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03

国内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创新管理的技术,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到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去,才能真正为实现高质量交通运输管理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就交通运输管理问题以及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作用加以阐述,然后就智能交通系统实际应用详细探究,希望能就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研究为实际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运输;运用

引言

由于交通运输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公共交通领域的建设和投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了完善的铁路、道路、飞机以及船舶运输体系,而如今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二线城市正在建设和完善地铁及城际交通运输方式。尽管我国在公共交通的建设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交通运输过程中安全问题频发也意味着我国在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1、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必要性概述

从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情况上来,在20世纪的时候,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于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但是道路交通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多的交通问题,例如交通堵塞以及交通安全事故等,不仅对道路交通行业的持续性发展造成阻碍,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解决道路交通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各国对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展开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道路运输交通控制系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如今,我国已经步入了新时代,城市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推动了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与此同时,交通工具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导致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出现了大量的诸如交通堵塞以及交通安全事故等问题,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交通压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道路交通运输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为了更好地解决交通问题,促进道路交通行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开始修建更多的道路,通过增加道路数量,缓解我国的交通运输压力。但是道路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问题,要想真正改善交通运输问题,需要对交通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发展和创新。

2、高速公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网络科技不断的发展进步,对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高速公路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车辆在高速公路抛锚预警反应过慢,在視野不开阔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连环车祸;收费站口上下车时间过长,长时间浪费车辆排队时间,造成收费站口车辆拥堵;高速管理部门无法第一时间将实时路况信息传递给上道车主,车主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前方路况问题,不能做到及时预警和提前预防,导致车主上道风险增加;国家对节假曰旅游政策的扶持,自驾游和探访亲友的私家车数量增加,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速道路出行,这给高速公路的发展和管理都带来了全新挑战。

3、交通运输管理中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措施

3.1、无线收费系统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系统比较多,为能从整体上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质量水平,这就需要在对智能交通系统子系统的科学运用层面加强质量有效控制,如将无线收费系统加以科学运用,能够在交通监控领域运用,对过往车辆收费,停车收费等,从整体上提升道路交通管理的效率。采用无线收费系统,其工作中主要是对车辆的牌号进行识别,以及微波读取的方式,能够对车辆通行费自动计算,自动从车主银行账户扣除,整个过程不用人员参与,自动化完成,在对车辆收费系统采集的信息分析下计算收费金额,通信网络和无线收费技术的结合下对车辆通行管理的效率能有效提升,也能保障管理系统的运行稳定,大大方便了人员的工作。

3.2、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加强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必须加大对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增强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功能,使其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具有更多的应用场景。除此之外,应该加强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的普及,相比人工管理交通运输体系安全风险而言,智能技术能够24小时不间断记录道路安全情况,并且智能技术能够严格按照既定指令执行相关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不会出现人为失误,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完善的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应用,进而帮助提升我国交通运势体系整体的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3.3、在智能高速公路运营方向的运用

交通大数据在运营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收费管理和监控系统中。通过大数据连接监控系统,结合ETC路口收费管理,可以有效地加强车辆管理,及时发现车辆逃费、恶意换牌、遮挡拍照等问题,使得高速公路管理更加公正、有效。例如,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拥有ETC快速车道,有效缓解了车辆排队压力,部分交通部门还与银行部门联合进行“便民办卡”服务,可以在高速公路入口区域设立ETC业务办理站点,为私家车主办理整套便捷业务,进而形成车主、交管、银行共赢的局面。同时,大数据的深入应用也给高速公路管理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根据ETC收集的车辆数据和收费数据分析,能对其他各个高速卡点进行车流量基础预测,提前预测出即将出现的车流高峰,腳提前预警。例如,管理人员在节假曰发现A路口卡点和B路口卡点是上道人数是平时的7倍,而E卡点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大数据系统立马采取预警行动’在A、B卡点LED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堵车预警’并通过区域无线电发射装置,向路上行驶的车辆发送预警短信,劝说车主从D、F卡点提前下道,进而减少交通压力,在整个过程中,从系统反应到管理人员审批共用了十分钟时间,有效预防了高速交通道路拥堵问题。大数据对智能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效率是人工管理无法比拟的,大数据监管还能够形成科学数据信息’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调鶴速公路发展方向。

3.4、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典型应用场景研究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建设需要经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为智能网联车辆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后期逐步增强道路的诱导和控制能力,为智能网联车辆的安全、高效行驶提供决策支持。由于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体系庞大,典型应用场景无法枚举,因此结合目前国内技术发展及道路测试现状,面向高速公路分别对两个阶段的典型应用场景方案进行设计,以探索具备实操性的阶段性推进路线。

结束语

我国的道路交通行业在飞速发展,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而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我国道路交通问题的关键措施。为了更好地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相关的交通管理部门要对智能系统加深研究,并逐渐投入实际运行工作,针对智能交通系统中存在的不足要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能够确保我国的交通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波.交通运输系统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07.279.

[2]刘艳军.探析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中智能技术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4(02):250+340.

[3]吴晓敏.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01):132-133.

[4]陈贞.关于在黄石建立智能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设想[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05):112-115.

[5]陈贞.武汉城市圈建立智能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04):7-9+18.

乌兰察布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国内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集装箱货物运输单证 ,在80年代我国各口岸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的货运单证 。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交通部于1989年在上海口岸主持了“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多式联运)工业性试验”,于1991年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验收。1990年12月5日,国务院第68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交通部又于1992年6月9日以第35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上述的规定和实施细则自1992年7月1日起施行。从此以后,我国各口岸的集装箱货物运输主要 单证 基本上统一起来。它们与传统的货运单证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在集装箱货物 进出口 业务中,除采用了与传统的散杂货运输中相同的商务单证外,在船务单证中根据集装箱运输的特点,采用了空箱提交单、设备交接单、集装箱装箱单、场站收据、提货通知书、到货通知书、交货记录、卸货报告和待提集装箱报告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空箱提交单(Equipment Despatch Order)

空箱提交单又称集装箱发放通知单(Container Release Order),俗你提箱单,是 船公司 或其代理人指示集装箱堆场将空集装箱及其他设备提交给本单持有人的书面凭证。在集装箱运输中,发货人如使用 船公司 的集装箱,并为了要把预定的货物装在箱内,就要向集装箱堆场或空箱储存场租借空箱,通常是由 船公司 提供空集装箱,借给发货人或集装箱货运站。在这种情况下,船公司或其代理人要对集装箱堆场或空箱储存场发出交箱指示,但是由于空集装箱是一个售价较高的设备,因此不能只靠简单的口头指示,还要向发货人或其代理人提交空箱提交单,集装箱堆场或空箱储存场只对持有本单证的人提交空集装箱,以确保交接安全。

