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字探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2024-03-17

鼎字探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湖湘文化 高校校园 体育文化

湖湘文化以其历史悠久的精神实质对湖南地区的各方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湖南籍伟人的体育思想则对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时刻激励着湘籍体育健儿为湖南体育事业的辉煌而奋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求新变异的创新精神推动湖南体育船业的发展,以其独特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湖南体育事业。

高校体育文化对于发展高校体育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深入概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湖湘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提出带有湖湘文化色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湖南高校里的一种亚文化,分析出湖湘文化对于湖南高校校园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湖湘文化的内涵

湖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院万里先生在湖湘文化论坛“朱张会讲”提出:湖湘文化是对湖南这一特定地区文化现象的称呼,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广义来讲实质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的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的总和;从狭义看,则是指在某些基础上所发展和沉淀起来的精神。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来源于湖湘大地民族文化、学术思想和社会阶层。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对于两宋之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岳麓书院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凸显出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湖湘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是经过集百家之所长和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但作为观念形态的湖湘文化,它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是历史的积累,是存在的反应。学术界对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大部分学者都赞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因为这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出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和各种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活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1]。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从内容上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三个层面:(1)物质文化,即高校体育教学的器材、场馆、设施等,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2)是实践层次的体育文化,它包含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和行为文化。(3)精神文化,它包括了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等,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

三、湖湘文化对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湖南籍伟人体育思想促进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毛泽东于1952年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思想,对湖南乃至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健身、富民、强国联系在一起,将体育视为意志磨练与文明进化的手段和阶梯。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以互相文化的精神实质来推动湖南的体育事业发展、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乃至湖南社会的全方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

湖南高校体育在湖南籍为人的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注重于校园竞技体育的发展,借力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发展对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的宣传下,已经深入了高校学生的意识中,学生既通过体育强健了机体,同时又使得学生具备了顽强拼搏与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提高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尤为显著的成效[2]。

(二)地理环境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湖南省的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湖南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复杂多样的地理因素造就了如今多彩多样的湖南传统体育文化。在湖南这一特定地区的环境特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湖湘传统体育文化的萌生与发展,还决定着湖湘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不同的风俗相互影响渗透着,从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内容,形成了多种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3]。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在湖南高校开展得比较少,只有舞龙舞狮以及武术在高校开展的比较好。

(三)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促进湖南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湖湘文化精神自古以来与政治、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为湖南体育健儿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创造辉煌历史奠定了夯实的思想基础。体育文化的核心是竞技体育,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由来已久,已然成为校园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能够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超越自我的实现;培养优良的品格,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和平精神,加强友好观念。但不可避免地给高校体育文化带来盲目追求个人名利,暴力行为等负面影响[4]。现在很多高校进行了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更进一步提高了高校经济体育水平。湖湘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湖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弥补了竞技体育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湖湘文化的精神,湖南籍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舞台所展示出来的风采,为他们赢得了“体育湘军”的美誉,湖南高校也为“体育湘军”培养输送了很多人才,提高了湖南体育竞技水平,推动了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5]。

湖湘文化虽然促进了湖南高校经济体育的发展,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湖南高校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当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支持,激发其他体育竞技项目的进取拼搏精神,形成高校竞技体育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最终完整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育运动当中,提升整个学校的凝聚力,实现湖湘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良性互动中共同发展。

四、结论

湖湘文化对湖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意识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与舞龙舞狮等体育项目已经在湖南高校中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受学生喜爱,湖湘文化促进着湖南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使得学生提高了身体素质,增长了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梁永桥,李英春,徐东岩.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68-69.

[2]刘亚云.湖湘文化对湖南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5.12(6):36-38.

[3]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关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1-63.

[4]刘亚云,李可兴.湖南地理环境与湖湘传统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07.14(1):79-81.

[5]任莉英,石金亮.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S1):36-37.

[6]张建新.湖南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技.2005.26(4):19-23.

鼎字探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其价值体现在构建奋进、创新与和谐的运营管理氛围,推动企业不断实现战略管理目标。在外部的行业市场和消费者与服务对象的心目中,企业文化塑造了企业的公众形象,起到宣扬企业价值观、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确立企业的市场定位的作用。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工作中制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实现管理目标的工具和导向,也是在员工和消费者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背景全球化的现实环境下,企业迅速拓展市场和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基础。

关键词:战略定位 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战略资源

关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关系的研究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二者之间谁先产生、在企业的发展中谁又占据了主导地位以及如何衡量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价值,存在很多截然不同的观点。上述问题之所以存在争议,与研究者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有关,对于运营时间相对较短的新兴产业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企业建立之初的有意识构建,成为左右企业发展方向和管理行为模式的经营思想,而传统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则大多源自于发展历程中的积聚和传承,具备现代意义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明显滞后于企业管理。

一、企业文化的内在与外在价值体现

探究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首先应当基于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环境特点,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全面分析其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品牌宣传以及日常行政管理等的影响。对企业文化如何影响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运营管理行为模式以及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感性的认知,进而研究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方法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问题。

