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艺术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0

论音乐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 通俗古典音乐是当代一个重要的音乐形式。以通俗音乐丰富的表现形式对古典音乐经典曲目进行重新包装和演绎,从而达到两种音乐的完美融合。通俗古典音乐发展的背后是古典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将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进行探析。

关键词:通俗音乐 古典音乐 文化融合

引言

通俗古典音乐是当代新兴的音乐形式,是文化融合和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古典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旋律经典、优美,通俗音乐表达形式丰富,表达手段多样,因此集二者优点于一身的通俗古典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表达,是当前音乐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下面本文将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进行探析。

一 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

1 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表达方式

通俗古典音乐是以通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重新演绎,因此通俗古典音乐具有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通俗古典音乐的基本艺术特点。古典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音乐曲目。通俗音乐则是近代发展起来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当前最广泛的听众基础。因此,融合了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上能够兼两者之长,以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表达音乐中的各个经典。通俗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通俗化,让通俗音乐经典化。通俗古典音乐可以从通俗音乐中汲取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具色彩的舞美效果,更具现代特色的时代气息,同时还可以从古典音乐中挖掘更具文化力量和内涵的音乐内容,从而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实现雅俗共赏的表达效果。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中国古筝独奏曲,在经过现代手段改编后,曲中添加了琵琶、笛子等其它中国民族乐器,成为了一首更具时代气息和古典韵味的中国民乐协奏曲。改编后的音乐由于增加了乐器从而使得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此外,改编者还对原音乐节奏和衔接进行了更改,使得音乐更具动感的艺术表现力。通俗古典音乐便是在保留古典音乐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对音乐进行从音乐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包装,使得这些古典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音乐需求和感知变化。当代著名小提琴手陈美便是对古典小提琴演奏进行了大胆的通俗化改革,并首先使用电子小提琴进行演奏,将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表达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改编的《化蝶》既有古典音乐的婉转动人,又有现代音乐的激昂、壮美,将生死缠绵的爱情主题表达得更加彻底。改编后音乐在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由相识到相爱的过程时曲风秉承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舒缓、悠扬,喜悦、亲切,让听众如醉如痴而在表现两个人无法在一起时又采用电子小提琴激烈的演奏方式,将两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悲愤表现得壮烈、激昂。由于融合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的两种表达方式,因此这首改编后的《化蝶》一经推出便受到了音乐爱好者的追捧,其观众群体也包括了不同年龄段的音乐群体。由此可见,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融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表现方面并没有失去古典音乐的文化底蕴和流行音乐的表现能力,也没有失去两个不同音乐受众群体的观众。不同的音乐爱好者都能在通俗古典音乐中找到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元素,并且喜爱这种新型艺术的表达方式。

2 对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无论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都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即使单独分析古典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不同地域的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也都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欧洲的古典音乐就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通俗音乐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将古典音乐通俗化过程中所进行的通俗古典音乐中可以看到更多对于文化的多元化表达。古典音乐通俗化的发展背后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互相学习、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因此这个过程是对文化进行多元化表达和融合的过程。从层次上看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属于不同的文化形态。古典音乐是不同民族传统文化或者古典文化的集中体现,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化便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欧洲的古典音乐则体现着欧洲古典文化中对于礼教的规范和对科学的研究。而通俗音乐则表现的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下,普通大众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即以各种音乐形式和文化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感,而不再过分强调表达的形式,打破形式上的束缚,是通俗音乐最主要的文化特征。

通俗古典音乐则是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形式对不同文化的表达和致敬。中国年轻歌手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从名称上看便是一首对古典音乐重新演绎的曲子。演员的服饰也深合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但在演唱的风格和唱法上,李玉刚则展现了在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之间游刃有余的演唱功底。其中,无论是对于歌曲通俗唱法的叙述还是对于歌曲升华时中国传统旦角唱法的演唱,李玉刚都演绎得尽善尽美。这首对于文化多元化表达的古典通俗歌曲一经推出,便深受不同层次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通俗古典音乐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美国著名的跨界歌手莎拉·布莱曼便是一位融合古典和通俗两种演唱风格于一体的著名歌手。北京奥运会上她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让全世界人们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空灵和现代音乐的激情完美融合的音乐佳作。而在演唱的背后,是莎拉·布莱曼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于两个层次的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的结果。通俗古典音乐对于文化的表达内涵和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是对文化多元化表达的体现。

二 通俗古典音乐的创编手法

1 编配手法改变

在通俗古典音乐的创编手法中,编配手法改变是其最常用的创编手法。古典音乐虽然在创作的格式上不如通俗音乐那样自由和丰富,但其漫长的积累和沉淀是新兴的通俗音乐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古典音乐中经典、优美的旋律举不胜举,并且经过代代相传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古典音乐中一些旋律的借用变成了通俗古典音乐创编的主要手法。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茉莉花》原本是一首江苏民歌,因为其旋律优美,流传甚广,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因此被中国乃至世界的众多音乐家重新编配出各种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同样迷人的旋律,因为编配手法的改变而使得音乐在不同的地区散发出不同的色彩。上文所述陈美演奏的《化蝶》从创编手法上看同样是一首用通俗的编配手法对古典音乐进行创编的过程。创编者对这首古典的曲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编配手法的改变对曲子中的旋律情感进行加强,尤其在表达两个人在和命运进行抗争的旋律时,通过电子小提琴演奏的编配使得曲子的基调变得格外激昂、壮烈,这是传统旋律中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和文化效果。对于古典曲目创编手法的改变同样体现着不同文化在音乐表现上的融合。通俗音乐中自由、开放、丰富的创编方式体现着现代流行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的自由、开放和丰富。因此,对于古典音乐运用现代文化的创编方式进行重新编辑是现代文化对于古典文化重新解读和演绎的过程。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多以单乐器表演为主,这源于中国传统乐器多取材于自然,因此单乐器演奏更能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意境。而现代文化中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动力,因此人们在对古典音乐重新编配时,自然引入了更多的乐器来表现更加复杂的情感内容和文化内容。此前一些不曾有过的乐器搭配在新时期的通俗古典音乐创编中被全新地组合和搭配在一起。文化的融合为创编方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动力。经过创编后的通俗古典音乐在保留原古典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

