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2023-10-08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断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县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及特征

(一)经济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3亿元,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1652万元,增长18.3%;工业增加值149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增长6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5万元,增长14.7%;全县旅游人数7.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35.1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8∶20∶4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16元,增加15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旅游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明显改善,积极争取并实施了水利、交通、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以及社会事业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支撑**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加大项目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小康进程

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下,2008年我县实施的重大项目有:膜下滴灌工程、设施农业(蔬菜大棚140座)、退牧还草工程、百户牧民定居工程、**县和平小区建设、城北物流园区工程、**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市场下迁县城及市场改扩建工程、交通工程、地质石油勘探、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一大批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通过以上项目的大力建设,使我县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镇面貌、道路建设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不断优化经济环境,扩大开放开始提速

“十一五”期间,县委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有大集团、大公司来我县投资,2008年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3个,到位资金9000万元,本地外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宏泰商贸、野马经贸对外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雄哈尔、海龙等一批企业落户**,积极参与优势资源开发,为农牧民创收带来了机遇,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二、制约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县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和政策、体制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县总体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与地区和疆内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经济总量仍然很小,县域经济实力偏弱

2008年全县经济总量占全地区的2%,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6%,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地区0.1%,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4.5%,农牧民人均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相差40%。可见我县经济总量依然很小,县域经济实力与其他兄弟县市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农牧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仍然艰难

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水资源紧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而导致的农牧业发展艰难。

全县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仅为0.74亿立方米,可耕地面积88万亩,现已开垦24万亩。近年来,虽然建设了一批水利农田工程,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讲,依然不够,农牧业长期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脱贫、返贫是**致富达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道难解的题。

(三)产业结构逐渐调优,但工业发展缓慢

一是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县域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按照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三产比重升高,一产比重下降是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可我县三产的比例为38∶20∶42,还不协调。二是服务于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少,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的能力弱,农业结构调整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工业化进程缓慢。

(四)口岸对县域经济拉动小

2008年口岸外贸进出口总额1.84亿美元,增长435%,占全地区贸易总额的87.5%。可口岸对县域经济带动效应有限,对县财政收入的增加几乎为零。加之口岸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过货能力弱,严重影响了口岸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受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出入境限制较多、外经贸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水平仍然较低。

(五)人才资源比较贫乏,内在动力缺乏

近几年来,我县人才工作在县

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看,无论是在人才数量、质量上,还是在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体制、机制及手段上,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一是人才总量偏低,到2008年底,全县拥有各级各类人才2000余人,仅占全县总人口总数的5.4%左右,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二是人才素质不优,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人才1500人,占人才总量的75%。三是人才流向不平衡。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县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外流的多,回流的少;退休的多,补充的少,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来我县支援的大学志愿者共有100余人,可留下来的仅有20人左右;通过人事招聘来我县的大中专毕业生有300人,留下来的大约有240人;从本县考出去的大中专生回来的依然很少。对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紧迫性,完善人才培养体制。

(六)思想观念仍然落后,发展氛围不浓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地势偏僻,生活和生产条件落后,长期的封闭落后又造成了思想观念的滞后,缺少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

三、谋划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现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扬水灌溉工程实施步伐,目前已委托地区水利局和自治区水利厅设计院联合编制项目建议书,该工程估算总投资3.9亿元;二是全面推广膜下滴灌工程,2009年计划实施4.2万亩,总投资为1333万元。

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好自然草场围栏、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建设工程;二是继续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2009年计划高标准建设牧民定居工程200户。

抓好农、林项目建设,一是加快设施农业建设,2009年计划建造100座蔬菜大棚,总投资900万元;二是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

全力做好扶贫县连片开发试点项目,集中项目和资金,抓好示范村、推进农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全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加快资源优势转换,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发展新型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用新机制创新招商方式,重点突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边贸物流、城市建设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加强与区内外企业的联系和沟通,让一批大商、强商、优商源源不断地入驻**,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新疆广汇集团lng项目稳步推进,新疆广汇集团引进境外油气资源,计划在我县新建一座年处理8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工厂及配套设施,总投资8亿元, 2009年计划投资2亿元。广汇集团的落地将会为我县每年增加财政收入0.8--1亿元左右。风力发电项目有了新的突破,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注册资本102亿元人民币,截止2008年2月底,该集团拥有总资产约754亿元)已进军我县,并在我县设立多座测风塔,数据收集工作已基本完成,风力发电基地建设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喀尔交工业园区项目的整合已有了新的进展。

(三)发挥口岸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目前振兴**县域经济的优势所在。随着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市场迁址县城,以及城北外贸仓储物流加工园区、海关监管仓库的建设,全县对外开放有了新的突破。

