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培训心得范文

2024-03-07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范文第1篇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高中教育的定位:从我国的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3.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4.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目标: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具体目标由过去的单一注重知识目标变为三维目标并重,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结构,即模块化、系列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其中共同必修模块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个选修系列分别是为喜欢这些内容的学生准备的。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目标,还要注重达到知识目标的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知识的要求比较宽泛,通过“活动建议”的形式对标准做进一步描述。

通过培训,我重新用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自己的物理教学,认真检查、对照、反思,发现了教学上的一些误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尽快融入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下面具体总结一下新课程的几个特点:

一、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书本深刻体现了这一点。

三、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四、学生评价―――全面化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作为新课改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在引领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实验时,教师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范文第2篇

------苏州爱康企业文化培训心得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会落后,只要落后就失去了企业生存的舞台,而企业无法生存员工的生活就无法维持。所以企业文化所宣扬的创新,必然就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的灵魂。

我很庆幸我能成为“爱康”这个有着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企业大家庭中的一员,2016年04月29日公司为加强员工创新精神,专门聘请了外部培训机构对公司全体“office”人员进行了一次培训,时间是从早上9:00~21:00,除了吃饭的时间,培训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可是我却惊讶的发现我们没有一位员工在课堂上打瞌睡,没有一位员工在课堂上玩手机,如果你能看到我们现场培训拍摄的照片,你会发现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脸上都是洋溢着开心的笑脸以及认真思考表情、积极参与活动的模样。而我,一位三十多岁,人近中年的从业者,从学校毕业到踏上社会,大大小小的培训参加过不计其数,可唯有这次培训让我印象深刻,感触也颇深。

整个课程设计题材新颖、独树一帜,果然不愧是以“创新”为主题的培训。而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培训,不如说是参加了一次大家集体创新,大开脑洞的活动。活动一开始,我们被分成五人一小组,培训老师通过各个小组调查,找到了公司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思维定力”。什么是“思维定力”,在我的定义里“思维定力”就如同父母遗传给我们的DNA一样,是固有的一种,需要通过后续的环境因素、生活经历进行突破,将“思维定力DNA”改变为“思维创新DNA”并将它遗传到我们每一位员工身上。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思维创新”呢。

接下来的培训时间里,培训老师带领着我们从“大开脑洞-超联想”、“走路不重复”、“大家一起来作诗”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公司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作诗环节。公司有一些从离开学校开始就从不念诗,从不作诗,连写个作业指导书都会被领导退了好几次理工科男,居然一下子就变成了“文艺2B青年”,什么“少年昨夜风流无限,佳人今日寂寞悠悠”引得全场一片哄堂大笑,公司的“诗仙-小李白”也就这样诞生。老实说,这诗虽然俗了点,但是结合企业创新的概念,我们企业的创新不就是为了不落入俗套吗?管它是“雅”是“俗”用培训老师的话讲,有创新有效果就是好。

到了晚上的情景剧反转表演,从未体验过当编剧、当导演、当演员的我们,居然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编出一个故事,并完整的把它表演出来。这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只要你想创新,只要你想创造,你的潜力将是无限的。而通过形形式式的表演也反映了公司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产品交期问题”、 “产品品质问题”、“客户审核问题”,各种问题的暴露,也说明了当下我们极需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去解决杜绝这些问题的产生。于是“金点子”也就这样产生了,最后通过“趣味吐槽 世界咖啡”环节,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了许多创新管理策略,这也为公司后续建立创新管理团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范文第3篇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的美术教师的培训,这次的培训经历使我受益菲浅。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到许多的知识,让我对美术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美术不再是以前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台下照画了,现在的美术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术。以下是我此次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1.用真心、真情的去教美术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一定要用真心、真情的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努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好奇心,专业精神。同时教师要放的开,注重师生互动,大力利用肢体语言及优美的语言的应用,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要严格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精心准备,上最有效的课。在教书过程中特别注重育人教育,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体验感受、探索、总结、想象、创作、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创作欲望倍增。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优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同时,要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设计出精美的、主题丰富的作品。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把活动作为显线,而知识作为隐线。因此教学中要多采取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是否有收获,即活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设计的活动要呈现一个知识点。

