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跨越论论文范文

2024-03-19

马克思跨越论论文范文第1篇

1818年5月5日, 马克思诞生在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 (现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 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他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父亲、中学校长、未来的岳父、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对他后来的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样的成长历程和人生经历使得马克思后来最终成为一位“千年思想家”。追溯马克思青少年时期的经历, 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马克思, 学习马克思主义, 对于我们广大的青少年成长能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

大家都知道, 马克思主义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直接的理论来源, 那么马克思在青少年时期是怎样接触到这些理论, 并深受其影响的呢?

一、犹太律师家庭出身使马克思有着天然的平民情怀

中学之前, 马克思是法国资本主义的崇拜者, 他为什么会变成法国资本主义的崇拜者呢?这就和他出生地有关, 马克思出生的特里尔城曾经被法国占领过, 那里有许多法国原来留下来形式上的东西, 而马克思的父亲受法国人的影响很大, 而马克思第一版本的东西又是他父亲给予他的, 马克思的父亲崇拜法国, 所以马克思也崇拜法国。马克思从小就认同父亲, 受父亲的影响较大, 所以马克思一开始就是法国资本主义的崇拜者。马克思同情下层人民的原因有这样几点:一马克思家族是犹太人, 而犹太人在德国是受歧视的。二马克思家族是市民阶层, 也是受歧视的。当时在普鲁士占统治地位的是大地主贵族, 马克思家虽然富裕但是没有社会地位。马克思为什么会从法国资本主义的崇拜者变成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呢?由于这两点歧视, 马克思不可能完全拥护资本主义社会上层的利益, 他比较同情底层人民, 没有这一点马克思是走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上来的。马克思当时支持资本主义社会, 是因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能给普通大众带来自由、平等、博爱, 一开始马克思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坚定支持者, 而且后来这个价值观也没有变, 只是这一目标的实现方式发生了改变。

马克思未来的岳父对他的影响甚至比他的父亲对他的影响还要大。马克思的岳父是当地的行政长官, 是贵族。由于马克思家和燕妮家同区, 所以马克思和燕妮青梅竹马, 从小也就认识他的岳父。马克思的岳父有一个很大的特征——他有社会主义思想, 也是这个特征给马克思走上伟人之路奠定了基础。贵族对平民都是非常鄙视的, 但他岳父原来的家庭就是平民, 是由于有战功才由平民变成了贵族, 所以他的岳父保留着平民气息。马克思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是在他岳父那里接触到的, 当时马克思接触到圣西门的社会主义思想, 但他认为只是空想。

马克思身上的两种歧视以及岳父的社会主义的影响, 使得马克思不可能完全站在资本家的角度看问题, 而更能够站在大众的层面上看问题。为什么康德和黑格尔没有成为像马克思一样的伟人呢?因为康德和黑格尔没有超越他自身的阶级。马克思每天上课的路上都会路过平民窟, 当他看到社会最底层的人的时候, 他就在思考, 怎么让社会最底层的人 (绝大多数人) 都能够得到幸福呢?

二、中学时期受到的教育促使马克思树立远大的志向

大家都知道, 马克思17岁时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 “如果我们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所担压倒, 因为只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 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自利的欢乐,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 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 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马克思的一生真的做到了, 真的做到了他去世之后高尚的人们为他洒下热泪。马克思用他的生命、友谊、爱情凝集出一个和中国圣王类似品格的人物。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巨大, 当你本来只是把马克思作为一个学术人物去研究, 但是你不得不为马克思的爱情、友谊, 为他把生命融入伟大事业的情怀所感动, 最后你不得不去崇拜他。马克思身上所拥有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儒家圣王所具备的东西。中国人把马克思作为一个精神领袖是有样板作用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从十七岁就诞生了, 为什么我十七岁却写不出这样的语句?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在十七岁就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 他的中学校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马克思在中学时代是非常优秀的, 正因为马克思表现出非凡的智能, 所以他的父亲才对马克思寄予厚望, 他父亲期望马克思不仅要成为大律师而且期望马克思成为大的法学家, 他让马克思接受良好的教育。马克思中学时代的校长是鼓励学生去治国、平天下的。校长的鼓励以及学校曾经出过许多科学家, 就形成了一种给马克思追求非常伟大的目标不会被嘲笑的氛围。马克思从小到大都是一个非常调皮的人, 马克思做了不少的小坏事。马克思由于家庭缘故从小就受歧视, 那么怎么来反抗歧视呢?批判, 所以马克思写出来的东西是强烈的批判色彩的。

