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2023-11-26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最近几年以来,新兴在线课程MOOC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在线学习、翻转学习等先进理念吸引了世界各国较多名校参与这一教改浪潮。以往老旧、滞后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然难以与新时代发展所提需要相一致,因而有必要基于MOOC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加以创新。此次研究先对MOOC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进行了分析,而后对课程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MOOC;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信息化;在线课程;翻转课堂

0  引  言

在MOOC环境下进行学习的人员能实现其个性化、自主化需求,为MOOC这一信息时代最佳教育与学习方式的发展给予了有利条件。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而言,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关键成分,新时代下依旧运用以往老旧过时的教学模式已难以契合学生学习需求,对此便需构建MOOC教学平台,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以此改善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1  MOOC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

1.1  课程需求及定位

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而言,其目標对象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新生为主,同时也面向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的社会成员及计算机爱好者。故而,选取课程内容时不但需对理论知识予以教授,也应对实践操作予以高度关注,确保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经由MOOC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施教学资源整合,将微视频资源当作要点,与知识点导入、强化训练、日常练习等教学手段相结合构建形成完整且短小精悍的教学活动,以MOOC平台为基础,给学生进行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构建科学且便利的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在确立课程需求及定位后,方可实施后续工作,如课程的设计、对辅助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等。

1.2  课程设计

(1)依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需求对知识体系结构加以设计且选取对应的课程内容。有效梳理课程内容,对知识点进行科学划分,把知识点碎片化。因部分课程对无基础的初学人员而言不宜进行零散学习,故而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不但需进行小片段的划分,也应对小片段之间具有的关联、学习逻辑进行有效展现。各高校课程组需将以往的教学经验与新生反馈信息作为基础,对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课程具有的教学模块重新设计,通常可划分为如下模块,即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制作PPT这四大模块。而后对上述模块对应的知识实施碎片化处理,对详细的知识点加以设计,构建产生系统且可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2)课程教案的编写。我们可将课程教案视为MOOC课程建设的根基,明确课程内容以后,课程教师需基于知识点对课程教案进行有效编写,对教学内容、模式手段等实施相应教学设计,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实施予以支撑。

(3)有效开发辅助教学资源。课程教师需以知识点为基础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题,建立相应的案例数据库等,学生由此便能对课程基本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巩固。

1.3  微视频的录制

对已划分完成的片段化知识点实施视频录制时,所有视频录制时间均应在10分钟上下,就内容偏多的知识点来看可进行若干微视频的录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MOOC录制方式有:教师讲解,此方式运用频率最高,能吸引学生视线,录制视频的地点可为教室、实验室或演播室等,通过蓝色背景实施抠像处理,而后把幻灯片与背景相结合,若主讲员镜头感不足,将导致课程教学过于呆板,缺乏真实性,故而需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征及教室风格选取录制地点;动画,就部分抽象、理解难度大的知识课经由动画呈现,加深理解;专题短片,就背景性描述可结合专题短片进行,以此吸引学生视线,提高教学质量;手写讲解,此方式对推导过程进行讲解时最为适宜;实景教学,就部分实践课可经由实景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现场氛围的同时对知识点有效掌握;访谈式教学,其将特定教学内容为主,构建相应教学情境,教师、专家、学生三者选择专题访谈这一模式实施教学,通过课程教师担任主持人,经由其余被访谈人员与学生的参与,进行知识讲授,强化学生能力。

1.4  后期制作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MOOC视频后期制作可谓是最重要的节点,其主要对已有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与创作。通过专业工作者对视频资源进行有效剪辑、合成,且对视频内具有的错误及时更正,删减教学期间的停顿。在剪辑结束以后,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师核对,保证视频教学内容连贯且有效。

后期编辑期间可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需求为基础,丰富教学资源,譬如动画等,赋予教学内容生动、趣味性,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1.5  上传MOOC资源

应对MOOC平台应用事项具備充分了解,对全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资源进行上传且进行发布。

