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范文

2023-12-05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范文第1篇

课堂教学本身是具有情境性、生态性、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的, 在课堂中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堂课中学生没有困惑, 不允许学生出错, 那么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然而, 常见很多公开课中, 执教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完美无缺, 为了答案千真万确, 担心教学实施过程中会节外生枝, 害怕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于是乎, 在公开课上, 一有问题, 执教者就让优等生回答, 差生只有坐在角落里看戏的份。更有老师公然造假, 事先把答案公之于众, 把问题固定到人。孰不知这样缺失真实的课堂, 便失去了鲜活, 失去了生命力。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 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力。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 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 复杂性和多变性。其实不仅仅是公开课教师不愿正视学生的课堂差错,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也常常面临这种困惑。特级教师华应龙在《课堂差错资源化》一文中谈到:“所谓的课堂差错资源化, 就是把课堂差错当作一种教学资源, 为开展教学活动, 解决教学问题服务, 变错误为资源, 化腐朽为神奇。”在此, 我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怎样尽可能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课堂差错。

1 了解原因

学生出错了, 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粗心、无知, 然后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 而应深入分析原因, 只有明白了学生困惑的原因,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除困惑。

如我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 当我们在解决小松鼠的困惑“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这个问题时, 一个学生回答说:“是鼹鼠把花生摘走了!”看着他自信的样子, 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 也没有立即请别的同学来纠正他。而是微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会认为是鼹鼠把花生摘走的呢?”他说:“因为花生是鼹鼠种的, 花生成熟了, 鼹鼠当然会摘走了。”我不解, 接着问他:“你怎么知道花生是鼹鼠种的?”他认真地回答:“因为书上的插图里画着鼹鼠拿着铁锹站在花生地旁边和小松鼠说话, 我想他是来花生地里干活, 种花生的。”噢, 原来如此, 这孩子还真会想象。我先表扬他能认真观察插图, 然后继续问他:“小松鼠有没有看到花生结了果?”他仔细地看了一会儿课文, 说:“没有, 课文写‘他等啊, 等啊, 等到花都落光了, 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是呀, 他是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而不是看到花生结了果然后又不见了, 而且他是每天都到地里去, 如果鼹鼠来摘花生, 小松鼠应该会看到的。我引导他。他突然大声说:“老师, 我明白了, 花生根本没有结果!”我一愣, 又问他:“你知道花生果长在哪里吗?”“不知道。”他有点茫然, 看来, 这才是问题的针结所在。对于一个没有见过花生地的一年级学生, 不知道花生是长在地里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当我告诉他花生其实是长在地里的, 他恍然大悟:“原来花生没有被摘走, 而是长到地里去了。”我说:“是的, 小松鼠和你一样, 也不知道呢!快点告诉它吧。”他看着插图一本正经地说:“小松鼠, 快别找了, 花生没有被摘走, 而是长在地里, 把花生树拨起来, 你就可以摘到好吃的花生了, 还有别忘了叫鼹鼠一起来摘花生喔。”看着他认真的样子, 我庆幸没有在一开始就将他一口否定。如果不了解出错的原因, 有时问题看似解决了, 困惑却仍然存在的。

2 自己纠错

自己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是学生的普遍期望, 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可以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 而是要提供机会暗示、引导出错者自己发现、纠正错误。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 我问:“小壁虎的新尾巴是哪儿来的?”一个学生说:“小壁虎的新尾巴是它妈妈给它的!”我微微一笑, 但没有直接指出她的错误。我让她读读小壁虎最后说的那句话“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她读完后似有所悟, 我再让她观察插图中小壁虎尾巴有什么变化。她仔细地看了一会儿, 然后高兴地告诉我:“老师, 我发现小壁虎的尾巴一点一点变长了。”停了一会儿, 她又说:“我知道了, 小壁虎的新尾巴是自己长出来的。”表面看来, 这样的引导比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要费时费力, 但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自我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完成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自我反思。

