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课程心得体会范文

2024-04-01

艺术欣赏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总 学 时:80学时(第2周-----第3周)

授课对象:2009级全体学生

课程性质:

艺术写生实践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经过室内课堂学习绘画表现技巧之后,转入大自然进行室外作业和绘画,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造型能力,具有自然生动感性的特点。其意义在于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及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另外,艺术写生实践课可以培养师生的感情,强化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相关课程的衔接:

上接素描、色彩及速写课程,解决的是在课堂室内环境下艺术造型能力。

下接创作课程,为今后创作积累艺术素材。

教学目的与任务:

艺术写生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方式,通过该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敏锐的观察能力,了解大自然中的造型形态以及光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并把不同时间的光影关系和对物象的真实感受通过绘画语言反映出来。

教学原则与方法:

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引导启发学

生自觉的进行艺术探索,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内容,科学把握教学进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艺术写生实践课程偏重实训,但教师应在不同教学进度中,适当安排理论课程,借助各种学习媒介,采取不同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写生实践。

方法:

1、示范法。以学生自主写生为主,进行现场点评、总结及演示。

2、讲授法。在课程实践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写生理论讲课。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80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教学内容以线描写生景物为主,16课时(2天)。以速写为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用不同线条表现写生对象。

第二阶段:教学内容以素描各种形式表现写生对象,32课时(3天)。要求学生运用各种素描方法,如结构素描、具象素描、抽象素描等表现写生对象,以慢写为主,强调整体效果。

第三阶段:教学内容以色彩表现写生对象,32课时(3天)。要求学生运用色彩塑造写生对象形体,关注大自然光与色以及时间与色彩的微妙变化,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色彩语言作画。

参考书目:

教师自行选择。

课程考核:

本课程成绩评定由写生作业成绩、写生考勤表现及考察报告组成。其中,作业成绩占60%,考勤表现占20%,考察报告占20%。 评分标准:

共分五个档次:

优秀:95-90;良好89-80;中等

为不及格。

艺术欣赏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现阶段构成艺术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之间的联系

构成艺术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与设计的能力。构成不但是基础的设计理论知识, 同时也可以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因此, 构成与艺术设计的实践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中, 做好构成与艺术设计的结合工作, 帮助学生掌握好构成在设计中的现实形态, 在提炼与归纳的基础上来发现视觉规律, 从而认识到构成的形式美。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思维方式, 同时也可以从感性的层面上向着理性的阶段发展, 找出秩序美的实质, 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设计运用中, 以此来实现基础理论知识向专业设计实践逐步迈进的目标。

二、传统的构成艺术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构成艺术教学是从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而这与现代设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中并没有将目光放在构成与当代设计的结合上, 而是过度注重美感性。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方式的延续性与习惯性所致。教师自身在学校学习期间所接受的就是传统的教育模式, 这样就会影响到课程体系教育的目的, 会出现专业基础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不衔接的现象, 加之一些教师过度注重构成本身, 忽略了构成在整体的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应用方法, 习惯性的就构成而构成, 使得学生只是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构成的基本表现形式上。这些必然会影响到构成艺术设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影响了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成效, 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构成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构成艺术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 做好理论内容的创新工作

对构成艺术的教学来说, 要在艺术设计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功能, 首要做好构成基础教学的创新与完善工作,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到做好构成设计形态与规律的重要性, 以此来实现有效训练的目标。首先, 做好三大构成的整合工作。课程教学的目标与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部分学校可以将三大构成整合成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这样会将构成整合为一个整体, 培养学生的系统知识和体系概念。改革也会有新的问题, 三大构成虽然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 但是受到惯性因素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会有课程割裂的现象, 这样会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意识, 从而影响到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培养。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发展。其次, 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不同的构成形态, 同时也应做好与设计实践结合等方面的工作。课程中融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设计素材, 帮助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艺术规律和设计师通过变化、创新产生出不同的视觉元素。这样, 在构成艺术的形式训练中不仅可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 也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 促进学生的设计思维养成,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做好教学过程的转变工作

教师在过去评定学生作品的工作中主要关注的就是最终的作品成果, 较少的去关注学生作品的创作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借助有效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好形式美的方法。比如, 在制作立体构成的过程中, 可以从不同材料入手, 借助工具与技巧等, 让学生感受到创作中的乐趣, 从而产生出学习的欲望,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从实践的角度出发,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存在的问题, 辅助学生学习好这一专业知识。

