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投资论文范文

2024-03-18

我国对外投资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有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有利的“走出去”时机和投资成本降低等机遇,又有贸易保护主义和东道国的政治敌意等挑战,并结合国际直接投资有投资增速波动化、投资地区扩散化、投资领域集中化的趋势演变,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趋势。

关键词:后经济危机时代;对外直接投资;趋势研究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随着分工国际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将会以更快的进度推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将加快。

2、一些发达国家受到次贷危机冲击较重,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次贷危机对发达国家一些大企业的生产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企业要重新思考发展战略并积极引进外资来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3、人民币升值减少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目前各国纷纷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复苏,低利率会带来进口的增加从而降低本国汇率,相较之下,我国具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并实施了渐进式的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加大,走上了升值的道路,降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

(二)面临的挑战

1、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各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复苏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竞相采取不正当手段来提高贸易保护壁垒,在进出口、投资等领域设置诸多限制和障碍,这不利于各国经济的交流发展,尤其对企业的跨国投资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东道国政治敌意。由于一些国家对我国开展跨国并购产生政治上的敌意和对我国企业性质认知上的模糊,往往使一些大的并购案件“流产”。

二、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一)投資增速波动化

总体而言,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不会骤减,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投资增速会出现一定波动。由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受到较严重的经济冲击,一些大型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会重新考虑投资实力和投资成本,因而影响投资决策,导致资金在全球重新进行分步。

(二)投资地区扩散化

尽管西方世界陷入美国次贷危机的泥淖,但是他们统一的地区市场、熟练的劳动力、成熟的供应商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等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不会改变。越来越多的资金将流向有着广阔市场、丰富资源以及良好经济表现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将持续成为投资热点。

(三)投资领域集中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投资领域也将发生相应变化。以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为例,1990年投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FDI存量分别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41%和49%;2006年,两项指标则变为28%和62%。这种存量结构的变化表明服务业已经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通信、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刺激经济、拉动内需。除此之外,跨国公司自身战略调整,非核心业务的剥离使得涉及商务流程外包、物流以及后台支持等服务领域业务将增长迅速。可以预见,对外直接投资将更加倾向服务业,特别是向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领域集中。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趋势分析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以来是以大型企业为主,其中以国有企业居多。具备规模的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占据投资主导地位必将成为新的投资趋势。

(二)投资方式多样化

首先,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以跨国公司并购为主,因为其进入市场和获得资产的方式快于绿地投资,而发展中国家在较长的时期内仍以绿地投资和合资企业为主。其次,由于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投资方式将越来越复杂化,不再单一采取用资金直接购买股权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会更多地采取股权置换、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提高对外投资的水平。再次,目前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正在与国际同步,由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在不断增强,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增强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有利地促进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三)投资区位多极化

从长远来看,我国对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投资会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对亚洲地区的投资依然会保持主导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优势。投资于周边国家,因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及语言文化上的趋同,可以有效避免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亚洲地区很大部分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与中国接近。其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未来以资源国家为导向的投资将成为我国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因素的主导。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轨迹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过了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这样一种发展过程,而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我国正处于资源开发这个阶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鹏程,仲鑫.200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趋势展望[N].理论前沿.

[2]陈禹彤.2010中美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比较[N].

[3]于明言.2010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N].开放导报.

[4]朱邦富.2009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及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策略[N].

我国对外投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印度;跨国公司

从20世纪60年代起,拉美、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向国外和境外直接投资。70年代中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进而转向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小企业纷纷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不少企业还直接打入了发达国家的内部市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国际经济力量。同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竞争优势和动机上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明显不同的特征,这就对原有的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等国际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一些学者展开了针对后发展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条件的研究。

一、后发展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1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给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流出数量级标准以及投资构成的结构。其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有少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且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1500美元之间,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是零,从而净对外直接投资(NOI)呈负数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外国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处于经济发展第四阶段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750美元以上)其净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数增长。

2 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L.T.Wells)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开发了满足小规模市场的劳动密集型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二是具有在当地采购和提供特殊产品的优势。为了减少因从工业国进口技术而造成投入增加,被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也渴望得到那些着眼于使用当地材料的革新成果,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便寻求用本地供应来代替。三是具有接近周边国家市场、低价营销的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主要通过较低的市场价格来进行促销。由此推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象主要是具有市场规模小的周边发展阶段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个结论只能解释少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3 技术地方化理论。牛津大学的印度经济学家拉奥(Sanyjaya 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虽然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些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形成自己的“特定优势”。这是因为当一些发达国家过时的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小规模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相匹配时,能够产生适用于当地的技术优势;在购买力水平较低时,由于消费者偏好差异也可以开发出非名牌但却有竞争力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优势以及民族或语言的联系,也会形成竞争优势。这个理论较好地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解释了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现象,但仍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的问题。

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等从小规模市场、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以及民族特点等方面解释了适用而非绝对先进的技术会在小规模、低成本和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对相对更落后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这与传统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因为拥有垄断优势从而可以对较低发展程度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是异曲同工的,仍然是以发展中国家企业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为前提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飞速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如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等,这与“传统”的工业化国家在所有权优势、动机、产业和区位分布上有着显著不同,这些都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近年来学者发现技术劣势反而成为促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因而获取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成为研究热点。这种观点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都找到了实证案例,如Kogut和Chang(1991)、Neven和Siotis(1996)、B|onigen(1997)发现日本和美国、美国和欧洲之间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源于技术获取动机,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内部化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处于技术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正逐渐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在国际上寻求技术优势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对于由相对较不发达国家向较发达国家的FDI,一般称为逆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类FDI本身不一定具备垄断优势前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获得逆向技术转移,并可以向母国进行“返流”和传递。

