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因素下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2023-09-23

非理性因素下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的:了解我院实习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现状。方法:对我院392名实习医学生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的形式對医患沟通探索、医患沟通教育发展情况、医患沟通过程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医学生虽对医患沟通学习持积极态度,但自身沟通技能差强人意,男女生得分比较,在医患探索调查以及医患沟通过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对医患沟通重要性认知度低于女生(P<0.05),男生在面对患者时明显比女生更具有自信心(P<0.05),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更注重细节(P<0.05),而在医患沟通教育发展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急需提升,无论是医学理论教育还是临床实践带教,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教育培养都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医患沟通;医学生;技能调查

当前社会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恶性伤医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医疗秩序,还成为社会不合谐因素[1]。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内医学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医患沟通等课程相继开设,但是对在校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的研究较少,评价方法简单,难以具体深入地了解医学生的沟通技能[2]。

为了解我院实习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为医患沟通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故做此次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实习的昆明医科大学预防系医学生共392名作为研究对象,男生107人,女生285人。

(二)调查方法与统计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自行设计问卷,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基本资料、医患沟通探索、医患沟通教育发展情况调查、医患沟通过程情况四部分。发放问卷392份,一周后完成问卷回收,回收问卷392份,回收问卷后,用EpiData软件录入方法,录入完毕后核对,导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医患沟通探索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在对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原因以及改善医患关系有效措施方面都有正确的认知,其中除导致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医生和社会因素外,其余选项女生正确率以及对医患沟通重要性认知均高于男生,男、女生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影响医患关系患者方面的原因,男生认为患者主要是受社会谣言等影响对医护人员有心理偏见,而未意识到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原因还是患者与医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关于医疗纠纷的解决,区于思维方式不同,女生比较积极于尝试与当事医生沟通解决,男生则更倾向简单快捷的方式,即越过沟通过程直接投诉,而这样的选择只会使医患关系更加激化;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最有效的措施,男生更多认为需要媒体对医院和医务人员客观正面报道,借此逐步改变社会群众对因媒体负面报道对医务人员产生的误解观念,从而降低伤医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女生则更能认识到只有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医患之间信息对等化后,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之所以与患者之间情感交流不够主要是因为医生数量与床位比不等,而临床工作量过大,医生心理及精神负荷过重而导致与患者情感交流缺失,男生却更多认为是因为医生与病人之间利益关系突出所致,表明对医生职业素养有所质疑。

(二)医患沟通教育发展情况

1. 医患沟通课程及岗前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校开设医患沟通相关课程,78.82%的医学生表示很好很支持;关于所在学校医患沟通课程开设及重视程度的问题,39.54%的医学生表示已开设并很重视,27.55%表示已开设但不重视,20.16%的医学生则表示未开设;关于医患沟相关课程学习参与积极性,44.9%的医学生表示十分感兴趣并愿意参与,42.61%的医学生刚表示兴趣一般,有时间就参与,仅有1.03%的医学生不愿参与。56.89%的医学生认为课程效果一般,35.72%的医学生效果很好,仅3.57%的医学生表示没有效果。对于在医院是否进行岗前培训以及是否有医患沟通内容,63.52%的医学生表示有,并已进行医患沟通技术知识培训;19.64%的医学生表示有,但没有医患沟通知技能识的培训;58.46%的医学生表示所在医院带教老师对医患沟通方面知识有教授并很重视,19.14%的医学生表示有教授但不重视,6.89%的医学生表示没有教授;对于未来一段时间里经过有效医患沟通而使医患关系改善,43.62%的医学生感到喜忧参半,40.82%比较乐观,仅有13.01%觉得非常乐观;通过分析,男、女生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于目前学校开设相关沟通课程、效果以及医院带教老师对医患沟通知识的教授,不甚满意,虽然大多持有支持及参与的积极性,但实际教学成效不尽人意,目前只有13.01%的医学生对未来医患关系改善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如果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不提升,止步不前的话,这个数据只会有减无增,未来医患关系紧张程度实在令人堪忧。

2.医学生与患者沟通过程情况

64.03%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实习过程中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障碍主要是关于疾病专业性问题无法作答,55.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已面对患者时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46.43%的医学生认为是因为患者的不信任而导致不愿进行沟通,只有7.91%的医学生自信与患者沟通不存在障碍,男、女生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女生仅有5.96%选择不存在障碍,而男生有13.08%,证明女生在面对患者时明显比男生缺乏自信心,因为原本对医患关系有所顾虑,导致面对患者时自信心不足,一旦患者提出质疑或是表示不信任,女生仅存的自信心也就随之消失,从而导致沟通失败,而男生则比女生表现得从容淡定,更具有自信,这无形中传递给患者一种安全感的信息,起到了提升沟通成功率的效果;医学生基本能在沟通过程中对患者始终保持尊重的语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用心倾听患者的讲述,并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给予患者关心安慰,但沟通结束后感谢患者的配合,男、女生之间存在统计学差異(P<0.05),分析男生虽然自信心较足,但与女生比较,缺乏善始善终的细致性,不拘小节的性别特质,导致容易忽略沟通结束对患者表示感谢配合,而女生敏感、心细的特质,在这里得以突显,良好的结束将为下一次沟通打下基础,也将从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讨论