(三) 做好教学理念的设计工作

首先, 需要做好教研工作, 那就是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材时, 能够从自身的专业知识需求出发并结合时代特点为学生做好课程设计的工作, 将单一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其次, 做好传统文化与西方构成的结合。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 要做好与西方艺术设计理念的融合工作, 并主动将我国的艺术设计进行发扬。通过综合民族文化与艺术, 能够产生出许多创造性的灵感, 同时也可以突显出设计的重要价值, 满足当代社会的设计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艺术》课程教学中, 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时代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做好不同层次上的整合与创新工作, 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培养模式, 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循循善诱的将学生引导到构成学习中来,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满足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并且, 教师还要积极革新课程中的内容, 创新教学手段, 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

摘要:构成艺术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 承担着启发学生设计思维的重要任务。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从高等学校教育的自身特点出发, 综合多种教学手段, 找出学生在构成艺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发掘学生的艺术设计潜力, 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思考本文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艺术》教学方式改革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艺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会利, 高友飞.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艺术课程教学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 2011 (07) :146-147.

[2] 夏常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艺术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2 (12) :256-256.

艺术欣赏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贺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乡村建筑与景观设计教学团队(编号:hzxytd201309)摘要:《中外建筑鉴赏》教学在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作为理论课程,往往在实践性较强的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设计;建筑鉴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外建筑鉴赏》课程是环境设计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艺术鉴赏与剖析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受到学生冷遇。文章通过对《中外建筑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归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与进步。

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中外建筑鉴赏》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通过对各世界著名建筑实例分析与鉴赏,从中汲取古今中外著名建筑的精华,增强学生建筑艺术鉴赏能力,开阔设计思维、提高专业修养等,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建筑鉴赏》是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进行的专业理论课,但由于入学之初专业方向划分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倾向于强调实际动手的专业实践课,而专业理论课往往受到忽视。在此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对课程相关各方面做出调整,达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有:第一,学生普遍认为理论课知识对实际设计能力提高不大,以后很少有机会从事建筑方面工作,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建筑相关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前就会提出“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很多理论课都是没有意义。”等问题,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这门课程在环艺设计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教学内容多而广。《中外建筑鉴赏》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及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流派等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安排里,无论是对于教师授课还是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说,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史类基础知识较弱。而建筑蕴含了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记载着关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所涉及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学生很难在短短几十节课中体会建筑艺术所带来的魅力。面对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成为任课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3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应通过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来顺应时代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从拓宽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开展:

3.1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1)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外建筑鉴赏》的意义。针对学生对建筑理论课的忽视与不解,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性质,并明确指出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建筑艺术分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树立明确的目标,有助于课程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顺利开展。

(2)《中外建筑鉴赏》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建筑可以反映时代特征、地域风格以及民族审美情趣等。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建筑有很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的特征、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等基本理论,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必须要有选择性、逻辑性的组织课程内容。如:纵向以代表性建筑为例,引导学生通过世界建筑发展史的脉络,归纳世界建筑艺术的发展规律。横向可以通过比较法,将中外著名建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建筑艺术特点,通过多层面切入相关内容,由学生自己归纳建筑特色、艺术风格等重点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以往的建筑成就外,更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建筑艺术的发展是艺术设计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在提高建筑鉴赏能力的同时,更需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适当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如:室内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分析洛可可风格建筑风格时,可以增加洛可可风格家居、室内装饰等内容介绍,有目的地分析洛可可风格的特色。不但拓宽教学内容,还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为今后的环艺设计学习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3.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动课程顺利开展

(1)运用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如何在理论课当中引入实践教学,这是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需不断探索的问题。经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运用课堂讨论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将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及作业要求向学生讲述清楚,以小组为单位负责不同章节的资料收集,随着课程的展开,每个小组派出学生代表按要求进行阶段性介绍,教师有引导性地参与其中。同时,其他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或者补充,运用多元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第二,运用实地考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根据本地方以及周边区域的建筑特色,适当地额外安排学生进行古建筑调研活动,通过对古建筑的实地分析,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建筑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规律,增强学生的建筑艺术鉴赏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理论课来说,更是丰富了学生直观感受建筑魅力的一个必要手段之一。第一,要达到建筑鉴赏的目的要么实地考察,要么通过多媒体展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前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比较困难。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将建筑完整地呈现出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一些没有被保存下来的著名建筑,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多角度了解建筑的魅力,使建筑由抽象的量化数字变成可视化的直观感受。如:埃及金字塔,无论教师在课堂中生搬硬套的理论讲解其规模宏大、建造技术惊人,不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通过纪录片镜头的缩放去感受建筑给人的震撼。

