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公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各大城市陆续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但其运营管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之行业标准处于完善期,因此城轨运营企业更加重视内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文章旨在通过对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标准化建设方法和路径的思考,探索行之有效的运营标准化体系建设思路。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标准化

0 引言

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国有近40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多个城市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各地运营公司陆续成为当地超大型企业,而城市轨道运营公司覆盖的专业领域众多,既有站务、乘务、票务等直接面向乘客的专业领域,也有车辆、轨道、工建、风水电等技术保障专业领域,当然更少不了综合职能专业领域。对于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如何高效管理,成为很多管理者面临的棘手问题。此外,各个城市的城市轨道运营公司都是独立运营的,虽能相互借鉴管理经验,但要想落地这些管理措施涉及的因素较多,完全复制更行不通,加之行业管理标准还未建立,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引入运营标准化体系是目前很多城市轨道运营公司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多数城市轨道运营公司采用的是2009年发布的《服务业组织标准化系列标准》和2017年修编的《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这两类标准本身并无冲突,可配合使用,但在实际转化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缺陷。本文旨在以城市轨道运营企业标准化推行现状入手,阐述标准化体系在城市轨道运营公司建立的方法和路径。

1 城市轨道运营标准化推行现状

上文提到,很多城市轨道运营公司将标准化建设作为提升管理效能的主要方式,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概念模糊

很多城市轨道运营公司未能准确理解标准化的概念,甚至有一些管理者认为导入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国际管理体系标准后,就是完成了标准化工作。其实不然,标准化准确地说是一种企业的管理思维,强调的是标准式的管理方法,一些国际标准可理解为专项标准化的对标,并不能代表完整的标准化工作。

1.2 意识不够

面临开通压力,很多城市轨道运营公司在标准化体系建立过程中经常出现生搬硬套其他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情况,更有一部分业务模块完全套用兄弟公司的标准文本,这样的文本虽然看上去结构很完整,实质上毫无意义,因为每一个企业的设备工况、设备型号及人员配置都存在差别,所以套用不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业务模块文本,在实际执行中是行不通的。

1.3 执行力不强

执行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意识不强,所以即使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标准,也无法有效落地,长此以往,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脱离标准体系;二是管控力度不足,建立标准化体系就是需要员工按标准执行工作步骤,如果只有标准而没有相应的监督,也就很难避免有一些员工为了方便行事而游离标准之外。

1.4 缺乏评价

有些城市轨道运营公司管理者认为标准体系一旦建立,员工就会按照标准执行,但如果在标准执行的过程中缺少评价环节,就容易造成标准文本不适用,长此以往,标准体系成为摆设,其作用无法发挥。

2 城市轨道运营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本文对城轨运营标准化的概念总结如下:围绕标准文本(服务实现标准、基础保障标准及岗位工作标准),有组织、有规则地识别外部要求、制定内部标准,以及实施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收集和识别城轨运营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及相关方的要求,相关方包括上级主管部门、集团公司、委外单位、乘客及员工等。并且,要针对识别的要求组织合规性评价。

(2)在合规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各业务板块内部标准的制定,确保所有标准和要求有据可查,并且符合企业的转化要求。

(3)组织内部各层级针对标准开展宣贯和培训,确保相关人员熟知自身的工作要求,并建立标准化执行日常监管机制,有效控制标准化实施过程。

(4)建立运营标准化评价机制,评价包括常规性评价和即时评价。常规性评价是指根据外部要求和自身业务开展情况的变化,周期性地开展定向评价;即时评价是根据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非定向评价。

此外,服务实现标准和基础保障标准可理解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準,考虑到城市轨道运营企业业务的特殊性,本文更偏向用服务实现和基础保障进行表述。

运营标准化体系定义如图1所示。

3 城市轨道运营标准化建设思路

3.1 成立标准化组织机构

运营公司应明确负责管理日常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它是伴随着运营服务、检修、管理工作进行的,也可以说是每时每刻都在执行的标准。各个部门、岗位的标准化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指导、督促和检查。

通常,建议城市轨道运营公司成立标准化管理机构,可分为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标准化管理办公室,有条件的可同步成立服务实现标准、基础保障标准和各岗位工作标准分委员会,牵头归口部门,确定各部门标准化管理工作专职和兼职人员。明确标准化组织机构中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特别要明确各部门标准化管理人员的职责。

需要注意的是,运营公司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应从受教育程度、接受的培训、工作技能及工作经验等方面考虑,选择适宜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3.2 制定标准化工作规划

标准化的发展是可以预测的,运营公司可以根据服务质量的要求和维保发展趋势,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情况,以及自身的创新水平和服务开发能力,结合运营服务和管理的远期和近期目标,做好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通过开展标准化的规划,一方面可使运营标准化的各项工作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另一方面可使标准化工作与运营公司总的方针目标及其他管理工作协调、同步发展[1]。

3.3 建立标准化体系框架

运营公司作为具备高端装备的现代服务业,在建立标准化体系框架时可同时引入《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和《工业企业标准化系列标准》两大国标体系,这两大国标体系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前者重在框架的设计,后者强调整体管理模型的建立。依据《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标准体系(GB/T 244212—2009)的要求,将运营公司标准化体系框架分为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服务提供标准体系3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根据专业分为几个子部分,也可以综合考虑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架构,将其分为服务实现标准体系、基础保障标准体系及岗位工作标准体系3个模块[2]。

依据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 15496),制定标准化管理总要求,包括标准化工作职责、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化工作程序、标准文本管理流程和要素、标准化工作指标及考核要求等方面[3]。

依据企业标准体系产品实现要求(GB/T 15497),制定服务实现标准文件,并收集通用技术标准和规范、各专业通用技术标准和规范、各专业专用技术标准和规范等[4]。

依据企业标准体系基础保障要求(GB/T 15498),制定公司的基础保障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建立管理标准与管理流程对应目录。依据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全面梳理和优化各项管理流程。依据流程编制管理标准,建立与管理流程配套一致的管理标准[5]。

某运营公司标准化体系框架示例如图2所示。

3.4 编制标准文本

标准化体系框架的建立除了要明确运营公司标准化总体管理流程外,也要做好外部要求收集工作,此为确定标准文本目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建议城市轨道运营公司对管理和专业板块进行分解,明确每项工作所对应的外部要求和内部标准转化方案,以此保证标准化体系覆盖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到凡事有标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管理和业务板块的分解也能为每份标准文本的编制提供基础架构。标准文本编制依据GB/T 1.1标准的要求,一定不要忽视记录表单的重要性,它属于特殊的文本,是管控作业过程的手段,更是数据追溯的依据。

3.5 标准体系的运行

实施标准的实质是统一思想的过程,包括宣贯、实施辅导和过程监督等步骤,城市轨道运营公司上到中高层干部下到专业工班,都必须强化标准化意识,加强过程实施的监控和考核,严格控制人为脱离标准行事的行为。在此,可以充分利用岗位工作标准,岗位工作标准是对管理和技术要求在岗位层面的转化,对于标准化作业的管控十分有效,并配有过程指标进行监控。

