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下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2023-12-17

课程改革下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必须从临床和教学实际出发, 突出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编写或找到合适儿科护理类人才培养的教材。

2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要加强师资建设首先是要严格教师选用, 严格程序选聘自己需要的专职护理教师,同时精心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作为儿科护理学教学力量,其次就是要加强培训,可以从院内外邀请一些知名护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给护理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师资水平。最后就是要严格考核。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全心参与,用心学习,培训考核就是每次教师培训结束后,要组织相应的考核,检验培训的效果。

3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

一是调整授课内容, 关键是在精讲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同时,合理安排一些自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精讲儿科科学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可以增加小儿贫血和白血病、儿童肾炎和肾病、脑膜炎等,并且还可以开展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以补充学时数的不足。二是强化见习,增强动手能力,必须认真制定见习计划,每组6人比较合适,同时细化见习内容,从临床护理的实际出发,安排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内容进行学习,经常下病房对儿科的疾病的特点,有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一些临床缺乏相关患者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录用和图片。还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到社区的幼儿园给不同年龄儿童进行特格测量,给出初步评价,写好体检报告。三是保证临床实习时间。巩固理论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临床实践,所以做好临床实习是相当重要的,这个关键是保证临床实习时间。制定带教内容,在专职护理老师和临床护理老师共同实施带教,并制定严格的技术考核措施,保证实习的效果。

4更新教学方法

一是授课形式多样化。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根据教学的需要,除了大班课以外,还增加了床旁小班课、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通过多样式教学,弥补大班课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大班课:大班课教学以理论课为主,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小班课:小班课主要针对部分常见疾病。课前可以安排学生自学疾病的相关内容,授课时,让学生询问病人的病史及病情,教师通过示范体检,让学生充分认识该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教师在针对疾病进行病因、发病机理、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等讲授, 便于学生对临床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运用。

病例讨论课: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发给大家,并提出初步诊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等,课堂现由各小组发言,对病例进行分析和判断,再由其他组成员向发言者提问,最后由老师总结,介绍诊断思路和护理措施,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课: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护理类人才,仅仅依靠学校开设的必修课是不够,还有很多的内容需要自学,坚持“自学为主,配以辅导”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改革考核办法

为达到考核的目的,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 将课程考核分成3个部分, 理论考试成绩占60%,主要对儿科护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查。护理操作成绩占30%,主要对常见护理仪器和设备,护理程序以及护理技能的考查。综合素质的成绩占10%,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病例讨论发言、撰写体检报告等项目,这样的考评办法,既能客观反映学生认知和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新形势下,社会对儿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儿科护理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对儿科护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开拓新方法、探索新路子,本文总结了儿科护理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经验,简单谈论了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体会,仅供参考。

课程改革下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PDCA护理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与家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9年7月—2021年6月,在此期间我院从收诊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验要求分PDCA护理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探讨两组儿科护理质量和家长满意度情况。结果:从儿科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来看,PDCA护理管理组在病房管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病历书写质量、护理操作质量、健康宣教等项目上均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从家长满意度情况来看,PDCA护理管理组为93.33%,常规护理组为80.00%,差异比较PDCA护理管理组优势明显,p<0.05。结论:应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明显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并获得家长更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PDCA护理管理;儿科;护理质量;家长满意度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护理模式不断涌现,被广泛实施于临床实践当中。PDCA是一种科学化、标准化的循环体系,其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通过循环上升,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1]。为了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本文探讨将PDCA护理管理应用到儿科护理当中去,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诊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PDCA护理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与家长满意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7月—2021年6月,在此期间我院从收诊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验要求分PDCA护理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在PDCA护理管理组中,男童18例,女童12例;年龄分布在1岁到12岁之间,平均为(7.08±3.21)岁;疾病持续时间从3天到17天不等,平均为(10.28±2.31)天。在常规护理组中,男童17例,女童13例;年龄分布在1岁到13岁之间,平均为(7.53±3.36)岁;疾病持续时间从3天到16天不等,平均为(9.89±2.43)天。以上两组共60例患者在一般数据资料比较上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临床实验中,针对常规护理组患者实施常规化护理管理,具体举措: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进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針对PDCA护理管理组患者实施PDCA护理管理模式,具体举措:(1)计划。首先建立起PDCA小组,组织组员学习PDCA护理管理知识。围绕患者病情及护理需要,制定患儿护理期间的护理计划,制定阶段目标和考核目标。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探讨和改进。(2)实施。开展PDCA护理培训的时候,要求护士长合理划分每一名护理人员的职责,以保证护理过程正常开展,使患儿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病房内,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为其普及用药事项、疾病知识等。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膳食计划。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保障清洁卫生。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使其感到人性化的关怀。(3)检查。由护士长对PDCA护理管理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待发现其中的不足后及时进行纠正。使PDCA小组能够按照各项操作标准进行对应操作,减少失误。以科室为单位,定期进行质量分析,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并寻找最佳的解决措施。(4)处理。对于上一阶段发现的问题和患儿家长提出的建议,通通做出整改,提出整改举措后将其纳入到下一阶段的PDCA护理管理中,检验和强化改善举措,护理人员要认真汲取经验和教训,细化责任,提高护理质量[2]。

