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观后感范文

2023-10-08

博物馆展览观后感范文第1篇

史前文明之光

——xxx博物馆藏石器陈列展

前言

石器——人类最初的工具制造,艺术起源的园点坐标,人的标志。古有女娲补天,今有点石为金;先祖以石穴为居;今人以石为大厦之基;帝王以石印为权,富贵以玉石为尊;僧以石塑金身,道以石筑观宇。可见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走向现代文明,也必将直至久远的未来。

第一单元 石器简介 单元说明:

石器(stone implements)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大约在250万年前,原始人掌握了用石头碰击起火的方法。人类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就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后来逐渐利用尖锐的石块削剥树枝,新石器时代又出现了打制石器,自此不起眼的岩石成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具。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 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

第二单元 石器的发展过程:

一般说来,石器作为开发环境的工具,同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可利用的资源密切相关,而不同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导致不同的经济类型的产生。故石器的制作技术、形体大小及类别方面的差异,往往是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类型的反映。

(以下为展板内容)

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石器比较简陋,一般将天然砾石加以敲击,然后再稍作加工。形状不规则,一件石器有很多用途。

旧石器时代中期:这时的石器比较复杂,打制技术有很大提高,加工也比较精细。

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的石器已经出现了穿孔和磨光技术, 新石器时代:这时出现了磨制石器。 配图:

第三单元 石器的类别和器形

石器主要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石器的制法和形状也常常作为判断遗迹年代和文化性质的主要标志。

(一)打制石器大致可分为砾石石器、石片石器、细石器。 砾石石器 也称石核石器。从砾石或石材上打下石片,以剩下的石核作为工具来使用。习惯上把两面刃的砾石石器称为敲砸器,单面刃的称为砍斫器,在砾石周缘加工的,称为盘状器。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形体较大的工具,器身厚重,有钝厚曲折的刃口,用于砍树、做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工作。

展示实物如下:

1、 旧石器时代石核

2、 旧石器时代石核

3、 旧石器时代石核

4、 旧石器时代石核

5、 旧石器时代石核

6、 旧石器时代石核

7、 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8、 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9、 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10、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11、 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12、 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石片石器 系用石片或石叶加工而成,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几类器形,延续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刮削器是在石片的一边

或多边加工,用来刮削兽皮或木、骨一类工具。尖状器是沿石片相邻的边加工成锐尖,以利于刺割。雕刻器系在石片的尖端,打成垂直的短刃,可用来雕刻骨角器及其艺术品。

展示实物如下: 刮削器

1、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2、 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3、 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4、 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5、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6、 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7、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8、 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9、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10、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11、 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12、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13、 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尖状器

1、旧石器时代尖状器

2、旧石器时代尖状器

3、旧石器时代尖状器

石片

1、旧石器时代石片

2、旧石器时代石片

3、旧石器时代石片

4、旧石器时代打击石片

5、 旧石器时代打击石片

6、旧石器时代打击石片

细石器

是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制石器,一般都是以间接打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在某些地区,甚至到新石器时代或更晚仍在继续使用。

(二)磨制石器

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途分工的愈加明确,磨制石器的器形比其他各类石器更为复杂。从用途上大体包括以下各类:

①砍伐工具。最常见的有斧、锛、凿,主要用于加工木材。斧身一般作长方形,厚薄不等,主要特征为两面刃。锛与斧相似,不过刃部为单面刃。凿身狭长,具有单面刃或双面刃。以上的各器都附着木柄使用,今天的金属工具仍然保持其基本形态。

②农耕工具。有铲、穿孔砾石、刀、镰和磨盘等。铲身扁薄狭长,附木后可用来翻土播种。穿孔砾石可能是套在带尖的木棒上,以供脚踏掘土之用。刀有长方形和半月形两种,前者多穿一孔,后者多为两孔,可系绳套在手上,以摘取粟穗,今天的铁□镰仍然保持其形状。

