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07

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手段缺乏创新性,普遍存在模式单一、管理集中、管理手段不够先进等特点,这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阻碍因素,因此,高职院校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创新,可通过结合当代社会的创业理念,为创新型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有效的管理路径。

关键词:社会创业视角;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创新;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许玲(1981-),女,南昌理工学院讲师,泰国国立发展管理研究院管理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重点课题“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编号:JXJG-17-25-1),主持人:许玲。

我国传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已不能有效地对现代高职院校进行管理,为了深入挖掘有效的高职院校管理创新模式,高职院校需结合社会创业视角及其相关理念进行创新性管理研究。

一、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创业人才的教育基地,应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结合现代化特点进行转型并创新,在管理创新过程中,管理实践技术与管理结构是最不可或缺的创新内容。管理创新实质是结合现代化条件开展的生产性活动,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研究目的在于提高院校办学效益,培养应用型理实一体化高素质学生,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是有效的教育创新路径,有助于推动学生就业发展[1]。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发展逐渐趋向于现代化,社会创业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管理创新为社会创业发展与社会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模式[2],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社会创新和发展趋势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及时创新管理教育模式。

二、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方式不利于高职院校管理,岗位过多、分散,产生的小集体过多,审批环节层层叠叠,在工作上容易造成指令传达不明确和意见反馈不及时,在思考问题上考虑不周到,循规蹈矩,容易造成工作失误,奖励机制单一,没有办法调动工作积极性,这些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使工作效率低下。

(一)管理理念与时代特点不同步

首先,表现为与市场需求脱轨。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將市场与社会发展趋势,作为课程安排、专业定位以及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充分结合社会环境和发展规律进行高职院校管理创新[3]。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面对的就业与生源两个市场,如果要想就业市场与生源市场都得到兴旺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自身人力资源,而管理模式决定着人力资源的质量。然而与现实相反的是,尽管许多教师对市场重要性已有深刻的理解,但由于许多因素如课时安排、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条件制约,在指导学生发展方面没有很好地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使得专业课程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轨,进而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就业。

其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于注重管制而忽略服务。基于社会创业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素养、强化专业知识,但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长,对于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相对而言困难较大,因此在实际管理方面存在传统观念不能与时代环境和学生实际融合等问题,如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通常以管制为表现形式,缺乏对学生思想上与学习上的引导服务,过于固守成规,不懂创新。

最后,高职院校缺乏过程管理意识。其原因在于管理者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工作,仅是将理论知识和观念一味地灌输于学生,这是对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制约[4]。

(二)管理手段不够现代化

第一,表现在规范性方面。缺乏规范性的管理手段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最大的缺陷所在,尤其体现于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的滞后。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开展的绳索,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有个较整体的教育体制,在教师的职能与管理工作层面都有相应的制度,然而真正贯彻落实到位的却甚少。例如某学院《学籍管理规定》中有一条明确写明只有在辅导员或学生家长来教务处办理异动手续之后学生才能离开学校,但事实是许多辅导员或家长在学生已经离开学校之后才来补办异动手续。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只是表面条理[5],没有严格按照所颁布的规章制度实行,执行力缺乏,不到位。

第二,表现在手段的灵活性方面。作为综合性教育基地,高职院校需要结合院部和系部实际专业的分化情况进行教育规划制定,但由于各学院有不同的院部分化,再加上不同的院校其地理位置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的质量和个性特点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展开教育和管理活动时需要根据学生专业、出生环境、家庭背景、生活城市、种族情况进行科学性的区分对待。以新疆学生作为案例,新疆学生常年的生活环境是干旱少雨,招收新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对潮湿的环境较为不适,同时在短时间内新疆学生无法完全习惯其他地方的饮食、生活,使得刚进校门出现“被孤立”现象,为避免此类情况出现,高职院校应创新原有的管理模式。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其一,表现在运行机制方面。高职院校的运行机制大致包括工作推进机制、监督反馈机制、决策机制、评价机制和调控机制等。但实际上,大多数院校为了方便各二级学院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是以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教育环节管理,例如高职院校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在进行年终奖的核定时,通常采用的核定方式是根据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人数和教师的论文发表情况、授课量、职称职务情况进行衡量,而缺乏对教师实际岗位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的考量。高职院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很可能导致整个院校的管理出现“乱码”,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管理创新。

