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06

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全面质量管理在工业企业中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这促进了管理学界的学者们思考将其运用于其他领域的可行性。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向我们证明了TQM在其他领域包括教育界的质量管理上适应性良好,将从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并辅以案例,说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应用TQM理论的可行性。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教学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以下简称TQM)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近年来,TQM被证明可以适用于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以外的多个领域,斯蒂芬·P·罗宾斯称其为“无论工商业还是公共组织都在发生的质量革命”。以下将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TQM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一、理论可行性

TQM的典型特征可以概括成“三全”,即全体成员参与、全过程持续改进和全面的质量管理,这三个典型特征均可适用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一)全体成员参与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均参与质量管理工作。这个原则可以让组织成员从宏观的角度对本组织的工作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树立质量意识,提升自身责任感。另外,参与组织质量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对自身工作环节的清晰认知及具备一定技能和经验,促进了组织成员自我提升的积极性。[1]

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实施全员参与原则一方面可有效扩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外延,增加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实施途径与群众基础,有效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可化被动为主动,使学校其他岗位的教职工充分理解学校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向,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相关决策,并自我思考如何为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贡献力量。

(二)全过程的持续改进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组织的质量管理不仅着落于工业生产环节,而且应着落于产品自设计至售后的全过程,以不断提升顾客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将质量持续改进变为组织的必需品[2]。以质量评价为例,目前学校对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方式通常包含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学生以考核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教师以学生网络评教分数为主要评价方式。如果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提升顾客满意度理念为比照,这种评价教学工作质量的方式明显是片面的。高等教育已经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固定范畴,学生本身、家长及社会等“顾客群”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不仅带来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还应提升人际交往、审美、道德等价值观方向上的成长。所以,应将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方式与这些“顾客群”满意度的角度对接,增加质量评价内容,把握满意度指标的动态变化,形成教学工作质量的动态全过程持续提升。

(三)全面的质量管理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质量。全面的方法包括科学的管理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3]。高等院校的教职工自身在使用各类科学技术方法及定性定量的模型工具方面拥有自身的智力优势,只要将原有的单一产品质量(人才质量)观转换为全面质量观,结合前两个原则扩大参与教学工作质量管理的教职工队伍和教学工作质量管理的覆盖环节,相信可以充分激发各类教职工的思想能动性,丰富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质量管理的多路径、多方法。

二、环境条件可行性

(一)政策环境需要

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行业方向、职业种类等均发生了不小的改变。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输出口,必须牢牢把握经济环境的变革方向,以适应市场、服务地方经济为标准,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工作模式。自1994年《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开始,各类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性文件不断出台,近年更加入了美育教育、劳动教育、产教融合教育等新的教育范围和模式。这些政策环境提出的要求预示着将来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成果必须不仅做到价值保质,还要做到多方面升值,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帮助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扩展外延,进行动态持续的质量改进,以符合政策的要求方向。

(二)企业人才需要

经过数十年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已经逐步打破“唯学历论”,对人才的需求条件已经愈发清晰。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近几年企业在进行招聘时,更重视观察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是否获得相关职业资格初级证书,是否参加过相关行业的技能大赛,是否有过相关兼职或实践操作经验。部分企业还积极与学校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委托项目或实习基地,从提升培养针对性的角度上为本单位储备人才。从这些方面足以看出,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成果已经不能仅仅以学业成绩合格作为唯一的质量检测标准,而应加入更多符合企业人才需要的标准。在这点上,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从全員参与的角度,发动学校多部门对接企业方,联合制订人才培养内容和人才质量检测标准,采用多方面检测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保证人才的输出符合企业人才需要。

(三)高校办学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院校目前的构成类型丰富,既包含国家体制内的公办院校,也包括社会力量办学成立的民办高校,两大类别的高校组织各有所长,公办院校资源丰富,民办高校办学灵活。不管是哪一种办学模式,如果不能与社会发展对接,时刻修正人才培养方向,就必然无法形成自身竞争力,面临被淘汰的困境。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其适应性不分院校的组织性质,在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均有实施的成功案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引入,也是对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一种管理改革,有助于学校教学工作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方向转变,最终形成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三、国内外教育组织的应用实践

