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6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大连海事大学坚持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实施半军事管理,通过实施“校衔制”管理、创建军政素质养成区和专业素质拓展区等多项创新性举措,着力强化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体商培养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现状及影响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相关因素,对体商培养的制度建设、载体创新、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期能为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创新;体商培养;机制;航海类专业

一、大学生体商培养的科学内涵

体商(Body quotient,BQ)是欧美学术界自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IQ)、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之后最新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新概念,源于欧美畅销的健康教育新著《YOU:身体使用手册》之中,作者是美国纽约大学药学与麻醉学教授迈克尔·罗伊森。他认为体商是人对自身真实健康情况自我认识的反映,是一个人的活动、运动、体力劳动的能力和质量的量化标准,可以采用类似问卷、量表的方法对力量、速度、耐力、速度耐力、平衡能力、定向能力、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等10大方面指标进行测量。美国家庭注重孩子“体商”培养,着重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热心程度以及参与运动的水平,家长认为孩子参与锻炼越早,体商的提高往往也越快,长大后更可能成为体育爱好者,或运动水平较高的“体育能人”。高校应该通过运动锻炼帮助学生克服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心理,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借助对学生体商的培养,达到促进其情商构建的目的。

二、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现状

1.航海类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为航海类专业学生开设有总计4学分的体育课(属于学位课),安排在第一至四学期,平均每学期每周2课时,内容为游泳。通过国内外航海类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对比发现,我校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典型性和特殊性考虑不足,亟需优化改进体育课程设置问题。

2.场地与设施

大连海事大学东山校区建有田径运动场1个,场地周围设有单双杠、浪木、固定滚轮等训练器材若干,共有足球场1个、篮球场16个、排球场6个。2012年,学校初步建成航海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区,同时在部分寝室楼前安置了一定数量的健身器材。根据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我校体育场地与设施配置在结构上较为合理,但数量上仍显不足,个别设施的配置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3.相关活动

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是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有效载体,大连海事大学坚持开展“海大杯”足球赛、“千班杯”篮球赛、“嘉实多杯”排球赛等多项普及性、机制化体育竞赛活动。“凌风远航”实践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凌风”传统,航海技能大比武等实践活动检验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拼搏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载体和内容。

三、影响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因素

1.航海类专业学生对体商培养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将要面临的是工作环境相对封闭、风暴频来的船上生活,其风险性、艰苦性对航海类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部分航海类专业学生对船员的职业特点及将来的工作环境认识不清,对日常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不够重视,甚至不愿意花费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的态度不够端正。

2.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

笔者通过查阅学校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校及国内其他航海院校对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且暂未出台专门用于组织航海类专业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体能训练、体能考核或与体能训练有关的其他体育锻炼的管理体系。这导致无法对体商培养的各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和计划安排,造成管理形式缺乏科学性和多样性,体能训练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体商培养缺乏实效性和长久性。另外,由于缺乏体育专业教师对体育设施器材使用的指导教学和组织训练,造成一批体育设施器材使用率不高,效果不太明显。

3.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不够

体商培养旨在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心程度以及参与运动的水平,促进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能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勇敢拼搏的精神,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但学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比如春运会、足球赛、篮球赛等,都是全校体育精英在比拼和展示,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而不能参与其中,未兼顾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成效不够显著。另外,各中队组织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载体相对单一,致使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这样就造成体商培养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不足,未能形成全员运动的局面。

四、加强我校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完善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管理体系

完善航海类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体能训练计划等文件。培养计划是为达到培养目标所采用的具体实施措施,也是开展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工作的基本教学文件。体能训练计划是根据一定的体能训练目的和航海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制定的体能训练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对体能训练的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内容、时间以及各种活动等。

制定航海类专业学生日常体能训练的管理规定、考核评价办法和奖惩办法等。相关管理规定和办法的制定能够有效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顺利展开,充分调动航海类专业学生参加体能训练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体能训练和体商培养的效果。

优化航海类专业学生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快课改步伐。根据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在2012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学校应对航海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向着适用性、具有岗位针对性的培养方向发展,优化改进航海类专业课程设置,开设具有航海类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适当增加公共体育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以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海员素质的全面养成,符合航海类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特点。

2.创新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载体

与相关军校建立体能训练协作交流机制,创建我校“三位一体”(体育专业教师、指导员及学生体育骨干)的体商培养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以报告会的形式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能力的讲座与培训,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军校参加军事体能训练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训练理论、组训能力和器材使用知识,积极探索提高符合我校实际的体商培养实效性的方法。

充分利用航海类学生专业素质拓展区、体育教育教学设施、航海实验实训中心等载体和平台,在内容上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能训练相结合、体能训练与体能测试相结合、教育教学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专业素质拓展与航海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同时通过组织相关竞赛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训练热情,检验训练效果。

引入军事体育作为半军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军事体育教育有着“训练苦、速度快、成效明显”的特点,能够培养出学生强壮的体魄、充沛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在积极营造校园航海文化氛围的同时,增加5公里越野跑、引体向上、伏地挺身等军事体育训练项目,加强学生航海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强化学生纪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海员素质的全面养成。

3.构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长效机制

(1)明确体育专业教师对体商培养的指导作用

要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首先需要明确体育专业教师在体商培养中的指导作用。体育专业教师拥有专业的体育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更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和兴趣,经过学习培训后可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体能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发挥指导员对体商培养的引领作用

指导员是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指导员在学生体商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指导员经常与学生接触沟通,在学生中有着较强的威信力,他们更清楚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文化活动,也更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课业设置,便于组织学生开展日常体育锻炼和各类体育活动。

(3)加强学生社团和学生体育骨干对体商培养的自我管理作用

创建专项体育类社团,承担诸如海员技能大比武、凌风远航等活动的队员选拔、训练和管理任务,负责航海类专业体育人才的挖掘、培养和输出,对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能训练实施监督和考核,促进航海类专业体育人才管理机制化、常态化。同时,建立区队体育锻炼机制,创新早操内容与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与自主锻炼的意识。