继续推进**县城北仓储园区(总投资2000万元,2009年计划投资60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450万元,海关监控150万元)、口岸贸易市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果品冷藏保鲜库(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库容量1万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推动进出口贸易向外向型实业转变,始终坚持县城与口岸区联动发展的思想。

在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的同时,兼顾加强口岸区的基础建设,推动两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加快口岸铁路项目的规划和对接,该项目计划建设铁路总长度220公里,估算总投资为3.2亿元。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使**口岸建成集公路、铁路、管道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口岸,尽快发展成为全疆对哈经济贸易三大口岸之一,并列入国家、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之中,成为全疆“内引外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开放战略中的重要力量,使口岸和县域共同发展,全力促进经济发展。

(四)坚持不懈的发展旅游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明确全县旅游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旅游历史文化,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做好口岸跨境游项目方面的文章,倾力打造旅游品牌。积极争取全国边境游异地办证试点县和口岸跨境旅游政策,加快神石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步伐,形成新的旅游亮点。加大对草原文化、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形成融合少数民族历史、歌舞、文学、体育等艺术形式的特色旅游文化。积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接待。同时要加强景区的景观和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五)改善人才体制,培养业务骨干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目前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国家财政对在校中职生每人两年补贴3000元,还实行了免学费、压缩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等政策。这对中职生的求学带来了利好,对中职学校也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办学机遇。

但是,中职教育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近年来,中职教育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认识不够,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办学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中职教育整体上仍是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仍然存在着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还未达到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的标准套用于职教。同时,不少学生家长的心理也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鄙视中职教育和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交织在一起,职业教育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里还是个二流教育,再加上职业教育的质量不高,自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家长及其子女不愿就读职业学校。

(二)中职教育与市场、产业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 1

尚未真正形成。我县是农业生产县,但我校开设的专业与农村经济相关的少,即使开设了也并没有真正联系到农业生产的实际。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没有转化为有效的职业教育需求,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衔接不够紧密,职业教育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普教、职教发展比例失衡,职业教育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四)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学质量不高。学校用升学来吸引生源,技能教育和实践教育没有摆上应有的位臵,实习实训设施不配套,专业特色不明显,职业学校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五)教师队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还不能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职教师资,占少数;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岗的一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最近几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补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高、年轻,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还不够稳定。

从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组成来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在上升,但是他们的本科学历与他们的专业不挂钩。此外,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也还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因而造成骨干教师、专业带头

人少。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六)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差、办学设施明显不足,教学内容、方法陈旧。各级政府对中职教育投入较少,致使中职教育的经费严重短缺,学校的校舍条件和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及时地改善。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特点就在于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建立在充足、先进的实验设施和实习基地之上的。教育经费明显不足,致使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由于中职学校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拨付的教育经费只够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无法及时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二是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偏重于教与学,面对文化基础薄弱的职高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文化课的教学,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二、对办好职业中学的粗浅认识

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不仅进一步强调了职教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才能使职业教育像黄炎培先生所

说的那样“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要真正把职业学校办好,成为经济发展的人才输送基地,成为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培训基地,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就必须在职业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从专业设臵、各科教学及各种管理制度、措施,都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特色和本质要求。

(一)搞好专业建设。职业学校专业设臵问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受社会、经济(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也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优势、办学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专业设臵是否被社会认可,是评价学校专业设臵是否科学、合理的检验标准。因此,专业设臵应尽可能定位于明确的职业范围,定位时要考虑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学生)双方要求和意向,并及时加以调整和转向。专业配臵要做到“以长求稳,以短求活”、宽窄并举。要有自己的骨干和特色专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校之本。教师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职业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瞄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采取 “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方针和多种激励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具体措施有:对新进教师全部进行岗前规范化培训,要求过好教学关;对中青年教师要求一律进行计算机强化训练;对有培养前途的骨干教师,送到外地进

修,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高新技术;适量选送骨干教师脱产去高等院校进修;要求教师进行工程技术的实践训练,充实知识、增长能力、积累经验;通过与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校的合作,聘任工程技术专家和资深教授作为兼职教师或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等等。千方百计从各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使专业教师,真正达到进教室是一个好老师,进车间是一个好师傅的“双师型”标准。

