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7

立德树人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瓦房店市义勇小学多年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学校以“建有文化的校园,塑有思想的教师,育有特长的学生,办有特色的学校”为目标,形成“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坚持“用智慧去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的办学思想,在探索与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德育创新之路。

一、探索德育模式

(一)以德立校,探索适合的德育模式

学校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生守则》等文件要求,坚守“以德立校,全员育人”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逐步建构了以“德”为首的德育模式。

一是重师德。注重师德师能建设,致力营造和谐、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选送优秀辅导员外出培训,开展德育工作讨论、班主任经验交流、家长座谈等工作。

二是强阵地。大队部依托少先队活动室、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监督岗、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等开展多样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我和小树同成长”活动,让学生和“班级树”共成长,让绿色走进教室、走进家庭;开展师生“弯腰行动”,共同维护美丽的校园。

三是多活动。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每周一及重大活动举行升旗仪式;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以及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举办入学仪式、毕业仪式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目标明确,力求每一次活动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习惯。

(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以培养“全能型、多能型、能干型”学生为目标,借助“网上实时个性化综合评价”平台,对学生的兴趣习惯、学业水平、体育卫生、学科实践、社会活动、科学探索、创新发明以及在校表现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完善《辽宁省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学生成长档案袋》等评价内容,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引路径,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艺体立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卓有成效地开展艺体教育,学校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重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为他们在艺体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明确要求教师一定要真正把艺体教育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

二是重参与。组建了书法、合唱、舞蹈、儿童画、十字绣、国画、足球等11个艺体活动小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积极倡导“校园足球文化”,通过玩足球、画足球、讲足球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宣传足球知识,以每个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彰显班级特色;利用学校广播站、知校平台、学校公众号建立足球信息平台,全方位展示校园足球文化。目前,学生足球运动参与率达100%。

三是重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每年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春季趣味运动会、社团展示会等活动,使艺体教育实现常态化、持久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进取心,增强其参加艺体训练的积极性。

此外,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对特殊学生建有心理健康档案并及时辅导,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拓宽德育途径

(一)重视家长培训,发挥家委会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教育环境。在瓦房店市教育局发起的“优秀家长评选”活动中,学校掀起了家庭教育经验学习交流的高潮。要求每一名学生的家长都要参加评选活动,并召开班会让家长们分享自己的家教经验。全校两千多名家长撰写经验材料,形成了纯原创的个性化家教案例。

学校积极参与“活化家教形式,增强家教实效”课题研究,使学生能够在家校联合的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二)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深化感恩教育

学校开展“我和老师、爸爸、妈妈说句心里话”感恩主题班会展示,班班有特色。如五年三班展示了“沟通万岁”主题班会,家长和孩子通过书信交流互相理解。学校举办“砥砺前行70载,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大队会,学生家长全程参与,不仅融洽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让家长受到教育,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三)亲子阅读,打造书香家庭

父母的读书习惯,影响着孩子的读书兴趣。为了使“亲子阅读”成为孩子和家长一种持久的生活习惯,学校搭建了亲子阅读展示平台。如有计划地组织读书笔记展览、读书交流会、读书征文、亲子读书汇报、读后感手抄报、好书传递等活动,掀起了“亲子阅读,书香家庭”活动的高潮,激发了孩子与父母及家人共同读书的热情。师生诵读活动也让家长感受到了学校浓郁的书香文化,有利于其树立以“亲子阅读为荣,家无藏书为耻”的良好意识。

三、夯实德育实效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一个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将来的成功做好铺垫。学校通过编制朗朗上口的童谣、顺口溜等方式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如脚步轻、口无声、自成两排右侧行等,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学生行为养成活动,培养其良好习惯。

(一)学生清扫一丝不苟

学校每周末进行卫生大清扫。大队部在学生中开展了“比比看谁做值日最认真”活动。学生在清扫教室、楼梯、走廊地面時,都是用刷子仔细刷洗,每个学生都非常认真。通过卫生习惯的培养,学生中随手扔杂物的少了,主动弯腰拾起杂物的多了。

