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态长廊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23

校园生态长廊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为喜迎我们学院建院十周年,体现万方朝气蓬勃的良好精神面貌,并加强我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创造活泼,向上的艺术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发扬学生个性。我部特承办校园艺术文化长廊活动,并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为同学创建一个共同学习与发展的平台,能够为我院艺术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活动主题:青春万方 喜迎十年

三、参赛作品类型:

设计类:剪纸,公益广告设计,图标设计等

书法类:软笔书法,硬笔书法,字体不限

绘画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漫画等绘画形式

摄影类:照片(附加电子档)

四、主办单位:万方科技学院院团委

五、策划承办单位:院学生会宣传部

六、协办单位:各系学生会宣传部

社团联合会 大学生新闻中心

社团联合报 心灵导航社 方舟文学社

七、活动对象:万方科技学院全体学生

八、活动时间:XX年9月17日——XX年10月20日

九、活动地点:学院主干道

十、活动流程:

1、9月17日—9月28日张贴海报展板,在东苑餐厅设立宣传点(工作人员值班)以及校园广播宣传本次活动内容。

2、作品征集:

09月24日-09月28日(12:00-13:00东苑值班点)

10月08日-10月11日(19:00-21:00院宣传部办公室)

注:或直接交到各系宣传部

3、作品评选:10月12日进行作品评选,挑选出

一、

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

4、作品展览:10月13日—10月21日,将奖获奖作品在学院主干道进行展览。

5、后期总结:10月22日总结本次活动,张贴获奖人员名单,发放证书,并将作品进行建档。

十一、活动规则及要求:

① 设计类:

1、 剪纸类纸张类型不限,要能突出作品特点,规格在80*120cm以内。

2、图案及相关内容不得对他人注册的外观设计专利构成侵犯。

3、以个人名义和团队名义提交作品均可。并附电子档(照片),请自留底稿和原文件。

4、手工作品大小:最大不得超过80cm×120cm,最小不得小于a4纸大小,电子档发送至征稿邮箱。

②绘画类:

1、水粉画,水彩画,素描,漫画等形式的绘画纸张大小,最大不超过80cm×120cm,最小不小于a4纸大小。

2、必须紧扣活动主题,作品形式不限。

3、作品可自行装裱。

③书法类:

1、软笔书法作品字体不限,必须是规范字,选纸大小不得超过四尺整开,最小不得小于a3纸大小。

2、硬笔书法统一用黑色钢笔书写,大小不得小于a4纸张大小。

④摄影类:

1、作品应结合活动主题,内容积极向上,题材风格不限。

2、照片必须为jpeg或gif格式,不得利用相关软件处理,作品须有电子档与照片两种形式。

3、数码相机所创作的摄影作品,单张数码图片的大小均要求不小于2m,对手机及其他摄影工具创作的摄影作品至少为七寸(冲洗情况下)。

4、作品允许包含组图,但每件作品中图片数量必须控制在6张以内。每名参赛作者所交作品不超过6幅(包含单张与组图)。

5、作品请自留底稿和原文件。

十二、评分方法及标准:

参赛作品先由组织部门成员进行初评,再邀请我院知名老师进行复选,最终选出

一、

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

① 设计类:

以“青春万方 喜迎十年”为主题

1、切合主题 30分

2、构思新颖 20分

3、寓意深刻 20分

4、颜色搭配 20分

5、图案字体 10分

②绘画类:

围绕“青春万方 喜迎十年”这一主题

1、切合主题 20分

2、构思新颖 20分

3、颜色搭配 20分

4、整体布局 20分

5、图案样式 10分

6、做工精细 10分

③书法类:

1、硬笔、软笔书法均要求大方整洁,紧扣活动主题 30分

2、纸张、字体、布局 30分

3、整体效果 30分

4、字体规范 10分

④摄影类:

1、主题明确,思想积极向上 30分

2、风格独特,富有情趣 20分

3、色彩背景搭配较好,美感突出,视觉冲击力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0分

4、效果主次分明,构图有序完美,布局特效应用巧妙 20分

5、创意新颖 10分

十三、奖项设置:

①设计类,绘画类,书法类,摄影类,写作类均设

一、

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

②对参赛获奖人员均颁发荣誉证书。

十四、活动预算:

宣传彩喷两张 150元

宣传条幅两条 190元

荣誉证书 80元

总计 420元

十五、注意事项:

1、为避免宣传力度不够,参赛人员较少,在前期准备阶段通知各系学生会宣传部,并由各系通知各专业,号召大家积极踊跃参加。

2、展板宣传:院学生会宣传部出展板两张,各系出宣传板一张,并由社团联合会辅助宣传。

3、作品征集过程中,收集人员认真负责,作好记录。

4、评选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5、优秀作品展出过程中,考虑天气等因素,安排值班人员轮流看管好作品。

6、活动过程中组织部门一定要分工明确,认真负责。

十六、人员分工安排:

1、宣传阶段:由院,各系学生会宣传部和大学生新闻中心进行好海报展板以及校园广播的宣传。

2、报名准备阶段:由院学生会宣传部成员做好统计整理工作。

3、作品征集阶段:院学生会宣传部,各系学生会宣传部

4、作品评选:院学生会宣传部,各系学生会宣传部,社团联合会,社团联合报,心灵导航,大学生新闻中心

5、归类存档:院学生会宣传部成员

6、后期总结:院学生会宣传部成员

十七、活动附注:

1、征集作品时间:

09月24日-09月28日(12:00-13:00东苑值班点)

10月08日-10月11日(19:00-21:00院宣传部办公室)

2、作品征集地点:院学生会宣传部办公室(安全楼三楼最西头)

3、征稿邮箱:各类作品电子档发至院学生会宣传部邮箱:

4、参赛作品必须注明作者姓名,系别,专业,班级及联系方式。

院团委

院学生会宣传部

XX年09月14日

各系征集作品数量要求

设计类:剪纸,公益广告设计,图标设计等

各系不少于10份

书法类:软笔书法,硬笔书法,字体不限

各系软笔不少于10份,硬笔不少于20份

绘画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漫画等绘画形式

各系不少于15份

摄影类:照片(附加电子档)

各系不少于30份

写作类:文体不限(附加电子档)

各系不少于10份

校园生态长廊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高职院校校园绿化工作是校园建设的组成部分,针对高职院校校园绿化管理的现状,准确把握校园绿化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绿色校园,达到环境育人目的,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园绿化美化 绿化管理环节 思考

高职院校校园绿化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职园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势必给校园的绿化养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高职院校绿化美化工作,有着城市园林的共性,也有校园绿化建设的个性。因此,高好校园绿化美化管理工作,对于“环境育人”,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绿色校园,具有重大意义。

1 高职院校校园绿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1.1 对校园绿化工作的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有其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即培养应用型高等技能人才,学校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对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只是简单地种植几棵树和草坪就足以起到绿化的效果,忽视了“环境育人、美化校园”这一关键环节,不利于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提高。对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在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绿化美化意识相对淡薄。

1.2 校园的绿化美化建设盲目且随意性大

目前,我国高职院发展势头良好,这些高职院校基本都是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成,缺少对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既使是新建校园,因建设周期长等原因,校园规划调整过大,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导致校园的绿化建设工作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1.3 校园绿化建设不科学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和资金投入的匮乏,更主要的是学校领导层的政绩感过于强烈,在配置绿化树种和规格上盲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自然因素,主观配置,种植大树和名贵树种,导致树木的成活率低,同时也造成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浪费,没有起到绿化美化的效果。

1.4 校园绿化美化管理工作不到位

多数高职院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由后勤总务部门负责实施,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的管理人员少,或者聘请几名临时人员进行养护管理,由于这些人群缺乏专业的管理养护知识技能,仅限于浇水、除草,对树木的修剪造形和生理习性不了解,导致绿化效果失衡。再加上临时聘请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关系的矛盾,这些聘请人员出工不出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校园的绿化美化管理中去,导致树木长势不良,校园绿化水平较低。

2 高职园校绿化美化管理的主要环节

2.1 校园绿化美化管理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

在校园绿化美化管理中应充分贯彻设计理念,以创造绿地景观艺术为基础,让设计的理念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这也是提高绿化美化水平,打造绿色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力促成校园绿化美化设计理念的实现。因此校园绿化美化要从实现满足功能、符合育人环境要求、创造优美视觉环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要求对设计理念再提升。