(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臵课程、安排教材。要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对现有教材删繁就简,不求系统性,注重针对性;对目前短缺的教材,鼓励教师自编讲义,允许教材讲义申报科研成果,将优秀教材与科研成果一起进行奖励。二要添臵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与国内学校建立远程教育网络和签订交流合作协议,实行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三要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重点传授知识为重在培养能力。四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行两条腿走路,采取校企联姻、产学结合的力法培训学生。要从课时上保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践课达到总课时的40%,有些专业可按从理论到实践穿插进行。要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办法,将“双证制”(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纳入教学计划。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其德育的特色和重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爱岗敬业、与人合作、乐于奉献”的精神。要从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服务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体,突出职业教育德育的特色和重点,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职业指导必然成为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内涵。学校要认真上好职业指导课,开展职业咨询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形成竞争上岗和先立足、后发展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渗透到各学科,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五)调整职校办学结构。 职业教育必须调整办学思路,跟着市场走,实行灵活学制,因材施教,不管学生具有哪种潜质,都要促进其最大可能地发挥与发展。当前,要抓住机遇,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 、“送上门”的方法,积极开展以岗位资格培训、职工在职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多方面、多规格、多层次的一专多能的人才,为现代人的职业转移和知识更新提供良好的服务。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努力推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郑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今年以来,郑山街道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财政增收“三年翻一番、五年大跨越”目标,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美幸福新郑山”这一主题,坚持“工业强街、农业稳街、三产兴街”战略,牢牢把握发展大局,全力以赴保增长、促民生、保稳定,全街道经济建设顺利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民生大为改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新跨越,镇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街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4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支撑点有以下产业:一是金属制管业。今年1-4月份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税总额万元。金宝诚和金正阳今年各项指标均实现较大增幅,特别是金宝诚管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增幅都超过%。二是脱水蔬菜加工业。街道脱水蔬菜传统主导产业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加大技改和固定资产投资,不断膨大自己的企业规模,研发出的新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销售收入较去年大幅增长。今年1-4月份实现产值万元,同比增长%,实现利税总额万元。

三是条柳编加工业。今年1-4月份条柳编产业出口创汇 万美元,同比增长13%,实现利税总额 否万元。美艺工艺品公司、晴朗工艺品公司、照兴工艺品公司、佳柳工艺品公司,产值和利税增幅均超过20%以上。四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今年1-4月份设备制造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利税总额万元。重点企业卡特重工公司,该公司是山东华盛中天集团旗下的集挖掘机、掘进机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核心子公司,其设计制造的掘进机填补国内空白,市场前景广阔。五是新型医药制造业。福瑞达公司自建厂以来发展迅速,公司已实现产学研一体模式,1-4月份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利税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企业占相当大比例。多数企业缺乏深加工、精加工,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境内企业没有获得山东省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商标称号,全街道无企业获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只有一家。

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偏重,重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3%,其中钢材加工业、机械制造业两项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达71%。特别是较大钢材加工业能耗比较高,我街道节能减排的工作任务比较重。

三是土地、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现代服务业落后。受国家调控,土地指标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融资难,银行贷款难。近年来银行存贷比一直低于30%,银行贷

款用于工业发展的不足三分之一。这两个矛盾严重制约了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的发展。

三、下步打算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升县域经济总量、构建和谐新区为目标,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资源和项目为依托,走特色路,打绿色牌,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镇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和美、幸福、凸显魅力、富有活力的新郑山而努力奋斗。

一是以“区街合一”为契机,全力助推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的协调服务,力促临沂福瑞达、特色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快速实施和竣工投产。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围绕项目建设,在主动、及时、周到方面下功夫,跟踪到位、服务到位,落实问题分级负责制,力争在第一线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出现的问题。要继续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项目入驻对我街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群建设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园区。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聚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全面整合和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和工业集聚区。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抓好园区的建设,尽快完成征地、“四通一平”和前期宣传推介工作,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入园发展。要进一步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步伐,

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提升集聚区的整体功能,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发展。通过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二是以商贸物流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改造提升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房地产、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建成了供销超市、正大酒店等一大批综合性商贸服务企业,城乡市场日益活跃。特别是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全县最大的天地源休闲娱乐中心,将对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亮点。

三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坚持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以农业发展助推工业发展提速。

四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县政府新区“北拓南延西扩”总体规划,加快旧村改造步伐。尤庄村旧村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下步将对南沟头、金堂街等7个村居进行整体改造。

下一步街道将根据的实际情况,通过实施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发挥特色优势,抢占市场先机,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握好国家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一批新能源、生物工程等特色新兴产业,促进街道的工业向高、精、尖等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街道力争每年有2个投资额在1亿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2013-11-5 10:37:00 工业园区是依托市、县区域形成的一种聚集型的产业圈,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中指出:“实践证明,发展县域工业园区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近日,我们对渭南市的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园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域总体水平,园区企业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较少,配套生活、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供需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 1.政策扶持产业园区建设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保证了县域工业园区的规范发展、科学运行。2009年,省政府又印发了《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2009—2012年)》,其中着重提出了要在现有187个县域工业园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100个重点园区建设,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2011年制定了《县域工业集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定对集中区内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两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46亿元,共支持了116个项目,总投资达55.29亿元。

