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范文

2024-03-29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范文第1篇

1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成因

1.1 心理危机的概述

心理危机是指危机事件带来的威胁和挑战超出了人们有效应对的能力范围, 使人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 从而引起混乱和不安。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存在4个阶段, 即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和成长期。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适时把握好这4个时期, 可以有效缓解、降低危险事件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冲击[2], 帮助大学生恢复心理平衡, 控制心理焦虑和情绪紊乱的状况, 使大学生接受现实, 寻求各种资源, 设法解决问题, 增强自信, 恢复社会功能, 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成熟, 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 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素质和品格。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1.2 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分为发展性心理危机、境遇性心理危机、存在性心理危机。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多样的: (1) 择业压力引发心理危机。高校扩招后,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人才市场中供求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生刚进入学校就要面对就业领域存在的不正之风和家庭社会背景的优势、性别歧视等因素, 不少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和部分女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焦虑、紧张、抑郁、悲观等情绪反应[3]。 (2) 家庭问题造成的心理危机。不少大学生家庭存在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的情况, 这样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畸形和心理创伤。父母之间的争吵以及父母离异, 容易使他们陷入无助、愤怒、悲观、厌世的情绪之中。 (3) 对大学生活环境不适应引发的心理危机。高校大学生在生理上多已发育成熟, 但心理发育却远未成熟。许多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到一个全新的环境, 一时难以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 出现水土不服、集体生活不适应、难以承受想像中的大学环境和现实中的大学环境之间的反差等现象, 从而产生挫折心理, 出现孤独、苦闷、烦恼、忧愁等不良心理反应。 (4) 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增大, 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也更重, 他们既要学习好专业知识, 又要学习好英语准备考研, 或学好各类知识以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 产生心理疲劳, 表现出思维迟缓、情绪烦躁等现象。 (5) 由恋爱引发的心理危机。随着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被普遍接受, 高校4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过恋爱的经历。但大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 由于缺乏经验, 无法处理好复杂的情感纠葛, 一旦失恋就会引发心理危机。 (6) 经济因素引发的心理危机。学费成为来自贫困地区大学生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由此产生了心理危机。由于经济困难引发的校园案件这几年时有发生。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和嫉妒心理都将引发他们对社会的极度不满, 进而仇视同学、社会。

2 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

2.1 有效的工作预案可以降低极端事件的发生

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人会显示出短时间的思维、情绪、行为和社会功能方面的问题, 当危机的严重性达到一定程度时, 个体仅凭自身能力已经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时, 可能就会产生自杀的意念或自杀行为。这时, 只有通过外界帮助才可能顺利解决问题。高校必须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 对产生了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之克服心理障碍, 重新适应生活。

2.2 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的方法

2.2.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

在日常生活中, 有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不认为自己是心理疾病患者。大学生往往认为心理问题是和精神病归为一类的, 因此羞于向别人袒露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让大学生在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 学会自我调节和积极主动地看心理医生[4]。通过宣传橱窗、校报、校广播等多种途径,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咨询为手段, 及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从而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此外, 通过心理测试,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从中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并给予更多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包括心理应激障碍者、抑郁症患者、有精神分裂倾向者和有自杀倾向者。

2.2.2日常预防和及时干预相结合

举办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讲座, 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征兆。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心理协会、沟通协会等可以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如“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沙龙”、“心理热线”等, 并利用学校内的广播、网络、校报、橱窗等媒体,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专长, 增强自信。一旦发现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大学生, 就应充分利用其亲人、同学、朋友、教师等社会资源, 实施系统的心理支持, 以消除其孤独无助感, 增强其生活的信心。同时, 在可能的条件下, 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以消除引发其不良行为的因素。

2.2.3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是防止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重要方法。朋辈辅导员和院系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 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咨询室构成二级网络, 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一级网络发现出现心理危机征兆的大学生, 通过聊天、心理团体活动等方式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及时缓解症状, 并向二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汇报;二级网络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症状如果属实, 要给出相应的解除心理危机的对策, 并对大学生实施必要的监视和保护措施;如情况进一步恶化, 就求助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让大学生进入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未来, 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工作体系将帮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好运行, 并在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因此校园文化就成了影响他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高校来说, 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功能,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打破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单调枯燥的大学生活格局, 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高校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校应通过学科教学、管理服务、大学生社团活动及各种体育、娱乐活动等, 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 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机制, 及时快速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强化育人意识, 使大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不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激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的通知[S].教社政厅[2002]3号.

