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发展论文范文

2024-03-19

民族音乐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音乐人类学的成长与发展,历经了漫长的研究历程,音乐人类学从最开始的把音乐作为殖民主义时期的辅助研究,到探索异国民族音乐的主体研究、音乐与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对名称确立的争议研究,再到人类学理论的结合,使音乐人类学的内容得到升华,并使之成为了独立的一门学科。对音乐人类学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是突破不同时代中音乐人类学所面对的挑战和困难。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人类学理论;历史;现状

[收稿日期]2017-07-20

[作者简介]李美龄(198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湘潭411100)从最开始人类学家对人类的研究到后来对人类的音乐及音乐行为的研究,音乐人类学茁壮成长。学者们通过对本学科称谓的争论、研究方法、对象和范围的探讨等,让音乐人类学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音乐人类学是如何在历史中摸爬滚打,并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站住脚跟?又是如何在广阔无垠的学术世界中创新立异呢?音乐人类学家们通过结合人类学的方法和理念对音乐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向世界展示了音乐人类学在历史长河中和现代社会中的魅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新前景。

一、音乐人类学的成长历程

(一)19世纪以前

在欧洲的殖民主义时期,探险家们把音乐带进了一些评论家、学者的视野,此时对音乐的研究主要还是以民族志的方式将音乐的形式和乐谱进行记录。“欧洲中心论”是19世纪以前对非欧洲音乐研究的主导思想,直到“比较音乐学”的出现,这一主导思想才被打破。“比较音乐学”的出现,自是离不开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受进化论影响的思想家卢梭在1768年出版的《音乐辞典》中强调“音乐是文化的而不是自然的,不同民族根据自身不同的音乐方式表达不同的文化传承”,他强调非西方的音乐文化具有多样性。[1]这冲击了当时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这个时期思想的碰撞,对后来的音乐人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19世纪

随着19世纪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相继诞生,音乐的研究开始借鉴民族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和思想。人们对音乐的研究不再只是关注音乐的旋律、音阶、表演形式等音乐本质问题,开始考虑到音乐与历史、语言、习俗等文化因素的关系。民族学派的创始人恩格尔撰写的《古代各民族的音乐》中用比较的方式来研究民族的音乐。奥地利音乐学家阿德勒受进化论的影响,将埃利斯的比较法与进化论相结合,对西方音乐与他提出的“体系音乐”进行区分,诠释了什么是“比较音乐学”。19世纪西方文化进化论理论和文化传播论对音乐的研究有一定影响。文化进化论认为:“人类的文化像所有生物一样,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得来。”文化传播论认为:“人类文化是由传播而来,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在产生后就会向各地传播,各个地方文化的产生都是从世界文化传播中‘借用’而来,而不是自己创造的。”音乐学家用这两种观点来研究、解释和说明音乐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

(三)20世纪初期

20世纪初,音乐人类学“柏林学派”建立,此学派主要从事音乐史学、音乐形态学、乐器学的研究,使用田野工作和案头剖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音乐。[2]“柏林学派”的音乐人类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有极大影响力的作品,萨克斯参与写作的《乐器分类法》,在音乐人类学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是经典之作。拉赫曼的著作《东方的音乐》是第一部将所有东方艺术音乐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讨论的著作。这些著作自然也受到文化传播论和文化进化论的影响,这些学术价值极高的资料,给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20世纪中期

“民族音乐学”这个称呼是在20世纪中期,最早由音乐学家孔斯特提出的。杜亚雄主张用“民族音乐学”代替“比较音乐学”,他的《20世纪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中使用了“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影响广泛,就这样“民族音乐学”成了“比较音乐学”的前身。“音乐人类学”最先在美国使用,二战爆发后,音乐文化研究随着柏林音乐人类学家转移到了美国,在美国学派以文化背景为前提,以田野工作和音乐实地考察为基础,以音乐文化角度为中心,从多方面去研究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加大了梅里亚姆提出的“音乐人类学”的影响范围,更多的学者开始接受和认可“音乐人类学”这个称呼,因此,“音乐人类学”这个名称被一致认可并确立为学科名称。在此期间,“美国学派”胡德提出的“双重音乐能力”,让学生在音乐读谱、视唱、听写、表演等方面从文化角度来学习音乐,改变了以往西方学习音乐的传统方法,这让学者对音乐的研究更加全面。

