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之我见论文范文

2023-10-07

中美贸易战之我见论文范文第1篇

医患关系是随着医疗服务而诞生的,是一个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群体同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的互相交往的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医患双方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目前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为背景而形成的一种反映现代经济、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内容的社会关系。本文就现今医患关系的形式、原因以及处理办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医患关系

和谐 尊重

沟通

信任 医患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十分突出。据报道,患方向医务人员施暴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另据报道,北京医师协会对北京71家二级以上医院的统计表明:近3年共发生殴打医务人员事件502起,其中致伤、致残90人。此类事件如此之多,表明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警觉,更是值得探索和研究。 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突出,其成因很复杂,其实医患双方都有问题,同时社会因素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从医务人员方面看:

1、医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具有特殊性、科学性强、风险高的特点,自身的责任大、压力大,然而收入相对低,导致心理失衡。

2、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服务态度差,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

3、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重仪器检查、治疗等客观操作,很少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无意中把患者“物化”。 患方因素:

1、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大部分患者认为既然花了钱,就要达到期望的目的。有不少患者认为,到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医院有义务、更应该有能力治好自己的疾病。究其根本原因是患方对医疗行业、对医学科学的认知不够,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现代医学水平现在达不到,将来很长的时期内也达不到治愈任何疾病的程度。

2、患者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也有患方在诊疗过程中采取先入为主,稍有不妥即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患方中不少患者对医方存有戒备心理,出现了对医方与其谈话和诊疗措施进行录音或记录的怪现象。 社会因素:

1、过去城镇职工是公费医疗,现在因医疗体制改革,患者自身需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尤其是重病、慢性病个人付费更多,心中有怨气,医务人员可能就成了“出气筒”。

2、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媒体的爆炒和不正确的引导,导致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和不信任。另一方面,“病人就是上帝”这种说法的误导,将患者和医务人员没有摆在平等的位置上。 医患之间的关系,只是当前医疗大环境中的一个方面,但对于医生、病人、社会等方方面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来,很多医院已经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试图探索解决方案来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矛盾。其实,说来说去,医患关系始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重拾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任和微笑,我们就必须从“人”出发,挖掘彼此之间的感情,寻找心灵的互通,医生和病人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信任,是追求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之所在。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一项重要内容。和谐社会,离不开医患关系的和谐;而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所有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就我而言对提高改善医患关系有如下几点建议: 对于矛盾主体之一的医生应做到

1、 医护人员应把救死扶伤作为天职。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论是希波克拉底传统,还是我国医学传统,都把医生的义务作为绝对要求提出。医护人员的工作对象就是病人,病人最大的期望就是医生能为他们能除病痛,健康得以恢复。所以说救死扶伤是天职,是每个医生不可推卸的职责,“医以天下生民为已任”。所有医务人员只有明白了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尊重和珍惜生命存在的意义,才能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

2、要有学识渊博、技能上精益求精的远大志向,才能用精湛的技术去实现我们的理想。纵观古今,一个卓有成就的医生,不仅医技精湛,而且精通各种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在和病人进行交流时,很容易说服病人,被病人所接受,往往让人感到医道高明和医德高尚,并且受到人们尊敬,正如古人所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不精则杀人”。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学科学越来越发达,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病人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每一位学医之人,应有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只有博学众长,孜孜以求,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为人们解除病痛,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作贡献。

3、高尚的医德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医德的好坏,与医生的职业爱好、理想、情操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

4、医务人员形体语言是医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体现医患互尊的重要方面。

5、医生在接诊时应主动患者和患者交流,询问病情。但是现在的医生怎么做的呢?患者来了连一句“你好,请坐”也没有,开口就问“怎么了”,患者问多了还嫌烦“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等,这是长期以来“只见病不见人”的现象,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马库尔等在调查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问候虽然只是双方接触中非常简朴的环节,但却会对两者关系产生持久影响。”因此,在患者进入诊室开始,礼貌的问候一声,患者就会感到温暖和亲切,当患者感到温暖的同时,你同样受到患者的尊重了。

6、医生应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时常自省自悟。医生在为病人诊查的时候,必须从容镇定,不急不缓,临床上许多差错事故的发生,十有八九是因为工作马虎所致。差错事故没了,纠纷也就没有了,医患关系当然就和谐了。从医之人,在诊疗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个人犯点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毫无悔悟。闻过则改,善于总结,吸取教训,就可成为更高明的医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理瀹骈文》中要求的那样:为人正直,有德性气节,不可放荡;心宽厚,不可刻薄,处处以情理相体,胸中清静,慈祥;要用功,博观经史,明理应事,若终日闲散,不学无术,精神难振,要积善,毋为损德之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技艺日精、德望日高,成为被同事推崇,受患者爱戴的好医生。

而矛盾的另一方患者应做到:

1、相信科学、尊重知识与医生共建和谐医患关系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医患关系在当前显得十分紧张。其实,医生和病人是一对孪生兄弟,是相互依存的,是共同抗御病魔的战友,而不是“敌人”。现在除了医疗体制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对医生的期望太高了,尤其在一些生死的大事上,其实医生也无能为力,毕竟医生不是救世主,所以,病人及其家属也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医生,理解医生的难处和苦衷,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人们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患者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常常疏忽大意,有点小毛病的时候不去治疗,拖到自己实在受不了了才去医院,这样不仅要浪费很多的医疗费用,而且治疗效果有时也很不理想,病人及其家属往往迁怒于医生,容易造成医疗纠纷等不良后果。《医学心悟》中说“病家误,早失计,初时抱恙不介意,人日虚分病日增,纵有良工也费气。”

3、既然选择了,就充分相信自己的医生。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是关系到自身安危的大事,患者在选择好医生后,就应该信任医生的治疗。现在很多时候,一个检验结果或一个手术建议,患者要到多家医院重复检查,待得到相同的医嘱后,才能决定是否按医嘱吃药或手术。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等治疗效果的要求也极高,希望100%的完美,一旦达不到要求,先是纠缠,然后就是官司。所以,病人对于医生是否信任,对疾病的治疗影响极大。

当然,由于人们自身的原因,而造成的治疗效果不好,其原因还有:讳疾忌医、病不择医,缺乏警惕性而上当受骗,久病而自持有理的现象,就不一一赘述,这都是影响诊断和治疗的弊端,也是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应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也越来越高,医疗水平、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在一般诊疗中的医学技术问题已经不成问题。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就应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多起来。其实,在疾病面前,生命因不可预测而变得脆弱,因此,我们每个医护人员都要学会沟通,要主动沟通,要善于沟通,一句简单温暖的问候语,一个亲切的微笑,都可以完成一个感情的传递和交流,让病人增强对你的信任和信赖感。

参考文献:

【1 】王建琴,王启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相关因素浅析.现代医学杂志,2006,2 【2 】黄裕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

【3】谭宗梅,刘国秋等.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和分析.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5)

【4】张京航,王晓燕.医患关系现状的医方因素及对策研究[J].医院院长论坛,2009,3(2)

【5】傅忠宇,徐青龙.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思考[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年6月15日

【6】吕志远.当前医患关系现状及成因解析[J].经济师,2009(5)

中美贸易战之我见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关系;贸易战;原因及影响;应对策略

一、引言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在多个方面成为合作伙伴。在贸易交往初期,中美经济实力差距非常大,且美方毫无疑问占据优势地位,贸易关系相对稳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更是在2001年成功加入WTO,贸易保护、贸易主动反击等意识逐渐增强,这一切使得中国在中美双边贸易中逐渐拥有话语权,也使得美国开始产生危机感。2017年特朗普上任,开始大肆宣扬美国优先的口号,同时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在与中国签订了总额高达千亿美元的合同之后转身就下令对中国开展301调查,矛头明显指向中国。2018年7月,美国对中国价值接近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增关税,中方对此不甘示弱,迅速给予同样反击,对美方产品加增等值关税,双边贸易战正式拉开序幕。

中美贸易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热议话题之一。董柳羽等(2021)认为日益增大的贸易逆差和抑制中国发展是中美贸易战产生的重要成因,贸易战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一定影响[1]。胡晓玲(2021)分析了中美贸易战的现状及特点,通过对比日美贸易战的历史得出中美贸易摩擦的启示和应对的方案[2]。马淑娜(2021)则认为贸易战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的经济布局和中国的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矛盾,美国的利益受到触动[3]。从现有文献来看,中美贸易战产生的原因众多,影响不可避免,当下能做的便是积极探讨应对策略。