马克思立下伟大志向的条件以及初步具备:三个契机 (犹太人身份歧视、市民阶层地位歧视、校长鼓励) , 当然本人也要天赋异禀。如果没有异常天赋, 只是立下这么伟大的志向, 这就是狂妄。但马克思恰恰是那些才华足以撑起远大抱负的少数人, 他天资聪颖, 又勤奋刻苦, 终究成为一代伟人。

三、大学时期的学习使马克思最终走上哲学道路, 并初步构建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父亲希望马克思像他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所以马克思十七岁先是考进入了伯恩大学法律系学习法律。伯恩是大学城, 大学城最怕资产阶级思想, 由于伯恩大学城害怕资产阶级思想盛行, 所以这里是严禁结社的, 而恰恰马克思是一个非常有组织能力的人, 平天下一个人是干不了, 所以一定要有结社的能力。学校什么组织都不允许成立, 马克思就组织了同乡会并当上了同乡会主席, 表现出了初步的组织领导能力。后来马克思因为喝酒违反学校规定, 转学到了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是个哲学家云集的地方。黑格尔、叔本华都曾在柏林大学教书。虽然黑格尔本人已经去世, 但是黑格尔的弟子都还在。马克思到了柏林大学还是想做法学家, 虽然柏林大学是哲学家云集的地方, 但是他并没有想当一个哲学家。法学家和律师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法学家一定要建构自己的体系, 要把零散的资料组成一本书, 只能构建体系。马克思的批判能力很强, 他觉得自己找到的法学家的体系都经不起自己的批判, 觉得都不够深刻, 所以最后马克思只能去找哲学家建立体系。这一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康德。康德是马克思第一个选择的哲学家。因为马克思学习哲学有自己的法学目的, 所以他与一般学习哲学的人不同, 非常强调实用。马克思在把康德学习完以后, 根据康德的体系建构了一个法学体系, 但是他还是觉得不够完美而把自己的法学体系给否定掉了, 他要重建体系。虽然马克思把康德体系扔掉了, 但是把康德的元素留下来了, 康德思维的严谨性, 康德的文风都被马克思继承下来了。所以马克思写出来的东西的难懂程度和康德不相上下, 康德赋予了马克思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马克思还是需要一个哲学体系来建构自己的法学体系, 他又找到黑格尔。黑格尔的体系太完备了, 这个对马克思主义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体系的完备性 (完整, 严密) 产生了很大影响。黑格尔体系中最闪亮的东西就是——辩证法。马克思刚走到康德的时候, 他并不可能在中国立下足来的。第一次让马克思踏上中国的东西, 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自认为自己是创立辩证法的第一人, 他应该不知道中国两千年前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进入到中国, 是因为我们中国学术界其实是在用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为什么黑格尔不能进入到中国呢?因为黑格尔体系中有中国很难接受的宗教成分即唯心主义, 虽说中国有宗教, 但中国的宗教不同于西方的宗教, 而且宗教也不是中国思想的主流。