3 以错制错

课堂中, 我们不妨采用“以毒攻毒、以错制错”的办法, 在学生未犯错之前将错误的源头堵住, 让学生在错误的示范中受到启示, 教师再加以巧妙引导, 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一次识字教学中, 凭着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很多学生写“游”字时常常写成三点水和一个“放”字, 而且是屡错屡犯。于是教学这一生字时我故意写错, 将“游”字写成“”, 马上有眼尖的同学发现并指了出来:“老师, ‘游’”字写错了, 右边不是一个‘放’字。”“哦?”我故作不解, “‘游’不是三点水和一个‘放’字组成的吗?为什么右边不是‘放’字呢?”片刻, 再作恍然大悟状:“对呀!把水‘放’了怎么‘游’呢!”学生也一边点头, 一边说“把水‘放’了怎么‘游’呢?”以后, 学生写此字时出错率降低了许多。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就因差错而精彩!

4 因错生成

面对学生课堂的差错, 我们常常会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因为我们害怕出乎意料, 处置不当。其实如果能妥善处理, 课堂差错也有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契机, 产生有效的生成。

教学《日记两则》一课时, 我像往常一样让学生同桌两人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有一个学生说:“老师, ‘羡慕’的“慕”字很难记。上面一个草字头, 中间是日和大, 下面是小加一点。”我有点诧异, 这样的记法虽然没错, 但是复杂。不知道学生为什么要将这个字拆得这么七零八落。我拿起红粉笔将“慕”字的上半部分“莫”字描红, 学生似乎看出了点苗头:“老师, 上面这是个什么字呀?”原来他们还不认识“莫”字才出现刚才的拆字法。我告诉他们:“莫”字读作“mò”, 是“慕”的声旁, 所以“慕”字应该看成“莫”和“小”加一点组成的。看到他们似懂非懂的样子, 我又出示“墓、幕、暮”三字, 告诉学生它们都读“mù”, “莫”是它们的声旁, 下面的“土、巾、日”分别是它们的形旁。继而出示“坟__、日__、布__”, 让学生猜意思选字填词, 学生准确做出选择“坟墓、日暮、布幕”, 而这三个字的意思也不言自明了。后来学生通过查字典还补充了“募捐”的“募”字也是同一类型的字。整个过程似乎比单纯教学一个“慕”字多花费了时间, 可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归类、对比, 区分了形近字, 通过形旁帮助理解字义, 而声旁“莫”在反复出现中加深了记忆,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受益良多。

华老师认为“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 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对教师来说, 学生的差错是机遇, 也是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艺术地处理差错, 才能真正做到“变错误为资源, 化腐朽为神奇”!

摘要:课堂教学本身是具有情境性、生态性、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的, 而学生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因此课堂教学就呈现出丰富性, 复杂性和多变性, 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笔者认为应该正视学生的课堂差错, 从四个方面着手变错误为资源, 化腐朽为神奇。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范文第2篇

网络作为一个新事物, 是最让学生着迷喜好之一。但由于年龄的关系, 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控力是很难达到适可而止的。所以这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 更是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责任!对学生来说, 他们还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使他们从网游、聊天中转入到通过网络学习和查阅资料。班主任只有让学生们感到网络聊天、游戏的虚无和知识冲浪的快感, 才能使学生们主动的把自己牵引到正确的上网道路上来。网络本身只是工具而已, 本无有害、无害之分, 关键在于使用者。因此, 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 变成了解决网络问题的当务之急, 也是义不容辞的事。

1 积极进取, 提高班主任的“网络素质”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须有一桶水”。教师在指导学生之前, 首先自己要成为所授知识的行家里手, 知其然也。而目前, 许多班主任教师对电脑网络知识和技能还不熟悉, 缺乏对学生树立正确理念和行为指导的能力。因此, 当看到学生盲目无度上网, 自己盲然无措, 只有堵阻之能, 没有疏导之力。而当学生向自己提出有关电脑网络知识方面的问题时, 自己不能准确回答, 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因此, 班主任必须自我充电, 在掌握了一定的电脑网络基本知识和技能时,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比如了解、掌握一些简单的网络知识, 了解一些网络术语, 如域名、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防火墙等等。学会上网获取信息、收发邮件、下载软件, 对教育、艺术、游戏、聊天等网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将自己或学生有关的网站点收入收藏夹;学会利用网络搜集教育资料, 如教育新闻、教育论文、心理咨询资料等等。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 才会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 并且指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选择、提取、组织和整合知识, 才能与学生交流。

