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本科 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存在问题 重构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及本科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为了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把毕业论文放在了从属地位,加上用人单位很少关注毕业论文,更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怠慢心理,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日趋下降。其中,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指导时间偏少。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基本上都是从大四第一个学期开始,有些院校可能提前一点,也是从大三第二个学期才启动,而这个学期本科生的上课压力比较大。当他们刚刚对毕业论文有一些想法时,考试又将他们的想法打断。到了大四,各种求职、考试等压力扑面而来,到他们真正安心写作毕业论文时,距离毕业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已经是比较晚了,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年时间,可实际有效时间不到两个月。这时,指导教师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被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2.整体指导的策略。

现行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从指导策略上来看,属于一种整体指导。这种模式是指导教师从多方面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的主题、结构、表达和学术创新等。这种指导模式的结果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收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大部分甚至全部依靠指导教师。这样的指导策略,使指导教师非常辛苦,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期望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没有达到。

3.缺乏奖惩措施。

指导教师指导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过分之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就被束之高阁。某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真的应得某个分数,毕业论文有没有抄袭的成分,也就没有人去关注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督和奖惩制度,指导教师、本科生和有关的管理部门对毕业论文实质上都是不太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必然会有所下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重构

针对上述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毕业论文采用的都是配给制,即由学院将学生平均分给每个教师指导,很容易出现学生的选题方向不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给指导教师带来困难。如:无法把握选题的意义,无法判断使用材料的准确度,无法判断论文有没有新见解,无法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等等。这样,指导教师只能从形式上予以指导,论文的质量很难把握。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打破这种配给制,实行师生互选的制度,优化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具体操作可以这样:首先,征集学生的选题或选题方向,然后按学科方向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科,由教师来选择学生;教师选定以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如果对教师不满意,可以提出来换指导教师。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毕业论文课题分组应采取的方式?78%的学生反映,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对对方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师,他在选学生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自己能不能指导学生提交的选题。所以,双向选择是一种优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方式,也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切实的制度保证。

2.对学生采用习惯培养的方式。

前已述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年集中进行。这种突击战必须以学生训练有素为前提。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安排、强化平时训练、循序渐进、变突击式为习惯性培养式。当我们取消了年度论文的教学方式后,必须找到一种替代的方式,平时训练这一环不能少。笔者认为,可以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加强学科课程平时作业的学术性训练,既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写学术述评或学科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强化。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或要求学生就学科课程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加以评价,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见解、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采取多渠道的指导模式。

所谓多渠道指导模式,就是以网络指导为主体,辅之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引导。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在正式写作毕业论文之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见面与不见面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变得畅通。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适时异地交流,同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异地不同步的及时交流。第二,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不好,是因为期刊论文读得少,理论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讲期刊论文的前沿动态。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和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向本科生谈论文该如何选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选用相关理论等。第三,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激发本科生的学术兴趣和论文写作能力。如,院系进行教工的学术论文或教研论文研讨会,邀请本科生参加。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背景的,它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并不十分贴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优化指导、相互协调,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从而,切实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小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5,(11).

[2]冀满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刘巨钦.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撰写[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宝华.指导经济管理学科毕业论文的几点体会[J].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学报,2000,(增1).

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受政府职能分工和管理体制影响,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表现为离校前和离校后两个层面,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离校后主要依托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机构开展服务。

与在校大学生相比,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以下简称离校毕业生)组织化程度低、居住分散、流动性强、就业相对困难,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获取就业服务。

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管理现状

以西部某省為例,据调查,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目前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顶层设计不足,信息化程度不一

目前,全国公共就业人才系统尚未建立统一的离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公共就业信息系统)。由于历史原因,各省公共就业人才机构功能不一,管理形态差异较大。基于自有功能和管理现状有关机构开发建立了信息系统,但带有过渡性、临时性特点,相对低端、粗放,存在技术稳定性不足和信息安全漏洞等问题。服务层面仍以“点对点”为主要形式,尚未形成网状服务格局,信息化、精准化服务优势未能发挥出来,尤其与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程度相比,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偏低,难以满足离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求职的需要。