集装箱的空箱提交单一式3份,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凭订舱委托书,接受订舱委托后,由船公司或其代理人签发,除自留一联备查外,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和存箱的集装箱堆场或空箱储存场各执一联。

(二)集装箱设备交接单(Equipment Interchange Receipt)

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简称设备交接单(Equipment Receipt,E/R),是进出港区、场站时,用箱人、运箱人与管箱人或其代理人之间交接集装箱和特殊集装箱及其设备的凭证;是拥有和管理集装箱的船公司或其代理人与利用集装箱运输的陆运人签订有关设备交接基本条件的协议(Equipment lnterchange Agreement)。

设备交接单分出场(港)设备交接单和进场(港)设备交接单两种,各有三联,分别为管箱单位(船公司或其代理人)留底联;码头、堆场联;用箱人、运箱人联。

设备交接单位的各栏分别由管箱单位的船公司或其代理人,用箱人或运箱人,码头、堆场的经办人填写。船公司或其代理人填写的栏目有:用箱人/运箱人、船名/航次、集装箱的类型及尺寸、集装箱状态(空、重箱)、免费使用期限和进(出)场目的等。由用箱人、运箱人填写的栏目有:运输工具的车号;如果是进场设备交接单,还须填写来自地点、集装箱号、 提单 号、铅封号等栏目。由码头、堆场填写的栏目有:集装箱进、出场日期、检查记录,如果是出场设备交接单,还须填写所提集装箱号和提箱地点等栏目。

(三)集装箱装箱单(Container Load Plan)

隐私保护

集装箱装箱单是详细记载每一个集装箱内所装货物名称、数量、尺码、重量、标志和箱内货物积载情况的单证,对于特殊货物还应加注特定要求,比如对冷藏货物要注明对箱内温度的要求等。它是集装箱运输的辅助货物舱单,其用途很广,主要用途有以下几方面:

1.是发货人向承运人提供集装箱内所装货物的明细清单;

2.在装箱地向 海关 申报货物出口的单据,也是集装箱船舶 进出口 报关 时向 海关 提交的载货清单的补充资料;

3.作为发货人,集装箱货运站与集装箱码头之间的货物交接单;

4.是集装箱装、卸两港编制装、卸船计划的依据;

5.是集装箱船舶计算船舶吃水和稳性的基本数据来源;

6.在卸箱地作为办理集装箱保税运输手续和拆箱作业的重要单证;

7.当发生货损时,是处理索赔事故的原始依据之一。

集装箱装箱单每一个集装箱一份,一式五联,其中:码头、船代、承运人各一联,发货人、装箱人两联。集装箱货运站装箱时由装箱的货运站缮制;由发货人装箱时,由发货人或其代理人的装箱货运站缮制。(广州物流公司:http://)

发货人或货运站将货物装箱,缮制装箱单一式五联后,连同装箱货物一起送至集装箱堆场。集装箱堆场的业务人员在五联单上签收后,留下码头联、船代联和承运人联,将发货人、装箱人联退还给送交集装箱的发货人或集装箱货运站。发货人或集装箱货运站联除自留一份备查外,将另一份寄交给收货人或卸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供拆箱时使用。

对于集装箱堆场留下的三联装箱单,除集装箱堆场自留码头联,据此编制装船计划外,还须将船代联及承运人联分送船舶代理人和船公司,据此缮制积载计划和处理货运事故。有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对动植物检疫有严格的特别要求,在装箱单上就须附有申请卫生检疫机关检验申请联。在申请联的申请检验事项中,与货运有关的内容包括货物本身及其包装用料是否使用了木材,如木板、木箱、货板、垫板。如使用了,是否已经经过防虫处理的说明。如果已经经过处理,则就货物本身应由发货人将发票、 海运 单证和熏蒸证书一并寄交收货人;就集装箱而言,则应由船公司或其代理人连同集装箱适航证书一并寄交卸货港的船公司的代理人。(广州货运公司:http://)

该项申请联由发货人和船公司或他们的代理人分别签署。

总之,集装箱装箱单的内容记载得准确与否,与集装箱货物运输的安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四)场站收据(DockRecipt,D/R)

场站收据是由发货人或其代理人编制,是承运人签发的,证明船公司已从发货人处接收了货物,并证明当时货物状态,船公司对货物开始负有责任的凭证,托运人据此向承运人或其代理人换取待装 提单 或装船 提单 。它相当于传统的托运单、装货单、收货单等一整套单据,共有十联(有的口岸有七联),其中:集装箱货物托运单二联:第一联,货主留底,第二联,船代留底;运费通知二联:第三联,运费通知

第四联运费通知。第五联,装货单,即场站收据副本。包括缴纳出口港务费申请书附页;第六联,大副联,即场站收据副本。第七联,场站收据正本;第八联, 货代 留底,第九联、第十联,配舱回单

1、场站收据十联单的流转程序

(1)托运人填制集装箱货物托运单即场站收据一式十联,委托货运代理人代办托运手续;

(2)货运代理人接单后审核托运单,若能接受委托,将货主留底联(第一联)退还托运人备查;

(3)货运代理人持剩余的九联单到船公司或船公司的代理人处办理托运词“舱手续;

(4)船公司或其代理人接单后审核托运单,同意接收托运,在第五联即装货单上盖签单章,确认订舱承运货物,并加填船名、航次和提单号,留下第二至第四联共三联后,将余下的第五至第十共六联退还给货运代理人;

(5)货运代理人留存第八联 货代 留底,缮制货物流向单及今后查询;将第

九、十联退托运人作配舱回执;

(6)货运代理人根据船公司或其代理人退回的各联缮制提单和其他货运单证;

(7)货运代理人持第五至第七共三联:装货单、大副联和场站收据正本,随同出口货物 报关 单和其他有关货物出口单证至 海关 办理货物出口 报关 手续;

(8)海关审核有关 报关单 证后,同意出口,在场站收据副本(1)即装货单上加盖放行章,并将各联退还货运代理人;

(9)货运代理人将此三联送交集装箱堆场或集装箱货运站,据此验收集装箱或货物;

(10)若集装箱在 港口 堆场装箱,集装箱装箱后,集装箱堆场留下装货单;若集装箱在货运站装箱,集装箱人港后, 港口 集装箱堆场留下装货单和大副收据联,并签发场站收据给托运人或货运代理人;

(11)集装箱装船后, 港口 场站留下装货单用作结算费用及以后查询,大副联交理货部门送大副留存;

(12)发货人或其货运代理人持场站签收的正本场站收据到船公司或其代理人处,办理换取提单手续,船公司或其代理人收回场站收据,签发提单。在集装箱装船前可换取船舶代理签发的待装提单,或在装船后换取船公司或船舶代理签发的装船提单。

2、场站收据七联单及其流转程序

目前,有的口岸像大连口岸使用了七联单:第一联,集装箱货物托运单,船代留底;第二联,装货单,场站收据副本;第三联,场站收据副本,大副联;第四联,场站收据正本;第五联,装箱理货留底;第六联, 货代 留底,第七联,配舱回单。