渭南市2007年开始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中共渭南市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在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税收、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制定了跨区域经营企业、产业联合转移企业的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经过6年多的建设,全市工业园区的数量已达13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2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10个;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18平方公里。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从2009年底的264户增加到2013年6月底的927户;园区主导产业由单纯的工业逐步向发挥各自区域优势的农业及服务业产业拓展,分别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医药、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煤化工、钢铁等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及相关事务由独立的园区管委会进行管理,政府投资,企业受益,产业基础良好,充分发掘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吸引市、县内外甚至国内外企业集聚园区。截止2013年6月底,13个工业园区完成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投资83.70亿元,投资强度为0.75亿元/平方公里。 2.园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总体水平

工业园区从规划到建设集合了当地的优势资源,区内聚集的企业往往是当地甚至全国实力较强的企业,加之各项优惠政策对园区企业的倾斜,使得园区内企业快速成长,带动了园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园区入驻的927家企业,九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园区外企业。从营业收入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450.96亿元,同比增长11.7%;而13个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237.75亿元,同比增长30.3%,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市的85.3%;从税收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9.5亿元,同比下降38.4%;工业园区企业上缴税金37.2亿元,同比增长22.6%,园区创造的税收优势极其明显。

3.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快速发展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的重要贡献力量,带动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发展。目前渭南市工业总产值中,七成来自工业园区;全市工业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八成多来自园区企业;全市工业企业缴纳的税金,五成多来自园区企业。2012年,工业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达三成,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30%来自于工业园区,表明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发展的领军。

4.对扩大社会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调查显示,工业园区从业人数增长较快,是社会就业扩大的重要区域。2012年,工业园区吸纳社会就业人员16万人,就业人数同比增长32.8%;从业人数占渭南市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富平县庄里镇的陕西华达陶瓷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砖生产企业,年销售额数亿元,产品销往新疆等地。该公司上千名职工中,有超过700人为附近窦村镇、庄里镇的农民工,经过培训,他们成为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人年均收入1至2万元。

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进程亟待加快

标准厂房的建设对于提高工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承载力、吸引企业入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9年开始,渭南市政府在全市工业园区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但目前标准厂房建设进程缓慢,制约了工业园区吸纳企业和招商引资。截止2013年6月底,工业园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标准厂房面积仅为20.1万平方米,仅占规划面积的17.5%。13个园区中只有5个园区实施了标准厂房建设,6个制订了标准厂房建设规划,还有2个标准厂房建设规划正在制订中。

2.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不足

由于标准化厂房建设进程缓慢,标准厂房容积率较低,造成土地浪费。一些工业园区土地规划后一直没有企业入驻,土地长期闲置。如渭南市某经济园区,标准厂房规划面积32.05万平方米,目前仅建成1.6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其他土地闲置。大荔县、白水县的工业园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3.部分园区配套设施不健全

对于入驻的企业,如何帮助其顺利快速的发展是工业园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住宿用房等生活配套设施是促进企业加速成长的基本条件。调查发现,部分工业园区在标准厂房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配套的公租房、商务办公用房以及职工住宿用房、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的后续建设,企业缺乏入驻动力,入驻企业难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一些工业园区存在排污管网不配套,雨污不分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设施落后等现象,给周边地域带来了极大的环保压力。

4.园区企业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了不少优质企业入驻园区,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因业务发展,每年都需要扩充300到500名专业人才,但是人力资源市场上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现象长期存在。陕西省高校林立,但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对接,导致园区内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矛盾。

5.园区中较大型企业优秀劳动力流失现象开始显现

由于渭南与西安毗邻,园区企业有经验的优秀员工外流现象日益显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西安存在区位优势,很多有经验的员工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到西安寻找发展;二是企业员工大多希望能够在工作的地方安家立业、高质量生活,而园区建设和企业目前尚不能满足,园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吸引人才的措施和政策仍然缺少一定力度。

三、促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明确建设目标,系统规划园区建设

在战略定位明确以后,园区建设必须有系统的规划跟进和明确的目标体系,为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提供清晰的导向。如环保、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引进项目前就要做好系统规划,怎么建、建哪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或企业进园如何管理等,都需要明确。园区 应围绕自身的战略定位,明确每年引进多少企业、建设多少厂房、建设多少配套设施,为推进园区各项工作和加快发展指明方向。

2. 强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园区应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服务工业化的建设理念,做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互动,协调发展。应当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帮助入驻企业解决员工成家、置业等生活问题,真正做到“筑巢引凤”,留住人才,使工业园区逐步向产业聚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发展。