其二,体现在激励机制方面。激励机制是提高管理工作者和师资队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院校激励机制的建设不够完善,基于社会创业视角的管理机制创新需要动员高职院校领导与全体师生,尤其是正处于转型时期的高职院校,加强激励机制的正确制定。

三、我国高职院校管理问题的归因

(一)缺乏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水平高低起伏。从年龄视角来看,现阶段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者要么年逾半百要么“初出茅庐”,极少有而立之年的青年人[6];尽管年逾半百的资深管理人有着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他们的观念普遍较为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思维,使得新时代高职院校管理方式得不到创新,而偏年轻的管理者虽然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且专业知识充足,但缺乏管理经验也是阻碍高职院校管理得到改善的因素。

第二,管理结构不够合理。尽管新时代已然到来,但金字塔型的“集权结构”管理模式还主导着许多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该管理结构的权力过于集中,管理幅度小,层次繁多,不仅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更甚者可能导致官僚作风的现象出现[7]。一般而言,“集权结构”的管理金字塔模式顶端站立的是高职院校领导班子,负责整个院校的行政工作和科学研究,具有充分的决策权和行使权,因此,领导班子的观念直接决定着院校整体发展走向和管理水平,领导班子观念稍有偏差,就意味着学院的发展有不利情况出现,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缺乏高职院校管理理论研究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战略管理就已经出现,重点应用于商业领域,战略管理的研究和思想构建与高职院校本身的定位有着很大的关联,战略管理思想能针对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并根据资源整合进行方案或目标的制定,关系到高职院校管理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战略管理的研究需要重点研究战略制定和实践,应充分保持这两个部分是以平衡的状态同步进行的。高职教育和院校管理本身就无法做到一夜间彻底转变思维和方式,需要经历研究和实践过程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

(三)缺乏与社会创业理念有机结合的思考

创新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符合当代学生个性化特点的管理环境,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和理念过于陈旧,缺乏与社会创业理念有机结合的思考,进而导致管理方式效率低下,无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基于社会创业视角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构建与社会创业理念相结合的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基本框架

实际上,对高职院校当前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指的是优化高职院校现有的资源配备,以保证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层层效率,实现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从管理内容的创新视角上来看,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不仅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创新,例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还包含社会管理,是一种需要从管理方式、管理体制上得到创新的结构调整[8]。基于此,结合社会创业理念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基本框架很有必要。

如上图,核心部分是微观层面的管理创新部分,该创新部分包括院校教学和社会组织的创新,微观层次的管理创新是一种改革传统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管理策略,突破了过去完全非盈利的办学原则,提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须充分结合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平衡线,是高职院校站在社会创业视角下进行内部管理创新的核心目标[9]。此外,与学校达成合作协议的企业要积极给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当然,以企业为基础的社会创业观点引领高职院校管理创新势必涉及到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和后勤等管理一系列變化,以形成与社会创业理念同步的管理创新机制相配套[10]。

高职院校管理创新基本框架中的宏观层面主要领导对象是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主导的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包括实现政府和学校的分管机制,是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的体现,宏观层面的管理创新意味着高职院校逐渐脱离行政化管理模式,使得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更具活力化和特色化。

(二)构建符合社会创业理念的制度化管理手段

高职院校制度化管理手段指的是建立完整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规章制度,作用于创新高职院校管理手段,实现制度化,进而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质量。基于此,规范的质量监管制度以及鲜明的人才培养制度需要得到建立健全,规范的质量监管制度有助于培养优质的创新型人才、维护校园的稳定发展;鲜明的人才培养制度制定首先需要调整专业,针对具有特色的有潜力的专业重点发展,加强该专业的完整性,为高职院校打造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尤其需要注重公共课的办学情况,不可盲目跟从其他院校或本科院校的教育机制[11]。除此之外,针对各制度激励机制和优化策略需要给予相应的创新,包括学生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助于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进而为新时代环境下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保障。