(五)特殊货物清单

在集装箱内装运危险货物、动物货、植物货,以及冷冻货物等特殊货物时,托运人在托运这些货物时,必须根据有关规章,事先向船公司或其代理人提交相

应的危险货物清单、动物货清单、植物货清单和冷冻(藏)货集装箱清单,或称为……装货一览表。

(六)提货通知书(Delivery Notice)

提货通知是船公司在卸货港的代理人向收货人或通知人(往往是收货人的货运代理人)发出的船舶预计到港时间的通知。它是船公司在卸货港的代理人根据掌握的船舶动态和装箱港的代理人寄来的提单副本或其他货运单证、资料编制的。

船公司在卸货港的代理人向收货人或通知人发出提货通知书的目的在于要求收货人事先做好提货准备,以便集装箱货物抵港后能尽快疏运出港,避免货物在港口、堆场积压,使集装箱堆场能更充分地发挥其中转、换装作用,使集装箱更快地周转,而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提货通知书只是船公司或其代理人为使货运程序能顺利进行而发出的单证,对于这个通知发出得是否及时,以及收货人或其代理人是否能收到,作为承运人的船公司并不承担责任,也就是说,承运人并不对此通知承担责任风险。作为进口商的货运代理人,为了保证进口货物代理的服务质量,也应主动与船公司的代理人联系,及早获取进口货物提货通知书,便于提前做好接卸进口货物的准备。

(七)交货记录(Delivery Record)

交货记录共五联:到货通知书一联;提货单一联,费用账单二联,交货记录一联。

1.交货记录的流转程序

(1)在船舶抵港前,由船舶代理根据装货港航寄或传真得到的舱单或提单副本后,制作交货记录一式五联;

(2)在集装箱卸船并做好交货准备后,由船舶代理向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发出到货通知书;

(3)收货人凭正本提单和到货通知书向船舶代理换取提货单、费用账单、交货记录共四联,对运费到付的进口货物结清费用,船舶代理核对正本提单后,在提货单上盖专用章;

(4)收货人持提货单、费用账单、交货记录共四联随同进口货物 报关单 一起送海关报关,海关核准后,在提货单上盖放行章,收货人持上述四联送场站业务员;

(5)场站核单后,留下提货单联作为放货依据,费用账单由场站凭此结算费用,交货记录由场站盖章后退收货人;

(6)收货人凭交货记录提货,提货完毕时,交货记录由收货人签收后交场站留存。

2.交货记录的填制要求

交货记录在船舶抵港前由船舶代理依据舱单、提单副本等卸船资料预先制作。到货通知书除进库日期外,所有栏目由船舶代理填制,其余四联相对应的栏目同时填制完成。提货单盖章位置由责任单位负责盖章,费用账单剩余项目由场站、港区填制,交货记录出库情况由场站、港区的发货员填制,并由发货人、提货人签名。

3.各单据的作用

(1)到货通知书(Arrival Notice)

(2)提货单(Delivery Order)

提货单是船公司或其代理人指示负责保管货物的集装箱货运站或集装箱堆场的经营人,向提单持有人交付货物的非流通性单据。

(3)交货记录(Deliverv Record)

船公司或其代理人向收货人或其代理人交货时,双方共同签署的,证明双方间已进行货物交接和载明其交接状态的单据叫交货记录。

(4)费用账单

收货人或其代理人结算港口费用,提取货物。

(八)其他单证

1.卸货报告(Outturn Report)

国内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林业发展的春天来了。”

翻开刚刚出版的《中国林业市场论》新书,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倏然映入眼帘。

该书主编、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说,林业在改革中前行,只有充分利用市场,才能持续降低林业管理和经营成本;只有利用好市场,才能多方筹措资金,吸纳人才,聚集智慧,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林业发展需要市长,也需要市场。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政府和市场缺一不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的有效作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林业事业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对中国林业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刻认识,刚刚出版的这部新作对中国林业市场展开了全面的论述。此书是陈建成教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之后,带领经管学院教师完成的又一部力作。

认真阅读此书,看到书中的主干由四大部分组成。先是论述基本概念和理论,然后聚焦中国林业市场改革的命题,接下来重点论述了林业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最后探析了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税费制度、采伐限额制度等三大制度的改革与优化。

专家有专家特有的严谨。此书首先阐释了与林业市场化改革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如“林业”。书中认为,“林业泛指所有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利用有关的全部经济社会活动”,应该说是迄今为止较为准确的定义。书中从社会变迁出发,综述了林业的功能演变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功能;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林业市场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了解析;从主体、客体等要素视角,阐述了林业市场的结构;从理论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林业产权与林业市场的关系。

该书的可贵之处在于,谈理论不故弄玄虚、不卖弄学术、不长篇大论,而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这对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和掌握概念的要点和理论的精髓有很大的帮助。

“不同所有制形式林业的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林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者紧密联系中国国有林与集体林两种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林业市场化,展开了剖析和论述。在国有林场管理中的市场运作机制分析中,重点分析了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的市场运作机制、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市场运作机制以及国有林场的特色产业的市场运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国有林场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令人眼前一亮:引入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建立多元投入的混合所有制林场;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开展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培育管理走向职业化;允许国有林场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跨区域重组……想必这些建议为我国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于我国的集体林业的市场化改革,书中重点则放在了制度创新的研究和讨论上。作者提出的路径是,要创新集体林经营形式,优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模式,为完善林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投资等,加强科学技术为集体林经营主体的服务支撑等。

“林业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这部分,是该书的主体内容,用了九章的篇幅。主要从内涵、现状、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视角,依次分析了林业区域经济市场、投融资市场、林业科技与专业市场、林业劳动力市场、木质林产品市场、林业碳汇市场、森林认证市场、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市场、森林休闲服务市场等九类不同林业市场。其中不乏新的观点和新的视角。如在林业休闲服务市场部分,就论述了林业体验、林业养生和疗养、林业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作者提出,要重视培育市场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不断开发创新服务产品,努力消除行业限制,进一步加大试点示范。

林业市场化的健康、良性的发育和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其中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税费制度、采伐限额制度等三大制度尤为重要。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聚焦这三大制度的改革与优化,不仅介绍了国外的实践与借鉴,还分别就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第三方导向等类型,论述了我国重视,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问题及方向。作者就林业税费改革和采伐限额制度的调整提出的具体建议,符合中国国情和林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林业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将更加紧密,林业市场化改革的全局视角也需要进一步拓展。要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科学把握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该书的作者以国际视野,展望了未来林业市场发展改革方向,在全书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忠告。

