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有机农业论文范文

2024-01-27

标准化有机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有机农业作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全球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概况

生产方面。根据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最新调查的来自18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目前全球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农地面積共计6985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20%,达到了历史新高。有机农地面积最大的两个洲为大洋洲(约占实际有机农地的50%)和欧洲(21%)。有机农地面积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为澳大利亚(50%)、阿根廷(4.9%)和中国(4.3%)。

市场方面。有机产品市场约90%的销售额来自北美和欧洲,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依然是美国、德国和法国(近四年三国均位列前三,销售额占比依次为43%、11%和9%),中国位列第四(8%)。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机食品销售持续稳步增长,销售额达到近1000亿美元,然而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个挑战是全球有机行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增加了认证的复杂性;第二个挑战是需求集中,北美和欧洲的有机食品销售占据了总额的近90%,亚非拉地区都需要大力发展国内市场;第三个挑战是供应短缺,有机食品销售额在2003-2017年间增长了近3倍,然而有机农地面积的增加则相对较少,未来有机食品很可能发生供应不足的情况;第四个挑战来自贸易协定,全球有机食品行业受到了贸易战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中美贸易战严重打击了美国的农业出口,英国大多数有机食品的原料和产品出口目的地是其他欧洲国家,脱欧也将对欧洲有机食品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原国家认监委)的调查统计,截至2018年底,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增加到了64家,中国境内共有12226家企业获得了中国标准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8955张,按照中国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的作物种植生产面积达到313.5万公顷。2017年是中国有机农地面积增长较快的一年,比2016年增长超70万公顷,增幅逾32%,为有机农地的全球性增长做出了贡献(全球增幅近20%),是2017年有机农地增长量第二位的国家。

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是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最多的两大区域。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聚集了较多的生产基地和企业,以2018年为例,黑龙江省有机产品获证企业数量占全国的9.5%;而东部沿海地区市场比较活跃,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加工企业较为集中。近年来,四川、贵州等地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总体上看,我国有机产品认证企业数量依然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从行业分布看,中国的有机产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种植行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2013—2018年种植类证书的发放量占证书发放总量的比例均超过了60%,加工次之,占比在25%?30%,畜禽类占比5%左右,水产类3%左右。

市场方面,有机产品供大于求,存在生产者生产出来销售不畅、消费者虽有需求但对有机产品信任度不高、购买力不足等问题。2015—2018三年的有机产品消费额逐年上升,且每年消费额所占产值比例也逐年上升,2018年估算的有机产品消费额占当年产值的45.4%。中国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总出口贸易额的80%,其次为加工产品,没有动物产品出口。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土地单产的要求,有机农业显然无法满足我国粮食总量需求,这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无法全面发展有机农业,而只能采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适度规模发展战略。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发展有机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农业标准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力度较弱;二是现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不够先进,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缺乏;三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素质不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四是有机产业市场影响力不足,有机生产与有机消费市场之间脱节,缺少有效的产品流通渠道,导致有机农业市场发展滞后,受到其他农业产品的制约。

1. 有机农产品认证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尽管我国有机农业相关法规和认证标准已基本形成,但认证标准和执行体系尚不健全,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有机法规和标准均由部委制定颁布,没有提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国际上缺乏信用认可度。2016年底,中国与新西兰签署双边有机互认协议,这是我国对外签署的首个有机产品认证政府间互认协议。为实现与更多国家的等效性互认,需要进一步完善认证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提升中国有机认证制度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有机产品、标准及认证走向世界主流市场。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大量不合格有机产品得以上市流通,影响我国有机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对有机农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有机认证机构和企业的监管主要依靠由原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成的市场监管部门,对更加熟悉农产品生产理论、技术、经验的农业部门的职责未进行明确界定。市场监管部门对有机农产品的监管也主要集中在销售环节,对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

上述问题导致中国的有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难以立足,在国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

2. 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现代生产技术较为缺乏、防治病虫害能力较为低下、有效的生物农药品种较为稀少等问题。目前,有机农业生产理论、配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有机农业生产中可使用的有效替代投入品缺乏,符合标准要求的有机食品加工工艺、可替代的加工配料少,缺乏专门进行有机农业研究和教学的机构,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规范有较强的需求,有待完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增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3. 有机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劳动者、技术人员、农村基层管理者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一方面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认证、追踪体系,使得有机农业产业有许多空子可钻,有机农业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以普通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的报道屡见不鲜,使得消费者对于有机农产品的信赖度下降,更加挤压了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有效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农业精英人物。

4. 有机产业市场影响力小

有机产业相关企业没能够很好地宣传有机农业,没能与市场中间商有效合作或者发现适合有机产品销售的方式,使其与消费者市场衔接不紧密,缺少有效的产品输出渠道,使得大众大多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足,消费易受价格影响,甚至对于产业的成熟度与安全性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产生忽视或拒绝的心理,这大大降低了有机农产品的销量,影响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1. 加强有机农产品标准和规范建设

标准化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根本,也是发展有机农业和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保证。应在《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及有机产品认证相关技术法规体系框架下,着力加强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深入研究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尽快填补我国有机农产品的产品标准与技术规范空白。有机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有關于有机农业专门性的法律,我国有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目前并不完善,所以,我国要发展有机农业、加强有机农产品质量监管,就必须加强立法、建立有机农产品独立的法律体系。只有明确了责任主体和惩罚机制,才能在后续监管过程中有法可依。

2. 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

国家须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科研机构、院校等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并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足够数量的不同层次有机生产技术研究和咨询机构,尽快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优势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有机生产和加工技术进行系统、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使之迅速成为较完整的体系,为后继大规模的有机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立足于自主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外引相关先进技术、人才、装备和资金,推动我国有机产业的稳步发展。

3. 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增加农业人才投资,开展新型农民和“三农”人才培训,充分发掘培养农村精英人物,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扶持留住农业人才,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技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人,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 提高有机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英国和美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得益于零售商对有机产品的大力推广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者应该率先推动市场发展,对民众进行正确的有机产品科普和宣传工作,通过沟通支持和宣传活动刺激需求,让“有机”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对民间组织可以进行一定的鼓励与扶持,民间组织不仅可以增强相关管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更贴近民众的渠道更深入了解有机市场的潜在需求,通过宣传和普及有机农业相关知识,增大有机农业的受众面。

标准化有机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健康的食品逐渐成为公众首选的消费目标,有机产品恰好可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健康的需求。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三大有机产品的消费国,作为与我们隔海相望的临国日本,他们的有机农业和管理是怎样的呢?