(二)学生行为井然有序

由于学校学生多,上下课容易出现拥挤踩踏事故,所以学校开展了“规范行为,讲究秩序,文明礼让在校园”活动,要求学生上下课、放学必须站排。学生下课时都会自觉地站到教室走廊右侧,在班牌长的引领下有序地到操场活动;上课铃响,班牌长在指定位置站好,班级其它同学在班牌长后面站好,然后有序地进入班级上课;放学时,学生在班牌长的带领下,站排走到校门外指定位置,班牌长将班牌放在校门口的班牌架上,方便家长接孩子。

(三)学生乘车文明礼貌

学校对乘坐校车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每学期都召开乘车安全会议,建立乘车学生管理档案。大队部在学生中开展“讲安全,懂礼貌,文明乘车”活动。每个班级在每路校车上都有路队长,负责本班学生候车、上车、车内、下车的秩序管理。学生上下车自觉排队,车内不喧哗,赢得了辖区居民的高度评价。

如今,学校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在“自主发展教育”办学特色的引领下,学生正在逐步养成“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责任编辑:赵春艳)

立德树人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如今科技不断发展, 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 我们应该塑造既有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也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对于大学而言, 其四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 其中最为根本的“人才培养”应该作为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并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坚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当前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而较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正是我们所忽视的德育, 其内在和更深层的价值还表现于它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和道德人格的过程中, 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 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1]。因此, 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应引起重视。要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学会好好生活。新时代的人才需求使大学不仅仅要致力于发展学生学术水平, 更要注重发展学生人文关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何有了冷漠化的趋势值得深思, 我们的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我想, 应该就是德育的缺失。

二、立德树人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一) 我国高校德育的不足

1. 内容单调, 手段单一。

大多高校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而混淆一体, 且大部分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道德教育。长期以来, 高校德育目标过于强化意识形态性, 对于学生的学习、交往、做人、做事等实际问题关注不够, 对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矛盾、冲突等疏导不力, 弱化了德育教育的育人功能[2]。因此, 高校德育的内容较单调。此外, 德育手段也较单一。在我国高校中, 德育手段主要就是课堂讲授法。这使德育课程枯燥无聊, 学生提不起兴趣, 甚至反感, 所以学生对于德育课程普遍都偏向于敷衍了事的态度。又因其基本理论的教学话语凸显一种不证自明、毋庸置疑的宏观表述范式, 教师站在权威理论的制高点, 照本宣科, 对学生进行单向的德育灌输和讲授, 由于一元社会的强制性, 不存在学生接不接受的问题[3]。德育缺失道德实践, 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教学, 简单粗暴的给学生灌输德育理论、德育观念, 脱离实践的空洞说教, 使德育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脱节。

2. 忽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

我国大学德育过程中普遍通过灌输理论知识来完成德育,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大学生活的渗透教育。德育教学过程中以单向灌输为主, 而不是通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等方式使其主动接受德育, 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良好吸收和内化, 而德育恰恰需要内外互化。强硬灌输的德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既定的品德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并且忽略了其作为人的情感, 而道德的形成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目前德育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仅体现了外部教育的影响, 而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求和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这种单向的灌输式德育没有切实关注现今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3. 教师职业道德水准降低。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把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当作奖惩晋升的主要依据, 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质量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同时, 浮躁的社会风气使大多高校教师敷衍教学, 不断追求自身价值, 忽视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惯用旧思想、旧观念来开展现代大学德育, 对教材缺乏深入钻研, 凭主观臆测办事。这样的教师对于学生的需求、个性认识不足, 对学生不能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 不善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和讨论, 更不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也没有认识到德育是人对人、心对心、情对情的双向交往过程。还有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 更有甚者道德性逐渐丧失, 存在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这些都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不符, 于教师形象有损严重, 并且必定影响高校德育的整体效果。另外, 校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机制不顺、运行不畅、规划不实、队伍不稳、落实不力, 这都导致德育在管理上缺乏必需的力度和深度, 经常出现决策失误、管理混乱、实效下滑等问题, 并进而导致德育的生命力日趋萎缩, 德育的整体实效性较低。[4]

