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

2022-11-28

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

在中国,说起饮食文化,在这方面可谓是博大精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不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中国人就是天生的饮食专家!中国本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饮食文化却远远大于中国的文明史,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不可谓不源远流长。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个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度中,因地域,文化,习惯,气候,信仰等有这一定的差异性,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便形成的南北鲜明的饮食差异,使得各个地方的人都形成各自的饮食习惯。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中国南北划分是以秦岭淮河为界限,所以菜系的地域分布也是南有川湘粤不等,北有鲁。

(一)川菜,风味包括重庆、四川地方菜的特色,其鲜明特点是麻辣。是以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主要调味品,其中的豆瓣酱为郫县豆瓣与其他地方所讲的不同,具体参考郫县豆瓣,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口味清鲜醇浓并重。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川菜在烹调方法上,有炒、煎、干烧、炸、熏、泡、炖、焖、烩、贴、爆等三十八种之多。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长,以味的多、广、厚著称。历来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之说。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三个特征。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个大类组成一个完整的风味体系。在国际上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

(二)湘菜,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风味菜。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长江中游南岸,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北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流经全省。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富饶。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和湘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湘菜受当地地域气候的差异有所不同。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在《史记》中曾记载了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

(三)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组成,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粤菜馆。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不仅香港、澳门,而且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粤菜是国内民间第二大菜系。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粤菜以广府风味为代表。以烹调海鲜见长,刀工技术讲究,口味偏重香、浓、鲜、甜。喜用鱼露、沙茶酱、梅羔酱、姜酒等调味品,甜菜较多,款式百种以上,都是粗料细作,香甜可口。潮州菜的另一特点是喜摆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头、尾甜菜,下半席上咸点心。秦以前潮州属闽地,其语系和风俗习惯接近闽南而与广州有别,因渊源不同,故菜肴特色也有别。

(四)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个菜系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山东菜系源远流长,对其他菜系,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深远。鲁菜、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齐鲁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疆域,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齐鲁菜系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盛行。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著称,一菜一味,百菜不重。以上比较简单的介绍了南北方各菜系的特色,虽然南有三大菜系,每个菜系的差异也很大,就北虽然只有一个菜系,可不能意味着北方在饮食上的文化不深不广! 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由于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南方确实盛产大米,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东北的黑土地也是大米的主产区,而且久负盛名,又由于主食的不同,从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北方饮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细。

南方人的菜肴,多以精致细微见长,并格外讲究情致,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料讲究。南人的美学理念也多以柔和淡雅见长。南方的菜肴自然也打上这鲜明的地域烙印,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盛放的器具花色、菜盘的细节装饰,当然也包括就餐的环境,格外讲究,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就烹饪方法来讲,无论是烤、是焖、是蒸、是炖,还是炙、是熘、是炒、是拌,南人都有一套繁杂而讲究的程序,追求的是个鲜、嫩、香、滑,以求满足味蕾的各类微妙体验。北方人的菜肴,则以色艳味重取胜,最大特点就是就地取材,讲究火候。北方做菜的原料没有南方齐全,可即便是极其普通的东西,北方的厨师也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譬如说兰州有名的烤羊头,先将羊头煮得半熟,然后一刀剁成两半,刷上一层羊油,再放在烤炉上用急火烧烤。烤羊头的整个工序很是复杂,共计要刷油九次,刷酱油两次、醋两次、孜然两次,辣椒油三次,洒茴香粉一次、胡椒粉一次、芝麻一次,加葱花一次,香菜末一次,加洋葱末一次。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大功告成。整个羊头呈紫黑色,虽不是很好看,但香味却格外诱人,入得口来,感觉更好:羊眼脆而多汁,羊脑软嫩香滑如豆腐,羊脸肉吃起来更是有北极贝的味道,便是那有点糊黑的羊皮,嚼起来也别有一番味道。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南方人喜欢吃馄饨,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南方人喜欢吃小葱,北方人喜欢吃大葱大蒜;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真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另外,东北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寒,鲁迅留学时为御寒也有了爱吃辣的习惯。我国北部是内蒙古高原,过去新鲜蔬菜对北方人是罕见了,鲁迅先生说“胶东的白菜运往北京,便用红头绳系了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美其名曰:“胶菜”,就是指此。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方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饮茶,南方人饮各种各样的茶,北方人只喝花茶就够了,觉得花茶既香且浓,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方人专门放进去骗北方人的。北方人不懂欣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龙井、碧螺春,以为太淡,要细抿慢嚼才似乎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北方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北方崇尚简朴,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气候特点造成的。