二、中美贸易战产生原因

(一)存在巨额贸易逆差

中美双方之所以会产生贸易战,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存在贸易逆差,且逐年增长。自中美两国开始贸易往来后,经过短短数十年时间,贸易额就由25亿美元攀升至5196美元。我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顺差,据统计2017年贸易顺差接近2759亿美元。美国也曾统计,在2017年美国全年贸易逆差为5600亿美元,而在这当中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43.6%。以上种种数据使美国感到担忧,巨大的贸易逆差对其制造业的发展构成威胁,产生巨大经济损失,国内失业人员急剧增加。于是,美国开始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增关税,同时无理要求中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增加本国商品进口总量,企图通过这些举措来缩小贸易逆差。

(二)巩固加深美元地位

二战后期,美元趁势登上政治舞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美元和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美元开始成为世界性货币,黄金、石油等均由美元报价。为维持美元的货币地位,美国先后打压崛起的苏联和日本,让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口袋里面都是美元。如今中国崛起,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币币值变得相对稳定。许多国家开始看好人民币,对人民币国际化寄予厚望,特别是需要人民币为其建立信用担保的东南亚国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多年,逐渐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人民币正朝着实现国际化发展,有望打破美元霸权。这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中美贸易战成了巩固美元地位的工具。

(三)敲诈利益弥补赤字

日美贸易战使美国尝到了甜头,美国通过发动贸易战,迫使贸易伙伴妥协,从而开放市场让渡经济利益给自己,成了它的一贯作风。它所倡导的贸易保护主义,无视WTO制定的规则,完全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使得众多国家处于不利的贸易地位。自从1985年中美贸易正常化以来,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也逐渐加深。面对其巨大的政府亏空,它开始故技重施,指责中国进行不公平贸易,挑起贸易争端,希望借贸易战向中国施压,非法获利来解决政府财政赤字问题。

(四)抑制中国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下,我国经济实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种产品陆续走出国门,逐渐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制造业迅速崛起,产业升级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悄悄发生改变。美国政府开始按捺不住,逐渐重视起来,自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其霸权地位纹丝不动。如今以中国崛起势头正盛,对其世界霸主地位产生冲击,构成不小威胁。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美国先后采取提高关税、增强贸易壁垒等一系列措施,企图对我国产品贸易造成强烈冲击。

三、中美贸易战影响

(一)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发起的贸易制裁使中国出口贸易受到打击,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另外美国限制向我国出口科技产品,同时提高我国产品的进口关税,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生冲击。但为了应对贸易战带来的外部压力,国内产业开始迅速整合到一起,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经济,有助于培养我国的竞争优势产业。

(二)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单方面背叛与中国友好合作的承诺,恶意发动中美贸易战,无异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方面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对华贸易受到抵制,交易額直线下跌,国内大部分产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严重,波及消费者的利益。此外中国的反抗成果明显,中美贸易逆差持续增大,美国的经济压力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美国此举使自己在国际上的声誉大打折扣,它的霸权主义思想及它的霸道无理行为让其他国家产生反感和质疑,不愿与其交往,美国的国际关系大受影响,经济政治活动的开展也受到限制。

(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两者之间发起贸易战,其影响非同一般,会波及到其他国家乃至全球,威胁到经济利益与人类福祉。当前中美贸易战还只是存在于局部行业,美国贸易对中国的高端制造发起制裁,中国贸易对美国部分农产品重重反击,两者相互压制。如任由贸易战持续发展,将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严重破坏国际经济秩序,造成全球经济活动陷入混乱,使全球经济发展停滞。

四、中美贸易战应对策略

(一)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产业升级。

科技水平的高低对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中国很多产业只参与加工组装的各个部分,其他核心环节所需的各项材料,都是从发达国家进口而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中国应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研发核心技术,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上风。企业也应积极提升创新能力,加强高新技术的研发,争取拥有一批高精尖技术,掌握关键技能,不断转化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而促进整体实力的提高。在应对全球化竞争时,外企也应该更加关注收入不均等问题,强化国内市场,进而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相應的条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创造产业竞争优势。

(二)深化改革开放,推行全面外交

我国经济建设逐渐呈现出包容开放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此时我国需要结合自身国情和全球经济形势,加快完善开放经济体系,完善贸易本身之外的与贸易相关的规则和程序体系问题,不断增进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到世界活动中,进而促使世界范围内创设起良好的经济体制。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出进口博览会、自贸试验区的优势,借此打造良好的贸易氛围,重视“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同应对全球发展形势。另外在实施对外政策的时候,也应注意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排查知识产权风险,规避他人设置的国内外知识产权壁垒,及时调整关键技术方案,确保我国完全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三)求助世贸组织,主动维护权益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处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它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快速高效和双方认可,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此次美国为一己私利,有意绕开WTO,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贸然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我国与美国多次磋商未果,应及时联系世贸组织反映情况,客观公正陈述一切并提出诉讼,依托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弥补美国加征关税造成的损失。中国依据规则启动争端解决程序,无论是起诉行为还是反制行为均是正当且合法的,完全符合国际要求。此外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改进,试图提高国际话语权,有效减少贸易战带给中国的严重损失。

参考文献:

[1]董柳羽,张汝根.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21(06):10-11.

[2]胡晓玲.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1(03):1-3.

[3]马淑娜.中美贸易战的成因以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5):66-67.

项目:本文属2020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美贸易博弈的思考与剖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2010378258

作者简介:周凡(2001年12月)女,汉族,安徽铜陵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中美贸易战之我见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贸易结构;产业升级;贸易不平衡;政策选择

一、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发展,以中国、巴西、印度等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不断兴起,有力影响了世界经贸格局。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积极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通过参与国际加工贸易,不断提升对世界贸易的贡献率,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力保障了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持续发展。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历程中,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中美贸易争端此起彼伏,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态势。2017年以来,美国以“美国优先”战略一方面对内大幅度减税,降低美国生产成本,推行“再制造业化”,提升美国传统制造业比重;另一方面,对外则通过增加报复性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试图转变美国对外贸易的失衡。2017年8月,美国对我国实行“301调查”,并在近期密集出台对华产品加征关税措施,主动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同时不断发动对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以及欧盟国家的贸易战,引发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短期波动。美国这种全面开打的贸易政策的逻辑到底是什么,真的符合美国的贸易比较优势吗?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并非单一逆差,其中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是逆差,但服务贸易却一直为顺差。截至2018年5月,美国贸易赤字为430.53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入超657.87亿美元,服务贸易出超227.35亿美元①,而贸易结构中细分产业层面的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差异性则更为明显。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占整体经济的比重大于美国,对GDP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2017年底,我国进口和出口对GDP贡献均超过15%,因此中美贸易摩擦有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现有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认识主要围绕在技术创新与输出限制[ 1 ]、中美贸易逆差[ 2 ]、产业价值链分工[ 3 ]等方面,相关研究也揭示了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主要包括美国技术出口限制[ 1,4-5 ],中美经济结构差异[ 6 ],统计口径差异和统计方法、概念差异,加工贸易报关和中间商加工后转贸易引起的价格差异[ 7-9 ]等,由此造成对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各执一端。美国认为,由于中国升级国内技术产业的措施,侵犯了美国知识产权,相关技术转让损害了美国企业技术产权,剥夺了美国企业创新收益权,并将美国就业岗位转移给了中国工人,这是美中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重要原因②。我国则认为,由于统计口径差异[ 9 ]和全球分工体系[ 10-11 ],现有统计口径过高估计了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应采用贸易增加值来衡量中美贸易利润收益,同时考虑美国在华企业销售额后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并不大,中美双方基本实现了共赢。实际数据分析表明,美国对华服务贸易的顺差也日益扩大,在美国放开对华技术转让等服务贸易限制后,贸易结构失衡局面是可以避免的。

