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监督论文范文

2023-12-12

内部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内部审计要主动求变适应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本文分析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带来的审计环境变化,以及新的审计环境对农商银行内部审计提出的更高要求,揭示农商银行内部审计在新的审计环境下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可行的改进建议,以提升农商银行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环境;农商银行

一、内部审计及审计环境变化概述

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农商银行内部审计所处的审计环境有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信贷业务风险加剧

农商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这类客户面临的经营风险陡增,间接影响农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同时,农商银行作为区域性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上存在集中度较高的缺陷,信贷资金往往集中于某些重点行业,面临行业风险时很难全身而退。

2.新兴业务面临新的风险

随着银行业传统存贷业务和结算业务的日趋饱和,农商银行相继选择在新兴业务上发力。相比与传统的存贷业务和结算业务,新兴业务缺乏成熟内控制度的约束,存在内控盲点。随着业务量的进一步增大,内审部门在开展新兴业务专项审计时,既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也没有成熟的审计实践,难以发现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点,无法为新兴业务提供有意义的评价。

3.金融改革带来的挑战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金融行业正式步入卖方市场时代,农商银行必须在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上寻找最佳平衡点,在立足于有效风险管控的基础上,优化内控流程,抢占优质客户。与此同时,随着利率市场的全面放开,金融行业的“价格战”已悄然打响,这将进一步考量农商银行的定价策略,农商银行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由深化改革带来的审计环境变化,使农商银行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环境,也赋予农商银行内部审计更高的使命,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内部审计在风险防范和提升效益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二、内部审计薄弱环节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农商银行内部审计作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农商银行内部审计还存在部分薄弱环节,难以满足审计环境变化提出的新要求。

1.内控制度建设尚欠健全

近年来,农商银行的内控规章制度基本上覆盖到了各业务岗位、核心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但是农商银行的制度建立和修订明显跟不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在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开办新业务的现象也履见不鲜,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的困境导致业务流程失去制度约束出现内控盲区,使农商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隐患,未结合本行社的实际情况,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有效防范风险。面对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农商银行频繁通过“打补丁”修补缺陷的情况也履履发生,严重影响内控制度的约束力。

2.审计队伍建设缺乏重视

多数农商银行配备了较为充足的内部审计人员,但是,并未真正从内控角度出发重视内审队伍的建设,导致现有农商银行的审计队伍建设无法应对审计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农商银行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缺乏前瞻性,内部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审计队伍的人员大多没有接受過系统的审计技能培训,很难从审计视角深入识别风险。难以进行有力的监督和合理的评价;另一方面,当前农商银行内审队伍建设缺乏综合性。内审人员“偏科”现象严重,通常只擅长一种业务,对于其他业务了解甚少,难以对业务的全流程进行综合评价。

3.审计内容和方式不够丰富

纵观目前农商银行的内审项目,内部审计很少涉及风险管理和经营效益审计。而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往往通过对照制度审视业务流程,没有从制度层面深究内控措施的合理性,内审工作仍然停留在查错纠弊层面,难以为农商银行防控风险和提升效益带来创造性的建议,无法为管理层从战略层面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依据。与此同时,在审计业务量持续增大和风险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农商银行传统的现场审计方式暴露出明显的劣势,既占用大量审计资源又无法对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难以在事前防范风险。

4.审计整改难以有效落实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商银行部分主管对审计监督存在认识偏差,错误的认为审计只是挑毛病。仅仅对审计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整改,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导致同类问题履查履犯,影响审计效率。而且,在整改过程中,内部审计常常会碰到“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形,特别是在责任人已调离原机构时,内审部门难以有效调动继任者的整改积极性,即使整改措施不力,也无刚性手段进行约束,严重制约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影响审计成效。

三、改革背景下的内审转型建议

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现行农商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内审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农商银行难以有效应对新形势下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无法为农商银行带来效益的提升。因此,农商银行内部审计需要与时俱进完善薄弱环节,适应审计环境变化提出的新要求。

1.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保障业务发展

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是业务开展的基础,同样也是内部审计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农商银行的管理层需要重视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将制度建设覆盖到每个业务流程,切实做到业务开展,制度先行的原则。要求业务管理部门在制度出台前进行充分调研,确保制度符合本行实际情况,避免出现制度“水本不服”影响业务正常开展的情况。业务管理部门还需定期对内控制度进行梳理,确保制控制度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农商银行要引导全行员工积极参与到制度建设工作中,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与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反馈,确保及时发现业务流程中实际面临的风险隐患以及不必要的过度控制,促进内控制度的逐步完善,为业务的合理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打造高水平审计队伍,夯实审计基础