3.6 标准体系的评价与改进

标准体系的评价与改进是标准化管理循环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企业容易忽视的环节。GB/T 19273规定了企业标准体系评价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程序,并明确了常规性评价和即时评价的具体要求。

运营标准体系评价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第三方评价,可向有资质的评价机构提出申请;另一种为自我评价,需企业组建内部评价组,对标准体运行的合规性、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评价。通过对标准体系的评价,城市轨道运营公司可找出服务、检修、管理各项活动中存在的不符合项或建议项,通过不断优化,实现体系的常态化运行[6]。

4 城轨运营标准化建设重难点

4.1 设备维保的策划和标准制定

城市轨道运营服务涉及的车辆和设备绝大部分都是国外引进或国产自主消化吸收后再生产的,其检修和操作规程基本是由厂家提供或借鉴同行编制完成。在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时,一是应对外部提供的检修和操作规程进行研究,结合自身的运营条件和实际情况,做好本土化编制,形成适应公司运营的技术标准;二是应对检修和操作规程进行分解,将复杂的规程简单化,按照工序形成作业标准,便于指导员工现场作业;三是应对检修和操作设置具体的技术指标或要求,明确过程质量控制要求,确保现场作业的精确性。

4.2 客运服务的策划和标准制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涉及与乘客直接接触的服务主要包括站务服务、乘务服务和票务服务。一是应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针对这些服务制定明确的内控目标,同时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结合公司的自身环境与条件,对外明确公示服务承诺,确保服务的可考核性;二是建立通用服务规范和特殊服务规范,对这些服务具备的共性要素(诸如服务礼仪、服务行为等)建立通用服务规范,同时按照服务特色,针对站务人员、票务人员、电客车司机分别建立与之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服务规范,保证服务效能;三是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实践培训,要求所有服务人员掌握通用服务规范和专业规范,不断规范其服务行为,提高乘客满意度。

4.3 服务过程控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的产品特性是在城市内部开展的物理位置挪移,其属性是交通运输业的组成部分,并且其线路、站点、运输方式等在建设期间已经固定,因此提供的服务也基本确定。在建立、实施企业标准体系的过程中,结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服务的策划和新服务开发两个标准条款的理解和应用,建立与运营公司相适应的服务策划和开发控制等一系列文件,在结合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不断推出具有运营公司自身特色的站务、票务、乘务等服务,彰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内涵,逐步将运营公司打造成为当地的一张新名片。

5 结语

轨道交通企业要想进一步扩大其交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竞争能力,力争打造一流的运营服务水平和能力,必须建设完善的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系统标准化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作业,加强基础工作标准化建设,完善、实施、改进和提高运营管理全过程,追踪轨道交通企业的筹备、建设和运营的各阶段,不断充实和完善每一阶段的管理要求、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确保各阶段的管理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管理平台与轨道交通企业的建设发展同步,对标成熟行业最佳管理实践的方法,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坚持高起点,立足高水平,实现新跨越,努力追求卓越绩效。

参 考 文 献

[1]张定康.企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2]GB/T  244212—2009,服務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标准体系[S].

[3]GB/T 15496—2017,企业标准体系要求[S].

[4]GB/T 15497—2017,企业标准体系产品实现[S].

[5]GB/T 15498—2017,企业标准体系基础保障[S].

[6]GB/T 19273—2017,企业标准化工作评价与改进[S].

公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县供电公司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县供电公司同业对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同业对标;运营监控;分析;责任;管控;全面提升

一、县供电公司同业对标的概念

县供电公司同业对标,就是县供电公司之间以国家电网公司现行行业生产技术标准与经营标准为坐标,以先进供电公司的经营绩效作为标杆,通过竞争性评比,进行相互对照、相互学习,重新界定管理措施、评价管理水平,传递经营压力和动力,通过动态改进提高,激励县供电公司业务水平提升的一种指标管理体系。

二、县供电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够规范,日常考核指标不全面。目前省市公司对县公司进行同业对标和绩效考核。省市公司注重县公司指标排名和结果完成情况;基于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县公司完成指标存在差异。县公司为了完成任务,常常将上级对标文件和任务照搬照转,没有结合实际完善细化,没有传递压力,造成基层班组组长及供电所所长不重视,易在供电所或非承担指标的部门形成“真空”。

2同業对标管理手段创新不够,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县公司没有成立同业对标专业机构,由运维部或办公室兼职管理监督,职能部室只负责承担业务指标,缺乏专业机构和人员,牵头部门协调工作量大,遭遇复杂指标,推诿扯皮,效率不高。缺乏统一的、全面的、具体的、量化的、有效地管理方式,对供电所及基层班组问题不够了解,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供电所及一线班组没有体现多劳多得,职工激励措施不到位,职工缺乏展示个人工作成绩平台,存在惰性,创新意识不强。

3同业对标管理基础薄弱,竞争机制不完善。县公司同业对标管理和竞争机制不够规范,缺乏横向比较和量化考核,没有真正与员工利益挂钩。各部室、供电所、一线班组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不能适应新工作形势发展需要。

三、强化管理,全面提升同业对标水平

1分解对标指标,强化指标管理责任

1.1指标的详细分解

分解同业对标指标,彻底掌握构成各项指标的具体值和影响指标的相关因素,将各指标及具体值分解责任到责任部门和专业人员,对所有监控指标进行逐级分类。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具体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影响该指标的具体数值,以及提升该指标的具体方法。针对具体数值,需要将管理部门、可控情况、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对指标的详细分析,摸清楚影响指标的具体因素,确定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构成指标的整个过程进行管控。

1.2指标的分类管理

通过指标权限的管理,将组成指标的具体数值分配到相应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设置各指标的预期值模板,由各部门在评价周期初期进行计划制定,各责任人确定周期目标。运营监控部门可以在周期初期进行指标的预评价,发现不合理的情况可提前调整预期指标。确定各项指标值的上报频率,形成工作计划,对具体责任人进行随时提醒,督促完成。在整个评价周期过程中,运营监控部门可随时掌握各部门的上报数据完成情况。由于调整了评价频率,可借助信息系统自动进行各项指标的分析和计算。

2缩短指标评价周期,做到整体指标可控

各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员随时上报数据,缩短上报数据周期,缩短同业对标指标评价周期。通过前期计划和预测,可制定周期的目标和计划,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指标提升的可对比性,实现措施有力到位。通过同比、环比,发现指标短板,及时调整计划。根据各项指标组成值的具体情况,缩短评价周期,提升指标值的采集上报频率,从而实现事后整改变为主动提升。

3建立联络员制度,实现指标全面监测

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强化与各专业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贯通、运转顺畅、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以数据为支撑,以问题为导向,以运营监控部门为枢纽的高度一致的公司运营整体框架,实现公司运营、监测、整改、提升一体化,促进公司运营管理水平改进提升。