2.2 绿化美化管理要贯穿校园绿化建设的全过程

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树木种植的成活率,以有限的资金投入起到高酱瓜的绿化效果为关键,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因此在具体绿化施工过程中,设法保证移栽树木的水份平衡,树木起挖、种植过程中尽量减少根系受伤,提高成活率。

2.3 贯彻生态理念,绿化管理应为师生服务

校园的绿化应适应师生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绿化、舒适的环境。日常管理中要加强对病虫害、杂草的防治,对树木的整形要适度,体现景观效果。同时,在校园的绿化美化管理中贯彻生态理念,可以避免盲目追求高标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3 高职院校绿化美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3.1 从现实出发,调整好校园绿化美化规划

高职院校的决策层应有长期规划,明确校园绿化的目的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并保持相对稳定。校园规划要有前瞻性,广泛征求教职工和学生的合理化建议,以保证校园的视觉美。

3.2 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景观和绿化树种

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筑物和校园道路的现实布局,合理配置雕塑,起到点睛之笔。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种植绿化树种,按照“种能活,活能长”的原则进行绿化,切忌追求“高、大、贵”。

3.3 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的管理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管理工作计划,按计划进行管理,使校园绿化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其次要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最后就是探讨建立勤工助学制度,这样不仅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解困拓知的重要手段和心理脱贫的良药处方。

3.4 加大绿化养护管理资金投入,保证绿化成果的延续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要防止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因此,加大绿化养护经费的投入,对现有绿化进行更好的改造和补充,使绿化更具观赏性。在做好专业养护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使用对象的参与,使校园形成良好的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总之,高职院校校园绿化美化管理是动态的管理,要根据校园现有植物景观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更新。同时进一步提高管理者的知识技能水平,提升校园绿化管理水平,真正把校园建设成“绿色校园”,达到环境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姚锡远.对构建生态校园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校园生态长廊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等教育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借鉴生态文化理念,实现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要改变教育观念,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构建大学校园文化;要把创建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校园生态文化列入大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关键词:生态文化;校园文化;教育

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今天,生态文化早已突破单纯的环境科学而扩展到了人类学、社会学以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它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全新的生态化社会正在形成,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然也存在自身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新趋向,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借鉴生态文化理念,致力于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必将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生态化的观念与思维将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潮流。但也应看到,目前许多教师的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注人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因而缺乏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只是停留在一种孤立的肤浅的层面上,尤其是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存在种种认识上的差异和误区。

一、大学生态文化教育不只是追求视觉上的生态性,更重要的是意识、观念、行为等方面的生态性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它改变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本位思想,指人在特定环境中具有主动受动的生态互动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发展是协调持续的。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充满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高校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它造就了文化的繁荣和充满朝气。二是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大学应建立生态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人际环境,造就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南开大学老校长母国光曾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如果一所大学历久积淀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时空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这种校园生态氛围无疑将潜移默化地起到促进大学生成长的作用。然而大学的文化氛围不是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一定时期的校园文化,总是以借鉴历史和现实社会大系统的各种成果为前提,从社会文化变革中吸收新的因素的。可以说,为大学提供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的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是一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1]98。又指出:“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争取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1]84在新世纪,大学将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面对历史的呼唤,大学校园文化应致力于校园生态的探究与建设,注重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让生态意识、观念、行为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使其充分认识教育的生态功能。生态文化理念将给大学校园带来更广的发展空间,因为大学校园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大学不仅决定了学校当前的运行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现有的教育生态学表明:学校所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所推崇的价值观念、所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学习情境,它们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在特定情景下所采取的特定行动,又改变着现实的情境,影响自身和其他个体的身心发展。因而,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的生态因子,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对教育的生态学分析,不仅应具有视觉的眼光.而且要注重人——教育——环境的浑然一体的氛围关系,这是未来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走向。