(二) 转变德育观念, 以德施教

1. 丰富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手段。

如果单凭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 不仅达不到历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也无法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大学德育课程要从各方面汲取养分, 吸收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首先, 可以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再解读, 吸收符合新时代的德育内容, 从而开设多种多样的德育课程。其次, 还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现实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这样能更新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德育教学过程中要理论结合实际, 通过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进行交流, 既能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也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道德体察, 更利于学生将德育理论吸收并内化。教师还可在期中进行主题演讲活动, 让学生自主开展, 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反省来接受德育。德育除了课堂教育还应该重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德育不应该受到课堂的局限, 所有的活动中都要体现德育, 所有的教师都要承担适当的德育任务。

2. 关注学生内在的人格发展。

社会道德的规范缺乏具体标准, 使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和道德冲突中易迷失自己。因此, 高校德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德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 相信学生的自省能力,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改进德育方式, 把德育内容与德育目标的理论逻辑转化为生活逻辑, 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亦是一门艺术。[2]大学不仅要合理规划和安排德育的内容, 更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 充分认识学生主体能动性, 坚持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确立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提升学生的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 帮助他们自觉形成应有的道德品质。[4]

3.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 以德施教。

德育不能局限于某一课堂, 而应各学科、各教师通力合作。每位教师都会在课堂中或课堂外,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露出一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对学生产生点影响。教师不仅要通过课堂中每一言每一语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更要在平时的每一举每一动中给学生做榜样。因此, 必须强化对教师德育的培养工作, 优化其知识结构, 提高其道德意识, 增强其人格感染力, 充分展现教师的示范作用。高校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大力发展和建设校园文化, 充分利用校园的橱窗、墙报、人文景观、学校的电台、电视台、报纸等舆论工具营造德育育人大环境[7]。

三、结语

高校的教学工作不能只限于教书, 应该把育人与教书有机统一。大学生正处于人格走向成熟并于稳定的关键时期。所以, 大学德育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 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不断更新德育教学内容, 使大学德育跳出单纯讲授灌输的桎梏中, 以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德育工作,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 并强化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道德实践。其次, “德高为师”, 还要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让教师的一言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 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此外, 建设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也能充分发挥大学的德育功能。

摘要:如今科技、经济高速发展, 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道德素养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一大重点。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 高校德育工作应围绕着立德树人开展。充实德育教学内容、拓展德育教学手段, 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德育,立德树人,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鲁洁.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J].教育研究, 1994 (06) :46-47.

[2] [5]刘桂芳, 孟庆坤.我国高校德育关怀缺失原因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 (02) :185-188.

[3] 高竟玉.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J].教育与职业, 2015 (22) :56-58.

[4] [6]张伟强.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02) :53-55.

立德树人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的高低,是决定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多次重要讲话中科学阐明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内涵及建设路径等。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素质,“明道知责”是前提,“修身立德”是关键,“传道树人”是根本。

明道以知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学习之“道”,《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展现出我国传统人才培育观对培养道德完善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重视。在新時代的今天,大学之“道”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支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教师为人之要首在立德。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教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这为我国全体高校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锤炼品格。通过读经典、勤研习、多思考,夯实政治理论、学术理论基本功,以弘扬德行、为国兴才作为精神支点,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擅比较、多总结、深剖析,坚定“四个自信”;守正道、重内省、严律己、勤实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有效的实际行动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从而在增强学识、真抓实干中坚定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

深化认识。通过学历史,从历史逻辑中挖掘立德树人的历史渊源、传统基因和文化基础;通过看变化,从现实逻辑中把握立德树人的客观基础、现实需求和发展必要;通过细比较,从世界视野中分析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力量源泉和重要使命,从而不断深化对立德树人的认识。

勇于实践。要始终铭记立德是做人之本、成才之基,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立德树人要“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切实履行职责,引导、影响、培养学生,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理想和目标。

修身以立德

“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教师队伍自身的立德修身尤为关键,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高校必须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着力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高校教师要率先垂范,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学生立志为祖国奉献为人民奉献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项要求,同样是其他学科教师必须遵循的价值准则。从立德角度来看,一要明大德。要筑牢政治品德,牢记发展责任,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之大德。二要守公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严格守法、德法兼修,严守规则、抵制恶行,推崇公德、共推共守。三要严私德。要爱岗敬业、言行一致、一日三省,规范个人行为习惯。要善于钻研、勤于求真、博学多识、明辨是非,塑造个人学术品德。