镰是附着木柄的收割工具,磨盘和磨棒是加工谷物的工具。

③兵器。有镞、矛头、钺、戈、剑、锤斧和弹丸等。镞和矛头是最常用的狩猎工具。

④仪仗。穿孔的石球和齿轮状的环形石斧,属于权杖上的头饰。

⑤装饰品。多以精致美观的石材制成,有珠、管、坠、环、璜、□等,大都属于佩饰,成为商周礼器的前身。

1、新石器时代石铲

2、新石器时代石凿

3、旧石器时代切割器

4、新石器时代石镐

5、新石器时代石凿

6、新石器时代穿孔石斧

7、 新石器时代石斧

8、新石器时代石丸

9、新石器时代石斧

10、新石器时代石铲

11、新石器时代石钺

12、新石器时代研磨石器

13、新石器时代石钺

14、新石器时代研磨石器

15、 新石器时代石斧

16、新石器时代石钺

17、新石器时代石凿

18、新石器时代石犁铲

结语

博物馆展览观后感范文第2篇

一.新建的博物馆,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其耐火等级不得低于

一、二级;钢屋架结构应 按耐火等级要求喷涂钢结构防火涂料;吊顶装修应采用轻钢龙骨等不燃烧材料;文物库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耐火建筑,每个库房的面积不宜过大,并采取严密的防火分隔措施。展览馆是人员密集的重要公共建筑,不得采用可燃材料搭建,耐火等级不低于

一、二级,其防火间距、安全疏散以及锅炉房、油浸电力变压室等的设置,也应符合《建设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二.陈列厅(室)、文物库、展览厅的台、柜、箱、墙架等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必须用可燃材料的,应经过防火处理;博物馆陈列物品的面积以及展览厅展品摆放总面积不能超过各自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留出足够的通道,展览厅展品应布置在宽度不小于3米的环形通道两旁,并不得挡住消火栓和堵塞太平门;陈列厅(室)、展览厅至少应有两个安全出口;忌水的贵重文物和展品,应存放在既能防水又能防火的箱柜内;博物馆的陈列厅(室)以及文物库应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或自动灭火置,珍藏室应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民用建筑中的严重危险等级的要求配置轻便灭火器。

三.博物馆陈列厅(室)的电动图表、模型、沙盘、布景箱等在设计上应具有通风散热、防火的条件;装在壁板上的灯光箱、显示图表箱要便于检查和维修;沙盘、图表、模型内的空间要大些,底部与地面应保持适当距离。电动模型的电源变压器应尽量设在模型外,安装在铁箱或铁架上,不得靠近可燃物。博物馆内电气线路、电气设备的防火要求可参照“古建筑的防火”中相关内容,但文物库房内照明灯具应采用密闭型,馆内电气设备应有良好的接地。

四.展览会筹备展出期间,由于多种作业交叉进行,要统一管理,建立防火灭火组织,制定防火、灭火方案。必须严禁油漆、喷漆与焊接作业同时、同地进行,电焊、气焊一定要符合焊接与切割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办理好动人审批手续,电器设备的安装要严格核算电气设备的总负荷量,使它低于变压器的总容量,并由正式电工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操作安装;照明设备及变、配电装置应避开可燃物布置,尽量设在展台、展箱及展品模型外的通风良好处,电动模型的电源变压器要用不燃材料的罩、壳保护,并采用安全电压供电,容量较大的动力设备要设保护装置。电器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线,临时移动电话应采用橡胶套电缆,动力、彩灯、照明等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应分开敷设。另外,展品开箱拆出来的木板、纸碎,应及时清出展区,在展馆外另找地方存放,不得堵塞通道。

博物馆展览观后感范文第3篇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新媒体并非是新兴或新型的媒体的统称, 新媒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它并没有严格和明确的定义。关于新媒体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 而被划归为新媒体的介质也从新兴媒体到“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到“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不一而足。内涵与外延的混淆不清, 边界与范畴的模糊不明, 反映出了新媒体发展快、变化多的特性, 但同时也体现出了我们对新媒体的研究目前还是尚不成熟。笔者认为新媒体覆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 严谨的说, 新媒体应该称之为数字化新媒体,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相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二、新媒体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表现形式

2013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体学习时曾提出,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所谓“活起来”, 笔者认为就是指那些在博物馆里深藏的文物, 应起到传播文明、传递历史、发挥启迪心智的作用, 使藏匿在这些文物中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1]。而现在这样一个新信息时代、网络时代, 通过新媒体是实现“活起来”的重要方式。具体新媒体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表现形式有如下这几个方面:

(一) 新媒体代替了一部分传统媒介

在以前形式的展览当中, 我们利用展柜、展品、复制品等传统媒介来观览和了解文物。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 多媒体、影像声音装置、交互媒体装置、互动装置等高科技新媒体装置被广泛应用, 任何媒介都可以成为藏品展览的传播平台。