2 音乐元素的融合

通俗音乐中的音乐元素更加丰富,音乐表现上也更加注重对各种音乐元素的运用。灯光、舞美、音效、服饰等都被十分重视地运用到音乐表演中。在通俗古典音乐中,创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元素恰到好处的改变,将古典与通俗两种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上文所述的莎拉·布莱曼在一场演唱会中为了突出“月光女神”这一主题,设计者用圆形的幕布将舞台四周围起,并通过灯光的变幻营造出一个神秘的宫殿氛围并且根据演唱的曲目而不断变化着场景。在演唱《月光》时,站在舞台中央的身穿黑色纱裙的莎拉的歌声在上空悠悠地回旋,舞台布景随着天籁般的音乐变成了一个广裹的夜空,上面点缀着星光。无不带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演唱会灯光的运用可谓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音乐的脉搏,如同人的情绪一般非常好地调节了现场气氛。当音乐的旋律低缓时,灯光也变得暗淡。当莎拉演唱《今夜无人入睡》时,原先一直固定不动月亮形状的天桥这时开始旋起来,此刻身穿一身金光闪闪的演出服的莎拉站在天桥的顶端。当莎拉用她那极具难度的高音唱出歌曲最后一个音符的瞬间,舞台上所有灯光全部聚集在这位女神身上。完美的舞美、灯光和音响效果为这场融合古典和通俗音乐元素的演唱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次完整的音乐表演是由各个音乐元素组成的,因此通过不同文化风格、艺术风格和音乐风格的音乐元素组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对于音乐和文化的多元化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古典音乐元素中的旋律和主题是灵魂,而通俗音乐元素中的舞美、灯光、音效等形式是躯体。两者的完美融合必然塑造出具有灵魂,表现充实的音乐文化作品。同时,不同音乐元素的融合也体现着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具有更具时代性的文化创作。

3 音乐结构的改变

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变,创造出兼具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结构的新型音乐是通俗古典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每一首音乐的创作都源于那个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者的情感状态。在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音乐人对于古典音乐尤其是一些经典音乐曲目只有传承而稍有创新,更不用说改动。代表着文化融合的通俗古典音乐由于丰富了音乐的创作手法,因此便开始了对古典音乐结构改变的创新式设计。例如,现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便善长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创新和改变。在他演奏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不但承袭了贝多芬的庄严宏伟以及与命运顽强抗争的音乐精神,同时用动感而鲜明的节奏把贝多芬的这首乐曲“摇滚”化了。在演奏的开头,理查德·克莱德曼采用了猛烈的键盘敲击来表达命运所具有的壮烈、激昂等主题属性,之后又改用辽阔的旋律表达了与命运抗争胜利之后的安宁与喜悦。前后音乐结构的巨大反差将贝多芬的名言“如果这是命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曲的原结构虽然同样用于表达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主题,但强烈之中缺少变化,所以表达的情感虽然强烈却并不丰富。理查德·克莱德曼对这首乐曲结构的改变无论从情感的表现上,还是音乐的变化上都是十分成功的。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代表的音乐结构,这首改编后的钢琴曲也成为了通俗古典音乐中一个重要的符号被广泛研究。

结语

古典音乐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那些经典、优美的旋律是人类千百年来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以通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新的创新和演绎是当代对古典音乐重要的传承方式。通俗古典音乐不仅表现着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融合,也承载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所做的分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和古典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华、张邵然:《怎样看待用通俗手法演绎古典音乐》,《科技风》,2008年第10期。

[2] 南政:《声画辉映——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第2期。

[3] 费元洪:《对古典音乐现状的一些思考》,《音乐爱好者》,2006年第2期。

[4] 叶莉红:《古典音乐的通俗化传播》,《新闻知识》,2006年第10期。

[5] 梁丽丽:《“高雅”呼唤“娱乐”——古典音乐走进大众路在何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崔荣汉,男,1973—,吉林九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萨克斯管与单簧管演奏,工作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论音乐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无可非议的,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教学展开教育活动,从而使音乐艺术的知识技能得以传递和发展的一种形式。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和熏陶学生欣赏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才能使音乐教育别具一格。

关键词:音乐教育;艺术特点;创造性;感受性

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和熏陶学生欣赏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才能使音乐教育别具一格。为此,许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尝试了各种改革,使音乐教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在此,笔者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教学的艺术特点,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突出音乐的感受性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尽管他们对音乐有一些简单的理解和认识,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有限,对音乐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陈旧的教学模式往往会用一节课开始的十分钟去讲解歌曲所涉及的所有乐理知识,然后在课堂中提出“语文式”的问题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这样的音乐课,没有体现音乐艺术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谈不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了。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听、多唱、多动、多思考、多体验,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置身于音乐的殿堂之中,用心去体会音乐的风格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如,在教学《军民团结一家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舞剧那振奋人心的场景和舞剧音乐的魅力,我从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剪辑下一段视频,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乡亲们慰问红军时,“军爱民,民拥军”的亲切场面。当柔和的《军民团结一家亲》音乐响起时,学生能够体会到歌曲的情绪,情不自禁的随着歌曲哼唱。这种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