有机农业概况

日本是世界上有机农业发展地区和有机食品消费地区之一。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日本就本着兼顾“食”与“绿”,即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致力于发展有机农业,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日本的有机农业实际经历了从“无机栽培”到“化学栽培”再到“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

从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农业取缔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各大城市农村相继以一般民众活动的形式开始了有机农业运动。1971年,日本成立了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1971年到1985年,这一时期是日本有机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1986年至1995年的10年间,日本的有机农业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政府对有机农产品开始实行监管。1996年以来,日本有机农业发展一直处于无序徘徊阶段,直到2000年日本的农林水产省(MAFF)制定了《日本的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简称JAS法,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JAS法规对农场、加工厂、包装以及进口商都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只有符合JAS法规要求的产品,才允许使用JAS标志,否则将处以高额罚款,严重者还会判刑。同时法规也明确未经认证认可,不许有类似“有机农产物”、“有机栽培”、“有机”等容易引起误解的用语,此外,日本政府还重新对认证机构进行了清理整顿。截止到2005年,日本已有4611个农场获得有机认证,获得认证的产品数量是47428吨。政府鼓励消费者尽可能地购买自己本国生产的产品。但是,日本政府对有机农业并没有支持政策或特殊基金。

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法律法规

日本关于有机农产品的法规和标准由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和实施。根据JAS法律关于认证和标签的规定,对进入到日本市场的有机产品必需有在MAFF注册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这些认证机构都是非官方的,主要有日本有机和绿色食品协会、日本ICS有限公司、AFAS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等。

日本有机产品法规和标准之间的关系见下图,目前日本采用的是《日本的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简称JAS法)包括下面的多个法规:《农林产品标准化和正确加贴标签法》,适用范围:除制药法规定的药用溶液、准药和化妆品的农林产品;《农林产品标准化和正确加贴标签法执行条例》,适用范围同上;《农林产品标准化和正确加贴标签法执行规章》,适用范围同上;《日本有机农业产品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农业产品(限于食品和饮料);《日本有机加工食品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加工食品;《日本有机种子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加工种子;《日本有机畜产品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和有机种子(限于精制的和挑选的)国内或国外生产加工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农产品和有机种子(限于精制和挑选的)生产加工管理者;《认证有机加工食品和有机加工种子(限于精制的和挑选的)国内或国外生产加工管理人员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加工食品和有机加工种子(限于精制和挑选的)的生产加工管理者;《认证国内和国外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者;《认证国内和国外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再包装商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再包装商;《认证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进口商通告技术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进口商;《生产加工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检验方法》,适用范围:生产加工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问答》,适用范围: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畜产品和有机种子问答》,适用范围:有机畜产品和有机种子。

法规演变

1992年,日本的农林水产省发布了一个关于持续农业的自愿性指南,不需要单独的有机认证。该指南直到2000年还适用。90年代,MAFF做了一项调查表明:1459家所谓的有机农场主,只有32%的是真正没有化学品的农场,剩余的68%被定义为减少使用农药的农场。

2000年4月,日本颁布了新的有机农业标准(JAS)。修订的JAS标准包括了对易腐农产品的标签要求,于2000年6月1日生效。另外关于加工产品的标签要求于2001年4月1日生效。此项立法的通过主要是保护消费者区分出现在日本市场上很多错误使用“有机”名称的产品。2001年4月1日起新实施的有机产品标签要求由MAFF管理。可以说日本的有机标准经历了从自愿规则到立法的过程。

这项法规的演变过程大概是:1992年4月MAFF制定有机标签指南,由于它不是法规,因此违反该指南也不会受到处罚;1998年,MAFF决定在JAF法规中制定有机认证条例;1999年7月国会通过修改JAS法规的概念;2000年6月,修改的JAS法规生效,不遵守该规定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将受到处罚;2001年4月,管理有机标签的法规生效。

JAS法规关于有机农业的规定都是基于CODEX关于有机农业的指南制定的。根据新的法规,有机认证机构需要在MAFF注册(认可),也就是现在的注册认证组织。

JAS项目有一位项目管理人和三位工作人员负责。MAFF的网页是http://www.maff.go.jp,在该网页上可以找到JAS法规的信息。想要了解有关认证程序方面的信息,就要浏览MAFF的网页或者与任何一家日本的注册认证机构联系。这些机构可以提供最新的信息以及被认可的国外认证机构的信息。

根据JAS法律(2001年4月),所有标注有机的产品必须经过RCO认证,同时必需加贴JAS标志(见图2)以及认证机构的名称。在该法规执行初期,就有38家组织注册为RCO。尽管海外机构也可以注册,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RCOS都是日本的。

对国外有机出口者到日本市场,使用JAS标志有三种途径获得许可。

(1)申请获取批准的国家状况:对与日本有机法律规定有同等效力的认证系统进行认可。MAFF负责该批准程序,与JAS法规规定的认证系统不同的国家,在申请认可之前对该国的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进行审议。为了证明生产者应用JAS法律,获得认可的国外的认证机构需要在MAFF注册。一经注册,国外的有机生产者就可在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包装上加贴JAS标志。

