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

2023-09-22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普惠金融正在逐渐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金融体系取代微型金融,并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金融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尚不成熟,金融服务质量和数量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小型企业以及农民个体的融资、贷款仍然相对困难,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如何为农村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前解决农村“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的迫切需要。普惠金融拥有融资快、低成本、小型化的特征,对于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高效的融资渠道具有良好的功效,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广泛普及的背景下,普惠金融能够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深入农村小生产经营组织,为农村发展服务。

一、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村的金融体系改革,旨在构建以支农、惠农为目的的功能健全、运转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经济振兴、农民收入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得到改善,金融行业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金融服务更加丰富和健全,大大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并极大的改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面貌。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化不足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向商业化运营模式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市场化运作能力相对低下。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金融产品自身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的客户灵活调整价格(利率),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度依赖行政命令引导,政府管控相对严格,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不足,金融机构缺少相对宽松的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而导致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的运作模式相对僵化,农村普惠金融的作用受限。例如,政府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向农村地区投放一定比例的贷款,这一规定的初衷旨在保障农村地区的融资流入,但是,这一规定在另一方面看却违背了投资多元化的原则,使得金融机构不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如果同一地区的存款人的防范性储蓄被金融机构用于提供这一比例的贷款,就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因为金融机构如果想要从这样一笔贷款中获利,必须收取更高的利率,从而促使高风险逐步累积。因此,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小型金融组织常常会发生金融生态恶化、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进而导致资本流出农村。再比如,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如果不断加强,就会给外部金融机构带来高成本、高风险的问题。此外,农村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这种非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具有高风险、高成本的缺陷,更加不利于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构建。持续的政策性补贴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和风险的容忍度持续扩大,从而导致金融风险无限扩大,并且对政府补贴的依赖一旦产生,更加不利于商业银行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另外,政府补贴本身就是对市场正常运行规律的干扰,过度补贴将会严重干扰金融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甚至滋生腐败、寻租的现象。

(二)农村金融服务数量和质量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在微观层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但是相对来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农户个体、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数量上来看,当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主要分布于发达地区,而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长期不足,难以满足各类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质量上来看,信贷产品种类和质量不足,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硬件设备落后,金融专业性缺失,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并且可获得性相对低下,交易成本过高。这种状况严重不利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化的金融市场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要从金融主体内部着手。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构成障碍。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使得数字技术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助推作用受限。

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困境的原因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农村普惠金融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这种新型金融组织形式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发展尚不成熟,在立法方面仍然不足。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弱势群体获得金融资源权利,如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法》、印尼的《小额信贷法》、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平等信贷机会法》、《农业贷款法》、《农业信贷法》等一系列法律。而我国在这个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基本金融法律中也缺乏相应表述。虽然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于发展普惠金融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如《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等。但这些部门规章的效力层级低,有些只是指导性、临时性的政策文件,零乱复杂,缺乏纲领,权威性和约束力也很有限,难以有效适用。

(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撑。首先,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问题,对资本缺乏吸引力,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参与度较低。其次,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约束,二元经济的存在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政策性投入具有一定的倾斜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严重滞后于城市。加之农村地区自身交通、电力等条件较差,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导致众多金融机构选择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并且部分运作良好、实力较强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壮大之后,选择脱离农村金融市场,向收益更高、风险更低的城市地区发展。从本质上来看,只要城市经济、工业经济中的项目投资平均收益率高于农业经济中的项目平均收益率,农村资金的出逃就不会停止。因此,综合来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一定的内生动力,而过度依赖有限的政策扶持在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可持续。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要依靠市场规律,保障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供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农村的金融市场需求。