四、开展同业对标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对标体系,定期开展同业对标工作。以国网公司、省公司、市公司同业对标指标体系为基础,梳理各类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国网公司管理提升要求,覆盖省市公司同业对标、业绩考核指标、综合数据对标指标,按照公司工作实际与专业重点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在突出业绩指标和同业对标指标的基础上,兼顾日常管理和基础管理,设置了相应的专业管理指标,完善了日常管理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在同业对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分管领导带领职能部室反复斟酌对标内容,各部室根据各项工作开展状况、不同阶段重点工作以及管理水平提高的实际情况,反复研究修订,确定对标项目。按照动态调整,持续改进的原则,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指标实际运行情况,对不满足要求、不合理的指标及时修订,使对标体系更加全面、科学、合理。

2加强过程管控,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对标指标体系建立以后,为加强过程控制,确保对标结果科学有效,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并同时成立对标评价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全口径对标重大事项,审核对标和考核结果。将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责任人,实行责任人专业负责,工作任务量化体现,制定二次考核分配办法,将责任人奖金与指标挂钩,充分调动县供电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促使供电公司管理水平提升。

3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对标公正透明。各部室主任及专责深入了解各项工作岗位实际,全面客观了解对标所列各项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后再打分、排名,依据充分。明确每一项对标项责任人,同时公布本月对标排名。每月对标结果公开前,召开各部室、供电所、一线班组“面对面”座谈会,针对每个指标进行讨论、分析,有疑问的当面沟通,直到双方认可,保证对标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在对标指标中,所有对标数据提取应尽可能从公司常用数据库中提取,确保对标的公平性。在完善的体系下,利用强大的数据支撑,用电子系统录入和公布对标结果,固化对标要求,实现信息化管理。

4确定薄弱环节,开展短板指标诊断帮扶。供电公司全口径对标结果发布之后,员工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本所的整体排名和自身所负责的各指标的排名情况,查询当年供电公司全年对标走势排名。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增强各单位争先进位的意识,保证各项提升工程的顺利开展。各指标承担责任人上报指标分析汇报后,召开指标提升会议,探讨并制定提升措施,并将探讨结果进行分类。第一类为各单位能够自身解决的指标,经过改进和完善后能够提高该项指标;第二类为经过分析探讨后,发现该项指标无法由责任单位单独进行改进和提高,供电公司将该类指标进行统计并上报对应主管部室,提请帮扶;第三类为需上级单位派遣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帮扶。

结束语

同业对标工作涉及到公司全范围精细化管理,应提升参与感与责任感,创新管理模式,确保同业对标各项指标数据及时、真实。改变以往同业对标只是相关部门的事的错误认识,通过对构成每项同业对标指标的详细值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将构成指标的各个“细胞”融入到每个责任人的工作中,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公司业务发展的推动者。做到同业对标各项指标准确把控,全面提升公司同业对标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潘昆娥.浅谈电力企业如何开展同业对标管理[J].科技创业家,2015(21).

[2]杨静,张宣江,盛慧慧.电力企业对标指标评价方法研究[J].华北电力技术,2014(05).

作者简介:

1张汉青,男,河南省新县,本科学历,经济师、技师,单位:国网新县供电公司

2兰翔,男,河南省新县,本科学历,经济师、技师,单位:国网新县供电公司

3张汉春,男,河南省新县,经济师、技师,职务:国网新县供电公司供电服务分公司经理

公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认为,张某出任某仓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之职务,应当属于受“委派”的国家工作人员,其利用职务之便,将所占有的应属国家资产的50吨铝锭私自售出,并在事发后隐瞒10万元的收入,意在占为己有,应构成贪污罪。具体理由如下:

一、张某的行为侵犯了公共财物所有权

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为刑事法律所保护的利益。贪污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活动以及职务的廉洁性。在刑法学研究中,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之关系极为密切。马克思在论述盗伐林木罪时曾说过:“林木占有者的利益之所以在林木受窃时受到了损失,只是林木遭到了损失,而不是权利受到侵犯。只要罪行的可以感觉的一面触犯了林木占有者的利益,犯罪的实质并不在于侵害了作为某种物质的林木,而在于侵害了林木的国家神经——所有权本身,也就是实现了不法意图。”[1]因此,犯罪对象之性质,往往亦能反映出犯罪客体之具体归属。以本案而言,倘若张某退休后,受聘于某外资公司,那么其私自变卖50吨铝锭的行为将另当别论,即如果是利用了职务便利就构成职务侵占罪,如果没有利用职务便利,则可能构成盗窃罪。因此,确认该有限责任公司的产权性质便显得格外重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逐渐改变了单一制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成分,国有公司、企业大量转型为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企业。在对这些控股、参股公司企业是否是国有企业的定性上,理论界存在着两种观点:“国有全资说”和“控制支配说”。国有全资说认为,中国现在推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本为限对其债务承担责任。因此公司一经成立,就具有完全的、独立的法人地位,其法律地位不受出资者性质的影响。国家作为出资者将自己的财产交给公司后,只按其持有的股份享有股东权利。因此,只有国有独资公司才能称作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与之针锋相对的是“控制支配说”,即认为国有公司是指财产完全属于或者相当一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并且国家对全部财产具有控制支配力的公司。[2]

本文赞同“控制支配说”,其原因在于该说有明确之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可见,控股权归属决定了股份制经济的性质。我国《审计法》第22条规定:“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和主导地位的企业的审计监督纳入与其他国有公司、企业相同的审计监督体制。”《审计法》中虽然没有将国有控股企业明确称为国有企业,但其将“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和主导地位的企业”纳入与国有公司、企业相同的审计体制,其本意显然是为了对国有控股公司中含有的国有财产进行更有效的法律保护。而财政部在2003年做出的《关于国有企业认定问题有关意见的函》中则明确认为:从企业控制力的角度看,“国有公司、企业”还应涵盖国有控股企业,其中,对国有股权超过50%的绝对控股企业,因国有股权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应属“国有公司、企业”范畴;对国有股权处于相对控股的企业,因股权结构、控制力的组合情况相对复杂,如需纳入“国有公司、企业”范畴,须认真研究提出具体的判断标准。另外,该说也大致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因为无论是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以及工商银行等上市公司,都含有不同比例的非国有资本成分,但司法实践中,没有人会因为这些上市公司中国有资本没有达到100%之比例,就否认上述上市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如中石化集团下属设计站员工陈某,利用负责该站采购费用报销的职务便利,采取虚假发票报销入账的方式侵吞公款,被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以贪污罪进行定罪处罚;又如中建电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某在负责合约估算、物资采购工作中,因收受回扣款被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进行定罪处罚,都无一例外地反应了刑法在对于这些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企业性质的认定。就此而言,将国有控股以及相对控股企业作为国有企业自然也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

综上所述,结合本案具体情况,国有资产股份达60%的仓储有限责任公司就应该称作国有企业。张某将原国营仓库中50吨铝锭私自卖出的行为侵犯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

