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防生思想汇报范文

2023-09-15

浅析国防生思想汇报范文第1篇

所谓新军事变革, 也叫军事信息化变革, 是指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 由于先进的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理论和变革的体制编制共同发展, 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能够变革旧的战争形态, 改变作战方式, 极大提高军事效能的军事变革。

它的实质是工业时代以来建立起来的现行的机械化军事体系, 向未来信息化军事体系的整体转型, 即机械化基础上的信息化。

世界新军事变革, 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正式启动的, 是以安全态势演变为动因, 以信息为基因, 以军事观念转变为牵引, 以军事体系调整为核心的全方面、全领域、全系统的军事变革。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军事领域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的总称, 是在当今时代条件和世界新军事变革影响下产生的, 涉及到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军队组织体制、军事理论、作战样式等军事领域各个重要方面, 具有方向性、根本性、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2 新军事变革的内容

变革的基本内容, 可以概括为四个“革新”、一个“转变”。四个“革新”也就是以下几点。

(1) 革新军事技术, 推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

(2) 革新体制编制, 重新编组军队的结构;

(3) 革新作战方法, 以发挥信息化装备的优势;

(4) 革新军事思想, 以新的理念谋划作战与军队建设。

一个“转变”, 就是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革新, 推动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方向演变。

在现代战争的多方面研究中, 掌握现代战争的发展规律, 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战争的趋势之一是:战争越来越注重效果。趋势之二是:作战方式向“网络中心战”发展。趋向之三是:军队信息化建设向网络化、智能化和太空化的方向发展。趋向之四是:军队结构向规模轻便化、多能一体化和指挥扁平化的方向发展。

江泽民强调, 当今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也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胡锦涛主席指出:“世界新军事变革不仅是一场军事技术和军队组织体制的革命, 也是一场军事管理的革命。科学高效的管理, 对于降低军队建设成本、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率、增强部队战斗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国内外新军事变革下国防教育的影响

在国防教育工作中,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 而高校国防教育又是学校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内外对此问题极为关注, 我国的高校学生国防教育从1985年开始, 到今天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绝大多数高校都按照国家的要求以多种形式组织了对大学生的军训工作, 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起到了高校其他教育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得到了教育界尤其是普通高校的肯定和关注。而国外的研究则更为完善, 美国作为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国防和教育是两项最受重视且开支最为庞大的事业。历届美国政府, 都十分重视利用教育来增进公民的国防意识, 把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知识融入教育内容之中。美国的国防教育由于政府重视、财政支持、组织有力, 比较能够适应现今的形式。

4 国防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综上,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研究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近10年的事, 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都非常完备, 具有较高水平, 我国的现有研究大多是从素质要求和培养培训角度探讨师资队伍建设, 从历史发展、国家法律、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等角度开展研究的尚无先例。

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但其原有的建设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国防教育的发展, 为此, 各高校对已有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不足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突出高技术战争的大背景, 完成对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和创新, 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更有效的开展提供必须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保证。

高等院校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 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国防建设和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按照高校国防教育建设规划要求, 高校国防教育正实现从以战备教育为指导思想的“专业性军事教育时期”向以学生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普及性国防教育时期”转变, 高校国防教育教师也由纯“行政型”兼职干部向“教学型”专职教师转变。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中存在数量、结构、专业素质和稳定性等问题, 要普及高校国防教育并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 建立一支素质良好, 数量适当, 结构优化、专业化、稳定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必须以树立法制观念、人本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先导;以落实编制、职称、教学机构等政策为条件;以实施职业生涯管理、教学和科研评价、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等为保障, 并通过制定军事教师专业准入条件、建设国防教育课程、发展国防教育学科、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等措施, 加快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研究学校国防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从理论上来讲, 该研究通过对已有的高校国防教育队伍建设模式进行丰富和创新, 提高现行的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合理性和专业性, 对于高校国防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从实践上来讲,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政策的基本要求, 也是新军事变革下, 高技术战争时代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保证, 还是围绕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 在青年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推动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摘要:信息技术是新军事变革的原动力, 信息化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和焦点。随着新军事变革时代的到来, 如何更加准确的理解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 如何明确新军事变革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冲击, 如何转变新的战争形势下我们对高校国防教育的观念, 如何补充高校国防教育的手段等诸多的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笔者作为高校教师, 对高校国防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笔者结合多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新军事变革,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胡志刚, 等.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外国军事院校任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3.