(三)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约束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普惠金融构成阻碍。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以股份制、商业化经营模式为主导,这种单一的体系在客观上形成一种结构性约束。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金融机构的趋利性促使金融资源大量流向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流入,农村经济由于内在的劣势,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较为薄弱,客观上会促使农村金融服务的偏离支农、惠农的目标。此外,单一的金融模式导致新型金融合作组织缺少一点的发展空间,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的加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贷供求存在结构性错配的约束。从需求方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是分散的传统小农经营模式,在生产性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十分有限,并且,农户改善型自建住房或购买住房的借贷资金主要通过自主借款,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需求更加有限。从供给方来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主要以满足农户的生产性投资需求为主,这就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出现结构性错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功能被削弱。同时,农村非正规信贷机构如私人钱庄等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普惠金融的深化。一方面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对农户提供信贷支持,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在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机构会破坏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的信任关系,促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形成二元对立的市场,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应先于城市,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中的基础性作用。只要构建市场化的金融市场,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金融主体营造具有活力的竞争环境,促进金融主体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供给效率,降低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和风险。政府应对于农村金融市场进行科学的监督和管控,一方面加强立法,明确各金融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定位,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供牢靠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构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配套体系,比如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农村保险等,降低农村金融发展的各方面风险,保障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信用基础。要加快构建城乡普惠金融对接的内生机制,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对农业发展的辅助作用的发挥。政府补贴政策应更加注重针对性,不仅要做到有的放矢,更要做到灵活调整,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进行适当调整。地方政府要加快建立内容全面的农户征信体系,成立专门的监管主体,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必要的监督,将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政府要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普惠程度。将农村地区各类金融资源纳入普惠金融体系,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的担保机制和抵押价值认定制度,为农户将所持有住房、土地等资源作为抵押提供制度上的依托,完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通过政策性信用担保、互助式信用担保等形成多种方式的担保机制,促进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入,推动金融市场其他相关配套措施的构建和完善。

(二)加强金融创新,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离不开金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驱动。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为“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要创新金融组织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法则进行用户评估,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要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挖掘用户需求的优势,将用户需求融入产品创新,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不断组建灵活的金融组织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选择适当的金融组织方式,不断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普惠金融的覆盖面。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在组织、运作、业务、技术、产品等各方面展开创新,并对金融机构及其员工进行普惠性指标的考核,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向纵深发展。要加快建立乡政府、村委会为主导的基层金融服务网点,设立的“普惠金融+服务站+村委会”基层服务网点,向村民提供诸如银行小额取款、缴费、转账、贷款、公共事业办证、票务查询及购买、医疗挂号、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求职、农村物流等服务。形成“网点固定服务+服务点代理服务+电子渠道自助服务+上门服务”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开发“农保通”、“直补通”、“农合通”三大支付系统,全天候、跨地区、多渠道提供“查、缴、扣、取”金融服务,把国家惠农政策、资金和技术及时、方便地送到贫困农民手中,切实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一、建团队

1、组建团队(人员招聘渠道:招聘网站、招聘会转介绍重点吸收有经验的高价值员工,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人员标配)。

2、新人培训(企业背景文化政策制度、产品知识、目标客户群的选择、薪资政策、销售技巧、形象包装,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前景与蓝图)。

3、培养骨干(团队中的中间力量,格外关注,给予希望,业务上要有首当其冲,不断发现挖掘其潜能)。

4、稳定人员(激情快乐的氛围,组里一定要有这种情绪因子,相互影响中。员工受挫折、打击后要不断鼓励;人生要沸腾起来,没有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让他们的心态逐渐稳定才能产生生产力,当然团队经理要有自信、激情,快乐,以身作则)。

二、如何带领团队完成业务指标;工作成绩=目标×效率

1、电话销售为主,多种销售模式多管齐下进行(短信、网络等),并不断发掘更多的创新营销方案。

2、月指标的分解,阶段跟进(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根据每位客户经理的平时表现来确切制定任务,每日每周要时常督促);

3、利用激励促进业务让指标顺利完成(①物质:完成目标奖励xxx元人民币,完不成乐捐xxx元做为团队活动经费;②精神:表扬与自我表扬,手语“我真的很棒”,从两方面去培养员工都应该担负与分享责任的意识,养成你追我

赶的业务态度);

4、团队内部优胜劣汰机制建设:首先要有统一的“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通过①经验分享取长补短;②以老带新、奖罚分明,设“最佳师徒奖”,日均电话量200;③树立业绩标兵榜样,月出单第一名奖励xxx;④团队 “自省书”,后一名“自省书”+谈心话疗+承诺,假设补救服务措施失败——退出。通传、帮、带的团队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让自己的团队战无不胜。

三、如何开好一个团队务调度会 组织→计划→协调→控制

1、组织(每一位组员必须参加)

2、计划(明确会议内容、分轻、重、缓、急、交待清楚、阐述明白)

3、协调(临场事件应变措施,未到人员怎样去传达会议精神,任务的调配)