1.3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处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情况的比较

从儿科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来看,PDCA护理管理组在病房管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病历书写质量、护理操作质量、健康宣教等项目上均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家长满意度情况的比较

从家长满意度情况来看,PDCA护理管理组为93.33%,常规护理组为80.00%,差异比较PDCA护理管理组优势明显,p<0.05。(详见表2)

3.讨论

儿科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护理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选择优质的护理模式。PDCA护理管理是一种循环体系,其将传统护理质量把控从事后转变为全过程把控,在护理前、护理中和护理后都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使护理质量呈现出螺旋上升式发展[3]。将PDCA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当中,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的住院时间,提高患儿对于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护理风险。同时能够减轻家长的护理负担,使家长在护理患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安心和轻松,会获得家长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应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明显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并获得家长更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瑞芳. PDCA护理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与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产业, 2020, 17(13):3.

[2] 谢明珠, 林燕, 屠益微. 浅述PDCA循环在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饮食保健, 2020, 7(1):192.

[3] 孔小红. PDCA循环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作用分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 7(5):2.

课程改革下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评价精细护理在肿瘤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 6年3月-2 017年8月收治的92例肿瘤科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比。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组间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急救品管理、护理技能评分结果对比,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肿瘤内科护理管理中精细护理的运用可以整体上提高患者护理情况、护理人员综合技术能力,具有实施价值。

【关键词】精细护理肿瘤内科护理管理护理质量综合能力

肿瘤科收治患者以化疗治疗为主,化疗虽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化疗导致患者明显的治疗痛苦以及心理痛苦,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做好肿瘤科患者护理工作是提高化疗效果的关键。既往护理中,并未考虑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仅侧重疾病护理,导致护理效果不足。精细护理是新型护理模式,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综合资源调配的基础上优化患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环境护理等【1】。基于此,本文就我院肿瘤科收治的92例患者为例,进行精细护理实施效果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均为确诊肿瘤科收治住院患者,病例选自2016年3月-2017年8月,总计9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完成肿瘤科患者分组,例数相同,患者以及家属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组:46例,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50-72岁,均值(60.60±4.30)岁;肿瘤类型:肺癌患者13例,肝癌患者10例,胃癌患者6例,结直肠癌患者7例乳腺癌、宫颈癌患者各5例。对照组:46例,男性27例,女性l9例;年龄52-73岁,均值(62.30±4.50)岁;肿瘤类型:肺癌患者12例,肝癌患者9例,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各6例,乳腺癌患者5例,宫颈癌患者8例。实验组、对照组肿瘤内科收治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即基础护理、用药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对症护理等。

实验组:精细护理。(1)护理培训。组织专科护理人员参与精细化护理培训,强化肿瘤内科疾病、护理知识指导,增加查房次数,保障患者安全性。另外,进行护理人员突发情况模拟演练,考察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并纠正护理工作流程不足,强化细节管理。(2)完善组织结构。护理工作中实现工作人员之间的有效协调、配合,确保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协调以及配合,实现人员的有效分工和责任落实。同时,选择护士长作为精细护理小组组长,进行护理人员统—分工、调配,细化护理步骤。(3)强化健康教育。基于肿瘤内科疾病的差异性,患者对疾病认知的不足,治疗期间负性身体、心理状态明显,影响治疗配合度。通过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改善患眷心理负性状态。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符合患者的个体需求,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加深患者疾病认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仓犍。(4)心理护理。针对患者负性情绪状态以及患者心理考虑问题,护理人员进行耐心疏导,鼓励患者主诉并有效回答,以以往成功治疗经验进行分享,强调负性情绪对疾病预后的不利影响,鼓励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面对治疗。(5)化疗准备护理。化疗工作开始之前,护理人员整理患者病例报告,并综合了解患者化疗前药物过敏史、药物外渗史、静脉炎等情况,综合患者个体隋况制定护理方案。同时,患者化疗期间增加巡查次数,并做好输液管理以及相关记录工作。另外,化疗期间穿刺要求稳、准、快,禁止24h内重复穿刺同一静脉的情况。(6)化疗后护理。患者化疗后多有药物不良反应表现,造成患者身体痛苦的同时,影响患者治疗信心的建立。护理人员需要针对化疗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讲解、护理干预,说明化疗的重要性,询问患者感受并耐心回答患者问题,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质量。另外,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避免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刺激。