[2]潘欣.大学生危机管理及预警系统[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22) :137-139.

[3]季建林, 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4 (2) :116-118.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校园文化建设,心理疾病预防

校园文化的创新在大学的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大学迅速发展的有效动力。具有自身的校园文化历史,会唤起学生对学校文化的尊敬与依赖。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一部分,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原因,需要建立特有的干预机制。

一、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内在和外在的困惑和危机,而在所有大学生中,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困扰更甚,由于门槛相对较低,学生素质层次差异比较明显。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差,不被社会所重视,学生自暴自弃,无法寻求正确的社会价值,因此引发了多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不但困扰着在校大学生本身,同样影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因此心理危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相对学习能力较差,思想不够成熟,面对较多的社会争议与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由于这种普遍性,学校完全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通过自我调节,自我舒压的方式来克服是很危险的,他需要学校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存在复杂性。

心理危机的发生不遵循一般的因果关系规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面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处理方法不同,一旦出现危机,所有的病症会一拥而上,一簇激发。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心理危机出现时无法统一而论。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具有时代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受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往往都是受到社会压力,或者无法在社会中适应巨变而产生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也有不同。

二、高职院校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对心理危机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组成的一个重要群体,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都能考上大学,上职业学校成了一个下下选择。以致于很多家长和学生乃致高中教师都觉得职业教育不被国家重视,是一种低档次的选择。所以,好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认为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自己缺乏优势,不被社会认可,不被重视,因此对就业前景失去信心,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与方向,有前途渺茫、焦虑浮躁的感觉。

(二)家庭环境对心理危机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经济环境,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校生已全部为“90后”,并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被父母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尊重与关爱别人的情感,缺少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三)学生个人问题对心理危机的影响。

与高中上课方式不同的,大学课堂上的授课进度相对较快,缺少和学生交流的时间,课后教师也没有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并且不需要过多的课后作业,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较差,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起大学课程都比较吃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同学出现消极心理,不愿意上课,不在乎学习成绩,认为自己作为高职学生,即使毕业了也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工作,很多学生逃课、厌学、挂科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引发多种不良的心理情绪。

三、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是促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建立的动力。

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是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校园文化的创新为大学提供了新的人才培养方式,高职院校的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才培养,而社会无法替代的教育则是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目前,高职院校都坚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于专业教学之中,并把这种教育具体化、经常化,让它融入到学生当中,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进而达到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目的。通过校园的创新文化建设构建起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能更好地在高职院校中培养有利于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提供了良好空间。

高职院校的校园创新文化主要是以高职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创新活动,利用学校的各种便利条件,促进校园的创新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过程改善了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使其成为学生所信赖所追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这也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实现对学生心理危机起到预防的功能。

四、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对心理危机干预体制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的校园创新文化是减少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平台。

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可以帮助学校改善人文环境,进而对学生的心理从环境上和物质上产生一定影响,使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校园丰富的创新文化活动是学生们展示自己才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心态的良好平台。在活动过程中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提升了自身的价值,增添了生活中的乐趣,能够有效排解学生心中的苦闷情绪,减少了心理危机发生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的校园创新文化能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应该是建立在危机发生之前,不应该在危机出现后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在心理危机干预问题上都应该重视的。通过各种预防手段在危机发生之前,就能够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形成和爆发。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各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形态可以适当减少学生的心理紧张,能够帮助学生调适自我,实现学生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校园文化的创新,增强高职校园的创新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的人文素质,能更有效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在加强校园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制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认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出现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吴紫苑.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2]黄建榕,陈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范文第3篇