就饮食方式而言,特别是饮酒喝汤方面也很大的不同。北方气候寒冷,所以北方人很豪迈,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声说话;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人、东北和内蒙古人酒量惊人。他们讲喝酒,且喜欢喝白酒。南方气候湿润温暖,所以性格温和绵软,喜欢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南方盛产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而夏天南北皆喜以啤酒为主,但冬天的南方的浙江一带喜欢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和酒、石门库等。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煲汤也是广负盛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的,而且主要是在冬天喝汤,是由于北方冬天天气寒冷,喝汤会觉得热会暖和。

总而言之,中国南北饮食文化差异很大,其影响受地域、气候、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虽然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在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从这个角度上说,南北方就有不同的喜好和研究,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外,饮食方式也是和饮食密切相关,也会体现着饮食文化的差异,北方人的豪迈饮食,北方人的细细品味,尽显中国南北方人的不同的生活理念。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第二篇: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大国,各地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各不相同,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系统。民俗地理区划和所有的地理区划一样,可分为单项区划和综合区划两种。单项民俗地理区划如酒民俗地理区划、饮食民俗地理区划、建筑民俗地理区划、服装文化民俗地理区划等等。综合民俗地理区划是从区域民俗文化地理系统的角度出发,根据民俗文化特征的地域差异规律进行的综合区划。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地理环境引起的单项民俗文化的差异。:

关键字:中国民俗文化差异

一、酒文化的地域差异

1.1酒的地域差异:因为气候原因造成的,北方好烈性酒,南方好低度酒;因为产物原因造成的,江浙地区好喝稻米酿造的黄酒,北方地区好喝小麦酿造的白酒;因为酿造气候原因造成的,江苏、安徽等地生产浓香型白酒,云贵等地生产清香型白酒,茅台镇特产绛香型白酒等。

1.2酒桌文化的地域差异: 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酒文化无疑占据了极重要的份额。但酒文化的精髓并不全在酒本身的品质和渊源,更在于它与主体间亲密接触,也就是“酒桌文化”。而由于地域不同,“酒桌文化”也各有特点。下面我们就稍稍了解几个地区不同的酒桌文化:

山东的酒文化底蕴深厚,山东人创造性地将孔夫子“以礼待人”

“诲人不倦”的思想反映在了酒桌上,令人叹为观止。敬酒人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三小杯白酒,毕恭毕敬地举过头顶,对着客人喊一声老师,如果你不喝,他就一直举着,直到你喝下为止。最厉害的是,随后每人斟上了一大杯(3-5两),而且必须三口喝光,才能开饭。山东省城济南还有一个“规矩”:吃饭前先上条鱼,餐盘一转,头三尾四,鱼头对着谁,谁喝三杯,对着鱼尾的则喝四杯,对着鱼腹喝五杯,鱼背喝六杯。

福建由于天气的原因那儿全年大都喝,而且都是度数较低的本地酒。酒杯是约一寸高的小口杯,一口一杯也能让酒量不大的人感受豪爽。因此,到福建做客是最轻松的。

成都成都人喝酒很豪爽,虽然偶尔会耍些花招,但追求的是主客同欢。他们爱好喝“花酒”,一顿饭上6种酒,依次是:杨梅酒、葡萄酒、黄酒、白酒、啤酒、洋酒。喝完白酒,气氛已近鼎沸,接着开始玩花样,如喝潜水艇,就是在大杯的啤酒里,连杯带酒沉入小杯洋酒,然后一饮而尽,即使再大酒量的人恐怕也难以招架。

广西山水独特的地方,吃喝的环境也别具一格,经常席至半途,上来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跳着跳着就跳到客人面前端起杯子并唱上了祝福的歌,如果你不喝,她们就会伸出芊芊玉指揪住你的耳朵,把杯子往你嘴里直灌进去。

南京人最厚道,先要把自己喝倒,才让客人喝好,最著名的敬酒台词是:我干了,您随意。

内蒙古不时会有人手捧哈达来敬酒,不管认不认识,先在你身

边载歌载舞,你不喝,他就一直跳下去,甚至烧菜师父都会走出厨房,托着个银碗,捧着条白哈达上前敬酒,不喝都不行。

二、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2.1从饮食习惯来看,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方人喜欢吃馄饨。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

