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2024-01-26

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糖尿病老年患者72 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0 例,女32 例,患者年龄为50~89 岁,平均年龄为(62.3±2.8)岁。 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有32 例、肾病21 例、心脏病12、脑血管疾病7 例。 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36 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对比实验进行比较。

1.2 方法

根据分组情况,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干预措施实施步骤主要如下。

1.2.1一般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告诉患者劳逸需结合,这样才能够预防过度紧张的出现。在患者治疗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性。明确告知患者经常使用中性肥皂与温水洗澡,及时更换内衣,避免遭受皮肤损伤或者是使用过烫物品。护理人员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的感觉。与此同时还应当指导女性老年患者排便后是用温水清洗,将清洗会阴的毛巾和盆分开放置,这样才能够保持患者会阴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预防出现多种感染[3]。如果老年患者是卧床接受治疗,就需要是用温水擦拭,并观察患者按摩骨突部位,每隔2 h需要为患者翻身一次,避免出现压疮的情况。

1.2.2心理护理干预大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该病的认识程度不够明确,治疗的时候非常容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4]。针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干预。向患者说明有效的治疗方法,预期取得的治疗效果与实施治疗的目的。同时在根据患者病情与治疗阶段的基础上,向患者讲解该种疾病的基础性知识内容,促使患者能够对治疗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其紧张、恐惧等心理,让患者对治疗产生信心,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治疗的时候关心、看望患者。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护理人员从正面给予解答,尽可能满足患者一切合理化要求,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如,在患者出现恐惧的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介绍情困高,促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了协助患者消除恐惧,护理人员还可以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就同一病房的患者相互介绍。同时还可以让康复的患者介绍相关情况[5]。在患者接受检查之前,需要检查好各项仪器,给予患者积极暗示,并以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增强护患之间的信任度,可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1.2.3环境、饮食护理干预在患者治疗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将病房温度调至26℃左右,保持适宜的湿度,同时尽可能减少人员的流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为患者治疗糖尿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患者获得良好的休息,减少一切可能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因素。护理人员在此期间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兴趣爱好,采用有效的方法丰富其精神生活。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食物,帮助患者恢复体能。明确告知患者不可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证患者能量摄入的充足。为患者提供富含纤维的蔬菜与水果,预防出现便秘情况。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饮食方面应当在控制血糖、尿糖、体重的原则上,展开饮食指导。按照食谱进食主要以蔬菜为主。同时在控制主食的时候,还需要控制副食的摄入量。在患者出现饥饿感的时候,可以食用一定量的南瓜子。

1.2.4 认知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展开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协助患者充分掌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以及错误信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与此同时,需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糖尿病即使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难以彻底治愈, 但是病情如果控制良好, 对老年患者生命并不会产生威胁, 不会影响寿命。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2.5 细节护理干预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营造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 鼓励患者参与到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的病情交谈病情检验,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还可以提倡老年患者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这样就可以有效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分散对疾病过度的注意力,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当然,在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 告诉患者家属需要正确对待不正常心里的患者,不可抛弃,置之不理,更不可对其施加各方面的压力。 多关心患者的病情的心理状况。 在发现患者心理状况不佳的时候,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疏导, 促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心与尊重。

1.2.6 胰岛素治疗护理干预患者治疗的时候, 胰岛素是一种比较常用药物。 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告诉。 注射胰岛素的时候需要注意注射的时间、剂量。 在患者注射胰岛素30 min后,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暗示巡视病房,询问患者的反应。 尤其针对第一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低血糖、过敏与不良反应。 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患者,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如心慌、饥饿、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 在此种情况,护理人员可以给予患者少量的糖水引用。 在患者症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告诉医生及时处理。 在患者出院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家属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 指导患者家属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操作方法以及时间和注意事项。

1.3 统计方法

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 17.0的统计学处理。 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 χ2来检验,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能力等方面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其中心理社会因素表现得非常明显。 研究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紧张、忧郁与悲观、愁绪等情绪的波动会影响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使得部分激素分泌增加。 常见的就有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胰岛素以及肾上腺素等,会导致患者血糖升高。 同时患者在焦虑状态下,胰岛素的含量会逐渐减少,促使血糖升高。 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病情的改善。 基于此,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具有必要性。 护理干预可以从多方面对患者进行引导,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从本次研究活动中了解到,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病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针对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其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促使患者达到良好的恢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 将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老年患者72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36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病情变化、心理与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能力等方面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其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促使患者达到良好的恢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6 例, 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2 年6 月—2015 年3 月期间, 将86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各有患者43例, 其中一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和干预, 称为常规组, 另一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的基础上, 加用心理护理, 称为心理组。