[2] 杨鲁.土耳其军事院校国防教育印象[M].国防, 2007, 4.

浅析国防生思想汇报范文第2篇

我乡的10名适龄残疾儿童中除一人在盟聋哑学校上学之外,其他9人都在我乡小学上学,其中有2人属于视力残疾、2 人属于听力残疾、5 人属于肢体残疾、1 人属于智障残疾,这些残疾儿童都是家庭条件不好,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而且还有几个学生的家长也是残疾,家庭更是一贫如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能正常上学,学校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学校领导班子主动与全乡在校残疾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金钱、物质方面给予残疾儿童以最大扶助,与此同时,旗残联在得知我乡残疾儿童的这种情况后主动找到学校,残疾儿童情况核实后,给每个残疾儿童定做了一套校服,多种学习用品,同时又把我乡残疾儿童的帮扶任务分化到旗环保局,本学期我乡已有三名残疾儿童得到旗环保局定点帮扶资金200元/人,现已经发放到残疾儿童家长手中,在学生及家长的心中的感触是非常的大,使每一位家长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感到了社会对他们这些弱视群体的关爱,学生更是对以后的 1

生活、学习充满了信心,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着积极的作用。

学校在对于全纳教育这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视,教育局也多次下达各种通知,要求各学校要做好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并与各学校签定目标责任书,将各校的全纳教育纳入到年终考核中,对于全纳教育我校也是高度重视,在学校开学之前就组织全乡的老师下到全乡各村屯入户,逐户调查0—18周岁残疾儿童,并录入微机存档,并针对6—15周岁的适龄残疾儿童做好动员上学工作,将适龄残疾儿童也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学校还多次的召开领导班子会,商讨从学校的角度如何对在校的残疾学生进行更好、更细心的照顾,学校还在每学期班主任安排上侧重对残疾儿童的考虑,选用有爱心、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老师来担任残疾儿童的班主任。班主任更是从每个残疾儿童的实际考虑,将视力、听力有残疾的学生安排到班级第一排,尽可能的减少残疾学生由于听不清或看不见所带来的不便。

学校教务处也是要求班主任在教学环节中坚持“一体教学、个别教育、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原则,一方面老师从思想品德上教育正常学生,发动全班学生都来帮助残疾学生,使残疾儿童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注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树立“身残志坚”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又要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的身体特点,提供特殊的教育方案和服务,使残疾儿童在学校学习能够 像家一样舒心、老师教学能够像家长一样细心。随班就读学生虽然是比较特殊的个体,但是不应该因其特殊而失去或减少与正常儿童充分交流的机会,因此学校在开展各项工作中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积

极地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帮助随班就读儿童,班主任选择在学习上优秀、生活中有爱心的学生成立互助小组,在另一层面上对残疾儿童在学习、课间、上放学时进行帮助,使正常学生和残疾学生成为合作的伙伴,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参与的效果,老师和学生要侧重教给残疾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方法,他们更早的融入到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来,减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的后顾之忧。

学校还不定期的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特殊教育活动,校长带领广大老师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使全校每一位老师都了解特殊教育,都来关心残疾人,同时 学校还利用主题班队会、板报对学生进行宣传。学校还在各村屯书写永久性标语等形式在社会进行宣传,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残疾人,关爱弱势群体的氛围。

学校还组建特殊教育领导小组,每学期举行1-2次例会。确定我校随班就读规划,制订随班就读各项政策;每月举行教研活动,学校安排分管领导负责随班就读学生个人档案建立,随读生学籍管理及定期检查工作,本校随班就读教师考评及奖励。

特殊教育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特殊教育又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如果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随班就读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必须对普通教育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普通教育教师掌握必须的特殊教育知识、形成一定的特殊教育能力能使随班就读的孩子真正受益,保证随班就读工作不流于形式。从而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普通教育教师掌握一定