虽然我国也很重视医患沟通教育问题,教育部与卫生部于2008年9月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文件,明确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上应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在技能目标上应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3]。但据调查显示,27.55%表示已开设但不重视,20.16%的医学生则表示未开设;56.89%的医学生认为课程效果一般,明显低于国家医学教育的要求。78.82%的医学生对学校开设此类课程很支持也渴望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医患沟通教育。调查中也发现实习医学生在与患者面对面沟通时也缺乏自信心,自信不存在障碍的医学生仅为7.91%,55.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已面对患者时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46.43%是因为患者的不信任而导致不愿进行沟通;19.64%的医学生表示医院带教老师有教授对医患沟通方面知识但不重视,6.89%的医学生则表示没有教授;近年医患纠纷中,因学生引起的比例从无到有,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医院、教师、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对临床实习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4]。因此,在带教过程中,部分带教老师为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从而缩小实习医学生的操作范围,大大减少了医学生的实践机会,包括医患交流沟通,另一方面,也存在带教老师自身沟通水平也有待提升,不能给医学生提供实用、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只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才能完整的采集病史,并对最终的诊断提供充足的依据[3]。作为未来将终身从事医疗行业的医学生们来说,这无疑是至关重要和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既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合谐医患关系的保障[5]。建议医学院校应该以更大的力度加强医患沟通方面的教学,特别是加强医学生与病人交流的能力,并推荐使用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教学模式是以一个真实的情景问题为基础,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并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需要让学生创造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学生更具有主动性、更好地参与其中,也能够更好地运用学习到的方法[6][7];同时建议增加针对性的人文素养培训,在当前国内的医疗机构中,一方面是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人文医学素养缺失。医学生在今后的医疗实践工作中需要给予病人的不仅仅是疾病的治愈,更应该是心灵的抚慰[2]。通过系统、全面、实用的教学,掌握医患关系相关法律以及有效沟通的策略,获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充分获取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增强与患者沟通时的自信心[8],从而提高与患者沟通的有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实践能力,需要医学院校不断探索医患沟通课程的合理安排,以及医院进一步加强导师的临床带教能力以及人文环境的建设等[1]。

参考文献:

[1]周海燕,董丽,周彩虹,等.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自我认知评估调查研究[J].中国肿瘤,2017,26(5):347-350.

[2]赵铁夫,马涵英,许学敏,等.在校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评价现状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06):88-90.

[3]王俊,黄芳,金钧.医学本科临床实践阶段的医患沟通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2):296-297.

[4]陳素,郑峰,施婧瑶.加强本科医学实习生医患沟通技能的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4):18-20.

[5]戴红梅,张波,周艳,等.医务人员及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训的认知现状调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8):248-249.

[6]邹晓昭,赵铁夫.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现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7(08):101-103.

[7]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071-1074.

[8]李小艳,陈国栋,唐涛,等.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3):128-131.

非理性因素下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2篇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党的生命线。为民务实清廉既是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民务实清廉不仅是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一、为民务实清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复兴梦。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勇敢担当起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发展壮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在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康幸福中成就了党的事业,人民群众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空前广泛,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释放了生产力的活力,党领导人民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国也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外部局势复杂多变,广大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行使民主权利的愿望更加强烈、享受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期盼,对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更加向往。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极端重要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极端重要性、用手中权力服务人民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必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同采访党的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发表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让“我们的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为民务实清廉,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源泉。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为民务实清廉既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表现,又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和重要目标。党的纯洁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上的纯洁。保持党的纯洁性,就是要在思想上保持纯洁。要坚定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求同群众思想上心贴心,行动上同心同向。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清白做事,干净做人;二是政治上的纯洁。党员干部必须要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要不断增强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站稳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政治立场;三是作风上的纯洁。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坚持贯彻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和个人专断、追求奢华等不正之风。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这种性质和宗旨,既决定了党的先进性,也决定了党的纯洁性。党的纯洁性同党的先进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党的坚强有力和事业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党的纯洁性对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着根本性影响,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保持得好,党就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能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党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三、为民务实清廉,是应对四种考验和化解四大危险的根本举措。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以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为此,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古往今来,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只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四、为民务实清廉,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和理念。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进取的根本立场。一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心里没有群众,感情上不贴近群众,处处考虑自己,把群众排除于局外,就不可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二要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三要在工作上为了群众,“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五、为民务实清廉,必须掌握群众工作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迁,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现在通讯工具便捷了,但一些干部离群众越来越远了;交通发达了,一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理念以及群众工作方式方法都未能与时俱进,以致党的群众工作状况与社会发展现实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如一些领导干部对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认识不清,尤其没有清醒认识群众工作的对象和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对当前形势的认识不准确而导致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把群众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一些领导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失灵,处于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尴尬状态;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未能全面把握群众工作的内容,简单地把群众工作等同于教育群众。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工作的具体效果。除了传统的调查研究、变上访为下访等群众工作方法以外,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今天,必须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比如说,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QQ群等,在多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努力提高和掌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法。