常规组有男性患者26 例, 女性患者17 例, 最小年龄60 岁, 最大年龄85 岁, 平均年龄 (72.31±2.47) 岁, 最短病程3 年, 最长病程18 年, 平均病程 (8.66±1.23) 年;心理组有男性患者27 例, 女性患者16 例, 最小年龄60岁, 最大年龄87 岁, 平均年龄 (72.54±2.36) 岁, 最短病程3 年, 最长病程18 年, 平均病程 (8.79±1.18) 年。 常规组患者与心理组患者在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和干预。 包括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健康教育及药物护理。 饮食护理是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进行科学的指导, 严格限制患者糖的摄入量, 并根据患者的相应情况计算出患者每天可摄入的热量及蛋白质量, 通过饮食控制患者的血糖; 运动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为患者制定出相关的运动计划, 主要以慢跑、散步、打太极等有氧运动为主, 运动量需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健康教育是指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教会患者自行监测血糖; 药物护理是指给予患者一定的药物进行血糖控制, 并及时调整药物的品种和剂量, 避免患者发生低血糖等并发症。

心理组:心理组在常规组患者的基础上, 加用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 心理护理主要有自卑心理护理、恐惧心理护理、悲观心理护理及绝望心理护理。

1.3 评价指标

检测常规组患者及心理组患者的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并进行比较。 空腹血糖是指在患者晨起后的血糖, 餐后血糖是指午餐后2 h的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采用空腹血进行测量, 当糖化血红蛋白在4%~6%之间时, 说明血糖控制正常, 在6%~7%之间时, 说明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在7%~8%之间时, 说明血糖控制一般, 在8%~9%之间时, 说明血糖控制不理想, 当大于9%时, 血糖控制很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包对该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患者平均年龄、病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组间比较, 患者性别分布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用 χ2检验组间比较, 当P<0.05 时, 说明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理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 (6.40±0.17) mmol/L、 (9.60±1.37) mmol/L、 (4.15±0.10) %, 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7.89±0.34) mmol/L、 (14.02±1.40) mmol/L、 (6.50±0.7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基础代谢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岛素的作用效果不良引起的血糖增高的现象[4]。 目前临床尚不清楚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认为可能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 糖尿病分为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的发病人群较少,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的情况, 2 型糖尿病比较多见,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无力、肥胖[5]。 如不及时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不仅会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 还会引起机体各种器官的损害, 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 1 型糖尿病只要有一次血糖异常及明显的临床症状即可确诊, 2 型糖尿病只要有两次血糖异常即可确诊。 同时血糖水平还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 此反应不可逆, 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检测前两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6]。

糖尿病的病程长, 无法根治, 容易出现反复的情况, 所以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均存在一定的治疗不良心理, 影响患者的治疗配合度, 直接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所以在常规治疗的和干预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有很大的临床意义[7]。 心理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 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 具体内容如下:

(1) 自卑: 部分老年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欠缺, 长期的治疗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怕其他正常人歧视自己。 于是便自己躲起来, 不愿意接受检查和治疗。 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 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 告知患者全国有很多像他一样的患者, 同时采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再一次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正确面对糖尿病, 并积极接受治疗。

(2) 恐惧: 由于老年人各项机体功能衰退, 糖尿病控制不当, 具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引起预后不良。大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不便, 且伴有其他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很容易出现意外, 所以患者伴有很大的恐惧心理[8]。 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糖尿病并不那么可怕, 只要血压控制得当, 发生意外的几率就大大降低, 同时护理人员也要鼓励患者, 正确对待糖尿病, 保持乐观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3) 悲观: 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治疗, 以为自己完全脱离了正常人的生活, 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对周围的一切特别冷淡, 同时对自己的疾病也不重视, 放弃治疗[9]。 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多与患者聊美好的事物, 激起患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同时可以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 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重拾生活的信心。