4、控制(把控好时间、把握好进度、目标要跟进督促)

五、团队文化建设与发场

带领优秀业务团队的核心值价:建设文化体系,塑造文化思想,这就是能量,增强团队凝聚力、创造力,具体操作方案:①每天要二个表扬、三个感谢、一个自省;②每周写总结计划;③每月一次富晚宴讲述每人一件故事--激励性质的;④具有快乐文化(接受快乐、制造快乐、传递快乐、享受快乐);军队文化(对领导的绝对服从,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学习文化(向比自己强大的人学习成功方法,扬长避短不断创新)。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一、移动数字技术实现金融应用的普及化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数字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移动数字技术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各种金融服务,也为金融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开发,推动金融产品研发和金融向社会经济的渗透,更能保障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和普及化,为普惠金融推广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支撑。基于移动数字技术应用为更多获得金融服务提供了最为直接的便利服务。今天的中国,每个人都离金融非常近,比发达国家领先,让每个国随时实现各种无现金支付,更能实现各种金融资金的直接往来,不仅可以消费,更可以实现资金周转,还能提供各种形式的金融增值服务,获取不同额度的信贷支持。这些在以前只能在银行网点排队才能获取的服务,而且像信贷之类的只有一些有较强偿付能力或者担保能力的机构或者个人才能获取。而现在,只有要支付宝,芝麻信用达到一定标准,就能获取一定额度的网络贷款,放款非常快,还贷也非常便捷。对于更多需要小额金融服务的广大国民来说,这是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最为便捷的方式,是普惠金融最为有效方式,也是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的直接体现。现在的数字移动技术,让更多人通过手机来享受各种金融服务,从事各种金融活动,获得更多的投资渠道和收益。基于移动数字技术应用的各种金融投资和延伸理财,让每个人能够成为金融产品的享用者,让金融真正成为更多人的投资工具。通过移动通讯终端,借助第三方支付工具,将手中的资金实现理财和消费的统一,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后,各种宝宝们陆续出现,让更多人实现了存贷、理财和投资便捷化,进一步推动金融业的普及化。

二、网络银行让更多人享受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移动数字技术应用,让更多银行推出数字一定银行,手机银行是各大商业推出的便捷服务,不仅储户能够随时进行各种资金来往,利用随处可见的自动柜员机,实现现金与非现金交易,还能利用网络银行或者手机银行,随时申请各种小额贷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国人不仅需要资金储存,需要通过存款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还要充分利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进行各种投资,尤其是立足自己的工作和生产实际,用于扩大生产或者进行更多的商业往来,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增加个人收入,也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这些都是金融科技手段的支持,金融创新的结果,也是普惠金融得以实现的保障。传统的方式和手段,工作效率低,只能对一些重要的大客户提供服务,普通小微客户各种金融需求零散,服务成本高,微众客户数量非常多,又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行业,服务起来非常不方便,也力不从心。网络或者手机移动银行让更多的微众客户随时利用科技支持的手机和电脑进行各种操作,尤其我国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受到高中以上教育的人,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金融需求能够得到最限度地满足,这是金融科技手段支持的结果,也是新时代实现普惠金融的信心所在。

三、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保障金融信贷安全

银行推动普惠金融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风险大,成本高,利润低。银行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也是重要的金融企业,控制成本,降低各种风险,保障金融稳定,实现足够的盈利,也是衡量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更是银行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推动普惠金融,需要保障金融信贷安全,保障银行金融安全,也保障每个信贷用户的资金安全,确保资金投向更加安全的行业,投向更具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有利于调整资源合理分配的部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能够保障信贷安全,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好地分析信贷资金投放,尤其是小微客户,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信贷客户生产经营对应的市场发展需求,应用信息化技术分析企业成本和经营开支,预测其经营效益,既能保障信贷投放安全,更能够促进小微客户更好地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可以更好地跟踪信息资金的投放,不仅能够防止资金挪用,对决各种骗贷行为,还能对小微客户进行更多的金融指导,确保小微客户经营更加稳定,保障他们的盈利能力,确保小微客户能够及时偿还各种小微贷款,更能保障小微客户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终极价值。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更多人希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展创业,金融服务需求和市场不断扩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服务更多信贷客户,尤其是更多的小微客户,实现金融的普惠性,发挥金融的根本作用。