为适应改革背景下审计发展的需要,农商银行亟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审计队伍,保障全行业务的全面开展。首先,农商银行应该未雨绸缪,加强审计人才储备库建设,为审计队伍的建设打牢基础。其次,农商银行管理层还需进一步拓宽审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将业务能力出众、工作责任心强的员工吸引到内审工作中,以此来充实审计队伍。最后,农商银行要为审计人员提供宽阔的后续教育平台,定期将审计人员安排到各业务部室和经营机构跟学,熟悉全行的各类业务流程,将农商银行内审人员打造成知识复合型审计全才。

3.创新审计内容和方式,提高审计成效

农商银行内部审计要“物尽其用”,集中有限的审计资源向风险管理审计倾斜,大力筑牢新兴业务风险的“防火墙”。内部审计需要顺应管理层追求价值的经营需求,通过开展经营效益审计充分保障单位效益最大化。另外,从制度层面探究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管理层和业务管理部门,促进单位效益的提升。

4.建设审计成果转化平台,助推成效运用

审计成效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关键价值所在,如何构建审计成果转化的平台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农商银行要通过开办审计讲堂和编僎案例汇编等形式营销审计理念,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管理层要支持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进行联动,建立有效的整改约束机制,将整改落实情况与责任人的考核、晋升进行挂钩,严格控制整改质量,促进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

四、结语

新形势下的审计环境既对农商银行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农商银行内部审计要顺应改革的趋势,主动求变牢牢把握“防范风险,提升效益”内审工作转型方向,早日实现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

参考文献:

[1]尹春玲.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 2016(2).

[2]黄辉.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路径选择分析[J],经贸实践, 2016(9).

[3]康淑萍.论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J],财会学习,2017.

[4]张健欣.审計处理处罚力度对处理处罚效果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6.P27.

[5]姬燕燕.论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内部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参政党的内部监督建设是其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提高对参政党内部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正确估计参政党内部监督的现状,立足于健全参政党内部监督机制,进而不断提高民主党派的整体素质和参政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参政党;内部监督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也在整体推进。为适应新时代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需要,更好地担负起参政党的历史重任,民主党派以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对自身建设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规范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工作,就是其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充分认识参政党内部监督的重要意义

参政党内部监督,是指民主党派组织内部对其领导班子、工作班子以及各级组织和所有成员的自我约束和制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奋斗目标、重要任务、基本准则的贯彻实施,保障从中央到基层组织每个成员的合法权益,并督促其履行相应的义务,追究渎职、失职和不履行义务的责任。它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是政党建设规律的反映

政党建设规律,就是政党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反映和规定政党生存、发展、活动的内在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政党都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参政党已不同于建国前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民主党派,其性质、任务和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参政党建设的现实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社会转型孕育而生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都面临着国际国内多方面的考验,特别是党派成员数量增加、结构变化和思想状况多样的新情况,使“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的历史性课题更为紧迫地摆在参政党面前。任何政党都有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是任何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凡政党就必须重视党内监督,执政党如此,参政党亦是如此。参政党内部监督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参政党能够根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定位,切实履行功能,并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功能,以促进基本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为此,参政党也要相应地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制,以便更加有效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功能。中国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带有强烈的时代痕迹。毫无疑问,民主党派要适应政治运作的需要不断科学化、规范化,是参政党建设必然涉及的一个重大问题。参政党内部监督是参政党认识政党建设规律之后所采取的自觉行为,有助于参政党严格规范自己成员的用权行为,保持民主党派组织的进步性和纯洁性,对于更好地履行参政党的职责和发挥参政党的作用。