4结语

对于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创新性教学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及课程自身的发展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拥有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参考文献:

[1] 雍振华,雍振华.论中国建筑史课程与建筑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2] 赵贤淑,陈剑利.加强多媒体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北京印刷学院院报.作者简介:张锋(1972—),男,河北张家口人,贺州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欣赏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摘要: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高校必须开设八门公共艺术课程,其中音乐通识课因其独有的艺术品质而具备其他艺术类课程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而备受瞩目。目前不少高校的音乐教育已经偏离\"普及性\"的原则,过分的追求功利,失去了音乐教育本来的意义。笔者针对非艺术类院校音乐通识课程改革这一问题,从教育对象和目标、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堂教学与艺术活动相结合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一些建设构想。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 音乐通识课 普及性 非艺术类院校 建设构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国家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经过艺术教育者长期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将“美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方针,从此“美育”在全国教育建设的改革浪潮中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此后,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针对高校美育该如何实施做了详细具体的方案部署,其中在课程设置这部分明确指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在校学习期间,每位学生至少要选修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且通过考核方可毕业。”[1]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首次将美育纳入其中,在此背景下,音乐教育比以往更受关注。音乐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可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培养美好品格的重要工具。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激励了多少人的斗志,激起了多少爱国将士的热情,使他们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2.可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智力的发展。物理学家高登·萧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以一组四岁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让他们每天坚持听一个小时的古典音乐。经过一段时间后,给他们做了一个脑电图测试,结果表明这群孩子的大脑比初始运作的状态更加协调,而且大脑运作周期所花费的时间也缩短了。此实验证实了每天只要坚持听一小时音乐就可以改变大脑的组织结构,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3.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完善。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将音乐看作一种乐教,在教学中常常以“弦歌”的方式一边抚琴一边讲学,从而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2]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在德、智、体、美四育中,美育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的美育中,音乐和美术尤为重要。”[3]这一观点得到所有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赞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洪荒时代,当时人类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人们就用声音的强弱高低来表达情感。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推进,音乐从早期简单的敲击石器、木器到现在用节奏、音符有组织的排序构成的美妙旋律。音乐因其独有的艺术品质而具备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殊性。甚至可以说音乐通识课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课程在校园中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音乐通识课程的改革建设:

一、明确高校音乐类通识课程的教育对象和目标

所谓非艺术类高校音乐类通识课程指的就是在普通高等院校设置的音乐类素质教育课程以及相对应的课外拓展活动。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分财力雄厚的学校把音乐通识教育片面的理解为精英教育,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艺术团建设中,组建丰富的音乐社团频繁参加校外各级组织的艺术展演。比较出色的学校甚至可以在国外获得奖项,虽然频频得奖,但这些院校仅仅培养了极少数音乐爱好者的专业水平,其余大多数普通学生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音乐体验。另一类院校,从顶层就不太重视艺术教育,将音乐通识课摆在边缘地位。课程设置也较为随意,并没有经过合理的安排,仅仅是根据现有师资的个人艺术特长开设理论课程。同时,在艺术活动方面,这类院校也只是以社团的形式将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发组织各类活动,在管理上出现了松散、随意性强的现象,也很难有出彩的成绩。以上这两类院校都没有真正理解“通识”二字的含义。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艺术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4]这句话表明高校音乐通识课不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课程,而是普及性教育。非艺术类院校在校园中开展音乐通识教育主要包括课堂素质教育与课外艺术活动两个部分,但二者也有主次关系,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课外拓展活动是音乐教育的升华,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大学生活只有短短的四年,音乐通识课一般也只在大一年级开设,因此在短短的一年内想把所有的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是不现实的。高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理想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正确的鉴赏方式,在课后达到自学的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