摘要:金融机构需要真正树立普惠金融金融理念, 真正落实普惠金融, 并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为金融服务提供各种便利, 为信贷投放保驾护航, 为更多需要普惠金融的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市场服务、技术支持,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创造更多的价值, 服务更多需要服务的小微企业和公民个体。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应用

参考文献

[1] 尹优平.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J].中国金融, 2017年22期:90-91.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普惠金融;大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这一概念缘起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旨在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

从普惠金融相关统计数据看,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0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2%,同比增长9.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7.7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大型银行涉农贷款余额8.64万亿元,同比增加3920亿元。

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038.4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用户486.1万户,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54.4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3%,银行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6%,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的目标。其中大型银行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473亿元,同比增加1574亿元,增速40.35%。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约占全部贷款比重的25%,贷款户数1417.2万户,申贷获得率达94.7%。其中,大型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02万亿元,同比增速10.25%;贷款户数164.6万户,同比增加17.13万户,增速11.61%,较银行业平均水平高2.41个百分点。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大型商业银行2017上半年新发放小微贷款利率为4.7%-5.1%,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处于较低水平。

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在解决小微企业、农户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普惠金融的进程。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1.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资金资源倾向发达地区和城市集中的特征明显,而小微企业、农民以及城镇低收入者的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基础的金融服务投资不足、资源配置不平衡以及严重缺乏等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严重。

2017年年底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金融改革中农村仍旧是最薄弱的地区,“三农”层面的资金缺口已经超过3万亿元,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根据波士顿公司的全球财富管理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我国有约一半以上的人尚未被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覆盖,特别是在农村,有80%的家庭年纯收入低于1.3万人民币,这些家庭缺乏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和基本的金融服务。普及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所需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电信基础设施还存在严重缺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2.成本高、效率低,服务动力不足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用可负担的成本为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及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关键就在于大型商业银行如何进行产品定价,使得信贷产品以广大小微企业及低收入群体可以接受的成本服务市场,归根结底解决成本和效率的问题。

大型商业银行面对的是缺乏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农户等客户群体,意味着投出去的贷款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以及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这无疑增加了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业务要深入到中西部以及村镇地区,就需要更多的网点及柜台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型商业银行增加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出。此外,普惠金融信贷产品的开发要基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投入大量研发资源,而信贷产品的利率要考虑到小微企业等群体的承受能力,如涉农贷款是典型的低利率贷款,这显然又降低了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3.信贷产品差异化不够显著

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推出的普惠金融信贷产品各种各样,如建设银行推行的个人网上自助贷款服务“快贷”,其贷款门槛低至1000元,很大程度地扩大了贷款客户覆盖面并且惠及民生消费;中国银行早在2007年就已经设计、研发出“中银信贷工厂”模式,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微客户类型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端对端、流水线和标准化的规范操作大大缩短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授信和审批流程等。这些产品的设计和推广确实吸引了大批的小微企业、农户以及低收入者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上信贷需求,但深入解剖这些银行研发的产品后,我们不难发现大型商业银行很多产品差异化不够明显、产品形式较为单一。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

1.信用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普惠金融正在逐渐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金融体系取代微型金融,并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金融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尚不成熟,金融服务质量和数量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小型企业以及农民个体的融资、贷款仍然相对困难,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如何为农村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前解决农村“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的迫切需要。普惠金融拥有融资快、低成本、小型化的特征,对于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高效的融资渠道具有良好的功效,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广泛普及的背景下,普惠金融能够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深入农村小生产经营组织,为农村发展服务。