尽管中美贸易摩擦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但中美贸易失衡的表现仍然是贸易问题,或者说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仍是美国挑起贸易摩擦的借口,這需要从贸易本身入手来寻找原因。但已有相关研究集中探讨中美贸易结构的并不多,没有系统区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细分产业贸易水平对中美经济增长的影响;另外,数据统计口径争议由来已久,如何在现有贸易数据统计口径下更客观地认识中美经济与贸易关系变得十分必要。因此有必要厘清中美贸易发展格局、现状,研究中美贸易结构差异对自身贸易发展的作用,以此回应美国在贸易失衡方面的指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从贸易结构理解中美贸易摩擦

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较多,既有美国面对中国发展高技术制造业的复杂情绪,也有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层面等因素③,美国政府的理论逻辑是通过提高关税额度、对外商投资进行限制等贸易壁垒措施,提高美国国际贸易份额,扭转中美贸易失衡,促进美国经济发展④[ 4,12 ]。这个逻辑成立的前提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关税是单向实施的,即只有美国能对他国征收高额关税;第二,提高贸易壁垒可以有效扭转贸易失衡结构,扩大本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第三,扭转贸易结构失衡可以促进美国经济长期增长。当前世界多极化发展下的自由贸易规则逐步明晰,第一个条件显然是不成立的。贸易结构是由本国产业结构、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贸易结构失衡恰恰反映了美国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不均衡性。因此,要准确回答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是否成立,还需要从贸易结构入手分析美国与中国的经济基本面。

国际贸易理论表明,当不同经济体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时,自由贸易可以提高参与贸易国的整体福利,即贸易结构依赖于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和产业。不论是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优势,还是不同国家技术水平相对差异引起比较成本差异,贸易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揭示了贸易依赖于不均衡要素、产业的集聚。由于不同国家要素充裕程度不同,且商品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也不同,遵循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可以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有制造优势的国家提供商品参与贸易,具有知识技术水平优势的国家提供服务贸易,在没有要素跨国流通的条件下,自由贸易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能力的有效配置。当要素存在跨国流通时,要素也会通过自由贸易带动世界要素均衡分配,并进一步提高参与贸易国的福利。资本输出可为资本富裕国家的闲置资本迎来长期可供回报的利息,人才流动可进一步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提高出口产业产品质量,也为发达地区知识技术转移提供服务贸易收入和可供消费的高质量商品,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发达地区知识累积和创新投入。可以看出,贸易推动商品、服务互补性发展,有利于参与贸易国家整体福利水平提升。

伴随全球化进程和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世界贸易量迅速增长,同类产品差异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原有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克鲁格曼[ 13 ]提出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是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14 ]。实证贸易经济学进一步研究表明[ 15 ],贸易不再仅仅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还可以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市场消费需求引发贸易结构变化,也可以创造比较优势,消费者需求促使垄断企业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国家间进口差异性产品。可以看出,贸易发展及贸易结构演化不仅与国家、地区要素结构、产业基础相关,而且还受到经济外部性的影响。因此,提高贸易壁垒会降低自由贸易趋势,进而弱化比较优势和削弱规模效应,美国提高贸易壁垒无助于扭转美国的贸易失衡。

贸易失衡与贸易结构优化并不等同,贸易结构依赖于本国产业比较优势,解决贸易失衡并不一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贸易发展伴随着贸易结构演化,贸易不仅直接带动经济增长,而且贸易结构变迁还带动相关国内产业结构变动,对贸易结构合理调整可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进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16-17 ]。裴长洪[ 18 ]通过对59个经济体贸易数据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进口贸易结构变化存在着明确的正向关联性,优化进口贸易结构是改善经济供给面的重要内容,经济增长与资本品进口比重显著正相关,与初级品进口比重负相关。苏庆义[ 19 ]对30个经济体与24个产业的经验分析表明,现有全球贸易结构主要还是由要素禀赋和绝对技术差异决定的,相对技术差异贡献份额较小。根据本国比较优势来优化进口贸易结构仍是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的有效措施,片面扭转贸易失衡并不能优化贸易结构,反而可能削弱原有产业结构优势,拉低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中美加收关税的产业类别看,截至2018年8月底,美国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产品主要是高技术产业领域,属于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较大的产业,具体涉及航空航天、机械、医药、通信、电器等产业领域。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并未对贸易逆差比重较大的纺织衣物加收关税,可见美国的贸易限制对象主要瞄准了中国高技术产业。作为回击,中国对原产于美国顺差较大的大豆、汽车、化工品、飞机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中国采取回应的贸易政策还仅局限于部分进口美国的货物贸易,产业面较广,主要有从美国进口的肉类、海鲜、浆果、咖啡和茶,生活用品如折叠伞、鞋靴、帽子、厨房用品,生产资料如玻璃、不锈钢材等,并未涉及进口美国的服务贸易。

由此可见,美国挑起中美贸易冲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后发经济体技术进步可能引起的美国产业比较优势丧失,其逻辑仍然是基于中美贸易结构,力图通过贸易关税来降低货物贸易逆差。但贸易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提高贸易壁垒无助于扭转贸易结构失衡,反而可能削弱原有产业比较优势,降低中美产业结构互补性,导致美国自身产业竞争力下滑。美国应该立足优化贸易的进出口结构,促进中美自由贸易,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相匹配,强化高技术产业的服务贸易输出,才有可能实现中美贸易均衡发展。

三、世界经济发展与中美贸易全球格局

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毋庸置疑,国家与地区间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活动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发展根本取决于全球化进程产生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选择不同产业链环节,形成产品供给和需求互补的全球贸易体系,中美两国位于产业分工体系不同环节上,在理解中美贸易摩擦之前,有必要回顾并对比研究中美对外贸易的全球格局。

从世界银行发展指数(WDI)的数据看⑤,贸易与世界经济显著正相关,且对经济贡献份额逐年上升,其中货物贸易对经济拉动力大于服务贸易。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市场需求逐步下滑,使2010年后贸易对全球经济贡献总体份额下降,2017年货物贸易占全球GDP比重约为56%,服务贸易仅占GDP的12.78%,其中货物贸易下降幅度较大,而服务贸易增长较为稳定。中美两国经济深度参与全球貿易,首先体现在出口份额中,中国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增长迅速,并在2005年首次超过美国。2017年两国出口贸易占全球份额约21%,美国出口占全球比重2008年以来一直稳定在8%上下;2000年中国出口贸易比重仅为5%,美国约10%,2017年中国出口全球占比高达12.7%,美国则下降至8.2%。其次,从全球进口贸易占比来看,中国进口比重迅速增加,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美国进口占比呈现短期波动,2000年美国进口全球比重约为18.8%,此后逐步下滑,2008—2013年进口全球占比稳定在12%,2013年后有短期增长,但在2015年后又开始回落。2017年中国进口的全球比重约为10%,美国为13%。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全球格局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需求不断增加,使得进出口比重持续攀升,尤其是初级进口品和对美货物贸易;另外一方面,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我国深度介入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但仍位于全球分工的中下游,处于最终产品的加工和组装环节。随着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程度的加深,我国出口全球占比虽然有所提高,但产品实际利润较低[ 4,11 ]。

从中美贸易占各自国家对外进出口比重来看,对中国来说,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货物出口国。2014年以来美国占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比重约在16% ~19%区间波动,欧盟、中国香港分别以16.37%、11.75%位居其次;对中国的货物进口比重而言,中国从欧盟(12.68%)和韩国(9.53%)的货物进口比重较大,美国(8.14%)并非中国最大货物进口国,其中,中国对亚洲进出口占比将近50%,欧洲、东南亚占比都超过10%,非洲的货物进口占比也较大,2018年上半年约为7.17%,增速尤为明显。对美国而言,欧洲是美国的主要贸易地区,但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国、服务贸易顺差国。具体来看,中国是美国第四货物出口国(2017年比重为8.39%),美国对欧盟⑥(18.33%)、加拿大(18.21)和墨西哥(15.7%)货物出口比重都较高;中国还是美国的第一货物贸易进口国,美国对欧盟(18.53%)、加拿大(12.94%)和墨西哥(13.55%)的货物进口比重都较高;中国是美国第三服务贸易出口国(2017年比重为7.22%),次于英国(8.73%)和加拿大(7.33%),欧盟地区则总计高达30.51%;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不高,2017年中国占比仅为3.21%,欧盟仍然是美国服务贸易最大进口地区,其中美国对英国服务产品进口最多,2017年约为10.49%,德国(6.52%)和亚洲地区的日本(6.09%)也较高,具体数据参见表1和表2。