2 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 在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 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负面影响。网络也是如此, 在给我们带来众多有益信息、给我们工作生活带来很大方便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对学生而言, 不健康的网站对学生思想、意志的侵蚀, 游戏聊天对学生学业、健康的影响等, 要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必须采取大禹治水的方法:正确疏导, 堵不如疏。毕竟爱玩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 班主任及家长只有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甄别和挑选, 为他们介绍和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游戏, 以此来抵御来自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对学生们的毒害和侵蚀。叫孩子远离网络是愚蠢的做法, 让孩子科学使用电脑, 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才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比如可以利用校园网, 向学生演示在网上查阅学习资料, 也可以在网上查看天气预报, 还可以在网上查看学生较为关注的时政新闻。有时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可以不直接告诉答案, 而是指导学生在Internet上搜索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在人民网、新华网、CCTV等主流网站的论坛上注册为会员, 参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讨论, 网友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交流。这样, 既能收到与人交流的“聊天”之乐, 又可以在讨论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3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比如在主题班会上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其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对迷恋网络的学生班主任要因势利导, 趋利避害。设法引导学生多参与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 转移他们“网络成瘾”的嗜好, 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工作, 增强学生的网络免疫力。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 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使其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4 做好与家长的联系与交流

家长既是学生的启蒙老师, 又是班主任的有力助手。学生的上网活动基本都在课余时间, 在校外的网吧或家里进行。试想, 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 单凭老师、学校去监督是不够的。因此, 作为班主任要多与家长密切配合, 特别是让家长也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一般家长都有一种“望子成龙”的心理, 为了让孩子学好电脑, 花费几千块钱买都毫无怨言。但许多家长由于文化程度不高, 对网络知识缺乏了解, 或是由于工作繁忙的关系, 对孩子在家电脑的使用, 缺乏监控。班主任应该利用家长会等机会, 向家长们介绍一些简单的网络知识, 或者安排一部分家长回校, 听一下电脑课, 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学校学习电脑的情况, 提高家长的网络认识, 才能回家有效地引导他们的子女正确上网。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做到科学性、准确性、循循善诱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克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如把近期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些因中学生上网而引发的不良事件搜集整理起来进行分析, 或者说在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行为时, 可以进行科学、准确、有效的心理教育。同时班主任要为学生保守秘密。当学生因上网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时, 往往会涉及到个人和其他人的隐私, 对于这些隐私问题和学生不愿公开的秘密, 班主任决不能予以泄露, 即使是对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 也不予以公开。你只有在理解基础上去引导他, 才能跟孩子有真正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你的引导才能说到孩子的心里, 才能对孩子引导有效。

总之, 在网络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中学生要做到“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作为班主任不能有“网络恐惧症”, 不应只看到它负面的影响而忽视了它的积极作用, 网络能够引导学生走入一个空前丰富的信息世界, 进行交流与学习, 不再是固步自封, 然而我们应该正确地利用, 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端正学生的上网态度, 科学地探索学生上网的心理健康问题, 引导学生在网络里翱翔, 涉猎其丰富而健康的信息和科学知识。

摘要:网络是当今世界的新事物, 它仿佛是把双刃剑, 具有两面性, 正确的利用网络, 发展自身是很多人的追求, 如果沉迷于网络, 就会迷失其中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就青少年上网引发的不良影响引出作为班主任, 如何正确指导学生上网?这需要我们共同考虑和解决。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范文第3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受挫,从而出现诸如学习动机水平下降、焦虑紧张感强烈、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等心 理反应。 学习受挫会让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的前途。 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过程,此过程中成功机率和失败几率同时并存,制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因素如信心、努力程度、 心境等,也有客观的因素如能力、运气、任务难易程度等。 由于学生不能对学习受挫的影响因素有正确的认识,从行为归因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主观上夸大学习受挫对自己的威胁