陈建成教授称,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探索中国林业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剖析市场化的方向和掣肘,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如果阅读此书之后,能够对中国林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形成一些认识,能对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设计与选择形成一些启发的话,对作者来说是最大的勉励。

阅读此书之后,我想说的是:书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启迪。作者的这一目的已经达到。

国内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国立足国内农业发展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现阶段正处于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最好的时期。但与此同时,中国粮食安全面临农业资源和生态的约束日益增强,受市场与政策的影响日益突出,中国迫切需要建构新型大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全局观、可持续观和全球视野:即以“全局观”协调好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和推动大国农业转型的关系,提高粮食供给体系质量、竞争力和适应力;以“可持续观”指导好促进粮食绿色增长与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的制度安排,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实施农业资源休养生息、生态修复治理系统工程;从“全球视野”构建开放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全面提升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关键词: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局观;可持续观;全球视野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也是国际粮食供求与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而在全球范围备受关注。1994年,莱斯特·布朗曾提出“谁来养活中国”,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中国用事实给出了回答:中国立足国内农业发展不仅养活了自己,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实现了食物供给的丰富化和营养化,大幅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中国不仅没有威胁世界粮食安全,还为世界粮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 477万吨稳定增长到2015年的62 144万吨,人均粮食拥有量也由319千克增长至453千克。2016年和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虽然较上一年度略有下滑,分别减少了0.8%和0.1%,但已连续5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这为有效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一是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供给对消费需求的变化不能有效匹配,粮食供给体系质量有待提高[1];二是农资价格、土地成本、人工费用的持续增加或轮番上涨推高粮食生产成本,导致其高出国际市场,进而抬升了粮食价格[2],同时也侵蚀了中国粮食的竞争力;三是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迫使最低收购价格连续上调

2008—2014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连续提高,2015年维持在2014年水平不变,2016年和2018年先后开始调低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而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低位徘徊,加之受汇率和海运费用等影响,引起国内外粮食价格严重倒挂,并由此引发了粮食政策性收储增加、进口增加、销不动、储不下等一系列突出矛盾[3];四是粮食生产投入品使用不合理,特别是农业化学生产资料过量施用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4]。新时期中国需要新的粮食安全制度安排[5],需要新的粮食安全观[6]。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有效保证了粮食供给的数量安全,但供给质量和效益仍有待提高,需进一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中国依靠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有力促进了生产,但市场机制配置农业和粮食资源的作用亟待进一步加强。中国有能力立足国内保障当代人的粮食安全,但也要认识到立足国内的必要性及其局限性,以及它对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对子孙后代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能影响。新时期中国需要建构大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全局观、可持续观和全球视野,即协调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和推动大国农业转型的大局观,促进粮食绿色增长与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观,从全球视野构建开放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并以此指导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可持续性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支撑体系,全面提升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境况及其可能挑战

(一)粮食供给数量安全保障能力与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从国家粮食供给总量、城乡可达性、家庭可获得性3个维度考察,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最好的时期:一是实现了粮食由过去长期供给不足向当前供需基本平衡乃至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的重大转变。其中,稻谷自2006年起已连续12年产大于消(即国内生产量大于国内消费量),小麦2014年以来再次呈现产大于消的格局,玉米2012年以来供给过剩的规模仍在不断累积扩大。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现了价格由市场决定,引起玉米产量的下滑和消费量的增长,使其产消结余由2015年的5 020万吨大幅缩减至2016年的1 726万吨;但稻谷和小麦仍分别结余2 612和2 539万噸,未有明显变化。二是提高了粮食的城乡可达性和家庭可获得性。特别是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实现了中央储备粮权属清晰、职责明确、管理统一,并利用垂直管理体系覆盖全国的购销网络和仓储物流等优势,实现了中央储备粮“管得好、调得动、调得快、用得上”,对粮食市场供需和价格的异常波动起到了有效调节作用[7]。这从全国、区域和居民家庭不同层面上全面提升了粮食可达性和可获得性的保障能力。

当前有两类较为流行的观点需要进一步辨识:一类观点是“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究其原因:一是将大豆计入粮食的范畴。2016年和2017年,中国进口大豆分别为8 323万吨和9 554万吨,由此引起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但它与“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型粮食安全战略没有必然关联。若依此判断中国粮食进口突破亿吨、粮食安全面临巨大威胁,有失公允,也不能客观反映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二是近年国内外价格倒挂引起谷物(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和杂粮)进口增长。这一情景引起粮食自给率的下降,蕴含了粮食安全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的逻辑演绎。直接表现是中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下滑,深层次原因则包括了由农业禀赋条件决定的竞争优势不足和粮食政策的干预扭曲效应。另一类观点是“过去中国粮食处于产不足需的不安全状态;现阶段粮食过度生产、超期储备,则是新的不安全状态”“粮食过度进口也是一种新的不安全状态”。观察真实经济世界,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波动是一种常态,产需不均衡亦是常态。若产不足需为不安全,产过于需亦为不安全,那么是否还有所谓的“安全”状态?此外,如何辨识过度进口的“度”?这都要深入研究,更要清晰地界定和准确地表述,否则,极易造成战略判断的失误和引起公众的误解。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在粮食数量安全保障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譬如,高成本引起粮食经营效益下降,高价格导致国际竞争力下滑,同时出现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悖论……

从粮食供给质量看,一是粮食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1)主粮供给阶段性过剩,大豆供给严重不足。原因即在于,与竞争性作物相比大豆缺乏比较优势,农民种植意愿较低;(2)常规品种多,市场畅销的优质品种少。国内优质强筋麦、优质弱筋麦市场紧缺,稻谷优质达标率皆未超過60%[8],玉米籽粒蛋白、脂肪、赖氨酸含量偏低,高油、优质蛋白专用品种少[9]。主要原因或可归咎于良种研发与推广不力,政策性扭曲导致优质不优价。如何引导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改善粮食供给体系质量,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适应力,是新时代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二是受制于土壤和水体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国内部分产区农产品面临质量安全风险,如湖南、江西“镉超标”大米事件。2014年公布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中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其中,中度以上污染点位比例2.9%,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10]。这或是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之一。这也意味着,加强土壤和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全面提升“地”“水”对粮食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保障能力,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依靠补贴支持政策与依靠市场机制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2004—2015年粮食“十二连增”是“人努力、政策好、天帮忙”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幅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直接补贴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由大豆良种补贴拓展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对主产区的稻谷和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采取临时收储措施;对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小型农田水利田间工程、农业科研创新系统、良种繁育与技术推广体系等建设给予项目或资金支持。已有研究表明,一系列补贴支持措施对于调动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11-12]。