2.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 1 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上美术课,要有美术元素在里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自然的体现。不光要教孩子的技巧,还要教孩子的思维。对待学生眼光要放高些,学生掌握的技巧放的低一些,给学生更宽、广的一个思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体,都可以归纳成简单的几何图图形。换个角度去看同一事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的思想要保持一致。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关注自己身边的一些关于美术方面的东西。要从生活中,理解线条等美术知识,培养孩子搜集素材的能力。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东西,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用最简洁的点线面来表现。点线面的联系,是美术语言中最基本的。要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不仅只是用纸、用笔。要理解材料的多样性。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进行创作。不能用过多的技能束缚他,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对教材再加工,能让学生自己探究的,尽量让孩子去探究。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时刻为学生着想。

3.要结合环境和学生的现实进行教学

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在农村学校中,还应该考虑进去学校本身的实际条件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当前的许多农村学校,其中的学生生源组成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外地生源,而这些外地生的受教育程度不一,素质不一。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对于这些比较复杂的情况,一些老师提出的分级作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水平,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张作品。这样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4.要学会欣赏学生,树立多元的评价标准

2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发现每一个学生作品中的优点,让学生扬长避短将优点进一步深化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5.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在教学之余,还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进步。积极参加校内外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及专业培训。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同时课外还要多看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杂志,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本次培训还为我们与同行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在与优秀同行们一起学习交流、相互探讨之余,我们交换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分享了各自的教育心得,为自己今后的教学积累了更丰厚的应用资源。现在是一个充满挑战对话的时代,拥有知识才能抢占先机,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努力把本次所学的理论知识,认真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并树立终生学习的决心,不断坚持学习与探索,不断丰厚自己的教学技能,竭力使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教学策略灵活多样。

农村学校由于自身的环境与条件问题,一些常见的教学方式在农村学校无法开展。因此如何转变方法在农村学校上好美术课成为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今后开展工作的核心内容。这次的培训使我在这方面的思考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比如摒弃很多华而不实的环节而回归原始课堂的真实。当然这个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承担着构建我国“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艰巨任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清晰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思政课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2]。通过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在校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的内容,旨在引领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念,使其认清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校大学生都是国家的未来,意识形态的养成和教育尤其重要。思政课程是党领导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高校内的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必须要守好思政课程这一主战场,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稳健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则强调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各类课程也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该教育理念要求要将各类专业课内的思想政治元素挖掘出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再将其融入授课过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3]。课程思政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能给各类专业课程融入生机。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的有力手段。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关联

(一)根本任务和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的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应当为国家服务,按照国家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才。高校思政课属于必修课,加强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是占领意识形态高地的必然举措。大学生只有将主流价值观念内化才能顺利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现实的、真正的需要。提供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满足大学生的这一需要[4]。激发大学生对这一需要的意识并提供丰富、全面的思政理论、实践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持续、深远的,正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这也是思政课程根本任务和目标。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从其根本任务和目标上看,与思政课程是一致的。高校内的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内容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如符合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探索精神等。课程思政在建设中,把这类资源挖掘出来,并以隐性手段传达给学生,充分利用了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在育人环节上的协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二者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標“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二者共同承担此任务,共同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这是二者在根本任务和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育人目标和方向的一致性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人无德不立”,高校除了承担为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任务,同时也应该着重承担起“德育”的工作,德育和智育要放到同等重要程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高校要突出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即实施校内的课程德育。有学者认为,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即为课程德育,学生在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知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态度,并与之形成和谐的关系[1]。课程德育通过学生在校最主要的活动——课程学习来进行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肩负着实施课程德育的责任,这是二者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西方多种思潮侵袭的危险,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高校要明确育人目标,在课程学习中把思想、道德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致力于引导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做遵守社会公德、有政治信仰、怀揣理想信念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

毋庸置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保持相同的政治方向,做到“同向同行”,简言之,就是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行”。在实际教学中,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保持一致、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合力,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政课程脱离了孤岛的现象,也为长期与思政教育脱节的专业课增添了活力,高校教育要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利”这一误区,将课程思政最终落在实处,确保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