二、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音乐的创造性

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说:“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教学要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来达到目的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根据初中生掌握音乐知识的能力和技能水平,由浅入深地提出适合他们的创作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创作时一般先进行节奏填写等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让他们按照指定的节奏和单音写旋律、发展乐句等,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感到学习非常轻松。通过各组的比较、展示,由于好胜心的作用,使学生跃跃欲试的心境油然而生,争先恐后地参与实践活动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也就随之形成了。

三、注重发掘歌曲情绪,突出音乐的表现力

好的音乐总会跟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人或随之快乐或随之忧伤,这种感动人的音乐魅力主要表现在音乐的情绪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分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给学生体会音乐情绪的机会,那么学生会觉得音乐课与数学、语文课没有什么区别,体会不到音乐课的特色,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所以,在音乐课上要以情感人,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学生陶醉在音乐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发掘教材,在课前准备时,要准确地了解一节课中的激发点,将教材中内容、旋律所要表现的内涵发掘并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和认识音乐,激发他们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提高音乐课的质量,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中学音乐课应该结合初中生年龄的特点,通过新颖变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音乐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使学生情趣盎然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音乐课上,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比如,举行课堂音乐会,让学生有唱、有跳、有演奏,并让他们自己分析音乐,谈谈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演的体验等,真正因为有兴趣而主动的思考,而非被动的灌输。

综上所述,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非常重视搞好素质教育中的课堂音乐教学,但要让音乐课堂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关键还在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寻求让学生感受到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教学方式,让课堂音乐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课,用音乐教学的独特风格,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编辑 鲁翠红

论音乐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陕西省宝鸡市丰富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凝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心血智慧。研究新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对其的影响。通过研究数字化的传播与保护,探索国家级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从民间传统文化的特殊审视的特征来发觉其对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以及相互的融合。

【关键词】数字时代;音乐文化;文化植入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共性特征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渊源。从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就已经有相关于音乐文化的的记录。可以说,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丰富的创作资源。创作体裁广泛多样、形式五花八门。表现的都是人们的生活习性、当地风俗。这些来自于民间的音乐文化不仅是人们精神上的宝贵财富,还为后世的音乐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民间音乐文化主要是来源于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或者农忙空余的集体或随意性质的创作。即兴的特征很突出。然后又通过口头相传来实现其传播性。由于没有曲谱、文字等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宝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周秦王朝肇基于此。早在新石器时期,宝鸡就是先民们聚集定居的地区之一。亿万年沧桑巨变,给宝鸡造就了山、川、原俱备的优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别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地域风格鲜明。因此,也就形成了宝鸡的民间音乐的题材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样。本课题根据与原有音乐基础的关系,将宝鸡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传承、变易、创新”三个阶段,即“传承是基础,变易是动力,创新是目标与结果”,重点分析了宝鸡民间传统音乐创作与传承的变易行为过程、引发变易的因素和即兴变易手法。[4]

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有机统一

从教育层面上讲,宝鸡市各中小学都应该在大力开展民间音乐的普及教育。使学生们尽早接触宝鸡民间音乐文化、了解本土文化。这对弘扬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需要有一些相应的教程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计划、实践、与评估。发展民间音乐需要有一系列的计划安排;传承非物资文化遗产更需要有具体实施的宏观战略。[5]

甚至可以把本土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授不只是局限在音乐课堂上,可以结合历史课、地理课、思政课等等。使一个单一的学科与其他横向的学科交叉传授,使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从文化传承发展角度讲,当前,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传承和发展西府民间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其文化特色、发展战略等,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维护,有助于强化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增强我省我市文化吸引力。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援的。正如本课题组整理收集的信息,大部分民间音乐传承人都是在家务农的农民或者还在从事其它的工作,很少有专门从事民间音乐专职工作的。这部分人的文化、艺术修为有限,从某种层面上局限了民间音乐的有效保护传承与深度挖掘。如果各级政府加大对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支持力度,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实行专款专用,提高人们的认识,也许对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有所改善。

从发展个体精神层面上看,现代社会的新兴的媒体娱乐繁荣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扼杀人类主体意识的正常发展,民间音乐在现代生活的文化心理需求上,起到平衡、互补的天平作用,宝鸡的民间音乐同样如此。

从文化交流层面讲,“经济全球化”也在召唤“文化全球化”,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共”存于一个地球上,来自于民间的为绝大多数人所创造并拥有的文化,更有利于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人们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而达成共识,共同进步。

从音乐史学角度讲,研究宝鸡民间音乐,从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其至今仍在流行的历史渊源关系,对其艺术价值的研究大有裨益。

从社会经济角度讲,区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包括西府民间音乐等民间艺术的研究与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文化旅游的形象品牌,提升地区软经济实力,加快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进程。但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间音乐的演出及其产业化发展受到来自于现代音乐、数字传媒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目前民间音乐的演出能否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未可知。但大致的状况还是一种入不敷出的局面。那么,如何使民间音乐发展更加多元化、更容易被当代社会发展所接受,将是一个更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三、民间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