对学生来说,学习受挫主要是指考试失败,成绩不理想。 而考试行为只是以一种手段存在于学习过程中,它不是学习目的本身,学习受挫只能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的认知出现脱节或缺陷,它只是作为一种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馈。 暂时的、甚至是多次的学习受挫都不能轻易地用来证明学习不能成功或缺乏意义。 可惜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这一点,主观片面夸大学习受挫对自己的威胁,给自己造成紧张、焦虑。 而心理实验表明:心理上的过度紧张、过度焦虑是不利于学习行为的顺利进行。

1.2不能对学习中的挫折做正确归因

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习受挫就不可避免。 但是学习受挫的学生在对自己的受挫进行归因时,由于学习受挫导致信心不足,所以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受挫原因归因到较稳定的制约因素上,其归因模式如下:成功是因为运气好,任务易;失败是因为能力低。

归因的目的是帮助学习增强学习信心的。 但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是会对人造成消极影响的。 比如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任务容易,这很自然地把人的主观努力、智力参与等因素排除在外,而运气又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其只能说明运气一旦不好,成功就会失去。 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能力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因素,这样归因会使人产生永无成功的机会的心理感觉。 由于归因的失误,学习受挫的学生不愿学习,破罐破摔,从而给自己以后的又一次受挫埋下伏笔。

2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问题的途径

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受挫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学习受挫后不正确归因,那么,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帮助:

2.1正确认识学习过程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像爬山一样,成功和失败将是必然的,有时的学习受挫恰恰能反映出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所以,学习受挫的学生要给自己积极暗示, 正确的归因,对学习过程的正确认识,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学习受挫对我们的影响。

2.2助学生对学习受挫做正确的归因

2.2.1建立积极的知觉模式

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有关学习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所有的学习受挫都不能只看结果,过程更重要。 要引导学生把受挫归因到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努力程度不够等,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到更稳定的因素上,如能力方面。 这样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从而提高自信心。 也就是说,让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强,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方法不正确等。

2.2.2进行专门的归因训练,以消除归因误差

(1)经验交流法 。 让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经验 ,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通过交流,互相启发,提高归因水平。

(2)暗示 、引导法 。 可以借助一些案例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因,也可要求学生在已批改的试卷、作业上写出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3)咨询法 。 找学习受挫的学生谈话 ,了解他们受挫的原因 , 并进行心理辅导。

(4)诊断 、矫正法 。 对学习受挫的学生给以特别关注 ,正确诊断出他们的归因倾向和归因水平, 对其不正确的归因倾向给以矫正,提高其归因水平。

2.3树立学习的信心

学习受挫的学生时常会厌倦学习,对学习失去信心。 一个对学习没有信心的学生,会消极地对待学习,从而又会出现下一次的学习受挫,这是一个不良循环。 所以,帮助学生正确摆脱学习受挫的困扰,帮其树立学习的信心是很关键的。

2.3.1确立适当的学习期望值

学习受挫有的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 有的是由学生本人造成的。 其表现在给自己设定的学习期望值够高,高出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由于期望太高,自己又没办法达到,所以会时常遭到失败。 建议学生把期望值控制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面,让自己跳一跳就能摸得着。 实验证明,期望值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

(1)布置适合学生能力的 、难度适中的任务 。 任务不能过难 , 也不能过于简单,以成功率的二分之一为宜,让学生在通过一定努力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并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期望值,即成功率的二分之一。

(2)引导学生确定适于自身能力的要求水准 ,关于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达到了要求水准以上的成绩,应判断为成功。因此,一旦要求水准过高, 尽是体验失败, 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反之,要求水准过低,由于容易达到,也不认为是成功的。 所以,要求水准应以成功率的二分之一为恰当,我们就应依据这种水准去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期望值,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2.3.2把握和尊重学生“自我”

学习受挫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而自暴自弃, 不能积极参与学习,因而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所以在对抱有“自己不是的料”这一自我概念的学习受挫的学生的指导中,应帮助其打破消极的自我概念,调整好心态,找出自己身上的进步支点, 并进行自身的优势转移,积极地参与学习。

2.3.3增强学生的挫折容忍力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认识挫折,掌握应对挫折的科学方法,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学会冷静分析,从容应对。 关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事例加以鼓励。