信息分割,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由于技术平台不统一,多头开发且相互不兼容,导致信息分割。在基层,为满足上级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监测需要,存在手工多次重复录入数据的现象,人为增加了工作量,失去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系统内信息资源缺乏活性,学生登记信息仅为内部管理监测所用,不与外部对接,无法与相关部门比对,学校、招聘单位、社会有关部门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存在招聘信息不足,时效性差,质量难以保障问题,体系内缺乏动态更新信息保障机制,整体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功能单一,管理与服务脱节,毕业生参与度不足

现有的信息平台多为各机构自建门户网站,主要用于自身宣传和信息发布。管理类信息系统一般不对社会开放,仅止于毕业生信息登记,偏重静态数字的掌握,不能实现网上业务受理;缺乏供需匹配对接基础上的精准推送服务,学生登记依赖行政约束,学生认可度尚待提高。

指标设计不科学,就业监测功能有待完善

现有信息系统主要监测反映登记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专业、学历、院校等内容,一般仅反映静态数据特征,就业监测不够全面。大多不反映学生就业质量性和动态性数据特征,不反映服务机构结果性特征,缺乏主观满意度、就业稳定性、待遇和保险等结果性数据分析,缺乏市场预判性数据分析。

构建专门针对离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对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离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公共就业信息系统分析

用户需求分析

公共就业信息系统用户包括离校毕业生、学校、招聘单位、公共就业人才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

1、满足离校毕业生需求。实现远程登录报名,满足信息填报、修改和添加需要;满足就业岗位和考试信息定向推送需要;满足申报参加见习、培训和就业指导需要;满足申办就失业登记证、落户、存档需要;满足申请困难帮扶、创业贷款和就业资金补贴需要;满足政策咨询、服务网点选择、投诉和评价服务需要;履行就业结果反馈和服务终止告知义务。

2、满足学校需求。实现离校毕业生数据自动导入功能。满足查阅、检索、监测本校毕业生离校后就业状况需要;实现招聘信息与校园网双向交换和共享功能,分析统计本校毕业生数据,掌握学生享受公共服务情况。

3、满足招聘单位需求。实现招聘与求职信息的自动筛选匹配和定向推送功能。满足招聘信息发布、修改、注销功能需要;了解国家政策,掌握招聘市场动态。

4、满足公共就业人才机构服务管理需要。实现对个人和单位信息审核、删除、导录功能;实现网上业务受理功能,初审见习、落户、存档、办理就失业登记证、创业贷款等业务资料;发布政策和业务办理程序,开展自身宣传展示;实现毕业生就业和单位招聘信息检索、统计、下载等管理功能;满足对下级服务机构考核监管和网上咨询投诉处理的需要;根据学生意愿和就业制度规定,划转、指派下级机构完成相关服务;设计开发信息系统,建立系统操作规范,审核登录用户和经办操作机构人员。

5、满足政府监管部门要求。实现域内就业监测功能,满足查阅、分析、统计、下载、打印功能需求;满足投诉处理和批转功能要求;满足对服务机构监管要求。

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分门户展示、毕业生服务和后台管理三个子系统。根据服务管理现状和用户需求分析,门户子系统主要实现通知公告、政策发布、业务指南、就业调查、招聘信息发布、宣传展示、政策咨询等功能。

毕业生服务子系统主要实现网上业务受理和经办功能。包括求职推荐、人才测评、就业指导、就业见习、就业培训、创业贷款、项目孵化、户口迁移、档案管理、办理就失业登记证、资金申请、困难帮扶和服务机构选择、评价与投诉等。职业推荐拟实现学生信息与招聘信息的初步匹配筛选,在此基础上通过短信或微信提供定向推送服务。网上经办业务主要实现资料初审和有关信息的远程自动打印功能,避免毕业生多处奔波办理。在实施毕业生就业服务过程中,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服务机构,并逐项对服务情况进行评价。系统对各服务机构服务情况进行动态记录,建立离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数据档案,以便就业服务情况监管和就业状况监测。