(4)强化“凌风远航”活动对体商培养的旗帜作用

央视多套栏目曾播出我校凌风远航队的专题纪录片和新闻快讯,“凌风远航”这一品牌不仅给全校师生带来莫大的惊喜和自豪感,更展现出海大学子战风斗浪的气魄和胆量,“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凌风精神也成为海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重视和强化凌风远航活动对体商培养的旗帜作用。

(5)注重海员培训考试对体商培养的促进作用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参加为期六周的海员基本安全培训和考试,涉及救生、消防、急救及艇筏操做等四个方面,主要有游泳、跳水、救生、求生、操艇等水上运动,这些具有航海专业特色的水上项目可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适应性等,对提高学生体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完善体能考核机制对体商培养的督促作用

建立健全体能考核机制,完善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体能考核对体商培养的督促作用。美国多数航海类院校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体能测试标准,以美国商船学院为例,他们将体能测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国际海事组织发起缔约的《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 STCW78/95) 的总则 A-I/9健康标准为测试要求;第二层次是以美国国会通过的、运输部海事局参照执行的《1980年海运教育培训法》,以条款中的标准作为“海运学院规则及最低标准”进行考核,并明确规定只有在通过学院相关的体能测试后才能够毕业。

参考文献:

[1]迈克尔·罗伊森(Roizen,M.).YOU:身体使用手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陈志煌,等.集美大学航海类专业体育课改革策略[J].体育科学研究,2013(1).

[3]刘贺.船员体育活动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4]孙学川.论现代军事体能训练——训练原则、模式及基础体能训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

[5]姚博.增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能的运动处方[J].航海教育研究,2009(2).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体育高职教育要为产业服务,专业建设要能够与产业对接,为产业提供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本文对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宏观环境进行数据调研,分析了我省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用品等行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走访了大型体育用品生产、制造、销售,体育服务企业等各类体育企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访谈。通过宏观数据调研及微观企业访谈,对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的改革等在内的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产业对接;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民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后奥运时代及亚运会倡导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入民心,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等一系列关于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出台,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在这个前提下,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需求为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积极探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以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满足人民健康生活的需求。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中提到,“有关高等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对于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就要从产业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出发,分析本专业学生核心的就业岗位,并依据岗位特征提炼出所需技能,进一步在人才培养中将这些技能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本研究课题就是通过对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寻找适合体育产业及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让毕业生能够具备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产业中的服务业的核心职业技能,更好地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实现了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广东省内广州、深圳等体育产业较发达的地区的进行体育产业宏观数据的调研与分析,以体育用品或体育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查阅了国内外与体育产业宏观发展规划、体育服务与管理相关领域有关的文献资料十余篇,对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通过专业调研的方式以广东省内体育产业的体育服务、体育营销企业为调查对象,制订《体育服务业与管理专业调研问卷》。问卷主要反映企业所紧缺的岗位、需求的人才的类型、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等。

(3)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广州、深圳、佛山市6家中大型体育用品生产制造企业、体育用品销售企业、体育服务企业以及户外拓展公司等的15位人力资源、生产销售部门负责人。

三、结果分析

(一)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与现状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使得我国体育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服务贸易较快发展,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意见》中还提出将体育健身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中介市场、体育用品、体育服务贸易等体育行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因此,宏观环境的支持将极大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为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除了国务院对体育产业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外,广州市也有专门针对体育产业的政策出臺。广州市2010年11月出台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广州要打造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以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彩票业为支柱,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多种所有制并举的格局。力争到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增加约6万个就业岗位;到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成为广州新兴支柱产业。

(2)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体育产业经济外部结构理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总产值在一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30年间有了很大的改善,消费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这些为我国体育用品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东省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体育产业已经发展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根据我国体育产业专项调查的数据显示,2007年广东省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值为603.96亿元,增加值为186.57亿元(占当年全省GDP30673.71亿元的0.6%),从业人数为64.44万人,比2006年分别增长18.8%、18.6%和14.0%; 比2002年分别增长141.5%、174.8%和183%。根据体育产业经济中对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规律的论述,在体育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产业领域会不断拓宽,内部结构会不断调整,体育服务业在整个体育产 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而体育用品业在体育产业中的地位则相对下降。在2008-2009年进行的广东省体育产业情况调查的结果表明广东省体育服务业的产值在整个体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广东省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体育产业今后的发展的过程中,广东省将体育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并将健身休闲和体育竞赛表演行业作为体育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1)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各式各样的大型体育比赛纷纷落户广东。从2001—2005年这几年,广州市举办了以“汤尤杯”、中巴(西)足球对抗赛等为代表的50多项世界性和全国性体育比赛,其中世界性的大型体育比赛达到38项,数量是1987-2001年这14年总和的近4倍。仅以2007年为例,广州市就连续承办了两项全国性的综合大型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09年,广州市更举办了包括2009年亚洲田径锦标赛、2009年亚洲男篮锦标赛、2009年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多个国际体育赛事,进步扩大广州竞技体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升了广州的国际形象 2010年广州亚运会更是为广州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契机,从而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健身休闲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使中国社会整体上开始步入小康生活。衣食无忧后,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健康投资”“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新型消费观悄然兴起,原来只是先富起来的一些人才有的体育消费开始进入百姓生活,并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消费时尚。随着我国大众消费者对健身休闲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同时在健身休闲俱乐部的消费金额也在进一步扩大。通过了解美国健身休闲市场的状况和我国目前体育健身休闲消费的现状可以预测到中国体育健身休闲行业发展的趋势。除了俱乐部、会所等健身健美俱乐部之外,户外运动休闲行业在今年年内也有快速的发展。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户外用品市场的销售额已从2002年的不到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亿元;至2009年年底,中国户外产品零售总额已增加至近50亿元,户外用品专业店的数量也增加到1400家;国内市场目前拥有400余个专业户外品牌,其中本土品牌约占三成;全国的户外用品生产厂商已超过200家,百货商场零售点达到了1600余个;国内专业户外运动俱乐部超过400余个。因此,户外休闲将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推动力,并因此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包括户外拓展培训师、户外拓展用品、户外拓展营销等等。