3. 积极寻求高效的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

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不断适应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创新:一是建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园区管委会模式基础上注重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企业,逐渐下放服务权限;二是赋予园区管理者系统的管理权限,确保企业在园区内就能完成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所有审批手续;三是实行独立管理,避免与行政区的权利交叉现象;四是园区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要高度精简,转变作风,使各项优惠措施能够实实在在惠及区内投资者和企业。

4.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项目驱动是节约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有效方法。工业园区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和项目进园,根据企业进园进度逐渐扩大园区规划土地面积;对于入园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土地使用面积和厂房容积率,杜绝企业多占土地导致占地不用现象发生。

签发:王恩斗

核稿:李 玲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调研报告

淮滨县试验办 李炜

——关于淮滨县工业园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

淮滨县紧紧围绕“当好中原崛起生力军,建设魅力淮滨”的奋斗目标,从实际出发,以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努力构建工业发展新平台,走出了一条园区兴工、工业兴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了淮滨工业由弱到强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县域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现将最近几天对我县工业园区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工业园区紧紧围绕“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指导思想,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使园区充分发挥全方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纳培育新兴产业和壮大本地传统产业的集聚效应。截至2009年底,园区建成面积已达4.3平方公里,入住企业(单位)57家;其中工业企业37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4.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1亿元,完成税收4374万元,解决就业1.2万人。2010年3月2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来我县视察县工业集聚区,视察结束后,郭省长对我县产业聚集区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对园区内工业今后的发展寄予了希望;5月31日全市县域经济考察团莅临淮滨,参观团领导对我县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做法及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园区建成以来,先后多次接待省、市经济考察团调研、考察我县产业聚集区发展情况。2010年5月,淮滨县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省50个“2009发展又好又快的产业集聚区”之一被表彰奖励(豫政办〔2010〕51号)。随着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高,对我县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较强的带动作用,使县域经济由全省108位,上升到目前68位。

二、措施与成效

我县坚持以“工业强县”为目标,积极打造产业聚集区,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强化产业合理布局,努力构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城乡产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实现公共资源低成本共享的总体思路,聘请具有国家A级资质的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将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科学划分为轻工纺织、酿酒食品、药品药械、装备制造、木材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群,同时兼顾生态、人文等景观建设,使之成为淮滨高新技术的前沿阵地、对外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非公经济的重要聚集地。逐步调整和完善园区规划,力争形成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设施完善的新城区、环境优美的新景区和拆迁群众的安臵区。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8亿元,园区面积已建成4.3平方公里,标准厂房4.06万平方米,完善集聚区道路10.15公里,配套雨水管道24.7公里、污水管道18公里,同时配套了供水、供电、宽带、电信等设施,形成了“三横四纵”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六通一平”。抓紧抓好失地群众的安臵是集聚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桂花安臵服务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围墙建设,建成的小区可安臵居民2300户、9000多人,将集中安臵桂花村拆迁群众和酒厂、毛纺厂、麻纺厂等企业职工;立城安臵服务区正在规划设计中。

(二)构筑服务平台,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先后制订定了《淮滨县鼓励客商投资的若干优惠政策》、《淮滨县鼓励客商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若干优惠政策》和《淮滨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投资办企业的客商提供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低价土地、黄淮地区优惠电价等优惠政策。明确规定了项目服务细则、入驻项目工作流程图等,对入驻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部门、一个小组、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招商、对接、落地、投资建设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县四大班子领导每周都深入园区督察项目建设情况,召开工作例会,现场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集聚区发展能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实施意见》,正在积极筹建“淮滨县和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农村改革发展创业提供融资平台。县职能部门坚持为入驻企业提供“一对一”式的贴身服务,已为12家企业代办或帮助办理了各项手续,帮助10余家企业解决问题近200个,无一例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事件发生。

(三)以项目促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县委、县政府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省、市、县关于大招商工作的安排部署,采取“项目招商、专职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的招商引资形式,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内陆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明显的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目标区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时,积极顺应国家政策,全力跑项争资,争取到上级扩内需项目资金1.33亿元。今年上半年共接待企业来淮考察30多批次,外出考察项目10多批次,成功签约项目7个,签约金额5.22亿元。其中加佳利粮油、仁鸿门业、安康肉业三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还有10多个项目正在洽谈中。2010年上半年新建、续建项目累计达1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0.8亿元,工业项目投资2亿元,实现工业产值5.11亿元,实现税收3020万元。县制定出台了《关于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锻炼和招商引资的意见》,截止2010年上半年已外派三批100多名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分赴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效果显著。首批外派的56名干部,成功引进项目10个,协议投资1.2亿元,已落地固定资产投入2162万元;7个投资项目协议,协议投资金额3.9亿元。