(三)教学任务和要求的一致性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本质都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对所有课程都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对象,因此二者在教学任务和要求上具有一致性。

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全力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优秀人才。为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的主要地位,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意识,授课要坚守纪律,不把敏感话题带到课堂中,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其他各类课程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也要强化德育部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要做到通力合作,共同进步,主动承担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以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将思政内容和其他各类专业课完美结合起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除此之外,二者对全体教师的品德也提出了一致性要求,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所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点要求[2],这是对全体教师的要求,也是全体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坚持做“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做党和国家信赖的育人主体力量。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

(一)“思政”重点不同

思政课程是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必修的思政理论课程,其重点在于理论的学习;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主要强调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潜在的思政资源加强专业课价值引领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政”和专业课中的“思政”把握不好重点就极易混淆,要明确课程思政是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而不是把思政课搬到专业课课堂上来。

区分“思政”重点的不同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内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等同于全课程“思政化”,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同的“思政”重点,就是要把握好课堂中“思政”的“度”,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在课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思政元素,而是要以专业的角度和关联程度,把与专业课程有关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生动讲述,融入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生拉硬拽,把不相关的思政内容在课堂上强行灌输,绝不能无中生有,强行添加与本课程无关的思政元素,把专业课变成了思政课,忽视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行灌输只会适得其反。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完整、规范的理论体系,在加强思政课理论灌输的同时,要适时与课程思政建设相互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和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经验以思政理论升华,丰富专业课的精神内涵,一起完成“润物无声”的育人过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把握好各自“思政”的重点,符合精神引领和知识传授同步进行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起点上,思政教师同专业课教师要守好各自的“渠”,抓住各自的“思政”重点,共同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二)“思政”地位不同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程的顺利开展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只有将思政课程这一主渠道的工作做好,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先要明确二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从”地位,才能做到相互配合,协同进步,确保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地位上是“基础与完善”的关系,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础,课程思政是在思政课程基础上的完善,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程可将高校思政工作开展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有利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注重“课程思政”的补充作用,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发挥出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青年人的精神和思想面临着遭受侵袭的危险,思政课程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这一主渠道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抗击侵袭的“坚固堤坝”,保护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栋梁保驾护航。“课程思政”建设这一举措是协同思政课程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把手,思政课程这一“主渠道”中的活力源泉就顺着“课程思政”建设出的若干支细小的“一段渠”,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各类专业课程输送活力与生机,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才得以被挖掘出来。同样,这也是对思政课程理论内容的强调与升华。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让思政课程摆脱一直以来的孤岛境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实现了融合,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可以同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出的这“一段渠”和思政课程“主渠道”同向前进,二者协同发展,相辅相成,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创新和发展[2],不断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真正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

(三)“思政”渠道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显性与隐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不同渠道[6],思政课程是通过显性传达这一渠道来实施思政教育的,高校有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能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必修课的方式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让大学生构建起思政理论框架。意识形态教育的指向性明显,覆盖面广,这是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课程思政则是在构建好大学生思政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隐性手段和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放到生活和实践中去认识和理解。换句话说,就是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手段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为专业课提供鲜活典型的案例、强化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等,巧妙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其隐蔽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是课程思政具有的独特优势。虽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发挥“思政”作用的渠道不同,但二者通过不同的渠道,更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显”“隐”互补,协同育人,共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和进步,也是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最优化的有力手段。

作为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应该被进一步强化。高校要进一步重视思政课程的授课课时和课程考查,确保是按照国家规划的教学目标和课时来进行的,也要更加严格地对待考查的方式。除了以答卷形式來考察,也可以增加创新性的考察方式,如让学生制作近代史题材的小视频并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或举办党史知识竞赛、举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会等,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掌握,要确保思政课程覆盖全校每位学生,从显性渠道对学生进行公开、直接的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从内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贴近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添加在课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非“画蛇添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类思政课程内容生硬地搬到专业课堂上,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反感,好的课程思政要做到如盐在水,这也是对授课教师的新要求,在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同时,创新授课方式,巧妙地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内容融合,润物无声般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良好影响,从隐性渠道施展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突破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瓶颈,提升教育实效,就要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和探究,取长补短,以便二者能发挥出各自的最大优势,最终生产出成熟的育人模式。高校要重视协调二者的关系,以思政课程为基础,以课程思政为把手,进一步为高校内“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添砖添瓦。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2]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84-87.