马克思在二十一岁 (大三) 开始撰写博士论文, 二十三岁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他论文内容是: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 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和必然的问题, 主要要想说明的是:自由的珍贵性。这个时候马克思仍然是法国资本主义的支持者。马克思在研究康德的过程当中, 对哲学的兴趣已经超过了对法学的兴趣, 所以他从法学转到哲学领域来了。博士毕业的马克思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了, 青年黑格尔分子莫泽斯·赫斯给奥艾尔巴赫写信道:“你应该准备去结识一位最伟大的哲学家, 也许是当今活着的唯一真正的哲学家。。。。。。请你设想一下, 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成一个人——我说的是结合, 不是凑合——那这个人就是马克思博士。”

马克思在伯恩大学求职期间读了费尔巴哈的《宗教的本质》, 这本书使马克思成为彻底的无神论者, 正因为马克思成为彻底的唯物论者, 马克思的第二只脚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中国的儒家和道家从学术形态上来讲都是偏无神论的, 我们有儒教、道教、佛教, 但儒释道这种学术形态更接近无神论。后来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东西, 要么是黑格尔的, 要么是费尔巴哈的, 他没有自己的东西。其实不然,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之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创造了自己的唯物史观, 成为他一生两个伟大的发现之一。

1843年马克思退出莱茵报, 1843年6月马克思开始流亡, 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 他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坚持写作和组织工人运动, 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贫穷、疾病和困苦, 但他是一个思想的巨人, 思想上的富翁, 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而青年时期的求学和人生经历为马克思奠定了一生的基础和底色。我们广大的青少年也要向马克思学习, 从小多读书, 多思考, 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关链接】

卡尔·马克思, 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德语:Karl Heinrich Marx,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 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就他个人而言, 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 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 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 这是"精髓", 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犹太裔德国人,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

摘要: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 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家庭出身及其人生经历对其思想的形成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使他形成了独有的平民情怀, 树立远大志向, 打下深厚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人生经历,影响

参考文献

马克思跨越论论文范文第2篇

但,神话毕竟是人想出来的,总会有一些瑕疵,当然一点小出入无伤大雅,更贴近了普通人的生活,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欲望,简直是七情六欲俱全甚至比凡人更明显,这与中国人眼中的神大有不同。希腊神话里的神,有妒忌,有高傲,有阴险,当然也有爱欲,比如多情的宙斯。

希腊神话里的爱情描写很简单,但在简单的语言描写下也可以看出整个故事的背后。宙斯有很多个老婆,在有神后赫拉之前就有五六个女人,有了赫拉以后,又肆无忌惮地找女神,甚或人类女子也不放过,只要他看上的,他就要想尽一切方法夺取。他神力无边,为了骗女人们的爱或身体幻化成杜鹃、天鹅、公牛······无所不用其极。体现了他淫荡狡猾的一面。从现实角度讲,编写希腊神话的人这样写宙斯,无非是想通过宙斯花心出轨的行为照应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由此看出一妻多夫、父权主义是古时候的状态。

宙斯喜欢赫拉,但赫拉一开始不愿从之,宙斯变成杜鹃惹其怜爱趁其不备将其占有。赫拉没办法才和宙斯在一起。由此看出,再有地位的女人,终究不过是男人的玩物。女人的地位是不如男人的。在这种社会影响下。宙斯的出轨,宙斯的拥有很多女人的行为并不算什么。总结宙斯的爱情观就是,妻子是有一定地位的,要和自己相称的,但在感情上不过是众多女人中的一个。

不说神,就算是人,也不可能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宙斯百花丛中过,带走所有花的行为不过是因为他地位和实力可以完成他的心愿,占有他喜欢的所有人,就算赫拉吃醋反对,但还是管不住宙斯。其他人都有收后宫的想法,不过是实力不够无法满足,再加上有社会压力才没有一夫多妻。就拿现在社会的一夫多妻男女平等来说吧,中国的离婚率赶超了美国,这说明什么?爱情是有新鲜感的,过了新鲜劲,就算当初爱得深,如今一看也不过是可笑的戏码罢了。