(五)中国实践

音乐人类学引进中国以来,也经历了“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这三个时期。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音乐研究者第一次使用比较的方法,是在王光祈的《东方民族之音樂》中,通过大量乐律学的数据对中国、希腊和波斯三国的音乐进行了比较,也是“比较音乐学”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践。[3]1980年“民族音乐学”这个名称出现在中国。音乐学家沈洽、杜亚雄等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标志着“民族音乐学”正式被中国音乐学界使用。[4]由于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学术界对“民族音樂学”学科名称的争论。梅里亚姆认为“音乐人类学”这个称呼更全面,他在《音乐人类学》里充分论述了此学科的人类学特性及其方法。“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争论,如沈洽对梅里亚姆著作《音乐人类学》提出了自己观点,他认为:《音乐人类学》是“经典的民族音乐学方法论之作”,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等名称是“同义词”[5];通过学术界对“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方向及方法各方面的讨论,最终以“音乐人类学”名称代替“民族音乐学”。学术界的专家对学科名称的争议亦是各抒己见,学科名称的争论亦属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影响更加广泛,促进了它在中国的发展。

二、音乐人类学的发展现状

音乐人类学受人类学影响,主要研究与人有关的一些音乐事项以及口头传统,从启蒙到成长再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人类学也有了自己的地位和历史。在历史長河中的沉淀,让音乐人类学从最开始的挖掘音乐到研究音乐再到探索音乐与人类的关系,这样的发展历程也逐渐成为音乐人类学的研究领域。20世纪晚期,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领域与视角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如新史学视野下的音乐人类学、城市音乐人类学、“离散”音乐文化新视角等。

(一)新史学视野下的音乐人类学

20世纪70年代历史学家勒高天提出新学科的设想,其《新史学》中将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三门合而为一,称之为“新史学”,后被人称为“历史人类学”。在“新史学”影响下,音乐人类学扩大了学术研究方向,不再只针对没有文字记载的或现在存活的音乐文化活动的研究,而是扩展到人类所有的音乐文化事项,自然也包括了音乐的历史研究。中国音乐人类学家汤亚汀的《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中就有记录西方音乐学家韦迪斯提出了“历史音乐人类学”这一名称。“历史音乐人类学”的概念在中国也引起了中国学者们的关注,如洛秦提出一种观念,认为在音乐人类学中,可以将历史当出现过的音乐人和音乐事项都可以当作一种背景、一种情节甚至是一种过程。这样的一种观念给了学者们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方向,使学者们对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对音乐与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

(二)城市音乐人类学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内特尔的《八城市音乐文化:传统与变化》中就有关城市音乐人类学的最早的资料,他提出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是西方影响,这影响分为“西方化”和“现代化”[5]。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后现代理论,并将这种理论运用到城市音乐人类学中,例如:内特尔的《世界音乐揽胜》中概述了欧洲城市维也纳音乐的特征的传统性、边缘性和多元性;斯洛宾的结合移民亚文化来探讨城市音乐,提出的亚文化同主宰文化、跨文化关系的一系列理论;当下城市音乐人类学是音乐人类学新的研究范畴,新的研究范畴不断发展新的研究内容,“世界音乐”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世界音乐”主要是指世界各国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及其創作音乐、西方城市移民亚区的亚文化音乐即各种民族文化禅悦过节、相互影响、混合,形成所谓“流散跨文化”的世界音乐。世界音乐对城市音乐人类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离散”音乐文化新视角

“离散”又称“流散”。移居异国他乡的族群或文化群体,无论年龄、阶层、性别;无论何种外力驱使离开故土;无论在移居国定居还是短暂停留,其音乐经验都是“离散”音乐文化研究的对象。[6]洛秦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居住在上海的俄侨带动经济、发展文化和传承本民族精神的“离散音乐”有所研究,以及在与中国文化交流中所体现的“文化避难所”“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作用的发生和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汤亚汀从音乐社会功能和音乐文化的视角对上海犹太难民在政治经济背景下的音乐生活进行了论述。

三、总结

音乐人类学从音乐到音乐文化行为的研究,所涵盖的学科范围与研究内容越来越广,从而使音乐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两个世纪历史的音乐人类学,各种学科都运用到了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如象征学与符号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等,使其研究领域也越来越独特,如社会性别与音乐、仪式音乐等。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究和反思,结合中国音乐的发展状况,探索出了很多特殊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如传统音乐的研究、仪式音乐的研究等。在21世纪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文化多元化的结合,音乐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多元化。作为刚入门的我,自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我相信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在新的研究领域中将不断摸索和探究,可以为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出一份力。

[参 考 文 献]

[1]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1):4,50—56.

[2] 熊晓辉.音乐人类学柏林学派研究[J].人民音乐,2012(06):58—60.

[3]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4,48—73.

[4]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2):5,93—122.

[5]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续一)[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4):5,87—95.

[6]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1):4,50—56.