(一)国外教育组织应用实践

英国在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方面起步较早,并率先对照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建立了高校的相关职业体系。相关代表作《21 世纪的教育与训练白皮书》(The White Pap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21th Century)、《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标准与卓越》等均提倡大学应建立自己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4]其率先采用BS5750国家标准,将ISO9001标准移植到教育领域认证,并广泛应用。[5]

美国的俄勒冈州立大学在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上为一典型案例,现该大学已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至全校各部门事务。其应用方法主要是采取以企业战略管理为起点,以顾客观为中心,结合全校各部门工作进行彻底的制度革命。对本校的使命、目标、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重新定义,明确了对于学校组织来说顾客群所包含的概念,将顾客的需求和愿望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整体来说充分体现了TQM的本质特色,属于TQM与学校质量管理工作充分结合的典型案例[6]。

除英、美两国以外,还有很多国家的几百所大学在应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从世界趋势看来,建立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被看作是对高等教育提升自治化、自主化的一种表现。这同时也证明了,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在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有极高的可行性。

(二)国内教育组织应用实践

国内教育组织研究方面,经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的研究初期之后,目前较为集中的研究方向是考虑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工具如何良好地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等六个方面阐述了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管理方面的各项要点,而PDCA工具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反馈四阶段,这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的基本框架有共通之处,也从侧面证明了PDCA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

国内教育组织应用方面,据部分学者统计,已经应用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主要包括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运学院、青岛船员学院、舟山航海学校、国际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清华大学学生宿舍、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山西国际商贸学院等[5],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就目前已实施的情况看来,总体是成功的,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包括:教职工对相关工作内容认知观念的改变;学校管理官僚化程度降低,更多的学生、家长、企业群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升了教学工作成果的顾客满意度,学校自身的社会声誉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从理论、环境条件、应用实践三方面,TQM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有其充分的可行性。可以预见,TQM的理念与工具在不久的将来广泛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后,必然会为其带来更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卢宏炎.论高职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19(3):37-38.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原理与实践[M].毛蕴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全面质量管理[DB/OL].MBA智库·百科,2020-05-11.

[4]Edward Sallis.全面质量教育[M].何瑞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葛静.我国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6]赵中建.美國俄勒冈州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之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2000(4):49.

编辑 常超波

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方案总体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方案的合理性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制定一个基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专业规范,以适应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的需要,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科学的关键问题。地方高等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担负着为地方及周边省份输送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而既要保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统一性,又要走竞争性差别化发展道路。从湖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重点领域的实际出发,我校提出了根据各高等院校优势传统行业,构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

一、前言

为了真正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 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 号)两个文件精神,推动地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完善,在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关于《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要求》,研究并实践出适合于地方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专业规范是省属高校设置同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也是同类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满足并完成教学内容的最低要求。教育部也要求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吸收到专业规范当中去,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形成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新机制。

自1998年教育部实行专业大调整以来,湖南省属高校设置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增加了湖南文理学院(1999)、邵阳学院(2002)、湖南工程学院(2000)、湖南工学院(2007)、长沙学院(2004)5所院校。从目前情况来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仍存在着不足,一是截至2013年底,全省开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达到16所,在校生达到3万余人,占机械工程学科四个专业学生总量的85%。然而,许多地方院校是在2000年左右由高等专科学校升为本科院校的,这类院校办本科专业的历史较短,师资队伍较差,办学经验不足,教学基础条件较弱。二是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企业在加工制造产品、加工设备、企业管理、技术支撑与售后服务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精密制造、产品销售等领域就业,在研究院所、企业设计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少。由于制造加工企业在生产产品、生产纲领、生产规模、用人定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导致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地方院校按照统一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培养人才,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师,我们必须突出专业特色,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规范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规范是地方院校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根本保证。指导性专业培养方案基本规范应该在教育部机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规范的基础上,以及在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和确保该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做出相关规定,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应该学习和熟练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然后结合各个地方院校本身的具体情况,在满足湖南省教育厅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传统优势学科的一些课程,从中体现出各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制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業培养方案指导性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遵循规范与特色协调统一的原则,没有指导性规范就难以保证机械专业本科教学的整体质量,而整体统一又不利于各校办出特色和满足人才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二)要遵循夯实机械专业基础的原则,对专业方向或专业模块课程设置口径不合理的情况,要做足前期市场调研,再研制专业培养方案规范。