2  MOOC环境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

MOOC建设结束以后的要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在充分思考学生特性的基础上,可实施线上、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与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2.1  线上、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MOOC课程建设,演变形成了新型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以往依靠传统课程教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学生在MOOC平台自主浏览视频、进行试题训练等传播。具备较强实践性的Word、Excel、PPT教学位于机房通过教师辅导进行,如此便能依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理论实践结合的特征,把上机实践与MOOC在线教学有效融合,实施高效且可行的线上、下混合式教学。

在对具备较强实践性的Word等模块实施教学设计期间,依据如下思路对知识点进行有效设计:设置任务——确立目标要点——教授知识点——落实任务。如此一来,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加以利用,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体现,实现教师、学生两者与MOOC资源的有效互动,与高校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相一致。

MOOC实施期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变革了以往将教师当作中心的现象,极为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仅以课堂组织、引导者的身份存在,为学生处理问题,对其能力发展予以引导、帮助。学生经由MOOC平台学习知识,教师在学生学习期间有效引导与监控,确保学生有效学习,为学生落实在线学习任务予以帮助。MOOC平台系统运行部分示例如图2所示。

2.2  设置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MOOC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应分为如下板块:一是在线学习考核,占比为20%,包含学生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在线任务落实情况等;二是实验报告,占比为20%,学生进行Word等实验后应编写实验报告并上交相应作品;三是考试,占比为50%,该课程考试合计为4次,各模块结束后均应利用题库实施机试,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四是平时成绩,占比为10%,即学生出勤率与上机实际情况。

3  结  论

概括而言,经由MOOC教学平台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可大幅改善教学效果与质量,为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予以帮助。此次研究先对MOOC环境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进行了分析,而后对课程实施进行了探讨,望以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莉.基于EDX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1):96-97+126.

[2] 罗刘敏,孙彦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9):181-182+184.

[3] 邝卫华,张钟,佘少玲.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分析与构建策略研究 [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4):70-74.

作者简介:朱平哲(1982.07-),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校本课程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校本课程开发后,我国小学音乐的校本课程开始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还在向着创新性、多元化的方向继续迈进,将成为更加符合我国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之一。

关键词: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策略

一、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小学音乐师资情况的影响

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音乐校本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受到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师的数量。在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师的资源都保持在劣势状态,特别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学校中没有一定的音乐教师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一项难题。(2)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在我国许多小学,存在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准低、学历不高、教学水平差等现象,这种现象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课本及课程内容缺乏认识,从而使音乐校本课程受到

影响。

2.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我国大多数小学,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片面的看法使音乐课程遭到了忽略,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一些所谓的“主科”占据了音乐课程的时间,不仅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工作方面的创新性也有所下降,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二、促进现阶段小学音乐校本开发情况的对策

1.加强小学音乐师资队伍

在我国众多小学中,只有不断地扩大音乐教师的队伍,引进一批专业水准高、创新能力强、能力素养精的教师队伍,才能在进行校本创新时,提出比较专业的教学标准,创设出比较贴切的教学理念,编排出比较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

2.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在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时,应当大量地关注民间的文化资源,并且加以创新,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将其融入音乐校本课程中去,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热爱的情怀。

3.利用社會音乐资源改进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音乐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中整理并且搜集大量的音乐资源或让学生去观赏一些社会中的演出,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让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有所

提高。

在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在音乐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就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音乐校本课程的发展,受到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学校重视程度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小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创新,同时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地方的音乐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使小学音乐课程真正地走向音乐校本课程的道路,从而使校本课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好的

作用。

参考文献:

金世余.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二[J].北方音乐,2012(03):121-122.

