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理念论文范文

2024-05-06

管理学管理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烟草行业按照“精益管理做除法”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了全员、全方位的精益管理工作,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县级烟草分公司,作为烟草行业的基层单位,其不仅是服务客户的窗口、消费研究的前沿,也承担着企业管理的重任。本文主要介绍了县级烟草公司导入精益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行精益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烟草 商业企业 精益管理

中圖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精益管理理论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随着精益管理方法、理念的推进,精益管理由最初的生产系统的管理实践,已经逐步延生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之中,逐渐发展成为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其本质是利用最小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对于烟草行业而言,随着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烟草行业面临着“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四大难题,在控烟“片面化、绝对化、扩大化”的过激倾向逐步显现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不断加大。因此,烟草行业必须从自身管理角度出发,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

1 县级烟草商业企业推行精益管理的意义

烟草商业企业作为服务型企业,通过精益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内部流程效率,快速反应顾客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烟草行业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但其仍是实行以“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为主要特征的管理和运营体系,企业的管理方式较为传统,资源浪费严重。通过精益管理,有助于企业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消除各个工作流程的浪费,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第二,烟草行业作为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必须从资源占有型向管理经济型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和结构效益转变,管理模式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而通过精益管理理念的引入,通过精益理念、方法、工具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梳理其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消除管理过程中的冗余环节,推动企业管理向精细化发展;第三,县级烟草分公司承担着卷烟营销、人才培养、综合管理等业务职能和管理职能,其直接与客户相接触,通过精益管理,能够全方位地扩展销售渠道,更全面地了解零售客户、消费者的需求,有助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平等互利、互惠互利”的新型客我关系;第四,推行精益管理工作,能够在员工中形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参与企业改善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内部凝聚力,促进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

2 县级烟草商业企业在推进精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精益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需要员工接受并在企业内部实施。而在推进过程中,部分员工受固有经验、工作方法的影响,仍然习惯于按部就班、听从上级指令工作,积极投身精益改善的主观意愿不强,参与优化工作流程、消除岗位浪费的积极性不强。

2.2 精益工具、方法掌握不到位

在县级烟草商业企业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部分员工虽然有参与精益管理、精益改善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对精益管理的载体、工具、方法掌握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开展改善活动,甚至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2.3 与原有的管理工具方法不能有效结合

精益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要与目标管理、质量体系管理、标准化建设、现场管理等管理方法工具结合起来,同时推进、有效结合。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只是一味地就精益管理本身进行谋划和实施,造成管理上的缺陷。

2.4 精益管理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精益管理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企业往往引导员工以QC小组活动、岗位改善、合理化建议等方式进行改善活动,有效地实现了降本增效。但是由于对成果缺乏完善的跟踪考核激励机制,造成了课题成果的推广范围较小,员工参与改善的积极性减弱的后果。

3 县级烟草商业企业推进精益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3.1 导入精益理念,营造精益氛围

精益管理的持续推进,离不开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与协调。首先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形成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同步推进的管理格局;其次,企业要通过各种载体向员工传播精益管理的理念、知识、工具和方法,引导员工积极从自身岗位出发,参与企业精益管理工作;最后,要应用精益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以实现精益营销、精益后勤管理、精益综合管理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精益管理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全面推行。

3.2 识别价值流程,减少过程浪费

在精益管理的推进过程中,企业要以客户为中心,开展价值流识别,通过应用价值流程图等精益工具,对客户服务、客户咨询、客户投诉、物流配送等每个价值流进行分析,确定所有的增值步骤,找出企业存在的浪费活动,并进行改善消除。要将改善贯穿于价值流识别的始终,持续开展系统化的改善活动,做到企业员工自觉参与、企业自主创新,逐步实现企业各项业务流程浪费逐渐减少或者出现零浪费。

3.3 注重相互结合,促进整体推进

精益管理与烟草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管理要求是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的。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实现互补,在本质上都是管理方式的不断升级。在推动的过程中,切不可只推行精益管理,而忽略其他管理方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本着以我为主、自主实施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实现自身的管理特色。要与企业目标管理、质量体系管理、标准化建设等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融合应用、系统推进,实现企业管理向一流迈进。

3.4 注重课题引领,持续开展改善

课题是开展精益管理的重要平台。县级烟草商业企业要引导员工以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一卡式改善、岗位改善、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持续改善活动,紧紧围绕卷烟营销、综合管理等核心业务,从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推动管理创新出发,选好改善课题,应用精益管理工具、方法查找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达到全员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3.5 完善机制,培养精益人才

要不断地充实和培养精益改善队伍,探索精益人才的新途径。要根据员工现有的素能特点,科学规划、培养各专业类型、技能层次的精益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智力保障。要建立精益改善的制度保障,形成有利于开展管理创新、调动员工潜能发挥的机制,注重对改善成果的评价考核激励,促进员工自我加压、自我改善,使员工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领头羊”,促进精益管理向纵深发展。

“精益管理永远在路上”。精益管理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县级烟草商业企业要牢牢把握精益管理的内涵,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加强精益氛围营造,持续开展价值流程分析,不断减少浪费环节,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薛丽.试论烟草企业精益管理的推进[J].现代商业,2014(21).

