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2023-06-05

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文化历史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第二篇: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一、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

距今50万年的周口店

“北京猿人”

(一)先秦时期--原始社会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传说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类

•伏羲——画八卦

•燧人——钻木取火

•神农(炎帝)——教稼穑创医药

•黄帝(轩辕)——造屋宇、作舟车、制衣服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造字

•伶伦——造律吕

•大挠——作甲子

•尧、舜、禹——禅让制“禅始不禅终”

(二)先秦时期--奴隶社会

1、夏:(前2070年至1600年)

启废“禅让制”,用“世袭制”替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商:(前1600年至前1046年) 青铜铸造业/甲骨文文字

代表:四羊方尊(精美的艺术品)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3、周:(前1046至前771年西周--前771年221年东周) 公元前841年,周公、召公共同执掌朝政,

史称“共和行政”——中国确切纪年开始

商在公元前1600年灭夏 出现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

青铜器的冶炼和 铸造技术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

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共近八百年的历史,以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二、封建社会

(一)确立和初步发展¡ª¡ª春秋战国、秦、

1、春秋战国(前771年至前476年、前475至前221年) 春秋五霸: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2、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前221年至前206年) 秦始皇的主要事迹:

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确立中央集权

和地方行政机构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文化上:统一文字

思想上:焚书坑儒

军事上:出击匈奴,修筑长城,南攻越族 陈胜吴广起义

秦统一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取得河套,修建万里长城(400)

公元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

3、汉

西汉: (前202年至25年)

楚汉战争(前206年至前202年) :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文景之治(西汉) 汉武帝统治时期:

思想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 文学家:司马相如 军事家:卫青、霍去病 理财家:桑弘羊 音乐家:李延年 政治活动家:张骞

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25年至220年)

刘秀:汉光武帝 光武中兴(东汉) 蔡伦 张衡:《灵宪》、地动仪

两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

(二)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

1、三国鼎立

2、魏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鼎立

三国:魏(220年)蜀(221年)吴(222年)

马钧:浇灌工具翻车

诸葛亮: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西南地区

的发展(七擒孟获)

孙权派卫温进达夷州(台湾)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时期

三分天下最后归于曹魏,继而司马氏代魏建晋,史称“西晋”

公元316年,匈奴攻占洛阳,西晋灭亡。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与此同时,北方各族的统治者先后建立起16个封建割据国家,史称“十六国”。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总称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北朝,与南朝并存,史称“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江南得到开发。

北魏孝文帝(鲜卑)迁都洛阳与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叔和、范缜、法显、王羲之、顾恺之、谢灵运等名人。

(三)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走向繁荣和成熟的时期

1、隋朝,定都长安,前后历经两帝:隋文帝和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杨坚建立隋朝(581年至618年)

“开皇之治”、

隋炀帝实行科举考试、 三省六部制、 大运河、

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 、 李密、翟让起义。

2、唐朝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618年至907年),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王仙芝、黄巢起义

陶瓷、绢、锦均闻名

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都市

唐本草、药王孙思邈、茶圣、诗仙、诗圣、画圣、书法

鉴真、玄奘、莫高窟

后周李渊建立了唐朝。

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四)民族融合的加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907年至960年)

后梁、唐、晋、汉、周(五代)

南唐等十个割据政权(十国)

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960年至1127年)

赵构建立南宋(1127年至1276年)都城临安 成吉思汗: 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称大汗,先后消灭西

夏及金

忽必烈: 建立元朝1271年至1368年),1276年灭南宋,建行省制度 红巾军起义: 灭元。

1、宋元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辽、金、西夏并立。 征战不息。

宋南迁,爱国名将岳飞 《满江红》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沈括,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是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五)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时期 ——中国封建

社会的晚期。 

1、明朝

元末,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明朝,并灭掉了元朝,统一了全国。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派遣郑和下西洋。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

郑和航海图 郑和宝船模型

2、清朝

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金(161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1644年迁都北京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1795康雍乾盛世。

历史上三个盛世(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泰民安)。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

1、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 •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运动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1919年五四运动

2、新民主主义革命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7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八一南昌起义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 1935年

遵义会议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 1945年

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6月

全面内战爆发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

5、根据政权所在地定:如蜀、吴

6、根据吉祥之意定:元 (“大哉乾元”) •

7、以建立者的姓氏定:陈朝(陈霸先)

8、以社会上流行口号定: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 •

9、按同音通假定:清(“后金”之“金”)