2.2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系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2.3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

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2.4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煲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2.5就烹饪方法来讲,无论是烤、是焖、是蒸、是炖,还是炙、是熘、是炒、是拌,南人都有一套繁杂而讲究的程序,追求的是个鲜、嫩、香、滑,以求满足味蕾的各类微妙体验。北人的菜肴,则以色艳味重取胜,最大特点就是就地取材,讲究火候。北方作菜的原料没有南方的种类丰富,也没有太多花样,可便是极其普通的东西,北方的厨师也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

三、建筑文化的差异

3.1受厚重实体的牵制。南方气候炎热,民居的墙体、屋顶都可以做的十分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较自由地伸缩、凹凸,较方便地展延、通透,建筑实体可以顺从地势适用建筑空间种种灵活处理的需要;而寒冷的气候则不可避免的给北方民居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3.2受构架性能的牵制。南北方的宅屋,同样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南方居民用的是穿斗式构架,而北方居民用的是抬梁式构架。北方的厚顶厚墙,以厚重的维护结构起到了稳定构架的作用,而南方单

薄的维护结构则不足以稳定构架,这是北方民居采用承载力较强的抬梁构架,而南方民居采用自身刚度较强的穿斗构架的一大原因。穿斗构架的密集支点和穿枋的灵活穿插,提供了构架较自由的伸缩、展延、重叠、跌落、悬挑、衔接、毗连等灵活性,有利于适应不同的空间组合,不同的地形起伏和不同的外观造型。抬梁构架则欠缺这样的灵活性,从结构上约束了建筑形体的灵活度。

3.3受取暖设施的牵制。北方民居普遍采用火炕取暖,火炕需要与灶台毗邻,以便于利用吹火余热,这就导致卧室与厨房的紧密连接而牵制了整幢房屋平面的灵活变化。

四、服装文化的地域差异

4.1颜色上的不同。北方地域寒冷,服装在颜色的设计上偏厚重。这样一来给人视觉上造成舒适的影响,二来北方风沙多,比价耐脏。南方常年花红柳绿,这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衣着服饰颜色较为鲜艳。

4.2薄厚的不同。北方寒冷,所以衣服在设计上会更讲究实用的厚度。而南方比较温暖,所以衣物较薄。

4.3设计风格的差异。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影响,北方人崇尚质朴、实用,所以衣物的设计会偏向实用性较多一些。南方本就是生产制造衣物原料的地方,山山水水培养了他们追求美的天性,所以衣物的设计样式会很大胆、新颖,偏向审美性较多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北方人习惯多年都是一件衣服,而南方人几乎一季一换衣服的原因。

五、结束语

民俗文化包含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除了以上介绍的,还有茶文化、传统节日上的风俗习惯、交通民俗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南北地域的影响,还深受地形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北方或是南方,而各个风俗还是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对以上几个民俗文化的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民俗文化,让世界对中国民俗文化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三篇:论西方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差异

商学院 10国贸班 刘方舟 1013100055

旅游是一项较高的精神需求的体现。通过旅游,我们遍访名山大川,体验风俗民情,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不同的景观变幻,自身得到愉悦。而旅游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一项活动,不同地区的人,生活不同,观念不同,看到的景观不同,需求不同,经过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旅游也有不同的观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

中国人自古比较保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民忠厚老实,勤劳诚恳。人们对于自己的要求,多是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尊老爱幼,勤勤恳恳,忠君爱国。这样的思想使得人们很少愿意去冒险,加之当时社会发展尚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信息不发达,人们很少知道自己之外的世界,更少去想外面的世界,旅游也就相对少见。在中国,古人有着传统的宇宙观和礼教思想,人本思想深入人心。天地人和,人本思想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就建筑来说,中式建筑突出了宇宙的模型,尚大,尚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突出雄伟。首先,为了体现出建筑的雄伟,在修建的时候就会加大,加高台基。中国建筑一直是站在一个台基上,台基的高低与建筑物的重要性成比例。高大的台基使得建筑物看起来更显庄严大方,如故宫三大殿。其次,单一的建筑会显得比较单薄,很难有雄伟浩大的感官冲击,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以群组建筑著称。如故宫群组建筑。再次,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亲近自然,天人合一。这与中国的宇宙观有密切联系。中国人将建筑与假想的宇宙模型相联系,亲近自然,天人合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如中国的四合院,北京天坛,这些都是天人合一的代表。接着,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颜色的搭配。不论是中国的哪个地方,都具有自己建筑的色彩特点。如皇家建筑多为赤,黄两色,显得大气,宏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寓意。而民居只能是灰、黑、白三色作为主要色调。这也是等级划分的体现。种种特点,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中国以宏伟和谐著称的长城,故宫,天坛,还有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等,都成了中国的标志性建筑。