(责任编辑:崔晓光)

民族音乐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活动渐渐减少,使得其音乐创作的影响力也在渐渐消退。然而由于群众对于精神文化艺术的追求,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这种文化继续传承与保护。本文结合目前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现状,对如何保留好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艺术提出简单的一些见解。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介绍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最初形成的原因就是借助于音乐的吟唱和舞蹈等多种形式,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期,由此可见,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发展形成以及演变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初借助于多种形式,只是简单的传达出人们群众在征服大自然过程中的一种内心情感的享受。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得到了有效的发扬,并且渐渐的成为了我国群众文化当中所不可或缺重要的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所具有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着强烈的群众属性与色彩,而在其创作的内容与范围上则是非常的广泛,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民族地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并且带有一定的区域性文化,因而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突现出多样性与生态性的两个特征。把群众美好的心愿、情感都寄托在了音乐上,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出了最基层群众心中所美好的愿望与祈求。总之,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根植于群众,其题材源于生活。如藏族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也是属于我国群众文化音乐形式之一,并且因其地域性的特点,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有着别具一格的韵味。在音乐的创作上,主要就是运用了山歌、小调等这些形式,并且在创作过程中通过音乐很好的表达出了藏区群众的不同情感。如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歌曲《相会》,在创作过程主要采用了“振谷”的演唱技法,充分的体现了西藏群众音乐以及文化的实践。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生存现状

大环境的变化影响到生存环境的恶化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生存环境产生了危机。一方面是受到了商品经济的冲击,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这种民俗化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少,通常情况下,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是一种长期不变的品种,往往跟一些礼俗、传统习惯结合在一起,随着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方式的改变,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城镇化的速度加快,从而导致群众对于家乡的热爱精神与信仰也越来越弱,从而影响到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生存,加之许多的年轻人更喜爱流行音乐。

群众习惯的改变

对于现代人的欣赏标准,往往是带有现代化的标准来进行评断,并且与其他的音乐形式来进行对比,使得已经脱离了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原生态的生活,来进行对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欣赏,总会使得其品味发生变质。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所面临的问题

从本质来看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其属于一种艺术创作的实践。所以在这个创作的实践过程中,往往首先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因素的制约,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面临着一些难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有着非常高的自由度,而且由于其群众文化所处的地域性问题,而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质量以及风格上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并且由其背后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文化素质的高低所决定;其二:目前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专业性与艺术性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其音乐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化,有效的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根基与营养,但是目前仅有的生活没有体验却无法使得音乐创作得到完善,还需要进行后期加工,但在群众文化中却属于劣势部分。如在藏族群众在进行创作群众文化艺术音乐时,从最近几年所创作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例子来看,很多的音乐都在风格上出现了雷同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就是由于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在后期的艺术修饰以及创作的深度上打磨的还不够好,不够完善。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见解

确定创作素材与发展方向

纵观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发展历史,之所以可以在如此悠久的历史中保持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所采用的素材与日常生活情趣紧密相联系,而且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到,其群众文化艺术音乐的艺术价值内容与类型,都是紧紧依靠生活为依托。因此,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把创作的题材来源针对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来,才能够深刻的感受、挖掘出群众文化音乐的艺术内涵。与此同时,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时,在进行对生活化素材的一个提取与创作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得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内容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从而正确的反映出新时代下人们群众,内心真正的情感诉求,增加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活力。

创作中突出作品的个性化

由于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会受到群体以及创作观念的制约,因而使得很多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作品出现了模仿与风格相雷同的效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发展,不利于其创新发展。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背景与其创作土壤有着一定的共同点,都是源自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但又需要在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中突出产品的个性,因而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对于在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所用的题材,在进行提炼,并且突破陈旧的创作限制与瓶颈;其二,就是运用当地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风格与形式,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提高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魅力;其三,就是对于在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技法的使用,要采用最为熟练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在西藏的飞旋踏青的音乐创作中,可以通过对曲目精华的提炼,然后把群众文化的个性化特点融入到现代的舞姿中来,从而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既有效的保留了西藏民族群众文化的底蕴,同时又兼到了现代歌曲的音乐节奏。

注重对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档案的建立

由于群众文化艺术音乐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灵活性,才使得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得以留存,并且衍生出很多不同的风格种类,并且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一直被传承下来。对于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建立起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档案,当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电子载体得以永久的保存,并且在数量上要做到多而全,从而使得其保存有一定的价值。

总之,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就是有效的保护到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并且努力保证群众音乐的长盛不衰,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如今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另外,就是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要注重音乐的质量与内涵,既要避免为群众文化创作进入一定的误区,又要避免在创作上形成千篇一律的效果,从而有效的促进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多元化与创新的发展。

民族音乐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社会,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使之得以保护和发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关键词:民间音乐 传承 发展

一、民间音乐概念综述

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文化性、社群参与性、乡土本色性的文化艺术总成,其韧发于民间、取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可谓中华民族音乐之滥觞。几千年来。民间音乐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沿革中。始终保持以口头的传承方式在民间艺人之间薪火相传。并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流变。民间音乐表达了基层社群的心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社群的基本生活原态。成为人们精神生活领域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中国民歌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各有区别、各有特色。例如,汉族民歌多以四句一段为主,但陕北、晋西北以及内蒙古地区也有以两句一段的民歌,藏族的“谐”体歌亦多四句一段。汉族民歌除七言体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甚至以上的诗句,与之对比。纳西民歌则多为五言。在韵脚方面,汉族民歌强调尾韵押韵。蒙古民歌则多押头韵。侗族民歌则多押腰韵,不一而足。从风格来看,傣族民歌尚明丽清新。汉族民歌因南北地域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南方较为含蓄婉约,北方则较为粗犷豪放。