六、为民务实清廉,必须提升群众工作的本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对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群众权益诉求的增多,为领导干部提升群众工作的本领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到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建起解决群众诉求的“百通车”,变“上访”为“下访”,变“群众访我”为“我访群众”,及时掌握广大群众最直接、最真实、最广泛的诉求,让信访人来有地方坐,说有专人听,事有部门办,反馈有结果,不出村镇就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将各种矛盾化解于基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民众诉求的能力,努力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做法,克服个别领导干部人治思想不断膨胀、遇事不同群众商量、拍脑袋决策的错误行为,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做到三个强化、三个增强,这就是要强化党的意识,增强政治观念;要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念;要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观念。

七、为民务实清廉,必须建立联系群众的制度。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要加强宗旨教育,使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坚持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要建立健全加强党内监督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法律监督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八、为民务实清廉,必须转变领导干部的作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可具体表现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以及干部生活作风等多个方面。要真正做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就必须要很好地解决党的作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前,一些干部“衙门”作风十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搞权钱交易。有的领导干部作风浮夸、爱搞“花架子”,一上任就搞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对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却麻木不仁或无人问津。有些干部热衷于名利、权力和地位,热衷于搞小圈子,有血缘圈、工作圈、同学圈、战友圈、老乡圈、朋友圈等等。要切实解决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必须转变作风,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郭 志

非理性因素下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3篇

一、目前我国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事故赔偿案件不断增多, 这众多的医疗室事故赔偿问题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本文进行总结如下:

(一) 医疗事故赔偿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多

我们以云南省昆明市的医疗事故赔偿案件为例, 可以看出医疗事故赔偿的案件数量是逐渐增加的。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 2012年, 云南省昆明市的所有法院一共受理一审医疗事故赔偿的相关案件650件, 审结486件。2013年云南省昆明市的所有法院一共受理一审医疗事故赔偿的相关案件871件, 审结695件。2014年云南省昆明市的所有法院一共受理一审医疗事故赔偿的相关案件1062件, 审结837件。

(二) 医院被诉的案件数量相对较少

尽管今年来我国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相关案件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医院被起诉的相关案件在所有的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相关案件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小的。举例来看, 2013年,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门诊人数为2856391人, 住院人数为78695人, 手术数量为46837人, 但被起诉至法院的案件数量仅为11件。由此可以看出医院被诉的案件数量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小的。

(三) 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专业技术鉴定比较困难

医学是一种专业性非常高的学科, 因此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相关责任认定必须要借助于相当先进的医学专业知识, 所以几乎所有的医疗事故赔偿问题都必须要经过鉴定这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1]。有些比较复杂的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甚至还需要进行二次鉴定。由于上述的原因医疗赔偿事故的相关案件审理的时间比较长, 根据云南省昆明市法院的最近几年关于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审理案件来看, 审理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医疗事故赔偿案件占所有医疗事故赔偿案件总数的75%以上, 甚至有些案件的审理时间长达2年以上。

(四)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结案方式比较多样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结案有调查结案、判决结案、撤诉结案、裁定移送其它法院审理以及裁定驳回起诉等多种不同的方式[2]。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相关当事人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常识, 对于相关责任举证等问题不够了解, 因此在法官将诉讼风险说明以后他们便选择的撤诉。另外, 部分当事人能够主动与相关的医疗机构达成和解。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争议比较大, 无法通过调解的方式进行良好解决。上述的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结案方式比较多样。

二、医疗事故赔偿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为了进一步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良好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问题, 我国于2009年12月2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并在这部法律中设定了专章对医疗事故的损害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该法律在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 对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审理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促进医疗事故赔偿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 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本文结合上述的理论知识, 并立足于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审判实际, 对医疗事故赔偿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 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案由

关于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案由, 如果患者因为医疗机构的具体行为遭到了损害, 那么就有权利提起权利责任的诉讼或者违约责任的诉讼, 如果患者对于这两种类型的诉讼不清楚, 那么人民法院应当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并帮助患者进行明确[3]。另外, 如果患者明确主张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的, 那么实际的案由统一确定为医疗事故赔偿纠纷。