二、张某符合贪污罪的犯罪主体要求

立法将贪污罪的主体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但在理论上,就其主体的本质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各学说之间各有侧重,也各有不足。“利用职务便利说”并未揭示出贪污罪的本质特征。“公共财物说”将所有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均认定为贪污罪的犯罪主体,虽然有利于保护公共财物所有权,但其严重违反了刑法的谦抑性,有浪费司法资源之嫌。“从事公务说”虽然很好地概括了贪污罪的主体特点,且把客观方面的“利用职务便利”、犯罪对象的“公共财物”也加以考量,但在“公务”的范围方面存在很大争议,并且很容易扩大贪污罪的成立外缘。“身份说”虽然在严格的罪刑法定层面上较好地限制了贪污罪成立的主体范围,但却忽略了实务中贪污罪共同犯罪的形成。[3]

在理论界各方观点争论的影响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各自下发了司法解释,对于贪污罪的犯罪主体也采取了各有侧重的认识。

(一)最高人民法院侧重的“身份论”

最高人民法院基于《刑法》第93条缩小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立法精神和立法宗旨,在对国家工作人员认定时,要求同时具有管理职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两个方面的特征。在其2003年下发的《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规定:如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在国有控股或者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人员,应当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结合本案,市物资局控股60%,属于绝对控股。根据《公司法》中对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规定,总经理的人选并非是经过股东大会的选举而来的,而是需要董事会的任命。试问,若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市物资局不提名、不批准、抑或不同意,何来张某的任职?因此,张某属于《刑法》第271条第2款中所规定的受“委派”人员。也有学者提出质疑:根据《纪要》的相关规定,国有公司、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原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和股份有限公司新任命的人员中,除代表国有投资主体行使监督、管理职权的人外,不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笔者认为:张某若是出任一般职员,倒是可以有理质疑,但其作为总经理,当然是负有管理职权的,根据传统意义上的“身份论”,张某应当属于贪污罪的犯罪主体。

(二)最高人民检察院侧重的“公务论”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贪污罪主体的司法解释主要出于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犯的考虑。如1995年《关于办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侵占和挪用公司、企业资金犯罪案件适用法律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将国家工作人员解释为:(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在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关、各级司法机关和军队工作的人员;(2)在国家各类事业机构中工作的人员;(3)国有企业中的管理工作人员;(4)公司、企业中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或者委派的管理人员;(5)国有企业委派到参股、合营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能的人员;(6)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1999年印发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中将《刑法》第382条第2款中的“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定义为因承包、租赁、聘用等而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且采取列举的方式强调了管理的职权,这在理论界被称为“职能论”。案例中的张某受聘成为该仓储公司的总经理,对仓储公司负有领导职责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其对该公司存放的市物资局拥有所有权的50吨铝锭也应具有管理职权。否则,张某是很难将该批铝锭私自卖出的。因此,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侧重的“公务论”,张某也具有贪污罪的主体身份。[4]

综上所述,两高司法解释虽然对贪污罪主体范围之界定有所不同,但结合本案具体情节,依照这两个司法解释都能得出张某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结论。

三、张某行为的主客观方面分析

在本案定性中,有观点认为应当以挪用公款罪对张某定罪处罚。我国《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如前文所述,张某属国家工作人员,其行为既侵犯了职务的廉洁性,又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具备成立挪用公款罪之可能性。但从张某之具体行为,无法推出张某仅仅具有单纯的“使用后归还”之主观意图。事实上,有无“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之目的”,是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主要区别。贪污罪的目的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而挪用公款罪的目的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本文认为,在本案中要想查究张某主观上是否有使用后归还之意,可从行为人占有公共财物的时间上判断,如果仅仅是几个月,可以判定张某只是挪用公款。但本案中,直到一年之后,市物资局清算财产时,张某才报告款项的存在,很难说明其有归还全部金额的意图。

再者,张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利用了职务便利也是贪污罪客观方面的主要表现。比如:该公司新进了一套精密仪器,而该精密仪器的核心部位使用了一种罕见的贵金属。张某见状后,偷偷将该金属分离盗出,拿到市场上去卖,那张某构成盗窃罪无疑,因为其并没有利用到职务上的便利。然本案中的犯罪对象是50吨的铝锭,倘若不是身为公司总经理的张某利用职务便利,一般的职工是很难擅自变卖的。因此,张某在本案中利用职务便利也是毋庸置疑的。

四、本案的犯罪数额问题

对于本案之具体处理,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本案中的犯罪数额应当如何确定。犯罪数额是数额犯的“心脏”,直接影响着量刑。然而在贪污罪中,“贪污数额”究竟指什么,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理论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损失数额说”认为贪污罪中的犯罪数额指财产损失数额,“占有说”、“控制说”认为贪污罪中的犯罪数额就是行为人通过贪污实际占有(控制)的公共财产数额,“实得数额说”认为贪污犯罪数额就是行为人的实际得赃数额。本文赞同第三种观点。首先,“损失数额说”有客观归罪之嫌,与我国刑法所坚持的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相违背,且有些贪污行为所造成损失数额是无法估量的,如某博物馆工作人员将其保管的某件具有极高历史意义的珍贵文物盗出并销售,那么其贪污数额将是很难界定的。其次,“占有说”和“控制说”在面对犯罪对象是票据、储蓄卡等特殊物品时显得捉襟见肘。如某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着本单位一张10万元的储蓄卡,其偷偷消费了1万元后案发,在认定其贪污数额时是以票面金额的10万元计还是以实得1万元计便出现了问题,因为我们很难从主观上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占有全部10万元的意思。从主客观相统一的原理出发,贪污罪的所谓齐备犯罪构成的所有要件,就是行为人客观上完成了贪污行为并占有了公共财物,主观上达到了非法占有的目的。案例中的张某在面对市物质局的核实和索要时声称该批铝锭业以每吨10000的价格卖出,主客观上仅具有非法占有10万元差额款的目的。因此,其犯罪数额应以10万元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按照目前的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张某因具有该仓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身份而适格贪污罪的犯罪主体规定,并负有管理国有财产的责任和义务。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职务之便擅自将公司所占有的50吨铝锭卖出,并蓄意隐瞒、骗取了10万元的差价占为己有,符合了贪污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具体犯罪数额应为10万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8页。

[2]孙谦:《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6-57页。

[3]需要指出的是,新近有学者提出了“新公务论”的“3+3”模式,即以资格+职责权限+以职务名义从事国家管理、公共管理或社会管理等公务的模式来定义贪污罪的犯罪主体。所谓资格可以是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身份,也可以是以合同形式接受聘用、委派从事公务。所谓职责权限就是指行使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或社会管理的职权并履行相应的职责。所谓的以职务名义则可以理解为是否通过了职务便利。参见李希慧、贾济东:《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本质论》,载《中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本文认为该说是比较合理的。依照该说,张某毫无疑问应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4]徐清:《“贪污数额”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载《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2期(下)。