(二)规范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是保证国家和社会公共权力正确行使的需要

监督的实质是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就是要对国家和社会公共权力进行科学和合理的配置,使所有的权力机构和执掌权力的人员都受到一定的制约和监督,保证人民授予的权力能够真正为民所用,为民所控。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各民主党派虽然不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掌握全国政权,面临着为谁掌权和如何用权的巨大考验,但作为参加国家政权的参政党,毕竟不是完全与权力无涉。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下达以后,许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被推荐到各级政府机关和法院、检察院担任实职领导职务。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民主党派在政府和政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成员将会日益增多。这些公务员队伍中的民主党派人士都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参政党的一员,又是各级行政机关的公务员,行使的是国家和社会公共权力。权力与监督始终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关系。这些民主党派干部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必须以双重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受到双重约束,既要遵守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又要符合民主党派成员标准;既要受国家法律和行政纪律的约束,又要受各自政党组织的纪律的约束。虽然担任领导职务的非中共党员干部,都是经过严格程序选拔出来的,但他们中有些不能严于自律的人在手握实权之后,由于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同样也会犯错误,甚至个别的还成为腐败分子。因此,管好这些担任政府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是参政党应尽的责任,也是参政党内部监督的重要内容。

二、参政党内部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监督意识比较淡漠。目前内部监督意识淡漠表现在,一是认为民主党派所拥有的权力有限、党派领导大多廉洁自律而忽视监督;二是对监督的外部环境缺乏信心不愿监督;三是对新形势下党派内部监督工作尚无经验,缺乏研究不善于监督。

(二)内部监督规章制度不健全。与执政党已经建立起党内外的监督机制,并把建立科学、高效的党内监督机制作为党的建设一项重要内容相比,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章程中还没有明确规范的监督机制,从中央到地方组织都没有设置监督检查机构,没有高度权威的、统管全局的监督条例、具体的规章制度、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更没有相应保障机制,缺少对勇于开展监督者的合法权益缺少保护措施和激励机制,对抵制、干扰和破坏内部监督的行为缺少可供操作的惩戒标准。这严重影响了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的规范化轨道,使参政党内部监督可操作性差,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三)内部监督渠道不畅通。一是党派成员对本党派的重大决策缺乏了解、参与,导致党派成员想监督又无法监督的状况。二是由于没有专门监督机构,监督者向党派组织反映问题,却没有相应部门受理,有的只能向党派领导反映,党派领导一是由于工作繁忙,二是没有处理类似问题的机制,往往导致所反映的事情得不到及时处理,结果就是久拖不决或不了了之。

三、规范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的主要途径措施

(一)强化参政党内部监督意识,提高内部监督的自觉性。

监督意识虽然受制于监督实践的具体发展,但监督意识对监督实践又有反作用。监督者监督意识淡漠,监督活动就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监督者没有监督意识,被监督者就会采取各种措施阻挠监督。强化监督意识,是规范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的前提与基础。强化参政党内部监督意识必须立足于教育,着眼于提高自觉性。一是加强参政党的性质教育,使党派成员、干部认识到,在“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政治格局中,参政党要有所作为,必须进行自觉、主动的内部监督,才能实现自我发展,保证参政地位,从而提高自觉性、主动性,解决“不愿监督”的问题;二是加强内部监督的理论教育,使党派成员、干部了解内部监督的一般原理,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参政党内部监督的本质,把握内部监督的规律,指导内部监督的实践,解决“不懂监督”的问题;三是加强参政党内部监督制度的教育,使党派成员、干部懂得监督什么、如何监督,及如何保护自己,从而解决“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的问题;四是进行中共党史、民主党派史和多党合作史的教育,使党派成员、干部认识内部监督与参政党自身建设成败的关系,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增强加强内部监督的紧迫感。

(二)初步构建以各党派章程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内部监督难以操作。民主党派内部监督要有效,水平要提高,这有赖于民主党派制度建设的加强,并建立起权力制约的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具有约束效力的制度。各民主党派的章程对成员作出了履行各种义务的纪律约束、违纪处分规定,对各级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纪律约束和认真履行领导职责、模范履行义务、严于律己、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如民进章程第四十七条规定:“本会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和机制,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对履行会务工作职责和廉洁自律的情况进行述职,并接受评议。”九三学社章程第三十九条也规定:“建立对社的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和评议制度,健全社内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机制。”这些规定有利于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党派实际的监督制度和措施,使领导干部能够自觉接受本党派成员和群众的监督,对建立健全领导班子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在具体的制度规定上进一步完善,如领导干部学习制度,领导班子会议制度,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述职、评议制度,干部选拔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机关办事、办文、办会制度等。同时,通过发挥组织内部的制约和制衡作用来保证党派自身的健康发展,保证政治交接的顺利进行并完成。