1 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1.1 心理危机干预四步法

首先, 危机评估。危机评估是进行整个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干预者必须在短时间内通过评估迅速、准确地了解个体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危机评估的内容包括突发事件、个体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社会状态和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等。另外, 评估需要贯穿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始终。干预者必须通过评估确定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状态, 了解个体支持系统的有效性, 从而确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其次, 制订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在评估的基础上制订符合个体生理、心理状况的干预方案。设计干预的技术, 以解决目前的危机或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 确定应提供的支持。

再次, 实施干预。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 (简称危机个体) 保持密切的接触,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鼓励危机个体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以减轻焦虑。可以采用认知干预或者采用系统脱敏等行为主义取向的干预技术, 向危机个体提供应对技巧;向其解释其情感反应是对灾难的正常反应, 强化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合理性;不对危机个体做不切实际的保证;强调危机个体自身对其行为和决定所负有的责任, 提高其应对效能, 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 如PBR技术, 即暂停、呼吸和放松的方法等;帮助危机个体调动其社会支持资源, 如家庭、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等。

最后, 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的结果, 不断对干预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干预者通过观察、交谈以及使用量表等方法对危机个体进行心理及危机评估, 以了解干预效果, 并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1.2 心理危机干预五步法[2]

樊富珉提出的心理危机干预五步法如下。

第一, 接触危机个体。包括主动求助者和转介的需要帮助的危机个体, 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第二, 评估危机程度。心理危机干预前需要准确评估危机对危机个体的影响状况, 了解危机个体的个性特征、习惯的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系统等。评估内容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改变和躯体症状。

第三, 确定干预目标。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 干预需要具备限时、具体、实用和灵活多变等特点。确定干预目标时需要考虑个体能否正常生活、工作和交往;周围的人如何看待个体所处的状态等因素。

第四, 具体实施干预。采取多种方法达到情感宣泄、认知纠正与扩展、学习问题解决方法和积极应对策略的目的, 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使其恢复正常的社会适应功能。

第五, 评估干预结果与终止干预。

樊富珉所认为的心理干预五步法与心理危机干预四步法的区别是:首先, 樊富珉更强调干预之初与危机个体的接触, 强调咨访关系的建立。其次, 樊富珉将确定干预目标作为五步骤之一, 而心理危机干预四步法则更重视干预方案的制订。

1.3 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

第一, 明确问题。从危机个体角度确定心理危机的问题, 这一步特别需要使用倾听技术。

第二, 保证危机个体安全。把危机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生理和心理的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三, 强调与危机个体进行沟通与交流, 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危机个体。

第四, 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大多数危机个体会认为已经无路可走, 干预者要帮助危机个体了解更多问题解决的方法, 采用各种积极应对方式, 充分利用支持资源, 使用建设性的思维方式。

第五, 制订计划。在制订计划时, 要充分考虑到危机个体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 与危机个体共同制订行动计划, 以克服其情绪失衡状态。

第六, 获得承诺。回顾有关计划和干预方案, 从危机个体那里得到诚实、直接的承诺, 以便危机个体能够坚持实施所制订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3]。

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 (简称六步法) 与前2个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不同的是:首先, 六步法认为对危机的评估应该在建立咨访关系之前进行;其次, 六步法强调要保证危机个体的安全, 这个是与突发事件的发生背景相适应的, 也是心理危机干预与普通心理咨询不同的地方, 六步法注意到了这一点;再次, 六步法更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咨询理念, 强调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危机个体, 并且要以危机个体为中心, 充分考虑到危机个体的自主性。

1.4 心理危机干预三阶段论

Payne认为心理危机干预由3个阶段组成[4]。

在第一阶段中, 干预者和危机个体要完成3个任务:第一, 建立咨访关系并且进入咨询过程;第二, 定义和评估危机情境;第三, 制订目标和干预计划。

在第一阶段中, 第一个有必要的行为是引导危机个体将关注点放在危机情境上, 干预者必须根据评估来探索危机个体当前的情感。干预者需要探索危机个体是如何理解危机情境的意义和重要性的, 确定他们的感受和应对策略。通过让危机个体进行宣泄, 确认危机个体的情感, 使干预者对危机有更全面的理解, 获得危机个体的信任, 提供一些即时的情感释放, 使危机个体可以更好地参与到目标的制订和策略的实施中来。第二个有必要性的行为是帮助危机个体直面危机, 将危机分解成几个小的部分, 然后一个一个地解决。在危机中, 一个危机个体所拥有的应对技能是有限的, 不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当问题太大不能解决时, 一个危机个体就不能通过建立目标和策略来解决危机。干预者就应该积极地引导危机个体将大的危机分解成几个小的部分, 对每一个小的部分建立目标, 从而达到最终的目标。