(4) 绝望: 有部分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严重, 认为自己完全无救了, 索性拒绝治疗, 甚至主动采取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10]。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这类患者的探视, 并排除患者病房内的危险因素, 避免患者做出自杀行为。 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尽可能让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 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 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

该研究结果显示, 心理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 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 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 更好的对血糖进行控制, 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挑选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6例, 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2年6月—2015年3月期间, 将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各有患者43例, 其中一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和干预, 称为常规组, 另一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的基础上, 加用心理护理, 称为心理组, 对常规组患者及心理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 并比较。结果 心理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 (6.40±0.17) mmol/L、 (9.60±1.37) mmol/L、 (4.15±0.10) %, 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7.89±0.34) mmol/L、 (14.02±1.40) mmol/L、 (6.50±0.7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常规治疗和干预的基础上,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糖尿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参考文献

[1] 陈碧珍.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探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10) :161-162.

[2] 包敏.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5) :673-675.

[3] 黎姣.浅析老年糖尿病治疗中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J].现代养生B, 2014, 29 (4) :215.

[4] 伍业平.浅谈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 2014, 8 (4) :247.

[5] 张云.120例老年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7 (2) :140.

[6] 徐新华, 闪锦丽.老年糖尿病的心理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 2014, 22 (12) :322-323.

[7] 戴银芳.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60例的疗效探讨[J].医学信息, 2013, 26 (27) :562.

[8] 汪锦斌.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28 (12) :142-143.

[9] 胡莲娣, 李水兰.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 2015, 21 (10) :107-108.

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2014 年11 月—2015 年11 月间入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112 例, 并将他们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56 例, 对照组56 例, 112 例患者都是符合对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的, 并且都是2 型糖尿病患者。 实验组男性患者是41 例, 女性患者是15 例;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是74 岁, 年龄最小的是41 岁; 空腹时血糖的最高值是21.1 mmol/L, 最低是7.8 mmol/L;足趾症状的患者30 例, 足背11 例, 足跟9 例, 足掌6例。 对照组的男性患者41 例, 女性患者15 例;年龄最大的患者73 岁, 年龄最小的40 岁; 空腹时血糖的最高值是21.6 mmol/L, 最低7.8 mmol/L; 足趾症状的患者31 例, 足背8 例, 足跟13 例, 足掌5 例。 两个小组的患者均在性别、患者数比例、血糖值、得病位置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以具有显著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 实验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干预的基础之上增强心理护理的治疗。

1.2.1 对照组护理 (1) 足部的护理:医护人员需要每天观察记录患者足部的感觉、知觉, 皮肤部分有没有出现红肿、破损, 并触摸足背上动脉搏动的状况, 如果足背的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皮肤的颜色呈现出暗紫色, 则要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 (2) 患者科学控制饮食:在早餐时需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 如高蛋白、高维生素和纤维量多的物质, 饮食上要注意粗粮与细粮搭配食用, 并以蔬菜为主要食物, 肉、蛋、奶等可适量食用, 吃饭要少食多餐, 少吃煎、炸类的食物, 空腹时血糖控制在6.0 mmol/L为宜, 吃饭后2 h血糖要<9.0 mmol/L, 遵循医生嘱咐服用降糖类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 保证身体安全, 防止低血糖状况的出现; (3) 对患者创面的处理:患者足部显现破损时, 要严格采取无菌操作, 按时更换药物, 有异物渗出时要及时更换, 出现异常应及时的通知医生[2]。

1.2.2 实验组护理 实验组同样实行以上护理方案, 在此基础上加上心理方面的护理: (1) 心理上的护理:尽可能多的与患者进行交流, 要有耐心查问患者有什么需求, 积极让患者了解相关病情, 介绍病房的周围环境和设施的使用功能及用途, 让患者从身心感受到医护人员对其十分关心, 同时要提高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积极性, 让患者充分发挥自己护理的能力, 产生强烈的存在感, 消除患者心理的不良情绪, 及时提示患者胰岛素的注射, 让他们感受到家人一样的关怀; (2) 健康指导教育: 规定日期安排患者进行糖尿病有关知识的教育工作, 涉及糖尿病足的有关知识格外讲解, 缓解患者心理的不良心态和不科学的生活习惯, 并对患者进行注射胰岛素的相关培训, 整理保健卡片对患者进行发放。 经常性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谈心, 并且耐心的为患者解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取得患者的信任, 并通过沟通交流让患者树立起克服疾病的信心, 对于表现出严重心理情绪、焦虑的糖尿病人, 要求通过与患者家属细致有效的沟通, 了解患者的真实状况, 并且激励患者家属多多陪伴患者, 给予患者在精神上的支撑, 详细的沟通与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想法, 并且耐心的对患者的详细情况采取讲解的方式解决, 尽量让糖尿病患者本人参与到对自己的治疗方案的制定与研讨中, 从而充分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并让患者了解精神的因素是影响血糖波动的重要原因, 并且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每次换药的时候将恢复的真实情况传达给患者和家属。