公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管理

资本是企业的“血液”。如今,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实力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科学管理资本,充分整合集团资源,关系到企业集团的生存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国有建筑集团公司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加速公司资金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针对国有建筑集团公司,掌控和管理的资金账户比较多,资金管理集中度不高,资金流动性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有效解决集团内部临时性资金短缺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加强资金管理,加强对整个集团公司范围内流动资金的统筹安排、控制和分析,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控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的资金流动情况、使用情况和结余情况,有助于提高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总体规划的科学性,通过对资金的统一调配,提高资金周转率,压降资金存量,降低资金的流动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成本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有助于改善公司资本结构,提高企业信用等级

针对国有建筑集团公司,集团旗下各分子公司的规模、业务类型以及运营能力各不相同,而公司的资产规模、运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信用评级等指标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外部融资规模。通过加强集团公司整体层面的资金管控,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办法,整合集团公司的各项资源优势,统筹安排和调整公司的融资规模,有助于改善集团公司的资本结构,提升集团公司的整体信用评级,为集团公司以及各分子公司,在增加融资授信额度以及降低融资成本上争取更大的利益。

(三)有助于控制公司资金风险,保障公司资金安全

资金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国有建筑集团公司而言,资金风险管控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公司各部门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参与集团公司资金周转活动中来,任何部门的管理缺位或者任何环节的执行偏差,都会带来资金管理上不可逆转的风险。因此,加强资金管理,有助于确保资金调度、资金流动、资金运营和资金结算的合法依规,有利于实现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标准化,控制資金风险,真正发挥资金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国有建筑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国家政策性收紧,加剧经营活动现金流短缺问题

国内从紧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的扩张性运营发展,尤其目前越来越多的施工项目均以PPP、EPC的模式运行,没有足够的资金积累和融资规模支持,就无法承接和经营这类优质的项目,资金流入受限会直接影响国有建筑集团公司规模发展。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大部分国有建筑集团公司必须靠加大研发投入、扩大融资规模来维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但是由于建筑施工行业普遍存在垫资施工、履约保证金返还时间较长,以及工程账款拖欠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建筑企业现金流短缺和偿债能力减弱的问题。

(二)资金集中度不高,难以有效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目前,国有建筑集团公司的行业特殊性导致资金管理分散,建筑工程项目遍布各地,业主方要求施工企业在工程所在地成立分公司、开立农民工工资专户、设立三方监管账户,以达到对项目资金的监管,保障项目资金能够专款专用。但对国有建筑集团公司而言,一方面是大量项目资金因使用受限而闲置,另一方面是一些项目因资金短缺,需要向内部或者外部借贷运行,导致存贷双高,难以充分发挥集团资金的规模效益,导致融资受限,资金成本不能有效降低。

(三)承接项目的资金质量不高,难以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目前,建筑施工行业普遍存在为承揽工程,不顾项目垫资、付款条款等关键性商务条款,选择低价中标方式,以牺牲项目的收益率和资金流为前提,来确保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为项目后续履约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加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对供应商的资信调查及实地考察流于形式,导致所选供应商履约能力不强,甚至出现扯皮现象,给企业带来很多法律方面的风险。另外由于所选择的供应商品质不佳,不能在垫支资金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导致存在合作供应商付款比例高于业主方付款条件等情况,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资金占用,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不足风险和项目成本上升的风险。

(四)资金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难以提高资金管理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一般采用项目经理责任制,在开展资金管理工作时,项目经理被赋予较大的权力,加之业务人员对资金管理的意识淡薄,即使企业建立了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执行监督也大多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未建立有效的资金预算管理;资金预算管理的评价指标选取不当;资金预算编制不准确,随意性较大;资金预算执行不严格,预算执行率偏低,或超预算付款情况时有发生;资金预算调整随意性较大;未定期执行资金预算分析工作等等。资金预算管理存在的缺陷可能导致企业盲目经营、经营效率低下或资产遭受损失,甚至可能导致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失控,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催收清欠执行不到位,难以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催收清欠管理存在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承接的项目存在工期长、施工技术复杂、工程质保金回收期长等特点,导致项目工程量核对及计量时间、工程进度款支付、工程质保金回收等相对滞后,加之部分企业未将清欠分配到具体岗位及责任人,或者无相应考核及奖惩措施,导致催收欠款不到位或流于形式,进而导致应收款项周转率普遍偏低。应收款项回收不及时,可能导致企业周转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三、加强国有建筑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资金筹措能力,积极利用外部资金来源,缓解资金压力

根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国有建筑集团公司应该积极创新体制改革,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一是提高信用评级,争取更多的银行授信额度和更低的贷款资金成本。二是提高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培养和建立优质合作供应商,争取有利的资金支付条件和更低的综合采购成本。具体而言:第一,通过集团公司资金集中调配,优先解决分子公司内部资金临时性短缺问题,即通过集团公司打通内部资金调拨渠道,把某些公司闲置的资金,通过内部资金调拨形式,用于解决其他公司的临时性内部资金短缺问题,可以有效缓解集团合并层面存贷双高的问题;第二,在内部调拨无法解决资金临时性短缺问题时,结合年度融资计划采取直接的外部融资方式,比如可以有选择性的采取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债券、股票、信托、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根据融资方式、时机、结构安排等因素考虑,确定最佳的筹资方案,在解决资金存量问题的同时,尽可能争取最低的资金使用成本。第三,建立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完善供应商选择和评价体系,选择合格供应商作为优质合作伙伴,同时将不合格供应商列入清退清单,培养一批能够长期合作的“资信好、价格合理、实力强”供应商队伍,才能在“付款节点、付款比例、付款方式”等合同条款上掌握控制权,通过合理占用供应商的资金缓解垫资问题。比如,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在支付比例上采取不高于业主回款比例方式进行支付,针对战略合作客户,甚至可以采取按业主回款比例下浮一定比例方式进行支付;在支付方式上可以采取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方式,解决工程项目的短期资金支付压力。

(二)加强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管理中心模式,降低资金成本

通过集团公司建立资金管理中心等全信息化资金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问题,提高资金的精准分析和实时监控水平,提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和风险的可控性。具体而言:第一,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調配,通过规模集中来提高与银行的谈判资本,享受更多的融资条件优惠。比如采取集团公司综合授信,可以取得更高额的授信额度,在融资成本上也可以取得一定的优惠。同时通过资金集中,办理活期协定存款业务,可以提高活期资金的短期利息性收入,均有助于降低集团公司的资金综合使用成本。第二,通过全信息化的资金管理模式,能够实时掌控整个集团公司的资金分布状况,同时通过资金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打通业务与财务在资金管理上的信息壁垒,实现业务与财务的数据共享,对于提高资金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数据支持,及时有效的为集团公司的经营和投资决策提供决策依据。集团公司可以根据资金需求计划灵活调配和使用资金,比如购买短期结构性存款等短期投资业务,提高资金的短期投资收益。第三,建立资金集中管理的考核分配机制,激发各分子公司甚至各项目部资金管理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资金集中管理要求,对各项目部提出的资金需求制定项目资金成本控制方案,并指导和要求各项目部严格实施,以达到控制项目资金成本,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只有做好项目层面的资金管理,集团层面的资金管理才会发挥更大的效用。另一方面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实现的收益,根据下属公司的资金贡献程度进行适度的利益分配,可以有效的激励项目人员资金管理的积极性,激励项目部成员在工程结算、工程回款进度的推进上面更加积极主动。