二、帝王、皇族、皇戚称谓

1、帝王称谓

“后”、“王”的称谓始于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 •“天子”一称始于西周。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始称“皇帝”。

•此后,“皇帝”的称谓被我国封建社会历代君主所沿用,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有名称。

2、皇族、皇戚称谓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太子”。 •皇太孙:由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公主:汉代开始专指皇帝之女,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清代除皇帝之女外,其他皇族之女均称“格格”。

驸马:魏晋以后指皇帝的女婿,清代称“额驸”。

三、名 号

1、谥号、庙号

皇帝死后,一般有两个正式称号: 一是谥号, 一是庙号。

谥 号

皇帝死后,大臣们根据皇帝生前事迹拟定的一种称号。

美谥:如昭、文、武、庄、烈 

恶谥:如厉、炀、幽 

平谥:如怀、悼、哀

谥号不独立使用,或与庙号结合,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

帝王死后,根据他在皇族中的世系,奉入祖庙祭祀,并追尊为某祖、某宗,就是庙号。如:

讨论

下列帝王的称号哪是谥号?哪是庙号?

2、尊号(徽号)

帝、后在生前接受的尊崇颂扬性称号。

如:慈禧——圣母皇太后

3、全称

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帝: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 纯皇帝 讳弘历

4、年 号

封建帝王即位,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是某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它起源于汉代。 

汉武帝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为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年号纪年(公元前140年)。

元年:1.帝王即位的第一年。2.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新君继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年号的拟定,均选吉利样瑞词语。 一般选用两个字。

如明世宗的 年号:嘉靖

 也有用四个字的:

如唐代武则天年号:天册万岁、万岁登封

 个别也用六个字的:

西夏惠帝赵秉常年号:天赐礼盛国庆

 明清两代仅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其他都是一个。需强调的是乾隆、康熙只是年号。

5、陵 号

帝王陵墓的名号,始于西汉。

如:汉茂陵 6. 避 讳

“避讳”就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长名字相同的字或音,用改字、空字、缺笔或改变读音的办法来回避。

起源于周朝,避讳有“国讳”,“家讳”和“圣人讳”三种。

四、古代天文历法

1、纪年方式 干支纪年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帝号纪年

汉武帝以前没有年号,以帝王的年次纪年,史书记载时则连同帝号合称。比如周宣王元年、二年,鲁隐公元年、二年等,一直延续到下一嗣王即位或改朝换代新帝即位。

年 号 纪 年

封建帝王即位,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称年号自汉武帝始。 元年: 1.帝王即位的第一年。

2.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五、日期、时辰及记录方法

阳历:以太阳的运动为依据。 阴历:以月亮的运动为依据。 每月的第一天叫“朔”, 每月的十五日叫“望”, 十五日的后一日叫“既望”, 每月的最后一日叫“晦”。

古代计时方法

古代一昼夜为一日,用干支纪日。 用十二地支记录每天的时辰。 古代分一日为十二个时辰。

每日24小时,2个小时为一时辰。 子时

23:00——1:00 计时

漏壶

每个壶近底部都有一个滴水口,壶盖上开有一个进水孔。

圭 表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

香篆(更香)

一盘香可用二十四小时。

优点:材料易得、价格便宜、使用方法简便、可以随身携带,用于行进中的车船、军队和商旅。

缺点:如使用时易受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的影响。

六、四时、节气

四时,也称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孟、仲、季。

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可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之月。

二 十 四 节 气

二十四节气以回归年为周期循环往复。它根据季节的变化,将一年分为24个节,也称“气”或“节气”。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讨

今年高考某某同学考了全省第一名,我们常常称之为“高考状元”。 “状元”,在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是怎样产生的?通常对第二名、第三名怎样称谓的?

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

1.官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忠),父为子纲(孝),夫为妻纲(节);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2.中国古代的私学教育

产生于春秋,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雎阳书院)

三、五行及古代天文历法 讨

清代皇家专储《四库全书》的藏书阁为(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为什么如此命名?

1.五

“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行”就是运动变化、运动不息的意思。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1)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要依靠柴薪来维持燃烧 火生土:土要依靠太阳来普照

土生金:金要依靠山岩来储存

金生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木要依靠雨露来灌溉

(2) 五行相克

木克土:树木可以入土

火克金:烈火可以溶金

土克水:土可以覆水 金克木:金可以伐木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五行与五色

木=青色,为木叶萌芽之色 火=赤色,为篝火燃烧之色 土=黄色,为地气勃发之色 金=白色,为金属光泽之色 水=黑色,为深渊无垠之色

承德“安远庙” 殿顶全部用黑色琉璃瓦覆盖,这在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为什么这样建造?