近年来,国内外粮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的外部性日益突出:第一,推动区域种植结构调整,使其呈现“趋同化”和“单一化”发展。玉米临储政策改变了作物之间的比价关系,推动东北产区玉米对大豆、杂粮、瓜果等的替代。最低收购价政策起到了收益保险作用,引导规模经营主体转向种植受国家支持保护的稻谷和小麦;第二,易让农民形成政策路径依赖。有了政策性收储的兜底,农民锁定了最低托市价格,只要高产、不求优质,进而忽视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特别是托市价格过高、优质优价难以通过市场交易有效体现,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第三,面临财政负担快速增加的风险。国内粮食连续供大于求,国内外粮食价差大,下游产业不景气,粮食大量涌向政策性收储,导致库存高涨“销不动、储不下”。这一方面引起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另一方面粮食陈化风险也在快速上升。不仅用于粮食收购、保管和利息费用的补贴大幅增加,而且用于仓储建设投资、新陈价差损失、调运补贴、陈化处理等支出也大幅增长。为了加快库存消化,甚至采取了降价销售、加工补贴等政策。第四,削弱粮食竞争力,加大粮食进口压力。对粮食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施以支持和保护,削弱了国产粮食的竞争力。近年因粮食进口配额内完税成本低于国内价格,粮食进口快速增长。对稻谷、小麦、玉米实施关税配额管理,也引起了非关税配额管理的替代性产品(如高粱、酒糟蛋白饲料等)进口大幅增加。受利益驱使,边境大米非法走私也越来越多。第五,面临WTO黄箱补贴“天花板”约束趋紧。2016年,美国向WTO提出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称中国对小麦、大米、玉米实施的国内支持政策与其加入WTO相关承诺不符,违反了WTO《农业协定》。尽管存有争议,但也表明WTO黄箱补贴“天花板”上限约束日益趋紧的现实。

中国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依靠强有力的补贴支持政策的激励作用,而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等领域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当前国内外粮食供求关系和比价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国内国际价格—原料成品价格—产区销区价格“三价倒挂”等突出问题,补贴支持政策的可持续性正面临巨大挑战。为此,2014年,国家对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试点目标价格制度改革,将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目标价格补贴”;2015年和2016年,又分别将油菜籽和玉米临储政策改革为“市场定价+生产者补贴”;2016至2018年,又先后多次调低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这些改革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是有成效的,玉米和大豆改革初步实现了市场定价。但也应注意到,无论是生产者补贴,还是目标价格补贴,都仍然具有生产激励和资源配置扭曲效应。今后,如何尽可能减少干预和扭曲,更多依靠市场配置农业资源,调节主要农产品供求,这种市场机制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迫切需要加强。

(三)粮食当期产量保障能力与可持续产能保障能力

从粮食当期产量和短期生产动员能力看,中国有信心和能力保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国家粮食安全,这已经为实践证明。但过去几十年,为增加粮食供给、保障粮食安全,所付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代价巨大,若不及时做出改变,中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产能保障能力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水资源短缺可能加剧。中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最近20年,中国粮食生产“南粮北移”,但北方是传统的资源性缺水地区。西南和东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则分别面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华北平原特别是河北,因地下水超采形成巨大的漏斗区,已经对粮食种植乃至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东北平原(尤其是黑龙江)也开始大范围开采地下水用于发展水稻,其地下水位较此前已有明显下降,尽管这种影响短期内不会显现,但必须高度重视其对中长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影响。

二是耕地质量面临下降风险。根据国土资源部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评价,中等地

国土资源部将耕地质量分为1~15个等别。其中,1等最好,15等最差;1~4等为优等地,5~8等为高等地,9~12等为中等地,13~15等为低等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2.8%,低等地占17.7%,二者合计超过了70%。其中,作为粮食优势主产区和最大的粮食调出地区,东北地区的耕地平均等级只有11.25等(为中等偏下地)。2014年,全国被占用耕地的平均等级为8.6,以6~10等为主(占68%),其中高等地占到40%;而新增耕地的平均等级为9.88,以10~12等为主,显著低于被占用耕地的质量[13]。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加重,耕地可持续产出能力面临挑战。化肥农药的施用虽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但不合理地施用和利用效率低,将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比例失衡,以及土壤和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2016年,稻谷、小麦和玉米每亩化肥施用量(折纯)分别为23、20和25千克,大幅高于15千克的国际安全施用标准。若考虑复种指数,粮食主产区多以两季作物为主,单位耕地承载的化肥施用强度更大。2017年,3种主粮的农药平均利用率提高至38.8%,但农药残留仍通过水体造成面源污染的扩散;农膜使用量持续增加,其残留率约40%,已成为重要的白色污染源。若长期如此,可能导致农业资源、环境和生态遭受不可逆的损毁,将严重透支中长期的粮食生产潜力。

(四)依靠国内资源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中国依靠国内资源、立足国内生产实现了主粮的基本自给,稻谷、小麦、玉米供给充足,目前出现了阶段性和结构性的过剩。但不可否认,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为中国确保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以2016年为例,中国农产品进口1 550亿美元,仅次于欧盟和美国 WTO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5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均超过美国,仅次于欧盟(28成员国),是世界农产品进口第一大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为1 106亿美元。

。油籽油料是主要进口农产品,2016年进口大豆8 391万吨(340亿美元,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2%),进口油菜籽和食用植物油分别为357和688万吨。其次是谷物,进口2 200万吨,其中大米、小麦和玉米共约1 000万吨;高粱、大麦分别为665万吨和500万吨。此外,还进口畜产品887万吨、食糖306万吨。仅是大豆进口量,若按国内平均单产折算,即利用了6.95亿亩的境外耕地资源,相当于中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7.8%;2017年大豆进口进一步增长到9 554万吨,折算利用了7.91亿亩的境外耕地资源,相当于中国耕地总面积的39.1%。若这一部分转由国内生产,必将对国内粮食安全产生巨大影响。换言之,今后为保障谷物基本自给特别是口粮绝对安全,其他农产品进口则不可避免,即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全球农业资源不可避免。

现阶段,中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正不断增强,但不可回避的是:一是进口产品相对集中,由此导致进口来源地较为集中。由于尚未建立持续稳定的全球农产品供应网络,因此,进口的可获得性、进口成本以及其他不确定性风险持续增加。二是国内企业开展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经营能力还有待提高;企业投资能力与人才支撑较弱;仍缺乏必要的、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新型大国粮食安全观建构:新理念与新路径

最近十多年来,全球粮食市场和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建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可持续性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建构中国粮食安全的全局观: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与推动大国农业转型

1.坚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粮安天下”,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安全问题。对此必须有大局意识,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中国政府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是中国农业发展转型必须长期坚持的底线。

2.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推动粮食和农业转型升级

增加有效供给,扩大优质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中国粮食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新时代人们对粮食生产的生态化和安全化,产品的多元化、优质化和品牌化,供给的智慧化和便捷化越来越关注。为此,必须提高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力:一是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优化品质结构,引导发展市场紧需品种、优质畅销品种;二是推动粮食加工升级,增加中高端供给和优质供给;三是既要注重保障供给数量,更要注重品质与质量。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化解现阶段粮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四是促进粮食及农业由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型增长,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发展的重大转型。