1.3观察指标

护理后3个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肿瘤内科患者多项实验指标评分对比,包括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急救品管理、护理技能评分,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情况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包完成肿瘤内科实验对象实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学计算。各项指标评分结果均以x±s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证明实验组、对照组肿瘤内科患者相同指标结果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急救品管理、护理技能评分调查结果见表l。经统计学软件计算,实验组各项指标评分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肿瘤内科收治患者治疗上明显有别于—般科室,患者治疗期间有身体、心理双重负担,影响治疗配合度和治疗预后。精细护理以创新的护理理念、方法,实现了复杂护理程序的规范化、完善化、精细化,通过疏导患者心理隋绪、完善护理细节,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风险,提高了患者疾病认知【2】。

此次实验对比了常规护理、精细护理的两组肿瘤内科患者,进行了护理后组间肿瘤内科患者护理质量相关指标结果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急救品管理、护理技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次实验与蒋丽雅研究结果有明显一致性,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综上所述,精细护理模式在肿瘤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是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安全的关键,同时改善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治疗预后,具有实施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莹,于洋,赵辉等.精细护理模式在肿瘤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B,2016,(4):245

【2】马立英.精细护理模式在肿瘤内科护理管理中的應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8):93-93,94.

【3】蒋丽雅.精细护理模式在肿瘤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7,23(5):165-166

课程改革下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应激适应理论下的护理干预对手术室患者应激状况的影响。方法84例研究对象均为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手术室患者,观察组19例,对照组17例,在此基础上应用手术室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入院时与手术开始前应激反应指标的变化,以及护理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的变化。结果手术开始前,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与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研究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应激适应理论下的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手术室患者的应激反应,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康复。

关键词:应激适应;护理干预;手术是患者;应急状况;影响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变化,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攀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根治性手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以期彻底切除病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然而,由于多数患者缺少对疾病与手术方式的了解,加之担心手术治疗效果、术后生活方式变化等情况,进一步增加了心理与生理的应激反应,这对手术开展效果十分不利。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缓解癌患者对手术的应激反应与负性情绪,保障手术顺利实施十分必要。手术室精细化护理是针对手术患者生理与心理细节所实施的护理服务,其目的是辅助保障手术效果,提升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手术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大于18周岁患者;②意识清楚、无交流障碍患者;③符合相关手术标准及指征。排除标准:①意识模糊患者;②术前存在心、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③合并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組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43.8±6.2)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3.1±5.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方案进行干预,主要内容如下:对手术室空气、地面、器械及医护人员手部等进行常规消毒。研究组采用细节化手术室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细节化护理小组:组内成员包括1名护士长、4名手术室护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并定期对护士开展细节化护理相关知识培训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出来,由所有护士进行讨论、学习与总结,从而促进护士更好地掌握手术室细节化护理相关知识,增强其护理责任心。②术前细节化护理: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详细地记录其存在的潜在性感染因素,然后制定针对性细节化护理方案,并上报给手术医师;针对其存在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打扫并消毒手术室。③术中细节化护理:尽可能地控制术中医护人员的流动,从而保持较为稳定的手术环境,避免因空气过度流动造成的细菌漂浮,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同时,术中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一旦患者体温过低或是手术时间较长,需为患者及时做好保暖措施,器械护士需避免操作失误现象的发生,造成手术时间与切开暴露时间的延长,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④术后细节化护理:需对手术切口严格消毒,患者返回病房后,护士需加强巡视,持续关注其切口状态,在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将病房内的温湿度调节适中;同时,定期对病房的空气、地面、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并控制探望亲属的数量。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应激反应指标。②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负性情绪。HAMD评分标准:无抑郁:<8分;轻度抑郁:8~19分;中度抑郁:20~34分;重度抑郁:≥35分。HAMA评分标准:无焦虑:<7分;轻度焦虑:7~13分;中度焦虑:14~20分;严重焦虑:≥21分。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切口甲级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1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应激反应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应激反应为机体受到刺激后发生的一系列代偿反应,下丘脑调节系统能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使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继而引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病理改变,影响患者恢复。传统手术室护理以保证手术效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护理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护理模式将患者身心诉求作为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核心。手术室精细化护理是对传统护理服务的有效补充与完善,其通过人性化、细节化、规范化的支持,以期改善手术患者的不良身心状态,减少应激反应,保障手术顺利实施。手术室精细化护理中加强手术室术前巡视能够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使其通过转移注意力、加强疾病与手术知识认知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手术。有研究发现,多数手术患者对陌生的手术室环境与相关器械设备存在恐惧心理,致使神经处于高度紧张情绪,进一步升高了血压与心率等指标,加重应激反应状态,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术前精细化准备从患者身心双方面着手,通过沟通有效消除了患者对手术室的陌生感,且温度适宜、干净整洁的手术室环境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术中精细化护理在麻醉前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抚,消除其对于医疗操作的恐惧心理,减少应激反应;术中保暖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低体温,保证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性。术后精细化护理及时处理患者身体上的污迹,持续给予保暖措施,并在第一时间告知其手术效果,进一步保证了患者的身心状态,使其在平稳的状态下逐渐康复。