作者简介:丁霞,女,1984年2月出生,汉,江苏省南京市人,就职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本科,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的高中音乐的新课程的推行,是我国的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升,我国人民对于生活水平的追求也逐渐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再是单纯追求数理化的学习,还需要孩子得到综合全面的教育,这就促进了高中音乐课程的设计和推行。本文对于中国的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且参考着多年的经验,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如何走出困境给出了一些措施和相关建议,对于我国的高中音乐的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我国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程改革 困境 对策

我国的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推行,对于我国的高中音乐的新课程改革来说是一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事情,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十分先进,受到了广大教育界的同仁们的广泛好评。但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对于新课程标准如何进行落实,使得高中的音乐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加地脚踏实地,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当前我国的高中音乐课程改革面临着困境,本文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处境进行了分析,对于我国的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措施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当前面临的困境

1、高中音乐新课改的推行的困难。我国最早实行新课程标准改革是2004年,随着我国的改革范围的逐渐扩大,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使得音乐新课改的发展受到了挑战。最先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高中的音乐教师,在进行国家及培训的时候,普遍提出新课程改革需要进行重基础、有层次、多样化、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老师们普遍认为,高中的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比较复杂,在进行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如果对于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对于整个高中音乐的教育改革都会造成影响,使得音乐新课改失败。

2、音乐教师面临的困境。高中的音乐教师要进行新教育理念的学习,对于教育的实质性理念的把握水平还不够,音乐新课程标准对于教育理念的要求不能在课堂的教学当中完全体现出来。像是在进行学生主体性的强调的时候,要求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支配时间。所以,很多教师就将少讲或是不讲作为进行音乐教学的原则,而且逐渐教师不是不讲,是不敢讲,一些需要进行讲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这样使得新课程标准的本意被曲解,使得学习效率反而下降了,学生们表面上获得了自主权,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进行自主,反而使得课堂上的效率下降,此外,音乐教师对于教育理念理解的不够到位,在课堂教学当中比较注重形式,对于教学的本质并不追求,只是单方面追求课堂的热闹,没有让学生得到什么知识,这样华而不实,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本来的精神,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满足课程结构的多样化。

二、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脱离困境的措施

1、对于音乐教师对于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要加强。对于教育的振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而且所有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及行政管理人员都要将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巨大使命负责起来,对于每个学生的高中音乐培养都要尽职尽责,要能够踏实地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工作,为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2、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要从专业的音乐师范学校或是音乐专业聘请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要能够从音乐院校或是音乐专业聘请一些不同音乐专修方向的音乐教师,这样,学校在进行音乐新课程的设置过程当中,就能够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这样学校的音乐教学的发展能够更加地全面,这样还能够形成特色,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的就是,学校即使有能力能够聘请兼职老师,但是也不能进行大量聘请,所以对于学校里的音乐教师,要进行教师的培训,使得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再单一,使得自身的音乐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提高,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够形成学习的意识。在一些农村高中进行音乐新课程的开设,因为学校的数量少,条件比较差,而且比较分散,相互之间距离也比较远,这样学校进行资源的交流比较不现实,并且是因为资金问题,农村的音乐教师也比较少,条件比较艰苦。所以,我们要将城市的音乐教师定期送下乡进行锻炼,还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人,使得学校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到音乐课程的教学当中。而且,这些方法对于所有的高中音乐新课程的进行都是能够进行借鉴的,我们要对于身边存在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利用。

3、音乐教师对于音乐教学理念要有正确的认识。进行音乐教学的本质还是进行审美观的锻炼和音乐品味的提升,对于音乐教学的价值1要进行正确的理解,音乐教育不是对音乐家进行教育,而是一般学生,所以教育的重点是人,而不是音乐,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对于自身从事的音乐教育事业和音乐教学的基本观念有正确的理解。而且为了能够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求,音乐教师要学会将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要将过去的管理者的身份除去,变成课堂的组织者,要将教授者变为课堂的参与者,由课堂的控制者变为课堂的帮助者,由学生的主导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决定的仲裁者变为知识的促进者,由一个简单的教书匠变为知识的研究者,由课堂知识的实施者变为音乐知识的开发者,由课堂的执行者变为知识的决策者,同时还要能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关爱、学会激励、学会给予、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还要学会一些高新技术,还要能够学会创新。而且音乐教师要做到能够坚持进行自我的创新,要进行自我的发展和提高,这样才能够随着音乐的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和进步。