四、从产业与贸易结构看中美整体经贸水平

伴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原有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增长模式已经发生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使得对智能制造等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这也不断推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对外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并逐步与欧美占据传统优势的高端精密制造业、创新研发等高附加值产业形成竞争关系,因此理解中美贸易摩擦还需从两国产业和贸易结构入手。

(一)中美经济增长均受惠于贸易发展

中美两国经济增长都受惠于贸易发展,但中国对贸易依赖性更强。第一,中国进出口贸易拉动经济效应明显。2005年出口贸易占GDP比重约37.5%,进口约28%,进出口贸易比重占GDP比重高于美国,且长期以来呈现贸易顺差;2005年后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比重逐步下降,2017年末出口和进口占GDP比重分别为20%、17%。而美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拉动力在2008年短暂波动,2013年后呈现短期下降态势,但长期来看贸易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大于中国。第二,美国对外贸易呈现逆差是长期现象。对美国而言,尽管服务贸易顺差稳步增长,但美国对外贸易总体呈现长期逆差,货物贸易逆差2017年约8 000亿美元。1980年之前美国进出口占GDP比重基本持平,从1983年后美国进口对经济拉动效应逐步显著,并长期高于出口对经济拉动效率,到2017年底,进口对经济拉动为15%,远高于出口拉动近 2.5%。第三,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与服务贸易逆差同步加大。从中国净出口结构看,1990年后中国对外贸易一直顺差,2008年和2015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转折点,其中对外货物贸易一直增长,但服务贸易2008年后逆差越来越明显,2017年中国对外服务贸易逆差约2 300亿美元。第四,商品的货物贸易是中美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持。中美商品贸易对本国经济拉动力明显,中国2005年货物贸易经济拉动率达到峰值(64%),美国商品贸易对经济拉动力稳定上升,但近期下降趋势明显,由2010年的21%下降至2017年的不足19%。两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比重都较低,美国为7%,略高于中国。

(二)中美产业结构差异决定了贸易结构

相对而言,中国产业结构较为均衡,农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都较高。2017年,中国服务业就业比重占43.5%,工业就业比重约为3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1.63%,高于制造业增加值比重29.34%。中国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长期下降趋势,而工业、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均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一般制造业就业比重仍较高,1993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转型,无论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还是增加值比重,二者总体上升趋势明显。在对外贸易上,中国的电力机械、电气零件、电信与录音设备、通用工业机械零部件占出口比重较大,尤其是电气零部件和电力机械占比都超过13%,服装和纺织物制成品的比重也都较大(占中国总出口比重约6%);中国主要进口电力机械的高端成品、精密零部件和石油产品,分别占进口比重的20%和13%(参见表3)。中国服务贸易主要是进口,2017年服务贸易进口约7 000亿美元,主要是运输服务业、电信与计算机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业。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贸易结构与本國产业结构优势息息相关,从中美产业结构的对比看,美国产业结构呈现高度服务业化,2017年服务业就业比重近8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6%,传统工业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工业就业比重占全国的15%,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2%。美国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但对外贸易一直长期处于逆差,其中服务贸易为顺差,货物贸易规模较大(货物出口比重占66.07%,货物进口占81.31%),但长期都为逆差。具体而言,2018年第一季度美国货物贸易出口主要是能源产品,分别占全国总货物出口的11.41%,其中石油及石油加工品占9.74%;非药物化工品占7.15%,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出口也较高,约7.60%;汽车零部件及发动机的比重约10.26%。对外货物进口比重较高的仍为能源产品(占总进口比重约9.77%,其中主要是原油与石油产品);家用和厨房等家居用品进口比重为8.12%,服装鞋类等用品进口比重5.59%,计算机、电气设备、民用飞机、电信设备等零部件比重也较高(2.0% ~3.5%)(参见表4)。美国对外服务贸易出口占33.93%,服务贸易进口占18.68%,长期处于顺差。具体而言,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业,旅游(含求学)和维修保养服务业一直是顺差,其中知识产权和金融服务业出口比较大,分别占当前全美出口总额的16.09%和13.64%。

从中美两国海关数据来看,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及零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例如航空器、航天器零部件,铁道机车零部件,光学医疗设备,机械机床等;而美国贸易结构主要依赖于技术转让、金融业等服务贸易出口,国内商品消费主要依赖于进口,其高端制造业如飞机、汽车和石油产品出口量较大,进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比较优势高度一致。

五、中美两国间贸易失衡的现状

中美对外贸易有力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中美两国间也存在双边贸易,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国、服务贸易顺差国,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货物出口国。要理解中美贸易摩擦,需从具体产业深入考察中美两国间贸易结构以及中美双方相互投资结构。

(一)中美间货物与服务贸易相互补充

根据美国商务部和经济分析局的数据计算表明,中美间贸易体现为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服务贸易顺差,并且均长期存在。199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一直存在,货物贸易规模较大,主要源于进口中国商品。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较大的产品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不含汽车)和一般消费品(不含食品、汽车)。2017年前者逆差为1 428.78亿美元,后者逆差为2 286.04亿美元,二者占对华商品购买逆差的98%,资本密集型产品(非汽车)具体有机械装备品、电气设备、航空飞行器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等,非食品和汽车消费品主要有服装鞋类和家居用品、医药牙科和医药产品、家用和厨房用具及其他家居用品、玩具和体育用品(含自行车)。其余的汽车及其零部件、发动机(2017年逆差为 61.49亿美元)和原材料逆差较小(2017年逆差不到60亿美元),食品、种子和饮料出口是顺差,但占比不高,2017年顺差为121.64亿美元(参见图1)。

中美间服务贸易在2008年前基本持平,2008年后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增长迅速,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增幅明显,而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值增幅较少。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顺差主要是旅游(个人教育和商务旅游占比大,其中商务旅游是在2000年后开始的,2017年美国对中国旅游的顺差为282.18亿美元,其他如维修贸易(11.81亿美元)、知识产权(78.40亿美元)、金融服务(31.86亿美元)、保险业(1.93亿美元)也是重要的顺差来源(参见图2),计算机等知识产权(含视觉电子产品、电影和电视产品)、信息技术、管理、法律和商务咨询、建筑工程设计服务、工业技术、租赁业务、政府服务也为顺差,但规模不大。以顺差最大的旅游业为例,2008年后美国对华旅游服务贸易顺差增加迅速,其中教育比重较高,且增长稳定,2016年教育服务贸易顺差为125亿美元,但2013年后中国赴美商务会谈与旅游比重逐步提高,2016年顺差已近140亿美元。美国对华服务贸易主要逆差为货物运输(含海洋、码头、航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发展服务、会计业务、广告业务、工程建设。其中货物运输总体(含海洋、码头、航空)是逆差,但港口和航空运输贸易一直是顺差,对华海洋货物运输长期为逆差。具体如表5所示。

(二)中美非均衡的双向投资结构与规模

中美在推动全球贸易格局发展的同时,还积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贸易发展。总体来看,第一,美国对外投资和吸纳投资规模都高于中国。无论是从投资存量还是增量来看,中国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都小于美国,但差距正在缩小。以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例(参见表6),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仅为美国的1/15,到2017年上升至美国的近1/5。第二,欧洲是美国对外投资和吸纳投资的主要地区。2017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4 273亿美元,其中对欧洲地区直接投资约占59%,亚洲地区约占16%,主要是针对制造业投资,其中美国电气设备、电器和部件制造对外投资中欧洲占94%;同时欧洲也是对美投资的重要地区,主要为爱尔兰、瑞士和荷兰等国,2017年美国的外国直接流入投资增加了2 604亿美元,增幅近49%来自欧洲,它们在美国也投资制造业和零售业。第三,中国吸纳外资和对外投资基本持平。除金融业投资外,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 20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4%,主要是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信息软件技术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尽管建筑业比重不高,但增幅较快。201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约1 310亿美元,保持7.9%增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幅较快。吸纳外商投资的主要是制造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前者2017年吸纳外资338.22亿美元,后者实际使用外资近208亿美元,增幅为157%;房地产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比重也较高。