而西方则由他独具特点的景观,与中国的景观完全不同。

西方人天性爱冒险。他们总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思想比较开放活跃。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宗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每个人都有信仰,忠于上帝。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人们一切的行为都有上帝所主宰,越接近天,就越接近上帝。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当时的交通,信息并不发达,不能够满足人们探索的欲望,因此不断有人发明创造,希望能

改变世界,了解更多不一样的生活,而不像中国传统的世世代代始终如一。

相对于建筑特点来说,中西方建筑的差距很大,因此造成文化景观上差异很大。以法国哥特式建筑为例。哥特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天主教堂上,这与他们的宗教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哥特建筑主要突出了尖顶高塔,尖塔拱门,绘有圣经故事的巨大玻璃窗,每一处特点都体现出了宗教的神圣。整个建筑外观上高大挺拔,直线线条突出,耸入云端,教堂平面呈现出拉丁十字形。教堂的内部空阔宽敞,向上延伸空间大,四周的玻璃窗上都有着传统的宗教图案,神圣肃穆,处处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氛围。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的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这些建筑,第一眼看上去就有一种神圣肃穆之感,仿佛是与上帝相通的道路,与中国建筑的和谐自然相异。

中国与西方不仅仅是文化建筑景观不同,人文景观也相距甚远。中国人习惯热闹的场面,讲究排场,平日里朋友聚会,有喜事庆祝则大摆筵席,排场越大则显得越诚恳,越有面子。在饮食场所,经常见到一派热闹的场面,人声鼎沸,大家相互劝酒,夹菜,好不热闹。传统节日多,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节日的由来则多为一些民间传说,或者纪念某位英雄,或者祭拜某个神仙,与中国的民俗息息相关。婚丧嫁娶的事情,多为长辈见证,亲朋祝福则圆满完成。仪式也颇具中国民间特色。而西方在庆祝的时候与中国则有所不同。

西方人注重礼教信仰,饭前祷告,在朋友聚会的时候,私人聚会时会重视彼此的礼节,包括参加聚会的服装,介绍新朋友的礼节等等,这些与中国人之间的“客套”则相去甚远。西方的节日与宗教联系较多。许多节日都是圣经中一些事件传承演变而来的,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在人的出生,嫁娶,死亡等重大事件发生时,西方人都会让上帝作为见证人,礼节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各处。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的思想,生活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之中,人们逐渐了解到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还有许多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也许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眼中是有趣的,是多彩的,是值得一看的,所以人们便借助便捷的交通工具来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地方,一看究竟。一来一往,旅游便越来越流行。

那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情,使得一个地区因为这些而闻名,人们便将这些特色保护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借此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观摩,并且通过旅游,交换思想,学习文化,补全自己的不足之处,让自己的特色也能随着时代而更新变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使得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我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学习,从中陶冶身心,升华内心,给自身带来愉悦,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第四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对旅游审美行为的影

响的思考

一、审美

(一)、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 ⑴ 然审美文化:以大自然为载体的审美文化,也可谓之物态审美文化; ⑵ 社会审美文化:人类的社会交往、社会活动过程,也是美的创造过程,

旅游者所到之处,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观察、体验这些美,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文化形态; ⑶ 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构” 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⑴ 耳悦目:以悦耳、悦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为体验的愉快感受; ⑵ 悦心悦意: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感受和情感升华; ⑶ 悦志、神: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活动,从而唤起的那种精神意志上的奋昂或愉悦状态和伦理道德上的超越。

(三)、中国传统的旅游审美思想:

⑴ 家:君子比德、中和为美; ⑵ 道家:澄怀味象、自然为美; ⑶ 佛家:禅悟之美、圆融之美、空灵为美。

(四)、风景审美方法:

观景先知、动静结合、变换视位、选择时机、抓住特点、调动情感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文化把天地自然看做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与关爱,把自然与人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为:宗教观上神与人的统一,人对神敬畏和顺从;

宇宙观上人与自然的统一,比如老庄思想主张顺从自然、贬抑人为;