[2] 耿望.精益管理在烟草商业企业的探索及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4).

[3] 高鹏程.精益管理在烟草行业的应用探讨[J].管理观察,2014(08).

管理学管理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加,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更好发展也成为了一种不错选择。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工商管理培训尝试,事实也证明工商管理培训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上具有显著作用,工商管理培训更是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一种有效保障。本文将对工商管理培训在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上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就企业如何更好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培训;管理

引言:从整体上来看,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但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紧迫感却在不断增加。工商管理培训俨然成为了很多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一种选择,但工商管理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效用发挥上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鉴于此,为了更好提高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就需要从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开展上进行优化与调整。

1.工商管理培训概述

工商管理培训是一种对企业以及企业管理层进行的培训,其基本培训内容包含企业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管理方法选用,企业管理问题解决,企业文化营造等。自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出现后,工商管理理论便不断成熟,企业管理活动的开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工商管理。由于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活动开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于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工商管理培训是现阶段较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种途径,但这种目的性较强的培训活动在开展上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旦工商管理活动在开展上存在着方向上或方式方法上的错误,企业真实管理水平会不升反降,企业的管理状况也会每况愈下。

2.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

2.1 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素养的提升

工商管理培训之所以能够对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生积极作用,与其对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素养具有的提升效用密不可分。企业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的活动,其中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具项管理活动的开展则需要管理人员予以负责。管理人员是企业管理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保障,企业能够具有一支高质量的管理团队后,相关管理活动开展的水平自然而然地会得到提升。工商管理培训中,企业管理人员实际上便充当了培训的客体,在具体的培训活动开展中,企业内的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便能够由显著提升,企业管理层对于管理活动的开展更是可以形成更为科学而全面的认识。从这一点上来看,工商管理培训便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素养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那些大型企业中,管理人员所组成的管理团队会对企业业务开展及综合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素养在管理培训活动影响下得到了对应提升后,其自然可以更好处理企业内大小管理事务。

2.2 有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

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多样,一般来说,每一种企业管理模式都具有优点和缺点,对于企业而言,选择最优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尝试是企业管理活动开展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企业管理培训活动的进行能够帮助企业对既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优化,甚至是引导企业核心管理层进行管理模式的变更。企业管理是一种动态活动,企业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会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模式很难从一而终地在企业中发挥出正向管理效用。管理模式优化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调整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但鲜有企业能够拿捏好企业管理模式调整的時机,很多企业对于管理模式的科学调整也不深了解。这一状态下,对应的培训活动开展便能够帮助企业更好感知现有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并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管理模式的优化或调整,这则可以从侧面上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2.3 有利于企业管理问题的更好解决

企业持续发展中进行的管理活动不可能一直保持方向上的正确和方式方法上的有效合理,这便导致企业管理活动开展中会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间题。企业管理问题一旦出现不仅会引发相应部门基础职能的发挥,更容易对企业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开展虽然不能直接地对企业管理问题进行解决,但其能够较大程度上帮助企业管理层认识到企业管理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于企业管理问题进行对应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并非易事,特别是在财务管理这种核心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解决上更为困难。在工商管理培训中,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开展能够帮助企业更为精准地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些管理技巧和方式方法的不断灌输更是可以帮助企业更为从容地应对一些管理问题。在企业管理网问题能够得到较为顺利地解决时,企业的管理水平自然可以不断提高,且企业的管理资源也能够得到更为优化的配置。

3.更好发挥工商管理培训积极作用的建议

3.1 提升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

工商管理培训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企业内部并没有开展工商管理培训,其它形式旨在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培训活动也并不存在。因此,想要更好发挥出工商管理培训的积极作用首先要转变企业的砍伐,即企业需要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发展中积极地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开展筹划,注重各类型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开展。建议企业将工商管理培训纳人到企业正常的经营发展体系之中,并扩大工商管理的实际范围,将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都作为工商管理培训的客体。不仅如此,企业也需要将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坚持下去并定期进行工商管理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企业虽然开展了工商管理培训,但领导层,特别是高级别领导人员对于参加相关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在开展上更是会具备很强的形式主义色彩。这一状态下,企业领导层需要以身作则的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之中并将工商管理培训中的培训内容融入到企业管理活动开展之中,这也能更好将工商管理培训的积极效用发挥出来。