结束语

总之,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在手术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缓解不良情绪,改善各项生理指标,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赟.从应激和心理两方面评估优化护理干预策略在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9,40(12):2953-2954.

[2]朱雅萍.舒适护理干预对手术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人人健康,2019(20):203.

[3]黄强.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10):1561-1562.

[4]张俏.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2):208-209.

[5]孙倩.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06):162-163.

课程改革下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斗篷式保暖衣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上推广应用提供经验。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56例外科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各组再随机平均分配,分别置于室温设定为22、23、24 ℃的手术间进行手术,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加盖被单方式给患者保暖,试验组采用手术斗篷式保暖衣给患者保暖,对手术患者和同台主刀医生分别在入室时和手术30 min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寒冷部位及在各手术间的寒冷感觉度,以及两组同台主刀医生在各手术间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入室时的寒冷感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0 min后在温度相同手术间试验组的寒冷感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在肩部、胸部或背部的寒冷感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台主刀医生在入室时和手术30 min后的舒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斗篷式保暖衣既能给患者保暖,又是解决在手术患者和手术医生对手术间温度有不同需求情况下的有效方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保暖衣; 斗篷式; 临床应用

【Key words】 Thermal clothes; Cape type; Clinical appl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5.025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断推进的今天,坚持“以人为本”,施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日益彰显[1-3]。手术室是外科医生对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的场所,手术室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手术患者还有外科医生。为顺应2010年卫生部提出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4],手术室的护理服务应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轴心、以医生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宗旨[5],手术室护理工作不仅应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人性化护理,也应为手术医生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在手术过程中如何既让手术患者不感觉寒冷,又能为手术医生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6]。为此本院自2012年10-12月研制出了手术斗篷式保暖衣并自2013年开始以成品的形式投入临床试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56例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其中男84例,女72例,体质量指数(BMI)18.5~25.1 kg/m2,均无肢体感觉功能障碍或偏瘫等病史。其中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施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的患者72例,术中采取上肢外展仰卧位的手术体位;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腰4、5或腰5骶1髓核摘除术的手术患者48例,术中采取侧卧位的手术体位;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施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患者36例,术中采取俯卧位的手术体位。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处于清醒状态。同台主刀医生156名,年龄32~46岁,身体状况均良好,无既往病史。所有患者均穿医院统一发放的棉质病号服入手术室,按照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各组再随机平均分配,分别置于室温设定为22、23、24 ℃的手术间进行手术,每组26例。各手术间于术前30 min恒定室温。试验组中,男42例,女36例,平均年龄(39.2±2.5)岁;手术时间38~52 min,平均手术时间(45.1±1.2)min;对照组中,男42例,女36例,平均年龄(40.1±2.1)岁,手术时间35~50 min,平均手术时间(44.1±3.2)min。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台主刀医生各78名,更换手术室预备的洗手衣裤随手术患者分别在各自的手术间进行手术。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巡回护士术前1 d对手术患者进行访视,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过程、手术室环境及术中所需摆放的手术体位并进行指导;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准确把握患者心理,同时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为手术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可使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对减少[7]。手术当天患者入室后巡回护士再次进行心理疏导,防止患者因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而引起防御寒冷的能力下降,导致低体温的发生[8]。