1.3 观察项目

观察采取护理干预一周以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和患者心理情绪状态。

1.4 观察项目的评价标准

1.4.1 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 (1) 治愈标准: 经过护理一个礼拜之后, 患者局部皮肤组织已经基本上恢复; (2) 有效标准: 经过护理一个礼拜之后, 患者局部皮肤组织已经没有渗出液体, 表现的糜烂已经变浅或者缩小; (3) 无效标准: 经过护理一个礼拜之后, 患者的局部皮肤组织没有任何的好转, 甚至加重。

1.4.2 心理焦虑状态评分标准 采取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患者心理的焦虑状态临床评价, 在开始检测之前把评价设计的问题含义与具体的评定方法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讲解, 测试评分满分是100 分, 得分总数越高表示出患者的心理焦虑程度就是越高的。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实验组完全治愈的患者是30 例, 有效的是25 例, 无效是1 例, 总有效率是98%;对照组痊愈的患者是13例, 有效是是20 例, 无效是23 例, 总有效率59%。 实验组患者在1 个礼拜之后的总有效率大超出对照组是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1。

2.2 心理焦虑状态

治疗之前两个小组患者在心理的焦虑程度评价上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心理焦虑程度评价 ( 39±3) 分, 对照组的心理焦虑程度评价 ( 62±5) 分, 两个小组患者在护理之后的心理焦虑程度评价上具有显著的差异, 实验组患者焦虑状态没有对照组患者高 (t=9.854, P <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具相关报道显示, 现在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经表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同时出现糖尿病足的患者也在逐年变多, 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在相关统计中已经达到糖尿病患病总人数的50%左右[3]。 医学人员在通过临床实践研究中得出结论, 在针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上, 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药物治疗, 同时更要采取更为科学全面的糖尿病足临床护理措施与心理干预, 早发现、早治疗, 从根本上消除足部威胁, 预防疾病的复发, 减少截肢的患者, 减轻患者的病痛[4]。 糖尿病足如果出现周期较长, 属于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 如果感染, 不能及时治愈, 到感染不能控制的情况下, 就需要手术对患者截肢, 这对患者与家属都是较大的伤害与治疗资金的压力, 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等不良的情绪, 不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与治疗。 所以, 医护人员更应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加强糖尿病足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让患者知晓早期预防的重要程度, 缓解患者心理的不良心态和不科学的生活习惯, 并对患者进行注射胰岛素的相关培训, 整理保健卡片对患者进行发放。 经常性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谈心, 并且耐心的为患者解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取得患者的信任, 并通过沟通交流让患者树立起克服疾病的信心, 对于表现出严重心理情绪、焦虑的糖尿病人, 要求通过与患者家属的细致的有效的沟通, 了解患者的真实状况, 并且激励患者家属多多陪伴患者, 给予患者在精神上的支撑, 通过详细的沟通与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想法与担心的事情, 并且耐心的对患者的详细情况采取讲解的方式解决, 尽量让糖尿病患者本人参与到对自己的治疗方案的制定与研讨中, 从而充分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并让患者了解精神的因素是影响血糖波动的重要原因, 并且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每次换药的时候将恢复的真实情况传达给患者和家属。 在患者治疗的过程当中, 我们必须采取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手段, 科学并且有效的进行治疗与护理, 防止糖尿病足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减少患者截肢的概率与致残的概率。 该文对该院糖尿病足患者112 例的护理探讨显示, 实验组患者在1 个礼拜之后的总有效率大大超出对照组是患者, 综上, 在临床护理手段的基础之上增强心理护理的干预大大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效果, 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在常规临床护理时通过增强心理护理的干预对于糖尿病足患者作用的探讨, 从而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在该院入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112例, 并将他们随机分成两个小组, 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一般的常规护理, 对于实验组的患者通过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之上增加心理护理的治疗, 通过对比两个小组患者在治疗1个星期后的治疗疗效与患者的心理状态, 确定临床心理护理对于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临床研究实验组的患者在治疗1个星期后的总有效率大大超出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一个星期以后的总有效率 (P<0.05) ;并且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焦虑情况大大低于对照组的患者 (P<0.05) 。结论 在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心理护理治疗措施有效的提高了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足,临床护理,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于清淮.3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23) :93.