三、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对于孩子教育水平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逐渐由单一的数理化学习变成对于孩子的全方位的综合教育,随之而来的就是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改革。本文对于高中音乐新课改的困境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具有很积极地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靓.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走出困境的对策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1,(1)

[2] 郭芳.分析高中音乐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音乐大观,2012,(8)

[3] 欧阳浩.高中音乐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5)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发展和改革为音乐教育起到了支撑保障作用,推动并引导了音乐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总结研究新中国音乐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为今后的音乐教育与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发展历程

新中国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多个音乐教育的国家文件,有《章程》、《细则》、《规定》、《纲要》、《课程标准》等,名称不一,本文都笼统称为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文件颁布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1949-1978年);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到21纪(1978-2000年);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音乐课程标准为我国音乐教育和音乐课程的改革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仅从时间顺序来宏观梳理分析。

1.音乐课程标准恢复期(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教育部在1950年8月颁发了《中学暂行教育计划(草案)》,其中规定“初中及高中一年级每学年均开设音乐课,每周教学时数为1学时,音乐课的教学包括乐理的教学,初中三年级和高中第一学年应兼授作曲法”。这是新中国首次对音乐教育做出规定。

1951年文化部艺术局艺术教育组成立,次年3月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4个涉及音乐课的教学目标相关的规程。例如《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中“将音乐列为幼儿园教养活动的项目之一,包括唱歌、表情唱歌、听音乐、乐器表演”。《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按教学计划规定,一至五年级每学年均开设音乐课,教学时间是一至三年级每周2课时,四、五年级每周1学时”。《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初中一至三年级均开设音乐课,每周1学时,高中不设音乐课,但每周有1学时的音乐课外活动”。《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音乐及教学法为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及速成师范班的必修课”。以上可见我国音乐教育在课程要求方面仍旧处于恢复起步阶段。

1955年9月,教育部颁发“四·二”学制,分初级小学1-4年级和高级小学5-6年级,其中规定“一到三年级每周2学时唱歌课,四到六年级每周1学时唱歌课。规定了唱歌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爱好唱歌、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韵律情感”。自此,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由“规章”走向了更具系统性的“教学计划”。

1956年3月份,教育部发出《关于制发1956-1957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的通知》,规定中等学校的音乐课只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每周1学时,三年级暂停。1956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恢复初中三年级音乐科的通知》“恢复初三授课时数,每周1学时”。在1959年,文化部印发《关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草案)》,规定“中小学音乐图画课仍应保持每周各有一节,高中应有计划地开展课余文娱活动”,这是首次提出制定中小学教学大纲的建议。此后二十年内,我国少有颁布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相关文件,直到改革开放前,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2.音乐课程标准的重塑期(1978年—2000年)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标志着我国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制定正式开始。1979年2月,教育部召开中小学音乐、美术教材会议,并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学大纲草案》。1981年3月,教育部颁行《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在这份教学计划中,规定了小学音乐课的开课时数,占全部课程总学时的7.8%。同年12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要求逐步改善音乐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并适当在初中开设三年音乐课。1982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了小学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和《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于1988年5月颁发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稿于1993年秋季在全国实施。《大纲》对音乐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必唱歌曲考核与评估,教学设备,注意的问题几个部分。且分年级对唱游、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内容作出具体要求。

这一时期,音乐教育和教育体系得到了重新的恢复和定义,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要求等都有很大变化,学校音乐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3.音乐课程标准的改革创新期(2001年-2021年)

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自此,以音乐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这一叫法。两个课程标准均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把初中生和小学生进行了区别对待。课程目标都分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内容标准上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具有逻辑性和体系性。

经过多年的音乐课程标准改革后,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前言部分,多了音乐课程的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四个方面。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在2003年实验版的基礎上,做了巨大的调整与修订,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基本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最突出的亮点是在最新版本的音乐课程标准里,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一项,包括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自此,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表明了音乐课程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我国音乐课程将更加注重立德树人,与时俱进,增强文化自信,逐渐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课程标准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崔砚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线索[J].戏剧之家,2021(27):171-172+190.