(三)创新符合社会创业理念的信息化管理方式

将信息化管理方式应用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可通过这三点实施:首先,构建专属本院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基于社会创业视角的高职院校管理创新实则是对教学管理的创新,因此,需要基于院校教学定位思考进行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建设;其次,构建专属某系部或某专业的教学资源库,需要根据专业特点打造完善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库、授课视频、教学实例库等,致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意识[12];最后,建立专题网站,开拓管理知识的宣传。该项目是针对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师资队伍执行的,各个部门需建立专属本部门的专题网站,及时吸取学校最新消息,掌握学校思想动态和教育方向。

(四)创新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创新激励机制包括内外部的机制创新,内部激励机制是保证教学实现社会需求的前提条件;外部激励机制主要制约的是有利益关系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合作企业、甚至院校本身。首先是教师的激励机制包括兼职与专职教师,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优良程度决定着教师的晋升空间以及工作绩效[13];其次是学生的激励机制,学生来高职院校学习是付了学费的,在具备优质的教育管理制度下进行学习的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收获是必然的;另外,企业与高职院校有着合作关系,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所受的教育有必然关系,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使其能够成为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中发挥个人特长。最后高职院校由于希望能够提高自身水平、具备其他院校没有的办学特点,需要不断的提升自我,进而提高竞争力。

如何建立“创新型”高职院校,需从构建管理创新的理念上着手,创新型管理方式的构建本质上是对现有的高职院校管理组织进行转型,也是高职院校微观层面的教学改革,为创建可持续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需基于社会创业视角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伟康.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运作机制的构建问题[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6):9-11.

[2]冯晋样.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5.

[3]芮杰明.超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01-102.

[4]严中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南:基于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8-61.

[5]李兆敏.企业家驱动型管理创新过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33-34.

[6]Birkinshaw J, Hame G, Mol M..Management innovation[J]. AiM WorkingPaper Series,2015(7):12-14.

[7]李晓光.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73.

[8]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10,262.

[9]黄崴.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郭扬兴.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新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6(1):86.

[11]洪源渤.共同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2]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75.

[13]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与否,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大局。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分析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理解与把握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内涵是科学定位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在办学的各个方面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才能全面实现其办学定位,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盲目攀高,追求专升本。究其原因,除了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待遇实现正局级这些表象,深层次的是高等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没有科学理解与把握其办学定位的内涵,误认为定位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就低人一等,而要改变这种认识就得先科学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开始,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是其办学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分类中的位置是其办学定位的本质内涵,处理好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关系是把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内涵的关键,在办学过程中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其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也是能否实现其办学定位的核心所在。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是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分析,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分析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中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能够决定所反映的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是与其他教育相区别的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一个是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分析来看;另一个是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来看。

(一)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职业的本义是“操一技之长而借以求适当之生活”,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高等专门化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高职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与实践性等三个本质属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人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以职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培养理论基础较为深厚的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以就业或转业、提高为目标指向的专门人才教育,主要以学生的谋生就业为目的,是以某一或某一类职业为指向的教育,直接为生产与服务一线培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终结性教育。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背离了职业性、不具备职业性的“职业教育”将不能再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功能,最终将走向异化与失真,而异化与失真的职业教育已发生质的变化,不再是本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中,背离了这一本质属性的轨迹就说明高等职业院校所办的就不再是高等职业教育。从此意义上说,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职业教育活动区别与其他类型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定。职业教育要准确及时反映和适应职业对人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要求,要为个体进入工作岗位作一般性准备,要为个体从事哪种职业作具体性准备,要为职业地位和角色作准备。“职业学校是专为毕业以后得饭碗的……职业教育是抢饭碗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是为学生取得某种某种社会职业资格,为学生就业和走向劳动力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的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在职教史上,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的基本内涵是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发展实业,造就农工商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城乡劳动者,虽说其培养目标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主要还是动手能力与和各行各业的专门操作技能。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教育讲有用之学,学有用之学,其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而这一切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教育原从实用而生,也以实用为目的”,“一切教育无不以生活为指归”。任何教育都具有实用性,不存在无实用性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的实用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教育的实用是直接的,有些教育的实用是间接的;有些教育的实用程度较高,有些教育的实用程度较低。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普通高等教育更多的是间接实用,实用程度较低,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直接实用,实用程度较高。从职业教育的起源来说,职业教育就一直强调其实用,我国职业教育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实业教育是生利的教育,而不是分利的教育。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理应凸显实用性,实用性是其固有的本质属性之一,职业教育具有实用性。