二、新世纪以来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大国,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继续着9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势头,在以跨国并购为主导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浪潮中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在投资行业上,除传统的制造业外,服务业发展迅速,占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60%。制造业集中在钢铁和制药领域,而服务业则集中在IT、通讯、软件、传媒、出版等领域,这些领域均是印度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此外,印度企业对能源领域的投资也在迅速发展。在投资方式上,除传统的合资、独资以外,兼并与收购(并购)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投资量增大。就投资量而言,不论是单个项目的投资,还是总的对外直接投资量都有了显著的增长。2004年,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出资17亿美元,购买俄罗斯萨哈林油田20%的股权,投资量如此大的一笔交易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印度企业来说是不能想象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资料,在2001—2002年度,印度批准境外投资905项,协议金额30.256亿美元,实际投资9.749亿美元;2002—2003

年度,批准境外投资1029项,协议金额14.703亿美元,实际投资8.472亿美元。印度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由1996年的6亿美元增长至2003年的51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4位。其中2001—2003年期间年均FDI流出量达到ll亿美元,这个数字与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不相上下,是欧洲国家希腊的两倍。按照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字,2003—2004年度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到15亿美元,使对外投资总额达到66亿美元。从2000年3月到2006年3月,印度批准境外直接投资由2204项增加到8620项,投资存量由协议金额41.51亿美元增加到163.95亿美元,实际投资存量由7.94亿美元增加到81.81亿美元,分别增长了295%和930%。

2 投资行业分布广。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尽管大部分的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制药业上,但流入到非金融服务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占到了总量的36%。在服务业领域,印度的信息技术(IT)公司积极向海外扩张,建立分支机构以扩大市场或更好地为海外客户提供服务。印度排名前15位的软件企业及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都已向海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且大多投资于发达国家。此外,印度的呼叫中心和业务流程外包公司(BPO)也在海外建立了广泛的业务。

3 区位上,大力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更多的印度跨国企业选择进人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美国是印度最重要的海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从1996—2003年,流向美国的直接投资占印度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9%。同时,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也正在成为印度重要的直接投资目的国。至2004年,印度企业在英国共有440个投资项目,而且大部分集中在IT及相关产业中,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第八大投资者。

4 投资方式多样。进入新世纪,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更趋多样化。跨国并购成为近几年印度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模式,同时也成为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这也符合当今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潮流。2000—2003年期间,印度企业参与全球跨国并购案例182起。2003年以来,印度各行各业海外收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不管是汽车零部件、制药、运输还是电信业、软件业,印度企业正显示出在世界市场上展开竞争力的愿望和能力。

据美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统计,仅2005年头8个月,印度企业就收购了62家海外公司,耗资17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全年的4倍。美国的《国际先驱论坛报》感叹道:“印度公司正在悄悄的蚕食世界经济。”

印度企业从2006年开始又大幅加快了海外并购投资的步伐。无论是在信息产业还是在制造业领域,都曾多次出现大手笔,一年当中总共有超过120家海外企业被印度公司收购兼并,总价值超过100亿美元,占据了印度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收购总额的50%以上。到2006年底,仅钢铁业龙头塔塔集团一家便累计收购了21家海外企业,其中,塔塔集团斥资80亿美元收购欧洲康力斯集团更被视为展示印度企业实力的经典之作。而印度制药业的龙头老大兰巴克西有限公司也同样不甘示弱,与一家私营企业联手共同收购了德国大型制药厂默克集团旗下的公司。到了2007年,印度企业的海外并购势头丝毫不减。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07年堪称“印度海外并购年”,这一年印度公司海外并购案1070起,并购额达到722亿美元。在印度海外并购大军中,不仅有塔塔等大公司,还有很多中等企业;甚至身价只有百万美元的小公司也参与其中。最近一次让世人瞩目的海外并购就是2008年3月印度塔塔集团下属的塔塔汽车公司以23亿美元买下全球豪华汽车品牌“捷豹”和“陆虎”。一时间,国际很多媒体惊呼:印度企业就像下山的猛虎,要通吃天下!

三、印度跨国公司崛起的理论解释

90年代以来,随着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印度跨国公司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角色。结合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用传统垄断优势理论来解释,也可以从学习型等对外直接投资中找到理论渊源。

根据垄断优势理论,企业到国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定优势,这种“企业特定优势”即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而发端于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则认为,一个企业只要拥有超越它在国外经营成本的特定优势时就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种优势并不一定是垄断优势,它可以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或称相对优势。所以,比较优势原则是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基本原则或核心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途径均是各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结合到印度的情况,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企业不像西方发达国家巨型跨国公司那样,具有垄断地位的雄厚财力、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并在海外求得生存和发展,靠的是自己独特的相对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

1 适用技术的优势。突出地表现在小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中等适用技术。此外,印度企业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改造引自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能力。

2 适销产品的优势。印度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主要生产中低档同质产品。由于人力资源等成本较低,因而产品在价格上极具竞争优势。如印度企业投资生产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很有优势。此外,印度的制药和软件产品,由于物美价廉,就非常受欢迎。

3 企业管理优势。首先,印度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巧根植于印度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因而更适合第三世界的实际情况,这就使得印度企业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更能有效地在发展中国家运作。其次,印度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薪水较低,因而企业的管理成本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第三,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企业,尤其是大型私人财团特别注意引进高素质、国际化的管理人才,这使得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具有管理上的优势。