在全能的力量的帮助下,宙斯的爱情观就是:我爱所有美女,我可以得到她们,并把她们占有。

其实宙斯的爱情观就是普通人拥有权力地位以后的爱情观。宙斯的爱情观虽然让普通人感觉到鄙夷,但他的想法没有什么错。爱情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对于宙斯来说最重要的是权能。女人、爱情不过是消遣,是闲来无事娱乐的东西。达尔文说大自然就是适者生存,没错,宙斯有能力抢夺他所喜欢的女人,他想要,所以他得到了,没有丝毫扭捏造作。多情是他的本性,偷情是他的享受。

宙斯爱上爱莪并与她偷情,在赫拉打算下凡探寻的时候,宙斯把爱莪变成了小母牛,哪怕把爱莪送给赫拉处置,他都不承认偷情。对于男人来说,有时候偷情也是一种快感,民间有句不入流的话,但说的挺对: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饱暖思淫欲的宙斯自然是懂得其中乐趣。宙斯无疑是个老淫贼!

像宙斯这样多情的爱情观,其实没有错,错在他使用权能逼迫女性服从,但是花心和出轨是没有错的。为什么说出轨是没错的呢,不仅是希腊神话里,就算是现代生活中,出轨其实也是没错的。原因如下:

其一:人活着,是为了自己而活,为了自由而活。如果一个人因为另一半的束缚而放弃喜欢其他人的权利,那是作茧自缚的行为,人只有一辈子,当然要懂得享受人生,虽然不能完全的自由,但基本的自由不该放弃。其二:如果心里有了别人却仍然和目前的恋人虚与委蛇,这算是欺骗,这比出轨还不如,时间就这样浪费掉了,总会有后悔的一刻。

爱情是由大脑内的多巴胺跟奖赏系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人恋爱时的大脑的化学反应和吸毒时的反应十分相似,爱情就像吸毒,吸的时候要死要活,等戒掉了就弃如敝履。专家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男人早就由玛丽莲梦露的七年之痒时代转变致如今的三个月之痒。爱情的保质期早就大大缩短,男女平等的时代,不仅男人,女人都会追寻自由。婚姻的束缚作用会越来越小,总有一天,婚姻可能被时代淘汰,而同居将代替结婚,全新的一种“分手以后还是朋友”的爱情观将会颠覆老旧保守的爱情观。

因为毕竟,人类是自由的,生命不是用来守规矩的,当然基本的道德和法律是必备的。

现代的一夫一妻制无疑使男女平等了,但却加强了婚姻的束缚性。很多人甚至宁愿单身一辈子,也不愿束缚自己让自己被家庭的繁琐锁住日渐变老。

如前文所说爱情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最重要呢?潘多拉打开了魔盒,放出了灾难让人类痛苦地轮回。却锁住了“希望”。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希望,是梦想。中国的神是无欲无求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神拥有了一切。神已经得到了希望,所以快乐平和地生活在天上人间。作为没有拥有一切的人类,却也学着神的无欲无求,这无疑是一种揠苗助长,徒劳无功。

只有希望会让人拥有一切,思想有多远,希望就有多远。宙斯之所以如此放荡不羁,还不是因为他也拥有一切,闲极无聊,才开始发展收集美女的爱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宙斯那样的胸襟,能有这样不羁的爱情观。在充满淫靡色彩的宙斯风流韵事中,自由的恋爱更应该令人深思。自古以来的封建思想让赫拉不能出轨,但这不过是编故事的人思想不够开阔罢了,男人能爱许多人,女人自然也能。要是赫拉生在现代,大可以收后宫。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那是童话,现带人追求的一生一世一双人那都是理想化的,任对方再美再帅,看一百年还不变心的,那真是世间少有。