伦理观上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比如儒家思想的天命观赋予 “天”以道

德的属性 ,强调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 。

2、忠孝为本的道德观(亲若在 ,不远行)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个人的言行要受到严格的道德制约。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中国伦理以家族为本位,“忠” “孝”是整个伦理的核心,形成以“五伦”与“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价值体系。

“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举例: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 ------《忠经》

3、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义是道德规范,利是个人利益;中国传统思想注重人的行为要与道义、道德相符,而不计较功利和物质利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

“成其利、致其义” “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叶适)

4、整体而模糊的认知观:

I. 中国传统认知观具有整体性、模糊性、直观性。

中国人习惯于将具体的事物放在整体中加以认知,倾向于认为个体只有在整体中的等级次序中才具有审美的价值,整个宇宙乃是由具有相似性的互相联系,尊卑有序的各种事物构成的和谐的整体。

中国人对客观的认识往往有模糊性。 与西方的重逻辑思维不同,中国人对整体世界的感知更多是从自身、从内心、从直觉来感知,有一种以主观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倾向。

5、重储蓄、轻消费的消费观

中国以农立国,重农抑商使物质财富增加受到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人的物质需求,为调节因财富不足生成的社会矛盾,重储蓄、重节俭的观念应运而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勤俭节约被看成是高尚的行为,受到尊敬和赞美;大手大脚地花钱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II. 中国人消费行为特点:

1、储蓄型消费理财行为

2、积累型商品购买行为

3、自给型家务劳动行为

4、节约型产品使用行为 举例:

“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尚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6、美善统一的审美观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中国传统观念尤其重视善。儒家的审美理想,就在于善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亦即“尽善尽美”。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闻天籁夫。” --《庄子·齐物论》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1.尚 近 轻远的旅游距离观. 2.崇尚自然的旅游游乐观 . 3.重义轻利的旅游价值观 . 4.量入为出的旅游消费观 . 5.结伴而行的旅游团体观 . 6.求真向善的旅游审美观 .

二、中国现代传统文化观念和消费行为:

1、充分利用现在化设备

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思想, 即人可以统治自然界,人们追求知识、认识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在行动上支配自然。所以现在旅游文化重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带来了科学技术。如:多功能自动设备自动景点讲解机等

2、个人本位

现在旅游文化注重个人的价值。它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立。在旅游文化中,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及私人空间;反映在文化层面上表现为不拘泥于传统,追求大胆设计。

3、利润文化

现在的旅游文化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各方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地方甚至打起了“西门庆潘金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念头。

(二)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1.强烈而多样的旅游消费动机 2.个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 3.求真求知的旅游审美观。 4.个人为中心的旅游组织观。 5.享受性旅游消费观。

三、中国传统文化差异对旅游审美行为的影响

1、现在的外向、扩张型的全球性文化和中国传统内向、稳重守成的大陆性文化。

2、中国的故土情结和中国现在旅游的扩张文化。

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形态的封闭性、人员的稳定性造成中国文化安土重迁。区域性的亚文化以方言、服饰、饮食、习俗等为外在表现形式稳固发展,因此造成个体对故乡严重依赖的心理情结。  现在是不断寻找新的资源和市场。

三、个人总结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全球化,当然这样极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

1、中国的经济得到的飞快的发展

2、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3、缩小了世界的距离,是旅游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坏处:

1、是旅游具有很浓的商业气息

2、没有传统旅游的惬意

3、破坏了生态平衡

4、破坏了原来的文化风格

第五篇: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器具中西差异

浅谈中西古典饮食器具纹饰寓意与表现形式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依靠大脑和双手,发明制造工具,获取自然界的食物,并对其进行加工。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劳动,建立起与之相应的饮食方式、制度规范,形成一定的意识形态、饮食风俗。因此,饮食已经成为根植于人类历史、复合民族心理礼仪教化等方面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饮食器具传达了饮食文化的不断演变、融合、更迭的过程。

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工艺考究、制作精美的食器可以与美食交相呼应,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饮食器具中的装饰纹样是体现审美趋向的重要体现,是超越器具实用功能之上精神审美需求的表现。装饰纹样之美是构成食器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装饰之道的认知和喜恶也不同,所以食器的装饰纹样形成不同时间阶段的审美追求,反映了饮食器具装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饮食器具纹饰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也体现出了不少差异性。

一、中式纹样

中国人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的表现上,可以看出是较为委婉含蓄的,往往是借自然万物抒发意境之美及个人情怀,故其象征语言的旨趣意味深长。许多装饰纹样具有寓意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王权之道和吉盛之盼。 (1)王权之道