(二) 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相关案件的举证责任分析

根据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患者在实际的诊疗活动过程中受到损害的, 医疗机构和相关的医务人员有实际过错的, 由相关的医疗机构来承担赔偿责任。具体来看, 如果相关的医疗机构违反了法律和相关的行政法规以及其他规章制度或者医疗机构对相关的病历资料进行隐匿和拒绝提供或者医疗机构对相关的病历资料进行伪造、篡改以及销毁, 都应当推定医疗结构为有过错一方。在上述的几种情况下, 患者负有举证的责任。另外, 患者进行举证的主要形式是申请相关的医疗事故鉴定, 但是有很多患者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 没有能力申请正常的医疗事故鉴定, 此时需要人民法院要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取证, 维护司法的公正。

(三) 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相关责任的鉴定程序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于医疗事故赔偿责任的鉴定问题并没有做出非常详细的规定, 因此我们认为医疗事故问题的鉴定可以在对有关主体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进行确定的时候可以使用, 但是在相应的民事侵权案件中, 我们可以不必再委托进行相关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目前, 人们对于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比较认可的, 认为医学会对于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等许多的特点, 而且相关的收费也比较低廉。另外, 我国的最高人民法院在2010年6月30日下发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 对于医疗事故的相关鉴定进行了规定, 我们认为根据上述的相关规定, 可以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的责任鉴定。

(四) 医疗事故赔偿的相关标准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于医疗事故责任的相关赔偿没有做出特殊的规定, 这就说明医疗事故责任赔偿的标准和其他产品责任赔偿和交通事故赔偿的标准一样, 统一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外, 我国还有许多的司法解释和相关条例对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进行了介绍。通信情况下而言, 法律的效力要高于相关的司法解释以及具体条例, 所以对于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主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进行确定, 人民法院在对医疗事故赔偿的相关案件进行审理额的过程中, 要统一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

三、合理解决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具体对策

为了促进医疗事故赔偿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 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本文结合相的理论知识, 并立足于实际, 提出了合理解决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 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的法制化建设

通常情况下而言, 医疗服务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 它一方面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医学水平, 另一方面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大的责任心, 一旦出现任何细小的问题, 都容易导致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为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并做好已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 我们应当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的法制化建设。具体来说, 当医疗事故发生后, 相关的医疗机构不要采取私了的方式来进行解决, 而应当让国家公权力的第三方介入其中, 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进行医疗赔偿问题的解决, 从而使双方都能够信服, 维护正当的利益。

(二) 对医疗事故的精神损害进行限额赔偿

通常情况下而言, 医疗事故给患者及其家属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伤害, 相关的医疗结构必须要对这种精神伤害做出一定的赔偿。但是精神伤害的程度是难以进行衡量和确定的, 因此在精神伤害的实际赔偿过程中, 其具体的数额也是不确定的。总体来看, 在对具体行为的精神伤害进行确定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对过错人的侵害手段、侵害场合、过错程度进行考虑, 同时还要对侵权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后果以及侵权人的获利情况进行明确,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进行评估, 最后综合确定精神赔偿的具体数值。医疗事故所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失以及精神伤害是无法用金钱进行弥补的, 因此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抚慰。然而无论是多么高的精神损害赔偿都只能对患者起到一部分的赔偿和抚慰作用, 因此我们不宜进行过高数额的精神损害赔偿, 应当对医疗事故的精神损害进行限额赔偿。

(三) 加强医疗事故保险制度建设

医疗事故所造成的损害无论由医疗机构还是患者承担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医疗事故保险制度建设, 让医疗事故的相关风险由医疗单位、患者以及社会来共同承担, 这样就可以对医疗事故的赔偿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目前, 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已经设立了专业的医疗事故保险公司, 实现了医疗事故的赔偿问题的良好解决。我国可以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 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医疗事故保险制度的建设。具体来讲, 相关的医疗机构和医生要积极进行投保, 并对患者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保险费, 当发生医疗事故时, 由相关的保险公司进行赔偿。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 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 对患者的实际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并对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正常的医疗秩序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过程中, 医疗事故赔偿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我国的医疗事故赔偿案件不断增多, 这众多的医疗室事故赔偿问题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如医疗事故赔偿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多、医院被诉的案件数量相对较少、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专业技术鉴定比较困难以及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结案方式比较多样等。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审判实际, 对医疗事故赔偿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的法制化建设, 对医疗事故的精神损害进行限额赔偿, 加强医疗事故保险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 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 从而有效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摘要:医疗事故赔偿问题一直是医患关系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随着近年来医患关系的不断进展, 医疗事故赔偿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另外, 医疗事故赔偿纠纷案件在具体的审理过程中的法律具体适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争议, 这也为医疗事故问题的有效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本文基于此目前我国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 并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医疗事故赔偿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解决医疗事故赔偿问题的具体对策, 希望对于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 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事故,赔偿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鑫, 连宪杰.医疗侵权案件地方司法指导文件证据规定研究[J].证据科学, 2015, 02:184-208.