(四)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为切实增强工业园区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工业园区筹备组自2007年筹建以来,先后制定完善了财务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等多项工作制度,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从一开始就按照规范化、制度化要求推进。围绕“优化环境,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思想,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成了“雨污分排”和管网对接的环保控制体系。为认真落实信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坚持“五禁止”、“十不准”规定,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服务承诺制、限时结办制、全程代理服务制、企业25天宁静工作日制等,从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大力倡导并开展园区“四通”精神,即办事“畅通”,遇事“沟通”,化解矛盾积极“疏通”,破解难题灵活“变通”,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分工负责制”,形成了协作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同时,为规范企业的生产建设,工业园区与各入园企业分别签订了消防、治安、安全生产、卫生管理等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不但预防了各类事故的发生,还提升了企业形象。

三、存在问题

(一)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大型企业数量不多,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多数民营企业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人才结构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致使企业在战略规划、生产制造、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诸方面都受到影响,发展的拉动力明显不足,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大多数企业创新经营管理体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局限于传统式经营和家族式管理。这与现代企业科学民主的管理理念相差甚远,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开拓市场能力疲软、活力不足,应对市场竞争能力有限。

(四)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县的民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可抵押资产较少且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因此普遍存在资金紧张,贷款难的问题,且受目前银行信贷权限的上收、企业担保条件和商业银行资本准备金的提高等因素的限制,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四、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招商选商,构建集聚效益。首先是把园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加快引进一批有产业聚集效益的大项目。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强劲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民营经济增长质量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扩张能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对GDP和财政的贡献率。其次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入园关,对资源浪费严重、污染大,技术工艺落后,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禁进入园区。把高成长、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项目引进园区,提高园区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抓全民创业,营造发展氛围。一是加大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力度,为企业创办人士提供有力后勤保障;二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设民营经济专题、专栏,系统的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三是支持鼓励农村能人离土创业、下岗职工自主创业、人才带动创业、民营企业家勇创大业、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来迅速扩张民营经济总量规模。三是依托县委党校、县职业中专、农广校等培训基地,聘请相关专家对我县中小企业、重点工商户和有创业意识的群体,以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辅导活动。

(三)抓科技研发,增强创新能力。实行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并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突出抓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强化跟踪协调服务,促进企业早投产。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③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山区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落后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④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一是区域性。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具有一个特定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定的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在这个区域内,因其特有的地理区位,长期形成的历史、人文和特定的自然资源,使得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二是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

一、

二、三产业各部门。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看,它既包含城镇经济,又包含农村经济。从经济活动的产业特征看,它囊括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是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发达,县域经济可以突破人为划分的地域和边界,冲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关系等影响,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作网络,获取区域竞争优势。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二、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的问题

县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可以标志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县域经济进步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步伐。这些年来,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就可以看出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战略的关键环节(“五个统筹”是指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种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即一是统筹中央、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二是统筹各种专项资金使用;三是统筹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四是统筹大型集团投资开发;五是统筹海内外募集捐献资金。),是各种政策、要素、产业聚集的平台。同时,县一级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

1 针、政策,组织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因此,没有县域经济的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目前,我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以下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方面:一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观念还不强;二是干部作风不踏实,工作能力差,办事效率低。一些部门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强。总体来说,我县近年通过抓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职能管理部门的作风有了明显改善,“三乱四难”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仍有一些部门主动服务企业意识不够强,执政为民观念和科学发展观念淡薄,对非公有制经济重收费轻服务、重处罚轻管理,对企业指导服务的少,收钱罚款的多,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一些工业企业反映,有的部门要么不到企业中去,要么一到企业就收钱罚款,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置之不理,没有真正做到放水养鱼。客观方面也存在四大问题,⑥即:一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包括农田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比如,目前我县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只有南宁至梧州(平南段),平南至容县二级公路(平南段)、平南至武宣二级公路(平南段)建成通车,往北的桂林方向没有二级公路,影响了我县经济的高速发展,俗话说:“路通财通”。虽然现在正在修建的南广高速铁路和几条规划的高速公路从我县经过,但还有一个时间差,总之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政府规划有待完善。发展农村经济要有规模效应,政府规划不到位,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年一品,就形不成规模,价格就上不去,也打不入市场,造成了农村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三是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滞后。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财务。要扩大工商税收的税源,就要繁荣市场,才能吸引外来投资者;四是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且工业品种发展单一,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品生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⑦三.加快发展我县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振兴我县经济,必须重视和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没有城镇化进程的提高,极度分散的经济布局无法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二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高效益的产业经济作支撑。非农产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工业化,没有高水平的工业化,县域经济成长就缺乏动力。三是县域经济发展并不是必须要弱化农业。在县域范围内,农业和非农业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但从长远看,二者存在互补、互促关系,农业是非农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反过来非农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发展。四是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财政提供财源。繁荣县域经济可以壮大县域财政实力,县域财政又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⑧发展县域经济,振兴我县经济,近期必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县域经济的实力。