中国参政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决定了其内部权力结构是集中型而非分散型的。设置专门监督机构并赋予其权威,是增强内部监督的有效性的办法。然而,政党毕竟不同于国家,监督权完全分立并不符合政党内部运作规律,但没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无法进行监督,政党内部的专职监督究竟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仍需探索。当前比较现实可行的是应切实加强与执纪执法机关和审计、信访等部门的协调联系,召开联系会议,就群众反映和组织上调查处理的有关民主党派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的问题,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研究对策。

(三)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发展民主党派内部民主。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党内监督机制的建构和运行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践充分证明,党内要有充分的民主、党内权力要相互制衡、党的领导体制要完善,是党内监督机制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并能有效运行的先决条件。把党内民主看成是党内监督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这个命题所要揭示的是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之间的关系。从参政党内部监督看,若使监督机制在监督实践中有效地运行,参政党内部必须有充分的民主。

民主集中制是各民主党派一贯强调必须坚持的组织原则。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是所有领导集体及其组成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各民主党派章程都阐明了这一原则,如民进、民盟、民建等还明确规定要“贯彻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民主程序。这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参政党内部监督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要使民主集中制真正得到有效实行,其带根本性的问题是党派内部政治民主的充分发展和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效的政治监督需要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这里所说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是指有良好的民主氛围,权力运作顺畅,民主制度体系完善,形成党内各种关系的良性互动。要充分认识发展民主党派内部民主的极端重要性,切实保障各级党派组织及其成员的民主监督权利,贯彻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等等,在民主党派内部形成积极倡导监督、大胆实施监督、支持保护监督的浓厚氛围。

总之,参政党内部监督是参政党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强改善参政党内部监督,必须提高对参政党内部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正确估计参政党内部监督的现状,立足于健全参政党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参政党内部监督在参政党建设中的作用,进而不断提高民主党派的整体素质和参政能力,从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魏 方]

内部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首先对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现实意义和现状进行了阐述,进而对当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有效进行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应对措施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制度建设 制度执行 监督检查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的加快,高校发展所需的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高校各种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面对新的形势,面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势在必行,是当前高校面对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一、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现实意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已经脱离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状况,步入了多渠道筹资的办学模式。高校自主权逐步扩大,在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高校还开展对外投资、合资、租赁、创办校办企业等经济活动。资金使用已经涉及到教学科研、物资采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产品生产等方方面面。要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健康和有序的进行,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然而,我国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现在还不够健全,一些违法违纪和管理混乱带来的损失浪费等问题,事实上都可以在内部控制方面找到原因。因此,高等院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高校规模迅速发展相匹配的内部管理及控制手段却显得相当薄弱,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财务工作面临财务管理多层次、经济利益多元化、财务关系复杂化的局面,高校的财务风险日益显现,如何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建立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堵塞漏洞、化解风险,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成为高校财务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1.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部分高校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缺乏足够重视,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预算控制意识、风险控制意识以及内部报告控制意识。目前,许多高校只重视学校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基本建设的投入,对各项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高校的基建资金大部分依赖贷款,借入资金总是要还本付息的,一旦单位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便会陷入财务困境。高校属于非盈利单位,还贷资金从何而来?没有过多的考虑过,任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缺乏对举债融资的还贷能力进行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可行性论证,忽视了内部风险管理。自我防范意识较差,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风险意识。

2.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不全面。(1)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不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对外投资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程序不合规范,风险增大。(2)内部会计控制约束的对象不全面,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有些高校约束的主要是对事业经费进行会计处理的人员,而对各校办产业及后勤实体等进行会计处理的人员约束得很少。(3)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不全面,如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性经费的内部会计控制,而弱化对预算外,特别是创收经费等的内部会计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财务纳入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对各项收支账款有较明确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严格地执行,而对各项往来款项的审批手续不全、控制不严,由于基建财务的处理是以其行业会计制度为依据,很多会计人员对基建的情况又不够熟悉,导致难以对基建进行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3.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不够科学,不够健全,不够严谨,过于简单和条文化。有些高校往往把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当作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并未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程序。缺乏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试用范围狭窄,实际操作性差,重视了某一方面的控制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的控制。忽视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严重影响了执行的效果。

4.高校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我国现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许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执行情况差。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未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考核和奖惩力度疲软。从而人为地削弱了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