第二阶段是干预者和危机个体使用策略的阶段。这里的任务包括:一, 收集一些必要的信息;二, 选择障碍来克服;三, 激活所有可以帮助危机个体执行计划的力量;四, 执行计划。

第三阶段有3个任务:一, 回顾所执行的行为, 评价它们成功与否, 强调目标的完成和危机个体力量的激活 (如果危机没有完全被解决的话, 有可能再回到第二阶段) ;二, 干预者要帮助危机个体思考未来潜在的危机、那时他们该如何分解危机以及从哪里得到必要的支持;三, 危机个体对结束咨访关系的感受过程[4]。

Payne对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的理解不同于前3个理论的地方是:首先, 心理危机干预的初期在制订目标时, 使用问题分解技术引导危机个体将危机分解成几个小的部分;其次, 在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三阶段, Payne不仅考虑到当前所面临危机的解决, 而且还考虑到危机个体在这次心理危机干预中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自身应对机制的完善、应对技巧的掌握, 同时还着眼于在未来新的危机面前, 危机个体是否能够成功地应对危机, 这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危机干预理念, 是其他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所不具备的。

2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2.1 三层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Poland建议学校应从3个层次组织心理危机干预模型[5]。

初级预防:包括进行矛盾解决方法讲座、开设枪支安全和安全驾驶课程提供青少年家庭教养资源等方式。

二级干预:危机产生之后的介入, 将危机的影响最小化, 并阻止情况恶化, 包括将学生疏散到安全地带, 立即缓和危机个体的情绪并了解其生理上的安全需要, 通知家长以及媒体。

三级干预:更长期的咨询。

这三级的干预需要学校系统各层面、各部门主要人员的参与和支持, 从管理学校的校长到其他的教职工都要参与。主要的工作人员及他们的任务和责任会因不同的因素而有差异, 这些因素包括社区需求、学校区域和校园的大小等。

启示:首先, 美国的学校危机应对模式是介入式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在危机发生前进行初级预防;在危机发生时介入, 进行二级预防;在危机发生后进行长期的干预和咨询辅导, 进行三级预防。其次, 美国的学校危机应对模式强调全局观, 各部门联动合作, 学校和社区共同合作。

2.2 阶层性模式

Newgass和Schonfeld提出了一个阶层性模式[6]。

第一层次, 区域资源团队。区域资源团队是由学校管理者、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警察、学术人员和社会服务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这个团队一年聚集4次以制订计划、规范和政策, 给地区层次的团队提供支持和训练, 并作为一个信息交换点。

第二层次, 地区层次的团队。地区层次的团队对学校系统的危机应对进行监督, 团队成员应该包括地区政府官员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他们在危机发生时进行该地区的政策法规和资源分配的调整、职员的培训和督导以及提供对学校的技术帮助。

第三层次, 基于学校的危机团队。基于学校的危机团队由学校管理者、学校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和直接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教师组成, 他们在学校内具体实施危机干预。

启示:这个模式的优点在于考虑到了不同的危机水平, 包括发生在一个学校的危机、发生在一个地区多个学校的危机或发生在整个社会的危机。一个综合性的模式必须包括所有层次的干预, 并事先拥有可预见的危机干预计划和应对资源。

3 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

在危机干预的方法研究中, 注重干预, 忽视预防。当前危机干预的方法多把关注点放在危机发生后的心理干预上, 而对危机发生前的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不多, 未来的研究可以将心理危机的预防纳入心理危机干预的整个过程中来。在学校危机干预模式的研究上,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辅导, 没有涉及医学上的干预, 以后的研究可以向以辅导为主、以医学治疗为辅的方向发展。

摘要:回顾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指出心理危机干预四步法、五步法、六步法和三阶段论, 呈现国外2个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指出三层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和阶层性模式, 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学报, 2003, 4:32~37.