[2] 陈婕.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疗效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2) :130-131.

[3] 金振鑫.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22) :193-194.

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4 年11 月—2016 年2 月期间收治的84 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 例。 两组老年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观察组,男26例,女16 例,年龄63~76 岁,平均年龄(69.52±6.74)岁,病程2~6 年,平均病程(4.13±2.14)年,合并症冠心病6例,肾脏疾病8 例。 对照组,男27 例,女15 例,年龄63~77 岁,平均年龄(70.15±7.14)岁,病程2~6 年,平均病程(4.27±2.19)年,合并症冠心病7 例,肾脏疾病9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包括血糖、血压监测,健康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障碍专项干预,具体如下。

1.2.1 情感支持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以朋友的身份,积极与患者交流、攀谈,介绍病房环境,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感。 护理人员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措施,增加情感关怀,引导患者充分倾诉内心苦闷,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温暖。 选择血糖、血压控制良好, 并发症较少的病例鼓励患者不要灰心,树立治疗信心;同时,护理人员要指导家属消除家庭对患者的压力,多给予患者关怀,使患者逐渐忘却不良情绪。

1.2.2 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疑问、误解进行心理干预:第一,应告知患者遵医、规律用药的重要性,破除用药损害身体的误解,讲解不按时服药的危害;第二,讲解药物疗效与价格的关系,破除贵药好的误区,让患者安心用药,不要焦虑;第三,鼓励患者积极参加轻体力运动及社会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不良情绪产生。

1.3 调查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抑郁、焦虑心理障碍情况;患者入院后(干预前), 立即采用SAS、SDS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离院前(干预后),再行SAS、SDS量表评估;统计两组患者评分, 各个量表评分越高, 表明抑郁和焦虑情绪越严重。 SAS、SDS量表均以50 分为临界值,≥50 分为存在焦虑及抑郁症状[1]。 同时,采用生活质量测定简表SF-36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情况,评估方向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周围环境、精神信仰,评分越少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对照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SF-36 简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 简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我国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发病率均较高, 两者合并的老年病例较为常见, 但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风险显著升高,较易出现多脏器及多系统的病变,因而需要严格服药控制血糖、血压及并发症风险[3]。 近年来,临床文献研究报道,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情况[4]; 该研究对该类患者入院时调查研究也发现患者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均值均>50分,可知该类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且具有一定普遍性,需给予心理干预。

该院总结慢性病长期临床护理经验, 针对老年心理障碍问题,制定了心理障碍专项护理,该研究对该干预模式应用效果探究发现:经心理障碍专项干预者,焦虑SAS、 抑郁SDS评分均显著下降, 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可知该护理模式改善了患者心理障碍情况。 该研究进一步探究了患者生活质量改变,发现心理障碍专项干预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该干预方法应用价值较高。 该研究建议,在实施心理干预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使患者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给予患者心理障碍专项干预有助于改善其心理障碍及生活质量, 应推广使用心理障碍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 调查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障碍,探讨有效的干预对策。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11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84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调查患者入院时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情况,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障碍专项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变化及生活质量改变。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简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给予患者心理障碍专项干预有助于改善其心理障碍及生活质量,应推广使用心理障碍干预措施。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心理障碍,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银环,刘爱娟,陈延萍,等.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调查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2006,8(2):126,128.

[2] 肖晓萍.老年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218例临床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0(6):12-13.

[3] 郭蕾,雷睿.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查及护理对治疗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12):205-206.