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观是在长期传统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科学注重基础性和应用性,表现出理性思维的抽象性和语言逻辑的形态,这些教育观念和目标注重现实功用性,因而偏于狭窄;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性,在人才培养上是以语言逻辑的理性因素为主体的教育,处处反映了浓厚的功利色彩。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2]校园文化也受这种传统文化观的影响,从科学的决定论立场出发去探索万事万物的符合严格因果规律的联系,在传统科学文化观的背后隐藏着硬梆梆的规则,而缺少开阔与奔放的文化胸襟。因而传统科学文化观不适应人类与环境的平衡发展,不能胜任人和环境共同走向现代化的教育目标,文化观应吸收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改造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硬性规则,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去探索大学校园文化的柔性思维模式。生态文化教育注重未来、注重综合平衡、注重信息资源,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阶段,生态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在各方面都应接受生态文化观的思维模式,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指导校园文化发展,以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校园生态文化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校园生态文化构建需要学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需要决策者(学校主管部门)、组织者(学校工作者)、参与者(教育承受者)的生态意识,需要形成自觉参与的良好机制,明确责任和目标,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监督手段,确保行为效果,是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在高校校园中,能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构建的行为主要是学校行为和个体行为。首先说学校行为。每个学校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建设良好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宣传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改善学校的生态管理,加强生态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突出教学改革的生态化进程,形成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多样化、教学手段合理化、思维方式多元化、学科建设最优化的生态教学改革格局,同时还应结合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办学精神和文化传统创建学校的生态品牌,形成良好的生态育人环境。再说个体行为。在校师生是个体行为的直接责任者,是校园生态文化构建的生力军。师生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养护,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制订相关的生态建设活动实施计划,结合各种文体竞赛、教学活动、学术讲座和日常行为,把持续和谐的生态观念传播到每一个行为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生态建设活动中的教育、宣传、激励和监督作用,大力普及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行为,使之成为社会生态行为的表率。

校园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为“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产物”[3]。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纯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人们对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并不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发现的,在此以前,一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学术的问题来处理,按照纯科学的思维方式做出一些补救工作。这样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摆脱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建设生态校园不能只在简单扩大物质利益层面上谋求发展,而应同时在文化层面上开辟新思路。当然,具体操作上离不开物质层面,但必须在人文理性的思维方式引导下,把物质层面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层面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形成生态效益的新的思维方式。

其次,是价值观的转变。由于工业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物质财富激增,形成了某种“供过于求”的虚假现象,使人们滋生了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受主义的价值观。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使人们看不到或不愿看到日渐逼近的生态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们转变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为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世合理和谐发展,以人类长远利益为崇高目标的价值观。

再次,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人是生态文化的创造者。生态文化要求人们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它集中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因而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

三、生态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我国专家曾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也论及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将之界定为以下三条:(1)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过健康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维持其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3)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如何使未来的公民规范生态道德行为,教育负有重要的责任,而生态德育更是关键所在。正如原苏联生态伦理学者佩德里茨金提出的,“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4]。所以,把生态教育纳入高校德育工作,是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进化的结果,也是道德教育本质要求。生态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

从国外生态教育的发展历史看,20世纪70年代是生态教育的形成时期,西方国家一些大学建立环境科学系,如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设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世纪80年代,环境教育观念发生转变,认识到环境问题不单是技术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心理学家弗洛姆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5]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在会议形成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针,要增进公众认识,促进培训。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一些高校就开始探讨高等教育中生态教育问题,他们规定,非环境类专业的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有责任的环境行为。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加强大学生生态教育建设,注重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道德观的引导,是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吴玉福.谈天人合一[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8).

[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E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M].1955.

〔责任编辑:闫长生〕

校园生态长廊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高校生态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要体现和谐与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持续发展。在构建生态校园文化中还要注意把握好4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生态校园文化

University Ecology Campus Culture’s Construction//Zhang Hong

Key words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university; ecology campus culture

Author’s address Society Branch Department,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China 2151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生态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建设生态校园文化工作中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高校生态校园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

当今时代,作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高校校园,广大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趋势在向高校渗透,这凸显了在高校生态校园文化构建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重要性。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生态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就可能失去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既继承我国优良文化传统又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正确方向的指针,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器。它为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正确方向,是生态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理论指导,能为生态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是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基础。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的关系,鼓励他们把个人的抱负同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树立社会主义理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形成生态的校园文化。