二、借鉴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如今高校音乐通识课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只负责把自己准备的教学内容上完,至于学生听进去多少,学到了多少并没有过多的考量。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它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呈现,陈旧、枯燥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何改革抽象的理论课,这是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里建议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音乐教育法。用笔者曾经上过的一节课来举例,这节课的教学主题是古琴曲《梅花三弄》。这个内容并不好上,因为古琴无论从背景到作品都过于高雅,与当代大学生有距离感。如果只是简单的播放音频让学生边听边赏析,这种教学方法是失败的,于是经过思考笔者决定尝试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与国外的奥尔夫教学法相融合做一次大胆的创新。首先,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动态示意图,生动形象地针对古琴的基本形制、结构内涵、摆放要求以及音色特点做透彻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古琴的基本知识,为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做铺垫。接着,选择古琴名曲《梅花三弄》中三次出现的梅花曲调进行旋律赏析,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古琴音韵的体验。下一内容是本次课程的升华环节——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唱梅花主题并用“奥尔夫”音条乐器与无音高打击乐器围绕梅花主题节选的八小节旋律做即兴创编练习。在即兴创编练习的活动中,教师引入无需经过枯燥的技术练习并可基本掌握的“奥尔夫”乐器,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即使天赋差的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一定的演奏。集体创编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在互动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分享音乐的快乐。奥尔夫教学法中包含了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分层演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运用奥尔夫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与他人合作、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达到感受美、鉴赏美到创造美的升华。

三、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音乐活动相结合

音乐通识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音乐实践活动。不少高校的艺术活动以社团的形式存在,由团委统一负责。社团团长都是由学生来担任,不定期组织排练。由于社团活动不安排在学生课表里,因此无法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每次排练都按时到场,这样的活动形式最多只能算兴趣小组。发展到后来,部分社团就会出现管理松散,甚至不了了之的现象,这与最初成立社团,期望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初衷是相悖的。这提醒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们要将兴趣小组和艺术团队区分,一群兴趣相投的学生成立的组织我们可以以社团的形式建设,而经过选拔准备代表学校参与校内外各类演出、比赛的团队我们要以艺术团的形式加强管理。这里笔者以合唱团为例。通常高校都会组织合唱团,究其原因主要是合唱团较其他乐团容易组建,无需花过多的经费购置乐器,只要有场地组织好成员就可以排练,适应性强、容易推广。学校合唱团一般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人选,在选拔过程中往往有一批爱好合唱却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被拒之门外,这违背了音乐通识教育“普及性”的原则。如何在加强合唱团管理的同时又可以让爱好唱歌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其中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有一些自己的思考。首先可以将合唱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列入到教务系统中,并分为《合唱一》《合唱二》两门课,《合唱一》是让通过选拔的正式团员选修;《合唱二》是让喜爱合唱但没有基础的学生选修。列入课表后除了对学生有学分上的约束外,还要聘请专业的合唱老师按课表完成排练任务。同时,也要完善合唱团的奖惩措施,如果在合唱团排练中表现好并获得奖项的同学可以推荐为“三好学生”。当然,选修《合唱二》的同学如果专业进步了完全可以加入《合唱一》的队伍,相反如果在《合唱一》里不按要求按时排练的学生也会被淘汰到《合唱二》甚至直接要求退团。除了合唱团外,这种做法还可以运用到其他艺术团中,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艺术团的整体水平。

以上是笔者经过思考针对课堂教学以及艺术团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一些粗略体会,以后将继续针对这些方向做更细致、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Z].2006-03-08.

[2]周婷婷.高校音乐通识课的必要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1,(26):207-208.

[3]蒋笛.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3):96-97.

[4]岳英放.对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7,(07):36-37.

艺术欣赏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方式及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坚持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教学思想,树立“注重创新思维、提高艺术素养、强化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就业方向、培养目标、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构成。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坚持做好几个结合:

1、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2、与专业建设相结合;

3、与院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相结合;

4、理论教学与就业实践相结合;

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6、启发式引导和针对性培训相结合;

7、与专业的招生吸引力、就业前景、社会效益等相结合;

8、教师指导教育和学生自我规划相结合。

二、课程建设总体目标及要求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是从实际出发,围绕课程建设、课程调整、课程整合、课程引进、课程评价、课程研究等几方面,以社会需要和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知识性、能力型”人才为目标。先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建设,再进行单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以“素质、知识、能力”三 大要素为中心设置相应的知识模块, 构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装潢艺术设计教学内 1

容和课程体系,同时形成对课程的教师、教学参考书、教学设备配置、实验实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三、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1、在1~2年内使所有在授课的课程设置更加趋于合理,课堂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主要专业主干课都能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2、在3~5年内,将现有的校级精品课程《标志设计》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3、抓住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各门课程师资力量的不同情况,在现有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中,选定《招贴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为重点建设课程,争取在3~5 年内将这三门课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并为建成省级精品课作好准 备。

4、随着我国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动态的调整,注重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灵活性。

四、课程建设的几点具体措施

1、 按照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和时限,整体推进。课程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 每一位教师。按照“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一套先进适用的 教材、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梯队” 六项标准来规范课程建设。