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于该院接受医治的97例妊娠糖尿病孕妇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设对照组(43例)与研究组(54例),前者年龄21~38岁,平均(29.38±5.24)岁,孕周34~41周,平均(37.09±1.24)周,经产妇13例、初产妇30例;后者年龄22~37岁,平均(29.45±5.06)岁,孕周35~41周,平均(38.24±1.33)周,经产妇18例、初产妇36例。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予以其入院介绍、饮食指导、保胎医治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研究组行等长抗阻力运动联合心理护理,等长抗阻力运动:1运动频率与时间,每日三餐后0.5 h开始运动锻炼,每项动作需维持3~5 s,维持时间可依据孕妇的病情状况依次渐进,由开始的5 min缓慢增加到30 min。2运动方法,上肢训练:将一侧肘关节弯曲40~50°,右侧手掌置于运动侧前臂或上臂中段,双上肢一同用力,并使劲握拳,30 s两侧交替一次。下肢训练:左右踝关节与腿髋关节做伸展运动,持续频率与时间与上肢运动相同。心理护理:由于多数孕妇为初产妇,而且对糖尿病认知匮乏,易产生过度紧张与担忧的心理情绪,此时责任护士需与孕妇细致讲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发病机制、医治方法、护理措施以及注意事项,以此提高其防治意识,致使孕妇减轻精神与心理负担;同时提醒家属从心理及生理上予以孕妇支持与照顾,尽量避免负面情绪刺激孕妇,确保孕妇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1.3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22.0软件分析,正态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正态计量数据组间比较用t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

护理前研究组2 h PBG与FPG水平分别为(8.35±0.99)mmol/L、(6.59±0.86)mmol/L,护理后分别为(6.93±0.54)mmol/L、(5.44±0.51)mmol/L;护理前对照组为(8.31±1.03)mmol/L、(6.67±0.93)mmol/L,护理后分别为(7.95±1.02)mmol/L、(6.23±0.99)mmol/L,护理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心理状态评分

研究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组间比对P<0.05。

3讨论

妊娠糖尿病属于妊娠期并发症,患该病后大多孕妇具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胰岛素使用与血糖检测、胎儿营养与饮食控制的矛盾等均是导致孕妇产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因素[3] 。为研究等长抗阻力运动联合心理护理的护理疗效,研究针对该院收治的97例妊娠糖尿病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研究结果中,护理后研究组2h PBG与FPG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与林艳玲等报道结果类似,表明妊娠糖尿病孕妇行等长抗阻力运动联合心理护理可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负面情绪。心理护理,依据孕妇病情进展与心理症结,采取针对性地心理辅导,给予孕妇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尽可能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闲暇时多和孕妇接触交流,了解其兴趣爱好,与孕妇交流时尽量选取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以此调动孕妇情绪[4] 。运动疗法,依据孕妇孕周、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以及体重指数拟定合理的运动计划与饮食餐谱,协助孕妇养成优良的起居生活与饮食习惯,运动方式包括瑜伽、游泳以及体操锻炼。判断运动强度,运动锻炼时呼吸与心跳加快,但是孕妇呼吸仍处于平稳状态;可持续运动5~30 min,稍微出汗以及稍感劳累,但是能够坚持运动;第二日起床后并无疲劳感[5] 。为提高孕妇护理依从性,责任护士需细致记录孕妇运动持续时间、频率以及方法,针对记录中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强化教育。关于妊娠糖尿病孕妇行等长抗阻力运动联合心理护理时的护理满意度状况,需再次分析。

综上所述,给予妊娠糖尿病孕妇等长抗阻力运动联合心理护理不仅能降低血糖水平,而且还能改善负面情绪,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联合等长抗阻力运动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于该院接受医治的97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设对照组(43例)与研究组(54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研究组行等长抗阻力运动联合心理护理,比对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以及心理状态评分。结果 研究组2 h PBG与FPG水平、心理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妊娠糖尿病孕妇予以等长抗阻力运动联合心理护理可降低血糖水平,并改善负面情绪,值得推广。

关键词:等长抗阻力运动,心理护理,妊娠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尹秀萍.院外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联合运动疗法在妊娠糖尿病中应用效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36(10):1135-1137.

[2] 曾素花,洪秀林,任素英,等.等长抗阻力运动对妊娠糖尿病病人血糖值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11):4068-4069.

[3] 杨文莉,林艳玲,李萍华,等.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疗法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72-273.