(三)要遵循规范具有较大弹性的原则,如课程门数设置、理论课时与实验课程设置,最好能够提出一个学时或学分的控制范围,给学生自主学习留出空间。

(四)要遵循核心内容最低标准的原则,标准过低则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过高则不利于分类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规范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项目,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在深入领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研制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工作基础之上,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同时邀请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并广泛征求工业界人士的意见,争取在2014年之前完成研制任务。湖南省教育厅高教处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发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基本规范。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于湖南省装备制造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为湖南省支撑产业——装备制造业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根据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新能源机械、汽车制造与设计等行业人才是省内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努力追求的目标。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将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振兴实施规划(2011-2015年)贯彻落实,该规划立足于国家和湖南省重大工程建设的主战场,以国际国内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新能源机械需求为导向,紧跟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方向,努力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以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湘电集团、江麓机械、南车集团等骨干企业为主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超级行业的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新型的制造加工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发展一批高、精、新的机械产品,努力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装备制造基地。

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归纳起来有四点,具体如下:

(一)加快发展三大优势装备,即工程机械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和输变电成套装备。

(二)培育壮大六大新兴装备,即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船舶装备、数控装备、电子信息装备。

(三)改造提升四大特色装备,即通用石化装备(如鼓风机、离心机、压缩机、大型水泵及阀门)、冶金矿山装备(凿岩设备、重型挖掘设备、宽/中厚板装备、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冶金设备成套控制系统、余热回收装备、特殊用途的成套输送设备和有色金属深加工设备)、农业机械装备(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装备、精制米加工成套设备、大中型拖拉机、节水型喷滴灌成套设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农村安全饮水净化设备和轻型柴油机)、化工、轻工、纺织等行业机械装备(大型橡塑混炼成型成套装备、食品机械、造纸机械、包装设备、食品安全检测设备、高中档卷烟包装机械成套设备和新型纺织机械设备)。

(四)着力发展配套装备。湖南省早就明确地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为了充分体现“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首先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坚持通用机械与专门机械课程设置相结合,坚持机械基础理论与特色专业知识相结合,坚持传统基础理论与现代信息制造加工技术相结合,培养出适应湖南省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兼具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和促进湖南省的装备制造业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2.湖南省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加工制造基地,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服务湖南装备制造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直接面向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3.湖南省普通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各自行业的背景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炼和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也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协调、考虑的问题。

为此,湖南科技大学机械专业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如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机械维修、矿山机械、采掘机械、风力发电机构、流体力学等课程。

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基本规范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科生教育以培养机械工程宽口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题,培养掌握先进制造技术、信息化制造技术,具有现代机械设计、先进制造加工技术的良好素质人才,培养出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管理、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试验与研究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业务培养规格

机械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和生产设备的运行及试验研究,力求以最佳的经济效益生产出合格的机械及相关产品。同时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人文社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主干课程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

(四)专业特色

设置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湖南高等院校,应该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跟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掌握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各高校应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根据湖南省社会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找准湖南省装备制造业与本校传统优势学科的契合点,主动适应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本校机械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为此在机械专业培养方案中,可将特色课程放在专业方向模块中,发挥自己的已有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如湖南农业大学原来的农业机械和食品机械、湖南科技大学矿业机械、长沙理工大学的筑路机械、湖南工业大学的包装机械、南华大学的采矿机械、湖南工程学院的纺织机械等等。同时,各高校还可以通过企业走访、毕业生反馈、企业技術人员来学校座谈等方式,收集湖南省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要求的信息,并实时地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能更准确地反映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五、结语

基于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要求》,我校以湖南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项目为基石,指明了适应湖南省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科学地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突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机械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对其他相近专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并为后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彦铎,王海晖.以专业规范为指导,科学构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1(1):16-20.

[2]张钢.依据专业规范制定分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实践与问题探讨[J].Computer Education,2008(1):106-109.

[3]易晓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选修课建设的定位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1).

[4]谢宏全,周丽,高祥伟.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规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测绘通报,2012(2):99-102.

[5]刘春荣.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2006(11):157-158.

[6]聂时君,岳舟.地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4):3481-3482.

[7]王春海,陈明.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3):50-52.

[8]陆萍,宋可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1):49-51.

[9]周堃敏,苏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6):87-91.

[10] 徐敏.关于职业教育可持继续发展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2(7):28.