一、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村的金融体系改革,旨在构建以支农、惠农为目的的功能健全、运转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经济振兴、农民收入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得到改善,金融行业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金融服务更加丰富和健全,大大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并极大的改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面貌。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化不足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向商业化运营模式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市场化运作能力相对低下。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金融产品自身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的客户灵活调整价格(利率),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度依赖行政命令引导,政府管控相对严格,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不足,金融机构缺少相对宽松的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而导致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的运作模式相对僵化,农村普惠金融的作用受限。例如,政府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向农村地区投放一定比例的贷款,这一规定的初衷旨在保障农村地区的融资流入,但是,这一规定在另一方面看却违背了投资多元化的原则,使得金融机构不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如果同一地区的存款人的防范性储蓄被金融机构用于提供这一比例的贷款,就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因为金融机构如果想要从这样一笔贷款中获利,必须收取更高的利率,从而促使高风险逐步累积。因此,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小型金融组织常常会发生金融生态恶化、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进而导致资本流出农村。再比如,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如果不断加强,就会给外部金融机构带来高成本、高风险的问题。此外,农村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这种非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具有高风险、高成本的缺陷,更加不利于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构建。持续的政策性补贴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和风险的容忍度持续扩大,从而导致金融风险无限扩大,并且对政府补贴的依赖一旦产生,更加不利于商业银行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另外,政府补贴本身就是对市场正常运行规律的干扰,过度补贴将会严重干扰金融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甚至滋生腐败、寻租的现象。

(二)农村金融服务数量和质量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在微观层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但是相对来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农户个体、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数量上来看,当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主要分布于发达地区,而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长期不足,难以满足各类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质量上来看,信贷产品种类和质量不足,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硬件设备落后,金融专业性缺失,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并且可获得性相对低下,交易成本过高。这种状况严重不利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化的金融市场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要从金融主体内部着手。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构成障碍。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使得数字技术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助推作用受限。

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困境的原因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农村普惠金融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这种新型金融组织形式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发展尚不成熟,在立法方面仍然不足。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弱势群体获得金融资源权利,如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法》、印尼的《小额信贷法》、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平等信贷机会法》、《农业贷款法》、《农业信贷法》等一系列法律。而我国在这个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基本金融法律中也缺乏相应表述。虽然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于发展普惠金融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如《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等。但这些部门规章的效力层级低,有些只是指导性、临时性的政策文件,零乱复杂,缺乏纲领,权威性和约束力也很有限,难以有效适用。

(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撑。首先,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问题,对资本缺乏吸引力,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参与度较低。其次,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约束,二元经济的存在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政策性投入具有一定的倾斜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严重滞后于城市。加之农村地区自身交通、电力等条件较差,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导致众多金融机构选择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并且部分运作良好、实力较强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壮大之后,选择脱离农村金融市场,向收益更高、风险更低的城市地区发展。从本质上来看,只要城市经济、工业经济中的项目投资平均收益率高于农业经济中的项目平均收益率,农村资金的出逃就不会停止。因此,综合来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一定的内生动力,而过度依赖有限的政策扶持在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可持续。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要依靠市场规律,保障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供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农村的金融市场需求。

(三)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约束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普惠金融构成阻碍。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以股份制、商业化经营模式为主导,这种单一的体系在客观上形成一种结构性约束。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金融机构的趋利性促使金融资源大量流向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流入,农村经济由于内在的劣势,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较为薄弱,客观上会促使农村金融服务的偏离支农、惠农的目标。此外,单一的金融模式导致新型金融合作组织缺少一点的发展空间,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的加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贷供求存在结构性错配的约束。从需求方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是分散的传统小农经营模式,在生产性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十分有限,并且,农户改善型自建住房或购买住房的借贷资金主要通过自主借款,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需求更加有限。从供给方来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主要以满足农户的生产性投资需求为主,这就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出现结构性错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功能被削弱。同时,农村非正规信贷机构如私人钱庄等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普惠金融的深化。一方面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对农户提供信贷支持,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在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机构会破坏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的信任关系,促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形成二元对立的市场,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应先于城市,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中的基础性作用。只要构建市场化的金融市场,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金融主体营造具有活力的竞争环境,促进金融主体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供给效率,降低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和风险。政府应对于农村金融市场进行科学的监督和管控,一方面加强立法,明确各金融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定位,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供牢靠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构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配套体系,比如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农村保险等,降低农村金融发展的各方面风险,保障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信用基础。要加快构建城乡普惠金融对接的内生机制,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对农业发展的辅助作用的发挥。政府补贴政策应更加注重针对性,不仅要做到有的放矢,更要做到灵活调整,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进行适当调整。地方政府要加快建立内容全面的农户征信体系,成立专门的监管主体,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必要的监督,将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政府要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普惠程度。将农村地区各类金融资源纳入普惠金融体系,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的担保机制和抵押价值认定制度,为农户将所持有住房、土地等资源作为抵押提供制度上的依托,完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通过政策性信用担保、互助式信用担保等形成多种方式的担保机制,促进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入,推动金融市场其他相关配套措施的构建和完善。