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在上肢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为防止因静脉输液对机体中液体造成“冷稀释”作用,从而导致患者体温下降而引起寒意,尤其是对输液侧肢体,术中静脉输注的液体均加温至36~37 ℃,既安全、可靠、舒适,又对药液成分无影响[9]。协助麻醉医生完成麻醉后根据手术需要摆放手术体位,手术医生消毒手术切口并铺好无菌布单后将患者术中不能被无菌单完全遮盖的肩部、胸部或背部、上肢等部位,采用传统加盖被单方式给患者保暖,注意被单既不能影响心电、血压、血氧的监测又要保持输液管路的通畅。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手术需要摆放好手术体位后,为患者穿上手术斗篷式保暖衣:将保暖衣的衣领、前襟从患者前胸部围绕颈部向背部平铺至腋下,衣袖覆盖于患者手臂,理顺心电监护各导联线及输液管路,询问患者领口及腋下松紧度是否适宜后分别将衣领、衣袖粘贴固定。手术斗篷式保暖衣是根据人体体型设计,采用从前向后的穿戴方式,既能将患者肩部、胸部或背部、上肢完全包裹,又不影响心电、血压、血氧的监测及输液管路的通畅;衣领、衣袖缝合处采用魔术扣粘贴的设计方式,便于穿脱保暖衣,尤其是已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的患者[6]。巡回护士术中应陪伴在患者左右,密切关注手术进程,术中冲洗切口的液体均加温至37~40 ℃[10],防止冲洗时带走大量的热量而引起患者的寒意,同时提醒医生冲洗时尽量避免浸湿覆盖在患者身体上的无菌巾以防止机体热量的散失;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保证保暖衣的干燥、平整,穿着舒适;关注保暖衣的保暖效果,及时询问患者的冷暖情况及寒冷部位。

1.3 观察指标 对在各手术间进行手术的患者和同台主刀医生分别在入室时和手术30 min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手术患者是否感觉寒冷以及寒冷的部位;手术医生是否感觉温度适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室时的寒冷感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0 min后,在温度相同手术间穿保暖衣的试验组患者的寒冷感觉度均明显低于加盖被单方式保暖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组患者寒冷部位仅限于输液侧上肢,而对照组患者在肩部、胸部或背部、输液侧上肢均感觉寒冷,尤其是肩部:因保暖衣较被单覆盖更完好,故试验组在肩部、胸部或背部的寒冷感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术中输注的液体均经过加温处理,但对照组在输液侧上肢的寒冷感觉度仍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同台主刀医生在入室时和手术30 min后的舒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服务由技术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也已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从重视对手术的配合质量转向对手术患者的全方位的整理护理质量[11]。根据卫生部的《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手术室的温度应设定在22~25 ℃,适宜的温湿度既利于洁净无菌环境的维持,降低无菌手术感染率[12],又有可能降低切口感染机会和增强切口愈合能力,同时能增加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舒适感,是洁净手术室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13],尤其是气候潮湿的南方地区。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见,虽然手术患者刚入室时对环境温度总体感觉较适宜,在各手术间的寒冷感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手术作为心理和躯体的主要应激源,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患者心理上的疑虑和生理上的创伤,患者对手术产生的恐惧、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过于紧张的患者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术前的禁饮、禁食会使机体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加上组织灌注不足,易引起低体温;术中麻醉对神经传导的阻滞及麻醉用药的影响,麻醉剂对中枢和周围温度调节的抑制作用;手术野皮肤消毒,导致身体过多的暴露;使用易挥发消毒液(如乙醇),吸收和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加上现代洁净手术室普遍采用空气净化系统控制手术间的空气菌落数,而洁净手术室的常规室温和室内空气快速的对流会增加患者机体的散热[14],且洁净手术间的送风口均在手术区的正上方,患者的双肩和外展的手臂因手术铺巾的局限性成为了术中保暖的薄弱环节;以及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麻醉架的支撑,无菌单不能完全遮盖手术患者,而使其肩部、胸部或背部、上肢等部位暴露,室温低时暴露部位会感到寒冷,尤其是肩部和建立了静脉输液通路的手臂,故而从表1中可见术后30 min感觉寒冷的患者明显多于入室时。加盖被单虽然能为患者保暖,但患者的肩部以及当患者侧卧、俯卧:上肢需搁在臂托上时,难以将患者覆盖完好,达不到保暖的目的,从表2中可见对照组在此两处寒冷得票率最高。手术斗篷式保暖衣根据人体体型设计,采用从前向后的穿戴方式,可将无菌布单无法全部遮盖的患者肩部、胸部或背部、上肢完全包裹,加之棉纤维所具有的保暖性好的天然特性,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见,采用了斗篷式保暖衣的试验组手术患者寒冷感觉度的主诉明显低于加盖被单的对照组,尤其是主诉肩部寒冷的患者。此外,从表3中可见,虽然刚入室时各手术间的医生感觉温度适宜,对环境舒适度感觉较高,但随着手术过程中医生在精神和体力上的付出以及医疗风险对主刀医生造成的职业压力[15],温度低的手术间,医生舒适度得票率较高。从表1和表3中可见升高室温虽然可以降低手术患者的寒冷感觉度,让患者更舒适,但手术医生的舒适度却明显降低,手术医生因觉得热而心情烦躁,可影响手术质量、手术进度和工作效率,给患者安全带来隐患,也会影响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总之,使用手术斗篷式保暖衣可以解决在手术患者和手术医生对手术间温度有不同需求的情况下,既可保证手术患者避免术中受凉,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使得患者术中舒适度明显提高,可有效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很好地改善了医患关系[16],又能为手术医生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同时可构建和谐的医护关系,从而使手术患者和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均得以提高。此外,手术斗篷式保暖衣的内胆和外套可拆卸,内胆选用保暖效果持久的棉胎,外套采用纯棉布料,既能维持舒适的皮肤温度又易清洗、消毒,且能高温高压灭菌,可有效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爱红,张巧梅.试论人本管理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76-78.