中美两国双向投资的相对规模不大。第一,中国对美投资占美国吸纳外商投资比重不高。尽管中国对美投资占中国对外总体投资比重是上升的,2016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流量为169.81亿美元,约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9%,但从美国吸纳外资结构来看,中国投资的比重并不高,且逐年下降。数据分析表明,美国吸纳外资主要来自于欧洲国家。2017年中国对美投资395.18亿美元,不足美国吸收外资总额的1%,2017年中国对美投资具体产业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18亿美元)、房地产(35.72亿美元)、一般制造业(16.92亿美元)和批发业(8.09亿美元),存量最大的仍是制造业,占对美存量的比重超过25%。第二,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相对比重逐步下降。2017年美国对中国投资1 075.56亿美元,占美国对外投资总额不足1.78%;从中国吸纳外资的结构来看,吸纳美国对华投资比重也是下降的,由2000年的10%下降至2017年的不足1.8%。美对华投资产业主要是运输装备制造业、计算和电子制造业、零售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其中,美国对中国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上升较快,2017年末已达15%;食品制造业下降明显,计算机、电子制造业和零售业近年来比重上升。

六、中国应对美国贸易摩擦的政策思考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中国技术研发投入比重逐步提升,中美在前沿技术创新领域的竞争可能进一步削弱中美经济结构互补性,未来中美贸易摩擦可能面临常态化。为进一步系统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需要在认清中美贸易摩擦实质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战略定力,短期内制定反制贸易措施坚决反击,根据美国贸易结构,制定针对性强的贸易措施,增加美国高技术中间品成本和消费品价格,降低美国政策预期。从长期来看,中国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出清过剩产能;加大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力度,提升核心技术独立性,培育创新型经济体;进一步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完善国家危机管理体制;在深化全面開放新格局、促进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开放市场,提升中美贸易互补性,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构建内生性长期增长模式。

(一)认清中美贸易摩擦实质

中美贸易摩擦逐渐升级,中国需要清醒地认识中美贸易摩擦实质和中美经济的客观现实。首先,要认清美国挑起贸易摩擦的基本逻辑。正如前述,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学逻辑是对后发经济体技术进一步削弱美国产业比较优势的战略遏制。尽管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较大,但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限制却是由来已久;美国对外贸易逆差长期存在,并非仅由中国引起。2008年以来对华货物贸易逆差扩大使得近期美国对进口中国的工业中间品开始加征关税,但有选择地忽视了纺织、鞋类等影响日常生活的商品贸易,其目的是出于对中国技术进步的限制,这是理解中美贸易结构失衡的关键。第二,尽管美国引发贸易摩擦后使美国传统制造业复苏效果明显,但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获益甚微。从经济数据来看,美国挑起贸易摩擦的确提高了美国传统制造业的经济活力,2018年第二季度美国GDP增幅达到4.1%,为2008年以来增幅最高时期,同时失业率大幅下降⑦,2018年7月底美国失业率已经降至3.9%,主要是采矿业和制造业就业人口增多,服务业失业率比重变化不大。这表明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并未显著受益于贸易摩擦,长期贸易摩擦会压抑美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美国经济结构服务业化的趋势表明,中美贸易摩擦还可能会因此发生变动。第三,中美经济规模尚存较大差距,美国经济增长内生性较强。2017年中国GDP为101 610.13亿美元,仅为美国GDP的59%,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3%(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这是中国需要认清的客观事实。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居民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对GDP贡献,对进出口贸易依赖较小,2016年以来国际贸易持续下降,2018年第二季度净出口拉低GDP8 499亿美元(以2012年不变价计算)。

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无疑增加了中国加快经济转型的紧迫性。美国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增加关税确实会对中国钢铁、化工等行业出口有负面影响,但客观上也将倒逼中国产能过剩的行业进一步去产能、去库存。中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性大于美国,为应对美国贸易挑衅,合理维护中国企业海外权益,在短期内中国需要通过合理的贸易政策降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目前中国采取对进口美国农产品、飞机、汽车等优势产品加征关税的政策是合理的⑧,通过全面拉高进口美国产品价格,压制美国优势产业出口。但同时还需提高对欧盟等发达经济体货物与服务贸易比重,发展替代贸易。由于中国对美出口工业零部件、纺织服装、鞋类与医药等消费品和赴美商务、教育、旅游带来的服务贸易比重都较高,后续还可采取以下短期贸易措施:减少对美关键工业中间品出口,抬高国际相关商品价格;转移中国的一般消费品出口,提高美国相关进口品价格;降低美国对华旅游、教育出口、保险和咨询、信息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比重。另外,进一步扩大对美开放,提高中美贸易合作预期收益,“以打促和”,稳定中美双边贸易。扩大美国商品进口,缩小中美货物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大医疗、教育、金融等服务业的开放力度,促进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

(二)强化创新驱动机制

尽管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具有多元化经济体系,但目前中国产业技术密集程度还不高,重大关键技术领域仍然依赖国外进口,而美国等其他国家政策已经发生变化,使得中国以市场、海外并购、技术转让等措施获取核心技术愈发困难。中美贸易摩擦的核心是技术之争。伴随着从国外获取技术难度的加大,突破美国等技术封锁的唯一途径是自主创新,中国必须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发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继续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1.培育创新环境。建立具有包容力的社会环境,鼓励试错就是鼓励创新活动,培育崇尚和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自由探索的风气。(1)强化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基础创新。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和人才教育的支持力度,改革高校人才考评机制,鼓励理论原始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克服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2)推动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围绕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研究,提高研究成员收益比重,推动基础研究的产业化进程,实现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3)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但由于初始投入大、投资风险高,国家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可以且应该通过适度的补贴、减税、信贷优惠、事后奖励、行政便利、基础设施提供等方式,对企业和个人的自主创新予以支持。

2.完善创新制度。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口红利降低,需要提升人才资本累积,激发创新的新动能。加快构建完善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体系,通过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升,健全知识产权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完善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和国产化替代,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创新者收益,提升专利转让率和转让收入,激发原始知识创新,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注重技术人才培育,强化工匠精神,加大面向先进制造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夯实产业基础。

3.升级创新理念。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强化基础创新意识,促进我国由商业模式创新到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转变。提高政府对企业原始创新兜底政策保障水平,合理引导资本市场参与企业风险投资,严控企业负债,减小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出口退税,完善企业退出市场机制,倒逼中国企业从成本依赖转向创新驱动。

(三)用好宏观经济政策

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与政治的全面博弈,需要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来整体应对,降低贸易摩擦的不利影响,提升经济增长内生性。

1.提高产业政策有效性,明确产业政策内涵。无论在发达国家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产业政策都是促进创新产业发展的通行做法⑨。目前中国面临中低端产能过剩与前沿核心技术不足的问题,单纯依靠纯粹市场机制可能导致中国错失有效供给形成的窗口期,因此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产业政策应当注重对基础研发能力的资金和制度扶持,重点构建政府监督、高校研发、企业生产的技术创新与转化制度。(1)提升产业政策促进市场竞争的效率。合理的促进竞争性产业政策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1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与促进竞争功能,以激励更多企业参与竞争,引导企业实现差别化发展。企业具有创新路径依赖性,倾向于在自身已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内创新,缺乏利益驱动去关注其他产业领域,需要产业政策合理引导,提升政策的正外部性。(2)提高产业政策对象的精准性。对于新兴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产业政策可以构建有益于技术创新、科技研发的制度环境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机制能够更加灵敏地捕捉供求信号,产业政策更应注重制度性的建构作用。(3)完善政策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企业等微观市场客体通常能够对市场信息及时反应,产业政策的制定受到市场信息滞后、政策周期滞后、多重政策执行层级等因素影响,需要构建政府、市场、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提高产业政策在制度合理框架下的干预有效性。第四,明确产业升级内涵。中国产业体系健全,发展服務业要跳出产业结构“空心化”的误区;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并非单纯追求产业结构高端化,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推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地位。