(二)加强金融创新,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离不开金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驱动。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为“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要创新金融组织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法则进行用户评估,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要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挖掘用户需求的优势,将用户需求融入产品创新,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不断组建灵活的金融组织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选择适当的金融组织方式,不断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普惠金融的覆盖面。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在组织、运作、业务、技术、产品等各方面展开创新,并对金融机构及其员工进行普惠性指标的考核,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向纵深发展。要加快建立乡政府、村委会为主导的基层金融服务网点,设立的“普惠金融+服务站+村委会”基层服务网点,向村民提供诸如银行小额取款、缴费、转账、贷款、公共事业办证、票务查询及购买、医疗挂号、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求职、农村物流等服务。形成“网点固定服务+服务点代理服务+电子渠道自助服务+上门服务”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开发“农保通”、“直补通”、“农合通”三大支付系统,全天候、跨地区、多渠道提供“查、缴、扣、取”金融服务,把国家惠农政策、资金和技术及时、方便地送到贫困农民手中,切实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并于2007年3月依法成立。2012年2月27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1月21日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邮储银行”)。此间,邮储银行经历了“蛹化蝴蝶”的华丽转身。

“邮储银行第一个5年实现了从储蓄到零售银行角色的转变,下一个5年,它将从零售银行向全能型商业银行转型,做好中国的普惠金融,走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能银行”饱受诟病,大而不强的金融机构不堪一击——“全能”不再是实力的象征。对此,吕家进特别解释说,邮储银行要发展的“全能”绝不是简单的大而全,而是在突出零售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多业务支持核心业务发展的框架。而对于未来邮储银行的上市进程,吕家进直言,“我们要认真准备,择机上市”。银行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要继续扩大资产规模都需要资本金的支撑,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募集资金是必然选择。

在业内人士看来,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甩开膀子”进行改革,并用明确的发展步骤回应了外界的质疑。

普惠金融之路

从2007 年组建至今,邮储银行传承了百年前“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16 字精神,找准了邮储银行在市场的定位: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走出了“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吕家进认为,邮政储蓄的历史沉淀为当下的人们提供了思路。

虽然2007年才成立,但邮政储蓄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18 年。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由冯农等留学生起草的、经法制局审核修改的《邮政储金条例》。次年7 月,邮政储金局成立,在北京、天津、太原、开封等11 个城市开办邮政储金业务。

那时候,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邮政储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储户多为平民百姓。当时,中华邮政提出了“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经营方针,满1元即可开户。

近百年之后,吕家进对此经营方针的理解更为深刻,“那时去银行存钱的都是富人,而从银行汇钱也需要有账户,穷人没有银行账户,寄钱不方便,所以邮政就来帮穷人寄钱,后来发现,老百姓手里有点零钱也想要存款,银行不为他们服务,那么邮政就来做这个事。世界各国的邮政储蓄基本上都是针对平民的。”

吕家进说:“这就是一种对市场的细分。”邮政储蓄基于网点遍布全国的优势和在百姓心中的良好信誉,有针对性地细分出了适合自己特色的市场。

截至2013年9月底,邮储银行3.9万个营业网点覆盖全国,城乡客户4.2亿人;资产总额为5.42万亿元,居中国银行业第七位;个人本外币存款余额达4.46万亿元,居中国银行业第四位;邮政金融业务收入1200多亿元,上年底的净利润是284亿元。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认为,当前邮储银行有大量可用

资金,在资金批发市场和同业业务上大有可为。中国有很多需要贷款的小微企业,随着邮储银行不断发展,将有更多新机遇。

邮储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取得的成绩,获得了政府和监管机构、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9月26日,在邮储银行承办的“第十六届世界储蓄与零售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论坛”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对邮储银行成立6年来取得的各项成就表示高度肯定,并指出,在中国银行业中,邮储银行具有两个系统的重要性,即金融稳定当中的系统重要性以及促进包容性增长方面的服务重要性。

绿色信贷正当时

邮储银行成立6年来,适逢国家抑制产能过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我们密切跟进国家政策导向,始终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原则,严格产能过剩行业的授信准入标准和授信条件,实行行业授信限额管理,从源头上防控产能过剩信贷风险。”吕家进说。