[2] 钱矛锐.医疗侵权损害赔偿“双轨制”法律适用原则的困惑与反思[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09:57-60.

非理性因素下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的趋势。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但与医疗事故并不成正比,这反映了医疗技术问题不是主要原因。出现这种情况尽管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对医患关系定位的认识不到位,甚至混乱,是一个重要原因。探讨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并分析改善医患关系的途径,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医患关系;法律属性;法律关系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根据云南省昆明市卫生局昆统批X2003(19)号文统计结果,2005-2007年3年云南省各类医院发生医疗事故争议件数分别为:2005年医疗事故争议件数比2006年增加20%;2007年比2006年下降23.5%,比2005年下降8.2%。而与此同时,发生的医疗事故数量并不与医疗事故争议成正比:2005年共发生医疗事故3件,2006件1件,2007年7件。

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但与医疗事故并不成正比,这反映了医疗技术问题不是主要原因。尽管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对医患关系定位的认识不到位,甚至混乱,是一个重要原因。探讨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并分析改善医患关系的途径,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医患法律关系属性学术之争

所谓医患法律关系,是指为医疗法律法规所调整的医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医患法律关系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其法律关系属性一直是医学界和法学界争论的热点。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1民事法律关系说

以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梁慧星为代表的民法学家从医患双方的地位、权利、义务出发进行分析,认为医患关系应该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1.2行政法律关系说

该理论认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性质上是公益性事业,同时我国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业务中,其职权、职责均发生于卫生行政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1]。

1.3消费法律关系说

“医疗消费说”认为患者到医院就诊是一种接受服务的行为,医院从事的是一种提供服务的行为,因而医患关系是一种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医患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

以上三种观点对医患法律关系的定位均有偏颇。

2.1医患关系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主体平等,二是双方自愿,三是等价有偿。在医患关系之间,并不具备这三方面的特征。

首先, 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医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病人只能处于配合的地位。其次,在医患之间不存在自愿的特征。这种自愿,必须是双方自愿,现在虽然提倡病人可以选择医生,病人根据个人的愿望可以选择医院和医生,但医院是无法选择病人更不能拒绝为其治疗。同时还存在强制医疗所产生的医患关系。第三,医患之间也不存在等价有偿的特征。目前,我国医疗收费仍按成本核算,仍是要由国家投入的社会福利性事业。

2.2医患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律关系

在我国,医院不是行政机关,医务人员也不是行政人员或国家的公务员,如果把所有的医务人员和医疗行为都纳入行政授权的范围,未免过于牵强。

2.3医患法律关系有很多与一般消费关系显著不同的特点,医患之间不是简单地买与卖的关系,二者是以生命健康为代价建立起来的高度协作信任关系,医患之间不能简单地用一般消费合同来衡量。

2.4医患关系是独立的卫生法律关系

医患关系的复杂性使以现有的任何一种法律关系来做一刀切式的概括都不恰当,同时由于专门调整医患关系的医疗卫生立法的缺失,我国目前在处理医疗纠纷中存在适用法律混乱的情况。致使医疗纠纷数量逐年攀升,医生和患者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敌”。鉴于发生医疗纠纷的多种客观原因仍然存在,医疗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又比较复杂,应将医患关系定位为专门的卫生法律关系,并相应制订一部具有其自身特点、级别更高、更具有操作性的法律,对双方权利和义务做出更为全面的法律规定,并明确保障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规定和法定程序,使医患双方的行为都能够有法可依[2] 。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也是解决医患纠纷的根本所在。只有建立在对医患关系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到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1加强医患沟通

患者是一个特殊的人群,需要医务人员的关爱与疏导;加之患者与医务人员对医疗信息的了解缺乏对称性,所以,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3.2推进体制改革,维护医患双方利益

推进卫生体制改革,着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随着落实这些原则出台和即将出台的配套原则的逐步跟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有较大扭转。

3.3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快医事立法

为规范医患关系,维护医疗执行,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实际的医疗纠纷处理中,仍然碰到了许多棘手问题,尤其是在医患法律关系性质的认定、经济赔偿问题上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因此,根据我国目前医疗纠纷处理的现状,为了妥善解决医疗纠纷,必须尽快立法,制定一部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特殊法,在诸多疑难医疗纠纷中,依法解决医疗纠纷才是最有效解决的途径[3]。

总之,医患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健康,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医事法律体系的建设。对医患关系的正确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当前解决紧张医患关系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金晶,唐宏川.浅析我国医患法律关系的性质.西南国防医药,2007,17(5):654-655。

[2] 孙峰.医患关系的法律定位研究.法律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05.

