠有力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文化的法治是否能够深入社会、形成实效,也取决于法治的文化。与30多年经济建设相伴随的是大规模的法律移植运动,至2010年我们已经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构。在法律移植过程中,通过法律教育、法学研究、司法审判乃至于各种普法运动,法治的文化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社会基础。

法治的文化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理性,即公共治理以承载理性的法律规则为依据,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核心要求,是形式法治的范畴;二是公民性,即公共治理以保障公民尊严、塑造公民身份为目标,凸现“公民”的公共意识和社会属性,强化治理过程的开放性、公民参与性和公共责任性,是实质法治的范畴。文化法治本身的“文化”维度,要求我们不能将文化法治理解成简单的规制工具,而是要尊崇制度理性,以人(公民)为本,通过打造法治的文化优势来推动文化的法治建设。

法治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我局认真贯彻‚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加强国土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全区民主法治建设水平,营造更加深厚的法治文化氛围。现将国土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开展情况

(一)明确责任,强力推进。我局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区局与各分局(所)层层签订责任状,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重点项目推进,确保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到人头。

(二)强化合作,形成合力。建立了由法制科牵头,各分局(所)为成员单位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年‛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制科,负责全区国土资源系统法治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形成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合力。

(三)因地制宜,打造特色。

1、四个固定阵地。我局着力国土法治文化阵地的固定化,增强影响力。一是我局积极整合各类法治文化建设资源,运用图片、展板、文字等方式,通过电子显视屏、图板等宣传设施,利用办公楼墙面展示国土法治文化,营造法治文化氛围。二是我局利用江都国土网站阵地作用,及时发布国土新规新策,登载国土工作要闻,宣传开展各项活动,发挥网络宣传作用,扩大国土法治文化宣传覆盖面。三是我局利用坚武镇注重土地法治文化宣传的优势,于去年11月联合武坚镇政府,出资2万余元,把该镇繁华路段政和路打造成‚土地法治宣传一条街‛。走在宽阔的政和路上,喷绘在广告灯箱上的条条法律法规标语映入行人眼帘,有效地提升了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效果,营造出良好的土地法制氛围。四是开发区分局为让广大群众及时、全面地了解到更多的国土资源法规知识和国家政策,设置了国土资源宣传栏,每两月一更新,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宅基地申请条件以及报批程序、基本农田的保护、国有土地的审批程序和典型案件等。由于宣传栏涉及的内容全面,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观看。

2、三个流动阵地。我局着力国土法治文化阵地的流动化,增强引导力。一是国土法制漫画巡展。利用法制漫画可视性强、形象生动、雅俗共赏的特点,我局向全区乡镇、社区、企业和中小学送了《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图解》上千余册。今年5月,我局与‚法律六进‘四个一结对’‛七里小学联合打造了‚国土宣传长廊‛,将国土漫画制作成图板,张贴走廊墙上。把国土法律法规内容融进形象化、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之中,以事喻法,以案释法,以艺示法。二是扬剧大家唱巡演。今年6月,我局组织的‚寸土芳草心‛扬剧大家巡演团队深入社区、村庄、企业、学校巡演,运用扬州方言小品、相声、扬剧小戏、戏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国土法治文化送到乡间田头,送到百姓身边。三是普法工作人员巡讲。我局充分发挥普法工作人员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影响作用。组织各基层所(分局)负责人到所在辖区中小学校及社区、小区、市场和街头巡讲,把法治文化建设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有效增强了法治文化的引导力。

3、两个特色阵地。我局着力国土法治文化阵地的特色化,增强感染力。我局注重将部门职能特色与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结合,把法治文化内容植入其中。一是今年5月,扬州首家国土资源巡回法庭在我局挂牌成立,开启了我区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征程,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国土资源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巡回法庭这一新的载体使法治文化从展厅走入法庭,把法庭审判与法治文化相结合,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二是今年6月,基层所(分局)配备了国土执法宣传车,土地动态巡查与宣讲法律法规相结合,提升了基层国土资源服务和监管水平,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二、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下一步打算

(一)推进国土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建设。我局将在局内建设法制宣传教育中心,以反映国土法治进程、弘扬国土法治精神、展示国土法治成果、传播国土法治文化为主题,运用图片、展板、文字等方式,展示我局近年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程和成果。

(二)丰富国土法治文化阵地新载体。一是利用我局信息平台进行法治宣传。通过信息平台向干部群众发布国土法律法规信息,让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国土法律法规。二是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法治宣传。我局将与清风频道联合制作国土执法记录片,通过电视广泛播放,宣传国土执法形势,起到教育、震慑土地违法行为的作用。

上一篇:文化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电梯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