(2)上面说的是对申请认可具有等效认证系统的国家的基本要求。不过,国外认证机构(不需要在MAFF注册)根据本国的有机标准认证的有机产品的情况有所不同。此产品加贴原产国有机标志而非JAS标志可以进口到日本。进口商在产品进入日本市场之前加贴JAS标志。

(3)如果某个国家的认证体系没有被MAFF认可为等同与JAS法规,可以通过JAPAN-BASED或MAFFSX可的在原产国监察生产和种植的有机认证机构(RCO)或与MAFF注册的RCO有互惠政策的当地的认证机构获得认证。

新的标签要求给有机加工食品带来了一些复杂的问题。使用进口产品的加工者必需有符合JAS法规规定的ROC证书。本法规于2002年3月31日生效。因此,所有的加工者有一年的时间去适用RCO,为他们的原材料获得等效的证书(2001年5月,有机标准)。

对每种产品的检疫要求可以通过进口商或MAFF的CROP—BY—CROP BASIS检疫部门(见MAFF的网页)获得。

1999年日本进口的“YUKI”产品(绿色标签或有机)达80亿日元。

日本于2000fg4月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具体内容95%以上与欧盟标准相似,该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其农产品分常规农产品(施用化肥农药)、环境保护型农产品(农药、化肥用量分为3种类型,即为常规农业的50%、30%和10%)以及过渡期有机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等不同级别。

准备生产和向日本市场投入有机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与日本的进口商密切合作,确保自己产品的包装、标签和检疫条件符合日本的规定。对于新的产品来说,产品的名称十分重要,要注意避免使用日本法规规定禁止使用的名称。对进入日本市场的新产品需要做充分的市场研究。对于了解具体市场要求的进口商和销售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标准化有机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从宁国市畜禽养殖业和商品有机肥产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发展商品有机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找出了制约商品有机肥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有机肥;畜禽粪便;现状;发展对策

近年来,宁国市畜禽养殖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肉蛋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但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畜禽粪便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障碍因子。以2013年为例,全市规模化养殖业饲养量:猪约32万头,年产粪尿约35万t;羊约0.8万只,年产粪约0.8万t;家禽约3 500万只,年产粪约88.2万t,也就是说,全市养殖业每年会产生124万t畜禽粪便。按照4∶1耕地比例制作有机肥,每年可生产31万t有机肥,按宁国市现有1.93万hm2耕地面积计算,可为每667m2耕地提供1.07t有机肥。事实上,全市商品有机肥年使用量不上万t,如此大量的畜禽粪便,在利用率极低的情况下,客观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污染了环境,一方面给城乡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各种畜禽的健康生长和养殖企业的健康发展。

1 宁国市商品有机肥产业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施用有机肥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就有杀草肥田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化肥的大量涌现和普遍应用,人们曾一度对有机肥重视不够,施用面积逐渐减少,加上近年来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民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更加突出,从而导致有机肥的使用量呈逐年下降。长此以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致使土壤板结,甚至造成水土流失、污染环境,化肥利用率降低,施肥效益递减,农产品品质下降,成为制约粮食单产提高和品质改善的“瓶颈”因素。近年来,商品有机肥生产和使用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主要与当前提倡和鼓励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1 生产现状 宁国市商品有机肥生产起步于2008年,截至2013年12月,全市现有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企业4个,设计生产能力年10万t左右。分为以下3种类型:理以有机质和少量养分为主(不含有特定效应微生物)的精致有机肥;二是既含有一定比例的有机质,又含有较高的养分的有机无机复混肥;三是产品除了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外,还含有改善肥料或土壤中养分释放能力的功能性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从有机肥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规模来看,我市有机肥生产企业年生产量小,一般在1万t~5万t。从有机肥生产企业设计来看,安徽太阳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年设计生产能力为5万t,可实际年生产能力仅2万t左右;宁国市奕盛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安徽五星养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国市明华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正处在起步研发、小规模生产阶段。

1.2 生产原料与使用现状 宁国市商品有机肥的生产原料主要有畜禽粪便、山核桃蒲壳、竹笋壳、农作物秸秆、中药材的下脚料等。从应用的作物来看,主要是山核桃、有机水稻、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还有一部分有机无机复混肥应用到花卉苗木、瓜果等作物。近几年,由于宁国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有机肥的使用,商品有机肥应用数量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宁国市商品有机肥使用量已由2008年的刚刚起步发展到2013年已接近1万t。

2 发展商品有机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2.1 重要性 有机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包括除化肥以外一切可作肥料的物质,通常以人畜粪尿、农作物秸秆、绿肥为主。有机肥养分全面,肥效持久均衡,既能改善土壤结构,培肥改土,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又能供应作物养分,特别是对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农产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施用有机肥为主而生产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全球第六次饮食文化变革是由消费热量食品转向消费安全、卫生、营养食品,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对无污染、安全、卫生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需求日益增加。而有机肥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基础,要形成和推动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化,必须首先解决有机肥问题,重点是改革传统有机肥的制造及使用方式,其根本出路是实现有机肥生产的工厂化、产品的高效化和商品化,以达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进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保证我国农业与国际的接轨。因此,加强有机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必要性 有机肥的有机质在土壤中被分解之后,除了为植物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外,所产生的有机酸、糖类、酚类及含氮、硫的杂环化合物都是些活性基团,易与重金属钾离子和微量元素形成络合物和鳌合物,从而提高钾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率,减少流失,同时也降低了重金属的危害性。另外,有机酸也增加了土壤中难溶磷酸盐的可溶性,提高了磷的肥效。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分解所生成的有机质与土壤形成的团粒结构,可使粘性土壤疏松,砂性土壤形成土壤团粒,从而增强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提高保水、保肥和保地温的能力。因此,增施有机肥不仅可以缓解化肥氮、磷、钾比例失调和化肥总量不足的矛盾,还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对提高地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迫切性 随着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产生的废弃物数量惊人,目前畜禽粪便的出路主要有制作沼气、有机肥、发电、饲料,但是制作沼气后的沼渣还需要二次处理,用作发电成本太高,作为水产养殖饲料会污染水体。可见,畜禽粪便的最好出路是制作商品有机肥,进入农田,实现废弃物资源合理利用,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对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土培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因此,将畜禽粪便经处理制作商品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已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迫切任务,刻不容缓。