第一,从西方音乐进入中国,传统音乐就逐渐开始呈衰败之势。以“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建立起来的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一直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将中国传统音乐排除在课堂之外。[1]

第二,充分结合利用现代传媒数字技术。从历史进步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并没有因为新数字、新技术的到来二完全被摒弃。传统的传播媒介和新數字技术在当下而是更好的结合服务于民间音乐的传播、传承与发展保护。二者取长补短、互为弥补。

第三,把握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随着近几年数据科技创新的大踏步前进,对于之前一些传统音乐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大都采用文本手记,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利于资料的长期有效的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把乐谱与文献资料扫描、拍照,艺人的表演以录音、录像,上传网络。不仅对传统音乐文化是一种更为客观、有效保存。新的数字时代、网络时代已经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沟通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也慢慢成为了一个音乐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运用好新数字时代赋予文化交流开放、便捷的机遇,就能加强民间音乐文化走向更为广阔范围的机遇,就会不断加大人们对于民间音乐的认识与了解,就会不断拓宽一些民间音乐的知名度。

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精神的指引下,以历史学方法为前提;以作曲技术理论分析为核心;运用音乐学、音乐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框架,运用归类法,分类法对搜集到的相关文献、乐谱、音像进行归纳、整理、分类;运用历史法、文献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提出观点与异同;运用音乐学分析法对乐曲的和声、曲式、织体、调式调性、旋律、风格等音乐本体进行分析研究;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并把所收集的资料以音频、视频的形式记录编整,利用科技手段形成数据库。根据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物保护、传承、发展道路。”及宝鸡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方针政策,考察分析宝鸡民间音乐的生存现状、歌词创作文化和地方旋律特点。采用田野音乐工作方法进行采风走访和调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以陇县民间音乐为试点进行乡村文化资源及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研究,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宝鸡地区的集文化保护、民间艺术开发、旅游经济拓展的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之路。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罗旭(1978—),女,汉族,辽宁省抚顺市,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研究生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与教学。

基金项目:2018年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Z121);2018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K02)。

论音乐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岭南音乐是在民间曲牌、广东音乐、粤剧等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且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的民间音乐,是组成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将岭南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打造地域特色较强的专业课程,以培养理论层次较高的音乐人才,促使岭南音乐艺术充分融合到高校音乐教育中,并得以快速发展。

【关键词】岭南音乐艺术;音乐教育;运用

民间音乐是当地文化、风情以及地方历史最为重要的载体。岭南音乐具有“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精神,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岭南音乐艺术作为组成中华音乐宝藏的重要部分,理应受到世界音乐文化的认可。我国大部分高校近年来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加大了对地方音乐的关注,并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音乐,促使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创新。

一、岭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岭南地区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重视对于岭南音乐艺术的整理和创新,但目前高校音乐教材较为匮乏。现阶段,高校正式出版的关于岭南音乐艺术的教材仅有《岭南音乐视谱即唱》,其次则是校本教材。高校音乐教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岭南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对岭南地区现有资源进行大力挖掘,将各种合适的音乐教材提供给各大高校。

二、岭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培养目标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岭南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风格。要将音乐基础教育者的培养作为工作出发点,将音乐基本技能培养作为基础保障,并纳入与音乐风格感知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引导学生提高音乐表现力、鉴赏力、感知力的同时,加强其对岭南音乐艺术风格的感知,以此加强对岭南音乐艺术价值和内涵的全面理解。

(二)课程结构

教学课程的基本布局包括岭南音律元素的类型以及节奏节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岭南音乐的旋律以及节奏节拍,当学生熟悉岭南文化之后,再纳入岭南文化音调和节奏学习课程。基于内容方面而言,培养学生对于岭南文化三音组旋律音型以及基礎节奏型的学习,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岭南文化作品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进而掌握较强的音乐技能和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的

音乐教学目的不仅是对学生读谱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对其音乐节奏、和声、音准等综合能力的重点培养。在编制教材内容时要从最为基础的单拍子学习正式开始,根据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等原则进行训练。同时,要想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就要加强长期训练,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合理的课程安排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视唱能力出现问题时,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节拍,在熟练之后重点学习唱词以及音乐旋律。在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学习岭南音乐旋律的特点。

(四)教学实践

1.把岭南音乐文化融入教材与教学中。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教材主要对我国各地各个民族的音乐形式、特点等进行介绍,但是很少涉及到岭南音乐文化,介绍内容并不完整,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结合高校所处位置融入当地特色音乐文化,并加以详细学习和重点赏析。

2.开设岭南音乐文化系列讲座。高校要想加强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开展岭南音乐文化系列讲座活动,并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岭南音乐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等,保证学生了解岭南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基本规律以及传承关系,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的思辨能力以及审美感,使学生更加热爱岭南音乐文化。

3.开展岭南音乐文化实践音乐会。研究、采集、保存民族民间音乐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采风,也就是深入到岭南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感知岭南音乐所传递的内涵以及相关信息。还可以组织当地志愿者以及热爱岭南音乐文化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采风团队,采集、保存、研究岭南音乐文化,通过音乐会的形式向高校学生传达岭南音乐文化知识。