3.完善粮食支持政策,构建绿色化、可持续型粮食产业支持制度体系

其一,推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按照“稳定框架、增强弹性、改革机制”思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即:保持最低收购价政策构架稳定,给种粮农民吃“定心丸”;粮价既可升,也能降,政策既能及时启动,也要适时退出,增强弹性和灵活性;改革最低收购价的功能与机制,由目前既保供给又保增收的托市机制调整回归至兜底保障,解决卖粮难的托底机制[14]。其二,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基本利益。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一旦损害到种粮农民利益,挫傷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想再次恢复粮食生产则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更高的代价。因此,在改革进程中绝不能损害种粮农民利益,对农民因改革遭受的损失必须配套补偿措施。其三,从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视角完善粮食产业支持体系,推动农业政策转型。在生产环节,逐步由现阶段“增产导向”的政策向“竞争力和质量效益导向”“绿色生态导向”的政策转型。要探索对环境友好型、绿色可持续型生产方式给予补贴;加强对农业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风险管理、农业创新系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等的支持;在加工流通环节,加大对产区粮食加工产业的支持,支持产区发展粮食经济,延伸粮食产业链。

4.需高度重视中国粮食竞争力问题

只有提高粮食竞争力,才能减轻进口压力,有效防范出现大量竞争性进口对国内粮食的替代和冲击。而日益增长的粮食生产成本和不断强化的农业支持保护,一定程度弱化了中国粮食竞争力。今后围绕提高粮食竞争力,一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基础竞争力[3]。例如,通过规模化、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替代劳动以降低人工费用,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模式使土地成本隐性化以降低土地费用;二是提高粮食经营的整体效益和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一种方式是鼓励发展综合种养、立体种养、生态种养,提升品质、塑造品牌,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促进粮食提质增效;另一种途径则是支持粮食种植与特色种养、农业休闲体验、乡村旅游等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功能性竞争(即开发农业多功能)促进转型增效和提高综合竞争力[15]。

(二)建构中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观:实现粮食绿色增长与资源永续利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责任,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重任。因此,在有效保障当代人粮食安全的同时,需要注重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和集约化利用,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近年全球粮食处于供应充足、粮价低位运行周期,国际粮食贸易环境相对宽松,国内粮食供应充裕,这是中国实施农业资源休养生息、生态修复治理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应采取积极措施,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保障粮食安全积蓄能量。为此:

1.坚持绿色兴农,推动粮食绿色发展

一是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二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与监管,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三是开展农田残膜和农业废弃物回收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综合治理;四是探索生态循环粮食生产新模式,促进粮食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型发展。

2.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并改善耕地质量,切实保护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加快推动粮食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其核心要义在于,现阶段无需把所能动员的资源、所有的潜在产能全部转化为现实的产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

3.加快实施农业资源修养生息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充分把握住国内外粮食供给充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实施农业资源修养生息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其关键措施在于:一是按照粮食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严格控制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和东北超采地下水生产粮食,积极引导南方重金属超标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二是全面加强水土污染防治和土壤改良,推动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综合治理,加大对东北黑土地保护的支持;三是盘活存量补贴,创新增量补贴,引导农民实行保护性耕作、轮作休耕和替代性种植,有效保护好粮食潜在产能,增强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能力和粮食安全的可持续保障能力。这既是粮食安全战略可持续观的直接表现,也是全局观的重要体现。

4.应重新审视粮食“去库存”策略和农产品出口鼓励措施

当前中国粮食供需“失衡”只是阶段性和结构性的。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推动了国内外玉米价格逐步接轨。在玉米国内价格下滑和镰刀湾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等共同作用下,玉米产量将自高位回落。伴随国内饲养业回暖(通常表现为周期性波动)、替代性产品进口减少、深加工产业扩张和区域性加工补贴政策,玉米消费则会持续回升。“去库存”进度可能因此加快。而且从中长期看,中国人均农业资源异常紧缺,主要农产品供给长期偏紧,“去库存”只会是短时期内的阶段性任务。那么,当前是否需要通过支持发展燃料乙醇来加速玉米“去库存”,再度让国内玉米价格回升和生产者补贴刺激农民继续种植玉米?如此循环。从战略上看,中国尚不能以消耗地力、牺牲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来种植玉米,然后再支持燃料乙醇发展来“去库存”。此外,从中国国情看,农业资源的禀赋条件难以支撑大规模种植用于出口的农产品。发挥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而不是通过补贴支持获得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基础,实现农产品贸易的正常往来,是一种可选路径。而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可能引起农业资源的错配和过度开发,进而影响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建构中国粮食安全的全球视野:建立开放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现有农业资源禀赋明显不足,迫切需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以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应从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出发,积极参与全球农业资源开发,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建构具有全球视野的开放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1.实施农产品多元化进口

如上分析,对中国而言,农产品进口不可避免。进口产品单一,意味着进口来源地集中,进口风险增加;反之,进口品种越多,则意味着进口渠道和来源就越多,进口风险就会降低。实施多元化进口,就是通过多品种、多渠道、多区域进口所需农产品,综合考虑替代性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制品进口,用以分散进口风险[16],这是今后中国更加灵活利用全球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基本方向。如,增加部分肉类及制品进口,即可以减少饲料粮进口;增加多种植物油脂进口,就可以减少油籽油料进口。为此,应与世界主要农产品供给国签订贸易与合作的“国家协定”,与跨国企业等签订农产品贸易长期契约,建立稳定可靠的战略贸易伙伴关系,稳定国内供需缺口较大、需求持续增长的农产品进口货源。根据农产品进口现实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减少农产品进口壁垒,同步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

2.鼓励“走出去”实施境外农业投资

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支持有条件的涉农企业“走出去”。“走出去”的区域应以农业开发潜力较大、农业跨国公司布局尚未完成的地区为重点,如东南亚、非洲、黑海地区。投资方式可灵活选择股权投资、合资、合作、独资等。主要任务则是参与东道国的农业综合开发、仓储物流建設、农产品加工、农资购销与农产品收储、国际贸易等,自主建立或参股融入农业跨国公司的全球农业供应链。以此为依托,探索建构全球农产品及粮食进口供应网络。应该注意的是,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成为农业产业链的境外投资商和国际粮商,不提倡其成为境外农民,尽量避免直接购买土地从事农业生产,避免受东道国政治纠纷、国际舆论炒作等影响。对此,一要减少政府干预,放宽各种限制,简化审批程序与手续。二要从财政金融、风险管理、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境外农业投资支持。如,建立境外农业投资建设基金、境外农业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设立针对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项目的专项险种和重大险种,承保可能发生的因不可抗力因素引发的经营风险损失;避免双重征税。

3.加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

一方面,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发展农业的投资援助,良种良法等技术援助,支持其发展农业生产,帮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自给能力,增加全球粮食市场供应,改善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双边和区域性FTA磋商,深化农业领域的贸易与投资合作。积极推动WTO多边农业谈判,深度参与全球农业规则的改革与制定,完善全球农业治理机制,逐步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与投资新秩序。

参考文献:

[1]陈锡文. 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5-13.