2、选拔中青年优秀教师承担专业课的教学及主持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 中,定期或不定期聘请知名院校专家教授对本专业课程建设给予指导、帮助。

3、加大力度改革教学内容。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既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的方式实现。同时,可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即除本校指导教师外,另聘请企业单位工作人员作为实 践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

4、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严格期末考试制度,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诸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5、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使他们能够尽快成长起来,担当起课程建设的重任。

6、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听、说、评 课活动,定期举办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多方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此外,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教研室主任的带领下,应以精品课程为榜样,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认真总结并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同时,高质量的课程管理是建设好课程的重要课题,教研室要进一步完善多个教学管理环节,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教师评课制度等措施,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

艺术欣赏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进一步深入和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云南省地处边疆,相比国内一二线城市及发达省份音乐课程改革之路举步维艰。笔者借课题之机,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文献查阅等手段对云南边少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开设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求寻找一条适合云南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 艺术综合课 实施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层面对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同时也是各学科教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是指导、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三维教学目标方面的基本要求,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新成果。《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必须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正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描述的,“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資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学领域课程内容的弹性尺度。”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是教育部经过对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际调研分析后制定的普适性纲领文件,因此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进一步深入和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云南边少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在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及教学师资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云南省地处边疆,因其地缘等特殊性,艺术教育也处于整个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相比国内一二线城市及发达省份音乐课程改革之路举步维艰,突出问题表现在一些边少地区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知不够,多重视应试教育及升学率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艺术课程多被挤占、停上,硬件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良莠不齐。正因如此,亟需音乐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求寻找一条适合云南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笔者借课题之机,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文献查阅等手段对云南边少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2014年7月始在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与特色课程研究》资助下,以笔者为课题负责人的课题组深入罗平县、砚山县、屏边县、巍山县、呈贡区、芒市、瑞丽等十余所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就云南边少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获取大多来自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类,涉及内容多关于音乐课程、本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等内容。例如2014年9月,笔者到呈贡龙街小学和下庄小学进行课程观摩及问卷调查,发放小学生问卷60份,教师问卷10份。2015年5月,笔者带领学生到丘北稼依镇店房小学和丘北县天星中学进行实地调研,发放学生问卷170份,教师问卷22份。在多次实地调研中,还对部分其他学科教师、分管领导等进行了访谈,并整理成文字资料。最终于2017年4月顺利完成了此课题的研究工作。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借助课题契机,在调研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现状的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项目也进行了相应的调研。

一、地缘环境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云南作为中国的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云南国土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总人口4770.5万人(2016年),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省有129个县(市、区),16个市辖区,15个县级市;98个县,其中,29个民族自治县。②25个美丽的少数民族人民聚居于此,其中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分别是白族、傣族、纳西族、哈尼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拉估族、佤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基诺族等,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地音乐文化资源,期中部分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为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云南省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拥有一百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④项目及几百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充分证明了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云南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积淀,因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目前我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程中,教育应担起重任,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化得以发展是基于传承而来,而传承阵地不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三类。生活在云南这样一个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音乐总和我们密不可分,无论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延续提供了阵地保障,这种传承方式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方式,如自然传承、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学校教育传承等。就云南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来看,自然传承、师徒传承及家族传承等传承方式已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另人堪忧。为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政府部门、区域内高校、中小学校等传承渠道正在逐步完善,使得传承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例如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属云南省文化厅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工作宗旨是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文化保护机构结合国家相关要求在省内设立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点,结合国家的定点支持给予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应补助,专项补助主要用于国家级、省级、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笔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和瑞丽走访的几个传习点发现,传承人均认真开展传承教育活动,如芒市风平镇拉院村傣族孔雀舞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岳老,从2007年开始,每年暑期在自己家里举办傣族孔雀舞培训一直坚持到现在,培训均不收费,只要有人来学他都会认真教学。这就说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云南边少地区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现状

笔者就昆明市、罗平县、丘北县、屏边县、芒市、瑞丽等地多所中小学展开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各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进一步了解了当地实施音乐课程标准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预期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若想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加大力度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所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成立了新课改领导小组,加大力度积极促进音乐课程改革的进程,但在实际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程改革的问题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及解决,直接影响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影响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