(二) 数字化的实体展览

新媒体的展览装置可以通过视听、触摸等感官感受传播, 使参观者有着身临其境的观感体验。绚丽的色彩、逼真的音效、高清的画面, 人的感官在这种强烈的视听循环刺激下, 可以使参观者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除了参观感的加强, 计算机互换技术和3D虚拟技术, 更可以解决完善之前令博物馆头疼的问题。比如:在以往的展览参观中, 我们基本上选择用藏品的复制品进行展示, 但是这往往受到了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像展出条件的限制、藏品文物的破损等等。但利用新媒体技术, 不仅能准确的还原藏品的本貌, 还能有效的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三) 虚拟展览

虚拟展览, 是以下各大博物馆都在尝试探索改革的新领域。虚拟展览是新媒体的网络互动平台, 是利用创造出3D虚拟现实环境, 可以足不出户给你如同亲临展览现场的全新体验。虚拟展览是完全依托于互联网, 它不需要参加者安装任何一个软件和插件, 仅需要点击进入一个网页, 便可畅游虚拟环境, 观览实时直播的研讨会, 参加会展展台, 观看产品和介绍并可以和工作人员在线交谈。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中, 主办方尝试了一种APP, 任何人只要通过智能手机下载这个APP就可以对展览的内容进行游览[2]。并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展览的时间地点和过程等。更神奇的是, 观览者还可以对展品进行虚拟的3D观看, 放大或缩小, 也可对其进行收藏, 以便日后观看。

三、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应全面考虑观览人群

全新的科技手段固然能使人新鲜感倍增, 但是也要全面考虑到参观者的接受力, 它是否简单易懂。由于博物馆开放性的特点, 观览的人群年龄差距较大, 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在设计展览时, 设计者应寻找出新媒体和可读性的平衡点, 力求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 又能使所有的参览者了解展览, 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 所以需要设计者不断探寻和研究。

(二) 增新不能弃旧

博物馆是现代人了解历史文明的重要途径, 它同时也是经历着“现在”和“过去”洗礼的共同产物, 我们要将过去的藏品加入现有的科技水平, 使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得到更全面的传递[3]。在展览时, 我们运用新媒体, 提倡运用发达的科学技术, 但是并不是说我们要摒弃所有传统的展览模式。很多展品项目还是需要以实物为主, 新媒体科技为辅来设。新媒体是近些年来产生的新兴产物, 在展览项目上还有很多未开发的未知领域需要我们一起来探索。他带给我们无限的可能, 只等待着我们一起去发掘。

(三) 新媒体应用要围绕主题

新媒体的技术应用要以人为本, 以展览主题为中心, 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异, 这样不仅偏离了展览内容, 还和博物馆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初衷背道而驰[4]。各种的高科技只是传递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输器, 它是没有温度的, 围绕展览的内容和主题服务, 那才是充满温暖的心灵沟通。

四、结束语

博物馆从诞生之日来时, 就是一座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引领科技、文化学习发展的场所。对于新兴的文化传播模式新媒体来说, 博物馆应是最先的实践者和引导者。但是我们倡导新兴技术的同时, 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展览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下, 顺应潮流积极改革的同时, 我们也应进行新、旧相结合, 传造出一个具有时代感却不失传统文化精髓的博物馆展览。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及普及应用, 使在网络新时代的背景下, 微博、微信等多样化的新型交流媒体应运而生, 和传统的媒体相比较, 新媒体不论在载体形式还是传播内容上都有着极大地突破。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的方式, 逐渐在各个行业领域被广泛应用。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 也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生活方式, 也越来越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科技变革

参考文献

[1] 巴哈古丽.新媒体时代下的博物馆展览研究[J].大众文艺, 2018 (03) :41.

[2] 魏敏.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展览——基于观众研究的分析与探索[J].东南文化, 2013 (06) :94-101+127-128.

[3] 梁力中.江苏省市级博物馆新媒体展陈现状及其传播效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13.