三、当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有待转变。“高校经营”对许多人而言还是陌生观念。部分高校对内部会计控制在认识上有差距,思想上还不够重视,生怕内部会计控制会束缚、控制他们分管的事务,使自己难以施展才能;甚至还有人认为,强调内控是相互不信任的行为。因而造成监督环节薄弱,执行力度不大。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贯彻不力,执行不严,有的形同虚设,甚至控而不制,没有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出现差错互相扯皮、推诿。

由于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很多高校长期以来重计划而轻执行和考核,并衍生了重财轻物的观念,对我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另外,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办产业发展中,在重大支出项目安排中,缺乏相关的决策程序及责任制度,少有专家科学、谨慎的论证,也没有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2.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没有专门针对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法律法规,高校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健全,从而妨碍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用的发挥。

3.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力度需要加强。有些高校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己进行监督检查;各级财政部门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等,导致了监控力度的欠缺,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的发挥。

4.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能违法,也不能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或工作达标。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中去,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监督缺乏力度。有的高校虽然制定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内控制度,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职能部门不愿执行,将其束之高阁。内部会计控制跟不上外部环境变化,存在滞后性,不能随着业务职能的调整和要求的提高不断完善。

5.内部会计控制内控环境堪忧。某些高校还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己进行监督检查。高校虽然设置了相关的审计部门,但事后审计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各级财政部门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也不够。高校管理层从各自立场出发,认为只要与己无关,就不再坚持原则,按制度办事。这些环境因素,导致了监控力度的欠缺,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在高校中作用的发挥,导致内部控制系统陷于瘫痪。

四、有效进行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应对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一是要加大新《会计法》中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内容的宣传力度。高校必须维护《会计法》的权威性,加大《会计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同时坚决贯彻实施与《会计法》相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二是全员参与,提高高校各级干部、教职工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高校的领导和各单位的负责人及财经工作有关人员,都必须充分认识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会计控制工作中来,为学校会计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高等学校办学和要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就需要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参加,注意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出效率。三是高校内部应建立校长责任制,加强总会计师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增强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不以个人意志左右内部会计控制,保证其正常有效运行。

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逐步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要求我们对国内已有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进行总结,还要求我们学习和理解国际上包括COSO报告在内的内部控制先进理论,汲取其精华。同时,对国内外内部会计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在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其他具体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相关操作规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3.遵循各种原则,确保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施。高校在具体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全面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及人员,即对一级财务部门、二级财务部门、校办产业及后勤实体等部门及其会计人员都按照统一的内部会计控制标准进行控制。合理性原则。高校应将财政性经费和包括创收经费在内的预算外经费都统一纳入到内部会计控制的范畴中来,摒弃按经费来源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标准的做法。高校负责人负责制原则。(《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则进一步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因此,高校负责人是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不能也不应该独立于内部会计控制之外,应将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领导真正落到实处。内部牵制原则。有效的牵制、制衡能保证决策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保证决策内容的准确。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重大投资决策的集体审议联签及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对预算内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的内部牵制方法等,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及内容进行有效的内部牵制。

4.树立三种内部控制意识。当前,高校应着重树立三种内部控制意识,即预算控制意识、风险控制意识、内部报告控制意识。首先,高校应加强预算控制,硬化预算约束,实行以预算为轴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各高校应围绕实现财务预算,落实财务决策,严格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其次,要提高风险控制意识,一些高校由于大规模的银行贷款,出现了财务危机,各高校要引以为鉴,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第三,要加强内部报告控制意识,建立合适的内部报告体系,以反映经济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5.建立和完善高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市场经济为高校提供了多渠道、多领域的筹资方式,同时又使高校面临着高效益、高风险的复杂局面,凡是那些一味追求学校规模的扩张,大量征用土地,大兴土木,大量置办家业,大量从银行贷款的高校,各种风险必然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考核和评价高校的发展潜力,评估学校在负债和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就成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利用学校的财务表和相关数据,全面、系统地分析高校财力资源的配置情况,办学效益,检查和检测学校的财务风险,以便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及时地反馈,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降至最低。

6.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否则将是一纸空文。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对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内部审计在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中充当着重要的监控角色。既要监督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又要检查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督促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各高等院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担当起这个重任,使整个学校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另外,由于学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引起控制风险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也应该作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监测环境条件的变化,并指明内部控制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监督机制就是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信息,帮助学校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在监控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促进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为学校成功实现既定的控制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佩佩.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林雪丽.试谈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陈宝农.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当代,2007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81)

(责编:贾伟)