(三)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项目承接质量,提高资金积累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积累主要是通过工程项目实现的,通过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一是可以确保项目资金和投资收益的实现,确保项目层面的资金积累得以保障。二是项目资金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涉及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资金管理做得好,项目品质就能够得到保证,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品牌形象,在承接项目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工程项目的承接质量。具体而言:第一,对内要加强项目层面的资金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从事前预算管理、事中监督控制到事后反馈总结的执行机制,从项目资金的筹集、资金运作、成本管理到收入利润的实现;从制度和合同的监督落实,到供应商的选择、结算和支付等,全过程动态监控跟踪把关,确保工程利润的实现和资金的收回。第二,对外企业要有明确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严格执行投资立项和决策程序,坚决守住“项目投资额、投资收益率、资金来源、回款周期”等项目承接底线,超出底线的项目原则上不予承接,确因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承接的,应进行全面风险分析及拟定解决方案,完成投资决策审批程序后方能承接。

(四)执行预算管理,提高资金预测管理能力,优化资金调配

围绕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资金预算管理的效能。具体而言:第一,从集团公司层面建立以业务预算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预算编制的程序和要求,提高整个集团公司的预算编制水平和预算管理意识,形成集团层面的年度预算目标;第二,根据集团层面年度预算目标,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落实责任,要求各下属单位结合自身预算年度的经营管理、投融资需求、资金管理需求按照分解的目标编制预算报表。同时以重点项目为主体建立资金预测分析模型,比如要求项目经理编制《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现金流量测算表》并定期动态调整,做好项目资金的前期策划和过程管控工作,确保资金预算目标的过程管控;第三,定期组织召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对于预算执行率上下浮动超过一定比例的项目,要深入分析原因并及时纠偏和落实相关责任,确保年度资金预算目标的实现;第四,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重点关注资金收付业务的预算控制,严格控制资金支出,控制好资金收支的时序和规模,提高资金预测的准确性,为优化资金配置,压降资金规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五)加强催收清欠,提高应收款项周转效率,盘活存量资产

建筑施工行业由于工程项目周期长,普遍存在应收账款账龄长、坏账损失大的问题,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工作效率。具体而言:第一,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流程,对存量的应收账款进行全面的清理,包括账龄、主业情况、回款可能性等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应收账款回收方案;第二,根据应收账款回收方案,拟定回收计划,按照计划量化工作目标,成立应收账款清欠工作小组,签订清欠责任书,落实责任,制定奖惩措施;第三,定期统计、分析和报告清欠情况,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奖惩,确保清欠工作有序推进;第四,加强已完工项目结算办理工作,保持清欠工作的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国有建筑集团公司的视角,分析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对国有建筑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国有建筑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措施,加强资金筹措,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加强项目管理,执行预算管理,加强催收清欠,最终实现整个集团公司资金管理能力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敏.关于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思考[J].管理论坛,2019(21):230-231.

[2]林乔青,赵序海.大中型企业资金管理模式探讨[J].财会研究,2017(09):50-53.

[3]胡辰超.浅析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02):156-157.

[4]欧阳玉丽.经济新常态下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及优化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9(01):110-111.

[5]丁斌全.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20,(07):165-166.

[6]郝艳.试析加强集团公司财务资金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J].商讯,2020,(13):29-30.

公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關键词:工商管理;公司管理;现状;重要性

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一家公司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立稳脚跟,并不断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原有的思维体制及信息滞后性等影响,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司的发展需求。公司需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企业管理体系更新迭代,使其与公司发展可以完美契合,工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模式中一种新兴方式,将其有效运用到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推动企业的稳步前进。

一、工商管理实操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

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操,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生产活动进行的系列工作,主要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工作、领导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分配、指挥、协调及控制工作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工商管理实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实操有利于公司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公司展开的系列工作,主要包括对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计划制定、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可以视为企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求。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工商管理的应用,有助于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目标性与有效性更加明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具备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的人员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进行管理策略制定,指引企业管理发展方向,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工商管理实操有利于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企业管理的核心对象是公司本身,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可以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工商管理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部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充分发挥其管理精髓及管理内容的作用,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对风险的灵敏度及应对能力,增加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确保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的位置,确保公司稳定安全运转,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工商管理实操有助于公司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并有效指导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需要对自身的经营状况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楚地认知,并时刻了解与掌握其动态变化情况。工商管理实操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公司有效的认识到自身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并及时制定方案解决问题,为后续企业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得管理工作稳步进行。

(四)工商管理实操有助于调解与控制企业管理所在市场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使得企业不得不进行转型升级以便更好地在当前背景下生存发展。市场环境的正常运行与维护得益于工商管理实操的应用,它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利用,引导与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甚至参与到市场竞争活动中去,从内外两个角度实现对市场竞争行为与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工商管理实操的应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降低环境因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确保企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此外,在工商管理这一模式中,其许多内核都可以引导企业发展,不断发现、改善、优化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来看,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展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工商管理可以有效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在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其自身监督职能的同时,还有效保障行动的效果。根据其实际应用效果,不难得出“工商管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保障企业的管理质量”。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需要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并且要加以重视,将工商管理与服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教育和宣传工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整体,这也就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工作的系统性与有序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工商管理的配合下,实现良好的服务与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商管理实操在公司管理过程中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与公司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就目前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来看,仍旧存在诸多问题,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许多公司为了谋求新的机遇与发展机会,开始尝试创新管理模式,引入企业工商管理实操,以应对原有管理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许多企业在引入工商管理实操后,企业发展并没有较大起色。究其原因,许多企业在采用工商管理实操时,盲目学习或搬用他人管理方式,且只注重眼前利益,导致企业竞争力日益衰弱,影响自身企业生存与发展。

(一)工商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在新时代,公司要想长足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的实力与竞争力,而企业管理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只有加强公司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理念,不断优化工商管理实操内容及技能,建立与公司发展完美契合的工商管理制度,才有助于公司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受传统经济体制及原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公司的在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思想观念仍旧没有及时转变过来,导致当前公司的经营管理管理水平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达到新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许多公司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实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无法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在此状态下,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无法落实到位,企业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应对综合实力较强的公司,久而久之,失去竞争力并最终被社会淘汰。

(二)工商管理实操专业水平较低

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工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其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能力与竞争能力,当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工商管理技能及丰富的工商管理知识时,其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较高,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当企业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与了解匮乏,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水准较低,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实力的提升。目前,大部分公司在应用工商管理时,并没有对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探究,也没有注重管理工作各环节的协调性,整个实操专业水平较低,使得公司内部各部门沟通困难、混乱,导致各环节衔接性、协调性较差,企业的管理机制没有落实到真实需求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下,企业的发展极易受到阻碍,其规模化、经济化、导向性的目标难以实现。