博物馆展览观后感范文第4篇

博物馆是肩负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三大社会职能的单位。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基础, 是开展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博物馆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 无疑是围绕文物藏品开展的各项工作, 包括藏品的征集、保管、保护、展示、研究、宣传教育等等。展览是实现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 是提升博物馆综合实力的途径。通过展览, 可以将藏品的内涵展现在参观者眼前, 使参观者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 并产生情感共鸣, 起到历史文化教育、启迪大众的目的, 提升博物馆影响力和知名度。博物馆研究是博物馆专业人员为深化和丰富对博物馆收藏、博物馆现象及相关活动的剖析, 运用人类已有知识和手段进行的系统性创造工作。总之, 收藏是博物馆的基础, 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 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生命, 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博物馆藏品既是博物馆展览、博物馆科学研究的根本资源, 也是博物馆研究的重要对象;博物馆展览是展示博物馆收藏、深化并普及博物馆研究成果、实现博物馆教育目的最佳和天然的平台;博物馆研究是博物馆藏品征集和藏品展示的关键理论支撑, 博物馆科学研究最终要达到解读藏品、认识历史、传播文明的目的, 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 自始至终要围绕藏品开展。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 通常比较容易被忽视、忽略的, 是以文物基本账目为核心的藏品信息的保管、利用工作, 它实际上也是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为什么这样说?一方面从专业的角度讲, 因为文物的账目记录了包括文物来源、出土情况等内容在内的各类原始资料信息, 这些原始资料信息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传承性, 对于博物馆藏品研究和展览展陈工作的开展, 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一条文物账目信息可能仅有几十个字, 但它承载了多少代文博人的心血, 是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来集体和个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珍贵程度不可估量。另一方面, 从法理的角度讲, 文物账目中的基本建账信息, 记录了文物入藏时间等:翔实的藏品档案信息, 以及藏品完残情况等客观描述, 它是国家和单位对国有文物享有所有权的最扎实、最客观的法律依据和法理基础, 也是避免国有文物发生人为毁损或丢失等风险情况的一种保障。当前国家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文物普查工作, 其最基本的立意和目的, 就是要建立、完善国有文物的统一的账目管理制度规范并实现其科学化、系统化, 进而实现国家对国有文物从总量到各项具体标准的掌握, 以及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和把握。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文物藏品账目, 它本身就是关于文物藏品的最客观、科学的史或志的一种形式, 因此作为博物馆人, 我们应当像保管、保护好文物藏品一样, 记录好、传承好文物的基本账册信息, 并珍视、珍爱它, 让文物藏品以及记录它珍贵历史信息的各类文物账册, 永不分离, 让二者同样在博物馆得到最为妥善的保管、保护和利用, 留传后人, 千秋万代。

二、围绕藏品这个核心, 首博临时展览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博近年凭借一些临时大展声名鹊起, 这些临时大展无疑为首博口碑的树立、品牌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应看到, 这些较有影响力的临展基本都是借展, 是他山之石。博物馆的实力不仅仅体现在策划引进外展的沟通能力以及雄厚的办展资金, 它的综合业务能力、整体研究能力也是评判一座博物馆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特别是从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视角而言, 更应认识到这一点。从展览的角度而言, 举办“自主”展览的水平是评判博物馆综合业务能力、整体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准。所谓“自主”展览, 是指由本馆业务人员自主设计展览内容并撰写展览大纲, 由本馆藏品承担重要展品角色的展览。首博目前存在着对自主展览的重视程度不够、基于本馆自身藏品的研究深度不深和策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自主展览的资源几近“枯竭”。近年, 随着老一辈科研业务人员的退休离职, 这种问题日益突出。从博物馆的长远谋划、业务人才培养、牢固夯实业务基础、提升软实力等需求和目标出发, 应当有所突破。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致具体总结如下:

(一) 对自主展览的重视程度不够

外来大展内容成熟, 展品确定, 影响力巨大, 往往给人感觉事半功倍, 而自主展览内容上相对需要长期积淀, 策划周期较长, 人才因素十分重要且需要长期培养, 影响力却相对较小, 因此在重视程度上有明显差距。

(二) 由于机构设置和各自职责划分的

原因, 目前有些展览策划人员、科研人员不够了解本馆藏品, 业务研究的重心和重点亦不在文物本身

同样原因, 也造成了熟悉本馆藏品、了解藏品研究方法的非展览部门的业务人员, 无法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在策展工作上发挥出来, 无法惠泽展览。在首博人的认识观念上, 似乎藏品研究只是藏品部门业务人员的专属, 这种认识偏差亟待修正。对于博物馆而言, 办展览、搞科研, 如果脱离了“物”, 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主观原因在于, 展览工作需要建立在对藏品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我们对此认识不足, 认识角度亦存在偏差。客观原因在于:首博新馆开放以来, 藏品部门和展览部门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相互脱节, 业务联络与交流不够紧密, 一些展览人员入职首博后, 直接进入展览部门, 又一直忙于工作, 对首博藏品情况无机会了解, 更无缘藏品研究。