3.2 转变工商管理培训理念及方法

企业内部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开展时要注重管理培训理念及方式方法的转变。很多企业内现有的工商管理培训理念较为陈旧,且工商管理培训的模式也一成不变。培训人员固化地进行一些企业管理理论和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讲述的做法十分常见,久而久之,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便丧失了吸引力,企业领导层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会是受挫。此外,部分企业将工商管理培训作为了提高企业真实管理水平的唯一选择,这种错误认知也会增加相关培训活动开展的压力,且培训活动在开展上也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想要更好地将工商管理培训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就需要企业对其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围绕培训活动地开展从更多角度进行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工商管理培训开展方式方法的多元上去,企业可以将传统的案例分析培训法同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间题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在开展上能够更为贴合企业管理实际。这一做法一方面能够提升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能够多元化培训活动的开展形式,使其更为富有培训价值。

3.3 着重提升培训人员的综合素养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人员对于培训的理解深浅,实际培训能力等也会对其效用发挥产生影响,提升培训人员的综合素养自然可以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通常来看,工商管理培训可以分为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从企业自我进行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开展来看,相应职能部门需要对培训团队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而培训人员也需要增加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了解及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将培训活动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企业管理培训活动在开展上都离不开专业的培训人员参与,企业在提升内部培训人才专业素养上也应当对外部专业培训机构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进行借鉴。例如,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内部培训人员外出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将更为先进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企业内部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开展之中。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团队也要定期进行培训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从而对于培新方式方法改进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依托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建设活动开展,专业化的培训团队也能更好驱动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开展。

3.4 确立工商管理培训评价与反馈机制

企业不能机械式地开展工商管理培训,这种做法只能增加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开展的盲目性并将拖慢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开展的效率。为了更好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将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对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具备的积极作用更好發挥出来,企业可以考虑围绕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开展制定相应评价与反馈机制。例如,企业可以将管理资源的配置情况,管理效果的呈现等作为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开展的评价指标,并定期对相关培训活动开展的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定期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企业能够发现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此类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也能确保培训活动开展的正向作用更好发挥。与此同时,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开展中也要与企业最高领导层间保持沟通,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更是要通过反馈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解决。这些做法能够在很大限度上保障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在开展上更为效率,更加能够使得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在开展上更为具有活力,从而从更深的层面进行培训活动开展效率的提升。

4.结语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时间周期,特别是那些管理构架较为复杂,整体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其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会相对困难。各种形式的工商管理培训虽然可以为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生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本身要受到其它因素影响与制约。对于企业核心管理层而言,其务必要对相关培训活动所具备的这种积极作用有一个全面认识并基于企业发展的视角对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更多思考。

参考文献:

[1]包音牧仁.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分析[J].读书文摘,2016(24):67-68.

[2]田壮壮.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7):59-60.

[3]张敏.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6):24-25.

管理学管理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竞争日益加剧,需要各学校客观分析自身实际,大胆引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去经营管理学校,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体系,确保人才质量的提高和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经营理念;高职;办学运用

作者简介:罗忠诚(1964-),男,四川阆中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事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和教育资源得到扩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高考生源数量的下降,新时期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高职院校的竞争日益凸出,需要各学校及时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借鉴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使其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办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积累了不少办学经验,但各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受诸多因素影响制约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制约改革与发展

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是中职升格、合并而来,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都薄弱,管理层观念滞后,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求,影响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经费不足,使用管理不到位,致使学校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制约学校发展。

(二)专业结构体系缺乏特色,竞争力低下

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盲目跟进,人才需求论证分析不够,与产业、行业、企业协作培养力度不够,专业同质化严重,培养人才无特色。同时不注重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不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就业质量下降。

(三)办学理念不先进,管理理念落后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既不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又不了解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缺乏服务意识,处于传统的封闭式办学状态,学校管理长期受制于行政管理,缺乏竞争意识、成本意识、品质意识,制约高职院校健康发展。

二、企业经营理念概述

经营是组织的一种有目的活动,其目的是对拥有的或可以控制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运作的效益。经营是组织为实现其根本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筹划、营谋活动,通过对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确立经营思想和目标、制定有效的经营策略和操作方式,以达到期望的效益。

所谓企业经营理念,就是管理者追求企业绩效的根据,是顾客、竞争者以及职工价值观与正确经营行为的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不论是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不论是企业,还是机关团体、学校,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一套经营理念,才能使团体发挥极大的效能。