[3] 黄少平,陈晓红.解剖医疗纠纷原因,探讨处理对策.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9,20(3):228-229.

(收稿日期2009-06-04)

非理性因素下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医患关系已经受到了挑战,转变传统医患关系,基于“不失人情论”,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采用“德法并治”理念处理医患关系,缓解当前我国紧张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医疗体制,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不失人情论;以人为本;德法并治;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具有明显的人文属性,经典名著《不失人情论》通过探讨医患关系讲述了处理医患关系的技巧。但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教授,而对于如何处理医患关系没有更多的重视。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了我国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1]。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对我国医患关系进行了概述,然后讲述了中国医患关系日渐紧张的原因,最后从“不失人情论”角度探讨了医患关系的处理技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我国医患关系概述

医患关系属于医学伦理学的范畴之一,其着重注意医生道德义务和医患之间的关系。《周礼·天官》、《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都对医德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而且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医乃仁术”的理念,树立了“医以活人为务,以仁爱救人,以心赴救”的行医原则,但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当前,医患关系从沉默演化成了紧张,然后成了冲突。我国医疗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医疗行为还是具有“高风险”特性,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而且医务人员还应该履行普及医疗知识的义务,无形之中增加了医疗人员的压力。但是某些患者在“情急之下”很难准确把握情绪,造成了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要“以人为本”,做到不失人情,在解除病人痛苦的同时,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2]。

二、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在我国医患关系愈加紧张,医院冲突不断升级,暴力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医院内部制度不完善和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新观念不断涌现,传统道德观念受到挑战,道德滑坡的情况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某些医生感到“委屈”,患者觉得“不公平”,双方之间难免出现矛盾。此外,法律制度不健全,难以“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再加上医院内部管理不完善造成药价虚高,某些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医院,影响医患关系。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下,某些无良媒体人介入,夸大某些医疗事故进一步恶化了医疗关系。

三、把握处理医患关系的几条措施

把握处理医患关系应该“以人为本”,不仅仅要照顾到患者的感受,而且要重视医生的感受,以“不失人情”的方式缓解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院氛围。

(一)完善医患关系处理体制,从医学教学入手处理医患关系

完善医患处理体制应该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着手,明确医患关系属性,建立公众信服的医患纠纷鉴定制度。对于有所疑问、指手画脚的患者,医疗人员应该耐心讲解,从通俗易懂的角度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安抚患者。摒弃传统技术教学观念,将医德教育纳入医疗教育范畴之内,注重学校文化中的德法教育,在临床实践阶段提高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让医疗工作人员能够利用法律知识来维护处理医患关系,并且严格遵守医德[3]。

(二)尊重自助,严守医密,重塑医患诚信关系

重塑医患诚信关系是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原则,也是“不失人情论”的基础。转变医疗工作人员和病人角色的地位关系,降低医生对患者的控制程度,给予病人健康、舒适、轻松的就医环境。尊重自主要求医疗工作人员能够如实准确的告诉病人病情,保护患者的知情同意与知情选择权利。一个“聪明”的医疗工作人员还应该从患者角度出发,“隐瞒”某些病情真相,进行必要的善意隐瞒。此外,医疗工作人员还应该无条件的为患者保密,但是医护人员应该站在更高的道德高度上,对于那些不正当行为给予揭露。

(三)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注重公众与效用统一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法律方面规定医生和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将医患关系处理归纳到行政法律范围内,比如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注重公众与效用统一首先要注意卫生政策与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用统一,做到资源合理化分配,同时也要保证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统一公正,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有效、公平、公正的处理医患纠纷事件。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医疗工作人员应该以“不失人情”的观念去合理有效的处理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疗环境,提高我国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木尼热·候赛因,邹韶红,佟钙玉.风湿病合并抑郁症状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30):127-128.

[2]王云岭.从医德价值观念的建立看医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16):19.

[3]張鑫,王学春.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理念创新与模式建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9-450.

非理性因素下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第6篇

东华大学,上海 201620

摘 要 文章旨在探讨新媒体近年来在医疗行业的运用,它的发展对改善医患关系产生了哪些正面积极的影响,以及目前它在促进医患关系方面还存在哪些短板,并对其未来的改进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医院;第三方;线上医疗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医疗模式已经不能跟上人们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成为医患矛盾不断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医院和第三方开始以新媒体为渠道,搭建起各式各样的线上医疗平台,来实现一系列医疗服务功能,以探索新的医疗模式。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指出,媒介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医患关系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1 新媒体在医疗行业中的运用