3)体育用品行业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全国体育用品的重要生产和销售基地。据相关资料显示,广东省目前拥有全国近1/3的体育用品生产厂家,共有专业体育用品生产业504家,如康威、好家庭、兰狮、闪电、华健绅等多个知名体育用品品牌,其中好家庭、康威、金雀等3个商标被评为广东省知名商标。一些国际著名品牌在广东省都设立了生产加工厂。2002年,广东省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45.65万人,总产值204亿元,增加值46.3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68.2%,固定资产总值95.9亿元。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6、2007、2008年连续3年,广东省体育用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口总额的30%以上。

(二)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广东省体育用品企业和相关体育服务企业的走访,我们结合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具体情况,对本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进行了分析。

(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从2006年設置并开始招生,目前已有2届毕业生。5年来,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学院发展的要求,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了一些调整,目前下设两个专业方向: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户外拓展方向。我们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积极采纳了校内外高职教育专家、体育产业各类企业专家的有效建议,确定了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两个专业方向的就业岗位。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核心就业岗位是体育产品(含服务)销售推广人员,相关就业岗位主要有:体育经纪人、客服人员、渠道推广员、导购员等。户外拓展方向的核心就业岗位是拓展培训师、户外运动指导员,相关就业岗位主要有:特种旅游导游、企业培训师等。

从2006年专业开始设立到现在,专业教学团队不断探索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一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也是对上一个方案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但是,目前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①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依然带有本科学校重学术、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特点;②专业课程设置上,和核心岗位技能的对接不够准确;③专业方向的设置与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有一定的类似,区分度不大;④教学方法不完全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根据以上问题,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要着重瞄准体育产业,尤其是在体育产业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对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用新思维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系统性改革,对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我院其他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2)体育市场营销岗位的需求状况

与我院其他专业相比,市场营销是一个需求广泛,适用各个行业的岗位。根据我们的调研反馈结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体育赛事影响的扩大,参与体育营销的企业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市场对体育营销策划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根据智联招聘网在线职位的统计,进入2010年以来,体育产业招聘比例最大的还是运动品牌的各类服装、鞋帽的生产、研发、市场推广、销售和物流人员,相关职位需求和同年上半年同期比较增长了50%,而且对体育类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企业对体育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除了传统的体育用品(服务)的推广人员之外,对能够运用体育活动进行营销策划的人员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他们通过各种体育赛事等体育活动来营销推广相关企业的服务和产品,其客户跨越运动服装、饮料、户外用品、旅游服务等多个行业。此类人才不仅要熟悉营销策划的基本知识,更要求对客户的行业特点十分熟悉,才能集合相应体育资源为客户提供精准的营销服务,属于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量在逐步增加大。而且,目前该类职位的竞争指数很低,一个空缺职位的申请在15人左右,远远低于财务、行政等职位。

(3)户外运动岗位的需求状况

当前户外相关的岗位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专业的体验式培训师(即拓展培训教练),另一类是户外运动教练或领队。

随着人们对培训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加上拓展培训对于磨练意志、开发潜能、熔炼团队、完善人格等具有独特的功能,拓展培训(或称为体验式培训)这种来源于西方的培训方式迅速的在国内盛行,并在市场上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各类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到都是拓展培训的客户。专业团队在调研中安排了各类户外运动领域相关的单位,包括拓展培训基地、拓展培训公司、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户外运动产品生产企业等户外运动相关企业。从调研的5家经营拓展培训业务公司的经营情况来看,各个公司的业务量近几年呈几何数增长。市场的巨大需求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拓展培训教练市场需求量,从我院户外运动专业方向近几年就业的情况来看,其就业范围的专业度和就业的岗位精准度不断提高,而且出现了尚未毕业就已经被拓展培训公司预定的情况。从调研中看出,拓展培训师目前在市场上属于人才紧缺的职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好。

与拓展培训教练这一岗位相比,户外运动领队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由于户外运动进入国内的时间不长,而且攀岩、徒步、溯溪、探险等户外活动的消费支出较多,属于中高消费的休闲运动领域。根据我国消费者普遍的收入情况及户外运动意识在我国的普及情况,可以看出户外运动这一运动休闲领域在我国目前的市场并不是很大,属于小众消费领域。同时,户外运动领队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且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前在校学生不具备考取此类证书的资格。因此,对于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进入该行业的门槛较高。

四、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一)体育市场营销方向

(1)体育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访谈以及对目前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要求来看,企业需要的营销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应的基本素质,更要具备相应的核心能力。总体来说,企业要求营销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包括:与其他人良好沟通的技巧、服务意识、积极的进取心、团队合作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态度以及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能力、一定的营销策划能力、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组织与管理能力。同时,多数企业还表示市场营销岗位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既懂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一些行业技术知识。用人单位的这种要求正好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的培养目标一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营销知识,同时又具备一项或两项专业运动技能,同时对体育产业也有一定的了解。

(2)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未来发展趋势

在近几年中,笔者一直关注着体育行业内体育用品或服务企业的营销手段和方法,也对其他行业的营销策划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当前商业社会中体育营销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在本次教改课题的调研过程中,课题研究团队与一些体育赛事策划公司、体育经纪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在体育营销专业方向发展方向上取得了共识。从当前体育营销的社会需求和应用范围来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形成了以体育活动或赛事為平台而进行的各类产品(包含体育类和非体育类产品)的营销活动,适用的行业、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从竞技体育活动本体来看,体育活动或赛事自身的特点就具备了吸引消费者关注的特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体育活动或赛事已经不只是承担单纯的比赛和提高运动竞技性的作用了,而是通过激烈的、能够吸引人眼球的比赛项目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观众,从而达到“集客”的目的。所以,体育市场营销不仅仅只是体育用品或服务的营销,更多的则是各类产品利用体育活动或赛事进行营销。