3 制约商品有机肥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不足 虽然国家农业部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时已同步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农业技术部门也一再强调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但宁国市目前只有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产区的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有所提高,大多数的农民还是单纯追求高含量化肥所带来的短期效果,也就是追求产量而不重视质量。

3.2 有机肥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不过关 目前,我市有机肥商品化生产虽初具规模,但商品有机肥农田的大规模施用尚未普及。其根本原因是有机肥产业集中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竞争力水平与无机肥料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宁国市甚至全省的无机化肥领域已经出现了许多的有影响力的品牌,而有机肥生产这几年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缺乏品牌且影响力与化肥相比还相差甚远,还没有哪个有机肥品牌可以统领一方有机肥市场。相反,有的有机肥企业设备简陋、技术相对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导致农民对有机肥质量和肥效产生怀疑,进而也影响了有机肥的推广。有机肥的主要原料畜禽粪便,本身含有大肠杆菌、蛔虫卵等有害成分,同时是各种有毒有害菌群生长的“温床”。因此,有机肥生产要充分腐熟,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该类有机肥在农田进行二次发酵,导致农作物烧根烧苗。宁国市甚至全省现有有机肥生产企业,大多缺少技术支持,设备简陋,肥料效果不明显,烧苗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民对商品有机肥不太信任。

3.3 畜禽粪便中含有重金属成分 在现有畜禽养殖业范围内,不少企业为了加快畜禽生长,控制并减少畜禽发病,在饲料中加入含砷物质,这种具有毒性的元素随饲料进入动物体内,一部分被动物吸收,一部分被排泄出来。这种现象已在社会一定范围内被知晓,特别是规模化种植蔬菜大户对此类有机肥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

3.4 使用商品有机肥增加农户成本 商品有机肥与无机肥在同等使用数量的情况下,增产效果无法显现;如要达到无机肥的增产效果,使用量至少要达到无机肥的6倍以上,虽合格的有机肥每t生产成本价是无机肥的1/3,但折合单位面积投入,有机肥是无机肥2倍以上。对此,农民无法接受。

4 对策建议

4.1 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研发 各级各地要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等机构的合作,建立科研基地,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有机肥生产和无害化处理科研水平,加快畜禽粪便资源的开发利用。

4.2 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有机肥使用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加大有机肥使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农业部门、生产企业和广大经销商等有关单位要正确引导农民、种粮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在搞好经济作物施用有机肥的前提下,做好大田农作物有机肥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4.3 争取领导重视,推动有机肥生产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农业部门特别是土肥、畜牧部门要积极建言献策,力争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促进畜禽粪便资源肥料化工作尽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由各级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按有机肥生产企业在本省实际销售的有机肥数量进行补贴,促进畜禽粪便资源的利用和有机肥生产的发展。

4.4 强化市场管理,严禁假冒伪劣有机肥进入市场 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加大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的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农业部门更要肩负起农业投入品监管和检验检测工作,加强有机肥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有机肥流入市场,保护名优有机肥品牌,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有机肥。 (责编:张宏民)

标准化有机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宁夏在实施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历程,体现了要用生态立区、改善生态环境的理念来建设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本文在分析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要制定发展规划,构建空间布局,确保沿黄生态经济带自然生态空间的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二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服务业扩规提档;三要把沿黄地区打造为绿色制造体系的绿地,以破解所面临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等。

关键词: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 发展历程 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夏社会科学院重大现实课题重点项目《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与述评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类需求增加,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也逐步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宁夏历届党委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思路。

1991年4月,自治区党委六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建设黄河经济”的决策,重点是依托黄河之优势,开发、利用黄河资源,建设不同规模的农副产品基地、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这是自治区党委在对宁夏的黄河资源进行调研和论证基础上,提出了“黄河经济”发展战略。即“所谓黄河经济,就是依托黄河优势,开发、利用黄河资源,直接地或间接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性、综合性的经济”,“发展黄河经济,就是通过深度开发、利用黄河之源,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带动其他各业的发展,增强宁夏经济的整体实力”。“黄河经济”战略的提出,顺应了宁夏从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向综合利用黄河资源转变的趋势,有力推动了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1997年12月,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打造经济核心区”,确定银川市、灵武市、吴忠市、青铜峡等引黄灌区为“经济核心区”,使其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和工业现代化的聚焦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自治区提出了“经济核心区”建设,旨在借鉴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圈带动全国经济大发展的经验,目的是通过“经济核心区”,优势条件进行重点开发,调整优化全区生产力布局,来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2002年6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沿黄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就是用沿黄地区发展较好的地区来带动宁夏南部较为落后地区协同发展。