3.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是指职业教育过程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实践教育,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业能力。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直接面向企业一线与生产服务一线,其教育过程自然就需要与生产实践结合得更紧密。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一种工业教育,其经济功能决定了它与企业、行业的关系最为密切,效果最为直接,作用最为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施产教结合既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实施产教结合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又是国际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与发展趋势。

(二)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比较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具有层次性。清末的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1922年学制中的职业教育系统有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也存在复杂的层次性。职业教育的层次一般可以分为初、中、高等三个层次,初级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意识层面的教育,是职业萌芽的教育;中级职业教育是完成义务教育后第一次教育分流进行的;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高中后进行的,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比较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这一个本质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层次逐渐高移,高等职业教育还会分化与发展成不同的层次的职业教育,理应也存在本科、硕士、博士层面的职业教育,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分化与发展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还具有层次性。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内涵:高等职业院校在高教系统中位置分析

(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内涵分析

高校办学定位有宏观、中观、微观定位,对高校发展最重要的是中观定位,即高校在高教系统中的定位,其实质是高校系统的分层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学的类型与层次上。在国际上,对高教系统的分层问题研究较为权威的是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1997年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该分类法将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从低到高分为序号5(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段)和序号6(博士研究生)两个等级(层次);序号5分为5A和5B。5A是理论型,按学科分设专业,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5B是实用性、技术型,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属于实用性、技术型的5B类教育。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职业院校既可以是专科层次的,也可以是本科层次的,还可以是研究生层次的。在国内,早在1898年严复在《论治学与治事宜分二途》中认为,实用人才的培养与学术人才的培养应该用两种不同的教育途径,培养办事之人不必皆由学。蔡元培用“治学”和“治术”来区别当时的两类高校,认为“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是培养学者,全面提高人的学术素养的,而高等专门学校是造就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两者有性质之别,而不必有年限与程度之差……以此等性质之差异,而一谓之‘大’,一谓之‘高,取其易于识别,无他意也”。王明伦把培养高等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分类的依据,从现代社会生产的过程和目的方面,将高等人才分为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方案或图纸的工程设计型人才和将工程方案或图纸转化为产品、服务物质财富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此对应高等教育就可以分为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术教育、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工程教育与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术教育、工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只是不同人才类型的教育,并不是层次高低的教育。

(二)高等职业院办学定位内涵把握

在认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内涵,即在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后,还有必须需要处理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入科学认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在现代社会中,国民教育体系是由正规学校构成的国民基本教育制度和体系,一般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层次,类型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不是一个教育层次,更不是一种低水平的教育。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类型,不是短学制、低级教育的概念,不能停留在本科教育之下层次,更不是低水平教育的代名词。办学类型是根据不同分类依据或分类标准将教育分成的不同的类别,它反映教育系统内教育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办学层次主要指人才培养的层次。办学水平是指教育在同类型、同层次教育所构成的群体中所达到的高度,是在同类同层次学校之间的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在同类同层次中有特色、效果好,就是高水平的教育,就是一流的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只要在同类型同层次中有特色、效果好,就是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实现高等职业学院办学定位的路径:彰显本质属性