2 平南县作为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财政支出困难,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我认为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县域工业部门中,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没有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县域经济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是提高农业收入的财源。同时,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对产业的全面整合,着力解决结构单

一、布局分散、优势不优等问题,重点打造石峡龙眼、茶叶、家庭规模养殖“三大”产业和烤烟、桑蚕、良种木薯“三小”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并将每个基地与一个龙头企业相连,形成龙头加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另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重抓“新”、“优”、“工”。首先突出“新”,根据我县各乡镇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发展市场上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其次突出“优”。按照“人有我优”的原则,发展优质产品,组建优质产业;再次突出“工”,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壮大实力的原则,发展规模化园区,使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大幅度提高,品牌越来越亮。目前我县的油柑果、荔枝、龙眼、蜜枣等农产品已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我县的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振兴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

⑨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县域经济的物力

县域经济要坚持工业围绕农业办、农业瞄着工业干,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培育龙头企业,实行工业链条,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坚持“工业立县、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要发展壮大现有的重点企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采用“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等办事制度,吸收外地客商来本地投资。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我县域已建或在建的工业园区有五个,分别为平南工业园(含临江产业园和丹竹工业园)、大安返

3 乡农民创业园、平山返乡农民外向型创业园、江南现代综合物流园、江北农林产品加工物流园等产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其次在投资机制上体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承办环节上,体现全方位服务,多层次参与。总之,只要紧紧抓住市场这个“牛鼻子”,解放思想,严格管理,平南县的工业就会迎来一片艳阳天。近年建成投产的华润水泥(平南)股份有限公司既是上述分析的一个佐证,也为本县工业的进一步膨胀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在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要坚持信息带动工业化,目前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我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指导,促进我县工业制成品的及时畅销和流通,企业自身也要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技术,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遵循价值规律,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县的财政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降低企业生产产品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了治污的财政支出,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⑩3.大力实施民营企业强县、富县的主体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的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县要大力实施“民营强县”战略,把发展焦

4 点放在民间,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显身手、增活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要在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多开“绿灯”,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速生点。让民营主体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产权清晰的优势,更好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活力最强的市场主体。同时,强化引导、增加主体。以政策的适度倾斜,银行贷款方面的支持,引导技术人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全面提高私营业主的总量和素质。另外就是帮大扶优、盘活主体。县级重点培育销售1000万元、利税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乡镇重点发展销售超百万元、利税超十万元的私营企业。目前平南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有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金瑞达集团公司、金茂生物化工公司、雅源化工、矿冶原料、信德矿业、金万机电子、雄森酒业、新华石灰、桂山特种橡胶等多家民营经济落户我县,为我县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动力。

⊙4.以县城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聚集县域经济的财力

平南县大力推进以县域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双向交融,加快农业人口城镇化、城镇区域扩大化、生产发展非农化和人民生活文明化进程。一是大气魄、大手笔地拉大了县域框架,并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建设水平,把县域建设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新型城镇。二是树立了城镇是“特殊商品”的意识,把道路、客运、绿化、环卫等公益性事业作为产业发展,建立新的社会化营运机制。三是通过壮大城镇规模,增强了吸纳功能,大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重组,增强辐射功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四是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对城镇的产业方向、功能分区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坚持高质量建设、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坚持高标准管理、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各项制度,不仅塑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城镇形象,而且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聚集财力。近年来,投入3000多万元,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完成了瑞雁小区框架道路建设以及行政副轴、瑞雁大道、龚州大道、朝阳路原麻纺厂路段的硬化、绿化和亮化;完成了朝阳路、环东路、城东街等地段路面、排水道补修和路基建设,加快大安镇、上渡镇、丹竹镇、寺面镇、镇隆镇、武林镇、大新镇等乡镇建设的步伐,为我县第

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平台,增加了我县的财政收入。

5、加快我县卫星城镇建设

以“突出特色、提升品位、优化环境、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辐射带动”为目标,规划建设以平南县城为核心的百万人口大城市,以平南镇为主城区,以大安镇为特色副中心城市,发展中心镇和重点镇,发展一般乡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发挥主城区、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5 作用,形成中心镇、重点镇、一般乡镇和农村地区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到2030年,平南县全县人口达到180万,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人口达到126万。2040年,全县人口达到20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城镇人口达到150万,进入全国特大城市行列。

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整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镇建设战略,拟利用3至5年时间,按照空间布局,依托交通主干线,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形成“一区六星”(一个主城区平南镇、六个卫星城镇:大安、武林、镇隆、上渡、丹竹和安怀镇)、众星捧月的城镇化建设格局,提升我县城镇化和乡镇规范化建设水平。 ⊙(1)主城区:平南镇