三、高职院校运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社会产业经济的调整,高职院校不得不面临生源、人才需求等多种竞争,面对所存在的危机,有必要借助企业经理管理理念来经营管理学校,其意义在于:

一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下放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这给高职院校办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需要确立新的办学理念,统筹兼顾,协调好内部管理,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加强竞争对手分析,准确定位办学目标、特色,经营好学校。

国家、地方为了支持和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了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和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从政策导向上促使高职院校抓好内涵建设,转变观念,科学经营管理学校,优化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得学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二是适应新形势,院校竞争的客观需要。随着规模扩张的结束,各高职院校为了自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纷纷转向内涵发展,隐藏在院校之间的生源、人才供应市场竞争日益凸显出来,这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借助企业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去办学,使得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在教育市场下,学生、家庭、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报读学校和专业,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就自然形成,必须改变经营策略来吸引学生和企业。而学校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是产品——人才培养质量。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多方面进行创新,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调整布局专业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配置资源、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实施科学管理和营销策略,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些都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和实施。

四、高职院校办学中运用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系架构

面对教育市场的竞争,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要向企业学习,借用企业管理理念,建立完整的运行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转变观念,树立经营管理理念

在教育市场客观存在、学生生源逐年的下降情况下,学校必须重新思考办学思路,破除传统观念,大胆经营管理理念。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必须从思想上、认识上根除行政管理观念,主动融入教育市场,适应竞争,树立“专业人才是产品,学校是工厂”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善于经营管理,形成市场经济理念、品质(品牌)理念、成本效益理念等。

1.市场经济理念。为了培养更多适合教育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需要将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渗透到学校办学中,使学校成为人才培养的“工厂”,使高职教育成为重要的、特殊的产业,教育市场、教育融资也随之而产生。学校提供教育服务,供学生、家长、企业自我选择,形成了供求,产生了市场。

在经营管理学校中,需要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把握市场经济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提高面向市场办学的能力。需要学校做好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加强与行业、企业、社会的协作,构建灵活机动的专业体系结构、人才培养体系等,最大限度地生产出符合需要规格的人力产品,逐步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种特殊的产品。

2.品质(品牌)理念。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可持续发展之本,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树立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品牌。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消费群体对产品品质越加关注,在市场经济中产品要想获取市场,需要具有很好的质量保障和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支撑。因此在学校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分析与研究,优化配置资源建立特色专业,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促改革,树立学校的品牌。

3.成本效益理念。许多学校对办学成本的观念淡薄,认为学校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不需要核算办学成本,觉得有国家投入,自己只管使用,结果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达不到预期目标和效益,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有效提高,学校无名气,严重制约学校发展。因此需要有成本效益理念。

成本与效益是经营的最基本理念与出发点,要善于自主经营、合理配置资源,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高校发展虽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在经费、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科学核算教学成本,注重人均成本定额管理、效益目标考核等,合理配置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出最好的效益,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培育出所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二)构建经营管理学校的运行机制

为了更好地借鉴运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需要运用相关机制调动管理者、教职工的积极性,共同实现学校效益目标。

1.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为了应对办学中所遇见的各种内外环境,避免办学方向错误,需要实施科学决策,保障学校正常发展。在每项决策中,必须进行信息采集和分析,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提交会议集体决策。

2.积极融入市场机制。高职院校未来的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靠教育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要敢于、积极进入市场中去拼搏、检验,实施优质教育资源竞争,将自己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及时地“推销”出去,从而取得竞争胜利。因此,需要建立市场调研制度,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状况和竞争对手状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市场营销制度,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名优工程(名学生、名企业、名专业)争取更多的教育市场。

3.加快引入竞争机制。高职院校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要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分层次开展竞聘上岗,待遇与聘任的岗位挂钩。改变过去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任、责酬一致的原则,把人员待遇与岗位职责与目标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引进企业人工成本核算,实行按劳取酬,优劳优酬、通过竞争,形成压力和动力机制,把所有教职工的聪明才智和潜能都发挥出来,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4.大力推行创新机制。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离不开创新机制的建立,创新能使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管理过程、人才培养等发生变革,增强学校的竞争实力。创新就是抓住市场潜在的机会,对学校的各种资源重新整合,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运作体系的过程。学校的管理重要的是观念创新,可以对传统的管理思想进行超越和自我超越,才能使得管理目标、模式、过程的创新得以实现。可以结合竞争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等,运用激励手段推动创新,促进学校发展。