2.3.4对学生进行鼓励强化

学习受挫的学生,其自信心具有相当的波动性和脆弱性。 所以给学习受挫的学生以信任、鼓励、赞许、理解等言行,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极为重要。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范文第4篇

花果山乡

张志新

结合课程学习和教育工作实践谈一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花果山乡

张志新

在新的课程标准执行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即对学生评价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李敏捷老师《用多元评价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的评价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 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在此乐园中学生才能成长。

1、反思式的学生自评。

反思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 它能促进学习的深化,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如自由问答, 值日生汇报, 游戏等系列活动中, 感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后, 进行自我反思, 总结成功经验, 反思不足之处, 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对那些弱势群体要特别留意, 都要予以特别“照顾”, 让他们独立做出反应, 即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有所触动, 使他们迎头赶上。

2、综合性的教师个评。

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往往伴随着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 教师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也是有必要的。如每单元, 每两周或每月, 每学期之后, 进行一些综合性的评价, 评选“每周之星”、“每月一星”、“学习标兵”、“学习有进步者”等, 并在班级、年级公示结果, 这不仅对受表彰者是份荣耀, 对其他同学也是个鞭策。

3、鼓励性的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着重对学生家庭表现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 因为家长和教师一样, 关注着学生的言行, 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问卷调查, 家校联系卡、访谈、电话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 从而有效利用好这一资源。家长评价中的意见或赠言应以鼓励、肯定的语言为主, 对学习中的错误要以希望的形式提出,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二、 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评价学生。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抓住这一重要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真诚的欣赏学生,这样言传身教也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2、在作业批改中鼓励学生

以前的作业批改,无非是旗帜鲜明的“”和“”,再加上批阅日期。现在,我会给学生做错的地方小心地划上一条直线,提醒其注意,如果改过来,下次就把这横线换成“”,给学生以纠错的机会。并且给作业后面写上恰当的评语。如:“你的化学学习比以前进步了,加油吧!”“老师最喜欢你„„,等等。当学生看到这些评语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被人重视的幸福,我分明看到了一艘艘自信的小船正迎风破浪。

3、在日常活动中欣赏学生。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以自主, 合作, 实验探究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的评价, 也应以学生互评或小组集体评价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 学会学习等各类活动中可“放权”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发挥, 大胆评判。在化学探究中, 我们发现大家很在乎同伴间的评价, 也能十分客观的评价他人, 着实让人放心。在此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取长补短, 有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

三、其他方面的评价

1、评价内容要全面。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看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落实,或者是否有了提高,而且也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这是因为,不可能所有学生都会学习成绩很好,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在思想品德,人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可能会有很好的表现,在评价当中也要给予认可,这样一来,也许对他其它表现不好的方面也会有所促进。

2、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过去,我们往往只是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不科学、不全面的,而且是单一的。除了考试以外,还可以通过技能比赛、交流展示、演讲比赛、辩论大赛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3、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评价不能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有很科学的评定。个别学生可能平时学习不是很努力,通过考试前一段时间的“临阵磨枪”,也会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或者有学生智商很高,平时表现很不好,品德较差,考试时也会取得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如果对于这样学生只凭一个结果的评价,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 ,在即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其它各种评价。

4、评价应该是长期连续的。俗话说“一百次一分的赞美远比一次一百分的赞扬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只有多次连续刺激下,在学习、品德、行为等方面才会受到很好的教育,才会有很好的提高。

5、重视非正式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是重视考试、比赛、辩论等等过程中的评价,还要依据自身的风格,形成一定的非正式评价。比如说,用一个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抚摸等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肯定与赞赏,都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6、要对评价进行再评价。不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间进行的小组评价、互相评价,这些评价都是主观上的,评价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方式是否多元、内容是否全面、过程是否科学等问题,因此,只有对评价进行再评价,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范文第5篇

花果山乡

张志新

结合课程学习和教育工作实践谈一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花果山乡

张志新

在新的课程标准执行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即对学生评价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李敏捷老师《用多元评价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的评价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 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在此乐园中学生才能成长。