[责任编辑:覃侣冰]

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建筑行业是国家的基础建设,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相应的人民群众对建筑行业也不断提出新的需求。随着科技发展而发展的是建筑工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机械设备,施工企业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必须要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和在成本上的控制。

关键词: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机械成本;控制对策

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成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征,机械设备管理模式也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本文以作者所在施工企业为载体,深入探讨了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模式与机械成本控制要点,旨在规范企业机械设备管理,降低机械设备使用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1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特点

1.1施工企业机械设备使用地点分散,地区跨度大,机械设备调度频繁

施工企业具有流动性大、施工项目多、施工地点分散等特点,施工机械分布于不同的项目,设备资源调度频繁,机械设备的管理难度大。作者所在单位施工项目多达30多个,项目分布于全国各地,机械设备也分散在各个项目。

1.2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种类较多、数量较大

本企业作为国家大型施工企业,不仅参加铁路项目、公路项目建设,还参与水上项目、隧道项目的施工。针对不同工程项目的施工需求,需要配置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此外各种小型机具在企业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1.3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我国施工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机械向机电液一体化方向、自动化发展,工程机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智能化机械设备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来越广泛。这就给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带来一定的挑战。

1.4施工企业除自有设备外,还需要租用大量的外部设备

施工企业在自有设备不能满足施工生产的情况下,需要利用大量的外租设备。据统计,目前我单位外租设备成本已经占整个机械成本的40-60%,与自有机械的成本大致相当,因些如何有效利用外租的机械设备,合理管理外租的机械设备,应受到各项目领导重视。

2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与机械成本控制现状

2.1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现在大多数施工企业中,没有安排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来对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安排与管理,也没有制定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通常是由工程项目中的人员来进行管控,管理机构和制度都不完善。一方面,没有专业的人员来管理,现有的管理人员可能会因为自身对工程的认识不足,而出现对设备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或者是根据自己的意识去调配项目中的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就会跟实际情况相脱离,导致施工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没有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在设备管理时就无据可依,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就会比较随性,不会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2.2机械设备检查及维护保养制度不健全

前几年的建筑行业是一大热门行业,许多企业家纷纷投入到建筑行业之中,形成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环境,而体现一个建筑企业的实力和工程项目的效率主要就是看企业所具有的机械设备,建筑单位为保证施工进度的施工质量,自然会购置较为先进的设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由于近两年建筑行业不景气,许多企业的施工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可能也没有定时进行维修和保养,当在新工程中投入使用时,设备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维修不及时或需要更换新设备,就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进度,从而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发展。

2.3设备利用率及燃油成本控制乏力

施工设备的使用和其他设备使用不一样,工程项目的生产周期是不稳定的,会根据公司承接项目的情况而定,就会出现忙时很忙,闲时很闲的局面,忙闲分布不均,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由于工程项目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就会频繁调动设备,如果因决策失误,设备调度不合理,设备就会被长时间闲置,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燃油是施工项目中的“血液”,设备的油耗也影响着设备的利用率,由于不同的项目施工工程是不一样的,工艺复杂程度也不同,设备的油耗标准自然不同,加上操作人员的人为因素,就很难精确地控制机械设备的燃油指标,因此,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燃油控制难度大,设备的成本和管控相对较困难。

3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与机械成本控制对策

3.1对机械设备加装GPS系统

在项目推广单机核算,把各个项目使用的机械设备以单台设备、单台车辆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将单台设备在施工生产中所耗用的材料费、燃料费、维修费及其他操作人员可控制的费用进行统计,分析单位油耗与单位维修费超标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处理措施。把机械管理人员和机械操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单机核算结果紧紧捆绑在一起,制订奖惩措施,提高机械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3.2提高机械设备人员的技能培训,完善考核机制

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开展一系列以操作规程学习、日常技术培训为主题的活动,使操作人员真正做到“三懂四会”即懂原理、懂性能、懂结构,会使用、会维护、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切实提升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邀请机械专家、机械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对机械维修人员进行机械原理、设备性能、维修保养技能的培训,搞高了机械维修人员的理论知识与维修水平。

3.3适时进行设备保养工作

建筑企业中的机械设备一般都是很大型的,使用年限也相对较长,这就要求在管理机械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对设备进行保养。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损耗设备本身的一些零部件,如果长期不对使用的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可能会出现施工事故。为保证机械设备和操作人員的安全性,降低管理风险,应该制定适合设备实际情况的检查保养计划和方案,由专门负责的设备安全员对设备定时定期进行各项安全专项检查,对现场使用的设备,例如塔式起重机、物料提升机等机械设备,完成保养任务,消除事故隐患。

4结语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建筑业已经进入低速发电机市场,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企业建设项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强成本管理已成为建设企业生存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桂芳.建筑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现状分析与探讨[J].大陆桥视野,2019(6).