5.实施资源配置机制。高职院校一旦进入市场,就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资源配置,来满足市场需求。比如学校的生源数和质量发生了变化,就需要调整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借助成本核算理念,打破资源使用终身权,统一调配、资源共享,减少闲置和浪费,充分发挥资源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

6.建立健全运营成本控制和效益分析机制。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还是高职院校的经营,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都是提高投入产出比的重要手段。所谓的成本控制,就是指按照既定的成本目标,对构成成本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考核和监督,及时揭示偏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偏差,使成本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在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中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严格学校财务审批制度,编制和执行好财务预算;强化岗位责任制,控制人员成本的随意增加;进行科学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正确处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硬件投入的关系,协调各项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等。

(三)借用企业经营理念实施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要善于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思想,建立适合各自的理念和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经营管理学校,促使高职院校得以健康发展。

1.更新观念,建立健全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办学能否运用企业经营理念关键在观念的转变。高层管理者要转变思想、积极、主动地进行管理改革,学习和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敢于实施管理改革,借助有效机制,实现效益目标考核管理,确保办学目标实现。学校其他管理者和教职员工要开展思想观念大讨论,转变角色,支持学校办学理念的改革,共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2.把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同样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要建立配套的质量标准和监督体系,严格执行,确保人才质量的提高。同时注重质量的过程,就是对社会群体需求接受教育提供服务,必须以好的质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

3.依据市场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经营一样,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按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办学,不能闭门造车。学生就业质量就是对学校在市场占有率最好的证明。学校的各项工作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市场人才和教育需求,并据此改革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想读、企业想要。

4.打造品牌,注重特色,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不能把企业品牌战略简单移植到学校管理中,需要从教育规律及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来确定品牌战略。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市场化下院校间竞争加剧,能提供独有的特色人才的学校最具有竞争实力。品牌和特色应是一种比较优势,需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优”在办学中培养人才需要创新,需要确立自己的竞争战略,确保学校核心竞争力增强。

5.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学校经营的最终目标。追求社会效益,就是要建立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社会信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提高其思想素质、道德水平、敬业精神、创新能力以及优良学风。同时,还要通过教师的社会服务、学生的就业反响,提高办学社会效益。要有成本观念,善于核算,要改变长期以来不计成本、效益不高的状况,要像企业的产品一样,把每一项投入或耗费都计入直接成本,控制好成本,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高职院校的竞争客观存在,在办学中需要转变观念,借鉴企业先进经理管理理念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学校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养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暎,池云霞.试述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2]徐同文.借用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J].教育研究,2005(06).

[3]沈继民.学校管理中引入经营理念的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5).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管理学管理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给民办高职院校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在推行学分制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提出了针对性对策,有助于民办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更加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学分制 改革 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规格日趋多样化;另一方面,随着高职招生制度改革,高职的生源不再是单纯的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多样化的生源使得学生对“自主学习、个性选择”的学习模式需求迫切,高职院校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势必需要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

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选课制,20世纪北京大学最早在我国实行学分制,至今学分制已在本科院校普遍实行,然而高职院校在此方面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个别高职院校进入试点行列。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提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至此,高职院校才正式启动大范围推动学分制改革工作。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别于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在学分制管理改革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本文就此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的改革不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近年,高职院校一直在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民办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但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仅停留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或在课堂设计中略微有所体现和实践,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等方面却没有深入落实,收效甚微。针对能力参差不齐、素质差异明显、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个体,仍按照完全相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同的学制、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没有很好地体现因材施教。

(2)因教学资源等条件约束,学分制实施举步维艰。在民办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各种条件的制约是最大障碍。第一,课程资源不足。学生自主选课、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需要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校有能力提供足够丰富,可供自由、自主选择的课程资源。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相对较短,课程设置考虑了人才市场的需求,但因办学成本、教学资源、经费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课程设置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自由选择。第二,师资队伍不足。推行学分制改革,必然要求学校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层级稳定的师资队伍,但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大的问题,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的理想很丰满,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导致动作变形效果不理想,甚至举步维艰。第三,硬件条件不足。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学校开设的课程数量应足够多,使得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高职院校很多课程要求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如开设此类课程需要更多的实训室、多媒体课室及相应的仪器设备等,民办高职院校因受自身经济实力的影响,在实践教学条件、课室資源的建设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阻碍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