三、岭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创新

(一)改编与创新岭南音乐

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以及理论知识改编和创新岭南音乐。第一,保证岭南音乐和流行音乐有机融合,将岭南音乐元素加入到流行音乐中,通过组合现有流行音乐和岭南音乐或对包含岭南音乐元素的内容进行改变,使得岭南音乐更为通俗易懂,所具有的现代化和传承性更为显著。第二,引导岭南音乐和各地民族音乐相融合,将音乐特点以及意义较为相似的岭南音乐和各地民歌相结合进行创编,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民间音乐之间的共同特性、内涵以及意境,将新的创作素材提供给学生。第三,保证岭南音乐形式逐渐丰富,可以对单声部民歌或者是器乐作品进行改编,使其成为多声部或者是合唱合奏作品,这不仅能保持岭南音乐的特点,同时使得其内涵更为丰富,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

(二)在高校中建立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

高校要将音乐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托保障,对教学教材内容进行编制,并出版与岭南音乐文化相关的影像书籍,还可以建立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同时,可以与当地音乐文化有关的博物馆进行联系,展示承载岭南音乐文化的民间乐器、相关物件等,并配上一定文字和图片加以解说。

(三)建设实践基地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岭南特色较为显著的音乐种类,包括客家山歌、流行粤曲、雷剧等,开设舞台实践课程,借助于通俗易懂的旋律、歌曲、戏剧片段等,传递其原有内容,同时根据现代音乐特点进行二次演绎。这可增强学生岭南音乐风格的表现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四、结语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是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传承者,承担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责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岭南音乐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培养了大批音乐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音乐人才,同时也使得岭南音乐艺术得以不断推广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祝晨光.岭南音乐在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音乐时空,2015,000(012):162-162.

[2]王晓燕.岭南音乐在广东高师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

[3]陈威.岭南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品鉴,2019(15).

[4]朱虹,张延春.高校音乐教育岭南特色教学模式探索[J].北方音乐,2014,000(017):152-152.

[5]闫亮.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岭南音乐元素的融入与传承[J].中国文艺家,2017(3):202.

[6]祝晨光.岭南音乐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北方音乐,2014(04):114-115.

【本文系2018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艺术创编手法的融合与传承问题研究——以粤西地区为例” (GD18XYS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论音乐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构建初中音乐艺术课堂要以兴趣为导向,形成音乐课堂分层教学;应对兴趣需求,课堂融入多种艺术形式;关注能力培养,重视艺术综合表现能力,利用课堂教学以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音乐歌唱能力等。

初中音乐 兴趣 导向 构建 课堂

兴趣是引发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初中音乐艺术课堂的构建要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对音乐充满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总结了音乐艺术课堂的构建对策。

1.以兴趣为导向,形成音乐课堂分层教学

初中英语课堂上要推广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认识到初中生对于音乐艺术的不同兴趣追求。我们必须承认,音乐艺术能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传授,在艺术感知与天生能力体会下,初中生音乐课堂上的表现会存在明显差异。初中教育要不断地缩短这种差异,实现集体艺术培养与素质养成教育,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初中生对于艺术兴趣的不同表现方面,以这些兴趣表现为导向,形成合理有效地分层课堂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教师要对初中生的音乐兴趣有充分地学情了解,具体的了解对策就是通过谈话、问卷调查获得。其次,教师根据初中生的音乐艺术兴趣将班级学生进行分层,例如:演唱较好的、舞蹈有兴趣的、欣赏有感知的、纯粹音乐爱好的等等。这样分组之后,教师可以更好地让各个小组来各展所长,也可以让各小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弥补不足,形成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另外,教师要对喜欢音乐,但是歌唱、舞蹈等方面优势都不足的学生进行欣赏方面的培养,我们的音乐课堂不可能培养出全体的艺术家,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出全体的音乐欣赏者。分层教学就是为了构建学生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高效愉悦的课堂是课堂的最高层次,广大的音乐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构建更高效愉悦的音乐教学课堂。

2.应对兴趣需求,课堂融入多种艺术形式

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需求,初中音乐课堂上可以融入多种艺术形式,丰富学生的兴趣感知能力。首先,音乐课堂上要融入舞蹈的内容。很多同学歌曲唱得不是很优秀,但是却有较强的肢体表现能力,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舞蹈表演。例如:在教学聆听《如歌的行板》,要让学生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所以欣赏音乐的时候,有舞蹈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创编舞蹈动作,然后在班级后面进行主动表演。音乐表演过程中,孩子们要动态地去展现音乐内容,面带笑容、和谐组织身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表演声情并茂的高超艺术境界。其次,音乐课堂上要融入乐器教学。有些同学从小就在第二课堂接触到乐器,所以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表演,然后其他歌唱能力不佳的同学则是进行和唱,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将现代化信息资源融入到课堂之中,例如:电影音乐是重要的现代化音乐表现形式,也被初中生所熟知与认可,所以教师就要合理使用这种艺术形式。例如:在教学《雪绒花》的过程中可以播放电影片段《音乐之声》;在欣赏管弦乐的时候,播放《指环王》的配乐,欣赏恢宏大气的音乐表现形式等。同时,课堂上还可以适当进行流行音乐的欣赏教学,因为要论21世纪最为流行的艺术是什么,那必定就是流行乐。流行乐是近几十年逐渐流行起来的乐种,深受年轻人的喜欢。所以,教师要敢于活用教程,适当开展流行音乐的欣赏教学活动。总之,要实现这种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教师必须要敢于大胆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收集课外的音乐素材等。