的特殊教育方法和技巧不仅能应用于特殊儿童身上,也能应用于普通儿童身上。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我校还针对各班级存在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情况,学校还定期对部分老师进行全纳教育的培训,使我们广大老师能对残疾儿童进行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关爱,从而使我乡在校的残疾儿童能够念的起学、能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念完九年义务教育,并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争取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一技在手,能够自食其力,为家庭分忧,为社会分忧,做社会上一个有用之人。

古迹中心校

20

10、

浅析国防生思想汇报范文第3篇

国防教育, 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 制止武装颠覆, 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高校国防教育是指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关系

高校国防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渗透的, 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都有共同性。

(一)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共同性

高校国防教育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国防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等形式, 以爱国主义为国防教育的核心, 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高校国防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包含立足于大学生, 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时代潮流、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能为祖国积极奉献的爱国主义人才。

(二)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共同性

高校国防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国防教育军训的天数为14-21天, 真正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周。各高校要以军队的条例为参考标准, 从严要求, 旨在提高他们的军事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学习教育过程, 具体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共同性, 学校在开展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学习、开军事课相关的选修课和举办讲座时, 也是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理想教育的过程。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训练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积极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过程。两者的教育内容具有共同性。

(三)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共同性

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两者都有相同的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寓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 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 达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截止到2017年3月,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28个。其中包括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红色实践活动、爱国教育活动等, 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而且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下, 除了利用报纸、书刊、书籍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外, 还可以积极利用新媒体, 如QQ、微博、微信等, 实现新闻信息互通和教育资源共享共用, 使两者都能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的目的。

三、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一) 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高校国防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对大学生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实践活动, 前者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后者是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两者相结合能产生合力, 形成强大的育人功能, 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大学虽只有短短的数年时间, 但却是大学生青年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奠定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而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用他们强烈的思想特点和先进的教育方法, 可促使青年大学生更加深刻领悟爱国主义信念、集体主义观念、社会主义追求、艰苦奋斗精神, 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二) 促进学校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中国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悠久历史, 高校不仅有物更有精神和灵魂。高校的精神和灵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能够养成的, 而是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沉淀, 内化于校训中, 外化于教师、学生的精神风貌上。如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德行大道、技承天工。学校一直坚持、继承、并发扬光大。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 可促进学生优良学风、学校优良校风的形成。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高校不仅重视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 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开展《学生手册》等知识学习、组织军训、参观校史馆、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 不仅使大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大学, 对未来的方向更有定位, 而且也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从而争当树立远大理想, 争当优秀学生, 促进学校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三) 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好几代人的梦想, 现在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30多年, 其中人才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其中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沃土, 是祖国发展的重要阵地。将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结合, 可形成强大合力,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国防教育, 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

四、总结

青年一直是被寄予厚望的一个活力群体,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明天。在大学, 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青年教育的两大重要内容。这两者渗透。两者相结合对个人、学校、国家都是意义重大。之后要不断加强两者关系的研究, 力求多角度、多层次的相结合, 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效果。

摘要:大学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活动的两大重要方面。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载体都有共同性。两者相结合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可以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可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万栢,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

[2] 张成可.论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J].中同外资, 2012 (4) :279.

[3] 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56.

浅析国防生思想汇报范文第4篇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关键是思路创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摒弃那些脱离生产经营实际、职工不愿接受的方式方法,在把握好思政工作为生产经营服务原则基础上,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企业经营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种种困扰,要积极探索新思路,研究新办法,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心任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工作实践,认为重点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夯实“党建末梢”基础,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动力 基层党小组是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落脚点”,是党建思政工作的“末梢”,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生产

经营实践活动、激发党员队伍活力等重要责任。切实做好党小组工作,更好地发挥管理末梢的“突击小分队”作用,对于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切实发挥党员带动作用,推动生产经营工作的全面完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党建末梢”在组织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做法,把党的组织建到基层“末梢”,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做好群众工作,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团结带领全体职工干事创业。要认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每位职工、落实到基层一线。举办经常性的座谈会,做好面对面沟通和一对一谈心,了解职工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思想的契合点,真正把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

二、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增强思政工作的号召力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建立和谐企业,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所以企业政工队伍也要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要在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指标、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政工队伍整体素质,树立政工干部是企业人才的理念,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实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才培养工程,采取措施吸引和选拔政治素质好、知识层次高、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青年干部到政工岗位上工作。专职政工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提高服务本领,努力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兼职政工干部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政工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协调好政工干部在学习培训、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与同级生产经营管理干部享受的政策。