1.企业文化在内部管理运营过程中的价值体现

人们之所以开始关注和有意识的研究企业文化,正是源自于发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价值。在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企业之间形成白热化的竞争关系之后,人们发现那些在竞争中保持旺盛战斗力的企业具有相同的特质,即拥有前瞻性、明确的市场定位和战略管理思想。体现为企业内部就战略管理目标形成高度的共识,从而具有更强大的前进动力。这一类企业通常具有基于管理目标的完善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效的传达和落实高层的战略决策。而研究者将这些现象背后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管理思想、制度和体现出一致性的价值取向称之为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是人们对于企业的个性化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定义。对企业而言则是面对外部竞争时发挥全员最大战斗力的思想武器,是企业管理者贯彻企业发展战略的有力工具。

2.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企业的外在形象产生的价值

经过市场经济体系的长期运转,在其运行规律的作用下每一个行业的市场都产生了细化分工,因此现代企业要想进入行业市场并找到稳定的立足点,必需要首先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塑造契合市场需求的企业形象,从而拥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并给消费者和服务对象留下深刻印象,而成功的现代企业的形象塑造和定位都建立在独特的企业文化之上,在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品牌与形象的宣传即是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宣传,从而让同行业竞争对手、消费者和公众对企业的价值观、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某种认同。竞争对手从企业文化中认识了做为对手的企业的实力与发展愿景,成功的企业文化宣传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则会产生深远影响,让其从中找到与自身价值观的契合点,认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价值,并且对企业的品牌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信赖。而这些都是使现代企业能够立足于市场环境的无形财富,这些财富的缔造归功于在运营管理中对企业文化的成功打造和运用。

二、企业文化价值在企业管理中的利用和提升

能够长期取得成功的企业,其生命力基于企业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得以延续,又通过在运营管理中有效的利用企业文化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因此能否让企业文化的价值在运营管理中得到提升,决定了企业是否具有足够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的管理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和共同左右企业未来命运的关系。

1.企业文化是运营管理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问题时,无需纠结于文化先于管理还是管理先于文化诞生,因为企业文化的概念本身就存在多个层次的定义。对管理者和拥有者个人意志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体现出了个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因此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的起源先于企业管理。但是在实施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现代企业,企业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有经长期协作和成功经营形成的企业全员共识,也有基于贯彻企业文化创建的独特运营管理体系这些有形元素。因此完善的企业文化是伴随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实践形成并不断演化的,但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这一本质在任何管理模式下都不会改变[3]。首先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运营的独特价值取向和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定位,企业的管理目标必然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产品和服务的研发、销售和对经济活动的日常管理,都基于实现企业的价值,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次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员工通过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体现自我价值,因此企业文化在对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中,起到了思想和精神层面的管理作用。

2.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管理战略的落实效率和竞争力

文化本身属于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创造力和集体智慧积累的财富,用企业文化来定义企业经过一定时间发展所产生的无形资产,让人们在研究现代企业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形成机制时有了理论工具。分析现代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不难发现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而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战略落实过程中的推动力。首先由于企业文化主导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制定,并且形成了企业内部和谐、创新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因此在落实企业管理戰略的过程中,员工能够基于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迅速领会新的发展战略对相关岗位的要求,并且形成默契的协作关系,提高管理战略的实施效率。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技术、资金和物质资源是竞争力的基础,效率则是企业将上述资源兑现成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共同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如同人类之间的竞争规律——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精神特质和智力水平决定最终的胜负。

3.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最有力管理工具

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是大型现代企业无法回避的挑战,而面对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多元化的市场,企业管理运营中的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以及内部行政管理都面临很多问题。如何让企业中具有不同背景和价值取向的员工快速领悟管理意图、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被各个地区的消费者认可,是最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企业文化做为企业外在形象的核心和内在管理体系的载体,可以成为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最有力管理工具,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让新员工和潜在的消费者通过企业文化理解企业的价值观,从而对企业的管理运营思想、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内涵产生认同感,让企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和发掘更大的发展潜力。

三、基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构建企业文化

鉴于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有意识的构建适合企业定位和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管理和维护企业文化,使其为企业的管理服务并成为企业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企业文化在企業管理中战略定位的基本原则。

1.运用企业文化激发企业管理创新的灵感

对创立时间相对较短和新兴产业的企业而言,保持创新能力是其可以顺利成长的根本。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成功经营案例中管理策略和经营思想的总结,提炼其中管理理念的精华并做为企业文化进行传承,使之在日后的企业管理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并且做为激励企业员工不断创新和取得新的成功的动力。

2.让企业文化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优秀的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外在形象的名片,是因为其思想内涵中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契合了公众对于企业社会价值的期待。而公众对企业形象的认可以无形中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让企业创造价值和兑现价值的过程更加顺畅。在这一方面西方传统的大型企业都是成功的典范,但凡这些企业推行新的消费理念和推广新的产品,消费者会由于对其品牌形象的认可而迅速接受,极少会质疑其品质和价值。