[2]陶韵嘉.2000年以来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及教材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2020.

[3]王俏然.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之文本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4]杜若男.《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与2017版比较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5]林翰羽.近现代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J].音乐天地,2018(08):28-31.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高校必须开设八门公共艺术课程,其中音乐通识课因其独有的艺术品质而具备其他艺术类课程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而备受瞩目。目前不少高校的音乐教育已经偏离\"普及性\"的原则,过分的追求功利,失去了音乐教育本来的意义。笔者针对非艺术类院校音乐通识课程改革这一问题,从教育对象和目标、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堂教学与艺术活动相结合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一些建设构想。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 音乐通识课 普及性 非艺术类院校 建设构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国家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经过艺术教育者长期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将“美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方针,从此“美育”在全国教育建设的改革浪潮中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此后,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针对高校美育该如何实施做了详细具体的方案部署,其中在课程设置这部分明确指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在校学习期间,每位学生至少要选修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且通过考核方可毕业。”[1]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首次将美育纳入其中,在此背景下,音乐教育比以往更受关注。音乐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可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培养美好品格的重要工具。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激励了多少人的斗志,激起了多少爱国将士的热情,使他们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2.可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智力的发展。物理学家高登·萧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以一组四岁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让他们每天坚持听一个小时的古典音乐。经过一段时间后,给他们做了一个脑电图测试,结果表明这群孩子的大脑比初始运作的状态更加协调,而且大脑运作周期所花费的时间也缩短了。此实验证实了每天只要坚持听一小时音乐就可以改变大脑的组织结构,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3.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完善。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将音乐看作一种乐教,在教学中常常以“弦歌”的方式一边抚琴一边讲学,从而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2]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在德、智、体、美四育中,美育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的美育中,音乐和美术尤为重要。”[3]这一观点得到所有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赞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洪荒时代,当时人类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人们就用声音的强弱高低来表达情感。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推进,音乐从早期简单的敲击石器、木器到现在用节奏、音符有组织的排序构成的美妙旋律。音乐因其独有的艺术品质而具备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殊性。甚至可以说音乐通识课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课程在校园中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音乐通识课程的改革建设:

一、明确高校音乐类通识课程的教育对象和目标

所谓非艺术类高校音乐类通识课程指的就是在普通高等院校设置的音乐类素质教育课程以及相对应的课外拓展活动。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分财力雄厚的学校把音乐通识教育片面的理解为精英教育,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艺术团建设中,组建丰富的音乐社团频繁参加校外各级组织的艺术展演。比较出色的学校甚至可以在国外获得奖项,虽然频频得奖,但这些院校仅仅培养了极少数音乐爱好者的专业水平,其余大多数普通学生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音乐体验。另一类院校,从顶层就不太重视艺术教育,将音乐通识课摆在边缘地位。课程设置也较为随意,并没有经过合理的安排,仅仅是根据现有师资的个人艺术特长开设理论课程。同时,在艺术活动方面,这类院校也只是以社团的形式将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发组织各类活动,在管理上出现了松散、随意性强的现象,也很难有出彩的成绩。以上这两类院校都没有真正理解“通识”二字的含义。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艺术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4]这句话表明高校音乐通识课不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课程,而是普及性教育。非艺术类院校在校园中开展音乐通识教育主要包括课堂素质教育与课外艺术活动两个部分,但二者也有主次关系,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课外拓展活动是音乐教育的升华,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大学生活只有短短的四年,音乐通识课一般也只在大一年级开设,因此在短短的一年内想把所有的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是不现实的。高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理想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正确的鉴赏方式,在课后达到自学的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