后台管理主要实现毕业生信息管理、就业监测、服务监管、统计分析和消息发送等功能。其中毕业生信息管理主要实现毕业生信息分类查询、审核、导入导出功能;就业监测主要依据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专业、学校、意向、去向、薪酬、社保等数据分析;服务监管实行分级权限设定,依据服务留痕记录,对本区域内各机构服务情况进行对比和跟踪,包括就业率、满意度调查,包括指派服务、投诉处理情况跟踪,包括困难毕业生安置情况核实,向毕业生发送相关消息等。

业务流程分析

公共就业信息系统设计

目标设定

系统建构着眼于离校毕业生精准化就业服务,应适应离校毕业生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建立区域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弥补“点对点”服务的局限;应着眼于公共就业服务之改革,倒推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完善,提升公共就业人才行业服务能力;应着眼于政府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为其提供有效的就业监测和服务监管数据支撑。系统建构应集监测、管理与服务于一体,满足多用户需求。

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分展示层、业务层、数据层三部分,结构上由门户、毕业生服务、后台管理三个子系统构成。门户子系统设公开信息1个功能模塊,毕业生服务子系统设账户管理、学校管理、招聘管理、机构服务管理、评价管理、在线咨询和业务处理7个功能模块,后台管理子系统设用户管理、信息处理、消息管理、投诉管理、公开信息管理5个功能模块(图2)。

技术方案选择

根据系统多用户使用的实际,综合考虑到用户使用方便程度、信息安全性、数据实时性和可溯源性等要素,特别是方便政府部门和公共就业人才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保障上级机构直接追溯到下级服务机构操作的原始数据。系统宜采取B/S结构部署系统架构,运用数据加密、强制存取检测控制、日志审计和数据备份恢复等方法保障数据安全,实行用户权限责任制度,实行服务器隔离管理,优化数据库以提高性能,减轻负载,保障数据安全和系统运行稳定。

系统开发主要使用HTML、ASP.NET和Javascript编写。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中性数据库。运行环境上,服务器运行于Windows server 2008平台,客户端运行于WindowsXP或Windows7以上版本,并可以向下兼容Windows10操作系统通用的浏览器,同时适于移动端使用。

系统数据

系统数据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毕业生基本信息,渠道来源为毕业生自主登记、教育部门(学校)数据导入、公共就业人才机构采集、有关政府部门数据比对四方面,内容包括学校、专业、学历、性别、生源地、政治面貌、学习成绩、奖惩和就业意愿等;第二部分为招聘信息,渠道来源为单位自主注册发布、校园网交换导入、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征集发布等,内容涉及单位介绍、岗位描述、能力素质要求等;第三部分为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服务数据,渠道来源为机构人工服务数据记录、网上办理业务留痕提取,内容包括服务项目、次数、时间、资金和就业单位等;第四部分为基础信息数据,包括用户信息、业务操作人员信息等(图3)。

外部数据交换涉及人社部门就失业登记系统、教育部门离校毕业生信息系统、校园网招聘信息系统和民政、扶贫部门困难人员信息系统等。就失业登记系统要共享就失业登记个人及其享受服务情况数据,以便对接办理就失业登记证;离校毕业生信息系统要实施毕业生信息的数据导入;校园网系统要实现招聘单位信息数据交互与共享;困难人员信息系统要实施困难毕业生身份比对认证,以便开展困难毕业生托底帮扶(图4 )。

用户与权限

系统用户主要包括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机构(省、市、县三级)、招聘单位、学校、政府监管部门(人社、教育行政部门)、社会机构(民政、扶贫部门)和普通浏览用户,共7种角色。所有用户可以浏览门户子系统相关内容,无需注册。离校毕业生实施实名登记注册制,由门户前台认证登录,权限设置为毕业生服务子系统所有内容;公共就业人才机构统一由省级机构负责用户、角色、权限、日志管理,省、市、县依据规定和学生居住地负责本区域相应就业管理和监测;招聘单位实行注册审核制,门户前台登录,权限为发布、注销招聘信息,获取学生信息匹配推送;学校实行后台认证登录,权限设定为本校学生就业情况监测,实施校园网与系统招聘信息的交互管理;监管机构和社会机构后台进入,监管机构权限设定为本区域就业监测、服务监管和投诉处理,社会机构权限设定为困难毕业生数据交互和监测管理。