4 其他优势。主要有两种:一是财团所有权;二是族群纽带。印度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大多属于印度国内的财团或大型家族企业,如塔塔(Tata)、比拉(Birla)、信实(Reliance)财团等。这就使得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保障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技术、管理、市场、信息等在财团内部的转移。此外,由于所属财团的背景,企业也还有可能获得某些政治上的支持。族群纽带使得印度企业在东道国投资某些民族产品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印度企业在肯尼亚和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社区开办餐馆和报馆等。

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从发展中国家非垄断优势的FDI研究成果中找到理论渊源。其中,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印度跨国来说最为显著。学习型直接投资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通过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方式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弗斯福瑞(Fosfuri)和莫塔(Mot—ta)在1999年提出了无优势跨国经营的看法。他们认为,技术落后的企业对某个国家直接投资的目的不

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是在地理上接近该国技术先进的企业以获得技术外溢和扩散的好处。技术不仅仅是由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扩散,也可以是东道国企业向外国设在本国的跨国公司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上处于劣势,它们要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一般有三个途径:第一,引进发达国家企业的直接投资;第二,进口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技术;第三,对发达国家企业直接投资。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采用前两种方式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但是,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引进发达国家企业的直接投资可以学到一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学不到核心技术。另外,发展中国家以技术贸易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需要支付很高的费用,甚至还需要在很长的时间里支付专利费和特许费。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第三种方式,即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来获得先进的技术。90年代以来,印度跨国公司将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印度跨国公司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除了发达国家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法律制度和基础设施等软硬环境)外,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打破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封锁,获得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知识成为主要的动机和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型直接投资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兼并和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对该企业的控制来掌握该企业核心的技术。另一种方法是在发达国家建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将本企业的研究和开发阶段转移到发达国家,雇佣当地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研究与开发,以掌握先进的技术。而这两种都已成为印度跨国公司近年来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以并购为例,进入21世纪,印度企业大胆地掀起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收购活动。如信息系统技术公司以2300万美元收购一家澳大利亚公司,塔塔集团斥资80亿美元收购欧洲康力斯集团等。同时,一些印度跨国公司纷纷在发达国家建立它们的研发中心。如Satyam计算机服务公司在澳大利亚建立了除印度本土之外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心;维普罗以及兰巴克西公司都在美国建立了它们的研发中心。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近年来一些针对对外直接投资条件的研究已经从企业竞争优势更多地转向企业外部条件和非竞争优势,如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国际化因素等等。在这方面,后发优势理论较为突出,也能够在理论上部分解释印度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发展。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后发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发展和追赶发达国家非常重要。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缺少名牌产品等。如果不能利用后发优势,难以实现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发展中国家FDI也难以实现持续快速地发展。因此,把后发优势假说引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将其作为现有发展中国家FDI理论的补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现有理论的以比较优势原则为理论核心的不足。

在后发优势理论当中,技术学习和技术进步是最为关键的作用机制。由于知识和技术具有溢出效应,学习与借用知识和技术能够带来后发利益。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从发达国家中获取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大量节省下来的研发费用、创新成本或探索成本,包括时间节约和经验教训等,就可以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巨大后发利益的一种表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转换成本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通常发达国家企业的转换成本要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设备较先进,使用年限不长,固定资产投资尚在回收之中,应用新技术而报废现有设备必然遇到很大阻力,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生产设备陈旧,资产存量小,软系统也不稳定,转换成本小,采用新技术的阻力小。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尽可能多地采用先进技术,跨越某些发展阶段,以比较低的转换成本形成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有效追赶。印度跨国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充分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促进了自身的技术实力,使得一些大型企业在各个方面都缩小了与西方跨国公司的差距。

此外,政府干预和制度变迁也是后发优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在明智政府的积极刺激下取得经济进步的。制度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活动的效率,激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最终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较大发展。经济学家杨小凯认为,制度学习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根本性手段。发展中国家往往学习技术比较容易,学习制度比较困难,因为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人或集团的既得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会倾向于技术学习。然而,政府的推动,技术的学习和进步,能够在发展初期带来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没有制度变革作为保证,这种增长很可能是不能长期维持的。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逐渐减少了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制度上的障碍。中央银行减少对外汇的管制,政府设立相关机构促进印度企业对外投资,并对海外投资企业在财政、税收、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帮助。这些都成为印度跨国公司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后发优势。

最后,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也成为不可忽略的推动力量。早期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采取税收优惠等财政性鼓励政策吸引外资。同时,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容量。此外,六、七十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进口替代的工业政策,对制成品进口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印度企业通过在国外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和销售,就可以绕过这些壁垒,维护并扩大出口市场占有份额。近年来,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较为自由和开放的市场条件,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跨国企业通过在发达国家的经营,可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构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而英联邦国家和周边国家由于在地理、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和印度极为接近,也成为印度跨国公司充分利用的区位优势。

责任编辑:张 旭

我国对外投资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日益活跃。本文通过对世界上主要的对外投资进入方式进行优劣比较,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进入方式及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WTO;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

作为世贸成员国,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享有更多的便利。然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许多中国企业没有丝毫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盲目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很容易导致失败。如何选择正确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困扰着很多的国内企业。

一、当今国际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进入方式

现在国际上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有合资企业和独立子公司两种。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适用条件也各不相同,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特点选择。