[2]朱珊珊.施工企业大型设备使用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8,9.

[3]范书金.谈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S1):65-66.

[4]杜秀波.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8(24):198-199.

(作者单位:中铁九局集团大连分公司)

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电力系统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其行业内整体员工素质较高,在人才选拔方面也比较严格,所以,加强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管理问题,本文从我国电力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电力系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解决相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电力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力系统;人力资源;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内部人才的选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电力专业的技术人才还是社会服务型的管理人才,都需要加强相应的能力培养和挖掘,从而更好的保障电力系统的供、配、输电系统的正常运营。然而,我国现有的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工学矛盾突出、企业文化和市场经济脱节、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这需要电力系统管理人员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通过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加强电力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加快人力资源的人才开发,通过“师带徒”培训模式的应用来合理规划和配置人才,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力系统的内部环境,增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设更加美好的电力系统。

二、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工学矛盾突出

就现有的所在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而言,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系统工作都已经基本完成,电力系统在薪酬分配水平上有所提高,实行人才岗位的津贴,不过这些系统仍然停留在形式上,缺乏运用的灵活性,在这种氛围下,员工参与企业培训的积极性降低,并且员工的学历、素质、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都存在差距,集中起来参加培训就使得整体的培训操作难度增加,如果分开培训,这会大量增加企业的培训成本,在预定成本范围内也无法使得员工培训起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部分员工而言,企业的培训不足会严重影响其工作的热情,长期下来会感到工作的枯燥、单调、乏味,从而无法起到培训教育所期待的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和市场经济脱节

在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就如何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机制上缺乏创新,仍然停留在如何“管”员工的思想观念,电力系统封闭式的行业特征无法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没有把员工当作电力系统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和现有的灵活的市场经济严重脱节,这严重的约束了企业人才的成长,不利于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利于企业参与激励的市场竞争。长此以往会造成企业大量的人才外流,给企业的经营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三)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效益,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投入不足,没有考虑到因公司的发展需要考虑的这一因素。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对于人才引进的目的性不强,这样会导致电力系统人才的缺失,各种专业的大学生进入后,没有专业实践经验,这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所以,企业无论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还是高级管理人才方面都缺乏合理的分配和管理,对人力资源开发一定要站在战略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加强电力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科学化,对电力系统人力资源进行体系上的完善。

三、提高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工作机制,体现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公平的对待公司的每一位人才,合理的规划员工的未来发展路线,使其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而提高员工所在岗位的工作积极性。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可以为员工建立详细的资料库,结合员工的学历水平、实际操作水平和个人的爱好等方面,合理的分配员工岗位,力求做到人力资源选用人才的科学化。加快推进电力系统激励和考核双重机制的建设,这对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考核,加强员工的工作管理,切实的将绩效考核机制有效的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去。

(二)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

员工培训是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以往的培训过于形式化和理论化,不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电力系统的培训工作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切实的将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对于电力系统的管理层而言,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工作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员工培训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积极效果,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余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以调动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为中心,使他们主动学习接受新知识,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员工的整体工作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三)“师带徒”培训模式的应用

师徒培训制是一种常见的传统培训方式,在电力系统管理中,通过确立培训导师和参加培训的人员,由师傅来带徒弟。在双方约定好一定的时间内,由师傅通过传、帮、带、教,使徒弟掌握所在岗位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中传授一些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出师后能够让徒弟独立或与他人配合下完成所在岗位的工作。这有利于促进新员工和转岗人员技能的提高,在新员工上岗、转岗和低技能人员的培训中,在采用传统“师带徒”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培训理论和标准化管理培训模式,从而有利于解决以理论、技术为出发点的课程培训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四)制定岗位责任制