课后作业

第三篇:中国动漫文化的发展

一、 课题组组员:高二十四班全体

二、 课题指导老师:

三、 活动实施过程

十月二十号到十月三十一号数据背景材料收集:6组 7组

过程性材料收集:1组 2组

十一月一号到十一月五号,整编材料:5组

十一月六号到十一月十八号,实地调查研究:9组

论文撰写:3组 8组

十一月十九号到二十四号,PPT制作:4组

十二月四号,展板制作:10组 5组

四、 研究成果:

(一) 研究背景和目的

目的:通过对发展动漫文化益处的介绍,改变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从而正视动漫文化,促进中国动漫重现活力,推动中国走上动漫强国的道路。

背景:近年来,动漫经济在全球持续走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而中国动漫年产量达22万分钟,已成为世界第一动漫大国,但中国动漫屡屡有量无质,陷入发展困难的僵局。

(二) 研究过程分析及结论

分析:首先,是人们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动漫,在国人眼中被定义低俗、浅薄的读物,只是供孩子消遣娱乐的幼稚动画片,所以中国动漫市

场大多只面向

五、六岁的儿童,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其内容比较幼稚,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也不深刻。如此狭小的市场局限了中国动漫的发展,使得动漫市场人才缺失、发展资金不足,从而导致创意的匮乏,使得国产动漫发展十分缓慢。

其次,是文化的缺口,日本式第一动漫强国,其动漫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漫画里近乎逼真的亚洲人和各种鲜明的文化影子。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望其项背的,然而中国动漫却很少有本民族的文化融入。欧美动漫《功夫熊猫》,以及很多日本动漫把中国元素拍的有滋有味,但是,中国动漫中,仅有两部拥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西游记》《秦时明月》,甚至很多中国动漫为了追求市场、收视率而改造别国动漫,如《星园战记》(中)与《超时空要塞》(日)、《大嘴巴嘟嘟》(中)与《蜡笔小新》(日)。或许这样可以做到节省开支、节约成本、省时省力,可是一味模仿,中国动漫永远不会有发展,打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动漫文化,才是发展的核心。

首先从经济看,随着动漫经济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动漫产业已成为众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其中与经济效益结合最好的就是日本,日本动漫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而且动漫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动漫已成为日本文化的支柱产业,在世界占重要位置。目前,世界60%的动漫作品都是来自日本,动漫产业占日本让你GDP比重超过10%。动漫的兴衰代表的不仅仅是荧幕、书籍的兴盛,还推动周边产业、手办、游戏的发展,其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现如今,动漫产业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中国政府列为

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现在正在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所以将我国建设成为动漫强国有利于经济发展。其次,从文化方面看,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极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推行强行政治,动漫文化成为日本侵略的重要方式,日本对美国的动漫出口时钢铁的3倍,也一度成为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主要动漫节目。《铁壁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在中国家喻户晓。现在,日本动漫无处不在,占据了市场的60%,有68个国家播放日本动漫。这些动漫占据了世界电视机近半数的动漫播放时间,许多日本动漫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明星人物。近年来,日本政府正在把动漫产业转变为变现日本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发扬光大,所以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动漫文化,避免受到别国的侵蚀。

最后,是动漫对个人的影响。日本动漫题材丰富,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这对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然而动漫对人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想象力、创造力上,还在对人的素质培养,传递给观众一些正能量。优秀的动漫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使人充满正能量,引领人们前进。如《进击的巨人》传递爱好和平、《网球王子》传递拼搏进取、《家庭教师》中坚固的友谊等。动漫用其独特的魅力,使我们感悟到其中所蕴含情感。

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动漫强国,向全世界传达中国优秀的五千年文化。

首先,我们要打造产业链,构建产业链的关键在于创造出优秀的动漫

作品和有足够吸引力的动漫形象,只是产业链的开端。拿《我为歌狂》来说,它在发行前大力宣传,未播先热,然而真正播出后,就迅速冷却下来,究其原因,这不动漫内容空洞,画面死板,人物表情动作生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动画形象。然后,在动漫产业价值链中,要通过衍生品盈利,就必须是动漫形象深入人心,就像《史努比》《机器猫》,其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因而以他们的商业形象和关联产品而创造价值成为动漫的神话。最后是并发衍生产品,这是动漫利润最大的一个环节,包括:音像产品、小说、游戏、玩具、服装,甚至是日用品、自行车、食品等产业产品。