1、反思式的学生自评。

反思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 它能促进学习的深化,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如自由问答, 值日生汇报, 游戏等系列活动中, 感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后, 进行自我反思, 总结成功经验, 反思不足之处, 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对那些弱势群体要特别留意, 都要予以特别“照顾”, 让他们独立做出反应, 即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有所触动, 使他们迎头赶上。

2、综合性的教师个评。

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往往伴随着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 教师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也是有必要的。如每单元, 每两周或每月, 每学期之后, 进行一些综合性的评价, 评选“每周之星”、“每月一星”、“学习标兵”、“学习有进步者”等, 并在班级、年级公示结果, 这不仅对受表彰者是份荣耀, 对其他同学也是个鞭策。

3、鼓励性的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着重对学生家庭表现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 因为家长和教师一样, 关注着学生的言行, 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问卷调查, 家校联系卡、访谈、电话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 从而有效利用好这一资源。家长评价中的意见或赠言应以鼓励、肯定的语言为主, 对学习中的错误要以希望的形式提出,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二、 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评价学生。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抓住这一重要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真诚的欣赏学生,这样言传身教也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2、在作业批改中鼓励学生

以前的作业批改,无非是旗帜鲜明的“”和“”,再加上批阅日期。现在,我会给学生做错的地方小心地划上一条直线,提醒其注意,如果改过来,下次就把这横线换成“”,给学生以纠错的机会。并且给作业后面写上恰当的评语。如:“你的化学学习比以前进步了,加油吧!”“老师最喜欢你„„,等等。当学生看到这些评语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被人重视的幸福,我分明看到了一艘艘自信的小船正迎风破浪。

3、在日常活动中欣赏学生。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以自主, 合作, 实验探究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的评价, 也应以学生互评或小组集体评价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 学会学习等各类活动中可“放权”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发挥, 大胆评判。在化学探究中, 我们发现大家很在乎同伴间的评价, 也能十分客观的评价他人, 着实让人放心。在此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取长补短, 有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

三、其他方面的评价

1、评价内容要全面。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看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落实,或者是否有了提高,而且也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这是因为,不可能所有学生都会学习成绩很好,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在思想品德,人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可能会有很好的表现,在评价当中也要给予认可,这样一来,也许对他其它表现不好的方面也会有所促进。

2、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过去,我们往往只是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不科学、不全面的,而且是单一的。除了考试以外,还可以通过技能比赛、交流展示、演讲比赛、辩论大赛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3、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评价不能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有很科学的评定。个别学生可能平时学习不是很努力,通过考试前一段时间的“临阵磨枪”,也会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或者有学生智商很高,平时表现很不好,品德较差,考试时也会取得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如果对于这样学生只凭一个结果的评价,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 ,在即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其它各种评价。

4、评价应该是长期连续的。俗话说“一百次一分的赞美远比一次一百分的赞扬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只有多次连续刺激下,在学习、品德、行为等方面才会受到很好的教育,才会有很好的提高。

5、重视非正式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是重视考试、比赛、辩论等等过程中的评价,还要依据自身的风格,形成一定的非正式评价。比如说,用一个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抚摸等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肯定与赞赏,都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6、要对评价进行再评价。不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间进行的小组评价、互相评价,这些评价都是主观上的,评价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方式是否多元、内容是否全面、过程是否科学等问题,因此,只有对评价进行再评价,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范文第6篇

1 中西方称谓体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 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中国的称谓体系是在古代或传统称谓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一方面继承了过去称谓中尊称或谦称的习俗, 同时也抛弃了不少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称谓语。主要包括亲属称谓、姓名称谓、职业称谓、职务称谓、通称和转称。英语国家的称谓体系显得相对简单, 在划分上与汉语分类体系大同小异, 包括亲属称谓、通称、职务称谓、职业称谓、姓名称谓等。

这两种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是一样的。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具有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称谓语的使用, 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认定。在称谓语的类别中, 二者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 随着有关称谓语的研究, 把中英称谓语大致分为两类: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亲属称谓语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它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 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的反映, 以家庭为核心。社会交际称谓是指作为一定的社会群体或一定的社会组织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按对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所使用的一切称呼方略和规则, 反映了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重程度等, 其适用范围是整个社会。