在博物馆内要开展文物研究, 进而策划自主型展览, 如脱离了对“物”的直观认知和宏观了解是不可想象的, 展览人员如有在藏品部门实践工作的经验, 具有一定的对文物认知的积淀, 无疑对展览工作是有极大利好的, 甚至是必要的。

(三) 科研工作对藏品研究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

博物馆, “博物博物”, 最终要落脚在“物”上。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为一身的历史研究机构, 确切说是文物收藏机构、文物展示机构、文物研究机构。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研究, 以及衍生出的教育、保护等社会功能, 都应以藏品为核心展开, 这是社会赋予博物馆行业的神圣职责和根本义务, 也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历史研究机构的重要标志。首博有十几万件文物家底, 我们既承担着保藏文物的职责, 同时也承担着研究和展示文物的义务, 这也正是我们的研究强项。对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开展研究, 不必也不能仅仅拘泥于本馆器物, 应当且必须了解其他博物馆收藏的同类器物, 要进行横向研究、比较研究, 这样才可为今后深入研究展览工作打好基础。

在这样的博物馆整体研究方向基础之上, 博物馆展览人员的研究方向, 不言自明。文物研究与展览策划, 二者之间关系紧密, 不可割裂。研究是基石, 是展览的内容之源和根本, 因此开展文物研究应是策展人员的常态工作模式, 展览是将博物馆研究成果进行公众普及和展示的窗口, 展览要建立在业务人员对相关文物的个人研究认知和全行业研究动态的全面了解和驾驭之上。

(四) 展览策划人员、科研人员与文物藏品之间, 存在接触上的空间隔断

首博以前曾有让展览人员提看、接触文物实物的相应制度, 但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实施。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在于, 目前博物馆的办展模式和研究模式, 没有让展览人员走进库房接触文物成为必须、成为常规工作形态。其根源仍在于首博自身对自主展览的不重视、欠规划。

总之, 以上种种情况, 造成了馆内业务人员目前既无暇、也无力策划优秀的自主展览, 同时对藏品的研究基础薄弱等等现实困难与不足。

三、关于博物馆藏品信息如何更好地为展览和科研服务的思考与实践

对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 具有具体的、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点醒作用, 它概括了博物馆职能工作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这三大任务的实施要旨和初衷目的。

如何做到让文物说话?我们理解, 应从两个重要方面真正抓好落实。首先, 博物馆人应该是具备相当专业素质和修养的行业队伍, 扎实的业务理论水平和研究功底是须亟待加强和始终不能放松的, 因此, 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尤其业务人员, 务必要沉下心来, 切实将本馆藏品作为核心资源和重要对象, 深入开展业务钻研工作。要重视藏品研究, 苦练基本功, 让自身具备能让本馆文物藏品“说话”的能力并尽可能提高和完善, 掌握能够深入挖掘历史智慧的技巧。

收藏、展示、研究, 是博物馆的三大社会职责, 三者中任何一项不到位, 都是博物馆工作的重大缺失, 尤其藏品研究工作, 它是搞好文物收藏和利用文物开展展示、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石。关心、重视并切实开展藏品研究工作, 虽然其过程波澜不惊, 成果潜移默化, 表面很难看到壮阔的辉煌巨变, 却是最厚重的积淀, 功莫大焉。其次, 要重视展览展陈工作, 要在对馆藏藏品资源做深入研究、钻研的基础上, 注重挖掘文物精品, 让能够代表古代物质文明和思想文明的代表性的实物资料, 形象地摆在大众面前, 让观众有最直接直观的具象的认识, 同时根据展览或宣传形式的需要, 尤其是要依照观众的需求, 抓住观众兴趣点, 将文物背后的信息和故事, 包括时代、材质、工艺、生产制作的人文历史背景与自然科学背景以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等等信息, 表达呈现给观众, 让观众由表及里, 从现象到本质, 对历史文物有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达到“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效果。

具体到藏品信息管理部门的工作, 我们理解要从两个层次或阶段逐渐入手, 分层实施。首先是要将文物藏品的信息资源平台向馆内各类业务人员开放, 尽可能多地打开让展览人员、科研人员了解藏品信息的渠道, 为展览和科研工作服务好。