3.体现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企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需要服务于企业的管理需要,但是企业的管理目标能否达成却取决于企业文化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换言之企业基于管理需要创建的企业文化,必需体现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企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才能够被市场和公众认可,起到推动企业发展和塑造良好品牌形象的作用。否则过于理想化和主观化的企业文化,无法唤起企业外部的广泛共鸣,也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持久的凝聚力。因此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必需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使之与社会发展和市场动向相协调,才能有效的服务于企业管理。

四、结束语

虽然企业文化含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其在引导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规范管理行为和激励员工的创造力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是维持企业生命力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可以将企业文化定位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工具和战略资源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洪 赟.试析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J].纳税,2017

[2]彭小明.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分析[J].中国市场,2016

[3]黄嘉顺.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战略定位研究[J].河北企业,2017

[4]赵树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J].大陆桥视野,2017

[5]李 娟.分析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J].江苏商论,2018

[6]李晋斌.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J].科技资讯,2016

鼎字探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十二五”时期河北省大力发展的新型战略性产业之一,发展势头强劲。同时河北省也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进入到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新时代背景下,我省城镇化推进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化产业也面临全新升级的挑战,在这一境遇下,提出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科学论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文化产业集群;河北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4.121

1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生态环保为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城乡一体、四化协同道路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中过程,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更是城市文化价值凝练的萃取过程和城市文化特色升华的推演过程,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记忆的存留和文化历史的延续。

当前,我省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转型发展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保持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对我省实现绿色崛起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河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机制分析

新型城镇化和文化产业集群都是文化经济集聚的结果,两者相互促进,通过提高中心地带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未来文化产业在县域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将成为实现文化富民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平衡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中国大多数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仍集中在城市,城市汇集了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创意、资本等核心要素,拥有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这也使得都市圈、城市群的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呈现涟漪状的分布。但就未来文化产业的集体式崛起而言,必须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城市依赖症,使广大县域地区、乡村地区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关系,将因为文化产业的纽带作用而更加紧密,文化产业将有机统领城市群发展。

2.1 文化产业集群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集群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文化产业集群具备明显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且涵盖面大、产业链长,在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发挥显著的带动作用,释放出可观的乘数效应。其次,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中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其产业自身,而且会给更多相关产业带来新的文化理念,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有利于城市整体产业水平的提升。最后,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会给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长期的人才支撑。人是经济活动中最核心、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新型城镇化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这其中文化产业集群会在塑造新型国民精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扮演着潜移默化的重要角色。发达、健康的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品,能够作用于人的思维、观念、能力,并从整体上培育和提升人的素质,通过直接的经济行为和间接的社会行为作用于经济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2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发展为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文化创意资源的开发与重塑,推动了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等要素的跨界整合,从而实现了文化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有效破解了区域经济发展瓶颈,打破了区域行政壁垒制约,拓展了文化产业集群的知识宽度。

新型城镇化加速了文化产业集群对要素结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综合优化与配置。同时,城镇化对消费的刺激和扩张,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集群文化生产消费链条形成良性循环,重构了城镇文化产业空间形态。新型城镇化对空间形态的重塑,推动了文化产业集群基于产业本身知识价值链基础上展开分工与合作,有效节约了文化产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了文化产业发展效率、提高了文化产业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了文化产业集群知识产业链的升级。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推动了文化产业集群的专业化水平,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增强了创新活力,为文化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提供了动力。同时,新型城镇化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而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将人力资本以及专业化和迂回生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带来的隐性知识创新形成了高度背景化和个性化的知识信息,它们在创意设计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实现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和松散的耦合,形成非线性、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合作关系,这种多层次的、灵活的网络关系加速了文化产业集群创新的效率。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3.1 科学制定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其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严格按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安排部署,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特色城镇化建设同步规划、联动实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文化特色的呈现,为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留出位置、给足空间,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交通建设、生态保护等规划方面,都应做到全方位的文化考量、交互性的文化表现,促使文化产业前置引领、多点开花。

3.2 依托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度呈现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文化魅力

一座城市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就在于它总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鲜明特征。只有充分依托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名城”。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应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元素,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厘清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树立符合世界潮流的生态环保、低碳绿色理念,认真观察、审慎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使之为我所用。应立足自身的生态特质、资源禀赋、文化内涵、经济水平,以内外兼得、相承相容的文化个性和包容理念实现“美美与共”的文化图景,打造出更多的城市文化景观和建筑艺术精品,凸显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叙事风格、创意特点和美学价值。

3.3 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和功能的文化业态,形成特色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

近年来,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在不断扩大。2012年,中宣部、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做了进一步修订,文化产业已扩充为16个大类、59个中类、120个小类。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应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精心培育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填补产业功能空白的文化业态,并使其延伸、渗透到其他行业和领域中。如,成都市的“宽窄巷子”就是对历史遗留的清朝古街道进行改造升级,不仅将其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片区,而且衍生出精品酒店、私房餐饮、演艺娱乐、情景消费等多种业态,以及成都“慢生活”“闲生活”“新生活”等城市文化。此外,还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科技主题公园、特种电影、数字动漫等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意为灵魂的新兴文化业态的生成与汇聚,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效益。