尽管民间音乐因其自身起源与发展环境不同。存在种种不足。但作为劳动人民心声的反应,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内在的、积极向上的、昂扬奋斗的精神面貌。受历史条件和传承方式的影响,民间音乐在技校拓展方面表现的较为缓慢,但经过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加工与锤炼。其艺术水准和表现力却日臻完美,很好的展现出一个前进发展的过程。不可否认,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艺术成果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其在净化心灵、涵养情操、提升品位、塑造人格等方面展现出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二、民间音乐的本源与特征

正如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反映了人类物质生产的客观需求一样。民间音乐从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产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反映了基层社群的集体智慧。是人类社会物质实践所衍生的精神产品。实践具有永恒性,因而民间音乐也内在的承继了物质实践的永恒性与发展性。由于民间音乐的传承主要以口头为主。因而又具有流变性和应时性等特点。正因其这种流变性和应时性,是民间音乐更加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各群体的生活实际。

民间音乐具有鲜明性与自然性的特点,其含义有二,其一真实,其二浑然天成,民间音乐这一特色的形成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创作模板与传播方式本身即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其二。民间音乐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思想感情乃是基层社群自然且真实的流露:其三。表现载体亦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表达方式率真自然:第四,作为表现兴师动众额语言来源于自然生动的口语。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评述

(一)“现成思路”、“现成格局”现象表现突出。民间音乐唱词中,相同的词语、相同的艺术处理手法。往往会被反复运用:戏曲剧种、说唱曲种中普遍存在唱腔的雷同与结构音乐表现手法单一等特征:一个地区内部旋律运动的模式、乐段结构以及润腔方式的也存在同一性。

(二)表达技巧缺乏系统性或统一性。民间音乐不乏高超的表现技巧,但受历史背景与传承方式的影响。这些技巧的探讨与改进亦仅存在于口头中,始终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使这种技巧本身传承受阻。

(三)发展进度较慢。民间音乐起源远远早于专业音乐。但其发展进度却远远慢于专业音乐。专业音乐不仅有书面的词曲书谱,而且其传播和交流与民间音乐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更具有可操作性空间。而这恰恰是民间音乐自身所欠缺的。

民间音乐因得不到及时的总结、整理。发轫于基层社群的民间艺人亦如流星般一闪而过,而留不下成熟的作品。有些民间音乐品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便过早地衰败了。再加上民间音乐缺乏充足资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其在历史流变中始终呈现出一种自生自灭的消极状态。

四、如何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

(一)加强对民间音乐传承的教育和研究

民族的才是世界。民间的才是普适的,我国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广阔地域的历史文明古国,民间音乐承继了中华民族的新鲜血液乃国之瑰宝。因而如何把我国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也是国家教育所肩负的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要保护和拯救民间音乐。需从学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强各级学校中的民间音乐教育,使其成为收集和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和通道。同时,要加强对民间音乐拓展教育。重视民间音乐理论研究,积极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教育和各个级层的理论研究。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

(二)加强民间音乐宣传、推广和普及力度,提升其综合影响力

我国民间音乐的品类和构成内容都是极其丰富的。它有赖以自豪的音色特质、混响特质、语言特质和结构特质,同时又起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之中。因而与劳动人民具有根深蒂固的感情基础,要使国人普遍了解民间音乐丰厚的文化蕴含和艺术功底,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除了通过媒体的积极宣传与大力引导外。还需国民普遍参与和共同支持。例如,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由普及到提高、由专业到非专业、由学校到社会团体等模式广泛开展民间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活动。在普及中实现民间音乐精华的传承。此外,通过媒体和文体活动传播民间音乐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渠道,社区和学校都可以开展。例如通过校园的广播、文艺汇演等活动,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老师学生等接受民间音乐的熏陶。形成参与面更广,教育效果更显著的整体氛围。时间长了,机会多了,孩子们、老师们的兴趣、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构成我国文化艺术的独特景观。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容不得我们沉浸在丰富多彩、涵养深刻的文化景观中,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对民间音乐的文化进行发掘整合的时代。这种发掘整合工作必将有利于拯救濒危的民间音乐文化、音乐现象,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传承。应当指出,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文艺工作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正是由于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各方面的考察与研讨等工作。我们才能依然听得到那些历史已经很遥远的音乐。比如纳西古乐。福建南音,潮州音乐等等。在突飞猛进的崭新的时代面前,我们觉得欣慰。因为我们有些古老的民间音乐文化被发掘与保护了起来,并且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不能因为有了一点点成绩而固步自封。只要我们每一个国人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的民间音乐文化也就多一些艺术生命力!讓我们共同期待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光华.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郭小刚.民间音乐发展现状与大众社会心理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6).