[2]宫福清,戴艳军.关于医学人文学学科设置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245-246.

[3]张金凤,于淼,张晓莹.从人文关怀视角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基于医患距离的出现[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6):115-117.

[4]郭燕红.转变护理模式推进优质护理服务[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4.

[5]杨志萍.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与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6):96-97.

[6]杨琼,彭凤裘,李珍,等.手术斗篷式保暖衣的制作与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35(1):160.

[7]徐岩.浅谈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60-61.

[8]张凡.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0(4):160-161.

[9]朱丹,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6.

[10]马玉香.手术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3,11(8):726.

[11]王瑞兰.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0):59-62.

[12]许钟麟.洁净手术部建设实施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7-18.

[13]周纯良,李原浩,饶俊.湖南省医院洁净手术室综合性能监测及管理对策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077-1079.

[14]张颖.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16):1413-1415.

[15]施跃健,王玲凤.医生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529-531.

[16]刘兴兴,盛莉.舒适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55-56.

(收稿日期:2015-04-09) (本文编辑:欧丽)

课程改革下护理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幼儿教育作为人类一生当中最早的,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幼儿教育不管是在投资上,还是在重视程度上,都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特别是伴随着现当代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家长在与国外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对比以及研究上,开始转变原有传统的教育方式,对整个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1+X”制度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技能等级考核,搭建“书证融通”平台,为学前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这无疑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多学技能、学好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对整个教师专业提升、不断学习创新的极大挑战。由此,以“‘1+X’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与思考”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希望通过研究,不断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的教学质量,促进其快速发展。

[关    键   词]  “1+X”;中职学前教育;母婴护理技能;教育教学实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于2019年1月24日由国务院正式发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是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行动指南。“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整个会议中,所强调的“1+X”证书制度构建了全新的制度标准,为进一步提升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也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了更明确的发展和前进方向。

一、中职学前教育中“1+X”证书制度的主要含义

为了进一步贯彻全国课程教育教学大会精神,更好地落实“职教20条”中的要求,更深一步地完善职业课程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有效结合,教育部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启动“1+X”这一证书的试点工作。

在“1+X”证书中,“1”主要指的是学历证书,“X”则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当中,“1+X”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拿到学历证书,而且还需要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将“1”和“X”结合,使其相互补充,实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初衷,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高质量的就业打开了一条宽广的道路[1]。