(3)体育市场营销方向课程设置

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对体育营销专业方向就业市场的分析以及各个企业对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设置课程。总体来说,体育市场营销方向课程的特点是以营销知识为主,以体育运动技能为辅,培养掌握一定运动技能并能够运用体育活动或赛事进行营销活动的应用性技能人才。具体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教育部要求的必修的公共课程(如思政、计算机、英语等)之外,设立了职业能力基础课程、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职业能力综合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其中职业能力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综合课程是整个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两个方向的通修课程,即平台课,其课程的选取主要以掌握体育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如:客户服务管理、体育产业经济、体育概论、活动策划与实施等等。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各个专业方向区别的课程,具体体育市场营销方向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是通过专业调研,从市场需求中确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学生的典型工作岗位,并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素质,并将能力及素质转化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能力课程。具体内容见图1。

(二)户外运动方向

(1)户外运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通过对5家户外领域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我们对户外运动的市场前景及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户外运动方向核心就业岗位的所应具备的能力。除了户外运动技术应用能力与拓展培训技术运用能力外,更多的企业还看中学生的服务意识、项目设计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部分企业表示营销能力也非常重要。

(2)户外运动方向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我们对户外运动相关领域市场人才需求的分析看出,在户外运动两个主要的就业岗位(即拓展培训教练和户外运动领导)中,拓展培训教练目前的市场需求量巨大,而我院则是少数开设户外拓展专业方向的学校之一。因此体育服务管理的户外运动方向在本行业中拥有比较优势,我们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的趋向以拓展培训为主,户外运动为辅,把拓展培训作为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亮点。

(3)户外运动方向课程设置

户外运动方向在公共课、职业基础能力课、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设置上与体育市场营销方向的课程一致,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服务与管理类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则着力培养学生在拓展培训及户外运动指导方面的能力,其课程选取与设置的方式和体育市场营销方向相同,都是从典型工作岗位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分析该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具体内容见图2。

其中作为本专业方向的特色和亮点,对以培养学生拓展培训组织与实施能力的《户外拓展指导与训练》课程有12学分,是本专业方向学分最重的一门课程。

五、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建议

(一)专业与市场的结合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思路,保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转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模式时应紧密的关注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新动向。具体到教学模式上,除了2+1(即2年校内学习,1年实习)的模式外,在2年的校内学习过程中建议采用日常学习+日常实践的方式进行。通过与企业建立实习或见习基地的方式,给学生适当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周末见习或兼职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尽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以此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学以致用,及时了解到行业的前沿动态。

(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使之更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和迅速发展的体育产业市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的改革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必须要进行课程的改革力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课程改革上就要以素质和技能为主。一方面,提高学生以职业素养为主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能,使得学生学有所专。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中有一门建设中的院级精品课程,三门建设中的院级优质课程,同时这三门课程也在学院重点教改课题之列。建议通过精品课、优质课、教改课题的建设,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都更加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适应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适应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

(三)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从课内实践走向课外、校外实践。从目前我院专业各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来看,大部分以校内、课内实践为主,尽管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达到实训的要求,但是从掌握技能的角度来讲,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要更加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专业调研得知,部分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培训能力,同时也有能力与校方展开深度合作。在满足企业需求又能够满足成本控制的情况下,我院专业可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各方面开展合作。要达到这样的深度合作,学院需要委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起到桥梁作用和指导推动作用,提出可行性方案,同时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动并且学院能够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军.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现状和发展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2]刘楚佳.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為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1).

[3]王熙兰.高职高专学生户外拓展课程的设计与创新[J].学理论,2011(8).

[4]韩奇生.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12).

责任编辑 赖俊辰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需要高校体育课程以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和体育文化、体育科学、知会体育技能、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个要素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大学生体育智慧,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最终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营造校园体育文化,达到体育课程思政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程内容;高校

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理念在国内外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同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年美国布什政府颁布的《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和克林顿政府颁布的《国家与社区服务信托法案》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求美国高校开设服务学习课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当地社区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以整合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达到“育人”最终目标。国内将课程思政作为提升高校育人功能的一项指导政策,以推动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应着重培养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中强调规则和健康意识,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发展、行为规范有序的教育目的。这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给予高校体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培养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需要以高校体育课程为载体,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和运动项目的具体特点进行实践培养。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校园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以期帮助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一、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一)大学生核心素养

2016年国家教育部發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将学生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1]。由此可见,新时代国内高校体育课程需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用多元素融合的课程结构,改变传统、单一的训练模式,将“体育锻炼”升华为“体育”,体现中国由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的目标。这也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培养出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合作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健康人才。

(二)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课程是以体育保健知识为内容,以进行身体基本运动为形式,开展有规划、有组织的课内外活动,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身体各个循环系统机能、心理健康等目标的学校教育课程[2]。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大多处在18~25岁之间,具备成熟的生理形态特征,运动机能处于人生的巅峰时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大学生需要具备与社会接轨的知识和能力,无论是身体力量、精神状态、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都需要达到胜任社会工作的水平。本文参照多位学者的研究,以大学生核心素养为依据,认为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其中文化基础包括体育人文和体育科学,自主发展包括知会体育技能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包括体育道德和体育实践创新共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是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的。体育人文和体育科学精神是体育运动学习的基础,它包含了体育发展的历史、运动科学的依据;知会体育技能和健康生活是个体长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产物,“知”和“会”是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长期运用科学的锻炼手段学会体育技能达到良好体魄的目的,最终形成健康生活意识的结果;体育道德和体育实践创新思想和技能升华的最终成果,个体在体育规则的约束下形成体育道德规范,在道德的基础上为实现个人体育技能学习成果的认可从而参与运动赛事、社会体育活动和体育产品的创新研发。