2007年6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以银川市为中心,中卫、吴忠、石嘴山主干,发展各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此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2010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定位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并在随后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宁夏沿黄经济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至此,宁夏“沿黄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2年6月,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实施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以中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提出把沿黄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统筹山川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的奋斗与积淀,宁夏沿黄经济区创造了我区发展的奇迹,不仅跃升为国务院确定的18个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彰显了其强劲的经济实力,截至2016年底,创造了全区经济总量的90%、财政收入的94%,聚集了全区绝大多数的工业园区和不断壮大的新产业、新业态,而且以其特有的生态建设使命,在转型升级中开始了新时代沿黄经济带(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2017年11月,自治区第十二届党代会提出“生态立区战略”,就是要全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城融合、人水和谐的“沿黄生态经济带”。

2019年12月,自治区第十二届党代会第八次全会提出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就是要坚决承担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

不同阶段提出的发展思路,不仅符合当时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也有力促进了沿黄地区的发展。现阶段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事关保护“母亲河”的重要使命,事关宁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就要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宁夏沿黄地区发展,从注重区域经济增长到更加注重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1.发展优势不断聚集,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黄河流域宁夏段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宁夏政治、经济、科教文卫、金融的核心——首府银川市位于该流域;该地域矿产资源富集,黄河内流区面积广阔土地富饶,煤炭、电力、风光资源等物质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该地域已成为宁夏现代产业核心区,现代农畜产品加工、现代能源、煤化工、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国际物流、大数据、云计算、文旅产业等成为该流域的主导产业,煤制油、生物制药等在国内居于产业领先水平。2018年黄河流域宁夏段10县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宁夏全区63.2%,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数的5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的70.51%。

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安全屏障不断增强。宁夏先后出台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宁夏建设的意见》,对宁夏特别是沿黄地区的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作出系统安排,2017年6月,宁夏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并作出了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的重大决策。这是自治区党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准确研判生态建设形势,顺应人民群众期盼,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必将在不断开拓过程中生态与经济“双赢共进”。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坚决打赢贺兰山生态保衛战和打响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全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2019年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沿黄四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分别为4.10、4.18、4.50、4.79,同比空气质量提升了4.7%。加大水源地治理,逐步退出地下水采饮。200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了银川市东郊、南郊、北郊水源地等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出台了《水资源管理条例》《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决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加强地方立法,为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坚持源头治理,加强优良生态构建。依法关停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69家工矿企业及相关设施,并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全面取缔了入河流湖泊排水沟工业企业58个直排口,黄河流域宁夏段连续两年出境断面达到二类优水质。2019年宁夏森林覆盖率达到15.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5%。

(二)存在的问题

1.绿色发展理念滞后,区域治理统筹不够。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是以“生态”与“经济”共赢发展,以生态优先为核心要义,但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对绿色发展的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入,还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依然以“经济发展”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式,经济增长是看得见摸得着也是政绩要求的核心指标,而生态效建设却是投入大见效慢,常常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重视眼前忽视长远,重开发轻保护等片面性认识。有的企业虽然贴的是“生态”标签,但卖的仍就是高载能“老品”,有的地方宣扬的是绿色发展新路径,走的依旧是传统发展老路子,对资源的利用管理还是老样子,尤其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上还是“大水漫灌”只要需水用水就只抽只引,造成不惜水节水的突出问题。目前,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高达70%,远超40%的国际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警戒线。宁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206.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2018年我区沿黄区域用水总量达到66.2亿立方米,而农业方面的用水则高达85.65%。(见表1)

2.基础设施建设与污染物治理还需完善。沿黄水污染防治还存在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部分污水处理不能稳定达标等问题。沿黄地区废水治理中各地只治理本市县区所辖范围内的污水排水、河流治理、污染物治理,一些上游地方并没有将污染物治理到位就将责任就推给了下游,使下游的压力、投入和任务增大;有的地方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工作的合力,缺乏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与监督等机制。

三、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引领

目前自治区已经出台了《宁夏空间发展规划》、《自治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三五”规划》,在空间范围已涵盖沿黄生态经济带,为了确保规划落地和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有序推进,应制定《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总体规划》和《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行动计划》。要避免多项规划叠加重复,造成相互掣肘,要统筹考虑沿黄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整合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规划,对现有涉及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各类区域规划和行业规划作出修改调整,严格规划硬性约束,确保沿黄生态经济带自然生态空间的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农业生产生态化。创建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要以质取胜,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响宁夏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为根本。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模式的生态农业,发展节水节能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特色创意农业、现代立体农业,现代畜牧业,家庭农场,生态渔业、林下种养等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工程、健康医养、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同时,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打造各类专业化小城镇,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层次,实现人口聚集、工业集聚、错位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扩规提档。

(三)把沿黄地区打造为绿色制造体系的绿地

推进产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装备,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污染物排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由低端向高端加快转变,以提高产出效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用水转换机制,严守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推动产业与生态相融共济,人与黄河和谐共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能结构、产品结构,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企业微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绿色产业链,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努力减少污染排放,逐步形成产业的大循环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田俊秀.宁夏:从发展“黄河经济”到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N].宁夏日报.2018-07-06.

[2]毛雪皎.宁夏森林覆蓋率提升至15.2%[N].宁夏日报.2020-01-15.

[3]2019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情况-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http://sthjt.nx.gov.cn/info/2293/128330.htm.

[4]宁夏统计年鉴2019.http://nxdata. com.cn/files_nx_pub/html/tjnj/2019/in -dexfiles/indexch.htm.