俄底修斯蹉跎了那么多年,他的妻子在家等候,任多少男人上门求亲她都想一直等他回来,俄底修斯也只爱他妻子,像这样的深情令人感动。他们的爱情观无疑和宙斯的截然相反:只爱你,足够了。这种温馨的胜似亲情的爱恋是多少人追寻的目标,先不说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这种爱情观当然更没有错,但也不能说它是对的。爱情观人各有之,不分对错,若说俄底修斯和宙斯的爱情观没有一点相容之处,那才是大大的错误了。

深爱一人相守到老和收后宫三千,都是追寻着自由的恋爱。不管那种爱情观,只要有情,有人性,都不算错。人活一世就图个乐,爱情是奢侈品。在长生不老的方法还没有出现之前,人就这一辈子,怎么过都是过,为什么要被无聊的世俗束缚住呢?

当然,想要像宙斯那样风流快活,那就得像宙斯那样无所不能,思想是会变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由不会变。

By刘美辰

工程技术学院

包装一班

马克思跨越论论文范文第3篇

一、马克思主义法与自由观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道中, 国家长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关于国家的起源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阶级矛盾。要协调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保持国家的稳定发展, 缓解私有制带来的残酷剥削是必要前提。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以统治阶级为主导整理出一系列有效的规则来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这些调整国家内部社会关系的规则即为法律。既然是为了协调冲突, 缓解矛盾, 那么法律便不是统治阶级只根据其自身利益而肆意制定的。良法还必须兼顾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超出被统治阶级容忍底线的法律只会是恶法。

与法律如影随形的便是自由。因为, 到目前为止, 要保证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 首先必须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靠的不是高压专制, 而是令人信服的法律。而得到社会共同体普遍认可的法律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其自由意志的法律。因为法律属于上层建筑, 是人们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因此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被赋予自由意志权力的人们才能更好地阐释法律的本质含义,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法律的作用。人们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思考、行为, 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法律保障人们自主思考、行为, 也就是捍卫了人们的自由。另一方面, 自由并非无限制地扩张, 而是始终处于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的。

二、马克思主义法与自由观的内涵

法与自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对立统一, 却又相辅相成。法是自由的忠实捍卫者, 为自由在适度的范围内开辟生存空间。与此同时, 自由的存在与发展也为法律的完善起到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自由只能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以及遵循这种认识对客观世界进行的改造。” (2) 而法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必然的存在, 因此, 自由要符合法的规律。不容否认的是, 法与自由正处于天枰的两端, 并且在不断变化。因此, 二者之间的支点也不会是永恒不变的。一旦支点没有根据实际变化的情况调整好位置, 法与自由的天枰就会失衡。随之而来的恶果也是令人难以承受的, 法变为不法, 自由也成为不自由。社会在发展, 法律也在不断完善进步, 而自由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例如同态复仇在古罗马时期是合法的, 《十二铜表法》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只限于同等级的人之间适用, 但不容辩驳的是, 同态复仇在当时是处于法律所保护的自由范围内。而在近现代, 同态复仇则越过了法律所规定的界限, 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自由, 也就无法展现自由的真谛。

自由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人, 除了自然属性, 更应该考虑其社会属性。“只有把人看成社会存在物时, 才可能把握人的社会本性。” (3)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则, 只有遵循法律,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由。“自由受着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制约。” (4) 而法律则是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的现实表现。因此, 自由必然受到法律的制约。法律是相对静态的规则, 伴随一整套严密的程序, 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另外, 法律为了协调各阶级的利益冲突,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妥协性。因此, 即便是被冠以“良法”名号的法律也不可能尽善尽美。符合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预期的法律更是不可能存在的。“自由从形式和内容上来讲都是相对自由, 不是绝对自由。” (5) 个体的绝对自由就意味着他人、集体、社会的不自由。正如每位公民都有言论自由, 但并不代表每个人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捏造事实, 随意诽谤他人, 或者恶意揭露他人隐私。因为这些行为是对他人自由的侵害。若可以随意损害他人的自由, 那么自由受到侵害的人便有权反击加害者, 如此循环往复, 每个人都会成为不自由的奴隶, 陷入不自由的囹圄中。至于个体发表对于社会、集体、国家有危害的言论更是对自由最大的蔑视。这样的行为看似实现了其自由权利, 实质上却扰乱了整个社会的秩序。社会整体不稳定, 那么作为社会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体又如何得以保全, 更勿论其自由权利的行使。因此, 从表面上看, 法律似乎是禁锢自由的工具, 是自由无形中的枷锁, 但实质上却在最大限度上保卫了人们的自由。