[3]Gilliland B E, James RK.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4]Anna M, Scheyett.Approaching complex cases with a crisis intervention model and teamwork:A Commentary[J].Journal of Genetic Counseling, 2002, 11:377~382.

[5]Poland S.The role of school crisis intervention teams to prevent and re-duce school violence and trauma[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4, 23:175~189.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范文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整群抽样法抽取巢湖市中小学生1 674名为研究对象。剔除效度量表得分≥7及部分缺失数据后获得有效问卷1 582份。其中男生795名, 女生787名。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2]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为调查工具。全量表共100个题目, 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 (A) 、对人焦虑 (B) 、孤独倾向 (C) 、自责倾向 (D) 、过敏倾向 (E) 、身体症状 (F) 、恐怖倾向 (G) 、冲动倾向 (H) 。每个条目均按是或否进行选择, 是为1分, 否为0分赋值。依据全量表的测量结果, 总分≥65分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 已构成心理障碍, 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此外, 被试在各分量表上得分≥8分的表示在该项目上有症状, 可能适应不良, 需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本测试还包括1个效度量表, 得分≥7分的同学视为回答问卷不真实, 该测试结果作废。

1.2.2 实施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 利用团体测试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各班班主任主持对样本进行测试,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按测试标准程序施测。测试过程中研究人员在现场解答被试在测试时遇到的不理解问题。测试时间为40 min。

1.3 统计分析

测试结果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936名学生有学习焦虑症状, 占总人数的55.9%, 是当前中小学生首要的心理问题。各分量表的阳性检出率依次为:学习焦虑 (55.9%) 、身体症状 (20.0%) 、过敏倾向 (19.5%) 、自责倾向 (12.8%) 、恐怖倾向 (7.9%) 、对人焦虑 (6.9%) 、冲动倾向 (5.5%) 、孤独倾向 (2.0%) 。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在8个分量表中至少1项≥8分的中小学生有1 031名, 占总人数的66.4%。

2.2 不同性别中小学生MHT检测结果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除孤独倾向以外, 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男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生源中小学生MHT检测结果比较

农村中小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上得分高于城市学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4 留守与非留守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

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及总量表的得分上均大于非留守儿童,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 **P<0.01。

3 讨论

3.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调查结果显示:巢湖市中小学生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0%, 这与刘万里[3]关于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与国内其他研究的测试结果相比, 这个比例相对较低[4,5,6]。但总体上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表现在至少有1项阳性症状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6.4%, 学习焦虑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 其阳性检出率高达55.9%。这些都说明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普遍。分析其中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认识和重视。其次, 在国家减负政策的干预下,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禁止学生成绩排名、假期补课等等。但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很多学校变通方法, 从各个方面要求学生学习, 故来自成绩、升学的压力还很大。再次, 家庭中父母长辈由于工作等原因也疏于同孩子沟通交流, 绝大部分父母对子女期望很高、管教甚严, 致使众多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过度焦虑。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必要又紧迫, 正处于成长发育和人格健全的中小学生, 特别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3.2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生源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除孤独倾向以外, 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男生, 差异极其显著, 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生。中小学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且女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男女不同的心理、生理及个性特点有关。女生的发育成熟比男生提前完成, 但神经系统比较脆弱、敏感, 考虑问题比较细腻, 更在乎别人的评价, 因而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比男生多, 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就多一些。此外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农村, 女孩学习不好, 容易辍学, 所以她们受到的压力更大。因此, 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干预, 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

调查还发现, 不同生源中小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城市中小学生。首先, 农村中小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 加之农村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父母的文化程度相对城市的教师和家长低, 导致他们在教育方式上比较专制, 缺乏应有的民主, 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信心, 故易于产生对人焦虑。其次, 农村父母很多外出务工, 子女长期缺乏关爱, 代管人有时过分溺爱、放纵, 容易养成部分孩子自私的品质, 造成孩子产生孤独倾向。由于农村中小学生经常会受到家长或教师的批评, 一点点小的错误也会招致责骂, 且经常是“对人不对事”, 在这种教管模式下, 必然导致过敏倾向。