系统应用与实践

系统可行性分析

系统基于省域内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设计,适用于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保障系统设计开发到实践应用的可行性、实操性,系统设计之前,笔者曾到西部某省公共就业人才机构调研。该省2016年有高校毕业生35.6万人,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当年实名登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8.85万人,有服务记载15万人次。全省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实名登记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毕业生报到登记和有关部门的数据监测,实名登记系统已经运行四年并升级一次。本系统是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具有可行性与实操性。

系统开发使用效果预估

从使用功能角度,预期系统开发使用可以实现离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全过程、全覆盖管理,满足毕业生域内异地就业和网上业务受理需求,解决离校毕业生游离组织服务体系之外的问题。特别是提供就业信息个人订制服务,实现信息定向推送功能,极大方便学生求职就业。此外,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系统将实现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机构服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监测,解决离校毕业生底数不清,服务不实,结果无法测量一系列问题,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率;系统将实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动态,开展数据挖掘分析。

从技术的角度,系统采用了SQL Server 2008中性数据库,方便管理和扩展数量庞大的用户和数据,契合离校毕业生流动性强、就业服务多样、就业更为复杂的特点;考虑到政府部门和公共就业人才机构监督和管理的刚性需求,在运行环境上,适配了Windows server 2008平台,客户端直接运行在操作系统的浏览器上,保证了适应性与兼容性。与此同时,针对信息推送和就业动态监测功能,采取了B/S结构部署框架,通过数据加密、强制存取监测控制、日志审计和数据备份恢复等方法,可以保障数据安全和系统运行稳定,减少后期维护。

预期系统启用初期会遇到管理维护不到位、工作人员操作不熟练、招聘信息不足等问题,应建立意见反馈和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逐步改进与完善。

系统开发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现系统设计、开发到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好责任主体、业务标准、监测指标和信息安全相关问题,并建立保障机制。

1、明确责任主体。综合考虑发展现状和顶层设计需要,确定省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为系统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责任主体,由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共同维护使用。系统建成运行后,应建立系统运行管理保障制度,明确各方权利和管理责任,实行定期反馈通报制度。

2、统一业务标准。系统设计要实现有关业务的网上受理和经办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前提是省、市、县三级机构职能明晰和业务流程、标准一致。为此,系统开发使用前,应厘定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职能划分,统一服务标准,完成业务流程定型。

3、明确就业监测指标体系。就业监测的内容与指标设定是系统开发的重要考量要素,统计指标按照目前人社部统计报表要求,包括登记人数、实现就业比例、就业形式、就业流向、服务人次、资金补贴相关内容。除此以外,应建立综合质量评价性指标体系,包括就业比例、就业分布、市场需求、满意度、创业比例、服务效果多个维度。

4、实行信息安全监测。公共就业信息系统基于离校毕业生就业的全过程服务设计,覆盖面广、受众多、业务链长、社会影响面大,系统设计开发应保障数据安全和系统运行稳定,应将系统纳入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监测范畴,动态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及时堵塞安全漏洞。

参考文献

[1]李田,王东成,唐善武,姚亚锋.陕西靖边、高陵、镇安三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3):38-41.

[2]于鹏,周振宝,李晶才.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0,(08):51-53.

[3]高海軍.基于网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医学教育探索,2009,(12):1581-1584.

[4]彭宇.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总体设计[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201-203+206.

[5]刘伟,葛新权.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2):93-96.

[6]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1):139-141.