彰显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其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也是能否实现其办学定位的关键所在。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与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彰显其本质属性是办好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所在。否则,高等职业院校不再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脱离高等职业教育的轨道,无法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固有功能,办学定位将会错位,甚至失位,不能培养出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在各个方面彰显这些属性,职业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实用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性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等性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素质方面。

(一)按照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凸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其专业是与职业群对口的职业型专业,专业设置与就业紧密结合。因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不能仅维护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设置,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来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行业经济发展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根据职业发展与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动态设置与调整专业。强调专业的应用性、技能性,克服一般学科专业单一、基础较差等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现新学科与交叉性学科设置适当的专业,以增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按照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二)以职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课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以职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要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与创新能力,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所有课程均要为培养能力服务。高等职业院校指向具体职业或职业群,实用性、技术性、指向具体职业的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是否设置该门课程的主要依据与标准之一。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来展开,职业需要什么内容就加什么内容,职业需求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其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知识够用为好,理论课程服务于实践课程,而不像普通高校那样实践课程服务于理论课程。

(三)实行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其教学以服务于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为主线的,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的实际人才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学以致用,要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的教学内容,要提高职业工作能力需求构建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要与实际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衔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与岗位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要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重视课程设计、实习和实训等教学环节。强调产学的结合,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学。要采用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彰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产学结合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四)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复合性,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主要应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方面,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掌握相应的新思想、新知识与新技术,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应有一些“高深学问”的研究,因为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其“高深学问”的研究与追求旨趣是不同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体,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已经成为高教界的共识。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低水平教育的代名词,定位于高等职业院校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高等职业院校要科学合理定位,安于办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缺乏专业特色的现状,结合我国发展建设中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形势,提出了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社会欢迎。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求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了明确的改革要求。由此,高校探索新的创新机制与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意识的人才,是现阶段高等学校面临的战略任务。而目前在全国的本科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直接关系到否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社会欢迎。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核心和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本文通过利用数据库和大量书籍、杂志、网站等资源,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学术文献及资料,收集了一系列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接下来又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首先确定了四个基本维度,并将以上指标进行分类整理,保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和逻辑联系。由此确定了以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四个基本维度作为一级指标,以指标统计中出现频率超过5次的创新思维等28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的三级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分析如下。

1、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指标,该项指标可以用发现问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标新立异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2、创新知识基础。创新知识基础指标可以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它是创新能力评价的保障条件指标。

3、创新思维能力。该指标可以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4、创新技能。创新技能由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程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质量四个二级指标来反应。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只有对各级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才能真正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专业领域内的十位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两两比较和对结果汇总分析后得到以下判断矩阵。

表1 创新能力判断矩阵

依照表1,依次得出以下四个矩阵

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對应向量的求法,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对归一化的矩阵按行求和,再归一化处理,计算特征值。拿创新能力判断矩阵为例,其他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都按此算法得出以下指标权重,如表2。

表2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表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需求、教育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必定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此时需要对一些评价指标做一定程度的修改,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创新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02)

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着本科教育所带来的严峻的生存压力,如何强化自身优势,做好学生管理的工作至关重要,在新形势下,这就要求学生管理的工作得到一定的加强。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学生管理的角度,根据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了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管理;以生为本

随着信息时代的步伐加快,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在本科教育的巨大压力下不断地前进。新时代、新形式的条件下,给高等职业院校带来良好的机遇的同时,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也应该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满意的人才。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调整学生管理的模式,探索适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

1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1.1 重管理,轻服务

学生管理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管理,还包括对学生的服务。但是,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实际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服务学生这方面,单纯只是停留在管住学生这一层面。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容易只是形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学生被要求无条件地服从学校的管理,正处青春期的学生心理以及身心的发展不仅得不到必要的引导,反而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1.2 重分数轻能力

“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各种院校中都有出现,由于我国教育在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并没有完全抛弃应试教育。相反地,应试教育中传统的能力评价方式依然盛行,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现在学生的自我发展, 容易造成学生管理模式中出现“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导致学生发展不均衡,潜在优势得不到更好地发挥。