3.3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总量表得分及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分量表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据调查, 留守儿童的代养人都是祖辈和亲戚, 其中祖辈占78.4%, 文盲占43.7%, 小学和初中文化占51.1%[7]。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代养人文化水平低, 教育观念陈旧、方法简单, 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于生活, 难以给予学习和心理上的帮助。有的代养人对孩子过于溺爱、放任自由, 有的则专制蛮横、严加约束。久而久之, 使孩子变得胆小、恐惧、懦弱、不敢尝试新事物、交往能力差。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上得分要高, 这与国内相关研究基本一致[8]。自责倾向表现为自卑, 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按照周步成的观点, 自责倾向是源于对失去别人的爱的不安。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年只见一两次面, 有的甚至几年才见一次面。长期与父母的分离, 缺乏亲子交流, 使留守儿童很难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得不到强有力的亲情支持, 缺少父母的暗示与鼓励。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 不知向谁倾诉, 许多孩子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 极易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沃建中, 马红中, 刘军.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9-10.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5-10.

[3]刘万里.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当代教育科学, 2005 (11) :38-41.

[4]王卫红, 赵淑兰.重庆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教育对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6 (2) :64-69.

[5]任翠红.辽宁省阜新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3 (12) :20-22.

[6]方萍, 谭华明, 王大斌, 等.十堰市茅箭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18) :1418-1419.

[7]黄晓萍, 田秀花.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教育导刊, 2007 (3) :55-57.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范文第5篇

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据调查,事故发生时有52人正在井下作业,有7人逃出矿井。有关领导赶赴现场组织应对,迅速成立以该煤矿为主的救援指挥部,当地矿山救护队即刻投入救援工作,经过4天的营救,井下工作人员全部找到,事故最终造成8人死亡,37人受伤。救援过程中发现,事故幸存者、救援直接参与者、事故善后人员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事故恐怖记忆、场面影像刺激障碍、事故画面闪现等心理危机特征,部分获救受伤人员甚至屡次出现自杀倾向。该煤矿在事故后对遇难及受伤矿工家属进行了慰问安抚和赔偿。但事故善后工作也遇到了困难,遇难矿工家属由于失去亲人而极度悲伤,安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危机事故发生后,由于事故的突然性和人员伤亡的严重性,多数事故波及如事故幸存者、现场救援人员等群体,在应激性事件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后会出现较为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如悲伤、焦虑、麻木、失眠、饮食障碍等。部分波及者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PTSD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3个月后出现 (在这之前的被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但也可能在事发后数个月至数年间延迟发作。

PTSD的三大临床症状

一、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闪回),如:

1.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起这些事件,包括印象、思想或知觉;

2.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

二、对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及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如:

1.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

2.努力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

3.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

4.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

5.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

6.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

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表现为:

1.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

2.激惹或易发怒;

3.难以集中注意力。

PTSD的危机干预可以预防疾病发生,缓解精神和躯体症状,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如果不及时干预或者没有发现,将会导致个体因为长期的负性刺激而出现身体免疫力下降,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笼罩在负性情绪之中甚至会导致精神失常、人格扭曲,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后果。

为什么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当个体遭遇重大难题或者变故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心理平衡就会被打破,使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与情绪、行为的紊乱,这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状态。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干预,不但会使当事人持续遭受强烈的心理痛苦,而且容易导致心理障碍,无法顺利脱离危机状态,也无法建立新的生活,实现新的心理平衡。

心理危机干预可有效处理事故后各种危机反应,如悲伤、焦虑、麻木、失眠、饮食障碍等,对有效降低或避免PTSD的发生,恢复社会功能有明显的作用。

伤残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伤残人员心理危机的干预与一般心理危机干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相同之处在于干预技术要符合一般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规范,不同之处则是要遵循伤残人员特殊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