(3)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学分制推广困难重重。第一,推行学分制导致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跨行政班组建教学班、课表编排、教学过程管控以及补考、重修等环节。学分制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工作量,很容易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的混乱。第二,就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说,普遍存在教学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的问题,比如网上选课存在高峰时选课拥堵,甚至因选课导致网站崩溃现象每个学期均要上演一次,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使用的教务系统仍是基于学年制开发的系统还无法很好地满足学分制管理实施的要求。第三,目前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均是在多年传统教学管理的基础上沉淀下来的,能很好地适用于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但确无法满足学分制改革的需要。第四,推动学分制改革,势必要求学校从顶层设计至具体制度流程均要进行全面改革重造,短时间会增加很多管理工作,使得学校管理人员产生为难情绪,对推动学分制教学管理积极性不高。

(4)学生基础薄弱,学分制改革效果难言乐观。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普通本科院校、公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相对较低,体现在知识基础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对知识构建的想法缺乏,学习主动性不足。然而,学分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容易出现学生为了毕业凑学分的现象,这非但不是学分制改革的初衷,更有可能因学分制改革不伦不类而耽误了学生的培养。

2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对策

(1)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师生观念转变。民办高职院校应全面加强新教育理念的学习、理解,并狠抓落实,从各级领导干部到普通教职员工,从专业课教师到工勤服务人员,都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发展看成第一要务,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改革相关政策,出台切实措施、完善各项条件保障;促进教师角色转变,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转变为帮助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成才成功;促进学生学习态度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自主选择、个性发展,为开展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做好学分制改革分步实施方案。学分制改革,本质上还是管理模式的改革,改革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民办高职因条件限制,无法将改革一步推进到位,应在充分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可从扩大选课比例再到教学班改革等先易后难,先试点后全面逐步突破推进学分制改革,最后实现全面学分制。

(3)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民办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以专业群为基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僵化的课程体系,把学生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管理的束缚,使学生真正实现在全校范围内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课,进一步扩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选课程的比重,设置合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给学生选课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度。

(4)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主要从节流与开源两个方面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将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学校经费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多渠道拓展教育经费,着力加强校企合作,探讨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践教学场所、共建师资队伍等措施,建设一批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整合和优化传统课程、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與周边兄弟院校共享共建优质课程等,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增加课程数量和开课数量。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手段,部分课程建设或引进幕课、微课,探索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也缓解师资压力。

(5)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机制。应建立科学的、系统的、规范化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这是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制度保障。建立选课制、学分计量制、学分绩点制、学分收费制等制度,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学业预警、帮扶制度,推行主辅修制,完善学分互认以及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构建教学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保障学分制教学改革平稳推进。

(6)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的学生管理机制。首先,在学分制下,将逐步弱化行政班级管理,学校应完善学生管理体系,创新学生管理机制,改革传统班级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学分制下“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其次,学生管理的重心应从以往的“重管理”转移到“重服务”方面,尤其是加强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服务,如通过创新学生导师制,实行学业导师制和朋辈辅导员制,加强对学生自主确定修业计划、修读课程、选择发展方向的指导和引导;设立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等提供一站式服务。

(7)建立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校应在调研分析学分制管理需求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基础上,优化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信息系统,该系统须具备但不限于课程管理、大规模选课、混班排课、学分认定、学分和绩点计算、考试和成绩管理、学业预警、教材管理、教学评价等功能。

3 小结

民办高职院校虽然面临理念、生源、管理模式、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约,但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改革是大势所趋,顺应时代发展的洪流。民办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改革思想更新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多渠道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以期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管理机制,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一步推动学分制改革深入落地。

参考文献

[1] 杨勇,李建国.高职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求知导刊,2016.

[2] 王来华,曹爱红.如何搞好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J].职业,2016.

[3] 王晓江,翟轰.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7.

管理学管理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在园林工程设计中,园林管理设计理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园林管理设计理念的主要内涵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园林的选种,园林施工中的人本主义及优化园林工程成本费用等。园林管理设计的三个理念在园林工程设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园林工程的质量,确保园林工程的植物成活率,提升园林工程的人性化设计,并保障园林工程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园林管理设计理念 园林工程设计 应用

园林工程是城市化发展的象征,是城市化水平的体现,提升园林工程的设计水平,保障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充分发挥园林工程的功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工程设计中,应该积极地运用园林管理设计理念。

一、优化园林植被的选种及配合使用,提升园林植被的成活率

在园林工程设计中,园林植被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内容,能否科学合理地选择相适应的园林植物,对于提升园林植物的成活率,提升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运用园林管理设计理念,首先应该处理好园林植物的选种问题。