掌握扎实的学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高校教师如果不具备扎实的学识,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无法掌握科学的理论,就难以说服青年学生并引领青年学生。高校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读经典、学理论,夯实专业理论功底;拓视野、广涉猎,增强综合知识积累;勤思考、深研究,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多实践、勇创新,强化实践运用能力;善学习、多交流,提升学术综合素养,从而修好自身专业,练就过硬本领,形成具有深厚积淀、显著特色、独特优势和新颖风格的理论体系和学术基础,实现在对学生“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授之以渔”。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行为是人的思想、理念、学识、能力的外在状态和表现形式,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立德是前提,修业是基础,践德是关键。高校教师要常怀规范之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穿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怀服务之心,将服务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常怀遵礼之心,学礼习礼、遵礼行礼,注重仪表、约束言行;常怀仁爱之心,畅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关心、关注、关爱学生,彰显行为之善。

传道以树人

为人师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师者的本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高校实现培养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目标的主导者。传授知识,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当一名知识的搬运工,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入学生脑、入学生心。这就意味着必须深入学生,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新青年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掌握症候、对症下药,精准解读、因材施教,增强知识积累、创新授课模式、改变授课思路、拓展授课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抖音等新媒体与学生搭建互动平台,讲好故事,用故事吸引人;讲透理论,用理论说服人;渲染情感,用情感打动人;彰显情怀,用情怀感染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所传授知识的接受度。

传授知识,本质上是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培养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者和创造者这一高校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实施者。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教师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关键主体,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发扬革命文化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洪流之中,引导学生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践行者。

传授知识,最终的目的在于育人。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尤其要在教书过程中认真育人,培养和教育学生自觉崇德修身。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程主渠道,创新思政课程模式,提高思政课堂亲和力,提升思政课实效,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要抓好专业课程育人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全面整合课程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上的成长和精神上的成人同步推进;通过言传身教,将道德规范融入日常言行和实践点滴,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其“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行动自觉;通过健全监督评价体系,督促学生从我做起,培养其践大德、守公德、修私德的主动性;通过激发主体活力,营造师生共推、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

高校教师要高扬仁爱之帆,夯实学识之基,铸牢师德之魂,尽好育人之责,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从而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要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陈金霞

立德树人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1 正确认识新媒体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 截至2017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 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1]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新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 自由平等、资源丰富、多元宽松的新媒体极大的改变了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为高校立德树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首先, 新媒体的资源共享性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新思路。由于新媒体的开放便捷、资源共享等特点, 丰富多样的信息在新媒体平台自由流动, 人们可随时随地的浏览、获取、传播信息。这些超越时空、海量且不得更新和繁殖的信息以声、图、字、像等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信息获取的简便、传播的迅捷性和资源共享性为高校立德树人拓宽了新渠道、延伸了新时空、丰富了新内容, 提供了新思路。其次, 新媒体的开放自由性使高校立德树人的环境更复杂。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各种数字化终端产品如电脑、智能手机等的普及, 以及交互式网站、微信、QQ、微博、E-mail等APP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新媒体环境, 这个环境正冲击着大学校园, 新媒体的虚拟多元、开放自由性使得高校立德树人的环境鱼龙混杂。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2]新媒体的“每个人都是发言人”的表达方式、“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 虚拟隐匿性的运行方式造就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立德树人当下独有的复杂环境。最后,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者提出了新挑战。被称为“衔着鼠标成长的一代”的当代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其对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虽然有些夸张, 但也足以看出新媒体的重要性和重大影响。开放共享的新媒体环境, 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支配地位和权威性, 教育资源和信息不再牢牢掌握在教育者手中, 教育者也很难再通过“信息过滤”输送到学生面前, 取而代之的是新媒体信息的自由选择、资源共享。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受教育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把握和使用优于教育者, 其作为现代人的主体性特征越来越突出, 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引导, 使教育者对整个教育过程的掌控大大削弱, 其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

2 科学把握新媒体视野下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 面对新环境, 要做好育人工作, 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对教育根本使命的把握。

2.1 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有助于人才的培养

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就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要培养具有优良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认知和良好网络素养的人。网络世界纷繁复杂, 网络信息参差不齐、优劣有别, 这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不良的网络信息和不当的运用新媒体方式, 都会造成青年学生的价值迷惘或扭曲。媒体环境下对高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指出了新的任务。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还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加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 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健康成长, 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有利于办好高等教育