3.关注能力培养,重视艺术综合表现能力

以兴趣为导向,构建初中音乐艺术课堂就要充分地认识到音乐艺术课堂是综合的,是多种艺术形式集体的表现,所以教师要敢于设计音乐综合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是集体的表演形式。例如:在教学《青春舞曲》的过程中,音乐知识的学习可以请同学们在微課上面反复学习。课堂上就是学生们展示自己设计的《音乐会》的过程,学生们分组上台表演不同的民族音乐,演唱《青春舞曲》、《大阪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配合舞蹈,穿上自己制作的民族装饰品等,音乐课堂上会成为学生综合艺术能力表现的平台。总之,音乐艺术作为一门抽象的艺术,自身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思维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综上所述,构建初中音乐艺术课堂要以兴趣为导向,形成音乐课堂分层教学;应对兴趣需求,课堂融入多种艺术形式;关注能力培养,重视艺术综合表现能力,利用课堂教学以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音乐歌唱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杨洁.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分析[J].好家长,2018(A0).

[2]李敏.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6(04).

[3]唐苗苗.谈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J].华夏教师,2018(35).

[4]郭松.多角度剖析初中音乐教学的意义[J].中华辞赋,2019(01).

论音乐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影视 音乐 声调 器 自然 人工 文化

引言

本课题所论及的影视艺术音乐是指中西著名的、业已成经典的、具有艺术性的影视剧作品剧情音乐:所说的中西洲艺术音乐也是指业已成为经典的、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区域特征的、具有艺术性的经典音乐。

电影音乐是随着现代电影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是电影艺术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音乐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烘托剧情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音乐已是优秀影视剧的点睛之笔、点金之手:是影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优秀的、经典的影视剧音乐常常使人难以忘怀。这些音乐往往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富于民族性和地域特色的。如电影《乱世佳人》、电视剧《红楼梦》以下称《乱》、《红》为代表的影视音乐。这些音乐也往往与自己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认知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欣赏这样的作品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就拿着以上两部风格绝然不同的中经西典影视音乐来比较的话。我们发现以《乱》为代表的西方的影视艺术音乐的创作,一般是建立在欧洲古典音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乐队的编制、配器、音响、调性色彩的运用,几乎都是以西方交响音乐的骨架为母本进行剧情创作的。而《红》的音乐的民族音乐是建立在民族管弦乐基础之上的。它所依据的是民族的乐器、民族的调性色彩、民族的配器、编制。

如在《乱》为代表的西方影视音乐中,我们时而感到背景音乐的气势磅礴整体划一,时而感到弦乐的丝丝蝉鸣、优美华丽,时而感到木管的和煦如春、娓娓道来;又时而感觉到铜管的惊涛骇浪、乌云压顶。同样的审美体验,我们也可在电视剧《憾红》中找到。但是,这种感觉体验的产生是明显不同于以上的、而由另一种声音色材料所引发的。拿弦乐来说,《红》中我们听到的是胡琴近乎人声的吟唱、倾诉、叙说:而在《乱》中的弦乐几乎听不到这种近人声的吟唱诉说,更多感受到的是整体弦乐近乎人造的、中庸的“器声”的表现。类似的情况还可以在音乐本体的调性、乐器的材料、记谱法等诸多方面找到差异。

因此,本课题就以《乱》、《红》为切入点。在音乐本体及外延的一些方面做一些比较研究。本体涉及的主要是一些形而下的、具体的、技术层次的本体形态。外延主要涉及形而上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哲学认知等对音乐的本体有着具体影响的抽象形态。

这里所指的“声”是指中欧音乐的音色特征。也就是乐音的音质特征。我国的学者认为中国乐器的音色与欧洲乐器的一个明显不同,是欧洲的乐器在音质上远离人声,而中国乐器则接近人声……所谓“器声”也就说,这种声音在自然界并未有,而是人为制造的结果。所谓近“人声”,就是指乐器发出的声响接近自然人的声音。

欧洲乐器在很早就完成了自身的标准化和统一工作,很早就将音乐处理成具有相当抽象性的形式体系,这就决定了欧洲乐器在发声一个突出的倾向:是音质尽量远离“人声”。而接近“器声”。而欧洲古典艺术音乐所使用得乐器,也均是人为制造的器物。而接近“器声”的结果可以使各种材料乐器、各种声部的乐器,在音色上获得一种“共和”、“共通”、“协调、统一”的效果。这种共性的音色可以使得许多不同声部不同材料的乐器,在演奏时获得一种整体的有机、有效融合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乐队的整体表现力。

我们在《乱世佳人》、《叶赛尼亚》等欧洲经典音乐中所听到的就是这种接近“器声”的演奏。这种音色“共和”、“共通”、“协调、统一”,或者说是“中庸”,其特色不明显。个性不突出,强调的是整体的有机融合。这种音色即使在单独使用某一组如铜管或弦乐时,也是在不危害整体音色协调统一的条件下实施的。

中国音乐的音色,从先秦时期礼崩乐坏时期就进入一个以民间音乐为美,以人声为美的审美价值取向中,没有将自身从人的嗓音中超越出来,抽象成单纯的形式体系,进入一般的“器声”,而是始终停留在处于自然自发的“人声”的层面。始终以接近人声为自己最高的智趣。