[3]邓薇.民间音乐传承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8,(04).

[4]杨光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定位及特征新解[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5]武敏.谈湖南茶陵本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教育,2011,(09).

[6]刘畅.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丁宁.探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0,(05).

[8]方光耀.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作者简介:

杨硕雅(1956—1),男,壮族,广西省南宁市上林县人,广西上林县文化馆,大专,中级职称,从事民间音乐艺术创作及研究。

民族音乐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二胡今天的成就,体现了民族器乐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和。二胡是传统乐器,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扎根在传统的土壤中。我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在学习、演奏过程中既要注重技巧也要注重本质,民族乐器的民族气质仍是最重要的。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我们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以中国民间音乐、地方戏曲音乐为主的二胡音乐作品的创作,对中国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音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因为它们特有的韵味、板式、结构乃至音律的运用,都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没有了它们,二胡音乐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二胡;民间音乐;民族文化;

在二胡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在中国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追梦京华》就是一个具有浓郁京剧韵味儿的传统味道的现代作品。本文通过对《追梦京华》演奏技法和艺术表现的分析,结合自己学习该曲的体会加以理解,以求对此曲的强大而细腻的艺术表现得以全面掌握。

一、作品创作背景

作者对北京的印象最深的记忆是童年的记忆。那时的北京,老北京味儿十足,前门的大碗茶,胡同儿里的叫卖声,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金瓦红墙的紫禁城,清秀美丽的北海,有着浓浓书香气息的琉璃厂,这些儿时的记忆在现实中越来越难找了,也许随着年华的老去,渐渐忘记那些“京城风物、市井街巷、京腔京韵、古都风华”,回忆如梦。

《追梦京华》是标题性的乐曲,每一乐章表达的内容都与标题紧紧相扣。第一乐章《闹春》描画了春意盎然,草长莺飞的景色。第二乐章《夏夜》表达了宁静的夜,泛舟湖上的感觉。第三乐章《金秋》顾名思义描写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的热闹场面。《除夕》自然描写大年夜一家人围在饭桌旁,吃着年夜饭,惬意地唠家常儿的幸福场面,最后爆竹声声辞旧岁,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满满都是希望。

这首作品用作者的话说是“发黄了的老照片儿”,其演奏要把老照片儿变的彩色起来,更鲜活更丰富。

二、作品演奏技法和与艺术表现的分析

(一)第一乐章《闹春》

引子1-5小节。开头第一句的开头四个音像是演奏者在对弦,看看每个把位准不准。艺术形象更像是街头流浪艺人在对弦。演奏需松弛。最后一个音像是河水开始化了,万物悄然复苏的景象。拉的感觉是铺开来,河水开始流动。

第一段6-23小节,音色非常的二胡化,有人情味。春的序幕一拉开,演奏者和听众仿佛置身于浓浓的春意中。这句中的艺术形象是,刚顶出来的小芽看看这儿看看那儿,再看看周围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然后勇敢的长出来。所以和拉的时候要小心翼翼,放松了拉。

第二段的艺术形象是,去南方过冬的鸟儿回来了,飞来飞去,若隐若现,花儿竞相开放,37-51小节的艺术形象是花朵逐渐开放。

是蓄势待发,

40(加前一小节356)-45小节是各种花一朵两朵的开放,45-51小节是各种花一簇一簇地越开越多,52小节的长音7开始表现的是花的海洋。73小节表现鸟儿叫,更像布谷鸟叫。(见谱例一)

(谱例一)

(二)第二乐章《夏夜》

开头4个音不揉弦,像是夏夜在北海泛舟,在荷叶中穿行,荷叶的香气,叶片上的水珠,点点的萤火虫,这样宁静的感觉,音乐是流出来的,无痕换弓。伴奏像是波光粼粼的湖面,二胡音是湖上的小船随波荡。(见谱例二)

10小节的7之后进入正文。20小节进入到感情里了。25小节做空弦揉弦,使空弦音不会单调。 34小节后是非常温暖的声音。41-44小节拉的要有京胡味儿,是西皮素材音型。 (谱例二)

58小节7有大的回滑音,模仿京腔。61-69小节每个弱起渐强减弱为一句,四个排比句是起承转合的感觉。62小节的向上滑揉,做京剧吊嗓子的感觉。这一乐章有多处空弦揉弦的地方如:64小节,,66小节,揉弦幅度大,模仿京剧长音的拖腔。 (见谱例三)

(谱例三)

119-125小节的艺术形象是,人们正在院子里乘凉,远处飘来圆熟的京胡声,刹那间出现,又消失,然后回到原来的意境中了,模仿京胡的手音。(见谱例四)