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立德树人, 高校的育人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着更复杂更多变的教育环境, 坚持把立德树人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努力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指导, 这是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内在灵魂。其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对教育工作规律的准确把握,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育人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 在变化中坚守, 在坚守中弘扬, 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始终保持社会主义中国高等教育的鲜亮底色。

2.3 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有利于应对网络侵蚀

技术革命的发展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增加对应对现实问题的挑战。新媒体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工具福利, 但同时, 它也带来了挑战。就高校教育工作而言, 它改进了育人工作的方式、提供了新的途径、加强了与学生的联系, 同时它也增加了育人工作的难度。其中,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国家利用其发达的网络技术和强大的信息优势, 以我国高校为目标, 持续进行分化、西化, 与我争夺青年、争夺下一代的情况下, 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以及教育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3]因而新媒体视野下关注并强化高校立德树人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应对网络阵地的缺失。

3 有效探究新媒体视野下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

新媒体在大学校园里的“新常态”及其对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影响需要我们在新媒体视野下创新高校立德树人理念、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机制建设、创建高校立德树人话语体系, 增强吸引力。

3.1 加快推进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新科技、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 高校立德树人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也应随时应势的发生变革。在新媒体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必须走进网络, 尤其是要树立“运用新媒体开展立德树人”的新理念, 学会利用大学生广泛使用的新媒体开展立德树人的影响力, 这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要求,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教育者必须看到, 新媒体给高校立德树人带来的挑战, 已掀起了一个新的浪潮, 高校教育者要看到这个浪潮并勇于应对这股浪潮, 并成为这个浪潮前沿的弄潮儿, 只有如此, 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事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2 建立运用新媒体建设高校立德树人的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够适应, 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必须要“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 努力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增强实效性”。因此, 在新媒体视野下, 要有效运用新媒体新媒体时空建起高校立德树人新课堂, 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与吸引力;运用新媒体丰富高校立德树人新的内容, 将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相结合, 增强高校立德树人的时效性、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贴近性与针对性;运用新媒体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的新平台, 创建高校立德树人的传播平台来高效、便捷、生动的传播正面积极的育人内容, 创建动态观察平台以“微服私访”的形式观察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 创建平等交互平台, 以轻松、和谐的方式构建新型师生互动关系。总之, 要积极构建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机制。

3.3 创建新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话语体系, 增强吸引力

新媒体时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且由于年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等因素, 大学生对于对新媒体的把握和运用情况较为熟练, 教育者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主动权, 凸显其价值引领作用就变得格外重要, 这需要高校立德树人掌握话语权。新媒体的“全民麦克风”造就了信息的非垄断性与平等对话性, 其传播语言和形态也与传统媒体不同, 这为高校立德树人提出了挑战也带来的机遇。我们我们要争夺话语权, 建立新媒体思想政治宣传阵地, 抢占网络舆情导向制高点,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主旋律, 强化主流声音。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媒体意识、运用新媒体语言、掌握新媒体技术, 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寻求共鸣, 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也只有如此, 才能运用丰富形象的新媒体内容、便捷高效的新媒体方式增强高校立德树人的吸引力。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立德树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的资源共享性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新思路, 新媒体的开放自由性使高校立德树人环境更复杂, 其迅速发展和普及为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者提出了新挑战。但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 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有助于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办好高等教育, 有利于应对网络侵蚀。因此, 应加快推进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 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机制建设、创建高校立德树人话语体系, 增强吸引力。

关键词:新媒体,立德树人,路径

参考文献

[1] 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55.htm。[1]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55.htm。

[2] 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 缪迅.意识形态工作高效守土有责[J].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 (1) .[3]缪迅.意识形态工作高效守土有责[J].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 (1) .

[4] 骆郁廷, 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7) .[4]骆郁廷, 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7) .