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2、电子商务对工商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3、信息安全管理系列之四十一

4、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探讨

6、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发展现存问题及对策刍议

7、电子商务课程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影响与对策探讨

8、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9、“互联网+”企业背景下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10、高等院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11、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商务英语系列课程“有学分、无学时”考核方式探索

12、工商管理中的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策略探究

13、新经济环境下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水平的策略

14、工商管理在电子商务中的主要作用

15、浅谈基于全球化的BPO创新型团队构建

16、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

17、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8、工商管理类特色院校话题ZONE

19、凯里学院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可行性研究

20、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培养模式研究

22、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研究

23、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4、浅析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发展现状

25、物流行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完善

26、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7、基于职业素质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28、利用电子商务加强供应链管理

29、大数据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0、关于电子商务中工商管理的作用思考

3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32、工商管理中的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探讨

33、电子商务对工商管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4、市场经济下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5、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及策略

36、试论中小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7、关于开放教育电子商务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38、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探讨

39、基于系统观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实践探索

40、基于不同本科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学创新探究

41、论如何做好工商管理培训

4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协同教学复合模式研究

43、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困境与创新思路

44、探析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5、分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6、电子商务管理学科的一次教学改革实践

47、工商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创新模式思考

48、工商管理中的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

49、探究工商管理对物流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实施自主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更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高中生拥有一定的自律性和自我约束意识,所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实施自主管理措施比较容易,并且只要方法正确,那么就能有效地管理班级。主要通过对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实施的研究,让班级管理的效率更高,使学生在健康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自主管理;班级管理;有效措施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比较活跃,他们不愿意被教师过多的约束,对于传统的教师班级管理模式更是有抵触心理。所以实行高中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所谓自主管理,就是教师“放手”不管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下就高中班级管理实行自主管理的有效方法进行研究。

一、建立自主管理组织结构

要想在高中实施自主管理策略,就要在班级中建立起自主管理组织结构。让学生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班级管理。建立自主管理组织结构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把班级的管理组织结构建设好,做到管理人员各司其职,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管理当中,为班级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施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可以建立自主管理的结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管理当中。如可以设置班长(管理整个班级事务)、厅长(管理班级图画展示区域)、台长(管理讲台)、所长(管理班级卫生情况)等等一系列的“长”,给予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利。在这些“长”上面还有“领导”,那就是督察员,负责监督这些“长”的工作情况。如发现台长对讲台的管理不好,督察员可以商议,解除台长的职务,重新任命其他学生为台长。班级中全班同学享有最高的管理权,如果在管理过程中有哪一个管理员的管理不到位,全班同学可以开班会商讨惩罚对策,而不称职的管理员要无条件接受惩罚。

如此一来,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班级的管理当中,他们各司其职,在各自的管理岗位上尽心尽责,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

二、确定班级管理共同目标

一个班级想要发展,一定要有明确的班级管理的共同目标。班级想发展成为什么样的班级是由班级管理目标决定的。所以,在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班级管理的共同目标。让所有学生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使班级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所以,确定班级管理共同目标在班级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行班级自主管理时,可以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把班级发展成为全年级最优秀、最先进的班级,在每个学期结束时都能评上最优秀班级的称号。为此,每一位学生都要努力,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中的一份子,为了班级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如有些班级管理人员除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还主动帮助其他学生分担管理工作。如生活委员因为身体不舒服,无法给班级添购班级用品,班长知道情况后主动提出分担任务的要求。所以在班级自主管理中有了明确的管理目标,就会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愿意为班级的集体荣誉做出努力。

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可以指引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把班级的发展牢记在心,也摒除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开始关心班级的发展情况。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很有帮助的。

三、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经验、能力毕竟不足,如果没有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那就更难管理下去了。所以在实行班级自主管理中,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自主管理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缺少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即使是再优秀的管理人才,都不能把班级管理好。所以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建设优秀班级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能约束各个管理人员,让他们在管理过程中有参考。班级管理制度要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事项中,比如制定班级的日常工作制度、班级的纪律制度、班级卫生制度、班级学习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提出修改意见,完善各项制度,让学生在学习、管理中都能按照制度有序进行。这样学生根据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进行班级管理,就会慢慢地提高管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优秀的班集体。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实行自主管理是未来的班级管理趋势。只要在实施自主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掌握管理权利,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管理当中,并且做好自主管理的各项工作,那么就能有效地提高高中班级的管理效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菅如钢.构建高中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王建琴.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班级自主管理问题研究[D]. 延边大学,2010.