[3]郑泽宝,等.课程思政建设在地方院校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1(2):170-171.

[4]张磊.医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8.

[5]井浩.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陕西日报,2019-06-14(6).

[6]喻江亭.新时代高校“五个思政”一体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9.

(责任编辑:张咏梅)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实现路径

虽然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的重要共识,但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是思政课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各高校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做法,如武汉大学的“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复旦大学的“思政课混合式开放在线教学模式”,大连理工大学的“案例教学法”,中央财经大学的“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群模式实验”以及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入法、自主学习法、个性化作业法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充分肯定。

目前关于思政课学生主体问题的探讨成果不多。如李晋玲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研究》,刘波的《高职思政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探索》,刘久芳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孙国徽、李冬华、陈秋霞的《“问题导向、学生主体”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安徽师范大学在思政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实践中,创造了一个以“家乡的改革和发展报告”为核心的新教学法。这种方法经过三个年级的试验,得到了学生们的充分肯定、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家乡报告教学法是低成本、高效益、可复制的实现思政课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路径。

一、家乡报告教学法提出的主要背景

就总体而言,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其吸引力、感染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已经进入了教材和课堂,但要完全进入学生的头脑还有很大的难度。“三进”的最后一进成了短板。

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不强,不了解教学的对象及其特点,进行一刀切式的满堂灌。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年轻的高级生命,都有各自成长的处境、经历、专业,都有各自的长处、难处、想法,都有不同的知识文化背景和思维特点。思政课作为一门育人的课程,如果一刀切地说教,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思政课教学模式尚未根本转变,没有构建学生主体性学习新模式。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没有能够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平等的有机结合,仍然是教重于学、教先于学、教尊于学。在优质师资依然短缺的情况下,思政课如果不能实现教与学平等的有机结合,是难以改变被动的现状的。教师在整个学期唱独角戏,很难改变课堂氛围相对单调的状态,很难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思政课教学与移动互联网在吸引和感染学生方面,竞争的压力和难度进一步加大了。如果说以往仅仅是因为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够的话,那么移动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则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和精彩的视频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他们中的很多人更不愿意专注地听课。有的学校采取上课集中管理手机的做法,这不是治本之策。

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即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过,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一是学生本身提供了思政课教学的第一资源和最重要的素材。他们的专业学科及其成长、家乡、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等资源和条件,是思政课最丰富、最实用的教学材料。过去对这一点我们认识不清,挖掘和使用不够;二是互联网大数据为学生收集各方面的学习资料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和收集家乡的历史文化、改革进程、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的情况和资料,以拓展视野和空间;三是不同专业和学科为构建各具专业特色的思政课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二、家乡报告教学法的内容和特点

自2012年开始,笔者连续三届在承担“概论课”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在精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同时,设计和试验了让学生自己准备并宣讲“家乡的改革和发展报告”环节。前两届报告以家乡小组为单位进行,同一个家乡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准备材料和课件,并推举一人登台讲授;自2014年3月开始,活动改为全员报告,即每位学生都要准备并宣讲家乡改革和发展情况。这样更符合开展活动的目的,即让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

家乡报告的做法是:学期初布置,学期中进行,学期末总结。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宣示报告宗旨。报告活动的宗旨是学习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调查、了解家乡的实际情况,将理论原理与地区实际结合起来,参与创建和概括各具特点的地区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践活动(学习研究,资政参考)。

第二,规定报告内容。每个报告的内容必须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家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成就;二是家乡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三是报告人针对困难和问题提出的应对思路和政策建议。报告内容要突出重点和家乡特色。