立德树人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一、抓好“德”的基点教育

树人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 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德育工作的目标指南, 成为了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最响亮的口号。“立德树人”的提出, 回答了教育怎样树人的问题, 也肯定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德育为先”的工作地位。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要求, 我们日常教育的这个“德”抓什么呢?我想, 只要我们找准了“德”的基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查阅资料, 我们不难发现, 德是公民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换句话说, “德”的基点就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例如, 学会劳动, 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 爱国家, 能遵守一个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 其行为符合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有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思想等等。“德”的基点如同高楼大厦的奠基石, 只有夯实了地基, 才会有高楼万丈平地起。我想, 作为德育工作者, 要实现立德树人, 就必须抓好这些“德”的基点教育, 在我们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中真真切切地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如何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与关爱, 懂得感恩与回报, 善于合作和奉献……只有做好“德”的基点教育, 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德育工作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利于人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

二、抓好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教育

德育工作者是“立德树人”的实施者。在实践中, 我发现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能够征服学生、让学生信服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渊博的知识;二是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伟大的人格乃人性之永恒魅力。

首先, 德育工作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古人曰: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这是由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及其需求的多元化决定的。同时, 也是做好德育工作本身的需要。没有渊博的知识作为德育工作基础, 德育工作将是干瘪的, 其教育也是荒漠的, 无法令人信服的。其次, 德育工作者是人格的传递者。“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身垂范”, 就是这方面的意思。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 是德育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 其人格会潜移默化给学生, 并可能成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和一生。有怎样的德育工作者, 就会有怎样的学生, 是有一定道理的。德育工作者的工作, 不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 更是传递精神、品质给学生。若比较二者轻重, 我们发现, 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显得更为深远。我的学生曾对我说, 十多年过去了, 他已经无法记得老师某年某月某日上的某课内容了, 但他总记得老师的上课风格, 育人风范、励志言语等等。确实, 好的老师, 就是学生人生好的导师。知识让学生佩服, 人格让学生感动!当所有的德育工作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伟大的人格”时, 德育工作才会真正实现完美。“立德树人”的梦想才会真正实现。

三、抓好“向上”“至善”教育

人应该有向上和至善的品质。教人向上, 让人至善, 符合“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体现, 也应该成为德育工作必然使命。向上教育, 就是教育学生为目标、为理想、为信念积极进取, 自立自强, 坚持追求, 奋斗不息, 其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至善, 就是教育学生应该成为一个“善”人, 即有善心, 有善举, 有善的品质。大爱无边, 从善无价。做到善心为人, 善心待人, 善心做事, 善心成事, 一切从善出发, 一切以善为准;同时, 至善, 还有另一层意思, 就是善于做什么的意思。教育学生至善, 就是教育学生至少学会一项专业技能, 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今天, 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更多的是如何考分, 过分着力于智力的培养和拔高, 忽略了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 忽略了至善求美的德育教育。“立德树人”的提出, 正是看到了当前教育的不足而发出的时代指引。人必须向上, 以求“善”的完美!

四、抓好“四心”“四勤”教育

德育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只要是关于人的工作, 就是繁杂而艰巨的工作。对一个德育工作者要成为优秀的德育工作者, 必须做到“四心”和“四勤”。这是自己从事德育工作多年的总结。我想也应该是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也应该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化要求。在这里, 我简单解读一下这“四心”和“四勤”。

“四心”, 即信心、爱心、耐心、细心。信心是前提。对德育工作没有信心, 肯定做不好工作。爱心是基础。没有爱心的德育, 我们无法想象, 可以说, 除了荒漠, 就是痛苦。耐心是保证。德育工作具有反复性和持久性, 需要忍受和等待。细心是品质。德育工作是关系人的工作, 需要呵护, 需要观察, 关注细节, 关注点点滴滴, 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品质保证。

“四勤”是指勤到岗、勤交流、勤学习、勤反思。勤到岗, 就是勤到学生活动的地方检查, 如教室、食堂、寝室等场所;勤交流就是与学生多沟通、多谈心;勤学习, 是德育工作者要多学习,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勤反思, 是德育工作者自身要多反思总结自己的工作, 不断改进和完善德育管理及教育方法。

立德树人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立德树人

仁,仁者爱人,立己达人。

德,厚德载物,立德树人。

为适应教育发展大势,自2009年建校以来,廉江一中通过学习孔子、弘扬国学、浸润育德,逐渐找到了一条仁以立德、立德树人的“仁德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推动学校不断前行,不仅中考、高考成绩显著,还被评为湛江市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湛江市绿色学校、湛江市德育示范学校、湛江市文明单位、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全国特色学校、全国校园写作示范学校、全国创新名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仁德之始