1.3 教育队伍建设不能够适应新形势

目前,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队伍也越来越多,但是,在整个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需求,尤其是一些老教育,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很难适应,使得现有的学生管理工作参差不齐,不能有效地开展和实施各项学生管理工作。

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2.1 学生基础弱,自学能力差

由于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高校不断地扩招,民办教育也在不断地兴起,高等职业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扩招,因此,生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地,文化基础比较差,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对学习没有太多兴趣,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历的愿望。

2.2 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缺乏独立性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成长正处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家庭情况一般都比较好。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的精神品质。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由于对父母过多的依赖,有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2.3 情绪调节能力差,容易波动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家长以及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不是什么正规的好学校,不能培养出很好的人才,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心里,使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心里压力。因此,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找不到平衡点,容易产生压抑,造成心理扭曲,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会有暴力倾向。

3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路

3.1 “以生为本”模式

推行“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服务学生的意识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尽可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身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和中心,将学生管理工作从“重管理轻服务”逐渐转变到“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模式,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宗旨。

其次,营造“以生为本”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对校园硬件实施的完善,呈现人性化的特点。此外,还应该注重软件设备的建设,在校园开展各项文化娱乐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日常管理,还要注重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真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构建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

最后,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的意识。“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自我提高,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项校内外的文娱活动,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2 “学长制”管理模式

“学长制”管理模式在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一种比较全面可行的管理模式。为了使“学长制”管理模式真正为学生服务,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学长制”管理模式的制度建设。目前,我国的“学长制”管理模式尚处于发展的状态,相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对于聘用条件、工作职责等都处于正在完善中。因此,为了把学生自主管理服务的工作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应该制定和完善“学长制”管理模式的相关制度。

其次,严格规范“学长制”管理模式的选聘程序。在不同专业中,选拨优秀的学长,应该通过严格正规公平公正的渠道进行选拔,在进行相关的培训等方可成为学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最后,加强对学长的教育培训。学长并非老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使学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应该根据学长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的特点,以及工作的需要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确保学长能够顺利地开展学生管理的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3 “法制化”模式

“法制化”模式是针对目前高等院校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低下的情况提出来的。首先,这种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主要是引导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树立“法制化”的管理意识,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进行解决,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其次,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应该营造法制化的与人环境,将学生法制教育融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的放矢地开展。最后,打造法制化的学生管理工作团队,在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主动转变旧观念,理性客观地对待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发展,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远航.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北方文学,2012(7)

2 王静.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历史考察[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4)

(责任编辑 舒丹丹)

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根据普通高等校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一套应用软件,其开发主要包括系统前端的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系统后台的数据库建立和维护两个方面。该系统的具有界面直观易操作,后台数据库安全和可扩展等优点。采用VB6.0作为开发语言,用SQL作为它的后台数据库。介绍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关键词: 学籍管理;信息系统;VB6.0;SQL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成几何倍数增长。从这些学生信息中提取相关信息来反映统计教学情况是教学活动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不仅劳动强度高、操作速度慢而且容易发生统计错误、数据丢失的现象,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此迫使我们对传统学籍管理进行改革。使用计算机手段来进行传统手工管理方式的改革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因为,计算机的特点就是高速,方便,快捷所以通过计算机可以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信息化联网之后,信息在网上可以实现共享,传递,使得工作者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1 研究背景