(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责任编辑:凌玉

标准化有机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立足于海西建设的大背景,对福建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探明了依托两岸交流合作发展福建茶产业立足点在于闽台茶业交流源远流长、优势互补及海西建设提供的有利平台。同时提出如何利用双方优势及两岸合作来加快福建茶产业科技创新的七条途径,其中涵盖种质资源、茶园栽培、生产加工、产品经营、品牌建设、产业链延伸、文化推广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福建茶业;两岸合作;科技创新

福建是华夏“茶树品种”王国、中华历史贡茶产区、近代“海上茶叶之路”的出发地、中国特种茶最多的省份[1],其中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福建茉莉花茶誉满海内外,而六大茶类中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发祥地均在福建。近年来,伴随着海西的大力发展,两岸交流不断深入,闽台合作共赢理念逐步凸显。新形势下福建茶业先行先试,在两岸合作交流中把握机遇,推进产业的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科学、持续高效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福建茶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茶业是福建九大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福建以348.4万亩位居全国第5位的茶园面积,生产出了位居第1位的34.7万吨毛茶,毛茶产值180亿元,涉茶行业产值近500亿元,涉茶人口超过300多万人,茶叶产业维系着福建省约1/10人口的生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创造就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2]。

然而,福建茶业在发展中仍有一些瓶颈问题阻碍了产业升级与发展[3],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受市场利益驱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存在矛盾;二是茶叶生产仍然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比例还不高,难以实现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是茶叶初制厂房建设标准不高,机具设备更新换代步伐缓慢,亟待改进,难以实现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四是各茶类产业间发展不平衡,品种搭配不合理,产品类型较初级,缺乏高附加值、高产值的产品构成;五是茶叶卫生质量水平安全依然任重道远,产品质量安全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农药市场管理不规范,特别是一些农药标识不明,容易造成用药不当,以及茶农科学种茶与科学防治病虫害水平不高、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不强等方面问题,产品安全性有待加强。而解决这些问题、突破这些瓶颈最有效的方式在于科技创新、学习借鉴、合作发展,由此业内便把目光投向“宝岛”台湾。

2、依托两岸交流合作发展福建茶业着力点分析

2.1闽台茶业交流源远流长

闽台茶业特别是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台湾地区茶叶源于福建,台湾地区植茶、制茶的技术与闽地相同,著名的茶树品种都源自闽南、闽北。长期以来,闽台在茶树良种、种茶制茶技术、茶文化上不断交流、合作,取得累累硕果。由福建茶叶专家张天福等人研制的乌龙茶“做青”工艺被台湾地区吸收后,改良的工艺又被安溪等福建乌龙茶区接受;台湾地区著名茶学家吴振铎教授精心培育的台乌龙茶良种“金萱”、“翠玉”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福建栽培成功;台湾地区创制出的“清香型乌龙茶”被引入福建后,在福建乃至整个大陆掀起“清香型”铁观音热[4]。闽台茶文化在世界茶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两岸茶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

2.2闽台茶业发展优势互补

台湾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以节约劳动力和土地为主,劳动力的稀缺对台湾茶业的影响较大,进而制约了物质资本对台湾茶业的作用,造成了物质资本的投入浪费。再者台湾茶业的技术进步主要在营销、管理等“软”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上,茶叶价格的提升更多依靠的是在流通环节的价值创造。总部位于福建漳浦的台资企业天福茗茶创立于1993年,经过18年的不懈发展,截至2013年底天福茗茶在全国共有连锁店1300多家,员工2万多人,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2012年9月,天福茗茶成功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茶业第一股”,这不仅是企业发展历程中一个崭新的里程碑,更是闽台茶叶合作与交流的成功典范。

与之相反,福建的茶叶生产以节约资本为主,劳动力和土地相对来说较为充裕,但是茶企业规模较小,加工能力较薄弱,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价格较低,缺少资本制约了福建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闽台茶业的合作,将有助于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

2.3海西建设为两岸茶业交流合作提供有利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提出,要着力培育农业主导产品,积极发展包括茶叶在内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5]。茶业作为历史悠久的产业,在闽台两地都拥有极为广泛的产业基础和合作机缘,借“海西”建设之良机,通过探索努力来争取更多作为。

3、立足两岸合作交流提出我省茶业科技创新途径

3.1加强茶树种质资源的交流,共建优势种园

自上世纪30年代末以来,福建茶叶科研人员对福建、广东主要乌龙茶产区的优稀地方品种和古茶树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鉴定和保护[6]。经福建茶叶科技工作者多年艰辛研究,已发掘出一批高香优质的乌龙茶地方良种并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目前,通过审定的乌龙茶地方良种有铁观音、黄棪、福建水仙、本山、毛蟹、肉桂、佛手、白芽奇兰等。而后以名优乌龙茶良种为亲本,通过人工杂交或自然杂交创新,选育出国家或省级审定的高香优质新品种茗科1号、茗科2号、悦茗香、黄奇、丹桂、春兰、九龙袍等,这些新品种杂种优势强,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7]。台湾方面,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前身平镇茶业试验所曾自1910年开始调查台湾省各地的茶树品种特性,至1918年选定青心乌龙、大叶乌龙、青心大有及硬枝红心为四大优良品种,大量繁殖推广。至目前止,经登记命名共选育了21个优良新品种 [8]。

茶树遗传改良和突破性育种主要依赖于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发掘。目前,两岸在茶树种质资源储备方面都较为丰富,通过双方资源交流,共建优势种园,有望全面提升优质育种、高抗种质和高功能性成分种质的研究水平。

3.2推广茶园机械化设施与精细化栽培,提升福建茶园管理技术

台湾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茶园现代化建设,茶园实行林、茶、路综合规划建设,部分茶园按生态茶园要求建设和布局,合理配置生物群落,不仅提高了茶园的观赏性,而且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大部分低地茶园基本实现自动化喷灌,茶园中喷药、施肥、修剪、台刈等均有配套机械,部分茶园还铺设有供机采、机剪的轨道。整个茶园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已达70%至80%[9]。而福建茶园机械化水平远远不及台湾。