1、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园林植物的选种

在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人员为了追求园林工程的新奇,为追求园林工程的形象外在美,为了凸显园林植物的丰富性,在设计的过程中盲目地进行园林植物的选种,导致很多并不适应该区域生长,并不符合该区域环境要求的外来物种被引入到园林工程中。由于缺乏对植物生长环境、生长习性等了解,这些外来植物在栽植的过程中出现大面积的枯叶、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不仅造成了大量的园林工程资金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给本地物种带来的生态灾害,外来物种携带的病菌容易导致本地物种的衰竭,甚至死亡。园林管理设计理念注重保护生态平衡,注重尊重物的生长习性,注重维持物种之间的平衡,因此在园林工程设计中,应该将保护生态平衡放在首要的位置,根据园林植物的生产环境及生长习性,结合种植区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匹配。同时在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园林植物的搭配与混合,重视各植物层的结合与搭配,以产生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这样不仅可以直接阻隔病虫害的扩散传播,同时也有利于蜘蛛、鸟类等有益生物的繁衍和生存,进一步抑制了植物病虫害的扩散和传播。

2、在保证植物物种成活率的前提下进行工程设计

在园林工程设计中,应该将植物物种的成活率作为设计的重要标准。在园林工程中,只有保障植物物种的成活率,才能有效地提升园林工程的功用,才能发挥园林工程的重要价值。如果园林植物的成活率无法保障,或者园林植物的成活率较低,那么园林工程的功能将会大打折扣,园林工程在重新移植新的植物或者返工的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资金浪费。因此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要将园林植物的成活率摆在重要的位置。在植物物种的栽植或选种的过程中,要特别选择那些在种植区域已经生长成熟的本地物种,并根据这些物种的习性及生长特点来进行科学适宜的洒水、灭虫、施肥及养护管理等,综合提升园林植被的成活率。对于外来植物,在引入的过程中要做好栽植实验,待实验成果后再进行大规模的移植。此外,为了有效地提升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还应该尽可能地就近移植物种,减少物种运输的环节,缩减物种运输的时间,保障物种根系的完整,以提升植物物种的成活率。

二、突出强调人本主义,以人的视角及创造便利来进行园林工程设计

园林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内容,园林工程的主要服务群体是人,因此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要有机地融入人本主义,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强调以人的视角进行园林工程的设计,或者是为人创造便利来进行园林工程的设计。

1、在设计中要保持园林工程与人的距离

园林工程的服务对象是人,如果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将园林工程设计为“只可远观”的盆景或者工艺品,扩大了园林工程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么园林工程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要保证园林工程与人的距离,确保让人可以接近园林工程。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要开辟一条便捷的通道,可以保障让人直接通往园林景观,并将自己置身与园林景观中,强化人与园林景观之间的互动交流。园林工程并非形象工程,为了充分保持园林工程与人的距离,可以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将文化广场、休憩小亭、人工湖泊等有机结合,让人在园林景观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充分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在开放的前提下注重对园林景观的保护

园林景观的服务对象是人,如果园林景观是封闭的,隔離的。如园林植物,即便人们可以近距离地体会到园林绿植的遮阴作用,由于空间的封闭性,会降低园林景观的价值。因此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体现园林管理设计理念,应该注重园林景观的开放性,保障人们可以自由的开放的进入园林景观内部,享受园林景观带来的作用。但在开放性的前提下,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破坏园林景观的行为,为加强对园林景观的保护,应该在园林景观的附近做好一定的隔离措施,但这种隔离是开放式的隔离,是对园林景观易破损部分的隔离,并做好提示,警示人们保护好园林景观。

三、通过节约施工,来降低园林景观的施工成本

园林工程一般都是公益性的工程,靠政府财政来支撑。鉴于此,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应该体现节约意识,有效降低园林工程的各类成本。首先,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要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特别是对于一些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尤其要处理好水资源的节约,在园林设计中,可以采用空心砌块、间隔铺砌等点状路面来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合理控制好水池的深度,保障水池蓄水功能,同时又不会滋生蚊蝇,或者带来安全隐患。最后,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要注重相关设备设施的节约,如混凝土材料、水泥等施工材料,通过不规则的石块铺路来减少施工材料的投入。此外还应该合理利用节能施工技术,如太阳能路灯。

总结:

在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应该运用园林管理设计理念来提升园林工程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应该做好园林植物的选种及搭配,园林工程与人的关系,园林工程的成本控制等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提升园林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巧玲,现代园林生态设计理念的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2]陈和荣,现代园林设计的要点控制浅议[J],中国科技投资,2012(21).