第三,明确报告要求。报告的家乡单元是指县(或县级市,或地级市的市辖区)、直辖市可报告辖区内的某一个具体领域。同一家乡单元如有多名同学,可以相互协商,或报告不同领域,或报告其下一级地区(如乡镇、街道等)。报告按学号顺序进行,每周安排一节课,每节课约10人,每人5分钟~10分钟。报告形式是在讲台上利用PPT进行演讲。统一PPT形式规范,包括PPT文件名、封面等。

第四,提高报告成绩在课程总评中的权重。教师在每位学生报告后,立即根据其思想深度、材料信息、概括能力、课件制作、语言表达、教态板书、总体印象等七项要素和分值进行评分,每周一次对报告活动进行点评。报告分数一般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5%~40%,与考勤成绩一起约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在学期末家乡报告活动结束之际,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相对于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入法、自主学习法、个性化作业法等教学法,家乡报告教学法有其鲜明的特色:一是活动参加的全员性。学生全员参与家乡报告活动,而且是平等参加,机会、时间、要求等都是平等的,这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丰富性主要来自学生的努力和贡献;三是教学环节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的价值不在于课外活动和假期活动,而在于课堂内部的实践特色;四是课程考核的过程性。降低期末考试的权重,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五是教学改革的低成本、可复制和可推广。家乡报告并不需要大规模的、复杂的动员和组织,不需要巨额经费的支持和保障,成本低,效益高,可复制,可推广。

三、家乡报告教学法的成效和启示

第一,调动了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增进了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了解和感情,促进了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发展历史、主要资源、人口特征等基本国情的认识。家乡报告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一个良好的实现形式,它强化了教师与学生围绕课程教学的互动,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离开了智能手机,专注于教学活动。活动情况表明,90后大学生虽然生长于家乡,但他们原来从学校到学校,对家乡并不太了解。学生在准备报告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才知道家乡是多么可爱可亲,也油然而生出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在这里,爱国主义通过爱家乡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每位同学在了解自己家乡的同时,通过其他同学的介绍,也了解了其他的“家乡”――也就是整个国家的基本国情,这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第二,提升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运用理论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准备家乡报告过程中得到了显著提高。报告活动使学生既通过了解家乡改革和发展的情况深入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通过报告实践的锻炼增强了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报告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既要介绍家乡改革和发展的成就,又要分析家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困难和问题,还要思考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工作思路,尽可能从科学性和可行性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这一主体性的学习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认真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彻底改变了单一的、被动的简单学习和应付考试的状况。

第三,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丰富了“概论课”教学的内容和材料,使学生加深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理解。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虽然与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但说到底,还是主要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教学参与。学生本身就是思政课最好的教学资源。实际上,学生的家乡报告为“概论课”教学提供了各个家乡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实践、事实、数据、表格、图片、视频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地域,有力地说明和验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概论课”各章节内容的学习,很好地发挥了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避免了教师满堂灌和独角戏的单调。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以家乡报告的形式,积极参加了“概论课”的教学过程,成为思政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范文第6篇

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转换的误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系统性延展。“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的课程,在高校直观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则是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全部课程人才培养任务的正本清源,是对各门课程立德树人效能的不断发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及目标中,让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

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简单嵌入各门课程的误区,实现思

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嵌入式结合,而是要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使其发挥“1+1>2”的整体效用。这是一种生态重构,是一种精细的浸润式的隐性教育而不是粗放的漫灌式的显性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不能将专业课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让课程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要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对所授内容深入分析,提炼出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将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要打破“课程思政”是对各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消解的误区,实现全部课程的价值彰显。“课程思政”要将被“遗忘”和被忽略的育人向度从每一门课程中发掘出来,这不是对各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的消解,而是对其价值的进一步彰显。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立德理解为机械的道德输出和简单的价值传递,认为接受“思政课程”的理论教育就是完成了立德的任务;二是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所谓“客观、中立与价值无涉” ,认为学科课程应该坚持“绝对的客观” ,而不去发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际上,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反映着勇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每一个科学发现都反映着敢于质疑权威的创新精神,每一项技术发明都反

映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意识。

上一篇:貔貅开光哪种方法范文下一篇:客服文员工作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