内部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4篇

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概念

根据《会计法》第四章的规定,可以把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定义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国家财政经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国家监督是由国家审计机关所执行的审计监督,社会监督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由注册的社会中介机构接受委托所开展的审计监督。所以说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补充或再监督。加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可以支持、推动、保证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顺利进行。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国家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三者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加强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可以揭露单位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还可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对经济活动的效果、效率及经济效益好坏进行评价,指出其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以促进单位改进工作、挖掘潜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

1.单位经济运行是否符合国家财政经济法律、法规,要保证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及预算的贯彻执行,维护财经法纪和各项规章制度,为发展经济、繁荣市场保驾护航。

2.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地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确保经济信息资料可靠有用。单位的会计账目、报表资料必须真实正确,必须符合有关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如有弄虚作假、隐瞒欺骗,必须查清揭发,并责令纠正。因为会计资料是各方关系人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正确的决策要以真实可靠的数字为根据。造成会计资料不真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会计人员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或工作不细致、不认真所致。二是为了小团体和本单位的私利而有意弄虚作假,伪造数字,进行欺骗。前者属于工作过失,后者是一种舞弊行为,所以要认真审查,以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

3.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是否相符。若有不相符的情况,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以保证单位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益。

三、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措施

搞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单位内部讲:

1.单位负责人是保证单位内部会计监督顺利进行的关键。

单位负责人要认真履行《会计法》规定的“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的职责,保证会计人员的职权不受侵犯,支持、保证会计人员不受打击、报复,敢于为会计人员撑腰,并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在监督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以身作则,带头贯彻执行《会计法》,不指使会计人员作假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实事求是地奖励执行《会计法》的有功会计人员,对于违反《会计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给国家或单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应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罚,触犯法律的,则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做到奖罚分明,才能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会计监督的顺利进行。

2.会计人员要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

会计人员要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学习和掌握国家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等,准确地判断出各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不断提高监督水平。如有违反,将承担《会计法》第六章所规定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3.更新会计监督观念。

首先在法制宣传中求监督,要积极宣传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制度。其次改进监督方法,变单纯的监督为服务型监督,从加强服务入手,把监督寓于服务中,争取单位全体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再次监督关口前移,强化事前、事中监督,改变会计监督的“马后炮”现象,避免和减少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4.加强自我监督。

会计人员除了要认真的学法、知法、懂法、执法外,还要带头坚持原则,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同时应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完整。

5.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制约制度、稽核制度、发票管理制度等,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对发票填制及接收、财产物资出入库开票等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杜绝自制和外来原始凭证的种种虚假行为,堵住原始凭证的不合法、不真实、不准确的漏洞。

6.加强群众监督。

一方面要搞好法制宣传的教育工作,使广大职工群众都知法、懂法、守法,并主动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监督工作;另一方面要发动广大群众监督本单位各级领导、会计人员和其他经济管理人员的守法、执法和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转情况,揭露本单位存在的实际问题,参与本单位的预算、计划编制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工作的措施,使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工作得到补充和发展。

7.搞好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单位内、外部会计监督的基本条件。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会计监督也就无从谈起。只有搞好会计基础工作,会计监督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从外部讲,一要加强会计法规建设。如果法制不健全,对会计的责任认识不够清晰,就会将会计的责任与会计的职责和任务等同起来,从而削弱了会计责任和会计监督的权利,就很难发挥会计及其他内外部经济监督的作用。

二要加强国家审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的作用。国家审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制度和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是单位内部实行严格会计监督制度的必要保证,也是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支持。因此,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顺利进行,维护财经法纪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加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监督。

三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优势,广泛宣传《会计法》的重要性,要向社会宣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会计工作的地位、作用;向各单位负责人宣传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向财政部门和政府其他管理部门宣传会计工作管理的职责范围,向广大会计人员宣传《会计法》的主要内容,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责任。通过广泛的宣传,可以增强全社会会计法律意识,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全社会对会计工作有一个较好的思想基础。

总之,加强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强化了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维护财经法纪,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还可以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作者单位:赣州市章贡区审计局)

内部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推行会计委派制的试点工作中,应重视和研究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有关问题,特别是要注意研究和处理好推行会计委派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及改革财政管理制度的关系问题。