2 中西亲属称谓语与差异

亲属称谓有两种, 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 如小妹、二哥、大姨等;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 如大哥、大姐、大妹子、阿姨等, 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 是为了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而采用的。

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呼语中, 中西方体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像中国这样一个以表示血缘家族社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社会, 以表示血缘或亲属关系的名词作为一种重要的称呼手段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1]根据贾彦德教授的研究, 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语区分性别是多层次的。一层亲属关系词区分一次, 二层词语区分两次, 三层词语区分三次。而英语一般只区分一次。比如, 在一层亲属关系词中, 汉语的“父亲”、“母亲”与英语的father、mother就基本是对应的。在二层词语中, 汉语有“祖父”与“外祖父”、“孙子”与“外孙子”等, 分别区分父方/母方+父亲, 儿子方/女儿方+儿子, 而英语就只用一个词来表达:grandfather与grandson, 根本没有上述的这两层区分。在三层词语中, 比如, 汉语的“舅母”表示母方+兄弟+妻子三层区分, 而英语则只有一个词:aunt[2]。中国人已经习惯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但其中血亲和姻亲称谓的界限也十分明显, 即兄弟连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婶要严格区分, 如伯父、叔父是血亲, 伯母、婶母为姻亲。这反映出汉民族浓厚的宗亲观念、血亲等级观念和传宗继嗣观念。

英语里没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分。因此, 在交流中, 难免有中西文化的碰撞。英语中把所有比自己长一辈的男人都叫做uncle, 把所有比自己长一辈的女人都叫做aunt。而英语cousin则根本不分男女。当然, 在某些非要区分的场合, 可以用“in-law”作这些称谓的后缀, 以示与血亲的区别。例如, 用“broth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伯子、小叔子等;用“sist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姑子、小姑子等。可用作称谓语的表示亲属关系的词不算多, 主要有grandmother、grandfather、mother、f ather、uncle、aunt、brother、sister以及它们的变体grandma、grandpa、mum、dad、papa、auntie/aunty等等。其中, 变体一般为小孩使用。而且, 这类称谓语具有单向性, 即只用于辈分低者称呼辈分长者, 而被称呼的辈分长者则不能以表示相同关系的对应词称呼辈分低者。例如, 人们会说Hello, Uncle!但不能说Hello, Cousin!同样, son、daughter、niece等词一般不用作呼语。此外, uncle、aunt/auntie既可单独称呼, 也可在其后加上名字如auntie May、uncle Tom等等[3]。

对于, 非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语中, 汉语出于礼貌和交际的需要, 我们常用“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大哥”、“大姐”等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朋友和陌生人, 而这种用法在国外很少见, 且往往带有嘲笑的意味。例如, 有人嫌前面上了年纪人的老人开车慢, 他可以催促道:“Move it, Gr andpa!”若一位年长的女性被陌生人称作Granny, 也会觉得受到冒犯而生气。可见, 在一种文化中是礼貌的言行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同样适用, 反而会闹出笑话。

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 语言分割细密, 这与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族制度紧密相关;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 模糊且简单。另外, 具中国特色亲属称谓的泛化, 叫起来亲切温暖, 可以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 把它如果套用到英语中, 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英语的亲属称谓一般只限于家庭内部。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 了解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异同, 对于我们进行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将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语言有不同的称谓使用标准、礼貌标准, 有时又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 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 因此在称谓语的使用过程中, 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 结合具体的社交语境以及交际双方的关系, 正确地使用称谓语所传递的信息, 促进各民族相互沟通与了解。

摘要:人际交往间的称谓语是日常交往中沟通的信号和桥梁;它在说话之前使用, 起着选定听话人的作用, 而且它能明显地反映出参与者的身份、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说话人与所谈及的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等这些隐含在称谓语之中的含义。本文简要介绍了中西方文化下的亲属称呼, 有助于对高校的外语学习者及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潜在的冒犯或误解,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社会交际能力。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差异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332~334.

[2] 王文华.翻译的概念[M].外文出版社, 2007:159~160.

上一篇:人教版掌声说课稿范文下一篇:如何做好一名老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