维护、保证人们的自由是法律的义务。法律的本质就是调整社会关系, 维护社会稳定。而自由的空间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也更有利于法律的完善与进步。2003年, 闹得沸沸扬扬的“孙志刚案件”从反面充分论证了法律对自由的重要意义。《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 没有经受住实践的考验。其不合理地限制了公民孙志刚个人的人身自由, 又在其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使得孙志刚不可挽回地走向死亡之路。孙志刚以自由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是收容制度的废止, 并迎来一部新的法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实际生活中, 自由受到的侵害会适时给法的现状敲响警钟。法律因此得到完善进步, 也能更好地维护人们的自由。

三、马克思主义法与自由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法与自由观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际情况抽象出来的, 最终也必将回到实际中去, 以理论指导实践。19世纪40年代, 普鲁士政府颁布书报检查令, 使得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自由人士深受其害。也正因为如此, 马克思在随后不久提笔撰写论文抨击普鲁士政府的这一举措。针对书报检查制度, 马克思着重强调了出版法的重要性, 并为自由摇旗呐喊。马克思主义法与自由观也由此开始形成, 并有力地揭示了书报检查制度恶的一面, 对于促进当时社会思想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法律与自由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生活。2004年, 人权入宪正是法与自由双重作用的效果。人权的内涵非常丰富, 人的自由是其首要标志。得到法律承认与保护的自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将人权明确载入宪法, 表明法律尊重并认可人的自由。人权入宪绝非偶然事件, 而是法与自由思想日臻完善的结果。随着社会实际生活的发展, 自由领域的扩大势在必行。法律根据实际情况对自由的范围进行调整, 在适宜的程度上进行扩张, 使其符合现实情况。

最近曝出的多年前的冤案, 正好从反面见证了法与自由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以前, 法与自由的思想体系还不完善, 并没有深入人心, 这才间接形成了一些冤假错案, 甚至有些案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如今, 法与自由观在不断完善, 促使法的体制的不断进步, 进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摘要:法与自由是社会规则的双生子, 二者血脉相连, 密不可分。马克思主要是以法与自由的关系为基点来揭示出版自由的重要意义, 以此深刻批判当时的书报检查制度。而作为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法与自由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出版自由的狭小范围, 而是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深刻分析法与自由的内涵。进而为法与自由的理论基础深化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以此为法与自由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律,自由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 黄楠森.问题中的哲学[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

[3]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4] 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下册) [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

马克思跨越论论文范文第4篇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阶段, 即产生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阿格尔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出发, 认为要处理和妥善解决消费异化不合理问题以及生态危机问题, 就需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革新。安德烈·高兹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生态学》和《生态学与自由》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 阐述了必须实际操作的方式实现人的各种自由。威廉·莱斯在《对自然的统治》和《满足的极限》中认为生态危机发生源于在于人类对自然的统治。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 他表示希望通过控制人类的欲望和提高他的道德意识来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这一时期, 由于受到西方生态危机以及各种生态运动的影响, 马克思生态学研究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平等的, 人不应该享有特殊的权利。在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中, 我们知道法国极具影响力乔治·拉比卡是左翼思想家, 他的作品有《生态学与阶级斗争》、《恩格斯:学者和革命家》等, 这些作品是他在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写作。他认为生态运动的时机已经到达成熟, 同时他也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产阶级运动形式应运而生的。佩珀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除生态危机需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方法。生态马克思主义从90年代末至今, 保持着自身的生命力, 依然蓬勃发展。《自然的理由》是奥康纳的主要理论代表作。他认为资本主义追求资本扩张, 而忽视了自然的承受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协调资本主义内部的政治斗争。这一时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走在了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巅峰, 这一方面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得起推敲的, 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生态危机已经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具体内容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国家生态危机的一种反思。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人们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西方国家迫切的想去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他们的解决办法主要围绕着技术革新, 改变观念以及生产条件方面。