[4] 冯怀.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疗法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5,21(31):92-93.

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护理对象为该院2010 年1 月—2015 年12 月期间接受美容整形手术的36 例合并有糖尿病患者。 其中, 年龄18~65 岁;男5 例, 女31 例;重睑术18 例, 祛眼袋5 例, 内呲赘皮矫正2 例, 切眉4 例, 上睑下垂矫治1例, 隆鼻2 例, 面部除皱1 例, 隆下颌1 例, 隆乳1 例, 腹部祛脂1 例。

1.2 观察指标

(1)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 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得分越高的患者, 表示其焦虑程度严重。 (2) 在手术护理前后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

1.3 实验方法

将36 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和一般护理的对照组, 每组各18 例患者。

1.4 统计方法

2 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咨询与护理 医学心理学家们指出: 护理患者最好的良药是达到患者的心理平衡[1]。 要做好护理工作, 首先要多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对策。 绝大多数要求美容整形手术者, 往往存在焦虑、畏惧、害羞等情绪, 而糖尿病患者要求整形美容手术时的心理会更加复杂。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 要充分了解并理解要求美容整形手术者的不同心理, 要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辅导, 耐心解释适宜的美容整形手术方式方法、注意事项, 介绍手术医师资质、技术水平及手术安全性。 要取得受术者本人及家属的同意与合作, 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特种材料使用同意书、输血知情同意书等。 在整个心理护理过程中, 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让人感到亲切易于听懂, 消除美容整形者心理压力, 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

2.1.2 监测术前血糖并有效控制 术前应监测三餐前空腹血糖及三餐后2 h血糖, 以充分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及变化规律。 目前对围手术期糖尿病者血糖控制无统一标准及方法, 一般将即时血糖控制在7.0~10.0mmol/L, 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1.1 mmol / L (200 mg/d L) 以下。 当患者术前空腹血糖>10 mmol/L (180 mg/d L) 、随机血糖>13.9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9%, 应延迟手术。

2.1.3 饮食护理指导 糖尿病饮食要合理饮食、 计划进餐、定时定量, 讲究饮食搭配、均衡营养、兼顾口味、色香搭配, 在保证最低营养及能量基础上合理膳食, 。 每日饮食原则为, 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碳水化合物占60%。 理的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2]。

2.1.4 协助完善各项检验及其它辅助检查 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心电图、B超、胸透或胸片等各项辅助检查。 以了解美容整形手术者全身主要脏器功能情况。

2.1.5 术前皮肤准备 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低, 使美容整形手术切口难以愈合, 并容易感染。 因此手术前应该做好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整洁、完好, 免受各种意外损伤。 手术前一天清洁切口周围皮肤, 予以皮肤剃毛、皮肤碘伏消毒并包扎。 头部手术要理发、洗头。 注意整个皮肤护理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 禁忌皮肤损伤。

2.2 手术中护理

2.2.1 术中血糖管理 对于门诊的小型美容整形手术, 手术日可维持术前治疗方法, 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大、中型美容整形手术, 由于手术时间长、组织损伤大、液体丢失多, 代谢消耗增加。 故大、中型美容整形, 手术期间应补充葡萄糖供, 并将滴液速度控制在以5~10 g/h的速度 (即5%或10%葡萄糖的静滴量, 在每小时100 m L左右) , 同时给予短效胰岛素[葡萄糖 (g) 与胰岛素 (U) 两者比例为 (2~4) :1], 使血糖控制在7~10 mmol/L。 麻醉可使患者对低血糖的反应性降低, 因此术中要严密监测血糖, 注意有无面色苍白、出汗、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3]。 尤其要注意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 要每半小时~1 h进行1 次血糖监测, 并控制术中血糖不低于6.1 mmol/L。 如血糖< 1.7 mmol / L, 持续时间长 (>6 h) 可引起不可逆脑损害[4]。

2.2.2手术操作护理配合 术中的手术切口应保持与皮纹方向一致, 对必须做横过皮纹切开时, 可将做锯齿状切口。切口应尽可能选择在较隐蔽部位。术中要减少钳夹止血, 尽量采用压迫止血。切口缝合一般用细针、细线分层缝合, 各组织层之间要确切对合, 减小死腔, 避免张力缝合。对术中止血不满意或疑似术后可能有出血、积血者, 均须置放引流条, 必要时连接负压引流装置。