1. 合资企业。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来相互独立的企业共同拥有的企业。与当地公司建立合资企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打入外国市场的流行方法。最典型的合资企业是一半对一半的企业,各自向合资企业派出管理队伍,实现共同经营。当然也有些合资方取得多数股权,从而对合资企业有较强的控制权。

合资企业的优点主要有:(1)企业可以得益于当地的合作伙伴对东道国的竞争态势、文化、语言、政治体制和商业运行机制的了解。例如,很多的美国公司在对外投资时,主要是提供技术和产品而当地伙伴则提供在当地市场上竞争所需要的经验和对当地情况的了解。(2)当进入外国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很高时,当地伙伴可以分摊这些风险和成本。(3)在很多国家,由于政府部门的规定使得合资是唯一的选择。

合资方式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合资有可能使得对技术的控制权落到合作伙伴手中。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争取成为控股方,这样就可以取得对技术的更大的控制权。(2)合资企业可能无法获得为实现经验曲线和区位经济所需要的对子公司的控制。同时,也不能够使企业获得为协调全球战略所需要的对子公司的控制。比如说,公司出于全球竞争的需要,可能会要求某子公司在当地做一些战略牺牲,损失一些利益。面对这种要求,当地的合作伙伴几乎是不会接受的。

2. 独资子公司。所谓独资子公司,也即投资企业占有100%的股权。在外国市场上建立独资子公司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在当地创建新的公司;其二是兼并当地的现有企业,并利用兼并企业来促进在当地的产品销售。

独资企业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有利于发挥企业以技术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独资公司可以将技术外漏的风险在制度上降至最低。因此,是高科技企业的首选;第二,投资企业可以对独资子公司进行严密控制,使之为企业的全球战略服务;第三,独资的方式有利于企业实现经验曲线经济和区位经济。

独资企业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建立独资子公司是成本最高的直接投资方法,投资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是最大的。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应该采取的方式

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缺乏足够的国际化管理人才,跨国经营的经验也少之又少,资金实力也无法和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因此,我国企业现阶段的投资方式应该是合资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1.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是立足于国内市场的。这些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经营观念、资源配置都是与国内市场相适应的。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对国际经营知之甚少,尤其是在观念上相对封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投资国外建立独资企业,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进行多样化试验 ,利用被购并企业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 ,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 ,学习到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那些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作为投资对象的企业来说,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将使这些企业受益非浅。不仅可以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加快资金周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合作,可以学到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培养我国企业自己的国际经营管理队伍,加速企业自身的成长。而对于投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比较混乱,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完善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及时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竞争环境、政府运行机制就显得非常的关键。在这方面,当地合作伙伴有着先天的优势。

2. 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的发展始终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因此,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不可能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那样有着庞大的资本做后盾。如何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是我国企业现阶段在对外投资中应首要考虑的问题。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不仅可以减少投资成本,而且可以分摊投资风险,可谓一举两得。

3.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降低国内的失业率,保护本国民族工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规定某些行业外国企业不得独资经营。这时合资经营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方式。

4. 采取合资企业的方式也有一些困难的因素。首先,采用合资的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合同期限的问题。任何合资都不可能是永久的,有限的合作期限将使得企业或多或少有一些短视的行为。等到合同期满之后,很多企业会发现一开始制定的战略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此时,无论是谈判延长合同还是自行建立独资企业,都将处于一种不利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合作开始就应该有明确的战略和具体的时间表,眼光要放的长远,不打无准备之仗。其次,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好的合作伙伴应该具备3个条件:(1)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2)对合作的目的的认识与本企业大致相同;(3)好的合作伙伴不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机会主义地利用合作伙伴。因此,我国企业在寻找当地合作伙伴时应该从这3个方面来考察,力争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5.我国企业所拥有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是标准化的成熟技术,在技术保护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同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本身的优势就是小规模生产技术,经验曲线经济对我国企业来说不太适用。另外,我国企业整体上还刚处于对外投资的初始阶段,投资规模一般都不大,目前许多企业还谈不上所谓的全球战略和布置全球生产体系(但是,全球竞争的观念还是应该建立起来的)。如何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才是整体上资金短缺的中国企业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就目前情况来说,合资的投资方式是最适宜的。

当然,我们这里是就我国企业的总体情况来讨论的。对于我国的一些大型的龙头企业集团,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远集团、海尔集团等,是完全有实力在海外建立独资子公司的,从而可以避免合资企业所固有的一些难题。而且更有利于这些企业集团逐步形成自己的全球战略,建立完整的全球竞争体系,最终成长为成熟的跨国企业集团。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入策略

1. 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和完善的服务。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对这两方面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日本人提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存亡”、“ 顾客是上帝”。日本企业把质量管理贯穿到供、产、销的全过程 ,由依靠少数管理人员和产品检验员把关来保证质量,变为发动企业全体职工进行“全员质量管理”。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尽力解决国外用户的各种困难,让经销公司和服务商店同步运行,设立广泛的服务网点,通过送货上门,提供配件,包退包换,帮助安装,培训人员,以及周到、及时的维修服务, 使用户满意、放心,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这些都值得那些准备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好好学习。

2. 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的选择策略。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脱离了目标市场的经营活动是盲目的。日本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实行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避开美国等当时的强国 ,首先在东南亚以及相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营销 ,然后扩大到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最后才致力于发达国家。这一点值得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注意。我国大多数企业资金技术实力不强,在对外投资活动中应该注意避开大型的跨国公司集团,首先在自己熟悉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展开有限的投资,积攒实力和经验,然后逐步向欧美市场挺进。