在现阶段, 畅通渠道、建立信息化平台, 将首博藏品账目信息资料更便捷地向本馆业务研究人员及展陈科研工作开放, 是当务之急。首博近年来举全馆之力, 开展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对我馆的文物藏品进行了系统、细致的梳理, 使藏品的账目信息实现进一步规范化, 这恰是首博加大藏品信息利用的强大契机和推手。由于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仍在持续进行当中, 首博的藏品账目亦在不断增加、完善的动态变化中, 随着可移动文物普查和藏品账目管理工作的推进, 及时发布成果, 尽快更新藏品查询平台数据, 使本馆业务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藏品信息情况。

在打开渠道、开放藏品信息平台的同时, 也需要得到各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专业、系统的信息回馈和补充, 只有对回馈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汇总, 不断充实, 才能使藏品信息资源为将来更多的科研、展览工作所用。这是藏品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 也是我们所理解的首博藏品信息利用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模式。

第二个层次, 是要将首博藏品信息陆续在博物馆信息化工程中得以应用, 借助科技的力量向各职能业务部门的相关业务延伸, 安全有序的为业务人员提供藏品信息, 通过在信息化工作中对不同专业、层级的业务研究人员开展相应的授权工作, 将藏品信息安全、准确、高效、系统的提供给业务研究工作, 促进博物馆学术成果的实现, 更好地为展览、科研服务。这也是博物馆藏品信息数字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摘要:博物馆是肩负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三大社会职能的单位。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基础, 是开展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展览和科研是博物馆专业人员为深化和丰富对博物馆收藏、博物馆现象及相关活动的剖析。收藏是博物馆的基础, 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 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生命, 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仅从藏品信息的角度讨论藏品如何更好地为展览和科研服务。

关键词:藏品信息,展览,科研

参考文献

[1] 项朝晖.原创性展览与藏品建设探论[A].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粹[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2013:5.

[2] 张小兰.对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文物世界, 2013 (4) :76-78.

[3] 焦丽丹.如何让馆藏文物“活起来”[J].中国博物馆, 2015, 33 (3) :30-34.

博物馆展览观后感范文第5篇

直升学年学生会记者团成员 李晟铭

2013年4月19日下午12时30分,怀揣着对生涯规划活动的好奇心,育才直升同学开始了他们首次的生涯规划之旅——参观沈阳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在展览馆方面的配合下,本次活动为大家带来了一次丰富的视觉盛宴。

4月19日下午12:30,直升

1、

2、3的同学便在校园的西门门口集结,并在随团老师的带领下有序乘车,并安全地到达了沈阳市沈河区五爱街156号(科普公园东南角)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在展览馆门前,被分为三组的同学们纷纷拍照留念,并在短暂的停歇后,通过了严密的安检,进入了展览馆。

进入展览馆一竖用雅观大体的毛笔字书写的盛京赋的艺术墙赫然出现在眼前。展厅的讲解员介绍,这篇盛京赋是由乾隆老爷子在打猎的过程中有感而发的;赋中语气磅礴大气,更体现了乾隆皇帝对盛京城的偏爱与重视,令同学们不仅大开眼界,更增强了对沈阳的自豪感和建设好沈阳城的决心。

之后,我们进入了展馆一层展区,并在那里观看了沈阳城市规划发展的纪录片《Better plan, Better City》,纪录片气势恢宏,颇具震撼力,再配上细心构建的沙盘,令同学们对城市规划对生活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后,我们又进一步地参观了位于展览馆2楼3楼的各个展区,了解了沈阳城市的总体规模,现有及各区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而后

4、

5、6同学有分批参观了展馆。

博物馆展览观后感范文第6篇

——三七班

崔欣瑶 妈妈常跟我说,四十年前,许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间,几乎相同的布局就是用一张床或一个大立柜放在房屋的中间,拉上帘子把屋子隔成两间,前面是客厅兼饭厅,妈妈说,她们玩时只能以床入座,条件好些的能备上一两只小马扎或小木凳;孩子多的家庭还得设计成上下铺,而床后面就是另一间卧室与储藏室的统一。现在,条件好了,人们大多住上了单位分的三室一厅,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兴奋不言而喻。且不说现在的自动化办公条件如何先进,单说喝开水一项都不知道换了多少种热水器,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水只能是在早上锅炉房供应时间打好以保证全天的需要。现如今,坐在办工作旁,伸手就是饮水机加纯净水,冷热自斟,好不自在。

上一篇:表态发言活动计划范文下一篇:车队内部运输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