功能定位:把平南镇建设老城区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工业产业新城,政治经济、文化、商务中心,江滨宜居园林城市。

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化的重点主城区,空间资源打破行政界线,统一安排,以工业产业为主要核心,集中发展工业产业,建设工业产业新城;以优化整合、高密度集约发展为未来发展方向,把平南镇建设成为服务于产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商务中心;进一步挖掘内部的用地潜力,不断优化、整合现有发展空间,依托西江水域穿城而过,把平南建设成为山水文化、生态环保、适宜居住的江滨宜居城市。

⊙A、优化提升老城区

老城区要优化突出历史文化、区位优势、江滨宜居的核心功能,创建江滨宜居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区江南商贸区、龙翔小区、常规小区商业区,向东向西延伸江滨大道,向党校方向、向乌江路扩展。建设城区东、南、西、北四条迎宾大道,南道镇龙,北到官城,同时建大城区内公共设施建设,雄森酒店的公园、龚州生态园的历史人文公园、文化体育中心等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枢纽型江滨宜居生态园林城市。

⊙B、合理布局工业园区

按照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服务体系齐全合理布局城区工业园区,以环城路—入园大道公路为横向主轴,纵向形成北面以生物科技产业区和轻工机械产业区、南面以自动化办公产业区和电子信息产业区的工业组团,临近环城路的南北侧形成金融、商住混合区等生活配套区。整个工业园布置于迎宾大道西侧,重点强化与迎宾大道的联系,沿迎宾大道由北至南布置二类居住用地及绿地,使其与城区产生良性互动。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住宅区和行政区,实施功能分区管理,提高工业园经营管理水平。

⊙C、改善环境

6 以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市政、文化、卫生、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以沿江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改造。抓好城市备用水源规划建设,确保用水安全。大力发展管道供气,鼓励消费清洁能源。 ⊙(2)副中心城市:大安镇

依托大安镇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农业大镇、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的优势、(距西江武林港4公里,容(容县)武(武林)公路,南(南宁)梧(梧州)二级公路贯穿其中),南梧高速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建设沿江现代农业生产及加工产业带,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高农业附加值,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建设,带动周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依托临近武林港口,发展物流、商贸、交通运输等服务于港口发展的相关产业;带动周边乡镇服务于港口、航运、物流、交通运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速副中心城镇服务于港口、产业发展。

⊙(3)中心镇:武林镇、上渡镇、丹竹镇

以沿江中心城镇定位,以服务于港口经济为主发展物流业、港口建筑业,以及金融、保险、咨询、商贸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按照中心城镇为建设方向,完善中心城镇功能设施,增强城镇吸纳人口能力,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把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探索迁入城镇落户定居农业人口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推动农民工进城定居、转业创业,并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将进城稳定就业人员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作为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中心示范镇,带动周边其他乡镇发展。

⊙(4)重点镇:安怀镇、镇隆镇

以安怀火车站、镇隆火车站的货运、客运为主,发展服务于港口、交通运输业,充分发挥交通枢纽运输优势。

⊙(5)一般乡镇:同和镇、大鹏镇、思旺镇、官成镇、大洲镇、大坡镇、六陈镇、寺面镇、平山镇等。

按照生产要素集中,产业集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相当,风貌和产业特色凸显的要求,建设一批农务管理、加工种养、集市贸易、商贸流通和综合型重点特色乡镇。特色乡镇要成为农民工转业创业、易地安置、居民集中居住的重要承载区。加快生态文明乡镇的建设,对具备条件的乡镇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乡镇。

⊙(6)农村地区:马练瑶族乡、国安瑶族乡、思界乡、东华乡等

以小型乡镇企业为主要职能,服务于中心镇、重点镇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集贸

7 市场等。

通过构建平南县“一区六卫”的卫星城镇建设发展格局,既是平南县卫星城镇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需要,也是平南县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6.紧抓扩大内需机遇,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我县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与交通密不可分,路通财通。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备和发展,能够有效地推进地方物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近年来,我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平南至容县二级公路(平南段)、平南至武宣二级公路(平南段)建成通车;平南至金秀二级公路(平南段)路基工程也已建成通车。南宁至广州快速铁路(平南段)、梧州至贵港高速公路已动工建设,柳州至梧州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荔浦至铁山港高速公路、平南城区绕城一级公路、西江二桥、平南至丹竹二级公路、武林港进港二级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梧州(平南段)建设顺利进行,全县港口吞吐量完成1108万吨。到时我县交通四通八达,外面商品汇流平南,外商投资增多,我县也要充分利用完善的交通网络把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工业品、特色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创造巨额财富。

⊙7.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上一篇: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范文下一篇:团队建设创新思路范文