3. 努力打造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一定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中国的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非常薄弱。在商品经济中,品牌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就象一个人没有名字一样。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1956年,索尼的盛田昭夫带着他的晶体管收音机去开辟美国市场 ,美国的买主们深为索尼的发明所吸引,很快就有一万台的定单 ,其中一家大公司提出 ,如果能用美国的商标出售索尼的收音机 ,他们愿购买十万台。但盛田昭夫拒绝了,他要创出自己的品牌。1983年,索尼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3亿美元之多。

4. 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首先,广告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注意广告的本地化。企业进入一个市场时,离不开广告宣传。在做广告时一定要注意应符合当地消费者日常生活,顾及当地的文化习惯和传统观念。这里我们可以看看日本公司在中国的广告语:丰田公司的“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东芝高公司的“此时无霜胜有霜”,真可谓是独局匠心。其次,我国企业在当地做广告时要注意聘请当地的广告专家和社会文化顾问为公司广告提供咨询,以使广告发挥更大的促销效益。这是因为与国内市场广告相比,除了面对的消费者不同、消费心理不同以外,还要受当地国家政策、法律、文化传统、社会观念、风俗习性等因素的制约,国际广告更应重视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和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希尔著.孙建秋,邹丽,羡锡彪译.Global Business Today.北京:中国机械出版社,1999.

2.滕维藻.走向国际市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3.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创造性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70372026。

作者简介:武汉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4-03-06。

我国对外投资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巨额外汇储备的积累,国际资本的流动,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成为在经济领域有真正影响力的强国。

【关键词】坚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一、定义

一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为取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权而输出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经济行为。

二、现状

1、多地区、多领域“全面开花”

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行业多元且聚集度较高。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172亿美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6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投资覆盖率达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绝大部分投资流向商务服务、金融、批发和零售、采矿、交通运输和制造六大行业,这些行业累计投资存量28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

2、民营企业大步前进

面对国际产业重组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中国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逐步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通过跨国并购增强产品设计、研发、营销和跨国管理能力,在化工、机械制造、汽车、电子、食品、服装、家电等行业并购交易数量、金额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产品牌的竞争力,进而对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推动作用。如2011年9月汉龙矿业以约17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上市企业SundanceR esources Ltd.公司、2010年8月吉利以15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全部股权。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正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亮点。

3、建立对外经贸合作区

对外经贸合作区是指在境外有条件的国家或地区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工业、农业或服务业园区,以吸引中国或其他国家企业投资兴业。对外经贸合作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内建设开发区的显著成就,促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向我国提出建设合作区的要求,目前,我国企业正在13个国家建设16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亚洲6个国家7个合作区,非洲5个国家6个合作区;欧洲1个国家2个合作区;南美洲1个国家1个合作区。通过建立对外投资根据地,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搭建平台,转移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成本。

三、原因

1、充足的外汇储备。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30%,而中国2011年中国全年进口约1.7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远远超过了进口的需求,中国完全具备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基础。

2、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小。截止2011年年底,中国的海外资产达4万多亿美元,对外净资产为1.77万亿美元,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约3172亿美元,占海外资产比不到10%,占对外净资产比不到20%;而我国持有美国国债达1.1万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34.6%,为对外直接投资额的2.9倍;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对外投资的安全性,迫切要求中国从“债权投资”为主向“股权投资”为主转变,积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

3、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小。从投资流量方面看,根据中国商務部、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688.1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但与美国相比较,仍存在巨大差距,201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200多亿美元,比我国全部存量加起来还多;从存量规模上看,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172亿美元,居全球第十七位,然而这一数字仅相当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6.5%,英国的18.8%,中国与传统投资大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为了在全球寻求与中国的GDP相适应的投资影响力,客观上也要求中国进行持续的、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

4、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与对外贸易增长密切相关,可以说“入世”十年,中国已经逐步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全球对外贸易大国。至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占全球出口约10.4%份额,在世界对外贸易中的份额达到9.6%,位居世界第三;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975万亿美元,超过德国,全球第二,与居全球第一的美国差距约3000亿美元;2011年的最新数据尚未出来,但根据中美两国政府的统计数据,中美两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差距已经进一步缩小,据美国商务部估计,2011年美国对外贸易总额3.734万亿美元,而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642万亿美元,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已经缩小到区区920亿美元。在这一过程中,外贸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自身的对外直接投资意愿不断提高,他们希望通过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

四、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意义

1、可拓宽我国外汇储备利用渠道,有利于减轻我国对美国国债的投资倚赖,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

2、对外投资资源性行业,可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材料等供应。

3、通过对投资国的投资,影响其经济、文化、对我国的外交政策等,有利于巩固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为保障我国的稳定发展提供有益的外部环境。

4、可以开辟新市场、扩大销售渠道、获取先进技术、获取经济信息、提高管理水平等,不断增强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五、风险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不能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诱发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在两个层面体现:

1、宏观方面

据国际知名金融数据Dealog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为全球最高,达到12%;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2010年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尚不成熟,投资失败风险相对较高。

2、企业微观方面

对企业自身而言,普遍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过多考虑短期的价格因素和难易程度,较少考虑投资目标是否符合自身整体发展需要,短视状况较普遍;二是对国际市场的投资游戏规则尚不熟悉,处于摸索阶段,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做决策,而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往往不足,导致成功率不高。