此外,在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建设方面,福建虽有较大经费项目支持,但效果仍不显著,分析原因在于生产商和消费者对“有机”、“生态”概念不够鲜明;基地茶园管理技术存在不足;销售市场混乱等。台湾方面则有较成熟的技术、经验和模式,如发布茶园有机栽培执行基准等规章制度;成立台湾有机农业产销经营协会;政府、乡镇农会组织及基金会加强对有机农场技术辅导;茶场主积极实施茶园精耕细作原则,摒弃不合理、不科学的耕作方式等。由此,福建省可以大但借鉴,充分引进,以提高我省茶园管理技术水平。

3.3加快茶叶机械连续化、智能化发展,实现福建茶叶加工技术革新

近年来,两岸茶机发展各具特色。福建在2009年、2013年分别建立了闽北、闽南乌龙茶连续化生产线,台湾方面则在乌龙茶精加工方面实现了机械拣梗和全自动真空包装,解决了需花费较大的财力进行人工拣梗和茶叶真空小包装,大大提高了茶叶精制效率。闽台在茶机发展方面应相互学习、发挥优势、联手研究,早日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茶叶加工技术的革新。

3.4全面拓展茶产品品类,以行业跨级延伸产业经济链

台湾十分重视茶叶多元化开发及综合利用,成功开发生产了茶饮料、茶食品和茶制品等茶叶深加工的产品[10],如罐装茶饮料、速溶茶、浓缩茶、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功能提取物等产品,开拓了茶叶的新用途和新市场,大大提高了茶业的综合效益,其中尤以茶饮料和泡沫冷饮茶为大宗,以此形态消费的茶叶量约占总消费量的30%-35%[10]。茶水饮料两大巨头“统一企业”与“康师傅集团”均为台资企业,截至2013年两家的市值分别为558亿人民币、162亿美元。福建罐装茶饮料、茶食品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远远无法与“统一”、“康师傅”两大巨头相比较。另外,我省在茶功能提取物、茶保健品,如高T白茶、高EGCG茶等目前仍停留在研究试验阶段,产品的开发及投入市场销售方面有所欠缺,可以通过学习台湾对茶功能保健品的宣传与经营,延伸产业链,提升经济效益。

3.5联合推进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实现茶业跨界升级

电子商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大力投入和政策支持,给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涌现出大量的电商企业,培育出众多电商平台。据相关数据,2013年茶叶B2C网上零售交易规模为39亿元,总体电子商务产值达85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茶叶电子商务产值将可达到100亿元。目前茶叶电子商务中已涌现出艺福堂、中闽宏泰、尚客茶品、和茶网等一些知名品牌,其中艺福堂2013年的电子商务收入已达到2.05亿元[11]。

对于两岸茶企而言,在传统市场经营成本高居不下的情况下,电子商务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但是,在网络上卖茶与在实体店卖有较大差异,必使茶企面临重重困难,尤其是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处于拼价格的初级阶段,茶叶电商人才缺口大、电商发展环境不稳定、茶叶电商营销模式与营利途径不明晰、电商发展愿景不明确等都是涉足电商的茶企要所要面临的问题,两岸应联合探索茶电商有效的营销模式与营利途径,实现茶业跨界升级与发展。

3.6结合福建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休闲茶业

近年来,台湾茶业受土地和劳动力的制约,开始借鉴在精致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方面的经验,大力挖掘茶业的广度和深度等非生产功能,如观光、旅游、生态保护等,并以观光休闲茶业为主建设观光茶园,以此保护自然环境、善用自然生态资源、结合茶业文化活动、利用经营理念行销休闲茶业,设置观光休闲茶园,吸引城市消费者亲自体验茶叶产制及促销茶叶并减少中间费用,实现了将茶业从一级产业提升到三级产业。

福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茶文化渊源,发展休闲茶业,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要求[12]。目前台商在发展休闲旅游茶业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科学的管理等,政府应积极鼓励福建茶商与台商进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福建旅游休闲茶业。

3.7加强政府对企业扶持力度,做大做强茶产业

福建虽然有 “凤山”、“八马”、“日春”、“华祥苑”、“武夷星”、“品品香”等十几个较为知名品牌,但企业规模较台企“天福集团”普遍较小,产业化水平较低,产品、技术研发力量不足、强度不够。所以福建应以企业为主导,以政府鼓励和扶持为策略,“两手”一起抓,提高茶产业竞争力及附加值。政府积极引导扶持,鼓励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与高校、科研所的交流,共享人才和技术资源,形成政府和产学研的合作模式避免重复建设所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益,从而提升福建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集聚专利,创国际知名品牌。

福建应积极向台湾借鉴学习中小企业融资经验[13],台湾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空间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福建金融机构可以借鉴以建立政策性与商业性结合的、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银行,为中小茶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4、总结

综上所述,如今台湾茶产业借助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完善的品牌推广技术,已实现茶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福建作为茶叶大省,资源优势较为明显,两岸茶业交流合作的重点就在技术和管理上,福建通过引进台湾机械化、精细化栽培技术和安全生产理念,借鉴其包装设计,以及学习对方的营销模式、品牌推广手段等方面,一个综合性、立体式的合作与交流将是未来福建茶产业科技创新的源泉所在。相信,福建省茶产业作为建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背景下的优势产业,将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为海西区域综合体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廷佺,周玉蟠.八闽茶香飘四海[J].奥运经济:茶文化专刊,2006(9):9.

[2]管曦.闽台茶叶产业的对比分析与发展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09,4:23-27.

[3]李志红.终端规范—突破茶产业发展瓶颈的利器[EB/OL].http://www.ctma.com.cn/plus/view.php?aid=11571(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2009-05-15

[4]高峰.闽台茶叶源远流长[J].中国茶叶,2001(6):36-37.