2 高校生态校园文化构建的价值目标

2.1 生态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和谐与发展

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思想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动态中的和谐,是有序中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价值目标与现实发展过程的统一,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正因为校园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存在矛盾与冲突,才要追求和谐;也正因为追求和谐,才要调解矛盾。因此,校园中存在不和谐是必然的,是一种常态,不但要正视这些矛盾冲突,敢于让它暴露出来,还要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规律,更重要的是关注不和谐背后所包含的积极因素,解决问题并发扬积极因素,使校园文化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生态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谐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以人为本,它体现生态文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本质和核心,也体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归宿。高等教育将人的可持续发展看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以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作为核心。当然,以人为本并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层面上,应当把人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态的高度来看人,以生态平衡的原理来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生态意义上的“人”是把人看做地球上生命系统的一员,应当重视整个地球生态协调、和谐与稳定。当将“以人为本”作为校园文化的价值选择时,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也应当是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校园整体生态构建,关心生态系统的每一成员,使校园文化建设朝着一切有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努力。

3 高校生态校园文化构建需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3.1 生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在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中物化倾向突出,即很多高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掺杂太多的功利主义目的,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在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中,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生态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它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为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出发点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却发掘得远远不够,特别是未充分体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有机载体,是大学精神最丰富、最生动的体现。在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发掘在历史的土壤中蕴含的文化宝藏,对已经形成的大学精神加以归纳和珍视;要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播下新的文化种子,使其开出新的生命之花,赋予大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它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生态学术环境与学科专业环境

大学生态学术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大学生态学术环境既要受到大学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社区文化环境等的影响,也要受到生态校园文化内部的学科文化、专业文化、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的渗透与影响,受到学校环境、院(系、所)环境、学科专业环境、课题组环境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学科专业环境是生态学术环境的重要内部环境因子,相比院(系、所)环境和课题组环境而言,其对学术的影响更直接也更大。在高校要坚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突出学科特色,浓厚学术氛围,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注重学科关联度,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处理好内部学科专业与学术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处理好学科、专业内和学科、专业间资源与政策的合理平衡问题,营造良好的生态校园学术环境。

3.3 生态学校行为文化与个体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高校生态校园文化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能直接影响到生态校园文化构建的行为主要是学校行为和个体行为。学校行为:每个学校都应以生态观来看待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改善学校的生态管理,加强生态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突出教学改革的生态化进程,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多样化、教学手段合理化、思维方式多元化、学科建设最优化的生态教育教学格局;同时还应结合各学校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办学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创建学校的绿色品牌,形成良好的绿色育人环境。个体行为:在校师生是个体行为的直接责任者,是生态校园文化构建的生力军。师生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养护,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制定相关的生态建设活动实施计划,结合各种文体活动、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和日常行为,把持续和谐的生态观念传播到每一个行为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去。无论是学校行为还是个体行为,都要接受社会、媒体、大众的舆论监督,都要大力普及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行为,使之成为社会绿色行为的表率。

3.4 生态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密切联系,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校园文化正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走出校园。对社会文化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社会文化也通过各种渠道对校园文化施行强有力的渗透作用,社会文化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市场经济是一个社会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腾飞的最有效的途径,它本身就包含着相当程度的人文意蕴,具有促进人类精神奋进、升华的一面,这给校园文化带来有益的养分。但又因其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本质,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文化多元化,导致各学校生态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最终使得部分大学生价值主体个性化和价值取向功利化,大大削弱生态校园文化的群体教育价值观念,导致有些学生价值目标短期化。因此,高校要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由精英走向大众,由为经济服务的部门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部门。在肩负历史使命的同时,大学仍要在保持自身的价值、遵循内在的逻辑中寻求大学校园内各生态因子的平衡。总之,21世纪的大学校园不仅要达到内部的生态平衡,还应促使外部生态环境的优化,提高大学校园的社会辐射力度。

参考文献

[1]王长红.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世纪桥,2010(7):145

[2]林莉.生态文化与21世纪的大学校园[J].现代大学教育,2003(2):54-57

[3]王文鹏.生态视角下高校文化建设探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4):26-27

[4]郭红卫,李晓华,黄德辉,王彦新.践行生态文化理念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3):86-89

[5]徐萱春.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汉论坛,2008(7):118-121

上一篇:与旅游有关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全球冰雪产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