走进廉江一中,仿佛徜徉于国学殿堂:宽广美丽的“论语广场”正中矗立着孔子雕像,中央两侧的石柱,刻着体现“仁、义、礼、智、信”核心思想和“温、良、恭、俭、让”处世品格的论语名句……从“论语广场”的创设,到“仁”“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课程的融入,廉江一中仁德教育特色的创建之路,无不凝聚着廉江一中校长张旭的智慧与心血。

1. 一个校长的德性之思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灵魂所在,生命不息。”在张旭看来,德育就是让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无限接近天空时,又勿忘脚下的大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传统文化智慧就像一条长长的根脉,扎根在我们生长的土壤里。由此,张旭认为,德育是扎实人生的根本,德育是树人成事的保障。

2008年7月,按照廉江市委组织部指示,张旭负责筹建廉江一中。学校建成后,摆在张旭面前的难题是,如何确定办学宗旨、奠定办学基调、构建办学特色?张旭选择往回看,开辟了一条教育“寻根”之路――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根。基于此,经过与教师讨论,张旭敲定了办学思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

2. 一所学校的树人之举

理清办学思路,接下来就是搭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平台。基于此,张旭提出了建设论语广场的设想。在廉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论语广场于2010年1月建成。张旭说:“建设论语广场,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学经典’,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让学生明白‘颂经、尊孔、学做人,知书、识礼、成大业’的道理。”依托论语广场这一载体,廉江一中从校园生态、文化建构、课程建设等方面入手,为学校通过传统文化导向立德树人搭建了一个标志性的平台。

立德树人,要树人,教师必须先立德。为此,廉江一中每年都开展一次以“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立师德,树师表,正师风,铸师魂,用精神和事业点亮教师成长的心灯。同时,张旭重视教师的培训和专业成长:对青年教师,张旭提出三年循环教学制,通过循环教学助其成长为优秀教师;对中年教师,张旭指导制定了《廉江一中名师培养方案》,每学年推选10位名师培养对象,助其早日成为名师。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成长,让教师在教书育人之路上有心有法,有为有位。

既有文化育人之平台,更有立德树人之良师,廉江一中逐渐形成了仁德立人的学校育人特色雏形。

仁德之式

“以德立校,以智强校,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培养有中华灵魂和世界眼光的当代人才”的办学宗旨,“争一流、创特色、办名校、育英才”的办学目标,“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孝亲、尊师、赞美、鼓励”的校风,“勤学、善思、互助、奋进”的学风……现都已篆刻在廉江一中的各式建筑之上,处处彰显着学校的精神文化底蕴,凸显出仁德教育样式之美。

1. 成式

这里所谓“成式”,是指已经形成的特色教育样式。从传统文化入手,办学以来,廉江一中逐渐形成了文化育人、活动怡人的育人之路,彰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路径。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文化育人。以论语广场为平台,以传统文化为抓手,廉江一中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每日书声琅琅的晨读、晚读,每周一节的《弟子规》或《读,学做人》校本特色课程,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例行儒学传统教育,每年9月28日的敬师节活动……如今,廉江一中已基本形成了“读?看?听?说?行”融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一“读”,利用晨读午读、文化周等读《论语》《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精华;二“看”,由班主任组织,每月安排一节班会课,利用教学平台播放《感恩》《母亲》《天下父母》《母慈子孝》《让生命充满爱》等视频,引导启发学生珍惜生命、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奉献;三“听”,利用“校园之声”广播让校园处处散发传统文化书香,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学生聆听专家解读经典;四 “说”,打造“说”的平台,如每周一升旗仪式结束后,由学生代表作《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专题演讲等,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反思和吸收;五“行”,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组织新生集体礼拜孔子,通过书画、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名言名句选读”“读《论语》、写心得”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