六、建议

展望未来,虽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风险,但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在这过程中,为了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率,反辅国内经济发展,保障中国的顺利崛起,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从国家战略上,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一是有关部门对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及市场情况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积极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加快建立海外保险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从而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二是发挥在全球拥有200多个驻外经商机构的作用,为企业多提醒、多监督、多检查,并可必要时代表行业与驻在国有关部门进行面对面的谈判、沟通、协调,协助企业“走出去”。三是发挥大型国有企业的优势,明确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任务,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扶持民营企业、个人对外直接投资。欧美等发达国家从本质是不愿看到中国走出去,与他们的企业在国际上同台竞争,特别是对资金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更是利用种种借口百般刁难;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因积极推动、扶持民营企业和个人对外直接投资,拓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3、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发达国家的法律政策比较成熟、经济总量较大、科技较发达等,投资的政治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今后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安全性。

4、采取多种方式对外直接投资。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进行刁难、限制,如美国、澳大利亚、蒙古等;因此,为了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率,只要符合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在投资方式上,可灵活多样,如可实行合资、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也可建立生产基地、农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设立境外设立投資基金等形式。

5、完善金融系统,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6、继续对外经贸合作区,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深化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和区域。

我国对外投资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本文首先介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现状,接着分析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投资“一带一路”国家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纺织服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参与国际投资合作,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2013年至2018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Outflow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金额达64.96亿美元,约占同期行业对全球OFDI总额的80%以上,纺织服装业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导和示范性的产业。由于纺织服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禀赋及发展程度等也存在差异,故企业在对沿线国家进行OFDI时,往往面临区位选择的问题。现有文献主要从国家层面分析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影响因素,在纺织服装企业层面的区位选择研究较少。本文拟研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区位选择问题,为纺织服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提供帮助,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成功率和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现状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居于中心地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逐步发展。“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其成员来自东盟、亚洲、欧洲、非洲,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国别地区覆盖范围较广。如表1所示,2000年至2020年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我国纺织服装企业OFDI主要分布在缅甸、越南、柬埔寨等生产要素丰裕的东南亚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过程中,面临着投资环境不稳定、激烈的文化冲突、产业链不完善、高端技术人才紧缺等问题,如何进行区位选择以保证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值得探讨。

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动因

(一)政策支持

纺织产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进工业化发展、创造国民财富以及提供大量就业的民生产业。沿线国家出台的政策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营造了有利的投资环境。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签订多条互惠合作协议,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2012年缅甸制定《外国投资法》,出台了纺织服装行业的投资细则,鼓励外资投资缅甸纺织服装业。越来越多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缅甸投资设厂,以期抓住缅甸的投资红利窗口期。孟加拉是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约有400家纺纱厂、800家纺织企业和3600家成衣企业,超过440万工人,主要成衣出口产品为裤子和T恤,成衣出口额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0%,美国和欧盟是孟加拉成衣最主要出口市场。孟加拉对所有纺织品服装企业所得税税率削减至12%,针对纺织服装出口额外给予4%的现金补贴返还,并且在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EPZ)的企业进一步享受税费优惠及减免。

(二)市场寻求

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东道国的市场潜力是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2019年总人口超过44亿,占全球总人口的63%,GDP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30%,是极具潜力的重要新兴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南亚、南亚、东欧等地拥有较大规模的纺织服装产业,是欧美地区纺织服装的主要贸易伙伴,纺织品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比如,罗马尼亚是东欧传统纺织服装业强国,生产方式以来料加工为主,产品能免关税进入欧盟市场和与欧盟达成自贸协定的国家。如果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罗马尼亚投资建厂,既可以获得罗马尼亚的优惠政策支持,又可以免关税出口到欧盟国家。总而言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成本导向

纺织服装业属于制造业范畴,对劳动力、原材料依赖程度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发展不断加快,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势不可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部分国家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劳动力充足且成本低,要素成本较为低廉。据统计,我国用工成本比东南亚国家高出l~3倍,用棉成本高30%以上,用工难、原料价格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成为必然选择。恒田(仰光)制衣有限公司2014年在缅甸落地,利用当地低廉的用工成本与政策支持,把握住缅甸投资的黄金时期,促使当地服装生产规模逐年增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建厂,充分利用相关国家的要素禀赋,进行垂直产业链整合,引导国内的纺织制造产业向高端转移,有利于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政策倾斜、市场庞大和成本优势等吸引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当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融入全球经济时,战略定位、投資回报等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区位选择的问题。

(一)政治环境稳定性

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稳定性直接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制水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会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风险、交易成本、投资活动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扩大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促进投资方式多元化以及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叙利亚、伊朗等政治环境较差,甚至存在暴力冲突、战乱、工人罢工等不稳定的因素,会给在建或拟建的项目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波及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决策。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应优化考虑政治环境稳定的国家。

(二)经济发达程度

东道国经济发达程度与投资活动的发展息息相关。东道国经济发达程度越高,意味着其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高的标准化程度、更成熟的资本市场,这为在该国从事OFDI的企业提供了保障。2016年启动的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目前拓展区已完成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8家行业领军企业,协议投资额2亿美元,餐厅、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一带一路”沿线本身就是个巨大市场,2018年沿线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额占到了全球贸易总额的13.5%,逐渐成为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极。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最大障碍是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及制度环境落后。在同等条件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投资时,应该优先考虑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国家。

(三)资源丰裕程度

东道国资源的丰裕度直接影响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程度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也不同。对于发展程度较低的企业,没有足够的資金实现生产机械化,其需要低廉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以谋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发展程度较低的企业会更多考虑劳动力成本因素,其更适合在柬埔寨、印度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而对于发展程度较高的企业,其基本实现生产现代化,劳动力成本对其发展影响不大,其战略目标是创新、打造国际品牌,因而需要人才、技术为其发展作支撑,其更适合在新加坡等国投资。总之,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应依据战略目标,选择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