[2]罗必良.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难点与方向[J]. 农村经济, 2017 (1): 1-10.

[3]周竹君,王健糧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制度设计与实施难点[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m173(4):73-77

[4]马晓河.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问题[J]. 世界农业, 2016 (8): 238-241.

[5]马晓河. 新时期我国需要新的粮食安全制度安排[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 (3): 76-80.

[6]程国强. 中国需要新粮食安全观[J]. 黑龙江粮食, 2016 (7): 5-7.

[7]程国强. 强化调控机制,确保粮食安全——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运行的经验与启示[N]. 人民日报, 2010-6-2(7).

[8]林海, 庞乾林, 王志刚, 等. 2013年我国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J]. 中国稻米, 2014 (4): 33-37.

[9]孙琦, 张世煌, 李新海, 等. 中国不同年代主推玉米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14): 2 723-2 730.

[10]环境保护部, 国土资源部.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ED/OL]. (2014-04-17)[2018-07-23].http://g.mlr.gov.cn/201701/t20170123_1428712.html.

[11]武舜臣国内粮食价格政策研究现状及展望[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4):92-97

[12]钱加荣, 赵芝俊. 现行模式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 农业技术经济, 2015 (10): 41-47.

[13]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ED/OL]. (2017-01-17)[2018-08-12].http://www.mlr.gov.cn/zwgk/zytz/201702/t20170222_1440804.htm.

[14]课题组.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的关键与重点[J]. 改革内参, 2017 (37): 25-29.

[15]罗必良. 推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 (6): 8-11.

[16]程国强, 朱满德. 中国农业实施全球战略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框架[J]. 改革, 2014 (1): 109-123.

(责任编辑:钟昭会)

国内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乡镇企业行业门类很多,其主体一般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是以农民投资为主,同样具备纳税的义务,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尤其是在不同地区,严格来说不同地区资源类型不同,资源丰富程度不同,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自然不同,一般来讲,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地域条件好的地方更适合发展乡镇经济。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挑战与对策

当今社会,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成功步入经济新常态模式当中,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经济与乡镇经济又拉开了明显的差距。由于城市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良好,所以城市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但是相对应的,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就不如城市经济那么顺利。由此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这无疑成为我国可持续全面发展的经济政策落实的巨大阻碍。所以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一个针对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体系,以此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

1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乡镇经济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民进城务工,农民收入增加,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基于这一情况发展乡镇经济有利于在乡镇地区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民在本地工作也能提升生活水平。其次,发展乡镇经济有利于缩小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差距。乡镇经济的发展推动县级地域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缓解农村居民税负压力,减轻其经济负担。再次,发展乡镇经济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镇与农村人口比重较大,乡镇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经济收入,提升其生活水平,进而推动了小康社会的发展。最后,发展乡镇经济有利于推动乡镇体制的改革。乡镇经济功能得到强化,更高的经济价值被创造,乡镇成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核心,为乡镇企业创造了发展机遇。

2新常态相关概念理论

本文文中所提到的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常态在不断地创新改革中否定错误的经济发展政策,发展完善新经济政策从而形成的一种产物,是一种新兴的发展变化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也将其当作热点词汇经常性提起,2014年 5月,习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的时候第一次提起了这个词汇,他讲到我国目前依然处在战略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对新常态予以充分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告别了过去三十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时代,转变为新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机构在不断地进行转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转型,许多过去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渐升级,配备了先进的清洁设备,转变成为以绿色节能为发展目标的环保企业。而这一经济模式对于我国现有的经济情况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还能实现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共存,使我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3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现状

首先,我国乡镇经济基础不高,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大潮,但是由于乡镇交通,信息等比较闭塞,经济整体水平还是较低,尤其是在与城市经济的对比下,差距更加明显。现阶段我国乡镇经济仍然主要以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比较落后,而农业经济容易受天气影响的特性也使得乡镇经济的发展不仅增长缓慢还不够稳定。其次,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也受地域的影响,例如我国东部地区乡镇与沿海地区乡镇经济的发展明显比中西部的乡镇发展快,并且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良好的乡镇已经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都是结合自身地理特点与发展经验总结出的适合本地发展的经济模式。再者,乡镇中大部分的商业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乡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不高,这也就限制了乡镇经济中商业的发展,乡镇企业也因为民间资本不足,发展缓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后,作为连接我国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枢纽,我国大部分乡镇的功能性不强,既不能吸收承接城市中饱和的产业园区,也不能接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4经济新常态对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影响

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从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从而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投资、消费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民间投资逐渐萎缩,地方政府举债规模也逐步增大,这使得政府财政投资也更加谨慎。而乡镇经济发展对政府依赖程度较高,尤其是乡镇中的一些小微企业,本身在外部融资环节中就受到诸多限制;从出口层面来说,贸易摩擦、欧债等原因,造成外需不足,而国内却正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像乡镇企业这一类技术低端、服务水平较低的企业,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同时,当前的国家政策引导着市场“去产能”、“去库存”,这使得乡镇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农民工占据了大量的比例,这也极大地增加了乡镇的经济压力。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乡镇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另一方面,在新经济形势下,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对传统的产业进行升级换代。而乡镇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职能角色。当前,乡镇经济发展中农业依旧是其第一产业,但农业发展速度整体较为缓慢,且属于低端制造产业,农业生产管理粗放、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换代,也无法满足人口多样化的需求。

5促使乡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5.1  鼓励乡镇企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政府也意识到了经济在不断变化,从而让乡镇企业有了比较科学化的定位,其抵御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在乡镇经济中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所以这些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第一就需要政府制造一個比较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维护市场环境的公平合理性,防止出现有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出现,从而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第二就是当地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特色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让企业的技术进行改革创新。第三是乡镇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设立专门的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咨询。面对中小型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工业园区,让这些功能相似的企业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特殊区域,有利于加强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仅如此,还可以让这些聚集到一起的企业知名度更高,从而让企业更加科学快速的发展。

5.2  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要加快乡镇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市场发展的规律,帮助乡镇经济发展新的产业,并根据乡镇本地的经济情况与产业结构,出台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乡镇科技的发展。首先,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农业的方向也出现了许多现代科技,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了我国乡镇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次,针对乡镇企业中制造业的结构进行调整,一些竞争力不强,对环境污染大,消耗大量资源产出却不高的企业,建议关停并转;对于乡镇企业中优势较大,具有一定可塑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其做大做强,培养乡镇经济支柱产业。