[3]杨洋.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J].快乐阅读旬刊,2013(9):55.

[4]徐雅楠.淺谈高中班级管理的学生自主管理[J].考试(教研版),2012(6):189.

编辑 高 琼

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柔性管理 刚性管理

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新形势下,企业刚性管理的弊端 不断凸显,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对此,企业必须加大内部管理改革力度,坚持柔性化管理理念,推动企业发展。

1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及弊端分析

1.1 刚性管理

刚性管理是坚持以工作为中心,注重制度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刚性管理主要是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员工需要完全按照制度办事,企业管理者只关注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忽略了员工个人发展。在刚性管理理念下,员工更像是机器,刚性管理对于企业和员工未来发展都十分不利。

1.2 刚性管理弊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都在坚持刚性管理理念,但是企业管理制度并不能覆盖所有部门,而且很多工作无法通过制度来调节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员工时时被监督和管理,很多员工产生了逆反心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2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2.1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区别

刚性管理把员工当作机器,每天在重复同样的工作,而且刚性管理注重分工,每个人的分工不同,每个人只需要做好分工内的工作即可,员工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柔性管理注重员工个人发展,把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精神氛围,通过环境来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让员工自觉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最大化挖掘员工的潜能,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刚性管理主要依靠企业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的管理权限,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柔性管理则是通过为员工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来增强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刚性管理更加注重做事的流程和结果,柔性管理则更加注重做事的方法,注重企业对员工的影响力。

2.2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联系

虽然柔性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但是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的,二者不可分离,需要协同合作。事实上,刚性管理就好像是机器内部的硬件,柔性管理是机器内部的软件,缺少任何一个部位机器都无法运转。

3 企业管理中柔性管理分析

柔性管理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性化管理,对人的心态和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企业主要通过文化和氛围来形成说服力,属于非强制行为,把企业组织转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属于全新管理模式,柔性管理不会依靠企业的制度和权力来影响员工的行为,而是注重员工潜力的挖掘,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主动去工作。柔性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决策柔性化;二是奖励机制的柔性化。其中,管理决策柔性化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坚持满意决策准则,决策者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整合现有资源,最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奖励机制柔性化则表现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奖励机制,除了要给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还需要给与员工精神奖励,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除此之外,企业可以丰富员工的工作形式和内容,给员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让员工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实际上就是从线性管理转变为非线性管理。线性管理是比较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某个特定时期事物的发展状态,非线性管理则注重相同时期不同事物的发展变化,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性。柔性管理中,企业会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尊重员工,了解员工的情感和物质需求,促进员工个人发展。柔性管理的特点为:一是解放人性;二是权力平等;三是民主管理。企业管理者要走进基层,多和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员工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员工情感变化,多关心员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的创造精神,进而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刚性管理模式不仅信息利用率低,而且适应性比较差,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柔性管理模式下,企业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企业管理者把手中的权力下放给各个部门和员工,提高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柔性管理理念下,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网络组织,方便交流沟通。在刚性管理下,企业管理者往往会自上而下来下达命令,员工只是在执行命令,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柔性管理决策层包括:一是专家层;二是协商层。管理决策需要参考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不断讨论,形成最终的决策方案。

4 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意义

如今,人们已经进入知识时代,知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显性知识;二是隐形知识。其中,显性知识主要包括:一是专利;二是科学发明;三是特殊技术。隐形知识包括:一是员工创造性;二是员工思想等。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是隐形知识主要存在于企业员工的思想中,如果不是员工自愿,是很难控制的。对此,要想让员工把隐性知识贡献给企业就必须坚持柔性管理。知识时代也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企业管理者必须整合企业资源,对员工职能进行重新划分,给每个员工提供独立思考和参与决策的机会,这样才能最大化挖掘出员工的潜能,不需要在工作中层层汇报。