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表现王权之道的内容,是在原始朴素的图腾绘画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复杂化的结果,是权力意志的集中性象征。最常见的纹饰有兽面纹,象征一种传说中凶猛的恶兽,表达着特定的宗法性的内容,目的是对异族恐吓震慑,对本族人民保护庇佑。比较经典的还有夔龙纹和蝉纹,前者象征的是雄性的刚毅威猛,后者有“蝉联”之意,象征了一脉相承、连续不断,象征了王侯贵族期盼地位权势世代相袭,富贵永昌的心态。 (2)吉盛之盼

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中反映吉盛之盼象征思想的数量还是较多的,吉盛之盼是对趋吉避凶、福喜平安、兴旺富贵等祈盼的综合概括,寄托着人们对吉祥丰盛追求与向

往的理想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愿望。我们知道,无论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只要被附以了对如意顺遂、和谐美好等象征意义,就会成为具有隐含意蕴的象征物。常见的有鲤鱼、莲花、牡丹、八仙人物等纹样。鱼与莲的结合运用是莲与连谐音取连年有余之象征概念,运用在饮食器具中也是对丰衣足食的一种祝颂。牡丹是花中之王,多与凤、孔雀、双狮等组合成为装饰纹样,象征富贵与美好,光明与幸福。八仙人物纹样在饮食器具中的运用,是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典故、吉祥语、传说人物等作为象征题材以隐喻的手法加以表现,使之成为福寿、正气、安康的化身。

二、西式纹样

传统的饮食器具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纹饰图案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不同的纹饰受到其形成时代文化的影响,其寓意也各不相同。古典西式餐具纹饰主要分为两类:宗教神话纹样、动植物纹样。下面是几个经典纹饰的寓意说明: (1) 莨苕

生长在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它有美丽的锯齿形叶子与优雅的姿态,因而被古希腊的艺术家和工匠们广泛应用于装饰艺术之中。莨苕纹样在西方的设计装饰中大量存在,是西方不同文化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对装饰艺术史有着极大的意义。它经常以莨苕植物藤蔓为纽带,互相交错,以叶片为点缀,穿插少量花蕾,具有连续性和很强的“适合纹样”的特点,用生动的线条构成生命化的有机纹样,富于韵律、节奏鲜明,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植物纹样风格化和生成过程中所承载的人类情感,其产生的艺术效果能使人产生鲜花、绿叶、阳光、波浪等积极、愉悦的联想;有古典的、贵族的气息,并有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的寓意。 (2) 贝壳

贝壳在古希腊时代象征着幸运,因此贝壳纹样也在饮食器具中大量运用。 (3) 狮子

狮子拥有仪表堂堂的体魄、威严的仪态和贵族的气质,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

三、中西方纹饰表现手法的比较

中式装饰纹样体现出了含蓄、内向的深刻文化意蕴。饮食器具中装饰纹样往往是一些富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或几何纹样,令食器具有天然、含蓄之美,这些复杂的纹饰多数是通过象征表达某个主题,这些纹饰能够激起人类强烈情感,表达对生命

中的各种期盼和希冀的追求。从这个方面来看,饮食器具被倾注了人们极大的感情,它的背后深藏着中国人的某些思维定势和象征文化,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生存观的信仰表现。而西方古典家具装饰纹样的内容多半是体现西方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对自然界勇于征服的探索精神,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世界认知的渴望和强调个体独立的欲望,同时由于宗教在古代西方社会中所占的统治地位和主流地位,导致了宗教装饰题材的大量表现。

通过对中西方饮食器具纹饰的列举比较,不难看出其内在的差别。中国装饰纹样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含蓄性,书法式的抽象性,追求形神统一和完美意境的艺术效果。东方的宗教信仰是多神伦理型的,类似于图腾崇拜,主张的是出世的思想和皇权统治。西方纹样强调的是西方艺术的直接表现,人体美学的粗犷性,宗教的神秘性;西方的宗教信仰是智慧型的,它与科学精神有着内在联系的一面,主张的是入世的积极、平等的思想,这就决定了人们看重的是现世的幸福和个人人格的独立。中西古典饮食器具具中装饰题材反映了东西方对自然界、宗教信仰、人生态度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传统文化的反差,才会产生艺术形式上截然不同的表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高职五年贯通总结下一篇:账户操作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