三、工商管理实操在公司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对工商管理重视,融入创新理念

工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为了更好的迎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需要提高接纳性与创新性。将工商管理引入到日常的企业发展当中去,加强管理人员对这一模式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并融入创新理念与科学技术,注重引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及科技人才,对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做到动态掌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与管理秩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注重工商管理实操内容与方式的变革

公司从成立到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方式,并结合当前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可实现的经营目标及发展举措。工商管理模式的引入,有助于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革,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这一管理模式的效用,企业在引入之后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而是需要根据当前政策、市场行情的变化对工商管理实操的内容及方式及时做出调整,并引导管理人员对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做到从两个方面进行提升,进而将工商管理实操、管理人员、企业运营充分融合到一起。

(三)建立适用于公司发展的工商管理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市场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管理模式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在现阶段,各个企业都在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方式,寻求更多的发展出路。工商管理作为企业目前常用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涉及到多个领域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品牌管理、人力资源等。不同公司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企业要想参考其他成功案例充分发挥企业工商管理的效用,则需要在掌握工商管理精髓的基础上,对公司内部的情况进行深刻剖析,找到自己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待优化的部分,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工商管理应用中,对比市场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在公司内部试运行,寻求更合适的管理模式。此外,企业还需要注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抓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诸多机遇,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成本,促进公司内部资金的流转,进而保障公司稳定、安全的运作。

(四)完善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监管制度

我国在工商管理监管制度方面不够完善,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如监管不到位、监管混乱等。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个完善的监管制度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个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不可或缺。因此加强工商管理监管制度,可以为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奖惩制度提供有效依据。企业在运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任由其随意发挥,既会对公司本身造成影响,也会对市场环境产生不稳定因素。如果要想企业更好的成长、发展,那么工商管理的机制及监管制度的加强与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上述操作时,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也需要按照相关的监管制度来进行自我约束,这样可以保证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在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的时候有据可依,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更好的管理与监督作用,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四、结束语

综合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及社会环境的更新迭代,公司要想立足需要确保工商管理实操充分发挥其效用。公司在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中,需要提升对工商管理实操的认识与重视程度,通过应用工商管理提升公司工作效率与经济实力,加强企业内部的发展力与竞争力,有利于公司自身的长远发展。针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公司管理人员需要在企业工商管理实操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确保企业发展与市场、时代的发展同步,从而为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及工商管理模式的应用铺设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袁媛. 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進策略研究[J]. 财经界, 2015, No.390(23):75-75.

[2]李慧鹏. 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的重要性[J]. 新课程学习(下), 2015.

[3]许松. 试论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中的重要意义[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8(22):93-93.

公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管理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已被广泛运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市场竞争加大,企业为适应发展开始摒弃传统的管理观念,融合最新的技术和经验提高企业竞争力。外部环境的变化,无形中推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总体规模较小,且内部治理不够完善,综合竞争能力不足。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提高内部治理水平。文章通过对Y公司管理会计的全成本管理等方面的探究,来分析管理会计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管理会计在现代民营企业中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 民营企业 会计人员 信息化 职业化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管理水平不到位,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管理系统不完善、不先进,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中尚未获得广泛的运用,在企业进行决策时无法有效利用管理会计信息。为了促使民营企业提升管理效益,必须大力推广管理会计的运用。

一、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一)企业机制落后,管理者缺乏管理会计相关知识

我国部分民营企业的会计管理机制与内部治理机制落后,资金管理水平较差,经常出现资金闲置或者不足、产品或原材料积压的现象。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并不了解常用的会计概念,例如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效应、时间价值等,无法充分、有效地运用相关的会计手段,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用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会计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的运用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知识,还要了解统筹学、行为学等社会学科知识。一些民营企业由于信任度问题,喜欢聘用亲朋好友或者他们介绍的财务人员,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外聘兼职的财务人员,然而兼职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并不相同,大多停留在财务会计上,没有管理会计的经验,而且记账周期多为两周甚至更长,这样企业获取的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滞后,使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无法开展。

(三)缺乏规范性

为了保证管理会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很多发达国家设置了会计师管理协会,定期举行研讨会、报告会等,指导会计人员正确、科学、有效地运用管理会计手段,帮助企业解决管理会计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探索新的管理会计模式与手段,推动并完善管理会计实践与理论体系的发展。而我国目前尚未成立真正的应对管理会计的专门性组织,尚未构建统一的标准用于管理会计机构与工作。由于管理会计行业没有科学、严谨的理论指导体系,企业的管理会计部门不能正确运用管理会计手段,使得管理会计的运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四)应用环境问题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内外部环境的协调,也受到事物自身的约束。完善的内外部环境是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有效保障。然而目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等并不健全,外部的法律环境还不完善,导致管理会计的决策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被削弱,最终使管理会计的实践运用滞后。

二、Y公司管理会计的应用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一)Y公司的组织结构及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

Y公司前身为HD建筑勘察设计院,属于自营性事业单位。1998年经过改制变为Y公司,该企业属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主要业务是为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市政建设等提供工程勘察服务,2004年企业获得了ISO 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拥有先进、丰富、专业的勘察设备以及配套设施,业务主要面向河南地区与山东地区。经营范围主要有野外勘察、工程监理、岩土勘察、土工测试等。企业主要有技术部、咨询部、人事部、财务部、工程部等部门。2011年企业设置了L公司, L公司业务为室内环境检测、桩基检测、材料检测、家具检测等。企业的组织构架见下页图1。

(二)管理会计部门的岗位设置与职责

2013年Y公司成立了管理会计岗,管理会计部门经理负责管理该部门下设的两个小组(管理会计小组一和二),为其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在为相应的业务部提供信息服务工作时,两个小组采用的流程基本一样,为此,只需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研究。管理会计部的权重岗位为管理会计报告岗、费用管理岗与成本管理岗。管理会计报告岗负责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及建议;费用管理岗的主要工作是费用评估、费用控制、费用预算等;成本管理岗负责项目成本的配置以及归集工作。关于管理层所需的信息统计等,也是由管理会计部门下设的两个小组负责。下面主要分析费用管理岗与成本管理岗的主要工作内容。

(三)管理会计各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

1.成本管理岗——项目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由于Y公司的项目非常多、规模小、分布广泛,管理者没有时间进行项目成本核算,管理会计人员也未能充分了解到项目施工现场的具体状况,其主要负责将相关信息提供给管理人员,以及进行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控制。所以,Y公司当前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成本估算法,对项目成本进行大致的计算,也就是总成本同总工作量的比值,最终得到的是总体平均成本,而后用总体平均成本同各个项目的工作量相乘,这样就可以得到每个项目的成本。表1是利用傳统成本法对Y公司进行估算的情况,采用的数据源于该企业2013年的岩土工程勘察项目的成本归集。

表1中总工日是从管理会计部门编制的2013年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工日汇总中得出的,2013年 Y公司一共承接了115个岩土工程勘察项目,表2列举代表性的部分项目及工时汇总。

根据表2中各个项目的总工日,以及表1中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运用传统成本法可以计算出各项目的项目成本,结果如表3所示。