5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对策

5.1 强化以人为本 刚柔并进

在新时期,企业要把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刚性管理还是柔性管理自身都存在优势和弊端,企业需要结合内部实际情况来选择管理方式。但是,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并不代表二者可以平行,柔性管理必须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刚性中带着柔性,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目标。企业柔性管理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二是制度;三是文化;四是人力资源等。企业柔性管理不能盲目,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柔性管理,而且柔性管理需要贯穿企业发展全程,不能心急。柔性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企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5.2 公平对待

柔性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企业不能乱搞特权,每一位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和地位都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员工的职责和分工。柔性管理要求企业忽略员工的差异性,并不断加强内部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性和综合素养,让员工在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柔性管理要求企业员工增强团队意识,任何工作都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个人或者多个部门协作完成。企业还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为员工制定发展方案,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展开员工培训:一是树立典型;二是学习资源;三是宣讲规范;四是个别贪心;五是反例警示;六是创造环境。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企业员工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企业员工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坚持柔性管理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归根到底,企业管理的方式只有以下几种:一是外在管理;二是内在管理。外在管理就是利用企业规章制度来监督企业员工的行为,员工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内在管理形式包括:一是说服教育;二是感情投入;三是关心体贴;四是形象影响;五是传统舆论;六是激励尊重;七是心理沟通等。内在管理也就是柔性管理,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以柔克刚。柔性管理又可以分为直接管理方式和间接管理方式,间接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企业管理宣传,为员工工作创造环境。直接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发现问题时会直接与员工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帮助员工解决遇到的问题。柔性管理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柔性管理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企业管理方式,更是一种艺术。

柔性管理中的肯定是企业管理者要多赞扬员工,鼓励员工,发现员工的优点,认可员工。事实上,人的心理都是相同的,希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赞扬,通过赞扬和激励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企业管理者不能一味地鼓励和赞扬员工,在员工犯错时也要给与适当的否定,让员工及时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在柔性管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应该向员工说明情况,得到员工的谅解,这样才能避免矛盾的产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奋斗。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也正是因为企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企业管理中問题频发,很多企业一直在坚持刚性管理理念和模式,刚性管理过于注重工作效率和质量,忽略了人在工作中的作用,不注重员工自身发展,对员工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也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员工无法在企业找到归属感,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比较低。如今,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结合在一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选择管理模式,合理制定管理方案和目标,注重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员工个人发展,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性,体现出员工的价值和地位。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刚性管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的,二者密不可分,企业既要认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要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发挥出柔性管理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军涛,周艳.浅谈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9).

[2] 肖磊.基于柔性管理高校学生工作的探究[D].陕西科技大学, 2015.

[3] 朱明霞.柔性管理在非正式组织管理中的应用[D].云南大学, 2011.

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学》课程的特点以及管理学科本科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并结合授课经历,对“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讨,提出“案例导入—理论讲授—情境模拟—案例讨论—上机操作”的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思路,解决“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学生感觉内容枯燥”的问题,从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教与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项目管理;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项目管理学》是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所涉及的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即从项目投资决策到实施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总结评价,以满足项目各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项目管理课程的任务是阐明项目管理这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运作规范。本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了解项目管理的内容、原理,包括项目前研究,项目的启动,项目过程中的计划、执行、控制和项目后评价等;熟悉实际项目管理的操作方法、程序,了解一些项目管理软件;能够结合各类大小项目的实际,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中很多领域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加上该课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为课堂组织和课程讲授都带来挑战。如何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融入贴近现实的案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现代项目管理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值得授课教师深入研讨。

一、《现代项目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现代项目管理学》是在传统项目管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包含了一般管理知识与实践,项目管理特有的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于1986年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其知识范畴限定在项目管理的共性知识,包含了一般管理知识与实践、项目管理特有的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三部分,因此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传统的项目管理知识主要针对工程领域当中的成本、质量和进度的管理。而《现代项目管理学》则把项目的含义扩展到任何一项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活动,其关注的领域从传统的工程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活动,知识体系涵盖了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九个方面。