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考核方式以及考量手段,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基础上,融入与其相关联的“X”——母婴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使学生贯通了0至6岁从胎儿到新生儿、婴儿至幼儿期的相关知识,为其未来从事母婴护理师或保育员、幼儿教师多项岗位奠定了基础,获得了社会对本专业的认可,拓展了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的本领。

简单来说,通过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中融入“1+X”制度作为试点工作,并且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在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对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得到社会的认可。由此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全面提升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进而实现“弯道超车”。进一步落实好、试点好这一工作,借助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培养人才的“含金量”[2]。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中融入“1+X”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一)能够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就目前来看,伴随着现当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高素质的家长在针对幼儿教育问题上也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因此,对于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职业等级考核,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其在发展过程中具备更加科学、专业的技能,塑造更加健康的身心,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3]。除此之外,社会的发展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在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能水平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当中,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学习,而要与生活实际、真实岗位需求、专业技能相结合;也不再是沿袭传统的经验以及陈旧的理念,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提升其综合能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能够更加科学地做好母婴日常生活的护理、照料、特殊问题的处理,管理好母婴生活,为所服务的家庭送去温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当中,所培养出来的中职院校的学生,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进而才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获得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与此同时,“1+X”证书不仅仅需要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其具备专业化的技能水平。

(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性技能人才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毕业之后所工作的场所大部分都会集中在一些幼儿园,而同时获得母婴护理职业等级证书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进入家政公司、早教机构甚至培训机构等工作,就业的范围更广阔。当然这就要求学前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组织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能力、组织不同的文艺汇演的能力等,还需要其为母婴提供更加合理的保育活动等。在工作岗位上,不仅能够寓教于乐,还需要保教结合,二者并重[4]。然而,就目前这部分的学生,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实操水平表现上大多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将“1+X”证书制度有效地进行运用,则能够更有效地为中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学習母婴护理技能提供更全面的教学和实训的机会,达到学前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拥有更全面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能够通过自身丰富的理论与专业的技能胜任实际岗位的各项工作,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三、“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主要策略

依托“1+X”证书制度的发展背景,母婴护理技能等级证书已经逐渐成为中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所必须要选择的专业技能型证书。但是,在实际教学的实践和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教师专业性不强等原因,也有许多专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追求学生是否能通过考试、是否能顺利获得证书,在授课过程当中偏重于加强学生对题目的解答,而在规范化、科学化的技能操作上却没能够引起重视。因此,大部分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虽然已经获得了技能等级证书,但是依旧没能够具备更加专业化的实操技能,“考”与“用”之间有脱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院校也意识到弊端,采取了实操性和演练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培训[5]。

当然,母婴护理职业等级证书的获得是学前教育专业实现“书证融通”的渠道之一,还有学校采用其他方式,也在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思路。例如,在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还开设了有关小钟琴教师资格证的相关培训,作为对中职学前教育展开幼教阶段五大领域中的一门艺术类的课程,对小钟琴的技能表现来说,主要则是创新音乐启蒙课程,这一方案则主要将教育部有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课程教学的大纲,尊重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将趣味性、指示性、音乐性以及技能性充分融为一体的特殊综合课程内容。对小钟琴而言,携带方便而且简单,容易学习,并且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是现如今最适合在幼儿园或者是一些低年级开展的一门学科。除此之外,在全国的幼儿教育行业中,能够达到合格驾驭课程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缺口依旧很大。小钟琴教师资格证考试,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加特长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专业人才;持证上岗也会进一步拓宽学员的就业渠道,让学员们在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培训之中,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组织管理大型活动的能力等,都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1+X”证书制度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学习和考核,将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此种模式不仅使校方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更为社会输送了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能人才。理论与实践两手都要抓,不可偏废,需要将两者融会贯通,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专业型人才。建设好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中融入更多、更广的实用型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出路。

因此,“1+X”证书制度的推行,将有力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整体发展状况的改变,提升学生的就业实力,促进专业教师夯实自己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专业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1+X”背景之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学习内容,能够在增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多种专业技能,从而促使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能够适应不同的专业岗位需求,获得更好的发展。

參考文献:

[1]陈梓菲.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8).

[2]霍巧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教育新探[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3]周淑群,李藐.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学前教育“1+X”联动帮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2016(27).

[4]吴月.微格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7(4).

[5]郑林昕.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J].职教研究,2016(15).

编辑 郑晓燕

上一篇:新形势下碳金融市场论文范文下一篇:职校专业理论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