2.协调好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缓冲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企业对美进出口,对中国经济短期会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协调税收、补贴等财政政策与汇率等金融政策,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贸易摩擦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1)推进积极财政政策。维持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力度,促进投资带动优化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预期。减税政策与科技政策相结合,降低中国企业税负,尤其要降低涉及对外贸易的中小企业税负。通过减税降费、有针对性的补贴维持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中国企业发展成本。对于申请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企业,可以提供相关的政策优惠和专项资金鼓励创新。鼓励推动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对有较多科技贡献、较高专利数量、科技水平较先进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降低其负担和政策性成本;对于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可以给予较低险率的出口保险,以免除其后顾之忧。(2)坚持稳健、独立的货币政策。稳定货币供给,保障市场流动性。稳定国内储蓄利率,防止人民币过度升值;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防止房地产等价格过快上涨引发的资产泡沫。(3)优化贸易结构与汇率政策相配合。实施自由双向贸易。调整进出口空间布局,使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较为均衡,规避单一国贸易摩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周边成熟贸易区推广人民币结算业务。稳定汇率政策。中美企业贸易规模较大,贸易摩擦将引导市场不利预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逐步降低,尽管短期内有助于缓解外贸压力,但中国需要稳定汇率,避免大幅度波动,为后续中美贸易关系改善提供基础。发展对欧盟、墨西哥、东南亚等多边贸易。提高中国对非洲、东南亚及欧盟的市场份额,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对欧盟区等其他经济体的汇率,鼓励发展替代贸易。

3.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美国对中国工业中间品征收关税既会影响中国的东部地区,也会影响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短期内贸易依存度更高的城市和地区将受到更大冲击,需要完善对受影响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1)根據不同地区比较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素非均衡分布、产业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地区依赖于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东部地区创新经济体提高研发比重,实现创新驱动;利用中部地区人口规模优势,继续扩大标准化制造业发展;东北和西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升级,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吸引高端人才集聚。(2)促进城市群建设,协调中国城市发展。城市群中心城市通常集聚较多人口,知识外溢效应明显,适宜发展产业多样性的城市化经济,研发创新更具优势;对于中小城市,不宜追求产业结构高端化,而应培育因地制宜的地方化经济。发展城市群内交通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3)推进生态经济发展,优化工业供给结构。建立生态资源确权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区域利益共享;提升创新、循环经济比重,优化原有工业体系,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降低过剩产能。(4)推进“三个支撑带”发展,整合国际、国内市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整体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大城市病治理和落后地区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拉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降低国内市场壁垒。

(四)协调好“两个市场”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同等重要,需要通过优化贸易结构,扩展国外贸易市场,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1.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拓宽对外贸易渠道。提高对中亚、欧洲和东南亚贸易比重,继续推动自由贸易区、贸易港建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贸易规模。参与WTO等多边贸易规则制定,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中国企业海外利益。降低外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深化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开放外资投资领域,提升中国企业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倒逼技术研发,提高资本利用效率。鼓励外商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事业、教育等领域投资。

2.加强对内开放。中国目前经济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存在较大潜力,在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培育国内市场,构建国内生产与消费的规模经济,进一步塑造内需导向性经济模式。对内扩大民营企业准入范围,改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在国内投资;调整国内产品结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培育中高端消费,拉动高品质内需形成。培育新经济增长动能。伴随着我国人口劳动力结构转变,养老、健康产业需求增大,通过打造高质量健康产品供给体系,促进消费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内生性经济模式形成。

注释:

①除特殊标注外,本文与美国有关的数据均来自于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和美国商务部。

②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USTR),是白宫内阁级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协调和管理美国国际贸易、投资及贸易谈判等事务,具体原文详见其新闻发布“USTR Announces Initiation of Section 301 Investigation of China”。

③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还有战略遏制、制度等政治与文化原因,属于“醉翁之意不在酒”,已经超出本文的讨论内容,故不予讨论。

④萨缪尔森在研究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经济体技术进步可能损害美国利益”的观点,其立论基础是“后发经济体在原先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大幅提高了生产率”,会挑战美国原有产业比较优势,与美国争夺全球产业价值链份额,并导致美国退回不贸易的状态,这似乎是当今美国政策推行贸易壁垒、对对华出口高科技技术品进行限制的经济学理论依据。但其忽视了中美产业结构互补性及发展高技术产业互补性。一方面,美国优先发展生物技术,而中国主要将信息技术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目标,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关键是美国对对华出口高科技技术品进行限制,进而降低服务贸易收益,加剧贸易失衡;另一方面,欧美具有绝对技术优势的产业还很多,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迅速发展缺乏现实基础。

⑤作者根据WDI(2018)数据分析。

⑥这里将欧盟看作统一市场国家。

⑦2018年7月底美国失业率已经降至3.9%,主要受益于采矿业和制造业就业人口增多,而非服务业。采矿业失业率由2016年的8%下降至2017年的4.1%,其下降幅度约为48.75%;制造业整体失业率2017年为3.6%,下降幅度为16.28%,其中耐用品制造业失业率由4.2%下降至3.7%,电子装备制造业下降17.5%(2017为2.8%),木产品失业率由6.9%下降到4.3%,下降幅度为37.48%,家具制造业下降22.22%。在非耐用品制造业中,食品制造业、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纸张制造业、石油与煤制品业、化工制造业、塑料与橡胶制造业的失业率分别下降9.25%、19.44%、18.18%、40.54%、17.5%、18.18%和43.58%。除广播电视、电信产业、房地产业下降明显外,其余服务业各细分产业的失业率下降不明显。上述数据来源于美国经济研究局(BEA)。

⑧中国商务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约16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18〕7号),2018年8月23日。

⑨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是曲解中国对信息技术、航天航空装备、新能源、智能机器人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却无视自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参考文献:

[1]于铁流,李秉祥.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4(9):67-72.

[2]余振,周冰惠,谢旭斌,王梓楠.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美贸易摩擦[J].中国工业经济,2018(7):24-42.

[3]段玉婉,刘丹阳,倪红福.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关税有效保护率——兼评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8(7):62-79.

[4]鞠建东,马弘,魏自儒,錢颖一,刘庆.中美贸易的反比较优势之谜[J].经济学(季刊),2012(3):805-832.

[5]张咏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中美贸易失衡[J].财经研究,2013(2):15-25.

[6]李稻葵,李丹宁.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 [J].国际经济评论,2006(5):13-16.

[7]中国商务部,美国商务部、美国贸易谈判办公室.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研究[EB/OL].(2010-03-05)[2018-06-26].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dxfw/nbgz/201003/ 20100306806806.html.

[8]中国商务部,美国商务部,美国贸易谈判办公室.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研究第二阶段报告[EB/OL](.2013-01-25)[2018- 06- 26].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 201301/20130100012598.shtml.

[9]许宪春,余航.理解中美贸易不平衡:统计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8(7):27-36.

[10]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2006(5):3-11.

[11]安礼伟,马野青.国际碎片化生产与中美贸易失衡[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3):31-39.

[12]SAMUELSON P A. 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 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ists supporting glo bal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4(3):135-146.

[13]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 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 nomics,1979(4):469-479.

[14]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3):483-499.

[15]COSTINOT A,DONALDSON D. Ricardo’s theory of com parative advantage:old idea,new evid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3):453-458.

[16]王永齐.对外贸易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因果关系的检验[J].世界经济,2004(11):31-39.

[17]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7(5):4-16.

[18]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2013(7):4-19.

[19]苏庆义.贸易结构决定因素的分解:理论与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3(6):36-58.

[20]邓仲良,张可云.产业政策有效性分析框架与中国实践[J].中国流通经济,2017(10):89-99.

[21]AGHION P,CAI J,DEWATRIPONT M,DU L,HARRI SON A,LEGROS P. Industrial policy and competition[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5(4):1-32.