5.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由于乡镇经济逐渐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所以农业也产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农业如果想要科学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第一就是政府大力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给予农民相应的补贴从而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让相关人员对农村土地进行一个合理化的规划,从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如此,政府还可以让专家专门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方面的具体知识,从而让农民的知识水平得到非常高的提升。对于农村的土地来说可以对其进行科学化的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以找出一个适合农业发展的模式让土地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政府也要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进行相应的鼓励。生态化农业的发展可以让农民的收入逐渐提高,对于就业岗位来说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加。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努力为农民创造一个积极的创业环境,让农民可以实现自主创业从而通过自己的劳动力让自己发家致富。

5.4  建立完善乡镇企业组织体系建设,有效实现产业集群

地区不同,所分布的资源就不同,各个地区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合理有效的使用资源,建立企业组织体系,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高帮助。这个体系主要为乡镇企业免费服务,在乡镇企业面对经营问题、经济问题时能够有效调节,让企业与企业能够互帮互助,同时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企业不再闭门锁国,一味埋头苦干,能让乡镇企业及时克服当前的经营困境,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国家应该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企业组织体系。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聚集,减少公共设施的投入,合理有效的使用土地,同時能够更好的改变所在位置的外部环境。乡镇企业的集群便于管理,相互之间能够更好的调整和培育核心企业,让其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国家适当给予重点农业项目,能够更好吸引乡镇企业的建立,使的企业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效益提升。

6结束语

乡镇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鼓励乡镇企业加大投资,采用招商引资和立项争资等方式,引导乡镇企业树立品牌形象,解决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优化乡镇经济产业结构,推动乡镇朝着城市化发展道路前进,为提升国民经济水平努力。

参考文献:

[1] 屠庆芳.新常态下乡镇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及发展出路探讨[J].商讯,2019(12):142-143.

[2] 张玉娟.乡镇政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商讯,2019(04):89+96.

[3] 朱宝龙.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乡镇统计规范化建设的策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7):98.

[4] 张文花.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04):102-103.

[5] 张文花.新常态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5):85-86.

[6] 王通韵.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师职业定位与职业价值[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360.

[7] 侯为民,李林鹏.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与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15(04):11-16.

作者简介:

朱泓志,男,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国内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现状;不足;改善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即便在遭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影响后,我国经济也能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政策引领下,迅速得到恢复,展现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劲与潜力。如今,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成就在世界舞台上有目共睹,已经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持续为世界经济回暖作出积极的贡献。我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理念,随着“一带一路”等诸多重大战略规划的有力推进,与世界更多国家建立了更加稳定可靠的经济合作关系,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前途光明。当然,在世界经济受疫情等众多复杂影响出现萎靡衰败迹象的背景下,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积极对当前的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应对举措,显得十分必要。

1 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

1.1 企业展现积极的发展动能

在国内各项经济金融政策的有力指引和支撑下,我国企业积极迎接新的竞争挑战,把握国内经济建设良好机遇,迅速瞄准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通过创新转型升级为国内GDP贡献力量。有数据显示,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十足,在经济发展总配比中接近50%。这得益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积极放低贷款门槛,激活创业型企业的借贷准入机制。当然,中小企业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还无法于大型企业相比,若经营管理不力则会面临破产倒闭风险,因此需要关注到企业发展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1.2 金融借贷规模持续上升

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就业群体向城市涌入,在城市中展现出吃、穿、住、行、用、教、医等各方面的高品质追求,因此很多人加大了金融借贷需求,而且借贷的途径和方式不仅包括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还包括互联网消费金融借贷,金融借贷的数额规模在不断上升,为金融机构贡献了盈利指数。但不可回避的是,不少借贷者会出现无力还贷清债的问题,导致银行大量坏账积压,不利于银行资金流的运转,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居民人均消费额不断增大

在经济发展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的背景下,国内居民的人均消费能力呈现积极提升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传统消费向享乐型消费转变,消费环境更加多元。据相关报道称,我国居民在饮食方面的支出比重下降显著,在文化教育、通信、旅行等方面的消费占比激增,在穿着方面更追求时尚感,日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速,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医疗保障更有效率。不过,在居民消费市场持续壮大的过程中,也常常存在管理无序等情况,因而会对国内经济金融造成阻力。

2 推动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健康发展的积极建议

面对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乐观形势,为避免在金融借贷、居民消费、国际金融危机、通货膨胀、贸易顺差等因素影响下出现经济金融发展桎梏。我国还应积极深入研究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特征,不断实施宏观调控,持续形成有力对策,力保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健康发展。

2.1 加强政府引领职能的发挥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并不是强权指挥,而是要积极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对于国内经济金融的发展,政府要严把方向,研究规划更具本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盯经济金融发展中的短板与缺陷,合理整合和调配不同资源,及时高效地化解经济金融发展风险与危机,扫清不良因素影响带来的发展羁绊与障碍,科学引领经济保持良好健康的秩序,确保金融领域的运行规范化。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要进一步健全人民币汇率机制,推动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避免国家货币受到国际收支失衡的冲击,力保国内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

2.2 促进人民群众利益的保障

国民经济的发展总是将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作为重要目标的。国内经济金融形势要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就应该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其为核心来壮大基础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丰富物质资源,优化生活条件。对于影响当代乃至后代群众利益的经济建设与金融策略要建立有序转型机制,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经济金融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利益。

2.3 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树立

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应及时基于当前经济环境变化特征来总结经验与教训,运用可持续的视角来评价和改进发展。在此过程中,应主动树立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不同领域建立协同机制,释放经济金融发展动能。国内经济金融的发展要树立长远目标,准确把握现阶段的发展特征,科学归纳历史阶段的发展规律,不断思考从政策制定要执行落实等不同环节的可行性,并以此来支撑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修正,确保经济金融始终积蓄发展活力,提增国民参与市场经济的信心。

2.4 创新应对国内外变化的举措

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运行离不开适当的调控。我国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尽早预判危机并研究制定应对举措,才是科学调控的当务之急。现阶段看,我国要加大对先进技术的研究,积极在市场经济信息收集、统计、分析、处理、应用等不同环节发挥技术的驱动作用。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成果转化,实时对经济金融变化进行监测监控,有效识别并提取高价值信息,做好经济金融发展预测工作,制定异常应急预案,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波动的影响。

结束语

国内的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总体乐观,但仍有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存在。因此要加强政府引领职能的发挥,促进人民群众利益的保障,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树立,创新应对国内外变化的举措。随着更多有力手段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运用,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将获得持续动力,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娟.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8):123-124.

[2]李梦豪.論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市场,2019(11):39-40.

[3]李艳. 浅谈金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J]. 2019(35):78-79.

上一篇:开放大学学籍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证券公司股权结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