3.4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激活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动力

应牢牢把握《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机遇,在坚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条件协调适应的前提下,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要求,更多利用市场机制,辅之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税收减免等措施,在土地、财税、投融资等领域切实降低文化企业的进入门槛和发展成本,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激活更多的发展动力。

3.5 构建多元一体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增强城镇化建设的自我造血功能

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后劲所在。提升产业的成熟度和贡献率,需要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地方政府层面,尽快完成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角色转变,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引导企业建设一批内涵丰富、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提升区域集约式、联动化、“智造型”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融合其他相关产业,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就业岗位。

在社会公众层面,一方面,发展建立一批代表性强、公信度高、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协会组织;另一方面,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文化宣传教育、倡树文明新风等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基层管理水平和大众人文素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民向市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奠定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J].科学时代,2014(4).

[2]花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东岳论丛,2013(1).

[3]吴红蕾.实现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探讨[J].经济纵横,2014(7).

[4]姜德辉、杨玉娟.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J].人民论坛,2014(3).

[5]齐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维度与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4(3).

[6]贾舒宁.中小城市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师,2014(6).

[7]金江磊.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研究[J].中国市场,2015(3).

鼎字探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组织,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更是培养医务人员医德及岗位奉献精神的重要组织。在医院工会的促进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切实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促使现代医院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文章首先阐述工会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工会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工会 医院文化 建设作用

当前,我国所开展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已然进入“深水区域”。然而,在这个特殊区域要想保证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及工作要求的顺利落实,便需要充分认识到医院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医院的形象塑造又离不开文化建设,所以为切实增强医院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便需要强化医院文化建设。

一、工会在医院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工会组织是由劳动人民所组成,自然代表劳动人民。对此,为方便群众与医院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工会需务必承担起其中的牵引作用。除此之外,工会还代表着职工权益,具有组织性质,所以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工会的性质与特征,所以工会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1]。

医院的文化建设无法一蹴而就,且需在医院管理者、职工以及职工家庭成员的沟通努力下,方能切实营造出积极、正向的文化氛围。而工会不仅是工人阶层的代表,各个与医院的职工群众紧密相连,所以是最了解医院员工需求和内心声音的“娘家人”。当然,也正是基于此特征,使得工会在职工群众中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完善工会组织机构和活动,对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工会在医院文化宣传中的作用体现在其是众多文体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而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过程中,工会需务必做好活动的策略、宣传、发动以及组织等诸多方面工作,以此让参与者受到医院文化及氛围的熏陶,以此方能提高职工参与医院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当然,工会组织最重要的管理职能还在于民主管理之上。借由多种渠道来开展以职工为代表的民主管理活动,不仅有助于促进职工主动管理意识的提升,且对医院凝聚力及向心力的增強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

二、工会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准确把握医院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厘清工会与医院文化建设的关系

医院文化亦属于社会文化系统的范畴,且基于医院文化的构建者多为基层群众,故该文化还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当然,医院的文化形成既不单纯依靠文体活动的开展,也不完全仰赖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而是医院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因全体职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逐步形成,故在医院所处的服务地域中亦有着自身独特的形象。

医院的文化建设,其本质是文化塑造的过程。而诸如医院群体价值、多样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无一不与工会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唯有工会积极参与到医院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并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方能建设出有内涵能感染人性的医院文化,继而切实维护医院的发展和谐与稳定[3]。

(二)发挥工会组织优势,推进医院职工文化发展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所以在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思想舆论方面应该尽量站在高位。这样在现代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院文化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医院的时代性,为医院职工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例如:医院可通过工会组织将中国梦、中国文化等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现代医院文化体系中,最大限度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

在医院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主要发挥着医院文化宣传巩固和强化的作用,所以通过大范围宣传医院文化,将医院文化真正渗透到职工的内心深处,这样有利于广大职工牢记医院的发展宗旨、规章制度和精神文化内容。只有当工会组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才能够让医院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医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制定规范化的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员工的行为,让广大员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觉遵守医院文化,将医院文化真正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让医院的员工能够主动投入到医院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和理解医院文化理念的重要价值,从而在头脑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医院文化的概念,将自身的发展与医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发展医院职工文化基地,促进医院人文建设