在云南偏远地区普遍缺少基本的音乐师资,对于音乐教师兼任语文、数学课教师,以及语文、数学等专科教师兼任音乐教师的现象较为普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首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笔者走访的几所学校中,音乐课开设情况都不尽人意。音乐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严重,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使欢乐的音乐课成为单调的歌唱课或基本乐理知识课。就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一样,音乐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对节奏感、准确歌唱、音乐读写等各项学习内容进行渗透式引导学习,突出强调多声部能力的培养,这对内心听觉能力发展、全面地理解音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音乐教师往往没有在课程标准解读上下功夫,对音乐课程教学各方面的知识掌握一知半解,在教学中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校本教材建设缺乏。笔者走访的几所中小学中,教学所用教材几乎都是使用新课标实验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教学内容模式化,校本课程建设严重缺乏,基于云南丰富的音乐文化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这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无疑是个阻碍。《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最后,专职教师教学组织能力不高。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水平的音乐教育相对应的就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应对专业教师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包括艺术或其他相关领域以及文化鉴赏力方面的培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开发。

以上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在边少地区音乐课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因音乐教师在职前教育学习中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容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在职后工作中在备课、上课过程中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这就使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的基本性质没有深入了解。上述音乐课程标准落实情况表明,音乐教师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存在误区。这就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无法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传统的模式化课程教学进一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课程价值。这给音乐教师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师范专业作为音乐教师职前培养的阵地,应加大力度提升学生对教育理论、实践的学习掌握,重视对教师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得我们的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基本达到课标要求。

三、综合艺术课程可行性探索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文件要求,到2018年实现美誉资源配置的逐步优化,并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做到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③由此可见综合艺术改革势在必行,云南作为我国西南边陲的多民族聚居区,艺术教育的综合改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及地缘优势。《意见》中还指出学校美育课程的内容是艺术综合课的体现,如音乐、美术、舞蹈、戏曲、戏剧、影视等科目的融合,还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像云南这样一个艺术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艺术师资的缺乏很难做到专科教师的完整配备,地方特色课程的综合性应结合艺术综合课来进行,这为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来可行性。所以学好政策、用好政策,把政策吃透用足是民族地区艺术教育发展之道。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更是一种文化开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在校本课程上办出民族特色,就必须结合地缘特征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课程,更需要学校、领域专家、教师、家长、学生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施。云南正是因为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资源,把艺术综合课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主流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通过学校音乐课程发挥它的隐喻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云南边少地区艺术教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在云南边少地区开展综合艺术课改革有相当的地缘优势和文化资源保障。当然不可否认云南边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地方中小学根据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能歌善舞的情感表达方式,深入学习了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结合普通中小学校教学实际与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面向部分学校开展了具有本地区、本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特色课程的探索。例如一些边少地区学校结合当地民族音乐、舞蹈,将其融入到学校课间操中,还有的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民族音乐活动,像民族舞蹈班、民族乐器班等,让孩子们从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感受本民族的艺术魅力,这些有益探索都为云南省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基础保障。

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综合“含义广泛,它既体现了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学科领域的知识延伸。所谓艺术课程的综合笔者认为将云南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戏曲、美术、剪纸等艺术门类资源,贯穿在歌唱、舞蹈、器乐演奏、表演等课程教学中对云南边少地区中小学校音乐课堂来说是具有可行的,从母语出发让学生从熟悉本地区、本民族的艺术语言开始,融入到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中,从而认知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和特色,这样的藝术综合课改革将以新课标为理论基础,积极探索云南边少地区中小学校民族特色音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重新解读、审视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音乐教材的研究及校本课程的建设开发,结合各地区、各民族特色及学校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开辟新的综合艺术课程资源,使云南边少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学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形式等方面得到较大的突破和创新,通过特色综合课程的研究开展,使学生从根本上喜欢自己民族的优秀艺术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及自信心。经过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在云南边少地区实施综合艺术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特别是各民族、各地区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名录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例如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和瑞丽,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傣剧、德昂族水鼓舞等,将非物质遗产文化引入课堂教学,这将对云南优秀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发展传承提供可靠的学校教育保障。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国艺术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看到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升青少年一代学生的整体美育水平,提升青少年一代学生整体的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提升青少年一代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将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推动及深入,课程改革也必将取得显著成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将56个民族的艺术文化发扬光大,中国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而重视美育在人的发展、社会进步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柏拉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在云南这样一个艺术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强省,应结合具体省情利用学校教育的主流阵地,发挥地域优势,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多渠道实施美育,以实现民族艺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引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②引自云南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yn.gov.cn/yn_yngk/gsgk/201509/t20150923_22230.html

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④引自《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

注:本文系云南艺术学院校级课题《新中国70年云南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KYXJ04。

上一篇: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电话范文下一篇:意识形态专项工作会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