(四)制度距离远近

制度距离分为正式制度距离和非正式制度距离,前者代表两国在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后者代表两国在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差异。制度距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影响纺织服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OFDI的区位选择。第一种是制度接近论,双边国家制度距离越接近,越有利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减少外来者劣势成本,因而纺织服装企业会选择与母国制度距离较小的东道国进行投资。第二种是制度逃逸论,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制度质量不高,因而东道国完备的制度建设、健全的产权保护体系等能够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因此双边国家制度距离越大,越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制度距离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一带一路”的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表现出如下“二元路径”特点:即一方面倾向到制度距离接近的发达国家投资,另一方面倾向到制度距离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投资。

四、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的策略建议

纺织服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OFDI区位决策时,既要充分考虑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度环境,也要充分利用东道国在市场、技术、要素禀赋等方面的特征,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一)调查投资环境,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着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能源安全、自然灾害等安全问题。不管战争暴乱还是政局更迭,不管是全球性疾病如新冠疫情还是项目延期等引发的违约风险,都加大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投资成本与经营风险。据《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21)》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属于中等风险级别,其对华关系得分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在进行投资布局之前应对相应的国家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政策限制、市场调研、民意分析、营商环境、合作伙伴资信情况等内容,进行数据分析与对比,充分估计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吸收借鉴投资的失败教训,避免盲目投资。为此,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有必要建立综合性风险评估体系,做好抵御、防范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

(二)结合投资动机,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该结合企业经营战略和OFDI动因,因地制宜考虑东道国的资源丰裕程度、市场大小等因素。对于原料寻求型OFDI,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加大对资源丰裕国家的投资,可扩大原料生产基地,降低原料成本,确保棉种、纺纱、染料等的源头供应稳定。对于成本导向型OFDI,企业可重点关注如柬埔寨、缅甸等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当地劳动力资源廉价且充裕,借此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达程度较高、政局稳定的国家给研发与营销环节带来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广阔的经济腹地、优惠的政策支持等,加大对于沿线发达国家的投资,利用当地高端技术人才与技术条件,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利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规避贸易壁垒,将产品销售到欧美地区,拓展全球销售网络,进一步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协调互动的格局,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实现全球纺织工业布局与转型升级。

(三)考虑制度距离,选择合适东道国

“一带一路”沿线幅员辽阔,其中制度质量较差的国家居多,纺织服装企业在对其投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制度障碍,需充分考虑制度距离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纺织服装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该遵循“正向制度距离越小,负向制度距离越大”原则。当选择在“一带一路”制度质量强国进行OFDI 时,纺织服装企业应选择在与中国制度距离接近的国家进行OFDI,以期降低制度壁垒对OFDI的影响。当选择在“一带一路”制度质量弱国进行OFDI 时,纺织服装企业应选择在与中国制度距离较大的国家进行OFDI,充分发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优势,统筹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与市场规模优势。通过评估与权衡投资动机、投资回报率、双边的制度距离等,纺织服装企业应妥善选择东道国,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址的有效性。▲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数据http://ccpithz.huzhou.gov.cn/czzz/zhdt/20191217/i25704 84.html.

参考文献:

[1]盛宝魁.加快我国纺织服装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8(1):84-88.

[2]任媛媛.当前我国纺织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提升路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8(7):49-52.

[3]许欣.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20(13):19-23.

[4]许唯聪.制度差异对中国OFDI空间布局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空间滞后模型的分析[J].经济经纬,2021 (3):44-54.

[5]杨瑞瑞,刘永旺,古丽娜尔·玉素甫.“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制造业OFDI的区位选择[J].统计与决策,2020(7):99-102.

[6]周杰琦,夏南新.“一带一路”国家投资便利化对中国OFDI的影响[J].亚太经济,2021(5):82-94.

我国对外投资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企业扩大规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走向国际市场是其必然选择。而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中国经济起步晚,国家经济水平整体还处在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水平,所以中国企业想要更快更好的步入国际市场,提升自己的产品知名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做好对外投资计划。而自由经济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本文以极具特点的考纳斯自由经济区(FEZ)为例,对我国企业在自由经济贸易区投资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引导我国企业正确投资自由经济区。

关键词:中国企业 对外投资 考纳斯自由经济区 SWOT分析

一、引言

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均衡程度较低,有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而有些发展中国家却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就是中国经济。而处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的中国企业,也希望通过有效的投资战略使自身仍旧保持稳步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商给中国企业抛来橄榄枝,希望能达成合作协议。而自由经济区这种投资合作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和机会。自由经济区最早出现在欧洲地区,主要是指某一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合作,可在本国内专门划出一片地域,进入该地域的外国生产资料、原材料可以不办理任何海关手续,进口产品可以在该地区内进行加工后复出口,海关对此不加以任何干预。考纳斯自由经济区成立于1996年8月22日,位于立陶宛市近郊,占地534公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办公区、生产和物流区、航空工业园区,其中航空工业园区毗邻考纳斯国际机场。自由经济区中国外直接投资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可享受免关税和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的自由经济区。

二、 中国企业投资考纳斯自由经济区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战略分析方法,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我们通过SWOT分析,引导中国企业在对自由经济区投资时作出有效的选择,规避风险,提高效益。