邮储银行在找准定位的同时,也在积极践行绿色信贷理念,制定差异化的绿色信贷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和技术升级,支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

在战略层面,邮储银行高度重视推行绿色信贷。“邮储银行建立了绿色信贷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董事会统一领导、高管层积极支持、前中后台分工协作的绿色信贷合力。在零售信贷方面,重点支持符合绿色信贷理念的‘三农’、消费和小微企业领域,零售信贷占比不断扩大;在批发信贷方面,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工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吕家进介绍。

邮储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转型升级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仅2013年三季度,邮储银行就授信审批绿色信贷项目18个,金额达到228亿元。邮储银行投放资金1300多亿元,支持国家电网公司、中广核集团及华能集团等五大发电企业集团,用于国家智能电网改造和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与新能源项目建设;审批授信100多亿元,支持比亚迪股份、宇通客车集团等公司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邮储银行还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在广东、浙江和安徽等10多家分行创新推广了小水电专项贷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邮储银行还不断强化信贷管理机制,提升信贷管理能力。近年来,邮储银行加强全流程管理,严格贷款“三查”;严禁准入被列入环保“黑名单”的客户与产能过剩项目;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对环保不过关的企业与项目实行“零容忍”政策;建立从支行到总行的“四级联动”的行业监测与预警机制,加强区域与客户的风险监测,做到早发展、早预警、早处置。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发展绿色信贷和化解产能过剩信贷风险,战略定位是关键,组织管理是核心,转型升级是方向,授信政策是抓手,流程管理是保障,只要坚定信心、统一认识、加强管理、措施得当,就一定能够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推动绿色信贷发展。”吕家进说。

吕家进还对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绿色发展提出了建议:一是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改善开展绿色信贷的社会环境;二是完善宏观调控手段,更加注重以市场化手段化解产能过剩;三是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建立绿色信贷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借鉴推广

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的成功经验。

布局互联网金融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这一崭新的模式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给包括邮储银行在内的传统银行业务带来了巨大挑战。一场从桌面到掌上的金融业务模式变革已拉开序幕。

“这个机遇必须抓住。”吕家进坦言,“在整个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我们从总行到省市分行,自上而下加快研究,提前布局。而那些领先的银行同业,既是我们学习和追赶的榜样,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吕家进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的今天,邮储银行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加快自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加快推广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电视银行、网上银行,拓宽智能化、便捷化、立体化渠道服务;二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银行业,必须要融入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中,做好银行的互联网化。

“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化和银行互联网化是相向而行的列车,有的银行在实现银行互联网化的同时,也试水互联网金融,但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格局基本已经形成,没有更多的客户流量。我觉得,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形成资本和业务上的长期战略合作,互联网企业在金融人才、产品创新、专业管理上毕竟不如商业银行。”吕家进说。

吕家进表示,“邮储银行的管理层目前也在考虑与互联网协会、电子商务公司等进行合作,扩大客户的范围,以及和一些移动支付公司一起共同做好客户端的优化,从而真正为客户带来便利。”

业务流程再造 加速银行转型

当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给银行业带来了较大冲击。对此,邮储银行加强流程再造,力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快银行转型。

在“第十六届世界储蓄与零售银行协会邮政储蓄银行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表示,“业务流程再造是对原有的已经固化的流程、制度、模式进行改造,推进银行转型首先必须对现有的经营模式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实施流程再造。”

对于邮储银行如此庞大的规模,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所带来的效率和效益的提升会非常可观。比如,邮储银行依托全国统一开发的、数据集中处理的会计稽核系统,进行了流程优化改革,使得后督条线的人员大幅精减,同时风控能力和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

“在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IT系统建设必须跟上。”吕家进表示,“我们面对的是4亿多的客户,客户的要求和期望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不断地适应客户要求。改造流程必然需要IT系统随之调整,这是业务流程再造的重要前提。”

吕家进表示,邮储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规模化流水线作业模式,提升营运效率,并降低成本;二是通过专业化的业务流程加强风险控制;三是减少和剥离网点操作性事务,促进网点转型,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度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在此背景下,邮储银行加快业务转型升级以及流程再造,正是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满足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吕家进表示,邮储银行将继续发挥自身网络优势,立足服

上一篇: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范文下一篇:美术教师年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