管理学管理理念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科学发展观使企业管理创新获得了科学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成为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通过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创造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劳动产品,满足了人的多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创新 产品 审美价值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对现代历史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概括,是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管理理念

1.科学发展观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必然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当代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的必然反映,也是对过去片面发展观所付出代价反思的结果。它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仅要加速发展经济、建立物质富裕的社会,也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以促使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实现人在经济物质领域的需求,更要重视、实现人的政治、文化、精神、 社会等诸多领域中的需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同时,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必然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基础,它突破了原有企业管理理念的局限,确立了企业管理理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规范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必须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从而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必然。

2.科学发展观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

西方管理实践的发展表明,以西方为代表的人类管理理论一直将人的问题置于重要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等人以“经济人”为理论前提创立了古典管理理论,实现了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其后,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提出了“社会人”的理论前提,注重在管理中对人的关注,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古典管理论;而“管理丛林”时代及至21世纪的各个管理学派,以“自我实现人”、“复杂人”、“观念人”为理论前提,都更多地关注了管理中人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更多地是从政治范畴审视人的地位与作用。在严格意义的企业管理中,管理主要以物为中心,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以及对人的关注一般予以排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开始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和变革,但这种创新和变革还未真正将人作为管理活动中首要和基本的对象。而对于西方管理理论及其人本管理的借鉴,又因为管理理论的二重性而总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也决定了西方管理理论无法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思想基础。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企业管理创新获得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成为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企业管理的宗旨是运用科学方法、合理配置相关资源,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生产经营产品,并获取最大盈利。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实现管理宗旨,必须突破企业自身封闭的系统,面向和依赖市场。因为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只有经由这种交换关系,使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进入消费领域,企业才可以由让渡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现商品的价值并获得盈利。由此可以发现,这种市场的商品交换关系,涉及着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商品消费者两个方面,而且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为消费者认同和接受,完成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企业才获得盈利,达到生产经营劳动产品的目的。以科学发展观观照企业管理过程,决定了企业管理首要和基本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满足消费的需要者,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企业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将颠覆 “以物为本”的传统管理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

1.劳动产品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把握市场交换关系中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的特性,开发、生产、销售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充分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产品,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其中,审美价值作为劳动产品的重要属性是必然涉及到的问题。

劳动产品是人类劳动生产实践的结果。而人类的劳动生产,从来都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单纯和绝对的物质生产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人是以社会属性为本质的类的存在物,不仅有物质生存的肉体需要,而且还有意识和思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本质上讲,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是为了满足人的包括精神需要在内的需求而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展开和发挥自己肉体和精神的本质力量;而人在享用劳动产品时,就不只是享用其物质功利,还要得到精神和情感的享用,由是而得到需求的全面满足。人类面对劳动产品,不仅只有生理的、实用功利的物质需要,还会生发强烈的精神——审美价值的需求。固然,劳动产品的实用功利价值是审美价值的基础,并且往往先于审美价值为人发现,人类首先以实用功利的观点,要求产品具有一定的功能、内容和质量。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必然会在实用功利基础上,生发对于产品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并且要用这种需求苛求产品具有完备的结构、功能和形象,要求产品外在感性形式美的丰富。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生产力越发展,劳动产品越丰富,人的需求也越是丰富,人对于劳动产品的精神的、审美的需求也就会越加强烈,由此导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日趋转向对人的精神和审美需求的满足,导致企业管理日趋关注人的需求与发展。

2.人的需要与人本管理

当代社会,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市场中同类、替代和新的产品不断增多,消费者选择余地加大,事实上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形成了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人们在选择、消费劳动产品时,不只考察是否实用、经济,还要考察和追求审美价值;不只考察其质量、功能、技术的因素,还特别要求其造型、款式、色彩、 形象、包装、装璜及节奏、韵律、视、听、触感等因素,以最大限度地追求它与人的精神、情感、审美的平衡,以此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一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一书中曾提出了人类社会的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相平衡起来”。这表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企业的管理活动和过程,必须注重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审视,审美价值是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必要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是附着于劳动产品之上,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在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中转化而得到的商品的经济意义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可以使商品获得超出其自身原有价值之上的新价值因素,形成商品本身的价值放大和倍增。当商品将包括这种附加值在内的全部价值实现后,带给企业的将是丰厚的盈利,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实现、是人本管理的实现。企业管理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在劳动产品实用功效基础上创造审美功效和价值,使人们在获得、使用产品时,既有实用功利的满足,又有情感和精神的欢悦,实现各种需求的最大限度的平衡。

3.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终极目标,并不只是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是要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其中包括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进步,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以人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充分注重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问题,切实关注人的多种需求。当我们通过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创造出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和谐统一的劳动产品被社会成员、消费者接纳和使用时,这种劳动产品不仅只是满足了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在创造着“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是在丰富、提高、升华人的情感层次、文化修养、审美理想、精神追求,是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推动。而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和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而有序的发展,由此全面地创造、充实、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的水准,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新产品介绍及论文范文下一篇:戒毒警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