事故发生后,伤残人员除了和其他受波及群体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分别表现出各种应激障碍的不同症状以外,还因处理伤残事件的特殊心理过程而产生特殊的心理表现。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心理变化会经历这样休克期、否定期、抑郁期、依赖期、适应期5个时期,干预者可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干预:

比如,在休克期,伤残人员的主要表现为震惊、恐惧、麻木,不能了解周围情况,行为缺乏目的性等状态。在此阶段,干预者应主要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感,需要给其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和细心地照料。而在否定期和抑郁期,伤残个体早期通常呈现否认和抑郁状态,他们的典型反应是“这不是真的,肯定弄错了”“为什么老天爷要这样对我”等等。这个时候,干预者就可告知其一些经历过这些事件后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的一些基本常识,让其认识到他的这种反应是正常的,从而接受自己的这种状态。而当伤残人员恢复一定自主功能时,他们就要开始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这时他们会常常出现依赖反应。常常需要别人照顾其身体及心理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联系可以照料其生活的亲属或其他社会资源,并告知其适应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困难,以及心理上的一些相应的指导建议等。最后,在适应期,经过上述几个阶段之后,伤残人员的各种情绪、认知、行为都将得到整合,并开始尽最大努力适应新的生活。这个阶段,干预人员往往要安排一些回访,以搜集伤残人员的干预效果反馈及评估其恢复效果等。

需要指出的是,伤残人员并非严格按照上述5个时期的顺序完整地经历这整个过程,各个阶段的心理反应有可能是交叠出现的,干预者应该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丧亲家属的心理危机干预

突发危机事件带给丧亲者突发的、不可预测的创伤和损失,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与他们第一次的接触将直接影响到整体的干预效果。在与事件丧亲者接触之前,危机干预者需大体了解此次突发事件的性质、伤亡程度、对丧亲者的刺激强度等基本情况。

丧亲者在经受突发危机事件及丧亲的打击之后,往往无心与他人接触。干预者首先要冷静观察丧亲者目前的状态及周围环境,判断此时接触是否会让丧亲者感到唐突和反感,采取非入侵的、温暖真诚的态度与丧亲者接触。干预过程可通过眼神、表情、点头等肢体语言表达对丧亲者的理解与共情(即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验对方此时此刻感受的能力)。接触过程中要遵循保密原则,避免二次创伤及既往创伤的唤起,同时避免媒体及无关人员在场,提高丧亲者的安全感。

并非每个丧亲者都乐于接受心理干预,如果遭到拒绝,要尊重他们的决定,并向其表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可随时到场。

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丧亲者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如悲伤、焦虑等,大多数丧亲者会觉得自己已经无路可走,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稳定丧亲者的情绪方面,使他们重新获得丧亲前的平衡状态,重新获得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新的生活,要引导丧亲者对未来给予期望,利用丧亲者现存的资源,引导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有意义并能够给予他们积极回报的事情,干预者在这一过程中随时注入希望,帮助丧亲者赋予未来生活新的意义,最后给予总结、肯定、鼓励和强化。

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救援人员是指事件过程中需要亲历第一现场,参与现场营救、伤员转运与抢救、尸体打捞或掩埋,目睹大量恐怖惨烈场景的人员,如救援人员、医护人员、调查人员、当地群众、媒体工作者等。

面对触目惊心的事故灾难场景、家属痛苦的情绪、支离破碎的死亡场景,异乎寻常的刺激不仅在当下会使救援人员情绪、睡眠、饮食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如果不采取及时控制,很可能在事件之后延续数周、数月或数年,进而演变成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除了应激反应以及PTSD的基本症状外,急性应激反应的各种症状及PTSD的核心症状是闪回,即不由自主地回忆创伤情景和反复出现与创伤情景有关的噩梦,包括图像、声音、嗅觉、触觉等。闪回症状以最强烈的刺激画面为载体,加之紧迫而繁重的事件救助任务、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部分救援人员可能出现半休克状态,工作效能受到影响甚至无法继续执行任务。心理危机干预者需要帮助救援人员及时控制或减缓事件灾难带给他们的心理影响,如通过图片负性情绪打包技术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些负性的刺激画面,并植入正性温暖的画面,处理那些引发他们创伤症状、痛苦体验的强烈刺激画面,通过处理这一核心症状,使他们郁结的负性情绪得到疏解,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获得危机应对技能,快速恢复工作效能,积极预防未来PTSD的发生。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范文第6篇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信息迅速发展, 人才竞争越发激烈, 因而部分中职生的心理状况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其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发现部分中职生内心脆弱, 是典型的心理弱势群体, 部分中职生心理不健康或呈现亚健康状态。厌学心理、自卑感强、社交心理障碍等等显著的心理问题, 如一朵朵乌云盘旋在中职生的心中。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被人发现, 当事人自己又羞于开口, 使得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快速的解决和调适。