三、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思政工作的感召力

以人为本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践行群众路线的要求,把群众认可与满意作为思政成效的重要标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首先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础。围绕职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现实问题,想干部职工所想,急干部职工所急,从学习、工作、生活上给予人文关怀,真心实意地办实事、办好事,让干部职工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志间的情谊。二是要注重选树典型,特别注意树立和发现本部门、本单位的典型,用自己身边的先进人和事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增加与先进典型之间的亲和力,感到先进典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做得了,达到“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的目的。三是要与干部职工交朋友,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对职工要以诚相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关心人、体贴人出发,春风化雨、耐心细致,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例如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及喜庆日、干部职工生日,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和送温暖活动,增强亲和力,巩固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关系。

四、构建工作载体,增强思政工作的影响力

企业职工的开放意识逐渐增强,视野明显开阔,传统的被动式的灌输型教育形式已不满足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必须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管理载体,充分发挥好其载体的运载功能,建立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运行载体。

一是建好文化载体。根据职工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特点,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应用现代化传播工具,以广大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开展不同的活动,建立立体的、全方位、多层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运行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广大干部职工生活中,激励广大职工为企业做贡献。

二是搭建活动载体。通过开展感染力强、富于实际意义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感召力, 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生动感人、形象直观,把形式搞得活一点、乐一点、美一点、轻松一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精神世界需要。

三是构建管理载体。利用工会、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优势,选择能够激发职工的兴奋点,扣住工作对象心灵深处开展思想工作,要在创新上、适应上多动脑筋,下足功夫,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机关服务中的“生命线”作用,要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点面结合、上下贯通、机制协调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网络。

浅析国防生思想汇报范文第5篇

一、显学与社会主流思想

所谓显学, 顾名思义, 即外显于世的学问, 强调与现实联系密切, 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其与隐学相对, 与玄学互补。

所谓社会主流思想, 即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此思想为这个社会所推崇, 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并且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的主流思想。这种思想一旦形成就会为统治阶级所宣传利用, 并不断地改造它, 使之更加适合统治的需要。经过时间的磨合, 这种思想便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未得到“赏识”的显学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的社会正处于由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制度转化的过程。王室衰退、诸侯称霸的乱象, 使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的破坏, 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此时, 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们成为了维护社会安定的精神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提出各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正是这些争论之后碰撞的火花, 为秦汉治理社会的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此时的儒家思想, 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创立的思想, 虽然为人们所知, 但并没有得到君主的赏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继承夏、商、周三代“亲亲”、“尊尊”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进行概括和总结, 再加上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的不断完善, 而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过去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新兴地主势力和拥有中央集权的君王是不会愿意接纳这一看似陈旧的思想的。而孟子的“仁政”说, 虽然已经转到新兴地主的立场上, 但却是建立在“民贵君轻”的基础上, 过分突出了要考虑百姓的利益, 以百姓为重, 认为“民事不可缓也”, 因而也得不到统治者的青睐。这正是为何在春秋时期,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显学, 但仍未受到统治阶级过多的关注与青睐的原因。

三、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汉武帝统治时期, 强盛繁荣的社会状态为封建统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此条件下, 董仲舒看到了国家对于一套与当时社会统治相适应的思想体系的渴望。于是, 他开始谋划了要以孔孟儒家思想为主, 其他各家为辅。其核心宗旨是要收集各类有利于汉王朝封建统治的思想, 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这个时代统治需要的新儒家学说。