二、大学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一)文化基础是建立文化底蕴和科学思维的前提

体育历史、赛事规则、体育常识等都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国武术中的抱拳礼,韩国跆拳道、日本柔道和空手道的鞠躬礼等,都是体育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包含着约束自我、尊重他人、公平竞赛、感谢观众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体育的历史、规则和常识,才能对体育项目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敬畏的心态,在规则的约束下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公正的竞赛精神。通过欣赏高水平运动员的技能展示,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明确健康美、形体美、动作美的运动目标,为运动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精神是遵循运动客观、真实的原则最终实现自我突破的意志,运动场上无论艰难困苦、伤痛打击,为了梦想坚持到底的品质,在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体育精神的培养,能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人们经常提及的“女排精神”,这是一种艰苦奋斗、不惧困难、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的代表,与现今社会中依靠卖惨、作怪博取同情,消费、拉票赢取冠军的不良行为有着鲜明对比,“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更是中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根本。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文化的了解和自身的坚持,具备了思想和目标,中华民族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在体育项目中蕴含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例如足球的射门、篮球的投篮、运动赛事的策划与组织包含物理和数学等知识,可以培养大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运动和健康常识是科学运动的前提,包含体育安全、健康评估、运动计划、营养摄取、保健康复等多方面知识,具备安全意识和健康常识的大学生能够在安全运动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生理和心理状态制定正确的训练计划和饮食方案,最终达到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目的[3]。急救常识更是体育课程中重要、必备的内容,运动场是心血管疾病高发场所,事发突然、致死率高是特点,健康与急救的常识不仅是科学知识,同样是公民的责任。随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从健康角度出发,希望深入了解运动的特点、规律、原理,丰富的信息手段使得运动科学被广泛传播,科学、安全、有效的运动以达到健康的生活追求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大学体育课程必须以科学为指导,健康为目标,准确地将运动科学的知识传递给大学生,为他们构建健康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二)基础体能和运动技构建健康生活习惯,营造校园体育氛围

基础体能是指身体运动素质的各项指标,如同数学的乘除法、英语的词汇量等,都是一门学科最基本、使用最多的知识,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必须包含基础体能锻炼的知识与技巧,引导学生科学且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不仅是个人基本运动能力的锻炼,也是个人基本运动能力的评估方法。良好的基础体能训练方法能够确保大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拥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同时根据基础体能表现的数据了解自身运动能力的长处与短处,有效评估自身的运动水平,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提供帮助。运动技能是在体育活动中熟练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是反复练习而达到运动目标的方式,良好的运动技能要建立在长期坚持参与运动锻炼的基础之上。大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发挥身体运动长处,获得运动成就,如许多个子高、弹跳好的大学生喜欢打篮球,奔跑能力强、身体灵活的大学生喜欢踢足球等;另一种是克服自身运动劣势,寻求自我突破,如学习舞蹈、健美操运动以提升自身的协调能力,参与耐力运动以调节体脂比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了解体育文化,懂得运动科学,自发形成的运动目标。为了帮助大学生保持对运动目标的追求,体育教学汇总教师或优秀学生运动员的标准动作示范中展示的良好的运动技能往往能让学习者产生学习的冲动,从而形成对运动技能学习的渴望,最终变成“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它与基础体能相辅相成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将身体锻炼和技能知识最终形成为体育运动能力,再结合体育文化基础,最终达到培养体育智慧的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要注重对大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科学锻炼习惯和健康心理的教育及引导,构建身体、心理、环境协调统一发展大健康理念。大学生的生活不仅包括课堂学习,课外生活更是大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外延升华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既有深刻内涵又有丰富外展的高校特有的体育文化现象。现今校园不仅有体育社团、运动队,还有各种校园体育比赛。它们为大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生活体验,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促进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社会形象的塑造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让他们能够提前适应竞争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满足社会需求。高校体育工作要培养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化基础和科学思维明确体育运动的意义及功能,在基础体能和运动技能学习中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在有组织、有规则的体育活动中展示他们学习的成果,通过教师、学生体育社团、校级运动队的合作,高校体育课程、校园体育比赛和其他学生课外自主体育活动的开展,最终营造出积极、主动、健康的大学体育生活。

(三)责任担当塑造体育人格,在参与和服务中实现思想与品德的升华

体育道德是运动赛场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基本道德规范是以规则的形式为表现,其中包含热爱运动、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竞争、执法公正等,运动文化中的公序良俗与规则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最终成为一项体育运动的特点。例如在足球比赛中,一方因球员受伤而将球踢出边线,另一方会主动掷还边线球,羽毛球比赛中将球打在对方身体上或滚网球,都会向对方表示歉意,这就是体育运动中的公序良俗。遵守体育项目规则和公序良俗都是具备体育道德的表现。体育道德与社会公德一脉相承,言行举止中体现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运动品质是个人在参与体育锻炼中展现的特质,例如吃苦耐劳、知行合一、明规守则、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等是个人良好品格的体现。运动品质与体育道德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运动项目的了解、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互相学习而逐渐形成,对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行为和生活习惯有着积极影响。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之一,呐喊助威、热血拼搏是大学体育活动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在追求成功和胜利的道路上,大学生能够从体育运动组织、策划、参与、服务中体会到参与、努力、成功的学习经验,从而由运动技能的熟练转移为个人自信的提升,每一次突破自我、获得认可都是自我认知的一次创新,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自信的高度,从而激发对新目标的追求,最终形成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参与体育运动和服务中不同环节的体验为大学生适应社会各种角色提供了尝试的机会,同时能激发大脑皮层的灵活反应,发展神经元的活力和潜在智力,在调动整个身心协调发展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和运动肌肉记忆。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要在课内外为大学生创造参与体育实践、服务、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合作中解决实际遇到的复杂问题,最终形成学习经验和个人能力。并在实践中体验不同角色的转换,例如服务者、被服务者、领导者、被领导者、参与者等诸多角色都是社会赋予每个人的各种角色,只有适应多角色之间的转换才能适应社会不同环境的切换,在社会生活中立足。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工作要从传统的“训练”发展为“教育”,高校体育的目标是传递体育文化和运动科学,在锻炼身体和知会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体育智慧。因此发展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其中文化基础包含体育文化和体育科学两个要素,是大学生了解体育文化、尊重体育项目、学会健康运动的基础;自主发展包含知会体育技能和健康生活两个要素,是大学生具备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后的自我发展,个性化体育生活的表现,是能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明确运动目标的体育素养;社会参与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要素,是大学生由体育行为升华到个人品格,在实践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回报社会的健全人格的表现,个人自信的提升、个人品格的不断完善就是精神创新的表现。整个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遵循知识学习的积累到升华的规律,是皮亚杰的学习与认知发展概念的表现,是从体验—概念—思考—行动,最终形成成人思维和品格的连贯过程。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一種表现,是我国教育思想与国际教育经验碰撞的成果,高校体育课程要具备时代性、先进性,需要发展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建立在“思想”和“政治”的基础上,遵循人文、科学、实用、全面等原则,选择适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契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融合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有利于构建大学生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塑造大学生良好运动品格、培养体育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教学内容[3],最终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奠定科学与文化的知识基础、遵纪守法的安全意识、诚实守信的道德水准、团结协作的社会责任、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善于奉献参与、不断学习、自我管理,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能够自我发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姜铃.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18(4):32-33.