生态哲学的思想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提及,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马克思认为, 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是自然的改造者, 人在进行实践的时候, 一定会与自然和社会发生关系, 对生活的环境产生相应的破坏。人的活动与自然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并明确认为这种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所产生出来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态资源的破坏与浪费行为。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指导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 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一一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1这就段经典言论明确了劳动过程要同时引起经济和生态两方面运动变化的结论。通过一系列考察, 伯克特认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建立的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生态经济学的方法论意义。通过这种方法, 能够帮助生态经济学找到解决自然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如何在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的现状下让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成绩, 满足人民对美丽的生态环境的向往以及彻底的改变环境遗留问题。这是一个我们党, 政府和每个国家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立场是中国在生态理论建设方面最应该遵守的首要原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西方中心主义价值, 西方强烈地批判自然价值理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他们没有切实地去考察生态的一系列问题, 无法看到当代的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密切关系, 资产阶级的生态价值是生态的剥削者而不是承担的主体, 剥削阶级或受剥削阶级控制的民族国家作为生态价值主体的个体。因此, 其生态价值目标是寻求其直接的自身利益, 从而将生态危机直接抽象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问题。无法真正认识到各种关系, 到自己生态问题解决的不彻底。他们总结了生态危机的本质, 将它的本质归结一种矛盾利益冲突, 这种冲突源于生态资源分配和使用上。“环境正义”是其理论研究最根本、最本质的目的, 这对中国的生态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理论研究应该立足于人类和地球, 其生存环境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为了维持生态平衡, 我们必须最终确保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可以被外化的、规范人类底线的规则而存在, 它可以协调人们的生态利益以及人们的活动和行为。按照生态规律和生态原则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增加人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随着人的生态意识和道德境界的不断完善, 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 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我们务必处理人与自然的融洽发展。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发展的社会, 形式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发展和和谐社会, 我们解决和处理人、自然和社会以及身与心的和谐问题都有借鉴意义。

(三)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我们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命运和系统缺陷带来的各种危机。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没有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带来同样的危机, 是因为它符合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需要, 符合中国的国情。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解决人们的根本需要, 实现自由美好的生活愿望。因此, 每个人都应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政治发展应该与生态文明发展步伐统一, 最终实现了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赢。

四、结语

可见, 缺乏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正确理解, 甚至把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当作生态危机原因, 其结果只能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合理的分配经济增长的成果, 解决各种生态问题, 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生态马克思主义经过了时代的变迁, 无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一系列关于生态危机成因和解决办法, 其在一定维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人们提供了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方面的范式指导, 并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要求。我们应当以“扬弃”的科学态度来加强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 它对于当代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阐发了当代资本主义由于过度的工业化形成的种种问题, 作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回应。它将其核心集中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 它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启示,工业文明

参考文献

[1] 王雨辰.论以社会建设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J].哲学研究, 2013 (10) :100-105.

[2] 万俊人.美丽中国的哲学智慧与行动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 2013 (5) :4-11.

[3] 郭凤凤,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M], 2017.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6] 祝玲玲, 艾志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生态转向理论综述[J].学理论, 2018, No.782 (08) :49-51.

[7] 韩振秋.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启迪[J].理论研究, 2017 (2) :65-69.

[8] 王印华.略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J].品牌 (下半月) , 2014 (8) :52.

上一篇:民族音乐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国内传统音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