对电力系统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通过采取人才流动和岗位竞聘的制度,择优录用、任用人才,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来设置部门岗位,通过定岗定员来保证电力系统内部的人事制度的精简高效,保证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岗位责任制时,要对员工的全部工作状态进行分解、细化、量化,员工薪酬的多少和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绩效水平直接挂钩。从工作品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科学衡量员工的工作成果和业绩,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对于公司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灵魂,企业要想留住人才,留住人心是关键,而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就是让员工对电力系统产生认同、认知,增强他们的认知感,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为公司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凝聚力,有利于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我国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人才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会最追求更高的目标,这对我们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积极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合理的规划和配置人才,从稳定员工心理做好工作,运用人性化、情感化的管理模式留住难得的顶尖人才。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在培训人才的同时留住人才,逐步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也为企业的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形成稳定的电力系统的内部环境,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设更加美好的电力系统。

参考文献:

[1]刘文刚.刍议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现状及提升举措[J].人力资源,2013(2):61.

[2]李剑.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探究[J].管理研究院,2014(5):63.

[3]付成英.浅谈如何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水平[J].技术应用,2010(11):145.

[4]黄芳,平海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型管理模式浅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06.

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制造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成为了整个企业的管理重点。根据当前制造业普遍面临的现状分析,生产流程的再造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正积极地引进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着力提高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水平,对制造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业 财务管理 生产流程再造

一、机械制造企业的特征表现

(一) 典型以离散生产方式为主,流程生产方式为辅

离散型生产方式是指产品的形成是由一个个单独的零部件组成,由不同的材料经过非连续性的组合移动,经过不同的路径,生产制造出不同的产品。而流程型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原材料的混合、分离、成型等化学反应,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使其属性或者是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产品或者新材料。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但是当前大多数的机械制造企业都是离散型生产方式,产品结构清晰明确,产成品的零件个数或者部件固定明确。企业的生产类型不同,企业管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准确掌握企业的生产方式至关重要。

(二) 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多样,但生产流程相对简单

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一般有很很多样,有的是面向订单进行设计的、也有面向订单生产、装配以及按照市场的预测进行生产的方式。但大多数仍然是面向订单的,多品种和小批量地进行生产,生产设备主要是按照生产的工艺进行布置。因为每种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不尽相同,所以进行同一生产加工的机械设备也有很多台,在进行生产时对生产设备的设置主要按照生产工艺进行,另外也还需要对物料有适时适度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机械制造业管理是很复杂的,由于原材料品种规格比较多,生产过程相对没有连续性,制造过程相对复杂,因此对机械制造业的管理也比其他制造业显得复杂。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相对是大且全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不够细,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相对也要复杂。

(三)对产品生产能力及信息化水平要求高

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和设计是生产链中最主要的环节,在企业的发展中还要对一些老产品进行不同程度的优化,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设计和生产技术改进,因此机械制造企业就要求具备相对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设计生产水平。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要求也大大提高,向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机械制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

(一)生产流程再造

当前大部分的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再造都没有将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竞争策略,企业对企业物流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初传统、简单的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的概念里,虽企业的经营战略规划,常常是忽略了物流部门的利益,致使物流部门在企业中的总体地位逐渐低下。另外企业对物流计划和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重视力度还不够,手工作业速度较慢,没有一定的准确性,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只是简单的物材买卖交易,相对的信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另外企业还缺乏相对全面的供应链成本观念,企业往往只重视了运输、仓储以及采购等的显性成本,对物流管理的成本和库存的持有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的损失等一些隐性成本的重视不够。而且顾客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企业的订单的完成率一般只能达到百分之七十,大部份的订单完成率只约有百分之五十。生产、采购、销售以及设计物料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较困难,相互间的扯皮推脱现象严重。由于供应链的管理提前期较长,导致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非增值的活动上。

(三) 生产流程再造于企业财务的体现

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再造和优化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也有显著的体现和作用,能够充分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系统的整合,使企业的财务职能得以进一步优化,同时强化企业财务的造血机制,使企业的资本周转循环顺畅,减少企业资本的闲置和低效使用状况,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的协调能力,增强财务的全面控制能力,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真正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控制能力。

三、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问题

(一)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全部采用相对传统的台套计划模式,将产品的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材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其过分夸大的提前期往往造成在制品以及库存的储备超高,使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量大。产品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出现脱节,造成零件的成套水平较差,不能做到准时交货等问题。