A View of China-U.S Trade Confli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U.S Trade Structure

DENG Zhong-liang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028,China)

Key words:China-US trade conflict;trade structure;industrial upgrading;trade imbalance;policy choice

中美贸易战之我见论文范文第4篇

海关总署6月10日发布的数据可以证明上述判断。今年前5个月,中美贸易总值为1.42万亿元,总体下降了9.6%。其中,中国对美出口1.09万亿元,下降3.2%;自美进口3352.7亿元,大幅下降了25.7%,以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7506.2亿元,扩大11.9%。

中国自美进口为什么会出现25.7%的大幅下降?当然有中国反制美国贸易霸凌而主动减少自美进口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阻止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售技术产品。这类商品从来都是美国对华出口的“大头儿”,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如果美国政府把这样一笔大生意掐了,那中美贸易失衡程度一定大幅攀升。

历史地看,中美贸易失衡从来都不是汇率或其他什么原因,而是美国刻意而为,比如对华出口限制清单,从2009年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之后就说要撤销或减少,但8年没有丝毫变化;特朗普来了,这份清单不仅没有缩减,反而更大幅度地增加,现在甚至扩大到了一般性的技术产品。而中国生产的很多商品又是美国不生产的“刚需消费品”,两者相加,必然导致中美贸易失衡越来越严重。

此外,这样会不会让美国企业更多地失去中国市场?比如,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封锁,那中国依赖美国进口电子元器件的企业势必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至少会快速寻求替代方案,一旦替代成功,美国电子元器件再想进入中国市场,谈何容易?

反过来,中国对美出口的大宗商品基本是美国本土不生产的“刚需消费品”,美国政府就算大幅增加对华进口关税,美国企业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找到如此品质、价格和规模的替代货源。这也是美国对华进口商品大幅增加关税之后,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货值仅下降3.2%的重要原因。

据美国媒体报道,就在刚刚过去的中国“端午节”假期(美国的周末),美国超市突然出现大规模的中國商品“抢购潮”。为什么会出现这阵势?因为美国公众担心中国商品可能会断货。有美国公众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让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所剩无几,他们甚至因此要求特朗普改变对华政策。

据说,这样的“抢购潮”已经出现多时,而特朗普为了安抚公众情绪,几天前特地发布一份声明,他说:“美国民众不需要担心生活产品供应问题,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更加合适的替代品。”真有这样的替代品吗?价格和品质又如何呢?美国公众当然相信会有替代品,但美妙的“性价比”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今年5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口出人预料地从此前的20万左右骤降至7.5万人。“我们正在拿枪指着自己的脑袋!”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科尔尼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出这样判断。

中美贸易战之我见论文范文第5篇

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涉及的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及教师与学校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 班级管理就是处理班级中的人、事、物的过程。教师在这个管理过程中, 需要运用相关专业知识, 有计划、有组织地管理班集体,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达到班级管理和学校教育的目的。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维持班级秩序, 这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教师在良好的班级氛围当中安心教学, 学生快乐学习,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教师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当中开展教学活动, 更容易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也有助于学生勤学乐学。三是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这是班级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就是班集体, 在班级管理中制定各种班级条例, 组织各种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自治能力。四是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 帮助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使学生勇于接近教师, 也乐于接受教师, 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五是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 可以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 引导学生发展为成熟的个体,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

二、班级管理的策略

(一) 言传身教, 树立榜样

班主任是搞好班级建设的领头雁。“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正人先正已, 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必须德才兼备, 严于律已, 处处起示范作用, 使自己的知识技能、人格魅力都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平时, 见到地上的纸屑, 我总会随手捡起, 哪里桌子歪了, 我随手摆正。因此, 我班学生都养成了不乱扔果皮屑, 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二)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充分尊重和关爱学生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通过民主管理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初中阶段的学生, 心理还不十分成熟, 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将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班主任还要改变班干部管理制度, 让学生都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当中, 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才能形成班级凝聚力。另外,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尊重与关爱学生, 一是学会倾听学生意见, 包容学生的缺点,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深入了解学生心里所想, 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三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想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就得与学生打成一片, 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是第一时间想到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 我们时常会用同一个要求, 同一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学生, 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按照你所设置的轨道去走。因为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 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 各自的爱好, 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有一颗宽容的心。

(三) 建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班级管理一般都是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来管理。而且课堂上, 教师只是机械地进行授课,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情况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阻碍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在班级管理中, 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进来, 让学生管理班级, 了解如何进行班级管理, 班主任可以在旁边进行指导和帮助, 这样可以使学生实现对自我的约束, 培养学生管理班级的能力。

(四) 采取多种工作方式, 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应采用多种手段来消除学生的消极行为, 要让学生明确什么不能做, 为什么不能做以及该怎么做。如果班主任一味地使用惩罚手段, 就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 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因而班主任应采用多元化的工作方式, 有效地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 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同时, 班主任教师需要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管理, 还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支班干部队伍,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五) 加强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重视情感教育, 一方面, 要以诚挚的情感去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要正确运用爱去感染学生, 用全身心的爱关心学生, 使学生学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 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还要关心和重视后进生的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班主任需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发现学生的闪观点,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心对于班主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有了爱你才能付出。而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 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 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 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学生会在愉悦中得到健康的成长。

(六) 班主任要积极鼓励、赞美学生

中美贸易战之我见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监督;风险管控;内部控制;企业发展

一、企业会计监督的基本概念

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会计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人员根据国家的财经政策、会计法规,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监督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具体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从相关法律中也可以体现出国家对会计监督职能的界定和要求。现行《会计法》中指出:“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同时,《会计法》还指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也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统计法行为的会计、统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权是法律赋予并受《会计法》保护的,也正基于此,会计监督与控制职能的实施是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这样增强了企业会计人员职责行使的独立性与受保护性。

二、企业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1.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现代化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在此制度下,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结果息息相关的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政府等方面的利益存在一定矛盾与冲突。为了使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只能依靠法规和制度约束下的会计信息来协调关系,依靠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来描述经济活动,根据会计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企业会计监督就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2.会计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开展经济活动,规范经营行为,依法设置会计监督职能岗位开展会计监督工作。由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如果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和控制去发挥作用,去参与到企业基础管理中,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会取得不了好的效果。只有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及时、事前事后事中全过程的监督,会计核算与监督控制职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3.会计监督有效维护所有者权益的要求

政企分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前提是政府的双重职能分离,即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的分离。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企业实施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经济稳定增长,而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则是通过理顺产权关系,行使所有者或者股东的所有权。企业则按照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权责,认真组织经营,正确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达到对所有者的资本保值、增值的效果。

4.会计监督是规范经济行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实体中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内控制度松、债务负担沉重、财务运营成本高,以及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质量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整体所处的行业以及自身素质不高,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落后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要求,财务监管松散,会计监督松懈。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此,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整顿经济秩序,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出台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若干规定》等来规范经济行为,加强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地位。因此,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发达进步,会计监督与控制职能越突显重要。

5.会计监督是现代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企业实现最优化的经营管理,合理、有效地开展各项经济活动运营各项资金,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同时也保证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帮助企业经营者合法、有效地完成股东及企业所有权者的受托责任。因此,会计监督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而且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目前企业会计监督职能发挥面临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全面的会计监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监督;二是社会会计中介机构监督;三是企业内部监督,即内部会计监督。也就是说,前两者第一个是政府部门的监督带有强制性,第二个是社会审计的监督带有鉴定性,前二个均是企业实施的外部监督。而本文中所讲企业会计监督重点落在了内部会计监督,即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求得平稳健康规避风险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监督,这种监督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管理上的需要,是主动型的自我监督。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当前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普遍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着缺陷,不利于会计监督的开展

有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健全了却落实不到位,造成会计监督“形同虚设”、“纸上谈兵”。例如出纳权限过大没有开展岗位相互监督相互牵制设置,一人保管财务章及法人章一人办理票据、资金的签发收支全部业务,现金日记账一人登记一人对账一人盘点;再比如,往来及资产账目长年不清查核对,不进行盘点等,或者负责具体结算收付款的人员进行对账,也就是既负责付款又负责对账;还比如实物盘点财务人员只出具账面数据,而不参加或者企业不让财务参加现场实际盘点,却由资产管理部门自行盘点,最终盘点的真实情况财务一无所知,只知道账面情况,无法起到监督作用;还有就是有些单位财务岗位职责含混不清,一岗多职,既管资金又管账还管办公室,总之,财务人员就是后勤综合万能人员。这些岗职责混乱不清主要是由于企业制度建设问题。