医院既属于服务性行业,且其产品亦是以“服务”为主。因此,医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务必致力于强化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让医务人员一心一意、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只有当医务人员具有较强的爱岗敬业精神,才能让其忘我的工作,才能提升医院的工作成效。如何激发医院的敬业精神,使其为医院发展贡献力量,便是工会存在的意义所在。例如:工会通过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不仅是对职工自我选择去哪里的尊重,更能使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找到自我归属感,以此进一步促进医院优秀职工榜样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切实激发医院医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其次,医院的思想政治与文化建设工作之间本身就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工会的作用又与两者均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对此,若工会能积极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则不仅能促使医院工作整体效能的进一步提升,且将有效提升医院的工作水平。当然,除此之外,工会还应对医院各职位医务人员的相关工作职责予以明确,以此方能让医务人员在医院文化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问题,继而在保证理想的服务质量及效率同时为医院的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医生不仅仅是神圣的白衣天使,有的还具备文艺才能。当然,这需要医院工会人员与之展开更为深入的交流,方能对他们的潜能予以充分有效的挖掘,继而基于他们的才能或兴趣来组织开展各项工会文艺活动。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放松,且能促使其体会到收获的快感,继而在增进职工之间的交流与友谊的同时切实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丰富医院的人文气息。例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便于2016年年底组织举办了第一届“儿医好声音”的歌唱比赛,该比赛总计吸引了100余名职工参与,而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同时也使得医院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发展榜样牵引作用,创建医院“家”文化

医院工会的主要职能便是保障职工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医院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工会亦需秉持良好的服务意识,并始终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自身工作开展的基础与重点,以确保医院职工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工作心情,有助于促进职工工作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此外,针对医院现有职工,工会亦当肩负起定期教育与培训的职能及义务,以进一步夯实医院的决策与职工的工作执行能力,如此方能促使医院始终保持和谐的工作氛围,继而在激发职工的工作责任心的同时激发职工对自身价值实现的积极性。当然,为切实提升医院工会工作的时效性,则必然要确保工会组织内部结构的完善。构建学习型的工会组织亦十分关键,对此,工会管理人员的选择,应更多地偏向年轻人,年轻人相对而言拥有更多的朝气与活力,也更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故积极构建年轻化的工会组织,能让整个工会组织充满活力。鉴于年轻人在经验方面普遍较为缺乏,故医院亦当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及教育,以促使其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确保其能及时掌握国家最新的方针及政策来保证理想的工会工作效率与水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医院工会相关工作的开展应务必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如此方能真正促使医院工会焕发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医院工会职能的同时促进医院工会维权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总之,工会作为代表基层职工利益的重要组织,其所行使的一切职能均需以职工的利益为基础,以此方能发挥其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连接职工及医院的纽带作用,继而切实维护医院文化的建设、完善及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锋.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探究——以宣城市人民医院为例[J].山西青年,2018(13):45- 46.

[2]蒋瑞芬,严霜红.打造特色文化, 提升医院软实力——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智慧健康,2019,5(1):34- 35,42.

[3]朱晓莉.工会女工工作创新对医院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J].办公室业务,2018,305(24):84- 85.

鼎字探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送法下乡》是一本基于实证调查,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理论著作。作者基于中国农村特有的法治环境,挖掘基层实践中司法运行的成因及背后的理论问题,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中宏大的法律文化场景。本文在梳理《送法下乡》一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该书反映出的中国农村法律文化中的矛盾与冲突,并尝试提出在农村法律文化建设中解决矛盾、缓和冲突的方法。

关键词:《送法下乡》;基层法治;农村;法律文化;乡村振兴

1 《送法下乡》体现的农村法律文化现状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力于20世纪末创作的,从中国司法本土资源出发,分析农村司法纠纷,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问题的一部理论力作。该书语言通俗又不失学术气息,从基层司法制度、司法知识与技术、法官与法律人这三个角度,思辨地呈现了中国基层法治的发展,反映了基层法治中熟人社会与规则社会、自治与法治的矛盾与冲突。全书共四编,开篇重在破题,对“为什么司法”“为什么基层”“为什么在中国”以及这样做的法律学术意义进行解释与分析。第一编以司法制度、法院审判与行政管理、基层审判委员会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基层司法的制度问题,直观地揭示了司法在中国不仅可以解决纠纷与确认规则,而且具有一种政治性功能,将全书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进行分析与论述。第二编集中考察了基层司法中常常被人忽视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将其“问题化”并发掘背后的制度性条件。第三编则分析了法官及乡土社会中的村干部等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人,展现了他们工作的情景与状态,集中分析基层法官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们在当前乡土社会的法律文化中面临的问题。最后一编反思了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

该书运用大量的案例与数据分析,描绘真实农村场景下的法治状态,呈现了当前乡土社会中法律文化的特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日益边缘化,农村本土文化不断受到城市的影响与冲击,两种不同的文化常常发生激烈的冲突。村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受村落习惯、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给身处乡土社会的基层法官们带来了许多麻烦。他们每天都要直面大量农村纠纷,在大量的司法实践中,拥有处理事实与法律问题的独特审判经验[2],他们支撑着中国法治最底层但也最基础的部分。与我们所了解的欧美法官不同,中国基层的法官们常常需要从司法中立的“神坛”上走下来,主动将法“送”入乡土社会中,有时审判案件甚至需要顾及当事人的情感,做一些超出法官职能范围的事,最终达成化解纠纷的目的。正如波斯纳所强调的,司法不是比智力(智力过于优越者往往不近人情),司法要更多地理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上述的技能无法从法学院学到,都是基层法律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在我国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背景下,只有处理好与农民利益相关的问题,才能真正建成法治国家,形成法治社会。文化环境在一个国家的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积极建设农村法律文化,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增强村民对法律的认同感,是当前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2 送法下乡的困境:农村法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2.1 熟人社会与规则社会的矛盾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受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村地区仍旧处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熟人社会”中,那里从空间上来说是“面对面亲密接触的社会”,从时间上来讲是“今天与明天,这一代与下一代的生活没有多大变化的社会”。村民的日常生活、人际往来与城市相比,较为保守,消息传播不够及时,因此保留了非常浓重的地方色彩。村民的法治意识也比城市居民薄弱,法律的影响在农村还不算广泛,许多人对法律的理解不够深入,时常出现规避法律、逃避执法的情况。再加上根深蒂固的礼法观念以及代代相传的“无讼”思维方式,农村法律文化复杂多变。