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活动怡人。廉江一中把学生社团作为素质教育新课堂、学校特色活平台,对各社团制订了科学的学年活动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开展活动。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是全校统一开展社团活动的时间,各社团定期开展书法、美术、文学和科技等知识讲座和比赛,举办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和科技文化艺术节。“在我们学校,每人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每人参加一个社团,每人学习一门艺术技能。”张旭自豪地说。课外时间的廉江一中,琴声曼妙,歌声飞扬,艺术楼里传来朝气蓬勃的大合唱、古筝曲,运动场上已拉开了足球比赛的序幕,论语广场空地上闪过各种高难度动作的轮滑舞者……论语朗诵队、美术社、书法协会、合唱团、古筝队、女子足球队、科技协会、摄影协会等34个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校超过50%的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并结出了喜人的硕果:学校合唱团参加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比赛夺得小组合唱金奖、混声合唱银奖,参加广东省第5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一等奖,参加第13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比赛荣获重唱小组唱银奖、青少年组铜奖;学校足球俱乐部 9名女足球员被选拔到湛江市女子足球代表队,参加第14届广东省运动会(学校体育组)足球比赛,获得冠军;科技协会在全国航模比赛、青少年创造力大赛等活动中斩金夺银,多人多次获国家级奖励――学校科技小组参加第3届“晶草杯”钟南山创新奖公益活动、第11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和第67届德国纽伦堡发明展中国地区选拔赛,获得三金一银的好成绩,学生叶德瑜的 “便携式高效发电装置――重力势能太阳能风能互补蓄电演示仪” 发明作品勇夺第68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银奖及第9届国际发明创意大赛金奖。

2. 创式

这里所谓“创式”,是指正在以及将要探索的特色教育样式。立足于论语广场平台,通过传统文化育人与特色活动育人这两大成式,廉江一中以仁爱之德载育人之道,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与极高的社会声誉。在此基础上,廉江一中立足现代化视域下教育理念的范式变革,于2016年下半年起明确提出仁德教育理念,创建仁德教育特色学校,让学校的教育特色在聚焦中更加鲜明。

为什么要在这时提出现代化视域下的仁德教育理念?“主要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适应于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特色发展也到了一个需要主题性聚焦、体系化梳理的阶段。”张旭接着说,“将‘仁’‘德’思想与现代化视域结合起来思考,有利于学校在仁德教育理念引导下整合学校特色发展样式与路径,构建起更多样、更系统的学校特色发展生态。”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与思考,廉江一中不仅明确了仁德教育发展理念,而且通过申报《仁德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教育理念的范式变革》省级重点课题立项深入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方向,以现代化视域为基点,以“慈、和、爱”为核心,积极探索以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强化教育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的仁德教育实施策略,构建“崇德尚礼”的仁德课程体系,全面开展“仁师、仁生、仁教、仁学”的仁德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创建系统化的仁德教育特色样式。

仁德之旨

仁德,既是传统文化之精华,又寓现代教育之精髓。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以爱育人,强调真、善、美。这些,都可以从仁之德性找到精神源头。廉江一中的仁以立德、立德树人的仁德教育理念与实践,以现代化视域传承传统文化智慧,推进教育特色优质发展,可谓找到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相融相生的教育发展路径。

仁德教育,立足于文化“寻根”,但这种“寻根”,不是一味遵循不合时宜的文化传统教条,而是要寻回被遗忘了的或被边缘化了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结合现代教育价值导向,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教育内涵。所以,廉江一中虽然倡导一拜孔子学礼仪、二拜孔子学做人、三拜孔子学读书的“三拜”活动文化,但这种“三拜”活动文化不是为了复古,不是崇尚迷信,而是以一种现代敬拜礼来营造尊师重教、立德树人的育人氛围,展现学校以孝为先的孝道、以生为本的生道、以师为主的师道三位一体的“三道”思想理念,并由此促进学生在日常行?橹凶跃跣纬啥辔⑿Α⒍辔屎谩⒍嘈欣竦摹叭?多”习惯,自觉实现内务无杂乱、餐桌无剩饭、地面无垃圾的“三无”目标。学校还通过成立“清华园”助学基金,以“借”而不是“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资助,学生可在将来有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归还”,实现仁德品行的自觉传递。如今的廉江一中,处处展现了举止文明、知书达理、热心服务的师生风貌。

在廉江一中,通过对以孔子为典型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学习,促成学生日常优良品行的生成、培养与传递,极好地彰显了仁德教育的目标导向与旨趣――仁以立德,立德树人。

(本文图片由廉江市第一中学提供)

上一篇:动车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养殖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