2.2.3手术结束 护士要协助医生做好局部包扎, 加压包扎时, 压力均匀、严密。皮片及皮瓣可采用缝线打包加压固定。部位不稳定的包扎, 采用胶布、夹板或石膏等固定。局部包扎不能过紧, 以免引起血运障碍。要防止夹板或石膏过紧, 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血糖控制及监测 对于手术时间在1 h内的短小手术, 而且术后不影响进食者, 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7 mmol/L[5], 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 mmol/L。 大、中型手术患者, 每3~4 h监测1 次术后血糖。 将血糖控制在7~10 mmol/L, 并依据术后血糖监测结果, 调整胰岛素给药剂量。 监测肝、肾功能, 水、电解质平衡, 防止酮症酸中毒。

2.3.2 严密观察病情 因手术创伤大, 术中失血多者, 术后应严密监护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检查局部有无出血、渗血, 辅料是否完整, 观察局部引流量及颜色变化。 记录每日液体出、入量, 控制静脉点滴速度, 防止因补液过量引起的肺水肿及心力衰竭。 观察术后因血糖控制过低出现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无力或神志改变等低血糖反应。

2.3.3 预防肺部感染 糖尿病合并感染中, 以肺部感染最常见。 尽可能取半卧位姿势, 练习深呼吸, 训练有效咳嗽、排痰, 加强锻炼。 保持室内温度恒定, 空气新鲜, 病房内应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 次, 有吸烟史者, 劝其戒烟。

2.3.4 防止泌尿系感染 尿管留置者, 要每天用1/5 000呋喃西林500 m L膀胱冲洗1 次, 2 次/d会阴冲洗清洁, 尿袋更换1 次/d, 尿道口用碘伏消毒1 次/d, 定时夹闭、开放导尿管, 注意检查导尿管有无滑脱及尿液逆流入膀胱, 术后尽早拔除导尿管。 指导盆底肌肉训练, 增强膀胱肌舒缩能力。 患者每日饮水应>2 000 m L。

2.3.5 防止压疮发生 压疮部位常见患者足跟部、 骶尾部, 应使足跟悬空, 避免受压, 腰背部、骶尾部配合使用波浪型水垫, 减轻压力。 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改变体位, 按摩受压部位。

2.3.6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由于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脂代谢及蛋白代谢异常, 使血液粘稠度增加,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下降, 易于血栓形成, 因此, 糖尿病患者术后卧床时下肢应尽量抬高并放置舒适, 并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防止下肢动脉及静脉血栓形成。

2.3.7切口和引流管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干结, 无红、肿、热、痛, 敷料完整无渗出。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 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切口换药及更换引流袋, 应注意无菌操作。

2.3.8健康教育 对每位接受美容整形手术的糖尿病患者, 应教育其保持轻松、平和的心态。教育其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 理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教会其自测血糖及使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方法。注意个人卫生, 预防术后感染发生。

3 结果

合并糖尿病患者美容整形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及SAS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及SAS评分经围手术期护理均有所改善,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值及SAS评分结果变化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4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越来越强, 要求美容整形手术的人越来越多。 要保证美容整形手术的预期效果及安全性, 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心理焦虑及血糖改变, 会影响整个手术过程及效果, 增加并发症发生的机率。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此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该组36 例合并糖尿病患者美容整形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统计结果显示, 常规的围手术期一般护理的对照组与有针对性护理的实验组, 两组空腹血糖值、SAS评分结果是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这说明, 对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改善其焦虑的心理状态。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患者美容整形围手术期心理焦虑及血糖控制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 接收的36例行美容整形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 同时进行有针对性专科护理, 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 空腹血糖水平、SAS评分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值、SAS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行合并糖尿病患者美容整形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可有效控制血糖, 改善焦虑状态。是成功完成糖尿病患者美容整形手术, 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美容,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丽波, 刘燕, 等.浅谈老年患者护理心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6) :83-84.

[2] 赵辉.3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6) :92.

[3] 王永会, 王美香, 等.低血糖性偏瘫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 :344-345.

[4] 潘慧, 朱惠娟, 李欣, 等.低血糖导致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8) :3619-3620.

上一篇:钢琴集体课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ESP理念英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