其次是拓展和创新动漫内容。从2011年8月5日“亚洲卡通展”的调查报告中的知:中国14至20岁观众对日韩动漫的欢迎程度为82%,欧美动漫喜爱程度为81.5%,国漫欢迎程度仅为44.5%。欧美动漫大多情节简单,想象力丰富,剧情紧凑,人文主义温情贯通,人物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而日本动漫在其人物绘画,情节内容,主题内涵都十分优秀。但是我国动漫多呈低幼化,内容空洞,制作不精,所以必须以创新内容为主打造中国动漫。

然后,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动漫的形象和内容要富有民族特色,体现出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献、文物、传说等都可以被开发和利用,例如,《秦时明月》中的诸子百家。

最后,题材要多样化。拓展动漫作品的选材范围,充分发挥想象力,如魔法,炼金术等。并要突破中国动漫低幼化的现状。就如日本东映公司

的创作理念:“向世界的所有小孩和大人们赠送梦想和希望,通过看动画,可以让小孩子向往未来,丰富自身的想象力。制作品质优秀的动画作品治愈人们的内心,给予大家对明天的希望。”所以中国动漫应该分层次对不同年龄段所创作,实现大众化。

如今,在中国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动漫也在积极向上的发展,努力地改变国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十万个冷笑话》凭借其特有的吐槽幽默迅速流行;《尸兄》凭借精彩的故事情节获得了漫迷的普遍认可;“有妖气”网站上连载的原创动漫也越来越多,其质量也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漫迷开始关注中国动漫。

结论: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先进的动漫技术,有着无数的优秀人才,何愁中国动漫无法发展!继日美第三个动漫强国,中国,我们正在期待!

第四篇: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的发展和继承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饮食礼仪文化,很多优良的、传统的饮食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饮食礼仪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中国饮食礼仪是一种精神,贯穿在整个饮食活动中,已演变为包含在饮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中华饮食文化光辉的思想结晶。

关键词:饮食礼仪文化继承发展

1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中国被誉为 “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以贯通的特点。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饮食礼仪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行为规范的一部份。

饮食礼仪的涵盖面很广,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食礼。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种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广泛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食礼诞生后,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接著,孔子又继续对食礼

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礼定分”,消患除灾。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就成为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了[1]。

在古代用饭过程中,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类似的仪礼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2]。

2近现代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底蕴,而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对外的饮食礼仪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的聚餐会饮也演变成了一幕幕的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2.1入座、用餐的宴会礼仪

应邀出席宴请活动,应听从主人安排。如果是宴会,进入宴会厅之前,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座位,入座时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写着自己的名字,不可随意乱坐。如邻座是年长者或妇女,应主动协助他们先坐下。入座后坐姿要端正,不可用手托腮或将双臂肘放在桌上。坐时脚应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随意伸出,影响别人。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3]。

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过多,盘中食物吃完后如果不够,可以再取,用餐前应先将餐巾打开铺在膝上,餐后叠好放在盆子右边,不可放在椅子上,亦不可叠得方方正正而被误认为未用过。餐巾可擦嘴不可擦汗[4]。

2.2点菜的饮食礼仪

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要做到“三优四忌”。

三优是指优先考虑的菜肴有三类:

第一类,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第二类,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第三类,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四忌在于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5]。

2.3敬酒时的礼仪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6]。

总体说来,餐桌及宴会上的现代饮食礼仪可归结为: 众欢同乐,切忌私语;瞄准宾主,把握大局;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劝酒适度,切莫强求;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3发展中的现代饮食礼仪

3.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场合均有一些食礼食仪,有一些属于尊老爱幼、礼貌谦恭、热情和睦、讲究卫生等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对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当然,也有一些不够合理、健康的成分,如一些地区敬酒必须喝干的礼俗,对那些不胜酒力的人确实是勉为其难;一些地区男女不同席的礼俗,妇女不上正席的习俗,反映了封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残余仍然存在,有的需要改革,有的必须革除。

3.2内涵丰富,文化蕴意

中华饮食礼仪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礼仪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礼仪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美作为饮食礼仪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7]。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礼仪文化这个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

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礼仪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礼仪文化。

3.3与时俱进,多元发展

现代饮食礼仪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建立在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基础上的食品工业的出现,为现代饮食礼仪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前提。其次,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崛起使人们不再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神的关系看得比人自身更为重要,当“大写的人”的观念出现之后,一种与之相应的新的饮食礼仪文化便呼之欲出了[8]。

与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相比,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打碎了以往的形而上枷锁,恢复了饮食活动的本来目的,因而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如果说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是二元的,那么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则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的追求是以信仰的多元性、趣味的多样性为前提的。如果说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是面向宗教和宗法的, 那么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则是面向审美和享受的[9]。

参考文献:

[1] 卢红华. 浅谈中国食礼与节令食俗[J]. 烹调知识, 2003,(03) .