(二)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标准

机械制造企业缺乏标准化、制度化和程式化的管理,尽管企业几乎都通过了ISO9001制定了相关系列程序文件,但往往执行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多因企业的管理模式而异。最后财务成本的管理控制还停留在成本核算上,就要求企业要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但是往往许多企业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结果导致企业的成本核算不够及时,核算结果不准确,成本控制不标准。

(三)财务管理的理念不先进

机械制造企业多数是面向订单进行生产的,容易形成重经营的订货、重生产的任务完成和轻成本管理的管理理念。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的手段方面往往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缺少对先进管理理念的深入研究,财务成本管理流于形式,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将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成本管理切实地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缺乏企业内部的考核机制,将财务成本的管理局限在企业内部,不能着眼到市场的范围,导致了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效果达不到预期。

(四)财务成本管理缺乏信息化

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对施工企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1 前言

近几年,公路大建设、大发展已成为交通行业的主旋律,工程机械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工程施工机械逐渐向大型化、专业化、系列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一方面,对推动高等级公路建设,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和减轻劳动强度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又为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更大地发挥设备的作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笔者就新形势下,公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发表本人的一点看法。

2 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目前,大多数公路施工企业内部机械使用与管理部门最主要问题是在工资分配方面灵活性很不够,对职工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转变观念,进行彻底的改革,推行一套灵活多变的管理制度。推行新制度的结果必须要使技术水平高、业务技能强的人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促进业务技能差的人主动学习,提高服务技术水平,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需要,走出大锅饭的老套。对此,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应是进行月度单机核算时,要及时把机械的消耗、利润与个人利益挂钩,督促机械操作手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加强机械的保养,降低维修费用。这样的单机核算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不只是形式上的算帐,同时也能真正实现对机械使用环节的控制管理。如果缺乏对这个重要环节的有效控制,有的机械到年底才发现出现了亏损,但此时为时已晚。当然,要科学、全面地反映其工作业绩必须建立和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内容,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其工资收入挂钩,奖罚分明,必然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3 引进机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借助于微机进行机械管理和建立信息系统已是大势所趋。机械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机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机械设备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大量复杂的数据进行整理,转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信息,如进行数据处理输出管理报表,提供管理决策、进行合理有效的作业调度管理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可以为强化机务管理提供有力手段,这种新兴的机械管理模式必将替代传统的管理方式,近几年国内开发出的大批机械管理软件即是明证。因此,机务管理部门必须大力推行以微机管理取代人工管理,实现机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这是通向机务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 加强机械成本管理。提升经济效益

4.1实行定额管理。因为定额管理是衡量和考核机手、维修工及其管理人员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主要依据,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各项定额、如台班工作定额、维修工时定额、修理用油定额、工具配备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为推进机械科学管理和实行经济核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4.2严格总成大件、油料、工具等材料的领取、更换审批手续,做到能修不换,能换部件不换总成,千方百计堵塞漏洞,做好增收节支工作。

4.3实施规范化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和机械使用保养说明书下发机手,通过定期检查督促机手做好例行保养。对修理作业要完善各种修理标准,严格按《筑路机械保修规程》进行保修作业,技术部门制定详细的保养计划并予以实施,保证机械的完好率,减少停机损失。最后还要实行机械成本的动态控制管理,即注重施工过程中的中间考核,不要等年终才去考核成本管理的效果,此时对成本管理中的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已无法弥补。因此应及时整理机械使用、维修和材料消耗记录,建立设备台帐,统计报表和机械核算表要及时呈送,使机械的基本消耗情况和盈亏情况一目了然。

5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水平

机械化施工是一门综合科学,它介于施工机械、施工技术和现代化施工组织之间,现代化施工机械随着结构改进、功能提高,采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越来越多。因此,为了提高机械化施工管理水平,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对管理、操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通过联系实际问题及受训者的知识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各级人员培训班,加大培训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把培养机械管理人才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培训,达到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同时,还要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建设一支技术化、专业化的机械设备用、管、养、修的队伍,以适应公路机械化施工快速发展的需要。

6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坚持设备评优工作

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当前施工企业设备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野蛮操作、缺乏保养、随意浪费、马虎维修、以次充优等行为,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因此施工企业仍需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广大职工树立爱护设备的良好风气,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职能。为了促进企业的管理,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对管理优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管理差的予以处罚。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也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7 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要做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必须以系统工程学的观点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主要以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为目标,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成本核算,提高全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机械设备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上一篇:民族地区特色师德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质量与水利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