该书讲述了一起发生在1996年的信用社诉陕北农民欠款案件。当地法庭庭长与村长、民警一同去村民家中催要欠款,这位村民起初非常抗拒执行,称民间流传1997年底,政府会将农民欠政府的所有贷款一笔勾销。虽然这不可能发生,但他对此深信不疑,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村长出面“自作主张”地进行了调解,减免部分费用,才解决了这起纠纷。作者感叹,如果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这次收贷可能完全失败。当外来力量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农村社区,“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严格按法律办不一定行得通。村民们对法律的需求不多、认知不足,许多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诉讼不是依靠公平与正义而是金钱与权力;还有许多人违法后都不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红线。面对一个陌生的体系,村民们对法官不易产生信任感,容易因为司法工作者过于“遥远”而出现“隔阂”。而在农村的法律文化中,村民们更熟悉村落中传统的解决方法,丧失面子带来的村中负面评价、失去在村民中的威信,会让村民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相较于陌生的法律有更强大的威力。因此,村里出现纠纷时,常常请来村子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进行调解,这类私力救济或社会救济反而更能拉近村民之间的距离,促进矛盾的解决。

2.2 自治与法治的冲突

中国人口众多、文化多样且各个村落之间交流不多,消息传播不及时,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乡土社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地区实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单位制管理体制,与传统的长老政治和村规民约治理方法存在巨大的差异。但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逐渐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登上历史的舞台。国家制定的法律约束着公民们的日常生活,但有时较为抽象,不够具体。为了弥补公共权威的空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7条第一款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村民自治成为乡土社会中基本的制度与治理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隨之而来的是,国家权力在乡土社会中的逐渐收缩,法治理念在农村文化中的影响减弱,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国家权力边缘地带贯彻国家的秩序,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村民们的法律意识,重塑农村法律文化,使其发展的步伐跟上城市化的进程,“送法下乡”“送法上门”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送法下乡》中描述的“司法下乡”“炕上开庭”的案例,展现了普通村民与村长、法官打交道的场景。在中国农村,司法除了具备人们所说的常规的解决纠纷与规则治理以外的功能,还有一种政治性功能,这是司法权力在国家权力边缘地带建立自身权威的一种努力[3]。在这一路径的尝试过程中,相对封闭、保守的村规民约与平等、自由的法治体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

由于农村地区的封闭性,一些落后的传统思想仍影响着农村文化。如出嫁女儿不能继承家中财产,婚嫁时“女辞彩礼退一半,男辞彩礼全不见”,“女儿出嫁不参加村里一切分配”的村民村规民约,仍存在于农村地区。这样的规定显然与“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的法治理念相违背,但每当“外嫁女”请求法院确认自己具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时,基层法院往往以村民自治为由拒绝受理相关案件,这些退让弱化了国家法律权威对村规民约的威慑性,不利于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治理[4]。

随着对这些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自治与法治关系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有限自治”“法律介入”以及自治与法治的“协调互动关系”等学说[5]。但是在实践层面,想要真正做到自治与法治的协调互动,使两者的结合处于一个合理的边界,仍然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从过往历史中提炼的原则永远不足以应对未来”,只有立足社会实际,扎根中国本土,才能研究出真正适合当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将其内化为我国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送法下乡的未来: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路径

大树离不开牢牢扎根于泥土中的根茎所传递的养料,国家发展的根本在于基层,在于农村。农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天下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村民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脱离出来,进入小康社会,但想要实现真正的“富足”,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应当体现出精神层面的强大。农村的法律文化应当是先进的、阶级的、扬弃的,代表着乡土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的农村仍保留着“无讼宁事”、集体本位等较为传统的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在农村法律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选择性地保留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现代法治中自由、平等、公平的思想,将其注入农村法治建设,对重塑农村法律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3.1 树立规则意识,加强基层法律队伍的建设

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平等、公正”的价值观,是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一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农村与城市在经济上的差距正不断缩小,村民的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对规则意识的认同和内化尚需时日。