[2] 华尚望. 中国传统食礼例说[J]. 开心老年, 2007,(01) .

[3] 周三金. 中国饮食文化精华汇萃——《中国食经》评介[J]. 食品与生活, 1999,(03)

[4]参见朱燕:《现代礼仪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5]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7,(3).

[6]现代中餐礼仪之“排座次”[J]. 中国粮食经济, 2005,(04) .

[7]杨滨,彭小云. 简论中国饮食养生文化[J]. 昆明大学学报, 2004,(01) .

[8]冯尚坤. 饮食与健康[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03) .

[9]鲁人. 中国食礼漫笔[J]. 中国保健营养, 2003,(06)

第五篇: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初探

【摘要】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

【关键词】国际 对外文化贸易 经济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的形式分为两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按照日内瓦WTO统计和信息系统提供的文献,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中全球的服务部门可以分为11个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其中第10个大类为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包括娱乐服务(含剧场、乐队与杂技表演等)新闻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其他文化服务、体育及其他娱乐服务。此外还包括商品服务F类别中的印刷、出版通信服务,D类别中的视听服务,电影与录像带的生产与批发,电影放映,无线电视与电视、录音等。在WTO组织成员之间的谈判和协议中,文化的引进和输出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而且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而且特殊的组成部分,因此理所当然地被纳入了许多国家对外贸易的战略研究视野。

国际上一些贸易研究机构和专家,把文化贸易分为硬件贸易和软件贸易。一般来说,硬件是指用来生产、储存、传播文化内容的器物工具和物态载体,如摄影器材、视听设备、影视器材、舞美设备、游戏和娱乐器材艺术创造和表达的工具等。软件则指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视听艺术、表演艺术、载有文化艺术内容的光盘、视盘和多媒体、娱乐、会展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多年来,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文化贸易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而文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文化贸易进口额的一半左右。

一、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

据我商务部2008年5月发布的《2007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报告》数据,2007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9.2亿美元,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为37.2亿美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总量大概在6412亿元(约878亿美元),当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2180.1亿美元)。2009年5月,商务部发布了《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报告(2009)》,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2.6%,达158.4亿美元。其中进口略有下降。在跨境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8年文化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9.5%,达到48.16亿美元。综合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只占据文化产业整体相当小的部分;在我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贸易额正逐年递增,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另据联合国五大机构于2008年出版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创意产品出口额从184.28亿美元增长到613.6亿美元,2005年中国已经占据创意产品全球出口市场18.29%的份额,成为全球创意产品的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通过对具体出口行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创意产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制造,如工艺品加工、设计产品加工等,而核心的版权内容产品输出仍然不足,尤其是视听内容产品及版权贸易还相当匮乏。2000年到2005年,中国版权和许可证费出口额从8000万美元增加到1.57亿美元,增长96%;同期,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费进口额从12.81亿美元增长到53.21亿美元,增长315%。2005年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进、出口额之比为33.9:1,是典型的版权贸易逆差国。

2005年后至今,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以新闻出版总署自2005年起连续4年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为例: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额逆差逐年扩大(2005年14853.16万美元,2006年上升到17256.39万美元,2007年跃升到21477.73万美元,2008年更上升至25029.64万美元);版权进出口比例在2005-2007三年间有所降低(2005年7.18:1;2006年6.02:1;2007年4.28:1),但2008年却相反上升至6.91:1。

综上可见,我国目前仍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具有中国主流价值和现代理念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总量仍然很小。

二、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1.对祖国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西方国家有现民主,可是其宗教思想却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就保证了其文化的延续性。而我国,由于把1840年以后中民族所受的屈辱及国家的落后都归罪于传统封建文化的积淀,于是,“倒掉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结果是韩国申请了端午祭,我们才酸涩地觉得它是我们的财富;中国年轻人日益隆重地过起了西方情人节,我们才宣传起中国的七夕节;外国快餐在中国攻城掠地,我们才鼓吹起中式快餐的好处。可以看出,我们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还谈什么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反观其他国家,它们却非常重视保护自己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产品。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中,法国等国提出了“文化产品例外”原则,即文化产品不能实施贸易自由化,这与美国的意愿相左,从而导致此谈判破裂。可以看出,即使是在西方国家内部,尽管有相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但在维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延续性上,西方国家仍然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