2.费用管理岗——费用预算、控制及考评。在采用费用预算与控制之前,Y公司的费用支出状况极为混乱,管理层未能有效控制当月费用支出。企业在管理会计部门下设费用管理岗,目的就是将成本有效控制并降低,做到事前预算费用、事中控制费用、事后评估费用,如此将成本费用大大降低从而达到缩减开支的目标。

(1)费用预算。费用预算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包括:①对部门的费用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与核查,促使费用预算管理有效落实,费用预算制度必须完善、费用预算责任必须明晰,对本级费用预算进行编制,对部门预算项目进行审核与批准。②制定并调整本部门费用预算编制的基本准则以及生产目标、发展策略、费用预算管理机制等。③组织相关人员对本级费用预算进行编制。④探讨并设置达到费用预算目标的相关办法,并指定相关部门与管理者。⑤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经营状况进行探讨,对费用预算落实状况进行定期核查,对于费用预算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以此保证费用预算目标顺利达成。⑥对预算调整规划进行审批。

费用预算部门的主要工作包括:①将费用预算的编制流程、编制规则上报,协助费用预算初步规划的编制工作。②以预算编制规则作为依据,初步评估、归纳、调节、核查所有部门的预算初步规划,进行本部门预算初步规划的编制工作,将预算交给领导检查。③为企业以及各个部门提供费用管理方面的服务。④对企业以及各个部门的预算落实状况进行监管、控制、核查。⑤编撰预算落实表以及预算差异表,并将其交给预算小组进行审核。⑥如果存在特别的状况,则必须及时向预算小组管理者反馈。⑦在对预算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置、调节时,要全力支持管理者的工作。

(2)费用控制。对上述费用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后,管理会计小组首先要探究每项费用的重要性与可控性,运输费、修理费、办公费等费用属于可以控制的费用,各项费用的占比情况见图2。

缩减成本费用是费用预算岗的基本职责,要维持预算的持续性可使用滚动预算法,费用预算整体规划由企业总经理设置,而后将其下发给所有预算部门。依照总经理下发的预算指标,所有预算部门编制本部门的预算初步规划。预算管理组对于特殊状况必须及时给予建议,将其交给相应的预算编制部门进行调整。预算管理小组将审定好的预算初步规划上报给总经理,总经理批准后将其上交给董事会,最终由董事会决定是否采用该规划,董事会批准后则将其下派给所有部门落实。

预算变更的基本流程为:依照要求的格式所有部门将追减或追加的预算交给预算管理小组,由其对预算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性进行评估,如果未能达标则将返回再度修改或者直接拒绝,如果达标并获得了预算小组的管理者批准,则将其上交给企业总经理审核,通过后则上交给董事会定夺。在预算修改申请获得通过后,新的预算由预算管理小组进行编制,附带落实的详细时间、修改的次数、修改的详细时间、修改说明。预算管理小组必须按照修改方案编制新预算,至于原来的预算则进行留档处理,据此对年终费用预算进行评估。

Y公司的费用管理程序如表4所示。

(3)费用预算考评。费用预算考评作为业绩评价的一部分,起到了激励和引导职工共同向公司目标努力的作用。在管理层的努力下,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对于费用预算管理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经过几年的费用管理与控制,也让普通员工对于费用预算的编制和使用有了更深的理解,费用预算管理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Y公司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体系不完整。Y公司在采用管理会计手段时,注重的是成本费用的合理控制与提供详细的管理会计信息,但是采用的成本管理手段较为落后,未能将管理会计手段有效运用于企业业绩评估体系与整体预算管理体系。

2.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不恰当。在进行项目成本计算时Y公司采用传统成本法,项目管理者也就无法确定各个流程的大致时间,这对项目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是极其不利的。采用传统成本法对项目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水平,在进行项目成本估算时缺乏准确性,得出的项目报价不准确,当面对新型项目的报价时更难以评估,自然无法确定企业承接该项目能否获利。

3.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管理会计信息在我国企业运用的进程。现代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极为重视效率,会计主要起到的是事后反馈与记录的作用,例如记录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等,这些财务数据已经无法满足管理者的需求,他们还需要企业内部控制、规划、评估等方面的信息,促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最终顺利实现企业的战略与发展目标。但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4.管理会计部门人员知识水平差距大。目前民营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Y公司从财务人员中抽调的管理会计部门人员由于管理会计经验不足,很难应对管理会计相关工作。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组织人员进行技能、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使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提升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益。

三、管理会计在现代民营企业中的应用建议

(一)应用“互联网+”技术,加速会计信息化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

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尚未全面实施会计信息化,仍采用手工记账方式。会计信息化是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石。管理会计采用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分析手段等较多且复杂,引入计算机可将人工计算量大、复杂的问题彻底解决。会計人员在了解会计管理软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管理会计手段对具体的管理与运营问题进行处理,这将大大促进管理会计的运用与发展。

(二)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目前,Y公司采用的成本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传统成本计算法不能及时将准确、有效的成本信息传达给项目管理者,为此,Y公司在成本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变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提升企业内部的运作管理效率。另外,Y公司未能将管理会计手段有效运用于企业业绩评估体系与整体预算管理体系。所以,Y公司应合理设计业绩评估体系、激励机制、责任会计机制等,明确各层级以及各层级内的部门、岗位之间的管理会计责任权限,制定管理会计实施方案。

(三)打造利于管理会计实践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依据,具体包括企业价值观、思想观、管理体系、规章制度、人才运用机制、激励与惩罚机制等。要建立企业文化体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引导企业人员形成团队价值理念与精神;其二,为企业人员提供充足的、自由的发展空间,协助其形成高度的责任感;其三,将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组织定期培训,促使其技能、经验等各方面得到提升;其四,在管理模式上做到柔性与刚性相结合,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力。

(四)营造适合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民营企业应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機制、资金保障机制、企业人才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企业董事、股东、员工等所有人员应充分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认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企业要配备充足的管理会计人员,提高其各方面素质,使会计信息化管理得到更好的应用,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充足的资金是企业进行一切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调节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使会计信息化管理与市场更为吻合。

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法律环境等属于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外部因素,其中法律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论

管理会计是民营企业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管理会计关于价值创造的核心理念契合了资本回报率提升股东价值的根本要求,有利于推动民营企业在资本约束下强化价值创造理念,弱化并消除企业内部的低价值环节和流程,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未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必然是以提高管理能力为核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全面实施管理会计,加强对所有价值创造节点的识别与分析,围绕价值管理来提升前、中、后期的管理成效。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对民营企业未来经营管理以及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必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X

参考文献:

[1]钱峥翔.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创造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10.

[2]洪刚.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3]王桂霞.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

[4]贾杰,孟俊玲.现代企业推行管理会计之对策[N].中国会计报,2012-5-16.

[5]于文华,范振兰.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

[6]王利方.管理会计在中小型制造企业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

[7]纪淑青.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建议[J].商业会计,2014,(20).

[8]吴冬冬.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8,(5).

作者简介:

何建秋,宁波永敬会计师事务所副主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注册会计师首批资深会员。

上一篇:环保节能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