从另一层面来说,中国乐器之所以近“人声”,除了以上所说的礼崩乐坏有直接的关系外。还与自己几千年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人曰:“莫酬而工,升歌发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尚书大传》亦云“古者帝王升歌《青庙》,大琴练弦达越,大瑟朱弦达越,以韦为鼓,不以竽瑟之声乱人声”。这说明在先秦时期,人声的歌唱就其地位来说是高于其他乐器的。在汉代风靡一时的相和歌就有着“千人唱万人和”的记载。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说:“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陈旸《乐书》曰:“以无所因为上。已有所待为下。”人声,即“无所因”者。故贵之:匏竹。则“有所待”者“故贱之”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的歌唱一直有着高于器乐的地位,而且对于器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时至现代,中国乐器的发展也是按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审美观念进行的。近“人声”成了所有乐器价值审美的标准。纵观中国的“丝”乐器的琴、瑟、琵琶、二胡等乐器的音色几乎都是有着近“人声”的特点。在各地的不同剧种和说唱曲艺伴奏当中。这些乐器在今天还可以模仿出各种人声和动物的叫声。在《红》刮中,我们听弦乐的胡琴演奏,就好似人声在诉说—般,充满了人世间的苦辣酸甜:听古筝的音色好似在表现柔弱女子的铮铮风骨,《红》剧中音乐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中西追求“器声”“人声”的不同。与各自的文化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与客观自然世界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认知与被认知。由此产生了认识自然世界征服世界规律的知识体系。西方的乐器制造也同时深受这一传统观念体系的影响。就小提琴来说,其音色抽象概括,不受地域、国别、时代等艺术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皆可发挥其表现力,其音色几乎可以胜任与其声部相适应的任何角色。和小提琴一样,其他的西方乐器也同样具有同效。

与西方乐器不同的中国乐器,则讲究个性的张扬、色彩的独立、表现力的独到。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使得中国古人在反映主观内心精神为主的艺术方面,表现的更为洒脱、自由、独到、脱俗。与此息息相关的音乐音色也受其影响,极具个性色彩。与现实整体化一,伦理井然的封建秩序大相径庭,个性色彩极为突出、张扬、洒脱、自由。

就拿《乱》《红》刮中的乐队演奏效果来说,《乱》的乐队演奏几乎是严格规整,整划一,逻辑性极强,其重在突出整体。而《红》的剧中音乐重在突出角色个性,所以在配器时不同色彩的乐器融合性较差,乐队编制多以小型为主,尤其在突

出一些个性十足的丫环仆人等角色时,配器就更加独特,把民族器乐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

因此,二者的差异皆可追溯到各自的文化、哲学、价值体系的差异。

这里所说的调就是指中欧的调式体系。也就是乐音的组织方式。乐音的组织方式所形成调性调式的不同,也是造成中欧艺术音乐根本区别的原因之一。

西方音乐体系的调式结构的基础是四音列。有三种不同的四音列克组成十二个调式,这些调式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在文艺复兴时期在专业创作中和民间调式结合产生演变为自然大调:爱澳利亚调式、弗利吉亚调式和多利亚调式也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小调。后来进一步演变,又逐步形成了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其无论是大调还是小调均是七声调式。其后又发展为十二平均律体系;

与西方调式体系不同的是,中国音乐调式的构成是五声性。由五声音阶构成的各调式统称“五声调式”。根据“宫、商、角、徵、羽”排列位置的不同,便有五声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等物种五声调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五声”是古人的称法,属于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范畴。在中国乐理中。“五声音阶”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传统音乐各种音阶的基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古人将超过五声的音阶如七声音阶种基本的“五声”称为“五正声”。在中国。也有各种七声音阶,是由七个“声”构成的音阶。这些七声音阶只是不占主要的核心作用,起“奉五声”的辅助作用。

比较而言,中国的五声体系与西方的七声体系有一定的区别。五声音阶较为简洁、质朴、单纯、调性突出、个性鲜明、区域风格独特。《红》剧中,主旋律的四度、五度大跳是经常性的,这并没有破坏剧情。反而使剧情更为紧凑简洁。西方七声体系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精致、细腻。音乐的语言共通、共有,区域风格较为接近,相同的乐思的表现手法接近。在《乱》剧中,整体弦乐组对斯佳丽内心的刻画细腻、精致、有度,而在西方其他的经典影视音乐中如《叶赛尼亚》也有类似的手法。

中国的五声音阶体系与西方的七声体系相比,并没有孰先进孰落后之分,就象《乱》剧和《红》剧一样都是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差别的之处在于风格的不同。风格的不同源自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国艺术一直走的是从繁就简的道路。先秦时期的编钟编磐也是复杂化、标准化、统一化,用的调式也有七声性,到后来,越来越简单。受此影响。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影视音乐的创作,几乎都采用的是五声性的调式。西洋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从早期教堂简单的圣咏到后来复杂的交响乐,欧洲的艺术音乐的发展与其科技文化的发展极其相似,影视音乐的创作同样不例外。

中国艺术的发展和精神一直受中国文化精神的深深浸润,中国在文化方面一直是以儒家精神为主,佛道是其有益的补充,这必然造就了出世与入世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一则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一则内心深处的恣情无序,纵情山水、率性使真、体验生命的欢乐、享受生活的惬意!反映在艺术领域则多是后者。因此。中国艺术文化属于内省式的,艺术讲究重生命、享受生活、讲就诗意、重顿悟、返璞归真!因此,观《红》剧听音乐,在中国式园林、五声调性的音乐、传统诗词歌赋等中国文化符号的烘托下,我们就好像进入富于诗意的、山水般的中国文化大观园,是那样的空灵、玄妙。不仔细品、咂摸、推敲,是参悟不了其中的内涵和韵味的!而在该剧的外围又隐隐笼罩着一层摸得着打不破的封建伦理纲常。