2.没有把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传播中华精神

中华文化元素是由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部分构成。显性因素,文学艺术、经史典籍、民族服饰、历史遗迹、节日风俗、书法篆刻,乃至于中国结、奥运吉祥物福娃,甚至一把纸扇、一撮茶叶,等等;而隐性因素是那种支撑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并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精神、气质、品格和风骨。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我们要求通过将显性的中华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向世界传播中华精神。显然,隐性因素更加重要,因为其一旦被外国人所接受,则会加速显性文化产品乃至于普通货物的对外贸易。

然而,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以及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结果出现了一种令人尴尬而又可怕的事情:花木兰是中国的,但美国却把它拍成了电影,除赚了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更将花木兰变成了美国品牌;三国演义是中国的,但在网络游戏中,却被日本开发成游戏软件,成了日本品牌。

3.政府没有积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有力措施

应当说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在思考如何促进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了。2004年7月文化部与商务部及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国产音像制品出口的通知》,2005年初文化部发出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等。但是这些政策都缺少实质性的支持,税收问题、投资优惠等。特别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风险都大大高于普通商品,生产的周期也大大长于普通商品,如何给予扶持,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积极推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1.借鉴他国经验,合理规划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格局

1929年后,美国控制电影产业的大财团通过收企业和控制发行渠道,逐渐建成有效的全球制片发行体系,为好莱坞电影继续走向世界打造了坚实基础。通过跨国文公司、占据市场份额90%以上的影视产品及影音乐版权贸易等,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走向全球,大大拓展了话语权。

韩国金融风暴后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尤其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其基本战略路径是瞄准国际市场,将中国和日本等国为重点出口对象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市场舞台的台阶。通过针对亚洲、美洲等地区的区域差异开发针对性产品;挖掘品牌对韩国形象和韩国文化产业的市场效应;在文化出口地区建立“前沿据点”,通过前沿据点开展区域市场调查、研发和宣传;积极开展跨国合作,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出口项目等具体措施,分地区、分阶段占领国外市场,有效地推动了韩国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国与当时的美、韩具体国情差异较大,不可盲目模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国家文化实力被世界承认的必由之路。可以说,目前中国内地的文化产业只是存量,而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增量的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明显不足。中国可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实现新时代的文化突围。

2.全方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

例如参照世界文化论坛、全球文化论坛、国际文化和发展大会等全球性文化交流平台的运作方式,吸纳国际文化基金等国际性文化基金会的资金资助,并力争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中国注意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争取中国文化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与文化相关的各项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增强整体竞争力,还应当积极打造更高规格、更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从而形成定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交流机制。

此外还需加快中国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的投资建设,以此为载体推进汉教育事业及中国文化传播;拓展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以淡化政治色彩,简化程序,为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便捷通道。

3.积极培育有特色的跨国文化集团

深圳华强集团就是跨国文化集团的优秀代表之一,其在海外投资兴建文化科技主题公园,是国内文化产业出口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继在第四届深圳文博会上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输出到伊朗后,2009年5月18日签定投资的南非主题公园被誉为“中国迪斯尼”,这是中国向非洲出口的首个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这种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以及含有中国文化的主题公园,大量地输出到国外,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还能够积极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与此类似,国内市场稳定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通过直接投资或注资海外文化企业、建立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网络等,以多元化渠道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中小文化企业则应根据自身实力,以合作出口、积极参与国际性文化展销等方式,适当寻求国际合作。同时还应利用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发挥其国际化背景的优势,尤其是借助高端投资人才的国际化操作经验,破除海外市场迷雾,为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助力。

4.投建海外文化产业基地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以及优秀创意人才集聚等等的前提下才会迸发出产业自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海外投资成本大幅下降,为中国出海建立文化产业基地或产业集聚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实力弱小、经验不足、不熟悉国外投资环境等现实障碍,单独出海往往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在有经济实力较强、国际贸易经验较足的大型企业带动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合作参股方式在海外形成产业集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式。

而中国目前尚未出现较为成熟的海外文化产业集聚区,因此,也可借鉴类似经贸合作区工业园的成功模式,直接在海外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国外较低的发展要素成本、丰富的文化资源,或是相对宽松的文化市场机制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推动各层次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课下一篇:中国医美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