在规则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基层法律队伍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基层司法工作者与村民接触最多,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家形象,审判结果对村民存在最直接的利益影响。但诉讼程序严格,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且当前专业人数、专业素养与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中的基层法庭可能只有不到十位工作者,但管辖范围却涵盖数个村庄中的数万人,低下的工作效率与大量的农村日常矛盾纠纷,使村民被“告状难”所困扰。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对法律了解不够全面,难以直接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可当他们花费较高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通过诉讼寻求法律的帮助时,却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这些因素又会反过来抑制村民对法律的需求。因此,加强基层司法队伍建设,帮助村民们通过法律满足自身的合法诉求,是培育农村法律文化的重要一环[6]。

3.2 自治与法治建设并行,增强村民法治意识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整个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离不开农村法律文化的塑造。农村的法治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突破口。受农村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自治章程中的条款,如“女儿出嫁不参加村里一切分配”等,不僅违反了国家的法律制度,更侵犯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村民自治应当建立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这表现为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或村民会议表决时,要遵守法定程序,章程及表决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村民们仍秉持着以和为贵、无讼少事等传统观念,存在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认为一旦与法律有所牵扯就会产生“麻烦”[7]。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改变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心理,增强村民们的法治意识,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法治宣传的力度,制定相应政策,着重要求基层法律工作者在普法过程中“换位思考”,立足当地发展,以村民的角度,侧重于对土地、房屋、婚姻、劳动等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性法律内容进行科普,加强维护自身权利以及合法的维权方法等宣传教育,让村民们了解法律的边界在何处,明确自己可以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其次便是加强农村法治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养。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在涉及征地补偿分配、集体收益分配的表决中积极表达看法,为自身利益发声,使法律成为每一个成员都遵循的日常规则。想要在生活中培养村民的法治意识,树立法律信仰是切实可行的路径。

4 结语

《送法下乡》一书不仅详细阐述了20世纪中国基层司法的运行模式,更展现了乡土社会的法律文化特色。中国的法律文化想要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必须适应它存在的规则环境。理性理论往往与智慧实践存在实际落差,并非只需要建构起一个完善、理想的法律体系。将城市地区的文化直接“复制”到农村,很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要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需要在这些矛盾与冲突中,找到一条符合乡土社会法律文化发展的路径,将古老的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积极融合,使璀璨文明之花盛开,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24.

[2] 刘星.走进现实的法律生活——评《送法下乡》[J].中国社会科学,2002(03):114-123,206-207.

[3] 张芝梅.《送法下乡》:一个读本[J].中国社会科学,2002(03):105-113,206.

[4] 胡若溟.国家法与村民自治规范的冲突与调适——基于83份援引村民自治规范的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8(03):98-109.

[5] 邢慕尧,杨萍.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效力探究——基于30个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纠纷的实证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0(3):49-51.

[6] 张梦歌.我国农村地区法律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7] 李瑾.《乡土中国》看农村基层文化发展[J].汉字文化,2020(8):183-185.

作者简介:赵心严(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指导老师:杨萍

鼎字探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及外部环境局限性面临严重的融资难问题,阻碍其继续深入发展。虽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这些措施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事实上,由于企业自身问题和缺陷,面临的竞争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更加单一,渠道收紧,融资难度逐渐加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得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将从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剖析其融资难的原因并探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佳创新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对策

文献标识码:A

1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

据《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14)》调查显示,中小企业数量超过我国企业总数的99%,对我国GDP贡献超过了60%,并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我国现阶段,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等多种原因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就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较难的课题。

2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2.1金融机构视角

2.1.1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放贷成本较高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授信、贷款发放的过程和关节基本相似,所需成本差别不大。但是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大款规模远远低于大企业,故成本相同情况下收益相差甚大。按照机会成本来计算,根据中金网调查,规模较大的企业贷款最终费用为贷款总额的0.3%—0.5%,而中小企业最终费用却高达贷款总额的2.6%—2.7%,由于管理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原因,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积极性极低。金融机构向小企业贷款需要相对较高的放贷成本,导致其更加倾向于与大企业合作,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2.1.2金融机构“亲大远小”倾向突出

为获取规模效益的同时规避经营风险,商业银行设立了“规模导向、成分导向”的运营模式,加大对具备规模优势的大企业信贷力度,实际上缩减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造成了信贷歧视,这种本身在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就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亲大远小的格局如何改变取决于银行管理制度的改变,甚至金融政策的倾斜。

2.1.3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存在缺陷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爆炸式发展,“互联网+”概念风靡,虽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方式,但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我国针对中小企业而发展起来的担保机构缺乏完善的制度,在运作和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目前还没有形成具备制约和激励机制的市场形态,实际上,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难以满足需求。

2.2政府视角

相比于中小企业,国家政策更倾向于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这是由国家经济形势以及企业规模所决定的。当前的法律体系中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缺陷。

截至目前,我国除了在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之外,并没有颁布其他关于中小企业的具体法律法规。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更是空白,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民间信贷等融资手段的法律制度都不够完善。首先,直接融资法律保障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例如股票上市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私募基金概念难以界定、实际操作也存在法律制度问题。在传统本身定义中,我国对民间借贷就没有明确界定,民间借贷在金融体系中处于相对尴尬地位。对于民间资本借贷的内容和过程以及监管解释的缺乏,使得除合法和非法外,民间借贷存在较大的争议,与之规模匹配的中小企业融资就显得尤为困难。