二、《现代项目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分析

1.教学内容繁多,理论性较强,讲授难度大。《现代项目管理学》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其中,自然科学包含了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模糊数学、工程学等,社会科学则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现代项目管理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整体管理等,各项管理都有各自的理论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众多且复杂,理论性很强,讲授难度较大。管理学本科生的教育背景往往侧重于文科教育,项目管理应用的方法则具有很浓厚的理科特征,这对教师授课带来很大挑战,如何能够浅显易懂地把项目管理的精华奉献给学生,让学生易于掌握,是所有讲授《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2.授课形式过于单一。《现代项目管理学》理论性很强,教师往往采取直接课堂讲授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一言堂”,这样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可以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讲得明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理论体系,但是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这样的授课方式通常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在课程刚开始,教师授课激情很高,学生上课也听得认真,但是,由于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感,进而对该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很可能放弃该课程的学习,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3.考查内容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的考试内容往往局限于教科书,考试内容比较重视知识记忆,忽视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的考核,往往采用任课教师出试卷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的目标和方法过于单一,不仅内容枯燥呆板,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学过的理论知识,因而无法真实考核学生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现代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庞杂且理论性较强,目前国内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往往采取教师根据教材不停讲解的模式,这样无法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

5.学生缺少实践机会,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实际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创新应用型的人才,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同时在生产、生活中创新理论知识和技术。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不牢;考试形式也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理论性很强,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实践机会,学生很难顺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应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然而却事与愿违,其偏重点存在严重的错误。

三、《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现代项目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应着眼于从“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教学形式应由“单一课堂授课”向“多元化的交互式教学”转变,教学氛围由“考试所迫”向“兴趣引导”转变[2]。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现代项目管理学》涵盖内容复杂且理论性较强,因此,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传统的《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是老师负责自己所授班级的课程,很少与其他老师交流,导致教师水平参次不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我们成立了《现代项目管理学》课题组,课题组的老师每周都要在固定的时间交流上课心得、讲授经验等。课题组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也会到其他学校交流学习,提高课题组的整体业务水平。

2.基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注意力、接受能力等直接关乎老师授课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思维受到教师上课所教授内容的束缚,局限性很强,致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在基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形式下,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讨论,引导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必要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课外内容的扩展。

3.基于实际生活的案例教学[3]。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授课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与课堂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进来,查找相关资料,运用《现代项目管理学》和其他课程的理论知识,概括并提炼小组的观点,然后派出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发言。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具体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基于实训教学的能力提升。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效率高,适合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企业实训是把学生直接安排到工作岗位上,在工作中学习,适合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职业训练。而实训则结合了两者的优势,通过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教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工作方法、团队合作、实践经验等方面显著提高。在实训教学中,学生要提前分组,教师按照分组情况分配实际工作中的案例,通过小组所有成员的共同讨论、调查研究,制定一套理想的实施方案并上机提交,最后教师完成评价,并根据每个小组出现的具体问题讲解,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实训教学学有所获。

5.基于全方位的学生考核体系。学生考核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通过建立“课堂表现—案例考核—考试—实训”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计入“课堂表现”维度;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案例展示情况等计入“案例考核”维度;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计入“考试”维度;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积极性、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最终实训成绩等计入“实训”维度。

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改变以前只学习针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够学习和掌握针对现代项目这种一次性、独特性创新活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使之成为学生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安身立命之本。由于《现代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既不同于日常运营管理,也不同于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也与现有各种职能管理有着不同的要求。《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内容繁多,理论性较强,讲授难度大;授课形式过于单一;考查内容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学生缺少实践机会,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阻碍了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经过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改进课堂讲授方式,引入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等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学生考核体系等方面的弊端,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案例的参与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现代项目管理学的学习,真正能够全面了解和熟悉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彩茹,宋景华,徐永赞.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体系构建[J].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4):183-185.

[2]谢琦.《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58-60.

[3]李拉.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研究述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4):63-67.

[4]邓峰.实训教学在本科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32):149-150.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研究课题“《现代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11225)

作者简介:董会忠(1968-),博士,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张伟(1991-),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专业为工商管理。

上一篇:中药学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时代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