(谱例四)

拉这一乐章是需要沉淀的,需要在平时多积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积累京胡的音乐感觉,熟悉谱子的时候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内涵的曲子,随着自己不同时期的经历会有不同的理解,拉出来的感觉和味道都会不同。

(三)第三乐章《金秋》

这一乐章为典型的单三部曲式,第一段、第三段的快板运用了单弦曲艺里的三弦这一素材,开头展示动机,而这一动机贯穿始末,节奏轻松跳跃,体现老北京轻松的感觉。(见谱例五 6-11小节)

乐曲模仿三弦技法如单弹、滚奏、扫弦、双音等。例如谱例一第13-19小节模仿了三弦的弹挑

(谱例五)

演奏这一乐章的要点仅为一个字,即“喜”。人们看到收成那么好,心里抑制不住的喜悦洋溢在脸上。要拉的轻松,一乱喜劲儿就没有了,焦躁出来了。例如谱例六 第44-50小节,一定弱渐强,不然就有“闹”的感觉。

(谱例六)

中间段的音乐形象是人们仿佛在交流收成的好,整体很“甜”的感觉。二胡柔美的音色尽情展现。(见谱例七)

(谱例七)

70-71小节和72-73,枣核状的旋律,相似的节奏型铺垫了74-77这一句,这三句为一整句。这句重点是74小节的京味儿,也是最强音,76小节的第一个5要亮出来,与呼应。下来78-85小节为一句,节奏型与第一句相似。弱奏的这两句的艺术形象是,在盘算收成这么好,给家人买点什么,分享喜悦的感觉。83小节要拉的灵巧、有味儿,第二个5有回滑,滑的要小,不能肉。2321收住,要弱,612渐强。放开了拉,2最强,这到了中间慢板段的第一个高潮。70到85小节为一乐段。

86-102为第二乐段,分两句,86-94小节和95-102小节。86小节接85小节的强弱,枣核状的旋律线条。是一句,是一句,基本是以后起切分音为头音,每句的最后一个音要揉到最后,不要任其发展。切分节奏的层层推动使感情自然而然地一波一波的涌出来。95-102小节与86-94小节旋律相同,比前一句弱,更有内涵,内心感更强。仿佛是第一句的时候人们庆丰收唱起了歌,第二句的时候美到心里去了。

102-114小节为第三乐段。102小节开始连续用了两个反复的句子推动情绪,之后旋律线条展开到最高音,情绪宣泄之后又回来,娓娓道来。看这一句,为一句,为一句,为一句,为一句。这一大句的艺术形象是人们在思考明年怎么能像今年这么美好,最后长者做了总结性的发言。

115-122小节一目了然是连接,引起快板运用了三弦弹挑的元素。(见谱例八)

(谱例八)

结尾结束感很强。(见谱例九)

(谱例九)

(四)第四乐章《除夕》

第一个音,像划破了宁静的夜。引子的艺术形象是雪景中几间房子,炊烟袅袅,镜头一点点拉近,原来是一家人围在火炉旁边守岁。(见谱例十)

(谱例十.1)

(谱例十.2)

这句,像是炊烟飘上去,像是雪花飘下来。

表现京腔京韵,音尤其不能都是实音,同样弓子不能都拉满弓,松弛的状态出现的余音,则是戏曲的韵味了。如:最后要出现余音后再换把出下一个音。同样19小节的3到1换把的小滑音就是余音。

第一段要运用许多揉弦技法,迟到揉弦,回滑,上滑,下滑,使这段唱腔化的旋律表现得惟妙惟肖。1用了回滑,2用了迟到打音。京剧的腔调,有腔头、拖腔和尾腔。里面是腔头是尾腔。

第一段主题的呈现是第15-23小节,是第一乐段。第二乐段是24-35小节,这乐段前半段要拉的平和温柔,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24-31小节为一乐句,32-35小节为一乐句。32、33小节是两个小的起伏,有递进,但情绪没有大变化。34小节开始渐强,到音型抻开,渐慢将强,6是最强音,是本乐章第一个高潮。

62-79小节是再现部分,我用外弦开始,使再现的感觉是明亮的。第一次主题呈现的时候则用的是承接引子最后一个音的里弦,使音乐感觉更加连贯。71小节开始换音色,艺术形象是,镜头慢慢摇到窗外。(见谱例十一)

(谱例十一)

快板的艺术形象是:新年的到来,万象更新,人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燃放起了烟花爆竹。演奏方法是怎么拉着像过年就怎么拉。(见谱例十二)

(谱例十二)

这里有鞭炮声,有笑声(96、97小节第二个1要有大回滑,,甚至滑到降7,拟笑声),有锣鼓声(140-144小节像小鼓小镲的合奏效果)。

105-110小节连续的切分,节奏有了动感,渲染喜庆的气氛。

116小节后紧打慢唱.