[2]袁锦莲.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2020(2):109-112.

[3]周子璇.中美两国儿童身体活动培养途径与促进机制比较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20.

(责任编辑:张咏梅)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创业实验室、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完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变得尤为迫切,也是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工程。

一、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

(一)为了满足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机会与平台,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平台

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学重视理论的传授,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导致学生毕业后从业能力薄弱。在学校内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实训的平台,一定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可以开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这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

(三)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在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把自己的创新想法付诸于实际,开展创新研究;也可以设计自己的创业设想,在基地内立项、模拟、创业实践等等,锻炼自己的从业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共同经营创业,全方位地实践創业的整个过程,积累经验与教训,为未来的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体系建立

以前的“产学研一体化”是与校外的实践基地联合而形成的体系,现在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就可以实现校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体系。学生可以在校内基地内根据自己的所学专长进行创新设计研究,然后可以模拟生产与开发,最后可以开办公司,申办营业执照,这就缩短了创新创业的周期,更快地使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体育专业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

体育专业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一定要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实践平台,使其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所以,一定要具备以下的功能。

(一)扶持功能

大学生在校内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开端,这需要专业的指导教师给予技术上、经营上的指导,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政策上的扶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保驾护航是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最基本的功能。这就需要学校在基地内要选拔优秀的教师团队指导学生项目的开展,提供专门的基金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保证,才能使学生项目的正常开展与进行。

(二)咨询功能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需要学生大量地与社会相接触,如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如何规范地从事创新创业,如何申请专利?如何办理营业执照,如何用工,如何经营等等,都需要专业的教师与人员给予学生咨询与解释。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要为学生提供咨询的功能,让学生头脑清晰地、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创新创业。

(三)训练功能

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最主要的目的是实训基地,训练功能是主要的功能。在基地内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就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考验自己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锻炼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需要与各种相关人士接触与沟通,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的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管理功能

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项目开发、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要建立一套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而且要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制度及实施细则。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经费、人员等组织保障和合作机制,形成学生自主管理,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这里面涉及到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也包括学生自身的实践管理,管理功能是双向的。

(五)保障功能

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依托学院的教学科研资源,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包括体育场馆、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进行拓展、开发其创新创业活动的功能,在场地、设施、组织管理等方面尽力地满足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保障功能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的有力保障。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专业 教育实习 研究进展

一、前言

2019年教育部发行《关于管理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实习的若干意见》[1]提出:随着教育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不断深入,教育实习也取得稳定发展,但是还是存在部分高校对于实习生的教育实践不太重视的问题。通过教育实习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实际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学能力,并且能够对自身产生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发现自身在实际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此外,通过教育实习还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更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2]。本研究就体育专业教育实习这一问题进行综述研究,以期处理好课程改革、就业导向与教育实习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习质量。

二、研究进展与成果

为了全面了解体育教育实习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本研究利用知网(CKN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以主题词“教育实习”“教学实践”“教育实践”以及“职前体育教师”等进行多次检索。通过检索发现,各类期刊共发表有关“体育教育实习”相关的研究文章共260篇(本文的数据为2010—2020年),其中核心期刊34篇,硕、博士学位论文46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实习实践、不同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效果、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体育教育实习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体育教育实习的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评价与思考

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3]进行总结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首先,对我国部分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实习的现状进行调查,获得了我国体育教育实习方面的真实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勾画了我国职前体育教育实习的现实状况。其次,部分研究构建了教育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职前体育教师的实习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如通过对职前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提升来评判教育实习的效果。最后,对国外的教育实习的模式、课程设置、实习评价等方面的解读,以发现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但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缺憾与不足,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系统性和深度缺乏

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体育教育实习的现状调查、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评价指标、教育实习国际比较的探讨上,而对教育实习与高校管理者职责、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标准、不同模式实习效果等的研究则较为鲜见。总体而言,我国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习研究范围已涉及众多领域,但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实证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采用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研究非常少,泛泛提出结论的较多,通过实证的逻辑分析得出结论的较少。近年来,不少研究在体育教育实习实证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这些研究主要选择我国部分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其教育实习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由于选取的样本太小,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的情况,从而导致研究成果难以普及。

(三)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在研究成果上,大多数以体育教育实习为主题的文章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以2009-2020年中國知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来看,以体育教育实习为主题的文章共60篇,其中核心期刊只有5篇,硕士论文5篇,其余都为非核心期刊。由此来看,我国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习研究的整体水平及质量还有待提高。此外,从研究成果的来源来看,有3篇研究成果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只有1篇研究成果来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四、结语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体育教育实习面临着巨大挑战。研究高校体育教育实习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方向。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系列研究将为高校教育实习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体育教师的培养提供方向,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卫红.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03):121-126.