会计委派制度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我国一些地方针对会计监督严重弱化,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采取的一项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措施。会计委派制度作为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的重要制度,对我国会计监督机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正确处理推行会计委派制度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要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严格的内部责任制度,规范的经营管理行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国有产权制度功能没有完全到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健全,所有者权利缺位和经营者权利越位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规范企业行为就有必要对国有和国家控股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会计委派制度是会计工作深层次的改革,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监督机制,规范会计秩序的有益尝试。因此,在目前继续推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工作中,要注意区别国有与非国有、企业与非企业、城市与乡村会计人员的不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处理好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在企业进行会计委派制度的试点,要选择国有和国家控股企业,采取委派财务总监的形式来试点。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或企业集团向所属企业委派财务总监,以国有股东代表身份进入监事会,监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但不担任企业的财务负责人。

二、正确处理推行会计委派制度与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审机制的关系问题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就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它是单位为了确保以有序和有效的方式实现管理目标,保护资金安全,防范、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和完整,及时编制和公布可信的会计信息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控制程序。对单位的会计控制体现在外部和内部。外部控制是来自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控制,它要维护的是社会公众、债权人、行业或国家的利益。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单位内部对自身经济活动进行自我监督约束的一种自律性行为。因此,在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中,要结合建立和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处理好会计委派制度与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关系。在目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还不到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单位经营管理水平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必须在国有和国家控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但是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委派制度的试行不能使会计凌驾于单位之上,偏离自己的位置;二是要注意内部会计监督与国家行政监督、社会审计监督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模糊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国家行政监督、社会审计监督的职能界限,造成监督的混乱。特别是在推行会计委派制度的试点企业,更要注意会计委派制度与企业会计监督的关系问题。除了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以外,还要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国家行政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的力度,从内部、外部两方面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

三、正确处理推行会计委派制度与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关系问题

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不但对强化会计监督,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使会计人员完全单位化,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国家监督权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形成了单位负责人向国家负责或向所有者负责、会计人员向单位负责人负责的责任体系。这一变化使单位负责人成为单位会计执法的第一责任人。只要单位出现违法会计行为,首先追究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这样由原来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共同监督变成了单位负责人自觉的守法。试行会计委派制度的目的也是通过稳定会计人员的地位,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受干扰地正确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经济政策,提供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因此,在推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中,要结合贯彻《会计法》和新的会计制度,注意处理好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与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关系,在《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会计委派制度的有关内容和方式,研究试行会计委派制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推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工作成为推动贯彻落实《会计法》和新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正确处理推行会计委派制度与改革财政管理制度的关系问题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财政的基础是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会计管理对维护国家经济秩序,规范社会经济生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目前,我国已进入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在旧的管理方式逐步被舍弃而新的管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过渡时期,特别是在当前会计监督乏力,会计信息失真状况比较严重,预算外资金管理失控的情况下,将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与实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衔接起来,不但能解决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预算外资金管理松弛等问题,而且还能推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中,要结合实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处理好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与改革财政管理制度的关系,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在各级财政部门设立会计集中核算的机构,对行政机关和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进行统一会计管理,变原单位管理为统一集中管理,为进一步改革财政体制,构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框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内部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一直以来扮演着经济顾问和执法者的角色,体现了内部审计服务与监督的职能。文章以电力企业为例,介绍了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和逐步强化审计的服务职能的方法,提出了适时调整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为电力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力求对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电力企业;审计;监督;服务;职能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督的行为,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应该突出监督和评价两大职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逐渐体现,国际上强调内部审计的职能分为保证、咨询和评价。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要更好地发挥“现代化、服务型、经营型、一体化”的方针,就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为电力企业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

(一)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职能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审计事业在经济领域存在的弊端开始有所显现,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亟待加强审计监督,审计的产生、建立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环境下,并且是以经济监督为目的。我国法律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在国家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设立审计机关,并且不受任何其他行政机关团体的干涉,按照法律行使监督权。因此,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就是对经济活动实施审计监督,这也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权利。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几年前美国世界通讯公司在财务报表中造假,内部审计人员舞弊,引起了轩然大波。所以,内部审计对电力企业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是其独立检查会计账目、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以及监督财政的行为,能够保障电力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决策和监督过程。因此,为了加强和改进电力企业的审计监督职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审计监督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与管理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主要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不直接管理企业资产,所以地位超脱,能够对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管理和决策部门执行公证的检测和监督问题。第二,审计监督其他部门的工作,尤其是由内部管理部门兼任的监督,例如,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其有自身利益的瓜葛。第三,审计监督不仅能够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也能够评估企业生产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即评审企业内部的各专业监督部门的内部控制活动。