二、借鉴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如今高校音乐通识课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只负责把自己准备的教学内容上完,至于学生听进去多少,学到了多少并没有过多的考量。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它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呈现,陈旧、枯燥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何改革抽象的理论课,这是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里建议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音乐教育法。用笔者曾经上过的一节课来举例,这节课的教学主题是古琴曲《梅花三弄》。这个内容并不好上,因为古琴无论从背景到作品都过于高雅,与当代大学生有距离感。如果只是简单的播放音频让学生边听边赏析,这种教学方法是失败的,于是经过思考笔者决定尝试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与国外的奥尔夫教学法相融合做一次大胆的创新。首先,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动态示意图,生动形象地针对古琴的基本形制、结构内涵、摆放要求以及音色特点做透彻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古琴的基本知识,为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做铺垫。接着,选择古琴名曲《梅花三弄》中三次出现的梅花曲调进行旋律赏析,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古琴音韵的体验。下一内容是本次课程的升华环节——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唱梅花主题并用“奥尔夫”音条乐器与无音高打击乐器围绕梅花主题节选的八小节旋律做即兴创编练习。在即兴创编练习的活动中,教师引入无需经过枯燥的技术练习并可基本掌握的“奥尔夫”乐器,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即使天赋差的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一定的演奏。集体创编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在互动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分享音乐的快乐。奥尔夫教学法中包含了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分层演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运用奥尔夫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与他人合作、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达到感受美、鉴赏美到创造美的升华。

三、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音乐活动相结合

音乐通识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音乐实践活动。不少高校的艺术活动以社团的形式存在,由团委统一负责。社团团长都是由学生来担任,不定期组织排练。由于社团活动不安排在学生课表里,因此无法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每次排练都按时到场,这样的活动形式最多只能算兴趣小组。发展到后来,部分社团就会出现管理松散,甚至不了了之的现象,这与最初成立社团,期望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初衷是相悖的。这提醒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们要将兴趣小组和艺术团队区分,一群兴趣相投的学生成立的组织我们可以以社团的形式建设,而经过选拔准备代表学校参与校内外各类演出、比赛的团队我们要以艺术团的形式加强管理。这里笔者以合唱团为例。通常高校都会组织合唱团,究其原因主要是合唱团较其他乐团容易组建,无需花过多的经费购置乐器,只要有场地组织好成员就可以排练,适应性强、容易推广。学校合唱团一般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人选,在选拔过程中往往有一批爱好合唱却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被拒之门外,这违背了音乐通识教育“普及性”的原则。如何在加强合唱团管理的同时又可以让爱好唱歌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其中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有一些自己的思考。首先可以将合唱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列入到教务系统中,并分为《合唱一》《合唱二》两门课,《合唱一》是让通过选拔的正式团员选修;《合唱二》是让喜爱合唱但没有基础的学生选修。列入课表后除了对学生有学分上的约束外,还要聘请专业的合唱老师按课表完成排练任务。同时,也要完善合唱团的奖惩措施,如果在合唱团排练中表现好并获得奖项的同学可以推荐为“三好学生”。当然,选修《合唱二》的同学如果专业进步了完全可以加入《合唱一》的队伍,相反如果在《合唱一》里不按要求按时排练的学生也会被淘汰到《合唱二》甚至直接要求退团。除了合唱团外,这种做法还可以运用到其他艺术团中,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艺术团的整体水平。

以上是笔者经过思考针对课堂教学以及艺术团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一些粗略体会,以后将继续针对这些方向做更细致、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Z].2006-03-08.

[2]周婷婷.高校音乐通识课的必要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1,(26):207-208.

[3]蒋笛.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3):96-97.

[4]岳英放.对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7,(07):36-37.

音乐文化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前,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出现重理论、轻能力等问题,反映出我们长期以来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学前教育理论课程之上,而对于教法课较为疏忽。本文主要从教学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思路、具体措施以及改革所要取得的预期成效等方面,对高等学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课程教学   改革