[2]潘永生.山东体育学院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调查与实习改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03):98-102.

[3]李会明,邓伟,闻钟波,田应福.体育教育专业七种常用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04):51-55.

基金项目: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6202002017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社会体育;培养模式;就业;培养方案

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修订在即,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究竟区别在哪里?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就业趋势等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如何将《意见》融于修订之中?本研究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后,进而对新版培养方案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项设定等内容进行对比,再结合对2012届至2015届的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就业角度对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对策和建议。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2结果与分析

2.1培养方案对比研究

2.1.1培养目标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能够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职工健身、商业俱乐部,从事运动健身、指导、经营和管理活动等工作。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休闲业、休闲体育服务业和休闲、娱乐、健身指导等工作,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管理与指导、体育旅游与开发、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的现状_2],体育学院也不例外。在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面,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

2.1.2课程设置

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2大部分(见表1、表2、表3和表4)。在选修课部分设计采用了比较流行的模块理念,共4大模块,分别为:模块一,通识理论;模块二,运动技术;模块三和四为2个专业方向,休闲体育专业方向是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社会体育专业方向是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运动。

1)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部分全国高校几乎都一致,首都体育学院在该部分加入了“体育概论”这一课程以体现体育专业院校特征。在公共必修課程部分,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上没有差别。

2)专业必修课。比较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部分发现,二者区别依然不明显。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19门专业必修课,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20门专业必修课,其中有17门课程在内容和学时上完全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体育社会学”“社区体育”,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休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可以看出,上述不同课程也就是这2个专业的主干课程,由此分出了2个不同的专业。

3)专业选修课模块一(通识理论)

在这一部分的课程设置中可见,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分别开设了10门课程,其中只有一门不同,社会体育专业开设“康乐体育服务与管理”,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休闲社会学”。这2门课的设置原本是希望2个专业的学生通过选修了解一下对方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因为是选修部分,所以每名学生可在共计19学分的课程中选修至少13学分完成学业;若是2个专业的学生都没有选上述这2门课程的话,则这一模块恐怕会再次出现课程、学时完全一样的局面。

4)专业选修课模块(运动技术)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2个专业的运动技术模块选修课设置完全一样。在通识理论模块差别不大的前提下,运动技术模块又完全一样。在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对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是一致的。此外,可供选择的运动专项过少(羽毛球、网球、健美、瑜伽、游泳),导致学生不得不学毫无兴趣的项目。

5)专业选修课模块三、四(专业方向)

通过研究发现,模块三、四的设计初衷是与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的。社会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指导;休闲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运动。

①社区体育指导。我国目前还没有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一岗位。目前虽然学生在读期间可以申请获得国家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证书,但目前参加这一培训的主体普遍是进修的公职人员。若想从事这一领域工作,首先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获得社区工作的岗位。

②健身房指导。这一岗位要求较高,中国唯一的健身教练认证机构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中国健美协会。“中国专业健身教练证书”由国家体育总局官方认可、中国健美協会颁发的关于健身教练从业上岗的专业证书。“国际私人健身教练证书”是世界健美健身联合会对私人教练水平进行认证考核后颁发的专业证书。专业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中国专业健身教练(初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中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高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国家级)、国际私人健身教练(IFBB)。目前,课程培养方案中没有相关培训和输送渠道。

③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显然,我们培养的是导游、中介组织者或参与其中的管理者。这个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课程的内容以领队、导游为主。导游必须持证上岗,目前对于户外领队还没有特别资质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加大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全民进入休闲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出这一专业方向前景较好,但需要从业者抛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和收入,这样在一线城市有一定的生存风险。

④高尔夫球。高尔夫教练,同健身教练、导游一样都必须持证上岗。通过中国高尔夫协会相关资质考试获得CGA认证,即可成为职业教练。学生仅仅依靠简陋的挥杆练习场,几乎是不可能从事这一领域教练工作的。除此外,高尔夫俱乐部的前台接待、球童、场地养护等工作似乎又不需要大学本科学历,且收入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此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方向班,其毕业生真正在高尔夫领域工作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1.3专业实习

目前2个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6个学期实施,共计18周。在具体实习的单位上,2个专业并未进行严格区分,主要实习基地有健身俱乐部、街道社区、区体育局、区体育科研所、高尔夫俱乐部、网球培训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的实习岗位有前台接待、会籍销售、幼儿健身、场区维护。街道社区的实习工作以协助办事人员日常工作、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以前台接待、球童、场地维护等为主。网球培训俱乐部实习点以协助俱乐部日常运行、协助主教练进行青少年启蒙训练为主。实习基地围绕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领域经营管理场所选择和设置。在经营性场所实习,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

存在问题:健身房实习生无法进入健身指导领域,只能做外围服务性工作。社区实习与将来就业无法挂钩。体育局、体科所实习领域与本专业比较接近,但目前这些单位招聘人员要求最低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也是让学生做些外围服务性工作,对于技术、指导能力帮助有限。网球俱乐部实习有一定针对性,对于专项学生技术指导能力有提高。街道社区和留在本校各科室实习基本与专业无关。

2.2近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比分析

2.2.1就业现状

本研究通过首都体育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获得近4年(2012届至2015届)社会体育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其中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共计149人,社会体育专业192人,涵盖这2个专业的近4年的所有毕业生。

根据对就业数据统计,每年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都高达96%以上。其中就业去向包括:升学、出国、学校体育教育、国企、文化体育、部队、公司、村官、行政机关、待业和灵活就业。升学是指考取研究生,休闲体育专业有3人考研,社会体育专业有7人考研。部队主要是考取特警和警备局武警,2个专业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3人入警。社会体育专业4年累计有7人选拔任北京村官。入职体育文化公司的人数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行政机关主要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合格者,入职公务员系统。当然,数据中不乏个别学生为完成学院就业指标任务,临时找公司接收了事,实现一次就业,但是数据中,被教育系统、特警、警备局、考研升学、村官、文化体育公司及行政机关这些接收单位的數据是真实可信的。