1.优势。(1)地理位置和潜在市场。考纳斯自由经济贸易区位于立陶宛中心,立陶宛属于欧盟国成员及欧元区。欧盟的政策目标是确保货物,服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由内政和司法部门立法,以维护共同贸易政策,因此处在立陶宛自由经济区的企业同样享有这些权利,人员及货物在欧盟国家之间取消边境检查,自由流动,为货品的运输和买卖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成本。而在欧盟国家之间的自由流动也就意味拥有了欧洲市场8.3亿潜在消费者。立陶宛又处于东欧地区,毗邻俄罗斯等国,因此同时可辐射到独联体消费者市场。极好的地理位置和周边潜在巨大的消费者市场使企业投资考纳斯自由经济区极具吸引力。(2)低税率。考纳斯自由经济区投资环境友好,其税收方面的减免情况如下:投资者若投资至少一百万将获得税收优惠:前六年无企业所得税,之后十年企业所得税将是现行企业所得税15%的一半(7.5%) ,也就是说实际税率在6年后只有7.5%。(3)便捷的交通运输及较低的运输成本。考纳斯是欧洲最大的内陆运输中心;考纳斯机场是立陶宛发展最为迅猛的机场,毗邻自由经济贸易区,有潜力成为东欧主要的货运中心;克莱佩达港距考纳斯自由经济贸易区210公里。因此考纳斯自由经济区的运输极为便利。从运输成本上做一个比较分析,将原材料从中国空运至立陶宛,与西欧其他机场(阿姆斯特丹或法兰克福)相比,往返可节省4小时飞行时间(从上海至考纳斯8小时;至阿姆斯特丹10小时),一小时的飞行成本大约为25000美元;而与西欧机场相比考纳斯机场有较低的手续费:货物装卸每公斤花费约0.1美元。中国企业将再加工工厂建立在考纳斯自由经济区,从考纳斯空运货物到欧洲主要市场为两小时之内,考纳斯机场为了吸引投资乐于提供最佳运输时间,避免欧洲主要运输枢纽堵塞,减少运输等待时间。因此从运输便利性及成本方面来看,考纳斯自由经济区是中国企业理想的货运中转站。

2.劣势。签证政策。目前签证方面的政策如下:中国公民持有外交护照到立陶宛旅行不需要签证;中国公民申请工作签证有效期不超过一年 ;也可以按要求申请临时居住许可;工作人员的亲属申请签证后一般居住不可超过三个月。因此对于在立陶宛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说,签证问题将给企业外派工作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尤其对于及其重视亲情和家庭的中国人。

3.机会。(1)低成本。立陶宛公共资源价格相对于欧洲其他发达国家来说低廉很多:0.04116欧元 /每千瓦 天然气(排名28个欧盟国中第17位);0.10974欧元/每千瓦 电(排名28个欧盟国中第23位)。同时,劳动力价格在欧洲国家也处于较低水平。(2)人才市场。立陶宛30%人口受过高等教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24%。立陶宛有多所大学,专业涵盖各行各业,因此立陶宛的劳动力市场令人满意。

4.威胁。(1)欧洲经济环境低迷。近几年欧洲经济危机导致经济一直处于较低迷状态,因此虽然企业在考纳斯经济区投资可辐射到整个欧洲的消费者市场,消费者购买力及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因此企业是否将部分重心转移至欧洲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慎重进行优劣比较。(2)政治环境复杂。以往平静的欧洲近日来连连遭到恐怖组织的袭击、俄罗斯等国战乱不断、分国家军事变动、难民大量的涌入,都使欧洲政治环境变得日益复杂,虽然并没有对欧洲经济产生过大的影响,但是一些保守型企业更趋向于选择观望态度。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自由经济区的几點建议

1.产品定位。不同企业产品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投资自由经济区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降低成本,但与此同时企业更要考虑自身产品和投资地区消费者潜在市场的契合程度。不同地区对产品的需求是根据文化、地域等因素变化的,因此不可单一追求成本的下降,更要注重产品价值的提升。因此产品定位和产品个性化改善和包装需要企业优先考虑并策划。

2.必要的成本核算。由于是海外投资,因此关于运输成本、人力成本、公共资源价格等都要进行详细的核算。而自由经济区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条款,大多为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考税收优惠政策。因此正确的解读这些优惠政策,根据企业类型进行正确的相关成本核算是很有必要的。

3.了解投资国法律、签证。对投资国的相关法律及条例的了解,有利于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投资国法律的健全与否、自由经济区是否有特殊的商业条例都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对投资地区《公司法》的具体规定:公司设立程序的条例、公司经营及结算、清算的条例;物质基础建设方面的规定等都需要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这属于一国的立法,一般不具有通融性,所以一定要在投资前考察求证。签证的便利与否,签证的批准期限也都影响到企业的投资,企业海外投资必然牵扯部分劳务输出,过短的签证时效给工作人员带来不便,也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便利和宽松的签证政策更利于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参考文献:

[1]《“一带一路”下的中波投资与贸易——专访波兰驻华商务参赞齐鲍勃》,李大巍,中国经济报告 2016.

[2]《考纳斯自由经济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商务参赞处 http://www.energy.eu/;http://lt.mofcom.gov.cn/article/ztdy/201311/20131100393240.shtml.

[3]《Invest in Kaunas Free Economic Zone-- Your FUTURE money generator》Martin Sirik ,Suzy Yang,2015.

[4]《立陶宛知识产权法》,赵鑫涛,私法,2016.

上一篇:闽台有机农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人员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