1.1 问题来源

学籍管理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在高等院校的日常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总的来说,学籍管理是一个多系列、多因素、多层次的动态管理过程,涉及每一位在校学生和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高等院校学籍管理的特点是: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环节多。长期来,人们都在使用传统人工管理方式来做管理学生的工资,而手工管理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保密性差、工作者工作效率低而劳动强度大等,另外随着时间的增长,将有大量的文件和数据冗余,这就使得在数据库中查找、和更新数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且还要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用计算机来作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比传统的人工管理更能体现存储量大、成本低、寿命长、查询快捷、效率高、保密性好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同时更便于管理和操作。针对上述问题,开发新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实现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网络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1.2 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学校学籍管理所涉及的方面,工作人员可以在学籍管理系统中完成几乎所有的学籍管理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其工作的效率;另外班主任和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系统,并借助此系统很方便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使教务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信息实现共享的基础上达到一致。更重要的是学籍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院校中,它为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办公以及信息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使学生的学籍管理更加规范化。高等院校学籍系统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一个人性化界面的学籍管理系统,让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成绩的查询,修改,学生学籍的查询,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学生学籍、成绩的查询等操作。但是如果要对学生学籍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等操作必须用管理员密码登陆;若以其他人员身份进入系统,则只可以进行浏览、查询、检索和排序等常规操作。

高等学院学籍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学籍变更的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获奖学金情况的管理、奖惩情况的管理、学生证的管理,和对这些学生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操作人员只需要输入一些简单的汉字、数字,本系统就能够十分快捷准确的给予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数据。

2 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设计原则及其特点

系统总体设计应当根据系统工程的设计思想,而本此研究的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以及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作为主要基础,通过网络信息共享的方式对学生信息数据进行管理,使得操作者通过浏览器查看有关学生及学生所处学院的情况变得异常简便。因为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而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中信息共享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在本系统中采用二级安全保障体制,其中:第一级安全保护是依赖于网络本身所提供的安全保障,网络对用户有一个使用权限的规定,而第二级的安全保护则是在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模块中设置密码,通过密码的控制功能对各个用户的使用权限加以限制。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信息的安全性,对于网上信息的使用权限和责任作出规定。本系统的特点包括:实用性强、安全性强、系统的运行速度快、系统使用灵活以及在网上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性。

2.2 系统结构设计

以VisualBasic6.0作为开发语言,用SQL作为它的后台数据库开发工具并结合关系型数据模型即可开发出一套功能齐全,灵活适用的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系统构建的目标,按照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1)学生档案管理系统;2)学生成绩管理系统;3)学籍管理系统;4)教学管理系统;5)毕业生管理系统;6)系统管理系统。整个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3 数据库设计

高等学院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后台服务器(Server)端用数据库软件SQLserver来开发和管理而前台客户(Client)端用则用了VisualBasic6.0

软件开发环境实现界面操作和与后台数据库连接的操作。系统涉及到多张数据库表,并且多张数据库表之间的存在关联关系。在进行数据库中各个表的结构设计时考虑到数据的有效性及规则性等各种设置,避免了以后对各个数据库表的重复操作和错误操作。以几个数据表的逻辑结构为例:

1)用户信息表:user

2)学生基本信息表:student

3)班级信息表:class

4)成绩信息表:score

4 结束语

高等学院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可以减少手工操作过程的失误,避免舞弊现象,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籍管理更完善,为数据查询提供准确数据;对学生档案的管理更方便;提供统计功能。所以本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利于利于高校的监督与决策,最终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由于本系统调试时间非常短暂,所以要将系统功能做的非常完善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该系统只是实现了部分系统功能,因此系统要完善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和充实工作。随着时间的增长,大部分的数据将会录入到系统数据库中,伴随着本系统的不断改进,一定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罗斌,Delphifor.Net[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黄立新,某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案[J].电力学报,2006,(03).

[3]ITU-T Recommendation G.8080/Y.1304(2006),Architecture for the automatic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s(ASON)[S].