儒家提倡“仁治”、“礼治”和“德政”, 强调道德感化;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强调顺应自然;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 强调法制、暴力统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可以穿插运用在统治的不同阶段, 而单独使用一种思想是难以统治全国的。例如在国家动荡时期, 王权衰退, 诸侯割据, 利用法家思想, 通过法制、暴力强权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而在动荡结束后, 生产停滞, 人口锐减, 实行道家无为政治, 顺其自然, 则是上上之选; 而当国家已经进入了稳定时期, 已经走上正轨, 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 也不能放任自流的选择无为而治, 则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礼治。而董仲舒正是看到了这三者的契合点, 将儒家、道家和法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以此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自此以后,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以道家权术为手段, 以法家严治为辅助的治国模式成为了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方针。董仲舒重新改造和诠释了儒家思想, 为了更好的迎合当时统治者的心意, 为了让封建统治秩序变得合理化和神圣化。例如为了凸显封建统治制度的合理化, 董仲舒极力向汉武帝推荐《春秋》中“大一统”的理论, 把“大一统”说成是天经地义, 是必须遵循的人类法则。为了凸显封建统治制度的神圣化, 他还主张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向人们灌输着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的思想。

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实施“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便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的著作就成了经典, 孔子的思想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孔子本人也成了“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也正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就成为显学, 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摘要:自汉朝开国以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步增长, 国力也随之增强。先前中国主流的“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统治者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通通视为异类。儒家思想自此成为了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关键词:显学,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3] 庞朴.中国儒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 1997.

浅析国防生思想汇报范文第6篇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我国从80年代末起开始引进西方隐性课堂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相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 教育者以比较隐蔽的形式, 按照预先设定的内容和教育方案, 无意识的、间接的教育活动和比较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行施教, 而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确定的施教主体, 也无需明确的教育目的、计划和固定集中的活动场所, 由潜在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教育因素和外在环境潜移默化地引起心理情感知觉改变, 在轻松愉悦中受到熏陶和影响的教育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 相比于纯粹以知识灌输、传导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要侧重对学生的情、意、信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坚定信念的教育。能有效避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造成的逆反性和排斥性, 教育效果效果比较持久,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1 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行为和意识。他是通过教学主体通过直接的观察实践来获得所拥有的。比如一些教师的人格魅力, 班级风气, 学校的管理运作模式等等, 都是隐含在行为过程中的一些隐性教育的体现。这也验证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 正所谓“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 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 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讲的就是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特殊性所在。

2.2 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显性教育的教育方式可能要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工具等资源的影响。而隐性教育的方式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可以从不同内容上、方式上、角度上、途径上对学生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综合苏浙的教育。弥补显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缺憾。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挖掘。

2.3 教育过程的愉悦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非认知的心理部分来起作用, 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权威式的训导, 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 这就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

2.4 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随着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获得的价值、态度、规范、动机, 不仅存在于学校的“非正式文化的传递”之中, 同时也存在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思想理论课的教育模式, 不是通过面对面的课堂教育者以严肃的、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获得政治理论知识, 而是利用萦绕于教室、宿舍、校园等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通过教师知识的传授、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大学生活所处的范围里, 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5 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们无意识的氛围中, 通过暗示、感召、模仿、陶冶等形式逐步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发生变化, 在特定情形下, 往往会达到常规教育和教学情景所无法达到的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和理性说教, 它的教育效果会更稳固, 更持久, 往往一句话、一件事、一个行为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3 高校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3.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显性教育的界限, 极大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领域, 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领域, 而且拓展到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 有助于把学校所有的教育因素、教育途径、教育力量等融合为一个整体, 通过学校提供的所有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实际上就是从现代开放的视角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不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趋势, 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当今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

当今社会, 信息飞速发展, 教育思想层出不穷。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岁月, 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的熏陶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一种排斥、创新、特立独行的表现。对于隐形思想整治教育正可以从多层次和角度上纠正他们对教育思想中的偏激的情绪、你烦的心理。完善人格, 陶冶情操, 规范行为, 实现综合的发展。

3.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前面所讲, 由于受到外部日新月异的环境影响, 思想具有独立性, 选择性更注重多元化, 呈现一种多边性。这就导致一些青少年的思想上存在或多或少的整治迷茫, 政治理念偏激, 社会责任感缺乏, 缺少应有的吃苦精神。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 产生强烈的拜金主义, 享乐追求, 对事情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常常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界的侵扰。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施加影响,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以及在与学生交往中渗透着一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观点, 使学生在衣、食、住、行中无意识的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

摘要: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 作为规范性教育的学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尽人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教育内容的隐含性、教育方式的丰富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教育效果的长久性等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本文旨在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的同时, 深刻阐述了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上一篇:浅谈青少年追星现象范文下一篇:区委巡察办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