近年来,新媒体在医疗行业中呈指数倍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为数不少的医院将新媒体运用于对患者的服务中,如杭州市第一医院开通微信服务,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推出官网预约服务,重庆三军医大西南医院推出“健康西南”手机App。同时,第三方医疗服务类(整合各大医院资源,提供咨询/挂号/预约等服务)和医疗用品类(整合各大实体药店资源,买卖医疗用品)网站/App也大量涌现,“春雨医生”和天猫医药馆就是两个很典型的案例。

这些平台为患者提供了看病就医“一条龙”服务。患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查询到和医院、医生相关的资讯,提高对医方的认知度,并在线上进行咨询、预约挂号、查询医院地图、查询检查报告、缴费、评医、购药等操作,从而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更实惠的医疗服务。

根据我们的统计,目前,全国1 108家三甲医院①中,约76.4%已开通自身的新媒体渠道(有医院自身建设的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官网或App),约82.9%已入驻第三方医疗平台。

此外,为了获悉受众对线上医疗平台的了解和使用情况,我们开展了相关调研活动,共回收有效样本215份,样本分布情况如图1。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80.47%)被调查者对这些线上医药平台有一定了解。其中,将近一半(45.58%)的被调查者有过使用线上医疗平台的

经历。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了解到:目前,线上医疗平台的功能已经非常强大,无论是在医院层面还是患者层面,它们的普及率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说,新媒体在医疗行业的运用已经有了相对的深度和广度。

2 新媒体的运用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2.1 新媒体在促进医患关系方面的积极影响

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或载体,它是积极、能动的,媒介自身应该进入到内容和效果的建构当中。新媒体广泛深入地运用于医疗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患关系,而这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缓解因医疗资源有限或分布不均造成的矛盾。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延伸”。新媒体技术使得人的延伸得到了全面的拓展,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不复存在[1],这对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缓解因医疗资源有限或分布不均造成的矛盾意义重大。

从跨越时间差异的角度来说,最典型的就是线上挂号缴费功能。

目前,医院门诊“三短一长”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患者排队时间长,就诊等待时间长,检查结果等待时间长,医师诊疗时间短。新媒体在缓解这一问题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據浙江绍兴的诸女士反馈,她曾多次通过医院的官网进行挂号,在新媒体医疗平台出现之前,传统的就医模式是到医院窗口排队挂号、在候诊区等待叫号、之后再去窗口缴费取药,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长,需要多次重复排队。新媒体医疗平台出现后,患者可以提前在网上预约,通过预约的不同时间段前往医院就诊,缴费通过医院的官方App或自助服务机搞定,大大缩短了就诊的时间成本。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有利于缓解由于医疗资源有限造成的医院导诊台与挂号窗口的拥挤问题,节省患者的等待时间,并且有效提高了医院服务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程度,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手段。超过85%的被调查者表示,选择使用线上医药平台是为了提早预约,从而节省就诊的等待时间。

跨越空间差异不仅体现在患者能够足不出户享受预约、咨询等服务上,更体现在异地挂号和远程医疗多个方面。

在问卷调查中,49.77%的被调查者表示线上医药平台非常省力,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药品、咨询医生。其次,新媒体减少了就医的地域差别,为异地挂号提供了方便。受地域医疗水平的限制,二、三线城市的一些患者需要到一线城市的医院接受治疗。在以往,这些外地患者与当地患者在挂号上相比处于弱势,往往面临着挂号难的问题,但新媒体医疗平台使各大医院的号源直接面向全国。除此之外,远程医疗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地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矛盾。

(2)缩小医患之间的认知鸿沟,实现有效沟通。2014年3月5日中午,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一名患者饮酒呕吐后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者亲友纠集数十人到医院“讨说法”,一度包围值班医生。

2016年10月3日,山东莱钢医院,陈某因女儿在该院出生2天后死于新生儿败血症、肺炎等综合症状,砍死一名儿科医生。

2016年12月14日,四川省骨科医院一名急诊医生在处置一起疑似醉酒摔伤骨折的病例时,被患者陪同人员打伤。起因是患者要求住院,而医生担心患者酒精中毒,便建议对方先到综合性医院处理醉酒问题,双方由此发生冲突……

导致此类医患矛盾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不畅。医患关系存在着天然的认知鸿沟,医院及医务人员是一个专业信息群体,而患者处于信息弱势。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对医疗技术期待值过高以及治疗疾病的急迫性,往往使患者忽视了治疗过程的风险[2]。此外,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投诉渠道也使得冲突进一步加剧。

因此,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必须促进医患沟通。医院和第三方可以通过新媒体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疾病诊疗知识和康复知识。患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提前咨询多位医生,从而对病情有个初步的了解。在问卷调查中,约23%的被调查者认同新媒体具有科普性的特点,表示能通过其学习到更多的医学常识。接受访谈的大部分受众也表示,如果平时身体出现不舒服,会先通过网络去查询一下病情,对病情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新媒体了解到一些检查的必要性,从而不会认为医生是为了牟利而给自己开了不必要的检查单。