2.会计人事薪酬考核体系存在缺陷

在有的企业中,会计人员没有独立性,使得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弱化。比如会计人员虽然由公司或集团财务部统一管理委派到下属各分子公司从事财务工作,但是薪酬发放、业绩考核或者费用承担一并下放到了各分子公司,财务人员薪酬考核需要参考分子公司企业负责人意见,致使企业会计人员在厂长、经理负责制下会面临表面人员归财务统管,但实际工资薪酬考核发放由底下分子公司决定的尴尬局面,一些会计人员只能听从所核算公司的要求做事,完全按照所管辖公司的领导意志行事,这样难免会造成监督职能缺乏独立性、公允性。还有一些企业,财务人员虽然统管统薪但是参与企业年终绩效考评时,却成为了非财务领导们考评打分的对象,被非财务领导进行考核,换言之,财务部门在整个企业薪酬考评体系中地位很低,无法进入核心班子成员,没有决策权,即使进入了班子决策成员,也只能拥有宝贵的一票表决权,其余多数决策权仍在业务出身的高層手中掌握,财务再怎么针对风险提出反对意见也扭转不了最终结果,所以,如果不提高财务在决策层的决策地位权重,整体仍会受控于服务企业非财务领导决策理念中,财务服务的好,管理松,领导就认可,否则,财务就是阻碍业务发展的障碍部门,这样财务人员行使监督职能仍然是薄弱的,有顾虑的。

3.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实施内部监督的重要因素

这其中包括未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学习,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人员,这部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认识水平有限,对一些风险点和错误操作缺乏第一时间发现和分析处置的敏感度,甚至开展实施的会计监督行为方向本身是错误的进而不被企业领导、业务部门认可,树立不起良好的威信和话语权;还有就是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低,品行恶劣,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企业的利益,缺少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协助业务人员从事有损于企业利益的违法经济活动并从中获得利益,这样从主观上就没有担负起作为一名合格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能的岗位职责。客观上,一些企业在选人用人上缺乏经验与考核机制,带病提拔,带病重用造成财务人员受整个不良环境影响极大,如果不随波逐流便会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此外,企业平时不注重法律法规的宣贯教育,造成许多会计人员不懂法、不学法、不用法。法律意识的淡薄造成工作已触碰法律红线却幡然不知仍继续为之,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更别说在工作中去监督别人了。

四、监督与控制措施

针对上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内控制度规定,我认为有如下几点措施可供参考,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应用。

1.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主要从资金、印鉴、资产、核算、往来核对、采购等具体业务中加强监管

(1)资金方面,严格出纳岗位职责权限,付款必须授权审批后方可进行,付款前结算会计必须与账目进行核对签字确认,严禁超付、错付。同时,对于库存现金、空白票据等保险柜存放资产要做到日清月结,每日盘点并做好盘点记录。(2)印鉴方面,财务章与法人章分离管理,法人章由财务负责人单独保管,做好印鉴使用登记台账,票据签发印鉴加盖必须由财务负责人授权同意后方可加盖。(3)资产方面,会计要定期进行账目核对,确保账务处理无误,并协同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定期盘点清查工作,出具盘点报告留存备查。对资产盘盈项目进行说明,对盘亏项目要及时上报主管领导,按照必要审批流程进行账务处理,严禁未经审批私自核销资产,同时,相应盘盈资产严禁不上报不上账,造成资产账外循环。(4)核算方面。会计核算人员应加强日常专业学习,及时了解最新会计准则,及时更新会计核算办法,确保核算准确无误,尤其是涉及应收、应付等往来结算科目,会计人员务必定期检查账目,杜绝存在债权债务私自抵消,私自销账等情况发生。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定期与业务人员、出纳人员对账。(5)往来核对,会计人员要不定期与供应商、客户进行对账,核实往来科目金额的准确性,这样从另一个角度监督业务人员开展业务的规范性,通过对账,杜绝经营人员小金库的存在,收取客户款项不入账、私存、体外循环现象的发生。已支付供应商的采购款未上账,或单据不及时交给财务,造成账目不清二次超付的现象。通过针对企业上下游客户供应商款、票、物的核对,杜绝了经营人员的舞弊、腐败现象,也是对财务人员的一种保护。(6)严格限定岗位职责履行。财务部门制订出各岗位职责,报公司领导批准同意后,以文件形式在公司内部发布、宣贯,重点是告知相关部门经理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会计监督的职责是什么,工作范围是什么,行使职权是什么,不允许指派财务人员兼任与岗位职责不相关的工作,承担不相关的责任。

2.完善薪酬考核体系

企业应建立财务系统垂直管理考核体系,财务人员工资考核发放应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费用由财务部门整体承担,关于财务人员的考核评价应由本部门领导决策,其余非财务部门领导无权干预财务人员考核。这样可以有效地保障财务人员监督职能的发挥与行使。

3.运用现代化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

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化、模块化的运营软件,将各个部门及生产环节绑定在系统中,权责清晰岗位明确,让财务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比如从业务合同签订伊始,财务人员便参与其中进行合同评审,后期合同收付款财务也需要跟踪合同履行情况,直到最终结算财务仍需要审核款票是否完备、结算金额是否无误等等,整个流程都需要财务每个环节进行把关确认,达到用信息系统约束权力的执行,杜绝乱用权、乱干预、口头办等现象。同时公司还应不定期加强各岗位负责人宣贯职责,加强各岗位之间的合作联动,最终积极推进各岗位尽其责、行其事,从而推动公司整体工作向前开展。

4.实行轮岗制度

为了便于财务人员行使监督职能,杜绝一人独大,与业务串通舞弊现象,单位应实行定期或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的轮岗制度,一方面通过轮岗交接起到财务内部之间相互发现问题相互监督的效果,另一方面从公司整体考虑,避免业务与财务人员相互舞弊串通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发生,总之财务人员不能扎根于业务具体操作太深太久太密切。

5.不断加强财务人员素质培养

企业应不断加强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建设,定期组织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对一些典型经济案件进行警示教育,警钟长鸣,造就一支素质过硬、遵纪守法的财务队伍。专业培训方面要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税务、会计知识的培训,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法规,及时了解最新的风控策略。总之,只有自身业务素质过硬,才能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为企业及时止损发挥岗位职能。

6.加强和重视外部监督的作用

会计的外部监督包括:国家各级税务机关,地方各级税务機关,审计事务所,财政局,会计事务所,注册税务师等的审计工作,涉及各级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银行部门、税务部门、工商部门、证券部门、保险部门。强化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对社会审计监督和国家监督的积极面对、虚心学习。

具体来说,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国家监督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税务机关从国家监督方面来对企业进行检查,作为被监督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分子,它并不是独立于社会母体而孤立存在的,所以,企业经济行为中的会计工作离不开国家政府职能机构的监督,从修改后的《会计法》不难看出,国家也加大了对企业会计的监督力度,明确规定了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银行部门、税务部门、工商部门、证券部门、保险部门等相关机构监督检查会计工作的职责权限。它们作为国家委托审计机构,行使对会计行为、会计资料、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等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并配合《审计法》、《税法》、《工商管理法规》、《证券法》、《票据法》等相继出台实施的法律条文制约、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新《会计法》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国家监督更加公开透明,接受企业的监督与考评,形成良好的政企监管体系。

所以,作为被监管企业应从态度上就应该高度重视,行动中积极配合,将外部监督看作是对企业管理水平的一次检验,一次提升,一次授课。通过专业的税审、会审和内控审,企业应该全面掌握自身薄弱环节,发现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漏洞,及时查漏补缺,也通过外部监督还可以学习外审人员带来的先进审计理论和方法,汲取他们的经验为企业日后经营管理所用,使企业整体管理水平、风控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文章最后,笔者认为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现代化企业的支撑,离不开科学化的管理和现代化企业内控体系的构建,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革、制度的更新给会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了对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动力,同时,企业要不断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离不开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加强与提升,这其中作为监督职能重要部门,财务人员就更加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献计献言、防控风险、助力企业腾飞。

参考文献:

[1]郭永清.管理会计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

[3]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宋建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立信会计出版社,2018.

[6]姜涛.企业内控规范手册(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7]罗胜强.企业内部控制精细化设计与实务案例.立信会计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王锐(1983- ),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200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金融学,学历:大学本科,经济学学士,2013年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在职研究生毕业,经济师、会计师,先后就职于河北省安装工程公司、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河北天山实业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身份证号码:130102198311132152

上一篇: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