一、实施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之下,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热切需求,保障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关键在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幼儿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和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及社会对学前儿童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广大父母对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关注度也不单单满足于义务教育阶段,已逐渐转向学龄前,立足于“抓小抓早”,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培养教育。高等学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幼儿园一线教学的需要,培养能够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的专业人才。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门教法课。从之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变成现在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相对于“教学法”这个名称,新学科的名称蕴含了更多新教育理念,其所包含的教育内涵和外延更加广泛,其中包括教法课要避免进入纯方法讨论的误区,应重视学前儿童音乐心理发展、音乐学习特点、规律等理论的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一线幼儿园教师,必须拥有在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指导之下合理设计、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能力。就目前来看,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表现出了重理论、轻能力的特点,反映出我們长期以来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学前教育理论课程之上,而对于教法课较为疏忽。

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目前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法课教学现状,分析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策略,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较快地胜任幼儿园一线教师这一神圣岗位,真正体现学历和能力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素质。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合理

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核心而形成的完整体系,课程设置的原则之一就是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现阶段,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基本都是开设一学期,每周2学时。对于教法课而言,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观摩、听课、评课、试教等实践环节,亲身体会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进而实现教育理论向教育行为的有效转化。

然而,课程设置上每周2学时的课时安排,就很容易使教法课沦为纸上谈兵。因为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多数情况是跟着教师的理论讲授走马观花,很少有试教的机会,那么,学前教育专业的示范教学技能培养也因此成为空壳。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内容上,相当数量的教师大量讲授教育理论,偶尔引用一线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教学方法也依然沿用单一的讲授式教法,本应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内容的陈旧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也较难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因此,能够取得理想教学成效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三)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教法课与其他教育理论课程的评价方式无较大差异,多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比例相加为主。平时成绩以书面作业成绩为主,偶有试教成绩;期末成绩多为理论考试或以教学活动分析、活动方案设计为主的开卷考查。这种全程书面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程度,并不能检测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教学改革思路

幼儿园需要的是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够用、会用、善用为标准。针对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幼儿园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反思《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在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提高重视程度的前提下,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实需求,以“理论够用为度,实践技能过硬”为原则,合理设置课程,改进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重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切实提高教法课的教学效果。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教学训练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真正“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四、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合理设置课程

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骨干力量是拥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一线幼儿教师。因此,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在重视教育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加大教法课的课时量,每周最少3学时,开设一学期,保证教法课拥有充足的教学实践时间,让学生在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进行教学实践,在生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内化所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避免纸上谈兵,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以实现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目标。

(二)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及时关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育研究前沿信息,将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尽快融入课堂教学中来,确保学生能够跟紧所学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还应结合丰富、生动的一线教学案例进行讲授。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运用讲授法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地观摩、组织学生观看一线幼儿教师的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丰富的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环节,理论讲授融合实际操作,让学生按照试教、观摩、听课、评课等环节循序渐进,真正训练学生的示范教学技能,达成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前儿童歌唱活动、学前儿童韵律活动、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和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在学前儿童歌唱活动部分,教师应结合实际的儿童歌曲曲目,向学生讲解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歌唱能力发展特点、适合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内容选材以及学前儿童歌唱活动具体的设计与组织方法。在学前儿童韵律活动部分,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实际身体动作去体会与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韵律活動的内容选材以及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设计组织技巧。在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时,教师应带动学生一起搜集适合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欣赏的音乐素材,如歌曲、器乐曲、音乐剧等等,并尝试用身体动作、绘画等丰富多样的途径感受、表达所聆听到的不同音乐要素的流动和变化。在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中,教师应在示范不同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之后,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身操作各类乐器,探索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色变化。

(三)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提高教学效果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教法课,考核学生的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知识,同样重要的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技能。因此,本门课程在考核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应添加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考核环节邀请优秀一线幼儿教师和任课教师一起,对于学生的模拟授课进行科学、合理、全面的考核。考核时可给予一次不通过者多次机会,这样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向幼儿园输送的毕业生能够胜任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五、教学改革的预期成效

在经过一系列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效是:掌握学前儿童音乐心理发展、音乐学习特点与规律等理论知识;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结构设计的一般思路,以及活动实施与评价的一般方法与原则;掌握一定数量的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案例;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教学能力,初步具备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的职业素质。

上一篇:电视广告文化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刺绣花样剪纸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