2.2.2就业岗位分析

2.2.2.1教师岗位

尽管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悖,但无论是社会体育专业还是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中,有半数在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占到53.7%,休闲体育专业占49%,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为小学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占少数。主要原因:1)北京地区由于户籍限制,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需求较大。2)部分中小学对于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的要求比较宽松,有些毕业生先入职工作,补考教师资格证后再转正获得教师岗位编制。3)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4)社会大众对于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了解不多,体育考生身份加上教师资格证就可以获得认可,尽管这2个专业与学校体育教育无关。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入职体育教师岗位的数量在2014届就业情况中发生了断崖式下滑(如图1所示)。其主要原因是从2014届毕业生开始扩大招生范圍,面向全国招生。由于受到户籍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在北京入职中小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统计就业数据仅发现3名京外生源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而北京籍毕业生入职中小学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例如: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2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23人是体育教师;2015届休闲体育专业1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16人应聘到体育教师岗位。

统计发现,在所有体育教师岗位中,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以小学体育教师为主(如图2所示),并非毕业生不想选择初、高中,而是初、高中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与小学相比,初高中的教师待遇更高、作息时间更灵活。就教师岗位而言,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面对本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外,还要面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相关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此外,近几年体育专业研究生群体也加入到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应聘竞争中。

2.2.2.2体育文化公司

体育文化公司的岗位与这2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尤其是问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高度吻合。体育文化公司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体育文化推广公司、体育顾问公司。从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签约单位为体育文化公司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规模上仍然不大。个别京外生源的毕业生标注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二次就业也无外乎是学校和体育文化公司2种。京外生源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只能选择体制外的岗位,这样在扩大招生范围之后的2014届毕业生中,这一数据也发生了急剧的增加(如图3所示)。

2.2.2.3升学

累计2个专业的4届毕业生中,有10名毕业生考研升学。个别入职中小学的毕业生通常会在工作后考取在职研究生。这个数值比例不到3%,同其他综合大学相比较,少之又少。体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满分为500分,其中:英语、政治全国各专业统一命题,各100分;各院校单独出专业试题,专业课一150分、专业课二150分。不同专业根据报考热度有所差异,热门专业录取在360分左右,冷门专业则需要280分左右。虽然,考研并不是一个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尽早准备,继续深造,为就业拓宽方向和门路。

2.2.2.4特警、武警

北京市特警总队和北京市警备局在2012年和2013年进行了2次招收应届生测试,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共有13人通过测试入选。应该说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说,在体能测试上有一定优势;但是这种岗位的招录有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2014年、2015年北京市没有进行招录,2016年招募测试又重新启动,这种不确定性让学生无法提前进行测试准备。

2.2.2.5其他(公司、待业、灵活)

这一部分的数据比例相对较高,主要包括保险公司、金融公司、租赁信托公司、园林绿化等。主要特征是与我们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关联不大,不排除学生为完成就业任务指标,而采取临时应付的可能性。

2.2.3矛盾所在

目前,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就业情况存在着非常大的矛盾。毕业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非常少。反观中小学体育教学却占有绝对比重。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不够。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因此,体制内的工作成为首选,其次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体制外工作。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二者比例趋于平均。受京籍户口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被迫选择体制外的企业、公司等工作岗位。

2.3培养方案修订对策与建议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发展目標,强调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这些无疑为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2个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2.3.1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修订中要注意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2.3.2专业模块设置

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建议将专业模块设置为以下几种。

2.3.2.1学校体育(体育教师)

相应课程: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青少年心理发展、运动损伤防治与急救。与体育教育专业区别是,体育专业以田径、体操、足、篮、排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方向则以羽毛球、网球、游泳、户外拓展等新兴时尚运动为主,满足日益增加的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对这些专项教师的需求。

2.3.2.2職业体育(陪练、私教、导游、领队)

相应课程:市场营销学、体育管理学、户外运动领队、体育旅游、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与运动训练专业区别是,培训目标定位在初级或是启蒙级别的市场培训,更加贴近大众健身领域。

2.3.2.3升学、公务员(考研、出国、村官、行政、武警、特警)

其相应课程为,大学英语(四级)、行政能力测试、申论、公共基础知识。这些考试课程内容全国统一要求,个别地方政府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

2.3.2.4经营管理(公司、企业)

相应课程: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经济法、管理定量分析、财务管理、消费者行为学。与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区别是,其具备专业体育运动技能,能够从事体育市场一线培训、俱乐部经营、业余赛事策划等。

2.3.3运动专项

设立篮球、羽毛球、网球、游泳(4种泳姿、救生、潜水)、健身健美(限男生)、健美操(限女生,健美操、瑜伽、普拉提)、搏击(散打、跆拳道、摔跤)、户外运动(攀岩、拓展、徒步、露营、山地自行车),每个项目设定不超过20人,学生初选,任课教师复选,第二学期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可进行调整。

2.3.4专业实习

依据学生运动专项与就业需求来选择专业实习单位,去除高尔夫俱乐部、居委会、本校科室,减少健身俱乐部数量,增设中、小学校、体育文化产业公司。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通过对现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发现,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实习等方面差别不大。

2)现有专业选修模块设置方向比较狭窄,培养过程难以满足社会岗位实际需求条件。运动技术专项种类可供选择太少。专业实习岗位对学生锻炼不够。

3)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北京生源毕业生入职体育教师岗位比例较高,且以小学为主。京外生源毕业生则就业岗位最为接近专业的培养目标。

3.2建议

1)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2)增加运动专项选择数量,延长运动技术学习课时。依据就业趋势调整专业方向模块,调整专业实习基地。将学科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就业需求相结合。

3)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上一篇:宪政主义公共行政论文范文下一篇: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