(二)坚持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宗旨,实施审计监督

电力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都要进行领导人员任期的经济责任制审计工作,审计监督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使之更加长远地发展,对领导人的审计能够客观公正地对领导的经济行为和相关责任进行监督,既可以促使领导人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也能够避免选拔任用干部的失察和失误,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关的建议,促进企业的风气好转及工作效率的提高,提升企业效益。

(三)审计监督可以促进企业深化改革

审计监督的目的是服务,党的十六届三种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的现代产权制度,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内部审计工作就是相应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号召,要自觉围绕党和政府的经济工作中心。对于电力企业的审计而言,要促进企业深化改革,继续摸清家底、监督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对电力企业的审计监督,还可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建立经营业绩考核体系,防治国有资产流失。

三、逐步强化审计的服务职能

国家规定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对企业财政、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检测监督,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及实现企业价值。按照电力企业的特点,其内部审计开展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及加强经济管理,也就是说,其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内向的,最终是对内服务于企业的管理者的。

第一,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及时进行审计检测,有助于管理层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同时也要及时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弊端,找出根源、及时采取措施。第二,为了避免浪费,要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障资产的安全。第三,在业务活动中,要保证企业的财务流程遵守国家的相关法纪,且不要脱离本企业既定的政策和目标。第四,根据审查结果分析出改进意见,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甚至进一步挖掘出内在潜力。

(一)服务职能体现于电力企业各管理层次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随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且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内部审计机构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但其实质都是通过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所在,尤其是基层的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决策层、管理执行层、管理水平、基层生产经营、经济效益都是审计的服务职能。

(二)深入宣传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我国一直以来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规定为:以本企业和下属单位为审计地点,以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为审计对象,行使独立的内部监督权。所以,大多数管理者和员工的思想意识中都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差错纠弊,这是错误的观念,要想改变这种观念,就要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意识到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一面镜子,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宣传教育,使管理者和员工充分了解和认可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内部审计能够随企业实际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第二,要使领导者和员工认识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是为企业服务的。

(三)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1.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共性问题就要从总体制度上找原因,对于典型性问题就要在一定范围内给予警示和通报,及时反映给企业领导,要善于分析和总结,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进行审计报告的编写时,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尽量使用正面性质的措辞,不能单纯的披露问题,要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更不能带有个人情绪和偏好,要公正公平,但是也要时刻谨记服务不等于迁就,要按照规矩做事,否则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就失去意义。

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无论任何行业,其主要的工作人员都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人员也不例外,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分析判断和逻辑思维能力,揭示问题的本质,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的为企业服务,提高内部审计的服务质量。

四、适时调整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为电力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现阶段,内部审计已经经历了由“监督主导型”到“服务主导型”的定位蜕变,内部审计师企业内部非常关键性的组成部分,按照目前的职能和机制定位,内部审计能够帮助领导驾驭全局性的工作,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顾问和执法者,也是管理体系中不能或缺的监督形式,努力实现从监督为主向兼顾分析评价为主,体现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管理监督。因此,要做到以下几各方面。

1. 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供增值服务。为了使内部审计的发展更加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主动加强管理,以服务为目的,在严格内部经济监督的前提下,通过监督的方式,利益国家法律制度的条件,展开法制服务活动。在工作中,要深入调查企业的各个方面,与被审计单位一起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同时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2. 以服务的心态加强工作协调。服务职能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之一,能够发挥作用的充分条件就是工作人员要树立现代审计理念,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建设,采取参与性的审计策略。因此,工作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各部门充分交流沟通,共同研究和探讨,充分合作,一起分析改进的必要性,才能找到真正对企业有帮助的可行措施。

3. 树立正确观念,把内部审计当作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状况的一次“健康体检”。内部审计部门在行使监督权力时,虽然要按照国家法律依法办事,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企业的利益而服务,是以保护被审计单位为出发点的。因此,在工作中,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尽可能的提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真正做到帮助被审计单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学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汇编[M].北京:中国内部审计学会,2009.

[2]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内部审计实务准则[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3]詹姆斯·罗瑟.最佳实务——四个革新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4]罗道宏.电力企业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的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J].贵州水利发电,2012(19).

(作者单位:国网浙江富阳供电公司)

上一篇:结构设计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儿童学前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