二、心理危机的概念以及表现

中职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挫折和困难时, 自己若不能有效回避又不能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和应激措施来解决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就是心理危机。仔细分析中职生的心理危机状况,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厌学心理。对学习没有兴趣, 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上课不认真, 甚至旷课逃学。 (2) 自卑感强。部分学生中考失利, 成绩不理想, 没有顺利进入高中。技不如人是他们每个人心中永远的伤口, 这种伤口在亲朋好友的比较声中自然会形成一种自卑感。 (3) 社交心理障碍。与普高生相比, 面临着马上接触社会的难题, 心理上产生巨大的焦虑。 (4) 情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容易波动, 情绪无法自控, 性情冷漠, 性格孤僻。 (5) 网络成瘾。厌学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宽裕的闲暇时间和轻松的课业负担也为中职学生染上网瘾提供了客观条件。 (6) 性心理问题。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的躁动期, 不断萌发的性意识与性情感让他们内心躁动不安, 伴随着性生理特征上的不断变化, 会迎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学校若没有足够的性教育课程, 中职学生就无法正确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变, “性骚动”变成了“性困扰”, 于是, 性心理问题出现。

三、影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 学习成绩因素。在以分数看成败的应试教育环境下, 部分中职生因中考失利, 会形成一种自卑感。作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他们缺乏学习动力, 对学习缺少兴趣, 严重的还会休学辍学。 (2) 择业就业及面向社会因素。择业就业是人生征程上的一个重大抉择, 部分中职生有着择业紧张忧虑的心理。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太低, 技不如人, 也担心即将面向社会不知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不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对未来有一种迷惘, 因而有时心绪不宁, 寝食不安。茫然不知所措的中职生,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缺少一盏明灯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开设“生命教育”“青春理想”“专业发展前景”“求职就业”等方面的讲座, 并进行相关培训,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鼓舞学生为理想而奋斗。 (1) 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针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建立一一对应的档案, 加强对学生潜在心理问题的预防, 并且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在带班过程中, 各班班主任也要多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学生, 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要认真建立“心理危机学生档案”, 多与学生沟通谈话, 积极联系专职心理教师,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2) 树立正确择业观。中职生要形成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抱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积极态度就业择业, 要以自信的目光面对社会。职业困惑时时刻刻都有, 工作压力也不会消失, 进入社会容易产生职业厌倦。因此, 中职生必须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明确的认识, 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把握正确的职业方向, 做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做的, 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这样, 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 才能播下理想的种子。在工作初期, 应该慎重选择自己的行业并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工作, 冷静地分析企业发展走向, 匹配最佳资源, 力争早日胜任工作, 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适应社会。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中职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 谦虚好学, 乐于助人, 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增强自我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

五、结束语

职校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多种多样, 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初中阶段不良学习生活经历、社会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 以及特殊情况 (如特困生或孤儿) 等等原因, 再加上一些职业学校工作的不尽如人意, 都可能使中职生心理问题愈演愈烈, 迟迟得不到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危机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面对中职生心理危机不容乐观的社会现状,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预防和解决, 帮助每一个中职生健康成长。

摘要:中职生的心理危机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分析心理危机的概念以及表现、影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从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树立正确择业观、加强自身修养不断适应社会等方面, 研究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危机,积极干预策略,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声扬.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J].贵州教育, 2014 (07) .

[2]吴松林.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北京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校园主题班会教案安全范文下一篇:相约一生大型婚礼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