患者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提前了解医生的相关信息,包括其服务态度和擅长领域,从而选择合适的就诊医生。戴菲菲的一项研究表明,有75.2%的患者表示其他网友对医生的评价会影响自己下次就诊时对医生的选择,87.4%的患者表示自己上网了解的情况对自己选择就诊医院起到决定性作用或者有一定影响[3]。

新媒体不仅是医患沟通的平台,也发挥着第三方的中介作用,它具有机构设置和利益效益上的双重独立,避免了与医方和患方之间的共谋和庇护,真正发挥出信息公开和信息沟通的作用[4]。

新媒体带来了医患之间关系的重塑,医院通过官网为患者提供专业知识,患者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医药平台搜集需要的信息,患者不再处于信息弱势。掌握了更多信息的患者享有了更大的主动权,这对医患双方之间的互信和沟通是非常有利的。呂宜灵等国内学者将现阶段医患关系定义为“共同参与型”现代医患关系,即患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医疗行为过程中,医生也不再具有医术上的权威,而是寻求与患者的合作[5]。

新媒体还为患者解决了投诉难的问题。新媒体为患者表达不满、公开透明地处理医疗纠纷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它给了患者话语权,这既有利于患者情绪的宣泄,也为医院及医务人员改进服务提供了建议。

2.2 新媒体在促进医患关系方面的不足与改进

建议

新媒体在促进医患关系方面也存在着短板和缺陷,比如它的功能和服务不够完善,影响了患者的用户体验。若这些短板和缺陷不得以改善的话,患者的满意度难以进一步提升。

在查询功能方面,一位上海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希望今后新媒体平台可以和医院即时情况相联系,能让患者查看到医院挂号、病床、输液点、医疗器械的饱和程度,优化就医流程,进一步缩短等待就医的时间。一位来自秦皇岛的受采访者提出,希望新媒体医疗平台能在治疗过程中更好地记录病情。在医生复查时间间隔中,也能根据病情的变化给出不同建议,方便用户随时“复查”。此外,目前各个医院建立的线上医疗平台大多是孤立的,规范和标准不统一,导致了诊疗和健康数据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共享和应用变得异常困难,数据围墙难以打破[6]。这种查询上的困难不利于医生增强对患者的了解,从而难以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意见,有时甚至会导致诊断失误。

新媒体可以通过技术的完善来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整体功能和服务,如运用云计算来处理大数据。大多数电子医疗保健系统中的数据库较为庞大,可依托云计算技术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整理[7],从而在用户发送应用请求时,第一时间调出其所需数据。云计算也可打破制约查询功能的数据壁垒,通过资源整合、统一管理,保障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的标准统一,提高医方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在互动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线上医疗平台的互动性建设是大部分受访者的共识。受众希望能增强与接诊医生的互动,通过线上平台向接诊医生进行前期咨询和后期交流。医患之间通过线上平台加强沟通,有利于医患之间的互通互信,避免不必要的医患误解或纠纷。除此之外,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认为线上医药平台具有患患沟通的特点,可以认识到类似症状的病友。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患者增强对疾病和医方的了解,从而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因此,应将新媒体医疗平台建设成一个医患之间、患患之间高效互动的平台。平台除了应该给医生和患者之间提供更直接、更精准的医患配对交流系统,其自身也应该扮演重要媒体或者中间人的角色,在医生与患者不能直接互动的时候,对患者的基本问题进行洞察分析,发布相关内容解答困惑。同时,根据不同疾病进行分类,搭建起医患之间、患患之间能自由交流的线上“社区”,实现有效

沟通。

3 结束语

近年来,医患矛盾进一步凸显,这与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发声权、社会不良心态借助新媒体寻求宣泄有着一定的关联。但线上医药平台为缓和医患矛盾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对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得益于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红利。因此,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地加以运用。而医疗领域的新媒体建设,是新媒体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未来,新媒体必将在更广阔的领域给社会带来更深入的改变。

注释

①360百科.全国三甲医院名单.

参考文献

[1]王鲁铨.麦克卢汉媒介视角下的微博时代——基于“媒介即信息”理论的思考[J].新闻窗,2012(6):39-40.

[2]余开焕,余红松,马鹏.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J].中国数字医学,2014(11):106-108.

[3]戴菲菲.网络环境下医患关系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4]蔡博宇,徐志杰.互联网医疗对构建新型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6(10):9-11.

[5]吕宜灵,周尚成.我国现代医患关系的模式及形成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5):305-306.

[6]张筱烽,林晖.基于“互联网+医疗”的网上健康服务业有关问题研究[J].四川医学,2016(6):681-685.

[7]彭欣元,周焕.医联体背景下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6(1):147-148.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中学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