146、148、150、152小节的大滑音夸张地表现了音乐中喜庆的气氛。(见谱例十三)

(谱例十三)

218-225小节的艺术形象是所有的鞭炮礼花同时燃放,气氛到了最浓烈的时刻。(见谱例十四)

(谱例十四)

随后乐曲在热闹的鞭炮声中结束。

三、教学研究心得及演奏体会

(一)教学研究心得

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愈加深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民族乐器的曲目出现大量的移植作品和代表新民乐风格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的出现给民乐带来了新气象。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对人们耳熟能详的乐曲加以改编,使新民乐更加深入人心。但是我总觉得新民乐缺少了民族乐器的气质和内涵。

二胡今天的成就,移植曲目做出了巨大贡献。移植作品的出现让熟悉西洋乐的人们了解了二胡,同时把小提琴等乐器的高难度演奏技法运用到二胡的演奏中,增强了二胡的表现力,这使人们的视线倾向了二胡的技巧性。我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重视技巧性的同时,是否有些忽视了音乐性呢?随着移植作品的大量出现,人们开始对高难度技巧偏重,忽视了二胡的传统味道。二胡是传统乐器,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扎根在传统的土壤中,我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在学习、演奏过程中既要注重技巧也要注重本质,民族乐器的民族气质仍是最重要的。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我们也更应该传承和发展并重,重视和保护以中国民间音乐、地方戏曲音乐为主的二胡音乐创作发展趋势,对中国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音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因为它们特有的韵味、板式、结构乃至音律的运用,都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没有了它们,二胡音乐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演奏体会

学习《追梦京华》前,一些必须的功课是要做的。多听京剧,京胡,熟悉了韵味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到乐曲当中。京剧味儿要做,但要避免只强调音的味道,把被修饰的旋律线条打散。表现京腔京韵,音尤其不能都是实音,同样弓子不能都拉满弓,松弛的状态出现的余音,则是戏曲的韵味了。研读乐谱,发现音乐线条走向的规律,在遵循音乐发展规律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手法、处理和感受,使音乐更具有自己的个性,音乐本身的个性和作曲家的个性。完成作品的过程是用自己的心去尊重音乐,尊重作曲家,同时把作曲家的音乐与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演奏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徐建﹒戏曲风格的二胡作品教学﹒戏曲艺术 2008,4

[2]鸿明﹒论京剧唱腔中的行腔、甩腔手法﹒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83、3

[3]许讲德﹒许讲德谈二胡的特点与演奏之五 我学习京剧的体会 小演奏家 2005、5

[4]王方亮﹒二胡“味儿” —— 再谈风格

[5]宋飞﹒二胡协奏曲宋飞精讲示范教学(追梦京华)﹒VCD,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民族音乐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年来,教育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英语教师专业对于教育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教育工作更是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的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但少数民族地区情况较为特殊。文章主要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希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英语;教师

[作者简介]温建兰(1974—),女,广西北流人,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教学研究;肖 劲(1980—),男,湖北武汉人,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都匀第二中学英语教研组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一、引言

教育學家认为情景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包括民族文化、语言、经济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学习环境,受特殊环境的影响,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效率。而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资源较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教师才更应该不断关注自身专业,采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弥补教育资源上的短板。

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教学资源短缺,与其他地区相比,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较为薄弱,整体教学资源不容乐观,受当地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当地社会发展现状有关。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改善教学方法,以审视的态度,重新构建教学方式,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化程度对教育事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就职前专业阶段,另一个是就职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外界对教师专业要求较高,同时教师对自我要求越来越高,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对自我要求较高,不断的审视自我、分析问题所在,根据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促使教师不断地提升,不论是专业技巧还是综合素养,教师具备自我反思的意识,才能够不断突破自我[2]。

三、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紧缺

少数民族地区受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资源较为紧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教学资源匮乏,在实际工作分配时,教师需要承担的工作量大,身兼数职,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工作压力大,无法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于自我反思、自我提升中,没有时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无暇涉及学术研究方面,以致限制教育事业的发展[3]。

(二)专业技能有限,教学能力不足

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不断地完善教育体系,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地学习,在职培训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技术有效,教学能力不足。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培训的机会,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此外,资源分配不合理,一些优秀的教师可以多次进行培训,优秀的教师越来越好,其他的教师则没有进修的机会,造成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是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专业技能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教学能力不足,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4]。

(三)教学理论化,脱离实际

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高校教育过于理论化,忽略了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企业没有招到合适的工作人员,而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造成社会学生就业率低的现象原因之一。学生就业率低,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校教育的弊端,与社会脱节,缺少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能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导致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大打折扣。

(四)教学队伍中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很多教师从事工作时间较长,在重复的作业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懈怠的情况,每一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生活中缺乏挑战,缺少激情会产生身心俱疲的现象。工作中最怕缺少激情和工作动力,习惯于依赖以往的经验而缺乏不断突破自我的决心,长时间下去教师教学质量会受到影响,这种情绪会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状态不佳。