[5]杨江帆,庄佩芬,管曦.以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带动闽台茶叶共同市场建设[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l1(1):2l-24.

[6]叶乃兴,杨如兴,郭吉春等.福建茶树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品种创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2):174-177.

[7]杨如兴,陈键.乌龙茶科技创新及其产业的发展趋势[J].茶叶科学技术,2006(1):17-19.

[8]陈荣冰.台湾茶树品种资源概况[J].茶叶科学简报,1988(4):31-33.

[9]唐茜.台湾茶业见闻与思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4):381-385.

[10]阮逸明.台湾茶业现况及展望[J].农业考古,2003,(2):18-20.

[11]庄小琴.艺福堂:做互联网茶叶领导品[EB/OL].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4-07/14/content_1763978.htm (杭州日报), 2014-07-24.

[12]潘新茂.台资茶叶企业在大陆运营模式的创新[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4):29-33.

[13]倪信琦,谌坤.加强闽台经融全作改善在闽台资企业融资环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45-47.

作者简介

1张娴静(1986-),女,茶学硕士,主要从事茶叶加工、茶文化、茶艺等研究。

标准化有机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是重要的生物资源。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农业生产重要省份,农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研究黑龙江省秸秆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黑龙江省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下建议:建设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小组及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秸秆利用生态奖励机制,发挥示范效应,完善秸秆收集、储存和运输系统等。

1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2019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为243亿kg,同比增长10.8%,创历史新高。黑龙江省实际可收集资源约为2 700万t。秸秆总产能约为2 330万t,利用率为86%。其中,化肥、饲料、燃料、原料利用率分别为22.7%、34.8%、38.2%、1.2%,在黑龙省江秸秆综合利用以燃料化、饲料化和肥料化政策指导和支持背景下,秸秆肥料化和饲料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2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措施

秉承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按照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和农民参与的原则,以政策支持、项目支持和集体动员的方式促进秸秆焚烧方式的转变。标准的混碎全量秸秆还田方式,不仅解决了秸秆燃烧的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可以使秸秆覆盖度达到30%,可将风蚀和水蚀危害减少70%,从而促进玉米增产。此外,深松联合耕作方法解决了传统农耕方式对黑土地的侵蚀,节约作业成本450~750元/hm2。因此,制定和执行返田玉米秸秆垄栽培技术法规,对保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水土流失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推广后将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使用秸秆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宣传反焚烧政策,提高农民对秸秆使用的认识和实施保护性耕作制度,增加秸秆购置和储存补贴,对保护黑土地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成效

3.1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特色优势明显

经过多年发展,黑龙江省秸秆直燃锅炉技术已形成秸秆能源利用的特色优势。一些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研发公司在秸秆捆扎直燃技术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3.2显著改善农村环境

通过逐步实现秸秆还田,集中收储、集中管理,减少了秸秆露天焚烧、随意处置、随意堆放的现象,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

4秸秆综合利用解决措施

4.1推进机械化还田

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明确各项任务,结合黑土地农田保护,增强秸秆直接还田力度,推广农作物秸秆粉碎和翻埋、碎混还田和覆盖还田等其他农业技术。

4.2推进肥料化利用

增加逐年还田面积,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三减”活动,积极推进秸秆还肥及秸秆能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秸-菌-肥、秸-能-肥、秸-饲-肥等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促进秸秆分解技术在生产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中的应用,提高耕地质量,减少化学肥料用量。

4.3推进饲料化利用

推广秸秆饲料化措施,积极推广氨、微贮、膨化等技术,提高秸秆青贮、黄贮、直接喂食、自由采食比例,全面推进秸秆的饲料化利用。重点支持草食畜牧业发展,发挥饲草牲畜在秸秆消耗中的作用,推动秸秆过腹还田。

4.4推进基料化利用

结合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以食用菌秸秆为原料的推广方案,在保证食用菌质量的基础上,实施配套成熟技术从而扩大食用菌利用规模。

4.5推进能源化利用

能源植物是直接用于能源供应的植物,包括速生薪炭林、含糖或淀粉的植物及其他可以提供能量的植物。当前,甘蔗、甜高粱和玉米被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使用油菜籽和大豆生产生物柴油也是可行的,并且已得到大规模推广及应用。制定秸秆燃料计划,推广使用生物质锅炉,完全替代排放不合格的燃煤锅炉。

4.6推进专业化收储

加快培育秸秆收集、储存和运输的社区服务组织,提高机械化秸秆采摘能力。鼓励和支持秸秆收购经纪人、合作社、大户和企业使用机械化包装来收集、储存和运输秸秆,并将其出售和运输给牧区。春季秸秆压块出口到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他地区的秸秆团块数量应达到15万t,需占秸秆产量的3%。合理规划装货场所,安全、有序、分地点堆放秸秆。

4.7建立補贴政策

设置耕地保护性补贴即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基金,力争建立秸秆利用补偿标准和评价体系。继续深入开展秸秆加工工作,着眼于玉米和水稻秸秆的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的机制。

4.8完善储运服务体系

按照就近、就地使用秸秆的原则,选择秸秆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村庄,坚持政府专项资金引导和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完备的秸秆收集、储存和运输服务体系。

4.9强化监督和示范推广

根据秸秆处理行动具体要求,完善细化措施,加强典型模式的示范推广,有效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各级政府需加强其组织和领导能力,并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农业、农机、畜牧、林业等部门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有机肥生产等综合技术。农业科技人员必须进村入户,提高科学技术服务水平,确保农民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及方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财政部门要巩固农业项目资金,全面支持秸秆化肥、饲料、燃料、原料和基础材料的综合利用。

上一篇:光纤带控制系统论文范文下一篇:智能化建筑电气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