西方文化则属于海洋性文化,征服海洋需要合作,需要同舟共济。需要创新。因此,其思想活跃、外向协作能力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他们可以得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可以建立起庞大的哲学体。可以推演出复杂的逻辑系统,计算出微乎其微的差距,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与此相适应的艺术也有着复杂的体系,浑厚的织体,高度概括抽象的语言等等。可以说,欧洲文化充满了理性之美、进取之美,一方面是与自然的搏斗进取,一方面是艺术的高度规范性,我们从《乱》剧的剧情和音乐中可以个明显地感到这种文化力量。如家道败落后的斯佳丽一方面显示出与世抗争的不屈精神,而另一方面背景音乐却是整体划一地、如暗潮涌动般在烘托这种气氛。鼓励这种拼搏精神。

因此,调式的不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文化的不同!

这里所说的“器”是指中西乐器的风格和制作材料的不同。前面讲了,中西乐器在音响上的区别是进“人声”和“近器声”。这也造就了中西乐器音响上的天壤之别。中国乐器一直以人声的富于歌唱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人声的千差万别个性突出,受此影响中国乐器的音色也是千差万别。总的有一个特点是个性十足、色彩鲜明。无论是古琴、琵琶,还是笛子、唢呐等,几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曲目和演奏技法。而西洋乐器由于受标准化、统一化的影响,追求和同、融合,所以其各种声部的乐器在音色上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和标准。这也形成了西方乐器与中国乐器比较个性不突出、色彩不鲜明,整体融合性较强的特点。

在乐器的应用上。中国乐器的集体合作演奏的能力较差,乐器的合奏一般以小型为主。大型的合奏非常少。在作品的织体方面,中国乐曲的乐思以单线的横向思维为主。有时也有纵向的交叉但不多。这与中国独特的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说来,中国的审美文化是以时间性展开的。从先秦的文字、建筑到后来的诗赋书法字画等均是以时间性、线条性展开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其真实的写照。受此影响,中国乐器也好乐曲也好,均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倾向。一只结构简单、材料质朴的小喇叭(唢呐)可以演绎出一场动物狂欢会《百鸟朝凤》。一把两根弦索的胡琴可以演绎出一场场旷世奇观的悲欢离合:一把五弦的琵琶可以演绎出一场千古战争:一张古朴的七弦琴又可导引出一段段千古佳话!

《红》音乐如同剧情一样,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观园中进行的,线性的旋律、不断变化的动机,既有诗词歌赋的韵味,又有书法线条的道劲、明快,同时又有乌云压顶的不安。总之给人以无穷尽的感觉。其乐队以小型化为主,乐器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特色。如以古筝表现宝黛的不屈,以二胡、笛、箫等来刻画人物的内心:而象征封建势力的音响则非常简单就用一个大铜锣。因此,在《红》乐器不多,乐队不大,以小取胜。这丝毫没有影响其对剧情、人物、关系的刻画、描写和烘托渲染。

西洋乐器的整合能力非常强,常常善于大规模的组合演奏,而且题材、体裁多样丰富,音响的交响性特强,能够做到整齐划一。在音乐织体的组织应用方面,乐思是以空间性展开的,讲究织体的浑厚、立体、交叉、虚实等等。这种交响性融合性必然要求乐器要以付出个性追求共性为代价。个性多色彩强必然会损害整体的融合性。此根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文化艺术精神的特点。大致说来,西方艺术精神是以空间性的展开为主,从油画的透视、明暗、色块的写实应用,到西方建筑的高耸等等皆源于此。

因此。在《乱》中我们聆听到的剧情音乐大多为整体乐队演奏,即使是局部刻画内心的弦乐,也是以弦乐组为核心演奏的,单独的小提、大提刻画内心的并不多。总的说来。《乱》的音乐以整体取胜。但是这并不影响对剧中人物、形象、关系的精心刻画、烘托和渲染。

在制作材料方面,中西的区别较大,各有不同的倾向。西方注重人工化、标准化统一化的材料。如提琴家族的木质选料,管乐家族的金属选料等等都是经过人工细细遴选。在制作上。更讲究不同声部乐器的严格标准尺寸。中国乐器的制作材料比较自然化、特性化。如埙就是利用泥土烧制的,笛子就是将竹子掏洞定音即可吹奏,二胡、琵琶等乐器的制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材料属性的尊重和保护,自然材料的多样性又赋予乐器更多的个性色彩。在制作尺寸上,中国乐器的制作没有严格的标准。同一调的笛子用不同地域的竹子差异很大,音色因材料的地域不同而不尽一样

在演奏发声方面。中国乐器是尽量发挥材料的自然属性,因而使得音色独特。西方乐器则尽量减少材料在发生中的作用,进而达到音色的统一一致。

以上的差别,还是根源于不同的文化艺术精神。西方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西方人一直以驾驭、改变、征服自然为荣。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对立的、疏远的、冷漠的。西方的艺术到18、19世纪才出现自然的作品。中国与自然的关系则不同于西方。中国并不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征服对象,中国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亲近的、相互尊重的、和谐的,把自己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天人合一”“神人以和”是最好的说明。因此,材料、发声的自然化个性化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中西艺术音乐的区别很大。还可以从其他的一些方面作一些比较的研究。笔者只是仅仅以中西两部不同的影视音乐作为切入点,选其中有代表的一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式的比较。不妥之处望予指正。

上一篇:互联网的创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轨道交通类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