2.3企业自身视角

2.3.1企业信用文化的缺失

信用文化是融资的关键,我国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不健全和信用文化缺失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设立准入条件低,我国中小企业参差不齐,部分中小企业履约能力与履约意识较差。

2.3.2中小企业抵押式担保能力不足

由于信用不足,中小企业也应当寻求担保贷款。然而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投资少,因此作为抵押担保物的固定资产也非常少,这使得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的难度远高于大企业。此外担保体系不完善,由于在银行贷款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同形式的抵押担保是必备条件,由于中小企业本身抵押物不足,加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在管理运作上存在较大的缺陷,中小企业贷款被拒绝的概率是很高的。

2.3.3中小企业盈利能力

中小企业受资产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根据相关机构调查统计,约百分之30的中小企业一两年就会退市,约百分之60的中小企业通常在四五年注销,可见中小企业破产风险的严峻性。这也成为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融资的主要原因。

2.3.4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

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财务知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处于真空状态,管理者凭主观认识随手拍板的现象大有存在,缺乏科学规范程序。对重大的财务决策,没有形成科学的决策依据。个别企业使用虚假的财务报表来满足不同的需要。由于对中小企业外部审计没有强制要求,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公开不够透明。进而到融资层面,企业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征信水平,所以银行贷款融资就极其困难。

3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相关对策

3.1完善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融资体系,开辟多层次融资渠道

3.1.1开辟多层次的直接融资渠道

(1)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处于发展初期,所以在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板和主板上市条件没有差别,这就对中小企業上市设立了较高门槛。随着我国管理层面意识不断前进,深交所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板定位和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将对中小企业倾斜,将会给中小企业带来上市的便利条件和融资渠道。因此为了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水平深入,国家应当适当放宽中小板上市条件。

(2)積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极其弱小,企业债券通过标准规范和约筹融资,具备规范性,同时企业债券的申请发行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同时也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因此,中小企业债券市场若能合理规范发展起来,提出具体的监督方式并加以宣传,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条件,将对社会融资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1.2发展民间融资和中小金融互助,充实间接融资体系

(1)积极发展互助银行与民营银行。

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将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提升。由于民营金融机构经营自主,发展相对自由,与中小企业合作将更加密切,有利于资本充分发挥自由价值。当然,政府也要对民营银行和互助银行设定严格的审查和准入条件。

(2)拓宽融资渠道。

一些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保全仓库业务、应收账款质押或收购、兼并专项贷款、以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等转变,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这样的措施,减少了限制条款,提高筹资速度,从而加速资金周转,确保了企业资金流动性。企业循环续贷,到期还本还息负担减轻,使得企业继续拥有借款能力,又获得了先进的发展工具设备。同时,以上措施还有减税的作用,避免了企业大额支付造成的资金冲击,以少投入换更多地效益回报。

(3)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进程。

互联网金融将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思维已经是当下中国金融界与企业界积极试水的领域,P2P、众筹融资以及电商模式等应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型平台。

3.1.3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风险投资基金通过专业金融人士和机构投入资本,在获得一定股权后,以近似主人翁姿态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他们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战略,高新的技术,拓宽企业发展前景,促进资本运营走上更高层次。风险投资基金的参与不仅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在金融领域也有利于帮助企业降低风险,让中小企业具备更加健康稳定的生存环境,助力中小企业社会主体地位的提升。

3.2加强政府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只是概括性的提出了20条规定,并没有对融资问题出台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我国需要制定诸如《中小企业融资条例》、《中小企业金融管理条例》、《中小企业基金发展条例》等规范性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规范各类主体的责任范围、权利义务、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3.3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

现代企业的稳健发展,需要建立健康稳定的财务制度。只有企业注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依法合规纳税,遵守合同约定,才能让财务报表称为经营状况的理性参考,督促各项债务的偿还,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在完善财务制度时,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问题,确立一个合理的资金占有比例,制定适宜的管理规范,相应的增强企业内部融资的能力。同时,财务人员的培训也是实际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将人员水平科学化和管理制度规范化相结合,才能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3.4加速完善社会中介机构服务

随着市场的规范化,中介机构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角色,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但是中介机构存在着协助作假,追求利益最大化等状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介机构能够良性发展,能否成为被社会信任的评判者。因此必须通过系列措施,自律和他律同时督促中介机构诚信经营,诚实服务。这样,才能既合理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又能监督评价中介服务机构的信用。

参考文献

[1]陈跃平.互联网金融助力传统融资模式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金融经济,2014,(12).

[2]王东霞.关于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能力的探讨[J].市场研究,2012,(6).

[3]丘鑫.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6).

[4]姚长存.银行信贷视角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4).

[5]王淼.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探究[J].当代经济,2012,(4).

[6]姬会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11,(2).

[7]Ethan R.Mollick..The Dynamics of Crowdfunding:Determina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4.

[8]Fisman R.Trade Credit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2001.

上一篇:创新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改革汽车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