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设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环境,使得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征找到问题所在的原因,然后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设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完善教育体系,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根据教师的特点设立教师培训模式,定期或者不定期展开教师培训活动,一些专业相同的老师可以进行学术探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总结教学经验,组织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比如组织形式可以分为笔试和口语部分,重点考查英语教师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师资水平较低,受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教师发展前景有限,很难吸引经验水平高、学历高的教师,而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最主要的原因是英语教师专业学历不高,同时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与知名高校教师进行交流机会较少,教师长时间处于安逸的环境会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来激发教师的潜能,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够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

(三)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教师身兼数任的现状需要得到改善,优化教学任务分配,对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进行明显的划分,使得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让教师有时间了解学生学习现状,通过学生的反馈能够实现教师自我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教师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的应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资源短缺,与其他地区相比,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较为薄弱,整体教学资源不容乐观,受当地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当地社会发展现状有关。教师资源紧缺,教师专业技能有限,教学能力不足,教学队伍中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环境,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设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推动教育行业不断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伍惠娟.滇西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建构—以大理大学为例[J].英语广场,2017(8):72-74.

[2]代秀兰.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7(8):140-141+143.

[3]张宜,姜毅超.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1):119-122.

[4]阿丽米娜·阿力玛斯,魏琳珊,达娜·波拉提别克,古丽巴合提·卡里木.在双语教育模式下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93-194.

民族音乐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体育自始至终都是检验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在整个素质化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并且也传承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光辉历史与文化。对此,本文也将以体育教学的发展为切入点,立足于少数民族的课程建设,分析少数民族体育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探讨有效的发展措施与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国家,并且也是聚集56个民族的大家庭,除了占比最高的汉族之外,其余的少数民族都在千百年的演变和继承中,积淀了自身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资源,在这其中,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绽放的光彩是不能忽视的,不仅传递着民族发展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价值取向,也展示着我国多姿多彩的历史发展画卷,能够为现代化体育课堂的建设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也应当在新课改贯彻落实之际,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1 分析少数民族体育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与现代化的体育活动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开展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文化底蕴的区别是尤为突出的。正是因为如此,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并没有提高对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视,过于强调对现代技术的传授,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少数民族体育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有所欠缺的。其次,有相当一部分体育院校都忽略了对师资队伍的组建,这就阻碍了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尽管一些专业的民族院校已经配备了少数民族体育教師,但在人数上仍旧存在很大的缺口,而且这些教师也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无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育部在宏观上并没有出台较为系统且完整的少数民族体育专业教材,大部分教师都是凭借自身的主观臆断和历史经验,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开展一些技术方面的教学,并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了解体育的理论和概念,这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会让少数民族体育的课堂缺乏科学性,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利于后续实践活动的推广。最后,运动器械的落差也是少数民族体育开展中面临的重点问题,一方面,传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需要使用的器械体积较大,而且重量较大,在搬运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会伴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体育器械的维修也缺乏专业的厂家,在质量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这也会给课堂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干扰。

2 分析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的方法与措施

2.1 推动意识形态的调整

本质上来讲,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也推动了现代化体育运动的演变,许多当代的竞技体育也是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跳水,就是从传统的运动跳马活动演变而来的。正因为如此高效,才更应当转变自身的意识和理念,要从传统轻视少数民族体育的理念中脱离出来,推动优秀文化和现代竞技的深度结合,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去接受外族文化,为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本身就发挥了健身和健美的功能,能够传递思想价值理念,娱乐身心,放松心态,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结构。所以,国内院校也需要通过公众平台,广播,校报和报刊等内部媒体,宣传有关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知识。

2.2 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应当适当提高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整体教学中的占比,充分利用好体育选修课这一模块,开设一些特色较为突出的少数民族运动,例如来自内蒙古的摔跤,新疆的达瓦木,新疆舞蹈等等,丰富体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让少数民族体育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在课程辅助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更加具有趣味性的课程,例如斗牛或者是雪地走等等。

2.3 打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氛围

高校除了要优化当下的体育课程设计结构之外,也要为学生塑造更加轻松愉悦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兴趣与好感,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效结合到一起,开展课外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环境的引导下,认真参与实践,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例如,学校可以组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队,或者是创建少数民族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组织学生开展校内的巡回表演,并聘请少数民族体育界的著名运动员或者是专家学者来校内举办讲座,为学生传递更加专业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知识,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体育教学仍旧存在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鲜明问题,这些都是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对课堂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才显得更加急迫且必要。本文通过理念的调整,特色课程的设置,文化氛围的塑造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开展的方法,充分结合了高校的办学现状,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高校和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实践的过程中,高校也应当积极完善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的资源管理机制。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三江中学)

上一篇:合作学习音乐论文范文下一篇:马克思跨越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