[4][美]KEVINLONEY,MARLENE THERIALLT.ORACLE8I数据库管理员手册[M].李季松、周保太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梁德华,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异构数据库集成、查询优化处理。

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两方面, 职业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通常是很高的, 教师既要熟悉理论, 又要精通技能, 还负有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所以说, 教师素质高低决定了技能应用性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如何造就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以及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理论和技能功底厚实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促进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 也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基本条件中, 除要求满足思想政治、学历职称、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条件以外, 从技能和理论两方面作出明确要求:首先, 专业技术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获得所从事专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其次,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 系统地承担过两门主干课程的讲授工作, 其中一门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达到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定额并且教学考核优良。基本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有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 也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数量较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还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为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鼓励教师报考职业资格证书和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劳动准入制度逐步实施后, 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双证”书教育。

2 产学研相结合, 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包括理论和技能) 的提高, 必须加强产学研结合。在产学研过程中, 能够学习到具体生产工艺过程、技术诀窍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职业学院须成立产学研领导小组, 确定产学研基地。一方面, 通过产学合作办学,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共同进行教材和课程建设。另一方面, 校企合作通过科技攻关和科技产品研发, 促使教师钻研业务,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为技能实训课教学提供更好更生动的素材。要想搞好教学改革, 就必须切实开展教学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提高, 对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教学研究形式和内容较多,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将教学研究落实到基层办学单位, 落实到教师, 教师人人要参加教学研究。同时加大教研投入, 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是组织教学工作, 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的基层组织, 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主体。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探讨和研究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师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积极组织教师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体会, 承担研究项目;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了解教学与科研动向及信息;开设相关知识讲座, 拓宽学生知识面。实践证明, 教研室教研活动开展得越好, 教学改革思路越明确, 教师水平提高得越快, 教学质量就越有保证。

3 强化培养实践能力, 坚持教学督导制度建设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应重点建设那些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提高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要进行改革;在教学基础条件和教学管理等方面, 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精力,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应用性人才。强化技能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而技能培养主要是在实训基地完成的, 因而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以确保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依托企业高起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大城市、科技含量高和管理先进的单位为重点。经过多年来的滚动发展, 校内实训基地与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和所设专业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集适应性、先进性、仿真性、技术性、综合性、开放性于一身, 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应用性人才方面, 将会发挥重要作用。适时变换教学督导形式, 发挥督导最佳效果。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要求, 高等院校可实行教学督导制。但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一陈不变, 时间久了, 老制度就会失效, 这时必须以新制度取而代之, 教学督导制也不例外。实践证明, 适时变换教学督导形式, 可发挥教学督导的最佳效果。

4 严格教学考核, 实行责任制度

在学校内部, 教学考核一般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考核, 其中以生评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考核手段。实行严格的教学考核, 促使每一位教师、基层教学管理部门重视教学, 投入教学与教学管理, 增强责任意识, 对于保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等意义重大。考核方法采用教务处日常考核与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首先由各系 (部) 自评, 对照考核标准对本系部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形成书面材料报教务处。教务处形成的初步评价结论, 然后进行系 (部) 互评, 院组织总结交流会, 各系 (部) 汇报交流教学工作情况, 并进行互评、打分。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排出优秀教学单位名次, 提出奖励范围和奖励标准, 报院长办公会审批。整个工作公正、公开、公平。教师考核作为年度评优、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的重要依据, 突出“以生评教”的比重, 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要求各单位必须根据本单位教师考核情况排出名次。并且执行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的办法, 高职低聘者, 待遇同降。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严格考核, 教师增加了紧迫感, 投入教学的精力明显加大,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学院本着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 狠抓日常教学质量检查, 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并与课时补贴挂钩。教学质量检查采取集中检查、个别抽查、随堂听课、召开学员座谈会等形式, 认真记录检查结果, 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依据。每期结业考试都是实行“教学与出卷、教学与阅卷、教学与考核”三分离, 由于教师认真执行了有关日常教学质量检查的有关规定, 学员结业考试合格率都超过91%, 保证了教学质量。形成了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互递信息、共同提高的新局面,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5 结语

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必须在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基础上, 以教学改革为中心, 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 以突出技能教育为主线, 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控工作。要想搞好职业教育工作, 必须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共同探讨符合国情和校情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机智,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同于普通大学, 职业院校管理必须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结合起来, 以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研室教研活动和教师教科研工作, 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以重点课程和高起点实训基地建设, 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上一篇:室内设计创新发展探究论文范文下一篇:中美贸易战之我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